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0: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英翻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英翻译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包括汉英习语指称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这种不对应性导致习语翻译中出现了三种翻译错误类型: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主要有:直译,意译,及直译加注。

习语是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是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意象鲜明生动,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

由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差别很大,汉、英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读者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习语产生的联想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汉、英习语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或不完全对应性。

1.汉、英习语指称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两种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指称意义: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中的指称对象;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与原语中的指称对象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阿Q精神”和英语中的“Shylock'''',分别来自鲁迅的《阿Q正传》及莎士比亚的Merchantof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而“Shy_lock''''坝纽是个极度吝音的高利贷者。这两个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户晓,因此人们赋予了这两个词以指称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这种指称意义并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亚将情人比作夏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fsday"。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与中国的夏日相连的是酷热和骄阳,怎可以用来与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实际上,英国的夏日不同于中国的夏日,它是温和、惬意的。这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处内陆,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形成了对夏日的不同理解。

2.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体现在三方面:具有联想意义的指称对象不为另一文化所熟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一个有联想意义,一个却没有联想意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

例如,汉语有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习语,这源于中国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非常强烈。对于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比较淡漠的西方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

再如,“这里没有什么油水了”这个习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好油,中国人烹饪的大部分菜肴中离不开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东西”的内涵意义。而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认为油可以使人发胖,因此他们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油与“值得一取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这一习语,可见猫头鹰在英语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认为猫头鹰会带来厄运。这种语义的不对应主要是由于观念体系的差异造成的。

二、习语翻译的错误类型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习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人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习语理解上的障碍,以致出现三种翻译错误,产生语义非等值: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

文化信息错译即错误地传达了习语的文化信息,是译文读者对文化内涵习语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例如,有人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译为“Ofthethirty-sixstrate-gies,thebestistoquit"。如果了解该习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这种译文是错误的。“走为上策”是计策的名字,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说的是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或最高明的一计。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hebestthingtodonowistoquit",

文化信息欠额是指译文没有揭示出原语符号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例如,“布衣蔬菜”在中国标志着生活俭朴。但在英美国家,蔬菜并非穷人专用,而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开的药方。因此,将其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不能体现出原文所含的文化信息,容易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汉英辞典》(CED)译为“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

文化信息超额则指译文提供了原文所不具有的文化信息。例如英国翻译家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将其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尽管译语流畅,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然而超出了原语“成事在天”的“天”一词的文化内涵。刘姥姥是中国人,在Hawkes的笔下却成了基督教徒,显然与原文不符,应该将“God”换成“Heaven",这样,既符合刘姥姥的身份,英语国家的读者也看得懂。(朱耀先,1997:4)

三、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周流溪,1995;632)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不同译本中.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译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质。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先生将其译为“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充分保留了源语文化因素,保持了原文想象生动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汉语中也不乏外语直接译人的习语,如,"mldway''''''''(冷战),"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astickandcarrotpolicy"美国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陆通罗马)。直译可以传播源语文化,并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2、意译

意译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周流溪,1995)劳陇先生认为,翻译就是意译;维奈和达见尔内提倡的“间接翻译”也即意译。如,“走狗,,可译为“anevilfollower"。又如,克林顿在访华的演说辞中曾巧妙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fromfacts。翻译,无论是汉译外,还是外译汉,需要意译时,我们必须根据源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积淀来理解、把握,不能按照自己母语的惯性思维进行类推,否则便会造成误解,导致翻译中出现败笔。

3、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的方法在论及翻译方法的专著中很少提及,或未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列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为使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由源语进人译人语,并保持音、形、义、美的和谐统一,直译加注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佳方法。如,"Oheart,losenotthynature;letnitever.ThesoulofNeroenterthisfirmbosom.”(Shakespeare:Ham-let)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人我这坚定的胸怀。(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尼禄”是谁?为什么Shakspeare在此用这个词?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用脚注的形式对其加以诊释,即“尼禄,曾谋杀其母”。这一注解诊释了该典故的由来,目的语读者通过此典故的提示,便可以理解Hamlet既恨其母负情负义,却又不愿轼之的矛盾心理。

汉译英的典型例子如:

“难道这也是个痴’(头:又像擎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擎’了……”(《红楼梦》第30回)"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HisS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ADreamofRedMansions,1994)(杨宪益译)

四、结束语

篇2

准确性高商务英语信函通常情况下会涉及经济活动,因此,用语上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杜绝不明朗的修饰语以及词意不清的词汇出现。商务信函的准确性不仅体现在准确用词和保证语法正确上,在数字和日期上展现的尤为显著,在表达过程中,任何误差都可能导致贸易交易失败。语句严谨我国各企业在贸易活动交流时也应有所要求,商务英语信函在用词和语法上有要求,不仅要求语法严谨,还要求用词精练。根据企业自身实际贸易需求,对交易中的各项要求需要逐一翻译,务必保证语句严谨,不出现低级错误。商务英语信函语句严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短语代替时间介词或连词,降低语意不清的发生率;二是尽量回避日常用语,避免给人不严谨的感觉;三是针对信函中的复合词,在翻译时应注意用词规范和严谨,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商务信函翻译标准

