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意识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意识设计论文

篇1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来自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融资内容、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转变理财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并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因此,探讨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理财的必然选择。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1.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①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②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③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贷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④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⑤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形,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2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2融资管理的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由以下趋势决定的: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西方股份选择权制度的出现使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深圳华为公司在人力资本产权量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企业边界的扩大,拓宽了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

2.3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和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优化创新资本结构的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2.险管理方法的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一是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小,而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大;二是因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如技术债务资本的流失、泄密、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会增加现有资本结构的不稳定性;三是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扩大了投资风险。四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为此应以现代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2.5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设立知识资本考核指标,一是创新指标,如知识资本创新力;二是效率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三是市价指标,如每股知识资本账面价值、知识资本与每股盈余比率;四是稳定指标,如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设立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指标和综合指标。

篇3

【关键词】网页设计 设计心理学 无意识 从众效应 稀缺原则 回馈 社交化

一、什么是网页设计

当今社会,网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信息快捷地传达给用户,用户通过网页浏览新闻、购物、交流等。网页设计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页进行功能策划与页面设计。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和网络的交叉学科,是网页设计者以所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需求日益提升和突显,设计者开始把注意力从以往的硬件和技术转移到用户体验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Human-centered)或“以人为本”的口号。因此,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问应运而生。

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和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认为,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即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他写了两本关于设计心理学方面的经典书籍《Emotional Design》和《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赵江洪在他的《设计心理学》书中,也谈到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三、什么是“无意识”

据神经系统学家估计,我们的5种感官每秒接受1100万个信息片段。这些信息片段中有多少是我们有意识地处理呢?仅有40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意识乃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无意识则是冰山在水下看不见的巨大部分。换言之,人类绝大部分的行为机制是由大脑进行无意识的选择和处理的,这种无意识基于本能欲望,表现为感性认识,会在不经意之处流露,比如喜欢美食、躲避危险等。人们时常认为自己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实际上大多数是无意识的。人脑中的无意识是设计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范畴,其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四、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适合用户需求的网页

唐纳德・诺曼在研究中发现,单纯是运作良好的物品未必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一个物品,除了理性分析外,还有感性认识的成分。而且,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这些感性认识遵循一定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当今的网页设计,单靠技术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网页设计需要结合设计心理学对用户的心理进行充分的考量,研究人脑中的无意识,分析其规律,以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网页。

1.从众效应

当用户在网购时,如果从网页上看到别人用过同样的产品,并且做出了相关评价,这些评价就会对其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户通常会观察别人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这一现象称为“从众效应”。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在他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说道,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改变自身态度与行为的心理过程。交易类网页利用该原理建立了信用评价系统。信用评价系统或发馈机制(Feedback System)最早是由eBay创立的,后来被其他C2C和B2B网站所效仿。用户在浏览淘宝网页时,会关注相关店铺的信誉等级和其他用户的在线评价。如果是一个“皇冠店铺”,且评分接近5,会提升用户对于该网店的信任度,增强购买欲望。这种投票式的评价制度在方便用户选择的同时,也起到了网络监督的作用。

2.稀缺原则

每逢节假日,各大网商都会举行促销活动。网页中,“秒杀”“仅限今日”等字样抓人眼球,强烈引发着用户的购买欲望。“物以稀为贵”,我们会更想要稀缺的事物,并且认为它是更有价值的,这一现象称为“稀缺原则”。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对“稀缺原则”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可以通过数量、时间、价格、功能等方面,使用户对网页中的产品产生稀缺感,从而影响其选择。同样,如果网页的设计能让用户感觉是独特的或是专属于他的,也能使用户觉得该网页更具价值,如邮箱、QQ空间。因此,在网页设计中,利用“稀缺原则”,抓住用户的这种心理反应,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回馈

