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4: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勤工俭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勤工俭学论文

篇1

(一)相关立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保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比较特殊和复杂,大学生在校学生的身份使得法律保护工作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出解释和调整。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见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勤工俭学遇到权益侵害的情况。此外《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虽然保护了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合法权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校外去勤工俭学。而学生到校外去勤工俭学遇到的问题是《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管理不了的。另外1995年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在校外勤工俭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有一个方便的渠道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劳动法》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外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条款,此外对于社会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也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还有法规进行协调和规范。

(二)求助选择不多

当前大学生在校外勤工俭学出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能够求助的对象比较少。一般来说,劳动、工商还有公安和舆论是大学生的主要求助对象。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几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因此在求助的时候大学生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劳动部门。劳动部门要按照《劳动法》行使职责,但是校外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并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其次是工商部门,工商部门的介入一般来说很少有主动的,只有在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介入。而其主要的管理内容是企业单位的登记还有营业执照的办理等,和大学生的权益问题关系并不大。再次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保护的是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一般来说企业或者单位很少会欺诈和威胁大学生。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属于严重问题。最后是舆论,而舆论的作用是警醒他人,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说当前如果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时候出现问题,他们能够选择的求助对象并不多,而且求助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劳动法》主要是调整劳动关系,要进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首先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的一个。首先是劳动关系要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等单位。其次,劳动关系属于城镇劳动群众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再次,劳动关系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最后是劳动关系属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同所招用的少量帮手和学徒。另外劳动关系属于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在保护范围之内。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劳动法之中计划经济的色彩也比较浓厚。《劳动法》规定只有属于上述五种关系之一才能够进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但是实际上《劳动法》的保护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狭隘的。我国的实际劳动者之中有不少都是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而《劳动法》并没有将这些人划入劳动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保护的是达到法定年龄的、依法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人员。比如说我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有社会组织里面的工勤人员、企业化管理体制的事业单位里面的非工勤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法》也在不断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对于虽然没有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但是实际上已经产生劳动关系的劳动人员也要进行保护。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勤工的法律关系一直比较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重要原因。

(一)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关系的两种意见

首先是劳动关系。不少专家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时候,实际上是和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的。在这一意见之中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当成具有从属性质的关系。也就是说直接将大学生看成是劳动者。所以他们提倡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应该属于《劳动法》保护,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劳动法》的使用范围,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笔者认为,这样的意见虽然考虑到了大学生勤工俭学具备有一定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但是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复杂不仅在于此,相比较于其他劳动者来说学生显得比较特殊,他们属于在校学生范围,因此不是正式在编职工。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不需要承担勤工俭学大学生的社会保险义务。另外,大学生勤工俭学也享受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不满足适用社会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其次是劳务关系。部分专家认为大学生不满足法律意义上关于劳动者的要求。因此在处理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时候不能按照劳动者关系问题来处理。坚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坚决反对将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划入到劳动者问题之中。他们提出了这样一种意见,即大学生的勤工俭学问题应该是民事雇佣关系问题。但是如果采纳这种观点,许多大学生的权益就都得不到保障了。比如说劳动待遇、工伤还有保险等。此外因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一样,因此当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矛盾纠纷的时候就不能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大学生选择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大学生不仅要付出昂贵的诉讼费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不少本就家境贫寒的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二)大学生是否是法定意义上的劳动者

其实这两种观念争论的焦点不是别的,就是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是否是法定意义上的劳动者。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考虑他们是不是劳动者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确定。首先我们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稳定而且长期的,即大学生会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方去参加工作,并且按照正常的流程取得报酬、并且其所做的事情和他的专业关系比较大的话,那么这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是可以被当成法定劳动者看待的。

四、改进大学生权益保障工作的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给大学生法律保障

改进大学生权益保障工作的质量首先就要求我们完善立法,给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看成是非全日制的劳动者,并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非全日制劳动者用工保障制度。其实就是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当成是主体之一进行考虑。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将《劳动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扩大其适用范围,将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障范围之内,给予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签合同的权利。这样一来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在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此外我们还应该就调整的《劳动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并且出台正规的司法解释。最后,我们要在制度这一高度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要求用人方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签订书面合同以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除了立法之外,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介入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解决之中。首先,劳动部门应该主动介入到这一问题之中,主动监督用人方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笔者认为,劳动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比如向法国劳工视察组织、工会等学习经验。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工作,防止中介骗取大学生的钱财。此外司法也可以考虑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大学生勤工俭学诉讼问题简单化、快捷化,为大学生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大学生和学校应该注意的地方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性。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对《合同法》和《劳动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至于手足无措、毫无办法。另外大学生在寻找中介机构的时候也要好好考察中介机构的合法性,查看中介机构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要尽量选择那些名声比较好、诚信度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此外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和用人方签订合同,这样有利于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学校而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勤工俭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2-02

