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8:0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

篇1

简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就是借助信息电子化技术,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技术的逐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高效性、便利性、准确性也常被人津津乐道。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核心技术和长远发展战略的缺乏。一方面,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起步较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较大,这是无法忽视的隐患之一,我们必须及时有效的研发新技术来摆脱这一现状。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发展受到企业经济情况和对外认知的影响,我国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无法制定有效优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而言之,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是符合时展要求的。

2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逐步应用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的混合体,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尖端高新领域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由于其在控制领域的巨大创新,受到了现代工业的广泛应用和追捧。因此,将自动化技术引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进行应用,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2.1引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朝着机械化和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自动化技术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在最大程度上用机械代替人力进行一系列工业生产和发展。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体现项目、工程的机械化程度,这也正是其受到广泛应用和追捧的主要原因。而电子信息工程单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支撑、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应的机械一体化能力。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联系,与此同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可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朝着机械化方向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效率。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逐步应用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智之举,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控制能力

众所周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是通过对电子设备的研究、设计及其开发等手段,进而对电子信息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总而言之,电力信息工程设计是基于信息,进行一系列操作运行的。而自动化技术在信息的储存和处理上有着引人注目的骄人成绩,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引入自动化技术能在根本上改善提高其对于信息的智能化操作水平。换而言之,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融入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提高对于信息的智能控制能力。

2.3在电子信息工程控制方面的提高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而言,电路分析和计算机控制这两部分尤为关键。而自动化技术在电路分析和设计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地位,例如:三相电力、互感电路以及双口网络。也就是说,一旦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电路的高超本领也将注入电子新型工程设计。而计算机控制本来就和自动化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全力支持对于计算机控制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总而言之,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能够电子信息工程控制方面带来极大幅度的提高。

2.4辅助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设计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于计算机设计效率的提高而言,存在着关键性作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原本效率低、准确性低的陈旧计算机制图方法。因此,在计算机制图方面,一旦应用了自动化技术,设计者只需在固定程序中输入所采用的数据和规模,计算机就能自动输出设计。并且,其对于制图方面的应用涵盖了建筑、纺织、电子等方方面面,这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2.5引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走向更好的明天

自动化技术所涵盖的技术领域和其技术能力,是迄今为止最广和最高的。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大面积应用自动化技术是时代要求,是大势所趋。例如,在信息处理方面,现阶段除了自动化技术之外,没有任何技术能对信息处理的如此全面和高效。在智能操控方面,也没有任何技术能够超越自动化技术的完美操控。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处理方面,自动化技术对于制图的辅助能力也是其他技术所无法匹敌的。而信息的高效操作能力,工程的智能操控手段以及对于计算的制图的辅助,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大力推广及应用自动化技术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进程。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抑或是自动化技术,两者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会,造成工业发展的滞后甚至停滞。因此,只有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将两者进行一个有机结合,才能使两者完好的发挥出各中高效作用,进而才能推动着我国工业的快速进步。

作者:王玲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引用:

[1]尹坤任.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1:253.

篇2

智能配网能够提高智能电网配电效率,实现了配网的高效运行并能分段提取各段数据进行分析,增加了供电的科学性并有效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运用智能电网,能够在出现电网故障时有效地缩小停电范围,提高用电客户端的满意度并减轻了基层运维人员的负担。智能电网的设计施工科学性能提高配电可靠性,从而更稳定地为社会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同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规范智能电网中自动化配电技术的设计施工,能够促进中国电力事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为自动化配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中国的电力实业稳健发展。

2中国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智能电网总体结构设计缺乏严谨性

智能电网设计缺乏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来对电网建设进行规划调整,在进行智能电网设计时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电力分析,导致了部分智能电力电网的设计不严谨,实用性上存在不足,从而对电力负载的运行转供有了误差影响,降低了智能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2.2智能电网分布不均衡

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地区,智能电网的分布较不平衡,妨碍了整体电力电网事业的发智能配电网建设中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文/邓雄在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中,配电自动化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控制整个智能配电网稳定运行的技术基础。因此,加强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能有效加强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结合我国电力信息技术系统的发展形势,从创新性的角度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配电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摘要展进步。智能电网的分散建设造成了光纤覆盖率不均衡等情况。

2.3自动化配电技术发展不完善

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自动配电装置的研发尚不具备自主独立的技术基础,造成了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不能对电力大小的调配进行及时准确的控制,造成了智能电网运行共组的不稳定性。

3对于中国智能配电网建设中自动配电技术发展建议

目前中国的智能配电网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相关电力技术人员加强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在政策的鼓励以及相关设备得到及时财政支持的同时,加速推进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对加强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自动化配电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3.1建立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

首先要建立起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以便于各个分部之间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交流。提升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中电力信息技术的比重,提升配电自动化中电力信息技术的比重,更好更有效的发展电力系统和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更好更有效的发展电力系统和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实现了统一管理,各部门的行为判断会得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在智能电网的运行中能够起到集中管理。及时对电网的运行做出科学化指示,统筹主计算机端的计算数据对电网运行进行控制。

3.2分配好电力系统各部门间的信息自动化领域

让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成功解决,提高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能有效地提高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稳定性,并将电网的运行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控,从而确保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实现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也让数据的传递速度有所提升,信息失真的问题也会有所减少和降低,继而进一步的让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安全度在整体上面得以提升,让电路系统的优质运行得到保证。此外,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也使得浪费成本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3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智能电力系统趋以完善,真正实现低投资,高收益。对互联网进行有效利用的使用和构建,对电力系统以及相关网络的安全性有保证,并使得安全性有所加强,以此会让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中电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收效更加显著。同时必须要让网络的漏洞可以得到组织,否则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此外,以互联网为前提,能够让每个片区以及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对整个电网和整条线路实时了解,因此集成网络技术系统的应用,还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纳入使得整个电网信息的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

4智能电网中的自动化配电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现以贵州省贵阳市某智能电网建设中心为例,贵州省的智能电网行业发展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技术层面上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满足贵州人民对于智能电网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自动化配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贵州省目前该电力企业首先明确了配电自动化在智能电网的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自动配电装置,以及与之配套的安全保护装置。其中安全自动装置是在智能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的情况时,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状况的重要自动化技术和设备,以保证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的一种装置。贵州省该电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配电技术控制中心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继电系统能以最短时限将故障或异常从系统中切除的可能性,实现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高度安全和可靠性。因此该电力公司的智能电网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引进的安全保护装置能及时对智能电网进行故障监控。同时该企业引进的自动化配电装置能对输出电压进行敏锐感知,智能调整电压值,从而确保电能不会被过多损耗。