如果用户在网页上得到对方的一些小礼物,如小物品、免费下载、积分或者优惠券等,就会觉得自己应该相应地给予对方一些回馈,表现为给好评、转发推荐、填写问卷或者再次光顾等。人们喜欢回馈给予他们恩惠的人,回馈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感觉自己受益了,会想回馈对方。在网页设计中,提供无条件的免费礼物往往可以获得忠实的用户。因为,通过这种互惠式的回馈原则,可以让用户产生心理上的一种负债感,不仅能让用户购买网页上的产品,还能发掘潜在用户,再使其发展成为真正的用户。

4.社交化

人类是群居动物,天生就有社交本性,并且在我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我们与他人共存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着彼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以人类的社交本性为出发点,社交化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且形成当前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的英文全称为“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简称“SNS”。用户使用社交网站主要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进行多种网络互动,分享信息和娱乐消遣。而这些动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维持人际关系。目前国外主流的社交网站为Facebook和Twitter,国内主要是微博、微信和人人网。而移动媒体的介入更是促进了社交化的进展。如今,人们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上,在出门途中或者休息时间刷微博、更新微信。社交网络服务在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网页上轻松地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更新自己的动态。

五、设计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网页设计中,其设计需求层次理论借鉴了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其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熟练性和创造性。

功能性:网页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基础,一个没有任何功能的网页是毫无价值的。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基本功能的网页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用户需求。

可靠性: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能始终如一地正常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性能的网页设计可以赢得用户的一些信任。达到可靠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一定价值,但是价值较低。

可用性:每一个用户都希望拥有简单、易懂的操作体验,简洁的网页设计能提升其可用性,如文字可读性强,布局简单且能自适应。达到可用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中等的价值,可以让其从低层次的网页中脱颖而出。

熟练性: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扩展的设计,被认为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网页设计,如高级搜索、数据整合等。熟练性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使其在心理上达到一种满意。

创造性:如果满足了所有低层次的需求,网页就可以在创造性上进行设计,从交互方式和美学设计等方面着手,使用户拥有全新的体验。达到创造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最高的价值。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地位不断显现出来,“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成为未来网页设计主要的发展趋势,它亦是设计的本质所在。在设计网页时,针对目标用户的心理规律进行考量,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合理、有效、良好的网页。优秀的网页设计不但可以达到其建设目的,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杨铠.浅析网页设计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传媒观察,2009(4).

[2]宿效文.浅析设计心理学为“好的设计”服务[J].大众文艺,2012(17).

[3]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Susan M.Weinschenk.网页设计心理学[M].崔玮,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郭秀艳.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实证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6(1).

[6]Donald Arthur 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werner J.sevenin.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徐培喜,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Robert B.Cialdini.影响力[M].陈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Smashing Magazine.众妙之门――抓住访客心理的网页设计[M].孙艳霏,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篇4

课题研究现实意义基本原则预期效果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对科技掌握的程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无所不至,研究生对医学、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航天科技和高科技的新型武器的兴趣较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回顾我校研究生科协活动,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和水平上,要认真总结经验,要把它放在培养21世纪科技人才的全局中,优化外部环境,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推进研究生科协活动向系统化纵深方向发展。经实践和研究,对我校研究生科协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其效果进行有意识的探讨,较好完成课题设计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研究生科协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生科协活动创新,避免对研究生提出笼统的一般性要求,否则不会有好的收效,必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不同活动。

(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使研究生科协活动方式灵活多样。通过实践探索出研究生科协活动的两种形式:集中开展与分散进行,以集中活动为龙头,以分散活动为基础。

(三)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生科协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生科协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四)采取组织机构建设和活动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研究生科协活动顺利进行。研究生科协活动必须以组织机构为主导,以活动基地为依托,从组织上和阵地上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加强对研究生科协的管理,自觉地将研究生的科协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中,使研究生科协开展的课外活动与校内教学、科研活动相一致,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生科协是全校同学自愿参加的学术性群众组织,科协会员必须遵守“研究生科协章程”,自觉接受科协的领导和管理,遵守科协的纪律,按章办事。

