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6:1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授课及教学改革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篇2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本文就荆门市渔业发展的实际,从渔业的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渔业服务体系、渔业项目和新渔村建设五个方面,分析了渔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围绕渔业工作的市场规划、特色布局、措施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发展思路,水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鮰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鮰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渔业基础。全市水产系统要逐步完善和落实六大体系:即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水产加工及流通体系、渔政执法体系。苗种体系主要抓好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良种场的挂牌,为申报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创造条件。同时争取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学基地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主要抓好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鳝、种青养鱼等先进养殖模式和技术;质量监测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县水产品检疫站,筹备质检、病害防治站;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完善荆门市水产网,并网络县市区和重点水产乡镇;加工流通主要是培育壮大水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各类中介协会,确保出口创汇再创新高;渔政执法体系主要是改善渔政执法车、船装备,坚持汉江禁渔制度,加大对各种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抓好渔政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进行渔政机构改革和争取渔政人员能否纳入公务员管理。
篇3
关键词:食品工艺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3-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逐渐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学生的培养体系中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以及专业口径的拓宽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工艺类课程主要包括食品罐藏工艺学、食品冷藏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三门课程及罐藏工艺实习、冷藏与制冷技术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与其他院校食品专业的工艺课程相比,我校侧重于水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工艺。学生通过对食品工艺类课程的学习,可掌握各类食品低温保藏的原理和冷加工工艺,冷加工及低温贮藏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了解速冻食品加工的新工艺;了解各种常见的罐藏容器的特性,掌握罐藏加工的原理,了解各类罐头生产工艺;掌握水产品综合利用新技术。这些课程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理论与工艺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食品工艺类课程中所设的课程及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强调食品工艺共性理论,整合课程内容
充分研究食品工艺类课程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将食品罐藏工艺学、食品冷藏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共性理论进行整合,减少原课程的重复设置;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典型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整个体系围绕水产品加工技术进行讲授。例如,在水产品加工工艺学中会重点介绍鱼肉的冷冻变性、鱼糜及鱼糜制品等方面的知识,在后续的食品冷藏工艺学中可用五分钟的时间简略介绍,以保证在其他内容上的学习时间。这需要各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相互协调沟通,将学生对食品工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保证授课时间真正用在该讲授的内容上。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推行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交流、提问等方式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中有意识的增加教师课间答疑的次数和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讲授主要的知识点外,常结合之前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去联想和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都能理解的现象,结果是只有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掌握。通过分组讨论,让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用学生们自己的思维和表述方式把知识传达给其他同学,这样效果会更好。通过布置作业,学生查找资料,总结后书写小论文,制作PPT,回到课程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书写论文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类食品的加工工艺前,可布置学生分组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该产品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授课时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工艺的差异及原因,教师点评讨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和展示想法、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在教学中,增加讲述和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食品中发生有关质量安全问题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实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掌握分析方法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课程中,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产品实际加工生产的录像或视频,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鼓励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要求,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与相近学科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机械、食品营养学等学科配合开设模块式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行食品工艺学实验时,运用已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新产品研发制作比赛”,激励学生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角度,更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工艺学的知识;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分析检验及加工技术科技服务中心和大连市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四个科研实验平台,结合水产品加工相关课题,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申请、开展、总结及项目经费管理等环节,提高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2.校内外实习模式的改革。食品工艺类课程侧重实际应用,工艺过程中的操作技术都需要掌握。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让学生围绕某一类产品,自行设计,亲手加工,使学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掌握工艺技能。并对加工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实习,使他们熟悉原辅料的整个流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学生可掌握操作原理和操作技术,增强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联系当地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为学生争取去企业进行短期实习(1~2个月)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接触每个加工环节,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将此实习方式替代原有的参观实习,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学院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进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产、学、研基地,这不仅加快了学院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率。
食品工艺类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对食品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全面高效地掌握水产品加工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同时,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对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外,还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方向,并且要经常与相关加工企业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今后要对实践环节进行深入改革,建立更有效的理论-实践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文伟,贾振宝,黄光荣等.食品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32-233.
[2]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4):112-113.
[3]刘春娥,刘峰.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36-38.
