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9:0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比赛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比赛教学法论文

篇1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游戏中我们必须遵守规则,所以大学生必须培养自身的规则意识。在大学篮球课中采用比赛法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和运用比赛规则,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篮球技术和战术的理解,提高高职学生的欣赏篮球比赛的水平。利用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篮球规则,利用篮球比赛使大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篮球规则,并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2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更好地学习基本技术

只有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才可以在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通过教学比赛,学生可以更加容易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不管是运球、接球还是投篮成功等。学生在运动比赛中感受到了乐趣,自然就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就需要大力练习学生的基本技术,促使学生将掌握到的技术应用到比赛当中。

3大学篮球教学中比赛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比赛场次安排较少,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篮球教学中采用比赛教学法进行施教,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采用针对性措施进行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比赛教学的场次安排有限,仅仅通过几次教学比赛来实施篮球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够现实。同时由于比赛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2比赛方法同实际竞赛发生脱节

按照篮球教学比赛的规定,对于每个篮球队的参赛人数都有限制,即便在比赛中可以采用更换队员的形式增加参与人数,但通常由于过分追求比赛胜利,难以有机会安排技术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参与比赛。如此一来,打击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技术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打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3比赛设置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差距较大

在大学篮球比赛教学过程中,由于篮球比赛的数量通常较少,而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如此一来就导致学生参与裁判工作占据的比例较小。大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无法提高裁判能力和综合水平。

4加强比赛教学法应用的策略

4.1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合理有效的组织和分配

在大学篮球比赛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合理控制比赛时间占据课堂时间的比例。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可以将比赛教学时间设置为课堂时间的60%,其他活动占据课堂时间的30%,余留10%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素质练习使用。通过合理分配时间比例,有效组织分配,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学坚持从易至难、从简至繁的基本原则,利用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完成,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4.2运用比赛法时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采用比赛教学法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发挥篮球比赛教学法的价值。教师对学习环境及学生情况和教材要全面掌握,要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要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及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比赛教学方式,设置合理的比赛教学标准,从而科学开展比赛教学。

4.3采用篮球比赛积分法强化训练

大学篮球教学过程中,比赛积分法贯穿篮球比赛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基本的传球、发球和运球、投球等实施的一种篮球比赛积分教学方法,这是大学篮球比赛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比赛积分法能够让高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篮球技能和要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健康体质,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最好的篮球比赛积分法就是以小组为基本比赛单位,让大学生在交流、配合、探讨和锻炼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这种以小组为比赛单位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参与篮球比赛的意识,体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创造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大学篮球比赛中,将学生平均的分为几小组,让每一小组之间都能够进行排球比赛,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分别给每一组几分,比如胜一局记两分,输一局记一分,最终以积分最高者为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篮球比赛,可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以及体育意识。

4.4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篮球比赛的特点要求运动人员要想真正适应激烈争夺中的快速攻守,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特别是在快速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以及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速度。教师要把握篮球比赛的特点,采用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技巧,注重速度,让两者完美结起来。教学比赛法是以比赛为核心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篮球运动项目中,学生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运动技巧。这种比赛法教学,教师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的动作教学上,促进篮球教学的完整性和实效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运用DV,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全程记录学生的比赛状况,在比赛结束之后放给学生观看,这样能让他们更好的发现自身的缺点,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4.5采用比赛教学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篮球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赛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比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大学篮球课程产生较大兴趣,希望在篮球比赛中运用战术来提升个人运动技巧。而比赛教学法中,学生篮球技能的提升不仅仅在于个人运动能力及运动技巧,对战术运用及比赛规则等都可以进行熟悉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临场指导,针对性安排战术或技巧比赛。在比赛中,贯彻和落实教学内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在比赛教学中,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参与比赛的全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短板及自身优势,提出相关改善性建议及措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采用进攻防守比赛等具有较强目的性的针对性比赛,提升学生篮球专业技能和战术运用,提高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的了解及熟悉,从而利用篮球比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结语

