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隐学习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内隐学习;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8-01
本文以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1.语文内隐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内隐学习就是要把汉语文的特点,内隐学习理论的精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人文性。语文课文的选文都体现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些方面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体验等进行全面的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采用说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会不好,如果我们的教师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语文内隐学习强调学习的无意识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恰恰与此相反。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外显性的效果,语文知识成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考试成绩成了最终的指挥棒,教师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方法。内隐性的效果则被冷落,如: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精神、鉴赏能力,对学生人格、人性方面的感化。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人情味冷漠的教学环境,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科目的重要原因。
2.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母语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一门关于语言规律的理论都无法涵盖多彩的言语现象。因此,人类个体的母语的掌握单纯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种教育必须是寓于学生的言语实践中的,采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学习,要将其不仅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担负起原则性的方法意义与哲学性的指导意义的作用。
2.2关于语法学习。在母语的习得过程中,学生本人一开始并不了解语音和语法规则,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隐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外,还应让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用什么语法规则来组织语言,凭内隐知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2.3重视语感教学。汉语言文字不同与西方文字,表现在它有很强的形象性、意会性等特点。因此,语文内隐学习强调语感教学。语感是很难用语言解说的一种心理品质、语言素养,它的养成过程是模糊的、难以用意识控制的,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这其中获取的知识也是内隐的,就像我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熟读成诵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取内隐知识的过程。作品中,诸多的语文养料保鲜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会自动的转化为语文能力,这所有的过程都是内隐学习的过程。
2.4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在无意识中产生。有人认为,以内隐方式获得的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能实现跨领域的迁移。从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抽象规则能够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也内隐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便能更自觉、更细致地去观察,并将所见所闻用优美的词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能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外显迁移和内隐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2.5改变作文教学策略。作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这既需要显性学习学到知识,更需要隐性学习学到的知识。这里着重探讨隐性学习及知识对语文作文写作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提炼素材――思维运用――形成语言文字。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内隐学习及隐性知识的参与。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生活、审美能力、情感倾向、思维品质等都影响素材的确定。其实,在教学中通过隐性学习选取的素材及语言表达更具个性化特征。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无话可说"的写不好作文的难点。内容相似、立意相同,似乎一个班级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过分的讲解显性知识,如用大量时间讲解审题、组材、立意、语法、修辞等,而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视了隐性学习理论,隐性知识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经常要求学生,来"内省"自己学到的语文内隐性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景下激活学生的隐性知识,这些都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主要是在课文教学或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这样,这一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纳入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就丰富了学生的隐性知识,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用隐性理论学习,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下了基础。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一研究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学习中有很强的内隐学习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外显指导和何时使用外显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怎么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6)
篇2
关键词: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一、引言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外汉字教学受到关注。1950—2006年,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论文有363篇,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也纷纷关注汉字教学。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在对外汉语研究中作用的提高,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已被引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本文以《快乐汉语》第一册及其配套练习册为研究对象,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角度探讨此教材中的汉字教学。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Reber(1967)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内隐学习的概念,他把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类型。认为内隐学习指学习者对正在学习的结构知识缺乏意识,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可理解的输入并习得知识。而外显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国内学者徐子亮(199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字感”说,认为在学习起始阶段,要尽可能多让学生接触汉字,大量认读,让学生感知体会汉字的形,以此逐渐扩大短时记忆范围,并形成字感。戴曼纯(2005)指出外显学习是指利用外显手段(如记忆法、语法分析)学习语言内容(如词汇、语法),是通过有意识的方式进行的,学会的知识以外显方式储存,使用起来用意识进行控制。
