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炮制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炮制学论文

篇1

中药材的进行炮制之前,一定要清楚的认识中药材的性质。对含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炮制,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2]。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

2净制法

主要是指药材通过净制的处理过后,使毒副作用祛除。例如:白首乌的外皮含有剧毒,经过加工之后,大大降低了何首乌的毒性。又如:巴戟天的木质心中含有大量的铅,祛除木质心过后,使铅的含量大大降低。再如蕲蛇:因头部有个毒腺,并且含有大量的溶血性毒和出血性毒[3],当人畜被咬伤之后,即内脏出血,所以必须要祛除该蛇的头部,祛除毒性。

3水制法

水中祛毒,毒性溶解于水中,降低毒性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有:洗、泡、漂、浸、润、水飞等。下面介绍两种。

3.1浸泡法

长时间的将药材放进流水中浸泡,已达到祛除毒性的目的。例如:生天南星,该药含有剧毒,在进行炮制之前,必须要用水浸泡上10天,并且每天都要换水,一直到该药材没有白心,口试稍带麻辣感觉。槟榔的炮制也需置水中浸泡,每日换水,约浸3~5d,捞起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

3.2水飞法

药材通过反复的研磨,使其成分溶于水的毒性被祛除,从而达到祛毒的目的。例如:雄黄,有效成分As2S2是不溶于水中,但是剧毒成分的As2O3则溶于水;经过水飞制成了极细的粉末,并反复的操作,使其有毒成分逐渐溶于水,降低毒性。一般雄黄:水=1:500以内,水温大于90℃,除去As2O3的效果最好。

4火制法

借助外力火处理药材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常见的方法有:炒、炙、煅、煨等。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法。

4.1炒法

4.1.1清炒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例如:苍耳子,性温,味较苦、辛;有毒。将干净的苍耳子放进锅内,使用中火清炒,直至成焦黄色即可,然后碾去刺,筛干净。该药经过清炒之后,毒性降低,止痛、祛风湿,并且还能通鼻窍。槐花炭190℃以前制备的,其止血作用随制炭温度升高而增强,以190~195℃制成的槐花炭止血作用最强。所以有些药材清炒时,对温度的掌握很重要。

4.1.2米炒法

米炒主要是为了矫正臭味,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斑蝥,性热,味辛;含有大毒。将米放进锅中,中火加热直到冒烟,再放斑蝥混合清炒,直至将米炒成黄棕色再取出,祛除米、头、足、翅,晾干即可。炮制后的斑蝥,降低了毒副作用,气味也得到了矫正,并可以内服。

4.2炙法

该方法包括多种: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

4.2.1醋炙法

该方法能够引药进入肝脏,从而增强活血止痛的功能,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缓和药材的性质,还能矫正臭味。例如: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于脾脏和肝脏;能活血、止痛、行气等。用定量的米醋读延胡索进行闷润,直至米醋被吸收完,然后将延胡索放进锅内用文火炒干,然后取出晾干即可。一般醋炙法100千克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过50千克。

4.2.2蜜炙法

该方法能够降低副作用,矫正辛臭气味,润肺止咳、益气补脾,缓和中药材的性能等。例如:甘草,性平、味甘;先用水稀释蜜,再将稀释好的蜜汁倒入甘草中,搅拌闷润,放进铁锅中使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的时候再取出晾干即可。蜜炙后的甘草性温,调和诸药,和胃益气等。蜜炙法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5水火共制

利用水和火共同炮制药材,降低或者是消除药材的毒副作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煮、蒸、淬等。

5.1煮

将药材放进适当的容器之中,加上适量的清水煮,用以祛除药材的毒副作用。例如:川乌,该药材毒性较大,通过蒸或者是煮4~6h之后,能够降低毒性。清半夏在炮制的过程中先清水浸泡(夏7天,冬14天左右),日换水1~2次,泡至稍有麻辣感,再加白矾煮透,或加白面制团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5.2淬

将药材煅烧红后,迅速将其放进凉水或者是在醋中,使其达到酥脆。例如:醋淬自然铜(每100千克自然铜用醋25~30千克)。

篇2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 教学改革 教学相长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的科学,是中药类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中药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是最值得加以保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这赋予了中药炮制学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基于中药炮制学的学科性质以及中药炮制的特点,在遵循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教改立项研究中药炮制学的教学方法,同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药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质量。

