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9: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建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建设计论文

篇1

土楼的院落空间集合了虚与实、个体与群体,单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进入里面呈现在眼前的是伟大的家和微缩的国,体现了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圆楼是一个环形空间,中心是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房间几乎是同样形状、大小,整齐划一,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合理协调规划。在一个空间中的中心位置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有着重心、集聚、领导的作用,在土楼当中,公共空间被安排在了重心位置上,因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土楼公社打破传统的“圆中圆”方式,采取“外圆内方”的院落布局,“e形环体”内部的方形和外部的圆形体量交错产生的庭院空间,这一系列庭院空间形成土楼公社里最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间。中心方形院落做为主要公共空间与其他的公共空间和屋顶平台组成园区内公共空间的系统。土楼的院落布局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依据,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到使用者是哪些人群,他们的需求有哪些,应根据他们的要求来考虑院落的布局。对于传统土楼的布局方式在当时的特殊环境要求下得以形成,而当时的要求已经不适应于现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保留。空间的组合方式,形体的穿插关系以及未来使用者在其中的流线都是关键因素。

二、建筑空间设计应用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大多数布局具备以下特点:①中轴线明确,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也是如此。②以厅堂为核心。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③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圆楼的精髓所在就体现在占地少,空间大,适应山区地形。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①圆楼内部空间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圆楼的内院空间大。④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于木材用料更为节省。⑤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更加安全。土楼公社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打破圆形的封闭格局。设计最终采用了e字型的平面方式,开放性的入口的设计。体量上采用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姿态,既保持传统的圆楼形象又能有效打破其封闭平淡的缺陷,使其脱离传统民居的局限为创造丰富多变及活跃的现代建筑风格打下基础。住宅及旅社沿周边均匀分布,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为住户提供一处休息交流的平台,整个建筑由廊道贯穿其中,四通八达,传统布局为新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功能空间设计应用

单从功能布局上来分析,传统土楼的功能主要是群居性的自我防护,正因为当时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现在的经典。所有土楼集体住宅,首先是聚族大厦,其次才是单家之居。整座土楼的核心是中堂或祖祠,大门厅、中堂、天井、祖堂等这些空间都在整座建筑的中心或前面位置,而所有的房间似众星拱月般围绕这个中心。这种排布体现了土楼的向心性、匀称型的关键,也表明了土楼的集与个、公与私的构成规律。祖堂作为土楼的精神内核载体,无论建筑规划和形式如何变化,祖堂始终都是土楼空间主要轴线上最宏大、最富丽的空间。土楼公社在建筑功能布局上尽量做到齐全,楼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就是中心方形庭院,底层用作自行车库和消防车道,除了设备房和公共用房之外还设有公共活动空间,如乒乓球室、阅览室和管理用房等。为了考虑亲友来访首层入口处安排部分商业零售。在其楼里设计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让人们在闲暇之余有可取之处,这些全面的考虑得以借鉴与传统土楼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布局,关上大门,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四、向心性与封闭性对人的交往关系影响

土楼的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居住组织,为等级制度创造了条件,它的空间分布以及独特的内向空间形式在社会组织上具有有效的交往优势,与此同时,强化了中心和家族全力,与封闭、等级、强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传统土楼作为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间沿周边均匀分布,与现代集体宿舍的建筑类型类似,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土楼公社在内部空间布局增添了新内容,并且在每一层都会有活动空间,为住户提供一处开放的交流空间。在当今这个冷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了,信任减少了,向心性为现代建筑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与交流。土楼的封闭性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蔽,内部向心性同时又创造出温馨的集体小环境。

五、结语

篇2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审核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审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确保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的规定。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即: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工程建没标准规范的规定,其中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由于施工图设计文件用于施工是必不可少的。

1 图纸审核的影响因素

工程设计审核包括:方案设计审核、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其中施工图设计审核内容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设计说明、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建筑节能计算书;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混凝土结构节点构造详图、结构计算书;建筑电气设计说明、配电照明设计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图;给水排水设计总说明、建筑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建筑室内给水排水图纸等。

1.1 设计单位的选择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目前,很多建设单位的设计都是外省市的设计院完成的,设计前沟通不方便,造成出图后很多使用功能不满足使用方要求,会审时临时修改使用功能,从而使得各专业在图纸审核时做出很多的临时变更。

