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探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3: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探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确立专题。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阅读文学作品论人论事人云亦云、偏面单一,描写人物不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刻画,多是平面的,没有鲜明的个性),确立以下专题:“如何准确、全面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确立此专题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反、全面把握人性的能力,明白人生活在特定环境下人性是复杂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人和关心人。
二.实施过程:
1.提出专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第五册的小说单元汇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专题化单元。提出若干个重点专题,如“如何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性格?”等等。本节课,确立了“如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这一专题。为了便于学生具体讨论分析,我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将专题细化:①孔乙己是否值得同情?②从范进是否该打,是否该骂看胡屠户的性格。
2.揭示基本理论。教师简单揭示(导)分析人物性格可从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神态、环境描写等方面入手,老师可帮助学生简单回顾所学的课文。
3.分配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专题,全面深入细致阅读《孔乙己》《范进中举》解决专题中的一个具体细小的问题:如分为“同情派”“非同情派”“肯定或否定胡屠户”分别为自己的观点去寻找论据(材料)。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深入研讨。通过具体的方式(如学生自学、小组内讨论、师生商讨,小组音辩论)对专题进行具体的研讨。期间,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认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形成共识,整理成文,为辩论做准备,其中,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师生讨论。
5.简要归纳。在学生讨论、辩论之后,教师做出简明的归纳:“分析人物形象不能‘瞎子摸象’‘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全面、准确、客观的道理。”突出重点,强调读写结合、将此认识贯穿于写作训练中。
6.科学训练。①布置学生将课堂上的辩论整理成小论文。②布置作文《我的老师不是有分》要求写出老师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的性格。③展览小论文、作文,谈天说地得失。
三.几点思考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堂应用专题研讨式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提出问后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广泛地搜集材料,深入研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明辨是非、议论得失,追本索源,以求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一改以行为表现被动地听,被动接受教师塞给自己的知识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读、谇、说、听、写中全面释放自己。学生在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求证、辩论,力争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有学生在《解读胡屠户》一文中大量列举文中有关胡屠户的所作所为,来证明自己的对胡屠户的评价并提出质疑,颇有“探讨”的特点。显然,通过研讨,学生初步掌握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研讨课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为解决问题分工合作,广泛搜集材料,积极参与讨论,由专人执笔整理发言提纲。组与组之间开展激烈的辩论。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辩论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篇2
论文摘要:中国啤酒行业已成为全球食品饮料市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啤酒饮料行业的并购频繁发生,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本文以青岛啤酒公司为例,分析其并购式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动因,探讨公司并购的多种模式,总结了青啤公司规模扩张所实施的并购模式的适用性,试图为其他企业的并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希望推动中国啤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啤酒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青啤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其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青岛啤酒”成为国际市场上具有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之一,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并购模式发展的动因
1.内部动因
(1)低成本扩张
青啤公司实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先做大,后做强”、以“名牌带动”、“资产重组”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并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获取规模经济,力争把青啤公司建成具有跨地区、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青啤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中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投资新建分支机构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现成的生产能力。比较两种扩张方式,后者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快”。青啤公司强调了企业发展中的机会成本,通过不断的并购迅速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
(2)改善产品结构
中国的啤酒市场呈金字塔结构,塔尖高档产品所占的比例不足20%,而潜力巨大的是金字塔的基础部分,超过80%的中低档产品市场。青啤公司要想保持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导地位,必须要适应这种产品市场结构,以相应的高、中、低档产品对应不同的市场结构,调整原有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线。在继续以“青岛啤酒”巩固塔尖高端市场的同时,根据各地区、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通过并购地方品牌来开拓潜力巨大的中低档消费市场。在确立“青岛啤酒”高品质的同时,以品牌群来开发中低档啤酒市场。青啤公司在品牌群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根据南北地域、季节差异所形成的啤酒口味不同,在原有优势品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系列啤酒:鲜啤酒、淡爽啤酒、纯生啤酒等新产品。
(3)实施大品牌战略
青啤公司奉行以“名牌带动”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青岛啤酒”这个大名牌是青啤公司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产品。青啤公司在中国各地进行的一系列并购活动,无论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还是为了获得专门资产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都是围绕“青岛啤酒”这个大名牌而展开的,通过“名牌带动式”的横向并购以增强啤酒品牌的含金量和影响。在扩大稳定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青啤公司努力谋求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把“青岛啤酒”做成世界级的大品牌,青啤公司的愿景是“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
2.外部动因
(1)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啤酒业随着行业整合的进行,地方保护的削弱,市场竞争逐步加剧,2007年中国啤酒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规模厂商约为l3家,并开始进入激烈的整合阶段。其中,“雪花啤酒”依靠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运营能力,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青啤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而“英博啤酒”已经位居中国啤酒行业第三的位置;表现一直平稳的“燕京啤酒”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布局并在不断地扩展,具体见表1所示。上述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均影响着青啤公司未来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地位,因此,青啤公司需要加快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
(2)提高品牌影响力
