过程写作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6: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程写作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早在70年代末,“过程写作法”(process approach)在西方语言学家对传统的成果写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的批判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地取代成果写作教学法的主流地位。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一线老师也将目光转向了“过程写作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找到启发意义。关于“过程写作法”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说法,但它注重写作过程、管理写作行为的本质得到了一致认同。
二、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研究的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过程写作法”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991条相关文献。这些相关文献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稳步增多趋势,在文献来源上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过程写作法”的相关研究中,对它应用于实践中的探索的研究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为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过程写作法”的理论研究。
(一)“过程写作法”理论依据的论述
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理论依据,大致分为三种结论:一种是交际理论,即认为写作是一种群体间的社会交际活动,需要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持这种看法的包括顾凯[1]、杨俐[2]。第二种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并受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综合影响。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写作过程不仅有草稿、修改,还包括其它内容[3]。还有一种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张一宁[4]看来,写作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写作题材进行加工而成的,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
(二)“过程写作法”主要阶段的讨论
由于写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迄今为止,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具体描述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Guth提议分为触发、收集资料、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5];Claudia L. Keh则分为输入阶段、写初稿、同学互评、写二稿、教师批阅、师生交流以及定稿七个步骤[6]。胡新颖[7]认为,可分为准备、草稿、修改和分享这四个阶段。董蓓菲[8]则认为它包含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这五个阶段。虽然对“过程写作法”具体阶段细分得不大一致,但都强调了写作过程中的准备、草稿和修改,并认为其中的每个阶段循环反复、相互补充。
(三)“过程”与“结果”的对比研究
陈净、高苗青和于红[9]就二者的反馈机制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过程写作法”的多稿制循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策略及对写作反馈的态度均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弥补了“成果写作法”的不足,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的结论。而董蓓菲[10]是通过对二者分属的文章写作教学和过程写作教学这两大作文教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传统的文章写作教学向过程写作教学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过程写作法”某一要素的分析
董蓓菲[11]强调以同伴小组为主要构成的“过程写作法”的合作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小组中的学生都需要明确的指导,并要学习小组活动的交流规则、好作文的标准以及校订的内容,以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马新志[12]强调写前准备不仅是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写作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它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挖掘主题信息,丰富文章内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运用“过程写作法”的实践探索
其一,效果与问题研究。英语教学方面,王艳[13]通过对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进行的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表明过程写作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赵新颜[14]对“过程写作法”做了尝试,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母语教学方面,张敬[15]按照“过程写作法”的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案并付诸实施,最终发现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以及写作中的读者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具体实践中遭遇了占用课时较多、环节容易僵化和“修改”习惯不易形成等若干问题。杨丽荣[16]、黄碧云[17]等人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过程写作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其二,网络平台的运用。袁谦[18]经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对待教师的点评态度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作文评改教学耗时费力的情况,何新梅[19]认为可以利用QQ群这个网络平台,并尝试着进行开放式互动改作文,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其三,积极情感的培B。张省林[20]认为,“过程写作法”从写作过程出发,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了所存在的诸多写作心理障碍。林静蔚[21]通过情感因素在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中的态势比较,发现“过程写作法”能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情感因素。
三、“过程写作法”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对“过程写作法”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研究多见于一线语文老师和研究生写作教学的实践、学生作文水平的考察,并没有较为成熟的量表支撑。这需要我们综合学科知识,培育科学思维,制定相对成熟的量表,使效度和信度更易于验证,从而使研究更有科学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
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许多具有价值的启示:首先,基于前文对“过程写作法”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它对我国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强调读者意识。“过程写作法”在正式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就提倡由学生自己讨论后选择主题,确定写作目的、形式和读者,并形成写作中心思想。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完全被忽略了。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就只是给教师看的一项作业;对于教师而言,作文只是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媒介。第二,注重反馈修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过程写作法”要求作文至少要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才能形成终稿。但在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教师打分、写评语,再集中点评,无疑忽视了修改反馈这一环节。第三,采取多元评价。“过程写作法”强调修改反馈这一环节,并指出同伴小组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之一。当前作文教学中往往依照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讲”这一流程,可以说,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的只有教师。但是作文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只依据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不太合理。第四,关注生活体验。“过程写作法”中写作的话题是由同学之间讨论而来的,因此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独特体验,真实写作。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作文训练,机械化地模仿范文,强调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其次,根据前文关于“过程写作法”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一线教师们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不可忽视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过程教学法”对改进作文教学低效这一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同时相信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定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成功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
注: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课题“师范本科生全学程‘双导师制’培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4zdjy059]。
参考文献:
[1]顾凯.试论过程写作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杨俐.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3]武婷.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法”和“过程法”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4]张一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英语过程写作[J].教育与职业,2010,(36).
[5]邓鹂鸣,刘红,陈M等.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24) .
[6]李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外语界,2000,(1).
[7]胡新颖.过程写作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8]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陈净,高苗青,于红.成果写作法与过程写作法的反馈机制对比研究[J].成人教育,2010,(7).
[10]董蓓菲.闹识传授到行为实践的视点转移――我国作文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9):56-61.
[11]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2010,(3).
[12]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13]王艳.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4]赵新颜.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
[15]张敬.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6]杨丽荣.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17]黄碧云.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1).
[18]袁谦.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探讨[J].中国报业,2012,(07).
[19]何新梅.网络环境下开放式互动评改作文的尝试与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16,(2).
