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2:1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本科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30-02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2.1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实验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类型4篇,占0.5%。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2.4%;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97.6%;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16.1%。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50.7%(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22.70%认为不是非常重要,7.60%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65.10%认为是重要的实践,63.40%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68.6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70.30%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36.60%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67.50%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73.60%认为资料来源匮乏,61.90%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58.80%认为缺少设备条件,46.50%认为缺少院系支持,44.10%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6.20%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38.30%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
4.考核体系演变。整体来看论文考评体系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3―2007年),考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实际的意义与创新性、论文内容、写作格式及答辩环节等,其内容从论文撰写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进行考量;第二个阶段(2008―2010年),考量体系发生明显变化,涵盖了开题报告和论文两部分;第三个阶段(2011―2014年),其评价体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趋于完善不仅注重于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还增加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考量指标。
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从钜,梁炳钊,蓝才武等.努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3,(5):72-73.
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文章提出通过调整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L)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高,学生负担过重;(2)基础课学习不深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专著,如《黄帝内经》等的学习不重视;(3)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少有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容;(4)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足,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不宽,缺乏人文关怀。
1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笔者认为,缩减专业课程时间、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是必须的。缩减专业课程时间,才能腾出时间加强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有空间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而要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不是单纯地对课程进行压缩,而是要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同时克服上面提到的“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等问题。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共有必选的临床专业课程6门,其中,《中医内科学》144课时;《中医外科学》81课时;《中医妇科学》81课时;《中医儿科学》54课时;《中医伤科学》54课时;《针灸学》72课时。这些临床专业课程的教材大致采取类似的结构体系:绪言一般讲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妇科、儿科还要讲述女性和小儿的生理特点和诊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论,各论一般以证或病为纲,首先对证或病进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讲诊断和辨证治疗要点,然后根据证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讲述各个型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一个证大概需要2个课时。
一本临床学科的教材出于对学科完整性的考虑,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选择的教。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在学生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后开设的,此时学生已经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分析、用药组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临床专业课程中有关每个证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方面都是可以轻松理解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读给学生听,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实就是课程提纲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则会一方面使学生丧失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不好又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2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设想
篇4
关键词:需求导向;公共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82-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药品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国土开发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问题日益凸现,公共管理领域亟须既懂技术,又懂公共管理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构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国外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美国的许多大学十多年前已先后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疗健康卫生、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国土开发与安全、食品安全、城市交通、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工科课程群,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掀起了全球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管理”+“技术”并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浪潮。
从已检索到的文献看,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展开了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学者卢晓东、宋鑫(2002年)等人以北京大学管、工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李雪强(2010年)等人以南昌航空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现“管”“ 工”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为例,秦建成(2013年)以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初步探讨。公管类与工科类两大学科之间跨度较大,依托这些成熟的传统学科群,实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深入、系统探究。
一、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人才培养偏离社会需求
公共管理专业本身一直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其覆盖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但往往给人留下“大杂烩” “广而不精”的印象,甚至被称为“万金油”专业。随着公共领域日趋复杂,过分偏重人文社科专业知识而轻“技术”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各类公共部门每年对管理类人员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工科与文科其他专业对公共管理专业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加剧了工科、文科其他专业与公共管理专业的竞争。随着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部门对专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公共部门并非只有公共管理专业才能进入,非公共管理专业特别是技术性强的专业,在公共部门招聘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湖北省为例,从最近几年湖北省各级公共部门招聘专业来看,公共部门对“技术”+“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公开信息来看,湖北省内高校已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除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个别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外,绝大多数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单纯强调以“管理”为导向。通过走访、调查武汉市一些用人单位,发现对外公开招聘的很多工作岗位都带有较强的技术性。对于单纯的只需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岗位而言,由于 “进入壁垒”比较低,用人单位内部即可以解决,不需要对外公开招聘。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单纯只重“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是造成近年来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
