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7: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工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工教育论文

篇1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我国的技工院校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将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以此来不断提高学校英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将以广东省技工院校的英语教育为例,分析我国技工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以此来了解技工院校英语教育途径所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领导重视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技工院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将英语作为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加强对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广州市华成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潮汕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揭阳市技工学校等广东省技工院校,都将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一到两年英语,有些技工院校更是开设商务英语等专门的英语课程,以此来鞭策学生重视英语、认真学习英语。

(二)在英语教材上认真细致

学好一门课程离不开一份优秀教材的指导,因而我国技工院校在英语教材方面的选择上非常认真和细心,在选择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在广东省的一些技工院校中,学校除了选择一本固定的英语教材外,还会考虑到将英语的听、说相结合,外加一本听力训练,而某些英语专业的技工院校学生,其英语教材更是数不胜数。

(三)师资力量雄厚

在意识到英语教育对培养全能人才的重要性之后,我国的技工院校不断加大在英语教育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除了聘用高级英语教师外,还会定期地对校内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希望以此来提高学校英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湛江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广东省技工院校,除了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外,还会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此了解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本校英语教育的水平。

(四)积极开展以学习英语为主题的活动

寓教于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国技工院校积极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英语角、英语话剧、疯狂英语等以提高学生学校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的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拉进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使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涯变得丰富多彩。

二、技工院校英语教育取得的成果

学校领导对英语教育的重视,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加深,使我国技工院校的英语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更认真、更用心地学习英语。我国技工院校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以学习英语为主题的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不断地得到提高,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加强。

(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高低,我国技工院校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学校间英语教学的经验交流,在增强自身师资力量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据调查,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有不小的提高,相信这与学校增加在师资方面的投入是离不开的。

(三)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篇2

1.学校方面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对养成教育认识不足,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抓之甚少,对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没有及时进行纠正,认为这些都是小毛病,没有大碍。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以“学习成绩论学生”,不太注重学生的品德行为,认为只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的安全即可。

2.社会方面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接受到新鲜事物,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一些贪图享乐、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渗透到学生脑海当中,若任其发展,将导致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措施

1.规范各项制度

新生一入校,我们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刚结束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一条职业之路,相应就会带来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产生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所以在新生军训的同时我们就给学生灌输企业思想,讲解《学生手册》里的各项在校规章制度。例如:(1)学生请假,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同意。假条一式三份(学生处、班主任、保安室各一份)。(2)食堂就餐后自行把餐盘放到餐盘回收处。(3)每个教室门口都有打卡机,学生上课如上班,课前课后都要打卡。(4)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将记入操行成绩,每月一报,该项成绩将成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2.打造校园文化

学校秉承用企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管理手段,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企业氛围。例如:(1)引入企业6S管理,无论是办公室、教室还是宿舍,都有标准可依。(2)班级文化,每个班级都有班风、班歌、班训,并且适时进行评比,积极传递班级正能量。(3)宿舍文化,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宿舍文化。(4)三自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用一周的时间在校内进行三自教育,主要包括分布在校园内的各个值勤岗位、接待来人、维护校园卫生、检查学生仪容仪表等工作。(5)社团活动,学校有近30个学生社团,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比如,舞蹈社、书法社、音乐社、礼仪社、心理社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6)学生义工队,笔者学校活跃着一支“红马甲”队伍。学生义务维护校园秩序、清理垃圾死角,为师生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3.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编《弟子规》教材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弟子规》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在校园的墙壁上张贴“弟子规”,每周三早上全校师生晨读《弟子规》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弟子规深入人心,最后由家长、用人单位来评判其效果。同时,制定“五讲五爱”行为标准(五讲: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信用、讲学习;五爱:爱锻炼、爱团队、爱学校、爱亲人、爱自己),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另外,学校每年都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典型事迹、典型人物,让“正能量”充满校园。

4.社会见习

学校每个专业每个学年,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对口实习单位进行社会见习。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学生将体验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劳动强度等方方面面,并可以接受挫折教育等。

三、开展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常抓不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人的日常言行举止的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对错,更多的是习惯而为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要想让一个好习惯代替一个坏习惯,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家校配合

