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2: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慕课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慕课建设论文

篇1

1.1课程内容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4结语

篇2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小慕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则明确,“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可见,尽快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上述两项政策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普遍不及本科教学规范、严谨。任课教师通常是副教授、教授和一些院级领导,其本人的科研项目一般相对较多,因此忽视教学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都不能保证课程所要求学时的完成,很多教师往往在完成了一部分学时以后就让学生查查资料写篇论文。因为教师本人的精力投入不足,考核的时候也就并不严格,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大多沿袭了本科教学方法,基本可以归入“老师讲,学生听”、“教案+粉笔或PPT”的传统讲授法,集体讨论、小组互动、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用得很少,缺乏课堂上的学生参与。这种单一的、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独创思维能力的发展。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足,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检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和提交小论文两种形式。其中的期末试卷考试仍然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顺利应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检验。小论文考试形式难以避免学生抄袭论文,任课教师对论文复制比的检测也难以操作,论文答辩更难落实,因此往往是只对小论文的既有内容和论文形式进行评价,难以充分检验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术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1、通过设置教学咨询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几年,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设置了一种教学咨询员职位,申请者为具有教学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师提供建议与指导,帮助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质量。[1]这样,每堂课都相当于配备了2名教师,一名教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另一名教师则负责全程监控上课的过程和上课的效果,充当教学咨询员的角色。当讨论问题时,其往往也会参与其中,协助主讲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简单地说,除了从事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工作之外,同行教学咨询员还充当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者与评价者。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

互动式开放教学在欧美是极为盛行的,也被公认为是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所在。为此,建议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方式,[2]一般由2-4个人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拥有同质能力或异质能力的学生构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对信息的复述或者整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对学生进行协助的作用,可以参与记录互动过程,用以指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形成一种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分享其他成员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在一定工具帮助下,成员间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全过程考核,也将大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3、将“翻转课堂”“小慕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组织模式是集体学习,而很多异地的在职研究生经常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基于此,可以考虑安排课程开设校区的学生到指定的教室上课,其他异地的学生到当地指定的教室或在家里,以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实现与师生的实时交流。这种远程教育方式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方便了学生就近上课。具体到教学方式,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和“小慕课”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彻底地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发生在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在课前便已经完成;而知识的主要内化过程则发生在课堂上,在同学间的团队协作以及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负责个别指导和答疑解惑。[3]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学习中的探究性、扩展问题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都具有积极作用。

“小慕课”的主要课程类型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目前,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更加强调赋予学生系统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增强了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高效交互,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效果。

“翻转课堂”“小慕课”无疑都带来了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生课堂改革不能简单套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共同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慧平,杨春洪.同行教学咨询员:研究生助教的新角色――以密歇根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

[2] 李俊佐.基于研究生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李燕,陈文,刘京诚.“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

篇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虽然,在河南高校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因计算机能力不足,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目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约占高校在校学生的90%左右,如何做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高校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1)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建设;专业课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一直是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值得探讨的永恒主题。很多教师的看法是“少基础、多专业”。在历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问题。基础课给专业课多让路成为主流声音,可在很多专业专升本或自学考试时,需要基础课打底子。因此,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就成为课程设置里的争论焦点。

2.艺术基础课程与行业软件课程之间的矛盾

艺术基础课主要是美术基础里的“三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再加上透视学和平面图像处理课程,就构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课。较之基础课,行业软件课要复杂得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平面的图像和图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构造和光影技术,再到动画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越来越多的媒体手段和媒体处理技术被数字化。因此,到底是多设置专业基础课,还是多设置行业软件课,一直是课程建设争论的焦点。而且在那么多美术基础课程里要抽离出作为核心学习的课程,在那么多行业软件里要找出既通用又必需的软件都绝非易事,这也成为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设置的难题。

3.传统教学模式与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设置课程时,不可不提的就是课程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现代职业教育都在提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和慕课已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流行语。那么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依据课程教学改革配套设置专业课程及课程质量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方式,但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评价获取知识和信息手段丰富的当代学生,已然在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1.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应改变以教为主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式教学模式也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好,根本上就三个字“做中学”,让学生动手的观念根植在教师心里。

第二,要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微课也好,慕课也好,网络课程也好,都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是时代进步和教学手段革新的必然产物。教师一定要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并通过资源的丰富补充课堂信息量,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信息,利用信息自主学习。

第三,课程建设就是教学“模式+资源”的建设。教师要利用微课、慕课、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强大的师生互动平台,最终实现模式多变、资源庞大的“活”课程。

2.课程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考

有了那么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资源,那么如何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优劣呢?自然就是课程质量评价。过去课程质量评价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听课、评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笔试成绩等。那么在信息技术强大的今天,该如何评价课程质量?

