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5:3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储备货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储备货币论文

篇1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3种功能全部或部分从中国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自2008年底拉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一步步向前迈进。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使用。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如图3所示,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总理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主导的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该体系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亟待改革。其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美国等储备货币发行国凭借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担负着该体系的巨大成本。其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储备货币彻底信用化之后,全球货币供应量失去了任何约束,美联储成为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决定者,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通货膨胀机器。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意味着美元的“过分的特权”有了一定的外部约束,意味着当人们对于美元作为价值储存失去信心时,可以有其他外汇货币的选择。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1.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缓解

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其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表现之一是,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这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以极低的利率(现在几乎为零)向发达国家提供巨额贷款(2007年为2.7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累外汇储备,是基于3个因素的考量。第一,出口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第二,一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时,缺乏有效的“集体保险”机制(collectiveinsurance)。虽然IMF的紧急融资(emergencyfinancing)是唯一可用的“集体保险”,但是它的较高条件限制了很多国家申请使用该项贷款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我保险。第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的压力,在面临着国际收支危机时,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加剧危机,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来对付危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达11.86万亿美元,在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占比分别为60.9%、24.5%、3.9%、4.0%。截止201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达3.82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7300%。从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额是日本同期(全球第二)的3倍。2013年底,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印度持有的外汇储备额排名分别是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中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部分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并且深深地陷入了“美元陷阱”(dollartrap)。即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则有价值缩水之虞;如果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将大幅下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将大幅缩水。而与此同时,美国投资者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利率较高。也就是说,中国以很低的利率把资金借给美国,同时又以很高的利率从美国借款,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其实就相当于将资源向美国转让。可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补贴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这体现了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巨大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和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分不开的。当前,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美元是主导性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中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不得不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同时,除了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之外,中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多年来保持金额巨大的双顺差,致使中国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导致中国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有一部分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贸易盈余时,中国贸易商手中持有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在国际投资中,一部分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国来华投资以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同样的,当外国来华投资大于中国对外投资时,进入中国的是人民币,而非美元,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美元储备积累的减缓将有助于减轻中国补贴美国这个不公平的现实状况。此外,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并且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最终商品消费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中国与本地区较多国家间的贸易收支关系中,中国属于逆差国。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进口商将越来越多地用人民币从本地区各国进口商品和劳务,从而本地区各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盈余,将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储备,相应地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这些东亚、东南亚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用人民币储备来替代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也可减缓这些国家或地区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

2.人民币国际化将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从历史上来看,国际交易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债权国家货币的使用为基础的。由债务国,特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当前美国这个最大债务国的货币———美元,却恰恰就主导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储备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多元化时代。当前这个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自1980年起就成为常态,而且金额持续扩大。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导致了美元在中长期内趋于贬值。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之下,私人机构开始抛售美元资产,但是由于害怕美元贬值导致其所持的美元资产即刻缩水,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买入了私人抛售的美元资产。即使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观察家担心,美国净债务的积累会使得甚至连中央银行也不愿意继续积累美元资产,原因是担心遭致美元贬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在面临着资本的顺周期流动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缺乏“集团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持有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以加强自我保险。由于持有较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少,2008年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各国持有更多外汇储备的行为。如果要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巨额需求,美国不得不靠保持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来应对。但是,正如上一段所述,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长期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已经致使美元贬值,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将不再愿意继续持有美元,从而,这个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对于外汇储备的巨大预防性需求与外汇储备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第一,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可以用本币进行各种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尤其是,中国可以用本币进行国际借贷,摆脱了“原罪”(theOriginalSin)问题。那么,中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大为减少,中国就从最大的储备货币需求方转变成了供给方,有利于协调储备货币的供求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二,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和中国经济、贸易、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在选择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时,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其选项之一。而且,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美元储备供求之间的矛盾,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三,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打破当前美元和欧元的双寡头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作为全球的主导货币,享有垄断地位,既不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其他国际货币的制衡,美元享有“超级特权”得以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政治“胁迫”。欧元启动后,欧元成为第二大货币,对美元构成了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美元霸权,而日元和英镑不论是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是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都很小,所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双元寡头”的体系。但是,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又是不对称的,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从两种货币在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反映出来。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和欧元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0.9%和24.5%,可见,欧元对美元的制衡作用仍不足够约束美元的过分特权。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了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时代。这种体系的优点包括:其一,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清偿工具,缓解了用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而导致的“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还避免了两极货币格局容易产生的“跷跷板效应”;其二,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分散汇率风险的机制,使第三种货币成为另外两种货币波动的平衡力量;其三,对称的三元寡头垄断的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相互制衡,既竞争、又合作,有利于降低相互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成本,也有利于维持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如本杰明•科恩(BenjaminJ.Cohen)所说的,在多元的储备货币体系下,美国将不能再滥用其“过分的特权”。一旦美元的主导地位被其他货币挑战了,美国将不得不减少其对外国储蓄的需求,从而减少将来发生危机的风险。

