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1: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地质学论文

篇1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质学》课程(该课程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启蒙课程[1]。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可能会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确保其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主要内容和特点

1.1主要内容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2]。

1.2特點

《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等,内容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所有的领域,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总括性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可以看作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该课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普通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学内容和学时

《普通地质学》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的所有领域,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2]。在这些内容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等,要向学生详细讲述,还要举例说明,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该课程中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几乎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因此,在该课程中只需要对最关键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其他内容概述一下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详细讲述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龄,而对于地球演化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入门课程来说,要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而且应该是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2.2教学目标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如上文所述,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却主要是在这门课程中培养的[2-3]。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地质学感兴趣,那么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是在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应该被探索的重要问题,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激发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学方法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时,可以放一些岩浆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模具和计算机软件。例如,在讲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这样比单纯的讲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地质科普类或者启蒙类的读物,例如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质学方面的著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此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课堂汇报。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学知识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2.4考核

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成绩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实践课成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外研究等。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3总结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狠多,教學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学时。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此外,还要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 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篇3

关键词:地质勘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4-02

绪论

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地质专业的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确实可行的。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野外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野外实践性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甚至关系着学生就业的情况。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教学体会,简要阐述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探讨了高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优化野外实践教学、促进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制度的完善。

一、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登封地区为例,登封地区作为全国地质教学基地,一直是地质类及相关专业的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课堂”。然而,近十年来,受高校大量扩招以及资源、能源行业走俏的影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以及同一所院校地质类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登封地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近十年间,实习院校的数量以及实习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地质专业、采矿专业、煤矿安全专业的班级从几个班(30人标准班)到几十个班。在实习院校、实习人数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一)实习经费紧张

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一般时间较长,路途较远,住宿时间较长,故此实习的成本较高。由于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加上新专业的增加对地质类专业实习的经费都一定的压缩,这就造成了实习经费和学生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的情况势必影响实习天数的减少、观测点数量的减少,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着实习的效果。

(二)实习地点的削减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迥异于课堂教学,需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与描述,因此,实习路线的选取非常重要。例如,登封地区实习基地已经比较成熟,离河南工程学院距离较近,故此,一直是我校地质野外实习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登封市景区的开发、嵩山也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很多景点需要收取门票进入。例如嵩山老母洞景区,学生可以很好地观测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少林寺内沿着景区一些构造行迹更是齐全,例如,景区内的“X节理”、波痕、断层、尖楞褶皱、复式背斜、断层等,以及一些地貌现象等。那么这些地质线路受景区的限制势必也影响实习线路的选取和变更,从而使地质实习线路的选取达不到最优化,进而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年轻化的实习指导教师经验欠缺

对于一些合并重组升本的高校来说,地质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化、高学历化。以河南工程学院来说,由于中间几年地质专业停止办学,升本以后大量引进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大量高级人才虽充实了教师力量,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普遍有所欠缺,甚至对实习线路、地质观测点比较陌生。

(四)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健全

每次去进行地质实习的学生较多,线路比较拥挤,实习的对象是一些自然界的宏观地质记录,实习地点不容集中学生等情况,造成了实习过后学生很快就忘了实习的内容,实习时思想不集中,没能认真听实习指导老师的讲解,甚至没去观察实习点。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实习的考核办法,防止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思想,从根本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实习。

对实习指导老师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在最大化利用实习经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安排实习线路。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地点是否熟悉、实践教学经验是否丰富、实践教学中讲解是否清楚明了、对学生是否有责任心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评价制度。

二、野外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效果评价

野外实习中的教学方式一般为启发式,这就要求带队教师在野外讲授地质现象时,由理论联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序渐地的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注意与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就观察的地质现象,由地质成因、地质运动,地质行迹等角度作出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并最终由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1]。但是,由于上述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针对上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加大对地质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

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才能丰富实习内容。随着实习学生的增加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是首要任务。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地质队、地质研究院所、地质公司等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合作实习基地既有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又有合作单位工程师们现场实践指导,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大有裨益。在实习基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合作单位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对合作单位也是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合作单位理应负担一部分住宿或者伙食费用,这样既能节约实习成本又能提高实习效果。同时,高校也可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优势,利用校车送学生去实习目的地,校车可以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

