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2: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文化传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文化传播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云南文化;文化产业;视觉文化传播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目标以来,在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的“云南现象”、“云南模式”。目前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电子音像、文艺娱乐、网络、体育、会展和乡村特色文化等主导性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一、视觉文化及视觉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迅速变革,视觉文化时代早已悄然而至,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招贴海报、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已经身处视觉文化的包围之中。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而与之密切联系的“视觉文化传播”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为广泛和更为自由的传播,而其他非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图像、形象等视觉符号进行传播。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为自由。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云南的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视觉化传播的优势,加大产业发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云南视觉文化传播的现状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和神奇,自然资源瑰丽和多样,被誉为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摄影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为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总体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显现,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民族歌舞资源丰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打造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并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试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迥异的文化奇观”,不仅成为云南省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且也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风情歌舞《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候i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通过优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宏的舞蹈场面、出神人化的灯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继出现了《七彩情》、《舞彩云》、《贝叶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让观众在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艺术景观中,深深感受到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艺术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影视、演艺几大龙头企业,培养出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视精品。以《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风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和表现领域。2005年9月,由中国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了“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该系列预计在云南的l0个地域拍摄10部电影,“云南影响”新电影旨在通过电影营销云南、输出云南,让“云南影响”影响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双版纳、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摄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视文化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等建设了一批适宜电影电视剧拍摄的人工景点及景区,并创造了影视制作的相关条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各地地方文化节的开展。“视觉符号是事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地方文化节是以区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紧紧围绕特色文化而开展。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盘王节”、景颇族“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节”等。有些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节,元阳梯田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罗平油菜花文化节、腾冲火山热海旅游文化节、晋宁古滇文化节、临沧茶文化节、扬武烟盒舞文化节等节日,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更是扩大了云南的影响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闻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出版业打“特色”牌,使滇版图书不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书籍,并编辑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两本高质量的邮册;云南本土的各影视动画公司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气息、有自己原创品牌的动漫产品,充分展现了云南在本土动漫创作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文化交流和国外演出表演,有时还搭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使海内外的朋友领略到与众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云南省在以上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优势,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丰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领人们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滇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云南文化的视觉化传播效应。

三、加强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在视觉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仍需调整思路,拓宽领域。

(一)借鉴原有经验整合云南文化资源,打造视觉传播平台。

云南省是一个“最美、最大的天然摄影棚”,《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大片相继来滇取景。通过影片众多的观众领略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迥异的古滇文化,同时对云南心驰神往。在此影响下,应利用视觉化传播扩大号召力;同时加大对云南本土电视节目进行整合和市场化运作,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对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包装,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音像电子等领域的优势,将它们联合起来,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视觉传播平台。

(二)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种类也日渐多样化。图片、博客、播客、广告、动漫、创意概念、DV个人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云南文化的渠道,并联合相关文化产业,形成双赢的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例,网络有的视觉元素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就动漫产业而言,动漫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鲜明动感的形象,时尚的流行元素等吸引着人们。但目前云南省的动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动漫产品的水平,拉动衍生周边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动漫、影视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云南省文化借助这种新媒体可大有作为。

篇2

关键词:社会变迁;体育视觉文化;消费社会;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76-04

Abstract:By using documentary, video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visual culture. It reveals the fact that sports visual culture results from many different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deeply infiltrated into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it is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ss culture. It’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dvancement. At last,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from the aspect of visual expression.

Key words: social change; sports visual culture; consumer society; the role of impact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变迁,体育视觉文化的发展有目共睹。奥运会、世界杯及各种世界性、洲际性、全国性的体育竞赛电视、网络的现场直播,扑面而来的各种广告、杂志……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部分。体育视觉文化如今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十分耀眼的文化特征之一。体育视觉传播媒介所反映的是一个数字化、影像化的消费社会,它使得人们的生活由文字走向图形符号,由深层剖析走向了平面延伸。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并驾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图像作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人类眼观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难怪,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就曾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那么,体育视觉传播文化发展至今,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影响着它――促进着它或是制约着它?是什么因素把体育视觉文化推向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前沿?它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何在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 体育视觉文化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诸如电视、电影、广告、招贴、海报、图形、时装、摄影等等形式所传播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符号或图形图像,它的实际目的在于符号和图像中反映出的社会风貌,以及隐藏在它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背后的社会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2]。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义,它才能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的模式。在这些形形的视觉媒介中,我们不难看出视觉文化的以下几点特性:其一是直接性。这是视觉文化传播的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传播系统的主要因素,它以图形图像为传播媒介,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以提高了信息的直观性和形象的易懂性。其二是文化性。这是视觉文化必须具备的也是必须体现出来的一个特性,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传播的体系必须承载一定的社会理念。如果视觉符号没有一定的文化性,它就只是一个图形、一个符号,而不能反映社会和传递思想。其三是冲击性。它通过颜色、图案等元素的极端运用表达主题、内涵及时代特征,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美好憧憬。其四是传媒性。视觉文化以其独有的感性方式对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进行不断的冲击,在传递信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都是人类基于生存发展的目的,对视觉依赖、对图像需求的结果。

显然,在体育领域视觉文化的发展则表现为体育视觉文化。具体地看,笔者以为体育视觉文化又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是运动竞技时的运动形态,它给人以力量、优美和和谐的享受;第二是运动竞技场的环境建构,它不仅包括环境的视觉构成,还包括竞技间隙的视觉表演;第三是体育明星们的视觉标识,譬如说奥尼尔左胳膊上的Superman,这个超人纹身让奥胖在NBA里入道N年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赛场威慑力的霸王表现,小艾脖子上那个显赫的忠字,仿佛一直在诉说“忠”之苦;第四是体育表演中的“内视”,它讲究的是体育项目内在精神的外显。如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一种运动的视觉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武术对“形-气-心”一体三相的内视自觉,体现了“一人天,合内外”的大生命洪流。武术套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及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参与并形成了体育视觉语言。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觉性、情感性等审美的视觉特性,因而,能够方便而充分表达视觉文化的涵义。体育运动中凸现的力与美在视觉的感染中得到传达与强化,各种体育竞赛是视觉文化所有特征的综合体现。

2 新媒体技术促进了体育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继而引起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在视觉文化领域,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首先,从视觉产品的生产方式上说来,媒体技术的自身因素对其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一方面,当前视觉文化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设计与软件运用领域,如Photoshop、CorelDraw、3Dmax等电脑绘图软件的出现和快速更新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切都在为信息传达的更快速、更便捷、更形象服务;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的确为现代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稳定的平台。如今的3G手机、MP4等随身携带的新媒体就可以实时传递视觉信号。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不仅仅在生产体制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传播和流通的体制上也依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数字化的视觉文化在传播中运用了最现代化的媒体科技平台,全球化的流通方式比其它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

其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其它高科技的发展也为体育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多哈亚运会中通过高科技来提升赛艇赛视觉享受,在赛艇项目首日比赛中,到场观战的观众以及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将会高兴地看到比赛场的水下75米的地方安装了高科技的信号灯,这一在世界上首次应用的技术就是特为赛艇比赛项目而设计的,它将为现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呈现精彩的视觉效果。

这充分说明当代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的已然成形,人们对直观、便捷、高效率的视觉传播方式已欣然接受,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体育领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仅为少数,这样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成为大部分爱好者的选择,体育视觉文化在社会大背景这片土壤上健康成长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在新媒体技术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存在和发展的保障的同时,体育视觉文化也会大大利用自身在感性形态领域中的优越性来促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 大众文化的形成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由于大众传媒的渗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已逐步变小,以电影、电视、网络、广告以及MTV等视觉传媒为代表的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当代视觉文化或者说是影像文化社会的形成,这样就为人类社会的越来越“现代化”、“都市化”而导致了一个商品经济、消费社会新时代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其中后现论家詹姆斯对大众文化的阐释是两个中心的转换:即大众文化是现代主义语言中心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的转换,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文化模式。那么体育视觉文化的发展得益如此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得到广阔的发展新空间[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人们视觉消费的需求。消费社会的到来成为视觉传播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孟健先生在他的《视觉文化传播的另类阐释》中认为“在数字化构造的视觉文化传播‘图景’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数字影像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现代人视觉的要求。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今天视觉文化传播的真正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4]。”