1.灵活而准确商务信函记录中需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但在细节方面需要进行修饰。信函的翻译内容需要简单明了、一丝不苟,在细节方面需要表达仔细,避免不必要的疏忽造成交易失败,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翻译中注意专业术语表达准确、贸易中的具体细节清晰明了、翻译内容叙述连贯无误(我们在中国已有10多年经营衬衫的经验,公司产品在当地市场畅销。)这样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商务信函的严谨和专业性。有礼有节商务英语是公函语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仅要措辞准确,还要讲究礼貌,采用礼貌用词婉转地表达贸易中的各项要求,给对方企业留下好印象。例如,(望您查看附件我司的公司介绍,我们有合作的机会。)语句中强调了“望”“您”,注意了礼貌用语又将企业诉求婉转地转达给对方,体现了信函中的有礼有节。

2.符合公函问题标准和特征目前,商务英语翻译翻译的标准以及原则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关,既要重在纪实,又要遵循原文的内容与公函的格式。例如在使用婉转语气时,可以在词语上进行斟酌,前提是符合公函标准和特征,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礼貌用语进行修饰,从而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语境;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学翻译是创造翻译文学的手段和过程。”由于文学作品在其创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学翻译在很多层面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必须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合理采用翻译策略,译出高质量、受欢迎的译文。

一、语境、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

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活动。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点明了语境对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所有译文的产生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和理解。

语境即语言环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文化语境含义的范畴进一步扩大,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学翻译“从内容上讲,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也应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现象,文学翻译离不开对相关文化语境的深刻了解与认识,文化语境也从多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翻译。

二、英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早期的英语国家地处西欧沿海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及气候的独特性,历来有着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陆国家的生活习性和历史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因素在漫长的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语国家独特的文化语境。众所周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有偏爱使用被动式的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译成中文就是“我打不开这扇门”,前者读来客观,而后者更显主观。其实,英语中被动式的广泛使用与英语国家崇尚科学和理性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宗教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频繁出现在许多英语文学创作中,甚至还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穷是说“aspoorasachurch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个意思中文却用“他穷得像叫花子”来形容。译者在碰到这类情况时需要仔细斟酌,如果按照归化译法,虽然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却丢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经》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国家文学创作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源头《希腊神话》)。西方学者也意识到“如果在后现代的今天还想让西方经典文学被读者们接受、读懂并欣赏的话,交接和熟悉《圣经》已是当务之急”[2]。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的现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经故事为创作原型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如哈代《苔丝》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别对应《旧约・创世纪》里的夏娃、亚当和蛇。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文化语境有着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英语国家人们的血肉,是与他们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对其中的经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数,务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图和深层含义后再开始翻译工作,以使译文准确,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创作即叛逆”这句话无论是用在原作者还是译者身上都十分贴切。对于作者而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制造一个还未出现过的艺术品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选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语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国著名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长于英国苏格兰西南部的农民家庭,他创作的诗歌大都以歌颂自然的壮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爱情为主,诗风淳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这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文学作品之前需要对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译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创作意图和行文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将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准确、流畅地再现出来。

对译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译者受信仰、社会传统、教育背景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翻译经验和原则有所偏好地选择原作和译文。一位喜爱外国小说的译者会很少涉及英语经典诗歌的翻译。同样译培根的《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半文半白,古雅庄重,而廖运范的译文则平白如话,晓畅易懂。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就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最好体现。一个好的译文不仅能表达出原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有时译作甚至会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响,这都归功于译者深厚的双语和双文化功底,以及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得体把握。

