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1: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点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具有检测功能的试剂进行制作,进而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生物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准确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有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技术等。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就需积极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加大开发力度,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食品检测中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
2.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简称为PCR,PCR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变性、复性以及延伸。对DNA模板进行建立,将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顺序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复制就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扩展以后,PCR会变成符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检测物。该技术由于具备诸多应用优势,因此之后也被合理运用到了各大领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上,该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运用前景。但与此同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细菌存在,那么便会显示为假阳性,针对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该技术也无法进行全面检测。
2.2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对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进行选取时,需使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和待测物的特异性进行结合以后,依靠对应的信号转换器,分子识别原件所产生的光、热等复合物可促使其进行转化,变为能够输出的的电信号以及光信号,并可将其进行放大然后输出,最后得到检测结果。一般而言,生物传感器具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相比于传统性质的食品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得到建立完善。运用此技术,可使检测所用时间得到缩短。倘若要对牛奶以及热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进行检测,就可促使其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检查时间。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受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的商业化程度仍旧不高。
2.3酶技术在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以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时,我们主要可运用到酶检测方法,而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食品检测方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技术对酶学以及免疫方法进行了结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在对蔬菜和水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当前,美国化学会已将此方法纳入到了农药残留检测法当中,而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贸易的加强,进出口食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有效检测,就需运用到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作为一类高新生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光导原位合成进行了运用,可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固化。针对已经通过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该技术可对其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运用特定设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检测,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选取时,可优先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运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扫描,进而统计出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针对食品的安全状态,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都离不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5免疫法当前,在食品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该技术还具有容易操作、再现性好、科学可靠等优点,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免疫法可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差别较小,而运用免疫法则可进行有效区分。
2.6基因探针技术当前,基因探针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同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大肠杆菌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进行检测时,可对以B一葡糖苷酸酶为目标的DNA探针进行制作,使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对传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
3.1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针对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生物感应器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主要为葡萄糖感应器,可对食品的含糖量进行有效检测,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对鱼类新鲜度进行检测时,日本已使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商品化。另外,针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在进行检测时还可运用到生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蛋白和需进行检测的某种气味进行结合,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对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蛋白质检测、酶活性检测以及有酸检测三种。
3.2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微生物的传播得到较好控制。对于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会带来一定危害,并严重降低食品质量。因具有诸多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3.3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倘若食品中残留农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当前,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方面,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有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
4.结束语
篇2
在食品企业生产中,往往采取对温度、真空、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控制的手段来辅助完成生产过程,不但能过确保产品的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还能够批量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早期的热工计量主要是运用在电力生产和科研方面,通过特定仪器的使用,有效地对火力发电厂等单位进行安全监管。但在食品生产行业,诸如消毒、包装、加工等环节,同样适用该类技术。例如包装之后的真空参数,可以作为食品是否具备足够保质功效的依据,检测部门通过对真空参数的校对,便可以查出食品是否在该方面符合要求,或者存在怎样的质量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以热工计量为主的检测工作,是基于食品生产的基本要素而开展的,能够直观地检验出食品的质量水平。
二、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的作用
1.食品生产中的热工计量设备
培养箱:作为在食品的生产环节中用于培养生产所需微生物的设备,能够起到控制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的功能。º高压蒸汽灭菌锅:该设备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灭菌环节。»干燥箱:此设备在食品生产中的用途最为广泛,可以用于烘焙、灭菌和烘干等环节,干燥箱通常具备数显设定的功能,可以精确调节工作参数,同时还具备测量箱内温度的功能,在温度超标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启动自我保护功能。以上列举的主要设备都是以温度、压力以及湿度等参数为对象,贯穿了热工计量这一概念。
2.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的保证