如内蒙古某集团的酒业厂房212程,设计单位在上海,设计初期设计单位各专业派一人来进行实地考察,之后的设计都是传真、网络邮件等方法进行沟通,图纸出来后进行审图时,由于沟通不方便原因造成甲乙方就功能上有很多的分歧意见。同时,由于南北方地域差异,设计人员常用的设计方法不同也会造成很多矛盾,此工程图纸设计的采暖管比较细,使用的散热器也不是当地常用的,致使审图时又做了修改和补充。

1.3 会审前沟通不及时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在图纸审核前由于设计方、施工方、建设方、使用方沟通不及时,致使设计人员不能在会审前知道施工方、建设方、使用方对图纸的意见,同时设计人员也不了解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造成技术交底时针对性不强,而且有些问题直到在图纸审核中各方才提出,使设计人员感到很突然,造成解答被动,致使出现新的错误。

1.4 会审当中参考资料的局限性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图纸审核时会涉及到很多专业规范,设计人员又不能带过多的参考资料,出现了问题当时做不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争论不休,有时只好过后再出变更方案,这样既影响各;b-的关系又影响进度和图纸的质量,以及对以后施工的方便也会造成影响。

1.5 专业的协调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图纸审核为节约会审时间,会审时往往是分专业会审,土建、安装、设备等分组进行,会审后将各专业会审纪要整理合订后就打印下发了,未经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统一协调整理,造成专业之间产生新的错、漏、碰等问题。

2.施工图设计审核是重中之重

2.1 结构平面图

一般建筑的结构平面图,均应有各层结构平面图及屋面结构平面图,具体内容为:

1)查看是否绘出定位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位置及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检查是否注明其编号和楼面结构标高;

2)采用预制板时要检查是否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查看是否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等;

3)检查现浇板是否注明板厚、板面标高、配筋,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

4)砌体结构有圈粱时检查是否注明位置、编号、标高;

5)如果选用了标准图中节点或另绘节点构造详图时,检查是否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2.2 单层空旷房屋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应审核以下内容:

1)审核构件布置是否表示定位轴线,审核墙、雨篷、柱间支撑、连系梁等的布置、编号、构件标高及详图索引号,同时审核其有关说明等;

2)审核屋面结构布置图应表示定位轴线、屋面结构构件的位置及编号、支撑系统布置及编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节点祥图索引号。

3 图纸审核的改进措施

3.1 优先选择当地设计单位

在同等的设计能力条件下,尽量使用当地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避免沟通不便以及南北地区常用设计方法差异等出现设计问题在审图时才提出,使设计人员临时做设计修改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软件使用的校审

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常见的有:薄壁杆件(分开口和闭口两类)模型,如TBSA,TAT;板一梁墙元模型,如TUS/ADBW,E卫弧;壳元墙元模型,如SATWE等。平面框排架CAD软件有PK。底层框架空间分析程序有SACB。多层混合结构计算软件有ABDS等。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受力特点,正确地逸择相应力学模型的分析软件。如果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的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如目前常用TBSA4.2版是在DOS低版本上开发的软件,只使用了常规内存且不能使用DOS的多重任务配置。而目前常使用扩展内存、扩充内存及DOS的多重任务配置,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要求,虽然能使用TBSA程序进行计算,但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又如某些软件在配置中如果加有磁盘级存命令SMARTDRV.EXE,计算时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等等。校审时应对软件的开发背景及使用前提进行了解。对一些大中型重要的工程,应要求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理论模型的软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更合理的计算结果。

3.3 提前阅图时间要充裕

要提前把图纸发放到参加图纸审核人员手中,给参加会审的人员有充分的阅读图纸的时间,以便尽可能较全面的发现图纸中的问题,为后续施工顺畅打好基础。

3.4计算结果的审校

校审人员应对工程计算的原始数据、关键数据、设计参数、截面尺寸、荷载图形、配筋图形和计算结果进行全面校审,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软件计算输出结果(如地震周期大小,地震基底剪力大小、振型曲线、位移、平衡性、对称性、渐变性,合理性等等)进行分析,判定计算结果的合理、正确。如由PM形成的PK或TAT数据文件,应根据实际情况(楼面现浇或预制等)对底层柱的实际长度,各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及梁截面惯性矩增大系数等参数进行修改。又如《建筑抗展设计规范》对规则框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应用计算程序计算时,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程序中与之相配套的参数及处理措施,对不规则框架结构虽然可以计算,但结果不正确。再如考虑梁端混凝土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常常将梁端负弯矩乘以一个折减系数以减小梁端负弯矩,应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而TBSA程序将所有框架梁(包括挑梁)负弯矩均乘以折减系数,应对悬臂梁的配筋结果相应调整。