(五)采取阶段总结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使研究生科协的工作不断走向成熟。我们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个阶段都达到更高一级程度。正是本着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做好研究生科协活动的总结和理论研讨工作,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遵循教学与科研规律,构建合理的三大知识结构,即宽泛的自然科学知识,过硬的扎实的医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一)在保证研究生基本完成授课计划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延长实习时间,加大实践锻炼力度,狠抓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意识,规定研究生参加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研究的方向,并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让研究生有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的平台,拓展研究生科研思路,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摸索出研究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其达到使研究生成为懂素质教育、会素质教育、有较强素质教育能力的合格研究生。

(二)研究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采取调查研究、专题讲座、报告会、科技夏令营等活动、撰写调研报告、科技论文,以及深入科室直接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做导师的助手。这样,从组织形式上来讲是健全的,从活动内容上看是广泛的,从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上看是丰硕的,路子是可行的,完全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这种集中与分散、群体与个体、有意识科研与无意识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向是正确的。

(三)从专业特点和研究生实际科研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因材而用、发挥所长,即研究生适合做什么,就有意识安排他们去做,使他们较容易、有兴趣地进入科研状态,从初步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新立项,到收集整理资料、全面总结、系统分析,再到撰写论文的方式,完全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博到专,培养了研究生独立思考、群体协作、做导师助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我们认为这对研究生今后从事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是有益的。

篇5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获得者、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刘云淮博士认为,这些故障的“罪魁祸首”正是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弱连接”。

多项原创成果

入选“”

早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期间,刘云淮就开始了弱连接条件下无线自组织网络架构和节点协同技术研究,迄今已逾十年。

众所周知,若无线通信弱,网络节点间连接特性则会发生改变,针对这一现状,刘云淮从概率式网络模型出发,通过探寻无线网络中的基本机理,设计出一系列拓扑控制方法,包括针对Sink节点到其他节点通讯模式的Conreap算法,以及针对节点间通讯模式的Brasp算法,得到欧美同行很高评价。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可靠通信实验室主任Raheem Beyah认为“概率型网络模型更真实的反映无线通讯中的链路行为”,加拿大Alberta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Mike MacGregor表示“概率型网络模型能更好的反映网络行为,为节点最优分布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概率型网络模型,刘云淮针对传统网络信息感知模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统感知模型为圆盘结构,存在确定半径,圆盘内的信息可以通过感知节点获取,但圆盘外的信息则无法感知,因此无法反映真实的传感器行为。反复实验下,刘云淮带领团队提出了基于链路的概率型感知模型,可以把链路性、概率性和多感知融合性这三个现实传感器的独特特性反映出来,并把误差缩小在百分之十以内。

网络是信息交换的载体。它的“四通八达”与否,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输程度。

那么,清除一切网络传输中的障碍,是否就一定能够确保信息通畅呢?

针对这一问题,刘云淮认为恰恰相反,“少量干扰行为是激发网络传输性能的关键”。

利用干扰回避、干扰消除和干扰对齐等管理技术,他原创提出基于干扰的副信道通信模式,增加一些携带一定控制信息的干扰信号,制造可以最终被消除掉的主动干扰,在传输过程中反倒可以提高网络“活力”,增加网络传输量,提高传输效率,从而提高网络整体性能。

刘云淮并未满足于此,基于此模式,他充分扩展了数学中Quorom理论的成果,设计实现了高效低功耗的分布式节点协同机制,减少了传统中传输失败和网络丢包现象。从网络节点间的感知精度出发,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频谱感知节点传感器网络,设计并实现了协同边界定界算法,大幅度提高了网络传输中精确信息的获取量。

真实的无线网络系统,要在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支持下才能正常运转。在多径反射效应下的节点测距方法上,刘云淮开创了无线网络领域研究的先河。他以频率为突破口,通过相同节点在不同频率下的信号强度测量,经过数学模拟,采用傅里叶变换的方式求解,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距离。同时,在网络热点的判断问题上,刘云淮首次提出了非密度的、基于移动性的网络热点分布模型,设计实现了移动节点的热点感知方法,为今后的数据挖掘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针对网络传输丢包的问题,设计了新的多信道分配算法,以均匀分布节点缓冲区,加大了网络传输速度。

