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8: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标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标教学论文

篇1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篇2

什么是说话教学的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

我认为,近期目标是指学生在每节说话课中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第二册的《说说两幅图哪些地方不一样》,其近期目标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找出异同点,并按一定的顺序,用完整、通顺的句子把观察到的讲出来。其远期目标应该是从具体的训练中掌握观察方法:先弄清两幅图各自的内容,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辨清异同;同时渗透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远、近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既具有独立的行为指向,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这里,为理解的方便,分开阐述。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乐说,落实近期目标训练。

创设乐说情境,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目标。

1.以事设境,以情激趣。

儿童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蕴含着儿童自己个中的无限乐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抓住机遇,创设“事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练习说话。如有位教师教《学打电话》一课,课前,他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在上课铃声响后,给教室隔壁的教导处办公室打个电话,并适当延长铃响时间。按约定,这位教师待上课铃响后走上讲台准备上课,隔壁教导处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并响了好一阵,这清脆的铃声引起了学生的全部注意,且部分学生脸上露出想去接电话的愿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问:谁愿意去接电话?一句话,让几十双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此时铃声已停。教师顺势说:“铃声已停,我们不用再去接了,有谁知道电话怎么打吗?”待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揭示课题“学打电话”。接着,教师顺“事”激趣,交待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这么多同学会打电话,真了不起!为了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们请课本当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大家一起认真学习,谁掌握了方法,谁能摹仿课本中的园园给妈妈打电话,老师就带谁去办公室给自己最喜欢的人打电话。”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整堂课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在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以物设境,以欲激趣。

“物”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说话媒体,若能充分地、恰当利用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察的兴趣,又能使表达的内容形象而具体,初步训练言之有物。如教学第二册《说说夏天水果的形、色、味》一课,可先向学生展示出一幅画有多种水果的挂图,让他们认识哪些是夏季收获的水果,接着将准备好的夏季水果实物一一摆出,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这时,说话氛围已形成,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获取欲望为手段,调起“说话胃口”:“如果谁能把自己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说清楚,老师就把这种水果送给谁。”这一手段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因为它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欲得的一种水果,而且能使他们充满自豪感——“老师”“送”的。不难想象,孩子们此时的心态一定是生怕自己没有说的机会。

3.以玩设境,以乐激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生活经验、年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是被动的。若能适时创设玩乐情境,可有效激发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练说话,在玩中发展语言,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第三册《我喜欢的课间活动》,在课前,组织一两次内容丰富的课间活动;课中先调动全体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乐情景——低年级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待充分发言后,相机提出要求:说得好的,可参加下次的校外活动。这一刺激,调动了学生想说好的愿望。至此,教师再指导怎么将自己参加的活动说得有条理,学生一定会“洗耳恭听”,决不会开小差。

总之,在说话课中,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情感、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说话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想说、愿说的状态中,那么每节说话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到位。

二、引路教法,让学生会说,落实远期目标训练。

喜欢说是基础,是开端,会说才是目的。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通过具体教材,利用每一次说话课,引导学生“上路”,教给“走路”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本领,一步一法地落实远期目标训练。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观察,理清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发展,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即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可依观察的对象不同而定,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

2.指导完整说话,训练语言的连贯性。

“完整的话”,不仅指一句话结构完整,也包括一段话的结构完整和句与句之间语意的贯通。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有限,生活的环境有限,因而说话丢三落四、颠三倒四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说话教学一开始,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指导练习把话一句一句说完:告诉学生,一个意思完了,才能讲另一个意思。如教学第四册《植树》一课,可按课后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先指导学生将这几点要求所表示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逻辑顺序连起来,说出一句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话;然后再抓住图画重点,练习把主要内容讲具体。这一训练,应在组织观察一次实地操作后进行,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植树过程:挖坑放树苗培土浇水。课中,指导叙述这一过程,可教给学生用上表示顺序、连接语意的词来表述图意的方法,如“先……接着……然后”等。