3.5节点构造的校审

由于软件在计算及绘图时,不可能对错综复杂的建筑构造加以正确的分析处理,容易遗漏造成配筋不足、构造不合理甚至错误。如PK绘出的框架图纸,对于梁上的附加集中荷载处不附加抗剪钢筋(吊筋或附加箍筋),有时会不分情况将梁全长箍筋加密等。又如运用TBSA程序在处理小的错(下转37页)(上接33页)层时,常常将其按一层进行计算处理而与实际受力模型不一致等。

结语

为了使建筑工程能够有好的开始,好的结束,我们必须重视图纸审核,做好图纸审核的细节问题,保证工程能够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紧迫性;制度;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只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也被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集中显现。一方面,工厂林立,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生态灾难已经步步逼近。面对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指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它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基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灾害。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受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早在1876年《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精辟地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但走的是传统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之路,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生态挑战和资源环境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源约束趋紧

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除港澳台外总人口为13.39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资源环境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越多,需要的能源也越多,开采也越多,这都会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二是资源有限。当今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且资源利用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因此,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2.2 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最为受老百姓关注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特别是2012年年底以来在中国大范围内出现的笼罩时间长、浓度高的雾霾,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2013年我国雾霾污染范围已涉及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共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

以当前用于衡量空气污染最主要的一个指标PM2.5为例,中国是受此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耶鲁大学编撰的环境表现指数最新数据,中国在132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排行中名列第128位,倒数第5,仅好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和印度四国。为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5年内,中国将投入1.7万亿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2.3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中,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3以上,而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1/4以上。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是全方位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却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难逆转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环境恶化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谈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时候,曾经说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金山银山是指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绿水青山显然就是生态环境。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3.1 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仅仅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以经济增长论成败,GDP就是政绩,政府考核也是以GDP为主要标准。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树立绿色GDP观念。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扣除了自然资产、资源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这才是一种新的真实的经济核算标准。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条,我们需要转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经济增长的速度。

3.2 健全生态制度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准备和基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做到在源头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防”;在经济发展和开发的过程中“严管”;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要“严惩”。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就是为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让其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解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进而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国家对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用途或功能进行监管,表明一定国土空间里自然资源无论所有者是谁,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随意改变用途。我国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耕地用途管理制度,但对国土范围内的一些水域、林地、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用途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用光占地指标后,就转向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我们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制度,并且有必要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生态功能区红线和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提供最小生存面积(如大熊猫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红线,包括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等;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是指为人居环境比如城市提供的生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用来搞开发建设,生态脆弱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比如设立国家公园等等。此外,三中全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区取消GDP考核。

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就是要坚持谁使用资源谁付费和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以及谁从中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比如各类矿产资源,这是地球给人类的共有资产,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资产,必须要有偿利用,不能谁发现谁就可以开采。这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防止开采者的滥采滥用,以及对资源的浪费破坏。

同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比如西部地区长期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充当生态安全屏障,东部地区就应当给予西部地区适当的补偿。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此外,三中全会还首次提出环保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污染处理则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

5.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

三中全会提出了损害责任赔偿制度。特别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要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

3.3 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开采原始自然资源,经过加工把它变成各种工业原料,然后通过再生产,形成我们的消费品。消费品消费完了变成废品,变成垃圾扔掉。对垃圾的处理,要么燃烧,要么填埋,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把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技术的开发,变成可再生利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把我们消耗过的所有废旧产品和废弃物,通过科学的分类回收,经过处理变成再生资源。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废弃物排放,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实践证明,在今天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如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把节能减排放到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表明了我们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的坚定决心。

总之,“顺生态规律则兴,逆生态规律则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篇5

关于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应该持续改进高层混凝土住宅结构的延展性,达到合理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提升高层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结构的抗震能力。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对策

