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7:0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周期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篇2
>> 数据管护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过程风险管理方略 WBLL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中国作者北极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调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模型的改进及其系统视角 基于财务数据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能力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98-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在创造产值,出口创汇,税收上缴,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以至于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狭窄,管理制度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人员流动过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寿命短,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中小企业和有生命的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适应发展的需要,为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 生命周期理论
1989年,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博士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规律,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该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规模和时间都不是企业成长和老化的原因,企业成长和老化主要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爱迪思认为企业灵活性和可控性通过四大管理职能来体现,分别为P(Perform)实施、A(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E(Enterpriser)企业家创新和I(Integrate)整合一体化,根据这四个管理职能在企业生长过程中作用的大小,将企业成长到老化的周期划分成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前期、盛年后期、贵族期、撒冷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个阶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里?格雷纳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将企业的发展分为依靠创新成长阶段、依靠指导成长阶段、依靠授权成长阶段、依靠协调成长阶段和依靠合作城战阶段。该理论认为企业每个阶段都是由前期的演进和后期的变革或危机部分组成,这些变革或危机加速了企业向下一个阶段跃进。
本文为简化分析,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进行讨论。
3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企业文化
3.1 中小企业创业期的企业文化选择
3.1.1 中小企业创业期的特点
在中小企业创立初期,创业者对企业起到了关键作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有限,又尚未打开销售通道,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如何存活下来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员工数少,管理层级简单,尚未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不存在授权,也缺乏明确的经营方针,此时,企业的灵活性和控制力完全由创业者掌控。企业创业者一手把握整个企业,决策力集中,各种事情都亲力亲为,在管理上唱的是“独角戏”,因此创业者的个人素质、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创业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也决定了其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普通员工多是服从创业者的领导,基本不会参与到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3.1.2 中小企业创业期的企业文化
创业期的中小企业适合创业者文化。该阶段的中小企业缺乏稳定的经营环境,大多缺少建立正式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条件。此时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而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关注的是如何生存,在经营过程中多以机会为导向,受外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企业经营决策完全由创业者根据其对市场、环境的判断而做出,以创业者的个人价值观为核心,在生存的压力下,企业缺乏长期愿景和目标,创业者更关注短期获利。同时,该阶段企业缺乏较为完备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指导员工的行为,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风格的认知直接来源于创业者的行事作风。员工通过对创业者要求的完成来了解创业者的经营理念和意图达到的目标,了解创业者鼓励什么,禁止什么,了解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不定型的企业文化形式,即创业者文化。创业期的文化以创业者的个人价值观和经营观念为核心,人治色彩浓重,因此需要创业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将不畏艰苦,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和诚信、团队合作、创新等优秀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员工,同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理解,为未来企业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此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3.2 中小企业成长期的企业文化选择
3.2.1 中小企业成长期的特点
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成功渡过创业期,继续健康发展,就进入到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在成长期,中小企业已经能够在市场上立足,其产品或服务已经打开了一定的销售局面,业务成较快增长的趋势,企业内部制度逐渐建立。此时,由于业务的拓展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复杂度的增加,创业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已经无法事必躬亲地对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决策,同时也面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因此必须进行适当授权,将企业管理方式从集权向分权过渡,引进专业人才来承担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同时,企业的目标不是生存,而是转变为获取长期发展,因此开始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经营模式从机会导向向顾客导向转变。
篇4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的形成到最终的销毁或者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的属性和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档案”运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和客观描述,是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指导档案工作全过程的基本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动过程;二是根据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文件的运动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不同阶段;三是文件运动的每个阶段都以其特殊的价值形态,与文件的服务对象、保管场地和文件管理形式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
1.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产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发展成熟。当达国家的档案学者十分重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并将其作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档案人员在进行现行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重要依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准确、完整的解释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二是体现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变化;三是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电子文件进行前段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在于: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完整,可以满足电子文件安全利用的需要。
2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2.1 对档案归档工作的影响
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在磁盘上进行编写和修改的,保存之后便可实现共享,消除了传统纸质文件与档案之间的明显界限。由于电子文件的全过程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因此归档工作也必须以磁盘或者光盘的形式进行操作,归档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件本身,还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乃至于整个的操作系统。
2.2 对档案分类的影响
电子文件中的文件信息和文件载体是可以分离的,因此对档案的分类也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实体分类,实体分类中的单线排列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电子文件的概念式分类整理需要。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新时期电子文件在形式、特征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快速、高效的分类排序,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2.3 对档案价值鉴定的影响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的档案价值在于文件的自身价值和文件的可读性,原有的价值鉴定方法和鉴定内容、鉴定标准均发生了变化,分析范围也扩大到了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和操作系统。由于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和数据也必须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因此确定电子文件的固定保管期限是十分困难的,且我国在电子文件价值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电子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也无定论。
2.4 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对象为传统的纸质档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文件逐渐取代纸质文件,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和研究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管理思想和档案管理原则也应与时俱进,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档案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3.1 做好电子文件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
电子文件的迅速发展为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特殊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电子文件的工作领域,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指导,正确操作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理、存储等工作环节。档案工作者要通过技术处理,将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修改成为“只读”文件,以此作为电子文件档案的识别和保护手段,维持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真实可靠。
3.2 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以磁带、磁盘和光盘等作为载体,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容易磨损,因此从理论上讲是可以长期保存的。但是电子文件的储存介质如果保存不当也可能受到外界磁场的影响,或直接受到灰尘、水份的侵害。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必须将其载体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当中,并进行定期复制,以防发生信息损毁。
3.3 实行档案管理立体化发展战略
传统的纸质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呈现直线状态,即将档案的全部信息展示在一个平面上。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不断增长,在原有的档案管理平面结构基础上,又新增了档案信息载体的内容,形成了三维式管理结构,这种立体化的发展战略更适合新时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下对于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要求。
3.4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变化趋势,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档案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及优秀做法。
篇5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秋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意义[J].上海档案,2001年06期.