第一,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均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能够做到随时跟踪。

第二,要丰富考试形式,吸收更多灵活的考试、考核方法。比如计算机类课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美术课程里的“三构成”作品展示评分。

第三,以作品代替作业,以技能养成手册代替毕业论文或报告。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例,很多课程质量评价是可以通过结课作品的展示进行。把作品展示作为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常态考核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展现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技能养成手册则是学生的成长记录簿,在学生毕业时手册里厚厚的作品样图和创作思路及方法汇总,将是学生毕业后终生学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欣.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

[2]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篇5

摘 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的快速发展将对传统校园型的设计教育带来巨大地影响。本文在分析慕课兴起的的基础上,探讨了“慕课”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以及在设计教学上的应用,并进一步对慕课的应用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慕课;设计教学;教学方式

截止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突破6.88亿,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大学生上网已经实现普及。在应用网络教学方面,在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现有350多所大学和学院提供函授和因特网教育的远程学习学位,并且研发了一系列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撑,而在网络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慕课”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焦点。

一、“慕课”的兴起及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慕课”来源于英文“MOOC”的音译,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译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共同提出。同年9月份,Downs和Simons开设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慕课课程《联通主义与联通知识》,该课程一出现就吸引了全国各高校2300多名学生注册学习。

受早期慕课的影响,世界各大高校开始开设慕课平台。201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ng开设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来自190多个国家16万学习者注册学习。受此启发David Stavens与Mike Sokolsky一起创办Udacity平台,成功吸引6.5万学习者参与;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创办Coursera平台,1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参与注册;同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Edx平台。慕课热潮开始掀起,《纽约时报》为纪念这一年将2012年定为“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开始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开来,复旦大学与Coursera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清华大学创办全球第一个中文版“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慕课的井喷现象在我国开始发酵。

慕课来袭,势必会对设计教育的发展产生强烈地冲击。我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有1400多所,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中国高校的第二大专业。面对如此庞大的专业规模,设计教育者不能只停留在思考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阶段了,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学者已经展望到它即将给高校设计教育带来翻天地覆的变化和深远地影响。

第一,慕课对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变革的可能,它更符合科学学习的规律,让知识传递变得灵活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慕课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辑视频,既可以使学习更加有效,又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不懂得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加深理解,每段小视频后都插有随堂测试题检验学习者的掌握程度,课后通过在线测试,可以对学习者的答题情况及时反馈,这对于习惯了被动学习的中国大学生以及对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慕课重构了设计教学的流程,它与“翻转课程”的含义有所重叠。传统的面授课程通过授课视频由学生在家里上网完成,而原来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现在的课堂上完成,课堂内外的时间被调换过来,课堂上侧重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自主决定权通过老师转移给学生。对于设计教学来说,老师不再是结课时点评一下学生的作业,而是利用慕课平台,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作业内容,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也间接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让老师从一个课程的讲解者转变成为课程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

二、慕课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 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角度,慕课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内容。慕课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汇集了世界上各大高校各个专业领域的精品课程。授课老师可以参照慕课上精品课程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制定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则可以利用慕课对所学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还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对知识模糊点可以反复学习,同时对所需的专业之外的知识进行完备。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

在设计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和老师都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慕课的交互式教学与现有的教学方式一起为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提供了支持。

交互式教学是“慕课”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为频繁。通过线上教学课堂老师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授课老师除在线时间与学生在论坛上开展对话交流外对课后的测试通过一对一形式互动交流,可以直观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推动教学效果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慕课”也在日益壮大。有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慕课上实施校企合作式教学,将优秀的设计师聘请为学校就业导师,邀请他们在慕课平台上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前掌握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效果的转变。对于设计的学习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和记忆上,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经验与技巧将为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完成了企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传递。这种教学效果的转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关于慕课应用于设计教学的思考及展望

(一)、组建慕课教学团队的思考

组建慕课教学团队不是设计专业老师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各个教学老师的授课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设计教学课堂搬到线上对于把握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对设计有资深研究的领军人物对授课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还需要人脉资源丰富的教授学者和各位名师协商进行课程的对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和线上慕课所授课程的有效配合。

(二)、构建慕课教学平台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将愈加细化。截至目前还未出现一个专门为设计教育服务的慕课平台,从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尝试构建一个慕课O计教学平台将为日后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间接促进和推动了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出现及应用。

结语

将慕课应用于设计教学实现了传统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对接也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在诸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慕课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上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课堂学习的便捷性。世界各大名校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在观念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对于老师来说,慕课促进了各专业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既能提高自身素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慕课打破了高校之间教学的藩篱,加强了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慕课对于构建各大高校自己的教学数据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后希望各位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各大领域的慕课平台的建设之中,构建设计教学平善慕课平台建设,早日让慕课惠及中国学子。

参考文献

[1]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5.