三、内隐学习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快乐汉语》中汉字的内隐学习
从全部汉字和教材要求掌握的汉字[1]两方面对《快乐汉语》第一册及其配套练习册中所出现汉字的重现率做了一个统计[2],结果显示有些汉字虽不是教材要求掌握的,但重现率很高,甚至远超需要掌握汉字的重现率。例如“不”,其重现率高达147次,高频率的重现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字义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习得这个字的书写。除了“不”外,还有“的、第、哥、家”等,它们都不是教材中重点强调要求掌握的汉字,但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属于HSK汉字等级大纲中需要掌握的甲级字。教材采用内隐教学法,希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字感,进而习得这些汉字。在内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这些汉字的整体结构有所印象:如左右结构的“的、哪、他”;上下结构的“第、家、哥”;独体字“不、儿”。
同时,统计结果得出《快乐汉语》第一册及其配套练习共172个词汇,其中71%为《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一级)、(二级)大纲》词汇,即初级水平词汇。参照《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3],84%为一级(初级)词汇。除去两本书的封面、前言和同形异音字,出现的汉字共为299个。参照HSK汉字等级大纲,其甲、乙级字覆盖率为34%。同时,高达90%的汉字为《等级划分》中的一级(初级)汉字。此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大纲》和《等级划分》的要求,而这些汉字也正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无论以哪本教材为学习对象,都会接触到这些汉字。而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4为分析对象所揭示的隐性问题,正是大部分教材的汉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此教材也不例外。
从内隐学习与本教材的汉字教学相联系的角度出发,基于动态作文语料库,以重现率高却不在教材要求掌握的汉字范围内的汉字错误分析为例。“不”(20例),错误原因:笔画错写(65%);缺笔画和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各为15%);笔画书写不到位(5%)。“的”(23例),错误原因:连写造成的笔画之间组合关系混乱和笔画书写不到位(39.1%);笔画错写(26.1%);缺笔画和部首错写(各为17.4%)。“家”(13例),错误原因:缺笔画(38.5%);笔画错写(30.8%);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和偏旁错写(各为15.4%)。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被试者都是高级水平的学生,但还有这些方面的错误,说明内隐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应对措施
1.重视教师的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初级学生,在初级阶段应改变一些策略方法。首先,加强汉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组合关系的教学,循序渐进地教学;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时应始终做到不写连笔。这样,学生能对所学汉字的笔画数看得更清楚,自觉地养成不写连笔的习惯。例如“家”字笔画复杂,尤其是偏旁“豕”,在教学时更要注意。
2.重视情境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游戏和互动环节。
《快乐汉语》的教学对象是11—16岁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可穿插适当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如把词语分成汉字,再把非独体字分为部件,每一张卡片是不同的部件,让学生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汉字。在使学生熟悉汉字结构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汉字部件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切分成笔画,让学生来组字。这样不仅可以学好汉字的笔画,还可以了解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
四、外显学习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快乐汉语》中汉字的外显学习
《快乐汉语》中的汉字教学部分出现在课后练习的书写汉字部分,前两课是三个汉字,以后每一课都是四个。汉字教学除了整字书写练习,还有笔顺练习,对于下一步要出现的笔画用红色标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学生记住汉字书写的正确笔画顺序,突出汉字的外显学习。学生通过写汉字练习,加深对汉字笔画和整体结构的认识和了解。
当然,这样的汉字学习是随文识字的,并不系统,忽视了汉字的构造,进而忽视汉字整体系统和层级的学习。外显学习论的代表人物Schmidt和Frota.Schmidt强调“注意”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外显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必备先导,应该重视显性知识的积累。教学时应重视规则的教授,而此教材中很少涉及汉字规则的教学。
教材中需要掌握的重现率较高的有半包围结构“有、在”,独体字“电、人、我”等,左右结构“好、课、师”等,上下结构“去、是”。从语料库分析中得出很多错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汉字规则学习的缺陷。如“有”(30例),错误原因:笔画错写(60%);缺笔画(23.3%);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16.7%)。“我”(40例),错误原因:笔画错写(57.5%);缺笔画(35%);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7.5%)。“好”(7例),错误原因: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笔画错写和偏旁错写(各为42.9%);缺笔画(14.3%)。“是”(11例),错误原因:缺笔画(63.6%);笔画间组合关系错写(18.2%);笔画错写和多笔画(各为9.1%)。
(二)应对措施
1.加强外显教学。
对于汉字的规则化教学,前人已提出了很多教学方法,如部件教学法、形声字教学法、字源教学法、字族教学法等。在此进一步强调,在汉字规则化教学中,加强汉字笔画、汉字整体结构、笔画组合等方面的汉字规则教学,即加强外显教学。
2.重视细节。
据以上的错例分析,可看出学生对汉字的整体结构掌握得较好,错误大多集中在细小的地方。为了减少这些错误,应注重笔画和偏旁等的教学,让学生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特别是当同一种笔画出现多次的时候,很容易缺笔画,如“我、是”等字;另外,还要注意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对于笔画间分离、相接、相交关系的认识。
五、结语
本文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出发,探讨了《快乐汉语》第一册及其配套练习的汉字教学,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在加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如下《快乐汉语》汉字教学顺序:第一课先教汉字的基本笔画。第二课用笔画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笔画的组合关系,如以“横、竖”组成“十”,为相交关系;“横、撇”组成“厂”,为相接关系;两横组成“二”,为相离关系。再用归纳法,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这种笔画组合规则的印象和了解。第三课,加强相似笔画间的区别,可以把“竖与竖钩、竖提”放到一起,让学生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接着,第四课、第五课可以加强偏旁教学,同时加入相似偏旁的对比,以免学生多添或少写笔画,如“口、日、目”之间的区别。之后的课程再陆续出现整字、独体字或者是合体字教学。我建议加强对于学生字感的培养,以便更利于汉字教学。
注释:
①教材要求掌握的汉字指课后练习和练习册中要求练习的汉字.
