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2: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保基金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保基金投资论文

篇1

社保基金是人民的“保命钱”,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全面考虑其安全性、增值性和流动性,三者不能偏废,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安全性。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将控制投资风险,审慎进行股票投资,增加投资产品,改进对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减少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完善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对中央企业控股公司、地方优质国有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直接股权投资,扩大对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这体现了社保基金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为准则,安全至上、控制风险的投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较为单一,通常只依靠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获得利息收入进行保值增值。除此之外,社保基金也可以用于债券、基金、股票等投资,以股票投资为例,《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应控制在30%以下,绝对不能超过40%,又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只有10余年的时间,市场成熟和制度完善程度都还不高,因此系统性风险大于西方资本市场,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资本市场投资收益一直不够理想,收益率仅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远低于国外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基于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的投资现状,为了避免在未来发生支付危机,社保基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已经迫在眉睫。

社保基金投资新方式

(一)拓宽海外投资渠道

社保基金在海外的投资机构的选择在初期最优方式是,在国际市场上甄选出富有国际投资经验和业绩稳健的国际专业投资公司来管理和运作社保基金。可以采取招标竞争的方法,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吸引国际上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竞标。但需强调的是,社保基金作为风险厌恶型的机构投资者,出于对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它在海外投资的品种和比例上初期应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

(二)参与助学贷款

有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是优质的金融资产,因为国家对助学贷款进行贴息和担保之后,能将放贷银行的损失控制在平均坏账率之下,使其收益率得到保证且高于国债收益率。而社保基金机构拥有学生就业、薪酬、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信息,拥有与用人单位之间密切的业务联系网,拥有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地监控、跟踪学生状况及回收贷款。社保基金参与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既可以大幅降低还款违约率,又能使社保基金安全地保值增值,实现双赢。

(三)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

根据投资学的基本原理,收益与风险正相关,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但通过投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组合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少、保值增值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可供投资的产品太少,难以构造出优质的投资组合,既控制风险又能最大化收益。因此社保基金可以参与开发资本市场具有潜力投资品种和金融衍生工具,如信托产品、优质理财产品等。投资渠道越多,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便越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也就越强。

(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众所周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跨度长、资金需求量大,会给国家财政造成较大的融资压力,而我国社保基金积累了大量资金,完全可以满足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周期长、规模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一定比例投入到盈利前景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稳定、风险低的特点,也能充分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因此,在保证充足偿付能力和流动性的前提下,社保基金可以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介入一些盈利前景良好的基础设施项目,以获得长期较稳定的回报率。

另外,长期股权投资也是我国社保基金可以涉足的领域,自2008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在此方面的投资取得突破,一方面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还争取到全国社保基金权益10%可用于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的政策。这些投资方式的探索,为我国社保基金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保值增值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晓,程谦.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宾.社保基金的投资与运营.社会保障,2008(1)

篇2

[关键词]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行投资方式

一、我国社保基金的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的规模日益庞大。截至到2005年,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已达到18455亿元。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社保基金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多,从而我国社保基金便出现资金规模庞大,保值问题突出;投资收益率低,急需实现增值等特征。由于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因此,从社保基金的运作和投资来看,对风险较小的投资采取直接投资模式,对风险较大的投资运用委托投资的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分散风险,又有利于发挥专门投资机构的专业优势。

二、社保基金投资方式的借鉴及分析

根据我国社保基金的特征可以对社保基金投资的潜在市场做出以下分类,并根据各种市场对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及特点加以阐述。

1、安全稳定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

这是一种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和高稳定性的投资基金品种,完全符合社保基金入市的基本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在国外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规模还不大、品种单一,机制还不够顺畅。尤其是现在的货币市场业务,只是债券回购、银行同业拆借和商业票据,因而货币市场基金只是低风险低收益的基金品种。

银行存款及大额可转让存单。

银行存款是社保基金入市以前基金资产的最主要形式。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定期银行存款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性质上与货币基金相似,在美国根据其流动性还可以签发支票。投资大额存单是为了满足定期存款流动性需要,相对于短期存款所能获得的利息收益更大。但这两种投资工具都面临通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

银行票据及商业票据。

作为货币市场的主要投资工具,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票据、银行背书的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社保基金以这几种方式投资,可以获得较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同时保持较强的流动性,是社保基金直接入市的可靠选择途径。

2、证券市场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首先,股票市场是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融资能力最强,资本规模最大的市场。社保基金进入股市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一个双赢的局面。我国证券市场正在迅速扩张,根据我国股票市场有代表性的过去五年上证指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股票年均收益率为11.9%,扣除交易税费在10.5%左右,这个平均的收益率已经包括了股市的大幅上涨和大幅下跌产生的影响。相对于国债投资来看,我国近期发行2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85%。按上述收益率以及40%的股票和60%的国债组合计算社保基金的长期收益率约为6.51%,比单纯国债利率多69%。从短期看,投资股市风险相对较大;但从长期看,风险是可以控制的。由于目前社保基金的大部分股票资产都配置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社保基金应当适当扩大股票投资比例。

其次,国债是以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存在的风险几乎为零,是社保基金入市主要选择的投资工具之一。但是,在去年10月份央行加息以前,国债平均收益率仅为2.27%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基本持平。在今年3月份再次加息以后,社保基金投资国债带来的收益就更少,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持有国债的成本进一步加大,无法满足社保基金获得较高增值的要求。

另外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此类债券是债券市场上主要的投资品种,风险较大。出于安全考虑社保基金不易大规模进入,可以在投资组合中以较小的比例持有。从2003年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持有企业债券1亿元,金融债券5亿元,除国债以外的债券收益为2371万元,投资规模比较合理。

此外还有证券投资基金,这是一种间接进入市场的模式。社保基金可以通过购买基金份额,或委托专营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代为管理基金资产。社保基金入市资金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管理,使受托基金公司受到来自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更为严格的监督,投资过程的严格监督以及投资信息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高透明度都使得基金公司在投资运营期间必须遵循更加专业化的原则,提高对行情把握和个股选择的准确度,完善市场风险防范手段,提高应对市场突变情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拥有大量的专业投资人才,广泛的信息渠道,能及时灵敏的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社保基金的运作效率。

3、海外市场

国内资本市场不可分散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市场盈利率水平比较高,股息收益低;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非常不发达,没有任何避险工具可以使用。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为抵消这些风险,社保基金必须在系统之外的投资领域获得更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投资机会,来弥补本地市场的不足。因此,社保基金可以考虑投资到海外,因为海外有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丰富多样的投资品种,健全的对冲机制,这些条件均是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必要组成条件。除了海外的资本市场以外,投资不动产业是分散风险的一种选择,不过对具体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可以委托海外投资机构代为管理或是通过海外专业投资咨询机构的帮助做出选择。

4、不动产市场及产业市场

从投资组合理论及分散风险的角度分析,社保基金入市不一定要局限于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选择也不一定要局限于金融工具。当我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许会把风险集中过来,因而根据经验设想,是否能把社保基金的投资扩展到一些未涉及却具有可行性的市场,如房地产市场、企业的大型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型工程项目以及金融租赁等,甚至是目前觉得不可行却具有潜在可能性的市场,这样使得社保基金的巨额资金既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又能促进另一些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高开发时期,如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有效的法规及管理摒弃那些失败的做法,对于消除我国房地产的泡沫,提高房地产发展质量都大有裨益。同时也不失为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一种选择。另外,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长期高速的发展时期,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社保基金可以将资金投入到产业领域,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或金融租赁从而实现资产增值,同时可以将这部分投资证券化以实现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这些都是丰富社保基金投资品种的选择。