5结语

篇3

《电脑知识与技术》是一本面向计算机全行业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编委委员均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稿源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大型信息通讯、软件研发企业设置的专业研究所。学术交流版刊登的论文均有2名国内同行专家审稿通过。 

《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94年,本刊为旬刊,总编:杨辉军 。编委委员均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

读者对象

    本刊的作者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从事该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专家和学者。主要面向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各公共图书馆、情报所(室)、研究所,它对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研究生、博士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栏目设置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数据库理论与系统、各种专用数据库、数据挖掘的实用技术、各类信息系统及其管理等; 

    网络通讯及安全: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数据和设备安全、移动通信技术等; 

    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软件工程、程序设计、基于计算机、电子、自动化某个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等;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化教学、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等。 

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与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过程控制、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远程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化贸易活动、电子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等。 

收稿声明: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篇4

[论文摘要]电网一旦发生大停电事故,应快速稳定地恢复系统供电。文章分析黑启动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保证电网安全的运行。

电网“黑启动”是指整个电网因故障崩溃停运后,系统全部停电,处于全“黑”状态,此时通过系统中具有自启动能力机组的启动和外来电源,带动无自启动能力的机组,逐步扩大系统的恢复范围,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恢复和正常供电。

一、黑启动原则

(一)目标要求

电力系统黑启动是指在系统全停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外电源或系统内具有自启动能力的机组逐步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电力系统恢复的总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使系统恢复带负荷的能力,具体要求有两个:尽可能地用最小启动功率启动机组;制定严格的操作票制度,实现操作步骤最少。

(二)恢复方法

一般电网全停后主要靠两种方法来恢复:从周边还有电源的系统取得电源,用来恢复本地区的电网网架和启动本地区的主要电厂;利用本电网区域内的、具有自启动能力的电厂首先启动,然后再逐步恢复系统。

(三)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黑启动方案时需考虑下列原则:路径中电压转换的次数尽量少;每个方案的路径长度尽可能短;尽量先启动离重要负荷近的机组;每个方案开关操作次数尽量少;每个方案在启动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要选择被启动机组的容量尽量大;便于主网架的快速恢复。

(四)子系统划分

针对黑启动的具体情况,黑启动时可以将电网划分成为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可以同时进行黑启动操作,以加速全系统的恢复。每一个子系统都应有1个主网架,包括子系统内的黑启动电源、主要电厂、枢纽变电站和重要负荷。子系统划分原则如下:根据电网结构特点和黑启动电源所在的位置合理划分子系统;各子系统至少有1个黑启动电源并具有较好的调频调压手段;各子系统应具有明确可靠的同期并列点,子系统之间具有的合环点需要明确。

(五)电源电厂的选择

选择黑启动电源的电厂时应遵循下列原则:尽量选择调节性能好的、启动速度快、具备进相运行能力的机组;优先选用直调电厂作为启动电源,其次选用用户电源;尽量选择接入较高电压等级的电厂;有利于快速恢复其他电源的电厂;距离负荷中心近的电厂。

(六)恢复过程

黑启动中可以把恢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形成独立的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并列与合环;负荷的恢复,最终电网全面恢复正常运行。

二、负荷恢复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黑启动过程中,应当按照负荷的重要等级,并考虑电网的稳定及恢复速度有序恢复,在负荷恢复的过程中,系统频率应控制在49. 5~50. 5 Hz 之间。在调度操作方案中应列出负荷恢复的优先次序和数量,优先保证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电厂、通讯部门、党政机关、重点厂矿企业的保安负荷等重要负荷的供电。

第二,负荷恢复过程中,电压应控制在0. 9~1.1p . u. 之间。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监测重要节点的电压水平,否则极易导致黑启动失败。

第三,负荷恢复过程中,系统应留有一定的旋转备用容量,旋转备用容量一般不低于系统发电负荷的30 %。

第四,采用外网黑启动时,其容量较大、安全稳定余度较高,故黑启动的同时即可恢复部分负荷;采用内部自启动电源进行黑启动时,其容量较小、启动及恢复速度较慢、安全稳定余度较低,故黑启动的同时可恢复的负荷要根据机组的容量及运行要求,密切配合调度人员和电厂运行人员逐步恢复,不能操之过急。

第五,为了保证电网的电压水平,要求电网中的无功补偿设备能根据电压情况进行必要投切,避免远距离输送无功功率。 [ ]

三、系统要求

(一)初始状态

黑启动调度操作方案中应根据其路径方案明确各黑启动机组、被启动机组的初始状态,以及各厂站上的初始状态。对各厂站的黑启动初始状态安排中,要有防止非同期合闸的操作及措施。黑启动机组、被启动机组的初始状态应保证直流及安全控制回路正常、机组的各参数正常、具备黑启动条件。黑启动路径中各变电站应按照预定方案倒为黑启动初始运行方式,可以直接由外部受电,并可作为下一级厂站的电源。

(二)二次系统

1.直流系统

电网黑启动过程中,各调度机构及厂站应加强对直流系统的监视和维护,采取减少直流负荷的措施,延长直流电源的供电时间,一般情况下应大于4小时。若变电站停电时间过长,直流电源已耗尽,将会造成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设备无法进行自动操作,从而导致黑启动时间延长、延缓整个电网的恢复过程。

2.

电网黑启动过程中,各级调度机构及厂站应保持通信畅通,若不能直接联系,可以通过第三方联系。但系统全停时,通信系统应立即按照应急机制启动通信应急预案,保证调度电话和继电保护通道的畅通。

3.继电保护

电网黑启动过程中,各保护应充分考虑系统电源问题,以保证在黑启动过程中快速切除故障。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为:重合闸应退出运行;过电压保护必须投入;低电压和低周保护(低周保护是当电源频率低于设定值时,保护电路就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停用。

4.安全自动装置

系统全停后,原则上退出区域稳控装置中的切除机组、切除负荷出口压板,就地稳控装置的运行状态不变。

5.调度自动化

电网黑启动过程中,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立即按照应急机制启动自动化应急预案,保证自动化信息的准确、可靠。

四、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

(一)人工制定黑启动方案的弊端

目前黑启动方案总体制定一般是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人工选择一条或几条黑启动路径,然后借助各种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对黑启动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问题分别进行分析校验,确定可行的方案。但是人工制定方案有很大弊端:首先,黑启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算分析,靠人工对初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可行方案过程复杂,而且所能研究的方案数量有限,很难得到最优的方案;其次,由于系统运行情况的多变性,已制定的黑启动方案难以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影响黑启动方案的可用性。