篇2
1 采用新型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1.1 提高建筑项目工程质量
中国在工程施工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推动中国的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技术也需要注入先进的科技元素,以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项目工程施工的进程中,要采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就是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成分,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以提高建筑工程水平。
1.2 对于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运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可以使其在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技术数据的处理上,采用新型的施工技术统计项目数据,可以使技术数据更为准确。在整个的工程施工建设中,工程的成本控制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工程施工的数据进一步明确并具体化,可以对于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得以顺利展开。
1.3 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比,新型的施工技术涵盖着更多的科学元素,更具有实效性。其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对于项目工程的施工以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不仅可以对施工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而且还会树立起科学的施工技术理念,施工技术措施更具合理性和稳定性,以促进建筑行业更为健康持续的发展。
2 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环保理念逐渐增强,在建筑业中运用新的施工技术的同时,更多地会考虑到生态环保性能。将新型的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技术,因此,逆作法在我国的建筑中被广为应用,主要被运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施工技术,主要用于基坑的工程建设当中,利用楼板和顶板作为楼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支撑系统,以围护墙、受力柱和工程桩作为垂直方向的承重构件。当地下和地上的工程施工同时进行的时候,还要加载临时支撑,此时,就要从地下开始施工,逐渐向地上进行。目前的项目工程建设中,常用的逆作法为半逆作法或者部分逆作法。
2.1 逆作法的施工技术
逆作法在项目工程建设中,除了作为连续墙之外,还可以用于钻孔排桩挡土结构的设计当中。通常情况下,进行项目工程施工中,首先是进行连续墙施工,然后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其用于地下连续墙与中间的支撑。地下一层的土方挖掘工作,在进行一层楼板的施工之前,要做好纵横支撑工作,顶部的圈梁和腰梁都要做好支撑。当完成了梁、楼板板、柱结构的施工之后,就可以挖掘地下二层的土方施工了。完成开挖土方工作之后,才可以开始楼板的养护工作,然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2.2 逆作法施工的特点
采用逆作法施工,可以实现地下与地上的同时施工,不但能够将施工的工期缩短,而且采用了立体交叉设计结构,并且设计为封闭式的地下维护结构,使基坑对于周围的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具有较小的变形度,不会妨碍到周围的建筑物。建筑施工中的挡土墙具有挡土防渗的作用,同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承重作用,因此还可以作为地下室的外墙。另外,地下室的墙、板以及柱都可以当做地坑的水平支撑系统,对于基坑起到抵抗变形的作用。
通常而言,在地基结构的施工中,会采用明挖开槽的施工技术。将项目工程设计为更具合理性的逆作法,当坑基开挖到坑底的时候,达到设计标高。为了能够使地下室底板起到支撑的作用,就可以进行浇灌底板的钢筋混凝土施工,以避免出现地下室的抗浮现象。进入到地下室板封底工作环节,由于地上的结构对于施工地板所产生的浮力起到平衡的作用,因此地板结构的配筋量和厚度都较为合理。
逆作法作为现在建筑施工中的新型技术,其为施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进行施工之前,会采用混凝土封闭建筑的墙体和楼板。进入到施工环节,就要采用逆作法支模和绑钢筋等工作。此时,楼板和柱作为墙体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测力度,以控制好基坑施工中所出现的变形问题和沉降问题。
3 新型施工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采用逆作法可以实现地上和地下同步施工作用,从而缩短了施工周期。逆作法技术所采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的维护结构是封闭式的,其可以起到降低了基坑施工的变形度的作用。采用逆作法施工技术的维护结构,可以降低基坑的变形度,不但降低施工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且还起到防渗挡土的作用。
采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新型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新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领域。将新型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中,不但可以构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体系,而且还可以根据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施工技术体系的构建是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融入新型的施工技术,可以达到对于施工技术的理念进行创新,以实现人性化施工。建立在传统施工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新型的施工技术,可以满足建筑行业需求,而且对于整个的建筑行业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中,以逆作法为代表的新型施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且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未来发展态势。运用新型的施工技术,不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而且推进了新型施工技术的研发,以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高中作文;写作意识;写作兴趣;案例讲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61-01
作文教学在中学课标要求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衡量语文写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过去一直围绕“结果写作法”而脱离了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更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有效指导。
一、现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简评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其因素一方面源自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则反映在课堂教学的选择成败上。以高中某版教材为例,写作与阅读是分开的,对于写作板块多以单独编写、练习及课堂延伸为主。具体来看,记叙文写作从记人、记事、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指导;议论文写作重点对论点、论据材料的选择,以及论证方法的明确;说明文写作专业凸显写作主题,以横向展开、纵向梳理等方面来发掘说明的道理,充实作品的文采。然而,实际写作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足,大致梳理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对学生“写作意识”的激发,在进行写作教学及写法框架构思指导上,对于“动笔前有没有想好,对于写作的重点是否明确”等问题往往缺乏指导。二是写作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写作策略及写作程序性知识的认识不够。如在发掘写作感动点时缺乏整体的素材提炼,难以从学生的体验中来构思架构。三是写作过程的缺失,无论是命题写作还是自主写作练习,对于“写作过程”往往沿袭小学、初中的写作思路,仅限于从题目的选择及写法的讲解中来对照,并无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如何选题,如何修改,如何组织,如何成篇等问题无从建构。事实上,对于写作能力的养成与学生的写作意识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对写作课堂的教学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交流性。有读者,同样也需要听众;有人阅读,同样也需要倾听与回应。对于写作意义及写作意识的激发,要能够从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习惯上进行逐步养成,将目光聚集在写作的交流与互动上,更好地提升学生如何下笔,如何修改,如何完成写作过程。
二、探讨过程写作的特点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任务,在教学步骤上应该围绕写作设计来进行训练。以《美国语文》中的“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为例,首先,从话题的导引中构设回忆性散文写作任务,围绕“回忆”来观察身边的故事。其次,明确写作侧重点,将如何剪裁写作材料,如何进行表达,如何连贯语言进行有效指导。第三,注重思维的发散,从多种素材中来构思。第四,明确写作过程,指导学生如何下笔,如何构建写作主体,如何审视和对照相关素材。第五,明确作文的修改任务,从多种视角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具体事物进行刻画,创造出强烈的印象。我们从上述写作训练设计中获得两点启示:一是做好读与写的衔接;二是做好对文体的选择及延伸,注重从阅读中对写作过程的关注。总的来看,本课堂实例将写作过程作为重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步骤,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策划,无论是从构思还是打腹稿,塑造篇章结构还是修缮文本内容,都体现了对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落实。遵循写作过程中对知识与技巧的运用,从学生的写作方法及写作过程指导中来渗透写作意识,帮助学生从篇章的完成中来一步步地逼近写作目标。
三、过程写作法应用实践指导与技巧
写作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围绕写作动机的激发,从写作内容、写作兴趣及技巧运用上来关注写作过程,辅助学生从写作过程中明确写作视角、剪切好写作素材、提升写作策略和写作能力。一是注重对写作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构建,从写作的表达方式、写作策略的细化、写作结构的构思上,明确写作教学的任务和重点,让学生从写作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技巧。如通过对策略性知识的运用来快速构思,明确写作内容。教师要从记忆策略的激发上,增强学生对自身生活储备的回忆,并从自我体验中来完成书写,而非是苦思冥想的刻意为之。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教学与写作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凸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围绕学生来明确写作教学重点,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性。如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权威”,对整个写作过程给予引领和组织。当然,对于教师自我地位的明确,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写作教学的不同阶段,从问题中来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任务。三是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与民主。写作教学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也是与人交流,增强自我意识的过程。另外,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参与中,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从同伴间的互评与分享中来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表达与完善。
四、结束语