篇6

课程名称

管理学

课程类别

精品资源共享课 ■慕课

主持人

/

教学单位

商学院

基本教学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重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等,可以加附页。)

一、《管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7年我院陆续开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和会计学(国际方向)等专业以来《管理学》就被列为这些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慕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日历

课程组根据《管理学》日常教学中的经验、课程特点及慕课建设要求,讨论通过了一个详实、完整、系统的教学日历,明确了教学周次、每章讲授的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数、每章的学习案例等,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参考。

三、教学大纲

课题组在原有《管理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完成新教学大纲的修改完善工作。新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参考书目等内容。

四、教案/课件

《管理学》各讲授章节的课件已按统一模板完成,课件整体设计美观、内容完整;各章节电子教案均已形成,但暂时未按统一模板进行编排。

五、重点难点指导

《管理学》重点难点已在教学大纲的各章节中明确,但是暂未形成专门的指导性资料;以重难点解析,易错问题解答为内容的微课视频也未进行补充录制。

六、作业

课题组开展了习题库建设,形成了近三万字的习题(含答案)资料,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练习需要。

七、其他参考资料

首先,形成了《管理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明确了各章节的实践教学,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其次,形成了简单的《管理学》游戏教学指导书,以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两种参考资料都过于粗糙,仍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拓展资源

(包括教学设计案例库、试题与测评、素材资源库、专业资源链接等,可以加附页。)

一、教学设计案例库

课题组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案例库建设,形成了八万多字的案例及案例分析资料,共35个案例。案例库按照章节编排,每个章节包括案例介绍、教学功能介绍、问题、知识点链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整个案例库建设全面、系统、细致、详实。

二、试题与测评

课题组进行了《管理学》试题库的初步建设,目前形成了20套试题,每套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章节覆盖面达到95%以上,能够保证该课程的测评需要;试题答案正在编写中,预计本月底能够完工。对于教学视频中需要穿插的测试题目,暂时还没有完成,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素材资源库及专业资源链接

《管理学》的素材资源库、专题讲座库等资源还未进行建设,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资源链接还未开始,这些都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尽快启动。

教学理念与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管理学》本着“新鲜、新颖、轻松”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和组织上会更具有简洁性、清晰性、层次性、紧凑性和动态性,不仅把它作为知识的载体,更要让它承担起创设情境、学习引导、发起协作、激发会话的建构作用。

二、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或称“准实践”,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调查与访问;(6)管理游戏;(7)岗位见习等。

3.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课程学习资料《管理学案例集》、《管理学习题库》、《管理学试题库》、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相关参考书目、管理基础网络课程等教学辅助资料全部上网运行。

4.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5.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2)实行开放式考核。一是考核范围开放,二是考核方式开放,三是考试标准开放,四是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3)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4)实行全程化考核。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考核(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出缺勤等)、期末考核(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情景模拟题、案例分析题等)

6.设立课程论坛、在线交流、在线测试等在线交流栏目,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人员分工

一、课程建设统筹工作(包括人员分工、资料收集整合、工作协调等):

二、授课视频录制、重难点微课视频录制、字幕整理、电子教案及各章PPT制作:

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日历、习题库(含答案):

四、案例库:

五、试题库:

六、PPT调整:

七、资源链接等技术工作:

专家组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84―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3

一 引言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它所提供的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使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界线不断模糊和重叠。慕课打破了教育场域原有的资本配置格局,引发场域中原有位置上的震荡和关系摩擦,突出表现是各方力量对时空资源的争夺。”

英语专业的《英国文学史》课程普遍存在“赶进度”、“满堂灌”和“重史轻读”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更喜欢“速食阅读文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其作品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微课课程,建设慕课程以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团队根据慕课的理念,对《英国文学史》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微课、慕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将翻转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场域,形成了模块化、结构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总体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慕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课程融合为一体。教学过程要考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与技术的关系,还要考虑“师生”能动性,使硬件、软件、师生得到充分融合,发生“共振”(见图1)。

本团队依据微课特点,设计微讲义、微课件、微测试、微总结,提取文学课程知识节点,撰写文学课程微课脚本,利用录频软件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其应用于翻转课堂。一系列微课以特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方式共同搭建出结构化、主题式的文学学习微环境(如图2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团队教师根据文学体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八个板块:英国文学史概览、诗歌、散文、戏剧、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和总结,每个板块由“课程视频”、“课程课件”、“课程微课”、“纵深阅读”、“练习与实践”、“在线互动平台”构成。“课程视频”为课程核心;“课程课件”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微课”是课程的重难点;“纵深阅读”和“练习与实践”是课程实践;“在线交流”是课堂的延伸及师生的互动。根据作家、作品、体裁或重难点,撰写微视频脚本,搜集素材,通过若干相对独立的微视频开展教学。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观看相关的TED演讲,阅读原著,在网上提交作业,根据在线题库开展自我检测,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可持续开发学习资源,以多模态方式开展教学:师生共同利用Inspiration、Smartdraw、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头脑风暴图、知识树或微视频。

