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5: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业论文

篇1

为了使构建的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符合企业运营流程管理逻辑,支撑卫星网络规划建设,提供面向客户的运营服务和保障,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卫星通信服务进行模块划分、描述和定义,力争构建起一个涵盖卫星通信业务建设、运营、管理完整业务链、全面系统的基本框架。

1.1基本框架的模块设计思路

对于卫星通信企业来说,卫星通信业务是其最根本的核心产品,卫星通信企业是通过向客户销售卫星通信业务产品,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价值和公司盈利发展。因此,我们首先选取卫星通信业务为切入点,希望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卫星通信业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细化分解,力争能够理清、认识、理解各组成环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框架的设计奠定基础。如图1所示,在一个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中,主要包括了前期客户需求调查研究、业务规划、产品设计、能力建设,中期的市场营销、业务开通、服务保障、运行维护,以及后期的业务产品退出或转型升级等各环节要素;另外在其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企业人力、财务、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品牌建设等运作管理环节进行基础支撑保障。从图1可以看出,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卫星通信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其主要完成了由战略和业务目标驱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形成业务产品或服务能力;第二阶段为中后期的卫星通信业务的运营和服务,主要承担了对业务产品进行运营管理并形成服务能力和产生收益。两个阶段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业务规划与能力建设工作是运营与服务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业务产品,并能够及时具备能力并推出市场,才能够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和可靠地运营保障;另一方面,运营与服务工作是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的实现和发展。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工作完成之后,必须通过运营和服务来实现产品销售和客户价值增加,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客户需求,并能够及时反馈给业务规划与能力建设进行业务产品的改进、提升和开发,从而形成最令用户满意、最具竞争力的优质服务产品。与此同时,两个阶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管理来进行支撑和保障。对于运营服务型企业来说,其更加关注运营与服务,所有业务规划与建设以及企业管理工作,都是企业为了通过运营服务产生价值、满足客户需求所需不同层面的服务保障工作。因此,为了在基础框架中突出强调卫星通信业务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支撑的两个关键环节,同时体现出企业管理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我们从总体上将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分为三大模块,即,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运营与服务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1.2基本框架的层次设计思路

客户的卫星通信业务需求分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市场、产品、资源和组织四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客户购买的是卫星通信业务产品,而卫星通信企业的核心基础设施所能支撑的仅是企业向客户提品所需要的资源能力,要想将资源能力转化为客户需求实现,还需要通过卫星通信业务产品进行有效衔接。对于卫星通信企业而言就是对各种卫星通信资源和服务能力进行规划、设计和组装,形成了可以独立计价和运维支撑的业务产品。此外,客户所需业务产品多样,卫星通信服务商还需要结合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用,以发挥核心资源的最大效能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因此,客户需求的实现主要由卫星通信企业的市场、业务、资源和供应商等关键因素协同完成。另外一方面,在基本框架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构建起能够面向客户的端到端运营服务支撑体系,即以客户需求为引导,业务实现为手段,资源、供应商和组织管理流程为保障的运营服务体系。主要经过市场需求的挖掘、提炼与转达,业务的开发、集成与实施,调动内外部资源,最终实现业务并反馈给用户的过程,如图3所示。该过程中,输入端是市场,输出端也是市场,形成的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端到端的闭环,从而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和满意的服务。综上所述,为了表明客户需求实现过程中四个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并强调打造端到端的高效运营服务体系,我们在三大模块基础上,又将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市场层、业务层、资源层和供应链层,如图4所示。如图4的层次设计,将市场层放在最高层客户紧邻的第一位,突出强调企业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需求为根本依据的理念;逐级向下的各层分别为业务层、资源层和供应链层,充分体现了客户需求实现是通过具体业务来实现,业务产品需要资源提供支撑,最底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除核心资源以外所需配套资源的各要素协同关系。这种层次设计充分体现出卫星通信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为市场服务的运营理念。

2基本框架各模块的设计

根据前述基本框架结构设计思路,我们对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各模块进行进一步设计和定义,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设计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主要负责指导和支撑运营服务。包括市场战略、资源战略的制定、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构筑、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管理以及供应链/价值链的开发和管理。其中,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空间卫星资源的规划、建造、测控、运营和退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还包括支撑产品运营服务的其他硬资源和软资源,如地面测控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知识共享库,等等。运营与服务模块设计运营与服务模块主要负责客户需求实现和服务保障。包括日常的服务提供、运营支撑准备、质量保障以及销售管理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其包含所有由客户驱动的直接面向客户的运行和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模块设计组织管理模块为完成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和运营与服务模块所需进行的公司内部机构组建,包括了任何商业运行所必须的基本的企业或商务支持。

3基本框架各层次的设计

3.1市场层设计

市场层主要包括客户需求挖掘、分析、客户细分、销售和渠道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服务产品和定价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处理、服务等级协议管理和计费等。在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内,市场层提供对企业核心业务产品的规划开发管理,包括制定战略、开发新产品服务、管理现有资源、实施市场及战略等所需职能。在运营与服务模块内,客户关系管理集中考虑客户需求的基础情况和管理。

