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2:4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

篇1

在20世界60年代工程管理专业出现,部分留美人士以及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办了技术经济学科,在开办该学科的同时,将技术活动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1963年到1998年间,我国高校本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不仅将原先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程进行整合,并且还使原先的学科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本科与专科的工程管理学生需要具备对投资经济理论与知识有所掌握的能力,对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掌握的能力,对各种项目建设政策、法规有所了解的能力,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发展现象了解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使其在研究中能够涉及到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管理问题。

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问题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问题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问题三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篇2

1)专业能力目标:具有选择合成用原料、溶剂、催化剂能力;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的合成路线设计和评价能力;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的合成步骤设计能力;常规实验室设备操作能力;优化实验条件的能力;能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产品生产和DCS操作;能拟定操作规程和拟定事故处理预案;具有一般事故处理的能力。2)方法能力目标: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行业国内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

2教学模式的设计

2.1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

精细合成技术采用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与企业实际相似的学习情境(项目)中设置若干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化。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所需的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运行中,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2.2教学做一体化

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形成“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所在的实训场所是开放式教学的实训中心,为方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它集理论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指导,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3教学内容的设计

3.1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与精细化学品合成岗位的工艺技术骨干进行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研讨,确定了精细化学品合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项目组合作形式,参与产品的开发合成;能够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选择适宜的原料,设计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确定最佳合成路线并进行实验室合成和反应条件的优化;能够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磺化、硝化、氧化等反应系统的工艺操作;能够使用实验室常规设备和反应设备及其辅助工具;能够按照事故处理预案解决工艺操作中存在的一般故障;能够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根据规定使用和处理使用过的原料;充分重视操作质量,实施过程控制,检查评价自身的工作过程和成果;适应团队工作,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协调。

3.2教学内容的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项目),以实际的工作任务内容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以产品的合成技术为载体,以产品的开发流程为主线。根据精细化学品合成涉及的典型合成技术,如卤化、磺化、硝化、烃化、酰化、还原、氧化、氨解、重氮化、水解、缩合等,选择7个具体产品为学习情境,按照产品的开发流程,原料的选择-产品的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路线评价-产品的合成-设备操作和工艺参数控制-产品分离-产品分析-成本核算的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完整的产品合成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精细合成技术的实际应用、产品的开发过程和反应参数调节。每个学习情景都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实现了传统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的重构,体现工程教育特色,学生也真正体验了工程师的职业生涯经历。学习情境的安排不仅基于工作过程,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3.3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

每个工作任务主要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学生进行课外查资料,合作(分组)策划项目完成的途径,包括产品合成路线选择、实施任务的材料和器材、工作流程、工作时间等→教师在了解学生项目策划情况下进行评议→学生修订后,按企业要求交项目负责人(教师)审核批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训练→记录工作状况、数据、训练中出现的事故及处理方法→教师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究、讨论和总结→实训结束后,由学生进行清场,组长(学生)检查,项目负责人(教师)抽查→学生撰写项目报告→教师批改→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学生,予以纠正。

4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演讲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六步法教学中的运用。

5教学手段的设计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每个项目实施中,教师的讲解、学生方案的演示、讨论和工艺流程的展示等均采用多媒体,既生动又可以节省黑板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仿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利用仿真技术开发与生产装置逼真的学习仿真系统,学员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实际生产设备,并能进行产品生产工艺操作,包括开车、停车、模拟事故并进行事故处理、优化工艺操作条件等,学员可反复练习。在练习操作的同时又可熟悉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控制方案、正常工况的工艺参数范围等知识。3)通过课程网站建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通过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拓展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空间。

6考核方法的设计

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来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多元化需求,科学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了较完善的评分体系。课程的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占30%)和过程性评价(占70%)两部分。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包括学习态度(占10%)、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占10%)、操作考核(占30%)、结果考核(占20%)等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专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精神、计划和决策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终结性评价以三个主题(工艺路线评价、合成路线设计、安全操作知识,各占10%)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安全环保的掌握。

7结束语

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功利价值人本价值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篇4

1.报名注册不及时

各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并被录取,但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对制度认识不清楚、经济不宽裕、不想读了等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时报到,有的是放弃了入学、有的是逾期后又申请入学等,使得学籍注册难以管理。

2.学籍异动不规范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转学转专业、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发生更为频繁,且学生由于远在异地、不了解制度要求等原因甚至不履行办理学籍异动手续,这给教学工作和学籍管理造成很大不便。

3.无故缺课、缺考

成人学生边工作边学习,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经常发生学生不来上课、不参加考试、电话联系不上等情况,以后又要求补考,不想留级,这就使得管理工作无法规范化运行。

