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5: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承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好的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篇2
1.1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2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
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
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
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篇3
一、建立培训市场的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一种运行机制或调节手段,市场的本质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培训活动中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培训活动是否具有产业性质是能否形成培训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
一个市场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为是否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是否存在着交换关系。
从培训活动的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
首先,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是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活动中,受训者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培训费,从而使资金流向培训机构,同时也使受训者获取了参加培训的权力。经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会竞争的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次,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智能和体能的消耗,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
再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通过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推行或举办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开展的培训。国家通过教育投资,开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综合国力。国家既是培训活动的投资者,也是培训利益的获得者。
可见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中国家、社会、个人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供需交换和价值交换,为完成这种交换必然存在一个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教育部门和个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和供需交换。
此外,教育交换与物质交换相比,教育交换更为复杂,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教育培训活动与一般商品活动的目的不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第二,教育培训交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品,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训者不属于培训机构所有,培训部门也不能把受训者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到劳务市场去出卖。
总之,培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必然与社会其它系统发生交换关系,这种供需和价值交换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培训市场就是完成这种交换的场所。
(二)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
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是由它的资源消耗性,生产性和可经营性所决定的。
1资源的消耗性。
开展培训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经费、时间与空间等,这些教育资源在培训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产性和服务性。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经过培训的人,会导致个人价值的增长,一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便会创造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训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3可经营性。
培训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绝大部分办学机构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培训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就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发展壮大自己。
承认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并不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并不是只强调经济规律,而不顾教育规律。它的实质在于明确教育部门与社会其它部门的交换关系,社会上的任何部门要想得到教育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培训机构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培训机构要有经营意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与教育培训市场紧密联系,既然教育培训是产业,就得进入市场。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训市场的概念界定
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专门市场组成的,培训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和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市场的特征。只是由于我们没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对培训市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目前很多问题正在争议之中,给培训市场下一个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从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训市场是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提供和需要为交换内容的市场。从深层次界定它,是指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或运作形式,是围绕着培训所发生的交换关系的总合。
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培训信息市场、培训教材市场、培训生源市场、培训师资市场等构成。
培训市场既可以作为单独存在的市场,又可以作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
揭示目前业已形成的培训市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地说,现阶段培训市场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品--市场"层面
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一样,都凝固着人们的一般劳动,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竞争能力。从交换方式来看,知识与技能进入市场后,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货币"为手段进行交换。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得交费参加某一培训机构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识与技能等教育产品已具有"商品货币"性质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层面
在一般市场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在培训市场,有时却不能执行,有些类型培训的学费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价值和效用大小,学费并不完全成为调节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杆。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训活动中,国家为了全社会共同利益对某些培训项目进行某种程度必要的垄断和干预;某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使培训市场中的竞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内。