3.教给联想的方法,掌握变“静”为“动”的本领。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育人为上;读中悟情;写中言志;教学实践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十分强调“文道”结合,其实这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责任所在。目前,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水平的检测、评价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表面看,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其实,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却很少真正的思考过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德育目标。仅有的只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中形式上的列出这一项目而已。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怎么去落实。如此看来,“文”、“道”结合依然是“两张皮”。我认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与学校培育人的目标还存在着“貌合神离”。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在实践中有几点感悟和建议:

坚持育人为上。语文导创教学的开创者文兰森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因为“潜能”是“智能”的母体。那种忽视学生自信心、事业心、学习动机、审美情操、献身精神、创造意识等心理品质与人格的教学时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的[1]。科学家们也认为:创造的花朵,在“性格伟大”的土壤中才能开放。诚然“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但只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工具、技能,在人的终身发展中,人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将影响的一生。在《山的那边》一文的教学中,我把语文工具性的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部分诗句的含义以及诗歌的表现方法作为重点之一。把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理想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之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小时候诗人的“痴想”、“终于”以及后来“一次又一次”、“爬上一座座”、“诱惑”这写个关键词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其间蕴含的对“理想”的强烈欲望和不怕失败,不断追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要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之后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诗后的感受,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做的思想和实际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诗歌的学习中跳出了语文文本学习的框框约束,置身于人生发展的思考这一高度学习,我想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并对将来人生发展有所思考的话,教学真正的目的便实现了。

注重读中悟情。我们知道: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真善美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光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诸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等优秀散文作品,在完成了语文工具性目标教学的基础上,反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进而点拨诱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态度、寄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如《春》一文主要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温馨、和谐、恬静、优雅的生活情调,而在《海燕》一文则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海燕”的形象深层次体会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豪迈奔放。在《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总之,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只关注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心灵这块土壤的浇灌,完成对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热情的呼唤,这比升学更为重要。

巧借写中言志。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只停留在技巧性的能力训练之上是不够的,说什么,写什么,必须要坚持“言为心声”的原则。这时候,教师就是关键,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前途理想的憧憬,以诚信、感恩、理想等话题为立足点和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化为写作内容,让学生们抒写心中的“心声”。操作中,我设计了几个写作训练专题:感恩、奉献、理想、关爱、励志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说写表达内心的思考。这样就较好的把习作训练与德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孔子可谓一代宗师,他对弟子中72贤人的教育是后来的先生们追求的典范,孔子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圣人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人生指引。语文的工具性目标教学应该说只是让学生外炼技艺,而内心修为即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才是发展的根基。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替可谓日新月异,在学生将来的发展中,恒久不变的永远是内心修为所强调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追求。从这一点看来,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还不该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追求吗?我的回答是“必须的”。

篇4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篇5

关键词:教学目标;涵义;作用;错误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但是,最近我在翻看几本与人教版配套的新课标教案参考书的时候,却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目标陈述不当甚至是错误之处。其中也不乏一些特级教师的教案。

有些教学目标的陈述,根本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定义,也背离了教学目标应该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很不规范的。用心理学家皮连生的话说,就是“用不可捉摸的词语陈述的教学目标”。为了分析其中的陈述不当之处,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教学目标,它的作用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及作用

在钟启全的《课程与教学论》中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在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也说:“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在王文彦和蔡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说:“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从以上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得突出三个方面“预期的”,“学生学习的”、“学习结果”。简单说就是说,一个陈述适当的教学目标,它必须具备三种功能。

1.指导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

既然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这个学习效果在教学后才能够呈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个教学效果呢?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教师都应该在心中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同时,教师也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如果本节课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概念性知识,可用传授法;如果让学生掌握的是策略性知识,可用讨论法,发现法等等。总之,教学目标应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2.指导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从而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集中到学习目标上。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一节课结束了,那么如何评价这节课的优劣呢?主要就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这些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学生都掌握了,毫无疑问,这节课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另外,如何看出本节课教学目标都完成了呢?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撰写一些试题进行测量。因此说,教学目标是必须可以进行测量的。如果你设置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进行测量,也就是说无法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编写试题测量,那么就无法评判这节课的好坏,也可以说,你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失败的或者的不妥当的。