此外,在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译,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个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结晶,且表现形式多样,但只要一提起,就会让具有相同文化语境的人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完成思想的沟通。但问题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譬如“西风”在西方代表着温暖和雨水,为人们所青睐,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歌颂西风的巨大力量,表达自己对西风的敬畏和喜爱;但对中国人来说,“西风”往往意味着“严冬”和“寒冷”,其在诗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这种文化意象的错位反映在文学翻译的诸多方面,对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处理时刻考验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和对两种语言文化语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读者阅读的译本……考虑读者因素是译本成败的关键之一。”[1]所以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必须考虑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读者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译文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译者需对目标读者群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文学原作进行“因材施译”的翻译工作。而且哪怕是对同一个作品的翻译,译作也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相应地调整翻译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译一部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那么译者在求“信”和“达”的同时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达到“雅”的标准,反之,则如当下流行的外国名著的儿童译本,译者在翻译《茶花女》、《双城记》等文学价值颇高的作品时没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风格翻译,而是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词句,必要的时候还对原作进行删减以防对儿童读者产生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语教育的普及,不少读者已经具有了阅读原版小说的能力,面对此类读者的译作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来风靡全球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译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译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读者的批评,原因就在于部分读者在阅读原著和译作后,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漏译、错译、望文生义、凭空增译等问题。“有些批评之鞭辟入里让记者都惊叹普通读者对西方现代奇幻文学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学家与文学翻译者……传统译者出现了滞后于读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现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的译者就很有必要审慎地处理原著文本并且谦逊地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让译者与读者合作打造出一个更加贴近原著的译文。

五、.结语

“文学翻译是译入语文学吸收、借鉴外来文学,从而促进自身文学革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英汉文学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帮助我国读者了解西方风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翻译活动离不开对语境的准确把握,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作用和影响力则显得尤为突出,译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文化语境,势必将对译文的质量和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使译文词不达意,令人费解,更有甚者会张冠李戴,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6]关孜惠.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7]宫雪斐.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青年科学,2010,(12)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 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通俗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情世态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称为“习语”。 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是老百姓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尤金·奈达曾经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习语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习语的原有韵味。

2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蕴涵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要透彻了解习语的内涵,就要探求习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2.1 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使人联想到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蓬勃、繁荣景象。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对于春风的真实写照。而“西风”在汉语的中含义恰恰相反,散发一种凄惨、悲凉的感觉和气息,如马致远著名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对悲凉景象的精确描述。这是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是高山,东边是大海,东风吹来,舒心无比,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凛然刺骨。而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是岛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John Mansfield的“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 ”同是西风,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另外,中国大部分的国土不临海,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依附于陆地。我国自古以农业大国而著称,土地在中国人传统理念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土地密切相关,诸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脸朝黄土背朝天、太岁头上动土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揠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然而,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有着较长的海岸线。由于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距离大海较远。因此,“海”在人们心目中大多具有神秘、深邃的深层意义。这类成语有“海誓山盟”、“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沧海一粟”等等。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的英国海岸线曲折多变,岛屿为数众多。她的航海业和捕鱼业异常发达,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Being on sea”表示在海上航行的意思。而“being on land”则表示在陆上安居,有随遇而安的深层含义;“hang in the wind”原意表示在风中摇摆不定,内涵比喻做事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而左右为难。

2.2 宗教文化的差异

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始终。这在习语文化中也深刻的体现了出来,英语和汉语中的很多习语都与各自的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与佛教颇有渊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此有关的习语。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数量可谓数不胜数。中国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很多习语诸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助我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无不体现出宗教对于语言的影响。

而在西方奉基督教教徒心中,上帝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他支配着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此,上帝、天堂、地狱等词汇频频出现于英语习语中。如:“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毁灭其人, 必先使他失去理智)。“depart to God” (去见上帝, 死),“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有奶便是娘),“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过河拆桥),“go to hell” 等等。同时,《圣经》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影响,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就来自于《圣经》。如 “dove and olive leaf”(鸽子和橄榄枝,喻为“和平、和解”,“Garden of 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 “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意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由此可见,由宗教而产生的英汉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翻译,以达到翻译的准确。

2.3 习俗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等方面。习俗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动物的态度。中国人从心理上厌烦鄙视狗这种动物,如形容酒肉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人冷酷无情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势利眼的“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德行差的“猪狗不如”等等。“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对狗的厌恶之情,贬义色彩,在汉语文化中,狗的贬义色彩似乎已根深蒂固。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乌及乌)等等。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因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龙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等都含有对龙褒义的感彩。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恶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之中,因此,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tigers的重要原因。

又如从饮食习俗来看,汉语言中有许多习语与饮食相关。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辅之以炒菜。在中国,小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因此我们就自然地用“小菜一碟”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如:“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无不表明习语与饮食有密切联系。在英国,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和奶酪(cheese)都是人们的家常食品,围绕这些主要食品产生出许多习语。例如:“one’ daily bread ”(每日的粮食,生计),“beg one’ bread ” (乞讨、乞食),“out of bread ” (失业),“in bad bread” (处境不妙),“a piece of cake” (容易做的事)。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提供了习语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再到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及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这些主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脱离原文。“达”则为简练、通顺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文以美感。在诸多翻译的方法中,直译法、意译法是英汉习语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3.1 直译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直译法使得原文与泽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薏义都十分近似,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表达又形象生动,这更有利于读者的正确理解。例如: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re

