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1: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就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销理念运用
高校不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但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从而最终影响高校的发展,对此,各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营销理念促进国内高校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1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国外高校大多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他们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认真地指导学生面对市场和竞争,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确定就业目标;为他们选择专业、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及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此类机构设置有: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英国的职业建议中心、加拿大的就业指导部、日本的职就部等。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在学校中的地位很高,一般由一名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机构设置齐全,设施先进。另外,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不但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较宽较高的知识层面,更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些机构都是保持高效率的运作。
首先,在就业服务全程化的思想指导下,从学生入学前,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人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再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确定职业方向。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还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
其次,信息化服务水平很高。各高校都将自己的就业网站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进行链接,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查询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随时把各类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并能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校园辅助就业系统也较为完善,毕业生和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定期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也有不定期的小型招聘活动,既有传统的书面信息交流和直接的面试,也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和网上招聘;另外,各高校还备有各类有关就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和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们随时查阅等。机构职能十分到位,倍受学生们欢迎和信赖。
2以营销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2.1营销理念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近几年毕业生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达到550万。2003年国务院就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了市场,实施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随着高等教育行业切块管理和省际就业限制的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认识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充分认识市场发展的规律,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市场问题。有必要将营销理念渗透到就业工作中来。
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博士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定义到:“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从营销的定义可以看出,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经营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凡是包含交换和竞争都会存在营销,凡是存在交换和竞争的行业和领域,都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管理,高校自然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是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其任务就是提供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并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毕业生这个特殊商品的销售市场,研究市场机会,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稳定协调发展。高校毕业生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学校的新专业设置类似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类似于企业的产品促销会,毕业生就业率类似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
2.2营销理念运用的基本思路
2.2.1认真进行市场细分,确立高校的目标市场
市场细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区域;二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定位。首先,面对复杂多变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高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找出符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点。一般而言,用人单位需求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单位(如部分民营企业)侧重于人才的专业对口使用;有的单位(如部分外企)则侧重于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团队能力等。高校应帮助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内容进行分析,区分这些侧重点,发现市场机会,制定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中满足其独特的用人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其次,高校应从整个高等教育市场细分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范围。我国教育市场分为不同专业、类别的子市场,学校要分析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处于什么地位;分析每一个细分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分析同类高校的竞争实力;分析自身的办学资源的优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目标.在资源和竞争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2.2积极贯彻营销组合手段
常见的营销组合手段有两种:一是麦卡锡提出的"4Ps”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二是劳特伯恩提出了与“4Ps”相对应的“4Cs’’即顾客问题的解决、顾客的成本、便利、沟通。这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处在生产者的角度,后者是处在顾客的角度。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这里作者主要从4Cs组合来分析。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考虑大学生学业中的课程设计、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劳动服务的受让价值。将用人单位招聘一名合格员工所消耗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以及招聘风险降到最低,让用人单位觉得物有所值,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次,为用人单位提供最大的招聘、使用便利。
最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关系。在沟通中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职位、岗位要求、薪金、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同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主要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告之用人单位,以减少彼此的信息不对称。积极采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能否胜任的顾虑,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积极帮助用人单位提供可能录用大学生的情况信息,提高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与信心。
223树立产品意识,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毕业生是高校的特殊产品,高校应该从“产品的五个层次”考虑学生的培养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专业用途;第二个层次是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主要课程;第三个层次是毕业生对此专业学习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或应获得的相关证书;第四个层次是选修其他课程或其他知识的学习;第五个层次是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招聘到复合型的人才。
另外,高校应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树立整体品牌形象,应从校训、校风开始,以人为本,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全力打造自己的强项,并在教学管理中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广告营销,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毕业生就业的时间阶段,要加大在大众传媒的广告投放,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形成稳固的“晕轮效应”
篇2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篇3
服务青年成长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第一要务,青年学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成人、成才、成功。而拥有工作机会和创业,就是他们得以成才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就业创业为抓手,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2高校共青团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策略