3 教学模式设计

本团队根据教师特长和文学体裁采取分段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稳定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又有普遍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作品。本团队还采用断代学习法、集中区别学习法、体裁分类法等,把作家作品分类,横向比较各个作家的特点,纵向比较流派及作家。采用线上讲授+线下讨论的多元化方式。线上每2周讲授一个文学体裁,将内容分解为多个微视频呈现,并以“在线交流平台”进行总结、延伸和拓展。线下则包括英语辩论、戏剧表演、主题展示、电子书、微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延伸活动。

三 《英国文学史》微课建设

大数据为课程的普及提供了信息支撑,泛在学习为即时学习提供了技术动力,翻转课堂为慕课创立了现实版的网络课程标本。慕课的特征是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与教育理念等的开放性,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数据记录等的网络化,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等的创新性。而微课的特征是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及结构相对独立。慕课均具有资源多元、受众面广、自主参与等特点。究其实质,慕课是同一课程下的微课群。借助慕课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1 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1)微课的基本要素

“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课程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本团队在课程设计时,坚持从“微”入手,形成微内容、微视频、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答案与微反馈的循环,并设计制作了系列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观看。

(2)微课的类型

本团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四类的微课:说明型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课的基本内涵、设计原理与方法,测评标准与依据;呈现型微课利用关键文学知识节点,如作家关系等设计制作微课,使学生对文学史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例如,团队根据英国文学史对马洛、莎士比亚、谢丽丹、萧伯纳的总体评价和关系梳理,以时间为顺序,制作了四位剧作家的文学关系微视频。

该微视频设计包括脚本、片头、片尾、主体内容,通过电子黑板、文字呈现、画外音、作家肖像、动漫、音乐分别展示四位剧作家文学成就。画面动静结合,充满趣味。讲授型微课旨在通过微视频向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扩展其工作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管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图形、动画和视频,采用自然图像思维,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接收。”例如:团队结合英国诗人彭斯和其诗作“Red,Red Rose”,利用“SmartDraw”和“Camatasia Studio”设计制作了微视频。内容包括:诗人和重要作品简介、诗歌难点讲解、文体特征分析、韵律和节奏分析、头脑风暴和讨论、纵深阅读、诗歌吟唱等教学活动。任务/活动类微课为深入浅出、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包括微戏剧表演、微剧本创作等。

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内容分配,节奏的把握,画面的动静结合及视觉的接受性。“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还需6个配套‘微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然后设计制作教学视频;其次,应考虑个体差异;再次,组织高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开展探究式、任务型学习活动。本团队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依据以下设计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文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2)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学生可灵活选择文学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视频;3)创建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课前下载微课件,观看微视频、TED演讲、国际公开课程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开展大脑风暴,将文学知识节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学生了解文学要点间的联系,强化其学习及记忆效果。

部分课时采用“网络资源+网络互动+普通课堂”跨媒体的模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和微课,用“iebook”制作电子书,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课内,教师检查阅读情况,解答问题,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教师不仅提供了教学视频,微课视频以及其他资源,还提供在线辅导。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充分互动,在对课前微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篇8

关键词:MOOC;SPOC;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0-0113-02

引言

2012年被誉为“MOOC”元年,于美国崛起,并迅速受到全球顶尖学府的青睐。国内形成了种类繁多的MOOC,并在国家高校的教育共享系统中正式上线,为学生的学习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并充分实现了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MOOC在高校的应用催生了另一在线教育方式――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目前也受到了不少高校的青睐。

MOOC的优缺点分析

MOOC(慕课)与传统在线教育不同的是:MOOC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视屏教学和模拟考试,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学中形成互动,且易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其最主要的优点之一。MOOC的另一大优点是免费开放式,一般课程都没有设置选修条件,班级可以无限量地加入学生,形成超大班级。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此外MOOC资源的建设,吸引了全球顶级名校,我国的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的名师也纷纷在不少学习平台上建课,为学生提供聆听名师课堂的机会,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

MOOC的主要不足在于目前的MOOC平台学习普遍存在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明显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些学生还会因为缺乏某一MOOC需要选修课程的基础知识而放弃学习,自信心受到影响而曲解MOOC的本质。另外,MOOC资源的建设还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非常明显。例如,笔者曾经检索过“C语言程序设计”的MOOC,发现各种学习平台有不下15门之多。这必然使利用MOOC来降低教育成本的初衷大打折扣。再者,目前国内的MOOC建设理念还相对陈旧,大多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只是加以拍摄和简要加工制作完成,基于认知主义的学习方式依然唱主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POC的优势分析