二.一些常见的目标设置陈述错误。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义和作用,我归纳出常见的目标设置陈述错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行为主体陈述错误。

在教学目标设置中,陈述的应该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那么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要描述教师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描述教师做了什么,比如“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等等,而应该描述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所以,在例1中的三个教学目标中,都出现了行为主体陈述错误的现象。正确的陈述应该是?学完课文后,能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感知课文情节,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句段?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养成说真话的品格。

2.没有陈述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目标陈述中,应该陈述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程度。如果一节课学习完了,学生的心理和上课前没有任何变化,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学生学习了。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陈述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什么。根据这一原则,在例1中的三个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的意蕴。?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这些目标,都只是陈述让学生学习了什么,也就是说陈述的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而并没有陈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也是不符合目标陈述的要求的。在前面的例3,例4中也犯有同样的错误。

3.目标陈述中用词含糊。

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你所陈述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你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题目进行检测。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例如例3中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例4中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这些教学目标都是十分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目标。根据这类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会无法观察和测量。因此在目标陈述中,我们要把“思考,体会,品味,揣摩・・・・・・”这一类非行为动词转换成可供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区分,识别,分类,演示,生成,采用和陈述・・・・・・・・”来描述。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中,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谨记三条原则,那就是?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目标设置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学习结果?目标陈述应该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只有牢记这三条,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设置出合格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让教学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资料: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钟启全: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篇6

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网页制作技术不断更新,各种制作软件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增减相应知识点,使学生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但目前很多学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仅包括网页元素操作、HTML、软件讲解等方面的内容,对ASP、DIV+CSS、VBSCRIPT脚本语言、数据库等最新技术涉及较少。

2.教学模式不合理。

《网页设计》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围绕各个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网页设计》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更难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培养目标及执行过程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致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实训环节薄弱。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是在各章节中穿插相应实验内容,但实验内容仅作为课堂所学知识点的验证,没有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教师对《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忽视网页设计整体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三维目标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现

三维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目标,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从属目标,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过程与方法”是目标与手段,促进核心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之相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功能,“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网页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包含色彩搭配、布局设计等多种技术的课程,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Dreamweaver、Photoshop、Fireworks等软件,并能掌握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内容、基本处理方法和一些特殊技巧。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以“过程与方法”作为主轴,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补充,设计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阶段教学模式。阶段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任务驱动,案例支撑,项目导向阶段”。教师先把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分解教学任务,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然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边教边练,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开发能力。第二阶段为“项目合作设计阶段”。这一阶段按照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由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题、共同完成作品设计,以提升学生网页设计综合能力。第三阶段为“校企合作实践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职场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室,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场所,将企业开发流程和规范、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网页制作水平能从初学达到熟练程度,教学效果明显。阶段教学模式划分为上述三个阶段,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第一阶段:任务驱动,案例支撑,项目导向阶段

首先,网页设计项目的选取与分解。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开发能力、审美能力,能够自主开发和进行网页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一些常用技巧,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应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项目的选取与分解。此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的选取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只需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即可,每个项目均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解决若干个问题,同时能够将若干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第二,项目应具有使用价值,话题要有吸引力。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应选取最新的项目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实用价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当前流行话题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题进行网页设计,由易到难,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分解项目到每一个知识点,并逐一讲解。教学初期,学生几乎没什么基础,从整体的项目分析到具体的基本技能,教师需要逐一讲解。这样多个项目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掌握每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其次,案例的讲解与分析。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体又分为案例分析和案例讲解两步。案例分析:教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最终效果图与网页素材的对比,激发学生好奇心,给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组织学生对案例实施过程以及所需技术进行讨论,使学生对网页制作全过程(即项目分析、网页设计、网页制作、项目测试和网页)有个整体上的认识。案例讲解:对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点,如网页中嵌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及表格、表单、层、链表等基本概念,教师需要仔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对综合性很强的网页,教师除教授学生基本技能外,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高水平、高质量的网页范例,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最后,以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练。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接着师生一起分析任务,然后由学生执行任务,最后由教师评价任务。任务驱动作为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很好地融合了教、学、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实际项目与课程知识相结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任务进行分解,并检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第二阶段:项目合作设计阶段