三、总结

篇2

论文摘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我国的汇率政策改革会受到多方关注。本文从微观角度阐述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利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效应,并综合分析了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决定因素,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提出建议。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它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汇率是一条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对经济产生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从短期角度看,一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就是就业水平、总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低失业、高产出和低通货膨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短期核心目标。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两方面决定。在短期内,总供给的变动很小,因此,在着重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总供给常常不被纳入视野。从构成部分出发,总需求被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述四个部分的冲击上。

一、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1、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对外贬值),该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这将有利于该国商品的出口。同时,该国货币汇率下跌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限制了该国的进口。货币的贬值起到刺激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双重作用。但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条件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条件

二、国内物价上涨程度小于货币贬值程度;条件

三、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用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程度较大,因为西方国家出口贸易以制成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明显,而且制成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普遍比初级产品大,世界市场在这方面的收入弹性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则以初级产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较小。

2、汇率变动的资本流动效应

对长期资本流动的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们预计一国货币贬值是短暂的,那么,它可能吸引长期资本流入该国。因为它能够使一定量的外汇兑换更多的该国货币,等量的外资可以支配更多的实际资源,从而在该国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若人们认为一国货币贬值是长期趋势,那么,它对长期资本流动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长期看,汇率上下波动可以部分地相互抵销,所以,贬值一般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

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效应:货币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当一国货币汇率开始下跌时,以该国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下降,人们会用该国货币兑换其他国货币,资本会大量移往国外,以防损失,引起大量资本外流。同时,贬值还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引起资本外流。

3、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上升;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下降。

从进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导致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并使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上升。从出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首先会引起出口量扩大。在国内生产能力已经得到较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会加剧国内的供需矛盾,使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反之,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则有助于抑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4、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

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是不确定的。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物价和短期资本流动两条途径影响利率。货币贬值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促使利率水平下降。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往往会激发人们产生进一步下降的心理,引起短期资本外流。国内资本供给减少可能引起利率上升,如果人们预期汇率反弹,则它可能导致短期资本流入。

5、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效应

首先,就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来看,汇率变动会改变储备货币的实际价值。要是某种储备货币升值了,那么,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增加收益,而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则会增加债务;如果某种储备货币贬值了,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遭受损失。

其次,从长期看,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可以改变外汇储备的结构。汇率看涨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提高;汇率看跌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下降。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使用的外汇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动是双向的,本币汇率下降,就意味着他国货币汇率上升,会导致他国国际收支逆差,经济增长减缓,由此招致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也掀起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进出口占GNP的比重。其比重越大,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大。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其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出口增加,此时若该国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则其国内生产就会扩大,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反之,若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有可能引起国内生产的收缩。

二、货币可自由兑换性。若该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率较高,则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较大。现实中,国家都对其货币兑换做出一些限制,真正做到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货币完全兑换程度越高;经济越落后的国家,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也越强,对货币兑换的要求也越强烈;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市场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大量外汇流入和流出都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手段。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越大。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不强,那么汇率的变动就几乎不能由经济因素所决定,反过来汇率的变动也不会对该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四、经济发达程度。经济发达,各种市场机制较完善,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就大;若不发达,政府会对汇率和经济进行管制,汇率的作用就小。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会改变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与运作过程,使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复杂化。

三、完善中国汇率制度的政策建议

汇率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货币价格有预见性。只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反映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机制就是成功的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来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

1、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推进人民币结售汇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应逐步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过渡,从而使外汇市场供求能够真正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需求,汇率能够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新晨

2、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目前,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方可入市干预。

3、培育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强外汇市场融资和避险功能。主要是:增加交易主体,培育更多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开发市场避险工具;扩大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并扩大交易范围;引进交易商制度;改进小额外币兑换金融服务,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为金融机构防范自身或客户汇率风险开展自主交易提供更多的制度便利,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对市场系统风险的监测和管理,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杜进朝著:《汇率变动与贸易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2.1 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2.3 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2.4 制度原因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汇储备的增长。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出售给国家,使外汇资源集中于央行,从而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也促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1996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使企业在经常项目交易下,可自由兑换外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另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在2005年7月汇改之前,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实质却是固定汇率制,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央行被动地动用吸收外汇储备,从而加剧储备的增长。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部分缓解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但在当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预期增加了人民币需求,在套利因素驱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多种渠道涌入国内,反而加大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3.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和储备规模较高,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3.1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当前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减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的影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关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存量,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