1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在世界教育史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他指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中,教与学往往处于孤立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内容单调枯燥。学生一般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听”的地位。气氛沉闷,学生无兴趣听,教师无激情讲,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几乎成了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而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想了解更多新知识,从而导致教与学脱节[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应发扬教学民主、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双方凭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进行的双向活动。在中药炮制的各论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提前将个味中药分配给每个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整理、讲授,并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讲授的中药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其次,学生讲授过程中,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最后由教师对提出且没有解决的问题统一解答,对讲授内容和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定和总结,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根据互动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互动主动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肯定成绩并指出不足,使学生在以后实践中不断提高。同时,组织学生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互动方式等进行测评,督促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这种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不仅改变了课上课下无人提问的状况,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每个同学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来,还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客体状态转变为主体的状态,学会了思考。同时,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提出的大量问题,促使教师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自如地应对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因此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师组织、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流的机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使教学充满活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的进步在于它促进了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新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创新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庸才。现代教育质量观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储备,更重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是有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升华固化而体现为素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是目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仅仅传授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不应忽视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改革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教改氛围,改革教学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如我们在中药炮制教学实践中,增加药学论文的撰写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然后要求学生按自选或指选的题目进行综述写作,综述完成后教师对其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能力方面有了质的提高。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文献的检索、资料的积累、论文的撰写技巧、语言表达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使他们的多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转贴于

3 重视启发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目前中药炮制学教学中,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说出上半部分答案,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按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是“诱导”,不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早已设好的条条框框的套子里钻,把学生培养成教师教学方式的“套中人”。这种教学模式,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荷,其结果往往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产生“厌学”的情绪。

我国教育学家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学,对当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对当今的中药炮制教学也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它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向转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激励者、启发者,而不再是灌填者。我们在讲授中药炮制目的内容时,穿插了一个雷公首次采用炮制法降低乌头毒性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雷公无意中把剧毒的乌头掉到了朋友的豆腐缸中,经过浸泡后的乌头毒性大大降低。故事中并没有提及浸泡过乌头的豆腐的安全性问题,但确实存在豆腐服用后的安全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同学们根据乌头的炮制原理分析豆腐食用后会不会存在危险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很难将课程学好。因此,在中药炮制学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提高学生对中药炮制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在讲授某些中药时穿插一些关于该味药的炮制故事、典故及谜语,改变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讲述半夏时,插入关于南方某官员吃鹧鸪中半夏毒以及中毒后解毒的故事,其解毒的方法与我们炮制中所采用的解毒辅料是一样的,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栩栩如生;在讲授乌头时,插入《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乌头是引起王后造反的导火索;古代以乌头为主药作麻醉剂等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昂然。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经常告诫学生,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知识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学知识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考的。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应用所学知识为实践服务。为此,我们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设置了专题辩论课,以拓展知识,开阔思路,活跃思维,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体现学以致用。比如,针对目前吵得沸沸扬扬的废中医论,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文章和短评,经过揉合加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收集的材料十分丰富,使辩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内容详实,层次明晰,语言生动有趣,显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我们还组织学生对中药炮制将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2],学生们仅仅是药学科学的初学者,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给这样重大的问题下结论,但是他们可以借助已经学习过的中药炮制知识和中医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结论。我们选择的这些讨论题目,本身就有争议性。教师的作用不是去揭晓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拓展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禅益的。

5 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目前大学生实验课的模式是实验开始前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一系列的讲解,然后学生按着实验讲义的步骤一步一步的操作。学生根本不事先预习,实验完成后一无所获,达不到提高动手能力的预期效果。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是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打分评定学生实验的质量。这种传统的方式往往忽视了在实验操作环节中的很多内容,只注重了实验结果和讨论,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作风、实验操作、实验的预习等重要环境都被忽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实验课堂上采用打分的形式分别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作风等进行评定,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结果及讨论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达到了开设实验的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实验课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整个实验,教师对实验设计的报告进行批阅,认为合理后再付诸实验。在实验设计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应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 王光宁.中药炮制学教学方法浅析[J].中医药导报, 2007,13(8):129.

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挥发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了解,利用他们的个性与共性的特点进行适度的炮制。根据临应用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炮制方法,以保证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有效。 

    我国传统中药中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很多,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具有止咳、平喘、祛痰、发汗、解表、驱风、镇痛、杀虫以及抗菌和消毒等功效,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治病。由于调剂或制剂等工作需要,因而需进行加工炮制,以保证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有效。 

    1 要掌握挥发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挥发性成分是一类数量巨大,结构种类繁多,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天然成分,包括醇、醛、酮、醚、酯、羧酸等含氧基团。由十余种及至上百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而其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它们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其中最常用的重要的物理常数有比重、旋光度、折光率和凝固点等。在测定挥发油的物理常数时,因测定折光率所需样品极少、操作简便迅速,故通常多采取先测挥发油的折光度。若测定的折光率不符合规定时,其余的检查可不必进行。酸价、酯价和皂化价是指示挥发油的质量的重要的化学指标,挥发油中含有的各类成分,均因其具有的功能基而显示独特的化学性,可利用这些性质为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定性。 

