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效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5: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种植效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探索出了高效优质、粮经结合的新的耕作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与效益。
福鼎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位于北纬26°55′~27°26′。东经119°55′~120°43′,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8.5℃,年平均最低气温8.6℃,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作其他经济作物的农业市(县),近年来。福鼎市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探索出了高效优质、粮经结合的新的耕作模式,该模式明显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体现了新耕作模式的种植活力,其耕作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实行水旱轮作,粮经搭配,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收入,而且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了地力,保护了生态环境;二是耕地复种指数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种植者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激发对新技术接受的能力,通过对季节的科学安排,对农作物精心管理,种植效益显著提高、现将这些典型耕作模式整理总结如下
1“单季稻一田蘑菇”1年2熟水旱轮作模式
这种模式近年呈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前岐、秦屿、店下、硖门、山前等乡镇(街道办事处)。田蘑菇只需搭盖简易的菇棚,生产管理较方便,技术易掌握,2006年冬季全市种植面积达250万hm2。4~9月种单季稻每公顷产稻谷7500kg,产值约1.35万元,成本7200元。收入6300元。10月至次年4月种田蘑菇,每公顷种菇5.7万~6万m2,产菇0.8~1kg/m2,产值27.36万元,成本9.495万元,收入可达17.865万元。稻菇相加每公顷年收入达18.495万元。
2“单季稻-草莓”1年2熟水旱轮作模式
该模式于4~9月种植单季稻,10月至次年4月种植草莓,每公顷产草莓1.2万~1.5万kg,产值12万元,成本4.5万元,收入1.5万元,加上单季稻每公顷收入5700元,合计每公顷年收入达8.07万元,是一项高效益水旱轮作模式。
3“生姜-晚稻-槟榔芋”2年3熟水旱轮作模式
桐城办事处三门里村36hm2多水田多年运用这种模式,效益最著,4~7月种植生姜,每公顷产生姜14250kg,母姜4500kg,产值6.465万元,成本2.79万元,收入3.675万元8~10月。上旬种晚稻,每公顷产7500kg,姜田肥沃,种稻用肥少,每公顷每季仅施尿素225kg,且虫害轻,每公顷成本仅3900元,收入达6750元。第2年3~11月上旬种植槟榔芋,每公顷产母芋1.875万kg、子芋7500kg,产值8.25万元,成本3.9万元,收入4.35万元。这种模式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2年仅种1季水稻。
4“西瓜-晚稻-马铃薯”1年3熟水旱轮作模式
4~7月中旬种植西瓜,每公顷产6.3万kg,产值6万元,成本2.25万元,收入3.75万元。7月中旬至11月上旬种植晚稻,因前作肥料残留多,瓜叶、茎回田使耕层有机质提高,施肥相对减少,且晚季提前插植,增产明显,每公顷产7500kg,产值1.35万多元,收入6900元。11月中旬至次年3月种马铃薯,每公顷产量1.125万kg,产值1.8万元,收入1.2万元。每公顷年产值达9.15万元,收入5.64万元。
5“单季稻-脱毒马铃薯”1年2熟水旱轮作模式
该模式适合积温较少的单季稻区推广,可在5~10月种水稻,每公顷产7500~8250kg,产值1.5万元,收入7500元。12月至次年4月种“紫花851”和“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每公顷产4.8万kg,产值2.25万元,收入1.35万元,全年产值6.15万元,收入3万元,比单独种水稻收入增加3倍。
6“茭白-稻-稻”2年3熟水生作物轮作模式
当年3~10月种植茭白,次年茭白根、茎、叶间田,提高水田有机质含量,第2年种双季稻,每年每公顷产1.2万kg,较稻连作田增产10%,少施化肥750kg,每年每公顷增收节支3000元。
篇2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持续推进,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为国人所认识和重视,而作为教育领域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了我国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亦不断提高,2014年年初,我国教育部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2015年开始对我国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这无疑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积极举措。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始终在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内容在内的艺术教育中占据着最为显著的位置。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深刻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更可以深化学生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认识。而校园音乐文化正可以完整地将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以上功能展现出来。校园音乐文化是由一个学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彼此分享的各种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音乐文化以校园为展示和承载空间,其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则表现为课内外的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活动。
具体说来,中等职业学校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项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以其独特优美的旋律和别具一格的歌词,能够引发听者产生独特的美的享受,能够使听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校园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以音乐活动为载体和媒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音乐与人之间的共鸣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审美理念形成与审美能力提升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并使之能够借助正确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能力实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与提高,从而使自身的精神文明素养能够得到持续的提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通过校园音乐文化这种别具一格的音乐教育形式,开展合适的音乐审美教育,倡导高雅的审美情趣,推广正确的审美理念,不仅会推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还会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西方钢琴艺术越来越色彩纷呈地展现于国人面前之际,也是我国钢琴艺术家敏锐地捕捉钢琴艺术的审美特征,勇敢地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寻求心灵上、思想上、技法上创新钢琴演奏艺术之时。