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5: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篇1

卫生法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受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法学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为弥补理论讲授的不足,各医学院校也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假期实习、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不能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卫生法学的教学内容以医学和法学并重为教学特色,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医学与法学的比重却有着较大差别。一方面,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一般安排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另一方面,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设置相比较存在很大偏差,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卫生法学实践课程,仅采用一些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此种做法并不能体现学科特色。

1.2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在卫生医学实践教学的场所安排方面,一些医学院校缺乏政法类院校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场所。加之,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非临床专业的教学在经费投入方面支持力度较低,这就注定了卫生法学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不会轻易获得学校的高投入,使得医学院校建立的法学实习基地也仅仅是与当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另外,就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而言,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和医法专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较少,目前卫生法学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各政法院校的法学专业,其中也不乏非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的开展。

1.3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手段形式化

卫生法学实习原本是学生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理论服务于实践的主要教学环节,但基于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是敷衍了事,只为获取一纸实习证明。加之,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习其实已流于形式。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流程为教师讲授—引出案例—学生回答—教师评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并没有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在分析案例时也没有激烈的言辞辩论,只是由教师评析案例后便宣告结束。案例教学法过于注重对法条的解释,缺乏生动性,尤其是缺少对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非法条解释问题的演练,而模拟法庭教学法是建立在已知案情基础之上,相关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都事先已确定,仅是审判人员、原被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角色事先已拟定,而且学生早已将模拟法庭的全部过程事先演练多遍并形成了剧本,学生在模拟法庭演练时根本不会遇到真实案件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这就无法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模拟法庭教学法逐渐演变成一场表演剧,致使模拟法庭的功能也逐渐在异化。

2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在于着重培养法律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真正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因此,一方面法律诊所可为那些承担不起高额诉讼费的公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另一方面,诊所法律教育通过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将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融合,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而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亚洲、欧洲和澳洲等很多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国外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很多法学院校都开展了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既包括“训练守法精神”,也包括“扶植法治”。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中的尝试,对于那些将来走进医疗机构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诊所法律教育所处置的案件具有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涉及卫生法的现实情境总是伴随着医疗救助的全过程,案件的复杂性、针对性、现实性较强,即便指导教师面对此情形有时也难以应付。因此,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通过亲自案件、了解案件事实、调查取证和参与庭审,能够快速提高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独立办案能力和法律逻辑推演能力。另外,诊所法律教育也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以法律专业服务人员的视角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以医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卫生法与社会、医患权益与社会公正、卫生法与医药卫生事业等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趋向,这将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备丰富法律专业知识的医学人才。

3诊所法律教育在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诊所法律教育与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医法交叉知识,擅长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服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课堂理论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法律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法律职业训练。而传统的法律教育只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大地帮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案例,并以主体的身份去解决问题,全权负责整个案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对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司法文书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这既克服了案例教学法易被条文化的缺陷,也解决了模拟法庭虚拟化的难题。

3.2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日渐成熟

我国开始启动诊所法律教育始于2000年,当时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2002年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该课程。2002年7月28日,上述11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该会目的在于与国内外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截止到2013年7月18日,全国640多所法学院中已有163所加入了该专业委员会。目前,国内著名的法学院几乎都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并在不同院校中开设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专业性法律诊所,例如:诉讼法律诊所、弱者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妇女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公民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刑事法律诊所、环境法律诊所、公益法律诊所、社区法律诊所等。这些富有成效的法律诊所可作为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

3.3诊所法律教育能更好地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卫生法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医法交叉学科,目前卫生法学教学工作大多由更易获取医疗卫生资源的医学院校承担。由于医学院校向来注重医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工作,而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又是开展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石。然而,鉴于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的办学地位,现阶段医学院校对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诊所法律教育实际上是借鉴了医学实践教学的模式,这更易为医学院校所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套独特的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提高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4.1加强卫生法律诊所基地建设

