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0: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论述到“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时说:“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宗先生提及的“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这两种说法,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理论家钟嵘的《诗品》和唐李延寿撰《南史。颜延之传》。钟嵘《诗品》(卷中)评南朝宋诗人颜延之时记述了一段故事:“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南史颜延之传》亦记此事,更详细,提法略有出入批评者不是汤惠休,而是鲍照。原文说:“延之尝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喷满眼’,延年(引者按:颜延之字延年)终身病之。’宗先生进一步指出:
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的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睛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七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汉魏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噺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更高的美的境界。
宗先生在此文中还详细列举了我国先秦以来历代很多著名艺术家、理论家的相关论述,说明人类对不同的“美”的境界的追求,都与拓展新的生活领域、追求思想的解放和加深对真、善、美的关系的理解有关。宗先生的论述告诉我们:人类的美感、美的理想乃至艺术的审美形态可以有多种,但随着社会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追求,是会向着“新的境界”或新的“更高的美的境界”推进的。比如,在中国古代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过程中,“错彩镂金”、“芙蓉出水”之美是两种重要的美感和美的理想形态,而且,在我国历代艺术和审美实践中,这两种形态都在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但在汉魏六朝以来中国历代传统文人(今所谓精英阶层)的深层审美心理中,还是更向往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境界或艺术境界,这里有一个“美感的深度问题'宗先生的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即: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生成、发展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包括民族性)、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不可简单对待。有时,在某一民族或某一民族群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其审美理想可能有多种,表现出复杂性或多元取向;乃至在某一民族或某一民族群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不同的审美追求会居于不同层次,形成深浅有别、多样统一的关系芙蓉出水”的美与“错彩镂金”的美之于中华民族,就表现出这种复杂关系。
那么,在中国美学史或艺术批评史上,为什么对“芙蓉出水”之美,或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形态(美的理想)如此重视呢?为什么“芙蓉出水”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形态与“错彩镂金”或“铺锦列绣”、“雕喷满眼”的审美形态相比,会居于“更高的”层次?笔者以为,要认真地而不是一般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研究中国美学史上“自然”这一重要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其东方生命美学特征,并从这一特征出发,去解释“自然”作为审美理想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批评实践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
在中国哲学史和审美理论发展史中,“自然”这一概念(范畴)与西方传统哲学及自然科学史中把“自然”视为一种在“人”之外、与“人”相对而存在的作为客体呈现出来的“自然界”(natue或曰“自然环境”的观念有所不同。它一开始一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就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笔者按:在中国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宇宙生命之形上本体或终极本体)关系非常密切。“自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范畴,是一个表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存在状态的元范畴。“自然”指天地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自然而然地生成发展的根本属性(首先指“天地之性”,也包涵属于“天地之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人之性”,或曰符合“天地之性”的“人之性”的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的“自然”范畴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己有相当多的文章与专著作出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亦有对中西“自然”观“生态”观作出比较研究的。本文仅从“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批评实践的影响略陈己见。
愚意以为:“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举其大要,有三方面似应引起今天的研究者进一步重视:
(一)“自然”范畴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概念,它的基本理论内涵是指天人合^大宇宙生命自然而然地生成发展的根本属性。它首先是指“天地之性”,即指天地万物(相当于今人说的“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成发展的根本属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当然,“自然”又可指称符合“天地之性”的“人之性”,因而也可包括人类社会和人心中符合“天地之性”的“人之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具有主观认定性的,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对待的内容。
先秦时期,在中国道家哲学——一种把“道”提升为大宇宙生命终极本体的哲学中,“自然”范畴就是明确作为一个表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存在状态的重要理论范畴提出来论述的。老子的《道德经》共有五处论及“自然”: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其中每一处都无一例外地把“自然”作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的根本属性,即天地人及宇宙万物自然而然、非人为地生成和发展这一根本属性和客观规律来进行论述的。其中,有“天地”所为的自然现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又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及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达成的符合“天地之性”的另一种“自然”因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概念。重视“天”,也重视“人与天一”(《庄子。山木》)老子上述五处论述中最著名的理论命题自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命题其实便是一座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其中明确提出了“人”、“地”、“天”和“道”都“法自然”,即都以“自然”为法,应当和可以以“自然”为“法'对这一命题人们不解的是:“道”既然是道家确认的大宇宙生命的最高本体,为什么还要“法自然”呢?是否“自然”是位于“道”之上的更高的元范畴?对这一问题,学界有不同解说„比如,一种看法认为:“道法自然”,即“道”取法自身,“自然”的“自”是“自己”,“然”是“如此”一说“自然”即指“大自然”,而老子的“道”正是存在于“大自然”的现象与本质之中的,因而,“道法自然”便是法“大自然”的非人为的“本性”等等②当代学者蒙培元在《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书中对这一问题作了颇具现代性的新阐释——“道以‘自然’为法则”他说:“在老子看来,道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的。反过来说,‘自然’不是别的,就是道的存在方式或状态。’“老子哲学是一种功能哲学或过程哲学而不是实体论哲学。‘道法自然’不是以‘自然’为对象,更不是以‘自然’为实体,而是以‘自然’为功能、过程就是说,道只能在‘自然’中存在。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同时又包含着法则的意思,即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就是法则。’③此说颇具新的启发意义。其实,“道法自然”是指“道”以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状态为法。这种“自然而然”的生成状态,正是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之“性”(根本属性),可总称为“天地之性”早在汉代,王充《论衡自然篇》就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天地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又说:“儒家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知夫妇法天地,不知推夫妇之道以论天地之性(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可谓惑矣。……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与知哉?……拂诡其性,失其所宜也。’王充这些论述,实际上己明确提出了“自然”乃“天地之性”,具有客观性的观点(但是人是可以效法的)魏晋时期,王弼在《老子注》中进一步指出:“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也是把“自然”视为“天地”万物及“道”之“性”(根本属性)可见,“自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及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个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的整体性的元范畴。