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食品质量对灭菌效果有很高的要求,灭菌时如果温度过低,就无法起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使食物过早腐败变质;如果温度过高,又会损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温度以外,灭菌过程中的气压和时间等一系列热工计量的参数也需要有精确的设定,只有同时将这些参数控制到优化数值时,灭菌工作才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3.热工计量在食品包装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条件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人们对商品的外观也有了许多更高的要求,早些年街头常见的散装散卖的各种商品现在大多已经被定量包装的产品所替代,定量包装已经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商品包装的主要形式。在食品中,定量包装的模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小吃的包装。但是定量包装的商品在毛重和净含量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净含量缺乏准确掌握,因此对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热工计量在食品的包装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4.热工计量与食品储存
食品的存储是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到食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选择最优化的食品储存方式以保留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保证食品不腐败就需要用到热工计量的技术。大多数微生物在常温下较活跃,在低温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遏制,甚至死亡。温度作为热工计量的主要参数,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来遏制食品当中的细菌生长,避免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用于食品储藏的冻库必须精确控制温度,如果温度过低会浪费资源、增加成本,温度过高会使食物变质,这对企业的热工计量有较高的要求。
5.热工计量与食品运输
食品运输与食品存储同样重要。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温度,就会导致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致使食品腐败变质,不但会使企业利润受到亏损,还可能造成消费者受害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运输过程中热工计量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热工计量的设备来控制运输过程中食品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还能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三、热工计量的使用建议
1.专门性设备和技术的完善
热工计量离不开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唯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的相互结合,才能奠定优质检测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计量装置(用以测定标的所需的各种计量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计量器具(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具、工作用计量器具等),确保计量的全面性。技术方面包含:评定计量性能和质量的检定;计量器示值误差的校准;计量数据与相关标准的比对。除此以外还有检测文件的制作、信息传递、计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技能。
2.实现检测和监督管理的综合
食品的检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应当属于生产管理的中间环节。因此,检测环节与生产、销售环节之间必须形成良哇的互动,以检测为基点实现对食品市场的综合监管。质监部门通过采用和推广热工计量,确保官方检测与企业检测适用的是同一技术体系,并建立起快速应急指导机制,一方面企业的日常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地反馈到主管部门,便于监督;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通过检测结果及时地对企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多方面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总结
篇3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篇4
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食品安全把关成效,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卡――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急需大批懂法律、精通食品检验检疫业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食品检验检疫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一些探索与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一、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同时开设食品检验检疫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我校焦新安教授主编的《食品检验检疫学》(全国高校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门课程的教材。从几年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来看,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学时少、学生人数多等问题,任课老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安排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应用PCR法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老师给学生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甚至包括DNA模板,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前的准备,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简单的加样操作、扩增仪的使用以及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等关键环节,这样就缺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只有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意识;再加上学生人数多、高值实验仪器和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进行全部操作。另外,现在主要以理论课的考查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重小,直接导致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从而减弱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正确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也是毕业班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实验的基础,学得好坏将影响将来从事科研和食品卫生检验监督等工作的能力,现对以下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食品检验检疫学课程安排在学生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免疫学原理与应用、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同时正在学习的课程有分子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等,这些课程与食品检验检疫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上相互渗透,并有着一定的重复性,同时这些课程也是食品检验方法的基础。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从形式上,我们在教学计划上做了调整,设置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0.5学分的课程,并单独对其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足够重视。从内容上,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取消了以前针对某一章节某个知识点的多个独立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试验,指导学生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学习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去了解鲜牛乳的合格标准,必须检验的指标和标准,并设计详细的检验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采样、理化指标检测、感官指标检测、微生物指标检测、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的检测、结果的判定、数据的分析、检验报告的撰写等步骤,这就涉及到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过程。这种多课程知识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效利用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实验设计和检验报告的完成,加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2.结合科研教学,建立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关注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该模式下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项目的多样性、检测方法的可选择性、检测结果的归纳总结性等特点恰恰是最适合应用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设计几个综合性的研究型试验供学生选择和分组讨论。例如,综合性试验“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中,需要检测鲜牛乳中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也是可选择的,因此,我们采取如下模式进行研究型实践教学,首先我们给出3~5个综合性试验题目,指导学生先进行选题,根据所选题目查阅资料、确定需要检测的项目并各自做好实验设计、再讨论优化实验方案、然后分组选择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最后各小组再细化实验步骤,任务分配到人,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实验结果,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
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有做毕业论文时才参加科研的局限性,而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时就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使他们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习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3.结合检疫机构,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