篇6
一、理论回顾
1965年,TLeritte根据EMRogers(1962)的“创新扩散理论”首先提出“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推出市场后并非立刻被完全接纳;失败时也不是立即消失,而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之后,又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一方面的内容,其中较著名的是雷蒙德·佛农和菲利普·科特勒。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佛农(RaymondVernon)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newproductstage),成熟阶段(matureproductstage),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菲利普·科特勒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介绍期(ntroduction)、成长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衰退期(decline)。除此之外,他们还将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拓展,发展出“国际化产品生命周期”,解决在低成本高容量的国家投资设厂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问题。除Vernon的三阶段论的划分较特殊外,其他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一般都可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五个阶段。
而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对军用物资成本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就开始关注军用物资成本的研究,寻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国防部所需的军用物资,从而控制国防经费。要求物资供应商按照国防部特定的规格和标准对提供的物资进行设计,使国防部物资采购成本、采购后整个使用期的使用成本和报废处理成本的总和最小。由于此项研究使美国国防部有效的控制了军用开支,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研究就逐渐从军用转为民用。
目前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认识已逐渐全面,从最初的狭义生命周期成本,即只包含企业内部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发展到广义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即包括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考虑了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报废处理成本,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起到了参考作用。
如果说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观念,是把一个产品的销售历史比作像人的生命周期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那么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认识仍然是不全面的,将成本管理的目光从生产者成本延伸到消费者成本并不能够全面囊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成本,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其他事物的生命周期一样是有出生、成长、成熟、衰退、退出这样一系列循环的过程构成的,现在的研究只能说是发展了广义的生产营销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产品渐渐衰退直至退出市场这一过程所需要负担成本的管理。
二、研究产品退出成本必要性的“质”“量”分析
企业不可能期望他的产品永远畅销,不可能依靠一种产品立足市场,因为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要经历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用辩证的角度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产品的开发、进入市场、成长成熟,直至衰退、退出市场,再到新产品的开发(如图1),周而复始,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建立在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之上的,无数个产品生命周期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成长生命轨迹,那么企业必然拥有同时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以维持其生产盈利。
一种产品的衰退意味着另一种新产品的酝酿和开发,现代成本理念告诉我们,产品研发部分的成本日益重要,占总成本的75%~90%,所以学者们和企业界人士纷纷将眼光从传统的生产成本转向产品的研发成本,并研究出多种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如目标成本法等,但就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而言,应该还包括产品退出的成本,即指产品从步入衰退到退出生产、退出市场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成本和费用,可以证明它也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块。(一)“质”的分析
在现有的成本会计书中,涉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时,认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其中生产者成本包括日益重要的研发和设计成本,传统成本观的中心-生产成本,结合管理营销产生的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消费者成本包括使用产品和日常保养产品的成本和产品报废处理成本。虽然对产品购买后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使用及报废成本的考核能扩大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范围,使企业用长远广阔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却仍然不全面。这里要区分的是生产过程和生命周期的不同含义。笔者认为将消费者成本考虑在内的成本仍只能称为广义的“生产过程”成本。对于企业而言,一种产品并不会因为消费者将其处置了就不存在了,在作业成本法零库存尚无法完全实现的市场上,企业处理积压在库的淘汰产品的成本远大于消费者报废处理的成本,不仅于此,产品生产线的改良改建,处置以及尚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商标、专利等)都将构成产品的退出成本,这样计算的成本才真正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所以包含上述所有成本的才应称之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否则只能称之为广义的“生产过程成本”。如图2所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部分,产品成本也就从这五个部分中产生,产品在退出市场时必然会发生一些费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成本小而不计!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生命周期成本的理解,对于企业成本的预测、预算和控制,以及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都是有好处的。
(二)“量”的分析
“量”的分析是指从产品退出成本对产品总成本和利润的量的比较来分析,显然产品退出成本不可能喧宾夺主,在量上是不能与产品其他阶段的成本相比的,否则,企业将不能长期存在,因为过高的退出成本阻碍企业的创新,导致企业最终在市场上消失。虽然数量小,但对于企业的利润计算还是颇有影响的。
以本、量、利分析以及保本点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的利润P=Tcm-a=(p-b)*x-a,其中Tcm是贡献毛益,p是销售单价,b是单位变动成本,x是销售量,a是固定成本总额。假设一个企业生产A产品,如图2,很显然在产品的引入期和成长期利润会出现负数,但随着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达到保本点A,利润逐渐上升,当步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利润有下降趋势,直至利润再次为零(到达B点),此时(阴影部分)企业一定有新的产品处于研发或引入期(假设该企业具有经济理性),那么其利润面临双重压力,这个时候尽管A产品退出成本不大,其对企业的影响力确是巨大的。从现金流的角度考虑,积压产品的库存费用、固定资产清理费与新产品研发、新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同时提出,企业如不能及时寻找融资渠道,就可能面临关停并转的危险。