3.2 适度调整外贸、外资和外债政策

在对外贸易方面,传统的出口指标、导向、激励机制需要调整,要改变出口量多、价低、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短时发展的局面。不要再过分追求外贸顺差,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进外资方面,改变“招商引资是政绩的做法,做到“适度引进”,取消各种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的“门槛”,欢迎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在外债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使用国内外汇资源为主,数据来源将国家外汇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3 严格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办法,切断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方式。要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要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加盘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任其自由。外汇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协助外汇管理部门做好“把关”除此而外,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合力,时刻注意国内外热钱的一举一动,坚决打击国际热钱的投机套利,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

3.4 建立外汇“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池子过满,而企业、民间持有外汇的池子几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在2003年为855亿美元,2004年802.37亿美元,2005年大约仍然是800亿美元左右;比居民外汇储蓄更惨的是企业外汇存款,连续多年徘徊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此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早就翻了几番。这一点外汇存款仅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利用此契机,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

3.5 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4.结束语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但是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成本是巨大的,并且还需要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及时的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充分发挥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优势基础,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加以调整,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蓝星,胡志才.浅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J].市场论坛,2008(12):94-96.

[2]郑艳娜.山东县域金融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3]郭娜.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篇4

2、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进入公示名单的高校共49所,分为四个类型:新建本科院校21所,如湖北省新建三峡航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16所,如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独立学院转设更名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6所,如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后转设为武汉文理学院;同层次更名3所,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更名为郑州商学院。

3、随着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逐渐被认可,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正在成为全球外储“新宠”。未来,国际市场上或将出现人民币、美元及欧元“鼎足之势”。

4、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全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完成30133.86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年持平。总量数字之外,上海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出区域发展的新动向。

5、海南航空已于2017年12月试行推出“客舱运输宠物”产品服务,目前仍处于试运行阶段,收费标准为统一收取800元人民币/航段/每只宠物。

6、由于中国消费者不买账,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将苹果公司iPhone X手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出货量预期下调23%。

7、2017年,中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数据显示,中国在2017年共进口了3789万吨LNG,同比猛增了48.4%。

8、俄罗斯农业部的数据,本农业年度,从2017年7月1至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已出口粮食2799万吨,与上个农业年度同期的2075万吨相比增长34.9%。

9、福布斯实时富豪榜的数据显示,股神沃伦路巴菲特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路盖茨的身家差距在缩小,巴菲特身家有望超过盖茨,升至全球第2。

篇5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最优货币合作;可行性

一、次贷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由雷曼兄弟倒闭而拉开序幕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从华尔街蔓延开来的金融灾难席卷全球,其传播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出乎世人之所料。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联储的政策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分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特里芬难题尚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原有的矛盾进行了分散化,保证了提供国际清偿力的稳定性,其实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货币发行国在顺差国和逆差国之间选择的矛盾仍难以解决。

其次,美元本位货币地位造成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失效,导致全球失衡日益加剧。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再次,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是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行美元,为了获取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不断扩大货币发行,这是导致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原因。此外,没有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货币发行约束,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汇率就没有最基本的均衡价值基础,成为导致各国货币关系无序调整和波动的重要因素。

二、推行区域货币的趋势愈发明显,亚元区的建立面临多重困难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更加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了建立超货币,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和推行区域性单一货币的诸多设想。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亦有必要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趋势。

由于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次之,东盟国家最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经济体制上讲,既有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又有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中国、越南、缅甸等,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各国经济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不健全、不完善、相对单一。除日本、香港、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亚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监管体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存在大量的坏帐和死帐。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增大了亚洲各国货币合作的难度。

因此,从现实条件来看,整个亚洲在构建最优货币区方面还欠缺许多重要条件。但在建立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较小的局部区域范围内的货币一体化尝试。经过初步细分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由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组成的“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的“东北亚经济圈”等。通过这三个“经济平台”的货币合作,探索出货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从而再将货币合作推向整个亚洲,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亚元区。

三、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将世界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每个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对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OCA)”理论。根据蒙代尔及其后学者对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应具备条件的研究,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2)经济高度开放;(3)经济多元化;(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5)政策一体化;(6)金融一体化。本文将从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的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两方面来考察三个子区域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结构

1.对外经济开放度。衡量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传统方法是计算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随着跨国投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度还应充分考虑该国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本文采用“综合开放度”指标进行衡量,综合开放度=1/3×(国际贸易比率+对外和外来直接投资比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比率),据此计算的三个“经济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2007年综合开放度如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综合开放度水平较高,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地区贸易、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中国、日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综合开放度较低。表中还显示,亚洲“ 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外开放度水平较高,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有必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2.生产要素流动性。在中华区内,由于共同受到的都是华夏文明的熏陶,在语言、文化方面完全没有障碍,中华区内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东盟各国大多处于经济起飞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并且工会力量弱小,工资价格弹性高。各国处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往往对劳动力流动设置较多限制。各国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较多。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盟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很低。日本和韩国的劳动要素的流动性较之东盟区而言高一些,明显低于中华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各国之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关键指标上仍存在较明显差异。