篇2

关键词:领会教学法;高校;羽毛球教学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羽毛球运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领会教学法”被许多体育学者推崇为体育改革中球类教学的新趋势,它有别于球类中传统技能教学法,侧重于球类运动的特点及战术意识,而非技术动作本身。 本文尝试将此种方法运用到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并进行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论文百事通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羽毛球选修班学生80人,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的。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和可靠性,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和显著性检验,结果P>0.05。检测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br />1. 2 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法 实验时间为2008年9月-12月,教学时数为64学时。我们严格控制实验的无关因素介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一致,由同一教师任教。唯实验班采用“领会教学法”,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技能教学法。教学实验结束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羽毛球技术、羽毛球理论知识的测定。

(2)数理统计法 我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从技术评定还是从达标成绩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我们认为是由于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结果。表明在羽毛球教学中运用“领会教学法”效果良好。另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课平均分比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课平均分要高4.2分。因为“领会教学法”是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学习某项球类运动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该球类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如比赛的场地、比赛时间的限制、得分的方法等),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某项球类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该项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比赛中运用的“领会教学法”对于加深学生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认识,理解技战术方法,提高理论学习兴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表1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术评定和达标成绩对照表

技评(均值) 达标(均值) 理论知识

(分) P值

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分) 对击高远球(分) 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分) 对击高远球(分)

P

实验组 85.5 85.1 86.2 84.8 84.6

对照组 79.4 79.7 82.3 80.6 80.4

差值 6.1 5.4 3.9 4.2 4.2

2.2分析

2.2.1“领会教学法”的内涵及应用

领会教学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pproach)是英国体育学者邦克(D .bunker)和桑普(R.Thorpe)于80年代初提出的革新球类教学的一种思路。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把球类运动的特点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中国学校体育,1998;3:28-29)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国际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观注,十多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和不断的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日趋完善,并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被广泛应用。目前“领会教学法”已被公认为球类运动教学的新趋向。

“领会教学法”把体育课的着眼点从传统的强调动作技术的发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领会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6个部分,如图2所示。与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不是从基本技术教起,而是让学生先对羽毛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规则、技战术特点有所了解,着重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并把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发展简史和竞赛的组织、裁判规则,使学生对羽毛球运动有个较清楚的认识。接着营造课堂气氛,培养攻防意识,进行德育教育,在球场上运用各种技战术,为的是给本方创造得分机会,并阻止对方得分。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在对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瞬时决断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及时应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羽毛球的特性,从而产生想学羽毛球技术的欲望。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所实践后,教师才根据学生的能力及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技能演示阶段,开始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要领和合理运用技术的诀窍。开始时,不要过多要求学生的动作是否标准规范,练习后,再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通过反复结合实践的练习和比赛来巩固,从而促使他们完成有质量的、有效果的动作,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掌握动作,最终达到比赛中运用自如的目的。

2.2.2“领会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领会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羽毛球运动的特性与战术意识作为羽毛球教学的重点。领会教学法能够教授学生在如何做(how)之前明白为什么做(why)。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建立表相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相应的实践后,由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因人施教,学习技术动作,然后通过自身的练习和比赛加以巩固,最终达到在比赛中应用自如的目的。并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全体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使每一个学生在比赛中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体验比赛带给自己的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不仅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认识上对羽毛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该项运动成为大学生现在和今后锻炼身心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领会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

2.2.3“领会教学法”体现了现代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现代羽毛球运动是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不仅要求运动者掌握精湛而全面的动作技巧,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采用各种不同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领会教学给球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这就是在技术演练之前进行战术演练。对球类运动有所理解之后就会形成一些战术意识,这些战术意识会使学生有效的选择技术和利用技术。相反的,“技术”教学法把着眼点首先放在学生的技术教学上,然后在成型的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战术理解的介绍。在教学中将训练学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教授各种技巧动作。这意味着在羽毛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羽毛球动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即让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避免学生生硬、盲目地完成动作,刻板、机械地进行战术配合,而且能使他们学会技巧和战术的配合。领会式教学强调的是技术运用,组合技术具有实用性,它直接运用于攻防对抗之中,节省了用于单个技术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应用性练习次数,从而提高了比赛能力。“领会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不断融入比赛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整体上促进了学生羽毛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兼顾了羽毛球教学的特点,提高了羽毛球教学的质量。

2.2.4“领会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领会教学法”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想练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结合。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羽毛球教学效果。由于“领会教学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对学生学习与理解的指导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无目的或被动的,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水平按需学习运动技术,加深了对羽毛球技术的理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该变了传统的技能教学法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 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改变, 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指导上. 同时, 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无目的和被动的, 他们将更根据自己的水平按需学习运动技术, 加深了对羽毛球技战术的理解, 并使技战术不断提高于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在羽毛球教学中采用“领会教学法”对提高其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尝试在其它的球类项目中运用此方法。

