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00:1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涂鸦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涂鸦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作为伯明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其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懈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霍尔认为,这一定义与对民众的操纵和贬低联系在一起,民众无异于“群氓”是一群生活在“虚假意识”中的文化傻瓜。其二,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接近于大众的“人类学”概念――大众的文化、社会习惯、风俗和民风,即标志特殊生活方式的东西。第三,霍尔指出,建构“大众”所依据的原则是占中心地位的精英或主导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对立,这种张力和对立区分“大众文化”和“非大众文化”。他在考察大众文化时,主要关注的是文化间的关系和霸权问题。

霍尔自觉地坚持用的方法来定义大众文化,强调文化霸权控制和反控制的双向运作。霍尔认为不存在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必定是存在于文化权力和统治关系网之中,与商业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

霍尔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阶段理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是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各环节均有联系,但又保持着相对自治。霍尔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事实上,由于信息接收者的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霍尔以广播为例来说明“信息来源”和“接收者”之间符码的不对称,广播员往往关注的是观众未能按他们(广播员)的意愿理解意义。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电视观众没有在主导的所选的或符码范围内活动,他们期待完全清晰的传播然而,却不得不面对系统地被扭曲的传播码与解码之间符码的不对称,根源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景和地位利益等结构性差异,其中包蕴着意识形态运作和媒体文化霸权。

三、传媒、政治与意识形态

篇2

所以必须消解掉“阐释的焦虑”。

首先信笔涂鸦,寻找感觉。焦虑时刻,思维必然是杂乱无章的,强行梳理只会忙中添乱,徒增烦恼,不如干脆顺其自然,拿出三五张白纸,随手在纸上写写画画。只要是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不管对错与否,不管有用与否,不必考虑行文章法、语言组织,更不必考虑逻辑推理,尽量把心中想到的一古脑儿地宣泄在纸上。如果心中闪现出佳句好词,也不必考虑是否用得上,先写下来备用。当然,此“信笔涂鸦”并非完全毫无目的,而是指降低思维难度,不必考虑全文的构建把握,只是散乱地考虑某个写作局部,这样可以在比较轻松的写写画画中初步走出焦虑的心境,找到写作的感觉。

其次随便翻阅,触发灵感。如果你平时比较勤奋,注意积累,做过资料卡片,或者写过读书笔记、摘抄之类的,则比较方便,拿出来翻阅,一定会寻找到“阐释”的突破口。当然,大多数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问题也不大,我介绍的方法就是随意找一堆书浏览,在翻阅中思索、整理思路,寻找可用之物,快速汲取养分,触发灵感。书的选择很随意,只要思想性较强,语言较精辟的即可。

文化是相通的,许多看似迥异的理论中蕴涵着息息相关的契合点,因此开卷有益,只要翻阅,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不能偷懒,应迅速把读书所感记录下来,把那些你觉得可能用上的语句甚至篇章不厌其烦地全部抄录备用。我个人认为:翻阅引用的内容与写作论题没有直接关联,效果更佳。引用内容不是写作论题范围内的,这样你的理论和材料就会与读者产生“疏离”的陌生感,按照“距离产生美”的原理,“疏离”产生新意,这不就是一种创新吗?(当然前提必须是借用的事物合乎写作要求)至少不会有人认为你人云亦云,满篇陈词滥调。

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足够的理论与材料储备,对论题的阐释就进入到构思成文阶段。议论文比较实用的构思技法有很多:

箭头标志法。把所写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用一句话、一个短语列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排列好,再用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便于操作。

板块组装法。先把准备好的材料观点确定归类,形成一个个板块,然后将材料进行组装。组装时可纵式结构,即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也可横式结构,即把材料并列组合。

冰糖葫芦法。先寻找一根“竹签”,即论题的切入点:文章的主题、行文线索;然后找到一个个的“冰糖葫芦”,即一个个的分论点、论据,把“葫芦”按顺序排好,最后用“竹签”穿起来。当然其中要根据“竹签”的需要,确定“葫芦”的大小与多少。

寻根究底法。从文章立意出发,向纵深发问,自问自答,有层次、有条理地把话题阐释明了。

篇3

关键词:师生,班级文化

 

大家都知道,庄稼人种树,园丁们育花,都会用心去培植种子,给予它足够的阳光,水分及养料,不久它就会生根开花,甚至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育人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将学生视为一粒粒种子的话,要使他们能健康地生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就必须给予其足够的“精神滋养”,使之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寻求学生的心灵秩序,开发其精神资源,引导其追求广阔的精神生活。论文大全,师生。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想建设好班集体,就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用心创建优质和谐的班级文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营造我们优雅的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们的教室算不上拥挤,当然也不显得宽敞,所能利用的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为了使教室空间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我在教室的两边贴了立志名言,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熏陶。后面的学习园地分成“涂鸦”和“练笔”两大块,使之成为展示学生特长的地方。前面的黑板则写上每周一句,或每周一词等,是课堂知识的孕育场,更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摇篮,让二年级学生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二、我的活动我作主

1、活动的设计内容要丰富

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活动

摘要尽可能涉及,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活动的设计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学校开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现场制作福娃”比赛中,同学们发挥了聪明才智,有的用毛线剪下来制作福娃,有的是用胡萝卜拼成福娃,有的用塑料泡沫制作,有的用橡皮泥捏,还有的用橘子做福娃,真是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巧变废纸”折纸比赛,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变出了动物、花篮……,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班级的特点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差异,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所以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活动最好是能够展示本班学生特长的。我们班的学生书法、美术这方面有特长,有机会就可以组织一次书法、绘画比赛,把成果展示在班级中,不仅是对写得好、画得好的同学的一个肯定,也给班上其他的同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树立了榜样。