凭借在弱连接条件下无线网络关键问题上的诸多创新性成果,刘云淮迄今为止已经在本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以及著名国际学术会议如ACM Mobicom,ACM Sensys,ACM SIGKDD,IEEE INFOCOM,IEEE ICDCS等。并且在2008年获得IEEE ICDCS最佳论文奖,是638篇论文中唯一获奖论文。

在国际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较高的科研天分与勤勉的科研态度让刘云淮很快声名鹊起,并在2015年成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的一员。

关系国计民生

荣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科研,是为人类发展服务。刘云淮深谙此理。

近年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加快了网络感知趋势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从海量数据中获取高精准信息的群智感知和群智计算开始成为目前移动网络的研究热点。

历经五年学习,2000年刘云淮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前往惠普做了一名工程师。两年一线工程师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一种与市场同步的科研理念,也敏锐地意识到无线网络的研发命脉。随后,他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再次深造,开始在实验室里反复印证自己脑海中的系列想法,迅速打开了无线网络架构及节点协同技术领域的“大门”。

近十年弱连接条件下无线自组织网络架构和节点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让刘云淮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来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中心之后,顺应社会发展,为深入拓展这一研究,他开始把眼光瞄向移动群智感知网络层面。由他申请的项目课题,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传统由基站提供服务的有组织无线网络,单一节点间的链接能力较弱,在弱连接广泛存在的情况下,通信传输日渐艰难。因此,基于特定传感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越来越不适应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变革已经成必然。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社会的快速发展,正要求群策群力。

群智感知的概念即发源于此,其关键是利用大量无意识协作,低干扰和低负担的非专业感知源来获取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国际社会纷纷迈开了群智感知网络研究的脚步。但很快发现,群智感知网络研究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差异性大、数据量大、数据质量低劣、数据异常等诸多难题。

基于此,刘云淮从移动群智感知网络的新特性出发,加入人类行为元素,探索弱连接下群智感知网络架构和拓扑控制方法,建立无意识协作的通信增强机制,创新恰当的节点协同技术,以实现可靠通信,以促进群智感知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发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将从宏观上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进步,有利于信息安全及共享网络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微观上也利于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篇6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Xin

(Sichuan Tianyi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teachers reflect po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education experts to study for college English class. Many literatures fr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classroom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etc. are analyzed,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cen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scen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在现代的教育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教学中的情景,促进学生从无意识学习到有意识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英语。另外,高校学生是一个有激情、活力、思维活跃的群体,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让学生高效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教师可以和其他高校的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讨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1 现在高校英语教学的情况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也吸引了外国的企业和外国人,这就要求中国拥有大批英语能力优秀的人才,便于洽谈。高校学生是祖国人才中的主力军,而且精力充沛,可以熟练掌握各门语言,所以,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不仅仅是通过四六级的证书和通过率,而是让每个学生可以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并且读懂一些英语文件。近年来,很多高校颁布有关英语教学的文件,其中,已经通过四六级的同学可以不用学习英语综合教程,可以选修一些感兴趣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单词巧记、英语杂志、英语电影欣赏等。各大高校为了使学生学习英语,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等。

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有两个方面减弱了学生英语能力。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教师作为授课者,采用枯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据社会调查,现在高校中,英语课堂上依然存在“填鸭式”“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英语是一门语言课,要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或者采用双主模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环境,轻松掌握英语的词汇、语法、听力、写作等技巧。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需要增加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认为,高考之后不需要学习英语,没有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很少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进一步减弱了英语水平。

2 情景教学模式的特征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把学生从有意识学习转到无意识学习的教学过程。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都是如下文所说。首先,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找出本课程的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浏览课文,查找英语单词,翻译文章,概括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听力练习题,评改修正答案。最后,找出文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根据该内容书写120字以上的作文。虽然这个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听力、写作等方面,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厌恶这种模式,感觉和高中的英语课堂一样,都是被动地学习,感到乏味。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无意感知、无意思考、无意注意、无意记忆等认知活动,让学生进入无意学习英语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应用适当的情景教学模式,如游戏、电影、视频、音频等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从而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英语,乐于跟随教师的脚步,进入学习英语的教学过程。