第二,是人们视觉冲击的需求。在许多体育运动场合,速度往往是人们的视觉冲击性最直接的。速度进入观众的视野是由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决定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整个生活的节奏加快了,通讯系统的先进便捷,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在理论上变得零距离了,城市生活的节奏近乎狂热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间和空间结构渐渐开始变化,复杂的现实往往变得迅速而简单,人们已经开始适应和追求快节奏,并由此获得心理层面的。比如,拥有了众多狂热观众的赛车就是速度最直接的表露和象征,甚至有时剩下的只是动力感的再现和速度的展示。在《速度与激情》的影片中,就多次用近镜头贴近赛车款式,展示赛车的性能与演员的驾驶技巧,同时进行不同赛车之间的比拼和对话,长时间让镜头贴近赛车的启动和奔驰的过程。这种彰显速度的场景,观众观看时仿佛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效果,引起诸如肌肉的反射或运动的冲动等等之类的动力学反应。有观众这样评述:“剧情虽然很简单,但以一副冷酷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洛杉矶街头的二人,展开了一场亡命飙车大赛,飞车的速度,技巧出神入化,刺激感十足,太好看了。”

第三,是人们视觉依赖的需求。看,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行为,包括因特网II在内的各种新媒体的发展,都充分显示了“视像化”是一种普遍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用多样的词汇来形容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视觉冲击,人们已经渐渐地对视觉产生依赖,因为,事实上,由于视觉媒体的充分发展,人们已经产生了一种视觉依赖。视觉依赖是人们依赖于视觉过程追求心灵体验的过程,它引发的是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人生态度的根本解构与重建。“审美趣味的主体在慢慢向整个大众偏移,审美思想也由伦理意志向审美想象变迁,人们的审美对象也由灵魂、内涵向感官、肉体运动[5]。”其实,对视觉的依赖、对图像的需求是人类永恒的情结,视觉文化自古有之[6]。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们由幻像到实像再到仿像的发展过程,蕴含着自然形态到人为形态转变的逻辑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由原始的蒙昧转向对现实的认识、再现,继而又从对现实的认识发展到对现实的仿制、表现。这既是视觉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现实与心灵相碰撞的历史。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2007年12月11日转播了一场由梅威瑟与里奇•哈顿的美英拳击对决赛,拳击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是动物为了生存和竞争的手段,是原始的,蒙昧的,但这场决赛由于有“老虎”伍兹等众多巨星以及里奇•哈顿和他率领的20000多名英国拳迷“远征军”的疯狂表现,使得人们从这种巨大反差的体育文化碰撞与冲突中,尽情感受拳击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和巨大魅力,充分呈现了体育特有的这种充满心灵体验的视觉盛宴与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视觉。

4 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视觉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是2005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它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是为满足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和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7]。

谈到文化产业就不能回避商业的主体商人,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创造适合于大众口味的、快餐式的大众文化精神消费品就成为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终极追求。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文化工业凭借着对娱乐手段和媒体的控制,进而具有了操纵大众的日常生活直到内心意识的权力。以广告、招贴、服饰、家具等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思考与判断、选择和拒绝,产业迅速扩大,并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被迫去追求其商业价值,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感悟到这一点,周立波调侃说:“春节联欢晚会再这样下去就变成了一台大型的电视广告晚会。”

贾树枚、陈龙在《视觉文化传播导论》论述到:在这个社会中,面对纷繁的爆炸般袭来的信息,我们的眼球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时间变得越来越精贵,视觉符号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表意要比文字和声音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因而被企业、广告和媒体看中,从而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8]。这样由于文化产业的扩张,于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部门的参与,在当今几乎相同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经济文化背景下,外观的设计和形象的包装就越突显出其重要的意义。而“体育明星”们则成为这场文化产业中的耀眼群星,他们既是视觉关注的焦点人物,也是“被视觉设计”的对象。因此,众多体育明星逐渐从运动场走向大众的视野,纷纷成为各种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比如姚明、易建联、刘翔等等,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体育明星为企业品牌做广告、形象代言人,可以使产品迅速、有效地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体育明星广告也是一道生动、真实的人文景观[9],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然而,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的赞助和推动,使体育视觉文化的发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将体育视觉文化推至空前高涨的状态。

5 体育视觉文化经典诠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为全世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独特创意和多媒体声光电等高新科技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诠释得淋漓尽致。蔡国强和焰火团队将焰火融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个仪式的主题,开创了世界焰火景观创意的新时代[10]。创造了29个“大脚印”、“流星飞瀑”、“彩虹飞架”、“牡丹花开”、“奥运五环”、2008个“空中笑脸”、“点燃圣火”等一个个在高科技手段下完成的奇迹。这是一次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光影奇观,3000台电脑灯,500米长巨幕投影。这是一场用高科技演绎的视觉盛宴。在这场视觉盛宴中,我们看到了是中国式体育视觉文化的呈现,由视觉冲击引发人们对传统和现实社会的反思,带给国人乃至世人的是心灵的震撼,在奥运史上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华章。笔者以为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凸现中国文化核心元素。在开幕式中,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巨幅长卷在“鸟巢”中央缓缓展开,诸多中国元素于其上流淌。饱含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意境悠远,流光溢彩,厚重深沉。这巨大的卷轴及画卷,始终贯穿了开幕式表演的始终,直到运动员入场后,经过运动员奥运五色脚印的踩踏,这一幅山水画才最终完成并由此拉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在“三千弟子”诵读之时,中央的巨幅画卷中间,开始出现了立体活字印刷体,方版汉字凹凸起伏着变化,整个活字印刷版如水波涌动,此消彼涨,充满着无限动感,象征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以及“以和为贵”中国传统理念。

第二,运用最新媒体技术。在开幕式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媒体最新技术。比如,在2008年8月8日20时开幕式开始时令人终身印象难忘的29个焰火脚印,它暗合29届奥运会,沿着北京的中轴路穿过天安门广场直奔国家体育场而来。再比如,“鸟巢”体育场的上方大屏幕波涛汹涌,场地中间的画卷上呈现出立体的船形,整个体育场如同浸在一片蓝色海洋之中,桨手组成的不同图案仿佛迎风破浪而行,蔚为壮观。长幅画卷从黑白转成绚丽的色彩。而所有这些视觉形象都是由最新的媒体技术所产生的虚拟景象。在此景象中,几千名绿衣使者出现,汇成一个星光的世界,时而聚成银河,时而分散成祥云,精美绝伦。

第三,展示绿色人文精神。随着开幕式演绎的进展,象征现代文明的篇章展现在世人面前,演员们搭起人墙,形成鸟巢的造型,郎朗在中间弹琴,上空一个牵着风筝的小女孩缓缓飞过。动静结合,精彩的创意。画卷再次展开,画卷中老师正在给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讲课;画卷外,2008名太极选手组成了一个圆形,场面恢宏而宁静。万众手舞“和平鸽”虚实间奥运和平理念更加彰显。带动全场以此种虚拟方式放飞和平鸽,写意庄重,圣洁清新。当最后一个篇章“梦想”到来,宇航员飞翔在画卷上方,一个蓝色的地球在星海中缓缓升起,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出现在地球顶端,高唱主题歌《你和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诗如画的场景让观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闭幕式中,由12层人墙组成的记忆之塔宛如再次燃起的熊熊圣火,396名表演者在塔身上用人体进行立体表演,“绽放”出了巨大的红色牡丹花。在灯光的映衬下,一次次变化不断打动着观众的激情,令全场沸腾,为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奥运记忆。

虽然奥运已成功落下了帷幕,但开幕式那精彩绝伦的表演仍历历在目:虚拟的和平鸽、巨大的鲸鱼、全世界人们的笑脸,李宁绕体育场碗边“奔跑”……此次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奥运开幕式是全球历届体育盛会史上视觉效果技术最为先进、最为复杂以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次,为世界奉献了一场顶级的体育视觉盛宴![11]

6 结 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消费社会的支撑下,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体育视觉文化日益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承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的新媒体技术促进了体育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大众文化的形成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经济和体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体育视觉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体育视觉文化作为一种视觉思维方式,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开掘人类体育潜能的方法和手段而反作用于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1]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C].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68.