3.2业务层设计

业务层包括业务的设计开发、业务配置、业务问题管理、质量分析以及业务使用量的计费等。在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中的服务开发与管理就是为运营与服务模块提供所需产品或服务能力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它包括服务战略制定、服务的性能管理和评估、确保未来服务需求能力等所必须的功能。在运营与服务模块中业务运行管理聚焦于对客户服务的提供,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服务方案设计、和服务保障等客户服务所需的功能性需要。本层的焦点是服务提供和管理,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资源层设计

资源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为支持卫星通信运营服务所需的卫星资源、地面基础设施和软资源等的规划、开发和交付,主要包括卫星资源、卫星测控站、业务监测站、运营服务网络平台、IT系统、知识共享库等,以及新技术的引入与现有资源技术的互相作用、现有资源性能管理和评估,确保满足未来服务需求的能力等所必须的功能。资源管理和运行主要负责卫星资源管控(卫星性能监视、分析和控制)和其他地面基础设资源的运维管理等所有功能性责任,确保各类基础设施资源平稳运转,能够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端到端服务能力,并直接或间接地响应服务、客户和员工的需求。同时也包括对资源的功能集成、关联和实时数据统计,以便进行信息综合管理和采取提质增效措施。

3.4供应链层设计

供应链层主要包括处理与卫星建造商、设备提供商、集成商和工程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的交互,它既包括基础设施的供应链管理,也包括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关于日常运营的接口管理。

4基本框架的整体设计

综合上述分析,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模型一方面突出卫星服务商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支撑的核心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面向客户、聚焦前端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交付能力,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箭头以上半部分代表从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需求实现两个维度进行的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结构设计思路;箭头的下半部分表示抽象化、可视化的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结构设计。该基本框架从顶层将卫星通信业务服务商划分为战略与基础设施、运营与服务和组织管理三大模块,并在框架布局上体现出面向客户的服务中战略与基础设施是前提先导,运营与服务是关键实施,组织管理是全过程支撑的运营特点;该框架自上而下的四个层次架构设计,充分体现出卫星通信企业是以客户需求为引导,以业务实现为手段,以资源和供应商为保障的层次递进关系,各层次环环相扣,紧密链接。这种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的层次设计,确保企业在享用客户需求时更迅速、策略更灵活,大大提供客户满意度,同时能够更优化企业内外部软硬资源的工作效能,以最高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适当的信息服务,真正做到让大市场来主导企业的流程架构。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通信企业

收支两条线本是政府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整顿财政秩序对财政资金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当前,许多大型集团企业也纷纷采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通信企业也不例外。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企业范围内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资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构建“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几个基本原则:其一是明确划分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的流动,严禁现金坐支;其二是确保收入的资金能够及时、安全、足额地回笼,并能实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其三是围绕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制定合理的预算安排,保持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最佳现金余额。根据以上原则,通信企业“收支两条线”要求实行收、支分户管理,在当地银行分别设立收入账户及支出账户,相互之间不得进行资金调拨。收入账户包括收入归集账户及一般收入账户:收入归集账户用于对外收款,定期对内归集收入及向上级公司上缴资金;一般收入账户用于对外收款及定期对收入归集账户划拨资金。支出账户包括运营性支出账户、资本性支出账户及其他必须设立的支出专户。省通信公司对各市分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收入资金全额上缴,支出资金按预算核拨。市分公司对下属县分公司实行报账制管理。

为确保资金运转的有序、高效,省通信公司拟最终实现“自动型零余额”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即收入账户资金自动清零上划,支出账户资金实行“限额控制、日间透支、日终清算、零余额”管理。由省公司统一与银行签定零余额帐户协定,对每个分公司规定支出限额。每天分公司起始余额为零,可在支出限额的基础上要求银行支付,银行办理支付后,分公司银行帐户为负数,银行对每天的支出总额进行合计,每天与省公司进行核销,省公司拨付相应的资金到开户银行指定帐户,分公司银行帐户保持零余额。而且各个银行对于当天清算的资金不按贷款处理,省公司不够资金进行清算时银行才计贷款利息。实行零余额帐户管理可以实现两个目的:最大限度地将资金保留在省公司帐户上,可保障省公司有最大量的资金沉淀,实现资金的良性周转。“自动型零余额”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规定:1、收入归集专户设置:省、地市及县三级公司分别开设收入归集专户,各级分公司可以选择在中、农、工、建中的一家或多家开设收入归集专户,但一级公司在一家银行仅限开设一个收入归集专户。如下一级公司在中、农、工、建开立了收入归集专户,上级公司须在同行开立收入归集专户。2、出透支专户设置:省公司经营性支出透支户已在某行开立,相应地,为实现资金透支功能,各市公司经营性支出透支户必须在同行开立,支出透支账户必须专户使用,严禁串用。县分公司原则上仅限保留一个支出账户,不设透支功能,由地市公司直接拨款。收入账户资金的归集要求各级公司的中、农、工、建所有收入账户的资金均在每个工作日自动定时归集至本级公司的同行收入归集专户,再自动归集至上一级公司的同行收入归集专户;其他银行的收入账户根据资金的存量和划拨资金的成本等因素考虑划拨频次,原则上其他收入户最少一周向本级公司收入归集账户划拨一次收入。支出账户资金的透支管理要求省公司定期核定下级公司的支出账户透支限额,各支出透支专户只支不收,日间零余额透支,日终逐级自动清算。