医院学校,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参加“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暨中国卫生法法律诊所专业委员会”,进而以会员的身份接受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以加强与其他医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丰富的资源,加强与教学医院医务科等医患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有特色的卫生法律诊所,这样既保证了医疗纠纷案件的来源,又能发挥卫生法学的学科优势,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卫生法律诊所在实施教学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因而就其设置模式来看,它可以是附设在校内的内置式,也可以是附设于校外的外置式。内置式可考虑将卫生法律诊所设在模拟法庭,使其起到律师事务所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模拟法庭会见当事人,提供卫生法律咨询,司法文书等。当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办案经验时,还可以代为调查取证和参加庭审,学生承办的案件数量应以1-2件为宜。外置式可考虑加强与一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比如当地卫生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院、社区基层组织、检察院等,将卫生法律诊所附设于上述机构中,以便共同构建卫生法律诊所。

4.2开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鉴于卫生法律诊所教育实施的现状,医学院校应当增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明确其课程性质、授课学时、课程学分、开课对象等。可考虑将该课程设置为限定选修课,具体学时可参照各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而定。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该课程可以考虑在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本所限,不能在所有学生中启用诊所法律教育;二是,该课程只有在学生完成了法律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基本掌握了医疗卫生法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另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涵盖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基本方法、会见当事人的基本流程、律师职业的基本技巧与策略、提供卫生法律咨询的技巧、司法文书的写作、案件前的准备工作、谈判的策略、民事案件的策划方案等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应重点对学生的综合办案能力进行考核,不宜采用传统且机械的纸质笔试结业考试,应当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富有人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

4.3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卫生法学的教学经费问题是制约诊所法律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鉴于诊所法律教育需要较高投入和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办学规模较小的现实情况,医学院校应为诊所法律教育多途径的筹集经费。一方面可积极寻求同类型院校联合办学,以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组织的支持,如与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卫生行政部门、附属医疗机构、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工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等建立联系,通过学生的案件工作,既可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地区的开展,又能在锻炼学生办案能力的同时,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

4.4加强卫生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目前,在卫生法学课程的师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具备了法学背景或医学背景,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师较少,甚至有些专业教师还没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缺乏处理医疗卫生纠纷案件的经验,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对此,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外出深造,加深对医法交叉知识的学习,激励教师在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兼职,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教学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邀请一些资深的卫生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掌握法律流程运作技能。

4.5建立科学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品味;语言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66-01

语文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小说、戏剧、现代诗、古代诗词等等。可是不管教师讲授什么体裁的文本,都离不开语言品味这关键的一环。语言品味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讲解文本时,多注重叙情节,文章主题思想,各种艺术手法等,就是常常忽略语言品味这一环节。即使一部分教师注意到语言品味这一环节,也常常把语言品味套路化,公式化。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春》时,品味写春风的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品味该句,“抚摸”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更生动,更具体。许多老师在品味语言时都陷入这样一个套路。某个词因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更生动,更形象。某个句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感情。于是学生们一遇到语言品味,头脑里惯性思维想到的只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而不是仔细品味,慢慢咀嚼,感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许多教师在教学生语言品味时,常常套路化,公式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言品味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也不具体,但是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品味语言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语境品味语言

李镇西说:“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上下文,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

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比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只是看到文章情景交融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体会文中所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例如品味李商隐《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要联系作者当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处境来感知就能把这句词的凄惨,忧伤品味出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成为品味语言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来品味语言,很容易望文生义。语言品味要置于语境中才能不失真,不偏义。

二、结合朗读品语言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让学生或音频先读,先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由读或者挑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和点拨。

例如:词《沁园春·雪》学生应该带着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豪迈。语调也应该比较激情。而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和慢悠悠,闲适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些。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要注意朗读的语调,音色,情感。从而逐渐进入文本,达到和文本作者对话,甚至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推敲字词品语言

推敲就是关注文本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推敲的方法从古就有,古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僧敲月下门”。两句中对“绿”“敲”二字的推敲已经成为佳话。推敲简而言之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特别的字词来品味,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莫怀戚《散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用这个字就把母亲身体那种虚弱很好的体现出来。鲁迅《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也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四、比较替换品语言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比较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增就是通过对文本留白的部分增补,删就是删除文中字词来和原文比较,移就是改变句子的顺序或者调动句中某个字或者词的位置。换就是把文本的字词替换和原文比较。确实,语言的比较都可以在这四种方式下得以实现。学生通过这样比较替换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辨析度和灵敏度,能更好的品味句子含义和文章内涵。

例如:朱自清《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该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把“钻”改成“冒”或者“长”,让学生来体会原文钻字的生动性。“钻”字把春草那种刚刚萌芽,充满活力又似乎略带害羞的那种动态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步骤有策略的运用好语言品味的方法。带领学生们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妙,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岑苏红.比较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参考,2012.7.

