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3: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篇2
(一)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高校顺利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才能发挥资产的最大作用,才能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高校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良性管理,才能够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国家和政府对于高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要想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从而使现有的资产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就能够使资产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高校教育事业中,资金耗费最大的事项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增添、维修、更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事业要求的提高,都需要高校能够及时地更换陈旧的教学设施,建设更为先进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在该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地增加。另外,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一方面加大了高校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也进一步得到增加。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就能够使这些固定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大多数情况下过于看重资金的投入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虽然在预算方面做出较为合理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高校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于向国家和政府争取,却未能利用现有的资产,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固定资产都被闲置,而未能充分运用到高校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较差。
(二)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国家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资金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高校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然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资产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点建设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导致了某一方面的设施齐全甚至过剩,而其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不平衡;二是教学设施的投入中没有抓住重点,未能分清轻重缓急,急需改善的方面未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共享性较差,利用效率低。
高校中设立有多个院系,而各个院系为了满足自身教学需求,就会向学校提出申请来购置相应的教学科研设备,由于学校的资金是无偿使用,且管理不善,由此导致许多人员对于学校的资金与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够珍惜,院系之间会重复购置大量的设备,从而导致其使用的频率非常低,难以实现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使得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被大打折扣,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清查盘点、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情况。《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大部分高校都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导致会计账面资产金额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金额不相符。
(五)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都能按照有关程序进行,但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却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固定资产分别归属各职能部门管理,而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各教学、科研和行政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其实物流动、占用使用相互脱节。加之各分管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无序状态。
(六)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欠缺且素质不高。
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由于其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因此高校领导对非教学部门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都是转行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至于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来科班出身就不多,加上又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加强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开始抓起,只有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了,管理制度才能建立和得到不断的完善,管理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把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克服“重购轻管”的思想;其次,要让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和客观要求,也是每个教职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形成共同维护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新风尚。
(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1、实行问责制管理制度。
问责制是指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在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以致影响或者损害学校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问责制的实行对于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2、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于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有的高校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鉴于此,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认真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年末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清理结果及时作出相关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做到账实、账账、账卡相符。
3、建立离任核查制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中层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离任或者调离原岗位时,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离任或调离人员进行核查,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岗,确保人走账清、物清,防止资产流失。
(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手段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为了让固定资产的管理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借助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篇3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讨论
2006年5月30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除了少数部分是私立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直管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所以高校的资产理所当然是国有资产,毫无疑问地应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也应严格遵守《办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目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和转轨时期,所以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 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高校进行资产配置时,要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中央和省政府已制定了资产配置标准的,按规定标准执行;中央和省政府没有制定的,由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部门制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应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将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每年作适当的更新调整。通过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强化增量资产按标准配置,逐步解决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问题。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18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24- 02