2.1要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受到市场需求、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就业能力则是能否就业创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加大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的”、“促进教育发展的”以及“提高人的发展的”,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首先就要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就业观,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把观念转变到扎根基层、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来,转变到灵活就业,就业先行、择业后续的机动就业上来,转变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同时要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作为转变传统观念的重点。
2.2引导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今天,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亟待提升,学校和社会还有家庭都应加以引导及强化,使大学生客观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本专业特长,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炼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敢于直接投身于市场,面向社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创造出“阳光下”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变为社会价值,使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业者。高校共青团应该通过全方位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手段、校园文化等手段加大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的创业氛围,让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价值,从而激发创业的热情,增强创业的信心。
2.3全面推进社会实践,实施创业体验应该以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孕育开发创业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会经历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而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形成创业意识的过程。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切实提升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寒暑假创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校园,将生产过程引进课堂。此外,还可以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投资风险小,进退空间大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体验,创业内容包括开办网络虚拟运营,微型网店,开设校园物流中心,兼职业务销售等方式。通过真是的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自主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拓展创业经历,提升创业能力。
2.4开展素质训练,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活动。高校共青团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作为开展综合素质训练的重点。要立足职业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精心设计就业创业能力素质的实验实训内容,科学地组织规划素质训练,形成能适应某一类行业或某一领域需要的完善的组合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引入国内外职业培训的最新成果,大力加强与专业素质拓展培训机构的合作,使大学生在校内的能力素质培训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无缝连接”。
3结语
篇4
是微软的一项用于开发动态网页的服务端技术,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C#)创作Web应用程序。另外,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Framework,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等。可以无缝地与VisualStudio一起工作,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而且还能向开发人员提供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的功能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
2.jQueryjQuery是一个兼容多浏览器的轻量级的javascript框架类库。利用jQuery可以非常快速地实现很多javascript代码才能实现的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jQuery多做少写的开发宗旨。jQuery的语法设计可以使开发者更加便捷。例如操作文档对象、选择DOM元素、制作动画效果、事件处理、使用AJAX以及其他功能。除此以外,jQuery提供API让开发者编写插件,例如比较强大的后台UI框架easyui就是基于jQuery完成的,validate.js也是利用jQuery写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前台验证插件。其模块化的使用方式使开发者可以很轻松地开发出功能强大的静态或动态网页。AJAX是浏览器与服务器交换数据的艺术,它在不重载全部页面的情况下,实现了对部分网页的更新。编写常规的AJAX代码并不容易,因为不同的浏览器对并不相同。而jQuery的出现,使AJAX的实现变得容易,jQuery提供了多个与AJAX有关的方法,使我们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代码,就可以容易地实现AJAX功能。
二、功能需求探析
本系统通过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系统用例进行建模设计的方法,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
1.用户角色划分本系统包含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类角色用户。
2.系统用例图(1)管理员角色用例图管理员主要功能包括修改密码、管理用户、管理问卷、管理意见、管理公告。管理员用例图如图1所示。(2)教师角色用例图教师的主要功能包括修改密码、查看公告、添加和回复意见。教师的用例图如图2所示。(3)学生角色用例图学生的主要功能包括修改密码、查看公告、添加意见、填写调查问卷。学生的用例图如图3所示。
3.功能需求总结对各类角色的功能加以概括,归纳出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11项功能:(1)用户登录与权限管理: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相应的用户登录后只能根据拥有的权限获得对应的菜单栏,并且只能操作自己拥有的页面内的动作(如增删查改等动作)。(2)密码修改:学生、老师、管理员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3)信息:管理员可以公告、调查表信息。(4)发表建议:学生可以向管理员和教师提出建议,教师可以向管理员提出建议。(5)回复建议:教师可以回复学生的建议,管理员可以回复教师和学生的建议。(6)建议管理:管理员可以按关键字或类别查询意见建议,提取关键词,进行意见建议的归类,删除不良意见信息。(7)类别管理:类别用于对建议意见进行归类。管理员可以查看、增加、修改、删除类别。(8)关键字管理:管理员可以删除、修改、查看关键字。(9)调查表管理: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调查表,学生可填写调查表。(10)建议统计:根据建议的类别生成统计图表。(11)调查问卷统计:根据问题统计问题选项的命中率。
篇5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类别及其特征,阐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是进一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业市场是由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需求和供需双方的交换等三个方面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
(一)就业市场的形成
就业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是按市场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毕业生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一种机制。我国的就业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化不断完善。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市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有关改革企业招工、用工、辞退和待业保险的规定.推动企业招工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确定企业招用新工人要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劳动关系;允许企业辞退违纪职工;建立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和失业保险等新项目。这些措施在用工方面开始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就业方面。自然也开始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同时,地方劳动部门都成立了融行政与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机构。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用人自。国家不再下达用人计划.企业用人的数量、条件、方式、招用时问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随后几年。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进入市场。客观上提升了就业市场的层次.各地开始出现专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服务的人才市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门的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始出现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发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至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形成了由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市场三大市场并存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毕业生市场是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选录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毕业生求职择业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目前.国家、各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与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体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成人高校及其毕业生,各级各类用人单位。