3.2“领会教学法”适应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3“领会教学法”体现了现代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和技能学习规律,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比赛的形式作为学习羽毛球技能的出发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快乐体育”的理念贯穿于羽毛球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廖玉光.领会教学法的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22

[2]廖玉光, 殷恒婵编著. 球类领会教学法[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3]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3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致力于解决当前语文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课唤不起学生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学淡漠人文光辉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诗化课堂来追寻诗意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语文素质培养。

二、实施措施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所倡导的,是一种绿色、诗性语文的回归。

“动态”是理念,在于三个开放:开放教材资源,灵活使用教材,注重现生成资源的利用;开放教学目标,不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不束缚学生思维;开放教学过程,板块设计灵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与质疑,使课堂灵动飞扬。

“诗化”是境界,在于三个诗意:

①教师诗意组织教学。教师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引领学生在诗意情境中享受语文。

②师生诗意解读文本。师生借助生动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趣味盎然的活动,对文本进行感悟、内化、想象,实现对美的欣赏、体验、创造。

③学生诗意享受语文魅力。学生激发出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行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维度是实现动态诗化课堂教学的五个元素:课前演讲,诗意导入,美点品赏,存趣创作,开心评价。

①课前演讲三个专题

诗歌朗诵、美文美背、我来演讲。在语文课前三分钟里,让学生根据教材、语文主题丛书和节假日等生活契机,或背诵相关诗文,或演讲见闻、发表评论。同时设计阶段性专题,如新生入校开展“自我介绍”等主题演讲。

②诗意导入三个一

一份温馨礼物:始终把饱满的精神状态、淡而甜美的微笑作为走进教室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一段精美语言:或用抒情的语调,或用名句、古诗词、歌词,或用妙语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学习情境。一个情感基调:选用与文本气氛相称的图片、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入情入境的学习环境。

③美点品赏四方法

图文相宜欣赏美:借助多媒体手段,用精美的图画再现课文的意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声情并茂体验美:用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朗读传达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情感美。关注朗读技巧。

品味文本挖掘美:学生借助文本赏读卡,做好品味文本的准备。品味文本时,教师退下讲台,以学生身份倾听、质疑、补充、纠正,融合归纳和提升。及时抓住新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丰富课堂内涵。

画面板书勾勒美:运用画面进行形象化的板书设计,增加课堂的诗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④存趣创作五梯度:学生感受体验、确定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小组写作交流、推荐优秀作品班级交流并纳入班级文集。

⑤开心评价二重奏:开心等级评价(引入升级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诗意语言评价(内化为自身动力)。

三、主要创新点

1、理论层面

①理念先进,能切实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②是对潍坊市“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挖掘、是自主互助合作课堂的细化。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

2、实践层面

①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着眼于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进行思考,各维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的有效突破。

②课题的实验过程扎实有效,材料积累翔实条理,实验数据可靠,课题的实验准备、实施工作细致有序,课堂授课、材料汇报精心细致。

③“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中的“美点品赏”“开心评价”“存趣创作”有鲜明的创新意识。

④可操作性强,师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教师的下水作文、随笔集,学生的日记、诗集、文集,班级文萃……就是存趣创作最好的实验效果。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效果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历经三年实验逐步总结提升形成。过程材料汇编为《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过程材料选编》;教学反思汇编为《璞玉心语》;案例《语文教学要关注教育个性生命灵性的启迪》获诸城市金点子一等奖,同年发表于《中国教师》;论文《让语文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试验中,师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学生变化

①学生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他们领悟到了语文的魅力,主动探寻语文的奥妙。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喜欢语文了,对语文课的期盼与日俱增。

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面宽了,日记本厚了,知识面广了。白雪、姚成圆等多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级比赛获奖。

2、教师方面

篇4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篇5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管理系统中所有的软、硬件资源,为用户和计算机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间提供了一个接口。操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其组成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各有特色,也使得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和概念抽象,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目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互动匮乏。

教师在进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时,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生思考的空间狭小,课堂缺乏互动,教学信息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脱节。

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脱节,学生不清楚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3)实践环节薄弱。

