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基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1: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项基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镇;专项资金;问题;对策
一、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简述
十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直接与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乡镇级政府以及其财政部门。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乡镇建设,它的有效利用关系到“三农”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条件的好坏,必须予以重视。财政专项资金需与其他经费资金分开管理,最终要使用到服务民生的项目。但我国乡镇在处理财政专项资金问题上海存在很多的不足,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对预算的执行也没有统一有力的标准。对资金相互挤占的现象不能予以全部的杜绝,资金的使用也缺乏效率,偏离了设立专项资金的初衷。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关注,并且及时予以解决,不能让专项财政资金形同虚设。
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现行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的漏洞,这在根本上导致了财政转型资金管理的不善。乡镇财政在预算管理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是存在欠缺的,各种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造成制度执行上的混乱。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未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在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上,财政部门存在着一些职权不明晰的情况,人为因素在资金的分配上参与过多。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设置上也不够严谨,使一些违规现象有机可乘。乡镇政府在人员 、机构设置、流程体系等方面的设置都不够完善,乡镇级政府中的财政部门也是相对不健全的,财政部门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反馈机制也不够健全,许多资金的来源去向并不能完整的向公众公开,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差。
2.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不足
乡镇财政的很多决策时缺乏监管措施的,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管控非常不到位。对于许多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是由上级部门统一落实,相关的镇级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直接向县级主管部门报告账目,镇级政府不参与建设项目的领导工作。这造成了管理和落实的脱节,县级政府的决策往往不能贴合乡镇的自身条件,而乡镇政府对于有异议的项目也无法参与监督与管理。在监管流程的设置上,乡镇政府的监管也是粗放的,不能结合项目实际设置相对细致的监管标准。在乡镇级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重视资金的申请和分配,而轻视对资金的管理和评价,财政资金的乱用、漏用、冒用现象时有发生,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更好的服务于基层的老百姓。
3.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信息传达不畅通
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信息传达不畅有主观和客观的双方面原因。客观上来看,财政资金从申请到拨付到落实需要一段时间,而乡镇级别是最终环节,流转的时间也相对较久。流向到乡镇政府的资金最终分给每一个农民的手中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补贴的人身上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从主观因素来看,政府自身的信息传递机制也是有所欠缺的,乡镇政府在信息的共享上不够流畅,不能很好的与县市级的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对政策的跟进也有所迟疑,不能紧跟政策去采取落实措施。在信息的下行公布上,没有绝对的指标要求。对政策的公式、巡查、反馈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规定,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能接受来自群众的广泛监督。
4.乡镇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不规范
乡镇政府的财政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是相对随意的,也是不够专业的。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是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的,业务素质较低,不能更好的钻研政策、落实政策。乡镇政府的会计岗位设置随意性较大,对会计准则的落实效果也较差。在会计岗位人员录用、离职等情况发生时,人员间的交接管理也不够规范。在日常管理上,对于本级政府发生的财务工作,存在着账务处理延时、凭证填写不规范的现象。财政部门对单位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按照要求设置台账明细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落实到个人,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对单位的资产、负债的分布不能实时预防、实时监控,对债务风险的预知能力差,容易使乡镇政府陷入财务危机。
三、解决对策
1.完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应制定更加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来实现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更好的管理。加强乡镇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部颁布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结合本地区的事情,制定适应于本镇发展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可以更加有效的指引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提供政策依据。强化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提升对各大项目的参与度。使其更好的负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财务核算的监管,对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调度。完善并规范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切实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金的管理,为保障金设置专门的账户,单独管理,防治农村专用社会保障金和其他资金相互挤占。
2.强化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
完善乡镇政府的监管体制,形成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双向结合体系。在内部,有镇长带头成立项目资金专项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研讨本镇各项建设项目的建设情况。定期检查财政部门的工作,包括对预算的执行、财务会计数据的处理、相关凭证的填列存档等情况,做到对本镇财务工作心中有数。对重要的涉农项目更要实时管理,要求执行部门定期汇报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执行顺利,不存在延误、拖沓现象。在外部,强化上级政府对镇级财务部门工作的管控,实时巡查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错误现象要及时更正。在各行政村抽调村民代表,定期举办听证会,把近期完成的各种项目在会上向村民代表进行汇报,接受群众的建议。加强财务数据的公开,在镇政府公示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接受上访。
3.强化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沟通机制
应自上而下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流转机制。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办公事宜的逐级下放,在系统中设置对紧急事件的预警和提醒机制,摆脱传统的电话、书信形式的传达。规范各项事宜的办结时限,严禁拖延现象的产生。对各项国家政策的跟进必须及时,并且不打折扣的执行。加强各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协作,应主动与各单位间交流经验。对于农村社保基金的管理,应为每一个享受保障金待遇的农民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有相关款项的拨付时直接由财政部门把款项打入受惠人的账户里,而不再需各部门的经手,使款项的拨付更加实时高效,杜绝在中间环节的截留。完善资金使用的反馈机制,对每笔资金的使用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反馈。对于分发到农民手中的款项,要得到农民本人的签字。
4.规范乡镇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基础建设,规范日常财务会计制度。从事专项资金管理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熟知岗位职责,并且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自身会计修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单位的岗位设置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执行回避制度,做到会计核算的高效率。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召开会计业务培训班,让人人参与到会计知识的学习中来,都能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让全员参与管理。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日常考核。推行政务公开,把镇政府的财务报表及时向全体村民公示。建立严禁的财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和清查,保障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性,保障专项资金的正确使用。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运用计算机制度来约束乡镇财政工作的开展,防止违规现象。并且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先进技术,可以及时的、全面的提取一段时间的财务数据,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的用途固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它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广泛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政部门采取的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整合项目资金等措施也推动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推进依法理财,有利于建设阳光型政府。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