篇3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7、行为激励法

篇4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1-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知识,新课改中教育素质的实施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整体的变革,其中,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但是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也非常重要。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习惯对小学生进行认字、写字等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儿童只有初步逻辑思维,并不具有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育时并不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2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有研究指出,儿童思维发展在学龄前母语的口头语言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坚实、很强大的思维基础,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加注重拼音、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的教学,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的教导学生借助刚学的拼音和注音、朗读和阅读一些诗歌,不仅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枯燥无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1.3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的技巧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实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和朗读训练如具有启发性和引导到位,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不够准确,并不能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样进行提问,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防止失去提问应有的作用。

2.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举措

2.1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能够实践好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首先要高度重视理念的学习,并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利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拼音教学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拼音要更加的重视,并加强学习指导,如对于b和p字母的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这两个字母的学习和记忆,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拼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在拼音教学中的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创设多种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来开展识字教学

学生的汉字学习不能只依靠反复的书写和背诵来完成,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开展各种与汉字相关的活动来对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进行猜字谜和编故事的游戏,或加一笔、减一笔、换位置等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加强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可以以“旦”为例,运用加一笔的方式就是“一个日加一横就是?”,可以出一个谜面让学生猜,如“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等,鼓励学生们猜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对学生的思维扩散具有一定的帮助,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2.4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重点语句示范朗读和评价,并进行语句品析,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阅读的质量。同时,还要把课文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这种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课前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解释永生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取得比较好的阅读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期间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不断探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90-02

1 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在建国初一直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小学领域看,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一直在实践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1]。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究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2 小学生的认知、记忆特点

瑞士知名儿童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持续建构的过程,后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更高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知识建构而形成新知识体系。小学生的年龄普遍集中在7~12岁之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备了可逆的、有逻辑结构的思维[2]。从语文课堂方面看,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正在逐步达到去中心化,能够听懂、听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并能在语文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感情领悟和常识推理能力。从记忆方面看,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因为缺乏识别教学目的的能力,因此缺乏有意识的记忆,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机械式记忆时间短暂。美国教育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指出,识记20分钟后知识就会遗忘40%,一小时后会遗忘60%,而一天之后会遗忘掉70%以上。由于小学生进行的多是机械式记忆,因此遗忘的速度会更快[3]。

3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重应用的工具性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关键是小学生的识记能力、读写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新课改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活化内容,创新过程,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根据青岛地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会读(拼音、汉字)、会写(汉字、作文)、会思考(自身、理想)。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应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何克抗教授在其《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一书中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质疑,指出其在划分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完全忽略了另一个因素――思维加工材料的作用。而且由于只依据“运演”的水平来判定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这就使“形式运演阶段”只涉及逻辑思维的高级发展,而未能涉及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的高级发展。通过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写和思考能力。

5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气氛 随着信息化设备在小学中的普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教学营造情境,进而活跃气氛,逐渐成为教学的新思路。小学生注意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对枯燥的文字、拼音失去兴趣,而对图片、动画、声音等容易集中注意力。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集中于一身,可以将生涩、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将抽象、陌生的内容变得生动、自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唤起学生求知好奇心的同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

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又缺乏生活经验,甚至连乌鸦什么样都想象不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如乌鸦长什么样,怎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又是怎么上升的等一系列问题,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为了学习本节课的识记、思考要求,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展视野。由于教师的专职化,语文教师不可能通过粉笔画出这一过程,但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取相应的媒体资源,依靠多媒体设备将乌鸦喝水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游戏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出:“儿童应该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即使是刚学会几个单词、词组,也要立即用来与别人交际与沟通。在学的同时拿来用才能增进记忆和理解,儿童才能在语言应用过程中迅速增长关于词汇、句型、语法规则和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知识。”[4]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于受年龄和认知上的限制,小学生对文字内容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游戏教学法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终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5]。