中国啤酒行业正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带来了品牌的分化,随着行业整合的进行,将会出现几个全国性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由于中国啤酒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的努力,高端市场全国性领先品牌有可能形成。现在无论是各大集团下的区域性主导品牌,还是中型企业的区域性主导品牌,如果不能成为全国性品牌,或者成为地方领先品牌,将会陷入经营的困境,终将会被淘汰。“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知名品牌,有责任保持和发展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二、企业并购模式分析
1995年青啤公司先后有11家山东省内啤酒企业被收归麾下,统一山东啤酒市场的战略初步实现。从1998年开始,青啤公司在统一山东啤酒市场的同时,坚定地迈出了跨省并购的步伐,先后收购广东、安徽、湖北、福建等省的十几家啤酒企业。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收购兼并,规模迅速扩大,已基本完成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但是,青啤公司也清醒意识到,在未来进一步的并购整合中,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艺技术的推广及保持将是制约公司快速扩张发展的瓶颈。为此,青啤公司于2001年初增发A股,融资7.87亿元。2002年10月,又与当时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美国安海斯一布希啤酒公司(以下简称A—B公司)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向A—B公司定向发行7年期、总金额为l4.16亿港元的可转换债券。通过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为外资进入中国上市公司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凭借定向增发,公司不但实现了增量资金的进入,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引进了有实力的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股权结构,对于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公司来说,起到了发行A股所不具有的作用。青啤公司运用自身优势在1995-2006年的一系列的并购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并购方式:
1.整体破产型并购
2O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啤酒行业总体上是一个零散型产业,基本上呈地域性分布,各自独霸一方,小范围渗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1995年,中国啤酒企业最多时达833家,几乎每个大的县市至少有一家啤酒厂。1999年,中国啤酒企业下降为500余家,平均每3个县就有一家啤酒厂。由于啤酒业的利税一直比较高,地方政府考虑到财政收入等方面的需要,对本地啤酒企业大多采取保护政策,使其避免了外来厂商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些大量长期处于“温室”的啤酒企业无法经得起市场竞争的冲击,多数面临着亏损,甚至走到破产的边缘。青啤公司的管理层看到了这一市场机遇,在国内以极低的代价大量收购这些濒临破产的啤酒企业,1997-2002年青啤公司采用破产收购方式并购了15家企业。其中,2002年3月出资1.66亿元购得因破产而被拍卖的福建省厦门银城啤酒股份公司的全部资产,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进一步巩固了青啤公司在福建市场的地位。
厦门银城啤酒股份公司创建于1987年,1994年6月,获准向社会定向募集法人股,并改制为厦门银城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城啤酒公司),公司形成了l5万吨的生产规模,产销量曾一度名列福建省啤酒行业前三甲,“银城啤酒”品牌曾获得过“中国十大啤酒品牌”的称号。因经营决策失误和过度举债等因素导致该公司出现严重亏损,最终资不抵债。截至1999年3月,经厦门市有关审计机构核实,银城啤酒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极度恶化,公司总计资产为2.6亿元,但债务却高达3.6亿元,其中仅银行债务就超过了1亿元,同时该公司还必须承担为其他企业担保而产生的连带债务本息合计9000多万元。
福建是啤酒消费大省。被武夷山脉紧紧环绕的福建啤酒市场是全国最封闭的市场之一,但该省的人均啤酒消费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以省城福州为例,2001年人均啤酒消费量为34公斤,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在银城啤酒公司衰败之前,福建当地的啤酒业已形成以五家强势企业为主的格局,这五大啤酒厂商按2001年销售量排名依次是:“惠泉啤酒”(31.5万吨)、“雪津啤酒”(2O万吨)、“银城啤酒”(10.3万吨)、“清源啤酒”(9.3万吨)和原“第一家”啤酒(7.2万吨)。这几家啤酒企业在福建省内继续进行激烈的竞争,没有一家走出省外,同时外省的厂家也没有一家进来。直至2001年青啤公司以强劲的并购之风跨过武夷山脉,收购了有洋啤酒背景的第一家啤酒公司和漳州五星啤酒厂。在被正式宣布破产前,银城啤酒公司曾试图进行资产重组。在这期间,包括华润、惠泉在内的多家省内外的大型啤酒企业都曾经与银城啤酒公司有过接触,但过于沉重的债务显然成为重组的最大绊脚石,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等待,等待其破产拍卖无疑是最佳途径。
青啤公司为了避免收购过程中的过度竞争,在收购银城啤酒公司时使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选择了委托第三方竞拍收购银城啤酒公司。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降低收购成本,避免青啤公司在与竞争对手竞价时拍卖价格被过分抬高;二是基于第三方公司出面收购存在很大的灵活性,可利用该公司在当地的资源尽快协调办理资产过户手续。2003年3月,青啤公司委托中国欧美投资公司,以1.42亿元的竞拍价格收购银城啤酒公司。
2002年初,青啤公司已经在全国完成基本的战略布局,接下来要对一些空白点、高经济发展区、水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再进行补充性扩张。对银城啤酒公司的收购显然符合这一发展原则。关于此次并购的战略意义,青啤公司是这样表述的:第一,青啤公司非常看好福建的啤酒市场,厦门又是中国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经济发达,啤酒消费市场兴盛,啤酒的销售价格也比较高,进军厦门控制中国东南市场是青啤扩张海外、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的前哨战。第二,收购银城啤酒公司资产后,青啤公司占据了福建三个最大城市(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三角”,总的生产能力相对其他竞争对手优势明显。第三,就收购方案来说,青啤公司收购的是银城啤酒公司的拍卖资产,不承担任何债务,也没有安置职工的负担。
2.承担债务型并购
青啤公司以承担债务型并购方式并购债务过重,但当地政府能给予相当优惠扶植政策的啤酒企业。这种方式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青啤公司通过承担被并购企业的全部债务无条件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全部产权,对被并购企业拥有完全的决策权,从而依据青啤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对其进行改造或优势互补。第二,青啤公司更为看重的是可以获得国家、省、市给予的优惠政策,如被并购的企业将会在并购后享受银行贷款挂账停息5年的优惠待遇,或享受外资企业“三免两减半”的税收政策,这样可以使被并购的企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和条件。
这种并购方式的不利方面也有两点:第一,承担全部债务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这主要由于中国当前的企业信用环境差,现金支付方式是目标企业及当地政府最欢迎的支付方式。由于采用的支付方式多是现金支付,因而青啤公司多用于并购相对规模较小,或者偿还债务的付款方式条件较为宽松的企业。第二,对目标企业的整合风险比较大。
青啤公司1997-2003年间采用承担债务方式并购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1997年11月青啤公司以6000万元的代价收购了青岛北海啤酒厂。2000年4月以1600万元完成了江苏徐州汇福集团公司啤酒厂的收购。在这期间承担债务型并购的典型案例是青啤公司收购崂山啤酒厂。
崂山啤酒厂座落在青岛市崂山脚下,占地400余亩,水质清纯,资源丰富,年生产能力15万吨。崂山啤酒厂大门上方牌匾写着“崂山啤酒、誉满五洲”八个大字,可谓是意味深长。曾几何时崂山啤酒与青岛啤酒在青岛市场兵戎相见,各不相让。过去,青啤公司生产的是高档产品,崂山啤酒厂生产的是中低档产品,阳春白雪的“青岛啤酒”和下里巴人的“崂山啤酒”,因产品定位的不同想打也打不起来。但自从1996年青啤公司调整产品战略后,在“市场需要什么酒就生产什么酒”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开始进军本地的中低档市场。于是很快出现了兄弟阋墙的局面,崂山啤酒厂的总经理叫赵丕义,青啤公司的总经理叫彭作义,于是当时青岛人将这场啤酒大战戏称为“两义战争”。
面对“崂山啤酒”的竞争态势,青啤公司推出了高质量低价位的大众啤酒,并承诺让青岛市民喝上出厂时间在一周内的“当周酒”,实施“新鲜度管理”,在各个环节讲究“新鲜度”,突出一个“快”字,围绕市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时间,在青岛市区,“青岛啤酒”的广告幕天席地、直供送货车穿梭往来,青啤公司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崂山啤酒厂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两义战争”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很快有了结果,“青岛啤酒”的市场占有率上升至80%,“崂山啤酒”则锐减至20%。
1999年3月,青岛市政府派出专门小组开始对青啤公司、崂山啤酒厂的联合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结论是:“青岛啤酒”生产销售大幅度增长,产品在个别地区甚至脱销,而“崂山啤酒”生产及销售则大幅度下滑,造成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应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青岛啤酒”的市场网络优势,拉动“崂山啤酒”的发展。1999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由青啤公司对崂山啤酒厂进行托管,和青啤公司的其他收购模式相比,这次收购略显特别。此次托管是在企业产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崂山啤酒厂的“娘家”崂山区政府与青啤公司签订托管协议,将崂山啤酒厂的资产委托青啤公司经营管理。青岛市政府还专门为托管定了“两不变一保留”的原则:崂山啤酒厂的法人地位不变、企业在崂山区纳税不变、保留“崂山啤酒”品牌。2000年8月,青啤公司出资2900万元收购了崂山啤酒厂的经营性资产,组建了青啤公司第五有限公司,并将“崂山啤酒”作为青啤公司的第二品牌与“青岛啤酒”并存,业界称之为“老大哥抱起了小兄弟”。