这里,还有一点应特别指出,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对大宇宙生命(天地人)之“性”的认识,原应是从对宇宙生命(天地人)存在、发展中之“象”的普遍观察、体悟过程中产生的。说具体些,即古代哲人对“天地人”及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发展这一根本属性的认识,其实是从中国人对客观地生成的宇宙生命之“象”的切身观察、感受与体验中产生的(这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有关)因而,中国哲学史上“自然”这一范畴的发展,就包含着一种“象”、“性”互动的现象。即:由对天地之“象”的普遍观察,到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之“性”的深层认同,再由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之“性”的深层认同,回到对天地之“象”(尤其是宇宙生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的更广泛的观察体认,形成一种循环反复、辩证统一的体验与思维过程,使“自然”范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特色。这样,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理论的发展史中,“自然”这一概念(范畴)的发展,便具有了一种恒常性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历史景观。
(二)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范畴的理解,具有鲜明的重“生”(重视宇宙生命生成发展)与尚“和”(崇尚宇宙生命和谐共济)的特征,因而,重“生”、尚“和”也就成为“自然”范畴中众所瞩目的重要的内容。当然,“重生”、“尚和”也要以符合“天地之性”为原则。违背“天地之性”的“重生”、“尚和”,当然就不能称之为“自然”了。
应当做一点说明的是,这里说的重“生”的“生”,是指生命的生存、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生”,即指重视大宇宙生命生存、发展这一根本属性(而非重点研究宇宙万物生命寂灭、终结方面的属性)一这一特点,彰显着中国古代哲学中藴含的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精神„《易。系辞》云:“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无以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r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颖达《周易正义》释“生生之谓易”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时说:“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之谓‘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诫,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程颢、程颐《二程集》释“天地之大德曰生”云:“天只以生为道,继此生理,即是善也丨’张载《横渠易说》云:“天地之心唯是生物。天地之德曰生也朱熹则云:“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己(《朱子语类》卷一)可见,重视大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是国人理解“天地之性”的重要内涵,也是“自然”范畴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尚“和”的取向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论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和”、“和合”、“和而不同”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和”的特征也就作为宇宙生命自然而然地生成发展的相关内容加以强调。
尚“和”有两层重要含义:首先是重视“和而不同”,多元共生。也就是《国语。郑语》载史伯与桓公论和、同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风长而物归之。’天地间万物如果趋同,则会导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没有天地了,叫“同则不继”“和”,不止指自然界,社会也必须如此。故《尚书。尧典》提出“协和万邦”,《国语。郑语》则云:“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荀子。正论》篇又进一步指出:“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废,财物詘,而祸乱起。’尚“和”的另一层含义是重视“阴阳对待”、“冲气为和”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之“冲”,意为激荡,《说文》:“冲,涌摇也。”老子在这段话中,指出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而阴阳二气,涌摇激荡,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万物方能在新的矛盾中进一步生存发展。因而“冲气以为和”,实为大宇宙生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看不到天地万物间“负阴而抱阳”的矛盾对立的一面,固然不对;但只看到矛盾对立,看不到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由矛盾对立、相互转化最后趋于和谐统一的特征,则认识仍然不全面。中国古代哲学重“生”,因而尚“和'当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自然”范畴不包含、不研究“死”(寂灭、毁灭)或不包含、不研究矛盾对立与分裂方面的内容,只是对前者十分看重,这正是东方生命美学的特征之一。
(三)“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存在状态这一认识中引发出来的必然结论。因为“天”(即宇宙)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但“天”又以“生物为心”,因而看起来“无为”,实际上则是“无不为”的。老子《道德经》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德经》有时强调“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有时则指出:“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十章)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对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根本属性一“自然”的生命特征所作的全面概括和辩证表述。后来人们反对那种执意违背大宇宙生命生成发展规律的“人为”,特别是有私心、不合乎“天地之性”的种种“人为”行为对“自然”的破坏,便大力突出“天道”“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特点,把“自然”直接释为“无为”,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强调人应当“顺物之性”(即“法自然”)方能合乎“天道自然观”的理论表述;并不等于提倡人类不要有作为。懂得这一点,才能明白为什么庄子反复论述:“无为而才自然矣”(《田方子》)但也明确主张“无为为之谓之天”(《天地》)“天地无为也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r(《至乐》)王充则明确论及:“虽然自然,亦须有为辅助,耒耜耕耘,因春播种者,人为之也”,“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自然》)王弼提倡“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老子二十九章注》),并非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细说起来,“无为”中还有“二义”应引起人们进一步注意。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一书中对此作了阐述,他指出:“无为的第一义是无私”,“应当不以私情临物,不以私意举事”,“消除私意,然后乃可复于无为'正如《庄子。应帝王篇》所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韩非子。解老》云:“所谓无为,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无为”之第二义是“无执”“无执”,就是不要“用己而背自然”
(刘安释“有为”语)亦即不执于己意而违背自然。老子说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二十九章)之“为”与“执”,即指执于己意而违背自然④在审美及艺术创作活动中,反对牵强,反对不自然的人工雕琢痕迹,追求“与道俱往,着手成春”、“妙造自然,伊谁与裁?”(司空图:《诗品》)强调“有法”与“无法”即“法”与“化”的有机融合(石涛:《画语录》)便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生命精神的向往。
三、“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创作美学思想的影响
蔡钟翔在《美在自然》一书中曾明确指出:“'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元范畴,或核心范畴……浸润到美学和文学艺术的领域,便形成了‘美在自然’的美学观„‘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的理论支柱,也是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自然’作为一种美学思想早己有之,但在先秦两汉毕竟没有脱离哲学范畴。自然论被运用于文艺领域,以文艺美学的理论形态出现则肇自魏晋时代……”⑤笔者以为,此论甚有见地。下面,试对“自然”范畴作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理想的理论内涵及“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批评模式产生的影响作出说明,以便通过对话与讨论,加深对“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价值与价值尺度的理解。