随着高校实行收费上大学制度的变革,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影响上学,为此,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重视欠发达地区人群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对此政府和各级高校对这问题十分重视,并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口号”,高校有义务帮助,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特困生政策如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俭学等等。为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勤工俭学。一方面,缓解他们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素质。本文对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促进“勤工俭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家中以农业为主,来自城镇的不是下岗就是单亲家庭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就因为贫困,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劳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与人交往中自尊心特别强,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可能一件小事或一句简单的话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但是在勤工俭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直接或间接伤害着贫困大学生的利益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1 有限岗位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都坚持以学校为主,而校内岗位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一般都较少而需要的人又多,名额少的情况下,一些不是太困难的学生却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岗位,用人单位未能核实,只要提供就用,从而使勤工俭学资金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正性,即使实行竞争上岗,如果制度不完善,也会出现工资高舒适的岗位多人争,而工资少辛苦的岗位却很少人,甚至无人竞争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校内的勤工俭学多以饭堂服务员,图书馆岗位为主,随着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与学校脱钩,实行独立核算,因此追求经济效率成为其最根本的目的。以饭堂为例,大多数高校安排在饭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是让学生在饭堂帮助人洗碗筷,搞卫生每天中午下午各1小时,饭堂负责学生一日两餐,再适当向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岗位助学金,学生一日两餐得到解决,又可以锻炼自己,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有些高校里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工作没能得到跟踪管理,实行信息反馈,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执行中往往走了样,有的饭堂管理员,由于有了学生的帮助,就有意减少原有工人人数的使用,让学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把应该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学生,劳动强度大,而报酬未增加,特别是学生在中午一点半钟左右才能吃饭他们早已是肌肠辘辘,吃起来自然多点,这又会引起管理员的不满,个别管理员素质差的还会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发生争执或解雇学生。并对外宣布此学生表现差,而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由于工作多,疏于向学生了解真实情况,即使了解有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也不一定会如实讲出,为此,就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从而引起贫困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产生一些过激思想和行为。

1.3 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还不够重视

从广东省高校落实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工作来看,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说,积极主动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校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存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代替勤工俭学工作的问题。二是资助经济费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只重视教学保障和发展教育资源工作主观上未积极主动地落实10%的勤工俭学金和3%~5%的奖学金。三是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不够充足,部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很好地统筹和整合校内资源,岗位设置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四是极少数学校对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工作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扩大勤工俭学资金和奖学金开支范围。五是积极主动争取和赢得社会上的更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工作思路和渠道还比较狭窄。对此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认识不足,为何学校对勤工俭学的管理还不够得力,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经济影响所致,以上这些问题长期互相牵扯和影响。领导普遍意识淡薄,为采取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和减轻院校负担,怎样才为贫困生办实事办好事,应引起高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2 促进“勤工俭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为此要认真惯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切实做好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高校负责人要把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抓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笔者提出几点意见。

2.1 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善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首先设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帮助部分同学解决了生活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职业技能。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的特点:一是坚持依靠学生,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四是坚持多品牌,多种途径的道路,五是坚持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2.2 思想教育为“勤工俭学”者开辟绿色通道

由于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更重要,主要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真正地自强,自立起来。勤工俭学是件光荣的事。要借助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岗了就要认真负责,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要经常开座谈会并拟写工作报告,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评价。记入实践证,同时还要为特困生开辟“绿色通道”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调查和摸底弄清谁属于贫困生,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贫困生资料库是顺利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是具有民政部门的证明,通过调查核实,学校采取先注册报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同时济出岗位,让他们上岗,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证。

2.3 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的报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部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长期依靠传统发放贫困补助来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的做法,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会造成其人格扭曲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认为国家对贫困生有照顾政策,补助是应该的不拿白不拿,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除了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逐步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哪怕是把岗位的报酬提高一点。也比全部补助好,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则,有些高校把校内环境卫生全部由外边企业单位承包。钱自然外流,建议将所有的校内卫生交给在校大学生,包括家属楼道,学生宿舍以及各个部门的卫生工作,除了保留因个别人长期替代不可缺的位置而学生又有课时,其它全部由学生承包。当然还包括校内环境保护,废品的回收,又可以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收购处理废品,还可以换一定的钱额,只要有钱,这些学生在一种组织管理下进行,他们乐意接受挑战,去劳动而获得报酬。当然还包括校内教师请家教,钟点工。或陪伴退休老人等,只要全体广大师生献计献策,共同去关心,去发现,挖掘,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基本上可以解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岗位的话,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会参与劳动中来,在实践中获真知的切身感受,并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熄的精神。

2.4 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进一步挖掘岗位

由于贫困生多、学校可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相对较少,要全面做好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开拓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先不谈及社会,就拿学校来说就有许多岗位没人去考虑去挖掘。首先学校各部门的就应该尽量不招聘临时工和辞退临时工,特别是大字不识的临时工。除特殊岗位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临时工外,据观察有些高校为了照顾家属或朋友介绍有部分临时工素质差,不说初中生,就连小学生都未毕业或根本没上过学,如何在高校生存,在一个学校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文化素质却可以长期不怕影响学校的形象,好好地工作?对此,领导应重视在保证一些岗位确需技术含金量高,并要长期固定的某一岗位,在聘用素质好,文化高的特长临时工外,其它一律清退把岗位让给有需要的“勤工俭学”的贫困大学生们,相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不仅把工作很好地完成。他们甚至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这些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们感激学校给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力量,他们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更好地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同时让他们通过劳动树立敬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并通过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2.5 利用宣传工作,获取社会资助或用人单位自助