和青啤公司异地收购的其他企业相比,收购崂山啤酒厂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青啤公司可以稳定青岛大本营的市场,在统一山东啤酒市场战略中,以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的崂山啤酒厂为基础组建的青岛啤酒第五有限公司对于扩大“青岛啤酒”主品牌的生产规模有着积极的意义。收购崂山啤酒厂后,青啤公司绝对控制了青岛本地市场,市场占有率由80%上升到90%。
3.投资控股型并购
青啤公司运用投资控股方式并购那些资产较优良、发展前景较好的啤酒企业。通过承担部分债务或投资的方式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控股型并购,使被并购的企业成为青啤公司绝对或相对控股子公司。青啤公司充分利用了这种并购方式的低成本性和高效率性,与被并购的企业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达到减少竞争对手和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1995-2006年,青啤公司通过投资控股方式并购l3家企业,下面主要分析投资控股西安汉斯啤酒厂案例。
汉斯啤酒厂是西安市在1986年期间投资上亿元兴建的设计产量10万吨的企业,因建设资金未完全到位,只形成了5万吨的生产能力。由于早期啤酒市场的供给不足,投产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汉斯啤酒厂因此很快跻身于中国五大啤酒名牌之列。然而,当国内外其他啤酒品牌进入西安市场,汉斯啤酒厂便在市场严酷竞争的冲击下迅速走向低靡。在青啤公司入主之前,汉斯啤酒厂已濒临破产,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低下,冗员庞杂,累计亏损几千万元,产品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1995年12月,在国家体改委的撮合下,汉斯啤酒厂和青啤公司在西安签订了资产重组协议,青啤公司以控股方式兼并汉斯啤酒厂,青啤公司投资8250万元,占55%的股权,汉斯啤酒厂以资产折算的方式,投入6750万元,占45%的股份,成立青岛啤酒西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啤西安公司),新公司组建后资产总额为30601万元,负债15601万元。青啤公司入主汉斯啤酒厂后,利用青啤公司的资金、技术优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公司制定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战略方案,“以市场为契机,以差异构建优势,敢于超越竞争对手”的经营思想。组建了一支强干的销售队伍,并从产品质量抓起,全面执行IS09002质量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标准严格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进料关,对主要原辅材料先选小样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再在批量中随机抽样检查,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二是认真把好每道工序,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拒绝接受和传递不合格产品;三是把好质量检验关,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不允许有一件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企业内部设立的质量监测点多达135个。完善的产品检测系统和严格的品质控制,使汉期啤酒的合格率达到了100%。凭借新鲜的口味、良好的口感、过硬的产品质量,“汉斯啤酒”重新树立起品牌形象。:
复活了的“汉斯啤酒”进发出了真正的活力,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20万吨,在西安的市场占有率从不足1%迅速达到90%以上,在陕西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1999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利税总额和职工人均收入双项第一的啤酒生产企业。2000年6月,青啤西安公司收购了濒临倒闭的渭南秦力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青岛啤酒渭南有限责任公司;同年的l2月,又兼并了汉中啤酒饮料总厂,成立了青岛啤酒汉中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青啤子公司的首例能量裂变。
三、并购模式的适用性
篇3
关键词:抽象函数;定义域;值域;对称性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一、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出函数g(x)=f(x+a)+f(x-a)(a>0)的定义域。
解析:由由a>0
知只有当0<a<1时,不等式组才有解,具体为{x|1+a<x≤3-a;否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这说明当且仅当0<a<1时,g(x)才能是x的函数,且其定义域为(1+a,3-a]。
点评: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由a≤g(x)≤b,解出x即可得解;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即是g(x)在x[a,b]上的值域。
二、抽象函数的值域
解决抽象函数的值域问题——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
例2若函数y=f(x+1)的值域为[-1,1]求y=(3x+2)的值域。
解析:因为函数y=f(3x+2)中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与函数y=f(x+1)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完全相同,故函数y=f(3x+2)的值域也为[-1,1]。
三、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四、抽象函数的对称性
例3已知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则g(x)+g(-x)的值为()
A、2B、0C、1D、不能确定
解析:由y=f(2x+1)求得其反函数为y=,y=f(2x+1)是奇函数,y=也是奇函数,。,,而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g(x)+g(-x)=故选A。
五、抽象函数的周期性
例4、(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与都是奇函数,则()
(A)是偶函数(B)是奇函数
(C)(D)是奇函数
解:与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点,及点对称,函数是周期的周期函数.,,即是奇函数。故选D
定理1.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x=b(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4.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超级秘书网
定理5.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篇4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存在“双失灵”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困境分析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一项“绿箱”政策,农业保险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却陷入了困境,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减少;农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农业保险的经营长期亏损;农民不愿投保,农业保险展业困难。
(二)“双失灵”是造成农业保险困境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根本因素是制度问题,在我国农业保险中存在着严重的“双失灵”现象。
1.市场失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转换为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以后,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商业性农业保险模式并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特点。一是商业保险的高收费与农民的低收入存在矛盾,农民没有交费能力;二是农业保险存在高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的特征,追逐利益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规避也就不难理解。因此,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即农业保险缺乏竞争性,存在非排他性和利益外溢现象。正因为此,对农业保险采取商业性经营模式会导致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及其商业化经营的实践共同佐证了一点,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政府履行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责,而我国政府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保险的举步维艰。
因此,要使农业保险走出困境,关键和首要的问题是制度设计。农业保险制度设计应以政府为主体,突出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改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现状,通过建立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将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
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分别以美国和毛里求斯为例进行说明。