通信企业在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银行帐户的管理。省公司对各分公司的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和监督,各分级公司所有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均需省公司审批后上报集团公司审批,集团公司批准后方可办理,未经集团公司审批开立的账户,视同“小金库”;各分公司所有银行账户信息需纳入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账户开立、变更、撤消等信息的变动应及时在资金管理系统中更新;省公司对所有银行账户实行统一编码制度:个银行账户对应唯一编码,以此作为银行账户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所有银行账户应严格按照指定用途办理资金的收、付业务,严禁超范围使用。

2、强调结算纪律。严禁现金坐支: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中,不仅收入的现金不得直接用于开支,银行收入户的资金也不能直接用于开支,所有支出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支出户。为了杜绝现金坐支,每次收入的现金应及时缴存收入户,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支付。不准白条抵库,要确保所有收入的资金都进入收入户,不允许有私设的帐外小金库。

3、利用网上银行在线操作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时间,保证业务处理的及时性。

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通信企业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它实现了真正的财务集中管理,将全部营业收入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它实现预算内外收支的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增强企业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集中使用效率。分公司开设收入专户,收入一旦进入专户,资金权属省公司,各级分公司均无权借用,在最大限度内保障了资金的集中。它实现了财务经营的规模效益,避免整个企业在资金筹措、资金运营等方面的低效率;同时可以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通信企业通过集中收入,将全部的资金先集中在省公司,再通过全面预算的实施将分公司的运行成本拨付下去,除了正常的运行成本外,分公司只有依照总公司的统一部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集权性得到加强。其次,收支两条线使收入的真实性得到了保障,最大限度内减少虚报收入:长期以来,基层企业报喜不报忧,企业领导为政绩,在业务收入为基础的考核体制下,千方百计提高收入,甚至不惜采取做假账、利用核算漏洞增加收入。收支两条线对这种做法在制度上和根本上进行了约束,收入只要进入收入户就会向省公司归集划转,不会存在虚假收入。而从前实行收支差额管理时,分公司只用上缴差额,在存在大量资金进行周转的前提下,甚至可以采用一面列收入,一面出成本的方式,使收支差额不受影响,水分将持续性地增长并被隐瞒,直到下一任领导上任后,才有可能暴露,给上级部门的收入、支出预算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再次,实行收支两条线,省总公司集中了资金,就可以由省公司统一支付大宗物品采购资金和适合集中支付的其他资金。市县分公司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款项由省公司来支付,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这样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从根本上杜绝了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腐败现象。总之“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办法使通信企业财务管理更加先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巧梅.论企业应用“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J].太原科技,2006,(7).

[2]曹选刚.集团企业资金管控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篇3

关键词:通信电源;设备管理;设备维护;阀控式蓄电池

通信电源的基本任务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电能。它作为通信网的“血脉”,是确保通信畅通的必要条件。要保证现代化通信网全程全网的畅通并做到高可靠、低电磁干扰,低功耗通信电源系统是基础。

一、加强通信电源管理的专业化

随着通信网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电源也同样处在大量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的时期,同时为配合维护体制全专业、大配套的改革,用了许多新的维护手段,出台了许多新的维护管理办法。论文百事通所以在通信网的各级管理层次及建设、维护方面都应该有独立的电源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因为通信电源不仅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包括多种系统和学科的大专业,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来兼管电源专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专业的。因此,要管理和维护好现代化通信网,电源专业同其专业一样存在着维护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日常及定期管理,根据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及新的网络体系结构重新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新建工程时,要从工程设计、方案会审、工程实施到验收竣工各个阶段积极参与和把关。继续搞好技术练兵,加大培训力度。引进电源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是由多种因素和环节所决定的,它与设备质量、工程勘察与设计、运行方式选择、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各环节相关。其中对于设备选择、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环节尤其要加强重视和管理。一个先天不足的通信电源系统将造成通信安全的巨大风险和后期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重复投入。