②统计从汉字书写和字形出发,不考虑字义,同形异音字、同行异义字为同一个汉字.
③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
④以欧美学生错例为分析对象,排除无效错例所得,存在一字多错现象.
参考文献:
[1]顾琦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外语教学,2005,26(6):45-50.
[2]国家汉办.快乐汉语(第一册)及其配套练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一级)、(二级)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5]孙炬.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研究的新进展[J].外语界,2006(6):39-45.
篇3
一、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依赖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而自主学习作为当前新课改中极力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笔者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概念图的引入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辅助学习的有效工具,为自主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捷径。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高考,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每天面对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做不完的作业和试题。尤其进入高三后,长期以来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实行的一直是题海战术,每天考试、死记硬背那些条条块块。虽然高中生本身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仍然得不到提高,而且课堂笔记知识散乱,复习的时候无法理清所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对有些学生来说,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是却很少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有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记忆知识、整理学习资料、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而概念图就是其中的一种。
二、概念图概述
1.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D. 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诺瓦克博士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1]
我国教育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可以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2]
简单地说,概念图就是以节点表示概念,连线和连接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概念图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教学评价工具、远程学习工具等。本文仅从学生的角度,探讨概念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2.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概念图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工具而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学科教与学、远程教学系统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概念图”为题名,对201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与统计(如表1)。
表1 概念图及其在教与学领域研究概况
由表1可以看出,与概念图(不包括有机概念图)有关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总计有784篇,其中,关于教与学方面的论文达488篇,占了62.2%。研究范围触及到教与学的各个层面,在学习上,概念图的应用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促进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作为复习时整理知识的工具;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导向;制作概念图对认知方式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工具;交流的有效方法,促进对话和合作;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相互转化的一座桥梁;学习的测评工具等等。[3]可见,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有效工具,它的强大功能在学习领域正日益显现出来。
三、概念图应用于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概念图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教师积极地对话。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会自动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合作精神。
(2)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出自自发行为,更有创造性。
(3)因为概念图只把相关材料以非常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学生倾向于在考试中获取更好的成绩。
(4)与线性文本不同的是,概念图不仅显示了一些事实,而且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这样就让学生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
四、概念图在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探讨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有效工具,能够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概念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1.辅助学生整理知识概念,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
由于概念图能够清晰地展现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所以,不管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在感到需要进行新的学习以前已学到什么,都需要认识到先前的知识对获得新知识的价值。对于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概念图有助于明确他们所学的关键概念或命题,也突出了新知识和他已掌握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具体地讲就是,概念图首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概念,并在各个概念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然后用具体的知识或事实充实相应的概念。学生进行的学部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中对概念和命题进行归类,学习新知识就是吸收新的概念和命题,修改原来的认知结构。这样新知识就获得了意义,旧知识也因为得到了新的修饰而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使得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2.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
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1]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通过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之目的。
3.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制作概念图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学生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就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属于高级思维,因此,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概念图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它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头脑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5]
4.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稳定的知觉组织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Heath,1964;Tamir,1985),它是人对所输入的各种信息的一种处理策略。据研究,学生在学习中优先选择的认知方式有记忆(Recall)、规则(Principles)、质疑(Questioning)、应用(Application)。[6]一般认为,优先选择规则(P)进行认知的学生比选择其他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更具优势,因为,概念图能形象地展示和说明概念的含义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即概念间的意义联接,而运用概念图策略,学生多采用的是规则(P)的认知方式,即在学习新概念时,总是习惯于去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而在传统学习中,学生采用的主要是记忆(R)为主的认知方式,即总是无数遍地去背诵整个概念,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处理新学的概念。因此,学生如果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学习,那么经过不断地训练,其认知方式将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5.促进交流
因为概念图能够以清晰、简明扼要的形式展示出学生的认知结构,表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容易地利用概念图进行交流。通过与人交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从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弥补知识缺陷,促进自己的学习。因而,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总之,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已经引起教育领域有关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概念图策略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制作概念图,其次,就是需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概念图才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概念图知识教程.上海教育资源库网.
http://www.sherc.net/sherc/application/gntjc.jsp.