篇3

1.1教师专业化及其主要历程

随着教育的大发展,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量的问题,即需要大量的教师;而到了80年代,各国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是要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看待。”[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在“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报告,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技术”。这个报告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了说明。1980年的世界教育年鉴也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主题。此后,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教育思潮,世界各国也纷纷接受教师专业化主张,并以此制定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1986年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卡内基基金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还编制了《教师专业标准大纲》。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71年提出了“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有极高的专门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必须具备对教育宗旨和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深刻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专门的知识;并对取得教育效果有实践的指导能力;还要求有高度的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英国,1998年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要求。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也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师专业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相关国际组织也着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了“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8年更是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在我国的正式认可是以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标志。《教师法》第三条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次在法律层面确认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1年4月1日起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思想的实践。2012年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标志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化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1.2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于2012年正式公布,它体现了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个维度,提出了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和对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师德为先”,既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对教师的定型期待。以“师德为先”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能力为重”体现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特征。“终身学习”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源头活水。“终生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习惯,让自己始终处在学习状态中。《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在“职业理解与认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领域对合格教师提出了60余项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也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教师管理和教师个人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它为教师培养机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和改革培养模式提供了国家标准。

2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困境

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普遍性地处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境遇中,严重制约了教学功效的发挥。用《教师专业标准》审视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定位失当。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价值定位往往摇摆在“价值虚张”和“价值虚无”两极。“价值虚张”就是过分放大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功效,认为能够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认为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能获得科学从教的理念,养成积极从教的精神,希望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实现教师教育的全部功能,大部分公共教育学科教师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虚张”的教学价值定位,导致了公共教育学教学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教学实践中,教师试图发挥对教师培养的无限作用,往往是面面俱到,却都是浅尝则止。“价值虚无”就是忽视公共教育学的存在特殊价值,认为公共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用处。大部分学生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持这种观点,“虚无”的价值定位导致领导对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学生学习行为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二是教学内容繁旧。公共教育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系庞杂,结构僵化,知识陈旧。公共教育学往往涵盖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内容涉及到了教师专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导致体系庞杂。“体系庞杂直接影响了公共教育学理论的深度,同时还造成了与其他相关学科过多的重复和交叉,使公共教育学失去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魅力。”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僵化问题,有学者在比较分析新近出版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后,认为“现有的教育学究其理论、结构、体系,仍是出自一个蓝本,即凯洛夫《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因为体系庞杂,结构僵化,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内容难以反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也容易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三是教学主体偏位。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授—受”是主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几乎是所有的教学事项都由教师决定。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主体的偏位导致公共教育学教学意义难以被学生发现,教学效果难以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四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教学评价对教学实践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推行的是典型的知识教育,教学评价常常采用的是结果评价。用闭卷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这种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记忆,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态度,难以形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功效难以全面发挥。五是教师示范不足。“从理论上讲,大学教师应该走在专业化的前列,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为教师专业化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或范式。”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大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承担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示范性发挥不够。

3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也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明确要求“要根据《专业标准》调整教师培养方案,编写教育教学类课程教材,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化视阈下,我们要提高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必须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南,加快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改革。

3.1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3.1.1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准教师”的培养起着理论支撑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凸显其专业性。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准教师”履行专业职责的基本需要。教学内容的建构要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能回应教师职业生活的专业性需求。二是教学过程要能够为“准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专业化”工作的操作定向,让他们感受“专业化”教师的教学魅力。

3.1.2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践性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凸显其实践性。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践性,就是加强教学对教师专业实践的关切,以教师的专业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载体。此外,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1.3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发展性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对公共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增强其发展性,实现教学价值的延展。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教学效果要能增强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和专业发展能力。增强专业发展意愿,就要求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帮助学生坚定专业理想,涵养专业精神。增强专业发展能力,就要求通过公共教育学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专业能力结构,尤其是反思实践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改革的基本设计

3.2.1调整教学目标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也不可能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效应。我们要基于《教师专业标准》重新审视公共教育学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走出“价值虚张”和“价值虚无”的误区,厘清公共教育学教学对教师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有效价值。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规;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伦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开展德育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3.2.2规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过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必须根据《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引领价值。规范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这是《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教育学教学价值的应然追求。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示范作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展示其专业行为、专业情意,做学生专业发展的榜样。承担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教师理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要展示出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专业认同和积极的专业发展意愿。再次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实效和专业发展。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3.2.3重构教学内容