三、在童规中成长

1、以个性张扬为取向,进行多元化的岗位设置与管理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能力成为小老师,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但同时他们刚从一年级上来,所以有些事情他们不太会自觉去完成。所以最好是分工明确,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任务,这样老师管理起来比较轻松。论文大全,师生。论文大全,师生。例如做值日这一块,刚开始我只是分配了大组扫,并没有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所以学生拿着扫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于是出现了扫过的地方重复再扫,没扫过的地方仍旧没人扫的现象,班级卫生一直搞不好。后来学校开展了“青年班主任学习沙龙”的活动,我听取了有经验的老师的介绍,应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只负责一小块地方,但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大全,师生。这样一实行,效果还真不错,教室卫生明显好了很多。

2、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取向,制定班级公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定班级公约时,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我班的班级公约制定,尊重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而是用亲切的口吻诉说,学生既容易理解,而且都很乐意背诵。例如“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知道用小手帮忙,体会用心灵理解。”

四、精神的支柱

1、聚焦于班级凝聚力培养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我在班级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我觉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只有每个成员都有了集体荣誉感班级才不会涣散地如同散沙,才会有凝聚力,因此我一直努力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2、聚焦于学习氛围培养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现在家里条件比较好,很多学生作业一做完,就忙着看电视,或者上网聊天,很少能静下心来,坚持每天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孩子每天坚持背两首古诗给爸爸妈妈听,请爸爸妈妈读半小时的书给孩子听。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比较,谁完成的出色。这样坚持下来,不仅孩子在古诗方面有很好的积累,增长了课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啊!

3、聚焦于网络交流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从去年开始,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班级博客,使之成为了学生、家长网上交流的机会。论文大全,师生。我把平时学生写的比较好的文章、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发到班级博客上,一方面是对文章写的好的学生的肯定,调动该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平台,让孩子的家长更多的了解这个班级体,以及自己孩子的特长,效果比较好。论文大全,师生。

如果说学校好比是一只船,它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舵手;班级是个大家庭,它需要一位充满爱心,善解人意的家长;那么每一个学生就是一粒粒种子,它需要一位独具匠心,塑造健康灵魂的园艺师,为它们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和学生携手共同营造这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吧!

篇4

关键词:儿童,线条画,教学

 

一、感受线条语言

线是构成绘画语言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线原本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现实中的物体都没有数学意义上的线。但在绘画的表现过程中,任何一件作品的形成都是通过笔的运动来形成线。在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不但体现对物体的表现,还体现线条本身的艺术价值,以线条的形式来观察和表现自然形态,是人对形的一种普遍认识和最原始的表现手段。也对现代儿童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线在自然界中以数不清的形象表现出来,矿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以及动物的世界到处可见。自不用说,绘画中的线以其抽象的线、任意而随意的线,表现 了不同的意味。每一种线的形式都是多方面的。人们从中发现越来越多其使人愉快的性质。认识到线条有时具有完全纯粹的意义,当作一种具有纯粹的内在共鸣的纯粹的绘画手段。线条还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不同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刚强或优柔、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暗晦、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线条是绘画的基础之一,也是儿童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在儿童线条画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复杂和哲理深奥的线条绘画,简化为常见常用、显浅易懂的符号,让孩子在乱涂乱画中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和组合中领会线条的造型能力,从而使他们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想象去塑造形体和进行创作。点是静止,线是产生于运动。这两要素创造了语言难以表达的独特的语言。这给绘画表现以最高的简洁和最高的正确性。

线条画是培养儿童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重要途径。论文大全。进行线条画的教育,是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线条画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用线画物体不受光线色彩的限制,更易于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使儿童自由地认识世界,线条的不同形态变化如:直弧、刚柔、疏密、粗细对比效果,给人以形式韵律美的享受。儿童练习线条画,既能感受线条带来的美的陶冶,又能从中学会精细、概括、夸张、疏密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就线条画教学谈几点看法。

二、引导孩子在涂鸦中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信心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占重要位置。任何一个孩子,当他们毫不困难地、潇洒自如地拿起画笔来表现自己时,就是他们最开心和最有信心的时候。涂鸦是儿童画初级阶段的特征,是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儿童线条画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这种能力,使他们一开始就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从而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境。并获得对绘画的兴趣。教师还在儿童涂鸦兴趣的基础上,应启发儿童画出各种各样的线,使他们从无意流露转为主动地表现。线条是有形象的,教师应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的线条,及时给予评判和形象启发,用具体化的形象用来引导和启发儿童,使儿童通过自己画出的不同线条来体会其表现力,提高运用线条进行绘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主动的、有创造性的。有了这种主动的表现能力,儿童的画面开始丰富了,在画自己喜爱的形象时,画面会比较生动有趣,甚至产生令人惊讶的画面效果。

