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习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1: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实习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实习教学论文

篇1

“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教学模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要求,符合教学实际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教师,基本任务在于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设计好相关讨论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特别是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设计,引入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对理论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点和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的进程和课堂教学中讲解的重点,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新视野,也是现代思维科学的新成果。

二、《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但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

1.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这门课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为主的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强势地位,对学习起着绝对的主导性,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学习也只成了一种工具。

2.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单一

这门课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政策知识掌握程度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以考前背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学习,平常课堂学习走过场,考完试以后知识就忘记。这样的学习违背了大学课堂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比较缓慢

一方面,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已成习惯的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力比较强势;另一方面,该课程教学计划中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量比较大,容易导向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既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限制思维的拓展。作为高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主导课堂”的理念就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鉴于此,笔者以《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堂教学改革为任务,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工具的模式,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为主导的课堂,以学习成效的提升为核心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转变教师只作知识的传声筒的角色,完备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以“只有有效的学习、没有有效的教学”为指挥棒,建构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教师教学成就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的“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模式的建立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进行,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成就学习的目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目标上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目标简单地以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讲完了知识点为依据,不管学生听没有听懂,也不管学生听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则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并且能学以致用为目标。具体而言,根据《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的特点,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二是要求学生学会本学科的一些的学习方法,如案例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分析和运用,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2.教学项目上的改革

以往课堂教学项目主要着力于教师对政策与法规知识的讲解或传授,学生在课堂上记录知识点,考试前背诵知识点,考试后就忘记。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这种单向度传送知识的教学内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引导继续推进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前对学习的引导。课前学习的引导是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可行性,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做法为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分为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上课之前,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学生进入单元学习之前,为学生如何学习这个单元的知识提供学习线索或学习指导,这个引导主要包括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线索,告诉学生看教材的哪些内容,使学生明白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适当的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即根据单元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问题(项目),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讨论,以达到先学后教。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课堂中引发学生积极提出新问题,将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见解展示出来,将获得问题作为学习的重要项目。新单元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具备了多少有关学习新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情况,以便在新的学习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实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根据单元测验的结果,进一步确定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或供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对于单元测试结果没有达标的同学,通过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矫正手段,强化学习。课堂教学中,强化讨论式教学的方式,讨论的问题包括课前布置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课后延伸。课后对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探讨,形成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3.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教,担任学生学习什么的指导者、学生讨论问题时形成对问题的正确理解的引导者、学生学习中遇到疑问的解答者的角色。以此,在整个教学的方式上,改变单向度的知识传送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两者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的情况强化学习效果,或者让没有及时掌握阶段目标知识的同学进行知识的补充学习,或者让已经掌握的同学进入更深层次的下阶段目标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一方面,根据不同单元的知识点,或针对同一问题组织所有小组代表发言及全体同学讨论的方式,或者将一个问题进行多层面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小问题进行材料准备,老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小组的成员在学习上形成互助和推进的关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中心,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教师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并根据学生讨论或发言的情况,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力的新问题,以及补充新的知识,形成一种学生学习为主体,导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4.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策略

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教学策略

1.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了大量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3

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所有职业院校的共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1]。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成效。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2]。本文所阐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样,包括了实验、实习、实训、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但在内容的选择、实施的过程、组织的形式和采用的方法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带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其教学是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3]。因此,我们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时,应根据职业性这一主要特性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教学的场所也应与职业环境相同或相似,教学的过程应与职业工作的过程相吻合。只有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一般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应用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模块组成。一般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职业应用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课程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五部分组成。

从学分分配上来看,以秘书学专业为例,一般实践教学环节仅占4学分,职业应用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占43.5学分,两项合计47.5学分。占总学分的30%。

三、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1.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过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以秘书学专业为例,实践教学的学分为47.5学分,理论教学的学分为112.5学分。两者的比率为1∶2。可见,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学体系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实践时间少,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2.实训内容及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没有体现职业性。课程设置的顺序仍然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编排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该专业主要依据办文、办会、办事、商务活动四个职业活动来设置课程,但在课程安排上并不是依据文秘专业的职业活动来安排学习顺序的。以商务活动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为例,该职业活动包含的主要课程有:电子商务(第3学期)、市场营销学(第4学期)、秘书专业英语(第5学期)、商务沟通(第5学期)、名牌战略(第5学期)、市场调查与预测(第6学期),这些课程分散于各学期中,并没有围绕商务活动这一职业能力集中设置。由于专业课程没有围绕某项职业能力为主线集中设置,无法完整体现职业活动的整个工作过程,职业性不明显。

3.集中实践缺少系统的综合实训项目,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中实践设有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项内容,与普通高校集中实践的学分设置基本一致,缺少系统的针对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没有体现职业院校实践性的特点。

4.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脱节。由于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各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与本专业的课程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此,每年学院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学生参加考证前的培训。而培训通常是在周末或晚上进行。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感到质疑。

四、对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改进的设想

1.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少,导致学生实践时间有限,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将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至50%以上较为适宜。