我国钢琴艺术家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创新是基于民族审美意识基础上的,首先是来自于作曲家的艺术创新,他们利用个人的钢琴艺术造诣,汲取西方钢琴艺术中的经典元素,再将许多民族的元素融入自己的钢琴音乐作曲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李海英的《阳光三叠》、张义强的《春舞》等,这些作品的出现助推着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一切审美教育的核心都是情感教育。由于音乐是人类的情感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创造性体现,因此,任何一种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都内在地包含有某种特殊的情感抑或某种特定的思想。通过优秀的校园音乐文化的持续熏陶,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会不断提高,学生能够日益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与意义。因此,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承受着巨大学习压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优秀的、适宜的校园音乐文化无疑可以在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起到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音乐所具有的优美旋律可以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在我们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所听到的绝非仅仅是那单纯流转的旋律,事实上,我们会随着乐曲在不同章节的变化而产生对于生命本身的深刻感悟。《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慷慨激昂的乐曲便喷薄而出,突如其来的音乐风暴使人的心灵不免为之一颤,就如同人的生命被死神紧紧地扼住了咽喉一般,使人的呼吸似乎都凝固了,心跳也似乎停止了一般。在第二乐章,《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有所舒缓,得以让人在第一乐章所带来的震撼中暂时平静下来,可以片刻地逃离激昂的乐曲而暂时缓过一口气来,仿佛人的生命在重压之下已经走到了尽头,仿佛人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的几口微弱的气息,仿佛一棵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已经枯萎得仅仅剩下了最后的一枝树杈和上面几片残存的树叶,带给人无尽的痛苦哀伤。而到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三和第四乐章,人的生命力的顽强性得以充分体现出来,乐曲的旋律似乎在向全世界怒吼:我绝不会屈服于命运,绝不会向命运低头,我要继续战斗下去,直至最终战胜命运。正如贝多芬在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所说:“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具有能够充分释放人们头脑中的想象力的巨大作用,因此,它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著名人物中,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与科学家都在艺术领域具有着较高水平的造诣。不完全统计,在世界上多个不同领域的一千多位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之中,至少七成以上都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个人经历。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着很高的小提琴与钢琴演奏水平,在古典音乐方面更是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能发明使其名声大噪的狭义相对论,也是直接受到了来自于音乐的灵感之影响。正是因此,爱因斯坦后来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年他所接受过的音乐教育,那么他将一事无成。而如果将艺术与物理相比较,他认为自己无疑从艺术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他更认为从艺术那里所获得的想象力相比知识而言明显更为重要。因为,相比于有限的知识,想象力却总是无限的。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开拓,对于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对于人的素质的提升,以及对于人的思想境界的升华,无疑都具有着不可小觑的巨大作用。无怪乎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
篇3
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对影响证券投资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以判定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哲学起源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著《投资分析》,因沃伦·巴菲特成功的实践而闻名于世。但利用该投资分析方法来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中小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很难使用该方法,而是需要一种更为简洁、通俗的投资方法,我的建议是依据市盈率指标来选股。2007年,上证指数从1月4日开盘时的2728.19点上涨到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124%以上,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超级大牛市。但2007年的牛市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单边上涨,其中也有过“2.27”、“5.30”、“9.11”等大级别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令人惊心动魄。经过2007年股市的洗礼,价值投资的理念已被更多的投资者认可和接受。
1如何理解市盈率
市盈率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一只股票估值高低的方法。我个人对市盈率的理解是假设公司目前的盈利水平在未来保持不变,那么,需要多少年的累积增长才能赚到当前股价所体现的价值。例如一只股票的价格为20元,如果该公司一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那么它的市盈率就是20/1=20倍。也就是说按照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需要20年后才能通过盈利赚到现在股价所体现的公司价值。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低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高,投资风险也较低;而市盈率越高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低,投资风险也较高。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伴随着股价和业绩的变动而升降。
