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7:3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纪念品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孝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国人的道德观念中,这一点从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便可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对于孝的思想,古人早有认知,并延续至今,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孝在中国人的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对孝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将其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和发展,突出孝的深层次含义,相信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孝为国人所熟知,将其运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便于人们接受和认可。对于外国旅游者而言,孝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极具中国传统特色,能够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观光旅游,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相对应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但相对于这些优势,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我国旅游纪念品在创新性和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很难买到具有一个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买到的纪念品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不尽如人意,让人们在一段美好的旅行中徒留些许遗憾。没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既不会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甚至对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发展。此外,对于一些特色旅游纪念品,一些国人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做出的产品影响力不够,白白浪费了很多优秀资源。这在让人惋惜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警醒国人,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故步自封、患得患失,是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
三、孝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
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赋予了原本的纪念品新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这种带有明显民族性的纪念品具有长期的纪念意义,更能够激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并将其长期保存。旅游纪念品是最好的宣传广告,精致的、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会让人不停地回忆某段难忘的旅行,记起某个地方。原本毫无生机的旅游纪念品在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与价值之后,就“活”了过来,并成为某个地方的代名词,让人留念,令人向往。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设计与再造。随着历史积淀越来越深厚,孝文化的精华使旅游纪念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并以此向世人展示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被各国游客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最直观的名片。具有特色文化性格的纪念品,再加上个性化的设计,易于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将孝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之路,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地域性文化 公仔形象 旅游纪念品 应用性 秦皇岛 邯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不断兴起,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20%,适时的开发能够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紧跟时尚潮流、满足现代口味及视觉审美的旅游纪念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
1. 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性特征及公仔的概念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或地方特色的商品,是旅游购物的主要部分,它传递着对本地地域风情和整个城市形象的感受。旅游纪念品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地方特色,也可以理解为地域性特征。将公仔形象与当地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等相关理念结合,运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公仔产品最初源自于美国、日本等的动画影视、漫画书刊及网游角色形象的衍生产品,它的创造与诞生是基于一定的“母体”,也就是本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本文所探讨的公仔不单纯是市面上现有的时尚,某个动画片的角色立体造型,而是针对特定的旅游城市进行的基于本地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创造出的生动的代表本地特点的旅游产品。
2. 选取公仔进行旅游城市纪念品开发应用的优势:
2.1能凸显地方特色,生动展现本地旅游文化的独特性
针对每一旅游城市进行的公仔设计,是根据本地地方城市的历史,神话故事进行提炼,加之本地经济现展等要素创作出的拟人形象,将代表着本地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代表着本地的精神和品质。完全凸显了作为旅游产品的基本个性特点(即个性化,独特化),彰显和区分了每个城市的文化地域;
2.2能紧随时尚主题,及时融入当下流行元素,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公仔形象打破原有旅游工艺品中写实的动物、人物的真实比例缩小的造像模式,在造型中融入卡通拟人化的元素,是基于地域性特有的文化元素提炼、整合、创造出的一种更具生命力、更具活力的形象,尤其是在造型表现上融入当下时代审美,符合人们日渐提升的审美要求;
2.3能够使旅游产品的受众面拓展
将本地的特色融入一个拟人化、卡通化的公仔形象,就成了有血有肉的造型,这样的造型对游客来说更生动、更亲切。尤其对少年儿童,相对简单的贝壳,单一的针织品、玻璃制品等更容易找到心灵共鸣,打动内心,这些都无形中使旅游产品的消费群体拓展;
2.4延展性强,开发潜力大
通过对公仔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可以设计出具体的公仔形象,进行投产,切实有效的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根据所设计的公仔形象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开发周边产品,比如将公仔旅游形象做成生活用品旅行杯、钥匙链、背包扣等,也可以做成立体雕塑,放置于旅游景观,绿地之中,与自然环境相融。
3. 选取公仔进行旅游城市纪念品开发应用的设计策略及具体应用:
选定公仔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则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不同,着眼点不同,比如在对秦皇岛和邯郸两个旅游城市进行公仔形象设计中的创意点分别有不同的侧重。