(一)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办农业保险,采用的是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美国政府依据《联邦农作物保险法》,通过提供巨灾保险(属基本保障水平)、扩大保障保险(属较高保障水平)、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四大险种,取代政府救济计划将农业生产者纳入农作物保险计划。并规定不参加政府保险计划的农户,不能得到政府其它计划的帮助。在运作模式上,目前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与风险管理局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制订、费率拟定、业务指导和检查,开发维护软件、预测农产品价格等,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和再保险。政府还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1995年起,美国政府为了鼓励部分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家公司提供其相当于农业保险保费的31%的补贴,并提供农作物保险免税、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等政策扶持。2000年美国农业保险补贴平均占到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达6.6美元/英亩,农作物巨灾风险推行强制性保险制度并补贴全部保费,其他皆为自愿选择。投保农民当年农作物收成因灾害减产25%以上时,可取得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1981—1988年间,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开支达42亿美元,赔付金额与投保金额的比例高达14:1。1989-1999年10年间,联邦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总额累计达到108亿美元,仅1999年一年就达到22.4亿美元。2004年美国各家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收入保费41.9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险的补贴为24.8亿美元。此外,政府还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虽然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补贴昂贵,但是政府仍认为这是比救灾计划和政府直接经营更经济的做法。
(二)毛里求斯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毛里求斯的糖业保险基金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一项成功的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鲜明特点:第一,效率高。由于该基金只承保一种作物,业务简单、单证费用低,加之计算机管理程度高、工作人员少,因而效率很高,其费用率仅占保费收入的7%(多数国家这一比例为15%—20%)。第二,费率拟定科学化。为防止风险不均质而导致逆选择,该基金设计了多达100个档次的费率体系,费率体系的高度差异化能激励生产者努力耕作,以改善自己的费率档次,从而达到少支付保费又能获得较大保障的目的。第三,投资收益高。基金的投资收入约为业务费用的150%,投资收入的50%用于基金积累,能够相应减少农民的保费负担,增强基金抗巨灾的能力。第四,商业化运作。虽然政府在基金建立初期承担支付工作人员工资的职责,而且政府要求强制投保,但到目前,该基金从原保险到再保险完全采用商业方式来运作。
虽然世界各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政府的基本扶持方式大致相似,即主要采用法律保护、政府行政指导、财政资金支持、减免税费业务发展与农业信贷衔接等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农业发达和不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制度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以及具体补贴比例进行规定。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38年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法》,美国于1994年又制订了《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200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风险保护法》,计划在以后5年内提供总计82亿美元财政支出,补贴农业保险。2002年美国又通过了新的农业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决定在未来10年内给农业拨款1910亿美元,较目前实行的补贴增加了80%,在价格支持和收入政策、农产品储备计划、出口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国内农业安全、教育研究和农业保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政府补贴政策和相关的法律制度支持,各国的保险经营机构的农业保险业务才得以蓬勃发展。
三、适合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原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和扶持非常少,我国的农险法律建设滞后、核算办法、税费扶持等政策不配套的状况没有扭转。《保险法》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至今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在我国,农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国家尚无配套政策予以扶持。这就造成了仅仅依靠商业性保险机构独立经营农业保险,而我国政府补贴和扶持缺位的情况。
(一)构建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
从对美国和毛里求斯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首先是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农业保险的顺利进行。我国虽然已于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但这只是一部规范商业保险的主要法律,并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也并未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应尽早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农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性和非商业性特征、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及组织形式等;规范农业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管理原则、政府支持方式等,并用存款比例、负债比例、流动性比例等经济指标调控其运行;《农业保险法》中还应对政府行为予以约束,对政府的作用和农民的参与方式进行规范,避免由于地方政府的随意性或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超级秘书网
(二)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
1.设立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低和保险意识差,因此由政府成立专业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政府支付一切经营管理费用,采取强制保险,并享有免税待遇。除了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还应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合作社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突破单一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费率补贴和亏损弥补等,缓和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与农业保险效益低的矛盾。
篇5
《体验经济》的作者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策划事件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而体验营销则是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给消费者提供某种体验的市场营销。
伯恩特·施密特在他所著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五种体验,把这五种体验作为对顾客体验进行管理的战略模块。它是营销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企业营销的方式和与营销理念进行重新的设计与定义。与传统营销相比,体验营销更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更注重为消费者创造感性价值,更关注消费者的感觉、感受。
二、高档葡萄酒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葡萄酒的消费行列。纵然葡萄酒的适量饮用有益健康,如能够防治多种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养颜美容的作用,但很多的消费者选择葡萄酒并非仅仅出于健康之故,而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体验与满足。尤其是高档葡萄酒,其目标消费者是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讲求生活品质。对他们而言,作为舶来品的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酒,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意味,意味着一种氛围、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甚至一种身份与地位。在葡萄酒中的消费中,他们会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正是这种体验与感受驱使他们成为葡萄酒的爱好者、葡萄酒文化的追随与传播者、企业的忠实消费者。因而对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来说,消费者的体验已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而能否为目标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体验则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高档葡萄酒的体验营销策略
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可以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实施体验营销策略:
(一)感官体验策略
感官体验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促使消费者产生美学的愉悦、兴奋、美丽与满足。感官体验是基础体验,企业靠感官体验来吸引消费者。高档葡萄酒经营者主要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来打造感官体验。