加大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力度,让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家喻户晓。对于勤工俭学不仅仅是一个筹款求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认识现实增长才干,培养自强意识的过程。例如2002年由《广州日报》和广州市招生办牵线,由知名企业单位集团和鼎湖山泉共同出资50万元资助10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这一举动在广州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效应。而对于用人单位是教育事业直接受益者,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自宗旨和意愿,在高等院校设立各类奖学金,特困补贴和勤工俭学基金等。扩大资助面,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或把双方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定向就业等与助困工作结合,形成用人单位资助教育,同时又得到相应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在资助期间发现和考察人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以上资助,要鼓励贫困生自建网站,内容和平时社会招聘人一样或内容更新鲜,比如个人简介、特长、家庭情况、需要些什么样的岗位等,依托学校的支持为后盾,通过网站,墙报专栏,和办理勤工俭学专刊等多种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在资助策略方面应采取个体式与团体式介入相结合的策略,用感召的力量服务和沟通达到资助和教育的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采取整合式,开发式的方法动员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实施平等的助人原则。只有这样的介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经济资助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国家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巨大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讲话.扩招后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2002,12:1-10.

[2] 刘艳.论勤工俭学中贫困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C]//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2004,9:266-269.

[3] 尹霞.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与资助工作机制创新的探讨[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53-258.

[4] 李伟德.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74-278.

[5] 陈建群.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介入策略思考[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49-252.

篇3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我国自全面推行这一政策以来,已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完善经济援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等路径来解决。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1994年,我国开始试点高等教育收费(双轨),1997年全面并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建立。收费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国际上通行的学生资助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每一种资助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实效。我国自1999年以来建立和推行以“奖、助、贷、勤、补”为主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试图在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为了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也发出了“决不让一个贫困子弟不能上学”的号召,并为此颁布了有关制度和方法,以及种种资助项目,虽然已有一定的成效,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长沙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分年级、系科、专业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回收率为91%。

在正式调查前,用重测法对量表的信度进行预测检验,两次测查间隔为两个星期,重测人数为40人,得出r=0.85,说明本调查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次调查主要从“你认为当前高校收费情况如何”、“你在校的主要资助来源”、“你希望选择的资助方式是什么”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对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情况的态度倾向

高校收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否应当收取学费,在目前已没有较大的争执。为了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倾向,设计了“你对当前收费的看法”一题。在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认为高校收取一定的学费是应该的,学费的收取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维护教育的公正性。但对于目前的学费标准,91%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收费太高,有8%的同学认为收费合理,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此调查结果和国家统计局2001年10月初颁布的数据基本吻合:54.3%的居民认为目前各类教育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增长速度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只有13.3%的居民认为慢了。

2.高校学生的主要资助来源

学生的资助来源是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包括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主要资助来源由高到低排列是: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贷款、其他。其中家庭资助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资助来源,92%的学生报告他们教育资助的第一来源是家庭,不足部分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在家庭资助之外的其他渠道中,最主要的是亲友的资助,约有84%的学生获得过亲友资助。而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学生资助渠道获得的资助,相对于家庭及亲友资助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友资助来完成学业。而高校目前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高等教育支出需求方面是有限的。在关于学校学生资助是否发挥了作用时,43%的学生回答“没有”,36%学生回答“不确定”,只有21%的学生认为发挥了作用。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提供的学生资助不足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继续其学业。高校在奖学金的发放上金额比例较高,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机会高,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较低。助学金的水平较低,它并没有有效提高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获得公共资助的水平。这说明现行的学生资助措施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没有实现公共资助分配的公平。

3.高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程度和对不同贷款偿还方式的支持程度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学生对利用贷款来支付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76%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通过贷款来支付高等教育成本,他们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并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有更高的比例表示愿意通过贷款支付接受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需求更强烈。

但目前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还比较小,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除了需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之外,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在所调查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一次还清;有98%的学生选择的还款时间是毕业以后,其中6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直至还清”,3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在一定期限内还清,在此期间每月定额还款”。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建立政府担保或准政府担保上前进了一大步,风险补偿金由高校承担50%。将高校纳入准政府级别的再担保体系,实际上是把以前银行承担风险的一部分转移到高校。这客观上使高校加强了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还款的拖欠问题非常难解决,为避免风险,高校参加贷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并且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偿还贷款,事实上没有真正起到让学生利用毕业后的收入来延期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作用。这样会影响学生贷款的愿望。

4.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41%的学生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在希望能选择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中,有97%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作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44%的学生把勤工俭学排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需求量很大。但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较少,工作与学业在时间上有冲突,在社会上找到的工作对学生同工不同酬,使很多大学生有勤工俭学愿望但没有机会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勤工俭学机会主要来自于自我推荐、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朋友介绍。因此重视勤工俭学在学生资助中的意义,在勤工俭学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的一个重点。