公共部门涉及领域比较广,这就要求在“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事实上,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全而不专,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过分强调 “通才”,而忽略了“通才”基础上技术型“专才”的培养。公共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个专业一直被认为专业定位不准,专业没有特色。因就业率不高,在很多地区甚至被警示为限招的“黄牌”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通过对比发现,绝大多数院校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专业在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师资结构等方面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专业界线模糊,也没有明确专业方向与自己的专业特色,甚至有的学校将“公务员”作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方向。学校自身的学科平台、学科优势与师资结构决定了一个专业的特色。从成本角度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明显低于理工、医学类专业办学成本,加上教师的专业进入门槛低,20世纪末我国大批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与农、林、医、师范等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很多院校一直享受着招生政策的“福利”,并没有下大力气结合学校的优势加大投入、狠抓专业建设,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具体表现在公共管理专业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模块较齐全,但整个专业既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也没有特色:学生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即使有些学校确立了专业方向,但专业方向很少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多年没有变化,十几年来还是那些专业教师。从专业结构看,很多学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多数以公共管理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为主。这种过于偏文科且长期固化的专业师资结构,既加剧了公共管理专业缺少特色、专业方向不明确的惯性,又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长期以来重“理论”轻“技术”的局面。因此,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公共管理品牌专业,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整合校内资源,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
3.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多年来难以改变。因为公共管理活动复杂、涉及领域较广,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与政策性,并且很多时候涉及敏感的事项,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公共管理实践,这无疑影响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长期以来,公共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两者之间一直是相互脱节的。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并不清楚公共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通过走访调查武汉市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部分院校,发现很多公共管理专业并没有与本专业相一致的实践、实训基地。很多公共部门依靠财政拨款或行政垄断,都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并且福利待遇好,即使是暂时缺人,都是通过内部消化,不愿意接收公共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因没有充足的专业实习基地,很多学校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实践中,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专业实践。公共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缺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并不能接受比较系统的公共管理专业技能炼,专业技能难以提高,专业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较弱。
4.学科发展被边缘化
现在很多高校都是根据不同专业的报考率与就业率来分配各类教学资源。最近几年公共部门改革,人员招聘实行“凡进必考”, 这些因素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个专业毕业生进入公共部门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除了少数考研与自主创业外,大量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未能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无疑影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报考率。即使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就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报酬并不算高。而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很难发挥用武之地,而对于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又知之甚少,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得从头学习。这种情形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政府与高校而言,都是浪费资源。公共管理专业就业难,加剧了招生难,这两者又促使公共管理专业在师资配置与教学经费分配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又限制了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对武汉地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调查,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几乎成了弱势专业。
二、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用人单位三方协同配合。作为人才培养、输出的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实行严格的专业准入制度。制订并细化专业评估指标,根据专业特色、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专业结构、学生的就业率等因素,组织第三方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对现有已开办的公共管理专业进行严格专业评估,不达标的实行停招,淘汰没有专业特色、就业率低的公共管理专业,动态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录取比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限制增设公共管理专业。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全面公布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培养单位而言,应从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师资专业结构优化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构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结合学校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确专业方向
武汉工程大学以工科见长,其中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是学校优势学科,在国内地方高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2年,专业方向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就业率与报考率并不理想。在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经过对湖北省各层级环保、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才需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社会声誉度好、就业率较高院校的经验,2014年5月对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将专业方向调整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调整后的专业建设主要是依托本校工科背景、化工行业特色优势及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平台,与省、市、乡镇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合作,主要为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经过调整,实现文理交叉,“管” “工”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专业方向与课程模块重新调整后,经过广泛的宣传,本专业的报考率连续两年在全校各专业中居于前列,还有一部分其他专业的新生进校后,申请要求调剂到该专业。
2.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
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要求有课程体系支撑。构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管”“工”无缝对接,“文”“ 理”交融,需要重组课程模块,优化培养方案。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设计了两个高度相关的专业方向,供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后,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兴趣进行选择,并按照专业方向的选择情况,进行小班教学。在课程优化方面,围绕“管理”+“技术”相融合,精简、压缩公共管理类重复性课程。例如,将原培养计划中的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课程,精简为只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将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两门重复性的课程,调整为只开一门;将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两门重复性的课程,调整为只开一门;将管理定量分析、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调整为只开设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将社会保障学改为社会保险与精算;将课程设置偏向于公共部门实际应用,如将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删除“专业进入门槛低”且过于宏观的课程如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将这些课程列为学生课后自学课程。在课程优化方面,专业基础课中增开环境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生态学、环境检测、环境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开设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课程。总的课程体系如下:公共管理类通识课程+1/2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1/2环境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第1-6学期。其中,第1-3学期安排通识课程教学,第4-6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第7-8学期为实践教学环节。另外,为保障后期教学的顺利开展,招生时该专业全部招收理科学生,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