2.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五环节,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五环节,即:课程见习与实训、专业小综合见习与实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个环节。首先,每个学期设计一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以某一个岗位或岗位群的某项工作任务来设置相关课程,再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及难易程度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每门课程又围绕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学到某个岗位的单项技能。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整个工作过程。其次,每个学期末开展专业小综合见习或实习。教师根据每个学期的学习领域设计一个专业小综合实训项目,使本学期学习的各单项任务都能包含在此综合项目中,让学生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该项目。专业小综合见习或实习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三,在完成各项专业小综合见习或实习后,进行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将学生到中职学校的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至一个学期,即18周,同时将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专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至18周,这样,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和中职学校进行实习,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在就业前得到充分的岗位锻炼,有利于学生就业。最后,毕业设计安排在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期间完成,实行双导师制,由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选题,完成毕业设计或教学论文。

实践能力培养五环节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编写一套科学的专业实训教材,建立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和工作任务或项目来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可以规范实训内容,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时有针对性,且目的明确。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实训内容。同时,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实训教学的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任务实施成果的评价,其标准为产品的技术标准;二是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的评价,包括熟练程度的评价,其标准为岗位标准操作规程;三是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任何一个方面的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评价的结果应以恰当的途径与方式向学生反馈[4]。只有对实训内容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将职业资格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统一,实行“三证融通”。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应试者或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或能力的凭证。它与学历文凭不同,而是与某种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5]。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内容也是基于某个职业领域的职业活动来确定的。因此,两者的内容应具有一致性。将职业资格证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相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与毕业证“三证融通”非常必要。学生只需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就可顺利通过相关职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考试。这样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4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黄建国、喻金水、谭少虞、邱伟华、王金瑞、胡银泉、黄宗仑等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参加了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意味着我们将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走进课堂,同时也意味着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和影响周围的其他教师。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充满困难、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新经验、新发现以及新的飞跃。

    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本次培训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本人受益匪浅, 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骨干教师的作用。    共2页,当前第1页1

篇5

v加入收藏

v免费注册

v用户登陆

v入会指南

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1站试卷2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

站内文章搜索文章标题文章作者录入者关键字所有栏目领导讲话├党建党委├人大政协├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思想宣传├统战民政├政法武装├安全稳定├群众团体├经济工作├城建环保├经贸商务├财税统计├发展改革├办公厅室├农林牧渔├工商计生├国土质监├旅游广电├科技卫生├劳动保障├民营招商├乡镇街道├交通运输├粮食档案├物价审计├政府综合├老龄残联├教育文体├水利气象├扶贫开发├目标├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学校讲话├企业讲话├高层讲话会议发言总结报告├个人总结├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活动总结├党政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述职述廉├考察报告├情况报告├自查报告├计划规划实习报告演讲致辞├竞聘演讲├就职演讲├爱国演讲├征文演讲├其他演讲├会议致辞├节庆致辞├欢迎欢送├婚丧致辞├晚会宴会├生日聚会├慰问贺电├会议主持├开业闭幕├其他致辞├祝福诗诵├倡议致信├节目串词主题征文各类材料├事迹材料├汇报材料├经验交流├申报材料├求职自荐├简讯报道├贯彻落实├学习体会├工作体会├企划方案├企业文化公务考试党团辅导├民主生活├入党申请├入团申请├转正申请├鉴定材料├党课讲座├思想汇报├党会发言├入党相关党团知识常用公文├通知公告├规章制度├决议意见├请示报告├文书合同├实施方案├会议纪要├公文范例├法律范本├模板简历├岗位职责├辞职书├检讨书广播稿学术论文├经济管理├文教卫生├政治法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企业管理综合论文学校用文├计划总结├教学体会├试题资料├教学评语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数学论文├德育论文├英语论文├政治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生物论文├历史论文├地理论文├自然论文├音乐论文├体育论文├美术论文其他论文文秘知识├文秘写作├文秘常识├文秘礼仪├名言谚语├精品文章恋爱情书站内帮助├站点动态├推荐导航主题搜索

输入公文的标题,字数尽量少,不能带标点

您现在的位置:莲山课件>>文秘公文>>学术论文>>综合论文>>正文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427更新时间:2006-9-33:28:09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烤烟种植面积、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吸烟人数等4项指标雄居世界第一。与这些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烟草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品牌营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企业存在着巨大差距。就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万宝路”品牌的拥有者)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以及营业利润等方面都超过了我国所有烟草企业这些指标的总和。中国的产销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为什么在一些“核心”指标上要远远落后呢?思潮公司认为:除生产技术外,我国烟草企业在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商品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品牌营销在烟草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国的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有哪些不足呢?我们将以西方发达国家烟草企业为参照,探讨我国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香烟的品牌建设收到区域的限制

烟草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地方政府为了通过高额的烟草税收来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限制中国烟草企业品牌营销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已经三令五申地指示不允许地方保护,但是这个趋势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这样使外地卷烟进入当地市场非常困难。上海思潮市场咨询公司在进行一项调查时发现,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香烟在登上外地市场货架的难度相当大,甚至在有些店铺里,只能把这些香烟存在仓库里。短期来看,地方的烟草公司的利益确实得到保障,但这无疑损害了那些以全国市场为目标的大型烟草企业的利益,更加抑制了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

然而,短期之内消除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思潮公司建议烟草企业在推广品牌时首先要考虑本地市场及周边地区,然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

2中国烟草品牌过多,且以低档烟为主

我国烟草市场卷烟品种过多,每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知名度也不高。据统计,我国烟草市场上生产卷烟的企业有几百家,现有品牌2000多个。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市场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Morris)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超过40%,“万宝路”品牌人人皆知;而日本日本烟草公司(唯一一家政府授权的烟叶买主和卷烟生产者)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主力品牌MILDSEVEN在全球内几乎家喻户晓。

在我国的2000多个品牌中,低档产品占绝大多数的比例,且供过于求,而中高档产品的供应量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可以说现在正是塑造中高档品牌的良好时机。同时,这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有相当的帮助。我们发现,国外烟草企业的主力产品都是以中高档产品为主。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路任重而道远!

