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素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懂法才能守法,有了烹调技术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公民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知晓公德标准的基础之上。很多人不是不守公德,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德,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作。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公德知识意义重大。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图书出版等行业,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把社会公德知识的宣传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过优秀的作品去宣传普及公德知识,公民耳濡目染都能吸纳到公德常识,在行为上自然而然会趋向积极的一面,抵制消极因素。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约力度
虽然社会公德规范不是法律、法规,不能强制执行,但也需要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行政制约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对违公德规范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树立典型增强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人类的天生本能,“说讲十遍,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活教材。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大力树立道德模范,对诸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设施、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也可适当给予奖励。也使人们学习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让广大公民都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是光荣的,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养
(一)文化修养的界定
人们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多数人把对汉语言掌握的多少、汉语言使用的灵活程度、书面语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养的高低的标准,实际是把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等量齐观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狭义文化修养的界定和理解。这是对文化修养的片面理解。其实,文化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不但包括对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等等社会科学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养、艺术鉴赏能力,还包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养是认知世界、感悟世界、创造生活、驾驭生活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意义
公民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智力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所在。从最基础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关涉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好的文化修养的公民,生活是单纯的,是纯粹物质的享受,领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悦,不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途径
1.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公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最为系统的途径。但我国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学儿童,新的文盲群体还在不断生成。这一现象严重地降低了中国公民的整体文化修养水平。因此,继续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才会加速公民整体文化修养的提高。2.加强各类媒体宣介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类媒体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覆盖面和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这为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类媒体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设专题版块和栏目,有意识、有计划、有规律地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介。
3.大力构建新型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平台
除了传统媒体,新的宣传载体不断出现,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载体,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联网,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支持、引导、指导广大网民建立各类知识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户外电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来,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短片。
4.创新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形式
不同受众群体,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阅历,对各类知识的吸取,都有着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创新活动。比如发挥各类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演出团体的作用,组织文化进军营、进社区、进厂矿等活动。以各类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
5.举办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竞赛
政府应划拨资金,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各类知识竞赛,奖励优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觉学习意识。各类竞赛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专家型的知识竞赛。要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组织竞赛活动。
6.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篇2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亦是如此。而英语教师从事语言教学的同时,在文化的传播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能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文化素养境界中。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不断“充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异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洞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关注当今国际社会文化现象的不断更迭,自觉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资源,更新教材内的陈旧信息,及时补入与时代和社会相符的最新内容,将最“新鲜”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如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英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新西兰总理高呼民众预公投更换国旗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适当的教学研讨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信息的热情和自主学习意识,主观能动地进行文化熏陶,增强文化素养。
2.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
在文化信息的认知及传递过程中,除了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内容之外,教师还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文化学习资源。可通过外文歌曲、音乐、杂志、报纸、歌剧、电影、纪录片、网站等资源,在引导学生了解异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领学生领略异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情,如新西兰毛利文化的触鼻礼、哈卡战舞,印度绚丽的纱丽,苏格兰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结,南美洲玛雅文明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作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同时,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强文化信息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交互性,将学习渠道扩宽,将文化教学多层面地有效地渗透到语言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
