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8: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驱动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并不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德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被称之为“范例教学”方法。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利用典型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阶段。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特殊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所讲授内容的相关规律,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还通过设定与生活和学习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对应的问题,从而完成所设定的任务。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自主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只是在合适的阶段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让学生始终处于边做边学的状态,最终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计算机课程教学自身本来就是一项极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应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更灵活的掌握与应用。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合理引入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首个环节就是要进行任务设计,这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否奏效的关键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该环节予以重点准备。通常,教师可以在教学子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其中,为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合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成就感的意识,在上课之初就直接指出通过这堂课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最终可以在实际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哪个部分予以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哪一项目标,可以完成什么工作等。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提出整体性的要求,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自己学习哪些技能和怎样获得其中的知识。在教学子目标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展示的方式实现目标需要的相关技能,然后将驱动任务引入到课堂中。另外,在制定任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教学工作的现实性特点与应用性要求。若所制定的任务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所制定的任务就是失败的。
2.2合理的教学分组与清晰的任务分工(1)合理的教学分组教学小组是开展协作教学的主要方式,小组之间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小组,而是一个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需要相互信赖、彼此依靠的小团队。从具体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的小组,其学习效果要明显高于传统的授课班级。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学小组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小组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各个小组具有足够但是不过分多的学习信息量;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各自的小组过程中都能够承担对应的学习任务,并有成功学习知识的机会;要对每一名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确保每个小组之间的学生可以形成积极、信赖的合作关系。总的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小组之间形成有机的交流,学生在独立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时,还必须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最终达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任何一名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其自身与各个小组之间的内在联系,若自己不成功,小组也将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使得其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2)清晰的任务分工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任务驱动教学小组过程中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建立个人任务分工表,并将之提交给教师,便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任务开展过程中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督促。每一名学生都要承担其对应的工作,即获得特定任务下的角色,这对于整个小组学习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学习角色与学习任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合理的角色分配能够使得整个学习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角色分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因此要尽量为每一名学生都提供足够的知识扩充以及技能展示的机会。这就要求角色的分配要灵活,可以随着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任务的整体进度进行适时的调整。例如,每个学习小组内的角色分配最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医院进行组合和分配,必要的时候可以由老师在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2.3设计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合理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使得学生学习活动得以保持高水平状态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物质支撑。一个完整的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空间环境、组织环境以及硬件技术支撑。其中,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例如小组划分、学生间的功能分配等;空间环境则是指协作学习的基本场所,例如实践机房、学生自习室等。通常,任务驱动教学一般在教学机房中进行。在组织协作环境下,教师让学生尽量坐在一处,使得他们拥有相同的学习材料,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意见交流氛围。
3结语
篇2
首先,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理论,比如:函数依赖、范式、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次,数据库课程中的前后内容关联性较强,比如: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参照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的结构体系进行,关系模式的构建需要符合范式要求,要消除不合理的函数依赖关系等。最后,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有的基础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库编程等在内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加上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领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教学内容零散、孤立,学生很难达到系统化了解和综合运用的境界,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
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4.总结和评价。
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三、结语
篇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在其过程中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都要将学生置于教学的首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吸引力。上学、教学的经历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学生学习具有极大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觉得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其有益,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任务的选择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吸引力,要让学生觉得该知识的学习对其有极大的益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层次性。由于学生并非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表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任务的设计、选择时都应该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如此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任务时最好一开始就分为基础层次与提高层次两个层次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完成基础层次,有能力的学生可在完成基础层次的任务之后再去完成提高层次的任务。
最后,系统性。设计任务时,一定把握好任务的系统性;使得设计出来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而非一盘散沙似的单个的任务。要注意任务之间的联系,使得每一个子任务都作为整个任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之中,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目标任务,学生探索,教师引导,交流总结。
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于“目标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充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出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目标任务,目标内容要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能够真实带入到目标任务中去,提高学生对于任务的兴趣程度,比如通过各种富有形象色彩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学生探索。主要以学生的操作和学习探索为主。在第一个阶段完成对目标任务的确定之后,学生要根据目标任务,对任务的内容进行探索,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各种大胆的尝试,去完成所设定的既定目标,这样就能形成目标任务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把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兴趣点和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记录,为下阶段的实施引导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通过对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修正和补充,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教授的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完成目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阶段,交流总结。学生展示自我作品,并集思广益地开展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思路,开拓思维,通过了解他人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对作品进行调整和创新,提高自我的操作水平。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重新深化目标任务,同时做好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达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目的。