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改变现有教育学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3个维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和9个模块,以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以“模块+专题”形式,对公共教育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架构。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应包含10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法律法规的解读、教师的专业特征与专业伦理、现代学生观和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则、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德育理论与德育活动、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教学评价理论与工具、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2.4优化教学模式

按照专业化培养的要求,着力突出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和实践取向。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用典型案例为载体,以合作研修为主要方式开展。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凸显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游戏性、体验性、有效性等特征。

3.2.5改进教学评价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建构更加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更好地整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优势,使教学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功能更加全面。积极开展学生档案袋评价的改革和实践,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分别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改变当前以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方式的局面,突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目标,放大公共教育学在教师专业道德涵养、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篇4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技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一次产业变革,都伴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与升级,技工教育:在小的方面,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在大的方面,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当前,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国,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任务与挑战。俗话说,“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倘若没有高质量的技工教育,国家发展的蓝图和目标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高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技工教育,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技工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传统专业数量不足导致用人单位高呼“技工荒”。据了解,目前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当前,许多工业企业招工难,尤其是传统技术操作技工招工难的情况突出,一些技术岗位后继无人,技术断档,例如:制冷设备维修工、电焊工、造纸工等技术岗位,尽管月薪可观,但企业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应聘人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技工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技工院校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中有设置,但学生报读的人数少,甚至有的冷门专业人数少到开不了班,致使用人单位出现“技工荒”困境。

2.产教分离致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很多技工院校发展服务管理专业起步慢,缺乏多样化、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新观念,同时,部分技工院校为了减少设备投入重理论灌输、轻技能训练,且未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系,产教分离,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用人需求,致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

3.我国技工教育与普教尚未衔接致使技工教育发展经历“断头路”。在生源的现实分布中,技工院校的生源都来源于被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筛过一遍的学生,人们对技工院校的学生不够重视,未把技工教育纳入正常教育的途径。部分从中技、高技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非专业对口、部分中技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都是中高职贯通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因技工教育与普教尚未衔接,导致当前技工教育发展经历“断头路”。

4.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双师型”教师短缺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共同问题。例如,广西全区的“双师型”教师也仅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27%;新疆喀什地区“双师型”教师仅占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在国家的和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技工教育虽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仍达不到学生和家长“技能改变命运”的期盼:部分学校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学生流失率高。如,在新疆喀什地区,技校学生流失率高达40%,有的技校秋季(9月份)入学报到有1000多名学生,国庆(10月份)放假回校时就剩下几百名学生,出现了较高的辍学率。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不完善,对教学质量的把关不严,致使当前部分技工院校学生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出后,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联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分步走”战略以及到2015年的初级发展目标。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与《规划》的出台,为新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明确目标,培养“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技工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德,实现全面发展。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政策,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当前,我校正在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启动“品德+技能”的教育教学改革,改善育人环境,培养“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

2.注重创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规划》明确指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重点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的机构或人员、对接技工院校并设立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岗位。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学校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融合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模式。目前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尚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国家可通过政府配套、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同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方面的优势及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1+1>2”效应。技工院校应主动出击,成立“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中心”,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对外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在带领学生“走出去”实习、就业的同时,邀请企业“走进来”设立校企合作班。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格局,真正使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更加突出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例如,我校在对酒店服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注重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与广之旅、南湖国旅、碧桂园酒店、华师粤海酒店等企业成立合作关系。形成“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两年期间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利用寒假、暑假,到对应的合作酒店、旅行社实习,第三年,由学校推荐学生前往对应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同时,将部分班级确立为“校企合作班”,例如“碧桂园班”、“华师粤海班”、“广之旅班”,在理论课程的授课中,邀请对应企业的资深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授课,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形成“课程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组、管理校企共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沟通,搭建中职高职贯通桥梁。《规定》指出,要实现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以往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是现今技工教育培养培养目标。技工教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我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直接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所需人才。职教与普教相贯通,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技校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这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以此为契机,我们应完善技工教育模式,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探索建构职前与职后、中职(中技)与高职专(本)科等紧密联系的通道,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除了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外,还可招收中职(中技)毕业生,通过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形式,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确保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4.重点扶植,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规定》指出,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可见,国家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学历、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水平、应用技能水平等要求,从而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创设条件,重点扶植专业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在注重自身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应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主动下厂,到对应专业的企业与学生共同实践,一方面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实践对学生而言无疑达到“身行示范”的作用,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重要途径,教师应及时总结企业用工需求以及运作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品德、技能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用人单位抢用的“德技双馨”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篇5