传统的食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活动大都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一方面,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够,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食品检验检疫学包括食品的检验和检疫两个部分,而实验室完成的仅仅是检验的一部分工作,还有现场检验和检疫工作大都限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也呈现加重趋势,已经出现数例突发疫情。因此,学习现场检疫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与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现场检疫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检疫的理解,更使他们对检验检疫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4.改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以前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成绩大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使学生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而忽略实验的操作技能的锻炼,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课程实践改革的特点,我们对其考核标准进行了改革,力求从全方位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体制。
我们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来对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程进行考核,将课程的考核分为5部分:实验理论成绩(20%):实验部分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设计(20%):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等;平时的实验态度(20%):包括实验过程是否积极参与,与团队的协作完成情况;基本的实验操作(20%):包括实验素养、操作过程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情况;出勤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
总之,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的考核,合理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确保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三、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食品检验检疫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我们七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基于研究型教学的理念,我们重新编写了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大纲,给出了几个综合性实验的步骤和检验报告的范本,用于指导学生的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的执行,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收获,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工作作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教活动,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紧扣实际,系统地培养了他们的资料查询、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的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与老师不断的交流和实践,真正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科学研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任课教师也完成了实验教学与自身科研项目的结合,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食品检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改革与实践,深刻感受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抽象性和枯燥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注重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也应不断更新。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实验室资源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12):53-55.
[2]黄妍妍,潘俊鹏,陈小飞.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96-97.
[3]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99-100.
篇5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膳食营养;法制建设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69-02
食品问题作为与民生关联最紧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严重问题,在国际舆论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对于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方面的缺失,从法规上看有时两者还会出现冲突。如何迈过食品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关卡,使两者共同发展,达到一个均衡点,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最大化需求,这将是我们近十年来首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1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现状
我国自1982年起颁布第一本有关食品卫生健康管理的法文条例以来,食品为题就成为每年修议案上不可缺少的话题。从对外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法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可否认我国在食品安全和管理这条路上正越走越远,越走越深,数年间也取得了一定喜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意识起步晚,在探索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是在所难免的,见表1、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12年全年度我国主要城市消费对食品满意度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食用油和蛋制品的营养价值认可度较高,北京和上海消费者对食品营养结构的满意度偏高。
我国当前对“食品”的普遍共识为“无毒,对身体无伤害,能够食用”,可见这层定义只停留在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表面认识上,而没有对食品的用途以及可能会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做出进一步阐述,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与营养兼容问题,且内容差异不大,都是约束事物不能有毒、害性。首先从法律层面上就有了偏向性。这里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国际卫生组织对“食品”的定义,规定“以食品是一种以其加工目的以及设计理念为出发其结果不能对人体生产不良影响以及伤害的保证。”这句话缩略来说就是“食品是一种保证。”这种理念体现出一种广义性的“食品”理论,即食品的用途以及设计目的不能以侵害人类身体为前提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食用保证。这不仅仅要求食品具有安全性,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作用,即膳食营养。
2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的关系以及重要作用
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是互促共存的关系,可以这样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一个理解,食品的安全性包括食品的营养性,而食品的营养性反过来促进食品的安全性,如果食品失去了安全性那么食品的营养价值将得不到保证,然而食品失去了营养价值那么食品的安全性又失去了意义。这个重要因素小心意义地处在食品杠杆的中间,其中有任何一端发生的偏失杠杆将会失去平衡能力,食用者得到的食品就不是全面的、安全的,有营养的,食品也就失去了其既定价值,这种食品在人们中流传迟早是会出现问题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平衡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两者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有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2.1增加法律约束食品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力和扶持作用,首先在《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食品的广义含义与狭义含义,将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放进“食品”的定义之中,也就是说食品要满足生理支持,也要能够满足营养支持。在食品检测时也要规定安全与营养这两个方面的检查内容。
2.2食品营养成分多样性管理提高食品营养成分的多样性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组成内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些营养物质之间存在化学反应或是药理反应,导致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平衡食品营养物质多样性的标准为:食品在体内分解后各营养物质之间不存抗结作用;食品在体内分解过程中不分解有害物质,不予其他物质化合成有害物质;无大寒营养物与温性营养物共存。
2.3降低化合物、细菌物成分化学添加剂、细菌类物质、食用色素等虽然在一定的规定上限内可以添加,同时也是食品中的必要成分,但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使用量,过多的化合添加剂以及细菌类物质将会对人体内脏结构有所破坏。