首先,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领域,名目繁多,因此在编制预算时由于缺少科学标准,编制出的预算就会缺少科学性,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其次,由于财政专项归口不同,可能会产生“多头申报”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由于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绩考核目标,也会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不科学,例如经济建设投入大,而民生方面投入小。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缺少前期考察、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实现精细化,后期的预算执行很难保证,削弱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各级政府虽然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地方,因而实践性不是很强,操作性也不是很高。同时,很多时候很多单位和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弱化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导致管理不到位。
另外,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如资金拨付不及时、拨付程序不规范等,容易滋生腐败。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背专款专用原则,挤占、挪用、串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度不够
目前,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众多部门,并且金额很大,同时财政部门没有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信息的共享平台,使用情况信息不透明,因此,相关部门无法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财政专项资金监管难度很大。
(四)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不足
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方式落后,普遍采用的是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审计,事前、事中的监督少。
其次,按照有关规定,专项资金结余要上缴财政或经财政批准留用,个别单位为了不上缴就突击花钱,而财政监管滞后,给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缺乏法律约束,缺少制度保障,影响了监督的权威性。
第四,对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大,缺少责任追究,降低了监督的震慑力。
(五)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有的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没有做到单独核算,无法实现专款专用;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原始单据不合规,支付流程、支付手续不规范;有的单位在年末虚列支出,将专项资金转入结余或往来科目中,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六)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乏绩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大部分单位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意识不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重预算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观念还存在,无论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在决算环节,财务部门也只是做个简单汇总,而不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尤其是相应的问责机制、约束机制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绩效评价的执行力度。
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预算
首先,强化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意识,改变落后的预算编制方式,严格执行立项程序,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严格履行预算审批手续。
其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对于投资数额大、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一定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甚至可以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避免资金浪费。
再次,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到项目单位或供应商,杜绝以拨列支。
最后,改进政绩考核目标体系,使财政专项资金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和民生领域。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首先,要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严肃财经纪律,对财政专项资金从立项、评审、预算安排、使用、监管、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要保证专项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分配职能,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履行拨付职能。
最后,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三)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信息进行公示,尤其对金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对相关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科学授权,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
最后,要依法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渠道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实施进度、绩效评价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特别对违规行为坚决曝光,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建设阳光型政府。
(四)健全监督机制,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全程监督
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和单位要提高专款专用意识,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流向、使用情况等各个环节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并不断完善审查监督机制,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加大监督的执行力度。
还要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制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五)遵守财经纪律,规范会计核算
要按照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进行会计核算,对财政专项资金单独核算,坚持专款专用,杜绝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做好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
(六)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合理运用考评结果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要把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要把考评结果与领导个人的升迁挂钩,以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视。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还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绩效评价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发现有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的单位要收回财政资金,并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在民生、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要不断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世德.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2]宗清俊.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6).
篇3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专利权申请与实施的现状,与其基础的科研地位极不协调,高校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导致这种情形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科研成果的管理、专利权的检索、申请等事务;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改变由项目经费承担专利权申请与维持费用的情形,从而有利于专利的申请、维持、保护及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并确定相应的程序保障规则;此外,应当将专利权的申请数量与实施效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
论文关键词 高等学校 知识产权管理 激励机制
