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译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3]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2,(6):21-24.
篇2
一、 学科性质:语文学科教学近十年来的研究重心
1.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学术关注度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近十年来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核心范畴。这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仍时有研究文章见诸报端。统计中国知网(CNKI)1996至2008年间以“人文性”为主题的全部文章及其中涉及“语文”主题的文章数量(见下图),自2001起,“人文性”成为整个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于“人文性”的关注又尤为突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源于当时语文教学问题的集中爆发。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涉及到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考试评价、课堂教学、教材编制等方方面面,但是各个层面的问题最终都被归咎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人们期望通过厘清语文学科性质来解决语文学科教学的所有难题,带领语文教学步出“误尽苍生”的困境,学科性质之争因而受到空前的学术关注。
2.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表述与实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结果首先出现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其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稍后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新课标”中的表述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层面,“新课标”明确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不能带给语文课堂教学以切实细致的指导,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了迷茫与试误之中。在理论层面,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表述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①。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属于一对范畴,“用不科学的含混的概念来为语文课程定性,以致引起种种误解和歧义”②。
近十年来的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其实质就是历史上的“文”与“道”之争。“文”与“道”的说法最早是由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来的,“文”为形式,“道”为内容,“文”和“道”说的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存在形态。在人们的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如影随形、无法割离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形式为表,思想内容为里。没有形式的内容与没有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世纪之交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之所以用“人文性”替换“思想性”,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20世纪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临环境极端恶化、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逐步匮乏的人类共同困境,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对策是:复兴人文主义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学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张,这种世界性的人文主义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教育界,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然而,“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仍然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老问题,且历史上已达成过“文道统一”的共识。
二、 方法论反思:“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与视角考察
1. 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谬误
分析众多研究者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采取的思路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概念分析,具体研究形态为对“语文”二字进行拆分解析,“语文”二字被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多种情况,基于拆分的基础再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得出语文学科的性质;一为历史梳理,1949年叶圣陶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讨论旧有的“国语”“国文”两门课程时,提议一律更名为“语文”,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③
考察这两种基本思路背后的深层逻辑,研究者采取了如下的思维模式:语文学科是一个既已存在的事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看其究竟是何性质,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其他?然后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再来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带动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梳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属于上述思维逻辑的具体表现。
谬误发生于思维之链的起端。将语文学科教学的系列问题寄希望于学科内部根本性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首要理论问题是否是“语文学科性质”,则大可值得深究。语文学科是业已存在的客观实体,还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作的主观设置?早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的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提出要确立正确的教育宗旨,认为“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④。语文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其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应该说,这是一个灵魂问题。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机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存在的纯“科学”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的变化,人们对于语文教学有一种价值的预设,有一种预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是在主观上预先建立起来的教与学的形象。价值预设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形态,而不是本末倒置。这提供给我们今天的研究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在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之前,我们首要应考虑的是: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问题,而不是一个关于学科性质的事实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倒置,实然对应然的替换,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论证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谬误。
2.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视角局限
所谓研究视角就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是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层次的途径和哲学观。任何一个视角都意味着一套从基本的范畴、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的话语。研究者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反映的是一种从客体的角度去解释分析的“实体思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怎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⑤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阐述了两点:一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因为它仅从客体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二是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囿于机械唯物论及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的视角,将文与道、内容与形式放在二元对立的两极,往往强调一面而忽视和排斥另一面,遮蔽了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的实践与活动。语文教学内在地蕴涵着教育中的价值、关系、过程和多元活动,语文教学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有“语文”,更有学生、教师与社会生活,是一个人与语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多维互动过程。关注于“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概念转化,即以“语文”替换了“语文教学”。我们无法以一个静态的“语文”概念来代替一个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一切的教育价值理念与课程设计,只有进入具体的教学场域,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真实地达成。