我一般会选择买入静态市盈率在25倍以内的个股,而在其市盈率超过40倍时卖出。2007年5月25日,我发现云南铜业2006年的每股收益是1.5084元,而2007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是0.21元,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16%。而它5月25日的股价仅为24.35元,以2006年的业绩计算,其市盈率为24.35/1.5084=16.44倍,还不到20倍。通过分析公司2007年一季报业绩的增长原因,同时考虑到未来有色金属行业将快速发展和云南铜业将逐渐被注入集团公司的矿产资源等因素,我认为它2007年的业绩将会好于2006年,应属于相对被低估、未来成长空间很大的个股。因此我于当日以不到25元的价格买入了云南铜业,此后该股股价不断上扬,在10月8日冲高至98.02元,逼近百元大关。而我在股价达到60元左右的时候将其卖出,这时的股价恰恰是其市盈率达到40倍时的价格,在这次操作中我获得了1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2微观上关注公司主营业务
采用市盈率选股要注意的是,公司的业绩是否主要是依靠主营收入来获得,因为只有依靠主营业务赚取收益的公司才有成长性。而依靠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是一次性、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真实的,不能放入市盈率计算公式中来。例如由*ST长控重组转型而来的*ST浪莎,2007年一季报每股收益为4.7260元,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但这主要是由于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公司当期损益,如果扣除这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公司的净利润为0.13亿元,以总股本7081.76万股计算,每股实际收益为0.1835元,以2007年4月13日其复牌日的收盘价68.16元计算,市盈率达370多倍,因此它的股价被严重高估,其中蕴涵的投资风险巨大,对于这种股票我们最好敬而远之。
另外,如果是靠出售或转让金融资产如股权、股票带来投资收益增长,从而导致业绩大幅度增长,那么,这种增长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还是不参与这种个股的投机炒作。总而言之,在按照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时要强烈关注个股业绩中的水分,避免踩上不实业绩的“地雷”。
3宏观上关注行业变化
篇4
小儿厌食症为小儿常见的症状,长期厌食可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根据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厌食症诊断标准[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腹胀、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便秘,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性因素及药物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儿科门诊厌食症患儿235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1~7岁(平均4.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2.3个月)。纯西医治疗组:115例,男51例,女64例,年龄1~8岁(平均4.9岁),病程1~34个月(平均12.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自拟健脾助运汤:太子参5~10g,白术5~10g,茯苓5~10g,甘草1~3g,炒谷麦芽各5~10g,莱菔子3~6g,炮甲1~3g,三棱1~3g,蓬术1~3g。随证加减:偏湿者加藿香、佩兰,肝郁加柴胡、郁金,食滞加榔、焦楂,偏热者加胡黄连、芦根;气虚者加黄芪、怀山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服用西药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10mg/kg,2周为1个疗程。纯西医治疗组:口服多酶片,每次1片,每日3次;吗丁啉片5~10mg/次,每日3次;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10mg/kg,疗程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1.3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与食量恢复正常水平;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3/4;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0例,痊愈78例,显效3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7%,平均疗程18d。纯西药治疗组115例,痊愈54例,显效32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78%,平均疗程34d。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好于纯西医治疗组,平均疗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短于纯西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典型病例举例患儿,女,4岁,2006年5月10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素偏食,不爱吃蔬菜、水果,唯喜吃甜食。近4个月来逐渐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痛、大便稀溏、夜寐不安,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腻,脉滑。实验室检查:血清锌9.38μmol/L,Hb8.5g/L,RBC2.9×1012/L。证属脾胃失调、乳食内伤之厌食症。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助运,处方:太子参10g,炒白术6g,茯苓6g,甘草3g,炒谷麦芽各10g,焦楂10g,胡黄连2g,炮甲2g,三棱3g,蓬术3g,鸡内金6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mg/kg,3次/d。服药1个疗程,患儿食欲和进食量显著增加,其他症状均见消失,继续服药1个疗程,实验室查空腹血清锌15.03μmol/L,Hb126g/L,RBC3.8×1012/L。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讨论
近年来儿科门诊小儿厌食症常见,西医认为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与饮食习惯、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锌的缺乏有关。缺锌一方面使患儿味蕾功能减退,味觉敏锐度降低,摄食量减少,另一方面含锌消化酶活力降低,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发生。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素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匀,家长过于溺爱,任其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之品,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助运之法,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补后天之本。鸡内金、炒谷麦芽、莱菔子和胃消食导滞,炮甲、三棱、蓬术醒脾行瘀助运,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开胃助运之功。配合葡萄糖酸锌,改善味觉功能,增强食欲[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无单纯西药治疗那样的药物依赖性及毒副反应,而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可比纯西药治疗明显缩短,因此,作者认为,中药健脾助运汤与西药葡萄糖酸锌合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编.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76~1077.