一、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要和谐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要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机制的必要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政治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以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

3、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就业困难问题等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建立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二是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机制

和谐的教学机制是和谐教育的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课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统一。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个体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和行业规范,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应当体现科学化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统一。目前,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愈来愈带有功利的性质,一些技工院校也纷纷调整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用性技术课程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学生扩展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生更热衷于个人就业目标的实现,放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这样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职业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看,要實现教育的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优化管理,这是搞好和谐教育的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完善与之相协调的学校管理。在强化目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明晰管理的层次和职责,提高管理的和谐程度和效率,以实现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发展乃至社会声誉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学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公正与情感的交融

社会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理应包括建立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等,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

篇6

从设计内容上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不可简单地等同于服务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因其包含服务设计的内容,在国内学界、设计教育界常被简单地等同于服务设计。这是因为,两者都是以系统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设计活动,且两者最终的输出物中都包含服务。作为服务设计的唯一输出物一一服务的实质是可独立出售或与商品共同出售的一些行为、利益或满足,是通过服务操作系统、供应渠道提供和传递给被服务对象信息、材料、能量、产品、体验等内容的整体过程。对这一整体过程进行设计的服务设计,其目的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其实质是有计划的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活动。在服务设计中,即使最终输出物是附着于产品之上的服务形式,也只能认为服务才是设计内容。对服务形式的附着物一一产品的设计,仍然属于传统产品设计的范畴。而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实质就是整合产品与服务的系统设计。包含以下三种类型(见图1)。第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i+o其特点为预设使用者或消费者持有产品,设计的任务是为提升产品的价值,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附加或整合一个新的服务,例如:产品的升级、维护修理等。第二种:以使用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其特点为产品是由服务提供者所拥有,通过经过改造后的销售渠道及支付系统,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其目的是通过共享所需产品的方式来增加物质产品的使用率。例如:共享、拖车和租赁服务。此时,在整个产品服务系统中,服务所占比重大于产品。第三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其特点为实物产品可以被新的服务所替代,服务提供者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来为消费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例如,在网络购物活动中,以在线支付系统来替代银行汇款方式。此时,在整个产品服务系统中,服务所占比重最大。由此看来,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中,产品与服务是不可割裂开来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与选择。并且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进行的设计,在产品规划、开发、生产、交付、使用、回收的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或结果进行预设。并且,其最终的输出物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社会事务创新模式十技术解决方案(工程的、设计的)形式。这个商业模式/社会事务创新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表述语言是进行统一化处理过的,能为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家、社会组织所共同理解的。产品或服务是为了实现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或社会事务创新模式的途径之一,其他的实现途径还可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平面传达设计等。从设计教育的角度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涵盖的设计门类较之服务设计更为广泛,且最终输出物的形式具有灵活的选择性,即在以完成系统预设功能为前提条件下,可以根据诸如成本预算等控制条件,选择最终输出物的设计形式。这就意味着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教育需要涉及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平面传达设计等设计门类多方面的知识。但在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中,真正打破设计门类界限的专业没有出现。最常见是在掌握本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专业设置上是以具体的设计门类为分类标准,并没有实质性地将其纳入,个学科交叉的系统思维中进行思考与设置。对于课程的设置与教授还是局限在一个老师对应一门课、一群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欧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一般放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参与课程的学生一般都为多设计专业背景,还有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课题设计。教授课程的教师一般由3一5人担任,教师的背景来源于不同专业门类,甚至也邀请校外业界专家从事某一段时间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和教授知识的多样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其获取不同专业的实践经验与体验;而最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增加学生获取的信息与知识量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其思考的范围和深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获取的设计能力。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价值为策略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首先可归结为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包括定义系统本身的元素构成、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结构(系统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系统的工具和实施方法等。