工资价格弹性:一般而言,工资价格弹性较高,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能力较强,区域货币合作就越容易实现。东亚地区的情况决定了该地区有较高的工资价格弹性。首先东亚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这在满足对劳动力巨大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其次东亚国家一般没有制订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等法规,工资水平基本由 劳动力供求决定;最后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相比十分弱小,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有利于“经济平台”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汇率合作。

表52007部分东亚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华区,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可以考虑在该区域内进行货币和汇率的合作。在东盟区内,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工资价格弹性虽然都较高,这些特征符合了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但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方面,却相差很大,尚未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在日韩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对外开放程度亦很高,但区域内贸易水平,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也尚未具备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亚元区的成功建立,在东盟区内,只有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部分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减小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实现区域内很好的货币合作。日韩区亦需要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方能使构建亚元区的设想更向前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篇6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32-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跃居第一贸易大国的位置,目前人民币已成为第六大国际支付货币,在国际结算的地位日益提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步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要想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任重道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文将对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行SWOT分析,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将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不受国别限制,在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中具备货币的一般职能。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流通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货币职能,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使用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国家数量成正比,储备国家越多,国际化程度也相应越高。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的央行投资人民币,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未来还有更多国家的央行会采取同样措施,这体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人民币能否国际化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我国自2010年起GDP总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因此持有大量人民币。除此之外,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还取决于该国货币是否具备合理的利率与汇率水平以及资本项目是否具有完全可兑换性。

一是利率与汇率的合理性。2015年10月份央行降准降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意味着我国离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更近一步。而受美国经济回暖以及美联储加息使美元有升值预期,以及英国脱欧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下跌,使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有贬值压力。面对国内外多重挑战与经济下行压力,自去年8月以来,我国央行动用将近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支撑人民币汇率,以缩小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二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目前我国的经常项目已实现可兑换性,但资本项目仍存在许多管制。在我国除了外国直接投资(FDI)能自由流动外,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还未完全放开。因此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还不能被国外居民与非居民广泛认可。

三、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SWOT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分析

1.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强有力的保证。一是日益壮大经济规模。人民币将于今年10月份加入SDR,而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发行货币的经济足够重要”。2014年起我国GDP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去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排名在2006年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一,2015年我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依然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三分之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是一国货币是否被人广泛接受的前提条件。

2.“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我国资本对外输出规模增加,到去年7月份为止我国非金融类FDI已达7098亿美元,再加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组建,为我国资本输出的资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影响力和权威性,而且也大幅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劣势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内部劣势。首先,我国出口贸易规模逐渐壮大,但大都依靠成本低廉的优势,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无法在国际贸易上提高自身地位与话语权,导致人民币无法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处于变革期,过往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存在很大弊病。在投资上多以政府投资为主,造成现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果,而对外依存度太高也导致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影响,因此若贸然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会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本国,会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

2.人民币国际化外部劣势。借鉴日元与欧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定受到美元的冲击,美国自次贷危机后,连用几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使美元贬值来刺激美国经济,这必然使人民币相对升值。而这两年美国经济开始回暖,美联储又动用加息政策影响市场预期,使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可见美国的经济政策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也会滋生国际投机者通过投机炒作人民币的行为。目前我国尚未完成汇率市场化,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将使人民币面临更多国际市场的冲击,承担更多的风险。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实体与金融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使我国获得更多的铸币税收益,而且将提高我国的实体与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人民币国际化后,有利于稳定人民币币值,同时在对外贸易时可以用人民币计价,将大大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同时,交易成本的降低也会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并为我国居民和企业在对外交往中更加便利与顺畅。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能影响世界货币的发行,因此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影响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的他国经济,同时我国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将对这些国家与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也将给我国带来更多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资本项目的完全放开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金融体系还未健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将导致国际资本能大量流进流出本国,从而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导致币值不稳,增加汇率波动风险。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也更容易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若过早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导致我国经济更不稳定。

四、结语

通过探究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挑战,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而言是利大于弊,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利用自身日渐壮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的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5

[2]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59-61

[3] 范祚军,何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SWOT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6(7):95-100

[4] 李建国.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及推进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9-15

[5] 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1):18-20

篇7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 人民币 国际化

一、序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的努力,以及全世界期盼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持,使得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绩,尤其是以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元独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征途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努力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征途中,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也符合广大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利益。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面临新的复杂局面,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键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经济不平衡”这一观点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舆论中的主旋律,尤其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对美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变革。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是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因储蓄和消费不平衡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然而当危机结束的时候,又有人站出来说导致这次危机发生的不是消费与储蓄的不均衡而是债权国所持的现金与债务国不均等,并认为因为亚洲国家接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所以能够阻止现金流回到债务国,因此能够大量储存硬通货以防万一。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从长远角度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依靠别人的钱来管理自己的财富,如果这个国家对国际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经有很多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要想解决国际金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让人民币开始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实行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够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货币结构去真实反映国际经济力量的分布,并取代已经跟不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的美元货币体系。