省、市、县(市、区)及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是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下同)受同级毕业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具体负责本级毕业生市场的日常工作。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市场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分市场,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校园市场是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遵循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坚持诚实守信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明确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问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的开放性市场。目前。有形市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从举办的单位来分
一是高等学校举办的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一般又称“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洽谈会”)。可以分为学校自己单独举办和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联合举办两种类型。单独举办往往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来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是主要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的市场。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直接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其优点是针对性强、需求信息可靠、服务到位、方便毕业生。高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是由学科、专业相近的若干所高校举办,如东北地区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地区部分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联合举办的市场除了具有单独举办市场的优势外,还可以克服就业市场规模小、市场效能差的弊端,增强市场对单位的吸引力。
二是政府毕业生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是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各高校所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二是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设立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市场。
三是企业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其优点是信息来源可靠、针对性强,毕业生可以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背景材料,减少自荐的盲目性。
(2)从举办的区域来分
一是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省、市)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和当地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优点是需求信息量大,毕业生能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约经费:现场即可签定就业协议并履行鉴证手续。
二是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现端倪,国外企业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新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3)从举办的类别来分
一是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二是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三是分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指招聘单位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举办的就业市场,包括研究生就业市场、本专科生就业市场。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就业市场。它们是特殊行业举办的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目的的就业市场。如从毕业生中选拔公安干警、政府公务员、飞行学员、高校教师、外交人员等。
2.无形市场
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信息交流不受特定的时问、空问限制,而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行选择的就业市场。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目前,无形市场的主要载体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各种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东北大学就业信息网等。许多地方、高校和用人单位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供需信息资源。
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同有形市场相比。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资源可以充分共享,进行信息交流不受时空的制约,因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依托网络平台,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网上求职与招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认同并实践着,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向网上而试、考核等更深入的应用层面发展,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无形就业市场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1.公益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宗旨,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安全、可靠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举办过程中,学校是基础,政府为主导,市场起调节作用。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可以是政府教育部门,也可以是高校。市场的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特殊群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个主体都是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也较集中,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竞争会更加激烈。3.时效性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规定,毕业生就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年寒假或暑假.全国有上百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般要求他们在半年内落实工作单位,现在择业期延长为两年。各级主管就业部门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日程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从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到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签约,以及未能落实或重新落实单位等都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如果毕业生在两年内不能落实就业单位,就要离开这一市场而转到其他就业市场择业或待业。
4.区域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办者多以各省市教育部门、高校或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不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主体一般都是本地区的,同时也是针对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服务的,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
5.集中性
我国每年都有近几百万名大学生集中进入社会就业.从人数到时间,都有集中性的特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集中招聘或应聘.特别是校际间或院校内举力、的人才交流会,表现在专业方向上,更具有集中性的特征。供需双方直接签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和效益。
6.影响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涉及面广,任何一个毕业生就业都牵动着毕业生本人、家长、亲朋好友等的关心,为社会所关注。影响极大。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职能和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
1信息交流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实现求职和招聘的必要场所,而充分交流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又是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促进信息交流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首要职能。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公开,供毕业生了解和进行选择。这些就业信息既包括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包括有关的就业政策、规定。还包括各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用人需求,是各种与毕业生就业有关信息的集合。同时.市场也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各个高校的专业介绍和生源情况,提供具体的求职者的应聘信息,方便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市场信息能否实现共享,交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市场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人才配置是否合理。
2.就业服务与管理监督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履行省政府公共职能的公益市场。其宗旨就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应当提供以下就业服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政策和规章咨询;办理毕业生就业调整改派、就业等一系列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需要培训的求职毕业生推荐培训单位;公开需求信息、供求分析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办理求职登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举办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双选活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有关服务。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准人制度、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应聘信用制度及信息公开制度等完善的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切实维护进人市场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权益,维护毕业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作用
