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1:1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式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构想,可以利用3周的实践室课程实现。实践课程有10小时的听讲时间,70小时的实验室时间,学生们被分到各个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学习目标如下:一是学会使用车、钳、铣、刨、磨设备和工具。二是学会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制作零件、采购标准件。三是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评估所加工零件的数据。四是使用多种分析技术来分析数据,以确定是否符合零件图的要求。五是学会装配技术进行组装调试与验收。六是交流实习理论、过程和结果,包括验证报告、标准操作程序。在许多课程中,学生在项目开始前就已了解所有的背景知识,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为此,可以在学期开始安排一个简单的项目,另一个项目安排在学期末。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参与到整个分析过程中。在实习的开始阶段,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车、钳、铣、刨、磨设备,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简单、基本的操作练习,加工出零件经测量得到的数据必须具有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这些技能不仅对整个学期是必要的,并且对于小台虎钳的制造方案至关重要。工业中常常用到书面文件,因此书面验证和标准操作程序报告需要编制以备用。在实习的中期,传统的实习安排可以让学生学会装配技术以进行组装调试,这将提高最后的项目所需要的技能。因此,需重点学习量具使用和装配工艺。学生在后期的项目中,要加工制造小台虎钳,并设计一个科学海报以展示他们的实习成果。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关键特点
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可以很容易地适应高等教育,使之从传统的讲授形式轻松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引导问题
设置一个真实的引导问题。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工作在现实世界中是有用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的角色从讲课人和打分者变成了一个推动者或项目顾问。
2.确定必要的技能
要概述出每个项目中用到的技能。目标是教授基础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工作场所所需要的技能,如专业演示、协作和专业设备操作的能力。在小台虎钳制造方案项目中,课程内容包括:正确使用设备、手工操作技能,数据评估中使用的测量方法;产品装配与调试;图形分析、验证报告的技术写作和标准作业程序。在小台虎钳制造项目中,创建预算,耗材订购,团队合作决策,与非科研人员交流成果,展示海报,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3.进入事件
进入事件是一个项目的介绍,并为学生提供工作动力以及最终的产品要求。该事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信件或视频会议。最终市场需要什么样产品?通常情况下,可以由市场合作伙伴的一封简短的信明确描述该问题。由指导者写这封信,信件内容包含目标和课堂上的重要术语。市场合作伙伴批准并签署,安排一到两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4.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单
创造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关键。以特定内容的需求信作为基础,学生将创建一个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单,这将为今后的课程研究提供方向。并计划如何在以后的课程中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开展小组工作,并在课堂讨论中得出一张综合清单。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只作为一名抄写员,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贡献是有效和重要的。一旦清单产生,可以立即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以在今后通过多种方法详细解释,包括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阅读教材。清单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删除已经解决的项目,添加待解决的项目。这与传统教导方式不同。传统教导中,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提前给出,让学生用来完成项目。而在新模式中,它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终动力。
5.意见和选择
在小虎钳制造项目中,学生团队自主决定加工和分析方法。一旦决定了最好的技术选择,学生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取得成功。此外,在小虎钳制造方案项目中,由于没有实际装配操作经验,学生们遇到了难题。“如何将零件装配成合格的产品?”是后期加入需要知道清单的。学生会想方设法应对这一挑战。包括熟悉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联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划分装配单元和顺序,使用夹具、量具和辅具提高准确度。任何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应该被尝试,学生们会很喜欢自由地制造。
三、面对大批学生的实验室项目的执行策略
1.教师选定的项目
小规模的实践课程经常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选择一个项目。然而,在大班由指导教师选择问题是必要的,因为许多项目的制造成本会比较高昂。例如,对几个不同的制造项目进行分析,每个实习小组执行这些相同的制造项目。此外,不同的团队选择了同一个制造项目,这样就把制造成本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给每个组安排家庭作业、查找文献,编写加工工艺并在上课时间选出做得最好的一队。讨论不同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合作使得学生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工艺。该方法需要在项目开始前约一个星期被指导教师批准,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生成自己的清单,其中包括成本。
2.学生团队之间的交流
许多小规模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完全开放。团体之间的合作对于及时完成项目制造必不可少,其可以缩短故障排除时间。例如,在一个项目中,整个一周,加工工艺共享,大大减少了开发所需的时间,所有团体都为制造和解决问题努力。记录每一个过程,在每天进行总结。在第二天开始工作前,团队应该参考笔记,并根据需要调整工作安排。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完备记录的好处。持续合作,直到问题解决,然后各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析。此外,上课时间被用于共享解决问题方法和编制加工进度报告。一个典型的进度报告,要求各组提供数据以及一个简短的问题分析,然后描述制造的困难点、如何解决、哪些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实验计划。依据个人所作贡献,学生获得两个评分:一是对自己团队内的,二是对大团队的。
3.团队的选择和评分
制造项目中,学生们被要求和他们没有合作过的个人组成团队。虽然没有正式的角色分配,团队的管理和职责分配的责任在于学生。使用百分比分数来评估整个项目组的每个成员,以此指明每位成员在整个项目中的贡献。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一致认为工作是平分给每一个人的,那么每个人都应得到相同的分数。也有存在同组得分有较大差异的情况,某些小组成员会获得比同组人更高的分数,但这是他们讨论后的结果。如果同组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存在分歧时,笔者会召集起这个小组学生开会了解情况,给出一份合理的成绩。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四、结语