社保基金的投资不仅可以延伸到创业投资领域,还可以适时地进入教育领域。虽然我国的教育仍然是事业性质而非产业化,但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份额极小,绝对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方面,仅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无法满足众多高校、广大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的。因此,教育资金的来源需要多领域多渠道的支持。社保基金拥有长期的资金,追求长期的保值增值,从这一点看投资教育完全符合要求。教育市场有着稳定收入来源,而且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值潜力是巨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社保基金投资教育将使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使得社会保障带来的受益面覆盖更广。据此,为了保持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性,可以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设想,创造一种叫做“教育投资券”的金融工具,使其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这样,在证券市场既多了一种投资工具,投资者又多了一种投资选择,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得到的有力的资金支持而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万解秋,贝政新,黄晓平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高雅(1982-)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及法规

篇3

【关键词】养老基金;投资运转;保值增值

0 引言

据《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为11110亿元,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82.79%;财政补助为1954亿元,占14.56%;利息收入274亿元,占2.04%,其他收入81亿元,占0.60%。报告指出,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太低,意味着在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方面存在问题。养老金改革,任重而道远。并且,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发展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养老基金是否会随着通过膨胀等因素贬值,如何使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获得更好的收益,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我国养老基金运转现状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比较短,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诸多矛盾还未得到解决,我国养老基金的运转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

1.1我国养老基金累计金额庞大,基金收支形势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272亿元。到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万亿元,而再往前的2010年底,结存为1.53万亿元。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的十余年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这一数字给我国的养老金现有的运营机制敲响了警钟。(表1)

1.2基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养老基金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的是由劳动部门统一正交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保制度伊始,负责征收养老费的只有社保部门一家。此外,我国养老基金长期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由市县以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分地区管理,导致基金难以在较大范围内有效使用。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基本养老制度面临二次改革。

1.3养老基金投资单一,收益率低下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对投资与银行存款和国债、企业债、金融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进行了限制,投资范围过窄,可用于投资的产品过于单一,养老基金大部分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造成养老基金收益率较低,养老基金账户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抵御不了通过膨胀的影响,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重大流失。考虑通货膨胀率及工资率上涨的因素,养老基金实际存在贬值风险。长此以往,势必会动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2 我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基数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以及人口老龄化之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并且过窄的投资渠道,在养老金收益率低,又面临通胀风险,甚至可能出现贬值的情况下,如何保值增值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国养老基金运转现状提出一下对策:

2.1扩大养老基金投资渠道,加强国内养老基金投资多元化和市场化

改革社保基金投资体制,使养老基金入市,加强国内养老基金投资多元化和市场化。我国一直严格限制养老基金投资,投资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存入银行只能保证其名义安全,而不能保证其实际安全。养老基金投资应不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还可以将养老金投入到垄断企业中获得投资收益,比如中国移动、中石化、银行业等等,每年的收益不仅稳定而且丰厚。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是“养命钱”,所以,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应该遵循“稳健、审慎”的原则。

2.2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丰富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对现有的基金等投资工具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和完善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以便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各种投资组合,规避投资风险,创造最大的投资收益,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要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应该扩大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形成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比例小,企业年金占比大的养老金保障稳定结构。

2.3建立养老基金投资与运营的监管体制

建立养老保险积累基金投资管理体制,这既包括机构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机制的内容,也包括融入资本市场的内容。确保养老保险积累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不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所有从事基金投资运营机构的重要职责,这就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坚.我国社保基金运转状况及其保值增值问题探讨.[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3

[2]路爱峰,崔玉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现状及风险来源分析[J].金融经济.2009(09)15-16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

篇4

【关键词】 养老基金; 投资运营; 风险管控; 信息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046-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养老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社保制度转型、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延长等因素,养老基金未来面临一定的支付危机。如何管理和运营好养老基金,并使其保值增值,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预测到2033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25.4%;2050年将上升到1/3,接近发达国家。面对30多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收支会有较大缺口,尽快推出养老金整体投资运营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在目前管理运营体系下,我国养老金年均收益率不到2%。2001—2011年,我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此间损失约6 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金多以存款甚至是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未来养老金投资还需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

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 94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财政专户存款,高达20 170亿元;协议存款1 058亿元;债券投资仅为196亿元,委托投资运营918亿元。

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及缺陷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为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及投资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而从我国现阶段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来看,主要还是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其他投资方式因其安全性、收益性、社会性和流动性,相关部门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加以约束限制。

存入商业银行的养老基金,大部分为活期存款,按活期利率计息,即使完全按照优惠利率计息,收益率也非常有限。购买国债,虽然安全性较强、收益相对高,但利率是事先确定的,在市场利率变动时,或许发生损失,在没有保值补贴的情况下,收益性也较差。另外,购买国债还要受发行时间限制。很显然,将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仅局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并不是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

三、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决策

预计“十二五”时期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长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增加到16.0%,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如何负担成本转嫁、有效地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就成为异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财政专户存款为主,还有另外一部分购买国债。还包括股票、证券基金、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养老保险累计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但是,在过去的11年里,我国年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据此测算,损失约为6 000亿元。养老金改革,任重而道远。政策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投资范围,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因此,需要提前筹划建立稳定、可靠、多层次的养老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拓展投资运营范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世界上允许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国家,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贷款、实体和海外投资等领域,一些国家经投资运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2011年部分国家养老资产的配置比重明细表(如表1)。

目前,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除继续保留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购买企业债券。第二是委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第三是投资基金产品。鉴于投资基金“专家理财、分散投资”的特点,可以进行适量的投资。但基金产品投资必须对该产品的投资目标、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选股原则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的诚信和业绩进行考察,并评估其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是否相符。第四是投资于实业领域。从近期来看,银行存款和国债将是养老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应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资不应高于30%;企业债券和实业投资比例都不宜过高,不应高于10%。

一般来说,能源、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行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小、发展前景好。因此,当养老基金积累到较大规模时,将一部分养老基金以入股形式投资于国家基础建设事业,取得收益后,按股份提取红利。进行这种长期投资,既解决国家基础建设资金缺口,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养老基金运用效益,是养老基金一种较为理想的运营方式。而养老金的特殊性质能够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因为其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例如,英国和日本的两大养老基金于日前宣布:各自“试水”能源产业的交易。其中,英国养老保障基金(PPF)计划接管英国最大煤炭生产商英国煤炭(UK Coal),日本养老基金协会(JPFA)则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政雇员退休基金(Omers)联手购买美国燃气电厂。业内普遍认为,国家大型养老基金涉足能源或将成为全球未来新趋势,标志着以养老基金为首的更多公共基金打算跳出传统领域,寻求多元化投资发展。

2.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为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做好服务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应抓住机遇让全国社保基金做强做大。一是未来应将国有资产划拨提上日程。“这个特殊的融资渠道已经讨论很多年,应尽快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二是扩大地方基础养老金委托运营的试点范围,按照广东的模式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三是做实个人账户资金可以尽快实行委托投资。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保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良好的1级市场有利于相关金融产品的发行,保证投资者认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较强的2级市场可以为投资者转让相关产品提供便利的渠道。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监管层也需要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强化保护投资者机制;同时还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为养老金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好、更成熟的平台,创造更加公平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