3让烟民多一点“上帝”的待遇

品牌是由消费者建立的。“消费者就是上帝”这一真理在烟草行业同样适用,这也是日本和欧美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企业要树立起品牌形象,必须清楚消费者的需求与感受。感受消费者的感受,担心消费者的担心。一些国外烟草企业率先在开发产品时降低了香烟中焦油的含量,加入其他替代成分,以减少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国内企业和西方企业在这一方面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不要老是把精力放在改变香烟的口味或是包装上,更要提倡“服务兴烟”,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想想,让他们真正作一回“上帝”!

4广告宣传需要另辟途径,出奇制胜

由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禁止烟草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广告。同时也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广告。那么我们企业有什么样的方式既对品牌进行了宣传,又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英国著名的英美烟草BAT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1912年,英美烟草就出巨资在英国圣安德鲁斯设立了一年一度的“登喜路”杯国际高尔夫公开赛,经过几十年的孕育,“登喜路”杯已经成为了国际著名的高尔夫赛事,同时,“登喜路”香烟也借此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品牌。

同样,为了让长大之后可能成为烟民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记住包括万宝路在内的香烟品牌,莫里斯公司曾经别出心裁地印制数千万个精美的书皮免费赠给全美的许多中小学。并在书皮上加上附注的“请三思”、“不要吸烟”等暗示性字样,既让反烟人士抓不到把柄,又着着实实地给莫里斯公司的万宝路等香烟品牌做了间接营销传播。这一举措在当时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展示了莫里斯公司在公众面前的健康形象。我国企业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不难得到一些启示。

5品牌宣传要考虑“品牌内涵”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烟草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应当注意宣传媒介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选择符合品牌特点的宣传手段。“万宝路”品牌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以粗犷豪放的形象,根据这一特点莫里斯公司所选择的宣传手段之一是赞助F1的法拉利车队,他们所看中的就是法拉利车队的奔放、狂野的品牌个性与“万宝路”的特点非常吻合。“万宝路”让消费者联想到一个潇洒、豪迈的成功男士形象。

品牌营销的“本土化”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70年代香港市场“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宣传充分证明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在香港播出时,香港人虽然欣赏它的画面和音乐,却对终日骑马游牧的牛仔却没有好感。因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牛仔是低下劳工,这在感情上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种状况,万宝路迅速对宣传策略作了调整。于是,在香港电视上出现的不再是美国西部牛仔,而是年轻洒脱、事业有成的牧场主。经过这一改变之后,万宝路香烟在香港迅速打开市场,销售量直线上升。

6企业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在这一方面,莫里斯公司依然做得相当出色。该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万宝路牌香烟外,还拥有MaxwellHouse牌咖啡和MillerLite啤酒等产品,这些品牌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加利福尼亚等地进行了房地产投资。正是由于多元化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才使得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一直稳坐烟草界龙头老大的位置。

篇6

 

国际经济法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让目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不符合其发展步伐。本文从教学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司法考试(下称司法考试)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建议将国际经济法教学结合司法考试进行改革,为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牢固掌握课程专业理论和顺利通过司法考试做出有益尝试。

 

国际经济法泛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是高等教育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司法考试的必考内容。

 

司法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统一组织的国家级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其意义在于提高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挑选优秀的法律人才。司法考试虽然有其庞大的考查范围和固定的考试大纲,但是近年来其发展趋势已更注重灵活性和分析性,更紧密地与实际法律工作结合。这无疑需要有效的法学教育方式和完备的法学教育系统。

 

鉴于国际经济法教学与司法考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辩证关系。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司法考试对国际经济法教学的导向作用,推进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是当前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分析。

 

一、司法考试为国际经济法教学提供动力

 

(一)司法考试发挥对国际经济法教学的促进作用

 

国际经济法教学与司法考试二者相互依存,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司法考试对国际经济法教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结构模式的选择有指导作用,是可能动摇法学基础理论教育的一种挑战,也是为法学基础教育带来契机的一种机遇。能够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必定也是在课堂学习方面的佼佼者。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法的课堂教学。

 

作为高校国际经济法一线教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司法考试对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影响,抓住司法考试提供的契机,依托司法考试这个平台,将司法考试渗入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推动法学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国际经济法教学不能因司法考试而失去方向

 

目前我国高校法学基础教育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着眼于法学知识的普及和法学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而司法考试在于提高国家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挑选优秀的法律人才,其考试内容和试题设计远远要比法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复杂得多。两者在制度设计、性质目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由于各个方面的就业压力,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已经成为我国很多法学院校衡量法学教学活动的标尺。法学课堂教学多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开张,课堂教学成为司法考试的附庸,仅从法条出发讲解知识点,丧失了课堂教学本应具有的启迪学生思维、构建理论体系等功能,令本应丰富多彩的法学教育却变得空洞化。笔者认为,法学基础教育不应是司法考试辅导班,不应是职业培训,而应着眼于法律人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的形成。因此,应试教育模式绝不是法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对法律价值认知的提升才是法学教育的精髓,法学基础教育的独立地位不可动摇,课堂教学不应因司法考试迷失方向。

