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4: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篇2
【关键词】中职中药专业 调研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76—02
浙江是医药大省,医药经济总量长期以来一直居全国前三例。自2002年以后,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的重大举措,“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中药现代化理念已渗入到中药产业的各个领域,并且形成了合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浙江省中药材种植业、中药工业稳步发展,中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员工本应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引以为豪的优势和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的差别化培养特色,但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偏差以及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中职教育难以成为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就读目标。
为使中职中药专业顺应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本土经济的发展特征,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必须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中等中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他们正在成为受欢迎的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一 中药企业对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分析
1.专业技能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中药企业对中职学历的药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认可(回答“基本满意”的约占57.3%,回答“满意”的约占29.1%),认为中职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广泛。有2.1%的被调查者甚至对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表示“非常满意”,但是,仍有约11.5%的被调查者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认同,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部分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表1中列出了企业相关人员所提出的需要中职毕业生进一步加强的专业技能。其中,中药辨认技能被认为是最需要加强的。企业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最能体现员工专业能力的技能就是辨认技术,也是从事中药行业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另外,中药调剂、市场调研、保管养护、质量检验、处方审核、包药、炮制技术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专业技能,尤其需要通过实习、实践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专业技能熟练程度。
2.能力要求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在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选项中,认为以下三种能力应当优先培养:一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企业对这三种能力的重视说明,企业期望中职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不断取得业绩(见表2)。另外,中药企业也很关注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医药行业真诚的服务意识。
二 中职中药专业学校的自我评价
1.有关专业目标的定位分析
要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中职中药毕业生,首先是对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其次是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基本取决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质量。那么,中职教师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楚呢?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清楚或基本清楚,但不大清楚和非常不清楚的却也占到了近五分之一。这一结果值得深思和重视(见表3)。
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上,中职教师表达了与企业不同的观点。其中,教师们认为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具体的岗位操作能力(见表4)。
2.有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据调查,5.1%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非常吻合”,分别有38.7%和37.7%的教师认为“比较吻合”和“基本吻合”,另有16.5%和2.0%的教师认为“不太吻合”和“非常不吻合”。
在被问及课程体系哪些方面不够完善,最需要改革时,26.7%的教师认为“主要是有些课程内容过于理论,与实际关联度不大”,24.7%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已老化陈旧”,约18.1%的教师认为“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之间比重需要进一步改革”,另外有15.8%的教师认为“课程体系过于狭隘,需要拓展应用型知识”(见表5)。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约有65%的学校没有自编教材,一些现行教材存在问题,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是教材重点不明确,知识点编排不够恰当等。
3.有关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的调查分析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9.6%的教师反映在教学环节与企业密切合作,但仍有18.8%的教师与企业没有任何合作形式(见表6)。
另外,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调查发现,教学设施存在数量上不足、种类单一、老旧设备较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正常教学。
4.有关中职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约占70.5%,其次是硕士学历和大专学历(见表7)。
在被调查的中职教师中,工作年限差别较大。其中,有5~10年和10~20年工龄的教师居多,分别占35.7%和21.4%(见表8)。
调查中发现,30.9%的教师没有重要企业从业或进修实习经历,较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发现,81%的被调查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教改的论文。
三 历届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1.专业兴趣
被调查的历届中职毕业生在选填专业志愿时,有70.1%是以第一志愿填报的,其他都是非第一志愿,有部分是被迫调剂过来的(见表9)。