    大多数挥发油是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少数呈棕色或黄棕色,个别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多具有香气或其他特殊气味,常温下可以挥发。 

    挥发油难溶于水,但制时可出现挥发性特殊气味,若温度高于100℃时部分分解。可溶于浓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媒中。 

    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因此制备挥发油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产品应装入深色瓶中,密闭塞紧,放于阴凉处保存。 

    由于挥发油是混合物,成分不同,其沸点亦不同,故可利用此性质来分离取舍挥发油。常压下挥发油的沸点一般在70-300℃。挥发油多数比水轻。 

    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挥发油的酸碱性,如呈酸性反应表明含有游离酸或酚类的化合物;如为碱性反应,表示挥发油中可能含有碱性化合物,如挥发油生物碱等。

    氧、硫元素:可用钠熔法检识。 

    酚类:用含FeCl3的乙醇溶液检查挥发油乙醇液,如产生蓝、蓝紫或绿色反应。表示有酚类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用硝酸银、NH3、H2O检查挥发油,如有银镜反应,表示其中含有醛类等还原性物质。用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验挥发油,如产生结晶型衍生物,表示有酮或磷存在。 

    内酯: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亚硝酰铁、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呈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因此,须根据其理化性质及临床的需要进行炮制,采取“适宜”的方法,以确保饮片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2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及其注意事项 

    根据挥发油成分在常温下可挥发的特点,故在加热炮制时火候的大小与炮制的时间要掌握,据报道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等损失约20%,为此,为了保留有效挥发性成分不受或少受损失,应尽量避免炮制过度对成份的破坏和损失。否则会影响疗效,特别是芳香类药材更应注意。例如含挥发油的荆芥、薄荷、茴香、木香等。早在《雷公炮炎论》上就指出不可用火处理,例如对茵陈等中药注明:“勿进火”。 

    水制时尽管挥发性成分在水中溶解度小但不宜久浸久泡,只宜“抢水洗”,否则香气溢散。如陈皮经拣选后喷水湿润铡成细丝即可。又如木香用温水洗净后沥干装入罐内,均匀地喷温开水(或洒)盖严。焖2-3 h,待焖透后取出切片,晾干即可。总之,水制此类中药材时,宜焖润。即将药材经淋湿后,堆放在一起。用洁净的湿布盖好,经常检查翻动并洒水,使之内外保持湿润一致,直至湿润透心,软度适合为度。取药按要求切片晾干即可。

    在临床用药时,某些药材含挥发油过多,以至对人体有害。然又是治疗所需的有效成分,故必须除去多余部分,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苍术、白术均有苍术醇、苍术酮等挥发油成分,对脾胃刺激性大,须用米泔水浸漂2-3d,沥干水,透心后切成饮片,晾干再炒炙,由于米泔水有吸附作用,再加上高热炒,受热挥发油或破坏或减少15%以上,从而除去了苍术、白术的副作用。 

    有时根据治疗要求须除彼挥发性成分留此挥发性成分。如麻黄生品,因含有挥发油故有解表发汗之功。若取润肺止咳平喘之功则需蜜炙。蜜炙后挥发油损耗1/2,故使发汗之力降低,而润肺平喘止咳之功增加。肉豆蔻生用有滑肠作用,需除油,故用煨法或与滑石粉共炒,以去油,减少其烈性。 

篇4

    论文关键词:樟树药帮;历史考证;饮片炮制;经营体系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江西就因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樟树帮”精湛的加工炮制技术和中药经营体系而享誉全国。

    我省樟树市是我国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对传统炮制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河北省安国县并称南北两大药市。樟树帮中药选料上乘,炮制技术精良,且品种花色齐全,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盛誉,自古以来被称为“南国药都”。

    1樟树药帮的历史

    樟树药业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南方药材集散和加工炮制的发祥地,被人们称之为“药墟”、“药市”、“药码头”,为我国南方中药业的“中心”。众多史料证明,樟树药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樟树药帮的起源樟树药帮起源于樟树。樟树背野面河,濒临赣江,扼袁赣二水四通之地,得地势之便。沿赣江上达虔、吉、两广,下走洪、江(州)、皖、鄂,车通闽、浙,西连袁、瑞、湘、川,商贾汇集,成为贸易胜地。袁河赣水交江口沿江两岸生产的枳壳、陈皮等风行各地,南销东南亚,北运天津。早在宋神宗熙宁(公元1069~1077年)年问,这两味药即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樟树药业的声誉因而远扬。除樟树药商外,其他地方的药商,特别是“两广”、“三巴”的药商,也都顺江而来,云集樟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樟树药业益趋发达。