3.整合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管”“工”结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公共管理本科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专业建设改革创新,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才能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应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所以,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培养方案还需要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在武汉工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过程中,在重构、优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同时,还整合并实施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整个第7学期不再开设专业课,全部安排专业践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2周)、学年论文(3周)、专业技能实训上机模拟(3周)、专业实习(8周)与认知实习(1周),整个第8学期是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环节。第7学期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与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三者构建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调查主要是围绕资源与环境保护,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学年论文的任务主要是查找以资源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与小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开题与撰写做准备。
为保障实习生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学校实现了“校府”合作,与省、地、市县等环保部门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实习基地。学校也增加投入先后采购了一批教学软件,兴建了公共管理专业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模拟实验室、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模拟实验室,并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共同组建了化学实验室。为了改变过去“重理论”“ 轻实践”的弊端,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增设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课程,如社会保险管理模拟、公共经济管理模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应用等上机操作的实训内容。
4.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应构建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评价和单一评价标准的传统做法。新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跨学科应用人才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
[2]郭红玲.中外公共管理教育比较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12(2).
[3]龚会莲.中美公共管理类本科课程设置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2(10).
[4]秦建成.地方工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跨学科改革――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篇5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Research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LU Lili, DENG Haiying, ZHOU Jun,et al.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we are going to apply bilingual teaching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The necessity and difficulties of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Bilingu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医学微生物学是各高校医学院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当今发展较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涉及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我校,需要修读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本科生涵盖了临床、预防、护理和药学这几个专业。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校的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强调了各大学要逐渐推广双语教学,明确要求各高校在10%左右的专业课中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1]。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将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及最常用的技术通过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毫无疑问,应用双语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使学生更快速地接触到国外相关最新理论和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2]。
双语教学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包括:①浸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②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双语教学:则是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英语和汉语交替进行教学,即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形式。
目前,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在,许多高校正大力开展双语教学,我们也在此形势鼓舞之下开展了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本文就即将开展的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1 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双语教学实践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医学微生物学作为高校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实施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11 双语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而高校正是这些人才的培养基地。基于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改革把对人才的素质培养放到了首位,而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我们要培养的优秀人才必需能够随时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随时掌握国际上的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最先进的研究手段。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来检索数据库,查询相关的专业文献,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对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及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通过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和应用英文,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科的英文术语,一方面可提高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其更快速地接触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前沿进展。由此可见,深化双语教学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及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双语教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需求
其实,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它对教师的挑战和锻炼更大。因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都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验技能,此外,还必须能灵活自如地运用两种语言,即汉语与英语进行授课。这样一来,为了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任课教师必须努力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熟练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运用自如。
在课程准备期间,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备课,准备中英文一式两份的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课件,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在上课期间,任课教师需要能流利的用英文授课,进行课堂提问及解疑答惑,这对教师的口语要求极高。这样一来,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活动将使得任课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不仅体现在英语口语及撰写上,而是体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比如教师在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等教学和科研中就会得心应手。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英语水平,又能使教师快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3 双语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需求
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内外、国际国内的有关情况和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是一个以知识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日益频繁。教育、办学都存在着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那么在这种形势之下,深入推广双语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国际间交流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接收国际前沿的科学理念及实验技能,使得师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学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从探索到普及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并研讨出相应对策,从而推动其发展。下面就双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21 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穿插英文专业词汇而已,而是需要任课教师能流利的用英文来授课以及进行课堂互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及口语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换言之,教师的英语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4]。针对这一问题,则需要学院、甚至是学校的政策支持。可以考虑将英语水平较高,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青年博士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本专业内或跨专业的双语教学观摩和交流;引进留学海外的归国人员或者选送国内骨干教师赴西方英语国家进修等。旨在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出教学力量较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22 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