培训市场从萌芽、发育到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培训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培训市场不论从性质作用意义上,还是从程度范围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培训市场的界定不明确,发育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训机构收费不合理,个别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甚至还有以学经商的现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表明,目前培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训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的变革,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现实背景,是培训市场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体制总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深化。这一重大变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成人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场、成人教育生源市场、成人教育人才市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场,是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才能使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同时也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得以增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培训市场得以形成的动力与源泉。
其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培训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变化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国家包分配,用工终身制等劳动用工制度必将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业有权选择职工,职工也有权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习,要求培训已成为职工获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职务晋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培训是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自愿地参加,在经济学上称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当个人经过投资,而获得了收益成为可能,个人才会到培训市场寻找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所以说,只有职工真正拥有了选择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自时,职工培训市场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训市场是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学校缺乏办学自、奉命办学、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成人教育,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下放权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建立以竞争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优化结果为目的的运行机制(市场体制),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必然,它的出现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场的需求办学,使市场调节成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训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主客体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4所,成人中专校142所,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36所,此外还有近3000所乡镇成人学校、村办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培训体系。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各类成人培训机构中接受培训。可见北京市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卖方市场和一个潜力很大的买方市场。对于这个客观现实,我们只有正视它,承认存在,研究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不断发育和完善。
(二)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所开设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即文化补习类、外语类、艺术类、职业技术类。
文化补习类的主要对象是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如高考补习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等;外语类主要以英语、日语为主;艺术类主要包括书法美术绘画、器乐声乐、舞蹈体操健美;职业技术类主要以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剪裁、装璜设计、计算机操作、家政、家电维修、财会和汽车驾驶等。
当前,北京市培训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加强,除文化补习仍保持相当的热度外,职业培训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培训方向明显呈现以下特征:
(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
(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速成,见效快。
六、关于促进北京市培训市场成熟与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建立培训市场的基础工作
1认真搞好办学体制改革,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前提。必须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或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的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人士来华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
2落实培训机构的法人地位,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自,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内在基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为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办学。就目前而言,培训机构应享有招生自、设置专业自、制定收费标准的自、用人自和对外交流权。
(二)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1加快筹建我市培训信息市场。目前北京市培训市场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训信息市场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加紧筹办,发挥其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训信息网,把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普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培训市场开放的范围,目前首先应开放政府计划调节之外的培训领域--即社会培训领域。其次是系统内、企业内部培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逐步使中小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
3在培训市场的组织方式上。组织与筹建培训市场时,要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原则。在交换过程中应由目前的相互依附关系转向契约关系,使在培训市场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对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职能,由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为制定政策,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行的调控体制,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篇4
(一)教育目标工程教育应当以培养工程师为己任。教育目标应该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够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等内容。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类型、分层次的规定。6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与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信息见表1。表1表明,6所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大多用“高素质”“拔尖创新”“高级专门”以及“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等词汇来修饰;但C大学的学校人才培养使命相对具体。关于专业教育目标,6所大学主要关注知识基础和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类型,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实质上是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和做事的层面。
(二)预期学习结果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课程计划中预期学习结果的关键信息见表2所示。表2表明,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图1还表明,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图2显示了各学校专业类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的差异。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学的实践环节类别和学分配置见表4。表4显示,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5]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三、结论与建议
篇5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篇6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老年网络教育
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均