3.培育专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要加快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养老金入市不仅需要成熟的市场,也需要一批有经验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队伍。2011年底,我国股市内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境外专业机构只有1%。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达70%左右。可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对于实现我国资本市场与养老金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4.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各国对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取决于它在养老金体系中的地位。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计划往往是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以美国为例,2010年底401(K)资金规模达到3.1万亿美元,占美国养老金总资产3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而我国2011年底企业年金累计结余3 570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养老金总资产的10%左右,占当年GDP比重不到1%。企业年金计划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但是近年来发展滞后、缓慢。从国外实践来看,税收优惠是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有必要明确和完善相关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使其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5.加强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检查

大力提高常规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在完善养老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机制。通过国家立法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建设。不仅对基金日常收支管理进行监督,而且还要监管各项基金投资运营流程,及时查处投资运营中违规行为,维护基金安全和完整。

6.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信息平台,保证养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养老信息化是整个养老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它能够对养老基金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强化养老基金监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监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

大力发展信息化支撑网络。通过养老信息平台可以定期收集、核对基金监管数据,对养老基金的征收和利用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基金监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预防、化解潜在的危机。同时,在“十二五”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总框架中的业务支撑标准中也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建立作为核心标准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养老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绝重复支出养老基金、非法套取养老基金等现象,保证养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综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发生的,且呈现加速增长之势。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了未来养老支出的压力,要化解老龄社会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必须加强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高峰积累足够的支付资金,以实现我国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1-4.

[2] 韩丽.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21):65-67.

[3] Andreev, A., and Kanto, A.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estimation using non-integer degrees of freedom of Student’s t-distribution, forthcoming, Journal of Risk[Z].2004.

[4] 刘佳.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王勇.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泰勒规则的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史玉然,等.据现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及产生根源[J].新财经(理论版),2011(1):78-78.

篇5

论文摘要: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 发展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效可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带来更大的收益。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其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保险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会性,是社会的“安全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社保基金的监管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7年,为了改变基金管理的混乱状况,国务院决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年,国务院在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时,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计划经过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专门监督、内部控制、 法律 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各部门配合共同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据国家审计署的对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 企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审计结果。审计的3项保险基金2006年收入3128.46亿元、支出2203.14亿元,分别占全国当年基金收支总额的50.7%、46.5%。截至2006年底,3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918亿元。审计结果表明,3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良好,但部分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共发现违规资金71亿元,包括扩大3项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用于弥补“补充医保基金”及借给企业等;用于委托 金融 机构贷款、对外投资;用于购建办公房及弥补行政经费等。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但是,牵动大量人力、付出高昂行政成本组织了这些检查和审计,可一些严重违规和犯罪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国际比较研究

(一)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简介

1、美国。美国实施的是审慎性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在美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参保是强制的。最主要的社会保险项目是老年、遗属和伤残保险,同时有雇员补偿、失业保险、暂时伤残保险、铁路雇员退休计划等。美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向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适当的经济保障。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美国政府强调“事前监管”以杜绝资金被挪用的危险。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的各个账户开设在财政部内并由财政部专项管理,征缴的款项相应存入各个基金。

2、德国。德国堪称高度发达的福利型国家,它的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以保险形式体现,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公民。德国社会保险共有5大分支: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的3大支柱。德国包括医疗、意外伤害和养老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险机构实行法律上的独立自我管理,并且由保险金的缴纳者,即投保人和雇主共同参与决策。养老保险是德国最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德国养老金不用于投资,而是由专门德国养老金保险机构来管理,全民参与监督。

3、智利。智利模式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将个人工资的10%存入个人账户并进行积累,交由私营机构进行投资管理,最终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储蓄及增值收益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保险费完全由个人承担,雇主不承担缴费义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完全由个人缴费,实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由私人机构进行管理,参保职工根据自己的原则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建立法定的资本积累账户。智利模式中政府实行间接式的监管,通过法律法规对公司进入和退出市场、投资项目和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监控,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4、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几乎没有社会福利的国家,他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意义上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基础,强制储蓄,集中管理,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由政府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管制。雇员和雇主每月按雇员工资一定的比例缴费。国家通过中央公积金局依法对基金实施管理,中央公积金局既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

(二)四国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较

1、从法制体系上看,各国社会保险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例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现今已在社会保险的5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完整的法律和条例。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由联邦政府制定,州政府在不违背联邦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本州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条例。

2、从资金筹集方面看,都是多渠道筹资,筹资形式主要有税收和缴费两种。目前世界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社保基金的来源都是多渠道,有劳动者个人、企业雇主、基金营运增值、社会捐赠、政府预算补贴等等。其中约有60%的国家采取社会保障税的筹资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使资金筹集从形式上更具法律强制性,同时社会保障收支成为政府预算的直接组成部分。

3、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方面,有由政府行政机关运作、事业单位运作和面向市场运作3种不同的方式。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和失业保险税全部记入财政信托基金账户。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管理外,德国的社会保险都是划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以及险种分别独立管理的。智利的 经济 改革创造了单一资金来源的、私人管理的退休金制度。政府对私人养老金市场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 法律 、法令和退休养老基金管理局,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运作,全部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内部设有会员服务部、雇主服务部、人事部、内部审计部等。公积金局由劳工部管辖,内设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重要的政策制定。比较重大的计划制定,要经劳工部。

三、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参与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要是基金筹集的监管,基金营运的监管和基金给付的监管。由于社会保险金市场上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就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安全营运、基金保值增值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政府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应当承担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和监管模式,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还很窄,经济发达程度还不够高,国民的参保意识不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得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又不会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要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具体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应当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运用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金社会的正常 发展 提供稳定机制。

再次,政府应当制定各种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架构,严格规范社会保险的建立、运行和监管。

最后,政府应当尽可能的为社会保险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和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便于社会保险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构架

社会保险基金整个监督体系可分为基金日常管理监督子系统、基金营运监督子系统和基金监督法制体系3个部分。基金管理监督系统社会保险基金日常管理是经常的、大量的,是社会保险制度整体运作的基本链条,是社保基金监督体系中最基本、最宽广的组成部分。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的目的是要保障基金的效益性,通过实现效益性而达到保值、增值之目的。对基金营运进行监督就是为确保这一目的实现而采取的手段。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是基金管理监督与营运监督得以顺利实行的法律保证,是基金监督体系的法律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监督法制体系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这3个系统侧重点不同,基金管理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其目的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和按时足额支付。基金营运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各环节进行监督,依照低风险原则、适度高回报原则、流动性原则、最优投资组合原则,审慎投资营运,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通过实现效益回报而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基金监督法制体系为前2者得以落实的依据,是其操作的法律准绳。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险的目标模式应该逐步走向全民保障,其服务形式应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在管理上追求体制的高效、合理、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因此就要做到不能政出多门;保障类别和水准合理,费用支出在国家、单位、个人的承受能力以内;尽可能降低行政机构、经济波动和少数人的个人行为对社会保险体系正常运行的影响;社会保险体制不仅不能拉经济发展的后腿,不能影响国家 政治 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通过积累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分不开,不仅使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收益和投资回报,而且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管理不善的问题经常发生。因此,应该将监督和经营分开,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但是,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地被有效使用,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督制度。