愚意以为,“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批评模式的影响,可以从创作美学思想、作品美学思想和接受美学思想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创作美学方面主要是主张艺术家既要懂得“立天定人”,又要善于“由人复天”,并在创作实践中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作品美学则包括作品“象”之审美层次的自然而然、“气”之审美(即“气韵”审美)层次的自然而然及“道”之认同层次的自然而然——三层次既逐层升华又融通合一;接受美学方面的主张则表现为强调“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圣俞语)和批评家善于“博观”、“深识”,对作品“沿波讨源”,则作品的深层内涵“虽幽必显”(刘勰语)等要求,即:以作品为中介,实现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的合乎鉴赏与批评规律的自然而然的沟通、呼应与和谐,而不强调三方分离,或孤立突出某方或某方的某一因素,推到“某某决定论”(如读者决定论等)的极端。限于篇幅,本文先对“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模式产生的影响作出说明。作品美学、接受美学方面的影响则留待以后再作深论。
(一)“立天定人”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当造乎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他说的蔡中郎指汉代著名学者和书法家蔡邕。蔡邕在《九势》中论书法源于自然(即“天”,亦即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时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文学艺术“肇于自然”,是“立天定人”的代表性观点。因为懂得了文学艺术“肇于自然”,艺术家才能自觉确立“天”(即蔡邕在此说的“自然”,亦即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对于“人”及人的创造活动的制约作用这一观点。不懂得“立天定人”,一是不懂得人及人文创造从何而来,二是不懂得艺术从何而来,三是不懂得艺术应当取法什么,四是不懂得艺术应当如何去创造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这样的所谓“艺术家”笔下,艺术将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异化。比如今天中外一些自命为“艺术家”的人由于不懂、否定或不尊重上述规律而“创造”出来的非人性、反理性、反审美的所谓艺术“作品”(如部分反人性的恶俗的“行为艺术”作品)还有某些以“远离生活”、“表现自我”进行标榜的所谓艺术“作品”及无视内容追求形式至上的“作品等等文学艺术“肇于自然”这一根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理论一直非常重视„六朝时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作了相当完整的表述,这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具有典型性。他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鐘,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刘勰在此表述了天地自然之“文”(华彩、文饰、美)“与天地并生”,而人文(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则肇源于“天地”,亦即肇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自然而然的生成发展规律的观点。这是关于文学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宣言书。在刘勰看来,既然土地自然之“文”作为天地万物的属性,与天地并生,人为“天地之心”,“五行之秀”,创造出文学,肯定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当然,《文心雕龙》所原之“道”,主要是道家之“道”、儒家之“道”,还是佛家之“神理”,至今仍有争议。但即令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之后的《征圣》、《宗经》诸篇中,重点阐述了儒家的社会宗法伦理之“道”,其源头,则仍在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即宇宙万物的“自然之道”,这一点则是无疑的。乐论方面,认为音乐源于“天地”的观点很早就提出来了,《乐记》中早己有“乐者,天地之和也”的根本性命题,早于刘勰的晋代著名文学家阮籍在《乐论》一文中承接《乐记》的理论命题,兼容儒道,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和;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乐论之外,诗论、画论、舞论、园林建筑理论乃至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中均有此类论述,而且几乎把不同部类的艺术创造以及与艺术人生有关的技艺、器物的品评都与“肇于自然”即“立天定人”的根本观点联系在一起从而确立起中国传统创作美学中艺术源于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根本观点,从多角度揭示出文学艺术与宇宙生命包括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由人复天'刘熙载在《艺概》中,详细总结了诗、文、词、赋、书法等传统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实践,体现出来的种种“由人复天”的努九讨论了很多至今仍然值得人们珍视的艺术创作规律和法则。其实,所谓艺术上的“由人复天”,用今天的话来阐释,即:人类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中努力实现“人”向“天”(亦即向宇宙生命及其本体“道”)的回归,技艺上实现“人艺”与“天工”的合一,使作品达到“妙造自然”、“巧夺天功”或“笔补造化天无功”的理想境界,乃至使其中的优秀作品,产生“与天地相始终”的永恒的艺术价值。从理论上说,也就是要求作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实现“人与天一”(即作家“与天为一”)和“艺与道合”(艺术与宇宙生命之“道”契合)的审美理想。
篇2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坚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独立自主、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概念虽然有着不同的解读,其实质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其内涵主要有:1.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2)注重受教育全面和谐发展;(3)关注教育的全过程;(4)实施教育的全方位。《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计划》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看,素质教育是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2.适宜性和差异性素质教育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必然是适宜性的教育。适宜性的素质教育就是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的教育,是适宜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的教育,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4],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3.儿童中心任何教育变革都“要为儿童寻找成长的快乐源泉。”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解放儿童,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变革的核心,必然也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使儿童幸福的教育。因此,全社会都要努力营造促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环境;否则,“播种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收获的却是‘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中西方都有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各自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基于夸美纽斯,集大成于卢梭,发展于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第斯多惠,完善于杜威。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萌芽于春秋末年老庄“道法自然”,行“无为”、“不言”之教的自然主义思想;形成于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演变为柳宗元、王守仁、龚自珍等人反对灌输教育和扼杀儿童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提出“顺天致性”的“园丁说”;近代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近代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融合,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向巅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都是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碰撞的结晶。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从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来看,自然主义教育的“自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大自然;第二,是指人的天性和本能;第三,是指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儿童天性与生俱来,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天性自然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要依从儿童的天性;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是儿童天性成长的环境,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使儿童主动、自由、幸福的发展天性。自然主义教育的实质内涵主要包括:1.