虽然西方学者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一个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现在的经济现实。因为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和政府管理同市场经济之间的能动关系、内在的政治稳定、精英选拔的体系、劳动力的充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重视和谐的社会底蕴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所产生的动能,远远超出了欧美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

如今,2012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让人民币为国际货币充当后盾。因为人民币有统一的政治实体、金融体系、货币方针、财政政策、资本市场,甚至统一的军事力量做其后盾。仅从这些条件来说,人民币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货币都更具有优势。

任何一种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前,都需要经过一场斗争。这需要该货币自己去努力实现而不是等到被别人认定之后再开始努力,否则,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用人民币发放债务和进行贸易结算都是很好的开端。尽管起步会是很艰难,但万事起头难,但是人民币的确有它代表的经济实力,那么,只要坚持就会有逐步扭转局势的可能性。人民币只有成为国际货币,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水平才能不被以美国及美元所代表的金融霸权秩序约束。

有人会说,如果人民币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那么人民币就不可能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在国内应当至少有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掉期合约,这样,起码可以在不转换所有权的情况下调剂使用外币的需要,解决黑市换币的问题。不过,要考虑国际市场的现实情况,如果没有必要使用或者交换人民币,那么这样的市场,如果有也知识用来投机的。

中国因贸易顺差取得大量外汇储备,但是这是通过廉价劳动力所艰难换来的顺差。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出口原材料去积累外汇储备,那么,随着原材料的不断减少,出口条件不断变差,那么顺差的优势也就会逐步减弱直到完全消失。然而中国一直在为出口商品而改善条件,如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积累管理经验、增强商业运作水平以及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一切都在为改善出口条件而努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为我们的外贸企业规避风险。以当前国际贸易来说,主要都是拿美元来结算,美元结算完了以后有一个换汇,强制性换汇,换成人民币,这其中有一个汇率的变动,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为了防范汇率的波动,所以我们采用人民币的直接结算。从这个短期措施来看,主要是为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二,利用美、欧、日这三大世界货币走入低谷的情势,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的范畴,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

第三,降低当前海外外汇储备的风险,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为人民币摆脱依附美元,并使其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

第四,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资本的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立基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国际化。从这个视角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先头部队,金融市场国际化是后援部队,这两个全面完成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就真正崛起了。同时也可以提振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地位和发言权。

第五,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增加铸币税收入。

四、结语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会本着渐进性、可控性、主动性的原则,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跨境结算,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有助于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以国际金融新秩序为前提。无庸置疑,人民币迈向国际化这条道路已经正式起动了!

参考文献:

[1]沙文兵 《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研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

[2]李长江.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道路.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杨素芳.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4]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

篇8

关键词:外汇市场压力;外汇市场干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中图分类号:F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7-0046-05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体系下,汇率制度是一国对外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自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汇率形成机制历经四次变革:1994年至2005年7月20日期间实行的是单一钉住美元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2003年2月以后,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人民币对美元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定值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延续至2008年6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降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从2008年7月起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直至2010年6月。随着危机的逐步缓解,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人民币汇率又回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定值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见,从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我国汇率制度仍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其目的之一是减轻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与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定值的汇率制度改革是否缓解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是否有所不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明确人民币汇率制度未来进一步的改革取向进而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即立足于此,根据Stavarek(2007)的非模型依赖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决定方程[1],利用2002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别计算出1994年汇率并轨后不同的汇率管理体制下中国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进而为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Girton and Roper(1977)按照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最早对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简称EMP)进行了研究,将EMP定义为必须通过改变汇率或者外汇储备来消除的国内货币市场的失衡程度。限于模型的形式,他们的测度方程式仅仅是汇率和外汇储备两者变动百分比的简单加总[2]。Boyer(1978)和Roper and Turnovsky(1980)则在小型开放经济模型中通过引入中央银行的政策反映函数,将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化赋予了不同的参数[3][4]。Weymark(1995)创造性地发展了对外汇市场压力的研究,提出了外汇市场压力的一般定义,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预期因素进一步完善了模型体系,以便更准确的估计EMP指数中的参数[5]。Klaassen(2011)提出一个新的EMP公式,认为EMP是为名义汇率的百分比变化、外汇储备变动、实际利率和期望利率之差的加权组合[6]。由于以上这些测度方法中的基本参数都是需要通过其他宏观经济模型来定义和估计的,因此被称为模型依赖型EMP指数。

Eichengreen等(1995)认为汇率决定的结构主义宏观模型对短期和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的,因此提出了非模型依赖型EMP指数决定方程。①他们的方程包括利率、汇率和外汇储备3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参数取决于这三个变量样本的标准差的倒数,最终要达到使这三个变量的条件波动性相等的目的[7]。②鉴于Eichengreen等(1995)的变量参数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异常值,在Sachs等(1996)的启发下[8],Stavarek(2007)对非模型依赖型EMP指数中3个变量的参数进行了修正[1]。