5.高校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情况的建议和看法

高校学生对学生资助的关注点主要是资助对象情况的真实性。在开放性问题“你对高校学生资助有什么建议和看法”中,80%的学生对是否将资助经费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表示怀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报税系统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确定能够有资格享受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勤工俭学等资助的学生,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达到学业标准但缺乏付费能力的贫困学生。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贷学金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贷学金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一)“学费减免”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减免1/4的学费,学校也将少收入6%之多,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有的省份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3%。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出现呆坏账,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

(三)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革命先辈们就有过“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举措,现在我们仍然把勤工助学当作贫困生自救的最佳途径来提倡。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助研、文秘、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9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第三,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四)奖学金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校都规定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湖南师范大学1998~199年对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全校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7人,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1人,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特困生3人;1999~2000学年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89人,获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2人,获三等奖学金的特困生9人。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

三、构建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个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应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人性化援助系统。构建这一完整的系统,需要完善经济资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

(一)完善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援助的策略、渠道和管理控制。

首先,要强化激励性资助,减少补贴性资助牌低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额度,用于奖学金。改革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实施办法,缩小额度和比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奖贷资金中,使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在目前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困难学生奖学金,单独评比,专门用于奖励刻苦学习的贫困生,使奖学金机制更加完善,真正起到助学作用。保证勤工助学资金到位,加强勤工助学的实施,进一步开发助学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岗位,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比直接发给补助的办法要好得多。

其次,要加强信用管理,发挥助学贷款作用。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国家的资助方式,对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起到了根本作用,必将是未来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因此我国大学生缺乏还贷信用便成了这一有效方法的最大障碍。因此强化信用管理,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是完善经济援助的保障。

再次,要规范援助中介,形成社会援助合力。所谓援助中介,是指一些社会团体,如慈善机构、基金会、援助中心等。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现在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一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海外工商巨子、文化科技名流、慈善机构甚至普通公民,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与成长。但我国相关的机构组织还不完善,这部分资金的流向渠道还不十分顺畅,因此应建立相关的公益机构,健全有关机制,通过法制的手段,对这些援助中介的职责、受赠渠道、资金管理、援助范围、援助标准进行规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时,应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真实地向社会反映贫困学子的艰难处境,唤起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的爱心,切实地帮助这部分学生。

(二)增设学业援助

所谓学业援助是指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的援助。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就业的各种困难。而这些问题靠经济援助、心理援助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整个援助体系中应对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贫困生弱势课程的学习提供援助。

同时,对贫困生薄弱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应提供援助。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各种能力的大平台,贫困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作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以致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

(三)创建和谐环境

篇4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4名学生,其中有17位女同学,7位男同学。经大学一年级下来,我班总体情况良好,班内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班被评为苏州市文明班级。现在我班已经进入了大二阶段,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习方面不抓紧,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良。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参加补考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多问、多做、多看,向优秀生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参加系、学校活动,如卡拉OK、网页制作等比赛。我班有几位同学在文娱方面表现突出,鼓励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活动,把班级气氛搞得更活跃。

3、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为他们不久要踏上社会打好基础。这方面准备在这学期多开展主题班会,如演讲比赛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在校内要尊重老师,主动打招呼;在参加公众场合注意班级面貌,保持安静,遵守纪律。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学期初,对原有的班委进行调整,每位班干部都认真写好工作计划,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搞好各项活动。

6、做好弱势学生工作。我班弱势学生主要对象是对学习不重视和有谈恋爱倾向的,在这方面我准备多场地家长联系,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7、做好勤工俭学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外出打工,目前我班有5位同学利用双休日在外勤工俭学,我将不间断地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8、关心住宿生生活。今年我班一部分同学住在东门,还有一部分同学自己租房。情况比较复杂,这就给管理上加大了难度,所以我将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经常光顾他们的宿舍。

三、班级主要活动内容

1、组织部分学生到苏州补考,并及时对学习上重视的教育。

2、向学生进行尊师教育,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启发学生用各种方式向教师。出版第一期黑板报。

3、组织学生参加开学典礼,进行思想教育。

4、组织学生一次秋游活动。

5、开展庆祝国庆节活动,出版相应黑板报。

6、开展一次演讲比赛。

7、组织学生参加工程系的卡拉OK比赛,争取进入院比赛。

8、组织迎新年庆祝活动。

9、组织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

篇5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模范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治教。

2、把教育事业列入镇乡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落实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教育体系完备。

3、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领导和学校建立联系点,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司其职、负其责,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环境。

4、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乡、村办学的责任落得实,效果好。

5、乡镇布局调整规划落实到位。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依托,川原乡镇全部撤并了300名学生以下规模的完全小学,山区乡镇实现了集中办学目标。

6、镇乡教委(教育组)人员配备齐,职责明确,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管理和服务工作搞得好。

二、条件保障

7、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教育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8、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项目专款管理规范,无挪用现象;积极扶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收效明显。

9、小学、初中的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达到省颁标准,托幼园所达到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校舍全部实现砖木结构化,其中川原楼房化学校达到80%;凡小学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初中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能够住宿,寄宿制学校安装有供暖锅炉。

10、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有一定数量的窗口学校。

11、重视学校内部设施建设。中心小学部室达到一部十三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心理咨询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完全小学达到一部十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内设配备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初中内设达省颁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内设配备达到省上有关规定的较高标准。

