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5: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篇2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最新学科,是有着很大吸引力的学科,是化学的启蒙学科。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着充足的兴趣的,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更是对一切的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这一兴趣点变得无限延伸,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叫他们始终保持这种兴趣,激情,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把演示实验放在教学的首位

新的教材中演示实验的数量不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兴奋点之一,只有把他们的爱好兴趣激发到位,才能学好。演示实验的实现,是对概念,原理的最好解释,是对知识的验证,是学生观察的最佳途径,完成教给学生操作的教学,我们教师要做到的是操作规范,演示到位,现象明显、分析准确。例如,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教学生认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指导孩子们阅读教材,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出红磷燃烧的条件。

2.家庭小小实验的必要性

新教材中的十几个小小的家庭小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帮助,孩子们的兴趣也进一步加强,把课内的只是延伸到了课外,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点燃泡沫,观察现象,孩子们动手了,观察了现象,最后都深有体会的说不能燃烧泡沫,要做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些小实验的利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更加牢固。

3.课余时间开发兴趣小组

对化学有着兴趣的学生不少,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把他们组织到一起,开展一些比较好的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搞一些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等。要锻炼孩子们多动手操作,多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操作好实验,锻炼孩子们的操作能力和技术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最佳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都是实验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都要提醒和帮助学生们做到的,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我们在做演示实验时注意自己的操作要规范,实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糊弄完事。对于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规范也要时时提醒,做到科学、严谨、严肃。孩子们在做酸的性质的实验的时候,叫他们认真观察现象,认真记录现象,每一个学生都是瞪大了眼睛去观察,用心去观察,及时的做着笔记,对于盐酸过量的反应现象也做了观察和记录,做了比较详尽的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孩子们整理药品、打扫卫生、整洁桌面,为后边的实验者扫清障碍。

对于一些比较常用的操作,我们可以采用简洁的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比如: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要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等等,还有就是酒精灯的使用两查、两不、两禁止。我们在气体制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给孩子们提出几点要点,一个是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对整个制取装置中的仪器的了解和操作,三是要有正确的制取方法,四是正确的检验气体的办法。这几点缺一不可,丢失了一点,我们就会前功尽弃,制取不出来我们想要制取的气体,只会看着干着急,干瞪眼。最佳的学习方法适合的是我们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教材,学生,教学方法三者合一,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二、电化教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吸收信息,而这些,大脑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结构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学习的革命》)。不可否认,教学中,严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脑的发挥,然而,长期下去,右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那些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而又带有思辨的现代化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直接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同时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电化教学的初步尝试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更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的赞颂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的风貌,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鉴别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形象,使其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优秀的作家,正是通过对声、色、形、情等方面的描绘,来感染读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更好地突出语言特点,强化其作用,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利用语音手段,辅助教学。茅盾先生的小说《春蚕》中,描写小轮船的汽笛的声音是:“呜!呜,呜,呜──”,只用了四个字,三种标点符号。如果我们把它单纯作为科学语言来看,则启发读者的感官,让其联想,具体说明了老通宝被第一声汽笛从沉思中惊醒,随即他又听到了两声短促的汽笛叫声。再进一步分析,这四个字,三种标点符号,反映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经济渗透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农村,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老通宝以及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贫穷落后的根源。学习这一段时,教师请同学们朗读,并录下音,反复比较,然后再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其中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里边十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调动了人的视觉与听觉。这里,作者不仅表现了再现音乐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述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学习这首诗,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描摹理解不深,但我们如果借助CSC备课系统的多媒体朗读,便可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中,进行联想、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利用幻灯片、录像片,辅助教学。鲁迅先生的《药》中,描写一群人观看杀夏瑜的场面时,这样写的:“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这群看客,要是制作一张幻灯片:一边是一只被手提着的鸭子,一边是一群伸长颈项的人。制作时再夸张一些,教学中一放,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一段描写,如果不深入分析,轻易地忽视过去,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这段文字,前半部分描写了白洋淀水乡的辽阔无垠以及盛产芦苇的富饶景象;而后半部分却是通过大家对白洋淀席的赞誉,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理解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深究此处的描写同表现作品的主题以及展开情节的关系。因为,水乡是这样的美丽富饶,白洋淀人民又是这样的勤劳智慧,那么,当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这块美好的土地、威胁着这些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时候,只要稍有一点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吗?以水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参军,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年轻妇女们在斗争中的锻炼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出现的。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学习时,如果先放一段录像,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印象,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推出,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风景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制作六幅画面,借助声、像的巧妙结合,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沙漠驼铃”一幅画面,先推出自然风光──辽阔、平坦、空旷、寂静、燥热、单调的沙漠;然后,推出人的活动──驼队出现,声色俱备,顿时使荒原充满生机,从而突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