随着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的资产也急剧膨胀。如何管好、用好资产是摆在高职院面前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如何与时俱进,摒弃以前的老旧观念,使用科学的严谨的资产管理模式,促使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1 目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资产来源从原来单一国家拨款, 变成了政府拨款为主,学费、科研经费、捐赠款、“三产”收入等多渠道筹资的新局面。使得资产的构成多元化。从而带来了的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诸如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职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是沿续按资金来源、用途实行“分类负责”、“归口管理”的模式,导致机构不健全、体制不理顺;从而权利分散, 职责不清, 损失、浪费严重。目前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管理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到位
我国大多数的公办高职院校,主要靠国家拨款或者无偿捐助以及银行贷款等来完成学校各项设施的购置和组建,往往不承担经济效益的责任,从而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资产的购置和组建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有效规划和可行性论证,“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管理人员一方面大力扩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搁置大量的闲置资产,不考虑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 热衷于量的增加,没有必要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更没有保值增值的理念。而对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失误、以及操作不当导致的资产报废、处置方式及价格不合理等等责任, 一些高职院也没能按照有关制度和办法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使责任意识不到位。
1.2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低下
长久以来,高职院被认为是以育人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 高校经费由国家财政包揽,不需计算盈亏。加上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核查,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多是按照部门、院系、专业和课程来安排资产的购置计划,造成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力求小而全,忽视大局带有功利性地去提出资产配置和建设计划。在一些管理粗放的高职院校,甚至管理决策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使得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在资源的使用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设备共享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对效益和费用的严格核算,一些设备到货后才发现暂时用不着或者是选择不恰当;有的不考虑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全、高、新,致使一些设备不能发挥其功能被闲置下来;有的则是为了所谓的“节俭”而购置那些技术落后的设备,最终因满足不了科研或教学要求而闲置。
1.3 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力
近年来,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条例; 各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相继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等;但是, 具体到高职院校自身来说, 还有一些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些高校甚至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制度执行不力,使得这些制度或者办法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1.4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账实不符, 家底不清
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是各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及时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从而使新增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或者时有漏记错记,报损、报废、处理固定资产核销不及时和固定资产不定期清点。致使账外资产大量存在, 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很大、品种繁杂、清点需大量的人力和较长的时间, 所以不少高校长时间不进行固定资产清点。没有定期清点固定资产的相关制度, 有的有资产清查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对固定资产的清点基本上形成了上级检查时突击清点,检查过后依旧如故。结果是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2 应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领导应该摒弃传统守旧的观念,在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在教学教研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加强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并定期核查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数据,促使教职工和学校领导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广大教职工也要积极地配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2 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单位对高校的资产进行专门的管理,加强资产的集中采购、出入库管理、采购论证工作;明确资产的使用部门、归口部门以及资产保管人和责任人。另外,可以采用资产经营公司对高职院校对外投资的情况进行管理。
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审核与登记制度、采购验收制度、保管使用与养护制度、资产调拨与变动制度、资产的档案管理制度及保管使用和维修制度等。制度完成后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求各部门认真学习,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为确保制度的执行。要严惩因个人责任而导致的资产损失。
2.3 使用新设备,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积极参与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工作,开发出更为先进的管理软件。对资产从采购、使用、处置和结存的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实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实行信息化管理,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平台,以帮助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交流对接。以便各级部门及时了解每个部门的资产使用和变更情况,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伟.加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7(12):107-108.
[2]王凤英.构建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
篇5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越来越多,资产价值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581.59亿元,到2007年高校的账面固定资产大约为5000亿元。7年时间,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近7.6倍。如何将这些资产管好用好,越发显得重要。随着2006年5月《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实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明确了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到账、卡、物的管理都进行了规范。但是,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其数量大、规格品种繁多、涉及人员范围广等因素,发展到今天,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深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已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校内各二级单位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识仍有待加强。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大多分布在各二级单位,具体使用又归各位教职工,管理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但是,部分人员认为,教职工应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资产管理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如“资产效益考核”或“资产使用情况统计”,认为统计了也没用,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还有的存在利己主义、本位主义,认为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就是本部门的设备,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宁愿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因此,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非常重要。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1)未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各高校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纷纷制定了校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保养,到报废、处置,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涉及固定资产的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伴随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为了避免人去财空或人去财乱现象的发生,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及时明确资产保管接替人员尤为重要。另外,资产部门应每月编制资产月结表,反映当月资产变动情况,为校院两级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核对及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定期对账提供基础信息。
(2)管理制度各环节有待细化。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校级层面,只涉及到管理原则和框架,对学院及职能处室等二级单位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及步骤,造成各二级单位遇到具体问题时无章可循。