12、按规定镇中心小学建立了足够的劳动实习和勤工俭学基地。

三、干部和教师队伍

13、重视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有干部培训计划,有考核要求和奖惩办法;中小学领导均持证上岗;涌现出一批县级优秀校长。

1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按学科和编制配齐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全部使用在教育岗位;中小学及托幼园所教师岗位合格率均达省颁标准;有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的措施,效果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权益能得到落实和保护;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市、县级教学能手和新秀。

15、寄宿制学校配备有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的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

四、教育质量和效益

16、所有学校在验收前通过了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且优秀率达到80%以上。

17、学校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成绩显著。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省颁标准,有控制学生流失的具体措施;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措施,有经验、有典型;重视并抓好教育教学改革,镇(乡)中心教研组作用发挥得好;中小学承担县级有关教育教改项目并取得成果,有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重视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中小学教育质量在本县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抓学前教育,镇(乡)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学前班办得好;弱智儿童和盲、聋、哑儿少能随班就读。

18、教育综合改革,三教统筹工作效果显著,中小学开展劳技教育,有专兼职教师,有实习基地或巩固实习场所。

19、重视发展成人教育。镇(乡)政府有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镇(乡)农技校办学规范,内设齐全,在全县属一流水平,村农技校办学面达lOO%,有校舍、教员、教材、教学计划;围绕本地区主要产业搞好农技教育和科技推广,使60%的从业人员受到培训,学有所得,《扫盲工作条例》落得实,15周岁人口中非盲率,青壮年人口中非盲率达到规定标准,有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具体措施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措施。

五、程序、办法和表彰奖励

20、教育强镇(乡)的命名表彰每年进行一次。其程序是,各镇(乡)政府对照标准,先行自评,认为达到标准后,以镇(乡)政府名义向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写出自评报告,由县区组织督学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市上提交书面报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终评验收。

篇6

临近结业的学生常被媒体冠以“准毕业生”的称谓,但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准毕业生是指基本完成学校或训练班的学习任务,并已经达到规定要求,但还未获得学校或者训练班关于许可结束学业证明的学生。本文所探讨的准毕业生仅着眼于已基本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并达到规定要求,但还未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的大四学生。

本文中“准毕业生”所具有的特征有:第一,必须是已基本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并达到规定要求,具体体现为已修学分达到学校的毕业标准;第二,必须是还未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的大四学生,若已经取得了毕业证书,原则上也就不存在《劳动法》保护不能的情况。

二、准毕业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确认问题

(一)劳动者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或领域对于劳动者范畴的界定都有各自的着重点。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主要从劳动关系入手,是指用人单位的相对方,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主体。根据我国《劳动法》可以将其定义为:依照法律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服从其管理并获取相应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二)准毕业生是否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1.劳动权利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前提。《宪法》第42 条第1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该条款以根本大法形式确认了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准毕业生作为公民理所当然具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具有劳动的权利不等同于具有劳动法上的劳动权利能力。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12 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正是援引该条款作为准毕业生不具有劳动者资格的理由而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笔者认为该条款并不能够当然推定准毕业生不适用劳动法。《意见》第4 条规定:“公务员和比照施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显然准毕业生并未被列入排除适用的对象。即使对《意见》第12 条作文义解释,该条款所针对的也是在校生不以就业为目的,通过劳动以获得报酬补贴学费、生活费的情形。实践中,准毕业生以明确的就业意思表示与用人单位洽谈,以期能够与其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明显已不属于勤工俭学的范畴,不能因此规定而否定准毕业生的劳动权利能力。

2.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判断一个自然人是否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主要从年龄、健康和智力、行为自由等方面来认定。

(1)年龄标准。结合《劳动法》第15 条,除少数少年班的学生有例外情况外,准毕业生均能达到这一标准。

(2)健康和智力标准。根据民法通则对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可以认定准毕业生原则上当然符合健康和智力标准,除外情况:不能完全辨认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未满16 周岁的人、已满16 周岁未满18 周岁且并不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3)行为自由。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仍需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和管理,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不能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笔者认为只有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本身为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明确禁止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大学生才不得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准毕业生作为即将面向人才市场的求职者,其求职行为是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鼓励和支持的,可以认为其具有事实上的行为自由,而不应拘泥于形式。

三、准毕业生兼职与就业、实习的区别

准毕业生对毕业有期待权,但毕业的最终实现建立在专业实习和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因此准毕业生参加实习是不可避免的,期间还会存在其与兼职的重叠现象。虽然目前法律并未明确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但仍有必要区分就业与实习、兼职的区别。

(一)劳动法上的就业认定问题

劳动法上的就业指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公民,参加社会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的职业。从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的界定来看,形成劳动关系必须满足四个要件:1.合法性,即主体必须合法,包括用人单位具有合法的招用劳动者的资格和劳动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然客体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2.从属性,或称依附性,即劳动者被视为用人单位的组成成员,且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全面管理、服从单位的规章制度;3.有偿性,即劳动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相应的用人单位负有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4.职

业性,即这种劳动为职业性劳动,从而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要求经过特殊的培训才能胜任该职业。除此之外,相比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劳动关系通常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二)兼职与就业、实习的区别