篇5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中医药疗法;综述
儿童多动症(hyperactivitydisease)又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及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笔者对其作如下综述。
1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属于“躁动”、“失聪”、“健忘”、“肝风”等范畴。何氏[1]认为小儿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赵氏[2]认为本病发生往往与小儿禀赋有关,徐氏[3]认为其原因可归纳为禀赋不足、后天失护及情志所伤三个方面。姜氏等[35]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
2中医临床治疗
2.1辨证论治何氏[1]分肾虚肝亢、脾虚肝旺、心脾气虚心神失养、湿热内蕴痰火扰心四型。分别治宜滋水涵木、宁神集神,用六味地黄汤化裁;健脾平肝、温胆宁神,用银芍龙牡汤;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龙牡桂枝汤;温胆宁神、清化痰热,用黄连温胆汤。姜氏[4]辨证治疗分两型:肾虚肝亢型,治宜滋肾平肝、宁神益智,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虚肝旺型,治宜补脾平肝、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60例,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口服利他林50例总有效率74%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倪氏[6]从胆论治:胆气虚怯治宜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用十味温胆汤;胆气郁结治宜疏肝利胆、行气解郁,方用加味逍遥散;胆腑实热治宜清热利胆、泻火除烦,方用温胆汤。郝氏[7]分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和心脾两虚,心血不足两型。治宜镇肝潜阳、熄风止抽:前一型用药为天麻、钩藤、石决明、炙牡蛎、炙龙骨、龟板、鳖甲、地龙、瓜蒌、龙胆草、川贝、甘草;后一型用药为生地、当归、白芍、白术、人参、川芎、黄芪、麦冬、陈皮、夜交藤、甘草。治疗20例,总有效率90%。赵氏[2]将本病分三型:心脾两虚型,治宜益气养心,方用归脾汤或养心汤加减;心肾两虚型,治宜温肾养心,方用肾气丸或右归丸;肝肾阴虚型,治宜柔肝养阴,方用逍遥散合百合地黄汤、生脉散等加减。
2.2专方验方李氏[8]用自制益智安神口服液(由益智仁20g,远志、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酸枣仁各10g及小春花、何首乌适量等组成)治疗51例患儿,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总有效率94.12%。宋氏[9]自拟多动停汤:辛夷花10g,玄参15g,板蓝根15g,山豆根6g,炒白芍30g,天麻8g。性情急躁、易怒者加龙胆、柴胡;口臭、苔厚腻者加炒三仙;多汗、易感冒者加黄芪、五味子。治疗30例,总有效率83.3%。徐氏[10]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胆南星9g,龙骨15g,牡蛎15g,石菖蒲12g,半夏5g,陈皮5g,茯苓9g,竹茹9g,枳实9g,甘草6g。临煎加生姜3片,大枣5枚)治疗46例,总有效率95.65%。林氏[5]用药组成:鹿角霜12g,熟地18g,砂仁4.5g,生龙骨30g,龟板15g,石菖蒲9g,炙远志3g,丹参15g。记忆力差者,上方加益智仁6g,枸杞9g煎服。治疗14例,总有效率85%。吕氏[11]用益智仁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益智仁15g,淮山药20g,天麻10g,钩藤10g,煅龙牡20g,茯神10g,远志12g,夜交藤30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6g)治疗36例,总有效率88.9%,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李氏[12]治以滋肾柔肝之法。处方:山茱萸、龟板、桑椹、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茯苓、牡蛎各20g,熟地、白芍、远志各10g。治疗39例,取得满意疗效。张氏等[13]用多动安口服液(熟地、煅珍珠母各15g,白芍、当归、白蒺藜、炙远志、知母、五味子、制首乌、柏子仁各10g,钩藤、黄柏、甘草各6g)治疗73例,8周总有效率90.4%。陈氏[14]用静灵口服液(由熟地、淮山药、山萸、丹皮、茯苓、泽泻、石菖蒲、远志、龙齿、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成)治疗40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总有效率83%。
2.3针灸治疗柴氏[15]以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为主穴,心肾阴虚、神思涣散者配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心肝火旺、多动冲动者配后溪、列缺、支沟、太冲、沖阳、飞扬。其观察显示本病的针刺治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提高。康氏[16]选穴为:上星、印堂、风池、太冲、三阴交、神门、百会、四神冲;华佗夹脊穴、肝俞、肾俞、心俞、脾俞、胃俞。两组穴交替使用,1次/d,14d为1疗程,两疗程56例总有效率90.08%。吴氏[17]认为本病以肝风内动为多,针刺取双侧合谷、后溪、太冲,用捻转泻法,治疗23例,收到较好疗效。于氏[18]等选用心、肾、脑干、脑点、皮质下、神门、肾上腺、交感、三焦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按压,治疗33例,总有效率84.8%。潘氏[19]用体针、耳针、头针结合治疗。体针:取大敦、行间、太冲、百会,辅以涌泉、然谷、太溪、照海、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神门、阳陵泉;耳针:取肝、神门、脑干,随加肾、心、脾、胃、风溪;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超级秘书网
2.4综合疗法孙氏[20]运用刮痧配合拔罐、耳压治疗本病30例,两法交替使用,每周2次,8次一疗程,3疗程总有效率84.3%。肖氏等[21]用针药结合治疗本病:头针取伏象头部、思维、记忆、运平、信号、呼循、人字缝尖、听觉、视觉、额五针,伴动作协调缺陷加书写,顺毛发方向斜刺;体针取双侧风池、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随症加减;中药处方用枕中丹和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136例,总有效率88.24%。刘氏[22]以止动散为主方,药物组成:僵蚕、木瓜、酸枣仁、何首乌、熟地、茯苓、龙骨、鸡内金、天麻、陈皮、甘草。配合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主要用行为治疗,以正性强化为主。治疗31例,总有效率93.5%。王氏[23]以中药滋阴化痰法配合耳穴埋压治疗儿童多动症50例,选用自制益智糖浆,耳穴埋压取心、肾、肝、脾、脑干、皮质下,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总有效率91%。张氏[24]以自拟制动汤配合针刺内关、太冲、大椎、百会、心俞和直推小指、示指末节罗纹面。治疗儿童多动症105例,总有效率达98.1%。
3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还有不少问题:①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尚未得到统一,且无统一的疗效标准,其作用疗效缺乏可比性。②诸多报道近期疗效确切,但大多未进行远期观察。③中药治疗涉及药物较多,尚缺乏统一认可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药物。④针灸取穴繁杂,疗效确切的穴位选择未有统一标准。故笔者认为,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实验研究,以制定统一的疗效标准,筛选有效的方药,拟定并选择效果好、重复性好的穴位及穴位组合,注意疗程长短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何平,朱瑛.刘以敏老师辨证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1):5.
[2]赵承爱.辨证治疗小儿多动症20例[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3):190191.
[3]徐秋琼,倪菊秀.针药合治儿童多动综合征76例[J].上海中医杂志,2002,36(7):3435.
[4]姜润林.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8):6364.
[5]林晓洁.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14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9,14(7):538.
[6]倪振华.小儿多动症从胆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7):294.
[7]郝阳春,咸丽.中药治疗小儿多动症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700.
[8]李丹.益智安神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动症51例[J].海峡药学,2007,19(3):8182.
篇6
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跟国际接轨,所以在关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方面,同时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本国在国际间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礼仪课程的教学正在慢慢的走向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同时对于高职院校中礼仪的课程也开始慢慢的出现并且有些来自学生和社会很好的反响。