纸老虎 paper tiger

来得容易,去得快 easy come,easy go

很久没见 long time no see

以牙还牙 a tooth for a tooth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此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事后诸葛亮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粗枝大叶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pie

大智若愚Still water runs deep

4 小结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以上所讨论到的英汉习语翻译中反映出的英汉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仲文.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肖薇.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翻译[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3] 庄朝蓉.英语习语与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 刘丽华.黄小锐.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篇5

[关键词]文化异同;翻译;影视片名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邢福义,1990)英汉两种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得英语和汉语各具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利用生活中不同的语言表达渠道,深入地研究其中的语言运用,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文化含义的异同,正是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增强英汉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电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陈列在案。吸引观众的往往首先是片名,它是影视作品的品牌商标,直接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用,同时它作为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也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取向及不同民族的审美态度。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译人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又要富有魅力;既要重视原语片名的内涵,又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特别是影视观众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片名翻译更需讲究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做到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文情并茂。因此无论是英语片名译成汉语,还是汉语片名译成英语,都离不开对英汉文化异同的考虑,发挥英汉语言的文化优势,用译入语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将原片名翻译出来。

影视片名的翻译方法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直意相融等方法。至于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文化异同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因为翻译不仅是语际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影视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其文化差异因素。在微观方面,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充分理解、传递原片所负载之文化信息、情感,避免误译。由于英汉民族在社会发展、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伦理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语言也难免你有我无,你无我有,导致“文化空缺”。此外,形式类似的中英文,也可能会所指内涵或所附带的联想截然不同,从而造成“文化冲突”。在宏观方面,译人语文化对原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等,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因此产生“文化重叠”和“文化对应”。 以下我们将举例具体分析英汉民族文化的异同,即文化对应、文化重叠、文化冲突和文化缺失,在影视片名翻译中的体现和影响。

一、文化对应

在这种情况下,原名和译名可能在形式上不同,字面含义也不互相对应,但其传达的文化内涵却是相同的。

例如好莱坞的一部老影片Blood and Sand,从片名上看,似乎是讲述一个年轻的西班牙斗牛士的奋斗浮沉的故事,但深究其主体却是在揭示个体在面对死亡时的人性特质。如果将片名直译为《血与沙》,虽然也可以使人想到斗牛时的场面――黄沙地,鲜血,令人领会影片深刻的主题。但译者根据影片的内容,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增加了两个色彩词,译为《碧血黄沙》。“碧血”一词出自《庄子・外物》:“苌宏死于蜀,茂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用在这里使人不禁联想到有人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流洒鲜血甚至不惜献身,很好地切合了影片的主题:碧血丹心,黄沙万里,斗牛士的生命终结在斗牛场上。原片名由三个单词组成,而译名是四字成语,虽然字数不等,形式不同,却都是名词与名词相互对立:blood对sand,“碧血”对“黄沙”,表达了英汉文化对平衡美的一种重视。

二、文化重叠

如果影视片名体现英汉文化重叠现象,那么翻译时可以直译原名,即译名与原名字面意义相同,相互呼应,其蕴含的文化含义也相互重叠。

美国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葡萄园中相爱的动人故事,该片名直译为《云中漫步》,既保持了原名的含义,又充满了诗情画意。英语文化里的heaven、汉语文化里的“天空”都是人们向往的最美好的地方。英语中有习语walk on air,be on cloud nine都指一种非常高兴的状态,而汉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高兴的好像“飞入云端”。此片的原名和译名完全对应,都喻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就像在天堂里那样美好,这样使英汉两种文化语境中的观众都能顾名思义,浮想联翩。

三、文化冲突

处于这种情况下,翻译片名虽然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译名,但由于会涉及不同的文化禁忌,产生不良含义,因此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避免文化上的冲突。

美国影片Ghost讲的是一对情侣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英语文化中,鬼神一般都与宗教有关,人们认为鬼神并不可怕,而只是人们心里善与恶的体现,是人类心灵体验的一种人性化。而在汉民族文化里,鬼神一直是一种禁忌话题。因此在英语文化中不会引起反感的鬼神在中国很可能受到抵制。于是译者聪明地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人鬼情未了》,“鬼”直译自Ghost,“人”与“情未了”意译于该片的情节和内容。可见,翻译时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避免因文化上的冲突而产生的误解。又如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中文影片《卧虎藏龙》的英文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种逐字逐句的直译,丝毫没有考虑到英汉文化的差异。汉语中,“龙”、“虎”都比喻英雄人物,如“人中龙凤”、“虎胆英雄”等。“卧虎”和“藏龙”――虎卧倒了,龙躲起来了,原本威风凛凛的龙虎都失去了生气,暗喻英雄末路,令人黯然神伤,非常切合影片的主题。英语中,dragon其实是指凶残的野兽怪物之类,是可怕的事物的代名词,与汉语中所指的英雄之意完全是南辕北辙,根本引不起英语观众的积极联想,更不要说文化共鸣了。文化的冲突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如采用意译的方法,试译为Doomed Heroes,虽无原片名的神韵,但至少还契合影片的内容。