适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为中心自然主义教育者,都主张儿童的天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不能束缚儿童的天性,而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提供适宜的教育。“自然的或天赋的能力,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发动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夸美纽斯说“我们所理解的天性一词……是指我们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我们必须回到那种状态,如同回到起点一样。”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种子蕴含了树木生长的一切依据。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量呈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尊重儿童期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把童年看作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应该把孩子当做孩子,不要把儿童强拉入“成人世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熟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认为人的教育是我们真正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部分控制、自然的教育无法控制,可控的教育要遵从不可控的教育,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依从于自然的教育,教育应遵从“自然”的道路、按照儿童本性顺序展开。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认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2.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然主义教育主张顺天致性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除了创造本身和使自己变得完美的最重要冲力外,一定还存在着另一种目的,即一种为了联合所有的力量而必须和谐地完成某种任务的责任。”陈鹤琴则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认为“五指(健康、社会、科学、语文、艺术)”是长在儿童的“手掌(生活)”上的,五个手指长短粗细并不一致,它们各有自己的作用,和谐的促进儿童的全面生长。3.尊重儿童个性差异自然主义教育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认为“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清朝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以梅喻人”,反对人为地“一致”,抨击病态教育对人个性的扼杀;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和卢梭等都提倡按不同年龄的差异进行分阶段教育;蒙台梭利和杜威提出教育的敏感期,维果斯基提出教育的“关键期”,都认为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在不同阶段具有发展的变异性。第斯多惠更是指出“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说,一切都取决于不违反人的本性;个别地说,一切都应当适应每个人的个别特征。”4.适应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自然主义教育者,在对自然的认识上经历了从客观的自然环境到人的天性自然再到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的转变过程。夸美纽斯非常注重客观自然环境和规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提出“人事若不模仿自然,就一事无成。”[p.93]陈鹤琴则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第斯多惠则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出在教育中必须注意受教育者所生活或将来生活的时空条件,即要注意儿童所生活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祖国的文化,同时还认为文化适应与自然适应越一致,则生活就越崇高、越美好、越淳朴。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维果斯基更是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注重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和合
(一)教育目的的和合: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自然主义教育认为“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融合为一体。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儿童为目的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二)儿童观的和合: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指南》指明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纲要》和《指南》都指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其儿童观必然是“以儿童为中心”,并要求教师要研究、了解、遵从儿童的天性,施以适宜的教育,这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杜威、陈鹤琴等教育家就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天赋能力进行教育,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水平。
(三)教育观的和合: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杜威、皮亚杰等自然主义教育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活动与环境和他人发生交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生长,这个过程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强调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鼓励儿童的探究和创造。当今世界主要的学前教育课程流派,如瑞吉欧教育和方案教学都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外部世界,创设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篇3
医学论文是医疗、科研、教学等人员在实验和调査研究中所取得的结果的总结分析,它是具有一定规范的格式与结构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书面文稿,医学论文作为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可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个医院和医护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技术水平。通过发表医学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判定和评估一个医院的科研、教学、医疗水平的高低,评价—个医师的科研水平和临床能力等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使用的源泉。医学各院系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和发现表达出来。因此,撰写医学论文不仅对医药科研、临床技术人员,而且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撰写医学论文,不但可以扩大视野、掌握国内外医学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和临床、教学水平pl。医学论文有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一定的创新性,书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撰写论文必须査阅大量的文献,从中摄取大量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2.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撰写医学论文必须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保密法等,尊重科学,讲究科学道德,反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必须坚持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原则。不论研究结果呈现阳性还是阴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创新性原则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是衡量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论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理论和临床研究,要求有新见解、新发现、新技术、新材料,得出新结论,或将原有的技术应用推广于新领域;科学性原则是指必须正确选择题材、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论据充分可靠、真实准确的实验数据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表述;规范性原则要求写法格式规范、叙述严谨、逻辑清晰、文理通顺、描述准确、简明。期刊每年的第一期,刊出该刊论文及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141。我国1987年公布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文件;实用性原则是指作者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医学科学论文刊发后,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医学科研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论文应具有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可利用的、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的价值。