首先,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体系依据。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还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将分散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只能、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

其次,管理机构不参与各种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为了使得监管体系本身具有更强的制约机制,还应该考虑建立和发展其他的监督机构。

最后,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重点应该集中于 金融 和财务方面。为了防止营私舞弊的行为,应该将财务公开化,并且进行绩效评估和严格的处罚制度。

总之,要坚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就要加强基础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挥霍浪费。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广大人民收益,更好地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公路交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43-04

随着投资体制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国内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公路交通业借鉴国际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结合国内实际,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形式,积极发展公路建设事业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业投资,也称风险投资,是一种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投资主体所关注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类型;另一类是产业投资机构一直密切关注的传统产业投资,其投资对象是风险性小、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本文所关注的是后一类。下面就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一)政策支持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人民币的私募股权投资已拉开帷幕,在政策上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注册门槛,注册资金可分批到位,放宽了原定公司对外投资额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定,修改了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入股不超过20%的规定,为基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资金支持

1.银行资金相对过剩,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主要表现为:1995年以后,银行存贷款关系从原先的贷差转向存差,存差数额从1995年的3000多亿元快速增加到2005年底的9万多亿元,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01%。

2.保险公司资金充裕。从近3年的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表可以看出,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增长率和保险公司总资产增长率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截止到2008年2月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96万亿元。如此之大的巨额资金,按保险公司营业收入一定的百分比来对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必将能够推动公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3.养老、社保基金。我国的养老基金主要包含3个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00年,国家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筹集的专项基金,是养老金中最重要的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近500亿元,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有近1000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到2010年会积累1万亿元的企业年金,到2030年可能有10万亿元,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金融资产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他两个养老金品种,养老金的金融资产总量是十分可观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金融资产孕育着庞大而稳定的资金托管市场。

可以说当前国内人民币市场资金充裕,不论是银行资金,还是社会居民储蓄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养老金,存量资金庞大,但均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市场上庞大的资金存量时刻在找寻稳定的、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4.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也是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筹资对象。在机构投资者当中,国家开发银行具有筹资能力强、贷款期限长、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公路的支持,为公路建设和技术装备现代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并在降低公路融资成本、加快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根据新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直接发起、设立、管理各种投资基金。设立和运作产业投资基金也是信托公司有别于银行、证券公司的专有权力及资金集聚与运作的依托。发挥信托投资公司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理想结合点的优势,信托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在有效扩大公司管理资产的同时,使公司能获取稳定丰厚的收益。

(三)收益支持

收费公路主要是高等级公路,一般是高速公路和国道。高等级公路具有竞争上的垄断性、收益上的规模递增和稳定性等特点。竞争上的垄断性是指高等级公路技术指标高、配套设施多、服务功能齐全,投入建设资产巨大。因此,在同一交通通道内,一般很少有同类项目或一般公路项目与之竞争;高等级公路随着车道规模的增加,其通行能力加倍增加,这就意味着收取的车辆通行费也会成倍的增加;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一般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因此,呈现出收益上的相对稳定性及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

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类:契约型、有限合伙型和公司型。这三类组织模式各具特点、各有利弊,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究竟选择哪一种组织模式,必须考虑两个因素:(1)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还处于试验阶段,只有个别试点。所选取的组织模式必须有利于尽快筹集到投资者的资本,至于降低运作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应该在产业基金成立以后再不断完善。(2)不论选取哪种组织模式,一方面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设立,但是决不能囿于这些制度框架之内,必须结合公路投融资的具体特点和政策环境进行必要的创新。

为了尽快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筹到资金,公路产业投资基金应选择契约型的组织模式进行设立。理由如下:

1.公路项目投资的规模很大,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投资实力,保险公司、社保公司、政策性银行等参与投入。公路投资又具有投资期限长的特点,因此必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只有对投资者利益做到切实保护,才能不断吸取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为公路稳定供应资本的作用。契约型投资基金是在严格遵循信托法理的基础上形成和运作的,而信托法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规定了信托财产的相对独立性,即独立于信托人及受托人本身所有的财产,与后者本身的债权债务没有关系。基金组织的信托人万一经营不善,因契约型的信托资产完全归受托人所有而使得受托人的债权人无权染指信托财产,也就使作为信托人的基金投资者利益能够切切实实得到法律保护。

2.契约型基金相对于公司型基金而言,设立、运作、退出都比较简单。公司型基金的设立必须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程序比较复杂,募集资金、发售股权一般要委托承销商或经销商办理,投资者办理股票移交手续后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型基金的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以股息的形式获取投资收益;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是信托契约中的委托人,通过购买受益凭证获取投资收益,原则上不参与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3.虽然采取契约型的组织制度,但是决不能囿于这种制度,必须进行创新,以克服契约型基金组织制度的弊端。基金的管理层面上,公路产业基金要引入公司型的模式,选择部分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应该主动邀请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充分保证他们的项目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就降低了集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的基金管理人发生败德行为的概率。让他们拥有知情权,加强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以期在做基金投资决策时能有一定的发言权,维护持有人利益。

三、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交易方式

产业投资基金按照交易方式是否可赎回,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型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总额及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在发行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存续期内,基金的资本总额及发行份数都保持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而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的资本总额或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可以随时变动,既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基金单位或赎回基金单位,是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

基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征,结合公路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应实行封闭式基金方式。理由如下:

1.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尚处于初创阶段。在一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中,封闭型基金出现往往早于开放型基金,这已为各国基金发展历史所证实。在投资基金初创阶段,人们总是希望基金运作更具稳定性,加上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封闭型基金容易被人接受。

2.采用封闭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是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因此要求投资者拥有长期投资理念和较强的风险鉴别、承受能力。因此,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政策性银行、机构投资者等,而公众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3.公路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而且投资周期比较长。封闭式投资基金更便于进行长期投资。开放型基金可以随时追加资本,这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益,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和参与大额投资,提高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但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型基金的管理公司必须承担赎回义务,因此需要保留相当比例的流动性资产和现金,以应付基金随时赎回。这样开放型基金的资本额不能100%的用于投资,特别是不能将其大部分资产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基金投资的长期绩效。封闭型基金相对来说在经营上比较稳定,其资产可全部用于投资,有利于取得长期投资回报。

四、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在公路交通产业基金的退出方式上,可供参考的有4种:首次公开发行(也叫公开上市)、出售股权、回购和清算。这4种退出方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何种退出方式需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进行投资前必须对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经营周期进行分析,以便选择合理的投资退出方式,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1.在投资决策时尽可能选择有上市前景的项目和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基金的专家管理,扶植和辅导所投资项目与企业尽快上市,以便基金能够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所持有的股份。

2.积极培育战略投资者,以便基金能够将所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其他战略家持有。

3.在投资前与所投资项目签订回购协议不失为一条较为现实的基金退出投资之路。考虑到公路项目目前主要是缺乏资本金,但一旦有了资本金,就能够从银行贷款,项目建设就有了资金保障,而且项目建成后通常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

4.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投资退出。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zation),是指基于已建成项目所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以向机构或社会公众发行证券的方式募集资金;用所募集的资金购买已建成项目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权的一种新型项目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符合公路网建设投资的自身特点。公路网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费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保证了其经营期间现金收入流相对稳定。而ABS融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公路投融资领域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项目融资,通常并不涉及项目原始权益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仅仅涉及收益权。为了确保收益成为一个真实的交易,通常必须建立一个临时的特别目标媒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来进行实际运作。基金所投资项目一旦实行资产证券化,即可以获得与出售资产收益权相应的现金收入。尽管基金所投资项目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并未出让所有权,但基金作为所投资项目的原始收益人之一,此时正好可以通过向其他原始权益人出让所有权的方式,完全退出所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松涛.对设立交通产业基金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7,(4).