四、文化缺失

影片原名因涉及相关的文化因素,在译人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因素,文化因子的缺失使译名不得不采取迂回路线,直译相融,或直接用意译。

流行一时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对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前的一段经历进行了戏说。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这部小说的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可能连孙悟空是谁都不知道,如果采用直译,译为The Story of Going West,恐怕是云山雾罩,令人误以为是一部游记。译者入乡随俗,借用了西方神话中关于Odyssey漂泊欲返家的故事,将该片名译为ChineseOdyssey,意指唐僧师徒四人西游取经的故事就如Odyssey返家的旅程一样充满艰辛,帮助西方观众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理解,不因文化的缺失而产生误解。这种基于文化入乡随俗的译法,不失为打破文化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篇6

一、文化翻译理论及其发展

在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转向,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70年代左右开始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使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更加细致地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化,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摆脱了语文学阶段对译者经验天分的过度强调。文化转向更加侧重翻译活动与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政治的关系,更加注重翻译在目标语社会中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作用,把翻译放到了更宏观的文化背景去考察,推动了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翻译的建议,她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文化转向同样促进了中国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王佐良认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应以文化为信息核心,促进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建构。

二、文化负载词英译面临的问题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既涉及到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美国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发生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正如包惠南所讲“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这导致译文往往丢失了汉语文化的韵味,导致目标语读者很难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震撼。

中国人没有统一的,但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宗亲血缘为纽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长期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遵循传统、敬畏自然的理念,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状态。而西方社会更加推崇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文化差异使一些负载特殊意义的汉语词汇很难在目标语中呈现出其中国特色。这种最为本质的文化差异是译者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以文化翻译论为指导的英译策略

1.异化为主,兼顾归化

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繁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丰富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英译可以借鉴Alexander Pope的名句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人孰无过,宽恕为上),但主要采用归化策略,这条成语可以翻译成"Man are not saints, how can they free from errors."对牛弹琴可以翻译成"to Play the Lute to a Cow"保留其汉语文化元素,在译文后加上源于圣经的英文表达"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以便让译文读者产生共鸣。

2.文化等效

任何语言都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也并非格格不入,在看到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审视文化之间的大同之处。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和文化圈,却具有许多相通之处。英汉两个民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汉语中有“有志者,事竟成”,英文里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英文有"time is money",中文里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表达。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文化等效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策略之一,这样两种文化可以在翻译中充分对接。

3.意译内涵

由于文化差异,在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译者应力求突破原文的局限,切勿望文生义。何三宁在《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以雨花石的翻译为例,强调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词汇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意象。梁武帝时期,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在雨花台讲经说道,感动上天,顿时降花如雨,落在地上化作雨花石。根据雨花石的起源,其英译应为Flower-rain Pebbles而不是Rain Flower Pebbles。

4.移植

移植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部分或原封不动地译入目的语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兰花代表了圣洁,仙鹤代表长寿,杨柳代表离别之情,保留其民族特色,有利于汉英文化的交流融合。如,天干地支是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合称,是中华农历纪年法的基石,它属于汉文化独有的词汇。保留其形象,将其译成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可以在推介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译语文化。

篇7

【关键词】旅游翻译 接受美学 汉英差异

汉英语言有很多差异性,无疑增加了口译的难度,怎么样才能使译文既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又让读者感到通俗易懂是译者应该深思熟虑的事情。接受美学为译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

接受美学又被称作“接受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地位哈读者的反映,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发挥能动性的意义的创造者。这给翻译理论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为广大的翻译人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为其主要创始之一的姚斯提出了该理论的几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个就是读者“期待视野”,翻译中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在接触翻译文本之前就已经具有的比较固定的经历,知识和习惯等。翻译作品如果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就缺乏新意,读者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好的翻译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有一定的不同,这就是“审美距离”,因为有了审美距离,读者才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给翻译作品增添新鲜血液。这是姚斯的第二个思想。本论文主要就这两种思想探讨一下对旅游文本翻译的的影响。

二、接受美学角度下的翻译举例(基于汉英语言差异)

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语较汉语更注重形合,将词的变化形式和词汇的衔接作为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 而汉语更加注重意合,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作为组织语言的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不可缺少的”。本口译过程中,作者很好的把握了汉英意合形合的区别,尽量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例如:

(1)That was the best thing anyone could ever have for the brain to remember.

这可能是任何人都会永远铭记的最棒的经历。

(2)These whales are cousins of the ones that the Japanese are hunting.