除此之外,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个人情感。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无论男生或者女生,都是带个人情感地学习各科目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感情。由于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只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单纯地做试卷,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思维,将英语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接受英语知识。在应用情景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会习惯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学会思考和创新,提高自己的其他能力以及培养活跃的性格。

情景教学模式需要英语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设计教学任务,提高自我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样,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才可以合理应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期的学时都是16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合理导入情景,控制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另外,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另外,教师要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让学生不只是为了四六级而学习英语,而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或者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其他方面的技能,还需要一定的英语能力。毕业后,大学生就业时,都会遇到签约合同或者查阅英语文件。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就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 情景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情景教学应用在高校英语课堂上,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技能。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情景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1 扮演电影角色,欣赏英语电影

在校园内,大学生的表扬欲望往往很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准备一些英语节目,如话剧,电影角色扮演。教师让学生观看英语版的《鲁滨孙漂流记》电视剧,并且小组挑选其中优美的英语片段,角色模仿或者录音模仿,拍摄DV视频或者音频,或者拍好图片制作成PPT演示文档,然后现场配音。最后,在课堂上播放,老师点评,给予分数。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观看英语电影,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熟悉一些常用的英语词汇、语法结构,以及了解英语历史文化等知识。在角色扮演的情景中,学生投入角色中,使用英语交流,并且和组员讨论英语问题。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然后关闭字幕,让学生进行听写,播放一次视频之后,再播放一次。教师打开字幕,让学生对照字幕,再听一次录音,加深学生对该音频印象。最后教师共享该音频,鼓励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聆听音乐的时候,可以播放该音频,再温习一次。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在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的某一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组织语言,描述电视剧中的人物,如鲁滨逊,星期五,船长等。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列学生,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进入电影情境,进入学习英语的教学过程。

3.2 采用诗歌朗诵和歌唱音乐

英语歌曲的单词简单易懂,而且有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在练习英语歌曲的时候,也可以练习一些英语基本句型和疑问句。另外,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培养自己的艺术思维。在课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美的英语读物,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段,摘抄在笔记本上,与同学分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该片段,并且进行翻译,概括内容中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可可英语学习平台,在该平台布置作业,让学生注册登录后,进行每日的英语学习,浏览英语电子读物,以及在论坛上和教师交流。

3.3 设计英语游戏

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如英语单词接龙、动物描述、人物评论等。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自己认为最难的单词,然后让其他组员在旁边写出猜测的英语句子后,用英语向那个学生提问,寻找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黑板上woodpecker(啄木鸟),教师可以先提问,“It is a person?”其他组员开始提问的时候,会使用到他们所掌握的单词,不停地询问答案,即便有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教师也要让学生对该事物进行描述。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英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另外,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开始英语单词接龙,并且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该单词,让同学认识更多的词汇。

篇7

我校自从实施课改以来,许多老师都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学科资源。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发现,有出现片面地理解拓宽内容的现象,把“点拨发散”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一种形式。

“点拨发散”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下面就个人课堂的“点拨发散”这一环节谈谈一些看法。

一、在情感体验处“点拨发散”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傅雷家书》,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学完这篇文章后,大家都被傅雷的爱子之心所打动。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点拨发散”训练:学完本文,相信你对父爱有了新的感悟。请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细节,仿照示例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理解。父爱是平日不苟言笑却咕咕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在屋里一圈圈“飞翔”的身影……有学生写道:父爱是冬日暖阳里与儿子一起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行等。学生的仿写有具体的细节,也有真情的流露,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二、在文本空白处“点拨发散”

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些文章耐人寻味,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设计时可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将“点拨发散”设计为: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场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有学生就写道:菲利普见到衣着光鲜的于勒出现在他面前,先是大吃一惊,随即向于勒冲上去,紧紧地抱住他,“啊,我亲爱的弟弟,我好想念你!”他一边说着,一边用余光偷偷地看着于勒衣服的品牌,看完后他抱得更紧了,生怕于勒会消失一样。随即叫来若瑟夫和女儿、女婿,大声说:“快……快叫叔叔。这是你们那位好心的叔叔,我的亲弟弟。”