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力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核心机构,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等学校科研创新的主体为科研人员。据中国科技统计2009年公布数据,大专院校专利授权量为14391,占总授权量的27.53%,这与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极不协调,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理、工、农、医领域技术转让专利出售数为1571项,占同期授予专利权总数的10.92%,折射高校专利权的转化率低。此外,实践中高校职务发明专利“逃逸”、“沉睡”现象比较严重。问题的出路除了明确高等学校职务发明专利属于高校之外,如何激发作为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问题凸显,我们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创新,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
一、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1999年教育部3号令第16条规定:“高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然而,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高校曾采取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方式主要为:一是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武汉大学在科研处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职能为:全校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申奖;专利审批过程中的有关事务及专利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为领导决策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咨询意见等。该机构的职能主要为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包括有关知识产权的转移问题;二是在科研处下设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科室,大连理工大学由三个科室管理知识产权:成果科、专利中心与科技开发部;三是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由科研处的相关机构附带管理,主要管理专利权成果及其转化。实践表明,这些方式并不是知识管理机构的最优选择。
我们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知管办”),可以在科研处下设,由专职人员与非专职人员两部分组成,明确与其他相关机构的职责划分。在人员组成上,根据实际情况,可酌情设置相关非专职人员,比如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服务,可以由高校内设置的法学院或法学系(人文学院下设)的教师提供,或者聘请专业律师负,提出预防纠纷的建议,拟定与知识产权与关的合同条款,处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与争议等。此外,知管办的主要职能为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与转移,具体而言,负责学校知识产权(高校的发明创造独占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等)的管理、保护、专利权的申请、检索以及相关技术成果的转移等,科研人员只需要向知管办登记完善的发明创造,由其负责专利的申请与专利的实施许可工作,这样会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以及专利权转移的效率,使科研人员不受这些琐碎程序的烦扰,专心于科学研究工作,也能防止专利科技成果流失。此外,知管办还应负责相关知识产权的转移,比如专利权的实施,由其代表学校进行相关的磋商与签订合同的行为。
二、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目前许多高校没有设置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中职务发明的专利费一般由项目组从项目经费支付,项目组的临时性以及项目经费的有限性,导致项目任务完成后,专利就很难维持,近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逐步提高,与专利维持经费不足有直接联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1999年),高等学校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于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但无力支付费用的技术,在专利的申请与维持上给予资金支持,如果该项专利在实施或转让中获利,则可以收回基金的支出,再用以支持其他项目,做到良性循环。实践中部分高校设立了专利基金,如清华大学每年用于专利申请和维持的基金达300多万元,东南大学的专利基金有100万元,南京大学2004年用于发明专利申请补助、授权专利奖励达110万元。高等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状况建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并且根据需要规定每年增加的比例,用以支持专利的申请、维持与保护,并由专利权的实施中回收投入,从而促进专利的申请、维持、保护及转化。
三、优化高校科研人员物质激励措施
明确高校与科研人员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关系,除保障科研人员的精神权利(如署名权、荣誉权)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物质激励措施,建立合理的奖酬机制,保护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收益权。
高校对科研人员奖酬标准的法律依据为《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确立了“一奖两酬”制度,适用的前提是被授予专利权单位与发明人之间对于奖酬方式与数额没有约定。其中“一奖”,是指职务发明专利权取得后,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对于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其中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3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1000元”;其中“两酬”,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每年从实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2%、从实施外观设计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0.2%或者参照上述比例,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一次性报酬;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收取的使用费中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一奖”制度的立法初衷,是为了使《专利法》的一般规定不流于形式,确定了最低奖励的标准,但是,实践中很多单位将最低标准作为统一标准,使得奖励的方式与额度固定化,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种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低,我们认为应当确定一个相对变化的计算基数,比如科研人员所在高校上一年度的年平均工资水平,此外,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使得这种奖励的标准也有一个增长的趋势。
“两酬”制度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关于“两酬”的程序保障措施。《专利法》实施细则对于“两酬”规定了最低比例要求,没有规定程序性的保障措施,应当在《专利法》中明确规定发明人的知情权,即发明人对于在专利权实施过程中所得的营业利润有法定的知情权,高等学校、其他实施专利的单位与个人应当将实施专利的营利利润及计算方法告知发明人(如科研人员)。比如在一部手机中,只有一个部件是科研人员研发后取得的专利,那么如何计算这个部件在整个手机营业利润中的比例,应当将计算方法与依据告知科研人员,听取其意见,双方对此发生争议,需要法院介入时,法院应综合考虑专利实施者所获得的营业利润、专利部件对于整部手机的贡献等情形,确认科研人员所应享有的权益。二是关于“两酬”的标准过低,我们认为高校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报酬:其一为固定比例制,即将营业利润的一定比例在相关主体之间分配,如科研人员、院系与学校各得1/3;其二为累计递减制,高校可以规定专利实施许可净收入的累计值门槛,科研人员所得收益比例,随着门槛的提高而降低,比如专利许可净收益达10万元以前,发明人得40%,院系为30%,学校为30%;累计超过10万元后,发明人得30%,院系为35%,学校为35%……同时应当鼓励高校与科研人员之间约定可以一次性奖励,也可以分期奖励,可以以现金形式,也可以采取股权等其他形式。通过专利实施收入的分配,在经济利益上平衡不同主体的诉求,激发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与科研水平。
四、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各高校都会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评价体系涵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著作、论文、课时、鉴定与获奖等科研成果,近年来,专利技术的成果才得以确认,部分高校把专利权与专利技术纳入科研成果,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种做法应当推广,可以考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理部门规范性文件,改革现有职称评价标准,把专利权及专利技术纳入职称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当考虑专利申请的数量以及专利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专利申请如果在之后,会导致发明丧失新颖性,为防止这种情形发生,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要求科研人员专利申请必须在之前,即要求科研人员在向知管办提交专利申请后,再。一般而言,实践中二者并不矛盾,较高水平的期刊,的周期要长于专利申请的周期,这种做法能够实现“双赢”或“多赢”,一方面在职称评定层面,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以及专利的实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彝族;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口述档案;人才与技术