2.1医学论文的类型
按研究方法分为理论型研究、实验研究和资料分析;按论述方法分为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方法和文献综述。
2.2医学论文写作过程和步驟
写作过程主要包括:査文献、定题目、构思和拟提纲、起草、修改初稿>构思结构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拟提纲是顺着写作的思路,列出小标题及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和表格的使用,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如何与以前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等。修改初稿主要看题目是和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推理和论证有无逻辑性、语言是否精炼、数据是否正确、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图表是否美观、参考文献是否引用合理。
2.3基本格式和写法
医学论文常常包括以下内容:①题目Title:确切、简短、富有创新性、便于检索;②作者姓名Au- 、工作单位Department、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通讯地址Address;③摘要Abstract;④关键词Keywords;⑤背景Introduction;⑥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⑦结果Results;⑧讨论Discussion;⑨致谢Acknowledgements;⑩参考文献References。
2.4摘要和关键词的书写
包括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应独立成章,具有自明性;不分段,不能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词语、化学结构式和公式等。目的主要用来说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论文的主题内容;材料和方法是说明研究的材料和采用的方法等;结果是介绍所得到的数据资料,统计学结果;结论是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观点或看法;关键词主要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从题名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一般有3~5个单词或词组组成。
3.医学论文撰写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3.1背景
参考以往的相关医学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阐述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或研究的目的、说明研究或观察的基本原理和密切相关的参考信息、讲述本研究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文字精练,篇幅不宜过长,语句不能与摘要和讨论重复,在沒有确切的资料时,尽量不要使用“在国内外尚未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语句。一般在200字左右。
3.2材料和方法
必须提供真实的临床资料、实验对象病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指明性别、年龄和其他的重要特征,尽量列出重复实验的必要信息。详细介绍具体实验,手术方法包括提供实验组和对照组资料,分组要均衡、随机化,各组之间要有可比性;实验试剂的来源、制备、选择标准,仪器设备的型号,制造的国别和厂家等详细的参数需要予以说明。合理应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详细,易理解,并能依据原始数据证实报告的结果。
3.3结果
包括临床实验观察、测定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研究图表等。对临床实验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及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必进行讨论、引用文献、进行推理分析及讨论,可用文字和图表加以说明实验结果,英文写作时,单位和计量之间要有空格,句号、逗号后面需要空一格,百分比和数字之间不能空格(如50%),法定计量单位应用国际单位制(即SI单位制)国家标准CB3100~3102-93。
4.讨论
讨论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必须围绕实际临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结合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用国内外最新的学说、理论、见解对该课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果受影响的因素等进行分析解释,不要偏离主题,理由充分时,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对新发现、创新点、新建议合理引证类似研究结果为佐证进行推理、分析,以及导出结论。论证采用已有科学根据的数据,不要大量引用他人资料,评价实事求是,不要重复在前言或结果部分中的数据或其他材料,语句要简洁、准确,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进行讨论,引用参考文献资料要标明。写作的思路要清晰,结构要严密,层次要清楚,合乎科学逻辑。围绕本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和讨论所作出的论断,说明通过本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总结发现的规律、对前人的研究或见解作了那些修正、补充以及进一步证实或否定等。也可以浅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展望。对本研究有经济支助和材料支持、有贡献但不属著者权、研究进行过技术协助、科学顾问、研究计划的重大评论者、数据采集或临床试验参与者等经同意后致谢。
5.参考文献
篇4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
篇5
摘要 目的 稿件退修是医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是编辑人员根据论文实际情况,参考有关专家审稿意见及具体要求,帮助作者对原稿进行系统、全面的修改、补充,力争使稿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刊出要求。结果 对作者来说,见到编辑部寄来的退修通知,即意味着自己的论文有被刊出的希望。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退修稿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刊出。
关键词 医学论文;退修原则;退修的目的;修改过程
1 退修的目的
退修是编辑部对那些从内容、结构、文字表达及编写格式等基本符合刊用要求,但有些地方仍需修改、补充的论文,在参考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责任编辑把稿件中的主要问题清理出来提出明确、具体的修改意见,与作者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共同提高论文质量的一种方法。退修既是编辑对论文进行初步加工的过程,也是一项必须有作者亲自完成的工作。其目的是使论文更具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并使其内容更符合所投刊物的办刊宗旨。要求作者在修改过程中补充遗漏的内容,改正文中不足,以最少的篇幅容纳最多的信息,为论文的顺利发表创造条件。[1-3]
2 修改方法
2 1 认真研读退修函 退修函是编辑人员参考专家意见并针对稿件中存在问题,以书面形式向作者提出的修改意见,如论文在科研设计、资料方法等方向存在哪些不足,建议如何修改,以及文中哪些部分需加以补充,哪些部分需加以删减等。作者对编辑人员提出的问题,应认真对待,对于其中的正确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在文中作相应修改。对于不能接受的意见,应在复信中说明情况与理由。
在退修稿件时,编辑部多在稿件上附一张“通知单”将刊物在编排格式、计量单位、图表设计、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要求及修回期限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为作者修改稿件提供指导。作者应针对“退修注意事项”的内容,逐条核对修改论文。
2 2 认真参考稿旁意见 许多审稿者都有用铅笔在稿件上进行审修的习惯,往往在审读稿件的同时,将所提问题和修改意见标注于稿旁,以帮助作者更具体地了解自己所需修改的内容。对于文中存在的一些错别字、不正确的英文缩写、不规范的计量单位、可删除的图表和句子等,也往往被"顺便"改正或删除。在退修前,编辑人员往往对论文进行初加工,以使修回稿基本达到“齐、清、定”的发稿要求。对稿旁意见的理解、领会程度,关系到退修工作的成败。[3]
当作者对于一些被编辑仍改或删除的内容有不同意见时,应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当确认论文内容无误或有关内容不宜删改时,应坚持个人意见,并在复信中说明原因,以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 3 逐层修改 医学论文一般包括文题、署名、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修改时应参考退修注意事项等逐层修改,力求一次退修成功,达到“齐、清、定、”的发稿要求。
2 3 1 题目 题目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具体确切,恰如其分地概括全文内容,且须文字简练,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使论文具有吸引力 题目须明确论文的研究对象。
修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论文题目是否与内容相符,有无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②题目是否具体确切,有无过于笼统、题意不明的弊病;③题目是否简明精炼,题目是否超过20个字;④题目中是否出现不常用的缩略语及代号、公式;⑤副标题是否用破折号与主标题分开;⑥勿使用疑问句;⑦题目中使用的各种概念是否统一。有无将不同概念并列在一起。修改时可针对上述问题,对标题加以完善。
2 3 2 署名 署名是拥有著作权的凭据,也是作者的荣誉。作者应为课题的构思和设计者,对资料进行收集,对其重要学术内容作过重大修改的人员,阅读过论文全文并同意发表者。署名排列顺序应对研究工作贡献大小及承担工作的多少而排序。
修改论文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署名排列顺序有无改变;②作者姓名书写有无错误;③对投稿后去世的作者姓名是否加了黑框;④作者人数有无增加;⑤外单位合作者姓名上是否按刊物规定标注符号。