三、在考点关键处“点拨发散”

议论文阅读是语文中考必考阅读之一。记得上中考复习课《议论文之论据复习》时,我将“点拨发散”设计为:请为观点“坚持就是胜利”补充事实论据。学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贝多芬、居里夫人等人物。我顺势整理出这样一段话:“贝多芬面对身体的残疾,依然致力于音乐事业,谱写了音乐史上完美乐章;居里夫人面对着丈夫的去世等灾难,依然继续研究放射性元素,终于发明了镭;王羲之爱好书法,每天坚持练字,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成了‘墨池’,他自己也成为伟大的书法家……我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勇于坚持,不断拼搏,一切皆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适用于哪一类型的作文题。有的学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说《成长路上,有你》《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花开在冬季》等作文题都适合。中考考点渗透其中,同时,也为作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我想如果有学生在以后的作文学习上适当引用这样的例子,一定会给他的作文增色不少。

“点拨发散”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情感升华,也有助于学生磨砺思维,发挥创造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件事,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更深入些,把握点拨发散更有度些,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4).

[2]闫峰,盛春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3]张德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略谈[J].信息化建设,2015(11).

篇8

一、微型课程弥补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

教师在课堂中运作的课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课程权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和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教师拥有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当代教育法律法规与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3]。微型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发权限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共性:教师作为权力主体,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力;尊重学生的课程利益。一直以来,校本课程所追寻的价值之一就是课程对教学主体的适应性,即教师在学校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自主开发课程。教师权力是一个权力系统,包括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开发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4]。在教师课程权力实现层面,微型课程赋予教师更完整的课程权力。

在注重教师参与的课程变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整个校本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仅在实施层面上拥有发言权,难以全程参与课程编制,无法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课程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力、特色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用既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教师缺乏自主评价权。

微型课程是如何弥补教师权力的结构性缺失呢?微型课程短、小、精、活的特点,消除了教师因对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能力而放弃课程权力的心理,化解了教师因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而消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局面,教师能够主动承担和创造其在校本课程微型化中的角色。微型课程唤起教师的开发热情,赋予了教师深入探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对微型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实施。而在微型课程评价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中,教师被赋予了自主评价权。总之,教师如果缺乏内在的动机和专业责任而仅仅被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决策与实施,充其量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而微型课程是教师自主自发地参与课程决策,积极主动地履行课程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素养,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课程能力。

二、微型课程: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微型课程设计权

教师在实施微型课程之前需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完善的设计,具体涉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需要分析、专题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学习评价设计等等。微型课程设计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微型化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操作关系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何种课程,其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利益。微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价值追寻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微型课程的选择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需求产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型课程是随意的、变化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比如一位英语教师发现班里学生厌恶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自行设计了关于有效性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把握中心思想和寻找有效信息。但是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偏重于内容和方法选择,缺少对于微型课程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进行微型课程实践过程中,往往认为只要有一个合乎主题的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实现主题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却忽略了微型课程开发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即其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课程内容所关涉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构等。因此,教师在设计微型化课程时往往会显得比较盲目、琐碎,缺乏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微型课程所赋予的开发权使教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意识,形成一个明晰的开发活动结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学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标阐述的主体是学习者,应表明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将要得到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应做什么。清晰明确、少而集中的微型课程学习目标让学习者有目的的,带着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所以,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评价,同时要表达出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条件和程度。微型课程的内容量小,实施的时间短,因此应尽量只设一至两个目标,目标要明确而清晰。微型化的课程目标侧重点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其落实到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操作难度不大,让学生清楚学习之后自己到底要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二)教师微型课程开发权

教师对于微型课程的开发权力主要体现在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微型课程的精髓在于其“短、小、精、活”。教师在组织微型课程学习内容时,可以横向或纵向选择和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也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微型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和课题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微型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联性。教师围绕确定的问题或任务,选择对学习者有价值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源,鼓励学习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积极的知识理解、更新、重构。二是丰富性。微型课程一般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而定,具有开放性、可拓展性,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应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表现形态,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资源应有助于学习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意义 建构者。学习资源可涵盖多种形式,以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三是恰当的加工处理。学习资源不仅能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素材,同时还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功能,所以教师在组织或筛选学习资源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以降低学习者学习的难度[5]。