(3)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尽管管理原则规定为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对各级别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权限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互相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很多人认为,资产管理完全是设备管理员的事情,设备负责人只管使用,结果造成管理者不了解设备的状况,使用者不提供设备的信息,造成管理脱节。
3.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管理体系。从横向来说,实验室与固定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处室,都应从不同角度担负起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比如,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应协调做好资产的对账工作;人事处应确认离职人员所负责的资产已办完交接手续,再为其办理离职手续;保卫处应核实资产的出校手续是否完备等。从纵向来说,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校院两级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但并未落实到底,只停留在设备管理员一级,未深入到设备负责人。
4.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待改进
(1)随着固定资产数量的快速上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当期资产变动统计报表汇总功能,报表应包括上期资产存量、当期资产增加量(购置增加量、转入增加量、增值增加量)、当期资产减少量(报废减少量、转出减少量、减值减少量)、当期期末资产存量等信息。一方面使各部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其资产增减变动及存量信息,与本部门实际资产变动情况进行核对,另一方面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账提供必要信息,这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基础。
(2)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仅能提供时点数据,反映的是查看时间这一时点的现存固定资产信息,统计时期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所以不能反映历史时期资产情况。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影响某些固定资产指标的核算结果,不利于固定资产的考核。比如,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率=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1)2007年末查询期间为2006年12月31日前的资产存量+(2)2007年度报废的资产总量。在这里,如果单纯用(1)作为2006年末资产存量、而舍去(2)部分,一旦当期资产报废量较大时,就会产生较大误差。
(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查看人员范围应放宽。目前的信息系统查看、修改等权限仅局限于二级部门设备管理员和校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某些高校虽然已经网上公布大型仪器设备情况,但毕竟只是少量设备,还有很多小型公用设备信息不能被大家了解,更谈不上跨部门、跨学校的资产信息公开。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固定资产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实现信息公开,放宽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范围。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强化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总体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不仅学校、学院等各级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都要重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等的宣传、培训和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只有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各部门才能加强协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将固定资产管好、用好。
2.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建立由主管副校长统一领导的、多部门相互配合、层层分解、逐级负责、落实到人的多级管理制度。明确每一级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加强从资产的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制度细化工作,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增加报表统计功能。在目前的资产明细表、资产变动表、资产报废清单等功能外,还应具备资产变动平衡表的功能,定期提供各部门、各种类的资产变动、结存等信息,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基层管理者提供对账依据。表格可采用如下格式:
(2)完善信息系统的历史信息记录、查询、统计功能。资产的来源与去向等动态信息要记录完整、清晰明确,使其拥有手工记账的优势,使资产管理者能够了解资产的来龙去脉,保证资产管理的延续性。
(3)开发类似图书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促进高校固定资产在校内各部门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顺畅流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互通有无、物尽其用、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更多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不断完善,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炳起.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创新[J].教育评论,2004,(5):15-18.
[2]沈国丰.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67):56-58.
[3]范俊麟.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新西部,2007,(22):52.
[4]刘仲芳,周基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安徽水利财会,2007,(1):28-30.
篇6
[关键词]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学院文化;行政管理
随着高校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相关院校也开始尝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形式有“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3+1”、“2+2”等模式。其中,“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必须开拓不同于以往传统学院的发展路线。如何结合学院实际,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学院管理部门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追求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术地位等学院硬实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学院的“人文气质”,即学院文化建设。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索出一条优化学院行政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应当成为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学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独有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风格风貌,以及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学院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努力营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院文化,在学院文化氛围的引领下,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院环境。在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中,全院师生会产生归属感和团结感,使其能够互相支持,为共同建设学院而出谋划策。在这样整体的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处理事务势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联合创办的新型学院。学院综合办公室作为行政综合管理部门,工作范围、性质和工作方式与传统院校有较大不同,除本部校区外,还要同时负责龙岩上杭教学基地的管理工作,与一般意义的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不同的是,它拥有独立的校区,与学院本部相距460公里,无法短时间来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同时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之一。紫金矿业学院成立至今,在新模式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学院的凝聚力,探索出一条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二、学院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全面提升素质,陶冶思想情操。
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感染人。优美舒适的校园、完备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元素为学院教职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在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工作,容易让人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平和的心境,而浓郁的学术氛围更容易使人养成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育了竞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团结凝聚个体,激励个体发展。
学院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学院全体成员的愿望和诉求,是理想、信念、目标和价值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是学院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激发个人对学院的真诚情感把大家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个人信念和学院发展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团结一心为学院发展而奋斗。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成为激励大家勤奋工作、勇于拼搏的强大动力。
(三)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自我超越。