[2] 罗岗. 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3-25.

[3]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大学,2007.27.

[4] 孟健.视觉文化传播的另类阐释[J].文化评论, 2008(11):11-16.

[5] 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9-12.

[6] 米尔佐夫(美)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6:141-142.

[7] http//省略.文化产业.

[8] 贾树枚,陈龙主编. 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68.

[9] 李龙.我国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02:25-28.

[10] 蔡国强,奥运会焰火作品[EB/OL].省略2009-10-3.

[11] 映君,科视助力北京奥运,缔造顶级视觉盛[EB/OL].省略/2008/2008_1_17181_1.htm.

[11]安毅.Crossover一个新设计时代的象征――从Crossover看现代设计的视觉文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12]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大学,2007.

[13]陈玲.当代消费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杜文杰. 美英拳击对决 视觉盛宴与文化碰撞[N]. 中国体育报,2007.12.11.

篇3

【关键词】绝对伏特加 视觉传播 跨文化

一、绝对伏特加酒城市广告系列的起源

1987年,TBWA广告公司为了感谢加州消费者对绝对伏特加的青睐,和为了庆祝绝对伏特加在加州的热销而创设计了一则绝对洛杉矶的广告。广告中的洛杉矶阳光柔和,春暖花开,蓝色游泳池,柔和的光线给受众以“天使之城”的臆想。这则广告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和大力追捧,国际上的许多其他城市也要求TBWA公司为其设计相对应的城市广告,因此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应运而生。

二、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协调的视觉传播要素搭配

绝对伏特加广告作品都可以称之为视觉上的盛宴,其功能已经超过了其承载商业信息的价值,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广告中诠释该产品的核心价值:纯净、简单、完美,简洁明净的广告给受众带来的是审美和体验。当今已是商业竞争白热化阶段,视觉传播日益成为广告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①

1、文字简单明了

广告文字包括了品牌形象文字、广告语、广告标题、广告文案。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中,清新唯美的画面上只是在广告的下方显显示了简单明确的广告语——ABSOLUTE “CITY”。简单醒目的文字体现出的是品牌形象,简单明了的方式使品牌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②这种文案有利于创建商品的识别度,加强对广告的记忆。

2、色彩温暖贴心

色彩是人类视觉上传达的最直接的信息,人们对色彩的认知最为敏感,是引起受众对广告注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含义和文化。色彩包含着独特的人类文化,同时蕴涵丰富的人类情感,在广告中不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产品特定的信息,色彩已经构成了企业识别的重要文化,这种识别方式构成了传者和受众之间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

在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中,广告画面中暖色调的运用体现产品的温暖特征,整个系列中广告色彩干净明亮,温暖而富有包容性,广告整体氛围浪漫贴心,整体色调和伏特加酒温暖和干净的形象是一致的,色彩表现的是绝对伏特加世界拥有强大的包容力,给受众一种心灵停留的享受。

3、构图要素

构图在广告中有重要作用,成功的广告构图能够左右受众视线,让画面有一个明确的视觉导向,它能使广告各要素之间产生内在联系,形成一个重点突出、简洁明快、完整而富有视觉美感的信息体。③

从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构图形式来看,瓶子作为广告中重要的构图要素成为了首要的诉求点,瓶子的形状在城市系列广告中与代表一个地方城市文化的事物完美结合,并放置于广告中显著的位置,让受众一眼就可以看明白广告的诉求点,用这种形式突出广告的创意点,使绝对伏特加酒可以从广告的城市文化背景要素之中剥离出来,吸引受众的视线在这个要素上久久停留,在构图中的显著位置上放大产品的品牌形象而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

三、广告视觉传播技巧——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形式多种多样,绝对伏特加的全部广告都是围绕着瓶子为中心所做出的创意,将绝对伏特加塑造成为了一个绝对酒瓶的完美世界。绝对伏特加酒瓶是在完全透明的玻璃上印刷产品的信息,这表现出了绝对伏特加自信的理念:因为对自己的酒有信心,才敢放弃传统的纸质酒标,消费者可以直接透过酒瓶来感受绝对伏特加酒的品质。④这种酒瓶展现出了绝对伏特加酒的纯粹和奢华,伴随优雅气质和不凡的价值而存在。

广告以酒瓶为诉求的重点,将酒瓶化身为广告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存在,同时让受众又能够从背景中轻易识别出来,背景的取材都是源于生活,广告创意尽是生活中的哲理:是酒瓶亦是生活,生活亦是广告创意,刹那间受众得到内心的共鸣,在审视的过程中感受纯真的创意源泉。

四、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视觉传播前提——成功的跨文化传播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需要传受双方有一定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不断扩大传受两者之间存在的意义空间,就可以不断提高传播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而广告作为重要的载体,特别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前提下,广告的文化因子要针对不同的文化作出不同的文化传播策略,只有在受众对广告跨文化传播表示认同之后,才能算上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广告文化传播。当品牌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的决定因素的今天,决定品牌价值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以品牌支出为代表的全方位输出已成为国际资本大流通的亮点是,西方文化凭借着自身强势的文化特性更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同。⑤绝对伏特加酒的品牌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国际,并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最终成为了酒行业的佼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价值,这种成功不能不说与其成功跨文化传播有重大的关系。

绝对伏特加酒广告最出色的是将自身的文化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完美结合在了一起,突破的文化的屏障,并使用国际性语言得到了国际的文化认同。广告每到一个城市,总能够抓住当地最优秀的文化,并与绝对伏特加酒的广告创意相结合,也就形成了绝对伏特加酒广告独一无二的广告文化特征,这个跨文化传播达到了视觉上的高度识别性和心理上的高度认同性,在有共同的意义支撑下,使绝对伏特加酒的视觉传播的效果一路攀升。

如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系列的西雅图篇。蓝色的海水环绕着如翡翠般的西雅图市,多雨及雾的天气让西雅图看来比美国其它城市柔和,西雅图是座雨城,绝对西雅图这幅广告中就是用雨水拼接成了一个伏特加瓶子的形状,整个画面很清澈、干净,体现了西雅图十分湿润,洁净,透明,像一块明净的玉。就像在电影《西雅图未眠之夜》中感受的那样,充满了温馨、浪漫和暧昧,湿润的空气中充满着梦幻和温柔。

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同时表现在广告画面视觉的同质性,在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系列中,利用相同的广告诉求点和视觉传播流程,相同的模式使绝对伏特加在全球实现了战略营销,无论在那个国度,都可以根据相关广告模式而联想到同一种品牌,达到广告传播视觉的统一,这样可以使传播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已经走向了世界,视觉传播是广告在跨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受众在广告投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很多广告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在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采用了本土化的文化因子。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是这方面的代表,在给受众带来的视觉上的饕餮盛宴的同时将视觉传播中的各个要素处理得协调一致,并将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在视觉上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广告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性质的广告作品,而成为一系列艺术创作。

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解决了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针对国内对广告业发展的不成熟,绝对伏特加酒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在视觉传播上成功的广告,除了视觉要素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之外,还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达到统一性的视觉识别更有助于品牌的记忆和更大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①贺丹凤,《奥运会宣传画的视觉传播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②郜明:《广告原理与视觉传播》,文汇出版社,2008:118

③丰兴军,《广告及相关视觉传媒中的构图与版式设计》,《济宁学院学报》,2008(2)

④赵晓璐,《创意决定一切——谈绝对伏特加广告创意》,《情报杂志》,2009(z1)

⑤陈培爱、岳淼,《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现代传播》,2006(4)

篇4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图形用户界面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成员。作为新媒介的图形用户界面对数字化应用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其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意义。图形用户界面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平台,一种文化符号行为,也是一个文化传播行为。