    1.2樟树药帮的形成樟树药帮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葛玄(公元164-244年)就曾到樟树东南的阁皂山。东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他在阁皂山东侧之峰,建起一座“卧云庵”,筑坛立灶,专心采药,洗药,制药,修炼他的“九转金丹”。从嘉禾二年到赤乌七年(公元244年),他在阁皂山炼丹整整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他对炼丹的水土选择,对药物药性疗效识别、鉴定、加工炮制等积累了经验,是樟树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创始人,并吸引了一些丹术家、医学家、道学家远道前来阁皂山学道。

    唐代来阁皂山学道、学医者高峰时达五百人之多。这些人既学道炼丹,又采药行医。因阁皂山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盛产土茯苓、土沙参、乌药、葛根、首乌等药材达200余种,为他们从事药业工作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有的人还兼营“药圃”。其中着名的有明末的方以智(人称“药地和尚”)和清末的欧阳明性。直到民国时期,遗风尚存。

    宋代樟树医药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政府撰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州府均设有官办药局,出售各种成药,私人经营的药铺不断增加,经樟树运转的药材日益频繁,舟车辐凑,商贾云集,药业市场兴旺。

    宋室南渡后,江南经济骤趋繁荣,樟树药业贸易进一步发展。南宋词人宋远在《意难忘·题樟树镇华光阁志别》词中写到:“更与谁题诗药市,沽酒新丰”,表明南宋时期樟树镇已经形成“药市”。

    明代樟树镇商贩大兴,贾人云集,各地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尤以四川、广东的药材为多,遂有“药码头”之称。当时国内经济、文化、工商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使樟树药业空前兴盛。药学巨着《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许多海外舶来品如郁金、番木鳖、大风子等,樟树都有经营。由于樟树药材品种齐全,加之炮制精良,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前后,皇宫特派“中使”来樟树选购药材。樟树药材贸易范围,已从袁河赣水流域扩大到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名声大振,招来了更多的南北川广药商而成为南方药材集散中心。这是形成“药不到樟树不齐”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末清初,樟树儿经战乱,城市萧条。镇人多持空囊而奔走四方,“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吴、滇、黔无不至焉”。

    清代初期,社会生活较为安定,樟树多年在外的药人曾掀起一股回乡浪潮。各地药号老板、伙计多在这股回乡浪潮中带回一些当地的道地药材〕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药商到樟树买卖药材,因此,樟树药市出现空前兴旺,四川的附片,河南的地黄,湖北的获荃,安徽的枣皮等等,在樟树药市上是应有尽有。清代中期,随着药业竞争的出现,全国各地药商渐渐形成帮派。樟树药商为了竞争的需要,也结合成帮,即“樟树帮”,并且以人数众多、经营独特、管理严密见称。与天津、北京的“京帮”、四川的“川帮”并称为中国三大药帮。

    2樟树药帮的特色

    2.1   "樟树帮”的加工炮制特色樟树中药的炮制技术,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独树一帜,炮制工具、辅料和仁艺独具一格。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  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主要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 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尤有片刀、侧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饮片工艺独具风格,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拜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积壳r眼片,川芍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于切206片(腰子片)”的说法;“樟树帮”辅料非常讲究,历来反映“樟树中药炮制,辅料讲究地道,归经如择,用量适度,疗效增强”;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芽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在长期的继承、实践中将古人之经验,各派之成就,按药物性能与临床-r合,独创自已的一派风格,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卜的经典方法,做到药为医用,药为病用之旨。

    2.2“樟树帮”的经营特色“樟树帮”是一股强大的药业势力。它包括江西临江府的新珍、新喻、峡江、清江和丰城五县的药人,故又称“临江帮”。其人数之多,辐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居全国之首。在长期的实践中,樟树药人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仓〔造了行、号、店、庄的独特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樟树独特的经营艺术。药行是“一把算盘一把秤”,资金不需太多,全靠为四方的药商代购、代销、代存、代运,从中抽取佣金;药号是“深购远销,白行贩运,零发整批”,药号从药行发展而来,有特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的路子;药店也叫咀片店,其特点是“前堂卖药,后堂加工”,名气大的有长春、黄庆仁、信丰、济生堂等20余家;药庄是樟树药店的派出机构或外地药商弓樟树的派出机构,任务是采购、销售、  兼向本店通打行情药价。樟树药市独特的经价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几乎垄断了东南各省的药材市场,故享有砖国药都之称。

    3樟树药帮的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樟树药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继承棒树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发展樟树药帮是樟树药业当代的发展方向。

篇5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篇6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篇7

【摘要】 目的优化草乌中乌头类生物碱提取方法,比较草乌、附子生品及市售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为相关中药中生物碱的测定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7种提取方法提取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比较各方法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并测定乌头类生药及其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结果10%氨水乙醚冷浸法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最高。炮制品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明显低于生药,各种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别也比较大。结论采用10%氨水乙醚冷浸法,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HPLC²UV)法对药材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能真实反映药材中药效和毒性成分。不同的炮制品中各生物碱含量差别较大,临床应用应有差别。