国内学者外汇市场压力测度和中央银行干预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朱杰(2003)在Weymark(1995)关于EMP的一般定义和模型的基础上,经验估计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外汇干预程度,得出1994—2002年人民币EMP以升值压力为主,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干预对人民币汇率稳定至关重要的结论[9]。卜永祥(2009)参照Weymark(1997)[5]和Baig等(2003)[10]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中国开放经济宏观模型,计算了1994年1月~2008年3月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11]。刘晓辉等(2009)利用我国1999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分别估计了模型依赖的和非模型依赖的人民币EMP指数和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发现人民币两种EMP指数大相径庭,模型依赖的EMP指数不仅在数值上显著高于非模型依赖的EMP指数,而且其波动性也高于非模型依赖的EMP指数;两种外汇干预指数计算结果也不一致,但都显示2005年汇改之后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有放松的趋势[12]。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研究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干预程度的文章寥寥无几,且现有研究都没有反映2005年以来汇率制度的几次变动下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干预程度的变化,本研究试图弥补以上不足,进而为我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依据。

三、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及中央银行干预指数的测度

按照Weymark(1995)提出的一般定义,外汇市场压力是指在现行汇率政策形成的既定预期和没有外汇市场干预的情况下,要消除国际市场上对某种货币的超额需求所需要的汇率变动率。

(一)计算方法

本文使用非模型依赖型EMP指数估算方法,并选择了Stavarek(2007)提出的方法:

(二)变量含义

EMP作为衡量一国外部非均衡程度的指标,反映该国货币面临的调整压力。根据定义,当EMP>0时,说明本币面临贬值压力,且EMP的值越大,面临的贬值压力越大;当EMP

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合意的汇率目标所进行的外汇干预程度,ω的取值范围为(-∞,+∞)。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ω=0,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进行任何干预,外汇市场压力被汇率的自发调整全部吸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货币当局利用买卖外汇的直接干预方式保持汇率水平固定,则ω=1;在中间汇率制度下,0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取自IFS数据库。由于美国在IFS的数据采取标准报告格式,美国的外汇储备数据直接取自其中央银行项下的外汇净资产,而货币存量则取自基础货币,利率使用联邦基金利率。中国由于采取的是非标准报告格式,因此外汇储备的计算依据Levy-Yeyati and Sturzenegger(2003)的公式,等于中央银行的外国资产减中央银行的外国负债和中央政府在中央银行存款[13],货币存量则取自储备货币,利率使用银行利率。值得注意的是,汇率在这里使用的实际汇率数据,为计算实际汇率所需的CPI月度环比数据美国取自IFS,中国则取自中经网,基期都统一为2002年1月。

(四)计算结果

根据Stavarek(2007)提出的方法,本文分别计算了2002年1月~2010年12月的外汇市场压力及中央银行干预指数,并按照我国汇率制度变革的情况,把它们分为2002年1月到2005年6月、2005年7月~2008年6月、2008年7月~2010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个时期,③结果如下:

1. 2002—2011年的EMP。2002年1月~2011年12月的EMP及其6个月的移动平均趋势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是升值压力和贬值压力并存,但不同阶段趋势不同。在2002年1月~2004年1月,人民币面临的主要是贬值压力;2004年2月~2005年8月,人民币面临的主要是升值压力,且升值压力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2005年8月~2008年6月,人民币面临的依然主要是升值压力,但波动较剧烈;2008年7月~2010年5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减小,且在很多月份面临的都是贬值压力;2010年6月~2011年12月,人民币平均面临的依然是升值压力,但波动非常剧烈,升值压力、贬值压力几乎各占一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6个月移动平均趋势线来看,2002年以来人民币面临的外汇市场压力以升值压力为主。

2. 2002—2011年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图2显示了2002—2011年我国的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及其6个月的移动平均趋势线。可以看出,2005年汇改之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稳定汇率,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力度较大,基本上都等于1,也即100%的干预;2005年7月汇改后,央行外汇干预力度明显下降,干预指数2005年6月为100%,7月降为33.9%,8月降为18.44%,9月进一步降为12.94%。其后干预指数波动较大。2008年7月~2010年5月,由于又开始实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力度加大,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围绕100%上下波动,基本上都等于1。2010年6月后,由于又恢复了参考一篮子货币定值的汇率制度,干预指数从2010年6月的134%降为7月的50.3%,8月的3.4%,其后干预指数波动较大。从移动平均趋势线来看,2002年1月~2005年7月、2008年7月~2010年5月这两个时间段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基本不变,近似等于1;其余几个时间段波动幅度较大,但基本在(-1,1)波动。