相比MOOC而言,SPOC的规模相对较小,最大承载极限也就是几百人,并设置了准入限制、选修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小规模的教育形式也更接近大学生的课堂教育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平时在线指导和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SPOC更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非追求网络教育本身。其通过本身的概念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位置进行重新设计,通过SPOC在线教学,让整个课程成为教师的舞台,真正意义地做好上课即教学。而且SPOC在线教学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首先,SPOC从准入条件上对申请进入课堂的学生进行限制,只有在完成既定学习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被准入,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其次,SPOC模式还充分吸收了奇特教学模式的优点,通过自动评分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检测。

借助网络课程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高等职业教育减少资金投入,降低办学成本

在我国的教育阶段中,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投入要远远小于本科院校,但培养一个高职生所需的生均设备并不比本科生少,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的实训场地和设备也并不比本科实验室的建设来得便宜。长期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偏差,更跟不上技术的更新,从而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落后。

而MOOC和SPOC的建设与使用,其自身的初衷就在于降低教育成本。目前免费的MOOC资源已经不少,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免费资源并合理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必然可以节省许多教育投入。

2.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近年提出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占学校师资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校加强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践。这不仅要企业愿意,教师同意,而且还要求师资充足,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在线教育的形式,对师资进行有效培训。主要的想法在于MOOC和SPOC的制作必须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课程须以企业工作现场为实景,企业工作细节为主线,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操和优秀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来制作。并将这类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让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优秀教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下企业的时间问题,又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学校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问题。同时,此类课程也是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学资源,有利于受培训过的教师实现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

3.中国的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分配极其不均衡

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教育难题,在职业教育方面,上海、深圳、天津、江苏等地明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不管是师资、课程建设,还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都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习楷模。近年来通过示范性院校的建设,也涌现出一批专业优势突出、软硬件设备相对先进的高职院校。如果能在这些职业院校中,选取部分优秀专业课进行MOOC或SPOC制作,然后通过国家建立的学习平台推广使用,并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都来学习这些优秀网络课程。几年努力后,必可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4.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差,生源质量较差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发现高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比普通本科学生来说明显较短。大部分的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顶多能坚持20~25分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则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或难抵手机诱惑。

而MOOC或SPOC的制作都是采用短小视频的模式,即微课的形式,被人们称为“碎片化”学习。一般微课程的时间都被安排在10分钟左右,而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点。因此微课式教学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注意力坚持时间相对较短的问题。

结束语

MOOC和SPOC的高速发展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已箭在弦上,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两者若能有效结合,将在节约职业教育成本、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化和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菊萍.关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慕课”的思考[J].教育界,2013(25).

[2]邓宏钟,李孟军,等.“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

篇9

【摘 要】本文深入阐释和分析了慕课在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并相应提出了将慕课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三种操作模式,即融入模式、混合模式和辅助模式,以期探索一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出路。

关键词 慕课;高中语法教学;可行性;优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6-0031-04

2008年,一种新型的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应运而生。慕课(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2013年8月、9月,华东师大慕课中心联合我国各知名高中、初中和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专注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借助于“慕课”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1]。同年9月,在人大附中的倡导下,推出了慕课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双师教学”即“1+1慕课教学”。与此同时,在上海一个名为“视像中国”(vChina)的局域网课程服务体系,以课程交换的形式,使各校之间可以在校园网内享有来自外校的课程资源。师生异地的实时课堂,为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

慕课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分析

1. 慕课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建构

慕课是按体系构建,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因此,慕课的课程设置多以知识单元来划分,让有需要的学生,按照知识图谱学习[2]。而英语的语法本身也是语言系统的体现,其教学也必须符合系统性的要求。系统性原则要求语法教学要依据教材中的语法系统,同时也必须符合语法发展的规律[3]。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学家克拉申曾在其著名的“监控假说”中详细论述过语言习得和学习的差异。在他看来,在自然交际环境中习得的语言能让学习者更加流畅自如地表达,而在语言课堂学得的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保证语言输出的准确性[4]。

在我国,对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天然习得英语的自然语言环境。而每天一节的英语课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根本不可能使他们像习得母语那样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尽管上课过程是愉快的,但由于缺乏纲要式的归纳提炼,缺乏明确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习得往往会逐渐淡化。而从年龄特点来看,中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系统化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还缺乏把经验自觉提升为理论的能力。久而久之,各种语言现象模糊不清,导致学生缺乏语言使用的信心与勇气。因此,慕课可以凭借其严密性、逻辑性、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明晰化的语法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语法知识系统,使学生在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利用已掌握的语法知识,自觉地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在保证语言流畅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信心。

2.慕课的知识传授碎片化符合新教材语法编排理念

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大约在10分钟左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分钟~20分钟,慕课内容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视频,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5]。