总之,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过程写作法将作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案例探讨,让学生从中来获得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 要: 在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高职的英语教育还存在体质不完善、教学方法不系统等问题,再加上还没有一套统一标准的教学法来进行高职英语的教学,这其中就包括了英语写作的教学。长期以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法的重结果、轻过程,对高职学生写作的提高特别是他们进行有效写作有着不利的影响。而与之相对的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写作的认知过程,将它运用于中国高职英语课堂是一种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对学生的英语有效写作也有着巨大的帮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职英语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怎样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成了老师们和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英语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表现在听、说、读这三个基本技能上,写作作为语言的一种输出技能更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对写作的教学一直停留在了传统的结果写作法的教授,即只注重学生最终的写作成果,学生的写作在老师支配之下完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过程。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高职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稍弱一些。因此,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对写作教学就采用了注重结果的教学法,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法对高职学生发挥有效的作用,而结果法的教授也有其弊端,因为它只注重语法词汇,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干瘪无新意及模式化。长此以往,它对高职学生写作的提高特别是他们进行有效写作有着不利的影响。而与结果写作法相对的过程写作法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因为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写作的认知过程,将它运用于中国高职英语课堂是一种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对学生的有效写作也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1.过程写作法的提出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了对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吸收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成果,而且它是基于认知心理学,是一种集心理认知、思维创作及社会交互等循环过程于一体的教学法。最先提出过程写作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 Douglas(1966:184),他指出:“写作是一个过程,在写作课上老师应该教的是一步一步构成写作过程的操作方法。”过程写作理论在交际法的基础之上强调写作过程的交际互动性而非作者的个人行为。而后,美国的两位学者Raime和Zamel将过程写作教学法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中,并对英语作为非母语的写作教学做了相关研究,从而证实了过程写作教学法运用于二语课堂的可行性,他们强调写作课应该重点放在写作表达和创作过程当中,如果只强调写作成品而不重视写作过程,学生将不会得益。
过程写作教学法基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理论,因此它强调的是学生写作时主动建构的过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指导写作,学会自我监控和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重点是关注学生自身,以及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策略,它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重叠的认知过程,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需要学生去发现、形成、组合、思考、修改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最终成形。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为读者而写,不要单单只是把语言结构组合起来的程式化写作,而应该将文章赋予交际意义。
2.过程写作法的主要模式
过程写作强调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长期以来,研究者和教育家不断尝试和进行实验,提出了一些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其主要阶段的划分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Flower和Hayes(1981)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循环复杂的历程和次历程的交互过程,非直线性的阶段过程,他们将过程写作分为计划、转译、复查三个阶段。Guth(1989)则将过程写作划分为触发、资料收集、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而有的人认为过程写作分为构思、初稿、同伴批判、修改或写第二稿、老师修改、定稿六个阶段。Tribble(1996)将过程写作定义为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写作者的个人创造性,重视写作训练的发展而非模式化的模仿。他的过程写作四阶段模式较为经典,这四阶段分别是: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作阶段(composing)、修改阶段(revising)和编辑阶段(editing)。本文就主要基于这个模式探讨过程写作与高职学生的有效写作的关系。
3.高职学生的写作现状和有效写作
在我国,由于高职英语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和弊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仍然是重结果、轻过程,只注重讲授单元语法点和词汇,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任务则让学生在课后草草一写,交上去匆匆一批就可以了,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则对写作过程和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重视,从而无法掌握写作的规律和策略,进而产生了厌烦、无视英语写作的情绪。再加上我国没有统一的一套高职教材来针对强化高职学生的写作,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将写作部分放在每个单元最后作为阅读课文的补充和附属品,使得写作部分没有一个统一坚实的结构框架,写作完全是词汇语法和阅读文章的延伸。再加上高职的英语课时少,不能单独地开设写作课,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当学生一旦写作起来就难免暴露一些问题,比如,用词不当,语法混乱,将汉语语法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英语写作当中,缺乏高效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以及有一些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
如何让高职学生进行有效写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写作是指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捕捉信息,组织要点;注重开头,写好结尾;遣词造句,准确表达;整理成篇,行文连贯;规范书写,一气呵成。根据上面所提到的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进行有效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它运用于高职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可以解决高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4.过程写作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有效写作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理论,我们知道过程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创造过程。根据Tribble(1996)对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划分,我们将它融入高职英语写作课堂,以使学生进行有效写作。
4.1写前准备(pre-writing) "
写前准备也是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做好动笔前的各种准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所写作的题目、题材及写作目的和表达思想。这几者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只有好好审题把握题目,才能确定对题目所持观点和文章走向。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所选题目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写作欲望的题目,但学生主观地、积极地去写作。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帮助学生清楚其写作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写作中充当主要角色。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术,因此教师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一些话题,让他们在提高英语写作的同时也增进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写作也可以叫做创作,因此在创作的同时,学生应对题目进行探索,清楚和了解自己对题目知道多少,了解其他人对题目的态度和立场。这个阶段不是要求学生马上就能写出美妙绝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文章,而是让他们去探索和发现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和方面,从而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宽视野和思维。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阅读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和同学相互讨论,打草稿等等。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讨论主题来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以找出相近的题材,并收集素材,整理观点,从而为下一步写作打下基础。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组织文章的结构,拟写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写作更加胸有成竹。教师也可以用分组讨论的课堂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减少其写作中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焦虑。
4.2写作阶段(composing)
写作阶段是学生经过写作前仔细的构想和准备,对腹稿的筛选并列出提纲的基础上进行的初稿的写作。在此阶段,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计划,确定写作风格、修辞措辞及文本格式等。在此阶段中也应要求学生将自己之前的构思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主要将重点放在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了,要把握文章的组织形式。在着手开始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搭好框架,看是否与原先的构想相符,基础是否打牢。此时,不应该过于挑剔,也不应该过度注意措辞修饰、标点语法、遣词造句等。学生在此阶段尽量一鼓作气地将文章完成,即使看似有些凌乱也没关系,不必为推敲某个词句而扰乱整个写作过程。
4.3修改阶段(revising)
修改阶段是过程写作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感,而且能培养对潜在读者的阅读期望的感觉。这个阶段是学生完成第二稿以后,根据同伴和老师的评判和反馈而进入的。因为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能力的过程,修改作为重新认知、重新发现:重新创作的过程,不仅是其中重要的步骤,而且始终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此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自己修改或学生间的相互修改,主要是根据反馈信息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形式是否正确,包括语法结构、句式句型、标点符号、拼写大小写等。第二是老师将个人和集体修改过的初稿收回批阅。在师生共同的评改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第二稿再做进一步修改,再次基础之上重新写作。
上述可见,修改阶段是使文章与修辞环境达到完整的契合,准确恰当地向读者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和写作目的。在整个阶段,学生起主导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获得写作技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强化过程写作的修改阶段非常有必要和重要,因为这个阶段会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有效写作。
4.5编辑阶段(editing)
修改阶段之后就是编辑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首先通读所完成的文章,对该增加删减的部分做修改。它是过程写作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校正标点、措辞、语气等技术上的错误,学生再进行修改和重写,直到最后成稿。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成稿较初稿进步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从而取得的进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写作更加充满信息和兴趣。
篇5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果脱离题意,断章取义。
二、以叙代议
有的学生立意准确了,但在摆事实论证论点时,往往将一个事实写成记叙文那么详细,即交代记叙要素,有心理、语言、细节等描写,写完一个事例就结束一段,缺乏议论,事例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结构松散
有的作文入题太慢,写了大半页还不知论点是什么。有的缺少过渡句、中心句或总结句,不善于提炼分论点,往往中间记叙几个事例就算论证了,甚至结论都没有,显得结构松散。
如何解决上述写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呢?我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揣摩题意、学会立意
虽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并非与原材料沾边的论点都符合题意。如下面这道作文题: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伊索寓言・徒劳的寒鸦》。