篇4
1.项目选取和布置的注意点。
项目的选取范围应覆盖课程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一个大项目覆盖所有重点内容,也可通过几个小项目涉及几个重点内容。项目的难易度适中,应使学生觉得项目有点难度但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的项目是比较好的。项目的选题还需要与实际应用相关,有了应用背景,学生做项目的兴趣度也会提升。项目布置时,应明确设计要求、设计任务和设计的关键点,这样学生才会有的放矢,从而顺利地完成项目。
2.项目分组的注意点。
小组规模是影响学生参与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小组规模较大,部分学生的分工会出现重复或是任务不足,如果小组规模较小,组内成员的任务过于繁重,有时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教师应设定小组规模的范围(一般2~5人一组为宜),让学生们自由组合。
3.鼓励实验测试和实物加工。
机械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验测试和实物加工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常常出现纸上设计的机构,看起来合适,实际做起来是不合适的,因此在学生实施项目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成实验测试和实物加工,从而检验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4.项目的考核。
项目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完成项目的一个重要总结,项目的考核应包含设计文档、口头报告、实物或实验展示这三部分。设计文档锻炼了学生总结设计过程的文字撰写能力;口头报告锻炼了学生口头汇报的能力,口头报告还应包含教师和学生提问环节,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实物或实验展示直观地反映学生项目完成的效果,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精密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陶瓷放电管全自动打印机”为例介绍如何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
1.知识点的讲解。
由于陶瓷放电管全自动打印机涉及上料机构、打印机构、供墨机构、传动机构(凸轮机构)、下料机构的设计,因此布置项目之前,教师应大概讲解凸轮机构、上料机构、下料机构、控制系统等相关章节,为学生的项目实施扫清未了解知识的障碍。
2.项目选取和布置的注意点。
“陶瓷放电管全自动打印机”项目与实际紧密联系,难度适中,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知识点后不会出现看到题目而不知所措的现象。接下来,教师应明确项目的要求。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打印机的整机设计,包括上料机构、打印机构、供墨机构、传动机构(凸轮机构)、下料机构等的设计,使该设备满足打印质量要求,其中自动上料机构保证放电管的供料率;打印机构实现陶瓷放电管的打印,要求保证打印质量;凸轮传动机构驱动打印机构,使其完成打印任务;供墨装置是为印章提供油墨的机构,要保证油墨厚度均匀。教师还应指出项目实施的关键点,例如陶瓷放电管对自动上料的特殊要求:一方面该类放电管的形状和尺寸使放电管在振动排料时出现多种姿态,给自动上料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自动上料机构的设计必须保证放电管的供料率。另一方面,放电管在振动料斗中的振动,会造成放电管之间的碰撞和摩擦,进而影响放电管的外观甚至质量,进而影响打印质量,因此要优化振动料斗的机构以减少放电管间的碰撞和摩擦。“陶瓷放电管全自动打印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向学生说明设计的要求和设计的关键点,同时鼓励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实物的加工和实验测试。
要求依据设计图纸,加工陶瓷放电管全自动打印机。加工之前可通过多次文档报告或口头报告,不断改进设计,从而使得加工出来的实物是可行的,实物的完成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让他们对学习《电子精密机械设计》增添兴趣。
4.项目的考核。
项目的考核综合设计文档、口头报告、实物或实验展示这三部分,分别占40%、30%和30%。设计文档应注意规范性,图纸是否规范、合理;文字描述是否正确、翔实;图标是否清晰等等。口头报告应注意学生表述是否明朗、思路是否清晰,若发现学生的思路有误,应及时纠正,防止后续工作的中断。实物或实验的展示是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应对完成的实物或实验测试提问,掌握学生从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他们解决的思路。
三、结语
篇5
(一)可操作性原则
计算机应用课程本身就具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特点,而计算机应用教学成效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计算机应用学科的这一特点,因此,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任务设计工作开展中,教师需要重视任务本身的可操作性,即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水平与能力。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接收水平来设计实践性任务,并通过学生的实践使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尊重学生特点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中所设计的任务需要学生来完成,而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学生将难以完成任务并难以通过任务对其中所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作出理解,而如果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则可以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轻易完成任务而难以对新的知识作出了解与应用。由此可见,任务难度的设置直接关系着任务驱动法所取得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因此,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以及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兴趣做出充分考虑,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另外,在任务的设计中,要避免任务太过琐碎,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任务细节做出科学处理来突出任务所具有的完整性特点,从而确保学生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并确保计算机应用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根据任务类型的差异选择具有差异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做出掌握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任务大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涵盖的知识点等。一般而言,封闭型的任务不应当涉及过多的知识点,从而避免因为重点与难点过多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封闭型的任务有必要使用差异化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主操作能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任务则有必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与学习,在学生的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素养的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驱动教学法的任务实施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体环节,同时也是任务教学法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开展有效适时的指导来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授新知,展示案例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并对任务中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作出理解,教师有必要在开展任务之前向学生讲授任务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此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讲解难免会让学生感觉过于乏味与枯燥,因此,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学习实际以及生活实际的联系,并有必要展示与知识点和任务相关联的成功案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以及任务内容作出充分地了解。
(二)对比案例,开展探讨
教师在完成知识讲授之后,有必要出示另外一个案例来与之前的案例作出比对,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之间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出探讨。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统一的讲解与说明,并提醒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要领。
(三)布置任务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已经做出了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所设计的任务具有的选题范围、时间安排、评价标准以及任务开展形式布置给学生。提前告知学生评价标准的意义在于可以让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发挥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依据地对任务作出探索。任务开展形式可以分为自主完成与合作完成,形式的确定需要以任务的类型以及任务开展目的为依据。
(四)开展任务
在学生对任务作出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指导,监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思路以及课堂纪律等,指导则是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五)评价总结
篇6
(一)学科性质
《物流企业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操作性强、应用面广,项目案例丰富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这门课,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这门课程教学中,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学习计划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保证学习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具体思路是: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或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真实任务或目的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使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化。生动、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成份,如知识、经验及表象等,从而使学生有效利用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学的新知识,发展的新能力。