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必须是“基础的”理论,换言之,基础理论是相对于“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理论,是能解释、说明这门学科中最为基本的范畴的理论及其体系。把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脱离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与教师、与社会生活等多重复杂的关系来进行理解与研究,漠视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属性与过程价值。“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⑥ 我们必须要从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什么”的思考转型为“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应是什么”的思考。前者是一种封闭的、静止的、平面的分析研究,忽略学生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运动,以及运动中的多种语言活动形态对主体的发展效应。后者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分析研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二者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回到原点”: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论域转换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随着学校层面的深刻变革,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个学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无论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外在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都呼唤着语文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论域的转换。
“回到‘原点’的思考是重建体系的出发点。”⑦“‘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一个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⑧
“回到原点”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起点。教育与教学,使一个人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因此,教育教学,就是对人的生成、变化和发展的把握。语文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它,才能无限接近其本意,实现学生真正、真实的语言发展。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在言语活动中生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在言语活动中转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科教学就是科学、合理地为学生组织、设计和展开多种形态的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形成与情意发展都是在言语活动中,通过言语活动而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战场,回到课堂教学,探索学生通过言语活动,如何实现语言及其自身的发展,这就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重视学生主体,抓住“活动”这一重要范畴,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改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需要转换研究的论域,从“活动”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言语活动既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研究学生语言发展问题的重要概念工具。言语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并指向不同的发展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对言语活动的形态、机制等命题进行考察,以期使研究有进一步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同样面临研究视角的转换,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从静态的、单纯的逻辑分析,发展到动态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辩证分析。视角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视角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产生更多崭新的认识。
总之,“语文学科性质”研究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需要建立起一种基于“关系”“过程”与“价值”的思维方式。回到课堂教学的“学生言语活动”研究,便是主体意识、价值意识、过程意识和实践意识在具体研究论域中的实现。我们呼吁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通过研究论域的转换,用本学科的话语方式和立场,通过对语文教学这一现象的描述与解释而形成逐步成熟的基础理论与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①倪文锦著《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年7至8期
②钱梦龙著《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③叶圣陶著《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⑥李节著《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08年第9期
⑦[美]马・J・阿德勒著《哲学的误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篇3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 科技英语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18-01
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语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相关专业。翻译教学法融入科技英语教学,适合科技英语的自身特征,符合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有助于实现科技英语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主要是涉及数、理、化、医、生、农、建筑、天文、电子机械等方面科技专业知识的英语科普文章,基本是书面语言,科技英语词汇具有国际性,70%以上来自拉丁语、希腊语。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用直译法、音译法和半音半意法可准确表达科技新词的科技内涵,多使用正式规范的书面动词来替代具有同样意义的口语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大量地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分词短语,经常使用缩略语。语法结构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讲述客观现象,介绍科技成果,突出行为客体。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后面that所引导的作为主句真正主语的从句,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常见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从句的长句用于表达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篇方面,主要通过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词汇重复出现可以减少语言在传递中产生的歧义,通过逻辑连接手段体现句子的语义联系。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2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发展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 “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 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2)以演绎法讲授语法知识。先讲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成分,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如在这一课词汇部分讲授词的派生,前缀anti-,mis-,ir-,un-,句子结构部分讲句型“It+be+adj.+to do/that clause”“It +be+past participle.+that clause”。科技文体采用这种句型用以客观表述某些事实。词汇短语意义的学习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对照法。另外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表达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seeing that, because of,on account of,owing to,due to,This accounts for……,This explains why……,This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等。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3)母语―― 目的语互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要逐字、逐句互译。互译是科技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互译,让学生了解“the known,the unknown,the unknowable”,同时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检查学生语法知识是否熟练掌握,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双语互译,有助于学生两种语言思维的灵活转换。课后附有翻译练习,先给出学生短语,并给出汉语句子要求学生翻译。
(4)培养学生科技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主要方法有:单词拼写、单词填空、造句、语法填空、句子排序、背诵课文、阅读、写作等。第一单元要有求生阅读B:The West’s Debt to China,分析句子成分,英汉互译。并通过写读后感、或缩写原文等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写作的风格及方法。结合交际教学法,教师课堂上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讲解语法知识,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常用的英语教学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并分析比较了它的优缺点。