篇2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精神进行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近年来,中职语文教学介由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进步得到了很明显的发展,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职学生的群体素质较之高职、本科有明显的差别,大量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的文化基础不牢固,自学能力弱,学习方法也不先进,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次,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略显刻板,课本更新速度慢,教师的教案常年不变,即使教学方法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也很难体现出来;第三,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这是职业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应将学生的专业课、职业能力培养考虑进来,但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实践
1. 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纲要,项目教学将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内容结合在一起,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因此,应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作为指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要先把教学内容理解清楚,构架好内容的每个支接点,再根据每个接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合理任务。在确定项目任务之后,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做准备,制定出任务的具体计划。学生需要做好语文理论知识的准备,迁移地联系专业知识和与项目任务有关的知识,提高技能。然后教师通过给学生演示一些成功的任务案例,给学生做示范。学生再自主选择团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并从各个方面考虑拟定任务计划,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参考性意见。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应将这部分内容突出出来。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中,在确定项目任务、制定教学计划的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透彻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项目,同时还要求学生做好一定的知识准备。
2. 按需开展教学
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要表现出来,就必须达到“按需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能力有所发挥,是项目教学成功的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是要保证人人参与,这是保障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活动中,逐步理解课程知识并掌握技能。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成果,而是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科学组织、合理分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如在教授应用文时,教学内容可以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学的是广告专业,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为学校设计一条招生广告;也可以组织学生撰写广告企业的求职书。实用性的应用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项目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处理方法不一致,学生的能力水平、优势也就能够表现出来,教师也有空间进行项目指导,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融合也能够达成。
篇3
关键词 Web;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198-02
0 引言
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成果的统计、管理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科研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统计,使之达到准确、高效的水平,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各高校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多,科研管理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各高校纷纷摒弃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进而建立了基于WEB的科研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笔者在本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引入了论文提交审核、项目预申报2个子系统的开发,使用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解决了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系统需求分析
1.1论文提交审核需求
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论文的统计和审核是高校科研处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一般的科研管理系统均包含此功能。
论文的提交和审核,过去一般由作者提交论文纸质复印件,科研处汇总后,逐一审核(包括是否属SCI、EI收录、是否属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数否属非法期刊发表等),再由科研处人员逐一录入。许多高校由于实行高级别论文的奖励政策,使得科研处在该项工作中尤其不敢掉以轻心,稍有疏忽,即容易引发投诉和矛盾。在论文数量大、科研处人员少的院校尤其如此。因此,科研管理系统若只承担录入、存储且辅之以统计查询的作用是不够的。
高校图书馆在论文的甄别工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之所长,在系统中专门开辟一个审核模块归之使用,从而避免科研处在论文甄别上的尴尬与被动。
论文的提交可由作者纸质提交改为自行登入系统录入。图书馆审核后,其数据不允许再修改。此举有2个优点:其一,减少纸张使用,低碳环保从日常的工作中开始;其二,审核结果权威性增强,减少争议。
1.2 项目预申报需求
笔者从事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多年,学校规定的项目申报截止日到后,个别教师仍提交申报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有多方面,申报期内教学工作繁忙、外出公干等。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加入预申报模块,可以有效地减少逾期申报的情况发生。
其做法为,科研处每次项目申报通知发出后,即在通知后面链接项目预申报模块,教师浏览完申报通知后,有意申报者即可进入项目预申报子系统,进行申报登记。科研处在受理申报材料截止日的前三天,可以根据目前所收材料的情况与项目预申报子系统内的登记情况进行对比,对尚未交材料者进行提醒和督促。该系统投入使用后,逾期申报的情况大幅减少。保证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系统结构设计
2.1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通过以上需求分析,针对本校科研管理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本系统采用了多层B/S(Browser/Server)模式体系结构。B/S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本系统采用.NET框架支持下的n层分布式体系结构,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2.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论文提交审核流程设计
3 系统安全性设计
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本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除了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对数据库中论文审核的结论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因此,本系统除了使用通信协议提供的功能完成连接和验证省份外,在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中还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了分配和限制,从而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部不被非法泄露和修改。