视觉体验:经营者应从消费者可视的一切元素着手来打造视觉体验。目前国内的高档葡萄酒主要采用商场专柜、星级酒店、酒吧、专卖店及直销等方式进行销售,同时辅以一定的宣传手段,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因而葡萄酒的外包装、柜台、店面、经营者网站及宣传资料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如其外包装的造型、所选的材质、包装容量的大小、酒标图案与色彩的设计,均应体现产品的特点与品质;而柜台的设计除了用材外,还要考虑柜台的形状、灯光等方面,店面应考虑装修的风格、设施的陈列及装饰物的选择。所有这些均应与目标消费者的审美观念相契合,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味觉和嗅觉体验:葡萄酒这种产品与白酒、啤酒的豪饮文化不同,葡萄酒的消费讲究的是品饮,即小口地喝、慢慢地品、细细地体会,通过味觉和嗅觉仔细地进行辨认。其品尝与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通过感官的鉴赏,消费者能够知道酒的品质、风格、酿造原料的品种与产地。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开辟一块产品鉴赏专地,由富有经验的品酒师示范品酒的动作,教会消费者如何通过感觉来体会不同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品尝产品,学习产品知识,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此外,以葡萄酒专卖店、酒吧为主要经营渠道的经营者还可在店堂内播放目标消费者喜欢的音乐,与其产品的陈列、店面的设计等其他方面共同营造出目标消费者喜欢的或浪漫、或轻松、或具有其他情调的氛围,以增强消费者的体验。
(二)情感体验策略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激发消费者内在的感情和情绪,触动顾客的内心情感,创造出顾客的喜好进而使顾客对某种品牌产生强烈的偏好;情感体验是消费者内心的感情体验,企业靠情感体验来打动消费者。情感体验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来实现的,沟通方式包括广告、促销、营销人员及公关等。与中低档产品不同,高档葡萄酒的目标消费者在付出高价购买产品的同时,对服务及其他方面同时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关注他们所购买的产品,也在意购买的过程,他们希望在这过程中能够得到尊重与关怀,这种尊重与关怀主要通过营销人员来体现的。因而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沟通中不仅要传递产品、企业信息,还要传递情感信息,让葡萄酒成为企业传递情感的媒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激励,调动起他们对顾客的热情与真诚,使他掌握与顾客沟通的技巧,熟练服务顾客的技能,从而与顾客建立起高质量的情感,并能有效地进行维护。
(三)思考体验策略
思考体验指诉求于智力让顾客获得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思考体验是用知识、逻辑给消费者以心智的启迪,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服消费者。从葡萄酒的诞生到现在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关葡萄酒的知识、技术不断发展丰富,国外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葡萄酒知识与文化,从葡萄品种与种植地的选择、葡萄的种植、采摘、加工酿造工艺,到葡萄酒消费用餐的搭配、相关的礼仪、高档葡萄酒品鉴、高档葡萄酒投资与收藏等,这些形成了葡萄酒的独特味道与品饮文化。葡萄酒进入中国较晚,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葡萄酒消费的行列,但葡萄酒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陌生的,他们对葡萄酒的知识知之甚少,高档葡萄酒消费者也不例外,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也只是具备基本知识而已,远谈不上了解和掌握葡萄酒文化。而他们在消费葡萄酒的过程中追求的则是其文化,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产品的消费来享受这种文化、体现这种文化,如果他们不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葡萄酒对他们的意义则大打折扣。因而他们渴望通过知识的掌握和文化的了解来真正体验葡萄酒为其生活带来的变化。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应针对消费者的知识状况用多种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如在经营场所定期开展葡萄酒鉴赏培训,在目标消费者经常出入的场合如高级酒店、俱乐部开品酒会、经理培训班开设葡萄知识培训课程等,在企业的网站、相关的媒体开辟葡萄酒专栏进行广为宣传。
(四)行动体验策略
行动体验则通过提高人们的生理体验、展示做事情的其他方式和另一种生活方式来丰富顾客的生活,其重点在于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消费者注意、理解和记忆的选择性,具有丰富内容的葡萄酒文化,仅通过宣传与培训对很多消费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企业可通过举办各种各样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参与,通过他们的参与,为其带来更多的感性认识,以此来增强其切身体验,从而培养其对葡萄酒及企业产品的兴趣。高档葡萄酒中大多是在酒庄生产的,经营者可在葡萄酒庄园举办游览活动、组织葡萄酒沙龙等,另外还可举办富有趣味的各种比赛与游戏活动,如品酒比赛、调酒比赛、葡萄酒知识有奖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各种体验融在一起,同时向消费者展示葡萄酒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葡萄酒知识,体验葡萄酒文化,消费经营者的产品。
(五)关联体验策略
关联体验包含了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的很多方面,但超越了个人情感、个性,并使个人与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联,从而建立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形成一个特定群体。关联体验是前述几种体验的综合与升华,是消费者忠诚的重要来源。关联体验的形成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高档葡萄酒的目标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各界知名人士,他们的需求很多是个性化的需求。如有的消费者是葡萄酒文化的热爱者,他们追求有葡萄酒相伴的生活方式;有的消费者是葡萄酒的收藏者,他们将葡萄酒作为一项有价值的投资;有的消费者将葡萄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希望通过葡萄酒能够结识更多的事业上、生活中的朋友;还有消费者将葡萄酒作为一种标志,标志着他的生活品味、身份与社会地位。高档葡萄酒的经营者可通过多方式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如开展俱乐部营销,对俱乐部会员的资格进行限定,将俱乐部打造成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会员之间进行深度沟通的平台;开发适合投资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投资;与其他行业具有共同目标消费群体的知名品牌开展合作营销,共同分享客户资源,共同提供互补的优质服务等。通过这些营销方式的开展,企业可在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将葡萄酒知识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品牌内涵传递给消费者,获得他们的理解,并在其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让其愿意选择和消费该品牌,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并为此而感到荣耀。
参考文献
[1]晏国祥,消费体验理论评述[J],财贸研究,2006,6:101-109
[2]廖以臣,消费体验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07,14:43-50
篇6
关键词:铸造金属桩;玻璃纤维桩;烤瓷冠;根折
烤瓷冠是目前牙体大面积缺损修复时普遍采用的修复方法,由于牙体缺损面积较大,根管治疗后牙体失水变脆,常出现基牙折断,患者往往要求利用原冠修复重建,本文观察研究了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与原烤瓷冠联合应用修复折断基牙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4-2005年来我院修复科就诊患者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6.8岁,患者共46颗,均为上前牙及前磨牙,入选患牙须具备下列条件[1]。(1)患牙无松动、无明显牙周炎;(2)折断线如在龈下,应小于2mm;(3)根尖无病变,并已经过完善根管治疗。
1.2方法将46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颗,A组用铸造金属桩(Ni-Cr合金),B组用玻璃纤维桩(产地规格)。
1.2.1铸造金属桩拔除原存于根管内桩钉,修整增生龈缘,常规根管预备,一般至根长2/3~3/4,根管内滴入石蜡油,用嵌体蜡取桩,不断修整桩核大小及形状,使原冠能准确就位,包埋铸造后粘固桩钉,调牙合后粘冠。
1.2.2玻璃纤维桩选择与所用玻璃纤维桩相匹配的车针进行根管预备,按说明粘固纤维桩,用光敏树脂(卡瑞斯玛)分次成核,成核过程中不断试戴原冠,准确就位后调牙合粘固。
2结果
2.1评判标准参考戴玮霞[2]等判断标准,记录2年疗效。成功:修复体完好、稳固、边缘密合无龈炎、咬合关系好无自觉症状。失败:根尖区病变、疼痛、桩折断、根折。
2.2结果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注:经t检验,t=0.6705,<1.96,P>0.05
3讨论
牙体大面积缺损,牙髓治疗后未采取可靠的抗折措施而进行大面积充填,桩钉过小,过细,铸造时有砂眼,牙合力过大以及咬合创伤等因素常是冠折的原因。
失败病例中有3例继发根尖病变,可能原因为根管预备过深,使根尖部牙胶尖松动,破坏根尖封闭继发感染所致。4例为桩折,均为上前牙咬合过紧、牙合力过大所致,其中2例是由于金属桩有砂眼,2例发生于玻璃纤维桩,可能与玻璃纤维桩抗折强度小于金属桩有关。
牙根折断4例,均发生于金属桩组,根管治疗后行桩核修复,如果桩比容纳桩的牙根强度稍弱,在受超负荷力时,桩先于牙根折断,从而保护了牙根,另外由于金属的机械特性与牙体差异较大,金属桩修复后的患牙常出现根折[3],牙根大多无法利用,玻璃纤维桩呈透明状,物理机械性能与牙本质接近,耐腐蚀性能优越,可有效防止牙根折断[4],即使治疗失败,牙根也可行二次修复,修复后两年成功率与金属桩接近(无统计学意义),且操作简单,一次完成,节省了医患双方时间,又能有效保护牙根,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黄慧来.后牙残根残冠的核-桩冠铸造修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4):314.
2戴玮霞,刘鲁闵.两种金属烤瓷桩核修复前牙的比较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3):250-251.