【关键词】 提取方法 草乌 附子 乌头碱类生物碱

在乌头类生药及炮制品中,生物碱成分既是药效成分同时也是毒性成分[1],而且稳定性不好,很容易降解[2],所以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在其成分分析中十分重要。目前有关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有很多[3~5],但是,各种方法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的比较研究尚无报道。中医临床常用的乌头类中药为附子的炮制品,市售的附子炮制品饮片按不同的炮制方法分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子、熟附片及炮附子等[6],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必然会造成生物碱含量的不同,在使用上应有所区别。本文比较了7种提取方法对乌头类中药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并测定乌头类生药及其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以期准确测定附子中生物碱,为保证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合理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LC-10A高效液相仪(Shimadzu,日本);超声清洗器(Autoscience,天津);高速离心机(Eppendorf,德国);电子天平(Sartorius,德国)。

1.2 试剂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附子、生草乌购自四川江油,制草乌、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子购自吉林省长春市吉深药店,经长春中医药大学王淑敏教授鉴定均为正品。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去离子水,乙醚、二氯甲烷等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查

2.1.1 色谱条件Agilent extended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65∶35);流速为0.6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样品经过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进样10 μl。

2.1.2 标准曲线精密称取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对照品适量置于容量瓶中,加入二氯甲烷溶解并定容,得浓度为1.08 mg·ml -1的中乌头碱、1.12 mg·ml -1的乌头碱和1.22 mg·ml -1的次乌头碱标准品储备液。每种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2,4,6,8,10 μl,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浓度(μg·ml-1)对峰面积计算回归曲线。得到中乌头碱标准曲线方程为Y=20 672.0X-58 377.5,r=0.999 5;乌头碱标准曲线方程为Y=18114.2X-28 544.2,r=0.999 9;次乌头碱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186 632X-13 386.7,r=0.999 3。说明乌头碱在5.6~112 μg·ml -1、中乌头碱在5.4~108 μg·ml -1,次乌头碱在6.1~122 μg·ml -1 的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

2.1.3 重复性实验同一生草乌粉末按优选的提取方法操作,提取6份溶液,HPLC测定,记录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峰面积。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RSD值分别为4.32%,3.57%和4.84%。说明方法重复性较好。

2.1.4 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生草乌粉末18份,每份0.2 g。第1个6份分别加入0.05 mg乌头碱,第2个6份分别加入0.4 mg中乌头碱,第3个6份分别加入0.2 mg次乌头碱,同法操作计算含量,乌头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1.2%,RSD值为2.84%;中乌头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0.4%,RSD值为3.12%;次乌头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2.8%,RSD值为3.10。表明方法回收率较好。

2.1.5 稳定性实验同一生草乌粉末样品溶液保存于-80℃冰箱中,于放入冰箱后第4,8,12,18,24小时测定,计算含量。24 h内乌头碱、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含量的RSD值分别为5.21%,4.35%和6.24%。表明提取液在-80℃冰箱中24 h内较稳定。

2.2 提取方法的优选

2.2.1 水提氯仿萃取法 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30 ml蒸馏水,振荡6 h后,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沉淀水洗2次,合并上清液,用10%氨水调pH值为10,分别加入15,5,5 ml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2.2.2 酸提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30 ml 0.04% HCl,振荡6 h,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沉淀用0.04%HCl洗2次,合并上清液,加0.04%HCl定容至50 ml。

转贴于

2.2.3 酸提乙醚萃取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30 ml 0.04% HCl,振荡6 h,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沉淀0.04% HCl洗2次,合并上清液,用10%氨水调pH值为10,加入15,5,5 ml乙醚萃取3次,合并乙醚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2.2.4 酸提氯仿萃取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30 ml 0.04%HCl,振荡6 h,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沉淀用0.04%HCl洗2次,合并上清液,用10%氨水调pH值为10,加入15,5,5 ml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2.2.5 氨水乙醚冷浸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4 ml10%氨水,加30 ml乙醚,振荡5 min,冷浸6 h,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乙醚层,沉淀用乙醚洗2次,合并乙醚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2.2.6 氨水乙醚超声提取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4 ml 10%氨水,加30 ml乙醚,超声30 min,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乙醚层,沉淀用乙醚洗2次,合并乙醚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2.2.7 酸超声提氯仿萃取法称生草乌2.0 g于带塞锥形瓶中,加30 ml 0.04%HCl,超声30 min,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3 0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沉淀5 ml0.04%HCl洗2次,合并上清液,用10%氨水调pH值为10,加入15,5,5 ml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