 

(三)在课堂教学中接入司法考试视角有利于推进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

 

司法考试作为法律人职业生涯必须通过的职业资格考试加之其与法学教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使得司法考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可以依据司法考试的基本要求、考察科目以及命题方向予以调整,渗入司法考试有效地促进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结构的整改,教学改革也会更加符合实际,更好地融入现实法律问题。

 

法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司法考试与法学基础教育的辩证关系,将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接入司法考试视角,遵循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以司法考试为着力点,促进国际经济法教学的全面有力改革。

 

二、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目前的法学教学活动侧重于理论传输为重点内容,司法考试不作为其结果的验收标准,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法学教学活动多采用演绎法,多侧重于讲解基本概念、识记知识等内容。理论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法学基础教育中显得无可厚非。然而当学生们遇到具体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其根本无从下手。故,目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法律专业的学生晋升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事务者需要耗费大量的努力和时间。针对这些显著的问题,笔者建议应从实际法律案例融入教学活动入手,配合模拟法庭的课堂外教学,改变仅仅由老师讲课的教学模式,发展成辩论交流的灵活课堂模式。虽然基于国际经济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讨论式的改革方式仍待完善,但可以借助司法考试的合理渗入,量身打造出属于国际经济法学科自身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更好地为广大法学学子服务。

 

(二)国际经济法缺乏实践教学的客观环境,内陆地区高校尤其如此

 

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性学科,体系繁多,内容复杂,内容均涉及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国际仲裁等,该内容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在其日常生活中极少有机会接触或实地了解,所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的方式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相比较于沿海地区高校法学学生能有机会前往港口、码头、外贸公司等机构学习、实践,内陆高校法学学生基本没有该种“待遇”。作为国际经济法教学教师,也无能力以一己之力解决诸多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参观等事宜。而司法考试作为一项侧重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职业资格考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予以实际运用的能力是其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能否顺理通过该项考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为国际经济法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的客观环境是目前该门课程急期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涉及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的能力培养以及法学学生顺利通过司法考试的关键因素。

 

三、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渗入司法考试题目的案例化

 

国际经济法是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应为关键点。司法考试的出题模式越来越灵活,学生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国际经济法的精髓,积极地去探寻问题的实质,用创造性的思维,才能透彻地学习好国际经济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每个知识点上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愿意自行去探索相关的新问题。个案分析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烙下深刻的印象,相关知识更是信手拈来。历年司法考试的真题案例无疑是值得反复咀嚼的财富,渗入到每章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训练并反馈学生的接受情况,让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死板生硬,学生们在思考并分析的过程中就能重视主要知识点,很好地调取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的重点化

 

国际经济法这门学科所涉及内容的庞杂度很高,课堂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中的问题鲜明地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化繁为简,让学生把整个国际经济法看成一个体系,才能在司法考试的战场上临危不惧,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抓住关键、对症下药。

 

在国际经济法中,重点内容(如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投资担保、国际商事仲裁等)较多且看似零散,但这些重点内容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它们有着自己内在的联系,仅仅了解它们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它们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或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才能透彻地理解整个国际经济法的实质。融会贯通,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在,当遇到实务问题时才能找到入手点。

 

对于一些零散的其他知识点,如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内容,其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流程需要借助强大的理论知识才能掌握其核心。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更快的理解这些知识的初衷或意义,这些拓展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案例介绍甚至是课后任务传达给学生。

 

(三)交叉学科间的互利化

 

国际经济法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法学、国际贸易、国际税务等,此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需要了解上述各学科的知识,虽然看似这些学科门类间相差有几,但是各学科间的知识体系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互利共赢、由此及彼,综合构成一个牢固的国际经济法知识体系。如票据和信用证这类重要的制度,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们对这些很少接触的领域的深入理解。通过具体案例,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交叉,并借此予以讲解和比较。交叉学科间的互利化,让一门学科的知识不仅为自身服务,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背景资料,从而融会贯通,产生1+1>2的互利局面。

 

(四)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国际化语言开展学习和研究

 

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涉外性较高的部门法,语言差异毋庸置疑存在于各个方面。纵然我们的教材已把英语或是其他国家语言翻译成中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其他语言视而不见。每个国家语言有其表达特色和特殊意义,有时候中文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去准确表达某一法律术语的原意,这样会影响学生们的理解和运用。在国际经济法中大多表现形式为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这些国际化的条文也许使用通用的英语会更能显现出其本意。

 

此外,作为一个法律人,在今后接触法律实务或者学习深造的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总避免不了外国文献,若基本法律术语都看不懂,无疑为下一步行动增加了阻碍。国际经济法需要指引学生学会运用国际化的语言开展学习和研究,让学生的外语查阅能力和运用外语的能力提升一个高度,为今后开辟国际实务打下夯实的基础。

 

总之,笔者认为从司法考试的视角探讨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研究符合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综合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和司法考试命题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关于法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法学基础教育的同时接受法律职业培训,不仅能成功攻下司法考试这一大关,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才,这才是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责任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洋,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点评:

篇7

关键字:送教下乡;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36-02

在送教下乡过程中,农广校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定的能力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

一、农广校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送教下乡的教学效果,关系到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因此,农广校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结构:

第一,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把优质的涉农专业教育资源输送给农民,把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这种办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办学模式,那么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讲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绝不能局限于所使用课本的内容,而是要大大超出教材和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让农民主动去听课。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标准完成教学工作,学校要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安排得力人员任教学班班主任,并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学班的任课教师,重点学科一个教学班一个任课教师,不仅安排了县校最好的教师,还从农牧局、科技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聘请了部分兼职教师,并发给兼职教师聘书。

第二,政治性强的社会知识。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对农民学员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再教育过程。教师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教育学员树立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懂得学习不只是拿一个中专文凭,也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相关性强的其他学科知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不断发展的,各门科学技术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尤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高度发展的趋势。因此,农广校教师应多学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农广校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农广校教师既要掌握一般的教育理论,又要研究自己独立的教育理论。只有使农广校教师掌握一般教育理论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才能使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才能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们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路,要设计以农民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发挥农民学员的主体作用,从而顺利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

二、农广校教师必备的能力结构

农广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机组合体,是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主体。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的教师,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创造性地进行新的工作。农广校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好的能力结构。

第一,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作为成人学校,教师应尽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提炼和选择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取舍,对教材的加工,既要“居高临下”,又要与学员的接受能力相适应,教学内容既要“少而精”,又要本着实用性原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特别要注意选择学员所在单位急需解决而在教师指导下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剖,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第二,观察和组织能力。农广校不同于全日制学校,教师与学员接触时间短,如果教师不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就不能了解农民学员,不能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不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只有了解学员们的个性特征,运用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学员的心理,才能掌握学员的心理活动特征,才能教与学紧密结合,组织好教学和学员的实验实习活动。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如同工人的生产工具、战士的武器一样关系重大。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遵化市农广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组织观摩教学,通过组织教师课程讲评,通过自评、互评,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并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等,形成了比学赶教的氛围。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育对象的在职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要求农广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同学员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使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到解决方法,也就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篇8

?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B-a/2006/02/03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3-23

作者简介:李飞凤,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南京,211200)实训处副主任,一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龄聋生职业教育。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长期以来紧紧围绕“特殊教育要为残疾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新路径,拓展办学功能,培育学校特色,创新并实践了“学业、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校在2008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初中毕业听障学生,建立听障职业中专,让聋生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学习3年,重点加强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

学校种植专业课有蔬菜生产、林果生产、花卉栽培等重点专业课程,贯穿于每个学年,另有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课程。选修课有草坪养护、插花艺术、观赏植物栽培等。种植业虽然苦、脏、累,但有较好的产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农产品日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经济效益明显。

聋生学习种植技术更需要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聋生认知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抽象、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将生产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引入教学,使知识通俗易懂、生活化,用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种植专业课包含生物生长发育特性、环境条件影响、科学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要想学好种植技术,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聋生眼敏、心静、手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仔细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细心操作管理环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磨练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兴趣。笔者所在学校立足实际,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开发基地特色资源,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打造特色课程,研究适合聋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等,逐渐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和办学优势。

一、开发基地农业资源与设施,

拓宽教学实践场所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县级农村,土地、荒山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学校于2001年开始规划筹建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基地占地800亩,现已初具规模。目前种植专业的特色资源有牡丹园、桃园、梨园和无公害蔬菜栽培区。其中最具特色的牡丹园占地近百亩,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种植品种最多的牡丹园。学生在牡丹园中认识了豆绿、姚黄、二乔、黑花魁、大富贵等品种共九色十型,观察牡丹生活习性,学习牡丹栽培管理技术。桃、梨园一期种植规模20多亩,处于盛果期,二期扩大种植100多亩,处于初果期。有早熟桃品种雨花露水蜜桃、日本引进品种丰水梨以及当地优良品种黄花梨。学生在果园里认识桃、梨的品种特性,观察其生长发育规律,学习果树周年管理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区10亩,学生于其中学习青菜、萝卜、辣椒、空心菜、豇豆、南瓜等各类露地时令蔬菜的田间管理技术。还有葡萄园、盆景园,但规模较小,需进一步加强栽培管理,扩大规模,让学生学习栽培管理技术。

基地基础设施有3000m2现代温室大棚1个、牡丹栽培阳畦1个、观赏植物塑料大棚2个、草莓塑料大棚2个、蔬菜塑料大棚5个。学生在温室大棚里通过温度、光照和激素调节,学习牡丹花期调控技术,让牡丹花在春节催花和五一延迟花期。在花卉大棚里学习万年青、绿萝、凤梨、红掌、杜鹃等各类观叶、观花植物繁殖与管理技术。在草莓大棚中学习丰香和红艳两个优良品种草莓的栽培技术。在蔬菜大棚中学习黄瓜、迷你西红柿、彩椒、茄子等经济效益高的果菜栽培技术。今后,学校将依托社会各界资助和生产自救,申请项目资金和基础设施,建立、开辟、完善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残疾学生的实践场所。学校还积极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园、农业园加强合作交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二、招聘专业教师和农业技术员,