在项目合作设计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四五人,并推选出一名项目负责人。根据网页设计相关知识以及个人兴趣,小组成员自拟题目,共同制订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任务分工以及项目材料的整理。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美工负责前台、后台网页美工设计,如网页布局、网页所需素材(如图片、音乐)、网页字体及网页色彩搭配等;前台代码设计人员负责前台程序代码设计,如数据库数据的提取、网页展示、留言板数据录入等;后台代码设计人员负责后台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维护,确保网页正常运行。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每个小组拥有充分的自,遇到问题,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和创造激情,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网页设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对项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进行补充。另外,教师需要参与各小组任务制订以及最终案例总结,表扬学生的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教学成果,弥补学生的学习漏洞,而且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三)第三阶段:校企合作实践阶段

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第一,学校应依托行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岗位分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制订和教学。同时,教师应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二,建立职场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室。《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部分对网页设计感兴趣又极具操作能力的学生,希望在课后能继续深入学习网页设计的实用技术。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并可承接校外的网页设计项目。在工作室中,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以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分工协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等。第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教学将作为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结合体。专业课程校企合作阶段,学校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强,不仅能与企业用人要求接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篇7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

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应该将所有的目标一次性地预设完,而是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备随时跟进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而调整。同时,预设的目标不应该过于细小以及琐碎。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以便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来说,一些简单的预设目标,往往可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生相成的。整个教学活动,都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便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模式,而既然这是一种动态的模式,那么其目标应当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些新事物,有的或许会超出了老师预先设定的目标,这便是预设目标的灵活性要求。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对突发的情况有心理准备,让老师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合理性原则

语文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多彩,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也会制定一些开放性质的目标,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使之去探索,但往往会忽视它们的合理性。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学情、教材,设立合理的学生可达到的目标。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便应该尽量设计合理的目标,不应该有一些偏、难、怪的内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探索思维。同时,也可以使得老师更好地看到学生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策略

1.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包含了高中语文课程各个阶段的目标和总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它不仅规范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同时也指明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老师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时,需要从全局出发,了解课程的目标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读书、习字、造词、用句等方面的要求。从总体布局,才能使得教学目标的预设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

2.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修养,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学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时,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作为成年人,会觉得这些问题很幼稚、可笑,甚至毫无道理,但是,我们却不能立即加以否定,而是应该先给以学生赞扬,赞扬他们能有自己的思考,再理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告诉学生相关的缘由。

此外,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老师还曾经谈到:“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教学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或失之艰深,学生如坠云雾或失之肤浅,学生味同嚼蜡或失之繁琐,学生昏昏欲睡;或失之过简,学生索然寡味。”熟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有全面地发展。

3.结合课标与学情,仔细分析研读教材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挈机,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有效课堂教学建设为方向,使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师需要相结合,丰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生” 的内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以教研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校本教研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研究型的教师,为凤羽小学创品牌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全面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的目标

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组建精干的科研团体,开发特色的课题资源,结出丰硕的科研果实;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流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教学论文质量争取区位置。

三、工作的思路

做规范,重实在,求创新。围绕“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总目标,坚持教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向,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以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问题研究为重点,着力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在内容、形式和效益上进行专项指导,推动学校有效发展;逐步形成为改进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校的品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心灵的放飞、都喜爱自己的学校。

四、主要工作与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撰写好教学叙事,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真正拥有健康、快乐、完善、本真的童年;根据教学研究撰写好教育教学论文;与城区开设互动课,进行教学沙龙,形成互动式发展;开展同上一堂课教学研讨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论坛。

(一)加强骨干培养,促成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建构者。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新学年里,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搞好素质提升工作,促进教师加速实现专业发展。