这些鲸鱼和日本人正在捕捉的鲸鱼本是一家。

(3)You don’t realize how hard can be to walk along unstable still lines until you get up here.

直到走上来,你才会知道在这种摇晃的直线上行走是多么困难了。

上面的三个英语句子用了诸如“for”、“to”、“of”等介词连接,第三个句子甚至用了从句,这就是英语形合的表现。但是作者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把每个词都翻译出来,例如“for the brain”并没有翻译成“对大脑来说”。由此可见汉语更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句子形式,相较汉语,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形式和构成方式,通过连词介词等将各成分连接起来。译者翻译这样的句子时要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将英语句子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

2.英语被动译成主动。汉语和英语在使用上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语态的运用。英语是倾向于静态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当人称不明确,或是为了强调动作接受者的时候英语多用被动语态,而翻译成汉语则就应该考虑汉语的特点。接受美学强调的是读者的反应,汉语除了极少数用“被”字句表示被动之外,大多数都是主动语态,所以译者在口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用汉语中常用的表达,例如:

(4)Absolutely,any wild animal comes into us gets released.

大多数到医院治疗的野生动物我们都会放走

(5)It’s very important the resorts ensure the surrounding wildlife is not affected and ways of travelers do not interfere.

对于度假村来说,确保不影响周围的野生动物和游客旅游方式是很重要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released”是被动形式,但是译者并没有翻译成“被释放”而是翻译成“放走”,第二个例子“affected”也是被动表示被影响,但是译者巧妙地翻译成了“影响”,这符合接受理论的要求。汉语读者相比被动更倾向于用主动这种直接的方式,所以译者翻译的句子满足了译语读者的期待,跟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相吻合的,所以更易于接受。

三、结语

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基于汉英语言差异,浅析《野外度假旅游视频指南》的翻译技巧。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突出读者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译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好的翻译作品技能传达原文的精神又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倾向于用被动,汉语多用主动,所以翻译要合乎汉语表达习惯才能满足读者期待,才能被读者接受,这是接受美学给我们的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1]Jauss,H.R.Toward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3.

篇8

一、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Public Sign),从字面意义来看,可以阐释为公共场合展示的语言标示。在翻译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于公示语定义如下:用于公共场所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它的定义涵盖了之前被称之为标语,警告语,标示语,告示语等广泛应用于广告、商业、运输、交通、政治各个领域中的词汇含义。如今,公示语一词已经取代这些词汇,作为它们的集合体,成为通用的被大家公认的流行词。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公示语翻译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包括历史和历时研究,公示语翻译研究在国外有着比较长的发展历史,现在已经较为成熟和规范。“在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语言学、翻译学学者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掀起了持续高涨的热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1989年,随后迅速发展,参与面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后业已成为中国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开始凸显自身独有的研究特点。”[1]

(一)公示语翻译研究方向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向:

1.特定地区公示语翻译调查分析

如《公示语翻译问题实例举隅》(万正方,2005)、《北海公园公示语及景点提示语翻译十问题浅谈》(金龙,2005)、《王教授公示语翻译研究系列》(王银权,2006、2007)、《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不容忽视的软件建设―浅析目前成都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之问题》(郭力嘉,2008)、《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邵有学,2009)等。

2.公示语翻译错误归类,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如《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赵小沛,2003)、《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韩洁,2007)、《“和谐”号之不和谐:动车组公示语翻译失误分析》(王银泉,2009)等。

3.公示语概念界定

如《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吕和发,2005)、《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张美芳,2006)、《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新论》(龙江华,2007)等。

4.公示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探讨

如《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贺学耕,2006)、《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刘法公、徐蓓佳,2008)、《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林姣姣,2009)等。

5.公示语翻译理论导向的描述

如《公示语及其翻译》(仇全菊,2005)、《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刘建刚、闫建华,2005)、《从“目的论”的角度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王宁武,2006)、《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王银权,2007)、《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理论基础探讨-以乌鲁木齐市公示语英译为例》(刘小玲,2009)等。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特点综述

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大致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 研究成果极其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2月,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公示语翻译有关的论文达2000多篇。研究人员不仅有资深学者,还有青年才俊。研究逐步深入发展。从最早的收集误译实例、开展语义层面上的选词和语法分析,发展到从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上的错误,再发展到从语用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来讨论公示语的翻译。

2.实证定量和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新趋势

2006年以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公示语翻译中的一个新趋势,不少研究人员都侧重对某一城市进行公示语翻译状况调查的分析和总结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近年来,公示语翻译的范围、功能等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正尝试与生态、法律、美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开展研究。