操作系统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对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往往要通过实践加以理解和深化,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不足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

2 知识树

知识树就是用树的形式体现整个课程或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要领就是用树干、树枝、树叶、果实等元素,将识记材料依据其从属形成一棵知识“树”。人们形象地把知识树称为学生学习的“地图”,有了它,学生思维才不会跑偏,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地图”就越显得重要。操作系统课程知识树如图1所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示。

从图1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有5大管理功能,正好是知识树上的5个树枝,树枝上的树叶或果实就是每个管理功能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教师用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描绘出图1,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多联系实际,运用类比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引导教学等,使学生寻找到摘取操作系统“果实”的途径。将知识树用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对教师来说,知识树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备课,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建构:知识树的梳理,使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更加深入;画好知识树后,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对学生来说,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时,教材知识的脉络就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明确了要掌握的知识,学习更加有效。

2)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意义已从记忆和复述知识转向发现和使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有意义的建构。应用知识树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可较好地契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操作系统知识体系的构成元素,解读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本知识到学生领悟知识的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树的构建需要学生本人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从中吸取知识,培养兴趣,收获快乐。学生要注意千万不能直接照抄或复制其他同学的知识树,否则很难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收不到良好效果。

3 迁移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解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这番话道出了迁移教学的根本问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老子说“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同近代教育学提出的迁移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迁移教学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由图2不难看出,迁移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迁移教学强调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博学多才的引导者,是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王国的“导游”,学生则是充满好奇心、满怀强烈求知欲望的“游客”,在兴趣与探究精神的感召下,主动获得畅游知识王国的独特体验。在迁移教学中,学习材料的组织、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指导方法,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助于学习的积极迁移或者实现正迁移。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4 基于知识树的迁移教学过程示例

基于知识树的迁移教学法可分为绘制知识树、分析探索和总结评价等3个阶段。

1)绘制知识树。

绘制知识树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顺向迁移。例如,在复习请求式分页存储管理知识时,基于学生已学习过实存分页存储管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复习时理出主要知识点,包括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分页地址变换、性能评价、页表等,进而总结出实存分页存储管理的局限性,然后自然引出请求式分页管理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画出知识树。分页管理知识树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树绘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知识树的构建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知识中概念关系的理解,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一定要求一致,教师可提供一些知识树范例让学生模仿,图3所示的分页管理知识树只是一个范例,并不是唯一的分页管理知识树。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知识树绘制有很多益处,不仅令学生很好地复习了所学知 识,而且对加深学生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举办学生知识树演讲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分析探索。

分析探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实现知识点的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也叫积极迁移。学生通过构建和学习图3所示的分页管理知识树,发现它有一些要改进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问题,如当一个用户程序的页数大于当前总空闲内存块数时,系统就不能将该程序装入运行,即用户程序将受到物理内存大小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虚存分页管理。教师要启发学生探讨虚存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技术。对于虚存分页管理,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利用自己绘制的知识树进行讨论、分析、自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

3)总结评价。

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制订评价方案和完成教学评价,进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学生对知识树中虚存分页管理问题的描述与解决方案不尽完整。教师此时需对虚存分页管理中要解决的3个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讲解为此引入的数据结构:修改后的页表以及必要的请调策略和淘汰策略,还要对该虚存管理的性能进行评价。在淘汰策略的讲解中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页面置换算法,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最后,教师要布置一些精选的练习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同时要求学生细化和完善分页管理知识树。这一教学环节的要点是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必一一重复,要充分运用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5 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树与迁移教学法较好地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实施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单元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地画出教学单元的知识树,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普及性很强的篮球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学校篮球选项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解决对策是创新篮球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篮球运动在中国是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在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篮球教法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