提高英语课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是每个英语教师真正要肩负起的责任。目前,在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
一、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优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为容易且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规则和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用于其他更为有意义的教学。其缺点: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他们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其结果只会是高分低能。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其优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学,模仿力强,老师利用直观的教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具体和抽象有利结合。如,我们教授水果的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卡片或者挂图教学,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缺点: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概念,还有学习内容单一,词汇量少,没有拓展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又叫句型教学法或口语法。其优点:在学生有一定的听说基础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我国学生缺少英语语言环境,说英语机会少,采用听说法让学生大量地听、模仿和背诵录音材料。教师利用表演节目、小组对话、讲故事等教学方法不断培养他们对听说表达的兴趣。其缺点: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设立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语言,视听法先选词汇再选情景最后选结构。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缺点: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其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则;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和文字是缺一不可,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使学生全面发展。其缺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充实。认知法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不利于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掌握;它不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
篇5
21世纪培养翻译人才,绝不能只是单纯重“器”,而忽视“学、识”。翻译专业的学生起码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武装他们。而培养具有能力的翻译人才的任务在于翻译专业师资的强化。
4.改变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翻译范本在翻译课堂上往往成为参照与赏析而已,而绝不是标准。但在实践翻译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几个句子或篇章进行翻译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翻译教师会把准备的范本拿给学生,或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或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翻译,找差距,把范本抄写下来。这样的做法首先在认识上便是错误的,与科学相悖,语言能力并非翻译能力,语言教学绝不能代替翻译理论教学。翻译技能的训练不是翻译技巧所能代替的。技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对翻译理性认识的提高,不是课堂上几个篇章能够解决问题的。优秀的翻译者需要长期对翻译认知规律的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技能指标的达标,起码应该具有10 - 15万字(外译中8 - 10万,中译外5。8万汉字)。
5.传统翻译教学转向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特点,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活动的优点,即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活动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真实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例如给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莎士比亚原剧本,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戏剧的感性认知,进行情境融人性薇译并把翻译文本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还可进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还可以对已有的莎士比亚多个汉语文本进行评价,从而引导部分学生系统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目标。
6.改变翻译课时不足的现状。承前所述,翻译课程课时的不足也成为导致课堂练习材料单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主导的原因之一。这种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还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以翻译方面为主题的论文,基本上是以翻译实例填充论文,不符合论文基本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证明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或是翻译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翻译理论的渗透,这是翻译范本教学的后遗症。因此增加翻译课时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解决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现状还未改变。
7.改变测试文本中心。任何一类测试对学习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英语翻译课程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习者翻译观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长期以来,英语翻译课程的考试以文本为中心,造成学习者对翻译有某种偏见,认为英语翻译的学习与实践仅有文本而已,无规则可言,只要记住词汇,有几本词典,就可做好翻译工作。这样一来,翻译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要打破这种对英语翻译理论的成见,必须让翻译理论的学习复归它应有的地位,即在英语翻译测试中增加翻译理论这一环节。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发现,对英语本科翻译测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以不同的侧重加强对学生翻译理论认知的考查均有良好成效。另外,在考试完结后的下一个学期开始,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学生大多表示能理解翻译理论课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
篇6
关键词:迁移 翻译 英语阅读
一、引言
自中世纪语法翻译教学法出现以来,各种教学法陆续出现并被褒扬,相应的前一教学法就会被打人冷宫。最早出现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也没逃过这一命运。由于人们对语言学习认识的转变,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等教学方法相继出现,致使语法翻译教学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它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英语在日常交流罕见的西部地区,翻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英语阅读课的目的与任务
阅读是读者利用字、词、句、篇章以及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地预测、思考、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公外六级考试要求学生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Times或Newy0 Times的社论和政论文章;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GreatGatsby的文学原著,难度相当于hTeRiseandFalofthehTirdReich的历史传记。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和文体风格。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4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5%。对英语专业八级的要求是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在5分钟内速读1,600词左右的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不难看出,大纲对阅读速度以及理解程度做了明确要求。ChristineNuttall也指出“阅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适当的速度默读并充分理解原文的独立阅读的能力”。(Nuttall,200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选择题以及翻译题是必须的题型。姑且不说翻译,阅读理解中涉及对词汇的测试题、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某项知识点的题、以及对句子结构的理解的题,都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全文或相关的句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这里的理解,我们不能否定是母语思维的理解,说白了,就是翻译成中文式的理解。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按说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既有目标性,同时也有兴趣的。但笔者教学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多年,通过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知道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大量阅读对听、说、写等是很好的辅助途径。但学生们对阅读课的兴趣并不高,主要是学生不够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受精读课程以及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总希望把课文的每句话都完全理解,更希望老师能翻译某些句子,而事实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对阅读课就没多大兴趣了。