2.对有关课程体系的意见
据调查,历届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不同看法,8.1%表示“非常满意”,47.1%的人表示“比较满意”,38.7%的人表示“一般”(见表10)。
3.有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目标
篇3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属于传统医学领域,中药产业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知识产权对我国中药贸易的影响和冲击。外国公司利用中医药古方、传统中药开发新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中药材屡次在西方国家贸易壁垒前举步维艰。日本、韩国等国家不仅利用先进技术将改良后的“洋中药”打入我国市场,还逐渐从我国成功引种某些中药材,由依赖从我国进口到不仅可以满足其国内需要,还可以少量出口。
我国加入WTO后,中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专利保护是保护力度最大、最有效的手段。而就我国现阶段中药行业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情况来看,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1 我国中药产业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的误区
作为知识产权中最有效、保护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专利保护早已被西方制药行业广泛采用。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人们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很多业内人士对专利申请的必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申请专利保护的意识淡薄,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现行的中药品种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医药行业习惯于寻求行政保护。然而实际上行政保护和专利保护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保护,两者只能互补,不可替代,而且在法律上,专利保护的效力要大于行政保护,具有法律上的财产权特征,是一种私权。在面临侵权时,被仿制的中药品种保护的药品只能寻求行政保护,而被侵权的专利保护的药品就可以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虽然中药品种保护与专利相比具有审批速度快、保密性强的特点,但它不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也就是说,同一个品种可能有多家企业同时受到中药品种的保护。
误区之二:认为技术秘密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 对于一项发明创造,专利保护和技术秘密保护都需要,在尚未申请专利之前或撰写申请文件过程中,该发明创造是作为技术秘密来保护的。但是药品关系公众健康,进入市场需要公开处方及工艺,很难保密。而且技术秘密保护有泄密或被破密的危险,毕竟能像云南白药一样得到国家级技术秘密保护的中药还是极少数。如果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原发明人虽然拥有先用权,但生产规模要受到限制,不能再扩大生产了。同时,通过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达到产业化的目的。
误区之三:忽视职务发明导致专利技术流失。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我国专利申请中的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较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受理的三种专利职务申请中,国内职务申请为203 566件,占国内申请总数的43.3%;而国外职务申请为99 608 件,占国外申请总数的96.9%。
药品生产是一个特殊技术领域,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通常只能在公司等机构的投资、组织下才能进行。由于国内非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较大,而个人的研究只能集中在技术难度较低、研发投入较小的领域,因此国内的中药专利申请中高技术含量的较少,主要集中在中药复方专利方面,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另外,由于一些机构对知识产权不甚了解、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一些职务发明专利变成非职务发明专利,从而侵害机构的利益。
误区之四:重论文轻专利的管理体制导致专利新颖性丧失。目前许多单位职称评定中存在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因此,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只重视,不重视申请专利。加之比申请专利更为简便、迅速,很多企业、科研单位及其科技人员缺乏专利意识,更乐于发表成果,刊登论文,结果导致发明创造新颖性丧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机会。
误区之五:研究项目不重视专利检索导致重复和侵权。有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只顾低头搞科研,不关注他人专利申请的动态,更忽视专利检索。结果导致研究项目重复,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错过了宝贵的科研时机。企业及科研单位应该建立专利保护的相关部门,负责检索、跟踪相关专利信息。
误区之六: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有“保”无“护”。获得专利之后,将专利束之高阁,没有维权意识。专利在法律上属于私权力,法院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权利人获得专利权以后要时刻监测侵权活动,防范侵权的发生,在确定侵权行为发生以后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只申请权利而不维护权利,这样的专利也是形同虚设。
误区之七:发明人对中药专利保护限度的理解有误。有些人认为专利保护的中药复方,一旦经他人增减一味和几味中药剂量而产生复方构成的一定影响,则不会构成侵权。
2 中药专利产品保护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专利侵权认定上的困境
中药专利品的侵权认定较难。因为一个申请专利的化学药物,如果被仿制或侵权,是很容易认定的。但是对于中药而言,由于其含量复杂,尤其在复方中药当中一味药材的替换或用量的增减可能在药效上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很难认定是否侵权。同时也给了仿冒者规避侵权制裁的机会。
根据目前我国对中药实施专利保护的规定,认定侵权非常困难。因为化学药物均有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专利人在申请专利时可以“涵盖”相应的结构和衍生物,如出现仿制,很容易被发现。而中药与化学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是由组方和剂量组成,不具有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侵权人一旦改变中药组方中的某种成分或加减剂量而制成一种所谓的“新药”,再制成固体制剂或液体制剂的成药后,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分析出其中的原始配方和生产工艺。因此中药专利保护缺乏适合自己的一套认定标准。
2.2 国内企业重视市场,缺乏对专利竞争的关注
纵观国外制药业可以发现,它们大多设有专门的专利工作机构,专利工作通常由专利人和专业律师来承担。例如著名的美国制药企业默克公司设有知识产权部,拥有很多的专利律师和几十名专利人;辉瑞公司设有专利法律部,其中专利部有33名专利律师[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药品企业依然习惯于将目光瞄准市场,而没有对市场竞争的前沿专利竞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国内制药企业,暂不说研发投入,就是专门负责企业专利管理的部门几乎都没有。