2 3 3 工作单位 为方便联系作者应注明工作单位全称及所在地邮编。一般可按下列几种式书写单位名称:①某省(或自治区)某市某区某医院;③某省某县某医院;④某省某县某乡卫生院(或村卫生事);⑤某部(委)医院;⑥某医学院附属某医院;⑦某部队医院(或卫生队)。书写单位是应力求完整、准确,标注的邮政编码亦应正确无误。
修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工作单位名称是否完整,有无简称等不规范写法;②单位名称更改时,是否予以更正;③邮编是否是六位数,数字有无错误④外单位合作者或已毕业研究生的工作单位是否按规定著录。[4-5]
2 3 4 摘要 摘要是对论著内容精确、扼要的表达,是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简短明确,以200~300字为宜,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播与原文相同的信息,且不加注释与说明。包括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结构式摘要等。
修改论文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摘要是否概括了论文的内容;②是否有在医学领域中已成为常识而不需列入摘要的内容;③摘要是否仅简单重复了论文标题中的内容;④摘要中是否有论文正文中没有的内容⑤摘要中使用的名词术语是否规范,有无已被淘汰的医学名词或非医学用语等不规范词语;⑥语言是否精炼,长短是否合适;⑦摘要中有无用“笔者”、“我们”、“我院”、“本人”、“作者”、“我科”等词语陈述主语;⑧摘要中有无读者不熟悉的缩写、简称、代号或图表、公式、化学结构式及参考文献等内容;⑨摘要中有无主观推论或摸棱两可的结论;⑩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是否完整。部分刊物要求附英文摘要,对英文摘要除应注意上述问题外,还应注意翻译是否正确,且不宜超过250个实词。
2 3 5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筛选出来,确切反映论文中心内容,具有专指性及代表性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应正确反映论文中心内容,在问题中的出现率应超过85%,在摘要中的出现率应超过90%,且不需与副主题词组配。
修改是应核查下列内容:①关键词数量是否(超过8个)。或过少(少与3个);②是否将无特定意义的副主题作为关键词使用;③是否选用了冠词、介词、连词、代词、情态动词及其些无收录和检索意义的副词、形容词和名词等;④有无未被公认的缩略语;⑤有无化学分子式;⑥有无句子或句子成分。
2 3 6 引言 引言可使读者了解论文研究课题的概括、价值和意义,通过简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历史背景、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结果和意义等,起到提纲的作用。
修改引言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是否与摘要肋条,或成为其注释;②是否不恰当的涉及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等内容;③是否言简意、开门见山,有无篇幅过长(超过200字)等问题;④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能否正确对待前人与同行的成绩与教训;⑤有无“首次报道”、“未见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等提法,是否有确切的资料为依据;⑥有无对公知内容的详述和对一般性方法的介绍等。
2 3 7 材料与方法 材料和方法是医学科研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是判断论文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主要依据。
修改是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病程、列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等材料是否完整;还有哪些内容须补充;②诊断、疗效标准是否完整、正确;③试验动物选择标准及动物的名称、种系、品系、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材料是否完整;④药品和试剂的成分、计量、配制方法及提供者等材料是否完整;⑤分组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是否介绍清楚;⑥是否作过均衡性检验;⑦是否使用了主观指标或无特异性的和敏感性差的指标;⑧技术方法有无创新性,是否还有缺陷;⑨作者首创的方法是否介绍清楚,以便他人重复验证。
2 3 8 结果 结果是论文赖以产生的依据,应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文字简练、条理清楚。
修改时应注意下列内容:①是否核实了原始纪录;②对预料之外的结果是否如实反映;③是否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结果;④数据是否经过统计学处理;⑤对数据计算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可靠;⑥图、表是否恰当,有无正文重复,自明性是否较强,表格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正确,表格长短是否恰当;⑦线条图绘制是否合乎要求,线条是否光洁,图注是否简明扼要;⑧照片主题、反差、清晰度是否得当,显微照片是否标明放大倍数;⑨计量单位是否正确,有无被废除的计量单位,书写是否合乎要求,有无将国际符号与中文符号混用,组合单位中的斜线是否多余1条;⑩文字是否简练,是否有不必要的解释和议论等。
2 3 9 讨论 讨论事实作者对实验研究结果的思考和分析,以揭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与发展规律。
修改时应注意下列内容:①是否针对研究目的,阐明了研究结果及其结论的理论意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②是否与国内外有关课题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与原因,并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突出本研究的创新性;③是否实事求是的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④是否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⑤是否突出主题,着重论述了新发现;⑥论证方法是否有说服力;推论是否客观;⑦有无以“综述”代替讨论的现象,有无材料罗裂,而缺乏自己观点的现象;⑧讨论是否与结果重复;⑨结论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措辞是否客观。
2 3 10 致谢 致谢是作者对研究及写作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单位或个人表示谢意的一种方式,是对他人贡献及其责任的肯定。致谢对象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过指导意见和有关材料者,或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论文进行的单位和个人,切忌借明家抬高自己身价或使论文顺利通过审查关。
修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致谢是否诚恳且有分寸;②致谢对象是否有遗漏;③是否征得了被致谢者的同意。
2 3 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代表了科学工作的严肃性,又精炼了文字,也为进一步检索提供了方便。
修改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是否亲自阅读过这些文献,有无断章取义或遗漏;②是否有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有无内部资料等读者无法阅读的资料;③有无"参加文献从略"的写法;④引用数量是否合适,有无引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⑤文献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有著录项目不全或誉写错误;⑥文中是否标引了文献序号;标引是否正确;⑦文献排序是否正确;⑧文献是否为近几年的资料,有无陈旧过时或众所周知的内容;⑨参考文献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引用是否正确。[6-7]
2 4 寄回前的最后核实 将稿件寄回编辑部之前,应认真通读全文,核实有无缺字,语法修辞有无不当之处,是否附单位介绍信等,力求使论文“尽善尽美”。寄回应将原稿与编辑部的退函与修回稿寄回,以供责任编辑逐项审核。对文中无法修改、补充的内容,应以书写形式向编辑部说明情况,切勿凭空捏造、弄虚作假。对用电脑录入排印的手稿,应对照手写稿加以核对,以防录入时产生新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冷怀明,刘红娥,汪勤俭 医学期刊论文中表注的不规范表达及其修改,编辑学报,2005,17(1)25-26
[2] 任延刚,高森,夏志平,等 医学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的科学性问题,编辑学报,2005,17(1)37-39
[3] 岳 杜绝一稿多投加强发表费和审稿费,实用新医学杂志,2006,7(5)394-395
[4] 叶石丁 介绍英国《自然》杂志 编辑学报,1989,1(2):111-113
[5] 潘文奎 略议护理文稿落选因由及其改进方法 中国护理杂志,1992,27(4)185-187
篇6
下面就从古代哲学、古代文学和古代自然地理文化三方面剖析中国文化内涵对中医医学论文翻译的影响。
(1)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和“土”分别对应着人的“五脏”——“肺”、“肝”、“肾”、“心”和“脾”。在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一般不会直接言明病症病状,而是隐喻的用五行来表达。
比如:“泻南补北”,意思是“泻心火滋肾水”,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其意义,对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要加以区分直译和意译的运用。
(2)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理论著作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论著中作者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一些病理现象更加生动。
例如“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这是将人看成一个整体,用君臣之道来比喻五章六腑,君王是“心”,重点强调“心”在人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中国文学不懂的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翻译,勉强翻译,也不会到位。
另外还有就是中医理论中,经常会有一些历史经典典故的运用,这样使得语言更加的精炼,内涵也更加的丰富。
比如:病人膏育中“膏”是指心尖脂肪,而“育”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空隙,而病人膏育意指病人病情严重。但是如果不了解典故的情况下,对“膏育”的英语翻译就绝对不能到位。