2.1动力电源

动力电源设备是所有通信设备运行的动力之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通信业务能否有效提供。在日常设备运行中,常存在高压电源单引入、逆变电源不稳定、UPS应用不当等问题,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机房的高压宜采用双回路供电,即两路不同的变电站输入,以确保供电不间断。对于给机房通信设备供电的交直流电源列头柜,也应采用双路供电,以保障业务设备用电安全。逆变电源与整流电源应采用一体化设备,以保障安全供电,易于监控,同时可减少设备投资,降低维护工作量。目前,一些通信机房为部分设备提供220V交流电时,采用2KVA~6KVA的UPS(另带有220V蓄电池组)供电,单机工作不可靠,成本高。建议使用逆变且与整流功能一体化的电源设备,其结构为:在整流电源机架的空余子框中插入1KVA~1.5KVA逆变模块,1个子框一般插3~4个,逆变模块均流输出,实现N+1容量冗余,这样不会因某个模块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供电。逆变模块的运行监控由整流电源的监控模块统一实现,从而可节省机房空间。由于共用原有的-48V蓄电池组,省去了UPS必须另带其他型号电池组的费用(以16个单体65AH电池为一组,约需1.5万元)及其维护,并减少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协议转换节点(约需0.4万元),6KVA的逆变器(4个1.5KVA模块)比同容量UPS少2万元,因此1个机房就可减少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约4万元,同时可大幅度减少维护工作量,设备运行也更安全可靠。同时建议在机房新建通信项目时,不应另购小的UPS/逆变器,而应使用机房原有的大UPS交流电源,以保障设备用电可靠,减少故障环节。

2.2蓄电池

蓄电池作为直流(直流系统)或交流(UPS系统)不间断供电的保证,在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电池不但在交流系统或整流器出现问题时保证不间断供电,而且还要在市电正常转换时提供保证。如果电池丧失容量,即使对前端的交流高低压系统、整流系统等配置管理得再好,在一次正常的市电转换中,都可能造成失电而引致通信故障。因此,应把蓄电池的维护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阀控式密封蓄电池以其体积小、电压稳定、无污染、重量轻、放电性能高、维护量小等特点,而成为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但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预期寿命的比比皆是。

2.2.1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阀控式蓄电池全浮充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理论上可到20年,但在实际使用中,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对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同时将消耗更多的水,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蓄电池在25℃的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寿命,长期运行温度若升高10℃,使用寿命约降低一半。

过度充电。长期过充电状态下,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使板栅变薄加速电池的腐蚀,使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因水损耗加剧,将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蓄电池寿命。

过度放电。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交流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过低甚至为零时,会导致电池内部有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电池的阴极造成“硫酸盐化”。硫酸铅是一种绝缘体,它的形成必将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的内阻越大,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就越差,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就越短。

2.2.2阀控式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蓄电池应放置在通风、干燥、远离热源处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为0.5m以上。在环境温度为25℃~0℃内,每下降1℃,其放电容量约下降1%,所以电池宜在15℃~20℃环境中工作。

要使蓄电池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应使用性能良好的自动稳压限流充电设备。当负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充电设备应达到±2%的稳压精度,才能满足电池说明书中所规定的要求。浮充使用的蓄电池非工作期间不要停止浮充。

必须严格遵守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时的恒流限压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的充电规律,条件允许的最好使用高频开关电源型充电装置,以便随时对蓄电池进行智能管理。

新安装或大修后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实验,以后每隔2~3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运行了6年的阀控式蓄电池,每年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若经过3次核对性放充电,蓄电池组容量均达不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上,可认为此组阀控式蓄电池寿命终止,应予以更换。

三、结语

虽然通信电源不是通信网的主流设备,但它却是整个通信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设备。必须看到,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的能量保证,它的作用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工作重点,抓住工作重心,确保重点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因电源引起的通信故障,降低故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保通信网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篇4

1)构建科学、系统与先进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适应本学科新的发展;

2)建设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大面积课程培养体系与教学资源;

3)在开展学科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促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

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培养高水平与创新型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通信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2发挥学科体系优势、大力提升教学水平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首批获得博士、硕士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建立有完整的本、硕、博课程教学体系。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各课程小组有计划地承担本、硕、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让骨干教师担任多个层面的授课任务。针对本科教学任务———《随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导论》《计算机通信网络》《接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编码原理》《卫星通信》,团队将硕/博士生相关课程与之相关联,课程包括———《应用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理论》《DigitalCommuni-cations》(留学生)《信息论基础》《网络体系与协议》《TCP/IP原理与体系结构》《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纠错编码与调制》《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各课程小组通过本、硕、博上下层次的课程教学相连贯,科学系统地构建教学体系,促进了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规划各层次的教学内容、课程章节安排等工作。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学术造诣与广博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进而在本科课程教学中保持先进的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也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本科课程质量的提升。

3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专业教学团队将多门课程联合规划,广泛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群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团队打破通常各课程分离、单门课程独立设计的模式,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或部分知识前后脱节的问题。教学团队综合多门关联课程,从通信专业领域的全局出发,科学地设计各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与知识重点,使系列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之间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课程之间有意设计的呼应点,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使所学知识随各课程的进展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感。例如,在《随机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从基本理论引申案例教学时,适度选择基带数字传输信号的特性与功率谱计算、匹配滤波器应用与最佳数字接收设计等专题。而在《通信原理》课程中,通过这些案例,进一步系统阐述基带数字传输信号与最佳匹配接收设计思想。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这一个专业上建设起了五门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并以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课程群体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改进授课模式。在各课程小组实施启发式教学,重点推进理论讲授与实验仿真示范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与思考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通信原理的模拟传输技术、数字基带传输等章节中的多个模块都在理论授课中同时进行了仿真实验核心部分示范,带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观测实验、引发思考、自主学习。通过各门课程的全面建设,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精品与特色课程群体。通过先进、完整的课程资源广泛服务于全体学生。