3.集体研究引起高度社会关注

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公示语翻译集体研究的开端。随后,全国各地翻译协会和高校的外语院系开始牵头当地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中,中国翻译协会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中国翻译》开辟了“公示语翻译”专栏,引领全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其它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公示语翻译活动,不少地方的政府、人大、政协等组织高度关注公示语翻译问题,全国的电视、广播、新闻报刊以及主要门户网站等现代传媒也纷纷采取措施强力支持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三、公示语翻译未来研究方向

从学术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学术界针对公示语方面的汉英翻译开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体系性和规范性,因而难免存在着不少缺憾,方兴未艾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理论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公示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有待加强,公示语汉英翻译急需进行更加深入的基本理论、方法论的研究,包括结构比较、翻译转换、多译本、文化差异、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不仅要有纯理论研究,更应该把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让翻译理论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既要坚持已有的指导原则,又要紧紧围绕国内传统翻译理论,还要善于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现今,国内相关部门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质量检测、评价和有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研究者更少。因此,我们要借助计算机和互连网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健全、规范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供全社会公开使用,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从而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接受者信息反馈目前在国内还做得很少,社会对此也不够重视,以后要设法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评估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并大力加强对国外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和借鉴,以便帮助我们提高公示语汉英翻译质量。

篇9

关键词:定义及意义,语言风格,翻译方法

 

0.引言

英汉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它开放并面对公众以达到一些交际目的。商业场所的公示语是其中的一部分。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应该服务于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对这个“小的”环境的需要和限制,同时服务于商业目的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1.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定义和意义

1.1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定义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商业经营场所包括连锁店,餐馆,超市,购物中心,宾馆和垄断商店等。为了盈利的目的,它们也服务于社会。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是一种通过传达信息获得关注的语言,身份证,公告,通知和警告等也是这样。

1.2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意义

1.2.1 “静态”意义

“静态”意义指的是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重视服务和方向的功能。例如: BOOK·MUSIC·COFFEE书刊·音带·吧廊;“购物商城” ShoppingMall, 和 “中国土特产品”ChineseProducts.

1.2.2 “动态”意义

“动态”意义是指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坚持推销,限制,强制和号召的功能。例如:HOW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COME IN AND TRY OUR MATTRESS FITTINGSERVICE “昨夜可曾入梦?请进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床垫定制服务”.

2.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语言风格

2.1名词的使用

具有“静态”意义,服务,指示,说明特征的公示语都大量地应用名词。它们直接并准确地显示特殊信息,如“餐饮部” Food &Beverage和 “澳宝专柜” Opals.

2.2动词和动名词的使用

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表达如限制,强制和承诺的“动态”意义应该大量使用动词和动名词。它们能吸引公众注意到所需和所准备的事物。例如,“请进门免费品尝” Come in for a Free Sample, “付现” Pay as You Go , and “为所有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QualityService to All Customers.

2.3短语和词组的使用

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也被大量应用到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中。这些词组和短语的结构简单,但是它们之间的结合多种多样,如“现在营业” Open Now, “售完”Sold Out, and “时尚款式” Latest Style等等。

2.4缩写词的使用

公众和游客经常接触到的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大多数使用缩写词,如such as “餐饮服务” F& B and “1小时洗印” 1hr Photo等等。

3.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翻译方法

商业经营场所的翻译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原则。译本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并强调强调效果。“ABC”模式,也就是改写,借用和创造方法在翻译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反翻译中是主要的条件。

3.1改写

具有推销功能的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使用简短的词语,也使用各种句型。这种推销没有强制的特征。论文参考网。人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是否实行。因为不同的文化和想法,公示语在一个国家表达好的意思并激起人们好的联想和情感,而在另一个国家,所表达的意义刚好是相反的。翻译的时候,我们如果不够注意将会导致误解和不愉快。所以我们应该遵守表达的常规。许多汉语公示语的推销内容在外国没有想对应的,需要我们模仿与外国公示语相似的表达。因此,我们能够避免直接强制的公示语,和不常见词汇及粗俗俚语的翻译。例如:小心地滑 Caution: wet floor!小心碰头 Mind yourhead!

3.2借用

英语国家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结构有国际化的趋势并且一些表达已被固定,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取借用的方法。英语中大多数与此方法相对的是具有指示功能的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它们通过信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且有明显的效果。在这种语境下,人们经常没有选择。这种表达简短有力,句子结构简单,并常使用否定词如“No”,“FORBIDDEN”。借用时,我们可以完全根据一些形式或句型来翻译。如:我们想要指示“禁止做某事”“某”“勿”,可以采用“No+noun或ING时态”的形式。例: 禁止停车 No parking;勿带外食进入 Nooutside food, please;当我们指示“只有”的意思时, 我们可以使用“ noun+only”的形式。员工专用 Staff Only;贵宾专用 VIP Only;会员专用 Members Only;仅限紧急情况下使用Emergency Use Only;当指示“请勿做某事”的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带有“off”或“Do not+verbs”的短语。请勿触摸 Hands Off;请勿堵塞 Do Not Block;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使用有大量的指示功能。服务性的场所大量使用此类公示语。论文参考网。这类公示语不传递直接的规定或强制的信息,人们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有目的得到信息。字典里公示语的翻译也已是固定翻译,所以我们能够借用。例如:办理入住 Check In ;办理离店 Check Out;客满 Full Booked;商务中心 BusinessCenter。