2.4提升均衡性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样也不能乱加、多加,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临界点之下,过多过丰富的营养素会导致使用者内脏(如:肝、肾、肠、胃等刺激增加,分泌物增多,进而发生内脏功能失衡、衰竭,甚至诱发病变,失去营养作用。
所以说食品的营养性与安全性是相互关联的,有效地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将有助规范食品卫生检测标准,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量,进而提升我国人民对食品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从而优化与民生问题的契合度。
3讨论
虽然我国已经认识到食品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并且使用各种方法弥补,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认知和改变的过程。近些年来豆奶粉事件,某知名奶粉品牌事件等接连发生,其中不乏食品卫生管理的疏忽,一些地区利用卫生管理法的漏洞将安全作为食品检测的标准,或是将膳食营养作为食品检查的唯一标准,然而事实证明没有用途的食品或是用途不明确的食品在食用后会给患者的机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严重损伤甚至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可见食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营养性检测二者缺一不可,偏向了任何一方食品检测标准都是失去意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余淑贤,黄少容.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情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0(13:285-288.
[2]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4(16:426-428.
[3]翟凤英.发展中国家营养问题双重负担及对策[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论文集,2011:16-26.
[4]于小冬,周海春,王为农,等.公众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经济(电子版,2012,12(10:119-120.
[5]丁洁.食品问题所引起常见肾脏病诊治循征指南的制定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47(23:61-63.
[6]曾红颖.美国和日本营养立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59(1923:129-130.
篇7
关键词 食品理化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TS2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7-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Experiment
QIN Fei LIU Yan-xia LUAN Na GAO Li-ping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s,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of 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experiment course,put forward some reform measures,in order to complet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food analysis,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t can provide safeguards for the goal of cultivationg with food analytical ability.
Key words 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已经成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技能。食品理化检测实验是实现这一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食品理化检测同时还是食品工业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学会应用这些检测手段对食品的成分和品质进行分析评价。但目前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存在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食品安全检测岗位的工作需求。笔者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对食品检测人员的要求,在2009—2012学年的食品理化检测实验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使实验教学由原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训练逐渐转变成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食品理化检测实验存在的问题
食品理化检测实验课程以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品为主要实验材料,完全采用国家食品理化检测标准规定的实验方法,实验测定项目涵盖食品营养成分、食品中的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食品功效成分等,实验对象也非常广,包括肉制品、蔬菜、饮料、水产品、乳制品等。虽然实验是按照国家食品理化检测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学生完全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样品的处理、检测,能够较好的锻炼学生的食品分析能力,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1.1 内容相对孤立,实验形式多为验证性实验
食品理化检测实验设置了蛋白质、水分、脂肪、粗纤维、山梨酸、苯甲酸等实验项目,以上项目测定基本上各自为阵,所使用的样品不同,各测各的项目,没有连贯性。但企业或食品检测机构往往对同一种样品进行如上多个项目的检测,因此实验安排与实际岗位的要求不同。
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1]。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实验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的验证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实施时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按老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几乎没有选择性,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1.2 缺乏对一个实际样品进行完整分析的能力
食品分析的程序为样品的采集——实验方法的确立——样品的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组装和校准——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2]。而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也没有参加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和设计好的,学生到实验室后直接按实验讲义上的操作步骤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按部就班,流于形式,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的仅为样品的前处理和测定操作,没有接触到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等直接关系着食品分析成败的重要环节,且对于实验方法、实验试剂的选择、各种所用试剂的配制及用量的确定都没有进行思考,因此对于食品分析的整套程序不清楚。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严重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不会配试剂、不会进行仪器的调试,不会在众多的分析方法中进行选择,且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检测程序对接不明显,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训。
1.3 考核形式不够科学
考核是全面评定学生实验态度、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方式[3]。考核方式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过去的实验考核虽然包括实验操作成绩和考试成绩,但是实验报告所占比重较大,这种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验时3位同学一组,实验结果一样,因此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存在抄袭别人实验报告和数据现象,这样就导致全班实验报告就几个模板,不仅无法追查,也无法合理评定成绩;也使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停留在写实验报告上,只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不重视实验操作,在实验中成了实验的“旁观者”,无法得到真正的训练。
2 改革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特点是实验原料众多,分析项目繁多,检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所涵盖的内容很多,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充分训练,尽可能掌握好要求的内容,认真研究食品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的常用的检测项目,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并根据北京市天然活性物质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研究功能食品的特色,精选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添加剂、有害元素、洛伐他汀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在实验方法选择时,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又考虑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全面掌握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