从审题上看,这篇材料有三个基本角度:一是寒鸦,二是宙斯,三是众鸟。从寒鸦角度来看,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够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唱反调,认为寒鸦拾起众鸟落下的羽毛美化自己是聪明的,无可厚非,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说就脱离了材料的含意了,因为这则寓言并不是歌颂寒鸦爱美,而是写寒鸦迷惑宙斯,想骗取王位。寓言的寓意应该是讽刺或批判寒鸦为了争名夺利而弄虚作假,告诫人们需诚实,靠本事去服众。所以不能认为写什么都可以,必须符合材料的含意。
2、引导学生概括事实、分析材料
议论文的事实要高度概括,略去事实的细枝末节,只要能论证观点即可。例如: 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出身的优劣、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更不在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小草没有大树的巍然挺立,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己点点绿意来染遍大地的高贵品质;燕子没有雄鹰坚硬有力的双翼,也有翱翔蓝天、飞徙千里把春报的高贵灵魂;有人身居高位却卖国求荣、不顾气节,一如秦桧“东窗事发莫须有”,残害英雄岳飞。
3、引导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作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引导学生掌握材料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材料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为“引――析――提――联――结”。
(1)“引”,即概述材料。“概述”,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
(2)“析”,即分析材料,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即提出论点,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4)“联”,即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即紧扣材料,深化论点。结尾要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篇6
摘要:随着模因论的研究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开始从模因的角度对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手段进行新的思考。本文联系模因的相关理论,试从背诵和仿写两个方面来分析“结果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模因论;结果法;背诵;仿写
【中图分类号】H31
一﹑模因论与写作教学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之所以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文化的传播与人类遗传相类似,即它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而语言的进化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行的,而且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英语在中国的定位是外语,而且“外语”与“第二语言”在概念上的差别必然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有着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已经开始适应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他们更为熟悉以教师为主导的“结果法”的写作教学模式。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需要受到重视和提倡,在写作教学中遵循的“结果法”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其教学模式体现言语分析和“刺激-反应”的过程。本文试从模因论的视角来探析在“结果法”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对范文的分析和模仿,培养学生在背诵与仿写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消除长期以来对英语写作望而生畏﹑思路不通﹑无从下笔的窘境。
二﹑外语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法
结果教学法 ( Product Approach) 在20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盛行。这一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要求加强句子组合和语法训练,是一个从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由低到高、自下而上的过程。结果法主要设计的课堂活动包括阅读范例、学生模仿、抄录并改写正确的句子。“结果法”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理论。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学生只需去重复与语言知识有联系的言语反应。他们重视学生的行为,认为适当的条件作用的行为将自动产生学习。因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结果法”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模仿,并背诵大量语言材料,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写作与语言知识相关,重点在于对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因而“结果法”将教学重点放在最终的成品上,重视对范文的分析和模仿,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及文章的结构和质量。一些学者认为“结果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理由是:第一,由于中国学生已经适应了从小学就开始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已经熟悉以教师为主导的“结果法”的写作教学模式;第二,“结果法”能顺应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测试指导教学”的趋势,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进步的需求;第三,大学英语课时有限,“结果法”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单独练习活动。结果法的优点还在于重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尽可能地削弱或消除母语对于英语写作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有利于学生应试写作水平的提高,便于获得成就感并产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三﹑模因论和结果法对写作教学的启示:背诵和仿写
“结果法”教学强调学习者需要大脑里存储丰富的目的语语言材料,才能运用恰当而地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范文﹑分析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结构、如何转承启合,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模因的选择标准当中,越是新颖﹑简单﹑独特的模因越容易引起注意,而与宿主已有模因相联系或相似的模因就越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老师在选择输入材料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真实的﹑新鲜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是朗朗上口的英语美文等。同时材料应当注重内容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实用性并难度适中,这样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现在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热﹑山寨现象等等,其包含的流行模因在汉语中大家耳熟能详,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用英语怎么说,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强势模因。而由于这些模因出现的场合不同,大多具有明晰性﹑权威性等特点,学生们会发现它们生动形象而又精炼实用,从而促进了同化,加深了记忆,在将来的写作中也易于表达出来。
背诵与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息息相关。根据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记忆。背诵的过程,就是个体和模因载体的不断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因不断地受到个体的注意、理解和接受,从而存在于个体的大脑记忆中。因此,应选择那些易于背诵的材料,为语言学习者寻找成功的模因以便于同化。通过背诵,学生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增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表达阶段,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转化为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表达的前提条件是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模仿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语言模因借助各样载体扩大传播范围,是对表达阶段的延扩。由此可见,背诵贯穿了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的四个阶段,从同化、记忆、表达到传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的载体。他们通过背诵的方式将材料保存到大脑中,使得所背的材料和学习者融为一体。当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背诵的内容可以通过模因基因型的形式直接套用,也可经过大脑重新组织、编码,以模因表现型加以改装应用,包括生成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看过的句子。因此,背诵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背诵促进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背诵目标,通过背诵强化模因传播中的同化、记忆阶段,使学习者在大脑中创造出一种语境,加快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可以使我们看到模仿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不是将语言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百分之百的拷贝过程,就如模因复制的过程也不是完全拷贝一样,它是语言模因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传播;而另外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
模仿是人的天性,也是语言输入的重要形式之一。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被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模仿教学尤其重要。教师可以从仿写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模仿根据方式不同,有复制性模仿、再现式模仿、创造性模仿。学生通过背诵,可以使熟记的语言材料成为稳定的语言模因随时被激活,在大脑中被复制出来用于口头或书面交际即属于复制性模仿。如在写作时直接套用成语、名言警句等。但是更多时候,模仿、复制并非完全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去大量阅读英语作品,取其精华作为范文模仿,通过仿写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文秋芳教授就提出,学习写作应该从模仿好文章开始。在仿写训练时,教师可以基于填空性写作、指导性写作、控制性写作到构思性写作对学生进行系列训练,逐渐培养他们的构思意识。但要注意的是,模仿的是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仿写只是一种借鉴,是一种“拿来主义”。文章贵在创新,要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语篇生成模型假说指出了“结果法”中的模仿典型语篇的可借鉴之处。目的语范本的输入和积累是作者激活大脑中图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习作者提供了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写作需要模仿,不可避免地要依托于某种“范式”。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范本能有效地固化学生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四﹑结论
英语写作教学,学生需要背诵和仿写,然后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使文章语言更地道,表达意义更明确。正如何自然教授所言:“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实践证明,通过长期地用英语进行仿写,中国学生不仅能习得语言表达方式,还能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有效的写作框架,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正是思路与语言的结合,作者的思想才得以体现。“结果法”教学就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较多的范文,得到足够多的仿写训练。并且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认真的批阅,让学生及时做出反馈与纠错,肯定其写作的进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耐心帮助,给予关爱和支持;让学生明白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并不会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借鉴学习基础上逐步改进和完善的结果。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3]贾爱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从成稿写作法到过程写作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5)