三、学会线条画技能,用线塑造形体

学会线条画技能的前提是有让儿童提起兴趣的方法。线条'游戏是很好的诱导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绘画,玩得愉快,画得开心。如《美丽的花园》;引导学生以线条形式用基本形状开始,让其学习利用点线不断添加,并懂得用点和线丰富花的形状。这是带领儿童进入“线条画”的关键一步;(2)《画花纹》、《看准用的线条好看》的接力赛游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线描能力,掌握线条形状的千变万化,或长或短、或圆或方、或粗或细、或曲或直..,并注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让形象感知和美感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从游戏志趣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毅力和踏实认真的学艺态度。论文大全。并在《画叶纹》,引导学生通过叶子纹理的仔细观察,理解它的肌理并用线条描绘出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用线条表现对象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现;在观察和认识对象基础上,才能正确表现对象。学生学会用线条作画,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加入想象进行无拘无束地画出来,那种稚趣和童趣是学生自身审美意识和个性的流露,是美和真实的。这就是线的艺术,线的语言。儿童因未受过专门的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不可能准确地用线描绘物体,但可以把对象的感受大概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孩子们表现形体时,教给他们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观察越细致,描述就越清楚,塑造就越准确。通过反复引导和训练,来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总之,线条画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活动。论文大全。当孩子们有了一定运用线条绘画的能力,掌握了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的方法,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画来。

四、运用想象力,丰富线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V.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当学生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有了线条对比的观察,有了塑造形体的表现,自然就有了创作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感受、观察力,以自己独有的绘画手法去尽情表现身边的一切事物。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进行线条画创作时,当他们懂得或突然发现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塑造他们所创造的形体时,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自我欣赏能力提高了,不仅锻炼了眼、脑、手的协调,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审美意识的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了。再加上学生在画的表现其无意识作用中在整个画面总是非常明确,这里或那里的处理都有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的。每一幅画通常由很多个别形式组成总的形式,而其中的每个形式均有各自的独立存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绘画中显现出来,并且使儿童的绘画达到了成人作品相媲美的高度。他们会创造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相互间的不同关系表现于整个画面,具体的抽象的表现对象,还会根据整体需要来安排。很喜欢看学生用自由的线条在画纸上飞舞,黑白分明的,在画面上可以看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会,又有他自我真实情感,其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绘画方法,将自己内心世界或自己感知的外界事物表达出来。如水粉、布贴、撕画、画、手指点画等,而以运用千变万化的线条,就可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线描作品,学生通过线的描绘,可以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用多变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以随意的笔触,带着思维想象的梦,进入了创作的状态,瞬间爆发着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最富情真最具原始的真实情感的作品。加上线绘的工具很简单,学生随手拿来一般的铅笔或一支常用的笔就可以了,线在绘画内容的过程中,它没有艳丽的色彩,却会使学生对绘画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它有效克服学生描绘时的心理紧张和畏难情绪,它在描绘时是完全按照视觉认知的规律来进行的,所完成的作品大多具有生动灵活的线条,具有自然的疏密、节奏关系等,因而在课改中被称作“闪光点”,受到广泛的肯定。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线条的兴趣,引势利导,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运用最简单的绘画工具来激发着学生的无限想象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线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5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可以培养的,但提高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模仿、消化、创新这样“三步走”的内化过程,才能逐步地提高。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和积累呢?

其一,系统的写作理论技法积累。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技法,构建作文模式是必须的。这就好比搭建风筝,仅有风筝的图纸,基本材料还是不够,还必须有娴熟的技术,风筝最后才能翱翔于天空。

例如,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时,我要求学生学会写这样几种模式。人物的思想品格往往是在事情的叙述中展露出来的,所以采用一人物+几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选取的事情要典型,富有代表性;几件事情之间忌平均用力,要考虑详略得当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人物,就可采用人物+一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既然是一件事情,那么在情节安排上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忌平铺直叙,否则就像喝白开水,淡而无味。

如何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呢?那就要努力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特征,除了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外,还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他死死地盯着眼前的这个人,一动不动,嘴唇紧抿,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眉峰也一点一点攒蹙起来。”

读此文字,仿佛真有这么个“他”站在我们面前,脑海里会迅速勾勒这个形象,这就是白描的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

另外还要求,学会描写,而且描写要大于叙述。

同学甲这样写:父亲很爱我,为了养活全家,大清早就骑着摩托车去上班。

同学乙那样写:清晨,我被“呜——”的摩托车启动声响吵醒了,透过西墙的纱窗,外边天蒙蒙的,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悬在寥廓高远的西天,天井中梧桐树上传来了几声鸟鸣声,清脆得很,像萝卜。

“我已经很轻了,估计应该不会吵醒孩子,他学习也挺苦的,让他多睡一会儿吧。走嘞。”耳边传来爸爸那沙哑的声音。

“嗯,路上小心点,……”妈妈也轻声答应着。

瞬时,我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原来就是这样于不经意处流露他们的淡淡的白开水似的爱意。

同样表现父亲不辞辛苦,对家庭的负责,对孩子的关爱这样内容,比较两段文字,没有理由地更喜欢第二个同学的文辞。如果是叙述,只要两小句就完事了;而描写确是运用四段精彩优美的文字。这里有景物描写,抓住清晨天色、孤月、梧桐树、鸟鸣声这样典型的意象,来极力表现天色尚早,父亲却已经准备上班了,父亲的勤劳就不言而喻了;这里有父母的很平常的对话,这是孩子在不经意间听到的,恰恰淋漓紧致地表现了像大山一样深沉的父爱;这里还有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叙述所无法比拟的。

文中一定要穿插景物描写,而且不止一处,至少两处,两处的景物描写要有相关性,体现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比如:天很热,阳光毒辣,刺得人都睁不开眼,路上行人很少,满大街行走的仅是开着空调的汽车,狗趴在地上,舌头尽吐,大街两旁的柳树条纹丝不动,知了一个劲儿地嘶吼。此时我却顶着酷暑骑着脚踏车前往补课,心里有千个万个不情愿、不满意、不开心。