这项工作类似于传统定义的产品的开发设计,需要在进行具体产品设计的之前,进行相应的设计定位,并规划每个开发步骤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策略的本质是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式,是一项进行规划的、广义上的设计活动。对于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其实是以何种策略完成何种功能的产品与服务整合系统的创新规划。这项工作不是针对单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基于一个系统提供解决性方案。其次,策略还指通过设计获取竞争性优势的计划。在商业竞争中,是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消费者,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全面性、长远性的谋略。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完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后,需要以策略性的思考来选择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最佳结果,即设计输出物。这里使用者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终端用户,它还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运输者、分销商、零售商、回收者等从,件产品或服务诞生之初,到其生命周期结束之后整个循环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组织一一利益共享者的概念。最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还包含如何实现系统的问题,即为所有的设计使用者或参与者提供实现策略性目标的手段。例如,在商业设计项目中,需要提供给企业扩张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方案,改善其进入现有市场的现有产品;为企业谋划出创新及改善的空间;为企业提供一份详细的工程预算,包括需要使用哪些材料、采取什么工艺、制造流程又是怎样,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此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使用可行性及产品表现的参考。根据上述的思路,在未来的设计教育中,首先应培养学生进行策略性的规划和系统架构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设计思维,打破缘自包豪斯时代的“形式追随功能”思想指导下、针对大批量生产制造的设计思维传统。其次,要通过搭建各学科协作的教学平台,在教授学生专业设计技能、知识与方法的同时,传授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帮助其完成产品服务系统的最终实施与执行。最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应紧扣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从多学科、多专业的维度解读政府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的需求和举措,解读企业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智’造”过程中的需求,构建基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政、产、学、研的可行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重点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于使用者户需求的分析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的重点。前文也指出使用者的范围涵盖了产品服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组织,这些利益共享者的需求直接影响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如图2所示,每一项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都与具体利益共享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在传统设计思维中,人的需求是与其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相对应的。由问题导入的设计可以较为准确地设计出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产品服务系统中,利益共享者的需求是会发生重叠的现象,这些共同的需求就是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深入的地方。对于使用者需求资料搜集、分析的方法,需要借助跨学科的教学与协作来实现。目前,在国内工业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加入了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分析作为个体的人或群体的人的教学课程,但由于不是主干课程,授课教师也未必是设计专业出身,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兴趣不大,也并不予以重视。到了实际课题设计的日创民,还是会以较为主观的视角去做设计,导致学科交叉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由此可见,需要完成一项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不仅仅需要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工程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就目前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对于“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的设计与规划任务是可以胜任的。但对于其他方面则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交叉教学来实现。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是基于传统产品开发设计、系统设计和服务设计的流程与方法之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步骤、内容及方法。目前学界对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流程的学术探讨和经验验证尚未有定论。下面将以笔者参与完成的一个项目作为实例来进行说明。RaianAir项目是笔者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完成的课题,其设计任务是帮助Raian。一一这个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闭塞的小城,整合地方产业及自然资源,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Raian。是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一个闭塞的小城,由于公共交通不便,很少有外面的人到这个小城来做客。但是离小城大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是意大利中部一个较有名的休闲城市,这个城市的露天海滩是意大利夏日度假的好地方。因此,偶尔也会有人顺道来这个宁静而又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小城旅游两、三夭。但是,这个小镇身处在Pe“gna山谷这个意大利自然资源保存最为完好的心脏部位,风景秀丽、居民质朴,仿佛世外桃源一样。

篇7

1.1客户端技术路线

支持个人电脑设备:在目前的个人电脑用户当中,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瘦客户端与富客户端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目前成熟的展现技术,支持个人电脑设备的接入与使用。兼容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中,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系统的展现层建设需要考虑对这三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兼容与支持。

1.2服务端技术路线

鉴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采取统一的技术路线:系统建设基于以XMLWebService为核心的当前最先进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Microsoft.NET,同时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标准。系统采用多层服务结构体系,表示层、业务层、服务层、组件层、数据层分开,以满足系统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协议无关性要求。

1.3基础设施技术路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采取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等资源的统一管控,形成资源池,做到基础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及智能调度,形成按需交付的IT能力。

2功能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资源产生的基本流程,设置了个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展示中心、市级资源管理中心、智能搜索引擎四个功能模块。

2.1资源建设流程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构想了资源构建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录播教室录课:教师登陆资源公共平台录制课程;第二步: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到私有资源库;第三步:各学校将资源汇总到武汉市资源公共服务总平台,形成资源云;第四步:资源云在人人通、班班通平台中的多种实际应用。