(二)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的优势

为了克服人工制定黑启动方案的不足,根据黑启动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搜索技术,并结合传统的数值计算方法和优化规划技术设计的一种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可为调度人员提供一个科学、直观的决策依据。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显著优点是:方案制定者可根据系统的实际状态,及时快速地修正黑启动方案库。

(三)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特性及发展方向

通常设计的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自学习能力、良好的可维护性和灵活处理恢复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建立自适应的黑启动策略将成为一个趋势。

五、结语

伴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事故的几率也在增大,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复杂。若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甚至全部停电事故,其恢复的难度远大于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个别地区部分停电。因此,除了加强电网建设和安全,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电力系统黑启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旦发生电网全停或者大面积停电事故,电网黑启动预案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智能建筑项目管理内容

建筑智能系统由多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又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对应的管理部门也不同。如,安保系统属于公安部门管理,消防系统属于消防部门管理,有线电视系统又属广电部门管理,所以建筑智能系统足一个比较复杂、牵涉面较广的综合性技术工程,其工程的总包管理既不同于土建总包管理。又非一般意义上的系统集成,它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集成)设计和工程管理,又需密切保持与土建、装饰、机电安装等工程的配合。在具体的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智能系统建设基本程序,将工程项目管理划分为以下内容:

(1)项目工程及采用的技术定位;

(2)编写设计需求书及初步设计总体方案意见;

(3)设备选型;

(4)工程招标文件(对设备、系统供应商编制;

(5)对设备、承包商招标及选择;对系统供应商的资格、业绩审查;

(6)系统设备技术及商务文件评审;

(7商务谈判、合同签约;

(8)详细深化设计;

(9)执行合同,进行工程协商。包括协调:a.总承包商与设计院;b.总承包商与设备供应商;c.总承包商与分包商;d.总承包商与土建总包单位;e.总承包商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

(10)工程管理。包括:a.审查设计施工图;b.审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等;c.监督签订分包合同、设备订货合同;d.监督设备及材料的交货验收;e.监督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f.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审批设计变更及工程洽商;g.检查监督施工质量、进度;h.单台设备及系统的凋试、验收、试运行;i.系统验收,签发验收合格证书;j.竣工图、竣工文件及系统软件的归档。

二、智能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新问题

1、工程施工管理

(1)协调工作至关重要。目前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常采用总、分包或分别承包的方式实施,因此有序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极为重要。要正确处理好总、分包商之间以及各承包商之间的技术、组织关系,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减少和消除因施工配合问题带来的矛盾或返工,以保证承包合同的正常履行,达到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的目的。

(2)组织好施工图设计的交底工作设计交底前,各承包商应认真细致的进行阅图审图工作,及时发现图纸中的差错和问题,弄清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施工范围和安装形式,尽量通过设计交底提前解决潜在的问题,以减少和避免施工中因设计变更而造成的返工和浪费。

(3)重点控制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工作对弱电系统的施工监理与验收,不但须执行国标《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而且应执行有关专业标准规范,如消防系统,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GB50166-200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且其设计方案与竣工验收均应通过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和同意。

(4)及时安排技术培训工作一般在系统调试前,集成商即应对业主选派的技术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如果有必要,培训工作可以在集成商的境外培训基地进行。在系统调试或试运行时,这些经培训的技术人员应参与其中,以掌握系统的运行特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详细的分期分批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能保证各专业系统的培训时间不发生冲突,而且场外培训均应在系统调试前结束。

2、智能化系统和设备采购招标

(1)招标时间和顺序

除已建成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改造之外,一般新建智能建筑的智能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的采购招标时间均应提前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比现场施工安装开始时间要提前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不等,比如电梯、中央空调主机等设备一般须提前半年向厂方订货。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型机电设备必须根据订单要求单独生产,需要一定的制造周期,另一方面是由于各承包商之间充分协商配合的需要,如机电设备制造商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协调与支持,以及机电设备制造商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供应商的深化设计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等。如果没有及时安排智能化设备与控制系统的采购招标,使得设备的生产制造和各方的技术协调配合时间不足,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投标者执业资质

由于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要求各专业系统做出深化设计,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采购招标时必须特别关注投标者的执业资质。在1 9 9 7年以前,这一直是困扰项目各方的~大问题,对于国外的系统集成商尤其如此。因为系统集成商或子系统集成商缺乏设计资质,其深化设计图纸不具有法律效力,而设计单位没有义务做深化设计,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也不愿意在集成商的深化设计图纸上加盖本单位的出图专用章,给业主的项目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 99 7年建设部出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执业资质标准(试行)》,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项目管理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投标者所应具各的相关资质。

(3)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智能建筑中众多的机电设备和智能化集成系统和子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对未来的物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技术要求。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采购招标时必须充分注意投标者的投标文件中是否包括为业主方提供必要的人员培训,并注意培训费用是否包含在标价内。当然也可以在招标文件中就明确要求投标者的投标报价中包含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和费用,或者与中标者在签订承包合同之前协商确定培训计划和费用。

三、加强智能建筑的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1、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

2、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方案设计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做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现实中,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鲁艳.吴凤玲对智能建筑的思考[期刊论文]-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5)

[2]孟艳兰.战立军.李英武我国建筑物智能化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会议论文]-2000

篇6

关键词:西门子PLC;自动供水;软硬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476-02

Application of PLC in Automatic Water Supply System

LONG Jian-bo

(Wuhan Subway Operators,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is going to develop as the trend of automatic and isobarically, so 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designed the automatic isobarically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it started with analyz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utomatic isobarically water suppl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hardware equipments were all chosen and the whole system was also finished, which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Siemens PLC in isobarically water supply system from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trol processing. All this work is significative for enhancing the automatic application level of water supply system.