篇7
论文摘要: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过少,保险公司经营亏损等内外因素使农业保险二十多年来步履维艰。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的实情把保险资产证券化,实行合作共济制和再保险政策化的融合等措施有利于我国保险资产转移风险、增加保值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2008年初春,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雪灾,给国民经济造成了1516.5亿元的巨额损失,其中逾半数集中在种植、林果等农业领域。但农业保险在灾后赔付的只有5770.8万元。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探索建立适合国情和产业政策的农业保险制度和发展模式是我国转向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截至2005年11月,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6.5亿元,与1992年历史最高的8.7亿元相比,减少了2.2亿元。这次雪灾更是反映了我国农业保险的缺陷:农业部数据显示,各种农作物成灾8764万亩、绝收2645万亩,因灾损毁塑料大棚60万亩、受损农机具64万台、机库棚62万平方米。但对于纯农业的赔付额度不足1%,总额就4000万元。农业保险迅速萎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险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农民长期的思维定势认为天气是收成好坏的决定因素,缺少人为因素和管理理念的认知,缺乏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二是我国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一部分农户意识到不能靠天气吃饭,相对农民较低收入而言,需要交纳的保险费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资金不足,政策缺陷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保险面临着资金不足,致使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迟缓,抑或部分地区停滞。2008年南方雪灾农业损失占总损失1516.5亿元的逾半数,赔付额不到4%就是例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救助机制化、政策化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还是空白,遇到灾害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完全没有制度依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赔付与求偿的矛盾。
(三)赔付矛盾
在测定赔付时,保险公司和农户之间存在一个“利差效应”。在农业灾害面前,农户和保险公司都是“经济理性人”,农户要求赔付必然把投入的所有成本和根据往年收入产生的预期收入都考虑在内,而保险公司只是根据农作物的现实生长情况来测算。对于保险公司的赔付,农户感到“得不偿失”;对于农户的求偿,保险公司则认为是“过度赔偿”。这也导致了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分析
(一)明确农业保险目标,健全法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政策性很强,它对相关的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从国外实践看,农业保险有两大政策目标:一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同时兼顾农业发展;二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没有对农业保险做出具体规范。鉴于我国农业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农业保险政策必须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主,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考虑提高社会福利的目标。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应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以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二)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保险
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发展战略不尽相同,各地应在遵循本地规律的基础上自行选择保险模式和水平。
首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具有农垦背景,持续了18年的农业保险模式就是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经营模式的范例。1986年。新疆兵团以财政部下拨的1亿元人民币救灾款作为资本金,成立了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区域内试办农业保险。20年来,保费累计收入21.83亿元,累计承保1.6亿亩的农作物,理赔面积累计达5345.47万亩,共计为农业生产支付赔款15.86亿元,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达73.26%,加上20%左右的综合经营成本,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2006年,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了80%以上,促进了兵团农业生产稳定和发展。
其次,广大农区,农户土地分散、规模狭小,收入太低,农民一方面缺乏保险的物质基础,也缺乏合作保险的意识和动机。农村地区完全有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造成了“费率太低保险公司赔不起,太高了农民买不起”的状况。李军在文章中指出,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产品不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农业保险按完全商业运作必然失败。
三、我国农业保险模式选择的再思考
(一)保险资产证券化和引入利益诱导监督机制
保险资金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的筹集,要以政府为主,体现保险的政策性、公益性,并且形成风险基金,让有经验的基金管理公司在金融市场上运作,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风险低、收益高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在操作方面,农户缴纳的保险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可以取得一定的分红,使他们手中的钱变成生息资产,以此来提高农户的参保积极性。
保险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如何监督操作的问题。林毅夫教授在国际学术界首次将监督理论引入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中。在集体生产中,生产队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劳动监督的准确程度和监督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监督越准确、越容易,则生产队成员劳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农业作业天然具有地域空间上的分散性和时间上的季节性,劳动监督非常困难。农业保险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我们把这种模式引入到农业保险中来,把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利益纳入一个体系:政府和农户成立监督委员会监督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管理;保险公司可以监督农户以减少道德风险损失;农户又可以监督政府保险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情况,让其互相监督和制衡以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最终为农业保险提供有力保障。这种保险模式更适合于新疆兵团,因为户均拥有的土地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科技含量高,兵团农业引入滴灌技术亩均总成本达三四百元之多,一旦损失后果就很严重,必然引起农户的重视。另外,新疆兵团在全国免除农业税的情况下,其农户的农产品仍要统一上交,由国家统一定收购价格。遇到天灾人祸就会“倒挂账”(亩产出小于政府规定的产量),如果没有保险,农户好几年都要背着负债的压力,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二)合作共济制和再保险政策化的融合
据GAO(u.S.GovemmentAccount-abilityOffice)计算,2000--2006年美国政府为农业保险支付成本累计达216.78亿美元,平均联邦政府支付70%,农民只支付30%。发达国家财力强,农业人口比例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和政府高补贴的传统保险模式;而我国财力有限且农业人口比例大,必须要创新模式。有报道显示,中国政府拟将农业保险的纯保费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2007年4月和7月中央财政已分别拨出10亿元用于补贴农作物保险和生猪养殖保险试点,但遇到2008年初大雪冰冻类似的灾害,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来说也是捉襟见肘。从目前我国农业险的情况看,商业性农业保险萎缩,政府财力有限,引进外资还存在一定困难。选择建立一个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民投资管理的经济组织模式,合作共济制比较合适:超级秘书网
1合作共济制的成员既是保单持有人也是公司所有人。由所有人选择经营者负责经营管理,追求成员收益最大化。
2投保人作为股东有权分享剩余,也可转入下一年的保有基金,保证可持续发展。
篇8
1从论文选题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文学术水平是否具有创新点的先决因素。因此,研宄生的选题应选择能够出创新性成果、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课题;应提倡研宄生的选题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学科的发展相结合。研宄生研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是研宄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宄生的论文选题对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很重要。特别是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由于研宄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其论文方向及题目的选取需要特别用心。首先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研宄兴趣,还要考虑论文的研宄方向、题目的前沿性以及通过论文工作对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对于工科院校的硕士研宄生应尽量选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宄题目,应当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提出研宄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研宄的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对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提出看法,这对培养研宄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时能准确把握自己研宄方向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科研中能正确提出研宄的问题,代表一个研宄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由于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学制相对较短,并且本身的科研实践水平有限,特别是从大学直接升到研宄生的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两年制的学习周期又不允许其用太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从而提出研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查阅,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其研宄题目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提出研宄问题的重点及问题解决的相应方案。在研宄问题的重点及解决方案由学生提出后,其合理性需要导师把关。由于其论文工作时间有限,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必须是可行的,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难,在论文工作时间内将无法得到问题解决的结论;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容易,使研宄生的科研工作量太少,不能有效地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硕士研宄生的论文题目与研宄内容的选取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在工科院校中,一般来自实际的研宄课题对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较大。因为问题来自于实际,其应用条件及要达到的性能一定,研宄生可在所学知识范围内,用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使研宄生体会到如何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如果遇到研宄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促使其学习新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和同学,这样可培养研宄生的交叉学科意识和科研合作意识。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题目选取既可是一独立的研宄课题,又可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如果选取的是一独立课题,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因为独立做自己的论文题目,没有合作者进行讨论,只有导师可讨论。如果选取的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由于有合作者讨论问题,就容易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解决问题。不论做的是独立课题还是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导师都要注重研宄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鼓励研宄生与别人讨论问题与合作,在选择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使用人才,也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后备队。因此,其研宄题目除了实际研宄课题之外,可有一些理论课题,让研宄生尝试解决一些理论问题。虽然理论课题一般较难,且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对某一理论问题做出完整的结果较困难,但可以尝试解决部分问题,得到部分结果,经过几个研宄生的连续工作,可得到问题的完整结果。理论研宄课题也需要注重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应从理论问题提出、描述及问题解决思路、验证等方面培养其研宄能力。