实习与兼职的目的性不同。对于准毕业生参加岗前实习,无论是自行“打工”还是学校推荐实习,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累积实践经验,解决正式入岗后的磨合期,而非从实习期开始就正式到单位工作,遵守其规章制度,获取相应劳动报酬。实习的无报酬性也是其与兼职的相异之处,即使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给予实习生一定的金钱,也不属于劳动报酬,兼职则一定会有与其劳动相应的劳动报酬。

在区分兼职与就业的区别时笔者认为应因情况而异。对于准毕业生兼职,无论是规范就业还是非规范就业,可以确定兼职具有合法性、有偿性这两个特征,但依附性和职业性的认定则不确定。如果准毕业生在事实上必须接受单位的管理、服从其规章制度,同时由于其具备职业技能而受雇于用人单位,应视为与用人单位已建立劳动关系。对此,用人单位不应以准毕业生的特殊身分而损害其劳动权益。若司法漠视甚至放纵用人单位的这种观点,将会造成企业利用法律漏洞,恶意低价利用准毕业生的后果。

转贴于 四、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不足及完善准毕业生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的对策

(一)《意见》第12 条关于“勤工俭学”的规定及其不足

劳动部门《意见》第12 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该规定显然不能保护准毕业生的兼职行为。

1.时代适应性的瑕疵

《意见》制定于1995 年,时至今日已经13 年了。当时还未实行高校扩招,劳动力市场基本上达到供需平衡,大学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也能通过毕业分配找到工作,因此当时大多数准毕业生通过“勤工”补贴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非以就业为目的从事该职业,其兼职行为应当定性为勤工俭学。但在1996 年《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通知中基本上使包分配政策成为历史,大学生正面临惨烈的人才大战。特别是近年来,准毕业生不会等到毕业证书颁发时才去人才市场应聘,而是趁大四空闲时便外出找工作,为就业做准备。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高度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若仍视这种兼职或“就业”为勤工俭学行为,则难免有违社会的发展趋势。

2.规范对象范围的瑕疵

从《意见》第12 条可以看到该条规定笼统地将在校生作为调整的对象,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笔者认为符合年龄条件的在校生大致可以分为在校的高中生、仍接受管理的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和准毕业生这三类,应当对这三类在校生进行分类规定。

3.规定本身文义性的瑕疵

规定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误解为在校生兼职不成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也即不受《劳动法》保护,毫无例外其想法也同样适用于准毕业生。这完全造成了对准毕业生兼职性质的扭曲,如果对某些应当认为是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也仍然适用该条款,显然有失公正。

(二)《劳动法》第68 条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及其不足

2008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三节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规定。该法第68 条还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笔者认为该条规定虽然看似对于兼职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调整范围的固定性和内容抽象性等瑕疵。当下,大学生兼职的形式多样,仅凭法律规定的这一抽象概念并不能涵盖其范围。因此准毕业生的兼职业同样很容易地被企业有目的地规避,从而使《劳动合同法》得不到适用,用人单位还视可以肆无忌惮地我行我素。

(三)完善准毕业生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的对策

一方面,准毕业生作为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其劳动权益的保护是国家必须关注的,因为这不仅关乎社会现状的稳定性,更关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国家的行政部门作为管理者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尽管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准毕业生劳动权益保护不能的情形,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劳动法》中规范“准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仍然存在不可行性,立法者不可能为了某一特殊群体而去改变立法,因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具有稳定性,而不能朝令夕改。笔者认为应当要求两方主体,即劳动部门等相关行政部门和高校对该问题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台行政意见,规制准毕业生的兼职行为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为管理劳动和就业的机构,应当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其的职责,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规制用人单位的各种行为。因此,劳动部门可以先出台关于调整准毕业生兼职行为的暂行条例或意见,或者将对准毕业生的法律保护措施单列于暂行条例中,或者将准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的兼职行为所形成的关系作为劳动法所调整的对象。

2.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实践方法

实践中大部分准毕业生都持有《毕业生就业协议》找工作,当准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字后,该就业协议即生效。但是该就业协议并不等同于劳动合同,它只是劳动合同签订前的一个当事人之间关于就业的协议,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一旦出现纠纷仅能依照《民法通则》及相关规定作为法律依据。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在《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备注条款里尽可能周全的保护准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如约定工资待遇、保险事项等,这种预先设定可以为准毕业生提供更好的保护平台。同时学校作为一个可以与用人单位相抗衡的主体,也应当义不容辞地以协议第三方的身份来保护准毕业生的权益。

3.大学生职业者协会的纵深发展

大学生职业者协会的兴起为准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但是目前各大高校的职协规模并不大,而且内部机构的设置也并不完善,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准毕业生提供人才市场的求职信息,只是充当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中介者,起到沟通作用。笔者认为应当从多方面深入发展大学生职业协会的功能,不仅是中介功能,还有服务功能。例如,通过与劳动法专家或者学者、律师等签订共建意向书,为准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咨询等。

准毕业生兼职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若不对该现象加以规制则很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恶意利用立法漏洞,廉价利用准毕业生的劳动力,同时还不给予必要的劳动保障和劳动条件。因此,对于准毕业生的兼职行为进行规范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供求失衡的现实背景下,规制用人单位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保护准毕业生兼职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各方应当予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昌硕主编.劳动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年版.