无数个产品生命周期构成企业生命周期,在图2中产品生命周期利润曲线呈倒S型,无限延伸出去近似正弦曲线,在每一次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时,企业的利润为负,资金紧张,原因有两部分:一是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初步投入市场的初始成本较大;二是衰退产品的a(固定成本总额)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变动成本法下只要该产品对企业还有贡献即Tcm>0就应该继续生产,因为尚能弥补部分固定成本,但在衰退期及产品退出期如果把产品退出成本计算在内,就已经不能满足变动成本法的条件,a不仅包含原A产品投产时已发生的固定成本的总投入,还包括A产品逐渐停产时又再发生的成本和费用,此时对于保本点的计算以及预测应重新定义。
由以上“质”和“量”的分析,可以看出产品退出成本作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数量虽小但“份量”不小,为了能更好地利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帮助企业对产品成本加以预先的引导和控制,应该使用真正全面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作为成本管理的基础。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档案服务;城市规划;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由于项目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规划项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期、启动期、成熟期以及完成期,如何在不同阶段,准确、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客观地记录项目编制过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服务后续其他规划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规划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未来主流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增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室(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为例,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特征
随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日趋完善,对档案的准确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安全化的要求更加明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项目结题、归档为导向。档案管理主要工作是收集规划最终成果,包括纸质成果和最终电子文档。管理流程简单,只需按年份、按类型归档即可,多数设计院在初期发展时期都采用这一模式。设计师根据新的项目需求,自行搜索设计院的档案库,新招聘员工也可以在档案室迅速了解、学习设计院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第二阶段,以项目回溯为导向。在第一阶段收集最终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立项和项目编制中间成果的收集归档。项目立项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招标文件、项目投标文件、项目开题报告等等项目在立项期主要资料。中间成果则包括了初步成果、中期成果、审查意见等项目在启动期、成熟期的主要资料。随着设计院规模变大,业务量上升,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立项期就已经开始介入,跟踪管理项目编制全过程。第三阶段,以项目流程、品牌延伸为导向。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化,由最初的成果管理转变为全流程的管理,最终成果也不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评奖材料、成果的可视化宣传展示等后续品牌管理成为新的任务。这一阶段,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基础资料(包括案例资料)、工作日志、最终成果、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等方面,全面覆盖项目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四个时期。其中,新增的工作日志取代以往中间成果,通过时间流的方式,利用移动平台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详细记录项目编制过程与甲方的交流过程,记录每一个重要节点对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输出方案的时间节点,甚至是项目收款信息都可以纳入工作日志中。工作日志模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档案管理中信息丢失的问题,也为工程师的工作交接产图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生积极作用,让工程师快速了解项目的全过程。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三个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的品牌管理,打破以往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份份厚厚的纸质文档,而是将报奖材料、科研论文、可视化成果宣传展示作品纳入城市规划方案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中集成了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是基于项目生命周期四个时期来进行设计的,由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同步操作,将档案管理融入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了指定参与人、办案、项目完成、退件、一览、统计六个子功能。其中,办案子功能模块是档案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块。办案模块包括了项目信息、项目参与人、项目工作日志、项目文档、付款方式等五个功能。以《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档案管理为例,项目信息的字段包括了:项目编号、项目年份、历史编号、项目名称、保密日期、项目来源、项目类型、合作项目、委托单位、承接单位、地址、项目合同、项目规模、项目负责人等信息。项目信息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作为档案检索字段。档案管理员在项目启动期主要完成该子模块的信息内容。《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该项目工作每个节点所面临的问题和完成工作,项目工作日志的文字内容可以实现超链接,直接链接到文字内容所提及相关规范文件、基础资料、阶段成果等,从根本上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由结果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
三、目前协同办公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财务绩效;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60 -03
近些年,新闻媒体对企业信息责任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广泛。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越发增多的负面影响的挑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侵害职工福利问题、偷税漏税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这些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正在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并且日益严重。广大民众明显感觉众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并由此引发的对于企业品行及社会责任承担的呼吁前所未有。新闻媒体恰好抓住了民众的心理,开始逐渐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的种种问题,部分企业开始接受透明和认真的公众监督。与此同时,由于这些问题无法从现今的财务报表上反映,一种新型的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运而生,但由于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法律强制力的保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仅占少数。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保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研究,让企业更好承担和履行好社会责任,以有益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尝试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在不同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情况,以促进企业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社会责任体系的完善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源于1924年美国学者Sheldon。在这一概念进入学术界视野后,迅速成为社会、法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David Linowes 率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并成为会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概念,推动了会计史的“第四次革命”。与此同时,有学者发现: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司Broken Hill Proprietary Ltd. 披露人力资源与社会贡献方面的信息始于1885年,美国钢铁公司自二十世纪初便开始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员工住所以及社区建设等相关社会责任信息。国际会计公司Emst&Emist在1978年对财富500强公司从1971年到1975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表明,披露社会责任的500强公司逐年递增,并且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受到更多关注。