[2] 刘喜波、陈建军.关于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J].交通财会,2002,(7).

[3] 陆凤莲、殷红.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分析[J].中国统计,2007,(8).

篇7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提前退休、冒领保险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少缴漏缴、欠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险基金的升值等问题。可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力度;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升值。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特别是严防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更加保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有关问题

养老保险事业虽取得重大进展,但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因素不少,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认为,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管理和征收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根据现有的养老金计算办法,无论缴费年限长短,其基础养老金都是一样的,因此有些参保人员在自身条件不符合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还是千方百计地提前退休。这样做,一方面缩短了这些职工的缴费年限,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另一方面,提前了这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增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

2、起“死”回“生”冒领保险金。在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过程中,由于有不少退休人频繁更换居住场所,管理部门对他们的生存状况难以掌握,因此在养老金的发放过程中,有些实际已经死亡的退休人员,其亲属仍在冒名顶替死者领取养老金,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无谓流失。

3、确定和调整养老保险待遇的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在为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或调整养老金时,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待遇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退休人员的年龄、工龄等基础信息的确认标准也存在着差异,导致退休金核算的不准确。

4、重复享受养老待遇。由于养老保险是由各统筹地区分别征收、支付和管理的,而个人账户基金转移手续繁琐,这就造成部分跨地区调动的人员可在两个统筹地区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当在两个统筹地区参保均15年以上时,就可在两地同时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造成了养老基金的流失。

(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但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是,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为17%。这显然谈不上广泛。

2、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便以种种理由来降低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或剥夺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这样不仅严重侵害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3、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比例和时间问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起始时间和比例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多少。而企业整体参保时间有早有晚,缴纳比例又有高有低,这将影响部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养老保险的和谐与公平。

4、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缴问题。产生欠缴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不积极、不主动;二是部分事业单位经费紧张或企业效益不佳,无力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三是社会保险机构执行力度不到位。欠缴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影响退休金的正常发放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三)、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既是参保人员的“血汗钱”,更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国务院明确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而最近一段时间,社保基金大案迭起。先是上海社保基金弊案,紧接着浙江又爆社保大案,涉资数亿。所有这些,都说明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养老保险基金的升值问题。要想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参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持久地维持养老金的支付承诺,就必须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率,实现其持续的保值增值。而保险基金靠什么去保值增值,又迫切需要研究。

二、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的问题来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和考核机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对基金的运行实现全过程的监管。二是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专司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工作。只有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针对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

2、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不能对缴费单位采取查封银行帐户、拍卖资产等强制措施,社会保险费征缴也缺乏法律手段。国家应尽早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

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退休人员登记卡制度,将每名退休人员都纳入到街道保障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去。通过这些机构社会化、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也能杜绝养老保险金的冒领、重发和漏发。

4、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

一是做到养老保险基金的足额、及时征收。对于故意拖延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决不姑息,坚决加收滞纳金。二是核准缴费信息,从基础工作入手,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应收尽收。当前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非公有经济延伸,有效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5、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尽快完善省级养老保险的信息化系统。二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职能。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水平。

6、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

制定标准统一、信息准确、制度严密的退休审批程序,在办理过程中,增加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疏通信息交流渠道,确保退休审批的公平、公共。退休金调整的水平,要根据工资增长、物价、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以当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7、社会保险靠社会,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篇8

关键词:投资组合理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分散化投资思想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0-0016-03

在投资决策中,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说,投资者永远追求的目标是高收益低风险,现资组合理论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心理,奠定了分散化投资的思想。下面就现资组合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952年,Markowitz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奠定了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标志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证明了分散投资的优点,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譬如该模型要求之一为证券的收益率必须服从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再用方差来衡量投资风险,然而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这一条件一般都不会满足。此外,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对求解大规模投资组合的情形计算量很大。虽有缺点,但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的问世,使现代经济学获得飞速发展,他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夏普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发现,在一般经济均衡的框架下,我们假定所有投资者以均值方差效应函数为判决条件来进行投资决策,从而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这体现了现资组合理论的主要思想,即投资者的效用是关于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双方的一个函数,对于一个理性投资者承担一定风险范围内追求最大的收益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保证一定收益率下的情况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他的文章主要是指1952年、1956年、1959年的三篇,奠定了现资组合理论的基础。

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是在建立在完美的市场假设条件上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模型要复杂的多,要考虑更多更为广泛的因素。因此,很多专家学者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该投资组合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范围。他们的研究角度大致分为:简化模型数据量和计算量方面,或者利用不同风险度量标准方面,或者模型算法的改进方面,或者模型的稳健性方面等。

Markowitz教授虽然在理论上系统的科学地阐明了组合投资如何分散风险的重要机制,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证券组合的参数的确定需要面临大量繁重和复杂的计算,这会使得投资者认为非常繁琐而深感困惑。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在1963年,William Sharpe发表了题为《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一文,提出了一个单指数模型,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该模型在牺牲了一定的精确性的同时,大大简化了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使得在大型证券组合应用中的计算大大减小,从而提高了投资组合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用应用价值。然而这只是单指数模型的一个优点。更重要的是,单指数模型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奠定了基础。现资组合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多种证券的持有,看作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和度量,然后把投资组合的风险分解为两部分: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多种类型的证券以达到分散非系统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进一步说明如何为证券估值和定价,也不能说明投资组合期望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现资组合理论的创立标志着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诞生。1964、1965年,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ohnMossin,这三位专家分别独立研究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从而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CAPM自从被夏普提出以来,已经被应用于各种投资决策,例如CAPM的B已经被应用于度量各种风险证券或者风险证券组合的系统风险。然而,遗憾的是CAPM是一个单因子模型,并且还严格要求公共因子为有效的均衡市场组合的收益率。鉴于这一点无法检验,罗斯提出了一个多因素模型,它可以取代单因子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模型被我们称为套利定价理论(APT),分析和探讨风险资产的收益发生过程。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完全竞争和有效资本市场。

Samuelson和Fama于1965年在随机行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出发点对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资本市场,其资本价格的运动过程现在可以用一个过程来描述,并且它给出了严格的资产价格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框架,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如何根据外界消息来进行调整提供了机制。该理论成功的开拓了利用统计学方法,并利用实证进一步检验信息是如何被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的一种新途径。

在绩效比较方面,Black和Jones(1987)专家利用模拟法比较三种策略,包括保护性卖权、CPPI和买入持有,通过模拟结果得到保护性卖权与CPPI策略都会发挥保险效果,他们之间相互不同的是,保护性卖权是由期权公式得到的,操作方式比较困难,并且具有时间的限制,所以一般而言,当市场缓步上升的情况,那么我们就采用SPO策略;另一方面,当市场是属于大幅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况,那么我们采用CPPI的保险策略。