这段景语抓住阳光、行人、汽车、狗、柳树条、知了等富有酷夏典型意象,不仅再现酷热的情形,而且恰如其分地暗扣了人物的此时的心境 ——不痛快。

起风了。先是微风,然后飓风,柳条在风中得意忘形的狂舞起来了,我迎着风,身体弓得像只虾,头伸着,使劲儿蹬着自行车,那个瞬间我平静下来了,不再毛躁、焦虑不安了。

这是在文末的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句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景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从中也体会出“我”的心情的变化起伏。

纵观优秀作文,作文的框架基本是固定的,只要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进行归纳总结技法,指导恰当,大胆放手给学生留有充足时间,进行涂鸦、创作,就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孩子的作文水准肯定会提高,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其二,社会和生活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离不开平时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语文老师的课堂引导。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两节课,指导孩子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粗读时要求孩子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例如:阅读议论文,粗略划分议论文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接着精读时要求孩子在重点研究文章的本论部分,运用了什么的论证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正反对比结构等等。

让孩子自己阅读,这任何语文老师都不可以取代和速成的。阅读之余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好词好句,描写生动的,抒情感人的,议论深刻的句子,如果是议论文,文章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名人名言都要进行摘抄,早读课有必要大声诵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喜欢至极可以背诵下来。这是写作训练的第一二两步——模仿和消化阶段。模仿、消化过后才能让学生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尽管这个作品是粗糙的,甚至是丑陋不堪的。

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投身到社会中去,努力提高对事物、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积极培养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真切情感,不断丰富文化语言。但是学生时间有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自身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比如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在课堂上适时渗透,“给力”、“正能量”“和谐社会”“深圳大运会”“南海主权”“食品安全”“地沟油”“酒驾”“穿越”“啃老族”“草根文化”“嫦娥二号飞往深空”等热点事 件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

这些话题的关注,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归纳能力的捷径,而且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时代及时链接,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中才有新鲜感、时代感。

其三,语文老师情感积累。

“日久情深!”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与学生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对学生作文的情感的影响,最直接的尤其不超过语文教师了。有些影响对学生来说,甚至是一辈子的。乡村最美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个很好证明。

作文评讲时,学生最关切的就是,作文分数的高低和老师作文评语,反而会忽略老师在习作中间的眉批的。这时,教师的评语写作时,就要格外小心谨慎。即使全篇不理想,也要扣住一个亮点、闪光点且无限放大,从而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忌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此外点评句子要优美动人,切忌套话连篇。可见,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感应,不仅是知识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篇6

[论文摘要]: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建设的“千遍一律”和“千校一面”,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创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浯溪二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醒目位置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浯溪公园、祁剧、文昌宝塔、潇湘古楼等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向师生以及来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 

再次,将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全方位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根据浯溪名称的起源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吾镜石”注解为“吾日三省吾身”,“浯溪石”注解为“闻道浯溪水亦香”,既把每一块石头变成了会说话的生命体,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建筑物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浯溪二中用“力”字将所有楼房的命名串起来,分别称为“活力楼”“潜力楼”等;用“吾”字将所有石刻串起来,“吾师”“吾镜”“吾真”等系列化的命名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独到的新意。还有,“创新大道”“国球中心”“和谐花园”等场所的命名,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极大地提升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浯溪二中校园内布置了大量文化石,但没请一个名家或专业人员参与,从书写到篆刻,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在文化石布置过程中,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单纯追求“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还不够,而是要让它说师生自己的话,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校标完全由本校师生共同设计,很多地方的命名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征集来的,每一处文化设施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参与,反复推敲才定下来的。 

另外,要积极创造可供师生表达个性、释放个性的文化空间。从“阳光体育”起源,浯溪二中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的理念。不仅添置了相当多的在一般校园看不到的新式文体器材,而且各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甚至是“非主流”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看到。最经典的当数“校园狂欢节”和“校园泼水节”,校长亲自为学生献歌,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派送礼物,与学生一道肆意泼水等等,让学生深深为之陶醉,同时也是一道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再比如,学校设置了“生日祝福台”“校园贴吧”“涂鸦文化墙”等可供随意张贴、涂写的文化设施,不但相当受欢迎,每一天都被师生自发地更新着,而且成为个性表达、即时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浯溪二中,一定会首先被一幅精美宏大、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史馆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一处叫“足印”的文化设施所震憾。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浯溪二中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再次,要善于使精神文化“物”化和“活”化,从而促进内化和升华。在浯溪二中进校门最显眼的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旗阵,给人强烈的审美观感和视觉冲击力。学校还创新传统的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升校旗和班旗的内容。每个教室门口张贴有相应的班旗图案和班级名片,学校各种管理手册封页甚至是会议室的窗帘上,都印有校标。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性举行以校训、校标、校旗、班旗等精神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无声的静止物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体”,真正走进了师生心里,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现场,时间,空间叙事结构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现场性艺术继级少主义后出现并逐渐受到关注。现场性(site.specificity)一词,最初暗含着某种立足于地面、受制于物理法则的创作实践,当代艺术作品中将“现场”视为一个实际的外景地,执着地追求在物质形态上昙花一现的现场感。后来随着现场性艺术的兴起,作品中的艺术空间不再被视为一块空白的画面,或没有书写的白纸,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点。作品本身就是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作品对象或事件,每一个观看者都要通过亲临现场,在作品进行的此时此刻中独自体验,这就实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作品。现场性作品着眼于在作品与其所处现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纠葛、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要求观者切实置身于现场来完成对作品的创作。由此可见,现场性作品较造型艺术而言,增大了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消减了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现场性艺术是继极少主义后兴起后的侧重于让每一个观众通过亲临现场、而获得的对空间拓展,和时间延续的即时感受。