就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制的高中英语教材和高中语法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法的知识体系学习也比较适合分解为小的结构进行教学。以人教版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在语法编排上体现出两个特点: 使用图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简洁清晰;而在慕课的微视频部分,我们则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采取比图示更动态、更立体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语法加以展示,让学生更直观、更快速地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其次,在语法知识的编排上,新教材彻底摆脱了结构主义理论下的语法观,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的部分,并有意识地将各个语法项目通过练习来分散呈现,安排教学。语法练习设计既有机械操练,也有符合生活实际的意义操练。分散在各个练习中的语法项目,显然更倾向于在特定语境中去呈现某个语法结构的功能和意义。Ur指出,为了帮助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将语法结构置于语境化的例子中呈现是很必要的。同时,他提出包含有语法项目的视觉材料也有助于学习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6]。所以,将语法知识按内在结构进行细化而制作的慕课微视频,在保证语言知识系统化的同时,又将一个个大的语法项目分解为各个细小的语法知识点,用10分钟左右时间对一个知识点做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其教学呈现方式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提升中国学生语法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语法学习。

3. 慕课的学习方式互动化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

慕课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慕课项目的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在慕课的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利用在线教材注释、在线虚拟实验等软件辅助信息加工过程,也可以求助于教师、助教和同伴,利用充足的学习支持开展自学和同伴学习[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特别指出,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8]。新课程反对烦琐的、形式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9]。因此从两者提出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来看,慕课正好最大限度地契合了“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除了微视频、学习辅导材料的提供之外,慕课的讨论互动,在线学生学习小组都很受欢迎。我们知道,动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保证,因此面对复杂枯燥的语法教学,如何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看,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驱动的,同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肯定及外部评价,也是促使其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缺乏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鼓舞,这样的学习不会收到实效[10]。传统的语法教学强调死记硬背语法条目、机械套用基本句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这导致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差。这是当下语法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教学环境的单调和乏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慕课的在线自主学习主要成分有态度、能力和环境,其中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条件,而慕课网络学习平台恰好提供了这个条件。在继续利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合理、有效元素的同时,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在线互动模式使英语语法教学在时空方面得以无限延伸,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与运作空间,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如能很好地借助慕课,利用在线讨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自主能力,那么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都将是轻松愉快的。

4. 慕课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入慕课的语法教学可以深刻地改变教学环境,给语法教学带来变革和发展的契机。慕课平台上的语法模块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英语语法的授课视频、精品课件、动画演示等,还有专项训练与讲解、相关语法知识点的链接,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合其个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突出了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知识的建构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学习中的合作互动有利于学习者在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学习中登上一个新台阶[11]。

同时,慕课平台上的英语语法自主学习系统也能有效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网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导性自主学习任务书,进入自主学习辅导网站中推荐的相关网络链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计划地自主阅读英语语法参考书,撰写小论文或剪辑资料,形成语法学习的小资料库。他们还可以进入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适合个人特点与学习进度的自我测评与总结,并通过教学论坛栏目进行讨论交流,发现易犯的语法错误。通过这种探索式、发现式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牢固地掌握英语语法,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慕课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还能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在线辅导和答疑。与传统的将语法知识单渠道传授给学生的语法教学模式相比,慕课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英语语法自主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为他们在课外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慕课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变革

为更好地探讨以慕课为代表的新的开放教育形式对我国高中英语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变革。笔者将慕课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融合模式分为融入模式、混合模式和辅助模式三种。

1.融入模式

所谓融入模式是指在本校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慕课资源,将慕课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传授方式,采用“颠倒课堂”的教学方法,形成翻转课堂[12]。由于慕课拥有先进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科学的学习设计理念等优势,所以翻转课堂在国外基础教育的尝试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将慕课引入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翻转这一教学模式,实现慕课与语法教学的很好融合。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已搭建的几个基础教育慕课平台,如华东师大创建的C20慕课联盟(高中),人大附中的“1+1慕课教学”等平台,提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对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时间留给互动答疑讨论。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减少了重复性劳动,大面积降低了老师备课、讲课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提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度,因为可以将原有的面授课堂改为互动讨论形式。此外,利用翻转课堂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可以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到对教学的细致分析中,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学模式的挑战是,老师需要事先花工夫去挑选与自己语法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所以,翻转课堂更需要有责任心、有爱心、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