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少数民族政权、群体及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从事历史、文化、宗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古籍、文书、印章、碑刻、摩崖、金文、竹简、木刻、骨文、民族声乐、民族礼仪、民族手工艺等不同形式的能够反映其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历法、哲学、习俗等诸多方面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遗产工程”项目,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面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此,全面积极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档案文献对于促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档案文献的散存现状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滇川交界处,下辖一个县级市(西昌市),15个县以及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2.45%,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还在不断上升,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口聚居地。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历史悠久,保存下来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州县档案馆藏有3400卷彝文档案;木里县档案馆收集到140件藏文档案和84册纳西族东巴文档案。其中彝文档案以毕摩文献为主。是彝族祭司毕摩们在长期的仪式生活中收集、整理、创作的民间典籍文献。它用古彝文写就,并以手抄形式在仪式生活中代代相传和使用,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是彝族历史文化精髓中璀璨的明珠。随着对凉山民族文化活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音像记录片也越来越多,2010年内蒙古卫视的《五彩云霞大凉山》系列纪录片、华数影视出品的《寻找天籁―凉山彝歌》系列纪录片、彩虹公社慈善公益活动行走大凉山《彝红》系列纪录片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这些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不但受到来自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了相关机构和人才的制约,损毁和流失现象严重,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精髓传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的彝文毕摩经书多达1000多卷,可保存完整的经书只有341卷,残缺比重达到66%;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语委)收藏的少数民族古籍经书多达3000多卷,全部散乱堆放在一间不到100平米的角落仓库里,大部分经书已残缺,难以辨认;西昌市图书馆虫患严重,多幅价值连城的古字画被损毁;普格县耿底阿都长官司祖茔的墓志原有“都天锡墓志”、“都安氏墓志”等七方墓志,这些墓志载录了唐代的著名落兰部的后裔阿都长官司家族在凉山的世袭、生活、生产等源流状况,现今都氏祖茔墓地已被掘毁,重要的碑刻、墓志均已散失;凉山州许多珍贵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现状不容乐观,相关抢救保护工作形式严峻。
1.1档案遗产丰富,民族特征浓厚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以语委及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的馆藏最为丰富。“西昌市民族档案要属我们这里最多,保管条件也相对较好,我们这里可以算是西部数一数二的文物保管场所了”。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学者在接待笔者时热情的介绍道。其中语委的收藏主要表现在“族谱”及“家谱”档案的种类繁多且详尽,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族谱内依然只有男性成员的记录,女性家族成员并不具有名列家族族谱的“资格”;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的馆藏则以毕摩文化为主,共收藏了1000多卷的毕摩经书,同时馆藏四块碑刻,其中包括两块国家二级文物碑刻及其拓片;凉山彝族自治州档案局拥有经书、印章等珍贵少数民族实物档案448件;以美姑镇为代表的下辖乡镇,则保留着更加原始的彝族档案文献材料,数量庞大,价值惊人。
1.2保护环境简陋,保管条件落后
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建筑面积为5200m2,其中展厅2500m2,库房300m2,档案文献保管面积达到2800m2,保管条件也较为先进,档案文献的存放载体采用的是市场价值4000/台的钢制文物保险柜,并装有微波监控防盗仪、悬挂式六氟丙烷气体灭火器以及二氧化碳探测器(俗称烟杆探测器)。但是,除该博物馆之外,其余档案文献保管单位的保护环境和保管条件均达不到基础要求。语委采用的存放载体依然是木架,库房面积不超过100m2,且四周除门外全部密封;凉山州档案馆除门之外四周全密封,存放载体为密集架,装有空调和湿度仪,但消防设备依然停留在干粉灭火器阶段,库房面积大约为430m2;西昌市档案馆存放载体均为木柜,配备干粉灭火器,防光防尘设备为窗帘,防虫设备为樟脑丸,无温湿仪器,库房面积约为700m2;凉山州图书馆存放载体为木架及少量铁架,配备干粉灭火器,防光防尘设备为窗帘,防虫设备为樟脑丸,无温湿仪器,展厅面积为1000m2;西昌市图书馆设备与凉山州图书馆类似,唯一区别在于西昌市图书馆配备90m2的库房,无温湿仪器。“干粉灭火器+窗帘+樟脑丸+风扇”的组合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凉山州和西昌市众多民族档案文献保管单位保管设备的“标准配置”,而很多拥有更多民族档案文献资源的下辖乡镇则连这些“标配”都不能提供。
1.3保管现状堪忧,散存现象普遍
保管条件过于基础,多数档案文献自然损毁进程较快而得不到有效缓解,一些濒危珍贵档案文献甚至由于保管条件实在有限而得不到任何一点的救助,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的毕摩经书在条件实在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实行装袋密封保存以暂缓其损毁进度;西昌市图书馆相当数量的濒临彻底损毁的档案文献古籍苦于经费问题得不到有效救助,只能无奈放任损毁;同时民族档案文献散存状况严重,绝大部分的民族档案文献由于世袭或是其他因素依然留存在家族、个人、寺庙、宗教或民族中上层人物手中,凉山州相关档案机构所收集的5000多卷毕摩经书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存量的很小一部分而已,绝大部分的彝族档案文献都散落在下辖的乡镇之中,收集工作难度大。“凉山彝文化资源相当丰厚,档案文献多为散存,且不愿上交,而且我们只有单位拨款,并没有专项基金,因此经书的数量每年都在锐减,现在迫切需要相关经费来对这些宝贵的档案文献进行保护,而且亟待建设凉山州彝族古籍保护中心”凉山州语委古籍编译科副科长依火布都和凉山州昭觉县语委主任阿吉拉则均对凉山州目前的民族珍贵档案文献资料保存现状表现出了迫切的担忧。
1.4口述档案的整理工作和档案数字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5年起,国家倡导开展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工程,同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民族档案文献收藏机构都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着手进行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等档案电子化工作,西昌市图书馆档案电子化进程相对较快,预计一年内可以将所藏民族档案文献全部录入计算机系统,但大部分收藏单位的数字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已经开始进行口述档案的相关整理工作,其他单位亦有相关意识,均处于起步阶段。
2.影响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档案文献集中保护的不利因素
2.1民族档案文献保护意识薄弱
首先,除少数单位的相关档案文献保护人员外,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档案文献保护意识大多薄弱,大多数收藏单位对于开展馆际互借或者馆际合作交流保护以及将濒危档案上交至具有更好保管条件的上层档案馆进行拯救保护工作的建议或要求持有保留态度,而相当一些收藏单位面对上级的征购行为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坚决不交”,只有凉山州语委、昭觉县语委等几个少数保管单位对于上级单位的征购或移交表现出可以商榷的态度。因此凉山州民族档案机构文献保管机构的来源多为借来誊抄之后归还。这些单位及个人对档案文献抱有严重的“自有资产”的价值观,认为档案文献是自身机构的自有固定资产,宁愿任其自然损毁也不移交档案馆保存。这种意识不但不能暂缓珍贵民族档案文献的自然损毁进程,还可能对档案文献本身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1999年6月7日国家档案局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7条规定:“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迅猛,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的收藏者不免进行私自倒卖活动,更有甚者将祖国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走私给外国人,以牟取更高的利益,这种行为不但影响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重了我国民族档案文献海外追索工作的负担。
2.2档案馆保护主体缺乏政策法规与经费支持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绝大部分的民族档案文献收藏都集中在博物馆和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这些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与性质收藏了大量的民族档案文献资料,而凉山州下辖各个乡镇的机构收藏也集中在各县级语委和博物馆,凉山州档案馆及下辖各乡镇档案馆在此方面的收藏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与档案馆室部门在民族档案文献方面权威的职能性不符。具体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档案馆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不够重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现行档案的管理方面,另一方面是档案馆作为民族档案文献资源收藏工作的主体,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来支持,致使许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散存在缺乏保护条件的文化馆、史志办、民委古籍办、群艺馆等单位,极不利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
同时,经费问题也颇为严峻:西昌学院图书馆设有专项的图书采购经费,但下属彝文特色书库则没有专项基金;凉山州语委每年有50万的专项基金用于彝族家谱牒籍的出版,计划从家谱方面推广彝语,但在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方面只有少量的单位拨款,并没有专项基金;西昌市档案馆在特殊情况下享有单位的拨款,但是对于民族档案文献并没有专项基金;西昌市图书馆甚至连濒危档案的特殊拨款都没有;凉山彝族自治州档案局享有每年3元/卷的固定拨款,但依然没有专项基金用于保护文献、改善设备;而各方面条件最为先进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每年有40万的专项拨款用于档案、文献、文物的采购和保护,但这对于庞大数量需要被保护和修护的档案文献资源来说还远远不够,连续多年上交的专项基金申请也一直不被予以批准;经费的严重不足,一方面加大了少数民族珍贵档案文献的征购难度,不能有效缩小散存范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购置先进设备的难度,甚至不能满足于基础设备的采购,珍贵档案文献材料得不到科学保存,濒危档案文献损毁进程得不到有效缓解。