2.2个人资源中心

普通教师个人设有私有资源库,用于普通教师管理自己的资源。教师可上传资源,上传后可以暂时不(保存),也可以资源,后由学校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的资源可以供共享范围内的人员下载、预览、评分、评价。还有我的工作室功能,用以个人动态、公告、接收消息。

2.3学校资源展示中心

以校为单位建立的资源集中管理和展示的平台,可以管理教师提交的资源信息,建议校级管理员按照市级资源目录来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资源继续上传到市级展示平台使用。

2.4市级资源管理中心

各个学校上传的资源如果设置为完全公开的,教育局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的资源列表界面,批量选择资源,采集到教育局资源分类下。教育局管理员统一管理全市资源目录,将所有资源汇总展示。

(1)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支持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资源进行多种分类管理,一个资源可以属于多个分类,用户按照每种分类依据均可以查找到资源。系统不但支持资源分类的增、删、改操作,而且支持资源分类的合并、分拆、层级移动、排序等操作。

(2)课程管理系统资源建设以课程为中心,管理员可以增、删、改、检索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同文档、案例等参考资料的进行关联,设置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设置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查看、填写课程评估结果,查看课程评分等级。系统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同一门课程学习信息可以被不同的培训项目共享,又可以根据各培训项目自己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即支持一门课程包含在不同的培训项目中,在一个培训项目中学习完毕,则其他培训项目中的学习状态也同时变更。系统创建课件上传工具,使课件管理员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将课件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上,即使是包含视音频的大容量课件也可以直接上传,并自动将流媒体文件分拣到流媒体的目录。整个课件内容上传过程就像给邮件添加附件一样简单。

(3)参考资料管理增、删、改、参考资料基本信息,上传各种格式文件的参考资料文件,同可以统计参考资料的被查看、下载的次数和学生对参考资料的评价。系统支持大文件参考资料文件的直接上传。

2.5智能搜索引擎

篇8

目前,相关部门对注册考试及执业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这就意味着持有注册证书是一个工程设计人员进行相关设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对注册考试进行深刻剖析,以有利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应该把注册考试相关内容及一些考试经验介绍给学生,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具体实施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应当与注册考试共同发展。但是,目前课程的机械教条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如何将注册考试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事业也在日益进步,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这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给排水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修订及调整和注册考试的大纲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最近对一批规范进行整合和修订,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适当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求。比如,最新《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将原《建筑设计防水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进行整合,并将相互规范及条文进行修订,所以应将这些内容及时告知学生。同时,应将备考注册考试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注册考试学习时,注重规范和条文解释的内容对照学习,并侧重于从知识结构、专业体系来设计每一道考题,教学过程中如能参照注册考试考题组织教学内容,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固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涉及到许多公式与案例计算,如果板书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在目前教学过程中,课件主要内容和素材来自教材,课件的素材不够充实,尤其缺乏工程实际内容,课件表达也不够完整。《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1)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施工现场照片及管材、配件样本图片等资料,更新制作大量动画纳入其中,并将这些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应用于教学。

(2)对于一些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利用Flash等动画可形象生动地描述系统工作过程。如气压给水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给水系统的运行方式等内容,可使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解更加深刻。

(3)注册考试有大量的案例计算题,出题人会设置一些所谓的“坑”,致使有些考友一不小心会掉进去。究其原因,还是考友没能真正理解规范或条文所表达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案例习题。

(三)工程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下,学校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每级学生均有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和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另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岗位任职训练等工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使用各种规范、设计手册、标准和标准图集等,掌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要求方案正确、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另外,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作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两个重要过程,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而且还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认识实习更加简单。学生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自行到建筑物地下室或楼顶参观生活给水水池、生活水箱以及一些生活给水设施;也可自行留意观察家庭卫生间及厨房生活给水、排水系统和建筑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