4.考前拼,考后混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年龄分布差异大,有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只是为了评职称或方便退休安排等原因,“混文聘”的心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时有存在,学生态度散漫,不尊重教师,不主动学习,甚至有打架闹事者,这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变得复杂。

二、加强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工作实际,提出四点对策:

1.端正态度,明确责任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着专业的管理机构、教师队伍和广大的生源,学校应严抓管理,树德育人,从管理者、教师做起,建立一支以捍卫教育、服务学生为宗旨的专业队伍,端正态度、明确职责;同时,应较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文化课,教师应将学习的重要性、尊师守纪等要求传达给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消除“考前拼,考后混”的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制定制度,严抓落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籍管理制度应顺应社会的发展有所创新。因此,制定严格而又符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重要保障。学校应从学生入学报到、注册学籍、学习管理、学籍异动到毕业管理各个环节制定出明确的制度要求,并编入学生手册,使得每一位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清楚明确学籍管理的具体程序和相关规定,自之日起严格执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3.加大宣传教育,做好咨询辅导

学籍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多数是因为学生、教师或管理者对国家、学校的制度要求不了解而造成的,因此,做好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咨询辅导平台,如报考指南、专业选择辅导、学籍异动咨询等,这样就会给后期的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烦扰。

4.优化管理手段,基于WEB系统实现信息化、云服务

计算机已逐渐成为办公的必备工具,“无纸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从烦琐复杂的手工抄写的模式中脱离出来,利用基于WEB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将校生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毕业生信息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查询统计以及代码管理等功能分别植入系统,从而将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管理权限、优化管理结构;促进学籍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促进教学服务的公正和公平等优势。从而提高工作的准确性、便捷性和高效化,实现真正的“无纸化办公”。具体功能如下:(1)代码设置:包括学校、教学点、专业、班级、层次、学习形式等代码的设置。(2)在校生信息管理:包括新生数据导入、在校生学籍信息查询、学籍异动等。(3)教学计划录入:包括本年度各学期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等。(4)学生成绩录入、查询、修改及学生成绩信息统计。(5)毕业生电子信息管理:包括毕业条件设置、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学历数据导出及打印。(6)学籍学业表的生成及打印。

篇5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一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也需要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重新统一起来,重视人的人格因素而不单单追求人的能力发展,走向“和谐的人格”的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成人教育应当把人的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使成人的知识和修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使成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公立中小学;美国

一、背景最近几年,美国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增多,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美国教育局教育技术办公室(OETDE)做了一项名为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调查,该调查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分析了美国公立中小学2002~2003年基于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公立学校学生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的技术、传递远程教育的机构、开设远程教育的原因、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拓展的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

调查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用快速反应调查系统(FRSS)统计完成的。远程教育课程被定义为,为在某一学区报名注册的中小学生提供的一种可获得学分的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物理位置上是相对分离的。

调查表在2003年秋邮寄给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等学区的230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立样本学校地区,这些样本学校学区是从2001~2002年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共数据核心(CCD)的“地方教育中介调查”文档中选取的。这个样本结构包括15218个公立学校学区,14299个正规公立学校学区和989个其他教育中介(至少有一个网络学校)。在调查中有些学校学区被舍弃了,因为在数据收集中发现这些学区不适合用FRSS调查,因此最后的数目减少到了15040个。2003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2004年4月得出结果,并于2005年3月2日公布。

三、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现状

1.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

(1)远程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里盛行

在2002~2003学年里,有大约1/3的公立学校学区(36%)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表示在15040个公立学校地区里有估计有5500个地区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

大的学区比中小学区参加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50%,32%,37%。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参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28%和23%;东南和中部地区比东北和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45%,46%和21%,32%。东北部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贫困集中的地区比较富裕的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小,分别是33%对比于42%;在2002~2003学年里,大约有8000所公立学校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大约占全国公立学校总数的9%;农村地区比郊区和城市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加远程教育,分别是15%,7%和5%。另外,中部地区比东北部地区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与远程教育,分别是12%和5%。

(2)远程教育的课程文科较受欢迎

不同课程领域的报名人数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学校基础课程大约有8200人,计算机科学的人数11700人,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的人数有74600人。在所有报名人数中,参加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课程的占23%,英语和语言艺术的占19%,数学占15%,自然和物理科学占12%,外语占12%,其他课程的占14%。总体来说,参加基础学校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分别是3%和4%;在外语的远程教育课程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19%,6%,11%。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22%,5%和10%。可见,远程教育中文科较受欢迎。