加强师资力量

笔者所在学校从2006年开始招聘农业大学农学、园艺专业的毕业生(含研究生)作为种植专业教师。他们虽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深,但知识应用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并且对聋生的教育缺乏认识。专业教师通过自学、业务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培训,了解了聋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学习了手语和特殊教育方法等。他们谦虚好学,向老教师和技术人员请教,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逐渐成长为知识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有种植专业年轻教师10人,其中研究生4名。学校已有1名教师取得初级职称(农学专业助理农艺师),3名教师取得中级职称(园艺专业农艺师)。学校还聘请农业技术人员4名,常年负责基地蔬菜、果树、草花、牡丹的生产管理,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今后,学校将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内外结合”的培训形式,多“走出去”,参观农业示范区、科技园区,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多“请进来”,聘请农业专家、种植致富能手到校开设讲座,传授种植专业知识、经验、技能。还将与农业部门、农业院校等单位合作,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参加实用型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三、结合学生特点及基地生产实践情况,

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实践经验、基地资源、季节特点与生产实践需求进行不断地灵活调整、补充,以适合残疾学生的发展。

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有一定的比例,且逐渐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聋生第一年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1∶1,第二年学习基地各类主要品种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比例为1∶2,第三年上学期学习基地特色或其他品种栽培,参与学校生产实践,比例为1∶3,下学期进入基地全面生产实习,预备就业。

蔬菜生产。聋生第一年学习蔬菜栽培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播种、育苗、整地、制畦、施肥、浇水等基础实践;第二年学习白菜类、根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栽培,进行露地萝卜、青菜、丝瓜、豇豆等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实践;第三年上学期学习设施蔬菜栽培,进行设施绿叶菜和果菜类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实践。

林果生产。聋生第一年学习果树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建园、育苗和果园管理实践;第二年学习桃、梨的主要品种、生长结果习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周年管理实践(清园、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修剪、疏花疏果、套袋、采收等);第三年上学期学习葡萄、草莓、枣栽培技术,进行整形修剪与管理实践。

花卉栽培。聋生第一年学习花卉分类、品种特性、栽培环境等基础知识,进行万寿菊、矮牵牛、一串红、美女樱等露地草花的栽培管理实践;第二年学习花卉设施栽培、繁殖与花期调控技术,进行月季、扦插,米兰、竹芋、红掌、观赏凤梨等温室花卉栽培管理实践;第三年上学期学习牡丹和芍药栽培技术,进行品种认识、栽培管理和反季节催花实践。

四、理论联系实践,

强化技能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课堂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

种植专业课对聋生来说抽象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收集、整理、概括生活中的俗语化解专业术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让聋生了解农业概念和专业术语;展示基地的实物或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让聋生了解生物学特性,拍摄基地的实地视频资料进行讨论,解释现象与操作过程;通过说一说、做一做,让聋生了解基本操作步骤及方法。这样不仅激发了聋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聋生阅读、观察、分析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示范引导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环节。专业教师要将技术步骤分解开来进行分步教学,要求教师动作科学规范,语言准确明了,并辅以板书和手势,说清每个步骤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三)操作练习,熟练技能

学生将模拟练习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相结合,熟悉操作步骤,再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单独操作等形式反复操作练习,熟练掌握技能。学校通过基地实践周、实践月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如梨剪、牡丹移栽、蔬菜栽培、果树施肥等,明确质量、速度、数量等要求对生产实践结果的影响。活动中,专业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巡视指导适时点拨,让他们分工合作,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有条不紊。专业技术人员凭借扎实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定期示范指导,实地讲解技术要点与难点,有效促进了聋生技能操作要领的熟练掌握。

(四)生产实习,应用技能

三年级下学期,学校将学生分至基地生产各环节进行实习,掌握就业技能与谋生本领。种植主要分为露地蔬菜、大棚蔬菜、果树、露地花卉和温室花卉栽培5个大组。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及有丰富经验的聋职工带领学生学习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具体环节,增强质量效益观和市场经济意识,让聋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或独立进行生产经营。

五、特色职业教育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农兴趣,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专业自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聋生能够熟悉当地适宜种植的优良蔬菜品种,独立完成整地制畦、挖沟打穴、播种、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和采收等各生产环节。在教师和技术员带领下,聋生能够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与管理,了解蔬菜市场行情、独立销售产品等;熟悉基地果树品种和特性,独立进行果树栽植、除草、修剪、施肥、疏花疏果和采收各环节,制订果树周年管理计划,预估亩产量、市场行情、销售盈亏情况等;熟悉基地牡丹、草花、温室植物品种与特性,独立完成种植、施肥、浇水、修剪各生产环节,进行温室大棚花卉光照、温度控制、肥水管理,探索牡丹销售与草花道路装饰途径等。

特色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信心,使他们端正了劳动光荣的态度,养成了吃苦耐劳、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劳动态度与习惯。聋生们也确立了市场意识、诚信理念和质量效益观,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十多名毕业生先后顺利留在基地就业。

(二)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专业教师顶着寒风烈日,深入田间地头,带领学生实践操作,参与基地生产实践,向技术员学技术学经验,手粗了、脸黑了,心也乐了。他们在参与省级集体课题“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积极撰写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利用假期集中编写种植专业特色校本教材,研讨适合聋生的教学方法,打造精品课程《梨树施肥》、《桃树修剪》、《瓜苗嫁接》、《月季扦插》和《牡丹上盆》等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经济效益可观