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专利竞争中,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目前还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
2.3 国内不少中药企业缺乏专利经济意识,放弃国际市场
尽管我国在中药行业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申请中药国际专利的项目却极少。大多申请人放弃了国外市场,只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国内市场由于有新药保护和中药品种保护,企业的技术竞争程度还不激烈,所以企业对专利保护的要求尚不强烈,只是采取观望态度。
2.4 中药专利审批的周期太长
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或驳回,平均需要3年时间[2]。在申请人看来,这个申请过程较之中药品种保护的申报过程相对较长,尤其是发明专利公开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没有法定期限,从而导致实审周期延长。
2.5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实行中药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长,公众对中药专利保护的意识及自觉遵守和维护意识还不够,导致知识产权侵权及技术转让纠纷增多。同时中药专利保护“三性”的判定复杂,各地法院又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材,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使有关侵权案件及技术纠纷很难得到及时判决与处理。
2.6 缺乏专利申请撰写技术,难以获得国际专利
与我国不同,欧美各国对中草药的配方不给予专利保护,但对中草药的提取物、制备方法、从中草药提取到的有效化合物和化合物的组合物、药物首次用途等提供保护,而我国中药复方的特色和创造点主要在于配方。在日本,中药按照其《专利法》保护,只要中药配方符合专利申请“三性”,即可作为产品发明被保护。
因此,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而我国缺乏精通专利申请撰写的人才,导致中药复方很难达到发达国家专利申请的要求,申请比较困难[3]。
3 加强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对策
3.1 健全中药专利保护体系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保护的主体并非是独占的,从实质上降低了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又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生产,没有真正鼓励发明创造,不利于中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并且,《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有些规定与专利法互相矛盾,容易引起侵权纠纷。因此应该增加各种保护体系之间的协调性,对中药专利审批办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进行相应的修订,使之互相衔接,从而建立起既有效又科学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体现中药特色的保护体系,并使之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
另外,现行专利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和中药产品的重要性,在中药专利保护上还存在缺陷。虽然在我国现行《专利法》中,涉及了有关药品专利保护的内容,但是该条款借鉴了西方专利法规的有关内容,适用于化学药物,若用来保护中药,显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何况即使在美国,对于植物药,也是有专利法、植物专利法、植物品种保护法多重保护的。因此我国应该出台针对中药专利保护的《专利法》的配套政策,比如出台《中药专利保护条例》甚至《中药专利法》,使中药专利保护更适应中药特色,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大范围和最大力度地使中药得到充分保护。
3.2 对中药复方专利“三性”的审查标准进行修正
“三性”是指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关于成方组分的加减和药量的变更一直是困扰我国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中成药主要是复方制剂,由于加工、生产工艺一般都是采用本行业中的惯用制备技术,在中成药的发明中,配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特征。单纯就配方而论,有三种情况:
1)在现有方剂基础上,通过药味的加减所作的改进。药味增减,如在主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夹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新的病情的需要,中医称之为随证加减。判断其创造性,应考虑其与原方相比,疗效是否突出,或是否有新的功效。为此,应提供实验药效或临床实验结果的证明。药味增减,发生了主药、主证的变化,则应视为有创造性。据台湾省现行的管理办法,凡药味增减的数目超过了全方药味总数的20%,则不视为原方的加减。此做法可作为我们判断创造性的量化参考。
2)在现有方剂基础上,通过各组成药味用量比例的变化所作的改进,药味不变、药量加减,在中医实践上,是所谓“方不变而法变”,可引起方中配伍关系和主治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概括为加重药量,增强药力。
对于加重药量以增强药力,判断其创造性要视其是否取得了突出的疗效。应提供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实验药效或临床实验的可靠结果。对于改变药量以改变主治,应提供两者药效不同的比较性数据,以判定其创造性。
3)将原有的两个或几个方剂组合成方所作的改进。两个或几个已有方剂的相加,对其创造性的认可,应提供协同增效作用或产生新的医疗用途的研究数据。
3.3 在行业内普及和加强专利知识教育
可以从政府、行业和企业(或科研机构)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使中药专利的概念和知识在整个行业内能广泛地覆盖到从中药相关政策制订者、执行者到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领导者再到每一个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使国家、地方中药产业相关职能部门在制订各种规划时,把中药专利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推进实施;企业(或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应将专利战略纳入其发展的长远目标,并提到相当的高度。
3.4 培养人才,建立一支中药专利保护的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国内通过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非常少,而且现有的中药专利人的水平又参差不齐,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内中药领域的专利,同时也直接造成专利无法保护中药的偏见,这种局面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迫切性的需求。因此必须重点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基础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经济、贸易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中药研发、产品宣传、
专利申请和诉讼等工作的展开,从而全面提高中药专利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伟波.专利竞争力,中国制药企业的致命弱点[J].医药世界,2005,(4):34.