一、目前各个层面关于礼仪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国际上不仅仅有着“礼仪之邦”的赞美和赞誉,并且那些古代经典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知书达礼”以及“礼尚往来”等都没有离不开“礼”这个字。从历史中古代时期人们在见面时会进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头的举动就这可以看出这些特征。而目前我们的当今社会人们也会在见面时候使用握手问好,或者是相互拥抱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突出反应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字。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这些行为不会成为生活交际中的多余现象,而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关心他人、相互谦让善于合作、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这些也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关于礼仪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刚刚出生到开始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关于礼仪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种行为应该遵守的行为习惯还是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学生应该有的礼貌,长大工作后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单位对待上级和下属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与其他公司人员交流时候应该做到的并且可以为别人对自己带来好感的行为。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和我国的国际形式来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是不可胜数的。不仅仅是古代智慧对于儿童启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普遍接受的四书五经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兄长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事项和伦理要求,在学堂里对于教书先生和同窗同学之间的礼仪,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应该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当严格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这些礼仪的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礼仪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规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没有客观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长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点。这些不仅仅是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于人的影响,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合乎规范的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充满和谐的社会才会给人工作和进步的动力。
在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我国古代不仅仅在书籍中体现,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在社会风气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启蒙小故事。包括最为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都深受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推崇。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在孔融幼年的时期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非常聪明的天赋,而且在生活礼仪上还表现出来了注重兄弟之间的礼仪以及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还是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让出好的物品表达自己内心的关爱。通过这些历史上一直代代流传的故事不仅让当今社会的人民越来越感受到了礼仪的教育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那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所蕴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关注与深思的。
二、我国目前社会对于礼仪教学的态度的表现
目前我国对于礼仪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不仅仅在学校里可以听到关于礼仪的课程和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规范,同时在企业和工作单位也有关于礼仪课程的培训学习,尤其是一些涉外单位和外资企业,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的课程讲解。可见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会对于礼仪方面进行学习和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社会和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培养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今天,对于今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会导致为了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以及和睦的状态的形成和构建。相反,即使经济的水平还不太发达,有了礼仪,有了道德和和谐的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会给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三、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倡导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成了许多院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很多院校在平时的运营指导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礼仪教育成为了众多学校关于德育工作中开展中的主旋律。现在社会上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就受到了过多呵护和来自家长的溺爱。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仅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体谅其他人,有时候还在一些事情上体现除了缺乏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礼仪教育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有机的结合,或者仅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和教学工作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曾经辉煌灿烂过,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还需要,然而在礼仪的教学管理和内容之中,不应该再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传入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倡导在生活中的国际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之中满足国际的礼仪规范,而不是通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国际礼仪只是礼仪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否,怎么样进行保留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然而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上的体现,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方面,并没有使这些文化层面的传统进入到课堂的关键部分。对于礼仪这个比较新同时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学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的。面对着目前需要沟通和交流并且这些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特征,进行或许国际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学习是特别有必要的,但是这个部分仅仅是礼仪教学的一个分支。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自己中国对于各国的吸引,许多的外国友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礼仪上的体现都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仅仅无法向外国的朋友介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堪和尴尬。
四、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新思路