(3)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自然地理文化
在中医理论著作中也经常会与一些地理名词相关,而这些名词的在这里的意思又与正常意思不同,所以进行英语翻译时,大家要特别的注意。
篇7
关键词:基础物理;创造教育;设计实验方案
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以努力提高基础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尝试,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以“创造教育”为模式。精选必做实验由于知识爆炸,课时压缩的原因,按照实验教材,完整地、系统地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认真、反复地分析,多层次地讨论,从中精选了约1/2—1/3的内容,以“创造教育”为模式,以学生能够主动探索为中心,因材施教。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利用剩余几分钟时间,提出下次课的实验探索目标,介绍仪器,强调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而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依据所提出的探索目标,查阅教科书、参考书中的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操作方案,写好预习报告,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允许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析结果。教师则巡回答疑,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归纳、总结,独立形成科学的结论。学生实验做完后,教师检查实验结果和笔记,并且对学生自选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认可签字方可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对本次实验课教学质量进行把关,切不可忽略。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运用重新组合、拼凑的方式。挖掘简易小实验教师鼓励、带领学生把物理实验室的器具,甚至于日常生活用具或简单改制成常用物品,重新组合,拼凑进行一些自选设计的演示实验。比如光的色散现象,硕士论文可以用投影器、玻璃砖等器具组合来演示;也可以用大平面镜、有机玻璃直尺的边缘代替棱镜来演示;还可以用光具座、三角形玻璃棱柱镜及毛玻璃屏等器具组合来演示。
篇8
题目:病人倒地呼救智能开关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病人突出心脏病、脑溢血、低血糖、癫痫病等突发性疾病时,病人的生命安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进了急救业务的发展和常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但是在国内,整个急救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很多隐患可能在病人突发症病后影响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心脏病人在路边散步时突然发病倒在路过该怎么办?打电话?如果附近没有公共电话呢?找人帮忙?一旦被非专业人员错误处理,导致延误治疗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车送医院?资料表明,当病人心跳停止后 5-10min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专业急敌人员尽快到场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使得病人因突然发病而跌倒到医生赶到救治的过程得到尽快的简化呢?
我在专利局查阅有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目前尚没有此类产品的设计。一个类似创意的设计是:在一个瓶子内设置两个金属接点,瓶子内部灌一些水银。当人站立时,水银集中在一个接点处,电路断开。当人倒地时,瓶子的倾斜使水银同时接触到2个接点,电路被触发,瓶子内置的警报器发出警报,示意求助。这个设计显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
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后急救体系: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
篇9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524-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34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
西方著名学者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国古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有道是:“人有知学,则有力”。比尔・盖茨也说过:“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知道多少”。这些至理名言揭示我们阅读知识的重要性。
1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的重要性
1.1不断阅读 完善知识结构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临床医生更应当具备不断阅读的求知精神。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可见,知识更新的快速和技术突飞猛进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巨大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医生所具备的知识面较以往更加的宽广,也更加复杂。因此,现代临床医生尽管在进入临床前经过专业院校的培养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科学理论基础,但是仍远远难以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还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及时地、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地通过阅读弥补知识结构上出现的空白区。
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医生所涉及到的知识就也复杂得多,需要量也大,医学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才能够取得真知。这是由于医学实践性、探索性的特点,决定了医生的阅读是无止境的。临床医生既要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也需要掌握每个疾病的特殊规律,对疾病特殊规律的把握需要不断地一个一个地去观察、分析和积累,这种积累几乎是无止境的,只要临床实践没有停止,阅读、观察、积累就没有终结。只有根据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调整各类知识结构的比例,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才能适应新的发展着的形势,才能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1.2隐性阅读 决定医生水平高低
对于一名临床医生,阅读是其隐性知识所在。当临床医生在会诊时,就会感觉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在会诊时有时需要当机做出明确的诊疗意见,特别在处理急危重症时,哪时可能来不及查阅文献,可见一名医生的隐性知识多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医生的水平高低,而隐性知识的积累通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途径。实事上,临床医生在针对病人进行临床诊治过程中,对病人病情发展中的预见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预见性就是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预先想到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有了预见性,你就会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在处理病情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这种预见能力固然与医生受教育和程度、经验的积累和责任性有关,但这种预见性是离不开通过不断阅读学习而获得的。
1.3医学文献阅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应该为自己定位,要成为一个学者,这里离不开对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涉及到的知识浩如烟海,当好一个医生需要阅读的医学文献很多,有教科书、专著、参考书和期刊杂志。学医需要阅读许多的书,要有这方面的准备。从青年时代就应养成勤读的习惯,并且终生坚持。因为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医生的学习常常是终生的,没有终生读书的习惯,没有这种阅读的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时代,医生的成长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说有捷径,这个捷径离不开阅读医学知识。
一名医生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精”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一名医生在成长和行医过程中,如果你背上阅读的行囊,在阅读之旅必有丰厚的收获,将阅读所获知识用来解除病人的痛楚。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土壤种植阅读之树,勤浇阅读之肥,必将枝繁叶茂,摘到阅读成熟之果实。
2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的意义
在医生的临床生涯中,总是与阅读医学文献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是从事临床诊治工作的需要;其二,是开展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其三,是个人成长、心智增长的需要。医生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及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大凡阅读医学文献较深入扎实的医生,其学识和学术水平都具有相应的高度。临床医生进行医学阅读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2.1了解医学前沿动态