[2] 与黎加厚教授谈概念图.齐伟的博客.
http://blog.ci123.com/qever/entry/7058.
[3] 张丽萍,吴淑花,何琪.我国概念图研究概览[J].现代教育技术, 2007,(5):34-35.
[4] 约瑟夫·D·诺瓦克,D·鲍勃·高温著,方展画主译.学会学习[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6:21-22.
篇4
【关键词】学习风格;概念图;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99―03
一 简介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习者在进行信息加工 的(包括接受、存储、转化和提取)过程中所习惯采用的不 同方式。试验表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 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Kim & Michael, 1995) [1]。因此,采用 与学习者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 习者对信息保持的时间更长而且更容易提取与迁移;另外, 同那些与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抵触的学生相比,这 些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课程的教学目标(Riding & Grimly, 1999) [2]。
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给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带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即如何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创建一个并 不带有明显的对某种特定学习风格倾向的网络课程或学习资源。
AHT(Adaptive Hypermedia Technology),即适应性超媒 体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许多包含在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习问题(如认知负担和学习者迷航)的最有效的策略。适应性超媒 体技术的核心理念是按照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设计与开发教学 内容和教学资源。然而,目前对大多数教育超媒体系统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很少关注学习 者的个性差异。一个基于 Web 的教学系统必须包含关于学习 者学习风格的信息以为学习者提供最优化的教学资源 (Carver,Howard & Lane,1999)[3]。 在传统的面授教学条件下,学习资源以印刷材料为主,而在当今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都是以超媒体方式呈 现的。由于传统教材同超媒体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逻辑 结构不同,因此利用传统学习风格测量方法得出的数据来开 发基于 Web 的学习资源显然是不适合的。即便是目前已有的 某些在线学习者学习风格测量方式,仍然还是通过要求学习 者完成在线调查问卷来收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本研究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在线学习者在使用超媒体课件进行学 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浏览行为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而不需要学习者完成测量量表。
二 从学习者的浏览行为到概念图的映射
1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最早是由是诺瓦克(J.D.Novak) 博士于1971年在康乃尔大学研究儿童科学概念改变的过程时 所提出的。概念图是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的有意 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起来的一种帮助学习 者构建合理的、结构化知识的教学工具。奥苏贝尔认为:知 识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概念具 有不同的深度,非常笼统的概念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而 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包含非常具体的概念。因此,Novak和 Gowin指出,概念图应该是具有层次结构的,人们可以用适当 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纵向关系,并确定不同 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正是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 通特征的体现[4]。
概念图(Concept Map)理论是一种关于信息的组织、表达 和分析的技术。借助它可以将一组彼此关联但又各具复杂含义 的信息转化成易于理解、条理化的结构,以便进一步分析[5]。 直观地说,概念图就是一组网络图,图中的每个节点表示某个 命题或知识领域内的概念,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 相互联系。概念图理论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6]:
(1) 如何选择、划分和表示信息节点;
(2) 信息状态如何有效的分类和描述;
(3) 如何构建、表述和结构化存储概念图;
(4) 对于概念图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在学习某一命题中的新概念过程中,通过使用概念图, 让新概念所表达的信息总是不断地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概念 发生相互作用,并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概念结构中去,并且 按照“渐进分化”的原则,形成一个更为紧凑的认知结构图 式,其结果便是学习者所构建的认知结构图示逐步向这一领域内的专家所构建出的认知结构图式相靠近[7]。
2学习者的浏览行为
本研究与传统的学习风格测量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是通过观察在线学习者的网络浏览行为(Web Browsing Behavior,WBB)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是在 浏览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的,由于学习者个体间 内部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相应地就会表现出行为模式的差 异,这些浏览行为也就会内隐地包含可能代表学习者特殊喜 好或兴趣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目前已有的学习风格类型相 对比就有可能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在基于 Web 的远程教学系统中,学习者通过超媒体课件 进行学习。这类学习课件的知识点拓扑结构大多是树状结构, 学习者在树型目录的引导下进行课程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 来讲,目录树决定了整个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分布结构状况。 使用树状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点的表示方式比较直观,设计 导航的时候比较容易操作。但由此也带来一些缺点,一般而 言,树状结构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按照章、节顺序建立的, 所 包含的信息量太少,这样的组织形态实际上对于提供学习障 碍诊断并以此作为分析诊断的依据并无太大的帮助。大量的 实践也表明,知识点之间的复杂联系并不是仅仅通过树状结 构图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角度来讲,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是其自身构建知识的过程,其结果就是 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符合自身信 息加工特点的知识表征图,即概念图。
