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0:3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一、护理专业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
护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特点在于护理专业知识、自主性和对护理的承诺及责任感。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寓于各教学学科中,从入学第一天起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病人的深厚感情,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结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专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护理学科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护理专家。
为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教学中要克服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教师根据护生的有效思维,结合临床系统讲解。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除设立护理示教室外,还需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病房内配备有模拟病人和病床、各种仪器及器械,同时配有各种用物和各种护理表格,如病人入院评估表、住院评估表、护理计划表以及健康教育表、出院评估表、出院指导表等等。另外,教师还准备有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扮演,让护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病人家属。
改进护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几年一贯制”,每个学期的教案讲义内容要不断补充大量新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应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改变单一的以体现语言为主的"逻辑-演绎式"教学线索,发展为讨论式、指导式,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整合过程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外,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教学方法;不仅研究自己讲什么内容,还要研究学生知道些什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的指示器和助动器。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我教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他们在知识、情感、能力素质上有哪些缺点?他们是否愿意奉献于护理专业?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新生活的考验?以及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意志?教学中如何弥补缺点、发扬优点?教师应具有为护理教育献身的精神,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被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统一体。教学中既有民主风范,又有严格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理教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知识创新的艺术家。
(二)模拟临床教学
模拟临床教学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工作
课程准备
根据学生实习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准备教学课程,包括护理操作、查体、沟通、病历书写等。
教学资料的准备
尽量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包括以往学生书写的护理病历,练习护理操作的用物,查体的录像带等。
教学环境的准备
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设备齐全、与临床实际距离为零的模拟实践场所。
2、带教形式
讲授技巧:讲授中要做到语言精练、口齿清楚,条理性及逻辑性强,能运用各种声调,语言幽默,态度和蔼,并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反应。
演示:有些知识光靠讲授仍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还需进行演示,如护理操作的过程、体格检查的手法、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在演示时教师要做到动作熟练、手法准确、表情自然。在学生演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手法错误,但在学生练习与病人沟通时出现的错误,在交谈之后,回到示教室再给予纠正。
讨论:讨论护理病历、护理诊断的书写是否正确;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制订是否恰当,是否适合病人;护理评价是否及时等问题。师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毕业生产实习
带教过程及安排: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求熟练掌握16项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全身体格检查、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病人护理病历的书写。课堂教学教师应与临床带教教师及时沟通,统一观点和思想认识,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处于课堂和临床实际相统一的教学环境中,这是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护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写作分析
写作分析要求学生具备定义、描述、概括、资料分类、综合及评价等能力,通过写作分析作业的评估反馈,判断其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首先,写作的内容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临床日志、护理计划、典型案例、社会问题、卫生保健及伦理问题等。要选择具有明确观点或就某一问题有相互对立或道德两难观点的文章及病案,以便能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或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就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阐述理由,体现其认知结构和内在价值观。其次,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写作时要求主次分明,具有整体性、概括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更具情境化的观点或见解,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应太看重学生的写作结论,而应注重他们得出结论的分析、推理、判断过程以及所持的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护理知识的传授与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从而实现认识层次的飞跃。护理教育过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获得确定健康和疾病之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特定的健康、疾病问题情景中进行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在解决病人各种潜在生理、心理、社会等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评价其是否有效。
(三)口头表达
研究表明,临床护士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护理决策时的口头表达过程涉及到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护理认知过程,专业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和源自于经验的方法;护理认知过程表现为假设产生和假设评估两个过程。由于口头表达过程使个体具体的思维过程能被“听见”,因此它能让学生彼此了解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认知能力。此外,口头表达过程能展示知识面、知识容量、多种多样的认知过程以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可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的冲突,有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和学科价值观的形成。
篇2