用户的权限主要按用户使用性质进行分配,其中包括:教师角色用户(即有科研信息的用户)、人事处用户(专门负责教师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科技处用户、图书馆用户(负责论文审核)、财务处用户(负责科研经费的录入、修改、删除)、部门领导查询用户(只限于对本部门的科研信息、汇总信息进行查询)、院领导查询用户(可对全院科研信息、汇总信息进行查询)。
4 结论及应用效果
本系统于200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它的多级用户权限管理、分布式实时查询等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达到原设计目标。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实现了论文审核过程的无纸化提交,同时引入图书馆作为一个用户,解决了论文甄别问题上的难题,加强了论文审核环节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在项目申报方面,该系统能提前让科研处掌握参加申报的人员数量及其姓名,便以及时做好提交申报材料的提醒和督促工作,保证申报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市场调查,建筑装饰材料,教学
本文就装饰材料课程特点与市场调查环节结合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探索其实践规律,更好指导课程教学。
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掌握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具备合理选用材料的初步能力以及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装饰材料品种多且复杂形成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双方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系统性差,不同材料之间的知识跨度大教育论文,缺乏关联性。在教学中难以将繁杂的课程内容归纳为相互衔接的渐进过程,使课程的讲授条理性差,教师难讲、学生难学。②品种差异大、指标参数多、逻辑性差。教材中所介绍的各种材料从外观质量、性能指标到使用条件等几乎都以参数表格表示。面对数目繁多、枯燥乏味的表格和数据,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也很难把数据和装饰材料结合起来。③实践性强,教学条件相对滞后。装饰材料需要有样品实物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但由于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没有足够的装饰材料样品,许多材料的装饰效果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欠佳。
二、市场调查的意义及操作方法
市场调查是学生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类型多样,有综合型市场、有建材超市以及一些分布在社区的小建材五金店。在台州市内大型建材市场有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市场、椒江家乐居建材市场、路桥装饰城、洪家装饰城、临海恒大装饰城以及各小区的建材小超市,市场上产品多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很多,要调查的装饰材料可以分很多专题进行。通过市场调查,学生直接面对产品,了解产品的品种、规格、价格、性能等丰富的信息。
在课程理论授课部分内容要有比较和取舍,课堂上精练的讲授要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科前沿,更新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讲授之中,适当弱化理论内容教育论文,强化应用内容,在知识的广度、归因推导上把握尺寸,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和复习。备课中,要找到案例说明市场调查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善于从国内外书籍、报纸和光盘、网络上搜集资料并归类整理,运用这些近似于实际情况的材料训练学生,让他们不离开课堂就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综合运用市场调查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成功的市场调查,是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分组(每组6人),设立本组调查课题名称和课题计划,初步拟定调查计划、调查目标和调查范围。教师在对课题名称和课题计划的审查中,必须要留意各小组组长的选择,在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特别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在调查计划草案中把握其实践经费的控制。
三、完成市场调查报告
学生在参与市场调查活动后,掌握了一定的资料,写报告时还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全面规范的专业指导和实践活动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对收集回来的各种繁杂的资料、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并引导学生从各种资料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另外教育论文,聘请建材企业专业人士给学生作现场讲解,使学生在认识材料时更接近社会,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写出更全面准确的市场调查报告。
我们要求调查小组以PPT的形式,把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以及产品图片分类制作,汇报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以课题答辩的形式打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收集到的各大类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同时选出最了解材料的同学代表本组做介绍,最后在教师和各组代表同学的共同打分下给出每组市场调查的分数。市场调查活动不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们的市场阅历,如何和商家打交道,收集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分工协作精神,独善其身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各大类装饰材料的市场调查的,自己做好了别人没有动,根本不能完成本组的任务,最后选派一位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来介绍本组的市场调查总结,是答辩中真正能出彩的地方。当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作业是有内涵的成果时,他们就会采取及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市场调查报告,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长了同学们的才干。
市场调查成绩由组长确定的团队协作学习中的表现分各个阶段的课堂项目完成的情况评定教育论文,包括报告的科学性、方法的技巧性以及最后的答辩情况(报告的说服力、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组课题项目各个节点的检查和审定,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应用能力。最后的答辩环节更是综合考验了该小组的课程学习情况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基础与前沿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入了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市场调查,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筑装饰材料》课程中的市场调查环节还存在许多可以探索、思考以及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更多令人感兴趣的教学规律还有待挖掘和归纳。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改革完善教学方法,逐渐摸索出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一般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祖森.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浅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04,10.
[2]张弘.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市场调查报告[J]. 职业技术,2007,12.