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篇7
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每个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衔接性。所谓继承,就是继续与承担。对后人而言,并不是生硬地将传统吞咽下去,而是要以审视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承担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时,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文化,做到有选择地继承,有目的地发展。
由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对文化的共识就可以起到凝聚思想的作用。叶圣陶曾提出:“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匡在国际竞争和国际较量如此激烈的今天,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瓦解甚至抛弃传统,否则必将导致民族精神支柱的坍塌。所以,在培养新型人才时,除了注重专业技能教育以外,绝不可淡化甚至冷落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见证着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语文单独设科至今,历经多次教改,如今语文的学科地位已不容小觑。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仅靠语文单科的教育就可以实现,文化毕竟是多元的,所以其表现形式和继承方式也必定是多元的,单方面的继承会导致文化形式单薄、内容狭隘。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无疑是继承并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课程特性来看,语文教育能够以其独特的感性魅力滋养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从外至内地品味传统,再从内向外地传递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而且积淀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大智慧。如果将历史喻为沙石,那么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岁月淘洗而形成的精华,是从千年历史中提纯的精粹。有研究者将文化教学称作语言教学的“第五维度面”,认为它与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技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廖要丰富语文学科内涵,我们永远不可将其与文化割裂,因为语文学科在承载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也通过语言这一中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互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其原有的语文知识面得以拓展,思想情感得以丰富。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材中均衡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
文言文与白话文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归根到底,它们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吕叔湘曾否认过一种偏激而片面的观点,即以雅俗来划分文白。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引入并不代表要搁置白话文教育,同样,不能因为白话文作为日常交流语言而冷落了对文言文的传承。在上个世纪末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严重忽视文言文教学。其实,这里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优秀的古诗文被编入教材,在语法知识的掌握和人文教育方面都是比较有效的,问题的关键是文言文被编入教材的比例是否恰当。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占40%左右,而高中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保持在50%左右。从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看,有必要再适当提升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当然,调整的空间并不大,只能是微调,这是因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要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这里的两个“结合”可以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调整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让经典之作贯穿课外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诸多优秀的古典作品被选作课文,但学生的阅读量绝不可局限于此,而应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量优质课外读物来拓宽语文视野。此举可谓是攀附着教材的阶梯,去欣赏更高处的风景。语文教材只能作为养成学生必要语文能力的工具性读本,而无法代替学生主动性的阅读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兼具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应贯穿课外阅读的全过程,由此课内、课外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其精神内涵。
在校本课程与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
篇8
1.树立“人”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学员在具体的教学中追求人性关爱。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善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平等、和谐关系,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地体现在文本的解读方面。新教材增选了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但也加大了教学难度。因为过去许多作品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牵强附会、难于令人信服。现在提倡从人性角度来观照,大多数作品需要重新解读,教师随之要重新“洗脑”。这种创作方式与阅读目的的审美性,决定了审美意义是主导意义。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的意义,即作家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与原有生命意蕴的揭示,审美意义表现出更深广、更永恒的意蕴。如课本中鲁迅的小说《故乡》,从传统观念看: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通过记忆中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与现实中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对比,描写了前后,中国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揭示出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毋庸置疑,作品有政治意义。但作品通过“我”“闰土”“杨二嫂”三个形象,也同时展示了辛苦奔波、劳苦麻木、痛苦恣睢的三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从而发出沉重的人生感叹。
2.树立语文整体教学观。
中学语文教材有篇课文记述一位解牛庖丁。技术可谓炉火纯青,以致博得文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的叫绝之声。如今在我们学员课堂上“解牛”之风仍很盛行。他们以“牛”为“文”,同样练就了“目无全文”的本领,竞也能够做得“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新教材树立的语文整体观,就是让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当作翱翔于空中的飞鸟去欣赏,浮游于河塘的鱼去品读,纵横沙场的骏马去观照,切勿见鸟就要拔毛,见鱼就要刮鳞,见马就要剖腹、剔骨。正如西方一位美学家所言“当你只是欣赏花辩的时侯,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你就永远也发现不了美”。
二、改变教学方法
语文新教材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那么对成教学员就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形成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为出发点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1.加大审美鉴赏的力度,探究文本潜在的内蕴
比如以《边城》为代表的作品。《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为孙女张罗婚事,以及天保让婚后乘船远行等,是一副古朴的湘西风俗画卷,以“爱”来重塑一种“人生形式”,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果我们仅从封建思想给少女带来的压抑、痛苦、愚昧来理解,就大大抹煞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文章翠翠对二老的爱是课文主体部分,起先是“凄凉”,源千黄昏时的闲适,白天的忙碌倘可让她忘记一些情事,忙碌后的闲适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怅,随着生命的“成熟”,对爱的渴求越发强烈。这种爱萌发千两年前的一次与二老相遇,当这样的“爱”有所待而无所由时,自然倍觉悲伤。随着夜色的降临,心底的那份焦躁、迷茫更增添了翠翠的孤寂感,这种悲伤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梦是诗意的,仿佛在各处飘,上了百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翠翠的梦也是实在的,是现实中对二老情爱的真切表达,梦醒之后,叉平添了几分黄昏似的茫然。翠翠的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向往”,她痴情的站在“一派清光的露天中”苦等,想象着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了。苦等无望后,她让爷爷吹芦管,唱歌谣,在自我想象的情爱中浸润,情爱绵绵。二老对翠翠的爱,是朦胧的,在夜里,他用醉人的歌喉唱出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让翠翠梦中陶醉,享受到人间“顶美顶甜”的滋味。