3从学习者的浏览行为到概念图的映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网页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看作是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将网页间的知识点映射为概念图。通过网 页之间的结构方式与学习者的行为相结合,Liu 和 Lin(1999) 提出了一个基于网页的概念图课件结构。每个网页被定义为一 个概念的节点[8]。在基于 Web 的超媒体学习资源中有四种类型 的节点链接:C、E、X 和 J 型。C 型链接被定义为学习路径的 主要流程,它被用来描述期望的学习路径,按照课程的设计者 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被定义;它可以用来表示同一概念图的停 留点以及下一个概念图的导入,C 型链接如图 1 所示。
与 C 型链接不同,E 型链接(Explanatory-type link)是一 种解释性的链接,它将学习路径指向概念节点的子层来补充 说明带有 C 型链接的主要流中的概念节点,即它将导入“解 释型”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当前概念的下层概念。 X(eXtension-typle link)型链接是一种可扩展的链接,用来支 持带有 C 型链接的概念知识的扩展,可以理解为与当前概念 所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如图 2 所示。J 型链接可以将当前链
接导向任意的概念图,所谓任意表示可以选择任何的节点进入;而所谓任何一个节点则表示可以是整个基于 Web 的课程 中任何一个概念图上的某一节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 应用神经网络确定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神经网络简介
神经网络被用于模拟人脑神经元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贮和搜索等过程,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形成 非线性动态系统,以表示某种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2) 能够学习和适应不确定性系统的动态特性;
(3) 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分布储存于网络内的各 个神经元中,从而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4) 采用信息的分布式式并行处理,可以进行快速大 量的运算[9]。
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识别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学习者个性 特征的识别问题,这一问题同模式识别的问题是类似的,它 们之所以类似,是因为它们都是根据某些特征对一个无穷的 输入进行分类(Castellano,Fanelli & Roselli,2001)[10]。应 用神经网络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分类的优势如下:
(1) 模糊识别能力和对数据的充分理解能力;
(2) 归类能力和从特定样本中的学习能力;
(3) 具有额外参数的升级能力;
(4) 执行速度使它们成为理想的实时应用;
2应用 Hopfield 神经网络测量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982 年 J.Hopfield 提出了可用于联想存储器的互连网络, 这个网络被称为 Hopfield网络模型,也称 Hopfield模型。 Hopfield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反馈神经网络,从输出端到输入 端有反馈连接,其网络模型结构如图 3 所示。Hopfield 网络可 用于联想记忆,如果把稳定状态视为一个记忆样本,那么从 初状态向稳定状态收敛的过程就是寻找记忆样本的过程。初 态可认为是给定样本的部分信息,收敛过程可认为是从部分 信息找到全部信息,这样就实现了联想记忆。具体地讲,就 是合理选择权系数,使得网络的稳态恰好为联想存储的一组 稳态 M。如果网络的初态在 M 中,则网络的状态不变;如果 不在 M 中,希望网络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应该为 M 中与初值在 Hamming 距离意义最近的状态。
图 4 和图 5 分别是领域内专家所构建出概念图和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概念图。由此,我们可以将图 4 和图 5 的概念图转化为 M 和 S,分别作为 Hopfield 网络的稳定状态 和输入样本,这样就可以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带有的学 习风格进行测量。
四 结论
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测量在线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途径,采用 结构比较简单的 Hopfield 网络进行学习风格的识别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Kim. J & Michael, W. B.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creativity measures to school achievement and preferred learning and thinking style in a sample of Kore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5, 55:60-71.
[2] Riding, R., & Grimly, M. (1999). Cognitive style and learning frommultimediamaterialsin11-yearchildre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9,30:43-59.
[3]Carver,C.A.,Howard,R.A.&Lane,W.D.(1999).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hypermedia courseware and incorpor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1999, 42:3338.
[4]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25.
[5] Oughton JM, Reed W M. The influence of learner differences on the const ruction of hypermedia concepts a case study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9,15:11-50.
[6] Herl H E, O’Neil H F, Chung W K,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computer2based know ledge mapping system to measurecontentunderstanding[J].ComputersinHuman
Behavior, 1999.15:315-333.
[7] 徐洪林,康长运等.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 育,2003, 3:39-40.
[8] Liu, M. C. & Lin, H. L. (1999). A concept map based web pag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adaptive learning[A]. Proceedings of 1999 Taiwan Area Network Conference (TANET’99)
[C].Taiwa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1999:28-32.
[9] 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智能控制论[M]. 哈尔滨:哈 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01-1031.