1.市场配置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依据人才价格信息、个人与职业匹配情况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就业。用人单位则是根据工作要求、经营状况和社会平均人才价格等信息决定对毕业生的录用。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这些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基本规律最终决定人才的组合与配置。多年就业实践的经验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8O%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这一市场实现就业的。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渠道。
2.市场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当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讲,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认真分析用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等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就业预测制度(预测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生源状况、需求状况、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定期公布就业预测情况,不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州时也为相关部门制订和调整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作用十分明显。
篇6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最高为4.19分,最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篇7
论文关键词: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有人认为,这一问题与高校扩招有关,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岗位有限,“无业可以就”;也有人认为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培养的毕业生不适社会需要,“有业无法就”;还有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没能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愿就”。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代表了就业市场三个主体:毕业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大致认识。理智地分析这些观点,反应的一个共同的客观事实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从而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奠基者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因“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做出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就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柠檬市场”理论与人们的“逆向选择”行为。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其一,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传输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条新信息产生于信息源,通过信道传到信宿,在没有传递到信宿前,对于信息源及信宿二者而言就已经存在了信息不对称;其二,信息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信息对称是相对的。信息运动的过程和物质、时间一样是没有源头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产生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人们掌握的信息永远落后于产生的新信息。信息运动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由不对称到对称的矛盾发展辨证统一,即信息由不对称向对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信息不对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分析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从经济学角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最活跃的参与者无非是毕业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三类。如果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界定为供方,把用人单位界定为求方,毕业生则是具有能动性和参与性的特殊产品。
(一)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看似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到高等学校的招生、培养等方面。培养和生源质量高了,就业自然不成问题,反之也然。因此,要把招生、培养和就业看成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个环节,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所以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三个环节也难免受其影响。
1.高校招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专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下降。首先,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引导高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发展状况的全部信息,因此,无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发展的不同政策。这种不对称信息就客观存在着某些高校为了自身规模的扩张而进行盲目扩招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专业和结构的失衡。其次,由于考生与高校招生信息的不对称,在高等教育总量不甚充足和高等教育层次复杂的背景下,因为“柠檬效应”的存在,不少高分考生为了规避风险,确保升学,则采取选择录取分数低一级的学校或次一级的专业进行报考。这样选择的结果使得优质的学校招不到对应优质的生源,考生也难以进入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下降,影响到高校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培养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受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同高校、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贴近。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仍在某些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严格组成部分。一方面,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受到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受信息传递链条的影响而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在制度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社会需求信息了解不够,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需求。
其次,高校规模培养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教育难以实现个性培养。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从客观上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理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得他们不仅在选择可接受信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对同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意味着高校根据市场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完全落实高校在细分专业方向时,也没有完全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毕业生,在创新性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
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学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教学质量的公正性受损。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生反馈意见和评教情况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将此类信息上网公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决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如果仅凭学生评价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有可能出现某个教师因要求太严而不被部分学生接受;相反,对学生宽松的教师反而易受欢迎,就可能引发好教师不愿再严,差教师更加松散,使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受损,引起培养质量下降。
(二)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需求方的影响
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为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产品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这些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将在协议签署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它们将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阻碍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一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在就业协议签定前,求职学生清楚自身的能力而用人单位不完全知道,用人单位固然愿意选择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但现实问题在于毕业生的能力信息属于私人拥有信息,个人会因为规避潜在风险而不进行充分披露,即使在完全披露情况下,用人单位也不一定会通过有效媒介完全获得,如果用人单位仅凭证书或面试来评判审核应聘者,则可能经受来自于毕业生的多种道德风险的考验,比如证书的伪造和应试时的言辞浮夸。另外,由于甄别和检验技术的缺乏也加剧了逆向选择的负效应,使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结果使劣币驱逐了良币。假如企业在人才供大干求的局面中采用降低工资的“物美价廉”招聘原则,这~行动的后果会导致更多的优秀大学生退出择业队伍,选择继续等待或继续深造,这种逆向选择一方面会使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优秀人力资源不得以向高学历层次集中使毕业生就业时间延长,就业成本增加。如果企业转而采用提高工资“宁缺毋滥”的招聘原则来反击逆向选择,可能使高素质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企业也可能获取优秀人才,但企业却要支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为筛选高素质毕业生而支付了额外成本。考虑资金问题,企业便不得不缩减招募数额。倘若所有用人单位都采取一致的高薪诚聘策略,那么社会工资水平将被整体拉升,引发“多米诺效应”,使得整个社会对毕业生吸纳能力下降,进而促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境况雪上加霜。