3.构建文化课程群,优化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是着眼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开设英语专业基础及技能课外,还开设了诸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社会与文化概论等课程。这几门课课程,涵盖了英、美等几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习俗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应开展课程群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增强课程间的层次性和知识的递进性[1]。同时,改变目前很多教师各自为战的单一、松散性的课程建设状况,进行学科之间的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优化整合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的科学完整体系,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改变陈旧的“三尺讲台一言堂”的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或讲解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启发引导学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传递,结合课外网络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历史事件陈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现、主题研讨、展示、文化知识手抄报、情景演练、微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通过互动网络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4.接触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历史长短,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优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反对那种对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怀疑和敌对的“文化自我中心”倾向,又要反对那种“外国月亮圆”的文化自卑意识。了解异族异国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优点,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文化形式的地理、历史条件和生存空间。发挥“有容乃大”的优良民族传统,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大量接触具有特色的异域文化,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和探究,培养学生用新的视角了解异族异国的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用尊重的、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5.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客观批判性
篇3
笔者于2013年9月对南疆三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发放“南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近几年,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开展及高校自身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加,新疆各高等院校不断加强研究生以上学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少数民族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也在稳步上升。从调查对象来看,少数民族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了48%,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从年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分布在40岁以下,占到了总人数的68%,而40岁以上的教师则只占到了受访对象的32%。由此可见,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反映出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才加入到了高校的教师队伍,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力求对南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知识即少数民族教师对汉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进行客观描述。选择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很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占大多数,另外仍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有些了解”或者“不了解”。由于南疆汉族人口比例低,文化背景迥异于汉文化的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师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并不是完全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仅为汉族群众所熟知,就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也可以说影响广泛。调查反映出南疆高校民族教师对常见汉文名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受访者答错,说明其在汉语言文学知识方面仍有欠缺。调查结果反映出,即使文化素质较高的高校民族教师,也有高达58.2%的受访者不明白“汉族送礼时不送闹钟、伞的原因”,这说明部分民族教师对常见的汉族社会的文化现象不了解,对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不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影响最广泛的曲艺形式。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7.72%的受访者正确选择了京剧的形成年代,这反映出民族教师在汉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欠缺。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从2008年开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文化也慢慢在少数民族中普及开来。从调查情况来看,受访者对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有79%的人选择“吃粽子”,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选择“吃月饼”或者“吃饺子”,可见他们将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和其他传统节日文化混淆了。儒家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传统哲学思想流派,受访者中只有40.5%的人做出了正确选择,由此可见民族教师对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知之甚少。对于我国古代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的作者,受访者中只有45.56%的人做出了正确选择,说明民族教师对古代汉民族的传统医药科技了解不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长寿”的动物有有“龟”“鹤”等,部分民族教师混淆了中华文化主要图腾和其他长寿动物。因此受访者中高达51.89%的人选择了“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了解的缺失。词汇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对汉语新词汇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民族教师对日益发展的汉文化的跟进程度。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对策
新疆双语教育不能仅以“提高汉语水平”作为其目标,还应将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观作为双语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重视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将优秀的汉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强化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育的快速和有效发展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有双文化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要成为各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共同任务。少数民族教师文化素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师德建设和校风学风的良好养成,对教师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确立,对合格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提高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提高民族教师文化素养的工作。
1.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强化多元文化观教育,把加强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作为南疆高校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要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新疆高校更应以自治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契机,统筹安排,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提升到加强文化认同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不同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观的教师,才可能发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课程。
2.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纳入到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培养民族教师的汉文化自觉