2.3专业人才欠缺,保护设备落后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档案文献保管机构设置较为混乱,职能分工不明确,进行档案保护、档案保管以及档案技术工作的都是同一批员工,有些机构甚至一名员工兼管了所有的档案保护、保管、技术、卫生等日常工作,直接造成职能分工的散乱和档案保护工作效率的低下。并且在这些民族档案文献保管单位中从事档案文献保护、保管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其他不相关专业毕业,部分人员经过就业再培训项目进入档案文献管理领域的,极少数专业相关的人员也是毕业于类似“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边缘专业,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档案意识;从对档案库存的整理、价值的鉴定以及保护工作的步骤都严重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从主观上也对凉山州民族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很多濒危档案文献目前自然损毁状况很严重,我们亟需懂得文献保护技术学、古籍修复学、档案信息化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抢救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濒危档案文献”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学者解释道。
凉山州不论是州级收藏机构还是县乡级收藏机构,目前能够提供的都是极为有限极为基础的保护设备,电风扇和樟脑丸更是通用保护设备;整个凉山州,只有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一家保管单位装有气体灭火器和气体探测仪,其他单位全部还停留在干粉灭火器阶段;另外除了此博物馆装有钢制文物保险柜外,其余的各个保管单位均使用木制存放柜;空调和湿度仪此类“高端设备”更是难以见到,这些档案文献保管部门无一达到国家所规定“三室八防”的标准,严重影响了档案文献的保护、保管、修复、利用等工作。
3.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档案文献保护对策
3.1完善政策法规,设立专项基金
《档案法》第16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倒卖牟利,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向国家捐赠档案的,档案馆应当予以奖励。”《档案法》第24条规定:“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档案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我国档案事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档案法》,并根据档案法的相关条例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法规,并严格遵守,让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档案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并坚决打击一切非法走私倒卖档案遗产的不法活动。专项基金是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合格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完善的制度、优秀的人才、核心的技术无一不是建立在“专项基金”的基础之上,凉山彝族自治州虽然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丰富,但是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濒危档案,面临着彻底的自然损毁或人为损毁,如果没有专项基金来拯救这些珍贵的濒危民族档案文献,那么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将会日益流失,历史将彻底成为历史。因此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州濒危档案救助专项基金这一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3.2重视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资源保护工作
档案文献相关单位应该明确档案与生活息息相关,公民享有查阅档案的权利。《档案法》第3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价值,相关单位在进行档案收藏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档案宣传工作,宣传普及保护和利用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在凉山州民族档案文献资源如此丰富的地方,普及档案知识,提倡全民参与,一起利用档案保护档案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愿意上交档案的收藏者,让他们学习一定的档案保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暂缓其自然损毁过程而不是无知的用错误的保管方法加速其损毁过程。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研究所,从档案文献保护利用的角度看,都是同宗同源,馆与馆、局与局、所与所之间不仅具有共同的社会职能,发展方向,技术方法还有着相同的社会效益,加强馆际合作可以互相交流馆藏经验,互相借鉴方法技术,促进馆际间的共同进步。目前我国的馆际合作项目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充分正视馆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操作经验,及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尽力完善档案文献保管单位的基础设置,力求给凉山州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一个全面的基础保护,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引进悬挂式六氟丙烷灭火器、二氧化碳探测器等先进保护技术设备;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力求给予凉山州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更加专业的保护。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保护工程”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可通过院校培养、政府培训、社会办学以及师徒传授等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搞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救人”工作,培养大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人。
3.3加大征集、集中保护力度,建立地州级档案馆中心库房
凉山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资源主要分散在下辖各乡镇相关收藏单位、民间寺庙、宗教组织、民间领导者、当地乡绅、群众以及个人手中,当地政府部门与相关的档案保护机构可以通过普查、征集、征购、复印、誊抄、拍摄、拓印等方式将其收集到相关单位珍藏,根据具体的现实保管条件,尽量争取集中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或语委等权威单位进行集中保护,从而暂缓这些珍贵档案文物遗产的自然损毁进程以及避免其再次流失。
由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档案文献遗产的民族特殊性,政府还可以和相关保护单位合作建立配备先进设备的地州级中心库房,以便对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科学的、专业的、统一的、系统的收藏与管理。地州级中心库房应参照省级档案库房建设标准,根据国家档案馆要求,库房应做到三室分开(阅览室、办公室、档案库房),档案库房要做到防火、防尘、防虫、防盗、防雾、防光、防潮、防高温八项档案保管要求。此外,还应配备具有管理能力及专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档案中心库房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与技术指导。
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实行档案文献集中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散存,多头管理,不但不利于统一保存利用,而且丢失损毁的威胁增大,弊多利少。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档案文献散存现状不甚乐观,分散保管条件不一,不论是出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初衷还是站在发扬传承民族精髓的角度,集中保护,统一管理都是最科学的选择。地州级中心库房配备相对完善的保护制度,先进的人才设备,同时形成一个完整集中的档案信息体,能够满足不同标准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对全面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4加强关于口述档案的抢救工作
口述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从事社会、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亲口陈述的文字、声像、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相比其他档案,口述档案显得更加真实与形象,而且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各异,一些偏僻少数民族的文字甚至很难被认出,因此口述档案似乎已经成了唯一可以记录历史的方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族人虽然日常交流都是使用彝语,但这并不是原始的正宗的彝语,而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统一策划制定的国家标准版的彝语。随着各少数民族汉化程度的加深,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工艺、舞蹈、歌曲等民族精髓文化也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危险。因此,利用声像技术把现存的一些不便于用文字表达的档案加以记录保存,为这些民族文化精髓做一个永久的留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华林,侯明昌.论我国濒危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J].档案管理.2010(3).
篇5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浅析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 高校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团队建设思路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科研团队的培养 高校导师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⑦罗静,陈卫.南大新添一创新群体[N].江南时报,2005-03-01.
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军,穆养民,李兴鑫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15.
{11}苏娜.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与管理[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参考文献:
[1]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甘肃科技,2009,(4).