篇4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

第二,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篇5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教学策略不断翻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空间,学校的总体教学氛围也较以往有所改善。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讲求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单词或语法,但鉴于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教师只有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以及差异化方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

1.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内容概述

所谓的运用“差异化方法”来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指的就是在英语课堂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来巩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及其理解能力等因素放在教学的首位,进而采取灵活多变且有针对性的教学,令不同素质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获得收益。实质上,差异化方法教学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非易事,因其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既往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有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从一段时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差异化方法教学的实施不仅得到了教学双方的认可,学习氛围较为良好,而且,运用改模式能够起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一点的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从具体来看,则要从英语课堂训练差异化教学、英语小组分类教学以及作业评价分层等方面,来巩固小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成果,进而在不打击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运用差异化方法教学,能够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弱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压力。例如:在时下,有很多小学生在学龄前接受过英语教育,则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就会较为活跃,因为这是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一旦谈及到他们擅长的领域,就会勇于表现自己,相反,则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学前没有接受过英语教育,在课堂上的反应则会过于消极,甚至会产生自备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就要格外注意那些不善言语的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这样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完毕后,通过表扬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策略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英语学习小组的模式,渗透差异化的英语教学内容,从而缩短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英语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且能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结语

篇6

生态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生态化、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生态化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生态教育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它既包含家庭教育,又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它是一种全民性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等。生态教育既是自然性教育,也是社会性教育;既是共生式教育,也是个体式教育。它是终身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研究发现,“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填鸭式,陈旧式,应试式,厌教式,厌学式,母语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同时,也有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李红梅老师指出,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生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英语听说教学跟不上要求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几个方面。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现场教学的观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调查,笔者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归纳如下:第一,教师过分注重讲授法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凭借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但是,该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美国近代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始终只关注所要教授的系统知识,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学生彻底掌握了它并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时才具有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过多依赖讲授法而忽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必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与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掌握和应用迁移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积极接收和掌握英语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迁移在其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全人”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因为主动“要学”,更多的是由于“被迫”的原因,如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升学考试的压力等,进而导致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的内驱力。并进一步指出,认知的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与欲望。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某种地位与尊重。而附属的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认可。很明显,后两种动机都是外部动机,而第一种动机才是真正的内部动机,是有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对知识的兴趣而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将影响学生追求学习质量,而不是表面的成绩。出于外因所诱发的外部动机,学生可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不求甚解。”

三、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与功能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与障碍,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造生态化的课堂。那么,何为生态化的课堂呢?黄俊官研究指出,“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方法、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也有学者认为,“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换句话说,生态课堂是以生态教育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又有哪些呢?第一,自然性。“自然”的本来含义是指“天然,非人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

大自然是天然生成的,自然性是天然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生态化的中学英语课堂因自然而充满活力,学生因自然而更加自主。在这样足够自然、自主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身上的自然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个体不断得到发展,其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第二,系统性。这即是生态化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缺一不可,否则整个生态课堂便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生态课堂中,各个因素作为整体的形象在进行活动。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仅仅是个别所谓“优等生”的发展。只有着眼于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平衡性。生态化英语课堂中的平衡理念,是指在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协调与适应,互相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学英语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念,将英语教学中各个因素看成自然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调试,相互作用。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达到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及身心的平衡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性。生态课堂是平衡的课堂。其实,这里的“平衡”本身已经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当各个要素相互调试与适应,以此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没有平衡,绝无可持续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其他组成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系统,进而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课堂主要包括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在有效的生态化课堂中,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与不完善,都将对整个课堂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课堂生态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他们一起构成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从课程教材、班级人际关系、班级学习风气以及班级管理制度四个维度来看,生态化课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第一,课程教材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教学生态资源。生态化课堂的滋养功能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学生态资源的组织者、加工者、转化者,通过对其重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将客体性知识逐渐内化为主体性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独特认识,保持与外界的动态平衡,进一步获得生成性知识,促进其身心发展。第二,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社会性环境。生态化课堂中,以班级人际关系或者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一经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群落”中得到实现。不同的班级群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那些积极正面的班级群体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而那些消极负面的班级群体阻碍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第三,班级学习风气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环境动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上的具体反映。一旦形成班风,便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同层次的班级学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同的动力促进作用。第四,班级管理制度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规范性环境。形成班级管理制度的模式对于能否发挥这种规范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教师指导—学生协商制定模式”比“教师制定—学生执行模式”更能创造民主宽容的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自觉有效执行,更能体现师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平等,更能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生活等,离教育的理想目标更为接近。生态化的英语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圈”。在这里,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思考不仅有利于习得“是什么”,更有利于学会“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动态的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和谐的、全面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构成一个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得到全面实现,师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四、中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的实施策略