篇5
(一)教研室教研与校本教研
在我国,教研室在教师培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教研室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普遍的进修形式”[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室是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机构,它的任务是“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研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法,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2]。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教研员人数偏少,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教师,因此虽然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影响的范围有限。此外,一些地方的教研活动满足于常规性的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等活动,满足于做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学者认为,教研室教研工作要服务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渐受重视,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将学校文化融入教学研究之中,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益。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每一个老师都是研究者,教师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就是有价值的,而不是非得使用所谓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创新性等来衡量问题的价值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智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各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即获得履行教学功能的知识、能力和品性,转变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教师的终身学习,再转向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即发挥教师的自主意识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变革。[3]教师的发展侧重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教师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成长。然而,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有教育智慧。
依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对象是人还是物,可将智慧分为关于待物的智慧(简称“物慧”)和关于做人的智慧(简称“德慧”)两种类型。物慧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物理(此处“物理”指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问题或疑难物理问题的能力;德慧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人生问题或疑难人生问题的能力。[4]叶澜指出,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动机、转化教育矛盾的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5]结合二者的观点,我们将教师智慧界定为: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或疑难教育问题的能力。依所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本人身心发展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教师智慧分为德慧和物慧两大类,其中,处理师生身心发展问题的属于德慧的范畴,处理教学问题的属于物慧的范畴。校本教研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生成教师智慧的场所。
二、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生成教师德慧的场所
1.通过校本教研形成适切的教师观。教研进入学校后,可以更方便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群体的特质等都会对新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一个真正包容、有活力的学校也必然会接受新的思想和风格,这样新教师的一些好的特质也会对老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作为学校这样的一个特殊场域,新教师接受的影响会更大。在接受师范教育的时候,准教师也会对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老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些认识和理解有可能会和自己真正当了老师以后的感受很不一样,这就需要一个适合新教师发展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老教师的言行探究他们背后的教师观,也可以对自己已有的教师观做一个深刻的反思,从而形成与教学环境一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师观。具体而言,校本教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老师形成教师智慧:一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对应该如何改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从而利于提高自身的素养。
2.通过校本教研形成适切的学生观。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只有有了关爱之心,才能观察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件,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有着独特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新课改倡导转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认为传统备课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人为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切割、筛选与组合,以适应课堂讲授的需要,这就必然导致备课思想的陈旧保守和备课过程的照搬照抄,不利于教师的反思与成长。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6]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如此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影响学生,并通过这种影响而改变学生。这样的学生观的形成与完善还有赖于教师之间的研讨,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谈学生观才是最有效的交流,所形成的学生观也才更符合教育实际。
(二)校本教研:生成教师物慧的场所
1.通过校本教研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叶澜先生认为,未来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最基础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二,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其三,教育学科类,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7]对教师而言,系统地学习所教学科的知识,只是钻研教材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更多、更新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是一种基于学习者主观要求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8]。也就是说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靠从书本中学习,还需要其他老师的协助。传统的教研模式采用的是师徒传授的方式将老教师的经验教授给新教师,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获得教学技巧,这种模式往往会具有经验导向性的问题。事实上,校本教研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让新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素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不是简单的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9]合作的基本方式是对话,但传统教研活动中的对话往往各执己见,不利于组织的知识创新。为此,教研活动要突破“折中式”的老套路,即从教师现有观点中简单抽取共同点,而应该构建“反思式”,即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内隐理论”的局限,在更高层次上形成集体的共识。[10]因此,合作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这种合作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教师同事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教研室的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等。
2.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中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相关的问题。“对话”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相互的沟通。在对话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双向交流关系。“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性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似乎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11],“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12]。以听课为例,教师听评课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关注被听课者的教学表现、对被听课者的教学能力作一实际判断,更重要的是借助自己的专业力量使被听课者获益,并形成一种合作与互利的对话机制,引领教师如何通过听评课这个平台,实现专业发展。听评课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不应由哪一个人来决定,而是应由参与的学科教师依据国家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共同研讨,最后达成的共识。对于听评课制度的创新,我国许多教研室和学校都开始了探索和尝试,尽管尚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但毕竟已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何东昌总主编.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43.
[2]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词典(第二版)[K].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80.
[3]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4]郑红,汪凤炎.论智慧的本质、类型与培育方法[J].江苏教育研究,2007(5).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6][9][10]苏鸿,方小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3(7).
[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24.
[8]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
[11]藤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369.