一、学校篮球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具有一定运动能力来自觉锻炼身体,自主调节情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主流。篮球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的奈史密斯博士早在1891年发明的这种男女老少皆宜的体育游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当今我们在竞技场上看到的篮球运动已并非是人人都能参与的竞技运动,它严格的规则、高难的技战术使常人“望球莫及”。这并非是奈史密斯的“初衷”,这是因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从为全体大学生的锻炼身体的角度出发,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篮球运动的特点,剔除那些限制篮球运动普及的人为因素,把篮球运动的“三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二、学校篮球选项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在年级内打破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项的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各项目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较好。篮球选项教学主要是根据篮球运动技术训练的一般规律,在全面发展篮球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不同的训练阶段安排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因此,在制订和安排篮球教学计划时,我们严格按照学生运动感觉形成的过程和篮球技能之间良性转移的规律,采用丰富的教学训练手段,在狠抓三项主要基础技术的同时辅助安排其他专项技术,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克服一成不变的单调技术教学形式和教学训练中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使篮球选项教学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组织与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着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篮球选项班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在选项教学中,学生全部都是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项目,基本上是每学年选择一次,学期间只作个别调整。有的学生偏爱篮球,自始至终都选择篮球作为选修项目;而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兴趣广泛,什么项目都想学学,自然造成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技战术水平进步较快;而有的学生则受各种原因限制,进步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的另一原因,这样一来就给组织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篮球选项教学班中,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篮球技术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基本技术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一心只想着多点时间进行教学比赛。忽视了篮球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传球和运球等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

3、篮球战术教学效果不明显

由于学生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存在着技术滞后的问题,也就是在战术动态配合中不能随机应变的熟练运用技术,尤其是不能适时的快速传接球。另外,防守的运动员不能积极配合防守,甚至直接采用干扰战术的防守行动,使战术训练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篮球教学比赛与训练中,学生所学篮球战术运用效果不明显,组织的战术在比赛实战中没有实际效果,尤其是整体的进攻和防守战术。使学生对战术打法失去信心,甚至表示怀疑战术方案本身,导致在教学中组织战术教学困难,从而影响战术训练的质量。 转贴于

三、创新篮球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它是认识论为基础的“主体一客体”论,其内涵是将人类认识关系结构限定在单一主体和单一客体之内。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高校女生是高校体育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高校体育中的主要载体,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高校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教育观营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兴趣,提倡自主学习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提问,从而激励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以下为自己所授课班级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运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

1、分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篮球课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的情况分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分为较好,好,一般,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授行进间传球推进时,技术一般的学生进行两人一组面对面传接直线球推进,技术好的学生进行三人一组直线和8字型弧线传接推进,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背后交叉长传传接球推进。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上无所事事,同时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学有所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2、比赛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为了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这样一来,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这时运用比赛教学法有积极的作用。如行进间运球练习,采取比赛教学法,把班级学生分成4组,为了更好的掌握运球技术,可采取直线的方法进行比赛,这样不仅练习了运球技术,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实行比赛教学法后,我发现课堂学生活动越来越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比赛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学生求胜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也更加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取胜。

综上所述:体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则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篮球课教学逐步从原来的单纯传授技术、技能,渐渐趋向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结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在篮球课的教学中我们应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篮球运动的意义,激发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自动自觉的进行技能学习,并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梅玉萍.普通高校篮球战术教学中的三种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

[2] 余丽华.篮球战术意识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

篇7

关键词 比赛 篮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体育课教学中,比赛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赛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和展示自我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在精神高度集中状态下,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队员全面提高,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把课堂气氛推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力,好胜心强,运用比赛教学法不但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到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能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二男生班,一班32人为对照班、二班34人为实验班(选取32人)。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关于篮球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搜集了关于体育教学与比赛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2)实验法:试验期为8次课,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表现,来说明在进行篮球教学新手内容或复习内容时,以比赛的形式继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保证了身体素质的练习。

1.3 研究设定

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是32人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练习时都是分为四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固定。实验班在进行比赛前向学生讲解练习要求与惩罚形式。跳起投篮每组使用4粒球,每组安排一名学生进行统计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准备活动部分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训练课、以及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一般是集体排好队形整齐划地集体进行绕篮球场、田径场跑步,或运球跑,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心理,不乏产生情绪低落、不积极的现象。如果体育活动采用比赛性质的方法,如跳起篮板接力、运球距离速度接力等方法,在课前准备活动阶段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接下来进一步巩固学过的技术、学习新技术具有很好地调动作用。

2.2 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学习新的内容、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篮球技术、技能。也是学生在体育课中身体活动的主要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部分。通过对新篮球教学内容或复习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析后,以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加强了练习密度,达到了运动量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很好地复习巩固各项技术、学习新的篮球技术。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乐观积极、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照班在进行普通形式的行进间左、右手运球练习时,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态度较散漫,凌乱、无秩序,学生练习不积极,而且部分学生出现懒惰现象。而实验班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行进间左、右手运球接力时,能够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激情高涨,练习积极主动不散漫,相互之间加油鼓劲,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练习主动性。