3.3创造

当用汉语翻译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因为没有实质存在的或相似的公示语而严格恪守原文的风格和内容或不敢创造。因此,不管是中国人所见的汉语公示语还是外国人见的英文公示语都能拿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例如:绿色饭店 Green Hotel ;创一流服务,迎四海宾客 FirstClass Service to all Guests;每天都省钱 We Save Moneyfor You Every Day;本品可即购即食,食用方便 Ready to Serve。

3.4不译

具有号召功能的公示语是展示给中国人的。如果他们被翻译成英文,外国人将认为它们是政府所制定的要求,所以没有必要把它们翻译出来,如“争创一流市场” and “大干30天争创星级饭店”等。论文参考网。商业经营场所一些公示语为了避免中国人坏的习惯应该采取不译。实际上,它不会对交流有力,反而毁坏了形象。商业经营场所一些公示语如“禁止随地吐痰”和“禁止乱刻乱画”就不应该被翻译出来。这些公示语纯粹是中国人写的。如果被翻译成英文,外国人将会觉得滑稽,唯一的结果只会是中国的形象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最好不译翻译此类公示语。

4.结论

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它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标准和正式的公示语能够帮助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尤其当下世博会期间,商业经营场所里完美的公示语对加强不同国家文化和经济交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谈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1.

[2]陈岳.汉英双向难译词词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方之梦.汉译英实践与技巧.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篇10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共性 译者风格

从1993年Mona Baker 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到2014年,语料库翻译学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始于1993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近些年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除此之外,大量的学术会议也以此为主题召开。鉴于语料库翻译学如此快速的发展,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统计了22年来(1993-2014)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主题的共143篇论文,并对论文主题进行了归类整理。

一、翻译共性研究

翻译共性,又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性特征,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原创语言而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近些年来,对翻译共性的讨论主要有简化、显化、隐化、范化、集中化、整齐化、非典型搭配等。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共性的实证研究上,尤其是显化研究。胡开宝、朱一凡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毫译本中的显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克非和胡显耀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和汉语原创文学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是否存在显化优势。

二、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词汇应用的总体特征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如王克非、胡显耀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使用等角度对译自英语的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的词汇使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翻译语言的句法特征可以从句法总体特征和典型语句结构的应用特征两个层面来理解。句法的总体特征包括翻译文本的平均句长、平均句段长、结构容量、简单句和复杂句的使用频率等。如秦洪武基于英汉多译本翻译语料库,重点分析了“介词…方位词”和“指示代词…名词”的结构容量。典型语句结构是指目的语言所特有或受原语语言影响而频繁应用的目的语语句结构。胡显耀、曾佳利用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分析了汉语翻译小说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和结构。

三、译者风格研究

根据Baker的观点,译者风格是指“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将视线投向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王青、刘莉通过对比萧乾与金的《尤利西斯》汉译本,结合萧乾的汉语原创作品,对《尤利西斯》汉译本体现的译者词汇型式化风格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把译者风格从原作者风格和所谓的“翻译腔”中有效识别出来的语料库途径。

四、翻译教学研究

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语料库加强翻译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二是利用双语语料库编写翻译教材,实现翻译教材编写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在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余军、王朝晖讨论了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应结合翻译课程具体的教学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

五、口译研究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07年,在这一年,胡开宝、吴勇和陶庆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及其重要性。但学者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建设并应用了一些口译语料库,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译语言特征研究以及口译规范研究。潘峰、胡开宝基于自建的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对汉英会议口译中some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六、存在的问题

1.语料库翻译学在技术层面上存有问题.语料库建设的高技术要求以及语料的代表性和收录标准问题,是目前国内建成的用于翻译研究的平行语料库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所在。虽然语料库的运用,使翻译研究显得十分科学、客观,但在选择译本过程中,很难避免直觉的判断。

2.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语料库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分析法,可以使研究建立在严密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但目前大多数翻译领域的定量研究多限于词频和平均句长等数据的分析,这种相对初级的定量分析对翻译规律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而且一味强调量化分析。

本文对 1993―2014年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清晰呈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语料库翻译理论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在技术方面、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总体而言,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后语料库翻译研究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语料库翻译学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将进一步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凸显其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