    辨别一种文化的属性,不是看它的外在形式如何,而是要透过现象观其本质。麦克卢汉(m. mcluhan)指出,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意义。就对数字化应用普及起到推动剂作用的图形用户界面而言,是帮助用户快捷地运用专业软件改善工作效率还是满足用户娱乐时对信息的浏览、传递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图形用户界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活动方式,没有图形用户界面这些活动就很难便捷展开。而在这些活动方式中,蕴涵在图形用户界面这种设计艺术形式中的文化“化人”的作用逐渐显现。

1图形用户界面的文化属性

    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我们在研究人类文化历史进程时,常常把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研究家具文化时,离不开对各种家具艺术品的研究;在研究陶瓷文化时,离不开对陶瓷器物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当下的计算机文化,也离不开对图形界面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与此同时,艺术又是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受到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1.1构筑文化标识的图形用户界面

    文化标识是一种通过借助象征意义和手法来表达文化内涵的方法,但同时它也是指具体的事物。第一,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视角来看,文化标识是一种“表意之象”,即为“意象”。第二,从文化审美的视角来分析,文化标识必须要具有“形”和“意”双方面的含义,可谓“形”与“意”的融汇贯通。

    图形用户界面中的文化内涵、使用功能凝结于具体的形象中,并通过“意象”的手法表述出来。文化的根本性作用决定了文化属性必将成为图形用户界面的核心属性。作为文化“意象”的图形用户界面当然能够成为文化标识。图形用户界面成为文化标识不单是商业层面传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传播的需要。在图形用户界面文化标识化的过程中,孕育图形用户界面的社会文化凝结于图形用户界面之中,图形用户界面文化的结构与社会文化的结构逐一对应,并清晰客观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真实状态。所以图形用户界面成为文化标识的关键之处在于:对孕育图形用户界面的社会文化进行认识和理解,不断从中吸取营养,为传播注人活力。纵观成功设计的图形用户界面,大都以特定文化的“表意之象”即文化标识的姿态出现。在一次次地阐述设计经典中,苹果mac os成为了美国所特有的文化“意象”,我们能在它的图形用户界面发展沿革中感触到美国文化的起伏脉搏,能够洞察到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苹果mac os已由一个单纯的电脑操作软件转变为一种文化标识,它成为了地道美国文化的写照。

1.2图形用户界面的大众文化传播

    在当今这个感官享受取性反思、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制造身体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但是它却为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它不仅事实上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活动本身,改变了当代文化的走向。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景观,必定会带有大众文化产品消费的种种共性。除了传统的商业化、模式化、娱乐化等特性外,图像消费的倾向不断给予受众满足进而激发他们的使用兴趣。

    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描述的那样,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一般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日常消费产品本身应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功能,产品的用户界面也应与这三种功能相协调如果一个产品的界面能够唤起消费者的美好情感,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就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乃至达成消费行动。

    我们大都接受这样的认识:在选择汽车时想开“宝马”还是“悍马”抑或是只为代步,总能透露出用户的某些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事实上现在消费者对手机的消费态度亦如此如果说手机的硬件外观设计可以比作为人体的各部分造型,那么手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就好比人的气质和服饰风格,它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品位修养。对于消费使用它的人来说,多少也会达成这种心理暗示。最近两年的手机卖场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那就是多数手机的外观造型大同小异。毕竟受规格、材料的限制,巴掌大小的手机造型上可以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某一款型走俏,其他品牌也会相继模仿(目前的山寨机大行其道与此不无关系)。为了摆脱外观造型沉闷和枯燥的陈腐样式,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在艺术美观和调动用户的情感方面,成为手机品牌展现个性魅力的舞台,也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由于年轻代是新技术产品的主力消费群体,因此他们对时尚讯息的追求与把握,也反映到图形用户界面的消费与设计中来。一个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往往会成为引导数码市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以“苹果”系列产品为例,无论是“苹果”的电脑系统桌面还是ipod音乐播放器,还是它的iphone智能手机,每一次“苹果”产品隆重上市,都会掀起消费热潮和模仿热潮,涌现出多款系统“苹果”化软件、“苹果”山寨机现象,这些都与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密切相关。由于图形用户界面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以个人为单位的普通用户所参与的图形界面设计也异彩纷呈,尤其以个人博客(blog)、个人空间等自定义界面设计参与居多。图形用户界面俨然已成为一种设计艺术创作普及大众化的对象,这种全面注重美观和情感因素的设计潮流,实际上就体现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重新美化人类生活的努力。

2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文化传播互动影响

    学者王德胜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的组成之一,它的突破和发展,必须有赖于科学技术文化及时、有效地传播,而社会的主要传播手段的突破与发展,势必推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变革,每一次传播介质、传播手段的突破,往往会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文化大发展。”文化传播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很多活动都与之产生了密切联系。当前社会,视觉传达设计一蓬勃发展,它亦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作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重要构成部分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文化传播亦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如同文化传播一样,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也是由人开发、为人服务的,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永远离不开人这个社会群体。

    第二,创造性。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中,创造是它的核心灵魂。而文化传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无时无刻不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

    第三,口的性。图形用户界面与文化传播一样,都是人类在一定意识支配下有指向性、有目的性的信息传达活动。

    第四,互动性。图形用户界面设于十与文化传播一样,都属于双向交流的活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分享的过程,它不仅仅要表达传播者的主观意愿,也要注意并尊重受传者的客观感受。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文化传播则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它们都以能引起被传达者的互动为目的。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文化传播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由于其上述共性,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承载着文化信息,传播着文化知识,同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

    因此,我们可以说,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充当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更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化传播则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因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存在和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变得异常活跃。同时,图形界面设计本身就是设计文化与界面技术文化沟通、共融的结合体。

篇5

论文摘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里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语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分析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进一步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的方式,从而使广告真正地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环境,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广告作品。

在现今世界中,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资本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围频繁流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给国际广告市场和广告传播方式、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广告传播走向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使得其品牌和服务能够顺利进人各国市场为各国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创造经济利益。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而广告跨文化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人的传播途径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进而对经济全球化推波助澜。

文化是构成广告传播的语境基础。人们对广告含意的理解受到传播语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国际品牌在实施跨国经营管理时,所在国的国情、市场属性,目标客户的环境背景是不同的。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阻碍与挫折,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广告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总是能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构筑出人的文化性格,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广告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告吻合消费者的内在认同感,才能被愉快地接受。

一、文化差异在广告语境中的体现

“人类学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早已给文化下了完美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体制下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各国各地的广告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商业经济的附属物,广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广告又有特定的目标受众人群,因此,广告总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正是来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对于个体的影响,每个民族文化都会为其族群提供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这种共性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时这种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广告的创意必须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让广告传播能够顺利展开。

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价值观念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内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一样。

美国运动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这句醒目的广告词正符合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心态:想做就做。但在中国投放这个广告时,"just do ii”被直译成“想做就去做”。结果遭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认为该广告词有诱导青少年做坏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

可见广告传播一旦跨越了文化圈,就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广告语境必须跨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再比如两则旅游广告:

一则是台湾某度假别墅的广告。广告词是:“一条清邃的小径,垂柳依依,宋式山水地形,随中国古典大门徐徐转开,轻托出淡淡的山峦,江南风味扑面而来,我们仿佛回到故园的江南山水,二十四桥,西子湖……都在脑海涌现。”

另一则是美国游船公司广告:“你总有机会跟着人群到一般的旅游地,度过一个平常的假期。然而你也可以乘坐传奇中的‘三角女王号’再现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的历险故事,或去发现百年以来一直未变的俄亥俄河岸的魅力……”

这两则广告的诉求点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抓住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另一个则抓住了西方人富于冒险、追求刺激的心理。这两则广告的诉求都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抓住了处于不同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各自的诉求对象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

2、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避讳、禁忌。广告不仅要关注民俗中的种种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风俗习惯,并入乡随俗,完成与当地目标消费群的深度沟通。