1.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礼仪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将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话。学校要在行动上落实,并且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的教学结合的重视,将传统文化课纳入礼仪教学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礼仪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一是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教学的知识点,充分的发挥礼仪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结合礼仪专业知识讲授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时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部分试讲,进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作用的评估,最后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将这些手段作为礼仪课程必修课有益的补充;三是要进行多层面和多形式的举办将中外礼仪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于礼仪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加强礼仪教学方法改革,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在十的报告中进一步的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也要求在进行记忆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时刻充分整合与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对学生开展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开辟网络教育方面的新兴阵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礼仪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有效的时间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积极开展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的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4.加强礼仪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传统的礼仪文化的教育不能单纯只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潜在的巨大作用影响着一代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滋润了大学生的心灵,也对大学生如何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
篇7
一、高职艺术教育中人文性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最本质的任务之一,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有效提升。艺术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一样在推动人文素质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的确,近年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上级检查而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将艺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因此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人文性这一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第一,人文性是高职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其中人文指修饰,即修饰出美,后又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教育,是注重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而追溯西方的人文思想应该是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立克提出了人文学,后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观念即: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虽然因为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东西方在对于“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但就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这一精神内涵上东西方却是相通的,其核心往往表现在人们思想与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在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人文精神。高职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而不能向更深层的实质内容迈进,就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艺术教育就应放下这种浅层次的表现形式,而是去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辨别美丑的观念和提升向上的审美理想,从而最终使学生具备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教育最迫切的需求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引导高职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最终实现帮高职学生塑造完美人格这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二,人文性的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素质教育是注重对人进行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开发,提升人多方位、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其本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而如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缺失人文教育,则会导致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综合素养残缺不全。在教育这个庞大系统中艺术教育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首先它在贯通学生的理智和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又辐射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发展上起着特殊作用,因此,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部分。艺术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它的功用的是隐性的,但不能因为其是隐性教育而导致教育内容空洞化、虚无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更高精神层次的需要,更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强调和突出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首先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即从纯粹的表层技能型学科提升到了兼顾深层人文性的学科。然后扩大艺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图画、雕塑、工艺等拓宽到设计、建筑、摄影等学科,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要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生活、自然等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课教学时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艺术美孤立起来,而是要把它与自然美、社会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性的关注与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回归
高职艺术教育,就是要重拾艺术在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情感世界的完善和对心灵与精神的陶冶方面所起到的启发、导向与教育作用,重点强调艺术教育中人性价值的回归。
首先,我们要在思维方面让艺术教育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类艺术门类的教育使人们在其中领略艺术美、社会美、科技没、自然美,从而培养学生向上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观念,提升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就打体现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有其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在审美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艺术教育也是审美能力的培育。通过艺术教育让启发思维,创新思维,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从而达到培育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农村课改;教学问题;资源配置;评价机制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而要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问题;二是学生的主体问题;三是教材教学资源及资料的配套问题;四是评价机制问题。如何处理与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课改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非口号性的关键。
一、教师问题
教师处在课改最前沿,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也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课改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执行者。
1.教师因惯性心理和对教材的依赖而不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于原有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惯性,教师很难于短期内在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把“课程”看成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秉承的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忠于课程的内容。这种心理就造成了教师只在课堂中再现课程的内容,传递专家学者指令的现状。因而失去了课改中关键的一环―――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并且形成一种普遍的心理:课程的开发,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只要用好教材,教好我的书就行了。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我能否成为一个开发者抱怀疑的态度;自己开发出的课程,校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满足大纲的要求,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了他们不愿成为一个开发者。