[2]房绍坤,郭明瑞.劳动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篇7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

学 历:本科

毕业院校:*****大学医学院

专 业:临床医学

现工作地:上海****医院***科

工作岗位:医院信息管理(医院网络维护及信息管理,兼职营销宣传策划)

申请职位:医院信息管理、临床各科住院医师、医院市场推广策划、医院医务管理等相关职位

联系方式:138********(上海号) [email]*******[/email] (Email)

自我评价

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熟练的操作技术及较强的自学提高能力。

为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有一定的市场策划推广经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素养; 责任感强,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

大学学习及实习感言

四年大学的临床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更使我信心百倍,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资本。

实习兼职工作及经验

从实习开始便着手规划组建医院信息系统(HIS)[医院门诊计价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药房管理+药库管理+出入院管理+护士工作管理+电子病历系统+中医医嘱+住院信息中心......]

制作了医院的网站

成功引进多名医学专家并已组建专科,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知名度,同时负责专家的日常生活照顾工作;招聘了一个班组的护士。

实习期间还负责医院全体职工的计算机知识普及和提高教学工作。

策划多起医院活动宣传方案

通过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对医院的整个运作流程及财务医务等相关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医院的基本构架及文化理念

熟悉了相关的医疗政策法规

尤其是学习到了一些实习医院院长先进的管理理念

实习期间有意识的到药房、药库、器械科、医保办、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及相关后勤科室实习,对以后的医务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休息时间走访考察了京城的部分三级医院及优秀民营医院,学习和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文化和先进的理念。

在校期间社会实践

2002.11―2003.05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系就业单位,就业招聘信息 ,协助举办招聘洽谈会,收集就业信息,完成就业网站初版。

2003.07―2003.09 ****城区,开办暑期家教培训班。

2003.05―2004.05 院校内各部门勤工俭学。

2004.07―2004.08 ****学校,电脑教师

2004.04―2004.12 ****精英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网络信息员。

2004.082005.11 ****市安琪幼儿园园长,负责全园事务。

2005.062006.03 北京市****医院临床综合实习

2006.032006.06 河北****医院信息科

2006.072006.09 广东省***市****医院-市场策划

2006.10 上海******医院-网络咨询及推广

英语能力

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对English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初中至高中英语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大二一次性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四级(CET-4),大三又一次性通过六级(CET-6)

计算机能力

医学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Win xp+win server2003+office+html+css+asp+ps+dw+sql+access+日常软件+网络检索及应用+硬件维护

职业规划(发展方向)

医学信息管理,医院临床各科医师及辅助科室医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网站的制作维护,医院的行政助理等。

论文方向

①民营医院的现状(管理,市场分析调研,运作,规划等相关课题)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042班学生,我的名字叫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自己学习、成长的经历和感悟,感到非常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定理想信念,在进取和奉献中全面发展》。

其实,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曾有过失去方向的彷徨。上高中时那么刻苦那么努力,为的就是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却因考试时没有发挥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我曾想过去复读,而且还在复习班上呆过几天,可是我最终没有选择重读,因为我思考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我到底是为什么上大学?人生的追求难道只是为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校徽吗?就算上了有名的学校,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照样会动力不足、空虚彷徨。既然无论在哪里都必须奋斗,我的奋斗为什么不能从这里开始呢?我相信做与不做不一样,认真去做与敷衍地做更会有巨大的差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要成为真金而不是镀金,来到我们学校以后,我决心要在这里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习是一个学生永远不变的职责,四年来,我始终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我努力让自己的每一个小时都做有意义的事。一有时间便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渡过,我总是鼓励自己:多学、多做、多思考,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多挤时间多干事就等于延长生命。勤奋总能获得硕果,四年来我的各科总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前列,曾拿过两次班级第一名,一次第二名。大学四年间也曾获得过“专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感动资环·十佳学子”等荣誉称号。

我在学习上爱钻研,但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参加学生会的工作,为同学服务,同时增长自己的能力,匆匆忙忙穿梭于校园中,那种心境,那种充实感是很舒服的。大学四年间我曾先后担任过我校第一届学生助理班主任,我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我院分团委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生活部组长,班级学习委员等职务。任职期间,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曾组织过“烈士陵园扫墓活动”、“论文设计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各项活动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篇9

规定如果学生在本学期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方面有突出表现,学生有典型的助人为乐的行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行为,那么该同学可以在考试前两周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向任课教师提出免考申请,由免考委员会评判是否达到免考标准,免考委员会可由授课教授、班团干部等组成。最终免考的同学名单在学生中公示,来体现免考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此外,如果本学期有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学生,应取消申请免考的资格。免考的本质是鼓励、引导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起到比“考”更好的教育意义。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我们提出的新评价标准弥补了实践教学评价的空缺,其中参与教学和实践占评价的60%,可以将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主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对话、讨论、项目研讨等课堂活动中来。课外实践主要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把书本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能更好地体现了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初衷。