2 梅智胜,肖诗鹰,黄璐琦.等.中药专利保护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262.
篇4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
篇5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3]。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4]。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1.1药用植物野外见习
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企业实习
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郁金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3医院实习实训
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5]。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4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两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2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p#分页标题#e#
3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篇6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Yongqing,Liaoning 11016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established and improving in China,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w we analyzd its current status and impact factors,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tection;Strategy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具民族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专业[1]。我国被誉为“中药大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但我国离“中药强国”还很远,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我国给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2]。
1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医药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提出的。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传统文化意义上都极具必要性。
1.1 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 由于西药的局限性和西药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许多发达国家将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开始转向传统疗法,特别是中医药。不论是西方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还是东方的泰国、新加坡,都广布中医诊所,针灸、草药疗法已成为不少民众就医的选择。澳大利亚甚至立法《中医注册法》,新加坡成立了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等机构,泰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3],这些都标志着中医药地位的提升。
1.2 “洋中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近年来人们的医疗健康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回归自然”,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在全球掀起热潮,一度使中医药市场升温。据统计[4],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而作为中药老家的中国仅占5%左右。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不能说这不是中国中医药的尴尬。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日益开放,如果不积极应对,“土中药”将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中国中医药也很难走向世界。
1.3 刺激企业研发新药的的主动性 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若不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耗费大量成本研制出来的新药,会被他人任意仿制。发明人非但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当成本难以收回时,其研发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专利制度可以赋予新药研发者在一定时间内的独占市场的权利,使其凭借此种合法的垄断地位可获丰厚回报,从而促使其继续投入到新的研发活动之中[5]。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新药研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4 文化多样性的维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传统医学和东南亚地区的印度草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代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模式的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惟一拥有5000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6]。但由于对西医“现代性”、“科学性”的迷思以及诸多原因,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全面萎缩,已经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势下,从知识产权方面保护中药更显示了其必要性。
2 目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许多知识产权法律及配套法规,目前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保护等。但是应该看到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尚不完善[7],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从研发角度看,我国70%~80%的中药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他们大多数只管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通过成果鉴定便大功告成,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8]。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成果轻保护的现象。
从生产角度看,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9]: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中药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2.2 针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 《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规未对中药产业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中药产品多为复方,而《专利法》目前只能保护中药配方和配方的剂量,对配方的用途、加减则未能有效保护,这对中药复方的专利保护是不利的[10]。又如《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属于一种行政法规的保护,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中药品种保护所保护的仅仅是中药品种,对于同一种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专利保护的效力要优越于中药品种保护[7]。
在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的问题[11]。《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中药品种的保护期与国家法律《专利法》的规定不一致,使得不享有专利权的中药品种享有了甚至超过了专利的权利。
2.3 缺乏精通中医药及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人是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最根本因素[12]。知识产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而中药知识产权由于涉及行业领域的特殊性,既精通中医药知识又精通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由于待遇、发展空间等诸多原因,这部分为数不多的复合型人才也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3 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
3.1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中药行业所面临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趋势,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中起到积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迫切性的宣传和有关知识的普及,把“知识产权”提高到除人力物力财力外的“第四经营资源”的高度[12]。使中药产业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对中药行业继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从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13]。
3.2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有效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必须形成完备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法律层面中医药专门法,统一中医药主管体制[14],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
3.3 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流动的控制。人才流动是造成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15]。要控制人才流动就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发明人、设计人在知识产权授权或实施后的奖励及报酬,切实兑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奖酬纠纷和知识产权的流失。
参 考 文 献
[1] 唐蕾,胡俊勇,陈孝,等.论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3739.
[2] 雍海英.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5):100102.
[3] 蔡仲德,雷燕.建立中医药“专有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14):10461048.
[4] 佘超龙.“洋中药”抢了“土中药”市场.科技日报,2005.
[5] 张妍,刘亚军.论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郑守甘.文化认同与中医药的发展.第五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7071.
[7] 陈凤霞.试析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47.
[8] 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卫生产业,2007,01:9395.
[9] 郭冬梅.关于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中国现代中药,2006,8(9):3637.
[10] 虞坚尔,王美静.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医药管理,2005,13(5).
[11] 万仁甫,严桂平,徐伟亚.构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探讨.中医教育,2006,25(1):1721.
[12] 蔡伟.对当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中国药事,2005,19(8):485487.
[13] 陈兆奎,申俊龙.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9698.