高校作为知识、人才、信息和发明最为集中之地,是创新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而大学文化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创新创造活动的强大动力。通过多种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交融,逐渐积累为个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潜在意识,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突破和创新。
(四)调解主要矛盾,协调利益冲突。
学院综合办公室是一个集行政、党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管理部门,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特殊的内部管理结构,使得各部门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由于利益冲突产生矛盾。学院文化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有力保障,其中蕴含的共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剂”的作用,可以使不同利益群体在共同理想目标的指引下,淡化利益观念,调和主次矛盾的冲突,以更为和谐的方式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文化建设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每个学院的历史传统,创办背景、专业设置等都不尽相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紫金矿业学院立足实际,以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为立足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一)加强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办公环境建设。
作为教职工的第二个“家”,学院办公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雅的办公环境不仅使人心情愉快地工作,更让身在其中的教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学院积极创建整洁卫生、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使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为更好地服务师生提供了前提。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教职工除了工作压力之外,还有养家的压力、职称的压力、子女上学就业的压力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是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诸多问题的有效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关心和指导,同时定期组织老师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调适生理和心理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加强标识文化建设。
标识文化就是把最能代表学院文化特质的含义形式化、符号化、格式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通过制作具有地矿特色符号的院标、院歌、院训等学院形象标识系统,积极打造具有地矿专业特点的人文景点布置,此外通过加强院史宣传、建立地质博物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营造品位高雅的文化气息,形成独具学院特色的形象文化。让大家一看到这些标识就会想到自己的学院,想到它背后厚重的承载及丰富感人的故事,使人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业务能力。
1.加强业务培训。
与专任教师不同,学院管理人员很少有机会研究管理学或进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活动,这就使得其自我提升受限。而二级管理制度的推进,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干部,系统性、持续性地为管理人员提供多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大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管理论文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加强专业特色培训。
学院管理人员虽然学历高,自身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较高,但一般都是非地矿专业毕业生,对于地矿专业背景、行业特点等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一无所知。对此学院定期对非地矿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矿业知识培训,同时组织管理人员赴上杭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场、黄金冶炼厂等地感受紫金企业文化,邀请集团“双师型”教师对地矿行业现状以及集团的近期整体规划进行详细介绍,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地矿专业知识,也提升了其对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的整体认识,使他们在落实具体工作时能更好地体现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3.加强国际化培训。
国际化是紫金矿业集团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学院制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学院要充分把握大好时机,顺应时代潮流,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紫金矿业集团国际化办公室合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国际化培训,通过集中强化语言学习,培养管理人员国际化理念,开阔国际化视野,重点学习国际化惯例和规则,满足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弘扬地矿精神,创新管理模式。
1.继承优秀传统。
紫金矿业学院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严谨求实、团结拼搏、开拓创造”的老地矿精神。学院创立初期,为解决部分教师编制不足的难题,返聘部分原地矿系退休老教师,老教师们严谨的求学精神、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使大家在具有浓郁“地矿”气息的文化土壤中耳濡目染。优秀的传统不仅让我们以成为学院的一分子为荣,也督促管理人员紧跟前辈脚步,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2.推进管理创新。
创新是促使学院事业不断登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先进的管理理念促使每名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校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学院顺应时展潮流,在继承“地矿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借助网络、新媒体力量,共创学院线上文化新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工作平台的建立,根据学校网站群的后台优势开发学院网站,建立机关各部门工作QQ群、微信群等作为官方推送平台。同企业内部OA系统、钉钉办公系统实现系统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内部交流,保持信息实时畅通,打造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
3.推进制度创新。
始终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努力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随着上杭教学基地的正式运行,针对“一院两区”新模式办学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设置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隶属于学院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委派基地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基地的各项工作,协调基地的教学科研以及与紫金矿业集团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并对相关的差旅、资产管理等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规范行政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进学院高效管理。
(四)明确奋斗目标,增强集体凝聚。
1.明确工作目标。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学院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创业型矿业学院的中长期办学发展目标,也是全体教职人员的共同目标,在矿业形势面临重大挑战的大环境下,以此激励大家同心同德、集思广益、共渡难关、努力奋斗。
2.加强沟通交流。
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其不仅能够传递有效信息,保持信息上传下达,同时还能根据不同个体的优势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提高工作效能。学院综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有利于开发新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于上杭教学基地与本部信息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学院除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之外,还筹划升级平台以实现网络视频会议功能,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加强岗位锻炼。
新模式办学对于学院综合办公室带来特殊的管理模式,也带来新的挑战。为配合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的管理,学院在每学期初都会临时抽调数名管理人员前往基地,同基地专职人员一起,负责教学基地的各项工作。针对本部的岗位空缺,学院实施管理A/B岗制度,空缺岗位的具体工作由相应的B岗人员负责,通过多岗位锻炼,不仅使他们在各个岗位都能独当一面,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各岗位工作更加紧密地衔接与配合,有效提升了集体凝聚力,使办公室成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斗集体。
四、结语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也给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学院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对优化学院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学院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和统筹意识,正视自身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适应学院发展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惠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三江学院商学院为例[J].三江高教,2016(4):1-3.
[2]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2.
[3]赵晓珂,王林,张卫东.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5-109.
[4]许静.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5(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