广告语境如果与当地风俗习惯吻合的话,会让当地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可口可乐自2001年起的春节营销活动就堪称经典。可口可乐公司从2002年至今在春节期间连续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广告,传递了中国人春节回家的传统习俗,在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时刻,可口可乐感动了我们。

3、不同的审美感受

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带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写意”与情趣,而西方人则喜欢“写实”与幽默。中国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社会则对此宽容度比较高。国际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广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极了”,在西方的广告却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骸镂形象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方广告中经常被运用,但在中国广告创意中却需谨慎使用,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4、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思维方式具有会意性,西方则是直观的。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而西方民族偏爱分析思维,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大一样。

其次是西方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和个人责任。东方人则是以群体为核心,更多地强调群体利益,主张群体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

所以在中国以“家与亲情”为诉求的广告是最能影响和打动消费者的。舒肤佳的“爱心妈妈,呵护全家”、可口可乐的“春节回家”等等众多的广告引起中国人广泛的共鸣与感动,都离不开中国人的群体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席卷世界的当下,在交通与信息传播等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个人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和复杂。而这种跨文化传播最多地发生在经济领域,可以说,日益兴盛的国际经济活动已成为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中广告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国营销几乎总是借助强大周密的广告攻势打开东道国的市场。可以说,广告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先驱角色。

因此,当广告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应该深人地思考和探析这种广告文化语境中的互跨与融合的过程,以避免跨文化传播环境中的失当因素,从而有效地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作为东道国来说要具有广阔的胸怀,发扬文化包容性的优点。比如,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包容与融合多种不同地域与外来文化的历史。从诸子百家到印传佛教文化,都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

当今的跨文化传播,更进一步地要求我们以开明和良好的政策和心态去面对外来广告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学习外来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让中国品牌的广告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遵循“扬弃”原则。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分辨、筛选、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外来的广告文化,我们应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沟通与互补;但与此同时,还应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这样才能既表达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又弘扬了本民族所蕴含的内在智慧和独特理念。

第三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将会增大,在这种文化增值现象中,传体和受体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与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传播中增值大小同传体本身的价值有关,如果传体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体僵化保守、封闭落后,文化增值也将是困难的。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进的西方广告能够科学地细分市场,准确地把握目标人群,广告语境诉求准确、角度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是价值颇高的广告文化传体,中国广告从中学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开放国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突飞猛进,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李宁”运动鞋的广告以足球比赛为切人点,无论创意构思、视觉语境、甚至局部特写都和耐克公司的广告颇为神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给自己”的广告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广告创意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中庸,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竞争获胜,足球运动就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这样的广告语境,已说明西方文化正影响着我们,我们已经能够将借鉴外来文化中好的创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们的广告创意中。但中国广告人要明白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有机的融人我们的艺术创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独到文化语境的创意作品来。唯有这样,中国广告才能随着中国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篇6

关键词: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70-02

一、引言

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成为传播水利文化的重要基础。自古以来就有各国人民勤劳治水、管水的记载与传说,我国的水利建设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水利文化形象作为水利风景区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视觉元素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水利旅游风景区对旅游形象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对自身文化形象缺少系统、科学的定位和设计。水利文化形象需要诸多历史文化和消费者需求或旅游感受来支撑和塑造,利用其自身独特地域性与多方面的融合,挖掘出丰富的视觉表现元素。

二、我国水利文化发展概况

水利文化是伴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日益衍生与传承的,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0世纪90 年代左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的水利旅游资源,人们日益增加的收入和休闲时间以及人们休闲观念的改变都促使了水利旅游的大力发展。

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主体文化。它的内涵与外延比水利文化要宽泛。而水利文化是特指人类在水利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可以解释为与水利活动有关的文化。

“水利文化的定义应该沿用广义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在除水害兴水利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如制度、技术和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①

水利文化是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并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文化。作为我国水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具体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水利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让水利风景区的的发展更有潜力与发展空间。使人们在旅游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底蕴,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甚至尊崇的情感。

把水利文化形象化作为水利风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与重点,挖掘进行文化形象设计的视觉元素是进行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以旅游地独特的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化的高度概括,使旅游形象消费者心目中扎根深化。许多旅游地和旅游城市都利用文化形象化定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发展。

三、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提取的必要性

(一)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塑造与设计的意义

水利文化形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人们对水利景区的旅游印象和文化氛围的感受,是对当地水利景区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接受与领悟,在水利文化的视觉元素的挖掘与提取的过程中,对设计元素的多样化也是一个补充和归纳。不同的艺术形式也许会涉及到相同的视觉元素,对各种不同历史文化的题材与视觉元素的发现、提炼、塑造、利用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文化形象兼具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的双重意义。水利文化需要归纳演绎出自身的文化形象,将这种独具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品牌价值的视觉形象要素,以便进行更深入的水利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研究。鉴于旅游地品牌形象的价值在旅游市场中的巨大作用,对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形象也有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水利风景区的宣传建设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基础。

(二)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水利文化形象更是一种对水利文化古老精神的延续与传播。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自古以来水利问题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改水、用水、取其利,弊其害,创新管水治水方法,维护并传承水文化,水道德。这就需要加大各地水利景区水利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直接的意义便是可以丰富水利文化内涵,做到很好的宣传与传播作用,发挥水利文化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功能,借助历史文化的力量达到醒今启今的作用。

四、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解析

视觉元素包括抽象与具象,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如何正确的利用有效元素进行更深一步的设计,还需要对视觉元素进行选择与区分。一些物质的形态、具象的元素可以直接使用,而对一些精神状态的,抽象的,隐形的元素可以加以概括和设计,转化为具象的形态元素,而后对这些具体的物态形象进行符号化与图形化,用于水利景区的形象标识之中。

对于视觉元素的提取,我们可以参照旅游地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相关方法来进行解析,所谓旅游形象的地域性,是一个旅游景区形象的本质以及核心属性,包含了一个景区最具有独特性的可视化元素,在实践过程中,旅游形象通常要体现特色,无论是旅游形象还是文化形象都必须能充分反映该旅游地的地域特征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那么,从地域独特性的构成要素来分类,可以从下列几点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视觉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个地域最容易与其他地区区分的物质形态。因地制宜,就要寻找并归纳当地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形态。独特的视觉元素,可以是当地水利景区或旅游地最明显特征或者熟为人知的特性,这些特质可以作为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大力的宣传和被人们熟知。甚至,在此之前,已经被人们作为当地的一个“代名词”,即提到这个“符号”或者“形象”,人们就会瞬间就会想到这个地区,这是具有高度辨析度的地域符号和视觉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个水利景区最显而易见的标志性元素,包括特殊的土壤地貌,江河湖海,冰川、水文形态、特有的动植物、气候等。

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最大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是气势磅礴独一无二的运河之水,其品牌标识运用了巧妙地将“运”“河”字结合在一起,用中国篆书的形式表现,流畅大气的笔触宛如气势恢宏的正在流动的运河,意境深厚(图1)。

(二)历史文化特征视觉元素

一个水利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靠的就是其本身的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它是景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涵盖范围较广、内容较丰富的一类。历史文化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视觉元素包括: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古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园林庭院、古街城镇、石碑雕刻、社会风情等视觉元素。

另外宗教也是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由道德规范、信仰、宗教礼仪等要素组成,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等,例如宗教名山、道教名塔、石窟寺、摩崖造像、摩崖石刻等元素。例如具有佛教元素的敦煌莫高窟,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这些建筑都可以作为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视觉元素。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修建著称的完美、科学的水利工程,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水利文化,例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饮水思源”石刻、二王庙、伏龙观等。

西兴安灵渠,同样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代水利景区,其中的水街是灵渠比较有代表性的景区与文化载体。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另外在灵渠公园以及水街的各个区域景点,以雕塑,古建筑,石碑,姓氏文化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继呈现。陡门、秦堤、四贤祠、飞来石、三将军墓、等以及具有浓郁秦风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水街,都具有文化内涵丰富的水利文化视觉元素。