3.1秦皇岛市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它共分为三个区,即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分别设计了三个公仔代表三区形象:
3.1.1根据秦皇求仙传说,在海港区公仔形象设计中将秦始皇作为原型,打破原有写实风格,设计了一个微笑的圆脸,身穿龙袍,头戴皇冠,双手后背,极富亲和力的公仔形象,身体比例以公仔造型的头大身小为原则,生动、可爱且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3.1.2为山海关区设计了一个驻守长城边关的士兵公仔,士兵黝黑健康的肤色,身穿长城纹样盔甲(将长城古城墙的元素进行提炼,运用到公仔造型中的盔甲设计),双手叉腰,无形中展现了天下第一关的气魄和威武阵势。让游客感受浓郁的山海关特有的长城文化和天下第一关的气势;
3.1.3在北戴河区公仔设计中主要提取海域特点的浪花元素和北戴河名字由来的神话传说中的小白玉龙元素进行提炼、整合,设计了头有龙角,身有龙片,腰身套有海纹游泳圈,欲畅游大海的动态造型,充分凸显北戴河的海滨地域文化特点。
3.2邯郸在整个河北省属于极具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的城市,像博学多才的成熟学者。所以,在为邯郸的公仔旅游城市纪念品的设计中着重于邯郸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
3.2.1根据成语“胡服骑射”来作为邯郸公仔形象之一进行创建基础元素:
“胡服骑射”代表着赵文化,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将这一特色具体体现在公仔设计中,设计为一身穿胡服的加大身长弱化头部的拟人化公仔形象,夸大人物长度与马匹宽度之间的对比,夸张人物握弓的动态姿势,体现人物的爆发力,马匹也进行拟人化处理,整体展现邯郸特有的历史文化,凸显地域性文化蕴涵;
3.2.2将邯郸市民间舞蹈文化艺术“抬花桌”和市花结合进行公仔形象设计的元素。
邯郸永年临洺关抬花桌是一种具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而被称为花中皇后“月月红”的月季,是邯郸市市花,将两者元素结合一起设计创作出两个前导吹唢呐,四个抬一装满月季花花篮的公仔形象,数字“六”寓意“六六大顺”,符合人们渴求事业家庭等事事顺利的内在需求。这个公仔形象与胡服骑射公仔形象均是加大身长,缩小头部,强调姿态,属于邯郸一系列公仔旅游纪念品,这一系列区分秦皇岛市公仔旅游形象单体的创建,公仔形象一旦确定,就可以灵活的结合本地地域文化进行单体,多体重复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的提高,如何做出代表本地特色的紧随时代步伐的旅游纪念品是每一个致力于旅游纪念品开发应用领域的研发人员不断努力的目标!
篇3
关键词 旅游纪念品 市场调查 长沙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对增大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达 40%~60%。而中国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却长期徘徊在 30%左右,旅游纪念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小了。作为历史文化古城长沙,如何开发新的旅游纪念品,改进原有的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纪念品市场吸引力,从而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已经成为长沙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背景
为了了解长沙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旅游者的需求情况,笔者组织10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长沙各大旅游购物店、购物街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达到95%,其中有效问卷199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旅游者的人口特征分析。
1、性别结构。在抽样调查的199名旅游者中,男性旅游76人, 占38.19%:女性旅游者123人,占61.81%,略高于男性旅游者。
2、年龄结构。从统计来看,以44岁以下年龄阶段旅游者所占比重最大,占54.27% ,其次分别是44-59岁旅游者、60岁以上旅游者所占比例分别45.73%、0%。
3、收入结构。收入是影响购买力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的旅游者收入结构中,月收入501-1000元的最多,占47.74%,其次分别1001-2500元、2500以上、500元以下。所占比例分别是39.70%、10.05%、2.51%。
(二)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意向分析。
旅游购物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调查显示,有53.77%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纪念品不可缺少。有67.34%旅游者认为购买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活动中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这表明,旅游购物消费在长沙庞大的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
1、购买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旅游者购买纪念品主要是馈赠和留做纪念,所占比例分别为48.24%、32.16%,其他目的的仅占19.60%。
2、购买地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旅游者选择在购物街、景区和车站码头等地方购买纪念品,所占比例分别是25.75%、20.23%、21.07%。选择在购物超市、免税商店和大型商场购买的所占比例分别14.21%、13.04%、5.69%。
3、旅游纪念品价格。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能够接受的纪念品价格主要是11-50元和51-100元之间,这两个所占比例是51.50%、34.50%。其他区间所占比例仅为14%。
4、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在纪念品特色调查中,旅游者认为特色应该体现在文化内涵或历史意义、工艺特色及外观特色的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27.36%、25.92%、22.24%。其他产地独特和材料特色所占比例为14.40%和10.08%。
(三)旅游者对长沙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看法。
1、长沙市购物环境。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旅游者认为长沙购物环境较好和一般,这两者所占比例为48.24%和39.70%。旅游者对长沙购物环境评价一般,说明长沙需要进一步完善购物环境,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2、长沙购物场所人员服务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旅游者认为长沙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一般,所占比例为54.27%,认为较好的占41.71%。这说明长沙购物场所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3、长沙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旅游者在对市场上的纪念品评价时,认为缺乏地方特色、不便携带、档次低、质量差、种类少所占比重分别是19.74%、19.18%、16.34%、14.91%、12.64%。其他价格高和包装差所占比例为11.22%和5.97%。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旅游者认为长沙旅游纪念品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不便携带、档次低、质量差、种类少等问题。笔者将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信息对长沙旅游纪念品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充分挖掘和展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楚汉文化、湘绣文化、陶瓷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剪纸文化、烟花文化、臭豆腐、石、岳麓书院、爱晚亭、天心阁等资源十分丰富,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该将这些文化符号充分挖掘出来,将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工艺完美结合起来,一方面改进已有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长沙的臭豆腐。开发臭豆腐的品种,完善臭豆腐的包装,以及运用臭豆腐这一元素设计各种工艺品将是臭豆腐纪念品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出新的满足年轻游客需求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湘绣。我们可以考虑将湘绣符号这一元素运用到各种饰品、生活用品、装饰摆件中来,既突出了这些东西的地方特色,又扩大了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更好地满足了各类游客的需求。此外,长沙旅游纪念品可以充分运用岳麓书院、爱晚亭、天心阁等标志性景观进行已有产品和新开发产品的外观设计,使得这些纪念品由里到外都充满长沙这一地方特色。