篇7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篇8
[关键词] 中医;发展;教育;科研;医疗;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06-03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已经历时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数度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中医学就成了“玄学”、“伪科学”,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系统理论、明显疗效的无创或微创的绿色医学,在西学东渐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让创造了中医学的先贤们的子孙给边缘化了,那么,中医学是如何被边缘化了呢?
1政策规定的行政边缘化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生执业的通行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的所有医疗活动,都属于非法行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执业医师资格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来获取。西医的医师资格考试全部考西医内容而不涉及中医,中西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要考一半西医知识一半中医知识,而在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内容也占据了40%,但在临床中规定不能跨范围执业,即中医执业医师不能从事西医的临床工作。伟人很早就倡导中西医结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政策则规定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而西医可不必学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威力极强的指挥棒,这种考试规定,就决定了中医要同时学好两套医学理论,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界的重点地位。既然提到中西医并重,为什么规定中医执业医师要考西医内容,而西医执业医师不考试中医内容,为什么中医职业医师不能只考试中医内容呢?考了西医内容又不能使用,为什么要考呢?
新药的评定和审批,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必要的研究手段和指标检测是体现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但中药和化学药品不论其药源、理论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并经过反复验证的,新药审批中要求中药也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理药效实验,大量的临床资料必须采用小白鼠实验,而中医的证候多是综合性的,是无法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复制的,在小白鼠身上有效的未必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实验室中的药效实验的规定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效的否定。对于成分的检测,也是从另一角度否定中药的疗效,中药是按照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来使用的,每一单味中药,都有非常多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而起治疗作用的,更何况复方,是讲究配伍的,相须相使,相辅相承。单一成分的测定,并不能确定该药或该方的疗效,甚至所测定的成分在该药中恰恰是次要的甚或是无用的。将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再用动物实验去证实,测定整体性作用的药物中的某一成分,否则就是无效或是假药,这正是相关规定将中医边缘化的例证。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盛行一种被称作“五子登科”的风气,即“改名子、扩院子、争位子、调班子、借票子”,名字响、院子大、位子高、贷款多就会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在改名大学和申博过程中,SCI、EI等收录论文的数量占着较大比重,而中医学论文基本不在收录之列;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比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可以积分。根在中国的中医学,却使用国外非母语语种的教材,笔者不知道某些连中文版中医理论都弄不懂的专家、学者,用非母语中医教材,其结果将会如何。由于客观条件和学科特性,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积分很难达到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学边缘化。
2中医教育的自我边缘化
中医院校自建立之初,就院校的名称而言,即是对中医的边缘认识。中医学是医学,西医学也是医学,而院校的建立将西医院校称为“医学院”或“医科大学”,而中医学的院校就加上“中”字,其实中医也是医学,也是世界性的医学,只不过她的发展重点是在东方,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部分的东亚和南亚国家。“中医学院”这种称谓就已经把中医学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可以说从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开始,中医就隐含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医院校大多设立了中药系(或学院),而此中药系(或学院)与中医学中的中药基本不相干,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栽培、采收、整修、炮制、配伍、煎服,调护,方可称之为中药,否则只能是天然药,而天然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现在的中药专业除了《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学》等极少的课程与中医中药有关外,其他的课程基本与“中药”风马牛不相及。而从事中药教学的大部分专业人员,基本成为化学专业,有的甚至附和一些攻击中医的观点,对中医颇有微辞。其实隶属于中医的中药学,是和中医理论血脉相连的混合体,现状中的中药专业从课程设置到研究内容,从教学计划到师资配备,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已非中药原貌,而是天然与化学的混血儿了,中药概念的偷换,给一些攻击中医的人以口实,“废医存药”的论调难道中医药界自身没有责任吗?