现场性艺术中的由来

罗伯特·巴里曾这样阐述他的作品,他的每一个金属丝装置,都是“为了适应安置地点而创作的”。这指出了其作品的­­­不可搬迁性。论文参考网。后来理查德·塞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倾科弧事件”­­­­­­­­­­后又进一步的阐述了他作品的现场性立场。《倾斜的弧》(Tilted Arc)是著名的极少主义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品,其材料和制作手法为典型的塞拉风格,是一件精彩的现代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件重要的现场作品。作品是一块巨大的弧形耐腐蚀钢板,36.6米长,3.66 米高,6.35厘米厚。其形状、尺寸、位置为艺术家根据联邦广场这一特定环境而设计,经过多方论证,1981年艺术家的方案通过,《倾斜的弧》得以安装在联邦广场上。随后,这件作品的外观和功能都受到了舆论的攻击和质疑:难看、招来涂鸦、不方便(行人穿越广场时必须绕过这个巨大的雕塑),等等。甚至在1985年,联邦总务局纽约地区主管组织了听证会,来讨论塞拉的雕塑是否应该迁移位置。《倾斜的弧》最终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厄运。1989年2月15日,这几块巨大的钢板终于被工程人员吊起,离开了联邦广场被运到了布鲁克林的一个仓库中。这就是现场性艺术中重要的“倾科弧事件”。

《倾斜之弧》最早是一件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级简主义雕塑作品,但后来它在联邦广场上与公众戏剧化的关系,使得作品的现场性变得十分突出。在“倾斜弧事件”中政府曾多次与塞拉讨论迁移作品的方案,都未成功。作者反复强调他的艺术立场:《倾斜之弧》从一开始就被构思成现场性的雕塑,而无意“根据现场状况加以调整”或者“重新挪移安置地点。”现场性的作品,涉及到既定地点的环境成分,现场性的作品在规模、大小和方位上取决于现场的地形状况,不管它是城市、风景区还是建筑工地,作品变成现场的一部分,从观念和感知两方面参与对现场组织的重新构建①。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现场性艺术与以往那些“货真价实”艺术品绝裂的态度,他带着解构色彩拓展了新的艺术环境、现场性艺术透出的非物质性、与非审美性特质是以往的视觉艺术中难以感受得到的,我觉得这就是现场性艺术的“灵韵(aura)”,这种散发着对极少主义的上下文思索,特殊的审美性正悄然渗透在当代艺术中。论文参考网。

下面以艾未未作品《童话》为例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现场性”。

现场性艺术中的牧游性叙事结构

《童话》是2006年艾未未在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所之叫《童话》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参预这个作品的人数为1001人,这于阿拉伯的“1001夜”有了点关系,卡塞尔又是格林童话的故乡,其二,参于这个作品的人群相当广泛,有上海职场白领,北京的作家群,普通市民,甘肃农村的村民,甚至还有道长和广西山区的侗族人,横跨二十多个省市,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人集合起来,共同赴德国生活7天,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童话。

在这里作品首先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测试。为了这个“童话”,艾未未本人在参加文献展之前做了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从在网上招募活动的参预者,到为他们办理各种相关手续,准备行程。除此之外,艾未未设计制作了参与者每个人配备的拉杆箱,T恤、手环、床铺等等,相关物品,使得这个“童话”充满繁杂的现实感。这些是日常生活和艺术语境的互渗关系与社会意识、行为个体在时间过程中的社会体验与文化体验。作品数量规模所造成的难度、强度及不可预测性也正是作品中不可替代的第一个现场。

然而,我觉得整个作品最华彩的地方就是这1001个人,在为这场“童话”,经历了慢长的等待与兴师动众繁复的准备后,来到了卡塞尔。在这7天中,这个团体没有任何集体表演、集体活动,甚至没有过一次集体的大会,这1001个中国人就这样来到卡塞尔悄悄散布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个自演义了自己的七天七夜,又一起消失,回到了中国,完成了童话之旅。

《童话》之旅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发生在现场之间的运作,也是描绘中国当代人群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卡塞尔又构成了作品中第二个现场,与第一现场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现场,作品中有文本、摄影和视频记录、实实在在的地点和事件交叠而成的中心。这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事物,一次陈述,一次没有特定聚焦点的再现,即一种借助艺术家的足迹来表明艺术空间路径的牧游性叙事结构。

参与感与现场性

这1001人在德国的七天七夜里,各自于他们从前的生活暂时的切断了关系,开辟了新的生活现场,就好像一套有声电影突然变成无声,这块硬生生的生命经验是打着“艺术作品”的烙印的。永远消灭在时间中的无数生活瞬间,就是这个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其意义就在于不论是作者还是参预者,在当代艺术语境和中国现实问题中,以个体现场经验为归宿,意外地经历了被艺术升华的特殊的日常生活,而这些生活也是后来重编的DV作品,图片、文字等等能看到的影像资料所无法复制,再现的。它们已经精彩的消灭到逝去的时间中。