4科研促进教学,编著优质教材系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领域一直处速发展中,大量新型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使经典通信理论亟待丰富与发展。面对这一现象,教学团队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经验,积极总结学术理论,著书立说。近年来编著的学术著作包括:《快速信息处理》(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差分跳频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通信中迭代均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导论》和《信息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等。同时,本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凝练学术思想,梳理理论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编写的优秀通信专业教材包括: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多本。目前,主要的课程都编著有教材。这些教材包括:《随机信号分析》(第四版)、《通信原理》《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英文版)、《信息论与编码》《接入网技术》《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应用》《卫星通信导论》(第二版)以及《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等,共计14本。此外,还有在试用中的校印讲义:《同步技术讲义》《应用随机过程讲义》和《编码理论》等。这批教材涵盖了本领域主要的专业课程,形成了通信专业教学较为完整与丰富的优质资源。它们在国内高校中有着很好的影响与知名度,多本教材为国内许多高校采用,多位作者应邀参加教材指导委员会与出版社主办的优秀教材交流会,与同行教师分享与交流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与教学方法。部分教材还被评为相关课程的创新教材。例如,《接入网技术》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讨论IP接入网的特色教材,为许多高校使用。

5改善实验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教学团队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优势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主持与参加了许多国家“863”重大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要科学研究。优势的科研环境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技术和设备基础。通信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本专业教学团队以移动通信系统为代表,重点构建了立体“多层次”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基础实验室”“移动通信系统实物认知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多功能系统级设计与实验平台”,其中,引进了多套现役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子系统,用于为学生分解复杂的移动通信系统构架,帮助其建立实际工程系统的具体概念。另外,团队构建的“全真的”“综合接入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华为、思科等国际著名厂商目前的真实商用设备,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中心的SDH骨干传输系统和IP核心网,涵盖了EPON、LAN、WLAN、ADSL等主流接入技术,形成了一种融多种接入技术于一体,统一用户接入管理,提供数据、话音、视频等综合业务的实际、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6增强国际化交流、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本专业教学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课程团队一方面派出授课教师到国外优秀大学进修,学习国外著名高校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到学校给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介绍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设置新课程等。同时,本专业每年派出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地的高校进修交流。他们听取那些高校教师的授课,与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对于学生拓展视野,激励拔尖学生的创新研究与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7结束语

篇5

通信行业市场营销体系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我国通信行业的三大巨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大体相同,根据2014年12月26日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的报道,2015年信息通信行业的十大趋势一是产业互联网、信息消费和兴起中的信息经济,二是我国4G全面启动,5G国际布局加快,三是宽带中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四是移动互联网孕育新一轮的创新与变革,五是从智能终端到智能硬件,开启智能化时代,六是工业互联网:构筑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七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向新技术新平台演进,八是车联网:从概念走向生活,九是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保护成为战略,十是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将加速推进。多层次、多样化使用用户逐渐对通信行业提出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需求,而通信行业产品趋于差异化且目标客户和市场也需要更加细分。

2.通信行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

2.1缺少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规范制度

市场营销不能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随着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通信行业的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凸显出了诸多问题。随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营销手段衍生品,许多经营商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大肆地非法经营,以谋取暴利。而通信是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对于每个客户都是息息相关的,非法的营销手段不仅造成客户经济上的损失,而且造成了市场营销系统的紊乱。所以,只有加强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建立完善的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通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2.2通信行业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管理机制缺失

当今社会通信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下,通信行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吻合,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通信行业中市场营销手段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是技术质量的要求、是服务质量的要求,落后的营销手段降低了企业的品牌质量,不利于客户群体的扩充。同时通信行业三大巨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存在着一地多系统交叉竞争的现象,通信行业的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有着相似之处,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通信行业在这一方面很难进行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信行业的资源浪费。通信行业市场营销手段的滞后和管理机制缺失,严重阻碍了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2.3通信行业售后服务不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壮大。通信行业的三大通信运营商拥有者数字可观的客户群,所以客户群的维护是一重大课题。通信行业的市场营销需要产业链条的维护,通信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使通信行业不得不全面发展自身体系,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服务上。产品售后服务的不足,导致客户群对企业服务的不满,影响着客户对通信企业的信任,信任是通信行业市场发展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信誉度使企业得到客户群的良好口碑,并能有效扩充客户群体。而较差的信誉,导致企业口碑的下降,客户群流失,严重的可以导致通信企业的倒闭。所以说,通信行业售后服务的不到位,影响着通信行业的正常市场营销的有序进行。