现在在对高校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时,主要是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汉语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汉语水平提高培训等。这些培训往往忽视了对民族教师汉文化知识的培训,忽视了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今后此类培训和继续教育中要重视对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培养。此外,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的汉文化自觉,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成为汉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热爱、熟悉和研究汉文化,自觉地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传播汉文化。
3.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人文素养融入考核体系中
在对民族教师年度考核、优秀教师评选、岗位聘任等各项考核中,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把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纳入到考核当中。通过一些硬性规定来促使民族教师提高汉文化素养。对上课效果好,能把科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结合起来,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积极给与支持鼓励。而对自身汉文化素质不高、照本宣科的个别教师逐步实行淘汰。
4.把好师资入口关
近几年,南疆高校招生规模,招生专业都在扩展,对师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年引进的青年教师为数不少,但部分青年教师汉文化素养缺乏。因此,有必要在招聘新教师时考察一下应聘者的汉文化素养,把应聘者的汉文化素养作为一个考察指标,对于缺乏基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民族教师不予聘用,严把入口关。
5.编制双语教材时融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为了提高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在编制双语教材时应融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语文、历史、音乐等课程内容中融入汉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还可开设有关汉文化的专门课程,比如有关汉族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现状的课程。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汉文化素养,也同样能提高授课教师的汉文化素养。
四、结语
篇4
1.1应对人才竞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不仅要求专业高技能,而对非专业技能的人文素养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的企业评教反馈中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以10分为满分,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精神(9.4)、诚实守信(9.2)、敬业勤奋(9.2)、沟通能力(9.2)和学习能力(9.2)。这些职业素质无不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并可化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和前进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钱伟长、邓稼先等均能熟记“四书五经”、《全唐诗》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蕴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成为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须有主流意识形态既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能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绝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无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谐思想、讲诚信、重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追求。
1.3继承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倡和谐、守诚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义、讲仁爱,这是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之自豪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等现象丛生,而很多人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虽固然有之,但反思自问,我们有多少人已将自己的传统美德忘却并已抛弃?一个民族的良好风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认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对内涵的把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忘,因而何谈对它的认同和传承。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等,就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背叛。“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举止修养的标准。要想立身处世必须从礼仪开始学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是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论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美德,才架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净化剂和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神。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途径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包括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为的高尚与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低下,学生便难以在他的教育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者,无论从学识还是做人都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表帅。首先,要言传身教,以德树人。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学生。其次,要勤读书。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游刃有余。再次,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教师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将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标的依托和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需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弥补,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解决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学时短等现实问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的通过经史子集、传统礼仪、优秀典型历史人物等的学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取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贴切的结合点,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如以“概论”课、“基础”课的“构建和谐社会”、“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章节专题内容为载体,通过补充运用传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大力开展校内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推动功能、认同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可以创设实实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扬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得到激活并创新,从而产生共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热衷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各部门要大力协同开展以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文化沙龙、论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公益劳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到知识。同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无声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4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篇5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在英语中,能力通常用两个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来表示:ability和capacity。Ability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因而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而capacity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务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能和可能性。