三、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语言虽不是与生俱来,但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名十八岁的大学生,他的体型、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成型。他从出生那天起,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母语,虽然中学英语课堂上也会听说英语,但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母语听说的量相比,英语的简直是微乎其微。心理学认为语言与人类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依赖于思维,它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则认为思维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无论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二语习得是在母语思维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内化,固定化。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母语学习时的技巧和经验来指导英语阅读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课堂上听说的都是英语,或者说每天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英语,但由于母语环境以及母语优先原则,总体上说,学生的母语思维非常活跃。恰到好处地运用母语思维,对他的外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掌握用外语思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言语和写作能力,这也是外语专业明确且可行的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可能独立于学生既定的心理文化结构之外。相反,能否有效掌握外语是与中国学生既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母语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他的外语学习也轻松,表达能力也强。英语较差的学生,相对来说,他的汉语知识也薄弱,理解力不强,母语的言语表达能力也较差。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年,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汉语较差,从论文指导等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会汉语,回到家乡,交流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三门语言了。
篇7
论文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语言愉入。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的过租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通过分析录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如何教好外语,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能够使习得者尽快获得目的语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实践告知,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语言抽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不断翰人和积累而最终获得一定的语言技能,所获得的语言技能又促使学习者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这就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针对语言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便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二、语法翻译法及其应用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有些语言学家和教师认为,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H~r(1983)认为,掌握语法对任何语言学习者都是最基本的。月exande巾988)指出,精确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根源是语法。他认为,语法起着支柱性的作用,语法学习是习得任何一种语言的捷径,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不学习语法,那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具有说出既符合语法习惯又能让人接受的句子的能力。
我国学者王笃勤(2002)在“英语教学策略论”一书中谈到了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部分,而构成语言能力的语法也自然不可忽视。传统的语法教学以显形手段为主,交际教学中的语法教学隐性成分增大。”“1989年,Scott在一高级法语口语班进行了显性与隐性教学的实验。口语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实验组接受显性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解语法规则;控制组接受隐性教学,听含有相同语法项目的故事。结果发现即使控制组多听上十遍,不论是在口头测试中还是在笔头侧试中都无法超过实验组。”
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位得语法规则后进行语言学习会省时省力很多。语法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基础学习阶段,学习者主要表现为大里吸取词汇知识,点滴积累语言点,掌握语言的基本句型,以求达到初步的语言表达技能。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新生,进人大学后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同学英语基础较差,有些甚至没有学过高中英语。直接实行交际英语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是不科学的,会使他们觉得很难适应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及对自己不自信。其实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第二阶段偏重rul.ofuse.即使学生到了大二或大三,课文中的大部分句子,尤其是长句和难句,对于母语已经相当巩固的学习者来说,采用语法翻译法还是最简便可行的。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系统,有其结构和规则,语法是某一语言结构和规则的总结。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可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习外语也一样可以找规律,找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阶段,尤其针对刚人校的新生,可以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交际法为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师组织教学时注意尽t重复其学过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达到尽量补齐英语基础的目的;一般来说,人校后坚持半年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不会对他们原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采取完全抛弃、完全否认的态度。
三、交际教学法及其应用
交际法(eonununieativeapp~h)是70年代初出现的.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学习者有充分的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悄景,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互动交流。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游戏,扮演角色,讲故事,棋拟情.,解决间题等课堂活动形式。
基础阶段之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和语言习得能力,但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而形响进一步的语言使用,因而急需大量的语言翰人。此时通过重视交际法教学,将语法教学法有机灵活地融合于教学中,这既能溯足习得者对语言抽人的大盆需求,又可以通过交际活动用学得的语言知识监控抽出、理解物人,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水平和语言习得能力。交际教学法之所以在整体上为大多数的语言研究者所接受是因为它认为语言首要的功能在于交际,主张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综合运用多种交际方式以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把语言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和语言功能的研究,因时,因地,因培养对象而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进人大一下半学期时,可适当增加角色扮演.全班同学参与的讨论,编对话,短剧表演等等。在听力课上,可以就所听材料内容进行口头复述.不必让一个人复述整篇,可以在段落之间打断,让其他同学继续。课文亦可使用这样类似接力比赛的方法进行复述。这样的练习能够锻炼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但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信地用英语交流。很多学生由于顾虑重重,而阻碍了他们发挥自己学习潜能的机会。这时,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薄重和信任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多看学生的长处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惫控制时间,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一般班级较大,每个班级人数都在40至50人,每位同学都说一边,既没时间,也很枯澡。尽可能让大部分学生在裸堂上有口语练习的机会.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