Key words: siemens PLC; automatic water supply;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对人民生活与工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强,人们对供水的质量和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用户用水的多少是经常变动的,因此供水不足或供水过剩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某些生产过程中,若自来水供水因故压力不足或短时断水,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使产品报废和设备损坏。随着电力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由于具有造价低、施工简单、节能效果显著、全自动控制、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将结合变频调速控制技术设计出基于PLC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该系统用最小的投入,实现了供水系统的多功能要求。

1 自动恒压供水概述

1.1 自动恒压供水的基本原理

所谓自动恒压供水,就是采用电机调速装置控制泵组调速运行,并自动调整泵组的运行台数,完成供水压力的闭环控制,在管网压力变化时达到稳定供水压力和节能的目的。系统的控制目标是泵站总管的出水压力,系统任意设定供水压力值,与总管反馈的实际压力,进行PID调节后控制调速装置,以调节水泵机组的运行速度,从而调节系统的供水压力,即所谓的“变量恒压”概念。恒压供水技术采用的调速装置,基本上都是变频调速器或PLC。用变频器控制水泵向管路供水,由水压传感器反馈信号与水压设定值在变频器或PLC中构成闭环,以保持水泵供水压力恒定,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1.2 实施自动恒压供水的意义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变频调速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变频调速为核心的智能供水控制系统取代了以往高位水箱和压力罐等供水设备,起动平稳,起动电流可限制在额定电流以内,从而避免了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由于泵的平均转速降低了,从而可延长泵和阀门等的使用寿命,可以消除起动和停机时的水锤效应,其稳定安全的运行性能、简单方便的操作方式、以及齐全周到的功能,将使供水实现节水、节电、节省人力,最终达到高效率的运行目的。

恒压供水调速系统可依据用水量的变化(实际为供水管网的压力变化)自动调节系统的运行参数,保持水压恒定以满足用水要求,是当今先进、合理的节能型供水系统。在短短的几年内,恒压供水系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单泵调速恒压系统逐渐为多泵系统所代替,投资更为节省,运行效率提高,成为主导产品。自从通用变频器问世以来,变频调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以其节能、安全、高品质的供水质量等优点,使我国供水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从9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一次飞跃。恒压供水调速系统实现水泵电机无级调速,依据用水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系统的运行参数。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变频器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充分利用变频器内置的各种功能,对合理设计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很有潜力。

2 PLC在自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设计应用

2.1 硬件设备的选型

1) PLC的选型

结合本论文的设计要求,以及出于控制系统成本的考虑,这里选用西门子LOGO!系列PLC作为本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

LOGO!具有通用逻辑控制模块,有8种基本功能和26种特殊功能,它代替了很多定时器、继电器、时钟和接触器所实现的功能,取代了数以万计的继电器设备。LOGO! 模块不需要太多的附件和放置空间,因而它使得控制柜的体积变得更小,而且随时能够扩展其功能。所以,LOGO!模块不仅降低了花费,也节省了多达70%的时间。LOGO!易于安装,几乎不需要任何接线。而且编程十分简单,所做的仅仅是按动几下按钮;LOGO!也具有抗振性,及很强的电磁兼容性(EMC),并完全符合各项工业标准,能够应用于各种气候条件;LOGO!满足B级噪音抑制要求,并且具备所有必需的国家级认证。因此,LOGO!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

2) 变频器的选型

变频器选型时要确定以下儿点:

① 采用变频的目的;恒压控制或恒流控制等。

② 变频器的负载类型;如叶片泵或容积泵等,特别注意负载的性能曲线,性能曲线决定了应用时的方式方法。

③ 变频器与负载的匹配问题:

电压匹配:变频器的额定电压与负载的额定电压相符。

电流匹配:普通的离心泵,变频器的额定电流与电机的额定电流相符。对于特殊的负载如深水泵等则需要参考电机性能参数,以最大电流确定变频器电流和过载能力。

转矩匹配:这种情况在恒转矩负载或有减速装置时有可能发生。

④ 在使用变频器驱动高速电机时,由于高速电机的电抗小,高次谐波增加导致输出电流值增大。因此用于高速电机的变频器的选型,其容量要稍大于普通电机的选型。

⑤ 变频器如果要长电缆运行时,此时要采取措施抑制长电缆对地祸合电容的影响,避免变频器出力不足,所以在这样情况一下,变频器容量要放大一档或者在变频器的输出端安装输出电抗器。

⑥ 对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高温,高海拔,此时会引起变频器的降容,变频器容量要放大一挡。

2.2 硬件设计

2.2.1 系统构成

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变频技术对恒压供水系统的基本控制策略是:采用变频调速的水泵与PLC构成控制系统,根据水位的高低自动调整水泵的运行台数,完成供水系统的闭环控制,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控制水泵的工作状态,实现节约电能的目的。

由PLC控制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主要由PLC、变频器、水位传感器、动力控制线路以及水泵等组成。一般来说,系统采用一台变频器控制多台水泵以循环工作的方式。中心控制器为PLC可编程控制器,以设定水位和反馈水位为控制目标,以PID为控制算法组成闭环控制系统。系统配备水位显示仪表,可进行高低位报警,同时通过PLC可确保取水在合理水位的水质监控,同时也保护电机正常运转。流量计能显示一段时间的累积流量和瞬时流量,可进行出水量的统计和每台泵的出水流量监控。以清水池水位为控制目标,以供水时间、季节为参考值,合理组合开泵台数,减少开停泵次数,达到稳定水压、节电供水之目的。

2.2.2 PLC接线设计

PLC控制模块通过通信电缆将控制信息传送到变频器模块,从而改变电源频率,再通过通信电缆连接到两台水泵电机上,从而改变电机的转速,继而改变供水回路的水压,达到恒压供水。变频器具有RS 485通信接口,性价比较高。PLC通过自由通信日与变频器通信,控制变频器的运行、读取变频器自身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累计运行时间和过压、过流、过负载等全部报警信息。这样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节省了PLC的I/O口。

从具体接线来分析,LOGO!PLC的输入端子X0和X1分别连接电接点水位传感器的水位下限开关和水位上限开关;端子X2~X6分别连接泵1#~泵5#的点动按钮,点动按钮的作用是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维修时,单独对每台泵进行试机;PLC的5个输出端子Y1、Y2、Y3、Y4 和Y7 分别连接驱动泵1#~泵5#的电动机的5个交流接触器KM1~KM5;Y0连接用于报警的蜂鸣器。

当PLC控制变频器启动后水位传感器检测出水位,并将信号转换为4mA~20mA模拟电流信号,送入PLC的模拟量扩展模块作为实际水位值;PLC接收到水位信号之后与给定的水位值进行比较,进而计算出控制量由模拟量扩展模块输出幅值为0V~5V的电压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依据输入电压信号的大小,控制水泵进行调速运行,从而控制供水系统的工作进度。