采用“2.1.1”项下的色谱条件对上述7种提取方法所得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得到结果见表1。各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3种生物碱之和)顺序为:氨乙醚冷浸>酸提>酸超声提氯仿萃取>氨乙醚超声提取>酸提氯仿萃取>酸提乙醚萃取>水提氯仿萃取。确定氨乙醚冷浸为最有效的提取方法。

表1 不同提取方法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略)

2.3 草乌、附子生药及炮制品的含量分析分别准确称取白附片、炮附子、黑附片、淡附子、生草乌、生附子、制草乌粉末各0.4 g,加10%氨水0.5 ml润湿,加乙醚10 ml,浸泡过夜,取乙醚层,药渣用乙醚1 ml洗2次,合并乙醚层,蒸干,加色谱纯甲醇定容至2 ml。采用“2.1.1”项下的色谱条件对样品进行测定。利用当日标准曲线计算提取液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每种样品均取3份平行操作。实验结果见表2。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炮制品中各生物碱含量差别较大。生草乌、生附子及各炮制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顺序为,生草乌>生附子>制草乌>黑附片>淡附子>白附片>炮附子。

表2 各种乌头类中药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略)

3 讨论

效率较高的乌头类生物碱提取方法是氨乙醚和稀盐酸提取法,这是由于乌头碱类双酯二萜生物碱的极性较小,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虽然乌头类生物碱难溶于水,但是人们在服用乌头属中药时基本采用水煎煮的方法,所以本实验比较了分别以乙醚,氯仿和水为溶解的7种提取方法。

水提取氯仿萃取法提取率最低,这是乌头类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不能全部被溶出的缘故。氨乙醚冷浸法的提取率最高,这是由于乌头类生物碱在碱性的环境下以游离型存在,能充分溶于有机溶剂而被萃取出来。其余方法的提取率均低于氨乙醚冷浸法。乌头类生物碱在酸性环境下成盐导致水溶性增大(张洪贵.《毒性乌头生物碱碱代谢产物研究》. 吉林大学2006博士生毕业论文),故酸提法的提取率较高,但是乌头碱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仍然低于在乙醚中的溶解性。酸提乙醚萃取法和酸提氯仿萃取法由于在萃取的过程中,乌头类生物碱被分配在水层一部分,导致提取不完全,所以提取率要低于氨乙醚冷浸法。氨乙醚超声提取法和酸超声提氯仿萃取法是由于在超声的过程中,溶剂内部产生的热量导致不稳定的乌头类生物碱水解而使提取率下降。

炮制品与生药相比较,提取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减少,毒性大大降低。制草乌的各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炮制方法,因此在使用时应适量。炮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非常低,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均未检出,因此在乌头类中药临床应用中总结出来的“仅炮附子能大量入药”,从化学成分分析上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杨 姝,金振辉,羊晓东,等.乌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2):293.

[2] 黄勤安,张聿梅,何 轶,等. 乌头碱水解转化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20):2143.

[3] 徐建东,王洪泉,姜翠敏,等. 附子提取工艺的优化选择[J].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88.

[4] 万里翔,张岳峰,侯大斌. 乌头总碱的纯化工艺及中乌头碱的纯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4.

篇8

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均衡、全面发展,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的临床应用、生产技术、行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新药开发、产品研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型高层次人才[1]。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教学目的

中药学科传统实验模式的实验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将实验器具准备齐全,根据“实验指导”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中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最后按要求将实验中观察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3]。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检验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中药实验模式,综合性体现在实验内容已扩展到中药学各专业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因而具有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特点[5]。设计性体现在该实验是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的范围、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实验器材、加以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中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方法、手段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研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以温里剂“四逆汤”为例,其处方组成为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6]。教师指定研究主题为四逆汤的药学研究,学生根据所给范围进行实验设计。

2.1相关文献查阅及实验项目综述撰写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小结四逆汤的文献资料,撰写四逆汤处方中饮片研究进展综述,分析四逆汤的药学研究、药理研究、毒理研究、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为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2分组制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在综合整理四逆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学生3~5人自由组合,根据设计实验的要求及查阅资料的情况,并应用所学习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围绕实验目标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实验方案(初稿);以小组方式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听取汇报,并针对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完整性、操作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引导性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方案进行修订,完成实验研究方案修订稿。此项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参与共同确定方案。各小组根据选定的实验课题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作为实验研究的依据。各组撰写的设计性实验方案报告应包括:(1)课题名称:要能尽量把全篇内容的研究目的确切表达出来。(2)立题依据: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内容。(3)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有明确实验目的,但应注意目的不能过多,以1~3个实验目的为宜,并且通过选择的实验方法能够达到目标。(4)实验原理:主要简述采用方法的科学依据。(5)实验材料:包括处方饮片来源、实验动物、试剂、试药、仪器、材料、对照品和对照物质等。(6)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为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如选择的题目为四逆汤处方药物炮制工艺的优选,则应对处方中附片、干姜、甘草所选用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炮制方法的依据,选择何种考察方法,如: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各炮制工艺条件的因素和水平如何选择,确定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因素及水平。若选择适宜的传统性状及化学成分为主要评价指标时,对传统性状如何评价,对选定的化学成分如何测定,是否需要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样品制备及检测批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7)数据处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如含量计算、方差分析、综合评分等。(8)注意事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均在这里列出。(9)参考文献:主要列出本实验设计用到的文献,需要给出电子版便于查证。