此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交际教学法发挥更为充分的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形响甚至制约。因此.融人踌文化意识的语言交际有着积极的愈义。它能促使学习者的语言,人和语言物出系统化、自动化,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最终习得完美、得体的语言并对语言运用自如。总而言之,不同阶段教学模式的提出,本质在于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习者习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以尽快习得目的语。
四、语法一译法与交际徽学法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理论指导下,设计各种各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悄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针对熟练提高阶段的语言抽人时,适当加入摘章教学有助于增加语言箱人的可理解性,而篇章教学的实施则依靠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篇章教学将句子工于文章中,将语育t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寮、分析、归纳去发现语言规律和掌握语言知识。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比如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可训练学生找出作者观点,总结段落大愈,预侧下一段的内容等等,这类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对于篇章中一些难度较大的语句,语法教学往往能帮助学习者更加透彻地分析理解语言,进而在交际活动中(作者观点分析、段落复述、归纳全文中心思想、情节描述、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围绕话题讨论或写作等)将所接受的语言信息准确地抽出。它们之间的协调运用既能培养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深刻理解力,又能使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表达的多种可能性,进而促使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课堂中综合运用教学法,不应片面地肯定一种教学法而忽略另一种。语法翻译法在培养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扎实的语法知识可以为良好的交际能力打下墓础。
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刘润清谈到:“交际法的大炯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而是以功能项目和愈念为羞础。当然,这不是说他们忽视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项目按功能和惫念加以整理,让语法形式服从于语言功能,有人称之为‘交际教学语法’。这是交际法的一大特征。”由此可见,交际法并不是和语法翻译法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进一步证实了语法翻译法是母语环境中学习语言的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语言习得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课堂语言交际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学习者的语言摘人,且这种语言抽人要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相适应。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是基础,交际法是指导思想。我们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语言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或这两种教学法相互融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1983.
[2]Alexander L G. Long English Gramaiar{M ]. Harlow: Long}nen.1988,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摘要:众所周知,听、说、读、写、译是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共同构成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其它的技能训练来培养。以前教育界倡导的阅读教学法(Reading Approach)和听说教学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就是通过阅读或听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李阳的“口语突破听力”就是用“说”来培养“听”的技能。因此笔者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技能。
关键词:英语语言 技能训练 翻译
1.翻译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关系
翻译就是把源语言形式的内容用目标语言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不仅要确保源语言信息准确,而且要考虑到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且与其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英语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学习有了很大提高,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一些认识。这些都为翻译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同时,翻译教学能够反作用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锻炼与应用。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利用翻译可以使学生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原文意思,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分割。将翻译与翻译教学引入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2.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现状
2.1翻译教学和翻译练习时间短
如上文所述,迫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听力、词汇、语法、阅读教学占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翻译的时间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中阶段的翻译教学往往集中在高三,学生不能在高一、高二形成正确的翻译习惯,学生课后又没有充足的翻译练习,导致学生得不到充足的翻译训练。
2.2翻译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高中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专设的翻译单元或者模块,翻译教学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阅读、写作教学等的辅助形式,教学方法也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应试性讲解,很少涉及翻译技巧和跨文化知识,学生接受不到系统的翻译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师生对翻译教学与学习的重视不足
虽然教师们认同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有着强烈的翻译教学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做到对翻译教学的统筹规划。学生对翻译学习的态度又受学习成绩影响,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重视翻译学习,而成绩较弱的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翻译学习阻力较大,因而兴趣薄弱,重视程度低。
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的建议
3.1在高考英语试题中适当增设翻译题型
由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英语高考都取消了翻译题型,因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翻译教学重视不足,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于听力、语法、阅读教学中。翻译作为英语五大能力的重要一环,应该被纳入英语能力考查的范围之内,翻译题型的设置应既能测试学生的翻译技能,也能考察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3.2适当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
很多人认为翻译理论和技巧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作用不大。然而笔者认为,教师将一些简单有效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以课文篇章为例,进行翻译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3重视中英文化差异的讲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将翻译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注重英汉文化差异。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沟通融合。教师应该能够明确辨识教材中涉及的中外文化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这样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4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为师生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翻译学习网站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翻译资料,交流翻译学习心得。