《西方文化》是为知行学院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学习英美文学和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王佐良先生编著的《欧洲文化入门》,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只有36学时,其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大,教材全英文编写,这对任课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不小的难度。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受整体课时规划的限制,挑选代表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基石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与圣经文化这三部分重点讲解,涵盖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其文化传统等领域,但教材内容非常有限,公元前后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只有90页的篇幅。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学设备以使用PPT讲解为主,播放一定的音频和视频材料为辅,但学生在听、看等多方面接受知识有限,在接受新的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相对困难。在教学方法方面,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不能全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网络环境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和资源项目建设
面对以上教学问题,本研究项目确定了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在西方文化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扩展课堂,开展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整合,本项目从解决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下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入手,完成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起基于局域网络环境的西方文化学习资源库,从而形成具备特色的信息化资源课程学习网站教学的条件和综合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建设适合独立学院校的依托校园网平台的西方文化课程教与学数字化环境系统。
(一)教学模式构建及措施
教学内容: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就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体育、医药、文学等各个知识领域中的每一节教学内容中加入视频、音频和图片素材,增加了信息的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减少学生无法感同身受的文化差异度。如在介绍文化的发展中以音乐为例为学生们播放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流行音乐,并将其进行比较,在建筑风格内容里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古希腊三种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代表——故宫的异同点。又如将文艺复兴时期反映基督教内容画作加入圣经的理解,同时了解文艺复兴的内容。教学方法:压缩传统教师讲解比例,增加学生学习输出。将36学时的内容中的1/3留给学生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程内容部分章节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学期初公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或其他视音频材料,每三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的讲解,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教师在需要的地方补充说明,这样改变学生的单向学习输入,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知道特洛伊战争的神话起源,知道弗洛伊德恋母情结出处,听说过雅典娜与波塞冬之争等故事,基于此安排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了相关各类资料的整理收集,将6个学时交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不仅制作课件,对音频、视频材料编辑使用,而且利用其它高校或国外网站资料对讲授内容扩充,掌握神话故事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种方式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讲解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建设
《西方文化》课程的资源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课程环境建设,主要是各种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专用机房、音响设备等。知行学院从2011年至今每年都在英语专业专用的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机房的建设方面投入巨大,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间语言实验室,2间自主学习中心,2台专用服务器和相应的局域网,这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个地点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学生还可利用宿舍个人电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场所的制约。第二方面是软件建设。在本项目教改中我们将大量的教学内容放在了常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平台来拓展课堂学习。这就需要资源库的建设。本课程资源库分成两个层面——教学和学习。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料、素材资源、课件等组成的资源库。我们分类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素材库,用于教师检索教学信息,还可以更新教学素材,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接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将相应的西方文化教学素材提供给学生。在此期间我们小组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利用各自掌握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建立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百科全书与词典、世界名著、外语专业期刊等。学习资源库包括电子书籍、纪录片、影视作品等总计超500G的资料。电子书籍大部分为国外出版社公开发行权威书籍。纪录片分为人物、建筑、宗教、艺术等类别,影视作品分为历史片、名著改编等类型。所有资源都上传到局域网和自主学习中心,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可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决定学习进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建设成果及进一步研究
篇3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篇4
色彩是一种感情符号,是一种旋律,是设计者表达创意和传达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色彩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起着主导作用。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对其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与审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色彩的创造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色彩教学现状及问题
1.传统绘画写生色彩教学
传统绘画写生色彩教学是先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再以色彩写生实践为主进行传统的静物写生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纯绘画的领地,而对引导学生色彩形象表现的多样性和对色彩应用功能的训练不够,导致教学目的实现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今后的设计起不到指导性作用。
2.现代设计色彩教学
设计色彩不同于绘画色彩,它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这样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色彩表现能力。由于近几年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部分学生美术基本功不强,如果盲目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色彩的训练,将使学生不知所措,相反会更加茫然,达不到预想的目的。