2.混合模式

所谓混合模式是指教师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主,将慕课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者嵌入或者引用[13],使慕课对传统的语法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和强化,进而形成混合式课程。同时教师也可利用慕课平台上的课程作为专题课,以教学模块的形式嵌入课堂的语法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既定的语法教学的内容,选择部分视频以“课程预习”、“专家讲座”、“拓展学习”等形式补充自己的课程教学。比如,2012 年秋季,Khosrow Ghadiri教授使用edX项目中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课程资源来补充和强化他在SJSU中的“电路分析”课程,形成混合式课程。试验结果表明,进行混合式课程学习的班级,学习者期末测试通过率由55%提高到91%[14]。借鉴其操作模式,在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上,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慕课平台观看某个语法项目的教学录像,并完成课程录像内穿插的练习和小测试。每周就该语法项目的掌握情况完成一个相应的问卷调查,在面授的语法教学课堂上,教师先根据每周的问卷反馈情况做15分钟的集中答疑。然后以4人的小组活动形式,完成某个特定语法项目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化的语境中的功能操练,不仅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更要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充分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和用法。在小组操练的活动阶段,教师则可以作为课堂活动的促进者甚至参与者,加入到学生的语法学习活动中去,给予学生更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并有效解决传统语法课堂上语法知识讲授过多、学生语法操练不足的根本问题。

3.辅助模式

所谓辅助模式是指教师只提供相应的慕课资源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采用一种无压力的“随便学方式”。它与现行高中教师的课堂英语教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完全自主地在学习校内语法课程的同时,按自己需求去网上学习其他学校的相似课程。例如,学生在课堂语法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他可以在课后通过慕课的网络课程,通过在线观看视频,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复习。显然,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大班教学环境的制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无法进行如此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此外,慕课的课程设置中,也经常会有插入的随堂测试题以检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而课后的在线测试则可以及时对学习者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这都很好地符合了学习理论中的反馈律要求。当然,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会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

上面是从慕课的特点、语法教学的规律和高中语法教学的要求等方面分析了慕课在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并就慕课与高中语法教学的结合,分融入、混合、辅助三种模式进行了讨论。慕课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多种整合方式可以克服传统语法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解决语法教学中的许多现实矛盾。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度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去进一步摸索与研究。此外,未来慕课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慕课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果未来的慕课技术真的能够成为友好的个人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找到需要学习的内容,让枯燥的语法学习有趣且高效,那么慕课必定会对我国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更为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

徐倩. 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专访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上海教育,2013.

陈玉琨VS倪闽景:MOOCs真的能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吗?[DB/OL].czedu.com.cn/Print.aspx?id=10070952.

夏谷鸣.语法教学模式、方法及原则.[DB/OL].pep.com.cn/ge/gdtp_1/201111/t20111109_1080489.htm.

B McLaughlin(1978) .The monitor model: Some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Language learning.Wiley Online Library.

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Ur,P.(1996)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张振虹,刘文,韩智.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6.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解读[DB/OL].pep.com.cn/ge/jszx/jxyj/jcyj/200811/t20081125_531012.htm.程晓堂,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陈艳华.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模式及评价策略——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的设计与反思[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7):17-20.

罗荷香.二语习得中的合作学习探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5):59-61.

篇10

摘 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群体文化。文章分析了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法。把新的教学法引入课堂,建立新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提升,创建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健词: 高职; 网络文化; 新教学法; 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69-04

Analysis of network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Ye Huixian, Wu Rongzhen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group culture that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nd ow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classroom, a new teach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create 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ampus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new teaching method; promotion

0 引言

高职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进入“互联网+”时代,各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明显加快,重视教学理念创新,重视多元学习、注重个体化、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以及资源共享。尽管各国的文化背景、教育传统有所不同,其教学改革都各具特色,但面对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挑战,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点:优秀的校园文化机制,需学院,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成效。好的制度,常常因为环境、文化及个人因素而影响参与者意愿,可能导致执行者积极参与,却面临应用者与学习者不愿意开口或不欲参与的学习困境。

1 国内外高职教育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高职校园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承载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信息传播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借鉴彼此经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教育网络化起步较早,经过较长时间的规划和建设,教育网络化政策体系完备,教学制度比校健全,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网络化教学应用比较普及,校园文化投资机制已经形成,网络建设和应用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广大发展中国家,教育网络化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教育网络化重点多是如何消除区域差异,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及种族之间的教育公平。

2 高职教育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末设立长期性及自主性的研究发展机制部门,多数是临时性地为各类评估而成立临时评监委员会,即便是有些学校有这样的机制部门,但也较少从长期系统性的资料去分析学校发展前景,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人才结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规划出学院与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些院校主管部门为达到教育评估的各项指标,对于评估计划的延伸性,仅依赖于教育部的行文指标,而忽略了教育的教学品质提升这一本质。评估人员多以完成各项指标检查为主要任务,较少了解评估的意义及各种能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意义,从表面上看重视提升效益,而实际上更加忽略了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道德伦理、责任心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有些院校对教学策略改善有具体的政策与计划,但与教师自主教学形成差距。如依赖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品质与教学改善成效[1]。重视学生意见,其本质是为提升教学策略,改善的具体政策与讨论风气[2]。教育本质是成功塑造学生,让他们成为有基础、有知识,有自主判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3 解决高职教育文化问题的方法