篇4
[关键词]海洋文库;建库;广西;北部湾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海洋特色数据库是组成“北部湾海洋文库”的重要部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实现海洋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水产管理法规》,上海水产大学的《渔业专题数据库》《黄鱼专题数据库》,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全文数据库》,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水产题录数据库》等。国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学和淡水资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该数据库目前为光盘版),《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们可以根据经费情况,选择购买其中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海洋专题数据库,如《北部湾港口群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沿海工业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海水养殖专题数据库》《北部湾鱼类专题数据库》《三娘湾白海豚专题数据库》等,以充实海洋文库的馆藏资源。
篇5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思考
一、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向海洋开发。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濒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GNP。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省份都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如,90年代初,辽宁省首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很快,山东省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战略思路,随后,从北到南,一个个“海上”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
然而,我国的海洋问题严峻、令人担忧。首先,就总体而言,全民族的海洋观念薄弱。国人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刻骨铭心,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茫然无知。其次,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海洋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蓝色国土”正在受到周边一些国家的觊觎。最后,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按照WTO的规则来管理、运作海洋,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海洋科学技术,又懂海洋经济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同志指出: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事业,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鉴于我国海洋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青岛海洋大学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于2002年向国家培养输送了第一批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并于2002年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海洋管理专业向全国招生。
江苏是海洋大省,有945公里的海岸线、2.44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占全国1/4的滩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三,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已成为江苏跨世纪的战略举措。“九五”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24.6%,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已达到360亿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江苏的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5%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工业将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是海洋高等教育却比较薄弱,至今既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又没有主要面向海洋的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海洋人才的缺乏,江苏这个海洋大省却是海洋经济的弱省,江苏海洋产业的总量仅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9%;江苏“九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的产值目标,实际完成量不到规划目标的50%,只占广东海洋产业产值的14.1%,山东的19.8%,辽宁的44.7%。这一“大”一“小”的数字对比,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要把江苏建设成海洋强省必须构建人才高地,实地调研表明江苏各地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人才。
二、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
1.有江苏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地处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面向海洋办学是我院办学的特色定位,我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海洋大学寄予了厚望。早在1998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专门议案。2003年10月,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上,季允石同志指示我院要借鉴国内外海洋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快相关专业建设。《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2.淮海工学院在设立海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海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江苏连云港市是江苏“海上”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将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列为重点,连云港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海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淮海工学院设立海洋管理专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级学院――海洋学院,前身是隶属江苏水产局的一所老牌学校――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主的办学特色。海洋管理专业依托的经济管理系,其工商管理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正式招生,该系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基础扎实,且有相当成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凸显的办学优势。
3.淮海工学院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海洋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首先,淮海工学院属于多科性的工科院校,涉海专业较多,海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由本院师资提供。教师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现有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从有关部门聘请从事海洋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了横向联系,尤其是与比邻高校、国内第一个设立海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院系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资源共享上达成了合作意向。
4.专业师资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颇丰。自1985年建校以来,淮海工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院系两级建立了多种科研基金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职务聘任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教师开展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海洋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已开展的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和院级科研成果奖励。
5.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研究与生活的需要。我校有馆藏图书近百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400余种。图书馆已链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万方数据库镜像站等多家专业网站。馆藏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图书1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报纸130余种;馆藏海洋学科及相关图书资料14余万册,订阅海洋学科专业期刊20余种,建立海洋认识和调查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
6.为开设海洋管理专业做了充分的论证。我院从2001年7月就开始筹划海洋管理专业。在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召开了两届海洋特色专家论坛,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为我院的海洋特色出谋划策。为提高现有涉海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派教师到有关院校调研、访学和进修,并从青岛海洋大学、省海洋渔业局、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聘请资深人士任我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这样既有利于拓展专业的办学空间,又有利于利用社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海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领域和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政府和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海洋开发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执法管理;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企业等海洋开发主体,主要是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科技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海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化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因此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管理通论、管理信息系统、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国土规划学、海洋资源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行政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生物海洋学概论、海洋化学概论、环境海洋学概论、海洋生态学、海洋政策选讲、海洋科技发展动态等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海洋调查实习、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课程设置上还需体现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生源状况女生和文科生较多,以及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等实际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原则,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即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和《财政与税收》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经济学科知识面,而《金融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且知识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体现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则上,改进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科研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及发展,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从专业定位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到实习都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毕业生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的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海管031班的胡永歌同学在公务员考试中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录取。二是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历年来的录取率都在50%以上,如海管031班的冯炜同学以408的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郭境同学以342的高分考入厦门大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业,张珍宝同学以325的高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管理专业,黄康宁同学以375的高分考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专业,等等。三是毕业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海管041班的张飞同学取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杨倩同学取得2006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大学组三等奖,赵青同学获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大学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二等奖,等等。四是课程设置专业满意度逐年上升,不满意度逐渐下降,如满意度从2003级的81.25%上升到2004级的87.76%,而不满意度从2003级的18.75%下降到2004级的12.24%。总之,成绩是主流,但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海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新,李谷祺,方涛,李玉.如何提高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的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6).