3. 2002—2011年分阶段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及干预指数的变化。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考察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及外汇干预指数的变化。为此,表1分阶段列出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及干预指数的统计指标。结果显示,2002年1月~2011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总体而言面临的是升值压力,均值为-0.146。其中,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较,面临的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反而更大。2002年1月~2005年6月盯住美元期间,人民币面临的是升值压力,EMP均值为-0.092;2005年7月~2008年6月参考一篮子货币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EMP均值从上期的-0.092上升为-0.277;2008年7月~2010年5月又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下降,EMP均值从上期的-0.277下降到-0.024;2010年5月~2011年12月恢复参考一篮子货币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开始上升,EMP均值从上期的-0.024上升为-0.168;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没有减轻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反而加大了这一压力。此外,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较,EMP的标准差更大,说明汇率浮动幅度增加后,外汇市场供求波动更剧烈。

从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指数来看,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指数总体上为正向干预,平均干预指数为66.1%。其中,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较,外汇干预程度降低。2002年1月~2005年6月外汇干预指数平均为99.4%,2005年7月~2008年6月降为21.8%,2008年7月~2010年5月盯住美元后又升为87.4%,2010年5月到2011年12月恢复参考一篮子货币后,又降为46%。可见,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要高。

四、结论与启示

按照Stavarek(2007)的方法和标准,本文分别计算了2002年1月~2011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及中央银行干预指数,并按照人民币是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还是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该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与启示如下:

1. 外汇市场压力指数显示,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总体而言面临的是升值压力,其中,人民币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较,面临的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反而更大。这一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细推敲却在情理之中。因为根据前面的定义,外汇市场压力反映的是外汇市场上对某种货币的超额需求(供给),而影响外汇供求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对汇率的预期等,汇率制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虽然我们难以对这些因素进行一一甄别并估算其影响程度,但是本文的研究至少可以证明,汇率制度不是决定因素。这也意味着,汇率制度的改革并不是缓解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根本出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更多地考虑其他国内经济、制度等因素[14]。

2. 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指数显示,我国该期间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相对较大,平均干预程度达到78.8%,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央行干预程度明显降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相应提高,汇率制度直接影响着央行干预程度。在我国外汇干预成本较高、外汇干预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不断放宽汇率波动幅度是可行的选择。

注释:

①Stavarek(2007)的研究发现这两类指数并不兼容(compatible),常常导致不一致的结论和发现。不过,在Eichengreen等(1995)的原文中,他们也并没有明确提出非模型依赖型EMP指数决定方程。

②尽管Eichengreen(1995)抓住了模型依赖型EMP的核心问题,但是在这个参数确定标准上非模型依赖型EMP指数决定方程显然也有些简单化和理想化了。

③这样分期的主要考虑是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

参考文献:

[1]Stavarek,Danie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i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the Eurozone membership perspective[J]. MPRA Paper,2007,No.3906.

[2]Griton,Lance. and Don Roper. 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war Canadian Experi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4):537-548.

[3]Boyer,Russell S. Optimal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6):1045-1055.

[4]Roper,Don E.,and Turnovsky,Stephen J. Optimal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in a simple stochastic macro model[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2):296-309.

[5]Weymark,Dlanan.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7,(1):55-79.

[6]Klaassen,Franc & Jager,Henk. Definition-consistent measurement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1,(1):74-95

[7]Eichengreen,Barry,Rose,Andrew K.,and Wyplosz,Charles. Exchange market mayhem: The antecedents and aftermath of speculative attacks[J]. Economic Policy,1995,(10):249-312.

[8]Sachs,Jeffrey,Tornell,Aaron,and Velasco,Adnrés.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s from 1995[J].NBER,Working Paper,5576,1996.

[9]朱杰.中国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的干预程度:一个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6):14-23.

[10]Baig,Mirza Allim,Narasimhan,v. and M Ramachandran.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s Intervention Activit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25):727-748.

[11]卜永祥.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和官方干预的测度[J].金融研究,2009,(1):28-41.

[12]刘晓辉,张璟.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经验估计与比较分析[C].第8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2008.

篇9

【论文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业务;离岸金融模式

一、引言

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包括货币信贷、投资、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伴随着新一轮全球性经济衰退,各国对游资监管力度加大,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逐渐黯淡,离岸金融业务也积极寻求着转型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之下,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研究更显必要、紧迫。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天然优势的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亟需大量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支持,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能有效满足此类需求;其次,毗邻香港有利于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加快发展,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兴起能有效辅助、巩固香港确立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海南省与祖国大陆间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防范省内与大陆境内金融系统协同干扰的防火墙。

(二)增长迅速的国民经济

海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达2064.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同年地区产业产值均达到历年来的最高点,且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53.67亿元,同比增长27.1%,较2009年同比增速5.27%①。

(三)发展迅猛的金融行业

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省银行类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金融机构效益显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