(二)合理制定旅游纪念品的价格。
由于旅游纪念品本身的特点,因此采取认知价值定价更为合理。通过问卷调查,绝大多数游客能够接受的旅游纪念品价格主要在10-50元和51-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超过100元或者低于10元的纪念品都不太受游客欢迎。因此,长沙旅游纪念品的价格最好定在10到100元之间。另外,根据年龄细分,青少年对于价位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50元以内的价格更适合这部分人群;而对于中年群体,高品质,高认知度,高价位恰恰是这部分人的需要,因此100元左右的旅游纪念品应该还是可以被此类消费者接受的;老年群体,虽然退休后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中国的老年人还是比较节俭的,消费档次应该是介于青少年和中年之间的,因此应该采取50元左右中等价位策略。
(三)旅游纪念品设计应突出其馈赠和纪念性的功能。
通过问卷调查,绝大多数旅游者购买纪念品的主要目的是馈赠给亲朋好友以及留作纪念,两者所占比例达80%以上。馈赠这一购买动机要求我们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要注重它的包装,精致的包装设计会让游客觉得送出去既有面子,不失礼节,又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同时纪念性这一动机要求我们在设计各类纪念品时要充分体现旅游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运用自然资源符号化和各种文化符号物化的原则,设计出系列纪念价值极高的旅游纪念品。
(四)完善旅游纪念品的购物场所。
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长沙还没有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购物街或者购物店。而像旅游购物发达的香港,购物场所十分完善,大大小小有影响力的购物街就多达10余条。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旅游者选择在购物街、景区和车站码头等地方购买纪念品,三者所占比例达67%。因此,长沙未来应该加强旅游购物场所的建设,丰富景区和车站码头购物场所,尤其应该建设几条特色鲜明的购物街,即方便游客购物,又可以提高长沙旅游纪念品的销量。
(五)提高长沙旅游购物环境。
良好的购物环境能够提高游客的购物满意度,同时还能培养游客的忠诚度,提高游客的重购率。良好的购物环境除了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软件服务。调查显示,旅游者认为长沙购物场所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一般的所占比例为54.27%,超过一半,这说明长沙购物场所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沙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进一步提高长沙旅游购物环境,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氛围。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 11C0160。
(作者: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Coltman M.Tourism Marking.Van Mistrand Rainhold,1998:56―61.
[2]刘志霞.产品符号视角下的邯郸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
篇4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项目 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为例,在此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何谓“工作室制”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高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从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1.1“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体现在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
1.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制”项目以专业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和多个项目课程模块构成。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通过项目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虚拟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进行职业素质、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通过项目自主开发,以真实项目引导,典型产品为载体,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内容虽然分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教学中,均通过各个不同“工作室制”教学贯穿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旨,即融化职业素质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课程),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探寻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秉承课程开发原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绘画造型教研室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专家深入探讨,在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中开设了面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中的工艺品设计师岗位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礼品设计、陈列展示工艺品设计工作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特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职业技术型设计人才。课程通过针对性项目训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上,进行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同时进行生产性制作,推进艺术语言与造物技艺的创新和实践,从而填补能画、会设计、会制作、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型人才的空白,促进湖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向高层面发展及向产业化方向的不断完善。
2.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适时地寻求真实的实践项目、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呢?