篇6
国产动画片角色对白《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研究背景
动画(Animation),又叫动漫,英语中也称为卡通(Cartoon film),即活动漫画。动画片最普遍的定义来自于它的制作方法,是以图画表现人物形象、喜剧情节和作者构思的影片(周勤慧,2009)。由于电视的大范围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空前丰富以及家长忙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视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伙伴,动画片成为幼儿生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前儿童阶段,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视听”是儿童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视”是指对图像资料的视觉感观,而“听”则是指对声音信息的接收。动画片作为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伙伴,这种重要的刺激,自然成为了他们学习的对象,动画片中鲜明的角色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角色对白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被他们牢牢记住,进而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言信息传递给他们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以达到教育和影响的目的。这种语言包含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儿童在收看动画片时,浸润在这种语言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身心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画片中的角色对白和传递出来的观念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1.动画片与儿童发展
动画片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画片对幼儿健康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在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国外有研究认为看动画片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动画角色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饮食习惯。在对认知的影响方面,白兴娣(2001)认为动画片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工具,可以发挥对幼儿言语教育的最佳效应(陈璐,2002)。吴振东(2002)提出,动画片可以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和习惯。在动画片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面,研究者认为,动画片中蕴含的积极的思想情感,能帮助幼儿体验积极的社会情感,从而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吴振东,2002)。卜卫(1994)指出,儿童通过看电视可以达到社会学习的目的。比如,儿童的自我认知,社会规则的学习等。这一结果得到王春燕和张晋萍(1998)的进一步确认。他们指出,动画片为幼儿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行为规范,帮助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但任频捷(2002)在对8~15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后指出,动画片对幼儿攻击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表现为:第一,犯罪比率的升高与暴力性动画片播放比率的升高呈现正相关性;第二,男孩子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暴力动作,容易造成游戏间危险因素的增加。
2.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
Kel1yEick(1998)通过对4部最受幼儿欢迎的动画片的研究,得出结论指出,女性从来都没有在动画片中扮演过主要角色或是成功地解决问题,总地来说,女性角色通常都是配角,她们的穿着都被描述成细腰短裙,而男性比女性则要更自信。Streicher,H.W.(1974)认为,在动画片中,“帮帮我”“救救我”是女孩们最常说的话。这种角色的刻板印象会阻碍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赵津晶(2003)指出,动画片中的施暴形象往往被过分美化,主人公的施暴行为是为惩恶扬善。这些主人公基本上是以英雄、伟大人物或其他儿童惊羡的人物形象出现,他们的行为容易被幼儿理解为是受到社会鼓励的,从而进行模仿。
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动画片对儿童的认知、健康和社会发展既存在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动画片的情节内容、角色设计、语言对白。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1.调查幼儿最喜欢的动画片
郭凌云(2011)指出,据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各地的收视率达10%以上,《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全国的热播,改变了中国动画失语和缺席的尴尬处境,令国人为之一振。它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创造了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价值。
笔者在幼儿园进行观察期间,采用幼儿提名法对幼儿最喜欢的动画片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儿童提名的动画片中,有3部是国产动画片,2部美国动画片以及2部日本动画片。在3部国产动画片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压倒性的优势,被幼儿提名为最喜爱的动画片。因此,本文将选取《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和对白在下面的段落当中进行解读和分析。
2.解读《喜羊羊与灰太狼》角色对白
(1)《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简介
《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的是阳历3131年,羊羊族群在青青草原上快乐地生活着。此时他们已经很发达,有各种生活必备的场所,如学校,超市,等等。但是,在对岸的森林里住着灰太狼和红太狼,它们对青青草原上的羊羊们垂涎已久,总是想尽办法抓到羊之后美餐一顿。于是,两岸展开了斗智斗勇的防狼与抓羊的战斗。在战斗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羊羊族群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以及沸羊羊等的聪明、勇敢、团结一致的优良品格。由于喜羊羊的机智、美羊羊的善良、懒羊羊的镇定、沸羊羊的勇敢,使得灰太狼的抓羊计划一次次的失败,空手而归后遭到老婆红太狼教训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被孩子们所熟悉的狼要吃羊的故事,却给幼儿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2)《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摘录及解读
“神奇老师墨水”
场景:第二集——大肥羊学校实验室
村长慢羊羊:“啊!完成了!”
喜羊羊:“这是什么?”
村长慢羊羊:“神奇老师墨水!”
喜羊羊:“神奇老师墨水?怎么用啊?”