(三)民俗文化特征视觉元素

民俗文化是各地民族不可忽视的一项可利用文化元素,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来寻找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治水用水的水利文化,每一个民族传统图形或图案都具有其独特的寓意。其中包括:各地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图腾、剪纸雕塑纺织刺绣、以及一些非物质形态的传统节日及特定风俗、传统地方工艺、民族信仰、民间艺术、语言文字,水利精神、水利制度、治水人物,神话传说等等。

在上文中提到的都江堰,当地人民为了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以及为了感恩李冰修建都江堰而举行的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都江堰放水节,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文学等,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元素都组成了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利文化。

湖南的汨罗,因境内有汨水、罗水会合,其下游名汨罗江,汨罗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学家屈原投江殉节之地。当时,乡亲父老争相划船在汨罗江中,或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亡灵,并藉此表达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这个习俗世代相传且演绎成汨罗江的龙舟竞渡,所以汨罗也称为是“中国龙舟名城”,汨罗的城市形象标识以江中赛龙舟这一风俗演绎为视觉图形,以龙舟作为主体,寓意承载着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图2)

(四)利用图形文字资源的视觉元素

很多旅游景区都会利用自身标志性文字或者旅游地的名称来对汉字或字母变形进而对自身形象进行设计,以简洁明了的视觉元素来表现旅游地区的整体形象,使文字的功能性与图形的写意相结合,同时也不失景区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如下图,杭州市的旅游标识,以中国篆体的“杭”字进行演变,既突出了杭州的城市名称,也指“京杭大运河”,而“杭”字古义也作“方舟”、“船”,,也有运河“航行”“起航”之语义,在字体上与图形相结合,整体图形又似一艘杨帆起航的船,独特完美的诠释了文化内涵。(图3)

五、结语

水利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文化形象的视觉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水平及经验的有限性,本文只是简单从水利文化的载体、背景、内容、形象概括、视觉元素等方面做了归纳和总结。在水利文化形象方面,借鉴旅游形象标志及城市标识的相关设计,归纳出一些寻找材料及运用素材的方法,希望能在水利文化对当地景区的旅游品牌以及视觉设计的运用中,创新并深化水利文化形象,使其更具形象价值与实用意义。

注释:

①李可可.关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41-42.

参考文献:

[1]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13-15,2006.

[2]黄军.旅游品牌形象标志设计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3):235-23.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李可可.关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41-42.

[6]毛春梅,陈苡慈,孙宗凤,张鹏程,朱丽向.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J].2011 年7 月,第29 卷第4 期:64-65.

篇7

现如今多元文化和媒介环境变化多端,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利用视觉语言和视觉方式传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活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地域性高校文化建设的特性也是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和中心。构建高校视觉传播机制、改变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构架高校校园文化视觉方式和视觉语言表达都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而甘肃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地域性研究,不只企图在地域性文化中以获得现成的视觉图案、纹样作为唯一的设计要素进行设计或者改变,而是对于地域文化背后的文化做一系统认知,只有这样在高校校园文化这一特定设计语境下创造出反映地域性文化的校园特色,才能做出更好的校园标志。本文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视觉方式传播的发展现状得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构中的重点及一些思路。

【关键词】

校园文化;地域性;研究;视觉方式;视觉传播;符号

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能明确表示内容、性质方向、原则及形象等功能的,主要以文字、图形、记号、符号、形态等构成视觉图像系统的设计:它是构成整个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在特定区域里,长时期的办学经验中,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高校校园文化视觉符号往往被局限在校园标识和标志的范畴中。而高校校园文化视觉符号指的是在长久历史积淀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形成的一种有关校园的视觉表达方式和视觉语言。将文化功能和形象工程融为一体,为高校师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供贴切的服务。高校形象与品牌设计是一所高校内在精神凝练与外在表现相互融合并不断提升的有效形式,也是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和员工对高校认同感、增强凝聚力的一个过程。校园符号的形成往往是在•代又一代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的成果,高校校园视觉符号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融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师生群体之中传播的有力途径。所以,高校校园文化识別建设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方面出发才能对校园文化视觉识別系统的地域性研究提出建议。

1高校校园文化识别系统

大学视觉识别系统,是对学校形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质等抽象语言转换为具体符号概念,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传达学校形象的有效方式。大学视觉识别系统分为基础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部分。基础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标志、学校名称、标准字、标准色、专用字体等以及基础要素组合使用规定;应用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事务用品、证书、会务用品、公关用品、服饰、校园环境导示、平面宣传推广等。学校文化识别系统是借鉴企业文化识别系统创造的学校文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四个分支系统。

2导入地域性高校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必要性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幵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又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而甘肃总共42所大学高校对于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也做了统一的规划设计,比如兰州大学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匕。校园文化也从标志的设计入手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幵放的大学。再比如甘肃政法学院是甘肃省属的唯一一所政法公安类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甘肃政法学院,幵办普通高等教育。经过55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现己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法公安类院校之一。它的校徽也以法学和公安学科为主导,以形象和汉字的演变为设计理念和基础,展现校园文化的特色。但是这些都只是以标志和校徽上入手去表现和传播校园特色,校徽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视觉传播机制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特定个性和形象的特殊意义表达,也是高校传播校园文化重要通道之一,但是地域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包括校园内部建筑实体、校园室外设施视觉符号、校园室内装地域性的校园文化识别符号。校园实体视觉符号是将校园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而地域环境则是影响大学形象塑造的客观条件,也是决定高形象特色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立足地域性做文章,服务地方树形象,强化功能出特色,应当是地方大学形象塑造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地域性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的思路

(1)我国高校校园视觉方式传播内容概念化可以表现在历史符号底蕴不够深厚、色彩符号历史寓意缺乏、教学理念视觉表达空泛。所以,构建人文化的高校校园环境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载体。

(2)我国高校校园视觉形象传播者对于色彩并没宵太多的重视。色彩作为高校视觉传播系统内部一个重要因素却往往不被纳入高校视觉传播的范围内,对于师生或者在职人员来说似乎对校园色彩并没有太多的印象。然而在国外的校园里,颜色是高校校园文化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造校园主色调使校园的色彩显得更加耀眼是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的又一条新思路。

(3)高校校园文化视觉传播机制连贯性和安全性指的是校园文化视觉传播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缺乏连续性;无法做到保持校园视觉符号的_•致性,安全性主要是设置了各类安全警示和逃生指示标志,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同时在装饰吋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屯的职业意识。

(4)高校校园文化视觉传播建设过程中缺少指导性。校园文化符号缺乏创新力、符号单一化、符号缺乏系统性,这和高校校园文化建构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正确利用视觉传播机制来发挥本校精神,正确调整教学理念的重要现实依据对于完善高校文化视觉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结语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构建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指导思想,丰富高校文化内涵,卨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的地域性研究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实践操作与实施。在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构的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视觉机制的系统性、创新性,通过合理的视觉传播,改进高校VI战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高校逐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并逐步走向成功。地域性大学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形象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究,鲜明的大学形象需要准确凝练大学理念,准确把握大学精神,从而形成地域性校园文化,形成具备自身特色及理念的优质大学。

参考文献

⑴牛萌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长春:长春工业大学.