通过表2可以看出:以自由练习形式进行五分钟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时,对照班学生练次数较少、命中率较低,学生凌乱无序、自由散漫,主动性较差。而实验班以比赛形式练习时,课堂气氛较活跃、有秩序,学生兴趣较高,积极拼抢篮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示、相互呐喊加油,与对照班相比总投篮次数和命中率都较高。而且从学生结束比赛后的表现看,实验班学生不但在技术上得到了巩固与提高,而且运动强度也比实验班要大,达到甚至超过了对学生运动量的要求,保证了身体素质的练习。比赛教学模式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练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习惯和锻炼兴趣,从而为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提供帮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比赛形式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课分析后得出,以比赛形式融入到篮球教学中,既促进了学生篮球技术、技能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感。而且能够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练习与运动量的要求,培养了吃苦耐来的意志品质。也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习惯和锻炼兴趣,从而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提供帮助。

3.2 建议

以比赛呈现的篮球教学课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学内容与比赛形式的相互衔接是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求教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和技术技能的特性,怎样才能够使两者有机融合,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怎么样能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篮球运动的兴趣,锻炼了身心才是体育课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曹前.不同授课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J].体育,2012(9下):165-167.

[2] 何成.发展式与动作精练式两种课程模式对篮球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体育,2010(1):156-157.

[3] 陈伟.高中生篮球训练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2012(10):54.

[4] 史云峰.培养中学生篮球兴趣的方法与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

篇8

学校要发展教师得先要发展,要提高教学效益,就要先提升教师专业化。所以,在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的发展水平以学校工作要求为方向,紧紧围绕“教研兴师、教研兴校、教研促教”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了教研工作实效,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工作水平和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我校初步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机制,保证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平稳、有序顺畅开展,为了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提高教研管理实效。

本学期开学伊始学校积极搞好教研组织的健全,学校设立语、数、外等12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再分年级组建3个备课组,确保了教研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同时也让愿吃苦、肯干事、有能力、有进取心、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断地充实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来锻炼。

二、重视研讨,改革方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时刻提醒我们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而发展就要有根基,根基来自于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积淀。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师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治标要先治本,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出发。本学期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开展“五步教学法”,教研室以“精彩四十五,展示在课堂”为行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五步教学法”显特色

利用开学初一个月的时间,随时跟踪教师课堂,教研室组织交流课大60多节次,完善了教师“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并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课堂实效分析会、讨论解决,保证了“五步教学法”课堂的顺利进行。

2.公开教学展风采

本学期各教研组的公开课教学紧紧围绕“精彩四十五,展示在课堂”这一主题积极展开,通过各教研组每周安排交流课推选优秀教师,全校开展公开课,例如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来设计教案,并能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了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课堂上,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整个活动中,全体教师全程参于了自己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他们听得认真、投入;评得准确、恰当。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研讨氛围正在悄然形成,教师的上课、说课、评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本学期组织了****老师参加了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并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3. 校际交流

为不断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教研室在欧校长的率领下,组织全校教师到刘化中学听课观摩学习。在这次校际联研活动中,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兄弟学校同仁们优秀的教学技能并应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4.教师论文获奖接二连三.

本学期教研室组织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踊跃撰写教学论文、课件并向县、州教育部门上报多篇,获得较好的名次,其中***老师撰写的《论***民俗变异中方言变化所起的作用》,在***所发起的***年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5.加强教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1)、定期召开教研会,要求教研组长认真作好记录,同时要求各位教师根据教研会议拟定的主题,自行完成教研内容单页记录。教师是教育行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基本的问题,所以每位教师都积极参加教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集体备课。每周周二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做到教案统一,重难点统一,步骤统一。做好对上一周授课的反思,力争每一节课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效率高,并通过随机听课,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教师课堂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和科学指导,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成绩。

三、加强研修,提升理念,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为迅速提高学校教研整体水平,力争使学校教研质量上个新台阶。本学期教研处以“着眼教师成长,促进全员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努力为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1.以自主学习的形式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教研室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国培学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互动优势,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使远程学习、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