(四)持续加快国际化进程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海南省抓住与国际市场、机构、法人等接触的契机,推动海南省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海南省不断强化自身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核心地位,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交通、商贸等方面的互惠合作,另一方面,海南省寻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旅游、金融、环保等领域的交流。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现有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特征及要素需求的考量,不难发现海南省省域内要素不满足内外一体型关于区域建设环境的需求。而避税港型模式本身即为了让离岸公司机构规避母国关于税收等非运营支出而诞生的一种形式,且随着近年来全球性受游资冲击而导致的全球、区域性金融危机频发,黑市洗钱现象不绝,现阶段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国联盟加强对此类模式地区的监管,从而使得一些区域离岸市场形同虚设,不仅如此,海南省较其他避税港型地区并不具有明显横向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不适宜避税港型模式。

剔除了以上两模式后,本文侧重与海南省选择以内外分离型为基础的适用性模式。首先就内外分离型模式而言,海南省现阶段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据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测定,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至少需要15万亿元资金的注入建设,而相对于海南省入不敷出的财政资金而言,数目之庞大犹若星河,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应采用单向渗透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OUT IN),即允许离岸市场内资金有限渗透到在岸市场的模式。但受限于现阶段海南省金融软硬件实力,初期阶段仍以内外分离型模式,待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档次,再权衡利弊适当冲破屏障,施行有限渗透的策略。

四、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目定位

(一)助力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为核心

必须遵循关于十二五时期的规划路线,从而进一步助推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改革目标的实现升华规划中关于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拓展海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可行域,创造海南省与国际优秀产业、高新技术接触的契机,争取将海南省提升为离岸金融-旅游服务复合型海岛特区。

(二)开展以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为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三)形成港琼离岸金融犄角为目标

香港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大、服务水平高、市场监管有效性强。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就其本身规划而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可以有效完善犄角内业务池构建,且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减缓香港受指向性游资的冲击,发挥犄角规模优势,有效规避相应风险。

五、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内容框架

(一)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品种遴选

1.银行类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离岸存款业务。可接受开立非居民的美元、港币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存款账户,亦可接受开立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存款账户。

二是离岸结算业务。海南省可以依托离岸金融机构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如客户办理汇兑、接受和开立信用证、提供保函、光票托收、跟单托收等业务。

2.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

海南省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也应选取金融机构债券、利率掉期(SWAP)等为主的相对低风险性业务为主,从而做到降低风险,有限提升市场流动性。

3.保险类离岸金融业务

开展有利于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船舶险种,根据海南省特殊海洋、渔业状况,推陈出新具有离岸属性的创新型保险品种。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1.离岸金融机构准入及退出机制

海南省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应遵循机构规模优先、良性内控优先、业务面广优先、效率服务优先等原则,准入机构在进驻省内以前应具备外汇汇兑、业务办理、业务结算等基础性资质,并在此基础上报备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政府等相关机构审批、备案等基本程序。

2.离岸金融业务范围约束性

主要监管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五项原则主要:一是审慎性原则,以风险相对较易控制的业务为主;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即以简单可行出发,以传统业务为主;三是灵活性原则,在监管下适度放宽业务选择的区域;四是锁定交易性原则,通过账户的分设和严格管理,确保离岸业务的有效监控;五是差别监管原则,对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进行区别性管理。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优惠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借鉴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海南省实际,对在离岸区内开展离岸服务外资金融机构,可考虑在2020年以前按10%税率减征所得税,免征印花税,对风险较大的离岸贷款实行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申请,报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同级主管国税机关审批后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对金融机构高管个人所得税按三免两减半征收。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其危害,并运用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现象、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质就是当代新经济危机,最后介绍了我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

【论文关键词】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本轮金融风暴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什么是次贷危?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投资银行又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通过创新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由此,最初一元钱的贷款通过创新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10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美国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金融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及早对华尔街进行审查和监管,“两房”、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或许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次贷危机”这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向全球蔓延,向实体经济蔓延,并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运用理论揭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实质

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新时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针对十九世纪的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资本的贪婪本性所导致,而且经济危机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资本对利润永不知足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又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大的企业产能实际上是趋于下降,于是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于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但是经济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根本矛盾,于是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一次新的危机开始酝酿,并最终爆发。近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被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关于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理论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又有何联系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经济兴起,同时货币资金投机不断出现。世界经济开始金融化,金融开始世界化,虚拟资本大量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美元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形成主导地位,这使得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使美元贬值,就会导致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消耗全球30%的资源;而实际上,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4倍。无疑,美国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为了攫取更多财富,美国及华尔街“发明”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当世界实体经济发展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泡沫时,金融危机爆发。因此,此次发端于美国并向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更加证实了的科学性,金融危机不过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特殊表现,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理论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具体到我国,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人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转贴于

船舶行业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如广东近期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受到影响较小,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略有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另外,此次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此次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四、我国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