2.1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关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地基的情况和场地状况较会产生直接的作用,也称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如何选择地基和场地,一定要详细清楚当地的地震活动状况,仔细勘查地质情况,并获取全方位的数据资料,从而可以有效的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正确的评判当地的抗震设计等级。采用一切办法去规避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方,如果不能规避的场地,我们要做针对性的处理。在选择高层建筑地基时,首选的是较高密实度的基土和岩石,将有利于提升建筑地基的抗震能力,切勿采用哪些不适合抗震的软性地基土。务必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达不到地震需求的地基进行改善和加固,从而让它满足抗震要求。

2.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为了实现可靠性的建筑,达到合理分布承载的力量需要,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务必要达到建筑结构的规则性需要,尽量让抗侧力结构可以简单明了。对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多选用比较规整的图形,主要是由于规则的图形能够确保建筑遇到何种情况时都能实现均匀分布的承载力。应该尽量规避一些复杂多变的建筑结构平面,那是由于不规则的图形便于引起建筑结构的钢心和质心间的错乱不堪。如果遭遇地震,钢心距离就会变大,刚性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建筑物出现倒塌的结果。

2.3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取

高层建筑在遭遇地震时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都由于建筑结构材料来决定。现实中,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本质问题就是整合相应构件的延性,同时要做调和工作,最终目标是确保遭遇地震时建筑能够稳定安全。而对于钢筋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备较好韧性的材料。关于垂直方向受力的钢筋,以HRB335级、HRB400级的热轧钢筋为准,箍筋则是采用热轧钢筋,型号为HPB235、HRB335、HRB40级。在选用建筑结构材料时,务必要充分了解材料抗震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其中的造价和成本控制问题。所以说,选用建筑结构材料应该寻求抗震新性能和建筑成本平衡点,只有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确保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好的抗震能力。

2.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某些高层建筑需要非常严格的抗震要求,要满足一般的抗震效果,还必须实现消能、隔振的效果。所以,要达到上述目标,第一,正确选择地基和场地,首选那些较高密实度的地基,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轻地震时其能量对建筑产生的损害,减少共振发生几率。建筑物不同,其隔振系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详细研究,选取适宜的隔震支座,还要综合分析风力产生的负荷作用。那些具有消能、隔振要求的建筑构件,延性好的材料是比较适合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能够确保建筑物受地震时减弱破坏。

2.5抗侧力体形的优化

在一般性构造的高楼中,刚超过柔,那些刚性结构方案的高楼,主体结构遭遇的损害少,如果发生地震时其结构变形也不大,围护墙、隔墙等非结构部件也会破坏较少,受到较好的保护。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也会增强,遭遇地震时的塑性铰变大,耗费较多的地震能量。结构也会在强地震情况下更加具有承受力,而不至于倾倒。改观结构屈服机制,并确保结构出现损害时依据整体屈服机制工作,并不依靠楼层屈服机制。设计结构的原则是强压弱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强节弱杆。设计结构理应选择轴力小的水平杆件,成为关键的耗能杆件,尽量的产生弯曲耗能,确保实现构件的较强的耗能能力和不小的延性。

2.6常用的加固设计

要想能够较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加固措施务必要结合建筑结构现实状况进行,选用加固方法务必要综合如下因素全面分析:如果结构设计出现误差和缺陷,就要结合现实问题来加固和增加构件,也可以采用较高抗震能力的构件作为替代品。如要提高整体刚度和承载力,可通过设置套箍、增大原截面和增加构件的方法来实现。多数建筑结构整体性连接不满足抗震的规范要求,应该有目的地调整结构,可以降低损害,分散地震力。为避免发生地震时引起破坏,应该对于那些同建筑结构无关紧要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3结语

篇6

1.1项目的场地环境分析

建筑项目的场地环境是方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排除建筑场地环境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方案设计完善、充分、合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设计师的专业设计能力的一个体现。建筑环境的场地分析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建筑场地内部环境:此处的内部环境要求涉及到建筑场地内是否有需要保护的植被、文物、建筑等,主要是指建筑场地的用地范围,包含城市规划的红线及退线要求、场地地形高程等。对建筑场地内部环境的充分考虑将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的质量。

2)地理环境的分析:建筑场地的地理环境与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通风采光、日照间距、平面关系、结构形式等设计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某项目地理环境的主导风向为北偏西,那么建筑项目设计的主要通风区域应该是西北方向通风,若设计成垂直与主导风向,则在建筑项目的完工后,其通风问题就会成为影响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3)区位环境分析:为了全面考虑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对场地的区位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场地区位环境的分析应当考虑到建筑场地周边房地建筑的分布情况和城市设施安排以及城市地区规划因素等。