2.3实验实施

准备:学生依据实验方案(修订稿),向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提交所需试药和实验物品的清单,预订使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时间。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作好原始记录。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调整优化实验方案(终稿)。注意事项:(1)实验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程认真的观察,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记进行录;(2)如发现预期之外的情况,可按原设计进行必要调整;(3)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对实验数据必须按统计学要求进行准确地处理。

2.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分析、归纳、整理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自己认为的解决办法,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检查设计性实验是否按设计要求完成,如未完成,应客观地、事实求是地找出原因,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实验结论应符合逻辑,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以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素质;(3)实验结果无论是符合预期还是与预期不符甚至相反,均需实事求是地分析讨论。

2.5实验分析与总结

同组同学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论文的写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

3结语

中药学专业作为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各学科的验证性实验中均蕴含着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又充分融合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只有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揭示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传承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中药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使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求知精神。结合化学、药理、毒理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的实验研究,以阐明中药的作用和原理,为中药工艺规范化与饮片质量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陶伟伟 单鑫 李琳 陈刚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卞金辉,陈娜,欧阳静,等.中药学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34-35.

[2]李石羽,郝东明,王淑敏.中药学专业“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3):15-17.

[3]王海莉.中药学实验教学认识与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43-45.

[4]姚卫峰,邓海山,池玉梅,等.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75-76.

篇9

晚清时期的一天,中医张锡纯用大承气汤,诊治一患热证便秘的老人无果,只得另请刘老中医诊治。刘老察舌切脉,四诊合参,备感证清法明,方药合理,为何无效?略加思忖后,立加威灵仙一味。待病者煎汤服药不久,腹中竟汩汩作响,随即排出燥屎数枚,继而又泻下一些清便,须臾之间,病人热退腹平,康复如初。张锡纯不知刘老中医使用威灵仙的奥秘,便登门求教。刘老中医解疑道:“老者属热入阳明证,用大承气汤正确无误,但病者年迈,其脏腑之气郁滞,原先所用汤药停滞腹中,难人大肠,故久不奏效。须借威灵仙走窜之功以触发之,可直捣脏腑滞气,力促停于腹中的大承气汤液下行,便如冲墙倒壁之势直通大肠,大便通利,热病自愈。”张锡纯深悟其理。此后,凡遇此类病人,多用本法,效如桴鼓。

张锡纯博览典籍,精研医理,注重实践,既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又引入西方医学成果,研究西医新说,沟通融汇中西医学,力倡医学“衷中参西”。衷中者:根本也,不背离前祖,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者,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他主张:“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由斯知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共分八册,先后陆续刊行于世。一至三册为方剂,多为自拟,计34门。第四册为药物篇,收录中药84种、西药45种。第五册为在当时全国各医学报发表的论文,包括医论、药物论、疾病诊治论和有关中医典籍的议论等,并附信函往来。第六册名为《志诚堂医案》,为医案汇集和诗作。第七册为伤寒论讲义,末附温病遣方九首。第八册包括医话拾零及医评。统稿后的目录主要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即风行海内外,成为学医者的启蒙教材。张锡纯尚撰有《代数鉴源》和《易经图说》;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册。

张锡纯临床主张中西药并用,引用西医器械于中医诊断。这种中西汇通的思想,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嚆矢。张锡纯认为:“临证调方者,必须细心斟酌,详审病机,随时体验,息息与病机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临证讲究细察厘定病情,要求病历记载完整,用药讲求实效,诊疗主张脾胃并重,升降兼施。治阴虚劳热强调滋补脾胃,扶正固本。对大气下陷之喘、寒饮结胸、气郁诸证的治疗多有创新,辨证施治与组方用药别具一格。

张锡纯还注重中药的加工炮制,并主张中药材原汁原味的生用或鲜用。他认为:“药物有非制过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诸有毒之药皆是也。”前人炮制半夏失宜易致呕吐,为了用药安全,他改进炮制方法,还自创马钱子制法、血余炭制法和硫化铝制法等。黄芪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若取龙骨、牡蛎收涩之效,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及敛火,皆不可煅。张锡纯善用生药,他认为:有些药物须生用则药力浑全,如石膏、黄芪、山药、赭石、龙骨、牡蛎、乳香、没药、大麦芽、山楂、鸡内金、白芍、蜈蚣、水蛭、赤石脂和甘草等,炙用或煅用则药力减弱或无效,甚至可引起相反的作用。他指出:“水蛭最宜生用,切忌火炙;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则流通之力顿减;桃仁生用取其生发之气;山药宜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否则服之无效;赭石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生血,毫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且具有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