2.确定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总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把学习内容细分成一个个小的学习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为此,我把教材中的每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小任务。例如,在学习“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货物图片和上海、北京城市的视频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然后提出“有几批不同的货物从上海运输到北京”的总任务,接着根据授课内容,把总任务务设计分解为“认识现代包装特点和作用”“设计一个经济合理的运输方案”“了解流通加工在货物运输中的作用”“设计一个仓储方案”等子任务。另外,在学习“企业物流”时,先用课件播放丰田公司各种不同款式的汽车,并展示丰田汽车的组装和零配件拆分过程,接着提出“对丰田汽车公司进行物流设计”的总任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总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学习子任务。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完成各子仸务过程中逐步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还可以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自行设计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任务。
3.分析任务
在任务提出以后,针对重点、难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讲解,该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还应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料和参考方法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条件,并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学习任务时,开始会非常不适应,同时对任务的理解也需要有一段时间,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暗示。在这里,教师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要有耐心,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创新去尝试,使他们在分析任务中去体会、感受和领悟。要知道,这一阶段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关键阶段,是他们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知识的阶段。
4.完成任务
此阶段是任务驱动的核心,也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除了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相很好的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任务驱动教学评价
篇7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教学;互动模式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是当前高职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与先进国家提出的“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相吻合,两者都主张美术教育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把高职美术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必须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对待,对美术学科实施人文性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在有意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了解的同
时,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才能使高职美术教学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1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备受重视。创造力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方式,美术创作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对创作素材的敏感性、接受能力和变化能力。其中敏感性和变化能力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学习目的。美术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有敏锐的眼睛和触觉,能将视觉艺术领域作品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是为培养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的。要把高校美术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比如拓宽美术课程的范围、建设设备良好的专用美术教室、开设金木艺术加工车间、建造陶瓷窑、购置编织机等,以满足学生美术创作的个性需要,学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选取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学习美术。在教法的选择运用上,教师应当把目标定位在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敏感、趣味与想像力上,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美术教学的终极目的。
高职美术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在主导审美理想的引领下,必须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为此,美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透视其内在的健康情感因素,开通诸如参观、欣赏、写生和临摹等多种形式的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爱美情操的陶冶。此外,还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民俗采风,把学生带出学校或到其他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地区从事美术创作,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感受美的具体形式,获得更多相关形式美的体验,从而能在较为直接的情境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其美感品味,并在性情陶冶、情感进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审美情趣的升华。
2帮助学生创造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更强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借鉴。高职学校已开始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传授知识的方法,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体。文化的其它一些分支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并有形成主流文化的趋势,如地域性乡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等。在传统中国画传世名作中,学生可以欣赏、分析、体会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以明代初期著名画家王绂的《山亭文会图》为例,整幅画面气势恢弘,表现的是当时文人清高、洒脱的一个生活侧面。我们伟大的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中更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丰腴土壤之上,决不能盲目排古,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是陈腐的;在美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面,传统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哲学内涵形成了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万物附阴抱阳、虚实相生;一开一合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深刻理论,这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就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西方风景画是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的、科学的再现,而我国的山水画不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的表达、一种意象、一种心境、一种情思。“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是采用散点透视归纳综合了多角度、多地域的景物,神游于景物之外暗合于自然之理,正如齐白石所言:“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到:“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意象和神韵。在传统文化中,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其神秘的哲学精神,将儒、佛、道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3挖掘互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互动美术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动可以划分为两类:控制型和综合型。所谓控制型,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所谓综合型,即在教学中,教师认同、赞赏与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应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表达的快乐。这会激发学生画画的强烈愿望,并逐步产生“我一定能画好”的自信,为其以后的创作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高职美术教学与文化情境结合起来,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只有当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真正指向学生个体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才会显得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掌控力。不然,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就很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未来的社会里,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确立自主学习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应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觉自主学习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教师应借助各种途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砥砺自主学习意志。如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依赖、畏难心理,充分认识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给予“你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唤起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起“说我行,我就行”的自主学习勇气和自信。
二、营造氛围,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需要我们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积累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佑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 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免费论文下载。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
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好比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必定会使自主学习能力水涨船高。初中数学常见的自主学习方法有:阅读自悟、目标导学、有序观察、探究发现、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
五、积极开展课外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用”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这样他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张师傅在搞大扫除时,不慎打破了一块圆形的镜子,只拣到如图1所示的残片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他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配制时要找出圆心和半径,他感到很为难,你能帮他解决吗?