为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融合实验内容:一是针对以前实验内容相对孤立的特性,在检测一些常规项目时,采取“一样多项目”的方式,即同一实验样品测定多个实验项目。如午餐肉中胆固醇含量测定、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奶粉中的维生素B1的测定,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实验。实验原料全部改为午餐肉,实验题目改为午餐肉的品质检测,通过实验内容调整,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而且有利于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和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食品的检验技能。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检测方法,采用“一样多法”的方法,即一种样品采用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对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案进行实验项目的检测,如酱油中的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如实验时间紧张,则可以分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三是基于实验原料不同,所需的前处理方式不同,采用“一法多样”的方法,即一种方法安排多种实验原料。在实验“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中,选取面包、蜂蜜等作为材料,同时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选用了直接干燥法、水分测定仪法进行实验。在直接干燥法样品干燥期间采用水分测定仪测定样品的水分,合理利用实验间隙,同时进行2种实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样品需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测定结果有影响,从而重视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四是常规玻璃仪器与商品化仪器并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常规的玻璃仪器装置都已经商品化,鉴于不同地区、单位食品分析岗位所用仪器设备不同,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同一实验项目同时采用商品化的仪器和传统的玻璃仪器。如脂肪的提取可以采用脂肪提取仪和索氏提取装置同时进行;蛋白质可以用凯氏定氮仪和凯氏定氮玻璃装置进行测定。通过不同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并比较,可以使学生学会不同装置的使用方法,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检测装置时能较快进入角色。通过如上措施整合实验课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拓宽分析对象、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避免实验原理、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的重复,使实验内容更具完整性、系统性及实用性,更能反映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培养学生技能的要求。
针对以前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中基础验证性实验过多的问题,减少验证理论为主、内容单一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
2.2 精心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基础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实验题目提出、学生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4]。实验题目可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等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但要求涵盖食品分析的关键技术、知识点。一般要提前2周给出题目或要求学生确定题目,1周后学生提交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已有实验条件,择优选择方案,教师在审核实验方案时要坚持科学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等原则,要求教师在1~2 d内完成方案的审核,学生根据审核通过的实验方案联系实验员,确定所需实验原料、试剂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实验仪器。然后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试剂的配制和实验仪器的准备和调试。学生进入实验室正式进行实验,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学生自己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和先后顺序,但是整个实验操作及实验论文必须在1周内完成。实验论文要求按科研论文的形式来书写,包括选题意义、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等。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再认识与提高的过程[5],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也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撰写实验论文也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接触了食品分析以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不再被动接受教师安排,从实验题目的选定到实验结束,整个过程都有该组学生共同安排,由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优化教学程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3.1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前2周让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试剂配制、玻璃仪器洗涤、检查、校正;实验仪器安装、调试、检修检测等实验准备工作。尽量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协助老师进行实验准备。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学生熟悉了实验室,掌握了常用药品、仪器的使用,锻炼了基本操作技能,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2.3.2 重视实验样品的制备。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样品制备。加强学生在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等方面的训练。例如,测定苹果中的VC时,学生对四分法取样,获得可食部分,从完整的苹果成为测试用的苹果浆,学生都将有完整的认识;这样学生能认真独立完成食品分析的完整过程,使实验过程更接近于实际工作过程,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3 抓好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处理。科研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即是实验的原始数据,它是判断分析结果的重要依据[6]。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让每个学生准备1本原始数据记录本,实验结束后,经老师检查、签名,并登记到班级原始数据记录本上后方可离开。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是实验技能训练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很多同学并不重视这个环节。从一些实验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到,由于分析误差概念不清楚,数据处理和结果检验方法不熟悉,测试结果并未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也难以说明数据的准确度。甚至有些实验报告上仅有原始数据,有些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一模一样,存在抄袭现象。为此,应加强对数据统计处理、误差的检验、表示等的训练,并要求实验结果这一项按照正规理化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形式进行书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也可以更好与工作岗位对接。
2.3.4 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的实验时间。首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在课时和实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实验交叉,利用某一实验项目的间歇时间穿插另一实验项目,节约实验时间。比如在对于数量少的仪器设备,采取分组同时进行多个实验的形式,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多完成一些实验项目,还可以锻炼学生统筹安排实验时间的能力。其次,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实验相结合,或与老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比较零碎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2.4 改革考核方式
合理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7]。实验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实验考核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可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依据。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评价,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考核制度和评分标准作为依据[8]。
实验考核分2个部分进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各占50%。考核过程中,将实验课的考核贯穿到每次实验过程中,建立过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实验完成的过程。验证性实验的考核包括参加实验准备的情况、考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操作考试等。实验报告能够直接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质量是检验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将重点放在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正常或异常现象进行解释,运用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实验课后总结以及研究论文结合到一起进行考核。实验方案的评分根据初稿的内容、中间修改稿的情况以及最终稿的可实施性进行综合评价,且考虑学生本身学习程度的高低,评价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较为准确地评定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所学会的知识。实验实施过程中考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实验纪律、态度、操作的规范、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课后总结的考察包括表述能力、结果、特点特色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讨论、评价;研究论文的考察包括论文格式、实验步骤的合理表述、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和表示、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和评价等,尤其重视其中的讨论与分析。