2.注重人性的回归,淡化传统阶级意识
以《雷雨》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从阶级立场去分析,就会使作品牵强附会。关于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感情,老师们大多能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但文中的两处细节往往被忽视,一处是周朴园认出侍萍后说到“你来千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往往被分析成暴露了资本家的残忍和虚伪,实质上却掩埋了人性的复杂。我想是这样: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是年轻的,同样,自己心中的侍萍仍是那个年方十八的梅姑娘,然而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温柔、体贴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的对比,周朴园无法接受。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的周朴园竟然三十年不知自己痴恋的女人的生死,而她一直没再找他,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三、结语
篇9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源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的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的教学方法。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要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要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10
主要培养目标是:工程基础、分析、解决问题和设计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精神[3]。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师给出学生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机械的模仿。虽然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但是会造成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创新精神得不到发展。[4]
1.将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中
将仿真软件引入传统的电路实验教学中来,可以达到软硬结合、虚实相辅的目的。[5]例如:在谐振电路的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测出谐振频率,还要绘出不同Q值下的通用幅频特性曲线,以及UL(ω)和、UC(ω)曲线。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入电路实验之后,可以轻松、准确的显示出曲线,有利于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2.利用网络平台支撑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提供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常用仪表的使用说明,电子元器件手册和老师的实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供学生查阅,学生可通过系统中师生互动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实验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方面可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大纲要求必须做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观看实验演示,延伸实验教学范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6]
三、实验教学管理的改进
1.加强预习环节的监督
严格要求学生的预习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要求学生按实验预习要求及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大部分同学会做到,但是也会有一些自觉性差的同学不去预习,这样一定会影响实验的完成进度和质量。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完成预习,预习完成后,我们会要求学生登录实验预约系统,接受实验项目预习测试,作为学生实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实验预习质量。[7-8]
2.实验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实验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加强同学的合作意识。将团队合作精神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实验教学由一个人参与变成多个人共同参与,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会在实验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和互助,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整体优化实验教学效果。[9-10]
3.全面的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成绩评定,不能单纯依靠实验报告中的数据,要以实验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我校电路实验没有单独设课,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积极性不高,老师会在每班实验全部完成后进行现场实验考核。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元器件的选择、实验电路连接、实验数据测量和计算等过程。老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实验操作分。实验结束后老师将学生的实验预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合理的分配,生成学生的实验成绩。避免单靠实验报告给定成绩的片面性,不仅可以使学生查看成绩,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已的薄弱环节。采用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之后,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对电路实验及仪器使用记忆深刻,动手能力大大增强。[11-12]
四、实验内容的设计
1.进行实验内容和要求的调整
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学习程度的不同,实验内容和要求上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只有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做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实验,而其它专业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同学只设三个基础实验。同样的戴维南定理实验,要求电气专业的同学通过多种测量方法,计算出等效电阻,而其他专业同学可以只用一种方法测量并计算。
2.以工程项目为核心设计实验内容
以工程项目引导实验设计,例如:在日光灯电路连接及功率因数提高这个实验中。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借助于该实验平台,构思、设计日光灯电路,并实现将日光灯点亮,简单故障排除,并且能提高功率因数。为了完成设计目标,首先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日光电路的工作原理,充分了解实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日光灯电路实验装置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其次,需要将任务分解为连接、测量等子任务,确定每一子任务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并设计相应的电路;而后在电工实验台上搭建电路并点亮日光灯,自已动手用智能功率表或其他仪表测量电路的各项参数,自已分析计算功率因数,并通过并联电容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接近于1;最后,进行实验调试,若不能达到预定目标,还需要根据电路、电工学知识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重新修正参数,直到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为止。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随机干扰、估计不准等实际工程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驱动不断拓展和层层推进来带动实训步骤,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整个项目。从构思、设计、方案决策、器件选型、电路搭建、测试、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完整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是老师先讲实验的原理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这种做法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这个实验,但学生的大脑得不到积极的开发,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应让学生大胆地做出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分析过程、现象,得出结论。如在讲元件伏安特性实验时,我们可以提出实验要求用伏安法将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画出,让学生自已去设计电路,做出原理图,并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确定所用元器件的规格,选择合适量程的仪表和电阻箱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形成文档资料。这样,学生必须要动手动脑,选择仪表的量程,电阻的大小,考虑连接电路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不能一步到位,需要进行重复操作、观察、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这些过程本身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这恰恰符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