作为临床医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医学前沿动态。如近年来,对诸多疾病制订了诊治指南及共识意见,以便指导临床做到更为合理的诊治.这是循证医学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可以照亮临床诊治的方向。临床上对诸多疾病有不同的诊治方案及不同的诊治观点、经验和习惯,需要规范化和达成共识,以不断改进和规范临床诊治方案,提高诊治水平。这些新诊治指南及共识意见就有必要阅读,以了解该方面的前沿动态。
2.2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阅读,了解医学动态,有价值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实践中去,可以得到实践经验的借鉴,以深化临床认识,增长知识和经验积累,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3提高科研教学水平
通过阅读可了解医学科研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启迪学术思想,可提高科研及教学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4奠定职称晋升基础
目前医学论文的发表是是进行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说阅读有利于奠定职称晋升基础。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一个善于阅读的医生一般来说有可能同时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医生撰写医学论文。
3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与心智成长
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①具有必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②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知识);③能使用计算机并在本专业内使用现代化信息系统;④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主要器官系统的知识,掌握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和知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以及其主要器官系统患病和症状的知识;⑤有自学能力、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⑥懂外语,有一定的交流本领,能参与社区保健和健康教育。可见,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有人曾说临床医师要有“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金字塔”分为四层,第一层为一般学科知识,包括哲学、数学、逻辑学等;第二层为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伦理学、法医学等;第三层为临床医学知识;第四层为融现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了拥有“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理性、执著、自律是必备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成功的关键。许多人徘徊在“金字塔”的中间地带,对第一层、第二层的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对第三层的学科知识只知皮毛,不求甚解,对第四层缺乏融会贯通,望而生畏。
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在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心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刚开始第一境,要不停地走下去,要执著,上下求索终不悔。
医生是特定的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医学阅读是医生职业的需要。医学教育包含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部分。临床实践证明,医生仅凭在学校里学习的初步知识是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参加工作后还必须不断继续学习。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生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职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代医生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医学知识。
现代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要求临床医生在做出临床决策前,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依据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这些依据包括教科书及论著的记载、国内外循证医学文献的综合分析、高年资医生的意见和指导、个人的实践经验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这些依据,医生在掌握尽可能多的依据前提下做出对病人的临床决策才是科学实用的决策。医生这门职业,其本身存在着锻炼成长的漫长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医学是一门科学,在学习时,除得到师长的指导外,还须自己虚心学习和刻苦钻研。一个医生一辈子仅靠自己积累经验是有限的,医学前辈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还需去学习和借鉴。所以,一个医生必须努力学习,博采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可以说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终身阅读和学习,将是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智慧需要累积知识,而累积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写道:“人类的心智有着很奇特的一面,与身体是截然不同的。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一个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通过阅读,可获得医学资讯,这不仅是医生事业的有利支撑物,也是医生会觉得自己在动脑,也是医生的心智在成长,并显现了内在的生命力量。所以,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篇10
恶性肿瘤不经治疗也会自行消退,恐怕许多人都不相信,甚至怀疑癌症患者的自愈经历,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可是,癌症患者中确有幸运儿,而且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自愈病例也见诸文献。关于恶性肿瘤自行消退的文献报告,首推1866年德国医生博舍的医学论文。他报告了一例两岁儿童经组织学证实患了恶性面部肿瘤,在两次皮肤感染后肿瘤自行消退。据目前的统计资料,见诸医学文献的自愈患者已经有1000余例。我国也有数十例自愈的幸运患者。
癌肿为何会在体内“蒸发”
癌症自愈现象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研究发现,癌症虽是凶猛顽疾,但也要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它虽然来势汹汹,但也会受到人体防御系统的抵抗,因此,它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横冲直撞、所向披靡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已经发现多种因素与癌症自愈有关,多数病例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有患者在身心遭遇重大变故或突发事件后出现癌症自愈的奇迹。
发热性疾病 不少自愈病例都在癌症确诊后曾经有过一次或多次引起高热的感染疾病病史。发热感染使癌症自愈的机理有二:其一是癌肿怕热,当其经受42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时,便开始灭活和凋亡。其二是当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病原体和毒素会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促使抗体和干扰素生成增加,它们可以抑制和破坏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
免疫力的提高 人体免疫功能的状况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异体器官移植病例中,由于术后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结果导致癌症的发生率上升就是明证。因此,专家们认为体内免疫力的提高,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和加强了对这些细胞的杀灭、吞噬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正常人每天合成数以亿计的细胞,其中可能会产生2~3个异常细胞,如果这些“异己分子”不及时消灭,就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免疫细胞会随时监视和消灭这些异常细胞,因此,在癌症自愈上,人体免疫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分泌因素 许多癌症对激素有依赖性,如前列腺癌与雄激素、乳腺癌与雌激素息息相关。临床发现,妊娠期乳腺癌增长迅速,切除卵巢后乳腺癌便萎缩;有些乳腺癌患者,会随经期的到来而使癌症消退,说明癌肿的“长”“消”,随着相关激素水平而“潮起潮落”。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癌症的“消”“长”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资料表明,在癌症自愈者中,大多数都是对生命持乐观态度,终日“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观者极少成为癌症自愈的幸运儿。研究证明,心理因素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坚定的信心能极大地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促进单核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围歼癌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