[4]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人才强国”和“用好两种智力资源”的政策,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和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1992年8月设立了以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为目的的专项基金,1998年设立了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港澳青年合作研究基金,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以讲学、合作研究和其它多种形式回国工作,与国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开展深层次和持续的合作研究。迄今为止,共资助海外和港澳青年学者441人来华合作研究,3000余位海外学者来华短期工作或讲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实际需求,在1996年推出“两个基地”合作模式,使海外卓有建树的华人学者在国内外形成两个研究基地,为国服务。其中有相当一批学者通过“两个基地”项目的合作,在国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软着陆”。
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基地”专项资助的留美学者郭亚军教授,目前已经在第二军医大学建起了由30多位业务骨干组成的“国际肿瘤研究所”,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制的新型肿瘤免疫疫苗在动物体内实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志视察该实验室时,称赞两个基地模式“方法很好”。
留美学者李小文博士得到“两个基地”专项资助后,每年回国工作都在六个月以上,三年共发表SC,论文12篇,培养博士6名,他本人也实现了回国工作的“软着陆”。由于成绩突出,李小文博士后来主持了“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还担任了“973”遥感项目首席科学家。
留英学者饶子和教授也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基地”专项资助,与国内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基础,他最终回国工作并做出了突出的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的王植源教授、顾佩华教授、澳大利亚的程一兵教授、美国的危言教授、韩志超教授、王晓刚教授,罗明教授等也都与国内合作单位形成了良性的合作交流关系,韩志超教授后回国定居,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的曹蕴贞教授获得“两个基地”专项资助后与卫生部艾滋病防控中心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荣获国家外专局颁发的“友谊奖”。
程一兵教授曾获得两次“两个基地”专项支持,与国内合作伙伴开展了系统的、实质性的合作,在陶瓷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合作发表数十篇文章及国际会议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数项。程一兵博士与国内合作者还共同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其他合作项目的支持,使“两个基地”项目的种子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外,通过国内基地这座桥梁,程一兵博士还与国内工业界开展了合作,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实践证明,留学人员专项、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两个基地等专项的成功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海外学者的作用,促进了国内的研究工作,合作培养出了一批研究骨干,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智工作的一项成功举措。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资助“龙星计划”――杰出海外华人教授回国举办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术交流系列讲座。计划牵头人是美国TAM大学助理副校长赵伟教授,授课人都是活跃在美国著名大学科研一线的资深教授。几年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2个城市的17所大学和研究所开设了32门课程,听课人数总计约2500人次,其中非承办单位人数为1400人,占56%,分别来自170多个单位,学员满意度达83.35%,另外还有数万人访问了龙星网站。中央电视台和众多媒体对此项目做了报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如李国杰院士,胡启恒院士等都给与了充分肯定。
利用海外华人学者等资源将国际评审办法引人国内
包括海外华人学者在内的海外专家是宝贵的智力资源,他们中许多人不仅活跃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在项目评议中也颇具经验,能从高学术起点评价项目,使评议工作公正。客观。鉴于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改进和完善项目评审方法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邀请一定数量的海外学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函评和会评,开展了“海外评审专家数据库”软课题调研和数据库的建设,为在评审工作中引入更多的海外专家打下基础。
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把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工作做得更好
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继续贯彻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重要的资助平台,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吸引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原则,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鼓励中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继续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鼓励优秀中青年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一批有突出成绩、有组织能力,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际科学组织任职,使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提高我国在重要国际科技外交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加强对优秀研究群体的支持。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选择一批有能力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研究的年轻科学家群体给予连续支持,保持我田某些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领先地位,并推动更多基础研究领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优先资助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群体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领衔的研究团队。
第三,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两个基地”,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模式,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国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研究单位吸引外国优秀科学家来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或讲学。
第四,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支持我国优秀研究团队与外国优秀研究中心、海外优秀华人群体之间的实质性。可持续的项目合作;重视互联网在国际合作中的应用,在以往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在若干前沿领域和分支学科形成虚拟合作研究中心,紧密联络海外杰出华人学者,辐射外国优秀科研人员,实时、便撞地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
篇7
一、科学的组织管理促进医院科研活动高效有序地发展
1.在医院宏观组合上使科研活动渗透到各科室和各学科
发达国家从战略上紧紧她把医院与科研结合起来.各个学科和部门都有疑难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同时也有不同学科协作研究的问题,凡是发展快的专业和学科,其科技进步的内涵就大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型医院,有13o0张病床,其中中医有400张床,我院还附设牺床医学研究所、卫生学校,全院共有45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l2个研究室从198,5年至1993年,共承担部级课题77项,院级课题从1986年至今共有95项,平均每个科室有2项课题,另外还有所级和科室自选课题,加上科室交叉联合,几乎分布于每个科室。
各学科、专业都很重视科学研究,说明要想出色地完成医院的医疗和顼防保健任务,就要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技术来源于医学科技的进步,后者又取决于医学科学研究,所以,医院中医疗和科研是一个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且随着医院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增大,这种关系越密切,科研的比重就越大,我院的重点学科和科室t科研能力很强,科研工作出色,医疗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2.医院设置不同科研基金,促进各类人才成长
基金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为了促进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促进各类人才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我们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设置了五种科研基金,即:院科研基金、院青年科研基金、院中年科研基金、院科研开发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研究启动基金,这些基金促进了我院科学研究的发展,加快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争取国家级和部级课题奠定了基础。
3.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浓厚
学术活动来源于科学研究,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研究,促进医院水平的提高,医院学术活动的多少,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科研的基本状况,我院除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加院外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院内学术活动,效年来,坚持每年定期组织几次大型学术活动,如院学术年会、院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院管理论文报告会、院护理论文报告会等,给科技人员提供及时自已科研成果的舞台,使科技成果首先在医院内推广交流,同时也起到检验和鼓励的作甩.科学家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切磋技艺,造成催人奋进的浓厚学术气氛。
二、科技进步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
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声誉,声誉主要部分之一是指学术地位,学术地位来源于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是成果的载体,医院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后者又是与医院的科研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1.国家科委的国内最多的前十名医疗卫生机构,1991年和1992年我院均捧名第三,分别是108篇咖、137篇],论文数在不断增加,从我院1987~1992年学术情况亦可看出(见表1)。
2.科学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疗难
关我院从1984年开院起,就把科学研究放到一定位置,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研究,1985年就争取到3项卫生都课题。到1993年我院共承担部级以上课题77项,同时我们迅速建立了院级科研专项基金,科学研究推动了我院医疗技术的提高,每年都有新技术应用,1992年就有42项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