2.以外出学习拓宽教师教学视野。

教研室配合学校继续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开扩眼界。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老师都积极认真地完成了规定的培训任务,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考核成绩优秀。受到培训教师和教研室的表扬和好评。其中有*********等老师参加了学习培训后把更多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从而使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跟上了新课程标准的步伐。

四、开展听课评课、比赛活动

(一)本学期,教研室采取听评课方式,第一轮听评交流课,第二轮听推门课。教研室配合校级领导带领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认真听课、检查教学内容、导学案准备、授课效果、有无候课等、及时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岗位练兵的积极性、提高个人教学基本功,为优质高效课堂夯实坚定的基础,学校于11月在会议室更是经过层层选拔推选出9名教师举行了教师粉笔字书写比赛。要求全体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书写自己抽到的一首古诗。真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比赛中,老师们写得端正大方,舒展有力,形体美观。在随后的课堂基本功大赛中教师们展示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地教师素养,更难得的是,每位老师的态度都极其认真,令人惊喜。

通过比赛,促进了各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从一定层面上切切实实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规范板书设计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的一定的实效。

在12月15日在阶梯教师举办了“未来之星”历史组知识竞赛,通过10个代表队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有九年级8班取的冠军,同时观众同学们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通过比赛既加强了知识的巩固、又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本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丰富活动,培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养养成得益于课内,形成于课外,本学期我们继续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素养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让我们的孩子喜爱阅读,让我们的孩子有书可读,这将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也是最圣洁高尚的恩惠!”让学生在“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在语文教研组的的精心组织下,每天10分钟的 “诵读国学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为主题的诵读国学经典展示活动,各个年级别具一格的精彩诵读,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素养。这种诵读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又使全体师生在诵读中享受了中华经典诗文的优美,同时还起到了修养身心、净化心灵以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集体荣誉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加强教研管理,力争管理规范

学校领导经常通过一听(现场听课)、二查(查教学教研常规落实情况)、三谈(与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座谈交流)、四问(随机抽取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工作认真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并与师生亲切互动。在检查中,充分肯定了教学教研工作好的做法,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仔细点评。这种活动,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教师们受益非浅。使我校教研工作资料齐全,管理有序,教学教研成绩有了长足发展。

七、寻找差距,改进措施,让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研之路本来就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艰难之路,特别是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之下,我们的教研理念有待更新,教研水平殛待提高。今后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与完善。

1、教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在教师取得的各级教研成果中,在国家、省、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待突破。

2、要进一步规范教研行为,制定更完善的教研制度,促使教研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激发全体教师的参研意识,力争把教研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篇9

―、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持有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惧、道德感、美感等情绪和情感的表现。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图1)。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情感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可以增强或降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只有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选择实现目的的方法和途径;意志过程也影响认知过程,使认知过程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情感过程对意志过程有一定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增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会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

二、基于心理过程的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为适应广告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特点,广告学课程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整合广告学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广告学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心理过程的规律,广告学教学方法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广告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因此,广告学教学需要综合运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关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共同构建广告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图2)。具体而言,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认知过程子系统,包括互动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情感过程子系统,包括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意志过程子系统,包括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

方法: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内容:课堂游戏、角色扮演、方案朗诵、演讲;企业参观、访谈、实习目标:广告作品观摩及广告经营体验,激发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地位:广告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一)认知过程子系统

1.互动教学法

即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相互对话、讨论、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一方面要求教师立足现有研究成果,参考大量优秀教材,全面系统地对广告概念、理论与模型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系统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构建广告学学习的整体框架。互动教学法包括三种类型:①提问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求事先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前或课中由学生解答,教师点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讨论式,教师预先设定i寸论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③书面式,在每学期广告学教学中安排几次书面作业,教师给予书面评语和课堂点评,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存、讲解思路,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2.演示教学法

即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仪、扫描仪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运用电子幻灯片课件、广告图片、视频、动画等进行表演示范,对学生产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刺激,增强学生对广告创意和广告制作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广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坚持长期积累,借助中国广告网、中华广告网、户外广告媒体网、中国广告设计网等信息平台广泛收集相关感性素材,使广告学教学保持新鲜感和活力。