“参预感”让现场性艺术更直接的地融入社会,把审美和艺术史的关切当作了次要的课题。论文参考网。对艾未未而言,艺术是人生中意外的经历。尽管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艺术的问题”,此话不必当真,因为艾未未也说过“学习艺术可以用另外一种系统来思考”,“你会发现,原来在你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当然,艾未未理解的艺术系统和艺术世界,是个体的又是自我质疑的,是艺术的又是普通生活的。这些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力和经验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一段时间在当代艺术这个范畴中的经验将成为作品本身的最大的含义。”“人怎样去生活,怎样去看待自己的历史和这个社会,才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东西。

“没有发生,就是一种发生”。当我们面对后来记录《童话》作品的图片、文字时,我们只能去猜想或推断这此片段带来的场景或故事,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童话》所涉及的问题广泛,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社会学方面看《童话》这个作品中都埋藏了很丰富的语言,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环境和语言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这也提示我们重新认识审美。

现场的标本性

《童话》这个作品后,留下了很多关于这个作品的DV、图片、这些物化的现场是可以让艺术观众“重回现场的副本”,并具有一定的可传播性。

“现场性”让当代艺术重新思考原创性、真实性和开放性,艺术作品的诸多价值在面向现场的艺术中重新得到整合——撤离艺术作品而归属于现场,并由此强化了现场地点作为真实体验的中心,也作为历史和个人身份融会一体的感受力的普遍文化评估。由此可见,现场性艺术成为了具有敏锐意识的文化实践,将稍纵即逝的亲近转化为不可磨灭,无从回溯的社会标志。

参考文献: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美佐亚 科库尔和梁硕恩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后现代艺术批评》 易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

篇8

【关键词】震旦博物馆 营销 社会效益

震旦博物馆是台湾企业家陈永泰先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博物馆,于2013年在上海开幕。在今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参观人数约五千人,居于上海各大博物^、美术馆之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震旦博物馆一跃成为上海最受公众喜爱的博物馆之一,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得易于其独特的营销策略。

博物馆营销是指博物馆以走市场化的方式获得收益并将其返还到博物馆的硬件、软件建设中去,最后达到实现其工作目标和社会公益目标的管理过程[1]。艾略特・艾登伯格(Elliott Ettenberg)2001年在其《4R营销》一书中提出4R营销理论。同时,唐・舒尔茨(Don E. Schuhz)也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相较于4C营销理论,4R不仅以消费者为主导,同时注重与竞争对手争夺客户。它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即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现代社会娱乐方式众多,公众只会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喜好的活动中去。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需运用营销策略,留住观众,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状态下参观的同时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一、提升市场竞争力

首先,树立品牌形象。坐落于黄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馆,是陈永泰创办人回馈社会、实践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奉献理念的文化志业。八卦中,震卦代表东方;旦是太阳升出地平线的会意字。震旦本意是“日出东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Aurora为古罗马的黎明女神。因此震旦博物馆英文名为“Aurora Museum”。其次,定位受众群体。上海震旦博物馆是一个集典藏、研究、展览、营运、传扬为一体的文化服务机构,有古代陶器、玉器、青花瓷器、佛像造像共四个常设展厅和一个水晶特展厅。从藏品设置可知,受众群体面向对中国传统文物有着浓厚兴趣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观众。再次,建立了古器物研究中心。这是其他私立博物馆甚至公立博物馆所不具有的。古器物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震旦古器物学的研究工作,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核心,下设研究图书室、古器物学特展室等,在进行本馆古器物学研究的同时亦为专业学者与讲座学院等提供实物观摩服务。最后,与高校合作。与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3年成立“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代文明起源、结构、模式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在发挥北京大学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联合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运用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不断提升震旦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和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互动与双赢

在市场营销中,对经营者来说最难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订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和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为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志愿者的特殊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

震旦博物馆每年上半年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面试合格的志愿者可以享受免费的专业课程培训,包括震旦博物馆简介、馆藏文物介绍、“古器物学”概说和博物馆服务礼仪与服务演练等。还可免费或优惠参与本馆举办的所有讲座、工作坊、培训等教育推广活动。每年十月会进行志愿者年度考核,优秀者可获得“震旦博物馆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在这里,志愿者们可以获得终身学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拓展。志愿者在享受博物馆给予福利的同时,还需承担一些义务,有教育推广、展览观众服务、媒体宣传、行政支援等。每次活动完成,馆方都会进行“博物馆问卷实施与统计”工作,便于日后积极策划筹备观众更喜爱的活动。志愿者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考核过关后可成为馆内导览员。值得一提的是,震旦博物馆的人工导览都是免费的,有全馆导览和分层导览员,且每位导览员讲解各具特色。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与观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除了设立会员制度,震旦博物馆还策划了亲子活动、白领之夜和丰富的文艺活动来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1)亲子活动有“夏日习习凉扇――扇面绘画”“涂鸦变变变――立体材料绘画”“穿越五千年――儿童戏剧夏令营”等。

(2)白领之夜是在每个月第三个周五晚举行,可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免费参加。分主题讲座和馆内参观两部分。主题讲座具有实时性,有“暨上观读书会:揭秘海昏侯谜样的戏剧人生”“博物馆幕后面面谈”“呼吸 冥想 观文物”等。参加讲座完后进馆参观,欣赏黄浦江畔迷人的夜景。透过玻璃的影射,神奇地发现馆内佛像造像一一矗立在江对岸的高楼上,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为馆内一大特色,吸引了大批观众。

(3)文艺活动有讲座、音乐会、舞蹈、摄影展,如“鸠摩罗什译经与中土石窟营造”“蒙古族的生活与音乐”“阿根廷Tango与舞蹈”“夏日清凉印象派 三重奏”等等。每次展览后都可扫描二维码进行观后感打分与评价,方便馆方了解公众的喜好和需求,组织针对性的展览,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参观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传递的信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四、追求经济效益