在《中国中医药报》教育科技专栏中,笔者为中医教育算了几笔账,其中,关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中西医学时比例,依据“中医本科教育规范(标准)”规定中医专业要进行的课程设置,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尚有 5大类30余门课程,均不属于中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这是跟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的指挥棒转的,由不得院校自己做主。
况且中西医本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的建构形成到思维方法,尤其是临床运用截然不同。作为宏观的、统一的、整体的中医学理论,是治疗患病的人,调整活动的人体生命;而作为微观的、割裂的、单一的西医学理论,所治疗的是人的病,修理静止的组织器官,两套本应花费等同时间学习的理论,合而为一在五年中学完,岂不是煮夹生饭吗?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高层次教育发展迅速,若从数据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实际上考察其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会上流传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从中医专业上看,“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尽管这些说法有些未免矫枉过正,但中医高层次教育的现实也确实不容乐观,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外语课、计算机课、统计学以及西医课程和实验占据了大量时间。粗略统计,中医硕士用于学习以上课程和实验需三年中的两年半,而中医博士几乎用到三年,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虽然在某方面有所深入,但其他的知识基本被忽略,甚至忘记,所以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全面学习,硕士、博士不会望闻问切,尤其不会诊脉的大有人在,这就给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即高层次中医教育尚且以西医和实验为主,可见中医的本科教育现状如何,这也是中医教育自我边缘化的一剪缩影。
3中医科研的人为边缘化
中医科研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非“中医研究”的错误方向上,因而也成为了部分人非难中医的口实,是人为地将中医边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3.1判断标准错误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一切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体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中医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这一点在中药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然而,中、西医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西医学的科研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学的科研。
3.2科研方法不当
中医的科研,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摘录文献,断章取义,自设跳板,为自己科研找依据;歪曲观点,肢解学说,在先,以期古为我用;制作模型,设定指标,弃中就西,为求社会认可。由于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的不相符,检测指标与症状表现的无对接,提取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背离,终于出现了实验不“实”、假设更“假”,结果是欲西非西,遗人笑柄。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是分析单味药的化学作用,基本是用西药研究的办法去研究中药,这种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的本质区别,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导致纯正的中医药科研很难拿到国家科研课题。中医药科研走上了一条“中医西化”的不归路,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践研究中医发展,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误以为中医理论就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作为国粹的中医药日渐式微。
3.3学术认同偏差
据了解,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73个中医药项目中,理论研究占24%,临床研究占57%,有效成分研究占18%,其他占1%。在1998~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5项中医药成果中,多为天然药成分提取或鉴定,有的属西药成果,有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真正按中医药规律进行的临床研究极少。学术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较为片面,即过分强调研究中医药的所谓“实体本质”、探求天然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对微观结构的认识、注重分离提取,从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用西医药学的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这种对现代化的片面认识,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物质的研究上,忽视了中医自身的研究,存在着方向上的偏差,因而很难取得突破。如果真能够按照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所说:“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树立发展的观点,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归纳与提升,重视从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规律,重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规范的研究”,中医研究也许会有所突破。
4中医医疗的社会边缘化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两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中西并重的原意。中医西化主要还是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出现偏差,服务方式偏离中医服务的轨道,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强调市场化,利益追求最大化,评价强调效益化,年底看谁收入高,所以收益高但并不一定疗效好的西医化倾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中医院的建设目标。
4.1中医医院西医化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一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定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就更可想而知。很多中医院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而中医仅作为点缀性的象征,其临床收入中,也是西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占70%以上。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虽然给医院能够带来不菲的效益,但中医院的办院宗旨和服务方向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将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中西医联合医院或者办成了三流的西医院。导致中医西化,偏离中医办院方向,脱离中医服务轨道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医院强调市场化,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获益医院就愿意做什么,而西医的获利一般要高于中医很多。
4.2特色特长不相符
大部分中医院存在有三个“难见”,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大家”,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即使是在中医药特色保持最好的中医院,只有少数的中医医生能运用中医思维来进行辨证论治,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诊脉,甚至连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治手段都不熟练,也不会辨证施治,甚至不会开汤药处方。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中医医院以能够开展先进的手术引以自豪,以“搭桥”、“移植”“开颅”作为“特长”。而中医在疗法和疗效上的特长难以发挥,没有了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没有了中医的特色,中医院还能姓“中”吗?中医院不姓“中”了,那中医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有为才有位,中医连在中医院都成了配角,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5宣传媒体的炒作边缘化