4)建筑场地交通环境:交通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重要基础,为了建筑项目于外界的交流,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周边的人流、车流情况,安排好动静分区,根据实际的集散情况与建筑的性质,有针对性进行的合理的总平面图布局,以保证建筑的合理交通要求。

1.2项目功能分析与功能分区

建筑项目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其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生成应当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功能并根据其功能和结构进行功能分区。根据使用者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活动情况和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区使用的频繁程度,可以对建筑项目先做出初步的功能判断,然后根据做出的初步判断进行图面操作,以形成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对建筑功能关系的简化,是一种通行的使用手段。明确建筑项目的功能性质后,要实现进一步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需要根据建筑项目的空间属性以及功能关系,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项目的各种空间进行有效的功能设计,使各空间之间合理联系又不会产生互相的干扰,以促进建筑项目使用的人性化和方便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根据建筑空间的主辅、内外等性质进行合理分类,并结合它们的各种功能及其功能联系进行初步的功能分区,完成意识中的大概平面图设计。

1.3项目的交通流线组织

在人流与使用量比较大的公共建筑中,其内部功能多而复杂,为了避免建筑内各部分之间的互相干扰,交通流线组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平面图设计手段。比如,在某大型酒店的前台接待区的设计中,如若忽略了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交汇作用下的流线组织,则会导致在酒店建筑使用时,已入住客人常与等候电梯的顾客产生交通流线的互相,影响酒店的使用形象。为了避免交通流线在投入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干扰,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对不同性质与功能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的区分,针对建筑的功能特点,把项目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组织规划,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在设计时应当注意要分区设置人流与物流,将流量较大的区域设计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流量较小的区域则要远离其主要出入口,这样就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交通流行组织,达到方便交通与流通便利的目的。平面图中交通流线的设计应该符合建筑项目功能对其使用程序的要求,尽量缩短交通流线长度与方便性吗,力求流线设计的简洁明快。另外,在建筑平面图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室内外交通流线的相互联系以及城市宏观交通与建筑项目内部交通的合理联系问题。建筑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设计中,若没有保证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联系,该设计无疑是低质量的。

2面向方案设计的建筑平面图的生成

篇7

关键词:路基软土地基成因变性特点处理方法

一、软土路基成因

所谓软土,比规范中的定义广泛,包括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湿粘土。路基强度及稳定性与路基干湿状态密切相关。路基干湿状态是由土中含水量的高低决定的,而含水量的高低取决于各种湿源的作用和延续时间。由于路面宽、路基低、排水设施不全或失效,使得雨水和生活污水向路基内渗透、地下水位升高,路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上土的水稳定性差等原因,导致路基软化。

二、软弱地基变形特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软弱地基的变形特点。它主要有三大特点:变形量大;压缩稳定所需的时间长;侧向变形比一般的土体大。变形量大:软弱土体主要指淤泥或淤质土,其自身的含水量较大,水份不易自流出来;压缩稳定所需的时间长:软土主要以粘粒为主,尽管孔隙比大,但单个孔隙教细,孔中的水很难流动,透水教低,饱和土受荷载作用后,水不能尽快排出,变形也只能慢慢进行,其变形过程要持续数年或数十年;侧向变形:比一般土体大,而且侧向变形与竖向变形之比在相同条件下比一般土体大。

三、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在了解软土的三大特点之后,结合平日的实际施工情况,重点介绍几种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下面重点介绍前几种的适用范围、施工方法和作用。

1.抛石挤淤

适用范围:路基位于水塘、鱼塘、藕田、泥砂、流砂或不易抽干水或无法挖除淤泥或淤泥较深或水不能自流的地方。

处理方法:在其上面直接抛填大块径不易被水侵泡软化的石块,石块块径控制在50-80cm之间,并在大块石缝隙内填筑20—50cm的不易被水侵软化的小块石,抛填高度控制在常水位以上50cm左右,铺平后,用轮式压路机或拖式压路机振动压实,直到淤泥被挤出路基坡脚外,没有明显的再下沉现象为止;如果抛填深度较深,一定要分层抛填压实,其每层厚度控制在50—80cm,整段处理完后,在其上面铺一层10cm厚的碎石有必要时加铺一层土工格栅,再进行填筑土石方。并把此过程称为路基的原地面处理。