3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兴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食品分析能力,为学生后续进一步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为社会输送了本领过硬的人才。但实践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方案的多样化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也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个实验项目同时交叉进行时,由于学生实验进度的不一致,增加了实验教师维持实验秩序的难度,且实验时间也往往因此而延长,需要老师额外付出较多的工作时间。食品理化检测实验改革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有条件继续探索、研究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陈光辉.谈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J].教育探索,2006(12):14-15.
[2] 韩艳丽,李静,贾君.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6(2):82-84.
[3] 苗敬之,刘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2):124-125.
[4] 陈刚.中学教学中计算机及网络运用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0(8):76-80.
[5] 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42-243.
[6] 黄玉英,彭爱红,黄志勇.“食品分析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1):87-89.
篇8
关键词:食品商品学;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30-02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食品贸易与技术交流的不断增长,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转变,即社会迫切需要那些既熟悉食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又懂得食品经营管理与贸易规则的人才[1-2],这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商品学》课程带来了契机。
《食品商品学》是商品学课程的一个分支,是以食品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其鉴别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商品化的食品,阐述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特征、规格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食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问题。即: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应用学科[3]。然而,大多数《食品商品学》课程是在商品学相关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商业类大学编写教材,其内容注重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测,这对于已经学习了食品工艺学、食品检验分析等相关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内容重复太多,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4]。如何在《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该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浅议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这目标的要求,《食品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其所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切实起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了解食品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和标准化等商品学基础知识,从商品学的角度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与食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能够系统分析影响食品商品质量的因素;掌握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具备从事食品商品检验、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生产是源泉,流通要监管”食品商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食品商品学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品学原理与食品知识有机结合,以经典的商品学教材思路为主线,将商品学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商品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避免教学内容与所学课程重合,并加强与已开课程的联系,还要结合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及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而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商品学基础知识,包括商品学导论、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和编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等。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讲,对这些概念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加大讲解。第二,食品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解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并介绍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商品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第三,食品商品标准,介绍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各种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第四,食品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与储存、食品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第五,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介绍大类食品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方法。
二、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食品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商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串讲、课程论文、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现由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商品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中,就评价商品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导入“网上购物时”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讲述网上购物的选购经历,就学生之间不同的选购标准进行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物图片、视频、声音,不但可以增加课程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食品商品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有关食品商品,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如在讲解食品商品包装标签的内容中,选择乐事薯片作为代表性商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食品包装标签的组成及要求,并加深理解食品包装标准的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内外,结合教学。在学习了食品包装标签内容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商场或超市的几类食品的包装标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标签是否规范并鉴别真伪,制作电子文档和幻灯片格式的讲演稿,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作发言交流。
三、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真实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只是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判断,因此仅依据期末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就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这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考勤、纪律)占10%,平时的课业占20%,案例讨论发言占20%,期末考试(论文答辩)占50%。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为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查阅资料,分析当前食品商品所出现的问题,制作幻灯片讲演稿,在课堂上报告并答辩。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构建适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食品商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对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7):110-112.