1、开展专业学习。鼓励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总结一份心得”,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有效的学习。在理论的引领下,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努力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2、搭建平台,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既要发挥教研大组成员的积极作用,更要多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健全各学科青年教师的学习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全市性或区域性教研活动“亮相”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和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的机会,鼓励他们脱颖而出,形成凤羽越来越大的骨干教师群体。

3、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作用。学校拥有市级骨干教师,教研大组成员和教坛新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让他们“说一说”,“带一带”。说:介绍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如何从教学中提升课题;带:一个学科带头人带两个青年教师,一起确定研究的课题,一起制定开展研究的方案,一起探讨研究的进程,促使青年教师尽快在研究中成长。 (二)增强教科研意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成了学校师资资队伍建设目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来自农村小学的教师,以前一心扑在教学上,科研与教学相分离,孤立的为科研而科研,功利性较强,对科研望而生畏。我室应担当起转变教师观念的职责。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引导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增强科研意识;吸引教师参与到学校重大课题的研究中来,增强科研意识;扩大科研成果的宣传面,建立考核制度,激励措施,让教师既有压力,又品尝到教科研的成果的甜头,从而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五、做好市教学论文的参评工作,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

本学期教科室的工作就是做好区教学论文的参评工作。其结果直接透视着我校的教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早动手,早准备。不做“无米之炊”。带着问题去教学,在教学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让平时的素材的积累,让平时教学的反思,为教学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科室为完成区教学论文的参评工作,制定的流程如下:

篇9

论文关键词:双元制,高职,数字印刷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印刷工业以年增长率高于10%的速度发展,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2%。印刷业总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快捷化。政府已经确立了印刷业今后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生产基地之一,第二步是到2020年,实现从印刷大国到印刷强国的转变,加入世界先进印刷国家的行列。

数码印刷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颇重的新技术,其在中国刚刚结束了其概念普及推广期。因此,数码印刷技术的专业人才基本上处于空白。“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教学论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湖北中部个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三个一百,两个一千”,人才目标全部指向了高技能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印刷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且其他院校大都以传统印刷技术为主,很少涉及到数字快印技术。在数字印刷人才的培养上,大都以基本理论和仿真训练为主,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和真实的操作锻炼,毕业后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及行业的认可。 而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正好弥补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中国学术期刊网。“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操作。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校内基地,建设以“双元制教学、‘2+1’订单式”的教学模式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内容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基础课由企业负责,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并安排顶岗实习。学习方式为:理论+实训+实习+顶岗。使师生在实训基地中接受企业化管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重构“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如下图1。

 

情境1

实践项目与流程

检查

教学目标与项目

分析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将遵照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教学教研计划,立足课堂、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着力点,深入常态课堂,跟踪质量,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要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学期数学组老师参加学习了 "课改论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等主题活动,通过多样有效的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本学期,数学组全体老师将围绕"作业的有效性"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鼓励组内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精心挑选,精心批改,积极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条件,坚决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现象,学生的课业内容要合理、适度,练习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轻负高效。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实效

1.加强常规管理制度

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定期对学生组织测试,对测试后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

2.推行听课评课制度

本学期每周五上午安排一节公开课,积极开展组内相互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评课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数学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各听课教师撰写听课小结,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3.加速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努力创造条件和平台,让不同教龄的老师朝着各级各类的目标而努力。组内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提出并落实个人发展要求,不断充实自我,展示自我,逐步建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一批数学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和名师队伍。

(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能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一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备课本上随时记录下教学的心得体会。我们还经常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充分吸取各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还对教学中学生广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确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个老师都能够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我们以正确的教学理论做指导,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为材料,努力争取写成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三、取得成绩:

1.组员廖春微老师在县骨干教师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直推市里,获市学科骨干教师称号;钟丽春老师荣获县学科骨干教师称号。

2.在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组内教师多人次获二、三等奖。

3.周月媚老师撰写的新常规教学设计获县评比一等奖,并推市里参加评比。

4.撰写课题方案,并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