2.3 软件设计

在自动情况下,当某台软启动器过载、过流、缺相均认为是软启动器故障,控制屏上对应软启动器故障指示灯亮,同时给中控室发出“软启动器故障”信号,若该泵当时处于运行状态,则自动切换到备用状态。为了克服泵停止运行后,软启动器故障信号消失,泵重新投入运行,运行后又出现软启动故障,从而引启泵的反复启停,造成泵损坏这一现象,软件设计中作如下考虑:当某台泵由于软启动器故障停止运行后,即使软启动器故障已消失, 但PLC仍保持该信号,除非操作人员将该泵的检修/运行开关从运行位置扳到“检修”,然后从“检修”返回“运行”位置,该泵才能重新投入运行;当某台泵的380 V交流电源消失或泵处于“检修”位置,或泵停止后启动前无水,均认为该泵处于故障状态,同时禁止该泵的PLC输出信号,同时该泵退出“主用”状态;若在泵启动2 s 后,水消失,则认为泵正常。

3 结束语

供水系统采用变频恒压控制方式时,系统可根据实际设定水压自动调节水泵电动机的转速或加减泵,使供水系统管网中的压力保持在给定值,提高了供水品质,采用组态远程监控使系统处于可靠运行的状态。另一方面,采用PLC作为控制器,硬件结构简单,成本低,系统能够实现水泵电机无级调速,依据用水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系统的运行参数,在用水量发生变化时保持水压的恒定,以满足用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滑海穗, 郎宏仁.可编程控制全自动恒压供水系统[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0(3):56-57.

[2] 丁炜, 魏孔平.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本体 数字图书馆 综述

[分类号]G250.76

近几年,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始致力于研究本体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以寻求数字图书馆在资源的高效组织、利用与共享等方面的新突破。本文利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查找出其中收集的2005―2009年五年里国内发表的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试图描述出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在本体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其特点与发展趋势。

1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重点剖析

笔者以2005年到2009年为检索时限,采用检索式“篇名‘本体’篇名‘数字图书馆’”以及检索式“篇名‘图书馆’关键词‘本体”’在清华同方e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分别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经汇总和去重,最终获得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期刊论文117篇,其中90余篇文章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论述数字图书馆中本体的理论研究、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和整合、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中本体的构建以及本体映射等。具体而言,2005年以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本体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本体的研究最初始于对本体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本体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均采用Borst提出的概念,即“本体是共享概念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此次调研的论文中,很多学者对本体与分类法、元数据的关系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1.1 本体与分类法、叙词表和元数据的关系 由于Ontology是研究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规范化词表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引起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关于Ontolo一gy与传统的分类法与叙词表及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论题。

学者们认为:分类法与叙词表均采用规范的语言,具备一定的标准体例,结构稳定,相对保守,不易修改,可以表达简单的语义关系;而本体中的概念采用自然语言或半自然语言来表达,是一个开放集成的体系,可以随时修订、更新和重用,描述的语义关系更为深入、广泛。元数据和本体的共同之处是:采用标准编码语言进行形式化处理,因而能为资源提供语义基础,可用于资源组织和资源发现。其差异表现为:元数据难以对不同知识体系、不同粒度的资源进行描述,而本体则提供了不同元数据之间的相互映射机制,可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1.1.2 本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本体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例如文献标引、知识管理、知识库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等等。尤其在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中,本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体正被应用于其中的各个方面,例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等。学者们认为,随着图书情报学理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将会出现各自的特有本体,这也将给传统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利用带来一次根本的变革。

1.2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概括地讲,本体在信息检索中能够较好地改进信息检索系统性能,表现在:①具有集成结构化文档、半结构化文档和关系数据库的知识,提供机器能够理解的语义知识。②支持术语的语义推理,分析用户提问中所包含术语的意义,理解用户的问题。③通过概念间的关系来表示概念语义,从而能够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④在检索过程中和检索结果显示时可为用户提供语义提示,更好地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在此次调研的文献中,有18篇文献是研究本体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基于本体的检索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大热点,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对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检索的问题,构建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检索模型;研究数字图书馆中智能检索实验系统的构建问题,通过在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信息检索模型中提出关联检索,并利用贝叶斯网络给出解决方案;研究基于本体的图像检索方法,并构建图像本体;从体系结构、语义提取等方面对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3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关键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本次调研的文献表明,将本体应用在用户服务中,不仅能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能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了能够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必须为每个用户建立一个用户描述文件来描述用户的兴趣特征,用户兴趣的收集可以在用户注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用户的检索请求及跟踪用户行为和对用户的日志挖掘来获得用户兴趣特征,从而对用户兴趣建模,并且系统对用户的兴趣模型能够不断更新:鲍翠梅引入本体对信息资源和用户兴趣特征进行描述,提出了在语义层次上实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框架模型。陈燕、孔季在构建用户兴趣本体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格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构建了四层体系架构的智能化数字图书馆新书通报推送服务系统模型以及系统实现的整个流程。由于可以通过构建本体的方式对异构数据建立语义关系,因此该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准确地对本体间的概念进行相似度计算和过滤,得到与用户兴趣需求利用本体完成智能化的新书通报匹配,将相匹配的新书通报结果推送给用户。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前沿集中在用户情景敏感建模。用户情景敏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根据用户特定信息活动情景自动揭示、推荐可使用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充分考虑了用户身份、行为、关注对象及偏好等。用户情景建模是指对用户情景信息及其特定情景的信息活动信息进行可计算的描述。李书宁利用OWL对用户情景敏感服务所要描述的个人信息情景、信息行为情景、处理资源情景、时间历史情景和接受服务情景这五大类情景进行本体建模,并对情景模型的初建和更新进行了探讨。

1.4 本体的构建研究

对本体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理论模型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实际操作――构建本体,并将其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目前,国内学者构建本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4.1 采用完全手工的方法构建本体 即在领域专

家的帮助下用本体描述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实际上所谓的手工创建本体,并不是完全依靠手工创建,而是通过本体编辑工具来辅助实现。调研显示,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利用本体语言和编辑工具,结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构建领域本体。如彭蕾基于本体OWL语言,采用Protge开发工具,以石棉制品特色库为例,构建了一个本体模型应用实例。欧阳宁、包平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进行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部分类目的可视化实践。牟冬梅以医学领域的预防医学为例,研究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构建与应用。

1.4.2 采用自动化的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构建本体即从词典或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或文本中抽取或学习或发现领域本体。根据本体学习的知识源的不同。对于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进行分类:从词典进行本体学习,将构建本体建立在已有的机器可读的词典的基础上,从中抽取相关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从知识库中进行学习,通过从已有知识库中学习来构建本体;从关系数据库中抽取本体;从半结构化的数据学习;从文本中学习等。如刘柏嵩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本体自动构建方法,包括术语选择、抽取本体概念、语义关系抽取、分类体系构建、本体构建和本体修剪及评价。自动提取领域本体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①从知识源中提取有代表性的概念,形成领域本体中的概念;②通过分析概念的属性和聚类中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提取本体中的概念关系;③解决概念间关系的冲突。