(三)教师微型课程实施权

微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赋予教师更高的课程开发的参与权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校本课程教材脱离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境;而微型课程在教师群体切身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的前提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寻找和发现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这种在课堂动态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教学需求能够及时地得到满足。

微型课程的授课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多种学习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安排灵活、多样,可以适应诸多变化。微型课程教学活动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讨;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师生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情境的共同探讨者;要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微型课程教学时,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考虑到个别化学习需求,给学得快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课程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四)教师微型课程评价权

微型课程的内容是丰富深广的,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也就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赋予教师微型课程自主评价的权力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多元的评价,必须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分数挂帅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标准、手段与方式的多元性,让教师与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1]6。微型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由外部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测验本位的评价模式,微型课程是一种基于班级学生具体学习要求而开发的课程,班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第一要义。因此,微型课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根据直观及时地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是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关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我反思和他人参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觉察在开发课程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疑问,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质量。

三、教师微型课程开发展望:校内合作与共享

一直以来,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特点是制约教师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的因素。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强调深度的单学科内的微型课程知识要求教师个体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把相关知识联系成一条教学线索,教师可以独立完成;而强调广度的综合学科知识就要求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整合,从而使学生完整而统一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课程教师个体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群体间的合作。无论是课程认识和知识的广度开发还是深度开发,微型课程当中一部分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只适合某个时间阶段使用,重复利用的价值不明显,但是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绝大多数富有教师个性特色的微型课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可以作为循环再生的校本资源,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同时优秀的微型课程可以校内共享。所以学校可以建立微型课程的管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保存和管理。

总而言之,微型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深化之路,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他所倡导的教学主体广泛而深入的课程参与权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和智能水平的提升。当然,微型课程在国内的研究中依然停留在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这需要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革新,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微型校本课程与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的有机融合,使得微型课程不再是缺乏系统性指导的无意识行动,而真正成为体现出探究性、建构性、创造性的微型课程开发。同时,微型化校本课程只是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的可能性,即给予了教师相应的权利,但对于如何落实这种权利,使之转化为现实性的教师课程权力的制度保障并不充分。因此,创设良好的制度氛围,将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教师才能在一个比较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参与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2]李学书.教师课程权力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20.

[3]张文桂.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虚置与改进[J].教育探究,2011,(6):33.

[4]张艳娣.试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权力[J].基础教育,2006,(11):51.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发表艺术欣赏论文,艺术作品论文投稿

20世纪这个伟大的艺术时间线索,它见证了艺术与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家们向观看与描绘世界的传统方式发起了挑战,他们或是结集在层出不穷、令人眩目的艺术运动当中,有的是置于事外,冷静的汲取养分致力于个人独特的、甚至近乎不可理喻的探索。我们当下的在校学生,对待20世纪的艺术特别感兴趣,与以前相比,20世纪的变化也是最多最快,并且也反映在艺术当中,就单单反应在绘画、雕塑与建筑之中发生的变化和实验种类,20世纪就包含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气息。

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新“态度

艺术的发展与外界条件的变化是分不开的。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意识的改变,1789年左右,传统的审美就第一次被打破,从那时起,艺术家就感觉到以前公认题材的限定,如历史、神话、宗教等,不是他们想要表现的生活和历史的一部分,受周围的环境的改变和自己创作哲学来源的影响,他们更加愿意随心所欲的创作,而不是像以前把精力放在别人期待欣赏到的作品题材上,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个态度,也就是现代艺术的开始。

艺术家可以选择任意的一种题材,去进行创作,关注的角度和作品的效益也在随着创作语境的变化而更迭。更加通俗的说,就是先去掉一切属于认识的和知性的原有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艺术。