我们尝试以《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具体在课程内容上以实际项目(如:为张家界或湘西凤凰特色旅游品进行研发)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由民间老艺人、教师、设计大师共同组建的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项目的工作流程解构为(资讯收集设计、审核方案画稿、放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生产后期加工产品评估)然后按照教学认知规律重构为若干个项目任务(旅游纪念品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图表达工艺手段的选取;新工艺的实验与应用样品的制作后期装饰项目学习团队的产品分析报告),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校企共建是实施 “工作室制” 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企业作为依托。在真实性职业场所或仿真性教学环境里将项目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任务、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真实的设计策划和推广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民间老艺人+学生”四位一体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其形式为: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及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大师、民间艺人)根据项目学习团队每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过程所体现的能力给予任务考核的基本分值,在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在基于“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中,尝试将湖南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步引进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本地域民间工艺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研究,并邀请民间老艺人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掌握技艺,亲身感受到民间工艺的魅力,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保留资料,在仿做中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引入大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给学生以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则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积淀中广泛吸收营养,并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转化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艺术作品。
2.4“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以能力评价社会化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普通班与实验班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习和创造。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准就业形式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这种举措超越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必尊,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J]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guangztr.edu.cn 2008-1-22
篇5
主题文化街区作为依赖于市民聚集居住区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空间形态,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一环。当今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更高期待,而现实开发中却存在不足。本文试以旅游体验为视角,以锦里和文殊坊为例,浅谈主题文化街区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
一、成都锦里、文殊坊调查分析
锦里以武侯祠博物馆为依托,川西民俗、三国文化其为内涵。文殊坊依托文殊院,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
针对锦里和文殊坊,采用现场拦截,实做问卷30份。全部有效收回。
简单问卷调查,反映出购买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民俗手工艺品、小额商品和体验产品的比例分别占36.67%、16.67%、43.33%、13.33%和46.67%。另可知游客对体验类产品的认可度较高,有体验类产品购买欲望的游客超过一半,约占73.33%;反映文化、设计精美的小额商品、民俗手工艺品也是游客较多的选择,约占总人数的46.67%和33.35%。
以锦里和文殊坊为例,体验产品开发不足。在参与性、动态的项目和静态的商品设计方面,锦里稍具优势,交过以摊贩方式向游客展示民间艺人的展演,游客看的同时,自己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一把,如捏泥人、表演皮影、剪纸等诸多民间艺术;诸葛连弩使消费者切身的感受到三国文化;还有卓尚蚕丝坊中不仅销售蚕丝被等物品,更向游客们呈现出如剥茧、缫丝等工作流程。这些都是有较强参与性和结合动态体验的民俗商品和项目。而文殊坊因其文化的定位本身接受程度较低,所以在相应的商品设计开发上有一定难度。仅有少量与佛禅文化相符合的旅游产品,如佛教绘画、禅茶艺术展示、素食斋菜品尝等。
以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两者有较多相似之处。静态的旅游商品包括手工类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地方小吃等几大类。文殊坊的静态产品多与锦里雷同,且符合佛禅文化的产品不多。活动设计上,锦里和文殊坊都是有效的利用川西民俗节庆等活动来丰富街区的体验。锦里的静态民俗商品更符合文化的定位,也有更多体验类产品的设计;而文殊电影梦工厂以影片的拍摄、场景的营造,让游客自己做主角参与拍摄这种新的体验方式也值得锦里借鉴和学习。所以二者的对比结果是可互相取长补短,以更好的促成合作和发展。
二、旅游产品现状与问题
(一)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锦里以武侯祠为依托,其三国文化在全国来说较有代表性;而佛禅文化从源头上是外来文化本地化的一种产物,曾渗透中国各角落,因而锦里的垄断性、唯一性和排他性优于文殊坊的佛禅文化。但两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都还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开发
总体来说,旅游活动都较为单调,主要仍集中在一些静态的商品和活动上,游客参与度低,旅游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开发。部分旅游纪念品缺失文化内涵,与主题文化不符,且同质化严重,受调查者中53.33%认为旅游商品与合街区主题文化较为不符,13.3%的游客认为符合度很差。
(三)空间的布局和氛围营造还有待改善
文殊坊和锦里基本都是川西民俗文化的氛围,存在较多相似之处,现有空间布局和主题氛围的营造仍有一定缺陷。这也是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景区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其不同程度的影响体验类产品开发、消费者购买。所以为增强游客体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空间和富有主题文化的氛围是更好的选择。
三、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创新思考
综合上述内容,笔者对主题文化街区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创新思考如下:
(一)充分把握旅游资源中的体验载体和基质
充分把握旅游资源中体验载体,即差异化的文化;一切可被利用的因素包括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景观建筑等,如这些要素可以加以组合、设计各种活动体验产品以满足市场体验需求。
(二)充分了解游客对特定旅游产品的体验需求
单是从规划设计者的角度开发仍不够,游客的真实需求才是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者的指向。游客的体验需求包括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愉悦性、刺激性和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荣耀感等。了解之后,再通过主题的提炼、场景的设计,结合主题文化的表现,设计旅游产品,最终以达到人与文化、环境和谐共生的最终目标。
(三)各种组合要素的辅助提升
篇6