基地生产的蔬菜供应学校和基地食堂的日常所需。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南水二号水果黄瓜、金陵美玉迷你西红柿、苏琦茄亩产达2000―5000公斤。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桃、梨首先通过分级包装供应关心帮助学校的单位,然后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采摘,最后批发给当地经销商。尤其是黄花梨和丰水梨由于产量较高、品种优良、品质上乘、鲜甜,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已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基地培育的绿叶观赏植物和盆花租给周边各中小学进行摆放。与汤山翠谷农业园合作培育的观赏凤梨和红掌,销售行情一路看好。露地培育的牡丹4月到5月供游人观赏和盆装出售,尤其是大富贵、洛阳红、赵粉、二乔、银红巧对、乌龙捧盛等牡丹反季节催花品种在春节上市,以花开富贵、繁荣昌盛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展望

(一)教学场所应由课堂、基地向社会延伸,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进厂实习。[2]如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桃梨、蔬菜、牡丹花的售卖,独立参与品种种植经营管理,使聋生获得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竞争合作等丰富的社会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市场、质量、竞争、合作和诚信意识。

(二)教学应捆绑师生及学校、企业,实行校校、校企、校厂合作

使师生参与生产,企业参与教育,学校走向社会。如组织教师、学生到职业中心校、成人教育学校、大型种植场、农业示范区、科技园等地进行定期定点的实习培训与交流。引进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训师资。[3]使聋生能够扩大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技能,不局限于基地的实习与就业,对一些优秀毕业生给予推荐,增加就业机会。

(三)职业教育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农村聋校可以开设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课程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制冷空调工业产值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仅次于美、日两国,是世界第三大冷冻空调设备的生产国,中国制冷空调行业是全球同行业内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市场。随着制冷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冰箱、空调器等各式各样的制冷设备已经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技工学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当然也不甘落后,纷纷开设了制冷与空调专业,制冷与空调专业因此也成为了现代技工教育的一门较热门的专业。制冷与空调专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技校的重视,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是,目前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理论没学好,实际操作也不过硬,许多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又不能独立解决实际的技术性问题。实际上,技工学校培养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学生应该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对于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进行一番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的能力在逐年下降呢?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体验,认为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不能打破旧的格局

传统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板书+讲解”,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制冷与空调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如果没有直观、清晰的演示,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在有些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仍然是跟普通课程一样,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长篇大论的讲述。甚至连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没有,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却像听天书。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下面却是不知所云。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大都实践性强,不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演练,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二、盲目效仿高校教法,教学不能体现技工教育特点

目前许多技工学校并没有自己的教育教法而是照搬照抄高职院校,实行“拿来主义”,殊不知技工学校学生与高职学校的教育背景的不同。技工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较差,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教材选择不恰当或更新缓慢

技工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许多学校没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教材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学生又接受不了。另外中级班和高级班一个教材,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制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学校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和实习、试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实习、实验不配套,无疑给教学和实习都带来一定的不便。

四、教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许多技工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尤其是实习老师学历普遍较低,教育水平比较一般,教师更新知识备感吃力。教师只有自己能把知识吃透,才能在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而由于技工学校普遍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吃专业老本,很多新的内容都没法给学生解释清楚。还有的老师教育观念本身就不正确,觉得技校学生基础差,不用给他们讲得太深,随便敷衍一下就行。其实许多学生并不是由于基础差才选择就读技工学校,而是想踏踏实实学习一门技能。

五、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给教学带来明显难度

制冷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而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设施如实习、实验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及时配备,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轨。有些学校盲目认为,有实习、实验室,就可以开设制冷与空调专业。其实不然,仅有普通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实习、实验室,是不能满足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需要的,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适应现代制冷技术的专用示教平台,教师就很难直观地给学生讲述,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 难以理解上升到较高层次, 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了。通常是老师讲完了全部课程,学生却不知从何处做起。

针对以上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想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技工学校学生特点的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1. 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

制冷与空调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制冷设备的维修与安装的操作性极强,让学生学会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的。硬记知识和技能要点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强迫学生硬性记忆这些枯燥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如何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

2. 实施多媒体教学

目前已有许多技工学校把多媒体引入教学,这是非常可取的。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集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将多媒体引入教学,能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降低了学习难度,使一些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显得浅显易懂,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也能对制冷设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能激发他们对学好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的热情。

3. 合理的教学目标

进行制冷专业实操时,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充分利用好“一体化”教师的优势,在教学中我通常“一课一任务”,每节课都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知识。

4.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们在进行实操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时,我们应该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切磋。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耐心辅导学生,学生与老师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教学与企业挂钩

目前许多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班级都是定向班,毕业单位已经确定。所以,在教学中还要考虑到企业的需要有侧重点地对学生加强培训,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快速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快地投入角色。

二、看清市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必须认识到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与大学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真分析社会对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的需求,认真分析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培养目标的恰当定位。技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效果差。但是比较直观实用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学生还愿意做,还有一定的兴趣。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所以重在操作、实践。实践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必须经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平时实践训练过程的监督、检查和经验总结。总之, 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精心选择适合技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和越来越开放发达的教材市场,意味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将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许多技工学校在教材选择上不下功夫,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哪些才适合自己的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选择教材并不是越详细、越深刻越好,更不能为了给学生省钱而挑一些便宜但不适用的课本。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就必须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选择制冷与空调专业教材应该考虑两点:第一要注意实效性。制冷工艺性课程要注意选择教材的版本。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各专业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制冷设备更新的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配套的教材。

四、搞好制冷专业实习、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建设,保障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顺利进行