个别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媒体自律意识差,追求时效性,损害真实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只批评不处理等。若把媒体的目标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其失实、歪曲、作假就会油然而生,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废纸箱做包子馅”,从“告别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
5.1夸大事实,推波助澜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媒体上轰动一时的“告别中医”签名活动,最终也不过只有区区200余人,可一开始媒体就扬言达“万人”,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而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实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告别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告别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5.2崇洋,衷西非中
个别媒体对于外国哪怕是很小的事件也会大肆吹捧,而中国的事件则不愿多费一点笔墨。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显示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于社会媒体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喝鸡汤可预防感冒”这个被中国沿用了多少年的单方,最近却有多种媒体报道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喝鸡汤可预防感冒”。仅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可除了医学杂志有过专业性报道外,社会媒体极少见到相关报道。可因服用龙胆泻肝丸不当而导致肾衰的个案,却引来了多种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医药只要稍微出现一些事故,媒体就会狂轰滥炸,而西医药诸多的毒副作用,媒体却见怪不怪。
5.3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从有记载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提醒着人们,从最早的《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自始至终就将中药称作“毒药”,从未否认过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的中医何时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笔者1994年就出版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书,并在《健康报》掀起了中药毒副作用的大讨论。“中药无毒副作用”是媒体自己说的,反过来又以此攻击中医。一些无照行医、鼓吹秘方祖传,甚至一些退休的西医或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滥用中药,出了医疗事故就归罪于中医,归罪于中医学的古老、归罪于中医学不能落入西方科学的窠臼,归罪于院士读不懂的中医,这是对祖国医学的歧视,是数典忘祖,是和自残的一种病理心态。有了这些欲加的莫须有之罪,中医学被边缘化,已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针对中医边缘化的问题,笔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确评价中医。中医药系统更要加强自律,正确地传承;教学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中医教育机制,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更应重视中医的发展,应将其作为国粹发扬光大,为其发展开拓一条广阔、深远之路。
(收稿日期:2009-11-20)
篇9
【关键词】 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引证报告;传统医学期刊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出版的自然科学期刊文献检索工具。ISI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使SCI收录的文献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1]。目前SCI分为印刷版(p)、光盘版(e)及扩展版(网络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收录于SCI印刷版及光盘版中的期刊常被人们称为SCI核心期刊。ISI依据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中的引文数据而研制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世界上重要的学术期刊进行客观、系统地评估,帮助用户以定量的方式了解全球的学术期刊,并通过这些分析数据了解学术期刊在相应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对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及其在JCR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传统医学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程度,从而既可以为传统医学领域专业人员获取高质量学术文献提供指南,也可以使中医药科研人员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时明确投稿方向,同时,也能够为中医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期刊评价选择的参考依据。
1 数据采集
1.1 确定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
在汤森路透公司网站(thomsonscientific. com.cn)[3]对SCIE收录期刊进行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Alternative OR Complementary OR Integrative OR Chinese Medicine OR Medicinal OR Ethnopharmacology OR Manipulative OR Natural Medicine OR Natural Product OR Phytotherapy OR Phytomedicine OR Homeopathy OR Acupuncture OR Planta OR Traditional OR Ayurvedic OR Herb OR Herbal”。得出检索结果后去除其中的重复项及非传统医学期刊,以获得SCI中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名录。
1.2 JCR数据查询
进一步在2004-2008年度JCR [2]中查询检索获得的传统医学期刊的相关引证数据。
1.3 期刊信息查询
查阅各传统医学期刊印刷版及网络版,了解期刊栏目及其他相关信息。
2 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相关数据
2.1 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概况
目前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共30种,其中大部分(73.33%)收录于SCIE中,仅有8种收录为SCI核心期刊。30种期刊中27种为英文版,其余均为其他欧洲文字。这些期刊主要由欧美国家出版,其中美国占11种(36.67%),英国占8种(26.67%),其他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6种(20%),亚洲国家3种(其中中国1种),非洲国家2种。这些期刊的创刊时间最早为1911年,但大多数均在上世纪80年代后创刊,而有5种期刊创刊历史不足5年,其中1种创刊于2007年。30种期刊中,14种(46.67%)为传统药物及天然产物的专刊,11种(36.67%)为传统医学或补充替代医学综合性期刊,2种为结合医学专刊,针灸专刊、整脊疗法专刊及顺势疗法专刊各1种。见表1。表1 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情况(略)
2.2 2004-2008年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数量变化
2004-2008年,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逐年增多,2004年16种,2005年18种,2006年23种,2007年26种,2008年30种。
2.3 2008版JCR中的传统医学期刊数据
收录于SCI中的30种传统医学期刊中,目前只有26种在JCR中有引用统计数据,26种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684,其中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影响分值最高的均为Natural product reports,而特征因子分值最高的为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见表2。表2 2008年版JCR中传统医学期刊引证数据(略)
2.4 传统医学期刊影响因子5年来的变化
由于期刊被收录至SCI的时间不同,在JCR中可以获取到5年以上引用统计数据的传统医学期刊只有16种,其中1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来有所提高,涨幅最大的为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2004-2008年度JCR中传统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度JCR中传统医学期刊影响因子(略)
3 讨论
3.1 传统医学期刊的影响力