[2]鲁晓翔,胡志和,庞广昌,陈学军.食品商品学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123-124.
篇9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5-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he higher school ab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social needs,student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ituation and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for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the layout,strengthen the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system knowledge of food test training as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Teaching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1]。要很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2]。现有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食品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相应检测检验技术,能够适应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班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能够解决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等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必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或靠近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就业方向及实际技能需求、现有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现有教学改革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技能需求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可分为两类:专业相关和非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企业食品检验、化验、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方面的管理以及餐饮、酒店、连锁蔬果超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由此可见,企业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王华[4]、姚静[5]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次就业中,有50%~63%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就业企业的80%以上。如何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得问题。
1.2 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产品品质改良、新产品开发的的短板逐渐显示出来。顾仁勇[6]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个省市的81家食品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食品、糖果加工、野生资源加工等9个食品加工领域,得出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食品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并肯定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专业人才岗位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主要为:质量控制(22.8%),新产品开发(20.1%),生产管理(19.6%),产品营销(19.6%),产品化验(17.8%),岗位需求整体差别不大,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而上述内容中,只有产品化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实验有系统的讲解,其他3项涉及内容较少,由此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2 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高等教学扩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校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任务,导致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老师的交流都较少。在学校仅有的体现学生邮帜芰Φ氖笛榭纬躺现饕也都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亦步亦趋的进行,一旦脱离实验指导,大多数学生实验无法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般采取事先讲解的方法,学生要做的是跟着程序走,由此而造成的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推导能力的缺失,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没有接触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用人单位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从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必然加到就业者的身上,导致初次就业工资待遇较低,大量的人才流失,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8]。
3 现有教学改革的方式
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发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都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往很多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慕课、TBL(Task-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特殊教学方式。慕课由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课程学习,通过自学为主,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9],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接受新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方面起到的较大的作用。TBL、CBL、PBL等特殊教学方式更加细化,设定了具体的任务,案例及问题,学生学习更加具体,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求相对较低,能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但其无法解决很多自然科学中需要实验辅助的课程的教学需求,如食品加工色泽、风味等对诱导消费的影响,食品配料的细微调配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等问题。
4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
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其工作岗位基本都与产品开发和质量保障相关,所以在校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这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培养。
4.1 教学实践基地的合理化、多元化布局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息息相关。检验技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备技能,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地方基本都是地级、省级城市所在地,当地检测资源和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当地的检测院、食品药品检测所,所以检验技能和高端设备的培训必须依托当地的检测机构来完成。在大部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当地生源占据了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将来的就业中,地方就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实践基地布局过程中,高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大型、特使、高价值食品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可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4.2 食品产品开发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现有中小型食品企业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作为企业的技术核心,承载着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职能,所以其产品开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应用的差异性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但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整体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如除毕业论文设计之外,2~3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导师,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产进入实习之前完成产品的开发,进入专业实习后,了解实验室产品开发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通过产品方案的设计、开发,营造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能使书本知识更加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所依托。
4.3 检验知识的体系化培训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过程中,检验技术培训可以分为两类,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主要通过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验来完成,微生物检验通过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实验来完成。这些教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且相对分散,不成体系。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检验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食品检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模拟市场监督检验的流程,每个小组检验3-5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检验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进行,设计的学时80个学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04):135-148.