三、色彩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应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与写实色彩一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结合人的主体色彩意识传达,并吸收各种表现形式,着重研究设计色彩的认识表现及应用,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色彩体系,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来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思维空间,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与设计色彩的原创性审美能力。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色彩课程教学可按以下三个模块来进行训练。
1.写生色彩训练
写生色彩是指通过写生来研究色彩的规律与方法,了解物体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规律,从物体的形、色、光等因素中探寻色彩的本质规律。色彩是绘画中十分重要且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色彩写生是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的非常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色彩写生,能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
写生色彩教学中强调色彩三要素的原则,强调色彩的冷暖对比和物体在特定光源下受光与背光不同的色彩变化,强调在相互比较中建立色彩的整体关系。注重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差别,注重在色彩弱补色对比下的微妙变化,强调画面的色彩意识和整体的色彩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整体的表现方法。整体的观察表现方法永远是写生色彩训练的重点与核心,训练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坚持并遵循这一方法,不断改正与整体观察方法相对的习惯认识,巩固整体观察的概念,规范整体观察下的作画程序。整体观察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紧密联系的相互比较的方法,写生色彩的整体观察方法仍然要遵循色彩三要素的原则,在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色相、明度与纯度,在比较中产生冷暖关系。
写生色彩训练,一般以静物为主,静物在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写生中画某个具体物体时不要只盯着这个物体看,还应该着眼于它周围的东西上,用眼睛的余光去感受要画物体的色彩关系,眼睛始终在整个色彩环境中巡视。写生色彩除了训练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还要训练学生整体的表现方法及表现技巧,更好地为下阶段的训练打好基础。
2.归纳色彩训练
归纳色彩是通过写生的方式,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面对同一组静物,以归纳为表现手段,进行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归纳色彩训练侧重表现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通过对形与色的提炼、概括,使画面形成丰富而现代感的装饰效果。概括与提炼并不是以减少色彩为目的,原则上尽可能保留各种色彩的一席之地,保全色彩的丰富性,只减弱一些极其微弱不起什么说明性作用的小部分色彩的种类和数量。
归纳色彩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通过概括、提炼、归类等方法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和组织,传统写生色彩要充分表现客观物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属“加法”练习,色彩归纳写生是在做“减法”,但并不是简化,而是一种艺术语言上的以少胜多。
归纳色彩的表现特征是化繁琐为简约、化杂乱为条理、化写实为夸张、化立体为平面,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色彩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培养和启发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领悟与兴趣,从中也可看到画面已向二维方向转化,向设计表现方式转化,为日后走向设计奠定基础。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写实性归纳、平面性归纳、意向性归纳等。
3.装饰色彩训练
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运用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形成的色彩,在视觉中它是最活跃、最具冲击力的。它不以模仿、再现真实事物为满足,它不依附于规律,而是对自然界色彩的一种整理、归纳和概括,并按照美的法则和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变色、变调的加工,强化主观感受,力求创造出某种特定的艺术氛围和效果,使色彩成为反映设计者审美观点和设计意图的强有力手段。装饰色彩往往带有理想化倾向,以象征的手法,明确、清晰地概括和表现自然,画面所营造的装饰性色彩改变了客观物象所显示的颜色,给人以启示性的感受。
写生色彩重模仿,重视视觉在感官上的外在形式和特征,关注光、色、体在视觉上的真实性,具有客观表现的特征;装饰色彩则重直觉、重表现、重味觉触觉在心灵感知上的内在形式与诗意表达,它十分注重形与神、色与意的多重关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装饰色彩着重于发现和研究自然景物色彩的形式美,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之间的对比、谐调规律,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和固有色的束缚,完全根据画者的主观意识和需要来表现色彩的色调、冷暖及色彩之间的相互配置与变化,使画面达到和谐、优美、统一的效果,从而揭示色彩艺术的普遍规律。装饰色彩常用的表现方法有概括与提炼手法、夸张与变形手法、分割与勾线手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总之,色彩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具体研究色彩教学的方法,寻求理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也,仇永波.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2]文金扬.绘画色彩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篇5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前者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后者针对的对象则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意在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
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篇7
一是“入门”标准统一。基层后勤士官学员大都经过本人申请、基层推荐、机关考核、组织审批、全军统考及择优录取等程序“过五关、斩六将”拿到“门票”后才进入院校学习。统一的“入门”标准,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成分较杂。后勤士官学员来自各军种兵种基层部队的各类专业及不同岗位,专业种类及任职岗位的不同,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三是文化基础差。后勤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绝大多数是高中(或相当)以下学历,初中文化程度占主体。总体看,底子薄,基础差。四是求知欲强烈。士官学员是士兵中的优秀者,他们中有党员、技术能手、管理骨干等,他们有了到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有着力图通过学习达到增长知识,拓展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强烈愿望。五是后勤装备器材的技术含量偏低,易学厌学并存。基层后勤管理土官司务长专业的手中武器主要是保障部队人员饮食所需的军需装备器材(野战炊具等)。一方面军需装备器材的结构原理并不复杂,技术含量偏低,学习起来容易,操作使用简单,维修保养方便;另一方面有些部队伙食单位早已更新换代了新的野战炊具等军需装备器材,院校教学跟不上或滞后部队形势发展的需要,容易使基层后勤管理士官学员产生“学而无用”的厌学现象等。
二、合格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的构成要素
培养合格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是院校教育的落脚点。首先要认清士官是官中之兵,兵中之官。具有“官”的标准,兵的本色。既是义务兵的行政长官,也是军队最基层单位的指挥官,更是第一线的教官,被喻为技术的“能手”,军官的“助手”,官兵的“抓手”,管理的“中坚”,教学的“骨干”等。其次就是要紧紧围绕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任职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活动,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构成“合格士官”基本要素的培养,完成其角色转换,为部队输送高素质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