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跟从国外学者的步伐,但部分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观点。沈洪涛(2010)认为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会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提供鉴证,反过来有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鉴证将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彦晶(2014)得出结论,规模大、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顾客,因而更加倾向于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而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可能出现财务危机,因而不愿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在现如今发达的信息面前,企业社会责任会正从“资本市场”的责任逐渐转变为对“社会”的责任。尽管我国企业已经迈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一步,但其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自发阶段,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现有的披露内容和方式无法反映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情况,也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这就对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CSRD)是指:企业向社会和更广泛领域的各利益相关群体披露其经济行为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行为过程。近年来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象应当包括一切利益相关者。具体说来为:对投资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对生态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对国家及社区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以及履行慈善责任的信息等等。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设想始于1959年,Haire(1959)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的成长类似于有机体,也具有成长曲线和生长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到死亡。Chandler(1962)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中明确界定了“何谓企业的成长阶段”。他将企业经营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企业的组织结构将由初创期的集权式结构转变为多元分部结构,并且组织战略会影响组织结构以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Larry E Greiner(1972)发表著作《组织成长的演化与变革》,该著作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生命周期这一概念,该著作也被学术界认为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开端。Greiner教授将企业成长期划分为创造成长、指导成长、授权成长、协调成长和合作成长五个阶段,每阶段均包含平稳期和动荡期。如果企业能够化解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就代表企业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Quinn & Cameron(1983)从管理制度为出发点提出了四阶段的生命周期模型,包括创业阶段、整合阶段、正规化与控制阶段、结构精细化适应阶段。Neil C Churchill & Virginia L Lewis(1983)从管理风格、组织结构等方面将企业周期划分为包括出生、生存、成功、腾飞、成熟的五阶段模型。美国学者Lchak Adizes(1989)出版专著《企业生命周期》,发展了Grenier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其思想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Adizes指出企业成长基于灵活性和可控性两方面。一方面的程度加大意味着另一方面的程度减少。并且这两方面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可以预知。此外,他将企业周期划分为三阶段共十个时期,即: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具体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十个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征,同样进行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我国最早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是社科院的陈佳贵教授,在《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1995)一文中,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几个阶段。该研究总结吸收了日本学者藤芳诚一的蜕变理论,认为经历衰退期的企业或将死亡或将蜕变,蜕变后会爆发出新的活力。李业(2000)以陈佳贵教授的模型为基础,以销售额为纵坐标建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单文、韩福荣(2002)用应变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三大指标来描述企业的发展特征,由此建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三维模型。该模型能够随着企业年龄的演进反映企业规模的变化,能较完整地描绘出企业成长轨迹。徐晓燕、张斌(2004)用模糊贴近度来判定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选取企业战略与情势方面的十个因素,再加上两个决策方面的因素通过TOPSIS综合评判方法,判定企业生命周期。宋常、刘司慧(2011)运用财务综合指标法、现金流分类组合法对近年A股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进行定量划分。并总结出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增长率和企业年龄为主的评价指标。
(二)社会责任层次
Carroll将社会责任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的期望”。显然,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即“为社会创造财富”,此为经济责任,它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均能获得收益;法律责任也为企业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它要求企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活动,不能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伦理责任则超越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它承载着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主要表现为对消费者、政府等的责任;慈善责任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高级别,它由企业自主承担,主要针对社会大众。在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变革过程中,人们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关注时间和关注度远远强于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关注时间和关注度。因此,社会责任层次呈现倒金字塔形。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生命周期