[2]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07):110-113.
[3]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4-7.
[4]王华.中环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2.
[5]姚静,陈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6):177-179.
[6]顾仁勇,颜文斌,麻成金,等.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7]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0):467-495.
[8]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31-38.
篇10
项目正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并根据实施方案一步一步得出调研结果。以下是我们团队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
我们如期地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到了乳山市关于建立农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管理机制从筹建、运营到现今发展的完整的电子版和纸质文献资料(包括行政文件,新闻资料以及第三方论文),全面了解其发展情况、覆盖范围、政策支持以及群众的关注度、遇到过或正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13年5月份,我们根据事先制定调查方案,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即对农产品检验检测局以及各流动站、农副产品种植户、各类农副产品企业公司、经营管理部门、批发市场、超市、消费者农副产品供应相关者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拍摄记录,整理了文字与影像资料。同时对各大关键数据进行论证分析,请教我学校农学院老师,对比找出乳山市检验检测局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的可靠程度以及检测设备的检测精确度。
我们小组成员一起在山东省乳山市的乡镇居民和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发放问卷500份,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乡镇居民对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和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实施意愿两大部分,旨在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通过调查分析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实际思路与行为,来剖析目前我国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所存在的漏洞,并寻求构建规范化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的有效途径。发放的问卷收上450份左右,将有效问卷进行整理,提炼出问题二十余项,暴露了检验检测系统的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包括:1、信息披露不及时,2、检测体系没有全面覆盖,对市场中的个体种植户没有进行有效管理,3、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明朗,4、全面多项的检测链没有在实际运用中让群众真正的使用,真正的放心。
此外,我们到农产品质量检测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田间地头,向工作人咨询问疑,体验其“从农田到餐桌,从餐桌到农田”全程双向监控质量追溯体系,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其运作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如:1、监测系统如何覆盖,群众若提出检测需求时上报流程是什么,检测时间如何控制;2、对于问题产品的处理方案是什么,是否与有关部们相结合,对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进行查处;3、年度抽检频率是什么,样本主要来自哪里?对市场中的个体种植户的食品安全如何监督?4、对于不合格产品是否制定“黑名单”制度,进行公示,介由媒体包括什么?5、设备维护,数据更新的依据来自哪里,执行标准是什么;6、基层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录用标准是什么,是否有专业性要求等问题。并将工作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施力度进行实际调研,发现问题,找出漏洞,提出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的运营方向以做参考,并整理成册。
现阶段,我们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两种方式获取的资料,将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和统计,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获取有效调查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验证和解读数据的真实情况与相关程度。与此同时,对调查中获取的影音与文字资料进行分类。
项目实施特色及创新点:
(一)特点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仅有利于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而且能起到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的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近几年国家和人民颇为关注的事宜,而在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如何通过规范化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成为目前我国急于解决的问题。所以,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选择本项目的创之处在于:
1.本项目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研究核心,从乡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和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实施意愿入手,对监管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2.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回归模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监管行为进行微观量化,从本质上剖析目前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障碍。
3.在调查地点的选择上,本项目以富有代表性且具备典型农业生产特征的乳山市为例,从而保证了数据信息和研究生成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4.本项目综合运用调研方法,并使用了大量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保证了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5.本项目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具体构建和完善过程进行详细阐述,最终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
下阶段工作计划:待数据被系统分析且相应调查资料整理完毕后,本团队展开第二轮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先顶多论文大纲和开题报告,目的在于理清逻辑思路,然后便按照正规论文的格式撰写论文。其间,本团队会按时递交中期检查报告,向指导老师和主管机构如实汇报和总结项目的开展情况,并随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最终将在多次修改之后定稿。
预期成果包括
(一)形成标准且规范的学术论文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乳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与我们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相结合,针对乳山市体现的矛盾的特殊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小地方实施有利的优势,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将其呈现。
(二)构建合理化质量安全监管模型
量化,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技术,构建一个合理化农副产品质量监测系统模型,可供消费市场使用,促进监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