六、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 7 10 12 15 ,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
七、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它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单一的反馈模式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1、评价目标多元化(由仅对认知水平的评价转变为“知识与品质并重”的评价);2、评价内容具体化(由仅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转化为“成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3、评价形式多样化(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的自评、互评”)。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甚至课本)进行评价,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指出老师的错误,这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主动发展的生动体现。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但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想“彼岸”的沟通上架设起一座桥梁,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有效转化,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月第1版。
[3]林崇德:《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4]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5月版。
篇9
“我愿把一颗赤诚的心投入教育科研,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科研事业。”——我的信念
我是**高级中学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兼任语班主任和备课组长。我热爱教育科研,潜心教育科研,始终把科研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使我在教科研活动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不断成长起来。
一、热爱教育科研,提升自我素质
我认为开展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窗口。于是,我对科研工作与活动执著地追求,认真学习与钻研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自修各种教育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新时期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正因如此,我就毫不松驰地给自己加压,给自身充电,有付出必有收获,我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我的努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潜心教育科研,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勤于研而善研,勤于教而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这是我的工作宗旨。在学校我担任语文备课组长,时刻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小组为阵地,强化学校承担的市级与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校级教研专题的研究,不流于形式,不走马观花,形成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全心投入课题研究2009年积极申请区级课题《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外参考书的实践研究》,曾撰写多篇教学论文和调查问卷,并举办知识问答讲座,2010年3月该课题现结题。
2.2013年我承担了区级课题《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互助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我坚持多留心、多观察、勤动脑、勤动手,时刻注意发现并收集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典型案例,及时点评,做到实事求是,切合农村教学实情,力求做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2015年1月,该课题顺利结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3.2013年我申报了上海市课题《农村高中作文“互动评改课堂”有效实施的实践研究》。当这个课题被立项后,我就主动参与研究,每一个阶段的子课题的研究,我都会带头写论文,带头写案例,带头写反思,及时总结。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撰写的论文、案例、阶段性的小结10余篇。2015年12月该课题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三等奖。
4、2018年3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普高学生语文深度学习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顺利结题。我每月组织小组语文老师开展两次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集中授课、评课,相互学习,勇于革新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
三、坚持科研,取得可喜成绩。
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性的常规工作,每一个学校、每一位老师必须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我力求在教育科研中一步一个脚印,毫不松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校本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撰写的论文《高二语文拓展课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被鉴定为区C级科研成果。《巧借信息技术,诵读先贤美文》获得区三等奖。《真诚所至,“金石”为》2010年发表于《沃土茁长奉贤区百佳师德案例集》《指导学生知识迁移,提升语文阅读课效率》发表于《奉贤教育》2013年。2015年论文《诗词绽放,阵阵余香》获得奉贤区超星杯读书活动三等奖。2016年《深度学习视角下现代文阅读策略》一文区级交流,广受好评。
篇10
1 要更新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当信息技术课还是被叫做计算机课的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对电脑技能的学习;而现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改革理念,则是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课是在原来计算机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了原来的计算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编程能力),更包含了狭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上网操作、信息处理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1.2 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于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盂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榆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如治病救人,要治好病,首先,必须得了解病人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样。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先得了解学生的“病状”———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需求。即初中生好动,自控能力差,但却很容易受人引导;好奇心强,但也很听老师的话。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首先采取的方法是阅读关于初中生特点和初中生教育的相关书籍,了解他们,再从班主任处了解班上学生的大致情况,诸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并特别注意了解几个典型。
2.2 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要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他们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取得成长。
比如,上理论课时,枯燥的理论会让学生很烦、不想听,你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把玩游戏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操作,这样更能让同学们“醉心”于学习。
3 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网,第一要支持鼓励,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第二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
4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