尽管公众期望企业全部承担上述四种社会责任,但由于受到自身状况和外部因素的限制,企业往往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也就是说,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所以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也不同。
企业在初创期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此时最重要的目标是盈利以求得生存机会。在此阶段,企业主要对消费者负责,企业以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主。企业应当依法经营,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以赢取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在此期间,企业对股东、债权人和消费者的责任披露水平较高,但对员工、供应商、政府和公益事业的披露水平较低。
成长期的企业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期,产品线已经形成,生产工艺也逐渐稳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各项管控制度得到完善,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但企业有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可以说,成长期的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此期间,多数企业仍旧仅承担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少部分企业会承担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上,成长期企业与初创期企业基本相同,对股东、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披露水平较高,对债权人、供应商、政府和公益事业的披露水平较低。
成熟期是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时期。此时企业市场风险降低、产品知名度较高、现金流稳定,并且已经开始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此时企业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水平也达到最高。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政府、公益事业等披露水平较高,对消费者披露水平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对消费者负责,而是经过多年磨练,消费者已经对企业产品产生信任感,企业无需再过多披露。此外,部分成熟期企业也会由于向其他方向投资扩张而怠于履行慈善责任的现象。
衰退期的企业面临重新发展的压力,此时企业产品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企业缺乏创新、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也开始衰退,受到市场冲击的概率变大。此时企业业务收入和留存收益逐渐减少,如果企业不能创新产品,企业将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对内无法保证各部门正常运作,对外无法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在此期间,企业只能尽可能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而无力承担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衰退期的企业对股东、债权人、员工和消费者的披露水平较高,对供应商、政府和公益事业的披露水平较低。与成熟期相比,衰退期的企业需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因而重新加大对消费者的披露水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社会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广大人民群众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他们希望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希望企业能够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公众的关注度越多,其担负的社会责任期望值也越高。最近几年,随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普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已经取得了长足并且实质性的进展,并且部分研究结论已经在实际中运用。部分研究证明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积极的影响反过来会使得企业更加愿意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这种行为最终会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福利、加大对社会公益组织的捐赠等等,总而言之使企业更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些举措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消费品质的不断提高,最终会提高整个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学者的问题研究、理论分析和现状研究,笔者认为:企业如果进行较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有着影响,但是目前这种关系有待验证。首先企业披露的信息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不同的选择,进而不同程度影响绩效。此外,企业财务绩效较好,会使得企业积极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企业良好的财务绩效为其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实中,国内外著名的好公司(如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宝钢、海尔等,国外的微软、通用、IBM、苹果、松下等)几乎都是实力较强的公司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反过来,如果企业财务绩效较差,则企业无法履行类似于慈善责任之类的社会责任。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遵纪守法都是企业运营的底线,企业应当注重环保、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员工的利益。企业的发展要立足长远,不能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因此,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财务绩效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四、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出发点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理论研究,该研究可以解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对公司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方面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可以对当今中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比较完善的指导。主要体现在:
(一)可以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行为。介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意识不强,本文可以加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规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这些行为对企业树立健康良好的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可以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更好地指导。本文可以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指导,使其可以编制出更加有效的社会责任报告。还可以为决策者和监管者提供依据。这些行为将有效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且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为我国今后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披露的计量为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的社会责任贡献指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6).