篇10

中药学包括制剂、分析、鉴定、炮制、化学等方面,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要达到具有初步的独立业务工作能力,除了学习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打下基础。经过3年多的书本知识学习和一定的教学实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实际工作能力,如试验设计、仪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中药制剂制备、科研思维的能力还是相当欠缺的。因此,毕业专题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阶段。

多年来,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对学生的毕业专题实习产生了很大影响。考研前,学生没有心思投入实习。如通过考研初试,还需要时间进行复习、复试。未通过初试或不考研的学生面临找工作的煎熬,经常请假面试,有的单位甚至面试通过就要求学生上班。实际上,按照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要求,实习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如果不抓紧,或不重视,学生自己收获不大。一些实用的操作经验没有学到,或没有领会,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对很多业务工作不能胜任,很多试验操作没有掌握,这时才体会到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经验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学到较多的实践知识,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找到了提髙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专题实习效率的方法,即及时安排课题,认真带教;布置文献综述写作,定期检查,指导;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结合课题内容讲课,讨论;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现论述如下。

1.及时安排课题和认真带教

及时安排课题,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角色。课题的难度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在实习期间完成课题,并写出质量较髙的毕业论文为宜。课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课题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收获不大,实际能力提髙不大。一般可以安排以下课题:某复方中药制剂中君药的含量测定研究,或正交试验优选某复方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或中药有效部位的纯化研究等。使学生通过完成课题,学会课题试验设计,掌握一些基本的试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中药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正交试验的设计、计算,以及具体的试验操作方法等,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有研究生的老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具体带教,让学生参加研究生课题中的一部分工作,但指导老师要经常到场指导。指导老师经常到场,能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试验能力,领悟能力,适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具体的试验指导、讲解,学生领会深刻,记忆清晰。

2.尽早安排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别人的试验方法、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文献综述的内容应结合实习课题,通过文献查阅,使学生对自己毕业专题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入了解;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和积累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布置任务前讲述《如何查阅文献写作文献综述》的讲座,内容包括文献综述的特点,原始资料的查阅方法,文献综述的格式、内容,原始文献的归纳、整理、分析等,规定完成文献综述的时间,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不同,其分析、综合、写作的能力也有较大的区别。指导老师不时地检查、指导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检查、指导,了解学生的水平,并针对性地指导。经过反复几次的检查、指导、修改,学生能写出较好的文献综述,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利用实验室条件、氛围,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

在一个大实验室中,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和较多的仪器设备;有带教经验丰富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不同老师的专业不同,承担的课题不同,进行不同的试验,涉及中药提取、纯化,中药化学分离,中药含量测定等。每个学生跟着指导老师,一般只完成一个大课题中由一部分,不可能涉及到很多试验。

为了利用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氛围,我们让做不同课题内容的学生互相观看,互相学习、讨论,了解其他实验方法和知识,如做提取工艺研究的学生到做化学成分分离的学生处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的方法;做化学成分分离的学生到仪器室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在进行C02超临界萃取中药挥发性成分、中药提取物喷雾干燥试验时,让学生去观看学习,这样,学生没有亲手参加某些具体实验,也可以通过学习、讨论了解熟悉不同的仪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路。

4.毕业实习的中后期,结合实际安排讲座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课题的设计、操作等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后,及时安排部分讲座。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后,再从实践到理论,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讲座的内容主要有:正交试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髙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些课程多是学生们在试验中参加的,也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上用得较多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时因为缺少实践机会而较难深刻理解的部分。

讲座采用多媒体形式,理论结合实际,包括一些具体的实例、图谱、表格,简便易懂,使学生通过听课对课堂上曾经听过、但较难领会的知识点很快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原课堂讲课时,学生没有实践基础,只能死记硬背,现在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其讲课效果远远优于课堂上纯书本知识讲课。如在讲授《正交试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课程中对如何选择正交试验表,如何结合课题实际情况设计因素水平,正交试验方法,注意事项,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正交试验助手软件的操作等内容进行论述,学生容易明白并熟悉、掌握;在讲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含量方法的研究》中,对供试品的制备方法,阴性对照品的制备,方法专属性考察,流动相和流动相比例的选择,以及其他方法学考察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图谱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掌握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的内容;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操作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经验。讲座中针对学生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回答,很受学生欢迎。

5.认真指导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

毕业专题做完后,指导老师结合课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修改,让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初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