在交易成本方面,Zhu和Kavee(1988)利用模拟法,并取资产价值的平均数、变异数、最小值、二十五分位、七十五分位等等多个统计量,通过比较复制性卖权和固定比例策略保险的有效性,再考虑到相关成本,能够估计处标准差,并且分别以高估与低估的方式比较他们的绩效与要保误差。

Garcia和Gould(1987)两位专家采用了在19631983年间的S&P500收盘价的数据,利用平均机会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超额报酬这三个成本,对保险策略之绩效经行了对比分析。经过实例分析,作者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如果存在考虑交易成本,那么不论要保额度高低,平均绩效均不如买入持有策略,都会产生机会成本; (2)若没有交易成本的存在,那么保险策略的绩效会明显优于买入持有策略,也就是说有超额报酬产生;(3)投资组合保险在空头时期,可以发挥作用,但在股市为多头时,绩效不如买入持有策略。

Shyng等人提出了一种索引选择技术。这是一种基于粗糙集的紧缩的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分析,消除冗余数据。从而能够让决策者得到一个相对约简的数据,帮助了投资者对决策的选择机制。作者的主要贡献是把粗糙集技术引入到投资组合之中。

Xiang Li 等人以多种智能算法为出发点,通过算法的融合,来解决模糊收益的问题。该模型能够解决非线性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Zhongfeng Qin等人(2009)利用模糊交叉熵作为衡量投资风险的度量,文中采用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WeiChen和Wei Guo Zhang(2010)用改进的PSO算法来解决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投资组合问题,并给出了实例分析。

Alexei A,Gaivoronski等人(2005)研究了最优投资组合及其动态的基准追踪问题。由于投资组合随着时间的改变,每次都需要进行计算,因此时间冗余度非常大。该作者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Markowitz的组合投资思想被投资者广泛接受,但其理论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运用中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我国大量学者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理论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对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兴起是在1990年马柯维茨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黄小原和田澎是国内较早见到对投资组合决策进行研究的学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前十年(2000年前),组合投资理论基本处于引进阶段,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少, 1999年开始逐步采用现资组合方法进行证券投资。对于现资组合在我国的可行性,有的学者认为可行,有的认为不可行。施东晖(1996)认为“上海股市的投资总风险中,系统风险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各股票的价格行为也呈现出强烈的同向波动性,上海股市的这两个特征使得通过组合多元化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极其有限”。李善民、徐沛(2000)认为: “深圳市场的投资总风险中,系统风险已经下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给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提供了可行性”。对可行性的研究学者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几个:

王正方,赵文明,倪德娟的“投资组合与模糊规划模型” (1999),讨论了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问题,用偏好系数加权法把双目标优化问题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结果,同时用模糊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并比较。

曾建华,汪寿阳的“一个基于模糊决策理论的投资组合模型” (2003),对清晰和模糊两种情况下的组合投资模型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求解方法。文中模型以绝对偏差和代替方差,假定交易费用函数为V型函数,给出了将目标函数中含有非线性项或含有非线性约束的优化模型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简便方法,不仅大大地简化了模型的计算,更重要的是使得在线解决大型组合投资问题成为可能。投资者的主观意见反映在模糊情况的组合投资模型之中。

张琳的“模糊线性规划在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2002),建立并且最小化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和投资收益最大化模糊线性规划模型,试图优化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给出相应的应用实例。

许若宁、李楚霖的“收益率为模糊数的投资组合问题的讨论” (2002)从模糊性的角度考虑选择风险资产投资组合问题,对于收益率为模糊数的情形,在每一置信水平上,以偏离中心值的程度作为风险的度量,当预期收益率给定时,证明最小风险选择组合的存在性并得到其最优解。

黄文华、王仁明于2006年提出了全系数模糊证券投资组合模型,利用模糊数来描述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损失率并讨论了利用模糊约束满意度将模型转化为普通规划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丕谔,杨灿于2006年借助熵理论对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进行改进。

施建刚等人在2005年把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推广到房地产投资上,并提出了两个模型:“收益方差模型”和“收益-B值模型”,文中结合了房地产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实例分析。同年,郭秋麟,米石云,谢红兵等又把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推广到石油的勘探上。

由于马柯维茨投资组合模型是静态的,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实时变化,因此,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有着参考。而实际上,投资者往往会看多个投资时期的数据,以便参考。因此,组合投资的模型需要加入动态项。刘海龙和和樊治平(2000)把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成功的引入了最优组合投资的动态问题。李楚霖和杨明(2000)研究了多期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的性质。这些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现资组合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现资组合理论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应用于实际的较少,它仍然是比较年轻的学科,需要更多学者关注,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方法。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没有卖空机制,在引进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时,切莫生搬硬套,要将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体系,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2rrY M Ma~owitz,Portfolio se~cdonU],Joumd of Hnance, 1952,7(1)

[2]万伦来,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黄小原,田澎 证券组合管理问题决策凹 系统工程理论方 法应用,1992,l(1)

[3]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m,经济研究,1996,

(10)

篇9

论文摘要: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差距很大。在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的条件下,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上采用的普惠制养老金制度,覆盖绝大多数国民,在我国有一定的可行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壁垒,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大部分农民还被拒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特别是农村1亿多老年人口由于没有固定的养老收人和医疗保障,其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比城市老年人更大、更严重。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农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主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分享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成果的权利。尤其当他们处于年老、疾病、残疾等不利地位时,国家应为他们提供物质帮助,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的收人增长幅度与城镇居民逐步拉大,尤其是近年来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不仅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同一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村居民,收人水平的差距也很明显。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地区收人分配的差距,从制度上消除极端贫困现象,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6%,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测算,中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到2005年底,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6222万人,占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1.94%。而农村老人中约有90%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世代以土地为中心。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0.8亩的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求。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家庭养老保障不断弱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小型化家庭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年轻夫妇的养老负担也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跨地区打工或转移城镇,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歧祝,应有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能够送给家乡老人的养老生活费也是有限的。

二、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至2005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1900个县(市、区、旗)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约310多万人民币,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到养老金。但从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覆盖情况看,至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覆盖范围小。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中应保未保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些人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既无力投保,又无人给予补贴、补助,是真正面临养老难题的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66%和55%,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2%。虽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了新型农保试点,但尚未在全国推开。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基金管理不规范。从管理体制看,农村社保基金存在着“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后,全国多数省区直辖市将农保管理的职能划人劳动保障部门,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保基金交接问题上,多数地县和乡镇存在劳动保障部门没有接、民政部门不好管的情况。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农保管理体制至今没有理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基金管理看,还存在着基金增值无保证的问题。全国清理整顿农保后,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人财政预算,使得挪用农保基金发工资的事情相当普遍。

三是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保障水平低。银行利率高低是农保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农保制度建立之初,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银行高利率运营的高收益,基金基本能够实现保值增值。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形势的变化,银行存款利率已大大低于基金所需补充的增值的利率,基金失去增值之源。再加上通货膨胀使养老金实际购买力降低,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受挫,许多农民要求退出农保基金。

此外,若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按照1992年12.8%的利率计算,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每月4.7元的养老金,15年后每月才能领取9.9元。银行存款利率下调至2.25后,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能领取1.5元,15年后每月才可以领取3.3元,保障水平很低,致使很多参加农保的农民在年龄达到60岁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不能按以前规定的承诺兑现。一些地方的村民反映,当地发放养老金的数额只有当初承诺数额的60%-70%。