[2]彦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
[4]李业.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构架[J].市场周刊,2000.
[5]单文,韩福荣.三维空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6]徐晓燕,张斌.基于模糊贴近度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10).
[7]宋常,刘思慧.中国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其度量研究[J].商业研究,2011,(01).
篇9
〔关键词〕技术生命周期;专利分析;专利指标;S曲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25
〔中图分类号〕G25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98-04
The Distinguishing Methods of Technology Life Cycle Based on Patent AnalysisLi Chuny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Jiangsu,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distinguishing methods of technology life cycle from the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patent.It summarized five typical methods, which were s-curve,patent indicators,relative growth rates,patent technology life cycle diagram,TCT.The article gave specific calculation formulas and distinguishing methods.Lastly it evaluated the five methods and also pointed out their applicable conditions.The distinguishing methods of technology life cycle the article summarized wer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The article provided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tudiers of choosing proper distinguis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technology life cycle;patent analysis;patent indicators;s curve
技术生命周期,是描述一项技术的使用,从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衍生发展而来,将之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上,到该项产品导入市场后,直至该项产品退出整个市场的一段时间[1]。
因为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是可以预测而重复的,所以了解技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方能进行前瞻性的管理,及早处理或避免问题发生。企业在技术的稳定阶段就应有计划地思考如何使技术持续成长的问题,以避免技术陷入因无法及时变迁而面临衰退甚至解体的困境。
判断技术生命周期的方法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专利数据评估技术生命周期。首先,专利包含许多隐性技术知识,透露出技术的发展脉络。其次,专利能揭示技术的商业潜能,因为专利申请的前提是商业应用的可能。第三,基于专利申请数据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比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早。最后,专利申请可以通过专利数据库容易且客观地衡量。基于以上优势,倾向于用专利申请数据作为技术生命周期描述的基础[2]。
1 技术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
一般将技术生命周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1 导入期
任何一项新技术自实验室诞生后最初被引入市场的那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专利数量较少,大多是原理性的基础专利,由于技术市场还不明确,研发风险较大,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参与技术研究与市场开发,表现为重大的基本专利的出现。此时,专利数量和申请专利的企业数都较少(集中度较高)。在此阶段,研发人员对此技术的研发缺乏经验,对此技术之知识累积也不够。开发的技术,大都应用之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所获得的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来开发设计,此阶段的技术为新技术。由于发展市场产品前提的基本技术问题还未解决,创新产品价格昂贵,顾客的接受能力低,在导入期的后期,专利申请量停滞甚至减少。这个时期属于根本性创新时期。
1.2 成长期
随着基本技术问题的解决和市场不确定性的消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在这段时期,新技术逐渐赢得市场认同并为部分厂商相继采用。许多企业相继开始投入研发。对于从导入期就开始进行研发的企业,由于已经累积一定程度的R&D经验,便可运用先前累积的经验,进一步加大R&D投资以进行创新技术活动,此阶段技术谓之发展中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扩大,介入的企业增多,技术分布的范围扩大,表现为大量的相关专利申请和专利申请人的激增[3]。由于新的竞争者的涌现,专利集中度降低了。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生命周期判断方法Feb.,2012Vol.32 No.21.3 成熟期
新技术在经历了导入期和成长期之后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为广大用户所采用的时期。在此时期,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产业界R&D人员对技术研发已累积足够的经验与知识,技术商品化的程度非常高。在此时期,以符合顾客需求的技术功效改善的边际率仍大于研发资源的投资力度,故此阶段所使用的技术为主流技术。当技术处于成熟期时,由于市场有限,进入的企业开始趋缓,专利增长的速度变慢。由于技术的成熟,专利申请人数量基本维持不变。
1.4 衰退期
新技术在经历了成长期和成熟期之后其技术的领先优势逐步趋于消失的时期,技术的发展已濒临饱和,此时的技术称为基础技术或常规技术。在此时期内,只剩下晚期大众及落伍型消费者会购买此类产品。当技术老化后,企业也因收益递减而纷纷退出市场,此时有关领域的专利技术几乎不再增加,每年申请的的专利数和企业数都呈负增长。
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专利数据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表1 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4]
项目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专利数量较少,
增长较缓激增增长趋缓负增长专利类型发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商标)专利申请人较少,
增长较缓激增保持稳定负增长2 技术生命周期的判断方法
判断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很多,本文归纳出了5种典型的判断方法。
2.1 S曲线法
一项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有其规则轨迹可循,其出现的状况如同人类的生命周期现象,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故又有“成长曲线”之称,其形状近似S,也有S曲线之称。“成长曲线”的用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为预测单一技术解决问题的绩效,二为预测此技术如何及何时到达上限。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最初均成长缓慢,一旦突破某个界限之后,其效能的成长就变得快速;而当其接近上限时,其效能的增加就变得非常困难,成长也再度缓慢下来,而以图形表现就如同S形状一般。技术进步的速度会因努力(投入、时间)的程度,而呈现开始的缓慢增加,到中间阶段的快速成长,最后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突破,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又变得缓慢。这一思想来源于对某些技术的技术行为数据随时间或累积研发付出变化呈S形的观察。图1显示了技术生命周期的S形状概念,可以看到分为4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饱和期)。
技术导入期的技术行为相对于研发努力来说增长率相对较低。在成长阶段,相对于累积R&D付出的边际技术进步是正的,即曲线是下凸的,曲线函数的二次微分为正,技术进步速度不断提高。而进入成熟期,曲线出现一个拐点,曲线开始变为上凸,曲线函数的二次微分为负,技术进步速度开始变小。进入技术饱和阶段即衰退期,即使付出大的R&D努力,技术行为的提高也是比较小的,技术绩效几乎不变,几乎没有新的专利产生。因此进入成熟期后不宜继续投资于老的技术,因为未来技术的提高是很小的,此时应寻找有更高发展潜力的新技术[5-7]。