(1)课堂实践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成果拓展型模式来进行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将网络媒体作为一种认知的工具,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来,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参与的合作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此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可包括案例布置、小组研讨、成果展示、知识拓展等四个环节。案例布置,教师可通过课程网站进行公布,并就案例中的要点进行简单提示,要求学生就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概述;小组研讨,教师可把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学习研讨小组,并设定组长负责,整个研讨过程是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和讨论的过程,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示研讨成果。成果展示、知识拓展可同时开展,该环节由学习小组一同学以汇报的形式做成果展示,并提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的最佳时机,其他同学可以利用研讨时搜集的知识进行回答,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论文。整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对研究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拓展。

(2)课外实践可以通过模块研究、宣传展示型实践模式来进行

篇10

F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学术训练,他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读化工专业。化工专业是这所大学的王牌专业,功课很重,考试非常严苛。他以高三的学习强度度过了3年,却在第四年的时候,由于课业重和兼职校外实习而 “挂”掉了一门难度高的专业课。这门课上有超过1/4的人不及格,他们想毕业,只能在学校里再待一年,等待重修的机会。

F的同学S成绩很优秀,在系里名列前茅,申请了本系的研究生,却收到了拒信――原因是本系老师不希望招收本系毕业的本科生,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希望他们到别的大学读研究生,增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生存能力。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不过却可以折射出美国大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除了学业,学生还有实习和社交的“压力”,国际学生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背负着学生贷款,所以学生在课余打工也成了常态。你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穿梭在课堂、图书馆和勤工俭学的地点之间。你也时常可以看见他们在课业紧张的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在教室门口席地而坐,匆匆啃上两口汉堡,然后进门上课。

美国是一个重视体育的国家。同中国由国家来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机制不同,在运动方面有天赋的美国孩子都是要自费训练的,也要按时上大学。他们的时间表往往要比非运动员学生紧张很多。每逢重大赛事需要请假的时候,他们的教练会开具证明,缺课可以,但作业和考试是一样都不能缺,最后的打分标准也绝不会因为你参加了什么比赛,得到了什么名次而破例加分。所以学生运动员们往往会把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到学习上来,比赛成绩好、学业也优秀的孩子并不少见。

运动员的教练们会例行在每学期的期中,给运动员所选课程的教授发评估表,请教授来评估一下这个学生的学业进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助等。在这样的关照之下,他们在学业上想掉队都不容易。

D在高中阶段爱上了滑雪,经过3年苦练,颇有天赋的她凭借优秀的滑雪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入读了西部一所大学。她每天都要训练,早上5点起训练到开始上课,下午放学了训练到晚上10点也是常有的。可是学业上别人通常最多是修双学位,她却选了3个学位:经济学、运动学和体育管理。因为她的梦想是毕业之后有机会经营自己的滑雪俱乐部。她常年是一身运动装,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来回换衣服”。

本科生很拼,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读起来也一点不轻松,尤其是博士生,能够毕业往往是要“脱一层皮”。理工类的研究生如果是读实验学科,一年四季在实验室里待到午夜也不奇怪。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这种作息和安全问题,安排了校园“护路使者”。晚回家的学生,给学校的安全中心打个电话,安全中心就会根据距离远近,派来至少两位经过安全训练的工作人员,护送学生到车站或者到家。

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一学期选上3门专业课,那阅读量是一周二十来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他们的功课通常可以在家里或图书馆完成,不必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稍微高阶一点的课,往往要学生“批评”阅读的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读透彻,还要求学生跳脱出来,说说论文的种种不足之处。这样的作业对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术精神的培养十分有效,可是做起来却着实很花时间。

博士生们除了面临科研压力之外,还要先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博士资格考。通过了这门考试,才能正式开始做论文,而且会获得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博士候选人”。理工科的博士们通常在第一年的年末就要参加这个考试,有些社科博士则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要参加。

我的一位社科类博士朋友M,就在第三年的年末参加了这场考试。在考试之前的大半年,她就全力以赴准备了,最后的3个月,更是足不出户地在家里读书做笔记。

M的闭卷笔试长达8个小时,由她的4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出题,事先她只知道会考到和她论文题目相关的理论部分、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部分,但并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她担心中间吃午饭会影响她的注意力,便只带了一些户外运动时候的能量食品和饮料到考场。这场8小时的考试的确既考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又考验人的体力。

芍苤后,M得知她的笔试通过了,非常开心,马上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庆祝。又过了一周,她的口试也通过了,这样她就可以专心开始准备论文的开题报告了。

然而,不是每个博士生都这样幸运。J是经济学的博士生,一路苦读,从国内的重点高校毕业,以优秀的成绩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项目全奖。由于缺乏经验也过于紧张,第一年末的博士资格考试没有通过,按照系里的规定,他只能退学回国。有的学校会给没有通过资格考的学生拿硕士学位毕业的机会,而一些学校或专业则没有这个选项,学术生涯只能戛然而止,所以博士生在考试之前的紧张程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了资格考才算是博士阶段万里走完了一半。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来形容博士阶段的工作实不为过,有相当一部分博士资格候选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论文,名字后面就一直挂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称谓,意为:完成了除论文以外的所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