(二)选择最优实习线路

地质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路线的选择恰当与否。对于初次涉及地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这就要求选择一些地质现象典型、内容简单且地质现象齐全的实习线路。就基础地质实习而言,地质实习的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即通过对地球内外引力作用及其产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种地质作用成因、演化过程、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特征,能识别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初步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以及地层、构造的野外基本描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侧重方向不同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

例如,地质勘查专业的野外填图地质实习是在学完“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工程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学”等课程以后的地质填图实习,学生在系统学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后[2],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登封地区地区进行为期七周的地质填图地质实习。而工程地质、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专业是在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基础地质学”以后的唯一一次地质实习,学生以后没有专门的地质课程。这样,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应该是地球科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即要注意扩大学生的地质知识面,尤其是在完成基本实习内容后,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在能源、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他们热爱地质专业,奉献地质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就应该侧重于常见造岩矿物以及常见的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的野外识别方法、物理特征等内容。地层接触关系、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现象也是侧重点之一。

基于不同专业侧重专业方向的考虑,在安排不同的地质实习时,对不同专业的实习路线应进行精选。然而有些实习地点已成为地质公园,且受景区收费的限制,可在充分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在景区的周边开辟最大包含实习内容的路线。这样既节约了实习成本,又不影响实习的效果。

(三)逐步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如果在野外实习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多年实践表明,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地质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2]。

1.为了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知识,可采取分组式教学。在每次实习之前,将所实习学生分为5人~6人的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成可在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态度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并选取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在实习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元开展的,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点或每一条路线的总结时,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反驳。上述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可以借鉴。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应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启发式讲授。那么,就要求以学生观测地质现象和讨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因此,在每一次地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先介绍本次实习的线路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内容的侧重点、实习目的和要求。具体到一个观测点时,首先是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观察,之后老师提问,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次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和讨论。再是实习队集体讨论和总结,先是每个小组总结,最后是老师提问、评价、总结和出思考题。在每条路线的观察内容完成以后,再对本条路线的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和出思考题,并针对以后相关专业课的知识学习进行引导以及部署明天实习的安排和要求。回到实习基地以后,每天晚上检查和批改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3.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实习方式[3]。每次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须先对与本次实习相关的课本知识进行回顾,包括常见矿物、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与野外鉴定方法,地层、构造的野外观察与描述方法,野外记录与素描图件的格式和要求,罗盘的使用,地形地质图阅读等,为学生地质实习作好知理论知识的储备。然后,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及成绩评定等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交通、地形、地物和地质概况、实习路线的位置等,使学生对实习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最后,在具体到每个观测线路和观察点,让学生用罗盘和MAPGIS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由面(实习路线)到点(观察点),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期间,指导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针对重点内容的思考主题,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思考、分析。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按照某一主线,如构造运动的分期性,对实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一个题目自拟的专题小论文,如总结实习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等。这样做,不仅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对实际地质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地质思维能力,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的兴趣。

(四)健全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制度

健全实习效果的考核制度既能使地质实习规范化、高效化,也能更加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1.学生必须按照《实纲》的要求和规定,认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经考试或者考查合格者,记录成绩获得学分。实习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

2.实习考核、成绩评定。按《实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习任务,在提交实习报告的前提后,方可参加实习考核。考核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试、笔试或两者的结合均可。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实习记录情况以及实习报告等。

3.实习经费学校于年初应下拨到各个院系、部专用账户,各系部每学期第18周前应作好本单位下学期“实习预算”使用范围和开支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确保实习正常有序运转。

4.学校或者系部领导不定时去实习地点抽查指导教师带学生实习情况,检查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态度和完成情况。

5.每次实习完毕,指导老师可以书写工作总结。在总结中提出指导学生实习的体会、实习经验、实习经费运用情况和在实习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处理方式,以提出对地质实习的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栾光衷,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