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层后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军事基础理论知识、部队基层后勤管理基础知识、军事高技术基础知识、军兵种知识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才能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迁移,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装备器材尤其是新型装备器材的变化及基层后勤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熟练的技术技能。熟练的技术技能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本身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使其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活动更具权威性,保障效果更具有效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为部队开展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必备要素之一。作为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熟练地操作使用本专业范围内的各种装备器材,对新配发的也应比部属更快更好地掌握其性能、操作和使用。
第三,较强的教学水平。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是部属的行政管理者,同时也是部属学习技术技能的“技师”。因此,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部属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能力。否则,仅仅自身技能过硬,而不会组织教学活动,教不会徒弟,只能算是技术能手。
第四,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靠士官”,士官承担了大部分军官的管理职能。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较好地行使管理职能的必备要素,是其必修课。管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部队日常工作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能力的增强。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军各部队的装备器材也处于快速更新换代中,因此要求其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带领部属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精选适用于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专业的教学内容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改
作者简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助教;朱鹏飞(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院长,教授。(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国众多城市规划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等,独立学院很难展现其独有的优势。北航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为了使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态与规划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为了配合特色专业的培养计划,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体系,因此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论文及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国家对毕业论文加强管理、要求学术诚信和减少论文抄袭现象的目标,根据对北航北海学院2006、2007、2008三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开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现特色专业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
一、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生态规划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生态专业知识和老村庄规划布局等背景的城乡规划和建设能力、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使学生具有城乡规划服务的能力,并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不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毕业生扎实。
除了要考虑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特征,还要符合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内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其次,论文要按照调查―分析―撰写―答辩的过程来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认真落实,最终符合学校规范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在大学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还要学会规范的科学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2006级、2007级共174名毕业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是根据导师的专业方向和参与的项目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而进行选题的。这种导师责任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仍然以城市规划为主体。而当有的导师没有项目或者导师不负责任、指导能力有限时就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问题和现象。
首先,大多数学生并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而是在网上直接下载相关论文,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有的学生在外面实习或参加导师的项目时,将别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项目全盘照搬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答辩,实际上他没有参与或只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论文和设计出现了大量的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可能使他们养成不认真做事、喜欢钻空子、偷奸取巧的坏习惯。
其次,很多学生对到底是做论文还是做设计争论不休,尤其是像城乡规划专业这种实践类的学科来说,学生们更倾向于做设计。认为设计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学生们忽略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电脑上画图,更有甚者将别人的规划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图中,缺乏设计依据,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另外,选择写论文的同学又出现了不会用设计表达自己思想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和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专业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全院的优势,形成一种完善的特色专业理论和体系,因此对2008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设立了一个“老村庄”毕业设计组,有90名学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调整要求如下:
对于学生们在选题时缺少经验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大方向的规定范围,就是对“老村庄”进行研究。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个。而中国的老村庄又是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着非常科学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从老村庄中学习,提炼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规划思想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可以养成保护老村庄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以上老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自己去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找等方法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村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而有效减少抄袭现象。