3.5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英语教师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应该具备扎实英语功底,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译能力;其次应该掌握必要的英语教学法、文学、翻译、跨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应该主动参与到翻译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获得第一手的翻译实践素材与资料,为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翻译在教学中很重要,在现有教育背景和条件下的英语教学,翻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也应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中英互译不仅符合英语教学规律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发展的规律。当然在英语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其它教学法,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使外语课堂教学更优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陈学云.新课标下高中生翻译能力问卷调查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论文摘 要: 基于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本文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实证分析。
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者能完全用目标语进行符合交际要求的思维活动。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当务之急是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笔者认为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应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即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在研究外语教学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各种教学法的优点,探索一种基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状
随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实施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深化,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较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状态,其中不乏有许多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与我们时代所要求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是相违背的。鉴于此,如何顺应形势,探讨英语教学改革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
纵观外语界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国内外都已有大量的研究理论。国外的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整体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柏林模式、认知教学法等。语言学家sinon delasc说:“一种技能的获得无论是涉及到打字演奏乐器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求学习者不与老师平分工作。而做大部分的工作。老师必须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引导。这样,学习语言的责任会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一)双向实践教学的具体概念
把课堂社会化,着重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各种自然态的语言环境,采取美、加等国的整体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方法,灵活运用英汉交错、翻译表演、对话、辩论、问答、故事、翻译评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和运用,达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以上总括起来说,可称之为“双向实践教学法”[1]。
双向实践教学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双向”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输入)与知识运用(输出)结合,其信息流向表现为双向互动;“实践”指借鉴国际流行的各种先进教学法优点,突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知识应用实践培训[2]。
(二)双向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为充分体现“双向”、“实践”这两项教学法的精髓,可以在实践中采取以下一些突出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改革。
1.注重“口译”,增加英语应用的灵活度。
较笔译而言,“口译教学不是口语练习的继续,也不是书面文章的口头表达”。口译更注重的是现场感,许多学生在课堂面临口译练习时,会思想高度集中,心跳加快,呈兴奋紧张状。我曾以词组“on the occasion of”做了个小实验,通过讲解此词组的中文意思,甚至造句,几天之后,再次询问此词组,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记忆已比较模糊。但在别的班级,我首先以“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祝各位新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口译,许多学生初次翻译时觉得无从下手,答案参差不齐,然后我公布了相对标准的答案“on the occas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i wish you all happy new year,good health and good luck.”并讲解一番,以后再遇类似词组的句子时,学生的正确率高了很多。由此可见,同样的词组,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效果差距很大。
2.情感交融,利用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角”地位。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标的实现和责任的完成,基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通过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主体作用,并能自主发挥,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才得以开发和发展[3]。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节奏松弛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的教学活动,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体现外语教学的人本主义精神。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惟有学生参与并亲身经历了整个教学活动,他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如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unit 3“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谢谢妈妈,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了这样的话题:“no language in this world can fully express our graduate for what our parents have done for us,illustrate one thing that your parents did for you!”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许多学生都自告奋勇说出自己的经历。男生们表现出曾经对母亲的唠叨而做出的过激反应的后悔;女生们谈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而声泪俱下;还有一位无父母的孩子也勇敢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未提及的过去,整个课堂被爱所包围,学生间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3.创设情景,体现教学的“实践”精神。
“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练”既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不要把“教学”仅仅归结为教师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游戏、讨论、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双向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即应用能力。
4.统筹安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除了注重教学方法,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改革实验,改变角色,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权力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加强自主学习全过程的培训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学习策略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的特点及自己的认知特点,提高他们运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的技能,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对自主学习和对自身的信心。另外,教师也要学会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能随时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探析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但要真正实践,应付诸“教学相长”双向的实践模式,探索出属于提高大学生语言素养的不平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翻译法;交际教学法;英语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相继成功举办,对外交流几乎几乎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急需各方面各层次的翻译人才。
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学生在经过120—180学时的学习后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技能;能够借助词典将中等偏下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翻译成汉语。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符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点的人才模式。