[2]冯士.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海洋学 课程教学 探索 实践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各海洋院校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培养模式。《海洋学》作为海洋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海洋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海洋学》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海洋学》是海洋物理、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进入高层次海洋研究的基础。《海洋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与海洋有关的最基本的现象、概念、理论、观测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最新进展。该课程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抽象思维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内容庞杂、理论众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许多海洋现象、规律都要运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知识进行解释,所以《海洋学》应开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海洋学》课程,如对海洋学科的学生应开设64学时左右;对其他学科如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2学时左右;对于函授和渔政管
理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二、选用优秀教材
是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在选取教材时考虑到海洋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了面向21世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中科院院士冯士笮等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课程教材。
三、正确选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海洋是由海水这一特殊流体和它的边界组成的,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过程,通过海水的运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以研究海水运动为中心的物理海洋学,成为联系海洋各学科过程的纽带。《海洋学》教学以物理海洋学为中心,并有机结合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较全面认识海洋。《海洋学》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全部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时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海洋学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接受,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方法,每次上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在这一前提上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发表个人思想、见解的条件与机会。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每堂课结束前留7-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再作点评,总结归纳本次课容易出错的地方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需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等。教学实践表明,几分钟的归纳与总结对于从综合角度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总结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海洋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同时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受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提高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仪器构造复杂、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增强感性认识,做到直观易懂,易学易用。
(四)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为配合课程教学,结合海洋论坛学术活动,我们聘请在海洋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给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前沿及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
(五)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布置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及文献目录,指导他们通过阅读巩固、拓宽自己的海洋学知识,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
(六)采用加强课外辅导的方法,将本课程的课堂很好地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课余时间进行答疑和辅导。另外我们进行了海洋学精品课程建设,将海洋学课程的教案、备课笔记、思考讨论题、作业、课程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进行网上,通过网上讨论组、E-mail信箱、电话回答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线学习和个体化教育的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的网上教学模式。
(七)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环节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不稳定的,无异于空中楼阁,尤其是海洋学这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海洋学校外实习基地,及时购置GPS接收机、海流计、测深仪、自动采水器、水色计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并为教师从事海洋观测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习考勤、实习表现、仪器操作考核、实习报告等多种方式评定海洋学实习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海洋观测和调查项目,同时结合学生开放性科研课题、毕业实践以及教师研究课题,开展课外科研训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八)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为配合教学改革,在课程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方式,避免一卷定成绩的情况。除了正常布置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海洋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追踪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撰写课程论文,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海洋学》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期末考试我们尝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深入开展《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基本具备了进行海洋观测和调查的能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精心调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0137.
[2]张耀军.李永超.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山东农业教育,2008,1:1-2.