确定对村庄进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首先要对研究的村庄有一个基本情况的了解。比如说这个村庄的地理环境、周围的山川走势、大致的地理区位、村庄的人口和规模、特色等。在这一阶段,就要分导师进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地调研,要求他们通过现场踏勘、对村民进行访谈等方法了解村庄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观、主要农作物、古树名木、特色建筑、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根据调研的资料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选题,拟出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通过以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还有哪些内容和方向没有调查清楚,写出需要补充调查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收集资料。
如果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调查不方便或选题意义不大的情况,在中期分流的时候可以更改题目。这时会出现需要重新调查的情况,但这一次确定的题目将不能够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学生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题目,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教会他们写科学论文的思路、结构和逻辑性。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式来要求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很多学生论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一定要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答辩时,让学生们用10分钟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要求他们在指定设计内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2008级毕业生在写作论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资料调查、分析与总结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设计依据的前提下用设计来展现新的创意和构思。这样解决了以往教条的论文或设计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届90名毕业生进行了“老村庄”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调整以后,论文的质量与没有进行调整的分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普遍反映可写的内容更丰富,不再需要东拼西凑来写论文了。但是这一届毕业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
1.学生对老村庄的调查不太重视
这一类学生在选择村庄时不积极或随便选一个,不做现场调查,只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就想蒙混过关,或者是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就到村庄里拍拍照、随便看看,这些都受到之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另外,学生对老村庄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老村庄可以给规划设计带来多大的帮助,片面认为老村庄都是过时的,不需要学习的,殊不知老村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正是现代规划设计师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学生很重视但不会调查
这些学生对老村庄的选取非常积极,早早选好了村子就去调查,但由于没有明确调查的内容和目标,因此收集资料的效率很低,回来后发现没有东西可写。对这样的同学,要求导师在他们去调查之前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为其需要调查的条目和可能会涉及到的调查方法提出建议,让学生做好准备以后再去调查。
3.有的学生选择的调查地点不方便
这一类学生多是在调查回来后发现与专业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调查。而学生们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调查,如果调查地点离家过远就会出现调查不方便的情况。因此建议他们选择家乡附近的村落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语言沟通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4.很多优秀的同学同时做论文和设计,但关联性差
这些学生在从老村庄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构思中的方法还是掌握得不熟练,体现在对村庄的特点研究得很详细,但在自己的设计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多与导师沟通,在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用图纸展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构思。
面对在实施老村庄研究中这几类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完善特色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涉及对答辩时间的调整,从之前的5月份调整到前一年的10月份。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好假期,提前在寒假就开始进行调查,这样学生回到学校以后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和沟通,到暑假的时间再进行补充调查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不会调查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
篇9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历教育应包括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但在中国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主体为专科层次,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有少数5年制。2011年9月2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这是我国迄今对高职培养目标最为权威的表述。其中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目标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简称“双高”。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特点在于侧重实际应用,注重实务,强化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训练。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始。虽然国家在高职招收师范专业的政策方面已有规定限招,部分已停招,但我国仍有不少办学条件达标并已取得不错成绩的高职院校,他们在培养当地市、县以及偏远乡镇地区的一线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技术性应用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育技能和教育者的主动创造性,培养能够从事幼儿园保教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可被传授习得,理论在实践的运用检验中也不断被修正和完善。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实践,而且对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等方面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理论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占据一定比例,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等情况之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未能取得指导学生实践的良好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根据对我校五百多名实习学生的调查,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重视