四是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二元“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人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人很少。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保险费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农民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交纳,国家并无责任。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一个劳动者的权利,其目的就在于使每一个劳动者在失业、退休、生病及丧失劳动力后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其目标是建立和实现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是实施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和出资主体。要使全体公民都能充分享受社会保障的好处,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障方式,并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加以完善。 (一)建立普惠制养老金制度的设想

普惠制养老金制度的一般定义是:只要是该国农民从事农业劳动达到一定年限,一旦退休就有权利享受养老保障金。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在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国际上采用普惠制养老金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美。2000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基本实现了100%覆盖率,南非的保障面达到88%。同时,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对于降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人国家的贫困率也发挥了良好作用。实施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的赤贫率分别降低了67.1%,95.5%,21.4%和69%,贫困率分别降低了30.8% , 29.2% , 24.3%和18.7%。分析可见,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居民收人水平较低,通过采取普惠制养老金制度使得绝大多数国民共享到制度的保障。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思考。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新尝试。对于我国农村实行普惠制养老金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认为,凡是65岁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无论其就业历史和收人状况,均可获得以国家财政为基础的、按月领取的有保障的养老金。对于养老金标准,董克用认为,考虑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的较大区域差别,如果按每人每年东部地区1500元、中部地区900元、西部地区70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按照东部60%、中部75%、西部90%补贴,中央财政需为此支出约480亿元。2007年全国财政收人已达5.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财政是有能力推行这一制度的。

(二)完善现行保障体系

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障人数为5374万人,仅有355万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这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而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仍存在着制度性缺陷,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是以立法形式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滞后。因此,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

二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无论是家庭保障还是社会保障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然而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参保率。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

三是强化养老基金监管,提高保值增值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养老基金的监管力度,严防乱用、挪用、贪污等现象发生。对此,可设立由缴纳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三方共同组成的监督机构,形成政府、社会、事业经办单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确保养老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养老基金的运营渠道,提高保值增值能力。要允许养老基金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或国债发行中明确一定的农村养老基金的优惠量。在确保养老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可实行投资制,由专业投资公司负责运营,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篇10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成本形成方式可行性

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人口将急剧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这一变化趋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必然要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必须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一个良好的养老体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是,中国是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使得中国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过程中,在经济上要承受一个十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今天,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新旧制度转轨过渡时期,经济尚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转轨成本的承付问题愈加突出。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制度的有效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一个间紧迫的时期内建立和完善应有养老体系以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一、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问题的形成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现收现付制下,要求每个工作人口必须能够赡养更多的老年人口,这就意味着或年轻的工作者要交纳更多的养老保障税,或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水平要下降。由于税收的增加和老年福利的减少在政治上缺乏可行性,因此,在养老基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只得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体系出路已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经过十余年改革建立起的“统账结合制度”,由于始终没有明确的转轨成本支付安排,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刚性化,形成“空账问题”,养老金给付缺口也不断放大,这将放大日后的养老金财政给付风险。另外,覆盖面低、养老基金制有效运行的相应制度建设等问题尚没得到解决。因此,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仍然暴露在严重的转轨问题之下。

(一)体制覆盖面低

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过渡过程中,养老保障参保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低,年均增长在7%左右,但相对增长并不显著,若考虑到我国的养老保障只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则用参保职工与城镇就业人口比例衡量的覆盖面l0余年间也只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现存养老保障体系仅覆盖面了50%的城镇就业人口。由于就职于国有企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产出比重也随之下降。其结果是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来源的人数的增长远赶不上退休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收缴率的下降,随着统筹范围的扩大,统筹单位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难。近几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基金收缴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已快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养老保障体系的负担依旧日益加重。

(二)空账问题

在统账结合的模式设计之初,考虑到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为了避免新制度启动时企业既要为老职工缴纳养老金,又要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基金的“双重负担”问题,曾设想个人账户中企业缴纳的部分先作为“空账”,通过保持较高的企业缴费率在日后逐步填实。由于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实际情况是不仅个人账户中企业缴纳的部分没有做实,而且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也被挪用发放养老金,甚至过去实行现收现付时略有结余的积累基金也都荡然无存。形成空账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始终没有明确隐性债务的融资来源。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使制度设计时的初衷没有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归根到底还是现收现付的体制

(三)制度运行的低效率

新的基本养老保障计划包括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其管理由各地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尚未走上专业化、市场化轨道,存在着养老基金投资收益过低的问题。目前中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抵支,每年出现的几十亿缺口由中央财政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障的补贴金额达到了两千多亿元。由此可见,目前所完成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转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制度转轨所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二、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的形成

在现收现付制向引入基金制的统账结合混合制转变过渡中,过渡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了极为突出的问题。所有养老保障体系转轨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阻碍——转轨成本消化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要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统账结合”混合制,意味着目前就业人纳的养老金中有一部分要用来建立个人账户而不再用于代际转移,由此必然要产生一个“缺口”。为此,体系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部分养老金。转轨成本也就是转轨所必须支付的隐性养老金债务。

在现时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涉及两类人养老金交纳和给付问题:一类是已退休人员,由于他们以前没有个人账户,未来养老金由谁来支付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另一类是尚未退休但已有相当年份在现收现付制下交纳了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如果今后根据混合制的目标模式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中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过去年份中应该有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如何“充实”。因而,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过程中,转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目前已退休人员在获取社会统筹应得养老金额后不足计发养老金总额的余额养老金;二是目前尚在工作且在现收现付制下已交纳多年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充实以往年轮个人账户所需的金额。

新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之初,设想通过提高缴费率,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来承担因转轨而发生的转轨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现阶段养老金缴费率已属较高水平,再提高费率的余地不大。而且当期应支付的转轨成本很大,仅依靠提高缴费率根本无法解决。其次,因个人账户不得已之下被挪用于弥补当期养老金支付而无法用于获取必要的投资收益,从而进一步累积了养老金的债务。因此,如果今天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养老金未来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体系支付能力可能受到人们怀疑,进而将影响现有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对消化转轨成本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转轨成本就是养老金隐陛债务的显性化,因此,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陛化的速度和落实最终支付转轨成本的资金来源是解决制度转轨成本的切入点。

(一)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速度

通过对制度转轨速度、转轨时间的控制,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从而控制转轨成本的规模,

(1)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比率

在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共存的统账结合体制下,通过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相对比率,缩减个人账户规模,减轻由于制度转轨而带来的支付压力。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支付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考虑,实行这一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并且这种方法在一些拉美、东欧国家养老制度改革中广泛采用。中国06年对个人账户规模由缴费工资ll%下调至8%的调整也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尽管这种政策安排并没有改变养老保障体系总的负债水平和政府总体负债水平,但是可以改变被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从而放慢了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缓解养老保障体制转轨的资金压力。

(2)调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给付水平

在制度转轨成本中,养老金给付支出占据相当部分。因而,减少未来养老金给付是减少隐性债务从而转轨成本的一项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①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由此推迟养老金给付时间和给付时期无疑是减少隐性债务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推迟在职人员退休年龄必须是在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情况下才行之有效,同时还要依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就业目标等相关因素来考虑运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就业水平较低,教育体系的负担也处于较重状态,在短期内要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内以“一刀切”方式推行推迟退休年龄措施缺乏可行性。但尝试在那些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一定替代性的工作单位内,对那些在工作的确需要的员工实行弹性退休制,推迟他们的养老金给付,以减轻养老金给付压力。