S曲线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称型S曲线,称Logistic曲线;一种是非对称型S曲线,成为Gompertz曲线[8]。当研究对象的发展只和已生长(已代换)量(率)有关时,则选用Gompertz曲线;当研究对象的发展受已生长(已代换)量和待生长(待代换)量的双重影响时,则选用Logistic曲线。在适用上,以Logistic曲线较为普遍。
2.2 专利指标法
该方法通过计算技术生长率(v)、技术成熟系数(α)、技术衰老系数(β)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的值测算专利技术生命周期[3]。
2.2.1 技术生长率(v)
所谓技术生长率是指某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量占过去5年该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如下:图1 技术生命周期的S曲线[9]
v=a/A
a为该技术领域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A为追溯到5年的该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累积量或授权累积量。
如果连续几年技术生长率持续增大,则说明该技术处于生长阶段。
2.2.2 技术成熟系数(α)
所谓技术成熟系数是指某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量占该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授权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如下:
α=a/(a+b)
a为该技术领域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b为该技术领域当年实用新型申请量或授权量。
如果技术成熟系数逐年变小,说明该技术处于成熟期。
2.2.3 技术衰老系数(β)
所谓技术衰老系数是指某技术领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授权量占该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或授权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如下:
β=(a+b)/(a+b+c)
a、b含义同上。c为该技术领域当年外观设计申请量或授权量。
如果技术衰老系数逐年变小,说明该技术处于衰老期。
2.2.4 新技术特征系数(N)
新技术特征系数由技术生长率和技术成熟系数推算而来,计算方法如下:
N=v+α
在某一技术领域新技术特征系数越大,说明该技术的特征越强。
计算历年的这4个专利指标,将其列表并画成一折线图,观察其变化趋势,即可判断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表2 技术生命周期与4个专利指标的关系
阶段vαβN导入期较小,逐年增长,
但增速缓慢成长期增速明显成熟期或不变衰退期
2.3 相对增长率法
用某技术领域的相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潜力率构成的二维矩阵分析技术的生命周期,如图2所示。
图2 相对增长率法
相对增长率和相对增长潜力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RGR=某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的平均增长率/所有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的平均增长率;
某技术领域的增长潜力率(DGR)=后n年的专利申请数的平均增长率/前n年的专利申请数的平均增长率;
RDGR=某技术领域的DGR/所有技术领域的DGR。
如图2所示,处于区域Ⅰ的技术领域相对增长率和相对增长潜力率都很高,技术增长很快并且具有很大潜力,说明该区域的技术领域处于成长阶段;区域Ⅱ的技术领域相对增长率依然很高,但相对增长潜力率有所降低,很可能是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领域;区域Ⅲ的技术领域相对增长率和相对增长潜力率都很低,该区域的技术领域有可能处于衰退阶段;区域Ⅳ,相对增长率不是很高,但是相对增长潜力率很高,该区域的技术领域很可能处于萌芽阶段,属于具有很大潜力的朝阳技术[10]。
2.4 技术生命周期图法
利用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数据绘制而成。一般来说,专利申请量反映技术开发活动的程度,而专利申请人反映了该技术领域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或个人。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技术的生命周期,从而指导企业技术投入与开发策略。
图3 技术生命周期图[4]
2.5 TCT计算法
与上述研究某一领域整体技术生命周期不同,该方法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是某件专利文献所代表技术的生命周期。TCT计算法基于以下理论:技术生命周期可以用专利在其申请文件扉页中所有引证文献技术年龄的中间数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专利年龄=本专利授权年-参考专利授权年
TCT=中间年龄=专利年龄由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中间位置=参考专利数/2
若参考专利数为偶数,则结果为整数;若参考专利数为奇数,则取结果的整数部分和之后的一个位置。即若参考专利数为n,n/2若为整数,则正好是中间位置;n/2若不是整数,设其整数部分为a,则第a位和第a+1位为中间位置,中间年龄为第a位的年龄n1和第a+1位的年龄n2的平均数即(n1+n2)/2。如果中间年龄同时有几篇,应该计算它们的平均贡献,如第a位的年龄n1,第a+1位的年龄n2,第a+2位的年龄也是n2,则中间年龄为(n1+n2+n2)/3年。
TCT用于捕获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信息,它测量的是最新专利和早期专利之间的一段时间。很显然,早期专利代表着现有技术,因此TCT其实就是现有技术和最新技术之间的发展周期。一个技术领域其技术生命周期TCT平均值可以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技术领域。TCT具有产业依存性,相对热门的技术TCT较短,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如电子技术,技术生命周期一般为三四年,而技术缓慢变化的技术领域,如造船技术,技术生命周期一般在15年或更长。实际工作中TCT主要用来计算单件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但也可以计算企业专利技术的平均生命周期或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3]。然而计算企业或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时需要逐项计算TCT,再求其平均值,操作起来过于繁琐,故一般不用于计算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
3 方法评价
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了判别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的5种方法即S曲线法、专利指标法、相对增长率法、技术生命周期图法、TCT计算法。这5种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S曲线法和TCT计算法可以计算出具体的数值,为定量的方法。S曲线法可用专门的软件工具画出直观明确的技术发展趋势图,演算各个阶段的分界点及临界值。实际工作中TCT主要用来计算单件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然而计算企业或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时需要逐项计算TCT,再求其平均值,操作起来过为繁琐,故一般不用来计算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专利指标法和相对增长率法为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专利指标法各指标均要逐年计算,优点是指标容易采集。技术生命周期图法根据趋势判别生命周期阶段,可视为定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赖佳宏.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之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以专利分析与生命周期观点[D].台湾:中原大学,2003.
[2]Reinhard Haupt,Martin Kloyer,Marcus Lange.Patent indicators for the technology life cycle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7,(36):387-398.
[3]陈燕,黄迎燕,方建国,等.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44-248.
[4]李春燕.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专利组合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9.
[5]彭智强.多角化与国际化策略配合对企业经营绩效关系之研究――以技术生命周期观点分析之[D].台湾:中原大学,2003.
[6]陈钦雨.台湾CRT与TFT-LCD产业之比较分析――以产业生态与生命周期观点[D].台湾:大叶大学,2005.
[7]张志立.以技术生命周期作为技术预测模式之比较[D].台湾:中原大学,2004.
[8]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9-150.