生态化课堂是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宽容相待、民主交往的课堂,是实现课堂生态主体双方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枯萎、凋零。课堂应该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课堂生态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生态化的课堂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学英语生态化的课堂理当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

(一)以生为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教师、学生、教学生态资源与教学生态环境是构成生态化课堂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其中,学生是核心因素。生态课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方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只有当学生将教学中所传授的东西逐渐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约翰.杜威指出,“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主张以儿童、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自然地,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与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实现其身心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以师作导———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于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生态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引路人,教师要更多地担负起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责任。生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学到许多”。教师要实现其专业、自主发展,最理想的方式便是通过合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全面开放、互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与学生、其他教师积极交往合作,互相沟通,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感,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三)以教学生态资源、环境为依托———建设和谐、民主课堂

篇7

一、单一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叫做“注入式”或“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组织得法,调配得当,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在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上就会拥有独到之处。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式”都是主流的教育方法。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长时期看来,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都有这种提法,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无法将课堂和知识完全交由学生支配,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

二、中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中对课堂做过系统的分类,我们参照可以得出五种形式:

(1)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是主要的一种形式。(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即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作业法、操作法等。(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比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与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学中,不再愿意完全被动地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调整,用多元的方法来引导、刺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定义

多元化教学活动,即摒弃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为根本,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趣味的生活化内容。

2.建立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校情构建教学模式。校情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3)考虑讲授的课型即讲授课程本身的内容。

3.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讨论

(1)说明文课型:参与式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近找到一处古式建筑进行参观、学习,现场讲授。在参观之前,我采用学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文,了解古代建筑的特征、术语。其次,学生在参观时通过手绘部分结构图加深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复原本市古城部分建筑并绘出图纸,当做假期作业。假期回来,我们召开了研讨会,许多小组做得都非常精妙。可以说,在学习中将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既使学生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2)文言文课型:读诵法、写作法、基础知识竞赛法。

虽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较远,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了解它,比如:读诵法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节奏,了解内容。讲《项脊轩志》的时候,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学案疏通文义,然后引导学生重视三读,一读生字词,二读文义,三读感情。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作,以文言的形式写一件自己难忘的事,要求不超过50字。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在写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成为语言的习惯。通过朗诵会的形式,引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运用竞赛法强化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3)诗歌课型:品读法、表演法。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把品味语言的韵味作为学诗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如果是单一的模式,久之必会生厌。《邶风·静女》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细节描写很突出。我让学生用哑剧的形式即兴表演,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在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发给学生画笔和纸,让他们在充分体会诗意后给诗歌配一幅插图,要求最大限度地展示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作者的心境、情感。

篇8

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不断探讨,重新设计《化工热力学》课程绪论讲述,首先向同学们提问什么是化工热力学,问题提出之后就介绍化工热力学实际是包含化工过程和单元操作和热力学两方面,其本质就是介绍化工过程的能量利用和节能减排,这样介绍之后,同学们大致明白了该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于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同学们已经通过化工原理和化工工艺学或精细化工工艺学的学习有了初步了解,并不陌生,拉近了同学们与这门课程的距离,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解答其疑惑,就需要抛出第二个问题化工热力学与物理化学的区别,这个时候要充分调动同学们讨论物理化学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讨论意识到物理化学基本学习的是理想气体和理想液体的热力学,对于真实气体和液体的介绍比较少。通过这样的讨论之后,老师再向同学们介绍化工热力学实际上就是解决实际气体和液体的热力学问题。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大多数同学将来都是化工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该门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讲解,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学们既对该门课程有了初步认识,同学们觉得思路清晰,一环套一环,基本避免了空洞说教。