作用:由于抛填了大块径的石块,可将路基底的大部分淤泥挤出,在路基底部形成一个坚硬的骨架结构,并在大石块间填筑了小的石块,通过压路机振动碾压,石块与石块间嵌固的更紧,整体承受荷载的能力增强,对今后承受路堤的整体压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敷设盲沟

适用范围:一般水田或淤泥深度在2米以下的稻田或不易自流干水的地方。

作用:通过敷设盲沟,能大大降低土体的水位,能将土体内的大量水分排入盲沟,并通过盲沟排出路基以外,并通过日晒,使土体达到比较干的状态。

盲沟的结构形式有两种:矩形盲沟和梯形盲沟。

处理方法:首先沿公路横向每10米间距用人工或机具挖成矩形沟或梯形沟,对软土层在1.5米以上的采用150╳150cm的盲沟;对软土层在1.5米以下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其他几种形式。其次,沿公路纵向设置纵向盲沟,其间距控制在10米左右;第三,在挖好的盲沟中填充块径在30—50cm的不易被水泡软化的石块,填满后在其上面铺设10cm的碎石,并在碎石上铺一层土工布,防止盲沟内水上溢,防止土尘下漏,堵塞盲沟,影响排水效果;第四,在上面回填一层土石混和料,摊平压实直至合格。把此过程称为路基原地面处理。

3.换填软土

适用范围:路堤填方高度小于3米且软土层不厚,一般软土层厚度在1.5米以内的软土地基段。

处理方法:将深度在1.5米以内的软土挖掉运往弃土场堆放或倾倒,然后利用挖方出来的好料或从借土场取来的好料进行分层回填压实直至合格。施工时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要求每个换填段必须在同一个工作日完成,对面积大或长度长的段落要求必须分段进行换填,否则未完成遇雨将全功尽弃。同样将此过程称为路基的原地面处理。

作用:通过换填好的填方材料,经过压实达到路基基底的承载力要求,能有效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力和路堤的自重,是最简单的施工方法。

4.碎石桩

适用范围:软土深度在15米以内且路基处于高填方地段。

作用:(1)挤密作用,对土体产生两个方向的横向挤压力。一个是成桩过程中沉管对周围土层产生较大的横向挤压力;另一个是在填入孔内碎石振动挤压时对土体周围产生的横向挤压力,使桩周围的孔隙减小,增加密实度;(2)消散孔隙水,加快地基固结。碎石桩的材料可使桩因土体的渗透能力高出很多的优势,能形成竖向排水管,让土体内的水排出地面,排出路基外,加快路基排水固结。

施工方法:

(1)碎石桩的几大控制指标:

平面位置——应按正三角形或梅化形部置

桩的直径——多数采用50-100cm

桩的长度——其长度不能大于15米

桩的部置范围——一般不少于路基款度的1.2倍

(2)用于碎石桩径相同或接近的钻孔机按照事先部置好的位置进行钻孔,并清除孔内的泥浆或水,边倒入碎石边进行振动使碎石达到密实;

(3)在碎石顶设置一层30-50cm的碎石垫层,使附加应力合理地传递到复合地基上。

篇8

(一)“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云南农业大学自开设“水土保持工程学”这门课程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本课程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的成绩主要有四个方面: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机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将泥石流多发区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东川和晋宁县大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形式多样,课堂实践包括专题讨论、师生异位教学、项目教学、随堂章节测验等,课外实践包括章节作业、小论文、实地调查、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以上问题影响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予以解决。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探索

在借鉴其他院校水土保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该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如下: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学校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齐头并进,组织开展与专业学习、课外科技有关的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

(一)教学重点与教学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原理、布局、结构、功能特点、断面尺寸、CAD制图、建筑材料、稳定分析等内容,并且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水土保持工程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二是不断补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重视水土保持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如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三是以水土保持单位的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实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四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注重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将一些“生态”工程措施的理念与设计补充进教学实践中;五是以够用为原则,简化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要学习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即可;六是以开发建设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设计为重点,如拦渣工程、降雨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等,鼓励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学习。

(二)教学实践体系

篇9

【摘要】在我国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过程中,涉及道多方面的内容,对设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做好建筑施工图设计之后,通过开展设计审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从而逐渐提高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以及审查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审查中的相关问题,以期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问题分析