篇10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生涯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梳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有助于教师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勒以其编制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以来,教师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逐渐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教师发展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在此理论体系中,许多学者对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都十分关注,并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精当的分析,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1】。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框架,可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种:“职业/生命周期研究框架”、“认知发展研究框架”、“教师社会化框架”和“‘关注’研究框架”。【2】其中,“职业/生命周期研究”侧重对教师职业生涯和人生阶段特征的描述研究,这类研究是一般职业周期和人类一般生命周期研究在教学专业和教师方面的专门化,它是以人的生理的自然成熟和职业的自然适应为基本框架的。“认知发展研究”主要分析教师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专业行为和活动产生的影响。“教师社会化框架”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社会化阶段特征的研究。“‘关注’研究框架”主要侧重探究教师在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遭遇的不同问题或所关注的不同焦点。
职业/生命周期框架研究是以人的生命自然的老化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与周期,是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框架下对教师职业成长过程进行描述的。纽曼(Newman)、伯顿(K., Burden)等人是较早将生命周期与教师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学者。他们通过访谈,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1)生存阶段,指教学的第一年。此阶段教师刚踏入一个新环境,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对教师活动及环境仅有有限的知识,所面对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2)适应阶段,指教学的第二至四年。教师知识较前丰富,开始了解到儿童的复杂性,并寻求新的技能以迎合教学的各种需求。(3)成熟阶段,指教学的第五年。教师对教学活动驾轻就熟,对教学环境了如指掌,能很从容地处理教学工作,并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伯顿的阶段划分似乎不能囊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貌。相较而言,费斯勒(Fessler, 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动态的、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架构。他通过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了解,并在借鉴该领域先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4年提出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门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遗憾的是,费斯勒在教师职业周期轨迹的勾勒上,较多地关注并着力刻划关系教师去留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而对在职业稳定阶段教师专业结构的改进过程所经历的“阶段”缺少描述。
在这类研究中,另一项颇具影响的是休伯曼(Huberman, M.)等人对瑞士教师的调查。他们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把教师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做出明确的时间段的划分。(1)入职期,时间在教学的第一至三年,可将这一时期概括为“求生发现期”。新任教师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初为人师而表现出积极、热情的一面。(2)稳定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四至六年。这时教师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3)实验和重估期,大约在工作后第七至二十五年。随着教育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教师们开始不满于现状,并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们试图增加对课堂的影响,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大胆进行教改实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不断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也有的因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课堂生活或者连续不断的改革后令人失望的结果而引发危机,甚至重新估价和怀疑自己是否要一辈子执掌教鞭,表现为职业生涯道路中的一场“危机”。(4)平静和保守期。时间在教学的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左右。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教师,许多教师在经历怀疑和危机之后开始平静下来,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志向水平开始下降,对专业投入也减少。教学变得较为保守。(5)退出教职期。时间在工作后的第三十四至四十年前后。即教师职业生涯的逐步终结阶段。
上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均期望完整地看待教师的发展历程,将职前师资培育与在职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凸显了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等,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特征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模式。
二、对教师职业生涯周期阶段研究的评析
教师发展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探寻教师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心态和信念,以便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一般认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都需要一段适应期,通过教育实践来体验和内化在师范教育中所学的理论,这种角色转化过程的成败对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教师初任教职的第一至二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已经成为各国注意的问题。在此类研究中,艾玛(Amar,1952)、阿彻(Archer,1960)、施沃恩伯格(Schwalenberg,1965)、赫尔曼刘易斯(Hermanowicz,1966)、麦勒蒙特(Malament,1968),特别是亨特(Hunt,1968,1969)等人的研究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日本,所有的新任教师第一年皆需义务接受各种研修,在工作实践中还能得到资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且所有新任全职教师都能在地方教育中心接受专业教师的精深训练和指导。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专为新任教师制定的训练计划和培养制度。我国1999年9月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要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这些规定和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教师的成长以积极影响。
除了对新任教师的培养和研究比较重视以外,进入“危机阶段”、“厌倦期”或“高原期”的教师能否继续在专业上得到进步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休伯曼研究中的“实验和重估期”、费斯勒提到的“职业挫折阶段”都属于这一阶段。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课堂生活很可能使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再追求优秀和成长,因此学者们努力寻求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并提出各种克服危机的策略。
对于初任期和危机阶段教师所面临问题的关注无疑把握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类研究能帮助教师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度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不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顺利度过“生存”阶段的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得有赖于职后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危机阶段的“职业挫折”感也是在之前的日常教学中逐渐形成的,能否顺利解除危机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息息相关。根据米索(Measor)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在”关键时期,指由于重大历史事件所引发的关键时期,如教育制度或政策的调整等。第二类是“内在”关键时期,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期,如前述教师的初任期、实验和重估期等,教师均要就以后的专业发展做出某种选择和决策。第三类是“个人”关键期,指由于家庭中的突发事件、结婚、离婚、子女生病等诱发的关键时期,这也可能导致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新的选择。可以看出,上述第二类关键时期是教师常会遇到的关键时期,属于常态关键时期。而第一类和第三类关键时期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带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从教师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来看,每一阶段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只侧重对某一、二个阶段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