(3)大中地区更热衷于在线远程教育课程

在2002~2003学年,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中,有59%的地区提供远程教育在线课程。大地区比中小地区参加在线课程的学生比例要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80%,71%,53%。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1%,74%,71%;在参加远程在线学习的地区中,92%的地区让学生通过学校访问在线课程,60%的地区让学生在家里访问,8%的地区让学生在其他场所访问。

大中地区和城市地区较少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大地区学生在家里访问在线课程的比例要比中小地区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比例要大,分别是77%,66%,55%。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3%,78%,67%。

(4)较小学区及农村地区学生更倾向于远程教育中的AP课程

或大学水平课程2002~2003学年里,在参与远程教育的地区中有50%的地区有学生参与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远程教育课程,即大约有2700个学区,大约有45300人报名参加远程教育提供的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是报名参加远程学人数的14%;小地区报名参加这一课程的人数在该地区中所有报名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4%,比大中地区要大,他们分别是7%和10%;农村地区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比例要比城市和郊区要大,分别是27%,4%和11%。

2.不同级别学校的远程教育招生

在2002~2003学年,公立学校地区大约有328,000人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在所有参加远程教育的报名人中,高中占68%,联合学校29%,中学2%,小学1%。

3.传递远程课程采用的技术

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主要采取双向交互视频技术传递远程课程。调查结果显示,与基于计算机的同步网络课程(21%)、单向视听技术(16%)和其他的技术(4%)相比,更多的远程教育机构采用双向交互视频技术(55%)和异步网络课程(47%)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采用的传递技术也存在差异。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比基于计算机的教学需要的费用低,因此,在小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手段(60%)。然而,在大中地区基于计算机的异步教学是最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中地区60%,大地区72%);在郊区和城市,异步网络教学都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课程的教学传递手段(城市69%,郊区58%)。然而,农村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被最广泛使用(64%)。

4.传递远程教育课程的机构

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提供课程所采用的机构有:计算机特许学校;学区的其他学校;所在学区(从该地区中心向外传递课程);另一个地方学校或是在本州内的另一学区中的学校;本州内的教育服务机构;本州内的州虚拟学校(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州内的K-12课程);在另一州里的州虚拟学校;其他州的地区或学校(不是州虚拟学校);中学后教育机构;独立经营者;其他的机构。

5.开设远程教育课程的原因

调查涉及远程教育机构开设远程课程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降低学生课程冲突,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增加地区税收。

绝大部分地区(80%)将“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作为开设远程课程非常重要的因素,59%的地区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50%的地区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23%的地区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选择其他原因的地区所占比例是4%~17%。

(1)小学区和农村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比例大,比例分别是93%,82%,86%。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大,分别是95%,79%,86%;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选择这一比例要大,分别是74%,59%,54%。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6%,49%,59%。

(2)大中地区和城市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0%,52%,56%;选择“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50%,34%,30%。城市比郊区和农村比例大,分别是47%,33%,31%;选择“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比例大,分别是44%,33%,21%。

(3)高贫穷地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增加地区税收”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低贫穷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21%,11%;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中等或低贫穷地区比例大,分别是88%,79%,80%。

6.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区中,72%的地区计划将来扩展他们的远程教育课程,地区差异对此没有影响。成本因素是阻碍课程扩展的主要因素。

在计划扩展其课程的远程教育地区中有36%的地区将成本因素列为阻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在计划扩展其远程教育课程的公立学校中,大约有2/3(68%)的学校选择“课程开发成本”是阻碍其扩展的中等或主要因素。

四、总结

1.远程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远程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农村远程教育的实施,不仅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远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远程教育之所以取得了飞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如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下发的通知: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3.远程教育课程先以文科为主

从美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文科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报名人数最多。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还不长,经验欠丰富,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其他国家经实践证明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开始我们的探索。当我们有了经验后,再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最终实现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篇7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 是一 个不可 回避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 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 目标 ,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 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 ,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 ,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 .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

一、 “边缘化”和 “失范化 ”的夹击 :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 ,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 ,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 。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

(一 )“边缘化”:职 业道德教 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 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 调查 ,从 调查 的结果来 看 ,职业院校的职 业道德教 育处 于整个职 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 “边缘 ”。事实上 ,职业道 德教 育主要有 以下途径 :一 是制 度性 的职业道德课程 ;二 是专业 课程 ;三是 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 5-6门,甚至 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 ,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 都是政治课 ,还有少量的人文课 程。这一点 。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 的引领 以及人文精 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 ,仅 占这些课程的 20%左右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 ,仅 占 1%左右 ;三是 内容以职业道德规 则或基本规 范为重点 ;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 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 们发现 有些院 校的某 些专 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 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 些内容虽然非常重 要 ,需要 系统讲授 ,但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需要教授 的专 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 ,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 分。可见 。在日常的专业课程 中 ,职业道德教 育很难 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 占篇幅很小 。例如 .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 16学时 ,而职业道德仅 占 2学时 ,且这在职业 院校是普遍现 象。在有限的 2学时课程 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 ,比较浅显 、简单。因此 ,就深度而言 ,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 ,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 活动和课外活动 ,例如在 中等职业学 校中开展主题班会 ,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 ,合作单位会就与 工作相关 的劳动 纪律 和职业规 范来 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 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 ,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 和职业规 范 的传授 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 “边缘化的倾向。