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也把翻译题设置为必考题型,这些都充分说明教育部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及相关题型的调整加大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力度。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长期处于次要的地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目前大多数公开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翻译水平普遍较低,惧怕甚至厌倦翻译练习,学生平时缺乏翻译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并缺乏适合大规模考试的翻译题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学生能知识被动接受。并且,由于课时和师资的我限制,加之教学指导思想的偏颇,教师对翻译教学的处理仅限于照本宣科或稍作发挥,从而形成翻译教学可有可无的局面。
二、外语教学方法与翻译教学
外语教学方法是随着外语教学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从19世纪中国英语教学展开以来不断有西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从最早教会学校使用的语法翻译到直译法、听说法、以及近些年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因某方面的优势而特别流行过,在教学中,教学法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看法和重视程度也有不同,这里主要涉及对中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两种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旨在说明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1、语法翻译法与翻译教学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顾名思义,即以讲解语法为核心,以翻译为手段,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它有着最悠久的历史,也是外语教学界近50年来争论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在教学中的特点是:详细分析语法,通过练习掌握语法规则,应用所学知识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听力、口语的培养,句子是教学和语言练习的基本单位,大多是为翻译服务的;用母语讲解新的知识点,并把外语和学生的本族语进行比较。
当然,语法翻译法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语法、词汇、语言为主,忽视了培养能力的培养。学生能讲出语法规则,参加各种测试,却难于张口用英语交流;教师讲台占主导,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反馈不及时,因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单一、重复的语法翻译训练,致使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积极性不易被充分调动;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从而无法准确地、恰当地、连贯地使用语言。
虽然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但是面对崭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翻译法的局限性越来越凸现,过分强调翻译,忽视听说能力,不利于显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利于培养对外交际人才;此外主张两种语言机械逐句逐词直译,没有系统地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于是随着交际教学法的产生,翻译的作用逐渐淡化,翻译教学受到冷落,甚至被看成“落后”,“过时”,“陈腐”。
2、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坎德林和威尔森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际教学法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思想。
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为: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只教日常所用的词汇和句子,在小的、集中的班级里老师和学生通过问与答的形式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用口语讲解新的知识点,完全不借助于翻译;教授具体的词汇可通过手势、动作、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抽象的词汇用相关的词组解释,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
随着交际法的兴起,语法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地位有所削弱,翻译活动也彻底退出了教学舞台。实践证明交际法并非完美无缺。相反地,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生的语言质量普遍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语法翻译教学的弊端。
在外语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排斥翻译及翻译教学方法,完全使用交际法,其结果是:学生几乎能够像美国人一样用英语思维,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中英文之间架起桥梁。很显然这并非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探索将交际法教学和翻译法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一个彼此的平衡点,为社会培养既会用英语交流,也有翻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高职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表现为:厌倦英语,单词量严重匮乏,语法基础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仍处于初中、高中水平,英语听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活动,对源语和目标语都有较高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源语和目标语不好的人能够胜任翻译工作。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不好是头等问题。
因此,要想学好翻译,首当其冲就是要将英语学好。学校在学生读大一大二时合理安排学时,科学安排课程,以听说能力带动读写能力,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
2、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经过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之后,在高年级阶段应该给学生系统地介绍翻译的基本理论。让他们知道翻译的标准和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懂得怎样忠实原文,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译文,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大量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训练素材应该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你可以问学生矿泉水怎么翻译,是mineral water还是purified water,还是两种视情况而定。还可以教学生试译“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等等 ,总之,要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要培养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热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寻求生动有趣的题材去练习。
3、注重文化差异
在实际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源语的词汇和句式都很熟悉,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即使勉强翻译出来了也是“中国式英语”或“英语式中文”,有时甚至出现错译,误译。
这些就是由于文化背景比如民族,语言,和思维方式等不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像此种情况在实际翻译中屡见不鲜,例如我国白象牌电池被译成White Elephant;实际上 a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是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为开拓海外市场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有意识的穿插讲解英美文化,风俗,宗教等异域文化,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介来了解他国文化现象。
4、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所谓基本修养,是指翻译所以具备的基本条件,亦即对翻译者的基本要求。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译德译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之外,译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这三方面的修养越高,越能顺利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作为教授翻译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英语和中文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方面的丰富,多参加实际翻译训练,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
5、改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方法
高职英语基础课时有限,无法像英语专业那样专门划出一定的学时来教授翻译。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好各种机会和条件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译最好在真实或模拟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翻译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才有利于提高翻译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2]王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翻译教学——以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为参照点.中国外语论文,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