[4]罗瑜,李红.“结果法”真的过时了吗——英语写作教学“结果法”与“过程法”的比较研究[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5]罗明礼.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谈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6)
篇7
关键词:高职 英语写作教学 分析与对策
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和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学习英语成为中国的潮流,英语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另外,经济一体化和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这些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是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写作,英语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并内在化,有利于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自1987年写作被纳入CET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但研究人员却发现,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并没有均衡发展,写作明显落后于其他三项,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大都停留在应试教学层面上(朱一方、徐国盛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加以研究。
2 研究方法
受工作范围的局限,笔者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包括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六所高职院校的3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和5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和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师生对写作教学认识、态度、重视程序及实际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3 数据分析
3.1 对英语及各项技能的热爱程度
3.1.1 在对英语课程教与学喜欢程度上,95%的教师和62.5%的学生表示喜欢或特别喜欢,而有15.62%的学生却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英语。我们知道兴趣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和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1.2 “在四项技能中,你最重视和最轻视的技能是:”,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四项技能的教与学中都不能保持一个平衡。有62%和教师和68.1%的学生认为在日常教学中他们重视阅读;与之相比,79%的教师和88.6%的学生认为写作是他们最不重视的技能。这突出说明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阅读、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
3.1.3 “对四项技能按其重要性排队,第一位至第四位的得分分别为4分、3分、2分和1分:”,这个问题的结果与上述问题的结果相似:教师组各技能加权得分分别为:听1.8,说3.8,读3.2,写1.2;学生组为听3.1,说2.1,读3.7,写1.1。从这组数据来看,也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的倾向性对学生的学习和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
3.2 对写作的认识和态度
3.2.1 对写作的认识。认为写作只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的教师组和学生组比例分别为24%和33.13%;认为写作的教与学只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两组比例分别为56%和43.12%。而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旨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两组的比例分别只有20%和23.75%。部分教师认为写作是只是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可有可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而认为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的数量却很少,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
3.2.2 对写作理论的认识。在写作理论方面,调查的数据令人吃惊。有28%的教师和92.6%的学生并不知道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一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英语课时的安排并不允许给写作留有太多的时间,况且学生们对理论并不关注,这一点从对学生组的访谈得到确认。学生们认为在写作方面,他们只需知道规则、格式和一些有用的句子结构就够了。而且,有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没有自信,因为他们自身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
3.3 写作过程的调查
教师组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遵循思考―用汉语或英语列提纲――用英语写――修改――成稿这样一个模式。在学生组,对于各个选项的数据为:选D项(写作之前能够进行思考)的学生占56.24%,这说明许多学生能够进行必要的思考,有助于他们成功写作。对于F项(内容不做任何修改)的选择为89.7%,这个选择使他们文章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大打折扣。有12.45%的学生选择G项(先用汉语写再翻译),这个选项会为我们说明为什么学生作文中会有许多的Chinglish句子和语法错误。
3.4 对反馈的认识
在如何进行文章批改方面,师生组对A项(对作文提供总结性的评论和指导)的选择分别为56%和21.3%;C项(指出错误,让学生自己修改)的分别为18%和11.3%;选择D项(指出好句子进行表扬)的分别为22%和27.68%;对于F项(打分)的选择两组均为100%。不难看出,给作文打分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是对作文进行反馈的主要内容。在访谈中,许多教师认为,即使给学生划出了错误的句子,除非作硬性要求,否则学生不会主动修改;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写作文就是为了从教师那儿得到一个分数,对于评价和错误一般不予关注。
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根本没有同伴修改(peer revision)这个环节。经过访谈得知,学生不愿意进行同伴修改原因有二:一是对同学的能力不信任,认为同学的水平和自己差不多,不能对自己的文章做更多有益的改动;二是对自己的能力自信不足,怕自己的错误被同学发现而不好意思。这种想法普遍地存在学生当中,也正是这种想法使得几乎全部的学生交给教师的作文是第一稿。
4 对写作教学的一点建议
根据大学写作教学的要求及本次调查数据所显示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如下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4.1 加强写作理论教学,用理论指导写作教学的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地、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成果写作法、过程写作法及体裁写作法等相关理论让学生加以了解和认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几种写作理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异同,以便指导他们的具体写作。
4.2 合理分配课时,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一般来说,学生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它们的倾向。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四项基本技能是相辅相成的,某一项技能太弱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课时。
4.3 重视写作过程和写作步骤,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参与性。虽然学者们对于写作究竟可分几步有不同意见,但多数认为写作主要包括写前阶段、具体写作、文章修改三个基本过程。这三个过程并非是线性排列,而是循环往复、穿行的。在写作前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挖掘题材,训练发散性思维,以及如何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等。在具体写作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紧扣主题、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语法及用词的错误。
4.4 运用综合方法,多渠道提高写作。
正如上文所说,英语学习的几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积累词汇量、扩大阅读量、提高听说能力、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多写英语摘要等方法来提高英语写作。
结束语
未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未来的英语人才一定要听得懂、读得会、说得出、写得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全面技能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和促进比较弱的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实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月明.英语写作教程-(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2]马,毛卓亮.高级英语写作教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
[3]林泽铨.研究生英语写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8.
[4]沈创织.改进英语写作教学之我见.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徐国盛.从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反思英语写作课教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篇8
1、过程写作法
“过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John Deway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应该从学习者的实践中获取,并对新的信息和观点进行积极的探索(Deway 1938: 97)。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 Douglas首次提出了过程写作法,他指出写作过程中的一步步操作方法才应该是写作课视为复杂的心理认知和语言交际过程,通过写作这个思考的过程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写作过程中一系列认知和交互活动提高写作主体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由于写作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所以对于过程写作法的阶段划分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统一意见。Lannon(1989)将写作过程分为计划、初稿和修订三个阶段。Guth (1989)认为写作过程分为触发,收集资料,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从写作性质上来看,Nunan(1991)分为结果法和过程法。按照最新Soew (2002)将写作过程分为写前准备,写初稿,修改和校订四个阶段。除此之外,初稿之后可加上反馈,评估和写作后活动等阶段。写前准备阶段就是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的阶段。自由联想,集束法,提问法和拟提纲都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写前准备活动的有效途径。初稿阶段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思想独立表达出来的阶段。反馈阶段是整个写作过程的中心阶段,通常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作者完成初稿后,教师和同侪应及时给予反馈,让作者能及时了解读者对文章的态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选词是否恰当(Keh, 1990: 295)。修改阶段也是过程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的是让作者更好地组织文章的内容与观点,使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桂清扬,付仙梅,1998)。
2、注意假说
2. 1假说的提出
Schumidt曾花两年时间记录并分析他学习巴西葡萄牙语的过程。他发现巴西人与他自己运用的语言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并于1990年提出注意假说。他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换句话说,注意假说认为在一些特定语言形式发生转变前要理解与意识到输入过程中的这些形式(Schmidt, 1990)。在注意假说提出之前,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进行了讨论。Krashen指出二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有意识的学习只是对潜意识习得的只是进行检查与修订(Robinson, 1995: 291)。