理论本身就是概括、抽象的,许多学生会觉得上理论课枯燥乏味,加之高职专科招收的学生多数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对理论课很难提起兴趣。高职院校的优势并不在学术理论,而在于技能,往往学校值得骄傲的成就便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成果。加之技能课程本身对学生也存在吸引力,勤加练习以后参加比赛、技能展示、作品展览乃至工作面试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学生在技能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的学习上较于理论课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学生从心理上逐渐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愿意去追求技能方面的优势。
2.对课程性质缺乏科学认识,过于理想化
在对我校已实习的51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学前教育学》课程意见调查中发现,学生非常希望能够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量,许多学生希望能够将理论学习放到幼儿园见习、观摩等活动中去。“校、园”合作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与眉山市区近十多所幼儿园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学生大二开始每学期就有两周见习时间,然而期望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放在幼儿园的见习和实习中,未免理想化。课程的性质应是其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反应所承担的特殊任务、解决的特殊问题,相应的就有其依托的特殊形式和采用的特殊方法。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任务、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3.修业时间短造成理论学习粗浅且不系统
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但大多数专科学校实行的是“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实习。两年内修完所有课程,时间的短暂势必造成学业任务繁重。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修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要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五大领域教法课、幼儿保健与卫生等专业理论课程,钢琴、美术、舞蹈、音乐等技能课程。修业时间短,学生所修理论课程被高度压缩,造成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开设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但无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又很难理解和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因此弥补的办法是在相应知识里面增加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救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可是学生所学知识上只能到处浅尝辄止,难成体系。
4.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科学认知
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我校许多已毕业学生和实习学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与脱离了实际,工作中不适用。反思在近几年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的完善,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举例说明、课堂讨论、课堂模拟教学等,课时结构上也不断增加实践课比例。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只是理论与实践在比例和形式上的结合,更需要二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除此之外,学生在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认识上更需要持科学的态度。许多学生将教育见习、实习作为理论的验证,只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在校所学理论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理论无用或理论与实际脱离的观点,而没有意识到实践可以检验、修正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四、转变高职专科学前教育理论课教育的几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点策略中去思考如何转变理论课程教育,以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1.走进学生内心,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本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和不自觉,使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尤显重要。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多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且课堂中上不能只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当作重点,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布置作业与任务、设计学生评价都需考虑学生的水平和特点。
2.凸显理论课程知识的专业性
由于高职教育学生修业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妄图使学生掌握所有“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些学科知识含量高而技术含量低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中要敢于大胆削减,知识的取舍尽量向专业性方面靠近。课程内容上少一些理解、死记硬背记忆的东西,多增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知识。教学安排上避免均衡用力,处处浅尝辄止,应抓住专业特点,重难点突出。
3.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建构知识
理论来源于大量的个别实践,概括体会出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归纳形成理论原型,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论接受检验与批判才能得到发展,新的实践活动又推动着实践的再发现。这既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清楚说明了实践与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味增加实践量或删减理论课时比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厘清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幼儿教师职业领域、问题和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凸显理论课程的指导作用
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不仅只体现在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指导,还可以表现为对技能学习和教法训练的指导。从该角度看,学前专业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密切联系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还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只是教师之间听课、交流、备课等联系,更需要学生探索其内在联系,对不同课程所教内容进行知识的认知建构和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李丙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2).
[2]刘德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1998(03).
[3]刘德恩.追问职业技术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4]时利.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等幼儿师范改革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10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家洲.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优势与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