资金短缺是博物馆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高在经济层面上的自我维持与发展,“开源”与“节流”并举[2]。

“节流”:博物馆内正式员工极少,大都是志愿者进行日常服务工作,为馆内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支出。“开源”:

(1)门票。但低廉的门票不足以支持博物馆里庞大的开支。

(2)文创商店,设计具有馆内特色的工艺品,画家艺术品,特展的艺术衍生品等。使观众产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想法和行动,从而形成博物馆自身特色和品牌标识。

(3)博物馆的一楼和五楼设有咖啡厅,特别是五楼,可以一览外滩美景,让美食与美景共享。

(4)捐赠,目前还仅限于志愿者的小额捐赠。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是博物馆营销的两大目标,但经济效益始终是为社会效益服务的。

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而震旦博物馆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其归功于成功的营销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互动与双赢、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和追求经济效益,为当下处在积极变革中的博物馆带来众多启示。

参考文献:

篇9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历来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展是对自己大学期间艺术学习与艺术创作的总结,毕业展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毕业作品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毕业资格,同时也成为美院学生对自己青春记忆的总结,因此对于毕业展,大多数学生可能抱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态度与感伤来创作。致青春,致爱人,向艺术致敬,这些感情因素构成了毕业展中重要的风景线。

青春气息,传统与当代的多样化

本次研究生毕业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将研究生毕业展引进美术馆展览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与本科生毕业展一样,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厅、地下展厅等展厅展览,而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入美术馆,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继续呈现了传统与当代共同发展,艺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建筑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提出的“大美术”的构想。具体到国画、油画这样传统的专业,仍旧呈现多样化,国画创作中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创新的材料实验作品,传统创作继承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这是徐悲鸿以来形成的美院的创作传统。

与此共存的是国画中的材料实验与新水墨的表现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为代表,呈现了国画创作的新思路。油画与壁画等专业的创作现状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毕业展的水准,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前卫的材料实验与新媒体介入的作品。

总体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有创新,也存在保守,体现了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毕业展,是了解未来年轻艺术家创作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纯艺术专业之外,设计专业的作品同样受到关注。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中,设计类的亮点就是新媒体,设计学院数码工作室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影像记录,也有新媒体光电结合的前卫呈现,也有定格动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设计专业的作品展依旧呈现多样化状态。

毕业展作品与798和草场地的展览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稚嫩,央美的毕业展少了几分艺术市场商业化气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鲜的气息,体现了年轻一代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的纯真的创作态度。毕业展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央美的艺术教育的高水准,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启程标志,预示着这一批即将踏进艺术生命新阶段的年轻艺术家的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毕业生众相

陈明强,2013级实验艺术系毕业生,师从吕胜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上,陈明强作品是他精心制作了两年的《爱甲》。作为实验艺术系第一届“先锋班”毕业生,在《爱甲》之前,陈明强已经创作了“国挺”系列、“幻影”系列、“有效延伸”系列、“厕所涂鸦”系列等成熟的作品。经过本科毕业几年的历练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毕业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次毕业展期间,和其他忙碌于毕业展的同学一样,陈明强充实而焦虑着。在毕业展的同一天,陈明强还要参加自己在元典美术馆“感应器”展览的开幕式,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校教师资格审查做准备,他的这个毕业季是忙碌的。在谈到这次的毕业创作《爱甲》时,陈明强说,作品是献给妻子的礼物。在2013年,陈明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拍摄结婚照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婚纱照的配角。出于对这点的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对爱情的思考,陈明强用两年的时间,用日常家当、旧水壶等材料制作了这套《爱甲》。陈明强说,爱情是浪漫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日常琐事中。与此同时,他今年的毕业论文则是关注中国的结婚证的变迁史。可见,陈明强的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和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谈到以后的创作倾向,他说想寻找大众文化和当代艺术作为精英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希望在作品呈现上能够进入大众。

毕业之际谈到自己未来,陈明强回顾了自己“先锋班”毕业的几年生活,觉得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但最终坚持下来,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他从美院毕业到宋庄,从宋庄到黑桥,再到重新回到美院读研,经历也是同时期美院研究生的经历。现在,陈明强依旧等待学院最终的结果,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实验艺术系未来的年轻教师,穿梭在学院与当代艺术实践前沿之间。

刘少宁,2013级国画系毕业生,师从毕建勋先生,创作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来自农村家庭的刘少宁保持了一贯以来的朴实的品质,与他的同学华其敏先生的学生孙峰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底层与农村的故事。本次的毕业展,刘少宁展出了作品《爱洒高原》,这幅作品从准备创作到最终装裱,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刘少宁的创作一直以写实为主,这也是很多美院学生的方向。当代艺术中对于写实的边缘化,使得很多美院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刘少宁认为自己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到这种否定声音的困扰的。5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贾方舟就做了《写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的发言》,谈论了写实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最近一年以来,写实重新被艺术界关注,美院的写实力量可能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写实艺术家群体,其中刘少宁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写实创作在美院的面貌。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刘少宁更倾向于进大学当老师,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经过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过,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围绕着国画创作展开。刘少宁也坦言,自己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比如攻读博士,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因为在毕业创作期间没时间找工作。