篇7
一、重抓教学质量管理,把握五个原则
1. 有章可循原则
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教学管理参照农业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盱眙县农广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省校要求坚持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媒体教学(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2. 总量不变原则
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央校及江苏省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学制三年,确保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100天,不低于700学时,三年的总学时在2100学时以上。内容上不减少,时间上不缩水,并增加地方教学特色。
3. 学以致用原则
对于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的学员来说,在农广校学习,目的不仅是拿中专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中等职业教育,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江苏省农广校要求教师授课时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基地练兵,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管用、实用、能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重心下沉原则
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涉农专业中专教育,要下沉重心,教学班要贴近农民,办在条件较好的村镇、产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变学员多人跑为教师一人跑,在家门口接受学历教育,既解决工学矛盾,又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同时也符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盱眙农广校2008级蔬菜园艺班办到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淮河镇蛤滩村,2009级水产养殖(龙虾养殖与营销)班办在位于明祖陵镇的江苏仁和龙虾养殖基地,2010级蔬菜园艺班办在仇集镇朱刘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5. 能力发展原则
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掌握“怎么办”,更要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如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做到五个到位
1. 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盱眙县农广校先后制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县级教学班和村级教学点教学管理职责、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反馈制度、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四表一志”即校历表、教学进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日志和教学文档、教学业务、学生学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执行力得到提高;管理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了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 组织保障到位
盱眙县农广校实行两级教学组织管理,即县校本级和乡镇教学点。每个教学班都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一名由县校任命的班主任,一名由乡村推荐协助办班的教学联络员,一名负责学员实习工作的辅导员。教学班还成立了由三名学员组成的班委会,分别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有些班级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3. 学员遴选到位
一是学员要有一定的种养经验、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二是学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是学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四是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志于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4. 教师配置到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作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一支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同时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盱眙县农广校在全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126名成员中选聘了20名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各教学班还配备了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语言文字功底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联络员,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艺和教学水平。
5. 考核激励到位
一是开展教学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学期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对所有教学班的学员上课、作业完成、考核成绩、教室布置、实习基地利用情况、学员个人产业发展等状况和教师教学指导情况及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被评上流动红旗的,除精神鼓励外,还奖励2000元用于开展集体活动的班费。二是制定教师上岗的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评比优胜者、者给予奖励,对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和承包实习基地,能讲给学员听,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在学员中开展比学比创活动,每学期评选出十名学习标兵,各奖励500元;每学年评选出十名创业标兵,各奖励800元;十名信息示范户,各奖一年电脑上网费用。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涵,树立五个理念
1. 全员参与的理念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在全校师生中不断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师生的“以人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师生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2. 师生平等的理念
学员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人”。要做到这一步,首要的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平等中首席”,引领学员掌握知识技能。
3. 快乐教育的理念
涉农专业学员大多是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成年人,对学好文化知识自信心不够,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让学员快乐学习的氛围,重新获得自信,真正觉得课堂是快乐的,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学员主动去学习。
4. 个体发展的理念
一切教学管理行为应以促进学员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素质过硬、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创新办学模式,注重五个结合
1. 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
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先期的建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培训功能。推进中职教育进村办班,保证教学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椅、有制度、有教师、有书籍、有电视、有DVD、有电脑、有投影仪、有产业基地,壮大了田间学校的功能,放大了中职教育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实施全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契机,在农民创业培训中招录部分素质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员参加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产业特色明显,容易集中授课,自家的产业园又是实习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能保证教学效果。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员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助推了创业培训出典型出效益,同时加快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 与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
农业高效产业示范园区是学员提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生产实践论文的第二课堂,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考场。盱眙县农广校根据专业设置,与江苏三森食品、淮安温氏集团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中澳满江红龙虾养殖园区、江苏仁和龙虾生态养殖基地、淮河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仇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基地。
4. 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一是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如盱眙县龙虾协会、盱眙县龙虾养殖协会、淮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聘请合作社负责人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需要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二是引导所有学员根据产业类型参加或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几年努力,100%学员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56%学员创办了合作组织,22%的学员对农产品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产品商标、申请了商品条形码,有8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篇8
(一)税收政策的界定
税收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各种税收手段,达到筹集财政收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策略。税收政策主要由宏观税率、税负分配、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四大内容构成。宏观税率指的是总的税收水平,是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宏观税率一旦确定,税负分配就通过税种和税率设计来实现,税负分配对于收入的变动、个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税收优惠,是国家在确定了宏观税率和税负分配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的税收豁免或减少,从而鼓励某些特定地区、行业、企业和业务的发展,或者对某些具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给予照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税收优惠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干预企业经济行为,诱导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税收惩罚则是相对于税收优惠而言的,指通过规定对纳税人的某种行为多征税,从而达到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目的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
本文所研究的税收政策主要指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为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别税收措施的总和。
(二)现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部分并不是为中小企业所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1.乡镇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所得税可按应缴税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不再税前提取10%.