2注重章节横向联系、提炼章节要点

化工热力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授课体系,注重各章节知识的横向联系,深入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深层次内涵,将书本上的内容提炼出来讲给学生听。比如在讲述偏离函数的时候,要把偏离函数和状态方程以及对比态原理、常用热力学基础数据结合起来,推导合适状态方程下的偏离函数,并求取常数值,指导和鼓励学生们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对比温度和对比压力,偏心因子和基础数据估算热力学过程。这样整个课程通过偏离函数就可以形成有机统一。对于课程中的封闭系统和敞开系统,同学们在物理化学中并没有太多深刻认识,在课堂上我抛出化工工艺学中的氨合成,这样的问题使同学们感受到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对于氨的合成,同学们都知道N2+3H2→2NH3,在反应平衡之前,组成都在发生变化,在反应之前和反应平衡之后,组成都是不变的,这几个状态下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有助于同学们对化学反应的整个过程的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包括均相封闭系统和均相敞开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3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如果采取大量板书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同时该门课程要向同学们展示大量化工设备图片,必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学教学必须要师生互动,而师生互动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所以要设计多层次多方面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问题设计有难有易,可以促进整个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考,问题都设计的简单,学的较好的同学就会无所事事,问题都设计的难,跟不上节奏的学生会一脸茫然失去学习兴趣,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化工热力学的精髓实际就是能量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时候,同学们对于能量利用还有基本的认识,因为在物理化学里面就谈到了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但是对于节能减排,却没有深刻认识。结合国家目前大力致力于关转停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并提倡绿色工业和绿色居住,同学们了解到能量利用和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于能量利用,要有实例,比如向大家介绍1摩尔水在气化完之后是水在液态的时候体积的1603倍,而体积增大正好做工,正是因为如此,蒸汽机才能带动火车,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基于此,激发同学们想到汽油作为工质做工,让汽车跑的更快,让飞机飞的更远,让轮船遨游大洋。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碰到,原来能量利用是如此重要。正是因为能源的普遍利用,国内自然环境正经历伦敦雾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阵痛,节能减排和能量合理利用就尤为重要。

谈节能减排和能量合理利用很重要,这是同学们必须要慢慢接受的观点,要深入大脑,案例很重要。比如说煤矿的使用带来了大量粉尘和大量排放和地质危害,所以国内正在大力开发煤制油的技术以及更清洁的原料天然气。而石油的地下存量已经在减少,大庆油田已经进入老年,这也告诉同学们石油和煤矿,天然气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总有用完的一天,同时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都有一个害处,就是燃烧之后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都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地球的温度在上升。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替代能源呢,同学们普遍感兴趣,而且也是科技工作者共同的难题。这个时候我会在适当时候抛出水制氢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课题,作为老师是知道现在很多研究小组都在研究水制氢的课题,也是科技界的热点和难点。但是对于同学们而言,同学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只要电解就可以实现。

我的问题是,当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枯竭,而清洁能源风能和水能不够用的时候怎么办?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么样实现用2度电制备得到的氢气实现的能量超过2度电,比如说3度电,那么这将就是一个全球能源的革命。同学们欢喜鼓舞,有同学马上发现问题了,用2度电的能量生成的氢气能转化为3度电,这不可能,不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这个时候,说实话,我满心鼓舞,因为同学们进入角色了,对这样的有建设性的问题要在全班讨论,怎么办?然后我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太阳能,如果实现了水在太阳下就可以电解为氢气,显然这就实现了能量守恒,而且氢气燃烧之后是水,全球就有了可大量再生能源,而且能源清洁,燃烧之后没有对环境产生影响。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同学们对新能源和热力学第一定律有了深刻印象,也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能量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篇9