人机互动的即时反馈强化记忆教学 何克抗教授指出,“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一边用一边学,才是最重要的。从目前看,多媒体设备在小学已经比较普及,而如何去用却是一个问题。在教师看来,多媒体可以呈现各种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是教学的工具;而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多媒体不仅是资源库,还可以作为自学的工具。这个自学的工具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利用计算机的输入法联系汉字拼写和写作。如输入一个“拼”字,要输入拼音“pin”,如果学生输错,拼字是显示不出来的,这就形成一种即时反馈,提醒学生拼错了拼音,直到拼对了为止。而在现实教学中因为教师教学生是一对多,所以不可能每次都即时指导学生,其反馈效果不如计算机好。另一方面,在拼写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拼写能力,还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6 总结

教育兴则国兴,基础教育尤其重要。针对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游戏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人机互动即时反馈强化记忆教学三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云.“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张蓓,阳德华,韩露.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3).

[3]韩玲.远程网络教学中学习者行为间隔的量化分析与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5(6).

篇6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辨析性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最有活力的领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语法本体研究,又有别于纯粹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辨析为例,对语法辨析类研究的范围、意义、写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够为该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与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 语法 辨析 硕士论文

一、对外汉语语法辨析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选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性论文写作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这一类论文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写作方式、论文思路、价值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方向的教师有所启发,对学生有所指导。

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研究中,语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义,它涉及到二语习得的过程考察、偏误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汉语本体的规则细化。我们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我们看着电影吃爆米花。

这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碰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纠正偏误,判断其为表达结构使用不当,应当改为:

(2)我们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

问题是,这个偏误有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们发现造成偏误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语规则不明。汉语“VP1着VP2”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相伴随发生,例如“听着音乐做作业”“哭着说”“躺着看书”。而汉语中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动作相伴随发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一边哭一边说”“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等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VP1着VP2V”和“一边VP1一边VP2V”以及“VP1时VP2V”“VP1的时候VP2V”这些表达格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各司其职?教材、词典中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母语相关规则不明确。第二,教学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参考,因此可能进行随意的解释,形成典型的教学误导性偏误。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看看我们收集到的偏误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如果经过针对性调查测试,发现问题确实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确实是难点,这就增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说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

目前很多现代汉语本体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视野中来,就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上述类似的情况。由留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目的语的规则还很不清楚。

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中,“V起来”和“开始V”之间的比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间的辨析,“继续V”和“V下去”之间的辨析,“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之间的辨析,这些辨析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两个词,而是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出现频率极高,意义极其相似,很难习得和掌握,而相关的语法规则又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发泛化使用现象。

同时,语法辨析还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强大的同义词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还”“更”的辨析,“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内”“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会”“能”的辨析,“短时体”副词“就,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这类选题意义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回归到本体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将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二是把该类格式看做一个特殊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成员均具有共性、相互重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尝试对该系统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加以阐释,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地展开对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结论能够真正具备应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语法辨析性硕士论文写作程序

(一)提出问题与综合分析

怎样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呢?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谈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遇到这么一个句子:

(3)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老师一般会解释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一边VP1一边VP2”临时看作“VP1的时候VP2”。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此解释则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一边VP1一边VP2”等于“VP1的时候VP2”吗?这个目的语知识点相当不可靠,因为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隐含诱导偏误产生的潜在危险。

第二,“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等义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得像马真(2004)对“还”和“更”进行辨析、刘月华(1980)对“V不得”和“不能V”进行辨析一样,只有通过辨析,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三,“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可以自由替换吗?现有的词典、教材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没有现成的成果、结论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编写教材的时候来加以参考使用,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这一类问题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经验来应对。

第四,“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的辨析到底属于一个什么问题呢?应归属到什么范畴?本体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出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的满意答案。