除了陈明强和刘少宁这样的青年艺术家之外,美院其他年轻的未来艺术从业者都从毕业展中获得了一些展览机会,比如最近在草场地荔空间的展览“浮游:当代艺术展”中就出现了刚在美术馆展览结束之后的吴梦诗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在美术馆展览为很多学生创造了后续的机会,有很多类似于吴梦诗这样的学生,得到了自己走出学院的展览合作机会。

篇10

从1988年至今,我已收集了数十种清代教材,包括各种蒙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等,各种经书包括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诗、书、易、春秋三传)等,数十种清末教科书和数十种民国时期课 本。与此同时,爱屋及乌,也收藏了大量与近代教育相关的史料,如清代教育官报,清代学生作文(八股文)、试卷(乡试、会试),院试卷结票(科举准考证)、书院史料、民国大学毕业论文及知名教授讲义手稿、民国中小学生成绩单、毕业证书等等。朋友看后戏称这些文献资料足可以写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史我是写不出的,但我想借贵刊一角,简介几种较有特色的清末学堂教材,以利同好者探究,并请方家批评指正。

学校课本在中国的发展不过近百年历史,它始于清光绪年间。十九世纪末,国力日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有识之士开始深切反思和批评旧的教育制度,当时洋务派张之洞、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纷纷上奏朝廷,要求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清廷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下谕旨废除科举。这是清末教科书出台的历史背景,以下择其要者略作介绍。

一、《瀛寰全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学会出版,布面精装本,书脊上有鎏金小字“最新中学教科书舆地”,是当时清末中学堂地理课教材,相当于现在高中《世界地理》教材。书中有大量精美插图。讲述世界五大洲、五大洋、97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序文中有“实发妙想,放大光明神州赤县”、“建独立钟,撞自由声音”,“起大风潮,铁血横流,卒脱轭,还我新洲”,“见睡狮独鼾,浩浩黄肤伤心马牛,呜呼悲夫!”等语,编辑署名“耶爰”,其人不详,至少也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书中注明:“是编汇采东西及本国文地志数十种编辑而成……以印度广学会刊行《地理精要》一书为准”。广学会是一个教会组织。清光绪年间教会有两个组织在出版中国教科书,一为中国教育会,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其目的在不违反基督教条件下编辑编译教育用书,供各校采用;一为广学会,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出版历史、理化、伦理、宗教一类书籍。这册《瀛寰全志》就是把印度广学会印行的地理教科书拿来,作为蓝本,略作删改,翻译而成。这是我所藏清末学校课本中最早的一本。

二、《最新理科教科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张元济等编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课本内容图文并茂,间有精美的彩色插图。说起清末教科书,不能不说说商务印书馆,说商务印书馆就不能不说说张元济。张元济,字菊生(1867~1959年),浙江海盐人,前清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年时,因鼓吹维新,被革职出京,永不叙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编纂教材,后与当时中日合资的小印刷厂―商务印刷厂厂长夏瑞芳相识,到商务厂工作。经过他苦心策划,终于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印刷厂,一跃而成为远东第一流的出版机构,不能不说是我国近代出版史上的奇迹,其发迹之道就是出版印刷大量的教科书。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开办学堂。当时政府教育部门没有能力编出一套全新的教科书,这对当时出版界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各地教材编撰复杂,有“国定制”也有“审定制”,还有“自撰自编”。张元济先生曾有编译教材的经验,他在商务厂设立编译所,聘请学者专家及懂教育的人,担任编译职务,悉心规划,凡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各校应用之教科书、参考书,分类纂辑,无不精益求精,且以发行最早为学界欢迎。各类教材均经过教育行政机关审定,定名为最新教科书。比如,《最近国文第一册》初版发行后三日而罄,一版再版,一时洛阳纸贵,风行全国。到民国20年(1931)最多再版达300余次,可见其印量之大。

三、一套清末江苏师范学校教材

清光绪三十二年由江苏师范讲义编辑部编辑出版,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共十六编。笔者仅收藏九编十一门,有《教育学》、《教育史》、《矿物》、《论理》、《心理》、《物理》、《植物》、《经济》、《法制》、《体操》、《音乐》。在第一编《教育学》中有当年两江总督周馥所写的书序:“……李子申观察为日本留学生监督,训诲殷勤,杂采诸生所录讲议,裒(póu)然成集,邮寄示余……(余以为)此书流传可为后来者启迪之助,因属宁苏两藩司,分筹刻费,印之于石,以惠后学……光绪三十一年仲冬月朔建德周馥序于两江节署”。从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套教材出版的大致经过。留日风行当时,出去一看,全是新东西,大吃一惊,于是全盘“拿来”,实迫不得已,此亦为中国教育落后之又一物证。

四、《物理易解》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教科书译辑社出版发行,内容为中学堂物理课程,原书为日本义乌陈a著。这本书很有意思,在书的首页印有一则官府告示,大意是“严禁盗版,违者必究”,现摘录于下:“钦命二品顶戴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袁 为(大字)出示晓谕事,据留学日本生员 陆世芬等禀称,窃生等在日本东京纠集同志,创设教科书译辑社,编译东西教科新书,以备各省学堂采用,业经禀奉南洋督部堂准派办处转饬所属学堂购用,现先译就中学教科书物理、生物、植物、几何、代数、数学等凡六种,出版有日,惟恐书出之后,奸商等暗中翻刻,以图射利。为此,禀请发给告示,晓谕通属书肆,凡教科书译辑社出版各书,一概不准翻印,如有违禁者,准予送请严究,并拟将告示刊入卷首,以资仿戒……特示。光绪贰拾捌年陆月十二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