(二)情感过程子系统

1. 情景教学法

即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广告经营管理场景,采用课内游戏、角色扮演、文案朗诵、主题演讲等形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如结合广告经营、广告创意、广告策划等内容,以知名企业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广告策划书,开展广告策划与提案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潜力,增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开展广告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教师主导,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力量,将广告学教学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到广告公司实地参观访谈、调研和轮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并增进学校与广告业界的沟通联系。

(三)意志过程子系统

1.案例教学法

即以个案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广告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要点如下:①教师搜集广告案例素材并汇编整理,建立案

例资料库;②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熟悉案例背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沟通、畅所欲言?’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广告理论、技巧及经验启示。案例教学法强调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等。

2. 专题教学法

教师对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对已有教材进行筛选增删编排,结合时代特色和市场背景设计广告教学专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广告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专题教学法可较好地解决广告学各类教材内容存在一定交叉和重复的问题,此外,由于广告实践活动发展迅速而导致广告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市场实践,通过专题整合可使广告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

3. 研究教学法

即以教师科研团队及其所承担科研项目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并撰写调研报告或课题论文等形式。研究教学方法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比传统闭卷考试方式更具人性化。

广告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相应地广告学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有机体系,应从整体上推进广告学教学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实现。各种广告学教学方法形式不一,其在教学主导角色、教学流程模式、教学资源设备要求、教学效果等方面各具特点(表1)。

三、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践策略

广告学教学强调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在抽象理论的阐述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感性广告素材、广告案例专题加以诠释,创造广告经营情景和广告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广告管理的科学研究,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广告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以适应现代广告经营活动的需要。广告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需要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同时需要调动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以实现广告学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

(一)促进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最优

广告教学方法体系应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循序渐进、由浅人深’注重均衡协调,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其中,互动教学法是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是其他方法运用的前提;演示教学法是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特色,可与其他方法配合适用;在完成广告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前提下,穿插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实现广告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作为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点,需要广告业界支持配合,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研究教学法代表广告学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使得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全面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是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实施主体,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教学科研能力水平制约着广告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一方面,应通过在职进修、学术研讨、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比赛等方式,促使教师进一步加强广告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应自觉主动开展广告教学实践相关研究,并将广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通过开展专题教学和研究教学,着重对广告知晓度、满意度评估的模型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探究,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互动模式。

(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广告学课程学习的参与者,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对广告学课程的求知欲望、偏好态度、课堂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程度、课后自学、练习和研究的自觉程度等,会对教师形成积极或者消极的情感反馈,从而影响教学整体效果。为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保持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热情。通过实施人性化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举办广告策划大赛、广告文案及平面广告创意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制度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广告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践需要学校给予良好的制度支持和完善的服务保障。具体而言,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科研激励制度上给予支持和配合,包括教师的招聘、培训、课酬、职称晋升、教学效果评估和质量监督、科研成果奖励和科研团队建设等。此外,也需要学校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支撑等方面提供保障,如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大信息化教学设备投人,拓展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树立教职员工信息化教学服务的观念意识。

(五)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篇10

活动中寻求教学切入点

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活动和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进行“共同富裕”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与思想政治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例如讲授“祖国统一”时,可以为学生补充近几年势力分裂祖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我国《国家法》的制定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活动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合作、竞争》时,组织学生做“绑腿双人跑”的游戏,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思考、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教学《文明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模拟星期日同学来我家做客的情景,学生在观察小品的同时,思考这两位表演者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在观察、思考、反思中懂得了在交往中要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应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节内容时,可以召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利用双休日分头活动。有的小组去考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用数据说话;有的小组用照相机拍摄徐家汇商业区的变化,用图片说话;有的设计问卷调查班级中学生以及老师的家庭生活的变化,用身边的事实说话。通过展示这收集到的一组组真实可信的资料,使学生深深地相信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新气象。

(二)开展“感悟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理应强化其德育功能。但由于它还肩负着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功能,因而知识系统较其他课程更加理论化,这就使得它与学生周围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加之教学方式的简单化,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错觉,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使这些理论知识所包含的思想精髓,通过极为自然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内化。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最常用的。

(三)开展“质疑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了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理解、内化,还应让它来应用于生活、指导生活。为此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和应用。例如请学生调查废旧电池那里去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同学收集了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资料,调查了居民乱丢电池的现象,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对家人、邻里进行宣传,设立定点回收站,用旧电池换新电池,开展旧电池换棒棒糖行动等。在活动中学生们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