Schmidt肯定了注意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潜意识的语言学习是不可能的,注意是将输入转变为吸收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Schimidt, 1990: 129)。虽然有潜意识的感知力却没有潜意识的学习。潜意识的语言学习是不可能的。根据Schmidt (1995: 20)所知,学习者在输入中注意的内容就是学习中吸收的内容。注意在将输入变为吸收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注意假说提出新的语言形式在输入中被学习者注意之前就形成了。换句话说,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语言产出与目标语言的差距能够帮助学习者着眼于目标语言并提高他们自身语言的输出。Schmidt(1990)接着指出不是所有的输入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只有被注意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才算是有效的习得过程。在语言输入中,具有不同价值的语言点会激发不同层面的注意程度。给予高度重视的输入将会在学习者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吸收进大脑进入更进一步的有效处理过程。
2. 2假说的三个层面
Rontner(1987: 19)曾提出在普通应用与学术范畴内,意识与察觉具有同等意义。而察觉具有不同的程度及层面。因此,Schimidt(1990: 132)描述了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感知。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感知都暗示了心理组织以及以内部手法描述外部事物的能力(Oakley, 1985; Baars, 1986). 然而,感知并非必然是有意识的,潜意识的感知同样存在。
第二层,注意。也被称为焦点察觉。Bowers(1984)指出被理解信息和被注意信息的重要差别。
第三层,理解。注意是一种基本的感官,由此我们通常可以说我们察觉到了某事。当我们察觉到周遭环境的时候,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一我们在其他环境下所注意到的事物进行对比。这样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在意识层面上的思考。
3、国外对于写作中教师反馈的研究现状
教师反馈可分为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大部分学者(James, 1998; Lalande, 1982; Reid, 1998b)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相比于直接反馈,学生更愿意接受间接反馈。同时,Lalande(1982)的研究结果表明间接反馈比直接反馈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进步。但是,Robb等人(1986)针对写作中不同形式的教师反馈进行了研究。他将134名日本大学生分成了四组,分别接受不同形式的反馈:直接反馈;标注并指出错误的类型;只标注错误不指出错误类型以及行间标注每行的总错误量。经过9个月实践之后对学生写作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这四种反馈方式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从Ellis(1999)的观点可知,学生在写作中期望得到诸如结构,内容和组织方面的教师反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会经历三个阶段:1)学生注意到他们的写作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内容或组织;2)接着他们会对比他们的初稿和修订稿来找出这两个版本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3)然后将解决方法运用到接下来的写作中去。
Truscott(1996)曾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他指出教师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语法纠错是无效且有害的,不应该得到提倡。另一方面,以Ferris D. R.(1999)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了教师反馈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的有效性,驳斥了Truscott的观点。Bitchener(2008)和Ferris(2008)认为虽然给学生提供书面评语,错误改正,师生交谈以及同伴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反馈也无法帮助学生避免犯错,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形式。在此条件下,Ferris(2008)声称错误在二语写作中时常会发生,即使作者语言能力很强,也无法避免语言错误。写作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没有教师反馈的条件下,学生会自动注意到他们的缺陷和问题(Barnawi, 2010)。
在写作反馈中,教师作为真正的读者和听众对学生写作材料进行协商。二语学习者通常不会进行自发的改正,因此他们必须通过教师反馈来改正他们的错误(Aljaafreh and Lantolf, 1994)。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会严重影响反馈的有效性(Han, 2001)。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反馈应该是个渐进,互动的过程。
Qi和Lapkin(2001)研究了纠错性反馈和注意之间的关系。他们观察到学生在写作阶段,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写作材料阶段以及提高他们写作成品的阶段中注意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的结果表明当他们注意并理解到写作中的正确形式后,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4、国内研究对于写作中教师反馈的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的焦点则多集中于教师反馈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如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有效,因为教师能通过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其学习动机、缓解其焦虑情绪等(如赵晓红 1998)。同时,也有学者对反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指出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反馈的形式与内容,最大程度减少教师与学生在认识反馈上的差距。与此同时,促使学生积极配合,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与“意识”是实现反馈效果的关键(张雪梅,戴炜栋,2001)。
在反馈有效性的问题上,杨敬清(1996)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内容反馈还是语法反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均有效。朱秋娟(2010)英语教师以及他们所教的260名学生的看法与要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教师反馈与学生的需求与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邱兆杰(1997)的研究也证实了教师有时候不会给予学生需要和期望的反馈。
教师反馈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方面也得到了论证。陈晓湘,李会娜(2009)对54人进行为期16周的测试证明语言形式方面得到反馈的学生语言准确性较高,且得到直接反馈的提高程度优于间接反馈。
戚焱(2004)的研究得出学生认为结构是教师反馈中最有效的方面,与同级反馈相比较,中国学生更偏爱教师反馈。在处理反馈的方面,学生主要会选择向反馈者请教,查阅书籍和字典或独立思考这三种方式。
中国关于教师课堂反馈的研究比较少。赵晨(2005)研究了三十个中国二语课堂,它们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从中探索出教师如何利用反馈来更正错误并引导学生修改。她发现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含蓄的反馈方式而非直接地改正。吕丽生和赵丽丽(2010)在研究了英语课堂教师反馈与学生注意机制后提出,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错误输出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并提出反馈,这些反馈有的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修正从而产生修正后输出。施光(2005)根据6位老师18节英语课堂的情况发现教师对语法错误最经常给予反馈。教师都趋向于重述语法和语音错误而对于词汇错误则采取协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Bitchener, J. (2008). Evidence in support of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7(2): 102-118.
[2]Bowers, K. The Unconscious Reconsidered. New York: Wiley, 1984.
[3]Dewa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4]Ferris, D. (2008). Feedback: issues and options. In P. Friedrich (Ed.), Teaching Academic Writing. UK: Continuum.
[5]James, C. (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White Plains, NY: Adison-Wesley Longman.
[6]Keh, C. L. (1990). 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ELT Journal, 44(4):294-304.
[7]陈晓湘,李会娜,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351-358。
[8]桂清扬,付仙梅,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法初探,上饶师专学报,1998(4):18。
[9]戚焱,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议论文写作研究,国外外语教学,2004(1):47-53。
篇9
关键词:高校学报;非核心期刊;人才培养;稿源
中图分类号:G230;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8
高校学报是一个特殊的期刊群体,在我国期刊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人才成长的园地。一般来说,与重点高校的学报相比,众多普通高校学报的实力较弱,大多是非核心期刊,因而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类高校学报应该如何体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普通高校学报的稿源特点,重点分析如何发挥其在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用。
一、非核心高校学报的稿源状况
所谓非核心高校学报,是指那没有被SCI、EI、北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览、南大CSSCI收录的高校学术期刊。
高校学报的作者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从教师作者队伍来看,由于在课题申报、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时,有关部门对论文的质量认定往往采取简单地看其是否发表在“权威”、“重要”、“核心”期刊上的作法,使原本为科研提供检索捷径的工具,变成了论文质量评判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高校教师一般都不愿意把稿件投到非核心高校学报,从而导致这类高校学报优质稿源缺乏。
学报稿件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因此,高校学报的研究生来稿日益增多。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报而言,具体情况又有不同。重点高校的科研实力较强,科研项目及博士培养点较多,这些高校的学报也大多是中文核心期刊,因此本校的博士生稿源就很丰富,而且还有很多外校博士生来稿,学报编辑部完全有条件在众多来稿中挑选优质稿件录用。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中,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的比例逐年提高,而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比例则逐年降低。例如《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的比例在1995年为28.58%,2000年为48.68%,2005年为64.58%;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比例1995年为19.28%,2000年为9.52%,2005年已降为0[1]。其他重点大学学报的情况大多与其类似。
与重点高校不同的是,大多数普通高校没有博士培养点,即使有也只是少数几个,而几乎所有高校对博士生的刊物档次都要求很高,因此普通高校学报要想吸引博士生稿源也是很困难的,相反,而硕士生投稿数量则增加较快[2]。硕士生来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核心高校学报稿源不足和选稿余地小的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硕士生投来的稿件很多是他们的学术论文处女作,无论是从研究深度,还是从科技写作水平上来看,这些论文与博士生的来稿大多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编辑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劳动与作者沟通,并进行后续修改和加工。