1.5 基于本体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研究

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的关键,而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诸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体就是这些新方法之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许多层次,如文本文献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及知识管理仓库等。基于此,目前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从宏观上包括三个层次结构,即基于本体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Web信息资源构建及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的构建等。如张敏勤讨论了基于本体的数宇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可操作的方法体系。王军探讨了基于XML本体语言描述的数字图书馆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此外,利用本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组织,在检索系统中,将文献的标识与用户的提问进行有效地对接,即以用户提问为基础构造提问模型,并基于检索结果构造标识模型,将提问模型与标识模型在语义层面通过领域本体进行映射,从而实现文献标识与用户提问在语义层面的互通,最终以用户提问的语义方式来展现检索结果。

1.6 本体的映射研究

现在本体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语义网的分布式特点,造成了大量本体间的异构性,这种存在于不同信息源本体之间的异构现象,成为系统相互理解、信息交换、实现互操作的主要障碍之一。要想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在本体之间架起语义映射的桥梁。本体映射能很好地解决本体异构问题。它是发现两个相同领域本体的概念之间的相关性(映射关系)的过程,同时本体映射也是本体集成、本体合并、本体修正、本体翻译的技术基础。为解决异构本体间映射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不少的映射方法和映射技术,如毕强、韩毅基于语义网格技术,探索基于元数据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互操作策略,提出下一代数字图书馆系统间互操作框架――基于元数据本体的DL互操作框架。刘成山、赵捧未给出了对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一种本体映射算法,从语法、词汇和语境三个方面进行概念的匹配,重点提出了语境用于相似度计算,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系统的构建和映射算法是有效的。

2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有关此主题的研究体现出一定的特点,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2.1 国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特点

2.1.1 数量增长迅速,核心作者群初步形成 如前文分析,虽然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逐年升温,而且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出现了如董慧等带领的团队对本体的跟踪研究,核心作者群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的存在与否以及核心作者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主题的成熟程度。可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的研究正在升温。

2.1.2 研究内容逐渐与具体应用靠拢 从目前的研究特点分析,国内围绕本体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逐渐从理论性介绍发展到本体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实际应用。在研究初期,经常会出现诸如本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等这样内容的一些文献,而随着学者对本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资源组织、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映射技术等更加细化的研究角度开展此主题的研究正在成为主流。

2.2 国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足

虽然本体在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中已经被广泛地讨论和实践,但在我国图书馆情报界及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概念的界定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层面上,对于本体的方法论、描述语言、构建工具、具体构建缺乏实践。从此次调研的结果分析,尽管文章的数量反映了国内学界或业界对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较为热烈,但多数文章仅仅是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构建本体和其应用系统开展的研究不多。有许多文献只是简单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一些模型或者机制,缺乏对本体实际应用的深刻理解。仅有少数的几篇文献真正在实践中构建了本体,并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事实上,正是这样的研究才真正有利于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上更好地引进本体、应用本体。

3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足之处,加之对国外近年来关于本体的研究成果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利用本体技术实现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目前国内对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集中在用户建模、个性化推荐系统等方面,未来研究点有:如何在用户本体中精确地体现用户兴趣衰减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推荐规则、如何综合应用各种推荐技术的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策略,即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推荐技术。用户情景敏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涉及用户情景的获取、情景建模描述、情景推理、情景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研究只是对其中用户情景建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用户情景建模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个用户情景敏感数字图书馆服务用户情景本体,本体的具体构建需要在现有情景要素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深入把握情景要素之间的关系,情景获取算法和推理算法也是需要未来深入展开研究。

研发本体的自动化构建方法。在本体构建方面,目前国内存在的绝大多数本体都是手工生成的,即

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用本体描述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并通过本体编辑工具来辅助实现,该方法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更难维护和更新。由于数字图书馆中信息量巨大、主题繁多,研究如何自动化、半自动化生成本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确立本体动态构建机制,如何进行本体的自动化构建、更新,如何利用本体理论和与语义网技术设计更加有效的本体构建算法将成为未来本体构建的研究趋势。

开发本体的自动化映射。本体映射已经是语义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大规模本体映射方法研究、快速映射模型研究等,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少。目前几乎所有的算法案例中采用的都是专家人工输入,不同本体映射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研究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这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王作的一个重点。

4 结 语

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对本体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拓展了本体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空间,同时也提升了数字图书馆在资源组织、服务个性化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本体研究已经是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核心部分,近五年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化服务、信息检索技术、本体的构建、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本体的映射等几个方面。未来,如何利用本体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如何自动化构建本体、如何开发本体映射方法等将是从事此研究主题的学者专家探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严青,ontology及其在图书馆情报领域中应用之综述。黑龙江

科技信息,2008(35);18l-182

[2]乔燕鸿,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关于Ontology的研究综述,

现代情报,2006(9):121-124

[3]彭骏,陆敏,杨发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检索研

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5):78―80

[4]谢圣献数字图书馆中关联检索研究,情报杂志,2008(1):126-127

[5]贾保先,谢圣献,解方文,等,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图像检

索,情报杂志,2008(7):2―24

[6]董慧,杨宁,余传明,等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研究

(I)――体系结构解析,情报学报,2006(3):16-18

[7]董慧,余传明,杨宁,等,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研究(Ⅲ)――历史领域资源本体构建,情报学报,2006(5):18―20

[8]鲍翠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现代情报,2009(5):77―79,84

[9]陈燕,几季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新书通告推送服务系统研究,图书馆学研~,2009(8):38―41

[10]李书宁情景敏感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用户情景的本体建模。 情报资料工作,2008(6):61-65

[11]彭蕾。本体论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石棉制品特 色库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4

篇8

关键词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GIS;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07703

0 引言

2008年新《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后,控规在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控规覆盖范围的大幅增长,控规在保障建设开发程序合法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控规制度的变迁与外部环境变化对传统控规体系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控规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与静态蓝图之间的矛盾,以及控规编制与管理技术的自身科学性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规划人员迫切需要反思控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控规编制科学性、动态管理水平、控规编制及应用效率。本文以广东江门为例,在江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利用OA、GIS和CAD技术来设计和开发控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实现控规基础资料搜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成果入库及控规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探索解决控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江门控规的编制和审批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设计方案和成果缺乏统一标准,对控规成果的审核缺乏技术手段;审核难度大,控规调整频繁;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工作量增大,控规成果的管理和应用信息化水平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系统设计思路:

(1)遵循“系统建设,标准先行”的原则。按照江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一套统一、明确的数据标准,来保障控规成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标准包括有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审查技术标准以及控规建库规程等。

(2)综合集成信息化手段(OA、GIS和CAD技术)对控规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提升。一方面提高规划编制及更新调整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对规划成果进行自动监理审核,来提高规划审批工作效率。

(3)权威数据库建设是核心。在共享已有信息数据库(采用江门统一的平面及高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江门市的控规规划成果数据库,根据控规要素分层存储并使数据库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4)顶层制度建设是系统高效应用的保障。制定并执行一套明确的“业务管理流程”,保障控规编制、审查程序的规范性,维护权威的规划基础资料数据。

1.2 技术路线

控规综合管理系统既要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及丰富的二次开发程序,能够满足规划编制绘图的需要,又要能够将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OA系统进行办案、查询、分析、建模,并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结果。单一采用GIS软件或CAD的平台均无法满足系统建设要求,本文采用Visual C++,通过Oraclc数据库、CAD、Arcgis的集成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对规划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设计方案成果数据的综合应用系统。

1.3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逻辑上分为6个层次,如图2所示。

(1)环境支撑层。主要由网络、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用来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构成系统应用的底层基础。

(2)制度标准层。属于系统平台标准的顶层设计,包括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数据库建库标准、控规成果信息监理及检测标准以及控规管理操作程序等。

(3)数据服务层。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库、规划成果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构成系统的数据共享应用的核心。

(4)开发组件层。包括平台中间件或功能接口,是实现系统功能开发的支撑。

(5)功能展现层。包括项目管理、辅助设计、辅助审批、数据应用以及控规应用等分类功能展现。

(6)用户应用层。提供全过程用户(包括规划局、设计院、信息中心等)的系统应用。

1.4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按照逻辑可划分为5个模块:控规项目管理模块、控规辅助设计模块、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以及控规规划应用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控规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将控规编制成果同控规编制要求、办公系统的案件连接,方便审批自动检测以及入库后的图文自动关联。系统设计上采用案件编号作为唯一关键字实现关联。该模块包括基础资料录入、案件关联等功能。

(2)控规辅助设计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自动化程序辅助控规编制设计,提高编制效率。该模块包括道路设计、地块绘制、用地分割、管线及设施设计、属性标注、图则生产、专题图制作等功能。

(3)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编制要求及技术标准对编制成果本身是否符合规范报批要求以及成果反映的指标及规划意图是否符合编制要求进行检测,既规范编制工作,又提高审查深度及效率。

(4)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控规数据检测、整理及入库、借助ARCSDE实现空间GIS数据的互操作。

(5)控规规划应用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模版系统填写规划条件以及规划数据共享应用。

1.5 系统数据管理

(1)控规设计方案的属性扩展。传统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控规编制没有统一的行业数据规范,因而规划师仅仅把Autocad当作绘图工具将规划内容用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带来了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以及控规建库后期工作量偏大等问题。GIS系统作为海量数据管理和空间信息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够较好解决控规建库及科学分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控规编制生产、管理、应用的数据进行梳理,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序组织,重点强化属性数据组织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江门控规成果编制及应用的要求基础上,制定出控规的属性字段设计规范以及编制制图规范。利用AutoCAD空间图形实体的扩展实体数据(Extended Data),将分组段定义的控规控制、引导指标作为属性数据,通过程序开发写入扩展图元,创建出控规专用图形实体,使之具备指标计算、监理差错以及GIS实体数据的基本特征。

(2)GIS在控规管理中的应用。借助ARCGIS提供的位置查询、属性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技术手段对控规编制的基础资料、编制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在兼顾规划设计习惯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规划成果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控规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控规的反思、检讨、修正和调整工作频繁。实现 AutoCAD 与 GIS 空间数据的双向互通与互操作,在兼顾两种平台、数据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做到数据格式之间的无损转换,减少数据更新入库的工作量,提高控规数据更新效率。

2 系统应用

2.1 控规全程动态管理

通过 CAD、GIS、Oracle数据库和工作流技术的集成,实现了空间数据库的联动,为参与控规项目的规划管理者、设计师、信息管理者等不同角色,提供包括控规基础资料收集、编制、审批、入库、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如图4所示。

2.2 自定义规则监理查错

系统通过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向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移植,实现了控规成果的数据监理和查错,使得规划设计师和管理者有据可依,从而提高了控规审查的客观性及高效性。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如图6所示。

2.3 实现同现有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1)通过实现控规管理系统的整合,将江门现有的修详规电子报批、建筑单体电子报批等业务无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控规与修详规、建筑单体业务整合流程如图6所示。

(2)控规管理系统的实施,最终目标是将控规方案数据物尽其用。由于控规数据标准完全兼容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中的GIS数据标准,控规数据入到GIS库后,可以通过定制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来实现方案数据的浏览、分析、符号化显示等应用,因而可以借助控规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整合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报批系统、规划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形成以控规业务为核心的规划综合管理平台,其平台结构如图7所示。

3 结语

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已借助该系统组织完成多项控规的编制、审查及数据入库,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该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控规的数据标准,维护了基础资料数据的权威性,简化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过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规划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该系统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更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撑平台,对建设智慧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2] 朱一中,丁焕峰.关于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与改革的再思考——基于一个规划选址案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现代测绘技术;GPS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

测量工程规模的扩大,提升了测量的精确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我国测绘技术也呈现出现代化的特性,这不仅可以对工程建设测量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更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工程测量测量目标较多,如何科学有效地运行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目前,最常见的现代测绘技术包括: 数字化技术、3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能够对测绘技术水平进行有效提升,更能将现代测绘高效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是推动工程测量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一、GPS技术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卫星群和地面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组成,GPS用户设备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其终端设备等组成。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跟踪卫星的运行,并对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再通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经基线解算、网平差,求出GPS接收机中心(测站点)的三维坐标。最终计算出准确的测量数据。其主要应用可以分为测量准备工作、测量实施、以及注意事项三个部分。GPS测量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工程概况进行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拟定作业计划、组织人员、准备仪器设备、编写技术设计书以及后勤保障等。然后进行踏勘、选点、埋石以及标记工作。具体实施时,要在观测之前制定周密的观测计划,确定观测的时段数、卫星高度截止角、几何精度因子等,以便合理安排作业过程和仪器的调度。在确认仪器设备完好的情况下安置仪器。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设备的操作,设备自动程序运行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观测文件,观测文件必须进行妥善保管,以便日后的查询以及日后数据测算使用。GPS测量技术不适用于短边测量,在必须使用时要谨慎观测,并通过多次测量确保测量的精准度。