篇5
起点
行者,是理想主义的实践者,是行走田野的思想者。几年前,我写作《做新教育的行者》,想以富有个人色彩的和所处地域特征的行动诠释新教育的精神世界,想以不断跋涉的脚步涅为新教育的一道风景。在这行进的道路上,新教育研究会是一道对我和研究会团队而言别样的风景。
2007年2月2日,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新教育研究会”)经省教育学会和省民政厅正式批准。
在角色定位上,新教育研究会是江苏省教育学会领导下的二级学会,同时,由于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性的研究活动,所以,研究会将与新教育研究院密切合作,发挥其“孵化器”功能,及时推广研究院对新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邀请研究院的研究员深度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形成研究合力,共同推进新教育发展。新教育研究会的各种活动、研究进展、取得的成果也及时通过“教育在线”和新教育杂志与新教育同仁分享。
受朱永新教授的委托,由我负责筹建新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并把秘书处设在海门教育局。为此,我们成立的筹备组,于2007年6月到7月,向省内各新教育实验区与新教育实验学校发出了发展会员和推荐理事会成员的通知。之后,陆续收到回执。经过与新教育实验部分核心团队成员的多次磋商,初步确定了新教育研究会的理事会成员。与此同时,筹备组向省内各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发出了优课评比和论文评比的通知,秘书处也陆续收到各地报来的录像课和优秀论文。
2007年11月16日,第一次研究会成立预备会在我的工作室召开了,我、储昌楼、李宜华、吴勇等围桌而坐,研究会的工作就这样以完全务实的姿态拉开。我们详细讨论了新教育研究会成立会的议程、论文评比的规则、数量和评委成员,优课评比的规则、得奖数及评委等。那段记忆,紧张而忙碌。秘书处成员每天加班,编印了研究会会员手册、论文集、会务指南等,落实了会议中的优课评比安排,新教育论坛等重要工作,制作了理事聘书、论文、优课获奖证书等,海门新教育团队还为大家编印了《2007'海门新教育拾粹》,拍摄了海门新教育专题片,各实验区为论文和录像课的选送也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11月23日晚七时,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预备会召开。我记得在第二天的成立大会上朱永新教授脱口成章,将多年来对新教育精神的思考第一次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的阐述。
在这次大会上,也明确了新成立的研究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1 组织理事会议。定期召开理事长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和理事会议,研究新教育研究会的具体工作和行动策略等。及时总结全省各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实验的最新成果。不断壮大新教育研究会的力量,秘书处将继续接受会员申请,以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新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
2 组织论文评比。组织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以选送最优秀的论文参加省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2007年论文评比的主题是“理想课堂”,2008年新教育研究会的论文评比主题是“每月一事”。
3 组织优课展示。每年组织优课展示或评比活动,把“理想课堂”的研究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方案上,要从价值观和教育思想的层面研究课堂教学,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使理想课堂的建设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4 组织主题论坛。主题论坛将作为新教育研究会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根据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进展和“十大理想”构建,不断形成研讨的主题,并通过论坛,分享思想、经验、设想等,通过对话,碰撞智慧,生成智慧,不断加快新教育前进的步伐。
5 组织成果分享。组织各种形成的成果分享活动,建立成果年度报告制度,要求参加新教育研究会的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于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新教育研究会秘书处,以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一年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并附一年的各种活动剪影和图片。研究会秘书处将编写简报,发送全省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交流。另外,将根据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研究进展的程度,确定一些专题性展示研讨活动,组织相关的学校一起参与交流、展示、研讨。
6 组织项目联盟。理事会将通过项目联盟的方式,推动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共同体,科学进行项目攻坚。比如,新教育儿童理想生活方式;新教育理想德育、新教育学校文化、新教育理想课堂、新教育书香校园等,以后根据研究进展,不断丰富项目内容。凡是对其中一个或几个项目,有志于进行深度研究的实验学校,通过填写项目联盟申请,确定项目联络人,采取轮值主席制的方式,推动项目联盟的活动,以及研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每次项目联盟活动情况,以及形成的共识和成果,研究会秘书处将及时通过“教育在线”及简报的方式发送至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分享学习。
在路上
(一)
对于我和我的团队而言,一块巨大的试验田正在眼前铺开。
教育科研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的灵魂,而开展课题研究又是其中最富挑战性,最具操作性,最有推广性的实践活动。从2008年开始,研究会正式负责管理、研究、实施和推广朱永新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当年5月,课题管理中心申报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1月份《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正式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系列成果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该课题的后续性研究《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成长的行动研究》又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并顺利开题。我们迎来送往着各种开题和结题的大会,这些来自田野实践的结晶,正在汇聚成新教育宝贵的财富。
我知道,我们的团队承担着怎样的工作量,每年数百份论文会汇聚到他们的桌前,由特级教师、各实验区负责人和名教师,组成评审组分学科对论文进行评审,从中选出优秀的上报省教育学会参评。我们说,新教育人有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新教育实验者是一群不做官人和学人,而是做农人,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土里的人,而这个在幕后忙碌的团队,就是一群“颗粒归仓”的“农人”。
也让研究会忙得不亦乐乎的,是举办多层面多学科的现场展示、论坛研讨。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江苏省初中教育论坛、新教育学校文化展示活动等等。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绝不是四周的彩旗猎猎,而是那些来自生命的精彩展示,源自灵魂的智慧碰撞。
研究会的另一个发力点,就是促进“专业成长”,让每位教师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
教育研究会成立之初,决策者们就将其定位为一个研习共同体、一个研修共同体、一个研发共同体。研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专业阅读书目与地图,让老师们在反思自己阅读史的基础上绘制适合自己发展的阅读地图;研修共同体,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提供了展示、磨砺、修炼、合作、互动的专业成长平台;研发共同体为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做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地方和校本课程甚至班级课程的研发者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的项目平台。从研习到研修再到研发,形成了新教育人专业发展独特路径,在这一路行走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新教育共同体,以及“教育在线”网站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和成长舞台。