3.完善通信行业市场营销措施

3.1健全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规范制度

当今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方面,许多经营商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大肆地非法经营,以谋取暴利,正是因为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序管理,严重制约了通信行业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净化市场营销手段,对不法经营分子进行有力的打击,并且进行严厉的处罚以示警戒,同时可以对诚实守信的通信企业进行奖励,为通信行业的营销的良性循环做好基础准备。井然有序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3.2通信行业市场营销多样化,管理机制统一化

我国通信行业营销市场的发展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拓展通信行业市场的多样性,营销手段不断更新,才能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首先,我国通信市场的重点转向娱乐业务的发展。将娱乐业务作为现代通信行业的重点业务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娱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客户群体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其次同时通信行业的营销手段也应注重品牌效应,通过良性竞争的循环,通信行业不断的体自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进而来实现通信行业的品牌价值,提高通信行业运营商的经济效益。通信行业市场营销中管理机制的统一,对通信行业起到了综合管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通信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减少了通信行业的资源浪费,加强了各通信企业的有序发展。

3.3增强通信行业售后服务业务能力

篇6

关键词:企业统计;创新;观念;功能;手段

一、统计观念创新

传统的统计观念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把统计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限于完成国家及上级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为此导致企业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降低,严重制约了统计应有作用的发挥。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树立新的统计观念。

1.以人为本观念。做好统计工作,统计人才是根本。企业通过管理要做到统计人员责权明确、激励得当,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并建立统计人员培训规划,树立培训目标,组织人员培训,进行效果考核,确认统计工作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人员的地位。

2.市场观念和风险观念。我国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我国企业统计不但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企业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即所谓的信息共享。同时注意防范统计风险,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统计管理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防范和化解统计风险。

3.信息观念。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系统、开放系统,决定企业必须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从事统计信息的建立、提供等工作,为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性,要求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一定的弹性。

二、统计制度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沿用原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解决数据的统计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大胆删减计划经济时虽然有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被证明过时或者现存作用不大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指标;彻底改变专业统计各自为政、重复交叉、互不衔接的局面,努力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性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统计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各种无效劳动。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引入到企业统计管理中来,又要主动面向市场,紧紧围绕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新难点,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调查内容,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相适应的数量不多、功能齐全、易于操作、能够“快”、“精”、“准”的反映企业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制度。就目前而言。要完善企业的基本报表制度,如产品产量、技术经济指标、经济效益等反映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统计报表制度。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反映科技进步、产品结构变化、市场营销、行业动态对比等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方面的统计报表制度。

三、统计功能创新

1.强化描述功能。统计能不能对经济、社会客观情况加以准确描述,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真实地反映客观,客观地反映真实,是对统计这种描述能力、反映能力的具体要求。只有描述能力强、反映能力强,才能够不断提高统计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推进统计科技进步,用适应客观情况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来确保统计结果的客观、准确、真实。

2.完善监督功能。在现代企业统计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控制功能。所谓企业统计的监督控制功能就是要求现代企业统计工作要渗透到企业的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服务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统计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对质量、技术、效益等内容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法律的约束,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控制企业不良行为,从而保证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力,实现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评价功能的创新。对客观事物给予量化评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给予判断和测评,这是统计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监测评价能力实际上是咨询监督能力,它在更高层次上代表着统计部门的工作水平,这种能力的高低及发挥如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统计开拓创新的领域非常广阔。

4.统计手段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应在统计资料的报送手段、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紧跟时代节拍,不断创新。为此,企业统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统计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提高统计资料的利用效率。在统计资料的报送方面,凡能利用网络进行传输的统计资料可考虑用网络报送,以减少报送环节,从而减少企业统计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在市场调查方面,统计调查的手段应进一步丰富,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搜集统计信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运用合理的、先进的统计信息搜集技术是取得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的保证。在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依据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会使大量的统计数据处理变的非常简单。因此,企业统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统计软件,以便对统计资料进

行更深层次的精加工,给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中国企业统计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加速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的进程,早日实现企业统计制度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实现企业自身的高速发展,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我国企业统计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J].统计教育,2004,(8).