二、积极发挥非核心高校学报的人才培养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是不是非核心高校学报就无所作为了呢?回答相当是否定的。高校学报是一个多功能体,它既是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园地,又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助推器,同时,在培养和发掘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方面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报而言,应该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重点高校高层次学报的稿源特点决定了其刊发的论文包含更多的前沿性成果,更具有学术创新性,更能反映高校的科研水平,其学报功能重点是积极传播和推介科研创新成果;而非核心的高校学报稿源特点则决定了其要侧重于发挥人才培养功能,要针对不同的作者群,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大力扶持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力量。随着高校教师博士化工程的推进,目前普通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部分也都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他们参与了不少科研项目,并按要求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应该说,他们都较好地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学术思想也比较活跃,而且这些青年教师还要参加职称评聘,开拓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事业,所以他们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动力较大,热情较高。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及时跟踪他们的科研活动和进展,大力扶持他们的科研工作,积极主动地联系作者并及时发表其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其科研和学术影响力,为本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一份力。
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积极联系本校的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配合学院的青年学术年会,分别于2010年第5期以及2011年第3期专门刊发年会的优秀学术论文,并在每篇论文后面对这些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这样做,一方面集中宣传和报道了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促进了其学术成果的及时传播,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学报优质稿源的不足,提高了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并密切了学报与青年教师的学术联系。
对一些青年教师被核心期刊退稿后转投本校学报的稿件,编辑部也要抱以欢迎的态度。如果有些稿件确实是学术水平不高,编辑部当然不能迁就。但其中有不少稿件所涉及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值得同行借鉴,只是在论文表述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重点不突出,逻辑结构不严谨,讨论不深入等。这时,编辑人员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删繁去冗,清除芜杂,弥补缺失,使文稿观点更鲜明准确,论证更全面充分,论据更典型有力,结构更严谨周密,脉络更清楚明晰,衔接更紧密自然,语言更流畅贴切,并做好规范工作,使论文质量达到学报发表的要求和水平。
总之,高校学报要与本校青年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帮扶关系。学报要始终成为青年教师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和园地,同时,通过发表青年教师的优质论文带动学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高校学报发挥培育科技人才的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从前面的稿源分析情况来看,非核心高校学报面对的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作者群。硕士生经过一至两年的专业研究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学术理论思维能力,但他们普遍没有受过学术论文写作的专门训练,加上文字论述能力方面的问题,相当一些人难以将其研究成果准确、系统、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与导师数量的增加不太协调,往往是一个导师要带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研究生,导师没有精力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面地手把手地指导,对其论文也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修改。因此学报编辑部收到的硕士研究生稿件往往不够理想,所以帮助和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论文成为高校学报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找准学术论文的创新点。硕士生刚刚涉足科研领域,思维模式正在从简单地接受知识到进行探索性创新工作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从事的研究工作一般是遵循导师的吩咐和安排,至于为什么进行这些工作往往还不太了解,因此在论文中介绍其研究成果时往往无法突出其创新点。针对这类稿件,责任编辑应该耐心指导作者进行总结和概括,梳理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到作者研究对象的创新性切入点,以揭示其学术价值。
2.讲究学术论文的结构严谨性、推理逻辑性和用语客观性。学术论文的结构,是指围绕论点(主题),按照科学的思维逻辑组织安排文章内容的具体形式。有些论文,主题不能说没有,拥有的素材也不能说不丰富,但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颠三倒四,思路不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出了问题[3]。针对这类稿件,责任编辑在提修改意见时不能太笼统,而应该给出诸如哪些材料在前,哪些材料在后,重点放在何处,层次和顺序如何安排等具体的意见。用语不够客观准确也是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易犯的毛病。诸如“题名”涵盖范围过大,论文的内容根本充实不了题名要研究的范围,对论文的研究意义过于拔高,在结论部分以偏概全,这些都是编辑要提请作者修改的地方。
论文修改是作者提高学术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高效率地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提高思维条理性,形成表达清晰,分析透彻,言之有据的良好写作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以及其他工作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积极搭建大学生自主创新成果交流平台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该计划的一项实施要求是,学校要组织参加项目的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4]。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毕竟是以本科学生为主体,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其产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学术性还是在应用性上都很难达到较高水平,而且本科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科技写作,撰写的论文经常出现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语句表达混乱等情况。这些论文在层次较高的专业性期刊和高校学报上很难有发表机会,有很多刊物明确表示不刊发本科学生的科技论文。针对这种现象,非核心高校学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搭建大学生自主创新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不妨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专栏,不局限于本校,而是扩大视野,荟集与本校学报报道方向相关的,全国各级“挑战杯”、“创新实验”等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与论文,使学报成为该类信息的汇集点与发散点,这将对本校及其他高校的教科研活动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本科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驾驭学术论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发表他们的论文,不仅学报要承担一定的学术风险,而且学报编辑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但能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尽一份力,还是值得的。编辑要善于发现本科生论文中的闪光点和有价值之处,指出论文的不足,悉心指导其修改,对于有些修改不到位的地方,编辑有时要亲自帮助解决。对于确实达不到学报刊发质量的论文,编辑部也不要简单地用一封退稿信打发了之,最好能和作者进行协商,将经过修改的论文安排在学报增刊发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都是本科学生中的佼佼者,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努力能够正式出版,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会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编辑在稿件编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在以后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更具有热情与信心。
(四)努力促进学术道德的建设
目前,在高校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甚至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和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如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论文,或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而高校学报对端正学术风气以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核心高校学报涉及的作者群主要是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他们走上科研道路的时间不长,有些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部不能只以一纸“投稿须知”来规定作者需要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中,编辑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加以正确引导。一旦发现作者引用文献没有标注或错标时,应要求作者及时补上,同时避免芜杂和遗漏,对于少数作者为了掩盖抄袭的事实和故意删除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要及时指正。若发现论文中非实质部分有较大篇幅的内容与已发表的论文雷同,要建议作者删除。要提醒作者论述要严谨,不能夸大其词,对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要认真核对,发现图文描述不符或数据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要告知作者补充修改。
高校学报还会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一稿多投”。我国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核心期刊,其审稿周期比较长,一般为3个月甚至更长。一些作者希望论文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又担心不能录用而耽误了发表时间。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往往在向核心期刊投稿的同时,又会将稿件投给一般刊物。这样非核心高校学报便沦为“一稿多投”行为的“受害者”。这些作者中有少数在其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后能及时通知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进行撤稿,虽然避免了“一稿多发”,但其行为毕竟浪费了高校学报编辑和审稿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这更糟糕的是,不少作者根本不将论文被其他刊物录用的信息告知编辑部,最终导致“一稿多发”,造成不良影响。在中国期刊网或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重复发表的论文不在少数。因此,学报编辑部应该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积极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如,收稿时电话联系作者以明确没有“一稿多投”;加快审稿进度,及时将审稿意见通知作者;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前再次与作者进行确认等。总而言之,就是编辑部要及时地多与作者进行联系、沟通,通过自己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来尽量挽留作者。这样做,一方面编辑部能够避免很多“无用功”,另一方面也是对作者抱以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一稿多投”行为对科研人员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例如,在历次评选院士中受到投诉最多的学风问题之一就是“一稿多投”。这种情况一经查实,院士必然落选[5]。
总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非核心高校学报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刊特点,帮助青年人才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学术理念和追求踏实的学术作风,更好地发挥学报的人才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19(1):70-72.
[2] 何 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151-152.
[3] 李正元.学术论文写作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30-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EB/OL].[2011-10-30]baike.省略/view/1016713.htm#2.
[5]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9-50.