村长慢羊羊:“你看,我把墨水点一滴在任何一样东西上,那东西马上就会变成一位严厉的老师……”
喜羊羊把墨水滴在了一张白纸上,过了一会,那张纸果然就说起了话:“喜羊羊你好!我是纸老师!”并且开始督促懒羊羊完成作业,教育懒羊羊“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
在这个场景中,村长慢羊羊设计出来了一款“神奇老师墨水”,这个墨水的功能是能将所有与它接触了的东西都变成了会说话的老师。这个情节乍一看,很富有创造力,然而,这段对白反映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动画片中情节设置的逻辑问题;第二,则是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这个情节的设置脱离了科学和现实的基础,缺乏逻辑性。在当前的科学观念的指导下,这样的药水存在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当儿童接收到这些信息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将这一类的所谓“发明创造”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我国学者俞国良(1996)将创造力定义为:“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中“可能产生”强调了创造力的潜在状态和内隐状态;“个人价值”则是指对个体发展有意义,而不仅对社会进步起作用。动画片中的这类情节将影响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他们脑中存留的表象,是高于生活,甚至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如果幼儿利用这种表象进行创造和想象,当发展越成熟越丰富,越容易使他们脱离实际。这种想象的结果使儿童不再对身边的实际事物感兴趣,失去了全身心地体验事物的机会。当他们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被自己的想象所激励,迷恋于想象,甚至达到无法使用意识控制想象的程度。儿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叫做‘神游’。有神游倾向的孩子,总是处在幻想之中,而不可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思维’”(李跃儿,2006)。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变大变小药丸”,认为体型可以通过服用一颗药丸而随意地变大变小,还有“隐形药水”“隐形药膏”等。儿童的动画片固然需要想象,但是这种完全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仅仅只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这些所谓“创造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误导儿童的作用。
“超级隐身膏”
场景:第三十二集——狼堡的早晨,灰太狼正在被子里熟睡
红太郎一把掀开灰太狼盖的被子:“我现在去外面,在我回来之前,你要把家里收拾干净!”
灰太狼仍然沉浸在睡梦中,含糊地说道:“你就让我继续睡吧,吃饭也别叫我了。”
红太郎暴怒,吼道:“听好了!如果我回来看到家里有一丁点灰尘的话,我就剥了你的皮!”
灰太狼无精打采地回答道:“是”。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灰太狼与红太狼的语言对白以及互动方式也是重要看点。“平底锅”可以说是孩子们印象最深的道具。在两人的行为互动中,红太狼是主导的、掌握着主动权。灰太狼对红太狼是任劳任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百般谄媚。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种情节和对白突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男性主导”,突显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但是,这种过分地突显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方面,红太郎挥舞的“平底锅”以及她对灰太狼的肢体上的各种残暴对待容易使观看动画片的儿童产生暴力倾向。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4,转引自叶浩生,1994)曾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通过实验证明,对榜样攻击的惩罚与否决定了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些行为。在这部动画片中,红太郎对灰太狼的“暴行”最终都是以灰太狼服从红太狼而结束,红太狼的攻击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为了拥有力量一个象征,因此很容易被儿童模仿。另一方面,灰太狼与红太狼的相处模式也容易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影响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的意愿表达,致使他们采用暴力的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
“我还会再回来的”
“我还会再回来的”——这是灰太狼每集都必然会说的经典语录,“老婆,就差一点点了,都怪喜羊羊”也是灰太狼的口头禅。这些语言刻画出了一个永不妥协、寻求心理平衡的灰太狼。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阿Q精神”的精髓就是精神胜利法,即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事情的结果对自己是多么不利,都要在精神上强硬起来,以淡化甚至遗忘伤痛。当这种台词对白反复出现在一部受众如此之广的儿童动画片中,它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值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传递给儿童的观念是积极进取,在犯了错误或者遭遇失败的时候,更应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怪罪于他人——“都怪喜羊羊”,或是用这种“只差一点点”“我还会再回来的”的精神暗示安慰自己,不求进步。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高收视率,确实体现出中国动画片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片中的动画形象中,一些非人类的东西被人格化,被赋予以幼儿的情感、语言、思维和行动。这种设计很好的符合了幼儿的“泛灵”的心理特点。《喜羊羊与灰太狼》鲜明的角色特点,羊族和狼族之间离奇曲折却又不失幽默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和探索的需要。然而,这部动画片的台词对白中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是否能促进幼儿积极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白兴娣.利用动画片进行语言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1,(36).
[2]陈璐.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郭凌云.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中国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4]李跃儿.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发展中的冲突[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5]卜卫.电视和儿童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4,(10).
[6]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7]王春燕,张晋萍.对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8]吴振东.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叶浩生.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与实践[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4.
[10]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6.
[11]赵津晶.警惕进口动画片的暴力倾向[J].中国电视2003,(7).
[12]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 下一篇:基础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