关键词:煤矿资源;煤雕;工艺品;地方经济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煤炭累计探明地质储量有250.7亿吨,保有地质储量229.1亿吨,居全国第10位。煤矿的种类齐全,多为低磷、低硫的优质矿。黑龙江省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多是原矿石的原料供应,缺乏矿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矿产品综合利用率的低下极大影响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以矿业开采为主转向拓宽矿产品的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多种经济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黑龙江矿城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煤雕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工艺美术品,是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黑龙江旅游业近些年发展迅速,但相关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品种、类别非常少且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所以,黑龙江在煤雕艺术品开发上还是有地缘优势和发掘潜力的。
一、煤雕工艺品的发展历史
煤雕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山海经》把煤雕原料称为“涅石”。在辽宁沈阳北陵附近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就出土过煤雕装饰品;1956年陕西沣西的西周墓出土过煤雕圆环;1963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出土的有煤雕的小羊和头簪;1975 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发掘的弓鱼伯墓中,出土有 200 多枚黑色的i。中国如今所见时间最早的文献《考工记》称煤雕集“天时、材类、工巧”为一绝。煤雕形式上有圆雕、浮雕、刻线等方式,还用于印张的篆刻上,据我国《篆刻学》引见“煤精可做印章为清品,此料产于山西”,说明了煤雕的方式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但煤雕工艺品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世界各地都有用煤雕刻的艺术品。如以出产煤雕的有英、德、智利、越南、西班牙等国。前东德致送我国现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浇铸工人”最为国人所熟知。越南的煤雕工艺品已经是观光旅游的特色纪念品了。
二、黑龙江省煤雕工艺品开发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1.黑龙江煤雕工艺品起步较晚
黑龙江的煤矿资源丰富,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但黑龙江煤碳资源的纵向开发却相对滞后,矿产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七台河鹿山煤雕是黑龙江煤雕起步最早的地区,鹤岗、鸡西等地也陆续有煤雕艺人从事煤雕创作,直到2008年鹤岗才成立首家煤雕工艺品厂。由于从事煤雕工艺品加工较晚,在煤雕工艺品开发生产在全国煤雕行业中处于比较滞后的地位。
2.黑龙江煤雕工艺品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
黑龙江的煤雕艺术品所表现的题材多以中国传统玉雕、牙雕、陶艺等表现的内容为主,如表现古代传说、吉祥图腾、佛教雕像、动物等。这些表现内容和全国其他煤雕行业所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
3.黑龙江煤雕工艺品企业经营思路和市场化经营模式落后
当代市场经济化产品的生产到销售都应该有科学的营销理念和促销手段。如何把艺术工艺品成功地推向市场,不仅需要自己产品的艺术特色,但更需要有创意的营销手段和适合地域消费习惯和需求。黑龙江工艺品的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主动销售意识比较薄弱。煤雕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和广度缺乏,在社会上进行相关的调查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对煤雕有部分了解。
黑龙江煤雕工艺品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首先;黑龙江的煤炭资源的存量十分丰富,尤其是七台河煤田的优质主焦煤,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黑龙江煤雕资源原料选用优质煤精,用现代工艺精心加工而成,色泽黝黑而柔润,坚硬而不酥脆,极具地方特色。
其次,黑龙江煤雕加工环节上应调动地方美术院校的专业设计人才,以民族特色造型和地域特点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煤雕工艺品。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减少,特别是煤精石等高质量的煤雕原料的减少,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是煤雕工艺品长远发展的关键。这方面山西煤雕行业已经在全国同行业中走在前列。人工合成的煤雕原料已经在煤雕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解决了煤雕原料对工艺品大型化和普及性的制约。这些先进经验也是黑龙江煤雕工艺品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促进文化,文化又带动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健康之路。黑龙江地方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品种较少,这既是黑龙江工艺品市场发展的弱项,但也是煤雕工艺品发展的契机。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把黑龙江的煤雕工艺发展起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把黑龙江建设成为边疆文化的大省、强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0―2005)黑龙江省
人民政府,2000.
[2]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黑龙江省
人民政府,2010.
作者简介:
篇7
【论文关键词】经济人文领域;后世博时代;城市
一、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基本概况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Expo 2010),是由我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参展记录和参观记录。上海世博会参展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会场面积5.28平方公里,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如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为历届之最、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主题馆墙面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为5000平方米。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为286亿元,财政总预算将达到300亿-400亿元。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其目标是要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二、世界各国、历界世界博览会后期利用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已经举办过4O多届。一般而言,世博会都要占用大量资源建设场馆,布置设计等等,世博会结束后后期利用基本情况称为认为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届世博会的情况,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后续利用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如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将博览会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来用做艺术展览,有意识地保留和利用了艺术馆。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博览会建造之初就设想了一个永久性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初的用途,以开展会展和陈列的形式活动。1888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博会建造的凯旋门现已称为巴塞罗那乃至世界著名旅游景点。1889年巴黎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已成为城市地标巴黎的象征。世博会很多场馆都成了后续利用之保留标志性建筑的典型,使旅游业因之受益。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了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1904年纪念路易斯安娜世博会的建筑多是临时性的,世博结束后恢复不再是以往的公园,自然风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世博会后的森林公园向游人开放了,成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野餐场地、美术宫还有动物园等娱乐设施。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由于场地会后要成为景观园.所以建筑是临时的。博览会结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来,后来又转换成自然公园。