[2]许霆.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斗江苏高教,2005.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像;图像表达

1 建筑图像便于人们观看建筑方案的形象,并对其形成判断

建筑图像本身作为应用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图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工程投标及施工等过程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建筑图像形成直观和准确地判断。

1.1 图像表达和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国际图像艺术推广机构对图像处理流程的阐述是:图像处理是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以及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处理很多情况下指数字图像处理。

1.2 建筑工程图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

建筑工程图是以投影原理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制图标准,把已经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建筑工程的形状、大小等准确地表达在平面上的图样,并同时标明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生产、安装等的要求。它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筑工程图包括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由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各类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和方式也有差别。方案设计图主要是为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供有关领导部门审批服务;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依据;竣工图是工程完工后按实际建造情况绘制的图样,作为技术档案保存起来,以便于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2 建筑设计领域图像表达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近几年,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在建筑视觉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异常耀眼,无论是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央视新大楼、安德鲁斯主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是扎哈・哈迪德“操刀”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建筑图像表达形式。从他们的设计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属性和对文化符号的构筑。

2.1 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以视觉为中心的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图像化造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造型和符号所追求的是引发受众的深层次对文化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库哈斯伦等人执教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在现代世界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方面有着很好的尝试。

因此,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文化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全新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2.2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在图像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规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对各类建筑施工图等图纸进行审查等形式,来保证建筑设计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合格才能准许施工,能有效保障建筑建成后的使用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环保,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失。

除施工图外,建筑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手绘建筑表现图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绘建筑表现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及室内装饰等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图像表现方式。它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客观上也是设计师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的桥梁。因此手绘建筑表现图既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借助图像传达设计思维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其在现今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筑图像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无论是设计和施工方,还是客户方,存在着刻意压缩前期推敲设计方案,不求图像表达的准确和美观问题,过于追求建设工期的现象,其中一些建筑施工图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欠考虑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给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使用方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二,红火的建筑行业也形成了投标环节激烈竞争的局面,部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建筑图像很“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究建筑图像的准确性等问题。

2.3 建筑工程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

在中国,建筑工程图图像表现研究的应用领域,还未形成具体模式,同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过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师而言就好比战士的宝剑一样重要。那个时候建筑图像主要是通过草图表现出来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建筑师逐渐地关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图像表达的培养。

建筑工程等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使过于专业化的工程图,通过技术与视觉艺术化处理,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过程交流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图形成直观和准确的判断。

3 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方案图、透视图以及施工图等的绘制是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些阶段,设计者和图像绘制着密切配合,将头脑中创意构思出的建筑形象逐步由抽象到具象,模糊到清晰,并在位置、尺寸形状上落实出来。这些绘制建筑图的阶段,应该调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满足使用方的功能使用要求;在建筑形象上要配合功能定位,既落落大方,又独具美感,牢牢把握住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3.1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建筑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依组织实施的流程分别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筑方案的宏观定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各专业对方案的宏观定性;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施工图设计的主要阶段,是各专业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程实施的具体量化。

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的表达主要分两个部分,即文字部分和图形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封面与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施工用料表、门窗表、节能及日照计算书;图形部分包括有: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等。

无论所设计的什么类型的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均严格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并开展图纸的图像表达制作。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规范性保障。

3.2 充分汲取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研究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前文对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方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对具有典型性和类比型的图像进行试读;对繁杂、复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法进行概括;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面向的图像,从媒介形式与材料技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方式可以采用文献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3.3 确定研究范围,重点及创新点

对建筑图像的表达研究,首先必须力求准确定义建筑图像的表达形式,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环节中各种复杂的、综合的图像视觉关系,通过直观且相对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起到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研究者宜直接参与到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跟踪和调研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建筑图像运用于非构件性符号。它在建筑空间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信息载体,发挥着所含信息的传播作用,是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其二,建筑图像作为功能性构件。它与空间的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以此种形式传达空间中所包含的信息。其三,建筑图像运用于建筑结构形态。将图形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结构具备了图形的因素。

(2)研究的重点。其一,充分调研行业及企业,了解评审专家、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对建筑图像表达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对图像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对国内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在色彩渲染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三,借助设计学科基本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图的图像表现在视觉形象构成、图形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其四,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投标的标书文件对建筑图像中涉及的材料视觉、触觉等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方式及创新。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

并且,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突出应用领域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课题,重点解决应用层面的几个问题,如工程投标图集过于枯燥,图像不够美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直观;解决工程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李顺.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视图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朱建国.论土建工程图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篇9

论文关键词:少林武术;传播模式

河南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林寺,“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和世界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少林武术以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内容丰实、文化内涵深厚而享誉中华武坛,历经千百年的演练、融和与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武术流派,习练人群逐年增多,遍及世界各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林武术文化传播由此进入了崭新时代,少林武术已从神州大地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研究和探讨少林武术的传播模式,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一、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产生背景

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植根于中原沃土的少林武术,以其刚健挺拔的雄姿,粗犷豪放的风格,健身益寿的功能,陶冶情操的魅力,成就了“少林功夫甲天下”的美誉。少林武术是中国古老的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有机结合,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具有独特人文资源的文化体系。特别是近些年来,少林武术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应。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资源,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影响着世人。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表达,成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支点。

据统计,少林寺地区仅带少林字头的武校便有八十多所,他们传播武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因此,为了弘扬少林武术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河南省郑州市政府主动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本着“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决定以郑州和登封为武术节的主要活动场所,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在1991年创办的一个集武术、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活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从1991年2010年,郑州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应,少林武术节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为载体,集武术、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活动,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少林武术的故乡,从而形成一股新的少林武术热潮,促进了少林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武术运动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少林武术传播模式的分析

(一)对少林武术传播者的分析

进行少林武术传播需要传播的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少林武术传播者,凡是直接传播少林武术或是对传播武术具有指导和管理作用的个人、组织都是武术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少林武术信息产生的出发点,没有传播者,则传播无从谈起,因此,对少林武术传播的整个过程都起着主要的作用。少林武术传播者是少林武术传播模式的首要因素。作为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组织者政府,在少林武术传播活动中具有更强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进而有力的推动了少林武术的传播。

少林武术节从1991年开始,到2003年共举办了7届,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郑州承办了前两届。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八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并将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主办,升格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主办。政府作为组织者,有力的保障了少林文化和少林武术在全世界传播。在武术节期间,还设置有登封迎宾式、论文报告会、武术竞赛、闭幕式等重大活动。比赛环节设置武术套路和散打两个大项。通过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人员参与到少林武术传播当中来。

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期间的武术节竞赛项目包括少林规定项目、少林武术传统项目、少林对练项目、国际竞赛规定项目、男子散打项目等5个大项及其他项目,每项按男女分为5个年龄组,并分设一、二、三等奖。特别第八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本着以少林拳术、器械为重点,兼顾太极拳、械,既突出少林武术节的特色,又扩大参与武术节的广泛性,有利于中华武术推广和有利于境内外运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

(二)对少林武术传播对象分析

少林武术传播对象是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武术传播的最终受体是武术学习者、爱好者。不同的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对武术内容的选择是不同的。有的人比较喜欢武术技击术,有的喜欢竞赛套路;从练习目的来看大部分人学习中国武术是为了获得攻防格斗能力和理解中国文化,也有些是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来学习少林武术的。

(三)对少林武术传播内容分析

少林武术传播内容是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少林武术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内容一定是少林武术的部分内容,而不可能是全部内容。武术是一种文化,少林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少林武术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称为文化,为了强调少林武术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把少林武术传播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少林武术技法内容和少林武术文化内容。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盛会,在武术节期间不但设有武术竞赛项目,而且安排了论文报告会,通过武术竞赛展示了少林武术技法的多样性,论文报告会,内容涉及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少林武术发展模式、馆校建设、少林武术禅宗思想、功法以及少林武术传统等领域。旨在对当下少林武术的发展进行总结,共商少林武术未来发展大计。探讨少林武术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任务,从中寻找少林武术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而推动少林武术的创新发展。

(四)对少林武术传播途径分析

据调查,从第八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始,在武术节期间所有的比赛赛事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全民健身中大力的推广武术健身,并且武术表演将继续向民众免费开放,这种从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武术在国内的传播。少林武术的在国际的传播有参加武术节的国家或地区有17个发展到56个,参加人数有381名发展到1160名,自少林武术节以来,海外人员通过网络、影视、比赛、武术馆校等方式了解、学习少林武术,风靡海外,少林武术在海外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三、对少林武术节成功的分析和思考

(一)科学规划,政府主导,部门连动,全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最成功因素应归功于政府的科学规划与主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否成功发挥作用,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能否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在这一点上,郑州市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并科学规划,牵动相关部门连动,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武术节的举办与营销,利用合力打造以“少林寺”为核心的文化经济品牌。一边以武术竞赛、武术表演为中心,文艺表演配合武术节的开闭幕式,打造一场内容丰富的视觉盛宴;一边围绕少林武术进行经贸洽谈,带动影视、旅游、饮食等产业链条升级。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经让少林寺名扬四海九洲,少林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在2006年少林功夫也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整合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市场化运作。