其次,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其一,用人单位无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容易用高校的档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毕业生可能抢占了有限的就业岗位,致使不少后发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其二,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主动贴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滞后,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不认同,进而不再信任高校的推荐和颁发的各类证书。这样的逆向选择也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失去了原有的推荐作用,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考察成本,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其三,由于高校无法掌握招聘单位的真实用人信息,使得部分企业面临个人利益最大化决策时,可能采用“只招不聘”,或者是利用招聘会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变相推销企业形象。这种行径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挥霍了应聘学生的精力与财力,耽误了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时机。
三、就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路径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纯粹的供方或求方市场都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对供方市场——高校而言,如果不主动研究需求方的需要,就会使其产品长期不能满足需求方的需要,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业可就,学校的发展也必然要受制于比对于需求市场——企业而言,如果不主动参与供方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长期得不到需要的人才,其发展也会受制于此。因此,加强信息互动,弱化信息不对称效应,对供求双方而言,都是明智之举。解决信息不对称,高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就业要求,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对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要力争把这种要求贯彻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为减少高校与社会需要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增加专业设置时,要特别注意专业的就业前景调研,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社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预测工作,力求把握未来若干年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的方向和目标。要把专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系起来,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确定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二)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越少,传播时间越短,信息保真效果就越好。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具体的岗位需求信息通过部门主管到人事部门,再到决策者,通过决策者到高校,最后到毕业生,或者有更多的环节夹杂其间,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鼓励毕业生同用人单位主动建立和保持联系,加强沟通,通过不断的反馈滤除信息杂波;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就业网”,积极谋求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同毕业生个人信息的直接约和,减少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
(三)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延长信息传递时间
近年来,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领域越来越广阔,合作力度也越来越大:“3+1”订单培养模式,共建教学科研实验室,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等等。很多毕业生就是在参与了相关的合作项目,对企业有深刻的了解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而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更加清楚了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所选择的毕业生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宣传介绍了自己。从传播学的角度,校企合作是促进学生同企业沟通了解的有效信道,延长了主体和受体信息传递的时间,增大了信息传递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
(四)提高违约成本,降低道德风险
市场中经济主体守约的积极性来自于未来交易的预期,有关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越大,违约的成本就越高,守约的可能性也越大。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提高违约成本实际上是针对道德风险而言。其一,高校要管好自己的毕业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使守德者得到利益,败德者必然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如: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生成绩和各类获奖证书的管理,让毕业生无冒道德风险之机;加大败德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向应聘单位提供败德行为毕业生的败德信息,让毕业生不敢承担道德风险。要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其二,要增强对用人单位的鉴别意识和能力,保护毕业生的合法利益。对于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一旦发觉用人单位只招不聘或者以招聘幌子行违法勾当,不但要将其清理出场,还要向社会公布这些不守诚信的单位名单。这些措施将使存在败德行为的毕业生或企业感到“得不偿失”,督促双方在就业市场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坚持诚信原则。
篇8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离校之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需要将档案返回生源地由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派人送至即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登记编号,毕业生择业期一年内可以进行免费存放。
二、民办院校就业档案服务程序
1.开具证明。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且档案还存放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可以享受一下服务:凭就业报到证开具存放档案证明、开具未就业证明其他与档案相关的证明。
2.档案提取。择业期(2年)内就业手续办理完的毕业生,可以凭就业报到证、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到各级人社局进行档案提取。择业期内没有就业毕业生不能进行档案的提取。
3.对于自谋职业、出国留学、择业期未满的毕业生档案和派遣期内自谋职业或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择业期满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档案保管。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主要区别
民办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档案,它以文字资料形式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高考成绩、在校期间表现、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由学籍档案转换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当中,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学籍档案也就正式成为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它需要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取得报到证后才能得以实现。
四、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是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用人单位本身具有人事管理权,他们可以直接接收毕业生档案。二是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与民营机构他们没有档案管理权。毕业生毕业后一定将档案交由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方便又安全。三是毕业生在档案的转递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不能完全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人事管理权之前,不能把档案转入该用人单位,应将档案转交给该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
2.个别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单位违规接收档案,导致档案丢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毕业生应首先询问用人单位的性质,在确定对方是否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后再决定将档案投向哪里。
3.档案的归属是有相关规程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要制定好档案调离时间,不要将档案来回调离,最好做到一步到位。
4.毕业生毕业后在异地找到工作单位,户口不落回本地的毕业生、考研的毕业生以及无法确定是否在用人单位长期就职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档案交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托管。
五、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后档案提取及补办办法
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孙万欣.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9(6).
篇10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自4月初以来,我一直警示风险,可以说按照我听从我建议的朋友都躲过了大跌,自上周四市场开始企稳出现了反弹,沪市终止了5连阴,本周收出阳星线,上涨了7.12点,多空处于暂时的平衡,指数窄幅挣到,雄安新区表现抢眼。
本周涨幅最大的5个股是
000852石化机械(47.95%)、
300140中环装备(39.22%)、
000958东方能源(35.65%),
000062深圳华强(35.40)、
002350北京科锐(33.15%);
清一色的雄安个股,幸运的是石化机械昨天在寻龙俱乐部分享,有学员调入5万股,价格为15.53,怒赚10万,东方能源昨天针尖课堂重点分析的,今天涨停。
本周雄安个股包揽了涨幅前五位,这个是非常的抢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