2.鼓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政策。新办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取得的营业收入,个人自其持下岗证明在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之日起,个体工商户或者下岗职工人数占企业总人数60%以上的企业自其领取税务登记之日起,3年免征营业税。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并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照顾鼓励的,经省政府批准,可定期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政策。
(1)对农村的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即乡村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运输业合作社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2)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免征所得税;(3)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4)新办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5)新办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物资、外贸、旅游、仓储、居民服务、饮食、文教卫生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6.福利企业政策。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不足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
7.有利于小企业的所得税、增值税政策。现行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为33%的比例税率。为照顾盈利较少企业税负能力,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3万-10万元企业,减按27%征收所得税。目前国务院决定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小型商业企业,增值税率由6%调减为4%.
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政策目标起点不高,支持力度不足
现行的税收政策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社会政策工具、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侧重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却忽视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政策的制定既没有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正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正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而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二)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现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散于各个税种的单行法、实施细则中,而且多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优惠内容多,补充规定零散,而且政策调整过于频繁,虽然这种做法较好地体现了税收政策的灵活性,但却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证,透明度低,不利于实际操作,影响到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使得政策措施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不利于实现公平税负和平等竞争。
(三)税收优惠政策低效
税收优惠政策方式单一,范围窄,间接优惠政策少,造成税收优惠政策的低效。现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而像国际上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专项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运用较少。这样,不能真正体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不利于鼓励中小企业对于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投资。此外,对中小企业缺乏降低投资风险、筹集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人才流向、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企业开办之时。
(四)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
现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没有真正起到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例如,企业所得税实行的18%和27%的优惠税率,由于采用了全额累进税率的设计,使得两档税率的临界点附近税负增长过快,税负不合理,抵消了低税率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的税后收益降低。同时,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则定得太高,使得不少应予扶植的中小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明
现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要体现鼓励、允许和限制精神,引导中小企业的资金、资源流向国家巫需发展的产业,而现行优惠政策未能充分体现导向性原则。
(六)现行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和限制1.现行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和限制
现行增值税税制把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凡达不到销售额标准的纳税人,一般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都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是: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营上必须开具专用发票的,要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而且只能按“征收率”填开应纳税额。这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购货方因不能足额抵扣进项税额不愿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使占总纳税户80%甚至90%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阻断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正常经济交往,严重地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值税两类纳税人的界定不合理,把中小企业大量地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加上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实际仍然偏高江业企业6%,商业企业4%),税负超过一般纳税人,严重地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同时,现行增值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加重了税收负担,降低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现行所得税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又是对大型企业优惠多,对中小企业优惠少,税负偏重。据测算,现在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比外商投资企业高出约一倍左右,其中内资中小企业实际税负率则更高。这主要是以下税收政策规定造成的:
(1)税收优惠政策过少。《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的优惠,而内资企业只对设在经国务院批准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定地异的企业可享受15%、24%的优惠税率,大部分中小企业享受不到这一优惠。
(2)费用列支标准过严。外商投资企业对工资支出、利息支出、广告费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等许多支出项目,基本上都可税前据实列支,而内资企业无权受这一优惠。如工资支出,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尤其对沿海和经济发达省和高科技产业而言,严重脱离实际工资水平,加重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除些不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大型企业还可享受一些优惠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则无法享受优惠,税负不公。
(3)折旧年限规定过死。外商投资企业经批准不少是实行加速折旧,内资企业则限定过死,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磨损很快,折旧计算贝、不予照顾,加重了税收负担。
(4)扩大投资税负过重。外商投资企业分红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可退还的部分企业所得税,而内资企业股东权益转增资本金还要再缴纳一道个人所得税税负明显偏重,不符合公平税负的原则。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支持取向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税制统一,税负公平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现行的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等竞争、税负从轻、便于征管的原则,并以正式法规的形式予以颁布,以增强税收政策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证,以此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税收环境,引导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2.运用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能夸大税收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能片面强调税收手段的运用,税收手段也有其局限性。论文格式要科学选择税收手段的作用方式、方法和作用范围;注重发挥加速折旧、税收投资抵免、风险投资扶持、费用扣除等间接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注重系统的观点,与其他政策手段,如财政支出、投资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合运用。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向和重点应当明确为:
(1)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政策目标,通过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产品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支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要把特色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与促进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3)鼓励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要把发展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和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中小企业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向生产生活服务型领域拓宽。
(4)积极推动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要把积极推动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举措,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出击,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让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在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时,应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对目前产业结构与产生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以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培育和发展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改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5.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与就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促进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充分考虑我国的这一特殊国情,这对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支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6.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与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结合起来。针对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客观差距,应结合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对东北、中西部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促进东北、中西部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要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减免税方式,而此种方式的过度运用导致税收收入大量减少,使财政紧张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应当注重采用加速折旧、延期纳税、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方式。这些税收优惠方式实质只是将资金的时间价值让渡给了企业,既不会造成过大的财政压力,又能够“四两拨千斤”,使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缓解资金短缺,从而可以获得政府与企业“双赢”的效果,非常适合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运用。
2.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在覆盖范围上主要局限于企业的初始创建环节,而缺少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对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增资、再投资以及改制等企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建议应针对这些环节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具体设想是:
(1)对中小企业为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而添置或更新的设备,可按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或允许其对所购置的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2)对中小企业的股东将在企业获取的利润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照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商再投资退税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退还该利润额己经缴纳的所得税部分。
(3)对中小企业改制、重组、上市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3.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涉及税种太少,且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一个税种,限制了税收对中小企业的调控和支持力度。建议应注重发挥不同税种对中小企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下放给其地方政府更多的税收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通过多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以便促进这些地区中小企业更快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尽快改变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促进我国不同区域间平衡发展。
4.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忽略了与其他政策手段的配合,从而难以构建起完整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鉴于此,今后应注重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具体建议是:
(1)配合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投资方向的引导。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与国家产业政策相悖或布局缺乏合理性,且经济效益十分低下的企业,几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限制,绝不能盲目地通过税收优惠手段加以扶持。而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布局合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如从事环境保护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和安排城镇下岗职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可考虑给予税收优惠。因此税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采取“特惠制”,而非“普惠制”.
(2)配合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对向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以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要与政府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措施相配合,对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等税种上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3)通过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的税收优惠,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由政府组建或资助民间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据统计,目前全国己有近万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但是这些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薄弱、担保实力不足问题,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要,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不够理想。为促进它们发展壮大,政府应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工具给予支持和扶助。
(4)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并规定该项基金的来源除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还包括基金收入和捐赠等。为配合这一举措,建议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运营收益应予以免税;对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的捐赠应允许按照一定标准在其所得税前扣除,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三)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措施在明确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支持取向和建立相关税收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措施:
1.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1)扩大增值税按一般纳税人征收的比重。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和修理、修配的中小企业,凡生产场所比较固定、产销环节便于控制、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的,都可认定为增值税纳税人,享受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的待遇。中小企业中从事商业经营,年销售额未达到180万元标准的,如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也可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小企业在达到一定条件后,允许自行选抒纳税办法,也可改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计算纳税。
(2)进一步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缩小增值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差距,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正常健康发展,应进一步调低征收率。工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4%;商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3%.