建筑方案设计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与建筑材料、美学、艺术、文化等保持着紧密的关联。建筑施工图设计便是建筑方案的深化设计以及精细化设计,建筑方案指导着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进行;二者产生交叉互动产生成果,对工程进度与建筑设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拟对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交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1、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概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先进行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施工图纸的设计应当在严格的规定下进行,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技术要求。在工程施工之前,通过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的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纸的设计,就能够对于建筑的施工类型以及风格进行确定,从而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时,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主要是对于工程的整体建筑方案进行一个宏观上的规划,其并不涉及细致的设计。而初步的设计过程则是对于建筑方案进行深入的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各个不同的专业队伍来对于设计方案进行整体的定性,确保工程的设计质量。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中属于重要项目,在设计时涉及到了工程各个专业的内容,并且还需要对于工程的施工数据进行明确。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一般包括了总体的建筑平面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暖通施工图、电气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等,在设计时通过详细的图形以及文字为工程的施工提供准确的指导。

2、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问题

2.1 设计内容不够完整

由于设计周期被一再压缩,故方案设计在深度层面上往往达不到相关标准,给出的成果通常只有渲染效果图以及存在“缺陷”的技术图纸等,严重时则存在漏项与缺项的情况。方案阶段模型与效果图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手段对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立面等进行推敲无可厚非,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他的缺陷。通常来讲模型对于空间的把握较为准确,效果图对于色彩、材料等的把握也较为真实,而对规范、建筑技术、技能则很难企及。

2.2 施工设计图的时间和人力问题

当方案提交设计成果只包含平面图时,施工图设计人员在后续设计中仅量取模型尺寸,模型尺寸准确尚符合要求,当增加或减少模型尺寸 ,则会导致直接取量失误。而在遇到此种情况时,设计人员要么自己猜测要么直接寻求方案设计人员来咨询。当方案设计人员自己也不能准确把握时,则需自行研究,并进行多方案比较。众所周知,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再来进行多方案比较,多次为各专业提供条件图,不仅延长了施工图设计时间,而且也容易导致结构、设备专业的多次修改,造成各专业人力的浪费。而如果再次等待方案推敲、比较完成后在提资,则会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时间、人力成本浪费。

2.3 施工设计图的缺项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图的总平面图设计时,很多工程都忽视了对于总平面图的细节处理,这样的现象在一些中小型的建筑项目中极为常见。在这些中小型的项目施工中,经常会发现工程的总平面图设计中会存在众多要素的缺失,导致了在进行工程施工时无法从施工图纸上获得全面、准确的施工数据。一些小型的施工单位,在进行总体平面图的绘制时往往只重视平面的设计,而忽略了建筑的坡度、间距以及坡向。

3、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解决对策

3.1 明确施工图设计要求

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工作来说,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其设计的可靠性,需要在设计前首先明确相应的设计基本要求,为后续设计工作指明方向,一般来说,相应的设计要求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要明确建筑工程结构对于力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结构具备理想的稳定性、承载力效果以及强度表现,必须要准确把握相应的力学要求;其次,还需要重点针对建筑结构对于多种作用下的相关表现以及相关要求进行重点分析,确保建筑工程结构能够适应于各种恶劣的作用环境;最后,还需要重点关注建筑物应用者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的相关需求,将之作为一个参考因素,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相关标准的许可下进行设计优化。

3.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机制可确保较高水平的建筑设计。管理机制支撑着企业的运营,只有管理机制无偏差,方能让设计人员发挥他们的能力。在健全管理机制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工作中,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落实上,使设计人员的薪资和建筑设计质量相挂钩,对表现良好的,给予资支持,否则进行惩罚。

3.3 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质量

人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设计质量。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建筑设计质量产生影响,为此,设置专门的机构,用于培训,对设计人员进行指导,以让其掌握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对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注意到,优秀的建筑师不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对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定期举行相关行业知识的讲座对于设计人员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综上所述 , 从建筑方案至施工图设计几乎是当下设计院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的交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这一点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需对方案成果的深度、真实度进行严格把控;而在施工图设计中除了解决相应的规范、技术问题并完整地再现原方案意图外更应当注重对细节的把控及创造,从整体上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并为建筑物的施工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设计;相关问题;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 good construction design for substation for efficient operation, a great benefi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of several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design a better overall consideration.