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同时包含了以上两方面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变换的特定过程(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要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观察各种事物,观察社会、自然和人,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地经常地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传媒和上网等,从纸质文本、音像资料和电子文本中获取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已总结出来的浏览式读书法(按照“速读寻找信息点[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训练时,首先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使用找出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办法搜集信息要点[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而后,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这种读书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筛选式读书法(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检索筛选,获取所需信息)都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可采用问题式读书法(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辨析知识,提高信息判断力)、评价式读书法(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信息的价值和正误进行评价中提高信息判断力)。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可指导学生设立文摘卡,一边读书,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重要内容可以详细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可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比如,先按语文、数学、史地、生物等方面分成几个大类,每类再分成几个小类,如语文可分为语言积累、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够顺利地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其中知识既包括陈述性的知识又包括程序性的知识。知识的“领会”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阶段,一般指了解传输知识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教材的直观与概括两个环节实现的。这两个环节是领会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知识的领会影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意义。从广义上说,凡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都叫做理解;就狭义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一般所说的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掌握。知识的“掌握”指教育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前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要把前人的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辨认相应的事物,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对传输来的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些加工活动有对所要掌握知识的直观、概括、具体化以及对其进行识记与保持,这些环节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巩固”指获得知识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持久记忆。记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在知识的巩固中,识记与保持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知识的“应用”指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作为知识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的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依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类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的类化三个彼此相联系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知识的领会水平和巩固程度、课题的性质以及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都对知识的应用有很大影响。通过知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充实和检验,并且可以进一步系统化,从而向能力转化。
什么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分析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人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或解决问题是从对事物的分析开始的。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联系和关系。例如,在思想上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分,或把一个人的个性分析为不同的特征等。人的分析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知识经验越多,智力水平越高,人的分析水平也就越高。因为人对问题的分析是在个体的意识和全部知识经验指导下进行的。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为问题解决的能力。即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一定的情景引起的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人够抽取出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用的策略主要有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的表征方式、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
在心理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行为和情感上的交流称为沟通(communication)。交流与沟通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教育和心理学中更多的是使用“沟通”。对沟通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接受信息者;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动。沟通的方式可以分为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两种。沟通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沟通双方均为主体(人际沟通不同与通讯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定势等。这种交流是对称的、易于反馈的);沟通能调整双方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借助符号进行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以及行为。通过沟通,一方可能与另一方就某一问题达成协议,或者是某一方改变原有的主张,或者是一方屈从与另一方。双方的关系既可能由于沟通而更加紧密,也可能因此而疏远或中断);沟通需要交流的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这种通用不仅是形、声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通用);在沟通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障碍(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对社会交往情景理解不统一、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或是交流双方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民族观念等不统一所造成的)。
合作是由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某种行为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行动上相互配合,而且合作者能够提供并会使用相互配合的物质手段。
篇6
初中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中有一个现象: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初接触化学的同学们对于这个现象感到很神奇,此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变浑浊?怎么又变澄清?多少才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呢?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设想出很多种可能的答案,发散思维得以很好训练。关于第三个问题可能学生就有一些难理解。定性概念对于掌握现象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若仅仅只用定性概念,学生的接受程度会受到影响。在初中阶段适时引入定量概念,让学生构建定量概念并了解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今后很多学生容易出现缺乏定量的思维方式这一问题。