“真“的艺术价值观

自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艺术就向近代前的美学价值体系发出了挑战,“美的艺术”的价值观点开始动摇,现代艺术提出以“真”的艺术去代替“美的艺术”。现代艺术观是对以审美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观的对立艺术观。我觉得西方现当代艺术在20世纪努力打破常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理性的质疑,强调艺术创作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二是对新奇创作的向往,取消艺术品的客体本身,甚至为新奇而新奇。三是消解艺术品与普通物品、普通人与艺术家界限,以现成品代替艺术品,用艺术的行为过程和艺术观念(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等),最大限度的减少艺术品的物质客体成分。四是打破18世纪以来建立的博物馆体系和收藏制度,主张艺术趋向于自然,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艺术也就形成了艺术创作主张和艺术形式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状态,当然期间科技、思想哲学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横跨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流派和艺术家,他们都发起了对什么是艺术这一永恒话题的追问,表现主义的法国野兽派杜飞、马蒂斯、弗拉芒克;新即物主义的迪克西、奥罗兹克;立体主义的波拉克、毕加索;未来主义的巴拉、薄丘尼;俄国的抽象主义艺术的马列维奇、蒙哥里安、布朗库西;达达主义的杜尚、恩斯特;超现实主义的达利、布列松、培根等;乃至到20世纪后期的抽象表现艺术、波普艺术、极少主义、女性艺术等等。

这些现象和个体的出现就是这样宏观的证明了,20世纪的艺术是一个实验过程的艺术大现场,我至今都觉得有些运动的成果都在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日常思维和生活当中,这即兴的一句话,也证实了现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于现当代艺术切断了事物的使用价值或艺术功能,强调日常普通事物或事件的表演性,也就是艺术性。艺术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极少主义模式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学;实践教学;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35-02

1高职教学中引入订单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等院校学历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带有浓厚的理论化色彩,在实际工作很难迅速进入角色,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培养期,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职后教育成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可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订单培养模式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需要做到:能借助理论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学生并不一定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其中实践教学在订单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1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中心展开

(1) 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其一,新生要有3个月 (有的专业要求有26周) 的企业内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其二,进入主要学习阶段后,应进入企业实习,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企业,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 (开设企业内实践课) ,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实验、设计、实践练习、实习等。这些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数的2/3。校内实训课采用跨学科与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校里的多半时间应在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或实训室中为完成企业提出的问题或项目而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即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一般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是具体生产过程,或是在生产、管理、营销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其三,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大约半年时间,并在企业里完成。

(2) 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1) 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由企业负责,并同实习企业签订实训协议,明确校方和实训单位的责任和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实训考核办法,要求指导实训企业严格执行学院的实训计划,确保实训任务高质量地完成;

2) 校企双方都安排专门的老师,以提高实习效果。教研室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的实习单位去走访,一方面听取实训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企业指导老师配合,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努力和实训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3) 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实训日志,完成三门课的学习任务,并在期中和期末写出每门课的实训报告;

4) 期末将根据实训企业的评价、学生的日志、实训报告和平日表现、指导教师多种方式的检查和考核,给出学习成绩;

5) 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题目70%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大多在企业中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 (设计) 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

(3) 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是实践教学中的科研特点

实践教学虽以教学为主,但仍然维持着较高的科研水平,其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的人员培训问题,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的改革及技术难题的攻关等,为企业服务。

2.2注重实践过程管理

1) 在实验、实训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训练时接触的各种实验设备和材料都是企业目前运用的,这不仅保证了学生毕业上岗后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很好地发挥了内隐学习的能量,使学生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现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做出恰当的反应。

2) 注重培养学生严格的质量意识和实践过程管理意识。实验、实训具体操作程序化,即使最简单的步骤,每个学生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以书面答卷来衡量学生。

3) 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室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不再过多注重理论的验证,而应像企业中的工作流程图一样将所要做的内容的步骤写出来,由学生根据流程来完成实验或实训,还要与教师研究课题和项目密切相关。总的特点是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突出技术应用性。

2.3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发展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能力。

总之,在订单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应给学生无偿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支援,并将此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学校应以职业特点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金土. 校企合作是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条件[J].

[2] 吴雪萍.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