就我们目前收集的部分相关偏误语料来看,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规则阐释得不够清晰,各项格式的特征分析还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词典和教材在解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都不是很透彻,经不起推敲。因此,要解决与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关的各类偏误,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完善目的语知识,要系统、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关规律,用以杜绝目的语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杜绝目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语感的任意解释、教材编写理论依据不足等现象。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特定条件下互相替换之后仍然能够表达相似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的手段;但是在许多条件下,各个格式之间又不能互相替换,更不能作为相互印证与解释的手段。

从句法层面上来看,格式不同,句法当然有差异,不同格式的替换实质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态的转换,其规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转换规律一样,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表达相近意义,而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不能表达相近意义,发现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语用上来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看,又会有一些超出句法语义层面的新的制约条件,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发掘。

在确立好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综述。笔者认为,前期文献综述是考核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标准。一般在撰写硕士论文中,很多学生都是简单地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达到写综述的要求。真正要写好综述,就要把前期的相关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论,哪些规律经过验证是可行的,哪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哪些规律论证不充分、覆盖率不强、例外太多,说明不了问题,都应详细说明。

综述的写法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看看关于某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什么时候,由哪位学者提出,再看看后来的学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补充。

辨析型论文的综述写法要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往往进入辨析研究范围的几个单位(词、短语、结构)先要分别加以阐述,再将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虽然是从两三个近义语言单位入手,但是在撰写综述的时候,就不能局限在两三个语言单位的对比上。例如所举“一边V1一边V2”与“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问题,实际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一个系列的问题,这个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命名为“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伴随”又常被解释为“同时”。所谓“伴随发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在同一时段相伴发生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边VP1一边VP2”,它还包括:“一边VP1一边VP2”“连VP1带VP2”“VP1的时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着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这些格式所表达的语义都是“伴随发生”的行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功能相似,类似于近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近义结构。因此这些内容也应该在综述中加以说明,才能够真正凸显文章的理论价值。

(二)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转换分析法,例举转换矩阵图,如:

1.“一边VP1一边VP2”“VP1的时候VP2”

(5)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圈内的趣闻。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聊着圈内的趣闻。

(6)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读自考。≠ *他现在打工的时候读自考。

(7)这堆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这堆人说说笑笑的时候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2.“VP1的时候VP2” “一边VP1一边VP2”

(8)他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他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9)小张看书的时候,认真地把重点打记下来。 小张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地把重点记下来。

(10)开车的时候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11)投篮的时候眼睛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一边投篮眼睛一边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时候崴了脚踝。≠ *一边急停一边崴了脚踝。

(13)我吃饭的时候,爸爸正在看报纸。≠ *我一边吃饭,爸爸一边看报纸。

(14)他笑的时候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他一边笑一边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只要矩阵图一列,好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与“不能去”的对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我生病了不能去。

(16)他喝不了二两酒。≠他不能喝二两酒。

(17)放心,放冰箱里坏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坏。

“开始V”和“V起来”也都可以通过转换分析的矩阵图来展示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规则。

(18)我们开始喝吧。 我们喝起来吧。

(19)明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 *明天上午8点上起课来。

(20)我们是昨天下午开始比赛的。≠ *我们是昨天下午比起赛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辨析语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换分析法。从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句型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意义搭配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甚至从语用环境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就是说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设计转换矩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察不同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的能互相转换,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转换,寻找其中的限定性条件,进行归纳和整理。例如,在“伴随性表达格式”中,我们就可以从动作行为的时间长度、连续性特征、主次关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条件。

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而在一定条件下则转换不能成立。例如“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的时候VP2”之间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饭的时候聊天。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22)打球的时候崴了脚。

*一边打球一边崴了脚。

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着VP2”也是如此:

(23)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听着音乐做作业。

(24)一边填土一边聊天。

*填着土聊天。

可以看出这些格式在表达意义上有时差不多,有时则差很远。实际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构成类似关系,各个成员就像一个排列组合一样可以配对成为研究对象,共同隶属于一个系统之中,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各种“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发掘,可以帮助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据此再进一步研究对策,指导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针对性地建立小型的相关偏误语料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注意收集测试、作业等。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把能够最后具备应用价值的规律一一列举,运用造句方式来检验这些规则实用程度。将各种格式互相进行对比辨析,挖掘细致的差异,凸显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条件,尝试探讨不同格式背后隐藏的认知原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解释。因此,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练使用,最后提炼出最有实用价值的观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硕士生来撰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方面的论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骤来进行:

a.从偏误中去发现哪些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最容易混淆,最难学。

b.验证相关偏误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确定偏误成因是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的使用规则不够清楚仔细而导致的,就可以进一步调动逻辑思维,来预测哪些现代汉语相关的语法规则可能会诱发偏误的产生。

d.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区辨近义语言单位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充分,就确立自己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e.在语法辨析过程中,要以转换分析方法为核心,从句法、语义、语用3个层面来设置转换矩阵,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项转换细则。要充分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论来进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方法,包括传统描段、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

f.对区辨性条件加以提炼,凸显各自特征,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中近义语言单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语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各个领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讨,撰写硕士论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法方面的论文写作,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16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月华.可能补语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7

摘要: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基础部分,拼音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拼音的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无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因此,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趣味教学。通过阐述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意义,对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趣味教学法

拼音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拼音教学方法不够理想,这就要求采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趣味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趣味性强、自由发挥性高,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识字的基础,识字能力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培养小学生对拼音的热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效率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其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不易辨认和读写,这都对小学生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趣味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汉字中含有的趣味性,学生通过在趣中认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趣味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探讨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1.儿歌教学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喜爱,而节奏感强、情感欢快、极具押韵性的儿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儿歌来进行拼音教学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拼音n和m的时候,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不易分辨,在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编儿歌的方式来学习: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以儿歌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辨别汉语拼音字母之间的差异,从而强化小学生对拼音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在进行儿童歌唱的时候,要求学生大声朗诵拼音,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趣味教具教学法

生动有趣的教具能够刺激小学生的感官,从而点燃了小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教具教学法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字母卡片来带动小学生学习拼音。例如,在教授拼音w时,教师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幅两座房屋的倒影图,展示给学生,学生起先看到这幅图比较茫然,不知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于是教师就指着图画询问学生两座房屋的屋顶像什么?水中屋顶的倒影又像什么?有学生回答道:这两座房屋的屋顶像今天学习的拼音w。教师接着又指导学生对于屋字的发音就是字母w的正确发音,同时还引导学生对拼音w倒过来写就是图片上水中房屋的倒影,从而教授学生进行w的书写由v-v两笔组成w。教师充分利用了图片中的房屋倒影进行拼音w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直观地利用图片掌握了w的书写。趣味教具教学法对于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比较爱玩,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教学活动,要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进行趣味性游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拼音字母卡片,让学生依次上台进行抽取不同的字母卡片,让其将卡片置于头顶向大家展示,老师随机挑选台下的学生说出不同的字母,而拿到提出字母卡片的学生就要迅速跳起并大声朗读字母的拼音。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反应或者反应错误,台下的学生可以及时对其进行指正。这样,充满游戏趣味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大大提高,从而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4.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天真无邪,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其特性,帮助小学生发挥思维活跃能力,针对不同的拼音设计不同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拼音字母的记忆能力。例如,教师在执教拼音字母h时,可以在课堂上搬把椅子放在讲台上,然后让两位学生上台,指导其中一位同学坐在椅子上,另一位同学端着茶杯递给椅子上的同学,让其饮用。这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第一位学生在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他坐在椅子上喝水。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椅子是不是很像刚才所学的声母h,而喝字的拼音又与h相同,学生都表示赞同。这样的情境教学法,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来对学生进行拼音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趣味教学法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法 研究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此课题,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因为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1]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常用术语,(1)盛炎认为,它的教学任务是是建立一个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一个容纳各种观察、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任元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也是对于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指导原则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总结, ①从微观层面上说,它和实现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也是相辅相成。2,你可以看到任务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和方法。[2]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刘先生壬句子总结为十点:1、培养能够使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3、结构、功能、文化的教学相结合。4、强化中国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接触中国。5,认真练习,集中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6、关注句子和单词,发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

二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模式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分析