我院对苯丙酮尿症(PKU)的研究,挽救了许多儿童免为痴呆,为家庭、社会减少了许多麻烦,本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院研制的溃结康灌肠灌,疗效高。一些不属我院合同单位的病人也被患者单位特批来我院治疗。辛育龄教授引进并改进和创新的癌症电化学疗法,开创了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方法在对舌癌、喉癌、食管癌及颜面部肿瘤的治疗中,患者不仅可以保留器官的功能,而且能保留其容貌。在对横纹肌瘤、恶性黑色素瘤、骨肉瘤等的治疗中,某些病例可免遭截肢之苦,该疗法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治疗恶性肿瘤病人981例
3.科学研究提高了诊断水平
对于疾病早期和准确的诊断,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人的痛苦。我院积极开展提高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多导联体表心电峰值标测图的研,使无心梗的病人得以诊断,并提高了心梗病人预后的估计,该项研究已获我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载脂蛋白AI的纯化抗体制备、RID药盒的临床应用及推广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试剂CNP-NAG的合成于应用研究以及临床上开展的多种疾病基因诊断,由于注重这方面新技术的开发,我院的诊断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4.科学研究提高了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然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我院也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每年组织一次管理论文报告会,大家一起切磋技艺,提i嘴理水串。近年来我院承担了2个卫生部该方面的课题,分别是“医院信息系统模拟方法的研究和“计算机上应用的中国疾病分类编码系统。院镢也有几个软课题研究,倒如对我院1985~1990年门诊量、病床占用分析,对我院工作安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医院管理科学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效率不断提高,在1993年。三甲医院评审中受到称赞。
5.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加快了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医院业务发展的主要环节,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学科建设将成为空谈.学科的水平,专家的知名度,是靠先进水平的课题和其后续的成果来体现的]。我院从1991年起设立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鼓励青年人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每年组织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评选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奖及伯乐奖,大大加快了青年人的成才速度。同时也进行研究生教育和选拔优秀人才出国深造。从1986年到1992年共培养研究生92名,1984年至1992年共派331人出国研修。
6.科学研究促进了我院经济的发展
科学研究提高了医疗技术,使病人来源增加,科学研究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我院检验科对检查尿中微量白蛋白试剂的研究应用,较原来使用日本进口试剂的成本降低为1/40,大大提高了效益渖}学研究推动了科技开发。1993年我院对临床研究所断“粮”给“权t即医院不再发给该所研究人员奖金,下放权利自主经营,促进他们开发,结果临研所1年创收200多万元。
我们对我院中医16个科室进行了科研工作状况分析,资料选用1990年至1992年3年问的科研工作资料,按照科研课题、人均科研费科技成果、数等指标采用主体成分分析法,以科室为单位分为两组,即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组和科研工作一般组,与1992年各科的经济收入、病床使用率相比较,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收入(见表2)。
篇8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保险基金;保险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L13DJY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辽东学院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鸭绿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11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辽宁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0日
一、辽宁省农业自然灾害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最主要的受害者就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有效实现途径,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支持和保护。多年来,我国农业救灾主要依靠政府救济,虽然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已经存在多年,保险市场不仅未能发展壮大,反而日益萎缩。2011年我国保费收入14,339.25亿元,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73.8亿元,占当年保费收入总额的1.2%。这与我国的实际需要极不相称,无论对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市场的发展,还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都非常不利。辽宁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辽宁省发生的洪涝、病虫灾害等,给其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据统计,2001~2011年的十年间,辽宁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6,389千公顷;成灾面积超过10,791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率为44.3%,成灾率28.4%。
二、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损失补偿不足。目前,我国对自然灾害的补偿支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抚恤和福利支出”下设置的“救灾支出”;二是通过农业支出、抚恤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科技支出以及政策补贴支出的一部分进行救助;三是当发生紧急特殊自然灾害时,通过中央和地方专项储备基金进行补助。这种非专门化的救援支持致使我国重大自然灾害补偿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1997~2010年间,国家财政对灾害损失补偿的比重平均仅为3.5%。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不清。灾害应对分为灾前预防、救灾和灾后建设三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只关注救灾和灾后建设,忽略灾害预防。平时中央政府将灾害预防的工作交给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见效快、易产生政绩的领域,而灾害一旦发生,地方政府又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博弈行为不利于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灾时的快速反应。
(三)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障制度法律规范不健全。为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以规范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如2006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实施,明确规定了自然灾害的响应等级;2010年颁布实施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更有利于救灾工作的开展。另外,针对一些具体的灾害,国家政府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出台相关措施。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灾害救助法,同时也没有专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法,这种政府文件不利于全国统一的救灾体系的建立,这对救灾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四)商业保险补偿功能缺失。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业保险的补偿功能有限。从1996~2005年10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看,损失最高是1,666亿元,最低的也是14亿元,保险补偿最高的是占到了直接经济损失的9.63%,最低的是2.32%。在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补偿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平均在30%,而我国的平均比例在5%左右。所以,商业保险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提高。
三、解决对策
(一)明确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和责任。从市场经济制度的原理看,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属于公共或准公共产品范畴,这种产品的供给需要公共资源的配给,而政府是掌握和控制公共资源的主体,离开了政府,或缺乏政府的实质和有效推动,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应当明确政府为“主导者”的角色定位,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协调和推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其次,应加强政府对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介入,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立法和制定税收政策,以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最后,在确立政府主导的同时,再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双管齐下。如日本就建立了直接保险公司基础赔付、国际再保险市场超额赔付和政府支持的三级地震保险补偿机制,并在历次地震灾害事故,充分发挥了商业保险和政策保险的共同补偿功能。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要实现自然灾害保险的顺利进行,首先应当加快自然灾害保险立法,构建自然灾害保险的法律体系,以法律约束政府和保险公司行为。可参照日本出台重大自然灾害保险相关法律和重大自然灾害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等,以便对其所涉及的相关主体责任、保险的内容、保险费率的确定等方面作较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专业的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基金,明确保险给付细则。因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范围,政府应该成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专项基金,以实现及时和有效的保障,同时为各保险公司赔偿限额以外的部分给予赔偿。在减轻保险公司支付压力,分担其赔偿风险的同时,提高了保险公司参与重大自然灾害保险理赔的积极性。此外,要对保险基金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例如申请的保险要经过国家机关和国家审计机关的审核;最后,要明确保险给付的细则。
(四)调动保险企业的积极性。保险公司应当在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保险公司应当认识到保险公司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一方面保险公司具有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能够也应当在重大自然灾害保险方面有所作为,而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市场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应当正确地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企业自身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下,保险公司在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席劲松.试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构建――以汉川地震为例.硕士论文,2009.5.