2.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老化使他们无法成为“课改”者
新课程理念的无法接受,教学方式难以调整,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不能使用等使他们无力去完成新形势下这种“角色”的转换。比如,某县教育局的一份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报告上的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4200余人,平均年龄46.2岁,这些农村教师中70%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参加工作,90年代转正的原民办教师,还有10%是20世纪80年代老教师退休后顶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因为本身受到学识水平与专业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学生问题
学生是一张待描的白纸,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主观能动性很强,教师如何引导,用什么方法引导,引导是否得当,引导是否会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都有待于师生共同探索。能否揣摩他们的意向及可能的思维形式,把他们引导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教师应做的。但在教育教学这种双边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思维、知识基础上会发生与新理念、新方法相抵触的行为。因为他们中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行为,突然间转变为自我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意识非常薄弱,甚至于无所适从,由此而变得对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无法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方法和路径,好像失去了依托,掉进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深渊而迷失方向。如此说,在课改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而在探究前或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引入探究的目标与方法,有些学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听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的单纯参与者,而不是学知识,因而也就失去了教与学的意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教材、教学资料及资源配置问题
1.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课程的具体实施是没有固定模
式的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材,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无章可循。
2.教材的频繁变更,使得教师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教材的不连贯性使用问题
比如,2003年七年级的英语教材,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基础上编写的一套教材,而农村小学原来并没有开英语课,和城里的学生共用一套教材,学生必须在ABC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却要依照教材要求学句子和课文,这种现象使得教师无法教,学生没法学。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改”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个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教师的,一是评价学生的。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他实施了课程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而这种教学并不见得在学生能力增强的同时应试能力出增强。而且根据实践证明学生应试能力还会大不如前,那么,如何来评价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与成绩,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课改”中如果不把农村中小学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解决,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农村中小学里怕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艺术专业 语文课堂教学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向传统的智商测试进行了挑战,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1]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将是 21 世纪的主流思想之一。[2]
(二)多元智能对教育的启示
1.改变传统观念,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学生运动能力比较发达,承认人的智力优势的差异,就可以在教学中更加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念是: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潜能,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教学方法,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倾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观察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
3.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优化学生的培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可造之材,每个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加以良好的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再用标准化的分数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即智力强项和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教育。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在艺术学校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个性、认知、受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与普通专业类学生不同的特殊性。他们从小学习音乐、舞蹈、绘画、戏曲和曲艺等专业知识,从智力开发上,右脑更多地接受了锻炼。所以,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感情充溢,同时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与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专业课的学习无疑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弱,文化积淀不足。
由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普遍对于文化课不是很重视,因此,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进而愿学爱学,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情境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就是普通日校学生都会兴趣缺缺,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更何况是性格活跃个性突出的艺术类学生呢?因而,在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堂上,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中,关于诗歌的意境和风格的赏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抽象概念,不要单纯从理论上引用王国维的“意境”说,而应该选择两首词进行比较赏析,即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布置学生挑选两首乐曲进行配乐朗诵。这一点不同专业学生又有不同要求:对器乐专业的学生要求是自己选择两首乐曲弹奏并录制下来带到课堂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选择适合的乐曲带到课堂即可。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学生为了选择合适的乐曲朗诵,首先就要认真揣摩两首词的内容,对词的意境进行初步意义上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再从他们喜欢的角度去选择相应的乐曲:柳永的词比较伤感凄恻,乐曲适宜于悠扬婉转悲伤的风格,很多同学选择了古筝曲《湘妃泪》;而苏轼的词比较慷慨豪放,乐曲适宜于大气磅礴的风格,同学选择了古筝曲《将军令》,钢琴曲《蓝色多瑙河》,还有的同学选择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然后通过课堂上大家的展示和朗诵,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乐曲和词作内容的结合是否合适,在形象的意义上理解了“意境”和“风格”这样抽象的概念。实验证明,在学生进行乐曲的选择这个环节上,学生投入了难以想像的热情。这就是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从音乐智力的角度进行个体智力的挖掘和引导。[3]