三、2010上海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前景分析
作为世博会的举办城市,上海在全国支持下,为办好一次“最成功、最圆满、最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从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积累和获得了以下文化资源:现代建筑文化资源;影视广播文化资源;创意产业文化资源;数字化内容和新媒体资源;艺术品与工艺品文化资源;出版和版权开发资源;空间视听、演艺和娱乐文化资源;会展服务文化资源。因此,其后期利用价值的前景十分广阔。以世博会为发端,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品牌,以期世博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财富。
四、2010中国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实现路径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2010我国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拨款公共文化项目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以生态、绿色、智能、创意、集约、人本为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潮流。如(1)现代建筑文化项目,有的场馆成为浓缩版的最佳城市范本,有的设计了耗能极低的节能减排人居空间,还有的展示了民间文化和遗产的积淀,(2)可以说,尊重与传承影视广播文化资源。各个场馆均彰显了自身的个性魅力。因此,政府拨款建设公共文化项目比较适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当代影视广播新潮的空前展示。体现在人文层面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调动。此文化创意与媒体科技的互动更进一步,成为表达人类理想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普及与传承世博文化上,大众传媒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创意产业文化资源。世博创意精品汇聚、引领思潮,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艺术性、前瞻性和实验性。
(二)企业招投标商业娱乐中心
世博期间所建设的建筑物可以在后世博时代保留一部分作为商业娱乐中心,这是世博会对社会民众的一种利益回馈,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当下,很多城市一味讲究高楼林立,要有现代化感,对于已有资源利用意识不强。这就形成了发展主义下的反差。这种“文明困境”是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轰轰烈烈的城市文明建设缺乏认同的现实表现。由此,逼着认为,后世博时代,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招投标的放肆发展商业娱乐中心,将其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城市文化软环境构建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的筹办本身就是要促进城市文明秩序建构的逻辑基础。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有社会认同。它意味着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和行动取向,强调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以及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成为增强凝聚力。社会认同是以共同的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建立起文明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同世博会期间一样,经历文明、感受文明、享受文明,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四)旅游景点的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开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对于世界各国各民族艺术品与工艺品来说,是一个空前绝好的展示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凝聚了各国各民族的智慧与创意,引发了国内外参观者的观赏兴趣,同时也作为传统技艺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传承得到弘扬。上海世博会无论是参展国家还是国内各省市,都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如:土耳其馆能辟邪的神奇小石头、英国馆的神奇植物种子、意大利馆的手工艺制鞋;摩洛哥馆精美的陶器手工艺品等;再如河北唐山的皮影,保定的曲阳石雕、山东的潍坊风筝、高密剪纸,湖南的女书、湘绣,福建的泉州提线木偶,宁夏回族的民乐,云南的茶艺表演,新疆的木卡姆,西藏的唐卡等尽展风流。在后世博时代,世博会期间的纪念品不仅可以进行旅游用品、工艺品开发,展示各国文化及独特风情,满足广大参观者“把世博带回家”的美好心愿,这些工艺品、纪念品都成为体现各国文化和城市主题的点睛之笔。
篇8
关键词:大唐西市、博物馆、防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 A
一、背景研究---关于西安博物馆人员密度调查分析
1汉阳陵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其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充分保护了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着近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考古陈列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厅,面积均为1000平方米,设两个防火分区。瞬时极限容纳人数约为3000人。拥有疏散口4个,地上3个(但其中1个不能使用),地下一个,有明显的疏散标识。此外,还拥有灭火器材,1211灭火器(主要成分氮气)、干粉灭火器。室内主要通过烟感器来防止火灾,但展厅内多为木质吊顶、木质展台、石材地面墙面、玻璃橱窗。
2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组成,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建筑群体,连廊庭院,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馆区占地 6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5600 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通过我们调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日参观人流量:淡季时约为2000人左右,旺季时近4000人。此外,还了解到:
(1)每个展厅内部均设有烟感探头和自动排烟系统千余个;
(2)木制展柜内不做喷淋,均做阻燃处理,防止淋坏展品;
(3)在展厅角落处,设置有安全通道,保证3分钟内疏散人群,
(4)在展厅出入口处设有防火按钮和消防电话。
3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三学街文庙旧址,是一座收藏、研究碑石墓志及其它古代石刻艺术以及文庙古代建筑的部分遗存的博物馆。
该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陈列历代著名书法名家的诗文真迹、各种线刻画以及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和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馆区占地面积 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 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经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西安碑林展室和服务用房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坡屋顶,单栋建筑面积均不超过1000平方米,且建筑物之间间距均大于8米,每栋自成一个防火分区;
(2)建筑物木质柱子和屋顶均用烽火涂料作防火处理;
(3)展室内设有两个直通室外的出口,有火灾报警系统,但没有喷淋,应该是为了保护石刻碑石所用的;
二、 大唐西市博物馆工程概况
大唐西市项目位于西安市西南角,原“西市”遗址。项目定位为西安城市的会客厅,西安旅游产业的超级引擎。由东到西分为仿唐建筑、丝路沿途各国风情建筑和西欧式建筑三大模块。建成后有西安国际旅游纪念品交易中心、西市博物馆、古玩城、商业步行街、大型商业主力店、大型餐饮、小吃城、各国顶级精品展销中心、五星级酒店、现代商务写字楼等,是一个将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大型综合商旅文化城区。
大唐西市项目总体规划呈“九宫格”布局,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第四格,原十字街遗址,保护展示唐代道路遗址、建筑遗址、沟渠遗址及收藏文物。将使人们从遗迹、遗物等多方位认识西市,“走进历史,感受人文”。博物馆占地面积142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511平方米,总建筑高度23.90m。整个建筑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主要作为展示功能兼有附属办公,由“城市通道”、展厅和办公三大功能区组成,其中展厅四层,附属办公三层,城市通道三层通高。地下部分两层作为地下车库和超市、店铺,在功能上和建筑上与大唐西市整体商业、配套功能及其它各“宫”地下部分连为一体。“城市通道”区为钢结构;而展厅部分和办公区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贞观以来,九宫格局的“西市”繁华盛极一时,成为聚钱之所。令人遗憾的是,太和九年(公元835年)6月,“西市”毁于一场大火。防火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有特殊意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防火设计尤其显得重要。本文着重对地上部分即博物馆及配套功能部分作点讨论。