2.重视异常现象或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让“异常”现象合理、恰当地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5]。把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变成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捷径。在实验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或数据。案例:学生们已经掌握“酸遇酚酞不变色,碱遇酚酞变红色”,但是,在一次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遇酚酞先变红后褪成无色了。这种“异常”情况的出现,正是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有一定空间,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进行科学探索的良好时机。是书本知识有问题吗?是哪种试剂出了问题吗?还是……?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查找资料寻找原因,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再一一验证假设,最终发现碱的浓度与颜色变化的关系,同样用定量概念也可以很容易地解释这个问题。当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正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好契机,科学实验中的“异常”往往是重大科学发现的源泉,这种“异常”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故意犯错,巧设陷阱。
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言人,学生对老师是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的。那么老师是不是不能犯错呢?犯错是否就有损于老师的光辉形象呢?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6月第1版92页用红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实验,先用连接橡胶塞的玻璃管取黄豆粒大的红磷,安装回锥形瓶后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取下玻璃管,将红磷燃着后迅速插回锥形瓶,红磷燃烧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时细心的同学就有问题了:“这个实验有问题!这个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师问:“怎么会呢?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啊!”细心的同学:“红磷在锥形瓶外被点燃,虽然迅速被放回了锥形瓶,但是肯定会有少量的损失,而且开始还与瓶外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所以早已破坏了反应前后的反应体系,而天平仍保持平衡可能是误差太小,天平不能分辨。”接下来的一番讨论大家又分析了天平仍然平衡可能的原因。老师这样的小失误换来同学们积极的思考与精彩的辩论值不值得呢?长此以往,精心地设计实验的每一个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小环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造就成有思想、有见地、不人云亦云的智者。
4.培养批判性精神,敢于向经典挑战。
篇7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时期下图书馆员工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并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论证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多方面的素质的修炼,才能够应对社会的发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素质自我提高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全方位普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已经逐渐向网络图书馆转型,而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和个性化,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员工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教育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来树立图书馆员工的新形象。
1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图书馆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这种网络背景就要求,我们的馆员队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根据传统观念,以为图书馆无非是借借书、还还书的服务部门,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导致图书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图书馆网络发展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1.1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网上信息资源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图书资料人员除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必须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它图书馆目录等等。
1.2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
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为外文原版书刊在馆藏中占有比例较大,而精通外语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欠缺,所以外文资料利用率偏低。而且开展联机检索,网上获取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等,也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具有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1.3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图书馆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料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加,信息量、知识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需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期刊学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一、两个领域中学有专长之外,还须在此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熟悉和掌握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对用户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信息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导读。
1.4不断加强培训学习
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虽然基本上达到本科文化程度,但全日制学历占少数,函授教育构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主体,具有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外语,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所以图书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馆领导要采取切实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争取使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
2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每位从业人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的图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这一准则的确立为我们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准绳。
2.1热爱本职工作
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得不到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自身又无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功利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往往不具备敬业精神,懒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职业道德来说,高校图书情报人员应该首先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图书馆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坚定地树立起敬业乐业精神,从而加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2.2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首先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其次,还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第三,也可以结合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
2.3具有奉献精神
图书馆的日常实际工作就是为读者找书,给别人充电,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一项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外借才能做到一个“勤”字,阅览才能做到一个“静”字,咨询才能做到一个“实”字,古籍整理才能做到一个“细”字。
3提高馆员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一位公民,也应熟悉如宪法、刑法等有关国家的基本法律,除此之外,必须熟悉和掌握与信息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图书馆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又不违背知识产权法。必须具有信息保密意识,在信息产品的提供中,必须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做到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于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从制度和技术上保证信息正确、有效、安全畅通,以纯洁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经纪人。