制冷和空调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机械类课程一样,不仅要上好理论课,而且要及时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就是实习操作。上好实习实验课是学好制冷专业课程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是学不会、学不好制冷专业知识的。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模式已不能适应制冷和空调专业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更多实习、实验设备,让学生得到充分练习的机会。技校的制冷和空调专业实习、实验室首先应该保证学生做练习的工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同时进行实习操作。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那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灵活调节好分班次上好实习、实验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使投入的设备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作用。另外,只有普通实习、实验室还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还要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学习平台建设,创建良好的、能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的互动教学平台,提高制冷专业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在科技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手段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现代化建设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要从提高老师素质入手。

1.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要的是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能误人子弟。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缺乏耐心,对技工学校学生更要多加关心,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要言传身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

只有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自信地去面对学生,鉴于此,学校应该多组织老师出外进行培训。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历再高,知识再渊博,也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教学需要。不管工作再忙,都应积极参加必要的业务培训和专题讲座,长期不懈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3.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法上创新,更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塑造出新的自我。

4.不能只教书,教死书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单纯完成教书任务就行了,还应积极开展教改实验,研究探讨科学方法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知识技巧,推动教育教学教改蓬勃发展。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拓宽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由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技能人才缺乏的社会,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制冷专业人才,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分析技工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制冷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1 ] 张钰玲.制冷与空调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M].中国工业出版社.2005.

[ 2 ] 方筒生.在制冷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报.2006-06-20.

篇10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因此,虽然英语本科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对于不同的招生批次、不同地域的高校而言,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应该有所区别,并应当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各自的培养规格,培养出既满足共同的基本要求,又各具特色的人才。从目前的招生机制和社会接受度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不可能与母体学校相比,所以,独立学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

“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而我院地处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与科技、经贸、管理等有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我们确定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所指的应用型是复合的应用型,外向的应用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因此是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如果完全按照母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有竞争力。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TPE”综合培养模式,即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分别设置相应的学分,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外活动各自为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方式。在总体上达到“夯实基础,突出应用,适应市场,拓宽面向”的要求。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引进模块课程体系、暑期短学期实践等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习等教学环节。同时积极把第二课堂教学引进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开展基本科学研究、参与学科竞赛和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课程体系我们采用了“平台+模块”的结构,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广泛开辟学生实践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的条件,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达到就业“零培训”的目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基础的宽口径,又强调了专业的实践和应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和组合模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还要求教师善于点拨,利用以前学过的东西,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认识、思考问题,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的关系,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

为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局面,我们一是采取“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方式,注意课内任务与课外任务的结合。因为“采用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能够同时激活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而任务的设置可以创造语言习得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有意义的交互活动,当他们被'强制性'地要求使用准确而得体的外语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就有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二是采取“认知法”教学,强调有意识的学习、操练、听说读写并进。因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和认知任务,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认知策略,对语言输入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

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的质量提升和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英语课堂本身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只有当语言的使用是以真实交流为目的,英语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也更加有意义。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模块建设,构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融合课程内容,强化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全面盘活学生的英语知识,使之内化为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把英语教学由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提高文化修养、拓展思维方式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比例,充分利用校内的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坚持综合性语言教学法,将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教学。没有大量的听和读的语言素材的获取,就没有说和写的语言生成;反之,没有说和写的语言应用,也不能巩固通过听和读获取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听、说、读、写、译以及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言运用的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在模块课程中可以以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以任务为导向(task-based),将相关专业知识作为内容复合到课程中,开展“沉浸式(immersion)”语言教学法,将学生“沉浸(immerse)”到英语语言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全面提高。

2.重视利用第二课堂

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真正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

课外实践首先从校内广泛的实践基地开始,包括公共演讲中心、翻译中心、写作中心、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展开第二课堂的坚实依托。另外,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一特点,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课外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较自然的课堂之外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逐步接近社会中的自然语境,靠近目的语系统。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短学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短学期专业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年级,安排了不同的内容,着力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3.网络自主学习

如上所述,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量,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这一丰富信息载体的迅速发展为优化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据统计,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其中英语占82.3%。互联网能为英语习得创造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案和教参、辅导材料等等,并且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使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习得条件。冯奇等认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多渠高效、资源共享的优势,给师生提供丰富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集文字、数据、图形、音像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能够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多维的语言输入环境,从而更生动、更直观、更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以解决地方高校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和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办学模式。外语专业不可能直接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生产过程,更难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但是,外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优势,探索适合外语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途径,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贸易、社会、新闻、旅游、会展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际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以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目的。如我们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本地的相应产业提供服务:最新技术资料翻译,包括产品说明书、技术合同等;为企业培训人才;为出口企业进行外语包装,使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产品包装等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开展软科学研究。校企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专业发展水平,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实践已经证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校企合作是有效途径。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依据“各用所长,各取所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嵌入、长期合作”的原则,针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独立学院的历史较短,对英语教育的许多新问题,缺乏现成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等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创新的态度来解决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和方式等问题。不断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意见.国家教育部,1998.

[4] 曾平生,杨秀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挑战.职业时空,2007(20).

[5] 冯奇,郑晶.多媒体网络一体化外语教学实验报告.外语电化教学,2006(2).

[6] Ellis 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7] 范琳.Internet与英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2(4).

[8] 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2).

[9] 温中兰.“三本”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