(四)考试手段和内容的革新

可参照注册考试的作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扩大专业覆盖面,可涉及规范、标准及设计手册的部分内容。考试时允许学生携带规范和其他考试资料,注意实际问题的考察。考题方面,注重理论题目和实践题目的结合,多出工程案例题目。注册考试的案例题,看似简单其实比较难。特别是规范中的强制条文、小注、条文解释等,都是注册考试特别青睐的考试点,而往往这些考点易被考生所忽视,因而造成考试失误较多,易出现“掉进坑”的现象。比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表8.4.1中小注1规定:丁、戊类高层厂房室内消火栓的用水量可按本表减少10L/s,许多人在计算消防水池容积时常常忽视这一点,造成消防水池容积偏大,于是就会增加消防给水的固定投资和运行成本。

三、未来发展方向

篇9

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汽车工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汽车工业正以飞快的速度,朝气蓬勃的向前发展,它以其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就业面广的特点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着突出贡献。但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研发水平不高始终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核心竟争力提高的关键。国内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几乎被外国品牌所垄断,国内较好的合资企业,也仅能够对引进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不具备独立开发新产品的基础研发能力。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缺少市场研发能力,仅仅成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基地。这将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汽车企业研发水平不高,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问题导致,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是影响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自主开发能力快速提高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此,经过大量实际调研及与汽车相关企业人员、资深专家学者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校企业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提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讨一种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等院校的汽车相关专业,虽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但是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方法上,却具有一些相同的缺失。

(一)专业设置口径窄。

长时间以来由于教学方式、体制及学生重视授课看轻自主学习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口径范围小。使得学生的创新、创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

(二)目前汽车工程相关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现行的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培养,还要把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为了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除了提供汽车工程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应提供经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安排。

(三)教育学术化。

由于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学术以及理论性的内容,而减少了实训、实践的内容。

(四)重理论轻实践。

在没有实践场所训练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通过图片或PPT来展示实践内容,学生的工程实践、实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要改善我国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可以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校企应进一步加深合作与交流

现在的企业用人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看一个人的文凭,更看重人才的团队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进一步懂得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校园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当我们在积极探求办学体制多元化、教学理念多样化、内容机制灵活化的时候,可以把眼光瞄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企业机制是我们借鉴的对象,企业人才是我们培养的方向,企业技术是我们开发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力量,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发挥各方优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四、结语

篇10

教学模式的更新与丰富

化工过程设计本质上是一门基于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终究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同时,构成化工过程设计课程群的各门课程特点不一。例如,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主要讲授化工过程系统模拟与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立化工单元操作与过程系统数学模型及流程模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系统综合与能量集成的基础知识与策略,内容上偏重于数学分析;化工安全与环境则主要讲授危险化学品的储运、管理和处置,危险评价方法的确立,常见化工安全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及标准,包含许多法规、标准及规范方面的内容[4-5]。因此,化工过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必须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有所区别。如果只讲授理论不关心应用,教学时则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而过分强调应用,则易导致理论基础薄弱的后果。

1引入案例教学模式

笔者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依托于工程实际案例,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例如,在讲授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的动态模拟部分时,以甲苯单硝化间歇反应器放大模拟、热危害分析及反应器失控模拟为教学案例,模拟放大过程中由于热效应而导致的反应器内温度在短时间内超限这一动态过程,提出将反应方式改为半连续操作这一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控制阀故障、搅拌器故障、控制系统失效等冷却系统失效状况下反应器的失控过程。再比如,讲授化工安全与环境课程的系统安全评价与分析方法时,以氯乙烯悬浮聚合生产聚氯乙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失控聚合釜爆炸事故为对象,明确了爆炸原因应为体系压力超过聚合釜承受能力,继而分析出导致该事件发生需同时满足的反应压力异常升高、泄压失效和紧急处理系统失效这三个原因,再递进分析出导致反应异常压力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搅拌停止或引发剂过量,而紧急处理系统失效的原因则为计算机控制失效或加终止剂系统失效,由此层层深入,研究了反应失控聚合釜爆炸的多层次原因,从而使学生掌握事故树分析这一安全分析方法。案例教学因为具备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

2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笔者引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主张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化工过程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采用面向模拟设计项目的教学过程。同时,参考国外优秀大学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的使用方式,笔者不指定专用教材,而是提供一组包括国内外优秀教材和工具书在内的参考书目,并加强了课程网站的建设,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了网络课程,添加了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习题答案、模拟测试题和学生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源。实践证明,此方法针对性地打破了以往学生死记硬套教材的应试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文献调研的习惯,有效锻炼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