差异目标的制定需要以学生目前学习的情况与现有水平(即学生对于任务独立完成的情况)为基础,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因此制订的计划具有盲目性,未真正发掘学生的可发展区间.学生可发展区间的明确能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现有水平与可到达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引导,实现学生的成长.为了改善差异目标的盲目性,提高目标的可实现程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掘,通过对学生在个体情绪、兴趣特长、思维意识等多方面的了解,来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可发展区间,从而对差异目标进行灵活调整,制订“滚动性”的学习计划,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将单一的目标转变为多元化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根据现有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由量的增减达到质的飞跃.另外差异性目标的制定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有水平的不足,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力,根据现有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差异化目标.而差异性目标的制定应该分为以下步骤,首先确定基础性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性(识记、理解、应用)的学习方法,对基础性知识进行传授,保证学生能够对于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方程的基础性解法教学;其次需要制定中层目标,将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技巧传输给绝大多数学生,主要侧重于综合性、提高性的教学,例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增加一定的难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最后需要制定发展性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少数可以掌握复杂分析与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学生,通过加强性的教学让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得以更加完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只有通过分层式的教学才能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分别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鼓励差异思维,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好学、求学.现下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都出现了偏差,教师始终未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此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来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思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益于打破现下师生之间互动少的僵局.例如在原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数学课堂上缺乏生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的打击,教师往往将此看作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表现,而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数学中的神秘,只看到其中的枯燥乏味.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忽视是造成这种课堂气氛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成长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思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自己的肯定,从而找到学习的自信,增强主动思索、提出问题的勇气.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才能将互动与沟通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化生硬为融洽,让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来收集学生具有差异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具有差异性的解题思路与解答结果,并且尊重每一名学生对于数学题目解答的个性化思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某一种思路来解答问题;对于思路独到的学生应该进行表扬,同时补充其中的不足;另外也应该尊重存在缺陷或者走向误区的解题思路,在倾听学生想法的同时进行引导.

三、提供机会,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点拨,让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习题内容.在知识应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知识的补充与延伸,例如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资源(黑板报、墙报)设计解题技巧、竞赛园地、趣味数学等栏目,布置动手操作、合作测量、调查统计等形式的作业,来拓展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例如在“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相似三角形具有哪些特点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找到答案.有的学生画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来进行对比,有的学生通过不同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对比来进行分析.各种思路、各种方法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了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强化主体地位

对于学生个性化解题思路的尊重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利用活动与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思维发展的过程.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活性得以提高,从接受知识的被动方逐渐成为展示个体个性的主动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正确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拼剪、创作,制作成相关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数学的奥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到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篇10

优化课堂结构,关键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探索实施开放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更为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教师备课、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像制定预案一般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优化课堂结构,就需要备课中加强对课堂各环节的预设和准备。一是做好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教师要更充分地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进行预设,多角度、多方面认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思维,对各类可能的异常情况,例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做好思想准备,准备好应对之策,以便能及时处理课堂意外情形,使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二是合理把握课堂容量和教学节奏。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从课堂管理来说,也是一大重要策略。保持适度较快的节奏,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重要,若教学安排过缓,在一个问题上过久纠缠,学生便会失去兴趣,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开小差。三是科学安排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一些教师总是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意志,师生之间缺少和谐的互动交流。例如,学生就某个例题有其他解法,或者对某个知识点有不同见解时,不注意加以利用和引导。这类情况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

(二)课堂管理中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保护。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支支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灵性发展的平台。在激励、鼓舞、唤醒中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造学习。一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而“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多让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老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三是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是合理进行变式训练。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自己编题、自己解答等方式,逐步提高思维强度和训练效率,开阔学生的思路,防止机械模仿。五是及时注意学生反馈。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提问,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二、注重增强课堂“情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往往由于畏难而不喜欢学数学,教师应该着力增强数学课堂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情感交流,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一些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出现的情感问题等不闻不问,或是一味批评打击,导致产生逆反心理,讨厌和畏惧教师,学习兴趣全无,教学成绩也会大幅下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用春风化雨般的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仅是良师,同时也是益友。

(二)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游戏活动、探索发现活动上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三)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总理与外国友人交流中的一个有趣故事:一次在陪同外国友人参观时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称将所参观的一栋五十层的高楼“低价”卖给对方,其中第一层1分钱,第二层2分钱,第三层4分钱,以此类推,每层楼翻一番……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这样买房子亏不亏,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最后会有那么贵),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创设背景,结合实际改编教材。很多教师都感慨,一些问题虽多次强调但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往往是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创设教法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法背景,因地制宜巧妙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修改,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科学创设思维情境,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思维情境,才能促进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情境的创设应贯穿在新课导入、新课教学、练结全过程。

(一)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思维情境。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若不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巧设悬念,形成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疑点,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三是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师应适度加压,促进知识迁移。邀创设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情境,这种情境中学习积极性最高,跃跃欲试,教师一旦适度启发,则能获得经由探索后征服的成功体验。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层层设问,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展示前人是如何思考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并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三)在课堂练习和总结中创设思维情境。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可通过分析“错误题本”,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设思维情境。总结在一堂课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在小结时,要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也可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创设出思维情境。

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应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应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在不懂之处“作记号”,如:二次根式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作上自己的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这一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