3.1 建立特色专业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依据学院办学特色,开发符合产业发展的实践课程。完善课程管理,确保学生获得核心能力的训练。进行课程分流,做好实习规划。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学科及课程典型范例,并将这种模式扩大并转移提升到机制。

3.2 改善教学方法

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激活课堂活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加或改善现有教学资源环境;引用现代教学方法,建立起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在学期初,教师说明上课规范,创意教学法,与学生在学期初讨论可行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多元化,例如,到企业参观学习、到海外实习、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参加专业技能证考取等。强调产学合一,将学习更贴近企业需求,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团队合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即生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体现在道德方面[3]。

3.3 建立长期评建制度

建立教学评估及完善的教务行政功能和课程规划制度,建立教师评估与教学职能制度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落实学生学习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分享网络资源平台。促进产学合作等其他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果的创新做法。建立教学资源中心,建立专业性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4]。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高级职称教师既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又能受到学生好评,也是中低职称同事的好友。改进课程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推动教师到企业研究学习,将产学合作成果关联到相关课程及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辅导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设定明确的自我定位。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推动教学品质制度。

3.4 一校带一校,一区带一区,先行带动全局

整合与分享区域性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教育政策的执行,让各大高校重视教师的成长。启动跨院校,跨区域的团队合作和教学研发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起网络平台的合作开发与机制分享。促进网络教学“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最终实现一校带一校,一区带一区,先行带动全局。

4 高职教育网络文化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各大高校有了自己新的教学方式,但涉面不广。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学校=网络校园,是大势所趋;互联网+课堂=网络大课堂,教学资源异常丰富;互联网+教师=师资共享,使平等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学生=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体系,学习无所不在。传统课堂的更新落后于社会需求,保守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形势。

目前高职校中的教师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差别较大,教师即使资历较深,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与年轻人难免有代沟,以致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现在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熏陶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体,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灵活多样的网络课程吸引着他们。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1 倡导远程课堂,实现均衡发展

倡导网络化远程传递课堂,对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

4.2 师生共主教学模式

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使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3 对调课堂

对调课堂就是把学校上课改为在家里上课,而回家作业改为学校作业,采取与教师讨论的方式。回家看视频,自学新知识点,在学校则不讲新课而是直接讨论,把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这时的教师不以讲课为主,而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或许短期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4 在线课堂

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的、学生感兴趣的和符合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4.5 教师拍“微课”,相互切磋教学方法,传授精彩的教学技艺

微课即微型课程,因为微课有图像、声音、文字等内容,可让一个知识点由无声变有声,由理论变动画,知识点完整,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由于这些特点,让微课深受欢迎[5]。教师将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或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拍成教学视频,同时配以教学设计思路、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分析讲解等内容,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放在学校内部资源网共享。建设一个区域“微课库”,通过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或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促进师生的学习和交流。

4.6 慕课网络空间教学

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慕课是一个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内容,具有向巨量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慕课平台的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图书馆、导师系统、教育游戏、网络实验室等。网络学习社区则使教育者能够与学生合作,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

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现在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学校有哪些专业教师,就只能上那些教师的课。一位教师要教上百个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用了慕课后,同一门微积分课,就可能由几十个学校不同的教授讲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来选一位最适合他的教授,以他自己的节奏来学习。而学校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因资源有限,师资不足,更需要用慕课的方式使学生、教师与城市学校在同一条起跑线上[6]。新高考要考察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对于基础建设较弱的高校来说是弱项。把国内最好的课“慕课化”,可让教育公平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中孕育。

4.7 基于校园工作室的学习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工作室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老师协作模拟企业项目过程中,体验创业与创新的工作模式,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4.8 探讨游戏式学习

在一些实验或文化课中,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通过游戏式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能力。

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每一次评价与反馈、每一次提问与质疑,都可以作为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作为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的依据。

5 结束语

教育制度影响并制约着校园文化,在不断更新与变革的信息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新的校园制度的建立及教学模式的推广,解决了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新教学法给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薄弱的课堂,提供了平等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的可能。开发和创造更多的恰切的高职教育机制及课堂模式,以完善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者需长期思考与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巫铭昌,曾国鸿,刘威德. 我国技职学院校务经营之分析研究[J].

教育研究集刊,2006.52(2).

[2] 梁艳萍,刘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建立探析[J].人力资源

管理,2010.1:75-77

[3] 林腾蛟.高等技职院校的特色发展[J].技职及职业教育双月

刊,2004:40-46

[4] 郑蒙.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以校园舍区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8):7-12

[5] 张扬.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

展望,2015.34:26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