少林武术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一个没有经济活力的文化是没有出路的死文化,一个没有创意的的文化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死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把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越来越重要。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与时俱进,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找出路。

四、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林武术文化内涵阐释不足

在少林武术历史的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林武术同样具备文化的基本特征,以运动为主体的少林武术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这些深层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是传播和传承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少林武术发展的今天,世人对少林武术内涵的认识,存在众多的不足、误解和扭曲,因此,少林武术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少林武术内涵的阐释、传播,让世人真正的认识少林武术内涵。

(二)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的“少林武术舞台艺术化”尺度把握问题

少林武术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从舞台艺术方面,创编了《少林雄风》、《禅武不二》、《风中少林》、《少林魂》等大型功夫舞台剧,这对少林武术的多样式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少林武术在充分展示其舞台表演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舍本逐末技巧化”。出于舞台表演和竞赛的需要,少林武术讲求含蓄内劲的传统风格被难度动作展示取代。少林武术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在逐渐“舞台艺术化”。少林武术俨然己经是一种“高雅艺术”,这样在传播过程中很明显会使少林武术失去其特有的魅力。

(三)对传播对象缺乏研究

篇10

众所周知,为了申办世博会和奥运会,我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宣传国家形象和主办城市的主题宣传片。从宣传角度而言,其内容一般包含两部分,一是城市形象的展示,二是世博或奥运精神和理念的展现,具象与抽象,经由导演的精心安排,二者在短短几分钟的影像文本里有机地融为一体,然后通过申办平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的国家形象传播。从这些努力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外宣传意识上的进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此类宣传片在创意构思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具体表现在创意构思雷同、表现元素重复、传播渠道单一等方面。国家形象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宣传片的策划传播也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创意过程,只有政府和宣传片策划者对国家形象和传播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避免以上误区,宣传片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因此,此类宣传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是十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

创意构思不具独特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国家文化魅力的构建。对于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中国,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了解中国,更要让世界深刻认识中国。宣传片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的震撼力来树立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展现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在重大主题活动(如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的内容告知与宣传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们细心观看过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后,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这也恰好反映出目前我国宣传片创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创意构思上的雷同。

虽然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宣传片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制作的,但二者在叙事结构上却惊人地相似。在世博会和奥运会宣传片中,我们最常见到的画面是由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都市生活和民间习俗交织在一起的一幅幅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的图景。每一部宣传片都力求向观众展现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现代化都市和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又兼收并蓄的中国。在这些城市景观、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主创人员和相关管理者们大而全的基本审美取向。正如两任宣传片导演张艺谋所言:“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确实有承办世博会的能力,我们拍宣传片,就是要把上海的申办能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我们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上海申博毕竟还是要向世界展示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拍出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辉煌。……这部宣传片承载了申博功能,一定要拍得大气。”这种审美取向不仅奠定了世博会和奥运会宣传片的基调,而且也成为此类宣传片千片一面、缺乏新意的主要原因。如何能使宣传片走出这种创作构思上的窠臼,发挥出应有的传播效果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也是宣传片创作人员和相关管理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笔者之见,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创意是使传播达到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主意和构思,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意象、表象和形象思维与意识的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创意是宣传片创作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宣传目的的实现和传播效果的达成。所以,在进行宣传片构思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传播内容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重视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恰如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曾经说过的那样——“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创意中的“创”字指的是创造、创立和创建,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和似曾相识。反复出现的事物和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主意绝不是好的创意。好的创意必须是原创的、相关的、震撼的、实效的。创意的关键是“创”,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给人以意外的收获,由此来创造奇迹。

缺少多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从世博会和奥运会宣传片在国内媒体投放方面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对媒体选择和使用的单一性上。媒体选择是信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品质与传播的效果,只有制定恰当的媒体传播策略,才能把宣传片的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从现实操作来看,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宣传片集中投放在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卫视台上,如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等。由于世博会和奥运会是国际盛会,借助主流媒体的覆盖域与影响力来传播世博和奥运知识,调动全国人民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当我们从现实的传播环境和实际的传播效果层面出发来分析问题时,首先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在“富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否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全国观众的目光?又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真正调动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呢?

现在,随着媒介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包括央视在内的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再能包打天下,人们的媒介消费和媒介使用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因此,在传递信息时,我们必须要打造多平台组合的媒介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播功能的链接,重新聚拢被媒介市场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会注意力资源。这就是所谓媒介价值“碎片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

这种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的媒介生态之下,就传媒对于社会施加影响的作用方式而言,由一个单一媒体所实施的“全程传播”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在宣传片的传播中,按照传统的媒体投放方式仅仅将宣传的信息集中投放于最为强势的中央电视台和影响力较大的卫视台显然是不够的。在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背景下,利用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而实施整合传播,对传播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组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从上述问题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媒体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媒体的使用同样需要创意。如何创造性地整合媒介资源理应成为宣传片创作者和相关管理者的必修之课。要选择合适的媒体,首先需要明确传播对象。在明确传播对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两点:一是传播对象的数量;二是传播对象的构成。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世博会和奥运会对内宣传的对象是全国人民,所以理应选择央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这样的全国性媒体。但是,当我们从受众构成这个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事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由于受教育程度、所属职业、收入状况、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对象又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他们在媒介的接触与使用方面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要想使宣传片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深入洞察传播对象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媒体组合策略,努力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发挥线上媒体和线下媒体的联动效应。

视觉元素缺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宣传片的创作对于宣传片导演来说无疑是一种智力体操,在短短几分钟的影像长度内需要传达出整个国家和主办城市的综合实力与申办理念,并且要考虑到审美感、政治利益以及市场力量。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导演在对宣传片的视觉表述上有着相当的重复性。我们可以从世博会宣传片和奥运会宣传片中寻觅出二者一些共性的视觉元素:故宫、豫园等中国古典建筑和高楼大厦、立体交通等现代都市建筑;黄河、长江等典型民族性的自然景观和长城、兵马俑等悠久的历史景点;此外,还有中国戏剧、民族服饰等传统符号和文化元素。在这些宣传片中,堆砌着满眼的中国元素与民族符号,其目的无外乎是想增加我们国家的可识别性。值得肯定的是,在进行创作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我们的传统元素。然而,我们思考的重点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应该从文化符号本身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所承载的视觉文化元素众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图像元素,使我们的宣传片具有更好的沟通和说服效果是每个导演和相关组织甚至是国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国家形象具有民族性,一国的文化便是民族性的突出体现。因此,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都选择了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方式来传播国家形象。然而,在使用传统元素进行创作时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中国元素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化的视觉符号,因此在宣传片中只要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符号一一呈现就大功告成了,这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中国元素”这四个字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体现,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内容、是核心,它决定了中国元素的呈现形式和表意特征。没有内容的支撑,形式会显得空洞;同样,如果内容不明确,表现形式也注定无法给人以清晰的印象。所以,在使用传统元素时,我们必须对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由表及里的开掘与萃取,提炼形成高度凝练的内容,然后借助适当的表现形式向外传播,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不是这样,将传统元素仅仅当做表面文章来做,那么即使呈现再多的视觉元素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世博会、奥运会等主题宣传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的视觉名片。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国内文化资源,积极扩展文化交流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架起与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向世界全面介绍中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介绍、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展示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提炼和概括出中华文明的精髓,展示中国最具个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应该竭力避免陷入误区,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把宣传片拍摄得更加完美;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绝不是一两个宣传片和一两句口号就能定型的,它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各个方面在人们心目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印象。这种印象的好与坏,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自然风光上,更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底蕴、人民素质、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宣传片创作应该是在深刻洞察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元素和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运用与展示的策略性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1.孟建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诊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晓莉:《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国际公关》,2005(2)。

4.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3)。

5.汤绮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6.田天:《谈电视宣传片制作的“三度”原则》,《新闻与写作》,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