篇7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篇8

2、PLC在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参数的控制,尽量减少人的直接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力,还能高效的完成成品的预测和生产。可以说工业自动化是未来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必经之路。因此在这整个期间,控制将成为工业自动化及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何将机器设备和生产过程控制的恰到好处将会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当然生产过程控制的是否得当也同样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加工质量和产生在控制过程中对资金的投入等一系列问题。通常我们将工业自动化系统分为: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系统、控制慢连续量的过程控制系统、控制快连续量的运动控制系统三大类。这三类往往存于一体,但是互不相关,如何将这几类系统加以协调,将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今,随着PLC的快速发展,PLC将成为实现这一愿望和解决这一难题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下面我们对这三类控制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1)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系统:通常我们把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系统按照结构划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控制方式。我们根据是否需要返回信号来判断使用哪种方式来进行控制,同时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系统按照逻辑控制还可以大致划分成时间程序式、基本逻辑式、和步进式三种控制方式。其中时间程序式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顺序对每一程序都有严格的固定时间。基本逻辑式是指运用基本的“与”“或“”非”门。当输入信号满足对应的逻辑关系时,相应的输出信号也成立。而步进式指的是整个控制电路分成若干程序步电路,任意时刻下只能有一个程序步的工作。三种方式各具特点,在不同领域用途广泛。PLC最开始是通过模仿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发展起来的,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系统最开始应用于汽车的制造业,(2)慢连续量的过程控制系统:由于在过去的编程控制中,其运用的范围主要具有离散性、点式控制,在连续控制的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成为了一种可能,传统的可编可控制器也将会被取代。(3)运动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精准性。控制快连续量的运动控制系统正好做到了这一点,由于控制快连续量的运动控制系统的编程控制器能够实现运动过程的准确监控,从而就能够控制快连续量的运动控制系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永远一直处于一种流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之中我们要保证过程的控制在让生产过程实现对不同生产过程的流动控制,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效率也是十分明显。当今PLC的快速发展将另一种控制系统推向主导地位,那就是多级分布控制系统,它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力量,它将上述的逻辑控制、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结合在一起,接入同一个网络之中,能够极大的方便对底层现场、中间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和对上层的管理,它是由多台计算机在生产过程控制多个回路,并且集中获取数据、处理、控制,是生产中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这种控制方式改善了系统的可靠性。每一等级有各自的控制回路,因此当一个回路有障碍时不会影响全局,使其机构更加灵活。多级分布控制系统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几年来火电厂和各大工厂不断提出了适合自己的监控信息系统,多级分布控制系统为工厂管理层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为市场运作的企业提供精准的科学指标。

3、PLC的网络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单从PLC角度上来讲,未来的PLC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未来的PLC从外观上应该具有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2、PLC的性能上会更加稳定,更加牢靠,运算的速度更快,内存更大。3、技术编程上更加简单,容易快速掌握,具有更加宽广的平台。4、为了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在汇编语言方面会更加直观,操作更加方便。5、为了实现扫描的速度和控制的精度,PLC在未来I/O模块也会朝着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6、PLC应用领域也将会不断广泛,促进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PLC通信在工业中将越来越重要,在工业的各个领域应用将越来越广泛,PLC网络1、通信方面将通讯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2、在通讯上将会实现开发化和无线化,这样用户可以不需要亲自到现场就可以提高Internet浏览器可以随时查看CPU的状态,简化了信息的采集。3、可用PLC构成网络,实现屏幕显示在线采集,记录保持及打印功能。同时多台PLC之间的通信、主机与远程I/O口、PLC与其他的智能控制设备,它们可以组成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控制,极大了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4、结束语

篇9

针对毕业生找工作的现状,找工作是一个难点,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我们要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缓解就业工作的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是当前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一是,采用市场营销策略。我们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向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人才特点。通常学校都有实习课程,这正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好机会,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实习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合作。再有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良好的合作,与校友之间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此外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二是,就业需求预测。在推动就业工作时,学校应提前给与一定的就业需求预测,这需要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与班主任共同完成,主要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听听用人单位的意见。意见听多了,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找到学生就业的突破口。通过预测分析结果,找准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的位置在哪里,及时对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三是,就业位置的转移。就业不只是在发达地区,也可以去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那些有志向去西部及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国家和社会应提供优厚待遇进行支持,以减少地区上的差别,这样才能把人才引到这些地方上来。在某些偏远艰苦的地方,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同时也要培养创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适应电子信息各主要领域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家电产业、光电子产业、互联网产品、微电子产业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了解自己,对什么业务感兴趣,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市场、企业管理等等;特长是什么,理论、动手能力、软硬件开发、管理等等;在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技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电子等等;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设计、销售、管理、研发、技师等等;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读研。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考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上需求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教学更新有些缓慢。学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再有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众所周知,高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正进行相应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等不够完善,最后的毕业设计也是大打折扣,没有按最初设定的目标去完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找工作,用小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出现了毕业生出去工作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科毕业后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提前规划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达到全面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更新快,学生的规划也要随时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阶段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提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出现厌学、不学等现象。有的同学并不是自己非要学习这个专业,都是家里给选的,这样一来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作为班主任,要让这部分人明白,学习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失去信心,慢慢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真对待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对我们来说,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就业工作部门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就业率。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就给推动就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就业。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提供的只是条件,教师对学生大多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本人不学习或是不努力学习,学校提供的环境再好也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不是外界灌输的,而是学生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需要个人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懂得应用才能获得。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有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一辈子。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锻炼,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但是,通常学校教育并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业务能力。基于综合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学生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篇10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参见图1上部分)主要包括:①骨干企业,主要由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组成。②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研究型大学和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科研实力强劲的特色大学。科研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国立研究院所、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私营研究机构等。③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和大众用户。一般而言,愿意参与创新或具有创新能力的主要是领先用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中的“用”,除了“领先用户”的内涵外,也是指导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价值理念,它以技术创新的应用为根本目的。增加“用”的原因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存在高风险,让用户参与技术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减少创新环节,降低创新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应用。此外,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相关的中介机构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支撑因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构成,主要由“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科研团队建设、投融资、公共服务”六大子平台组成(参见图1下部分)。六大子平台依据相互协同的运行机制,形成整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因此进一步分析平台的运行机制就十分必要。