②试行名义个人账户。尝试通过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以解决目前难于消化的转轨成本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这种尝试性建议可被认为在现实中的操作缺乏可行性。因为,名义个人账户实际上制是一种确定型(dc模式)现收现付制,其融资方式现收现付,给付方式是待遇确定。这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内在的根源问题,消除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它仅仅是将转轨成本的给付延时缓付,养老金给付压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减轻。个人账户挪用形成空账是体系运行之下的一种不得已行为,并不是体系本身所规定和认同。如果以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形式对“空账”加以认可,其结果将会对“统账结合”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政府的信用和新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产生怀疑,进而使养老保障体系现时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

③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采用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方式来减轻养老金给付压力,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做依托,个人必须有殷实的储蓄做后盾。因为,养老金给付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参加养老保障计划的人员在以养老金维计生活时,其生活水准将下降,而随着他们的年龄增大,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却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他们要承负着数目菲薄的医疗费用和生活开支,在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保障状况下,一个老人在无其他经济保障和福利保障、仅以自己的养老金去承负这些数额巨大的费用支出时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养老保体系的现收现付部分是旨在解决老年时可能产生的贫困,是一种维持生存的基本手段,若希望在退休后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就必须依助于其他形式的储蓄。可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大多数人在其工作期间货币性工资并不高,在维持自身基本生计的同时,还要承负着自己和家人的教育、医疗、住房和长辈生活、医疗费用支出。在教育、医疗改革并不成功,住房支出又是如此巨大。其他社会福利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必须承受着沉重的费用支出。因而,就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工作期问所能形成的有效储蓄并不多。同时,我国现时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个人投资领域范围十分有限,利用个人资本获取投资收益而形成养老资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又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在人们步入老年时不可能形成殷实有效的储蓄,过低的养老给付水平很可能使一些人在他步入老年的同时步入贫困。在无其他社会福利保障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子女的资助而加重子女的支出负担。其结果一方面有可能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有可能使他们的子女步入其父辈之后尘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新养老保障体系设计时已将目标替代率由体制改革前的大约80%降至58.5%。因而,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现实的分析,在短期内,政府通过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来降低养老保障体系给付负担,以解决转轨成本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二)落实转轨成本支付资金来源

(1)落实转轨成本承负责任

通过控制隐性成本显性化的速度进行转轨成本规模控制的方式可被认为在短期内难于落实或作用十分有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明确转轨成本承担责任者和支付来源。既然政府是制度的设计和施行者,在制度转轨过渡期问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责任。首先,基于中国经济体制的规定,已使相当一部分人的养老基金以国有资产的形式被国家所占据,在制度转轨过程中不能以制度规定形式把全部转轨成本转嫁给企业和个人承负。为此,政府有责任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这部分资产转化为人们的养老金;第二,制度转轨必然要使部分隐l陛成本显性化,需要且必须在一个较短的转轨期间予以偿付,而不能借助于制度的长期运行来充实。不然,在体系长期运行无法有效偿付成本时,将使人们丧失对体系有效性的信任而使体系名存实亡。政府有责任在一个尽可能锻的期问内,采取有效措施充实已发生的缺口;第三,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现收现付制实际上已存在着基金制因素,蕴含了国家对人们的养老承诺。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政府应是转轨成本理所当然的承负着;第四,目前制度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制度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均出自于制度在设计之初没有明确转轨成本的支付安排,作为制度设计者,政府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为此,政府应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担负应尽的责任。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短期内应单独承担起对现有退休人员,以及新制度启动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给付。

(2)落实转轨成本资金来源的途径

基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和现时经济发展现状,政府解决转轨成本资金来源问题可选的途径:

①国有资产减持。目前,中国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资产由政府掌握或控股,这是中国政府解决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问题一大优势,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实践中进行有效运用。东欧一些国家在解决转轨成本时的思路就是国有资产减持,中国也将这一思路运用于实践中。国有股权直接划拨补充社保基金工作的启动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尽管2001年所实施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并不成功,股权分置问题也尚未妥善解决以及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不利现象,对于数额巨大的空账规模和转轨成本,依靠中国已异常脆弱资本市场解决问题的前景并不乐观,东欧国家实践经验业已表明利用国有自查减持所能提供的资金是有限的。但鉴于中国特有国情,国有资产减持仍可作为一种思路在实践中继续进行尝试。而作为解决转轨成本主要资金来源这种方式尚不具备。

②国家财政支付。以国家财政支付转轨成本在国际上已有先例,通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形成财政盈余和发行国债形式偿付制度转轨成本。在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来补充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是有活动空间的,运用政府收入弥补转轨成本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现有财政赤字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如果不重新调整政府收支结构,依赖政府从经常性收入中在支出一部分费用弥补转轨成本可能性不大。可是,自2002年起,我国财政支出仍以往年的速率增长,而财政收入却开始增加,从而使我国财政有所下降,这一变化为弥补制度转轨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占据数额最大且增速最快的三项费用支出是科教卫生、基本建设和行政费用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系统亦是亟待完善的体系,压缩科教卫生财政支出空间极小。但可期望以调整基本建设和行政财政支出为主导,放慢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财政收人增长的作用下缩小财政赤字,使得转轨成本支付获得国家财政支持。虽然行政开支压缩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极大阻力,但在建设廉政型政府目标制约下,有望将占财政收人总额20%的过大开支给予缩减。同时,基本设施建设支出自02年已放缓增长速度。因此,我们有理由可望在财政收人快速增长因素带动下,通过放缓占财政收人总额40%的基本建设和行政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压缩财政赤字规模,并以此期待对财政收人这块蛋糕的重新分割,为养老保障融人有保障的资金来源。

③外汇储备冲销。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保持了长期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使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作为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备用资产,其所有权和支配权均属于归家所有,政府有权力将其过多的外汇储备注人于国家建设的其它方面。尽管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冲销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但基于对中国现时国际收支状况和未来发展动态的分析,动用外汇储备冲销转轨成本并不是虚无渺茫的设想。原因在于:一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建行和中行,并有可能在今后对工行和农行施行外汇注资;二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将会产生资金运用低效率、货币政策作用空间受限、储备货币贬值风险等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达上万亿美元,这巨额储备相对于中国现有国际贸易支付规模不免过于庞大,即使考虑到汇率改革所需,在同时满足这些外汇支付所需要求之后,中国现有外汇储备余额仍有数千亿美元的结余。因此,中国现有殷实且有巨额结余的外汇储备为解决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且这一设想在中国成为现实的可望性极为乐观。同时,外汇注人冲销制度转轨成本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是注人空间巨大,对于近万亿的空账只需动用千亿外汇储备即可冲销;其次是外汇注资方便易行,与其它注资方式相比,具有涉及利益关系少、阻力和成本低;最后是减少养老保障对国有资本和国家财政的过渡依赖。基于对外汇注资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在处理函待解决的、且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养老保障制度转轨问题时,应将大量闲置且低效率配置的外汇储备结余作为解决转轨成本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次性解决转轨成本支付问题,做实个人账户,真正意义上实现养老保障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结果将有利于提升公众信心、扩大日后养老保障覆盖率以及体系长期良好运营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