双语教学不是精英教育,它面向的是各专业的全体学生,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如果单一选用纯英文原版教材,势必会给那些英语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带来阅读上的困难,这样对他们而言,就算是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了。所以针对这种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双语双教材,设置中英文对照,既考虑了英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也兼顾了那些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
23 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
多媒体授课方式是必须的。考虑到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接收英语的信息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有必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授课让学生经由文字,图片及视频短片来全面理解课程内容。除了单一的教师讲授环节,还可以考虑增设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用英文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该环节计入平时成绩。鉴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圆满完成医学微生物课程全程的双语教学,所以可以有选择的将国际上的一些热点内容开设为双语教学,并且精讲,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24 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试卷为当今教育考核的主要形式,双语教学理所当然要选择双语试卷。不过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能力,不提倡全英文试卷,而应在试卷中混合中英文两种语言,且英文覆盖面不宜超出20%~30%。但是,单一依靠卷面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需要我们综合平时课堂讨论或者课后论文来考查学生对于医学微生物双语课程的掌握和理解。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使学生的专业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全面掌握,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理想的。
3 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方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拟首先在我校护理本科专业开展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实践,其原因有三。首先,护理本科专业相对于临床和预防专业而言人数较少,便于开展小班教学;其次,护理专业的教学学时为46学时,相对于药学专业而言,学时比较宽裕,有利于双语课程的开设;最后,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居多,相对英语水平较好。综上,护理本科专业作为我院医学微生物双语课程试点班级是比较合适的。
课程开展前,我们将首先制定双语教学大纲及教案,选择部分重点、热点章节进行英语为主的讲授方式,从而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时的安排。任课教师着重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口语的准备。只有任课教师通过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
由传统的母语教学转化为双语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撑。但只有通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双语教学的不断尝试与完善,才能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2] 李婉宜,李明远,周雪,贾文祥,杨远,李虹.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23324,334
篇6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营口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篇7
(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22
2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分布、学位授予、研究机构和重点学科统计基础上,结合研究文献和统计报告,考察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计划及本科专业课程,提出分层、分型、联合的“二分一联”三维人才培养方案,是国家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和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古典文献;古籍数字化;研究生;中医医史文献;数字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3
0 引言
“古籍”是对古书的雅称。古籍作为宝贵文化遗产,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智慧与财富。古典文献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和网络化浪潮,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 数字时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问题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称为数字时代。
古典文献学是有关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1920年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提出,但是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1930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至于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则始于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文献以及其他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而所谓“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显示,34%的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走出书斋,使学术研究有益民生,贡献社会,是人文研究的本义。
古籍数字化作为新世纪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的新增长极,现阶段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国家大规模投资,而是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到古典文献及古籍数字化学科建设,可还未与人才培养微观结合,尚缺乏一手数据的实证分析。
2 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2.1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概念
学科有两个含义。第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有西方学者将学科分为纯硬科学(如物理学)、纯软科学(如人类学)、应用硬科学(如临床医学)、应用软科学(如教育学)四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3735-92则分成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第二种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美国教育部CIP-2000分为17大类: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医疗卫生、工商管理、教育学、农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公共管理、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神学、职业技术;我国现为13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方式及其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声誉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文学门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专业和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2个目录外专业;2012年9月,教育部再次颁布新专业目录,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整合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基本专业和应用语言学、秘书学2个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中文本科专业点快速增加(主要是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2014年度已达1 089个(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3年在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之后,直到2005年,增加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2个点,才有6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十一五”期间,与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数量相比,“古典文献”在2007年增加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3个后,近5年再无变化。
3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6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见表2)。
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20多年来,我国先后分5批批准54家单位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见表3)。
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个。目前有151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其中2010年增列84个)。以郑州大学的博士点和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为例,印证目前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缺失。