(二 )“失范化 ”:职业道德教 育低效的外部原 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 ,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 。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 会道 德领 域 出现了一 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 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 。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 。根据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 获得 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 德就难上加难 。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 ,从上文 中 ,我们 也 不难 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 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 大 ,开 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 .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了 。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 。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 位 :职业道德教 育低 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 职业院 校对 人性 的假设是 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 作为一 个整 体对于当代 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 。不适 用的 。它对人性的设计 ,欠缺知性 ,不属于科学 ”目,而这种“欠缺 知性 ”的人性 假设就是 “道德人”。对于“道德人 ”,不同的学 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总体都表达 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 的假设下 ,学校积极推崇 “奉献精 神”、“大公 无私”“牺牲 小我 ,顾 全大家 ”,总 是把不顾家庭 、不顾个 人健 康 ,全心投 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 ,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 义 .小人喻于 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 皆是。

但是 ,这种假 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 利影响 ,具 体表 现为 :一 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 ,一定程 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 上述这 样的 院校职 业道 德 目标 的引导下 ,学生 只能隐藏这些追求 ,否定 自我 ,转 而 “伪善 ”地 服 从集 体 利益 ,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 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 ,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 。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 ,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 ,从根本 上使得职 业道 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 ,不正视个体的 自身利益 。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 ,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 以有所突破。

(二 )“规范伦理 ”的主流地位 :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 目前的职业 道德 教育 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 ,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 不是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 .当前 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 些规范是“死 ”的 ,是绝对的 ,是条条框框的 ,只要遵守就可 以了 。于是,在教学 中,强调 “知识 ”和“规 范 ”的 “讲授 ”和 “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 ”和 “复 制 ”.即使 有 材料 分 析题 。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 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 ,目前的职业 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 。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 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 交织 ,需 要更 多的是 权衡和 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 ,职业院校中 “规范伦理 ”的主流地 位 也在一定程 度上 影响 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 范 ,考核 满分 .也难以 在错综复杂 的职业 情境 中做 出正确的 道德选择 。

三 、“经济人 ”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 ,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 站稳脚跟 ,而只是大胆地提 出“经济人 ”的假设 ,并正视这 种假 设 ,才能正确处理市场 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 系。此外 ,基于道德实践 、道德 冲突 ,追 求制度 伦理 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 两个根本性的 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

(一 )正视 “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 经济学 的研 究成 果,“经济人”具 有理性和 自利两个基本特征 ,所 谓理 性是指 这种 人具 备关于 其所处环境 方面 的知识 ,而且这 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 。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 的 、稳定 的偏好 体 系 ,并拥有 很强的计算能力 .以此 来获 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 。所谓 自利是指经 济行为的当事人 是以 自身利 益的最 大 化为 目标 的人 。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 式到新 古典 模式 向广 义模式的转变 ,特别是 贝加里 ·贝克尔 、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 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 ,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 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 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 。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 .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 。否则的话 ,人们就 会处于 天天加班 而无 法获得津 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 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 承认 的人的 求利动机 的正 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 ,“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 ,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 高举动 、超越纯 粹的仁 爱之心 .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 ,可以把 对这 些问题 的探讨纳 入到专业 课程 中。更有利于激境 化的思考。

(二 )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 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 ,而 在于 道德原则的应用 ;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 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 ,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 ,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 两难 问题 ,在 方 法上 ,采 用 “实践 ”和“参与 ”的方 式 ,让学生 在贴 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 的职业道 德观 .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提 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 的运 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 、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 道德规则 ,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 建立起来 ,就 能够从 制度 上避免社会的失范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 ”假 设和 “应用 伦理 ”的选 用 ,才可能 从周而 复始的 恶性 循环和 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 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 关 于德 育实效 问题 的根源探讨与视 角转换分析.教 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 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4,(5).

[2]许锋 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 关 于德 育 实效 问题 的根 源探讨 与视 角转换 分析.教 育理论与 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 “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 式的转换.江苏高教 ,2005,(6).

[4]杜 时忠,当前学校德 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