二、GIS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工程测量问题,现代测绘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可进一步完善工程测量体系,并能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该技术已普及到各个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基础为地理空间数据库,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采集、管理、操作及分析、显示空间有关数据,同时利用地理模型分析方式,进行多种空间、动态地理信息的适当提供。将GI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可形象、直观地进行环境评价,并能实现数据动态变化。

作为一个空间型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控制管理能力及输入、输出功能等。GIS与卫星动态监测系统基本理论相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些理论,实现资源数据共享的作用。同时GIS能够自动化完成有关技术参数分析过程,顺利输出评价结果,为管理和动态监控提供便利。通过功能更新,能够更好地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其实用性。GIS能够汇总、分级、分类信息数据库内的空间数据,并在不同空间结构内使用这些数据,数据最后以点、线、面等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形成数据形态可视化,并达到工程测量效果提升的目的。

GIS技术的基础为数据库存储空间,并整合操作空间内的各类信息数据。在历史监测数据时,可通过GIS进行分析,可准确预测及预报工程测量状况。在正常情况下,工程测量模拟可通过GIS技术进行,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升工程测量水平,为适应信息化、规范化测量提供有利条件。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工程测量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取得的成绩也比较显著,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工程测量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利用GP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摄影测量技术、RS技术、3S集成技术及地面测量先进技术设备,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

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方便工程的施工。测绘技术的快速更新也要求我国有关部分和企业加强测量人员的培养,使有关人才及时了解新的测量技术,使工程测量顺利进行。

四、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工程测绘行业内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特别是在GPS、计算机等技术的辅助下,高精度测量仪器和摄影机能够与被测物体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全面、实时三维空间信息的提供。这种技术的应用,可对野外作业量进行有效降低。同时因其具备高效率、高精度等特点,使其在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以现阶段摄影测量技术的运用方向来讲,在大型工程勘测、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等方面航空摄影测量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可进行多种形式地图的生成,如数字、线形与影像等,其最大比例尺为1:500。成图过程中可选取高精度解析测图、模拟测图仪成图,还可通过立体坐标测图仪进行采集数据或自动绘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在工程施工中是不可替代的施工手段和施工方式,在工程施工中,不管工程规模的大小,其测量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施工措施和施工手段。工程测量技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施工中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保证基础。随着各种新的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测量技术的精确要求也在日益的提高,这就使得在测量人员在测量的过程中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支持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为工程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赖振发. 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10(03)

[2] 李明. 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改进措施[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26)

[3] 孙志云. 探讨当前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企业导报. 2012(16)

篇10

1采用模块化合理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设计的模块化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大类模块:基础电子技术模块、专业电子技术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础电子技术模块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模块包括: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技术。实践模块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开放创新实验室、学生科研与竞赛和毕业设计。该课程体系的特色在于:强化实践模块,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电子技术实践和提高的条件,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学生从基础课学习到社会就业的直接通道。

2完善现代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扎实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包括:

2.1推进课程教学基础建设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书、网络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与管理规划、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控制控制等基础性工作;并按照有关要求,建设了课程网站,优化资源配置的教学模式。建成省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平台1个,校级开放创新实验室1个,建成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多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设计实践平台。

2.2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按照“分立元件起步,集成电路落脚,突出技术应用”来组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教学内容以集成电路为重点,重外部特性,轻内部结构;重实用电路,轻基本电路;重技术应用,轻理论分析;把电子技术的新概念、新器件、新设备溶入课堂教学中去;突出技术性、应用性,引入新技术、新器件,正确、妥善处理传统内容与新知识、新技术之间关系,对教材内容的精选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教材水平应保持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2.3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通过对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课进行优化、整合,分阶段开设基础板块、提供板块、拓展板块3组系列,并增加“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既体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了“基础、提高、综合、创新”的特点。将原有以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体,变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举,验证性、应用性训练与创新性训练并举,从原来被细化的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变为按一级学科特点培养人才。

3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展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应用EWB,MATLAB和Multism软件,制作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演示实验软件,并课程教学中新增了演示实验环节,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点的感知力。通过引人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形成“电子仿真工作平台”,对现成的组合逻辑器件及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功能验证,提供简便快捷、准确有效的实验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环境,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料(例如:课件、讲义、教案、辅助教学材料、试卷等)上网,使其成为共享的资源,能促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交流和改革。模拟仿真突破了教学难点,具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

4以开放创新实验室为平台 加强第二课堂实验基地建设和指导

4.1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电子技术实践和创新平台学生通过项目申请,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电子技术实践场所、仪器设备、元件耗材,并由相关的老师负责指导。具体做法是:首先,每学期开学初,学生向实验室提出申请;其次,经指导老师审核、实验室管理老师批准,申请获得通过后的学生将进入创新室,借用仪器设备(如:计算机、示波器、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搭建自己的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电子系统设计的需要,使用实验室中的电子设计设备,如打印机、转印机、铜板腐蚀剂、钻台等公共设备,并申请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同时,常年有课题组教师负责创新实验室学生的辅导。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将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穿插安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高年级的学生起到良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4.2利用每年暑假时间 进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切入点,举办电子设计培训。培训的重点放在实践能力提高上,注重实践训练,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根据竞赛征题要求及历年竞赛试题,培训内容采用基础平台+模块化训练。其中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放大器、振荡器、运算放大器、调制与解调、数字电路、单片机小系统。模块化训练主要内容是历届竞赛试题和本年度的模拟试题,具体类型有电源、信号源、无线电、仪器、数据采集与控制类。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能迅速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5加强学生科研引导和毕业设计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

5.1引导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申报校团委科研项目、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为学生项目立项和项目实施提供指导。

5.2加强学生科研引导和毕业设计指导

以毕业设计形式或课程设计形式,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电子技术类产学研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制作、调试和实验分析,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提升适应未来工作的自信心。近年来,有多名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技术骨干。

6改革成效

6.1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后的电子技术课程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项目实施以来,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授课效果良好,在期末测评中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有多位教师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6.2学生电子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佳绩项目组依托开放创新实验室,通过暑期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每年完成约100人次的电子技术设计培训;每学期指导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学生约60人,四年来累计指导学生约400人次;指导的大学省级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校级创新实验项和团委科研立项目60多项;四年来,本项目组成员指导大学参加了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2009、2011和2013年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

6.3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应该比以前有所提高,这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有实用意义的课题。四年来,指导约200名大学生开展与电子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成绩,近30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6.4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几年来,以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平台的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与电子技术相关的技术工作,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