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原与中国古代文学为同一学科,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第10批),2007年招生。其培养目标提到的博士研究生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网络文献检索、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等,实为博士生共同要求。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古典文献学专著研究、文化学概论;专业课:国典章制度研究、出土文献与文学思想研究、“文选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选修课:中国文学经典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版本目录学、中原文学文献研究、考古学、思想史,主要与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相关,对古籍数字化课程还缺失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献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研究手段,进行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的人才。专业方向为古白话文献研究、域外汉学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宗教文献研究、辞书文献研究等,虽强调专业外语,但无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仍较为传统。
4 中国古典文献学人才培养三维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中国古典文献学科要多元化发展。
4.1 分层培养的维度
4.1.1 办好现有古典文献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作为高校首批四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积淀很深、专业度高,应发挥优势。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两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虽然设置较晚,但依托该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颇具实力。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三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点,特色鲜明。总体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按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办学为好。
4.1.2 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2011年,共有72所高校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招生(只有9个本科点),本硕结构倒置,虽可广取英才,但大量生源专业基础不牢。因此,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编辑出版、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鼓励跨学科报考,改革考试科目,并增加技术型导师。
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但博士、硕士的区分度还不够明显。而就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人才而言,还没有一家培养单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科招此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除外),学科新增长点不多,创新不足。对照国家“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当前的情况是政策鼓励、教育需要、产业要求。
4.2 分型培养的维度
研究生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等不同培养类别,一般以学术型为主。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兼顾其他行业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培养方案。2012年,教育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不低于30%。中国古典文献学除跨学科招生、建设双师型队伍、设置古籍数字传播或电子文献学方向之外,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古籍整理与数字化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案,面向行业招收从业编辑人员,以提高古籍数字出版人员的学术素养。
可以借鉴相关专业中医医史文献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等24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北京、黑龙江、辽宁、湖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点招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更为创新,设信息化方向。
4.3 联合培养的维度
无论是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还是联合培养单位招生计划,尚未见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学科方向博士生,也未见与古籍数字化出版企业的联合培养。也就是说,目前可供利用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电子古籍数据库开发企业,还未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高端人才培养范围,“研究生计划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要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切实优化学校间、学科专业间招生结构”。
面向出版企业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走出书斋”,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引领社会需求。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较方便地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最新成果及研究手段,从而有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实现真正的交叉、渗透和结合,使跨学科研究不仅成为了解历史客观实际的必要,而且成为真正的可能。因此,培养方案应考虑以下内容:有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学术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重要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开出古籍数字化方向的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拥有培养古典文献数字方向研究生所需要的文科时间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
5 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大型数据库、图书编撰、出版和阅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中国古典文献学三维人才培养范式的守正出新,必将带动“古籍电子文献学”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增益全新的研究领域。未来,与数字出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因此,学术转型不可矫枉过正,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古籍数字传播的根基,仍然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标识。
参考文献
1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 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
4 达恩顿著.熊祥译.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4-04-22
6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近年来,由非典型肺炎、三聚氰胺等引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卫生检验技术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有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职业安全等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对于高等医药院校卫生检验专业来说,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卫生检验专业人才,迫在眉睫。笔者就卫生检验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平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据初步调查,部分设有卫生检验本科专业院校,几乎都在沿用预防医学“二点一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实验室或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商品检验检疫局、质检所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但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层次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卫生检验本科专业的人才主要面向基层和企业,具有更强的实践工作技能。为此,本课题组根据卫生检验本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卫生检验专业20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了一套适合该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卫生检验技术专业实践、企业现场实践(包括毕业课题的完成)三个阶段。
2实施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2.1校内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学生做实验时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要求操作即可,一般为验证性的实验。这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一次实验课结束,学生只验证了方法,熟悉了操作,但对实验的重要环节和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则知之甚少。一旦到了实习基地实习或参加工作后,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不知所措,又得在工作中重新学习,学生毕业以后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用人单位不满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完成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和实验内容,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正确使用仪器,从而加强了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卫生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这一阶段的实践包括食品、水质、空气理化和微生物等检验技术,在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具体方法包括实习前的培训,制订实纲和实习计划,严格各学科实习考核,加强实习管理工作,组织和学习各类专题讲座,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进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实行目标管理,从而提高了学生卫生检验技术的实践技能。
2.3企业现场实践,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在企业现场实践,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外,还要了解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以及开发新技术的问题。如食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控制、人员的健康安全控制等。这样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进一步把食品、水质、空气、生物材料等检验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到企业的现场实践中。