此外,我们还利用“教育在线”建立了实验学校课题管理信息平台,要求各个实验区都要建立课题信息专题贴,以及时交流各个实验区和实验校的课题实验进展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整理了20个专题贴在信息平台上交流。课题管理中心还利用这一平台,为各个实验区提供了挂牌校的样牌和协议样本。并且通过这一平台,及时收集各个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新教育实验年度和总结计划等。
行走,是新教育的生态。2008年,山东威海、浙江嘉兴、平湖;2009年,河南焦作、山东临淄、诸城;2010年,河北石家庄、云南楚雄、重庆长寿;2011年,四川北川、安徽霍邱、山东日照……在与全国各地实验区和实验校的互动中,研究会成为一个经验流通的有效管道。
(二)
当然,江苏及至海门,是我们直接践行新教育的田野。
忘不了那些在教室里的静悄悄革命。朱永新教授说,“教室”就是一付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每一个生命真正地在教室中开出一朵花来。记忆最深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俞玉萍,她和她的“百合班”以10余年一贯的坚守成为缔造“完美教室”的领军人物,2010年俞玉萍成为海门市完美教室名品教育项目工作室领衔人,率领团队为全市班主任义务培训近十场,达2000余人次,并赴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新教育实验区作培训,2011年该工作室升格为南通市级名师工作室,并在11月份举行的全国新教育海门开放周活动中以教室开放、活动展示、工作坊研讨等活动与来自全国的400余名新教育同仁分享研究和实践成果。
“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开展“每月一事”项目是实现这个理念的重要方法。江苏海门实验区的“每月一事”在全国各新教育实验区(校)中最为显著。2008年3月举行的新教育行动“每月一事”项目现场推进会,提出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实验区所有学校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从面上发动,到具体行动,以及评价反思,都尽力做到位,形成了初步的实施模式。“海门新教育在线”,设置了“每月一事”方案交流区、案例交流区、反思交流区,定期举行了网上优秀案例评比和年度“习惯养成示范班级”和“优秀小公民”的评选活动。“每月一事”项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从小处、从身边和孩子的实际出发确定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等形式开展活动,将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2月,让我们不问红灯;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4月,让我们踏青去;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7月,让我们玩球去;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12月,让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导引的故事和设计的活动亲切动人,绝无面目可憎之虞,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在更高的层面随即生成、不断完善。据此而集的成果《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于2009年7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各实验区推动“每月一事”项目的重要蓝本。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这就是新教育人行动哲学的高度概括。阅读,在海门2005年9月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后,一直坚持。2007年,海门的“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已经延伸至初中。全市范围的“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班级”评比如火如荼地展开。读书活动还辐射到了家庭、社区,家长被孩子读书的热情感染了,“亲子阅读”成了海门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社区阅读成了居民业余生活的首选。从2007年开始,海门将每年元月的第一个周末,确定为海门的“家庭教育日”,这在全国属首创。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在全市积极营造和谐的亲子共读氛围;开展“亲子共读”专题讲座,指导亲子科学阅读……由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海门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油墨芳香。甚至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学校从地方课程中每周拿出一节作为校本阅读课,并确保每天1小时让学生自由读书。
此外,启动“儿童写作课程”。2010年9月,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高子阳,海门市“童化作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吴勇以及新教育研究会核心团队成员齐聚,进行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碰撞,决定正式启动新教育儿童写作课程项目,建立项目专题帖。专题帖的总定位是找到新教育儿童写作课程的制高点,弥补结构化、系列化教材作文课程的不足,填补新教育实验在这方面的空白。会议决定充分整合管建刚、高子阳、吴勇等3个工作室的力量,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建立9个主题帖:“我的作命”、让儿童百分之百地喜欢写作、童化作文、中外写作著作的阅读、儿童写作的三大系统、课外写作课程创新设计、儿童写作课程点评、儿童整本书写作、写作教育故事。由吴勇撰著的《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高子阳、管建刚、吴勇共同打造的《写作教学“铿锵三人行”》发表在《教育研究与评论》。目前,新教育儿童写作课程的系统建构正在进行中,并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
篇6
论文摘要:对国内外近三年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笔者发现,语界同行对“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课题研究的广度和力度都不够,对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的专题研究甚至为空白。研究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前期基础调研
二00一七年,笔者深人都匀市周边20多所乡镇中学的英语课堂,听了二十多位教师的课。在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发现:无论教材、教法、教学设施怎么先进,如果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状况是怎样的?本着这一问题,笔者对国内近3年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旨在于对研究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对国外研究的描述
近三年来,有三篇教师教育研究的综述文献代表了我国外语学术界近来对于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进行综述的最高水准、它们是:《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贾爱武,2005);《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刘学惠,2005);《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高云峰,李小光,2007)。以上几篇文章对近三十多年国外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了类似的概述,认为外语教师教育可分为以下叹个阶段:70年代交际法兴起之初,人们研究重在教学内容,80年代开始热衷于研究教学方法,并创造了多种教学法和技巧,但是教师们并不能顺利地实施这些教学法,于是90年代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研究教师上来了。WWW.133229.cOM1997年在英国布赖顿举行的第31界国际英语外语教学协会年会上,英语师资教育与教师发展成为会议六大主题之一,其中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机制和动力问题是目前外语师资研究的重要课题。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quarterly推出专刊“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国际性讨论,它标志着英语教师教育己经成为各国从事英语教育专业人士的研究焦点。