Keywords: substation; civil engineering; problem;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 TM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变电站土建设计是顺应发展的标志,因此,下面本文就首先通过选址进行分析探讨。

二、变电站建设的选址

变电站因其独特的属性,因此在建设选址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选址应考虑进出线便于架空或埋设,同时不要靠近负荷中心且满足线路与电气进出线的需求,此外,应保证与矿企或城乡规划相协调;选址尽量少占用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土地,注意节约。

变电站不能选在空气及环境受污染的地方,或者应处在空气环境污染的上风侧为宜,同时应靠近公路,保证交通运输便利。

变电站选址应尽量避免地址结构不稳定或山区风口等处,同时应尽量避免与政府资源开发或重要文物墓葬等项目上;同时,如果当地容易发生洪水或者内涝,则应考虑变电站应该高于50年一遇的水位之上,并采取与当地企业相应的防洪标准,以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变电站选址应充分考虑方便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尽可能避免与临近设施和周围环境造成相互影响。

变电站区域布置

变电站的区域布置应根据总平面布置的规程要求,并且注意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变电站布置的总体规划应当与当地政府的的城镇规划保持一致,同时为了满足各方面需求,尽量规划在就近具有生活用水、消防及给排水、文教和交通等设施的地方;而且,应充分对变电站的生活及用水区、防洪及交通道路、终端塔位及进出线走廊、出线杆及给排水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实现科学、合理的布置。变电站内的建筑物及电器设备应当保证合理紧凑,实现土地节约利用,而且,应考虑对主要建筑物进行平行自然等高的布置。如果所选址地区地形高差比较大,可采用错层或台阶布置,同时,应当注意对坡面的处理,保证变电站的安全。

比如像主控室等主要的建筑物应当布置在便于工作人员观察的地方,尽量避免噪声影响比较严重的路段且减少电缆的长度。同时应对主控室的朝向进行充分的考虑,尽量避免西晒。对于屋外配电装置的平面布置,应注意屋外的各级配电装置与出线方向和地形进行组合,减少线路交叉跨越的现象。

变电场地的处理

变电站场地的硬化应从多方面考虑,为了保证经济性和可靠性,应当选择水泥混凝土材料。实际施工中应当首先将素土进行夯实,然后按照一般的灰土比做垫层,同时在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进行督查,保证施工质量可靠,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及规划进行施工。此外,为了使变电站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应当对场地进行绿化,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宜在路边布设经济型的绿篱。

变电站内主要建筑的设计

变电站内主要建筑设计应首先从安全考虑,包括满足靠近主变侧留门窗的防火,同时,配电室与主控室应设置足够事故或火灾时的疏散。其次,配电室及主控室在使用性方面应当进行下面几方面的考虑:

应保证值班人员值班的场所与主控室保持比较近的距离,同时又能方面值班人员的生活。

2.根据主控室的设计要求进行相关的设计,并进行合理的选材,不仅如此,还应对主控室的美观进行考虑,为值班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考虑。比如在主控室内设置照明光带,采用轻型美观的塑钢门窗及设置暖通空调等。总之,设计人员在对变电站室内进行设计的同时,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综合的考虑,力求将对变电站室内进行优秀的设计。

六、主建筑结构的抗震施工

变电站主建筑结构设计采取的一些抗震的有效措施:

包括变电站的场地地质结构和地基的地形是影响其主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变电站选址时应特别地注意该地区是否位于地震带的断裂带附近,如果是,则应当考虑重现进行选址,以免给变电站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地基处理时也应当非常注意,应保证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协同进行工作,这样,对于提高上层结构的稳固比较有利。

主建筑物的结构形状设计是其抗震能力最为关键的一环,保证受力结构的合理能够有效的抵御地震带来的破坏,从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而且,在设计结构形状时,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变电站的需要,对结构进行有效、合理的布局,使建筑物满足需求的同时,具有比较优秀的抗变形能力及强度等,在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有预防措施,以免部分结构的破坏造成整个建筑物无法使用。

施工整个过程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一些因素之外,都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和设计图纸进行,相关单位可以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监理人员的的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在变电站关键建筑及关键环节的施工上面,严格依照监理制度规定保证施工质量。

总结

变电站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项目,对于保证部分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及生产发展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变电站建筑设计人员应当提高认识,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而且,建设施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工艺图纸进行施工,努力提高变电站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