篇9
论文摘要: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从业人员已成为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价值,是近年来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深化对使用价值、价值、生产性劳动等基本范畴的认识,对第三产业的劳动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创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总劳动中,第三产业中的劳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产值在发达国家中已达6096-7096 如何客观评价第三产业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哪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反映这种现实,充分重视第三产业中劳动的作用。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的界定及其崛起对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挑战
所谓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具体包括:公共事业(供电、供气、供水、运
输、邮电等);金融保险业(银行、信托、保险等);商业(批货、零售等)潍修保养;服务业(饮食、旅游、娱乐、洗理等);教科文卫事业;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简单地讲,第三产业就是工农两大基本物质生产部门以外的服务于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为整个社会提供各方面服务或劳务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3.7%增加到33 96,就业比重也由12.1%增加到26.996,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价值论带来了一系列函待研究的新问题。由于马克思是着重从物质生产领域来研究劳动是如何创造商品价值的,他认为流通过程只是价值的实现,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指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因此许多人认为,只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第三产业属“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只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及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不创造价值。而事实上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社会总价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把众多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划人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者范围,会出现一个难以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伴随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少,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二、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第三产业部分领域价值创造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对第三产业做出规定。当今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并能创造大量财富的部门不断涌现,社会财富的增长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情况和研究的间题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崛起形成的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参照马克思在考察物质生产领域时提出的原则,结合服务领域的实际情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劳动加以具体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是实物形态的,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的,其区别只是在于前者可以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后者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存在。根据马克思对商品及其具有的二因素的分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虽然不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但提供的服务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是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可以交换劳动的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二因素:一是使用价值,各种服务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提高素质的需要等等。二是价值,各种服务都是人的劳动付出,其价值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属于生产劳动。
2.1.1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直接交流。信息传播要借助于中介机构。而信息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利用数字信息极为方便,足不出户就可获知最新的消息。现代图书馆作为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的机构,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的整理、建设对现代图书馆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2.1.2图书馆自身需要。开展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信息化需求将会构成今后读者信息要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图书馆在不断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其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以适应现代读者信息需要。其次,信息化资源将会改变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走上现代化之路。最后,信息化传递的特点使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化的交流传递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馆与馆之间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方便读者相互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这也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极大促进。
2.2打造人文化服务
在图书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对读者坦诚相助,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诸如图书馆网点布局,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上照顾读者的需求.为读者营造更为人文化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更为人文化的服务等。当读者日渐感受到图书馆提供的优良服务时.可引导更多层次的读者参与进来.逐步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2.3营造全民学习型社会
图书馆特有的“天然”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和学习条件,是学习型理想的社会:艾化中心、学术中心和学习场所。它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其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它将带动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积极促进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内的多种类的信息资源的传播。
2.4加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与交流
首先要加强临近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优秀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和创新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比:如,可与同省的兄弟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课题,在合作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合作;其次是,有条件的图书馆要积极“走出去”,接触其他省份的优秀图书馆.学习其在促进当地特色化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工作中的亮点.积极引进全国范围内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国内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2.5服务与推广
要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公益.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文化部门要明确服务内容、方式和范围,采取多种手段,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和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镜像、光盘发送等服务。县级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要制定统一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明确开放时间,维护、利用好设备设施。要采取多种方式,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加快普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关知识.既要让群众了解它的资源内容.又要让群众熟悉它的设备使用方法,以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的基石和保障。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采取措施.以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思想水平、业务: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坚持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级培训逐步形成国家中心、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四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等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2.7保障图书馆经费
为了快速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的购书、设备等方面的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或图书馆的设置主体的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的经费能够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理论上说.“列入财政预算”是对图书馆经费的一个基本保证.因为预算项目具有法律权威性。
图书馆经费除正常预算调拨外,对新增经费也应做出规定: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应确保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购置费随资源价格上涨而及时增加;国家设立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专项基金以国家拨款为主
篇10
[论文摘要]论述网格计算的发展概况,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范围,网格服务的特点以及在未来网络下场中的发展潜力。
一、网格计算的由来与发展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将地理上分布的计算资源(包括数据库、贵重仪器等各种资源)充分运用起来,协同解决复杂的大规模问题,特别是解决仅靠本地资源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机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络的普及和高速网络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传统计算方式和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的改变,网格计算已经逐渐成为超级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网格计算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以大粒度资源共享、高性能计算和创新性应用为主要特征,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很多超级计算应用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美国还制定了新一轮规划的先进计算框架(ACIP),发展面向21世纪的先进计算技术。我国在科技部的领导和主持下,经过专家组及相关单位的努力,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发展很快。在已经建成的5个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又于中南、西北等地建立了新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科技部加强了网络节点的建设,形成了以科学院为主体的计算网格。教育部也启动了网格计算工程,第一批12个网点正在建设之中,国家基金委也列出专项基金资助网格计算。
网格是借鉴电力网的概念出来的,网格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户在使用网格的计算能力时,就如同现在使用电力一样方便简单。
二、网格计算的应用
(一)分布式超级计算
网格计算可以把分布式的超级计算机集中起来,协同解决复杂大规模的问题。是大量的闲置计算机资源得到有效的组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了大量的重复投资,使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二)高吞吐率计算机
网络技术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计算的吞吐率,它利用CPU周期窃取技术,将大量闲置计算机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提供给对时间不太敏感的问题,作为计算资源的重要来源。
(三)数据密集型计算
数据密集型计算的问题求解通常同时产生很大的通讯和计算需求,需要网格能力才可以解决。网格已经在药物分子设计、计算力学、计算材料、电子学、生物学、核物理反映、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给予更广泛信息共享的人与人交互
网格的出现更急突破了人与人之间地理界线的限制,使得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共享。
(五)更广泛的资源贸易
随着大型机性能的提高和微机的更加普及,其资源的闲置问题越来越突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组织这些闲置资源,使得有大量的计算需求用户能够获得这些资源,而资源提供者的应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
三、网格计算应用的优点
(一)网络中所有的服务都基于这些接口的实现,就可以很容易的构造出具有层次结构的、更高级别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跨越不同的抽象层次,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看待。
(二)虚拟化也使得多个逻辑资源应射到相同的物理资源上成为可能,在对服务进行组合时不必考虑具体的实现,可以以低层资源组成为基础,在虚拟组织中进行货源管理。
四、网格的分类
网格是指把整个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其规模可以大到某个州,小到企事业单位、局域网、甚至家庭和个人。
目前,在复杂科学计算领域中仍然以超级计算机作为主宰,但是由于其造价极高,通常只被用于航空航天、气象等国家级部门。网格计算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其低廉的造价和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