2.2国内高校相关研究
《外语界》等十种外语类核心刊物在近十年总共发表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论文64篇(高云峰,李小光,2007)。从时间跨度以及刊物的分布来讲,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研究态势,说明目前我国外语界对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同l)厂〕我国90年代后期开始有学者对外语教师教育表示关注,但多是从理论研究以及外语教学技能的角度展开的,对教师的培训也多是表层化,相关的文献中常出现“外语教师培训”、“外语教师教育”,而“外语教师发展”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说明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应从教师内部自身提高内在素质才是关键所在(国内研究算是勉强跟上了国际研究的步伐,但仍有不少差,特别在强调教师发展这一点上,我们更注重理论,培训也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而国外更注重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意识以及促进发展的途径(贾爱武,2005),笔者对国内一卜种外语核心(或重要)期刊,如《外语界》等近3年刊发的外语教师教育类文章作了统计,结果如下:
表1国内重要外语期刊近…万三年发表的教师教育类文章数量统计表(单位:篇)
统计结果与高云峰,李小光((2007)的论述一致。不少刊物如《外语学刊》等近三年刊登的外语教师教育论文的数量居然为01所刊发的教师教育类文章数量很少,并且多是讨论抽象的理论为主,如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信念、教师自主等。
以上统计都是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有关,似与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的研究无关,其实不然,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是培养英语教师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基础英语教师的重任,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发展与高校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第二,高校是引领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最前沿阵地,其科研理论、成果和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有很大的参照作用。第三,高校的理论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代表国内该领域理论的最高水平,对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直接产生重大影响,起到对外语教学改革进行导向的作用。
笔者还对2004-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所资助的常规项目以及西部项目的数量进行了相关统计,结果如下:
表22004-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所资助的英语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的项目数量统计表(单位:项)
统计表明,近几年获资助的英语教学类项目偏少,这与我国庞大的外语教育环境不相符,2007年外语教学类获资助的项目增加到10项,但仅一个项目与外语教师教育有关,但不是专门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国家社科基金对外语教师教育项目的资助还非常薄弱。
2.3国内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育》、以及各类学报都刊载了一定数量的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类的论文。各种相关学术会议也在热火进行。这些文章和学术会议大多针对英语教师教育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教学介人为主,多是讨论教学信念、师资培训,或者优秀教师个案研究,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探讨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的教师开拟,再辅助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感受实验的动态过程。这样既节约实验成本,避免使用昂贵、有毒有害试剂,也适合易燃易爆、造成环境破坏的实验;又能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方法,观测到真实的现象,也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如对有机物燃烧、蛋白质电泳等实验进行模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实验过程的绿色化。
2.4考核方法绿色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对实验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采取了小论文加平时成绩、一次操作考试加平时成绩、实验理论考试加实验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办法。但这些考核办法更多的是针对学生实验能力本身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和实验道德规范的养成。考核方法绿色化就是在考核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环保责任和团队精神等的考察,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人才。
3教师素质绿色化,构建绿色实验环境
教师作为实验环境构成中的一大主体,其自身素质的绿化对于实验环境的绿化至关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绿色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己必须加强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面向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无论在教学方式上和个人行为上都要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出思考,进行改革,将绿色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篇7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篇8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篇9
拿学生们来说,在进入这扇门,也就是选择导师之前,需要向导师“表示一下”。研究生们想通过论文顺利毕业,其中有人想得到老师额外指导。据悉,特别是博士论文,不少人都难以按时完成,为了让老师“高抬贵手”,或者是在平时或毕业找工作时能“多多关照”,送礼自然是在所难免。
其次,申请课题也是一个很“灰”的地方。一些导师向有关部门申请研究课题,很多课题研究经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而申请来之后通常是名义上导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干,事实上是学生们主干,而学生们的补助通常是看导师的脸色,有学生表示:“一个月能给几百元就不错了。”记者曾见过干了两个月的活,就拿1500元钱的学生。好一点的一个月给千把元,学生们已经很满足了。所以现在学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而不是“老师”。
事实上,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到课题,要看名气大小,同时完成的课题也是自己将来再申请的资本,完成的课题越多越好申请。有些导师都成为申请专业户,甚至开始帮别人申请课题,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学霸”。前些日子,某位教授跟记者闲聊课题时说:“现在课题真不好申请。学校里大约有100多人申请,最后申请上的也就十来个老师。我今年申请的是一个教育部的课题,还找了熟人,最后还是没申请上。”他苦笑说。