三、 大唐西市博物馆火灾危险性分析
3.1 防火等级分析
大唐西市博物馆工程为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为42511平方米,而且单博物馆及配套功能区建筑面积远远超过10000平方米,属于大型博物馆。由于博物馆使用的特点,高峰期馆人员集中且对馆内环境生疏,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人员惊慌失措、争相逃难的现象,极易出现踩踏挤压等伤亡事故。加之本项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建筑耐火等级定为一级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3.2 火灾荷载分析
博物馆建成后展示唐代道路遗址、建筑遗址、沟渠遗址及收藏文物,容载可燃物相比一般建筑物如办公、宾馆、商业及住宅等都要少一点。固定可燃物主要取决于装修形式和材料,一般而言也不会比普通民用建筑多。所以本项目的火灾荷载(商业及车库部分除外)相对普通民用建筑小。
3.3 防火分区分析
该博物馆的耐火等级按一级设计,博物馆北面临城市道路,东面距胜世坊26.90米,西面距大鑫坊26.00米,南面是金市,距博物馆38.90米,四周可形成环形路网,通达性较好,有利于消防和安全疏散。
博物馆首层“城市通道”部分,三层通高(局部夹层),约18.00米,连同报告厅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3560 m2,柱、梁和屋盖均为钢结构,外涂防火材料,玻璃也做双层中空防火玻璃,设有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淋系统;
博物馆展厅部分:
一层为商业,以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博物馆功能完全分开,作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二至四层为博物馆展厅,总使用面积为4358m2(含一层序言厅及书、纪念品店),层间以防烟楼梯间和非封闭楼梯连通,设有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淋系统,整体为一个防火分区;
办公部分三层,每层684 m2,层间以封闭楼梯间连通,每层各作为一个防火分区;
详附图。
四、大唐西市博物馆安全疏散分析
4.1 疏散人数及疏散宽度分析
博物馆 “城市通道”部分,主要功能作为博物馆入口大厅和空间过渡,兼作临时展览和其他庆典活动,面积折减按60%,按瞬时最不利因素考虑,人员密度参照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0.5人/ m2,本防火分区(含报告厅)设计最大人数为1068人,疏散宽度应为7米。
博物馆展厅部分,博物馆展厅面积折减按60%,按瞬时最不利因素考虑,人员密度参照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0.5人/ m2:一层序言厅及书、纪念品店,设计最大人数为158人,疏散宽度应为1.1米;二层设计最大人数为532人,疏散宽度应为3.5米;三层设计最大人数为412人,疏散宽度应为3.1米;四层设计最大人数为206人,疏散宽度应为2.1米。
办公部分人员较少,疏散宽度满足要求。
4.2疏散口分析
博物馆 “城市通道”部分,有四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且有开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口,满足疏散口数量和宽度要求。
博物馆展厅部分从楼梯下来,没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出口,且都要穿过非疏散走道的空间,疏散极为不利。 二至四层都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疏散口,满足疏散口数量要求。但有部疏散楼梯在每层变换位置,象博物馆这种公共空间在紧急情况下及易造成恐慌,影响安全疏散。
办公部分也没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出口,尤其是从三楼下来的楼梯,要穿过好几个空间才能到达建筑外墙,而楼梯本身是靠者外墙的,这个部分出口布置不理想。
4.3 疏散距离分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3条:
博物馆 “城市通道”部分,设有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淋,最大疏散距离为50米。加上与办公部分相邻的疏散口,满足要求。但办公部分没有直通室外的出口,所以这里疏散距离超出规范要求。
博物馆展厅部分和办公部分, 最大疏散距离为40米。
五、大唐西市博物馆安全疏散的建议
5.1博物馆 “城市通道”部分,建议在4-7与4-X轴相交处设一直接对外的疏散口。
5.2 博物馆展厅:
序言厅和纪念品店部分,4-13至4-14之间与4-F相交处设一直接对外的疏散口;
4-P至4-Q之间与4-3轴相交处楼梯从二楼下来梯段直通室外;
4-P至4-Q之间与4-11轴相交处楼梯直通四楼,作为疏散专用楼梯。
5.3 办公部分,4-Y与4-13轴相交处楼梯附近设一直接对外的疏散口。
参考文献
1、《建筑防火设计》 张树平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
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6―91)
篇9
1.神仙文化。据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莱”,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可见从蓬莱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密不可分。在苏轼的《登州海市》中,“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映射的便是海市蜃楼的奇景与神仙的传说。蓬莱的神仙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阁、八仙和海市等为代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2.精武文化。蓬莱的精武文化以戚继光和蓬莱水城为代表。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明代的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公认的将蓬莱精武文化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戚继光的《韬铃深处》中,“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便将其保家卫国、淡泊名利和向往和平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蓬莱水城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军港要塞,在山东省蓬莱市城北崖山下。蓬莱水城整体呈现不规则的长方形,有“断崖千尺,下临天地”之势,它的水门、防浪堤和城墙炮台等海防与海港等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蓬莱的精武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戚继光故里和蓬莱水城等为代表,体现出爱国的凛然正气。3.港口文化。蓬莱港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黄渤海的交界处,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据《竹书记年》中记载,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蓬莱的海航业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早在新石器时期,登州的海航活动就日益兴盛,根据在登州古港外打捞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制作年代来看,在新石器时期的登州一带,已经有了较高的造船技术。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在辽东半岛、朝鲜和日本等地均有史前胶东半岛的文物出土。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当时海航业的发展程度之高,为登州古港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文人苏轼在担任登州知州期间,其所作的《登州如还议水军状》中有记:“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可见当时的登州古港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有极其最重要的地位。蓬莱的港口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港为代表,体现出古登州对外开放航运的兴盛。4.海洋文化。作为沿海城市的蓬莱,其依托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独特的文化,必然衍生出许多与此相关的产物。蓬莱是中国9个沿海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唯一北方港口城市,足见蓬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里的重要性。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推动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发展,同时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蓬莱的海洋文化丰富多彩,民俗在其中也扮演着相当大的角色。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蓬莱本地的渔民会纷纷地给龙王庙送灯上供,以祈求未来的一年中出海平安,渔业丰收。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蓬莱的海洋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海上丝绸之路和当地民俗等为代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融合。