(3)增值税及早“转型”.我国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中小企业更为不利。根据我国当前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必须抓住机遇,认真总结东北三省“转型”试点的经验,抓紧在全国范围先选择特足地区、若干基础产业全面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已缴纳的增值税给予抵扣,逐步实现增值税转型,从而消除重复课税,鼓励固定资产役资,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2.改革现行所得税税制,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1)统一所得税,以法人身份来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统一后的所得税规范税基、统一费用扣除项目和税前列支标准。合理确定所得税税率,税率采用比例税率,可定为25%,从照顾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可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比例税率。这样既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情,又不至引发贸易争端和违反WTO相关规则。
(2)放宽税前费用列支标准。两税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原则上应向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靠拢,彻底消除对内资企业的限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改革的重点是:一要取消“计税工资”的不合理规定,改按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全额税前列支;二要取消对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等的限额规定,准予税前列支;三要取消只准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规定,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都应准予按实税前列支,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统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和特定地区为导向的优惠,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出于政策目的考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宜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采用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专项费用扣除、延长税收宽限期、放宽费用列支、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方式,以体现对中小企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重点是要采取以下税收优惠措施:一要适应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部分第三产业可以减免,对生产领域新办的中小企业也可给予定期减免税扶持;二要准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经营的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选择,股息允许税前列支;选择按个人所得税纳税的,股东应得的股息、红利,并入股东个人所得征税,避免重复征税;三要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给予定期减免税照顾。
3.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税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体现在:降低科技开发成本,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进程;降低科技投资的风险,刺激科技投资的不断增长;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更新生产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支持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鼓励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带动本国技术产业发展。
(1)鉴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密集和直接物耗率低的特点,可考虑率先对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轨,以减轻其增值税负担偏重的问题,降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化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刺激其投资扩张的欲望。
(2)推行投资税收抵免制度,对中小企业投资于政府鼓励的科技项目,允许按本年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或按超过基数部分的一定比例抵扣,缓解资金困难、设备陈旧的问题。
(3)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小企业也必须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4)建立准备金制度,允许中小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发展科技的准备金,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或者选择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据实扣除。
(5)针对高新技术行业高智力劳动成本高的情况,提高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讨税工资标准;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实现的收益(如特许权转让收入、研究成果转让奖励所得等)应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照顾;对外国技术人员在本国技术服务的所得,给予一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6)对先进设备的引进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国外技术输出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技术转让费,对单位可按低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或免税,对个人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予以优惠照顾;对本国企业技术输出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可按一定比例在应税所得中扣除。
4.鼓励对中小企业投资
对中小企业在其利润和规模未达到一定额度之前,可考虑免除企业所得税;对中小企业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的再投资行业,给予税收抵免,鼓励中小企业将所获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投资的净资产损失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以体现政府与中小企业共担投资风险。对个人和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取得的利得,免予征税。
5.缓解就业压力
要继续保留对安置待业人员、安置下岗员工、安置残疾人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现有中小企业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占生产人员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考虑免除企业所得税。对新办中小企业凡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占生产人员30%以上(含30%),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人数30%,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
6.支持人力资源开发。
(1)鼓励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对中小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取消其计税标准工资的限额,允许按照实发工资额在税前扣除;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的奖励也可以在税前扣除。
(2)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投入予以税收上的支持。允许中小企业以高于一般企业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税前扣除;对中小企业为购置用于培训的设备发生的费用,作为专项费用在税前扣除;对社会上的各类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和大中专学校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向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所收取的培训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7.提供政策咨询,加强税收服务。
对中小企业可以进行征纳税方式的创新,简化纳税申报和办理纳税事宜的程序,延长纳税期间,对部分规模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可以实行简易申报和合并申报的办法。税务部门应加强信息提供、纳税辅导、税收宣传和纳税培训等服务,尽量减少中小企业因不熟悉税收政策法规而造成的纳税中的种种失误,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8.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同时鼓励各类商业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在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支持作用,对地方性非盈利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可以给予5-10年的免征营业税的照顾。
附:案例
在我国,新办软件企业希望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而因许多企业对政策运用不够灵活,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本文通过A软件开发公司筹划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案例,以说明新办软件企业如何灵活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理合法地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提供一种模式,以供相类似企业在筹划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时参考借鉴。
A软件开发公司是2008年6月1日开办的企业,主营范围为计算机硬软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其自主研发的CAD辅助设计软件,同时获得省信息产业厅软件产品登记证。该企业于2008年进入获利年度,当年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预测该公司2009-2013年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0万元和1200万元。2011年1月(2010年上报资料的认定),企业被批准成为软件企业。同年因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文件规定,经企业申请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根据以上情况,公司预计2014-2018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万元/年,折现率为10%.我们可以对该公司的纳税情况分析如下:2008年度,该公司是新办企业,但无税收优惠,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为10万元。2009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600万元,企业所得税为0万元。2010年度企业被同时认定为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