目前的课题经费实际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僧肉”。而实际的规定是,课题费不能直接作为教授们的收入。某位科研所人员表示,现在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当然也含有旅游费用。“找发票”把经费置换成收入甚至已经成为了大家默认的方式,很多时候都在正大光明的进行,甚至还会发动其家人为其“找发票”。不过,有位老科研工作者亦表示:“目前研究院、科研所收入都不高,论及‘明面上’的收入很多都不及中小学这些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多,而不少科研工作者才是精英知识分子,现在他们的怨言很大。然而想要有尊严并且是体面的活着,依靠现在的收入根本不可能。”他自嘲地说,如果一直拿规定里的工资,生活在北京,简直要“一贫如洗”了。
篇10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
一、“种子培训模式”的探索
(一)紧贴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提供培训服务
1.国际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PETT培训项目
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为提高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有效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小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培训模式”。所谓“种子培训模式”,是指由中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赴国外接受培训;然后由这批“种子”教师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国内两级培训辐射到全省所有小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种子教师(国外培训)骨干教师(国内一级培训)所有教师(国内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做到及时推广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大面积覆盖培训对象,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实现培训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2.培训模式的实施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PETT)是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利兹大学、广东省各小学以及我院共同合作的项目。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我们与合作单位对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调研论证,调查结果显示:在广东省,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英语师资非常缺乏,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是其他学科的,通过短期培训、强化训练后就匆忙上任,真正科班出身的少。于是,中英双方制订了以我们学院为培训基地合作培训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通过多方调研,探索,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是王牌专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的英国利兹大学,作为“种子”教师的培训基地。具体培训分作三级,第一级培训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即选派102名省内的小学英语教研员和优秀英语教师作为“种子”,赴英国利兹大学接受关于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第二级培训在本院进行,即通过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形式,由在英国接受培训的“种子”培训员分期分批地培训省内的小学骨干英语教师;第三级培训即通过送教下乡等形式,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安排,本院负责实施,组织接受过培训的各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我院教师的指导下,培训全省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说,该项目就是通过“种子培训模式”,在全省迅速推行国外小学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目前,全省共有大约6 000名小学英语教师接受了培训,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3.培训模式的推广
“种子培训模式”的成功运行,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吸引了福建、湖南等省的教育机构纷纷来我院学习、取经。目前,这种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模式”,为广东基础教育“多、快、好、省”地培训了大量急需人才,得到了教育部和英国政府的肯定并在国内多个省份推广,为创新培训模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准备一直延续,作为送教下乡的项目,计划把培训成果推广到全省21个地市,覆盖到全省所有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已经推广到了粤东、粤西、粤北等十四个市。
(二)探索培训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中美合作培训项目的模式
继中英合作项目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又继续积极探索中美合作项目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中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另一种“种子培训模式”。
该项目的所谓“种子”,享有国内国外双重种子之誉。即是指由美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到国内来当老师,然后在全省的中学选派一批英语骨干教师来培训(国内种子一级培训),由这批“种子”教师通过封闭式的环境、全英教学的条件,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通过国内培训,再由通过强化训练的骨干教师回到各市作为“种子”,由各市再组织培训,播种辐射到全省的中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国外教师国内骨干教师(一级培训)未参与培训的教师(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培训效益收效甚大。
2.培训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1)项目管理实施:鉴于培训班是中美双方合作举办的,其教学管理可分为两条线进行,一是由美方领队主要负责管理北美派遣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二是中方对项目的管理工作,这是教学管理的另一条线,中方项目主任与美方领队坚持每天一会面制度,互相交流学员学习的情况和教学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班长例会制度。每个教学班有一名班长,负责班务。每周一次例会时间,班长把过去一个星期各班的情况作了交流,提出学习上或生活上碰到的困难或问题,反映学员意见,交流学习体会。中方项目主任正是通过例会了解到了很多自己了解不到或从美方领队处不能了解到的情况,从而改进了项目的管理。同时也将学员提出的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和美方领队沟通。
(2)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取得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在整个项目开始的前前后后过程中,一直受到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外事处负责领导为该项目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拨出专款支持该项目。使到该项目从2004年至今一直延续下来,得到学员和美方的赞赏。这个项目还将继续进行。