2.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师生活动方式
在多元智力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力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力的组合,而基于发展潜力的多元情景化作业则为学生发展智力强项改善智力弱项创设了新的空间。在语文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常用的有讨论、辩论、演讲、日记、书评等。而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由于其专业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与学生们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多项智能。如前面说的通过鉴赏音乐来感悟“意境”。下面举我在教学中的尝试为例:
针对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舞台戏剧影视化妆造型、灯光音响、美术设计),我在教授《黛玉葬花》一课中,设计了音画欣赏、合作探究、实践设计等活动,并纳入课程学业评价中。①音画欣赏:同学们事先查找了《红楼梦》的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通过剪辑和整合,我们制成了PPT,在课堂上播放出来,有助于他们直观的感受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把握难以言传的《葬花吟》这一经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②合作探究:我让同学们按照专业方向分成三个小组,探究话题为通过赏析《葬花吟》讨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设计出林黛玉这一人物在舞台上的造型、出场灯光、舞台背景等。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她们在课外查找了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带到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是热情高涨的讨论,达成共识后,推举出组长拿着各自小组的意见在三个小组之间进行积极探讨辩论,三个小组相互合作,最后拿出一个同学们设计的《黛玉葬花》的舞台效果设计来。③实践设计:通过前面两个活动,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葬花吟》的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地位及其思想内涵,较好地学习理解了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可以说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么,这个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有点倾向于是课业评价了。这个活动就是刚才合作探究活动的延伸:让同学们将在谈论辩论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运用到专业设计上。这堂课的作业是:如果需要你来设计黛玉葬花这一场舞台戏剧的演出,舞台效果或是灯光效果或是人物造型你会怎样设计,说说想法和理由。要求在课上说出设想和理由,课下通过绘画、电脑、或是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课业评价。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掌握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能够联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智力特点,认真思考,努力去做,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学业评价
多元智能对学生的评价是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1.编制学生行为日志。教师可以定期绘制学生成长进步的行为曲线,以便掌握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2.编制非标准化测验题。如成语抢答、演讲辩论、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智能焦点。3.学生访谈。定期地与学生会面,讨论其在学业上的进步、兴趣所在、目标,及其他相关问题。
三、基于探索实践的思考
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为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不论是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还是活动设计,都极大调动了教师智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教师必须牢固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惟其如此,才能有机巧、有深度,体现语文学科特色,满足学生需求。
结束语
艺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果教师的教学策略随波逐流,不独具特色,那么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智力倾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教师,只要我们抱着赏识鼓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充分发现和调动他们的多种智力,就一定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法取胜。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2] 祝智庭 钟志贤著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篇10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地方院校;图书馆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遍布各地的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地方院校图书馆该如何确定和把握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位置,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作用?本文试就此略作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如下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包含了人类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保存、评估、拯救、起死回生、继续自续、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以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续公布,其数量和类别均非常丰富。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18个项目,2008年第二批又公布了5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7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仅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文化异常丰富,目前国家和地方所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远远不能涵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化一体化使得主流媒体和流行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占居了公众视野,同时也挤占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在这种主流媒体的强势权威下,我们的整个民族,现在都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去追求现代化的文化。
二、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能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集合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通过全社会各团体和个人的努力,才能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却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等等资料。这些物质载体与图书馆馆藏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国际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图书馆馆藏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遗产有其非物质性,非物质遗产也有物质性。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的图书馆四项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在其《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所赋予的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中,即有: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等,上述表述都确认了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地位。事实上,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文献资料作为自己搜集、整理、开发乃至服务读者的对象。
三、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首先,地方院校图书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必要场所。它设有收藏书库、报告厅、展览厅、大厅或广场等场所或设施,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保存、宣传、展示、研究等活动。而且很多地方院校图书馆本身就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并把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作为其工作任务之一。可以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支持和帮助,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