Ways to Train the Reserve Scientific Talents for the Non-core University Journals
SHANG J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Hubei,China)
篇10
〖HTH〗一、有助于全面深刻把握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
通过学习,以期全面且深刻的把握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学习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动因,也是学习罗马法最直接的意义。兹以取得时效制度为例分析之。通过对罗马法中取得时效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对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取得时效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
(一)可以准确掌握取得时效的概念
取得时效(usucapio):按拉丁文,“usus”是使用的意思,“capere”则为取得,两者合起来就是因适用而取得之意。它在法律上的含义,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①
(二)可以清楚了解取得时效制度在罗马法上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取得时效制度是作为市民法中所有权的取得方式而设立的。当时,罗马社会由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统治者鉴于许多土地荒芜,影响生产和社会安定,为了调节财产所有人和需要人之间的矛盾,平衡有余与不足,鼓励人们使用他人之物以使物尽其用,因而在《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之后,取得时效进一步被用来补救形式主义造成的所有权取得方面的缺陷。“至共和国末叶,商品经济有了发展,交易及迁徙频繁,取证问题相应突出,于是取得时效又发展为一种便利证明所有权之不可缺少的手段。”②到帝政后期,为了安定战乱期间人民的生活秩序,取得时效制度更演变为尊重持续的事实状态、保护现有社会经济秩序的制度,从而以“事实胜于权利”的时效制度打破了“权利胜于事实”的法律基本原则。到了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统一了时效制度,至此,取得时效制度正式成为一项尊重现实状态、保护现存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
(三)可以全面把握取得时效制度的期限和基本要件
随着取得时效制度在罗马法上的演进,其期限和基本要件也相应的几经变革。经历了古代法时期、帝政时期和优帝时期三个典型阶段,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的基本要件也完善和严格起来:1、须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占有;2、占有须有“合法原因”或“正当名义”;3、占有人必须为善意;4、标的物须可因时效而取得。
二、有助于准确分析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罗马法之目的和意义,非欲以稽古自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习和研究罗马法除了上述所言之溯其本而究其始,对源于罗马法的各项理论及制度进行掌握外,还在于通过将其与后世各国法律之比较,从而在罗马法的继受中明了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法制的影响。此处,同样以各国法律对于罗马法中取得时效制度的继受和发展来阐释学习罗马法对于研究和了解罗马法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的意义所在。
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几经变革,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资本主义各国和地区民法尽管体例不同,均继承了这一制度。③“基于对取得时效制度与消灭时效性质的认识,《法国民法典》承袭注释法学派所主张的所谓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将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视为时效制度统一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而共同规定于民法典独立的一章”④,具体体现为该法典第2219条的规定。同时该法典进一步将取得时效分为普通时效和短期时效。与《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继受罗马法,将取得时效规定于其“物权编”当中,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并将其分为动产取得时效、不动产登记取得时效与未登记不动产取得时效三大类,具体分别体现在该法典第937-945条、第900条及第927条中。《瑞士民法典》继受德国民法典有关取得时效制度的规定,将取得时效规定于第四编“物权法”的“动产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里,明定取得时效为动产所有权及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土地所有权的取得方式。⑤《日本民法典》第162条和163条也就所有权和其他财产权规定了取得时效。此外,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参酌德国、瑞士的作法,在其“物权编”中就动产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及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规定了取得时效。另外,虽然英美法系国家主要继承日耳曼法的传统,对时效最初持反对态度;然随着社会经济及法制的发展,也吸取了罗马法的精髓,建立起取得时效制度,其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称谓也与大陆法系有所区别,主要有两项制度,即反向占有和时效占有。
通过将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与上文所述各民法典关于时效制度的规定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容易得出:尽管各国在立法体例,取得时效的种类、适用范围、期限等存在差异,然其都承继了罗马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的历史影响不名自白。而取得时效制度从罗马法到近现代法律中的变革与发展,正显示了该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法律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的生命力。取得时效制度的继受与发展仅是后世法律对于罗马法继受和发展的一个简例。事实上,大陆法系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渊源于罗马法,即使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其受罗马法之熏染者亦灼然可见。现代法律中许多的法律术语均来自于罗马法;许多基本法律制度(如:成年、法人、住所、失踪、时效、亲系和亲等、物权、合同、遗嘱和特有产以及民事不告不理和举证原则等)在罗马法中都有着较为完善的阐述和规定;许多法律理念、原理、原则亦可在罗马法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从而发现其发生与发展的渊源。上述关于取得时效制度的学习意义的阐述,也仅是学习罗马 法意义之一。对于罗马法理论及各项制度的学习,对于有助于研究和了解各项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承继与发展,掌握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过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为我们认识现实和创造未来,提供启发和借鉴作用”⑥。在此,谨以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和完善的借鉴意义来分析学习罗马法的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罗马法,可获取罗马法律制度的功能及当代价值,为借鉴罗马法提供基础和必要性支持
通过对罗马法中取得时效制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当代价值:1、确定财产归属,定纷止争。依罗马法学家的观点,取得时效制度存在的理由在于:防止占有与所有长期属于不同的人及因此产生的法律不安定状态。⑦取得时效可以使法定期限内占有财产的非权利人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从而确定了财产归属,定纷止争。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如果权利的拥有者长期不行使权利,而占有人在其财产上行使某种权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新的秩序。取得时效制度正是为了维护这种现实而稳定的秩序,尊重长期存在的既定事实以适当的条件和程序结束长期悬而未决的财产所有关系而设的;其可使交易当事人直接根据占有人占有某种财产经过相当时期的事实状态,便可以相信占有人具有权利,从而可以放心地与占有人从事交易,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3、促进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财产利用效率。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能够有效地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防止权利人长期“睡眠于权利之上”,减少资产的浪费和闲置;另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使占有人取得了占有物的所有权,可以将占有物投入流通,参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民事交往,从而更好的发挥物的效用。4、可使人民法院正确、合理合法、及时地审理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和研究罗马法,有助于借鉴其法制的经验,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服务
基于取得时效制度的功能价值,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继受和发展。
我国古代法中没有取得时效制度,1911年的《大清民律草案》和南京政府正式制定的民法典分别借鉴日本和德国的作法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然现已不在中国大陆适用。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及物权法均未对取得时效做出规定,这使得法律规定上出现了空白,许多财产纠纷得不到恰当的规制和解决。
对于我国是否应借鉴罗马法及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民法界长期存在很大分歧。反对者认为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道德规范相背离、与我国法律体制不相融合、没有必要。笔者认为,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在各国的继受与发展对于我国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这不仅基于上文所述之取得时效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制度价值,也基于取得时效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无论从取得时效的要件上看,还是从取得时效的目的和实施上看,取得时效制度均不予我国的道德规范相背离。其次,无论从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抑或是社会物质增值角度而言,取得时效制度都顺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再次,取得时效制度与民法的权利行使规则。最后,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法律体系是融合的,不仅不矛盾,而且不能为其他制度所代替。一方面,取得时效具有其他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制度功能,不能为其他制度所代替。另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可以弥补现有的诉讼时效制度、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足,填补法律空白,促进物权制度的完整统一和民法的体系化发展。
因此,可借鉴罗马法及各国的法制经验,在我国建立取得时效制度。那么如何建立呢?罗马法及其继受国家的法制同样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当然此种经验需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基于篇幅的限制,本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文不就具体构建进行阐述,择其要者论之。1、在物权法中规定取得时效制度;2、借鉴罗马法及各国取得时效的基本要件;3、在取得时效适用范围上以物之是否流通为标准;4、关于取得时效制度的法定期限问题,考虑到与消灭时效的衔接,避免出现权利不确定状态,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考虑到权利人的权益保护问题,我国法律应规定:动产一般为2年,不动产一般为20年。
罗马法对于现代法制的借鉴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取得时效上;通过对罗马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完善我国法制的现代启示;也会在学习罗马法的过程中体会其意义所在。
学习罗马法的意义,包括但决不仅限于上文所述。本文只是以取得时效制度为例对之进行简析。欲真正了解和体会学习罗马法的意义,则必须以严谨和端正的态度,对博大精深的罗马法进行确实的学习和研究。
注释: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44.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45.
③王宛玲.略论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法学,1994(03):42.
④刘强.罗马法上时效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89.
⑤陈定良.取得时效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4.
⑥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7.
⑦刘强.罗马法上时效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89-90.
〖KH*9D〗〖HT8.H〗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346-454.
[2]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7-22,34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