4提高馆员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员担负的信息责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向导,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相关的资料,指导读者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料。馆员要熟练地掌握要类数据,科学地编制各种导读系统或向导系统,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分学科把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方便读者查询浏览。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和院校各系、部、教研部门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科建设的开展状况,科学客观地提供学科发展的动态信息,充分了解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满足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借阅的需求,从而实现图书馆“有限的空间,无取的服务”的工作目标。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自己特定工作来丰富社会文明,应当充满对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进而为工作注入活力,增强敬业精神。
馆员对读者,应当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在为读者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应当自然地产生对渴求知识人群的敬意,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体现对丰富知识,崇尚文明的敬仰。在接待读者时,要把读者当作自己工作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取向,尽量满足读者地需求。在读者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诚恳地进行解释,得到读者的理解、支持和信赖,使读者以馆员良好的服务得到心理上的补偿,避免读者与馆员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情绪,成为读者的知音、益友,得到读者的信赖和尊敬,这样的馆员与读者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情感,在通过丰富的职业情感,体现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5结束语
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天堂真的像一座图书馆,那么我们图书馆员就好比快乐的天使,我们是信息的建造者和管理者,也是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让我们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刻苦学习现代化图书管理技能,以推动知识产业科学的发展,旺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粱志菊.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学习的是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科目,再加上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脑、手并用,用实验方法去探索和学习知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微末见解,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一点点用。
一: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带路人和榜样,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就好象一个不认识路的向导是不可能带领游人饱览美丽的风光名胜的,甚至还有可能带领大家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拥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从而引领学生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前进。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培养其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境。建构式教学理论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就应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刺激,让学生养成科研和创新的习惯,因为“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以加以巩固,否则就会遗忘”,而当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就很难丢弃。所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习惯,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科研和创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时时想到用科研和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年我教的一个班级是从全年级中挑选出来的学困生,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先天素质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能谈得上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吗?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为学生做了“魔棒点灯、小猫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实验。神奇的实验现象把学生们都看傻了,引起了他们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充满了好奇心。接着我又请学生上讲台,亲自来做这些实验,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我让尽量多的学生亲自试了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随后的空气的组成这一节教学中,有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在演示完实验后,我提示学生能否自己寻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白磷在钟罩中燃烧的装置,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我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一周过后,居然有二十三个学生带来了他们的作品,令我大为吃惊,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方案(1):材料:去底的输液盐水瓶(带胶塞)、脸盆、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2):材料:去底250毫升矿泉水瓶(带盖)、大碗、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3):材料:破试管(去底)、胶塞、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制小勺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通过做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精神,拓展了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心中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神秘和畏惧,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科研和创新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科研和创新可以是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进行的,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培养了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随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化学实验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例如:讲硫和磷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硫和磷的量若小,演示实验的效果会很差,几乎看不到现象,量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又太多,威胁到师、生的健康,污染了环境。我就想到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新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制作这个新装置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给了一周的时间。一周后,学生交来了他们的作品,如下:
装置一、材料:广口塑料饮料瓶(农夫果园果汁的瓶子,带盖)、铁丝、蜡烛(用于密封)、小铁勺、温度计、塑料饮料管、铁制白酒瓶盖
原理:将小铁勺固定在铁丝上,当作药匙。将铁制白酒瓶盖固定在小铁勺上方,用以盛水,在饮料瓶盖上钻三个小洞,分别将药匙、温度计、塑料饮料管固定在饮料瓶盖上。药匙中放硫和磷,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铁制白酒瓶盖中,测量水温的升高,从而观察放热现象。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的气味可通过塑料饮料管闻到。再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硫,饮料瓶盖上,避免了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环境。
优点: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环保、观察全面、效果好。
装置二、材料:铁丝、青霉素瓶(带胶塞)
原理:将铁丝砸扁盛放药品,点燃后放入青霉素瓶中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篇9
关键词:《酉阳杂俎》;风俗文化;节日;婚礼
《酉阳杂俎》内容繁多,包括神怪、人事、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方面,“弥不毕载,以类相聚”。书中也有关于风俗文化的记录,本文将论述其中的节日风俗与婚礼习俗。
一、节日风俗
(一)上巳节
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
唐朝时,每年的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上巳节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活动为祓禊。魏晋时期,人们约定俗称地将上巳节的日期定为三月初三,故以后的上巳节又被称为“三月三”。祓禊,犹祓除,指除灾去邪之祭。灾,即灾害、祸患。邪,指致病的因素。祓除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水祓,即斋戒沐浴。还有以器具祓,即通过佩戴草木制成的配饰来去除灾邪。书中提到的“细柳圈”,就属于这一类。