二、蓬莱地域符号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本质上是对文化的设计,是文化物化表现的一种方式。而想要把文化进行有效地传达,就需要将文化符号赋予到产品当中,产品的文化意义需要用符号来表达。来蓬莱旅游的人们,通过感受旅游文化产品中符号所传递的信号,再由自身的旅游经历感知符号传递的意义,并给出一个良好的反馈。文化符号在产品中的呈现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复制,而是要在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工业设计思维方法,将提炼出来的设计元素投入到旅游文化产品的再设计过程中。1.蓬莱地域文化特点。蓬莱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基础,神仙文化是其核心,精武文化和港口文化丰富了其内涵,充分体现了蓬莱“人间仙境”城市映像,带有鲜明的地域内容、风格和形式。从蓬莱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海城楼阁”可以充分体现其旅游文化内涵,在旅游过的过程中,活动性体验所得的一种人文记忆。“海”可以是渤海和黄海,“城”可以是登州古城或蓬莱水城,“楼阁”可以是海市蜃楼和蓬莱阁。蓬莱众多的旅游景区,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当中,让游客可以购买到与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不一样的旅游文化产品。2.蓬莱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发展方向。旅游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消费者的旅游经历,蕴含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作为商品而言,它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向外界传播了相应的旅游文化,是一个有效的传播媒介。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旅游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在许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消费市场中,旅游文化产品样式雷同,缺少地方特色。这类产品往往缺少实用功能,功能性语义设计指示不清,往往只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易落入俗套。在各地的旅游景点或市场上,许多旅游文化产品在设计形式上几乎毫无差别,也有很多都是从江浙广东等地批发而来。在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扇子、画册、佛珠、茶具、翡翠琉璃、书签和花瓶等旅游文化产品,各自所不同的往往只是图案上的差别。设计师应该切身体验蓬莱的地域文化,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可以融合到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形成具有蓬莱当地特色的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收藏价值或使用价值,游客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同时,要将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融入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当中。旅游体验是消费者旅游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体会和感知。游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旅游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土特产、传统技艺和民俗节庆等,让游客们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观赏者变身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设计方式进行,比如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或者游客自己亲手制作等,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这种互动的形式,体会其中的文化主题,将这种体验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才会将蓬莱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研究意义
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是蓬莱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是展现城市文化的有力载体,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文化产品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间仙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旅游经济带来实际的效益。实现产品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维持蓬莱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蓬莱文化产业体系,塑造蓬莱特色文化品牌,推广蓬莱旅游文化产品,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蓬莱这座沿海城市文化。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品规模在700亿左右,今后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四、结语对蓬莱地域符号的研究,是以蓬莱地域文化为核心。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结合当地的人文生活和自然环境等特色的文化资源,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发展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让到蓬莱旅游的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本地精彩文化与厚重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程辉.基于产品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探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5:24-33.
[2]李宁,王贺,侯兴华.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02):90-92.
[3]毕延刚.山东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D].山东:齐鲁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5:8.
[4]李伟,郭晶.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08):36-40.
篇10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9-03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 “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个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亩,计划总投资9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 “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亿元,连续投入5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其三,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殖、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皆可为资源素材,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产业链链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识[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2.
[2]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3.
[3] 杨庆燕.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尹泽生.农业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景观类型[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9.
[5] 廖强辉.兴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1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