2提供研宄生论文工作的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使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人们通常注重硬件环境,实际软件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
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及其相应设备、信息网络系统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这方面的基础条件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如信息网络系统能使研宄生查阅资料更方便,极大地节省查阅文献时间;计算机软件系统能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及时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并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对于工科院校的研宄生,会查阅、使用资料,以及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也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可保证研宄生的科学实验能顺利进行,节省实验时间。因此,良好的硬件环境是研宄生论文能按时完成的时间保证。能够操作和使用实验室的设备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软件环境包括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指导、信息交流及科研氛围等。软件环境对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使其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些都是研宄生科研能力的体现。虽然掌握硬件的使用对提高科研能力很有帮助,但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氛围来培养。需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让研宄生对自己研宄的问题进行讲解,老师与同学作为听众,对研宄生讲解的内容发表意见,这样可帮助研宄生改正对某些问题不恰当的认识和思考,确立正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这对培养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研宄生听别人的报告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听报告、如人交流,学习别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研宄生通过参加实际课题,可与合作单位进行接触,了解用户对科研的需求与问题的提出,增加研宄生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及实际情况的了解,这也是科研能力的一个体现。总之,科研的软件环境对培养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论文科研工作
两年制硕士研宄生要有大约一年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这样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研宄生的论文工作,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证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上面提到的从论文的选题及科研环境方面来保证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从时间上来保证研宄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论文工作。
篇9
[论文关键词]刑法 正当防卫 防卫限制
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一项排除社会危害的方式,这几乎在世界每个法治国家的刑法中都有所体现,并且给予了相应的规定,整个法学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和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刑法,准确、深入、科学地分析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
一、刑法中正当防卫的规定
要想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否,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真正理解刑法中有关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
《人刑法》第20条对于正当防卫作出了如下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基于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看出,正当防卫制度得到了立法层面的完善,受保护对象的权力范围和受保护权益的内容也在扩大,这对学界研究正当防卫提供了最为准确的依据,并且树立了“无过错即绝对正当”的原则,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认定
正当防卫虽然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但是绝对不意味着这种权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得到滥用,正当防卫必须遵守一定的条件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而对于此点,刑法也给予了相关的界定。
(一)界定一般成立的条件
1.起因条件
所谓起因条件,是指符合某种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权力的准则。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时,公民才能实施正当防卫权,也就是说,正当防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合法权利不受不法侵害。
所以,正当防卫的实施必然需要以存在于现实的不法侵害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不法侵害不仅包括犯罪行为,在某种时候也包括违法行为。
2.时间条件
所谓时间条件,指的是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合法权利处于被侵害或者紧迫的威胁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当不法侵害行为停止或者当事人失去侵害能力时,便不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甚至可能涉嫌犯罪。
3.对象条件
所谓对象条件,是指在实施正当防卫时,针对的只是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对不法侵害人以外的他人进行防卫,这是因为不法侵害是由不法侵害人直接实施的,要达到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否则便是对其他无辜者的合法权利产生了侵犯,不仅失去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甚至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行为。
4.主观条件
所谓主观条件,是指实施人的主观必须是保护国家、社会、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可以说,正当防卫正是一种主观、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所以防卫挑拨、打架斗殴都不具备主观的防卫意图,这不仅不构成正当防卫,甚至是犯罪行为。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分析并且区分实施人的主观意图,是对正当防卫进行甄别的关键因素。
5.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虽然是法律赋予的一项权利,但是也必须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最为重要的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比如,对于一个盗窃的人实施危害生命的正当防卫,显然是过度的,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因此,处于防止权力滥用、保护社会大众生命权利的原因,必须对正当防卫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
(二)界定无过当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对于某些情况极为严重的违法犯罪和侵权行为,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作出了相关特殊规定,也就是无过当正当防卫权,为了制止杀人、抢劫等几项严重暴力犯罪行为而采取防卫行为,最终造成不法侵害者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由于无过当正当防卫的特殊性,成立条件和一般正当防卫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
首先,一般正当防卫可以针对绝大多数不法侵害,而无过当正当防卫只能针对正在进行的严重暴力犯罪,包括杀人、抢劫、等。
其次,一般正当防卫必须有遵守相应限度的限制,而无过当正当防卫的限制则相应较少,甚至发生不法侵害人死亡等情况,也不属于防卫过当,不需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可以说,我国刑法中针对无过当正当防卫的规定赋予了公民与严重暴力犯罪作斗争的权力,极大地保护了公民的人身安全。
三、正当防卫殊情况的研究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实情况的特殊,正当防卫的实施、鉴别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点:
(一)防卫过当
所谓防卫过当,顾名思义,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处于制止侵害的目的而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的行为,但是这种防卫却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因此,防卫过当也被称为过剩防卫。
由此可以看出,防卫过当必须以正当防卫为前提,只是行为人的防卫超出了应有的限度,所以说,防卫过当必须建立在正当防卫的基础上,否则便是一种针对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防卫是否“过当”,则需要司法者和执法者根据事实,进行客观、全面的判断,比如侵害人的行为是否足以引起行为人的误解,行为人实施正当防卫时是否慌乱、是否受到惊恐。
对于防卫过当,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防卫过当造成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为人酌情给予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假想防卫
在并不存在紧迫的不法侵害时,行为人产生错误判断,而实施防卫的行为便是假想防卫,也被成为误想防卫。
虽然假象防卫时,行为人的主观也是处于制止侵犯行为,但这却是基于一种对于事实认识错误,应当属于事实认识错误而导致的错误行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过失,比如错误判断、目标未分清等情况,应该按照过失犯罪进行处理,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着过失,一般视为意外事件,不追求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三)偶然防卫
当行为人的攻击行为主观上并不处于防卫意思,但是却偶然地满足了正当防卫客观条件的情况被称为偶然防卫。
客观而言,偶然防卫部分起到了制止侵犯犯罪的实际效果,但是行为主观上却无正当防卫的故意,其行为完全是侵犯的故意,只是由于偶然条件而达到了正当防卫的结果。所以,对于偶然防卫不应将其认定为正当犯罪,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犯罪行为。
(四)对无责任能力人
所谓对无责任能力人的防卫,是指行为人对精神病、儿童等无责任能力人的防卫。