细柳圈,是指用柳条编成的圆圈。虿,即毒虫;虿毒指因毒虫引发的疾病。柳树在古人的观念中有驱邪的功用,因此在三月三这一天选择佩戴细柳圈以祓除疫病。唐代时,朝廷对三月三尤为重视。皇帝要在这天宴会群臣,同行祓禊之礼。中宗景龙年间开始赐细柳圈,这在史书中亦有记载:
(景龙)四年春……三月甲寅,幸临渭亭,修禊饮,赐群官柳ㄒ员俣瘛#ā毒商剖椤ぞ砥摺罚
戴柳圈有祓除疾病的作用,因此人们还编好柳圈互赠,表达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二)寒食节
寒食日,赐侍臣帖彩球,绣草宣台。
寒食日,即冬至后的第103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祀、游艺等习俗。游艺的活动项目也多种多样,有踏青、插柳、打秋千等。
帖彩球,是指用牛皮或布缝制而成的球,并在外皮上贴彩画或绣图案进行装饰。围绕帖彩球的活动主要有踢球、抛球等。寒食节,人们互相赠送制作精美的彩球,一起玩乐,这在唐代诗文中也有体现:
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g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韦应物《寒食》)
(三)立春节
立春日,赐侍臣彩花树。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迎春、打春、咬春等习俗。彩花树,也叫“宜春花”,是人们用彩绢剪成的工艺品。唐朝人用彩花树来表达迎接春天的喜悦,盼望花朵早早开放。有些应制诗反映了这一习俗,如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四)腊日
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蜡脂,盛以碧镂牙筒。
腊日是腊祭之日,南北朝时将日期定为腊月初八。腊日除祭神祭祖之外,还有击鼓驱疫、吃腊八粥、互赠礼物等习俗。
口脂,由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干裂,相当于今天的润唇膏。口脂具有香、润等特点,制作时还可以与朱砂等色素调和,以达到着色的效果。蜡脂,是含有蜂蜡的面脂,具有滋润皮肤的功效,相当于今天的面霜。口脂和蜡脂,在寒冷的冬天可起到保护嘴唇和皮肤的作用。碧镂牙筒,是指碧玉镂雕的管状容器。
唐代有皇帝腊日赐群臣口脂的习俗,盛装口脂的容器也十分精美。这种礼物成为百官群臣向往的恩泽,杜甫有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腊日》)
二、婚礼习俗
(一)北朝婚礼
1.夫妻交拜之所:青庐
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青庐,是用青布架设的帐篷或房屋,在此处举行婚宴或交拜仪式。为图吉利,青庐应设在宅院的东南方向。青庐形似游牧民族的帐篷,设青庐的婚俗源于北方匈奴,早在东汉就已在北方民间流行开来,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唐代的“露施帐”,就是北朝青庐的遗风:
又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
露施帐后来被叫做“百子帐”,取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程泰之《演繁露》云:“唐人婚礼多用百子帐,特贵起名与婚宜。”(袁、袁颐《枫窗小牍・卷下》)
2.催新妇
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怼保至新妇登车乃止。
夫家在迎娶时持续呼喊“新娘子,快出来”,带来了欢乐的气氛。新娘在屋内听喊叫声,直至满意后才会出来。
……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
北朝的催新妇到了唐朝演化为“催妆”的习俗,迎亲时要行“催妆礼”。女方家门紧闭,男方要通过吟诗催新娘出来,这种习俗体现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兴盛。
3.打女婿
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
回门那天,女方家人要一起用木杖打女婿,打累了才停止。现今的兰州回族仍保留这种习俗,但并不“真打”,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几下。打女婿的习俗,可以为新婚增添欢乐色彩,还可以提醒新郎要疼爱新娘,珍惜两人的婚姻。
(二)唐代婚俗
1.纳彩
婚礼,纳彩有合欢、嘉木、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纳彩是在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准备好礼物去女方家里求婚。作为结婚“六礼”的第一项,纳彩一直深受重视。“昏礼下达,纳彩用雁”(《仪礼・士婚礼》),纳彩的礼物通常是雁。雁是一种候鸟,行为顺乎气候变化、阴阳往来,象征夫妻关系和谐。并且,雁是一种痴情的动物,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而到了唐代,纳彩之礼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数量种类增多,寓意也更加丰富具体,象征夫妻相互磨合、感情牢固持久。
2.亲迎
《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祭,质明行事。
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到了唐代,婚礼改为早晨迎亲,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
唐代以前的婚礼有撒谷的习俗,谷豆象征着丰收,预示婚后生活富足。唐代用粟米填臼,是撒谷习俗的演变。臼是捣米用具,臼空,意为无米可吃,生活贫困。因此,迎新妇之前要把臼用米填M,摒除不祥之意。用席覆井、用麻塞窗,皆是将家里可能“入邪”的地方堵住,防止邪气进入。箭在古代被视为辟邪镇祟的法器,能令众鬼畏惧退缩。把箭插在门上,是为了替新娘去除恶鬼。
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
新娘蒙面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新娘选用蔽膝覆面。蔽膝是将丝绸面料裁剪成上窄下宽的方形,上面绣上各种图案,系在腹前腰上的装饰品。因垂到膝盖以下,所以称之为“蔽膝”。新娘用蔽膝蒙面,除了遮掩娇羞的神色外,还有阻挡灰尘的作用。
3.拜礼
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
新娘入门要先拜两位神仙:猪栏神和灶神。猪生得肥头大耳,是福气的象征。猪栏神可保佑人们平安无祸,人们杀猪之前都要先祭拜。灶神,又称灶王爷,掌管全家的祸福。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神便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因此民间每年都要祭灶神,希冀得到“美言”。新娘拜二位神仙,体现了对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新娘作为儿媳,要照顾好全家人的生活起居。
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
夫妇共结镜纽,是夫妻二人共同给铜镜的镜鼻穿上丝带并打上结,取“永结同心”之意。同时,镜子也是辟邪之物,可以用亮光吓退鬼怪,使家人平安。
4.禁忌
腊月娶妇不见姑。
姑,即婆婆,腊月结婚的新娘不能面见婆婆。按照惯例,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就要拜见公婆,正式成为家庭成员。但在唐朝,腊月娶妻被视为不吉,因此新媳妇的身份不能立刻得到承认。
《酉阳杂俎》中对节日风俗与婚礼习俗的记录,虽然是片段式的,但仍可以为北朝及唐代风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同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同上。
同上。
参考文献:
[1](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2](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1.
[3](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9.
[4]乌丙安.民俗学丛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
[5]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 中古社会生活透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
篇10
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不仅需要在空间上、时间上确保新教材所要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还要实现实验室的功能拓展,使实验室成为科学探究的场地,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而是要以开放实验环节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实验.在实验进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仪器的准备上会存在难度,那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实验室的开放,采取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从而弥补时间与设备上的不足.在开展实验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在不断合作探究中,自行提出实验方案.开放实验室要求教师能够负责,并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估,进而指导学生去改进、去创新.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让学生探究属于他们自己的“实验”,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室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鼓励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
家庭小实验指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来替代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等,由学生独立在家里完成试验,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补充.相对而言,这一类型的实验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简便,不过这一类实验要求了学生能够在知识点运用上更加具备创造性和独创性.通过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细致、丰富的材料,拓宽、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再配合上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兴趣.因此,化学教师要在生活中、生产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开发适合家庭进行的小实验.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面进行实验,还可以配合上一个简短的视频:炒菜的油锅内燃火了,我们用锅盖盖住油锅,可以灭火!虽然这样的实验不支持学生去尝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面对的紧急事件.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