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三重互动

1.“三重互动”运行机制形成的基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反映平台运行的内在结构及运行的机理。基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的研发理念,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六大子平台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形成三大运行体系。三大运行体系之间形成立体的、网络化的“三重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协同。第一,研发平台体系,它是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实体性研发平台,包括以企业为主导建设的或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是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平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第二,科研团队体系,它包括行业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和技术骨干、领先用户、高级管理人员等。可以通过研发平台体系的建设汇聚高端人才,完善科研团队体系。第三,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平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如同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研发平台是实体性平台,属于硬件部分,为技术创新(软件操作)提供物质基础。与“研发平台—科研团队—技术创新”的“三重互动”模式相适应的“三大运行机制”则是:“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以“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参见图2)。

2.三大运行机制。(1)“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研发平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技术研发平台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在内的科技研发平台系统,它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源头创新的技术基因。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指中试平台、质量研究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等,它们为技术研发提供服务,为创新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研发平台体系以资产为纽带,是产学研用各主体以多种形式共同出资建立的平台,坚持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基本原则,打破学科、部门、单位和区域之间的壁垒。一是完善组织架构。研发平台可以由骨干企业或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牵头,组织、优化和整合产学研用的优势资源建设。企业成为研发平台建设的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创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为研发平台的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产学研用合作的重大事务与决策,制订产学研用合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统筹创新要素。各项目承担单位为研发平台建设的主要责任者和承担者。二是形成核心平台与联动平台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坚持研发平台这一核心平台与整个平台内部的科研团队建设、投融资等平台形成联动,互相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与区域内其他创新机构的互动,如联合多家孵化、中介服务、龙头企业等单位,形成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一方面坚持创新资源,如仪器设备、相关数据、科技情报、市场信息在协同创新平台内部的优先共享。另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向社会开放,扩大仪器设备的受益面,体现大型公共研发平台的辐射作用。四是建立平台运行的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信息汇集与分析系统。采取政策、资金等措施对优秀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持续性支持,对运行差、创新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流失严重的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退出,或更改建设单位等措施,保障协同创新平台的优质运行。(2)“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应当面向全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将分散的团队、个人凝聚在一起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才相互竞争、激励,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局面。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打造引才高端品牌。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协同,着力打造一流引才载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集聚人才中的平台作用。研究型大学实施“学术尖端”战略,通过“顶尖人才”计划,吸引政府投资和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涵养人才的作用,为平台提供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才。发挥政府的作用,创建引才品牌。如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共同主办的湖北“华创会”,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打造的四个重要引才引智平台之一,涉及科技、经济与人才的主题活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互通”的人才驿站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如江苏省采取的“产业教授”、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在调研中发现,浙江省则形成了“人才+资本+民企”模式。充分发挥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本充足的优势,引导其投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又如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模式,扶持创业创新的“政府奖金+创投引导基金+匹配投资+地方孵化基地支持”的“深圳模式”[8]。三是构建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激励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建立具有激励效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创新能力。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到平台进行科技研发,并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四是提供专业的人才创业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如2010年广东省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整合了高层次人才创业、生活方面的23个项目,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创业保姆”模式,打造一流创业服务环境。如无锡市政府为相应企业配备一批训练有素的行政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项目申报、与政府部门沟通等工作,行政助理的培训、管理费用均由地方财政承担[9]。(3)“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技术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整合、创新、应用、共享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重要环节。对于产学研用各方而言,通过网络化的协同组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形成研发平台的知识创新———创新成果转移———成果市场化的相互衔接,形成知识创新链、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跨越“达尔文”死亡之海。在知识创新方面,要重视高端定位。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研发做到“顶天立地”。要重视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发挥基础研究在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和取得重大突破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中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作用。要重视学科的交叉集成,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可以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来推动学科的综合集成,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局面。在技术转移方面,一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利益共享:要保障研究开发过程中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初始契约中应当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产学研各方的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消除合作障碍,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风险共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用户成为多元投资主体,各方应该通过协商共同分担风险责任,在协同创新平台中,技术研发应得到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降低技术研发风险。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孵化的条件和政策支撑。同时平台要加强与技术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中介的联系,以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成果转化机制。公共服务平台要服务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承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市场拓展功能。不仅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而且对发明人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全程服务。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的各个环节;加快中介机构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专业的商业计划书、技术开发计划书,促进企业与研发平台对接,解决一些企业不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不了解最近的科研成果等“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投融资机制。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所处的科技创新区域的优势,整合本地资本资源,引进外来资本,营造运营机制灵活的多元化投融资环境,促使企业、资本、政府间高通量对接。构建项目从早期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奖励及天使基金,到中期创投跟进、后期风投接力的链式投融资平台。平台通过对项目前期的筛选、中期的控制到后期的投资接力,全面对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风险进行控制,实现加快研发、引导资本介入[10]。

三、“研发平台—科研团队—技术创新”三重互动机制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