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如何选择适当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事实上也测试教学模式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呢?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怎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为探索更多的教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甚至一些重量级的评论文章。[3]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配出大量汉语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他们也为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之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为对外汉语教学之后的发展道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障碍,当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比如,第一,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切实地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有很大的困难。这类教学方法是唯一可应用的理论。第二,如今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几乎来自所有国家。一些教学法可能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运用于一对一的学习者,却很难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得以灵活运用。学习者的国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等差异也是教学法中必须考虑的教学特殊性。一些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这个国家的学生,但若使用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却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实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②第三,对外汉语的课程包括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当然相应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往往也不完全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际水平。

(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哪一种教学法,目标都应该是力图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汉语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汉字教学

学习者最初学习汉语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完全陌生的汉字。汉字书写系统是一种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种,在世界上占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汉字的书写方法简直就是神话寓言。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正因为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给外国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4]尤其是在写作和发音方面。因此,我们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使外国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赴韩的志愿者反应,在其一年的汉语教学,许多学生会读但是不会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但写作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选择汉字教学法,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的我们也应该提高意识,切实将汉字教学应用与教学实践。

2.强调语言实践的开展

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践。以前,我们只是一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中国,最能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应用效果的就是英语。从小学至大学,经过多年的学习,中国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书面表达能力,但通常口语能力缺乏,很难与外国人直接对话。对于中国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点,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其偏颇性,并积极进行改正,四、六级考试甚至托福,雅思考试也已经不再是根据单词进行。③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从哑巴式教学逐步向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更多的语言实践。换句话说,、也就是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克服心理恐惧,紧张和害羞,创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的学习氛围。

注释: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期刊论文]一外语界2006(1)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3]栗叶.对外汉语教学法探索《今日南国》,2009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任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卜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6

篇9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非常多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教学法比较常用。问题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够从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加深问题的印象,从而提升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一般是通过老师的提问或者引导,然后由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再通过交流的形式来完成问题的解决和提升。

1 问题法教学的技巧

1.1 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很好的使用问题教学法,问题的提出非常的重要,教师通过对问题的设计,用一个适当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们对问题进行回答,展开丰富的联想,这种问题的提出要求有很强的技巧性。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刻意的去模仿问题教学方法,但是在问题提出的环节中过于生硬,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让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或者这门课程非常的反感,这就是不能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技巧的结果。

1.2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

问题法教学中,对于问题提出的时机把握非常的重要,同样一个问题放在讲课前提问和讲课后提问效果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愚公移山》中,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有这样一道题:愚公移山现实中的可行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放在课文讲完愚公决定移山之后,放在文章前提出由于学生们对于人和山的情况都不是了解,无从回答,放在文章之后提问就破坏了文章传递愚公移山精神的效果。初中语文问题的提出时机要很好的把握,适当的根据课堂上情况和教课内容的变化来判断提出问题的时机。

1.3 问题内容的灵活性

问题教学中,不能就一个问题进行重复的讨论,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灵活的把握语文的思路和方向,让课堂上的问题更加的灵活多变,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思维的形成,初中语文课文的类型多是感情丰富内容多变的,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这种对问题的发散式讨论和研究对于语文问题的解决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形成也非常有帮助,这样才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例如在《提醒幸福》一文中,这本来是一片抒情的散文,内容的情感内涵非常深,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实际问题的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深层的幸福情感。

2 问题教学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问题教学虽然常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用好,也并不是每个方法的实施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问题法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语文的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

2.1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在现阶段教学中老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老师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角色,而是通过自己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自主投身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研究,从而获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语文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适当的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2.2 老师要提倡学生的疑问精神

因为学生的性格各异,喜好各不相同,他们在对语文课文的阅读时所产生的感想也有差异,老师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对课文要有相同的理解,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的疑问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在上课时也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很多老师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就是整堂课都只是自己在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样做虽然课堂任务是完成了,但是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从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入手。(2)对于一些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主动的进行思考。(3)在设计问题时,老师只从教学目标考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角度和思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4)老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提出一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教师会问“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这样的问题就太过于简单;还有一些问题太过于陈旧,没有新意,比如“说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5)对一些问题进行延伸,学生疑问太多,可能会完不成课堂任务计划。

3 总结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在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见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而在这些教学方法中,问题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问题法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此外,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学会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用心布置课堂中问题的提问,确保问题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将问题教学法用到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筱霞.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 黄达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