(3)注重反馈的信息:每次项目开办后,通过北美英语协会和培训学员反馈的信息途径可以了解项目的评价。美方巡视员到我院检查工作,对我院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设备、学员质量、外教教学等赞不绝口,表示非常满意。美方领队在给北美英语协会的汇报传真中谈到我院的项目管理(LOCAL LEADERSHIP)、膳食、教学设施设备和住宿条件等,给出的评价词是“SUPERB”,即优秀上等。在培训班结束前,我们坚持在培训学员中做调查,以2007年为例,我们对参加培训的137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这种培训模式是欢迎的。学员觉得参加这种培训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提高了听说能力,使学员认识到听说教学的重要性。经过5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学员达到了提高听说能力的目标。外教不仅带来了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带来了西方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封闭式的环境使学员在听说能力的发展上达到了惊人的进步,这对于那些无法出国进修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加深了对英语教学法的认识。教学法是始终困扰着教师的问题之一。许多学员通过学习之后,都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并尽力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观念从而得到更新。
三是学员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为以后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使用教学法提供了保障。
四是外教不仅给学员们带来知识,而且为学员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外教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敬业精神将永远激励学员们努力学习和工作。
(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
进行“种子培训模式”探索的培训项目还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该项目的培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培训方法和手段的束缚,采取了将音乐和美术合二而一综合培训的手段,为小学培养艺术类综合型人才的培训方法。该项目的培训目标,是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新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观念,开阔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视野,增长小学综合艺术教育新知识,提高小学合二而一综合艺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推进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该项目培训模式为:“政府―院校―国内专家―小学”。培训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学习形式为脱产三周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学员分散回到各地市教育第一线进行教学实践与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有关论文。第三阶段脱产一周集中培训,进行论文宣读、展示综合艺术课程课件、专家专题讲座、进行结题报告等。
参加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后的学员,又是各市在开展本地区培训工作的主要授课人,他们作为国内的“种子”,将培训班学到的艺术教育新知识又进行传播,使到更多的小学艺术教师受益。该项目也是基于“种子培训模式”思路而展开的培训项目,对于提高我省小学综合型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项目得到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和专家的肯定。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称赞该项目在广东的艺术培训项目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2005年8月中旬,我们将《广东省首届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有关资料送往北京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评选活动,得到专家们的公认,获得了优秀培训项目奖。
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平台立体化
基于教师培训引领和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我们主动适应广东基础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中外合作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除此以外,我们还探索、建立了培训平台立体化的结构,这也是暨“种子培训模式”后的又一种培训新思路,也是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课堂――网络――期刊”立体化的培训平台。学院建立的网络培训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断延伸,达到了“种子培训模式”的效果。网络平台包括中英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资源中心、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网,开通了视听资源数据库、各类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专业数字化资源库。近来又建立开发了集各类培训资源为一体的广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该网站信息非常丰富,包括培训进修、教学资源、培训资源、教改论坛、在线交流、名师巡礼、教育管理等栏目。这些网络资源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的共享,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论文的平台,而且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信息化平台。
学院编辑出版的《南方教师教育》杂志。该杂志以教师教育为主要内容,集时代性、教育性、实用性、指示性于一身,成为广东省内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和探索的平面媒介。参加培训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可以通过该杂志进行发表,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与全省中小学英语、艺术教师进行交流的又一平台,被教师们亲切地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三、“培训高素质中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与手段已见成效
坚持“培训高素质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主动置身广东教育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体系,教师教育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办学以来,培训在职基础教育师资13 000多人次。在各项培训工作中,我们均按绩效管理的要求,将每个项目的类型、培训模式、培训目标(目的)、培训各项指标和标准都在事先明确,再按照计划的要求逐项进行,并按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及进行必要的监控,最后将培训过程进行绩效评价和总结。基于“种子培训模式”的思路,在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延续,以培训中、小学教师项目带动广东省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的建立与完善,使培训工作持续发展,达到培训资源全省共用的长效机制。并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普通班全日制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
[2]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特色报告,2007.
[3]林红.小学低年级在职英语教师培训3+3+3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