为了确保提供全世界最重要及最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ISI在选择进入SCI的期刊时采用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和选择标准[4]。因此可以说,SCI收录的期刊在科技学术界基本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近年来,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种数逐年增加,说明了传统医学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强,传统医学学术出版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应当注意到,与其他学科相比,传统医学期刊的总体影响力仍然不高。肿瘤学专业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高达74.575,《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也达到了50.017。而在传统医学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的Natural Product Reports的影响因子为7.450,传统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仅为1.684,与名列前茅的生物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差10倍以上。
自2007版以来,JCR中增加了特征因子(EigenfactorTM Score)和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luenceTM Score)两个新指标。与影响因子相比,特征因子分值的计算基于过去5年期刊的引用情况,扣除了期刊的自引,对期刊引证的统计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而更为全面、完整;而论文影响分值旨在基于每篇论文来测度期刊的相对重要性,其计算方式为:特征因子分值除以期刊所的标准化比值(所有期刊的论文总数为1)。论文影响分值的平均值为1.00,大于1.00,表明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影响力高于平均水平,小于1.00则表明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影响力低于平均水平[5]。2008年版传统医学期刊特征因子最高的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分值为0.028 14,与特征因子排名首位的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329 99)有47倍以上的差距。而传统医学期刊论文影响分值大部分小于1.00,表明大多数传统医学期刊中论文的影响力低于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传统医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3.2 SCI传统医学期刊的主题
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中天然产物、药用植物、植物药等专业期刊占多数,且影响因子及特征因子较高的期刊也多为此类期刊。这可能与植物药、天然产物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同主流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为接近有关。传统医学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首位的《Natural product reports》就是以刊登天然产物和有机化学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传统医学及补充替代疗法的体系和思维方法与一般公认的科学方法有所不同,因而也就相对难以被主流科学界所理解和接受。
3.3 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地区分布
尽管传统医学在发展中国家更具影响力,也开展了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学术出版更为丰富,但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大部分由欧美国家出版。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学术出版更为符合国际规则,另一方面欧美学术界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的学术交流语种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世界其他地区。我国作为中医药学的发源地,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与出版高度发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传统医学期刊长期未能进入SCI,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喜的是,《中国结合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现已被收录至SCIE,这是我国传统医学学术出版领域的一个进步。
4 结语
通过分析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概况及其引证统计数据得知,尽管传统医学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然有限,但这一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SCI收录的传统医学期刊主题涉及传统医学、补充替代疗法、植物药及天然药物等领域,其中以天然药物相关的专业期刊在数量上和影响力方面更具优势。我国中医药专业人员在利用文献或选择论文投稿方向时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参考文献
[1] 汤森路透科技集团.什么是SCI[EB/OL]. http://thomsonscientific. com.cn/kxqy2008/14.htmL,2009-12-31.
[2]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 uclibs.org/PID/36787,2010-1-6.
[3] 汤森路透公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期刊检索[EB/OL]. thomsonscientific.com.cn,2009-12-31.
篇10
中药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就是中药药理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然后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中药药理实验大部分是整体动物实验,首先,学生,尤其是女生必须具备接触动物的心理素质,克服在接触动物方面的一些担忧和恐惧,这是做好中药药理实验的前提之一。其次,熟练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如动物(重点大、小鼠、家兔)抓取、固定、标记、各种途径的给药方法、取材、常用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做好标准化操作示范,然后监督学生予以完成。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乐意自己一个人主动完成实验操作,就会旁观别人实验,老师要多多鼓励这类学生,带领他们多接触动物,必要时候手把手教学。实验课上,要坚持少讲多练的原则,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操作,对于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至能够熟练掌握为止。另外,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试剂和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可以拓宽同学的接触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尽快的开展工作。
2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是实验观察与操作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药物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分组、给药方案、实验仪器的调试、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都必须独立完成,并写出预实验方案。
再次,确定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对每组的预实验方案展开集体讨论,并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最后,按此方案完成实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时间的掌控,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 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实验报告的书写,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认为,实验报告只不过是交给老师的作业而已,有些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如实验项目缺项,专业术语不规范,表格五花八门等或者把《实验指导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抄一遍,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罗列一堆,而全文最重要的实验结论和讨论部分往往不知所云。使有些本科学生直到毕业仍然不会书写实验报告。这直接反映在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仍不会记录原始记录,仍不会使用科学语言撰写科学论文,所用文字基本上是大白话,给研究生带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书写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可以初步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来书写实验报告:带教老师应就有关中药药理实验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包括项目、内容、术语、图表、参考文献等给予学生详细讲解,尤其注意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讨论是实验报告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医药理论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讨论和结论部分。在实验报告上交后,带教老师要认真批阅,将集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详细给学生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