2.4实习基地建设,实施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保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基地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义务分担、共同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应本着“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实现学生培养目标,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主动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纽带,不断强化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切实保证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药学
[中图分类号] G64
培养出怎样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称得上“有用”?怎样培养才比较合理[4]?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结合本科合格评估工作和我院实际情况,围绕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谈一下我们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院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与落实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近五年来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修订。
2008年,以《成都医学院关于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为指导,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为调整各类课程比例结构,精心安排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2010年,我院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调整与修订。在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及多个层面上进行探索创新,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考核指标和评价手段、实践课程设置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其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首先将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在,培养适应我省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各级医院和管理、生产和医药营销部门、从事医院药学、药品管理、营销与药物分析以及生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2013年,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再次调整了专业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各专业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又实现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支持和融通的课程体系。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制定学生的实习管理办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各教学环节设置合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突出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3.培养方案管理与执行情况
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我院制定培养方案的前提,而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是根本和关键。学院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培养方案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努力做到教学计划管理科学,运行规范。
为执行培养方案,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在贯彻实施《成都医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课程评估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课程建设立项管理及验收制度、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评估管理办法等,为执行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制定全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质量标准;组织课程验收、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监督、检查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学院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开展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建设等具体工作;负责本院两个专业课程建设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
篇10
关键词 分子诊断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中被广泛应用,逐步形成分子诊断学这一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①②分子诊断学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
1 国内教学现状及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高校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环节整体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分子诊断学实验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以及对师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2)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实验一般是几个基本的操作技术如:核酸的提取与检测、DNA酶切、PCR技术、细胞培养、电泳技术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技术,独立的小实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因为实验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学生实验主要是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路线去做,以保证成功率。学生机械地模仿式做实验,抑制了他们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符合分子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与重视度
通过开课前开展师生交流会、学习经验分享会等模式向学生介绍分子诊断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组织开展高低年级学生学习交流会,由上一年级学生向授课年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了解、期望及教学建议。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实验教学班实施双语教学、论文式实验报告,实验分组讨论、文献导读、科研实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教师根据实验室内容及当前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结合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论文式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采用论文的形式进行充分论述,论文式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讨论能力,锻炼学生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为以后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3)实验分组讨论。在实验结束,针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实验组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理解,解决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增加学生实验探讨热情。
(4)文献导读。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通过文献导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查阅资料途径,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发掘学生实验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
完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实验。创建系统性综合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内容涵盖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诊断领域。开展综合性大实验,例如开展包括总RNA提取逆转录PCR胶回收基因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培养质粒DNA提取酶切鉴定等系列实验的基因克隆综合性实验。开展蛋白质提取蛋白质定量SDS—PAGE电泳电转移抗体结合显影等系列实验的Western blot综合性实验。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2.4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不仅要从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实验室常识、实验素质等方面考核学生的常规实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创新性思维、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 实施效果总结
3.1 建立了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地照着实验指导照做,而是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和整体化,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增加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加看重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实验不是一个人随意的活动,分工与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而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同学所欠缺的。③由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通过讨论决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过程中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分工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知识的更新
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创新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行,促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设计的课题,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涉及最新前沿科学,部分课题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知识,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费(TS10466),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028)
注释
① 马佳,杨清玲,陈昌杰,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