客观而言,虽然无责任能力人无法控制自我行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其行为却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应当算作侵害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责任能力人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损害行为不可能十分恶劣,所以对无责任能力人实施正当防卫应当更加谨慎,限制应当更为严格,非不得已的时候不能轻易采取防卫措施。
四、正当防卫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但如果公民不正确地实施这种权利,不仅无法达到正当防卫的根本目的,更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一)防卫挑拨
行为人由于自己的不恰当原因招致侵害,而后又实施防卫的行为被称为自招防卫,比如,为了侵害他人的目的而故意挑拨对方对自己实施攻击,而后借口正当防卫,向对方实施防卫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由于防卫挑拨由不合理的目的驱使,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所以不视为正当防卫,后果严重构成的犯罪应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可以说,区分防卫挑拨和正当防卫最为关键的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即是否是出于防止侵害的目的。
(二)打架斗殴
目前,我国刑法界和司法实践中,一般不将打架斗殴中的防卫行为视为正当防卫,主要是由于参加斗殴的双方的意图都是侵害对方的人身权利,因此并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有关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但是仍然有一种由打架斗殴而引起的防卫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被视为正当防卫。比如,如果斗殴的一方主动放弃侵害行为,比如逃跑、求饶等,但另一方却继续实施侵害行为,放弃的一方被迫反击,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通常也视为正当防卫。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各种案件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偶发性,所以,有关打架斗殴中是否有正当防卫不可一概而论,应当综合加以考虑,比如斗殴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力量对比等综合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置乃至给予适度的量刑。
五、司法实践中认定正当防卫中的难点分析
虽然我国刑法目前已经对正当防卫行为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方法和处置措施,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点,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正当防卫中有关必要限度的判断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几个必要条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进行认定时,最为困难的问题在于把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对于这一点,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基本依据以下几个条件来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综合判断:不法侵害人的手段、方式和强度;情景紧迫,行为人没有其他能够阻止侵害行为的手段而不得不采取防卫措施来保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失;行为人的行为和侵害人的侵害行为基本相当,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
(二)无过当正当防卫的司法适用
目前学界对于无过当正当防卫权的规定产生了许多争议,比如,无过当正当防卫权的使用是保护权利、弘扬正气的正确手段,还是一种血腥的报复主义,目前学界对此产生了极大的争论。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相关规定,针对杀人、行凶、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无过当正当防卫应当给予极为详细、客观、综合的考察,做出符合法治目的和社会效应的正确判断,避免引起适用法律的争议。
但是,此规定中的“行凶”一词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徒手也算是行凶,持枪也可以视为行凶,因此,在接下来的法治建设中,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集中解决这一问题,避免今后司法实践中出现判断失误。
篇10
一、 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一)成本管理与建筑经济存在的联系
首先,建筑经济与成本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加强了成本管理情况才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从而奠定建筑经济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还应保证建筑经济在良性发展的同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筑经济应遵循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经济主导着建筑成本管理的主要方向,能够起到为成本管理提供具体的发展思路,而成本管理又能够反映建筑经济的具体发展态势,可以说二者存在相辅形成的关系。
建筑经济与成本管理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独立的关系,在建筑经济方面,其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建筑行业中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掌握发展情况的主导权,并对取得的成效再进行有效地评估、预测。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建筑经济能够决定工程的进行情况,建筑经济方面若完成的好,则可以足够说明成本控制情况乐观。就成本管理原则而言,是一种对具体建筑工程成本用公式方法进行计算评估的过程,其次,再进行分析、决策,从而达到建筑经济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把握与控制。所以,就此分析,建筑经济所涉猎的范围更广,而成本管理则只局限于对经济成本的核算、决策、分析与控制的过程,建筑经济则包括成本管理。
(二)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从整体性出发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建筑产品即T程项目、劳务作业的成本在进行过程中的所需要的工作步骤的整体性概括。从一定程度匕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会对一个企业的总体利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管理者,在企业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顾全大局,既要保证相关建筑经济制度的确立,又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丁作,在进行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之后,更需要为所在企业注人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年轻血液,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严格上来说,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必须要重视成本管理,在注重成本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在丁.作中加人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条例,在保证在进行建筑工作的同时,不能够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污染,要建立具有环保意义、绿色的楼宇建筑。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足的具体体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施工企业方面就必须提高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管理者在分析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问题,并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下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足的几点体现:
(一)成本管理过于传统化
就目前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在施丁过程中,缺少对资源成本的控制,导致没有形成一条具体的产业供应连锁,这样就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形成了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在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同时,管理者则不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策略从而完成科学的管理。
(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从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建筑行业中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缺乏良性沟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就使得相关的制度不能够及时地确立与实施,错过了有效的确立时间。成本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缺乏,导致了员工成员之间的职责分配不明确,缺乏统一性。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意识的匮乏,就导致了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
(三)缺乏具体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案
在建筑行业领域当中,只有在整体的建筑T程完毕之后,才能够知道具体的数字盈亏情况,由于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健全,导致了相应的成本管理能力低下。此外,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的扶持,就使得制度的规定没有可实行与实践性。正是由于缺乏奖惩方式,就导致了旗下人员整体状态涣散,能力无法发挥到最大化。同时,缺乏奖惩制度,也间接导致了成本资源的浪费情况不能够及时地制止与控制。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控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制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纵深型的管控体系,在成本管理上可以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权,将成本进行事前预测以及事后分析,合理编制财务报表,在经营过程中以及事后都应该控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二)强化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始就应该保持成本管控的意识,在成本估计时,应该充分调查,考虑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将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利用率,确定成本指标,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在项目实施时,可以优先关注重点项目,实时监控实施时的风险,杜绝资源浪费,控制企业的负债。还应选择科学的成本预测方式,预测方式上,可以选择“中长期滚动估计”的方式,重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衔接,实现全程管控,最大限度地掌控企业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增强信息反馈
在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每个项目的完成都会有成本的形成,会为企业带来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最好依据。因此建筑企业在各部门中都应该建立起信息反馈系统,通过系统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自己的成本进行反馈分析,从而统一计划接下来的项目成本,促进企业的资源配置。加强建筑企业的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应该以权责结合的考核机制为基础,控制过程中的成本范围,完善企业的经历责任制,健全各项的指标编制以及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的权责考核制
权责结合就是要求企业的各部门经理在行使权力时应该担负一些义务,在成本管理中的权责结合,就是要求各部门经理在支付成本时担负节约成本的责任,这是对执行范围的成本控制,对于经理掌握的支出,管理者应该明确项目中的各项费用的支出范围,在费用上进行细化,让权责制将成本分配到每一个工序上。同时,在这种责任之中,奖惩必须分明,对于完成目标的可以适当奖励,对于超出成本,引起浪费的应该给与处罚,从而保证制度的严肃性,真正的落实权责考核制,完成成本管理的相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