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原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5: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原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原理论文

篇1

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然而,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却让我们开了眼界,原来不光是企业可以以人为本,科技也可以以人为本。诺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以谁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这里的"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即企业对员工是尊重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是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

然而,从诺基亚的提法中,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种"人",这就是顾客。企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或消费者的需要。当然,以人为本的科技并非只是以顾客为本,它同样要以企业中的人即企业员工为本,因为这些人是创造科技、运用科技的人,而顾客正是享用这些科技的人。

事实上,以人为本中的"人"还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和顾客,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求职者、企业所处的社区、企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的人。因为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已经深入企业的骨髓,成为企业的灵魂,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

何为本?

对"以人为本"中的"本"字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剖析。关于"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还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因此,以人为本并没有能够明确应当以人为何种"本",是将人作为挣钱的根本,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人力资本,还是说企业的管理方式着眼于作为人的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本性需要?或者说是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之本?事实上,或许是出于误解,或许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不少企业一方面口口声声称以人为本,实践中却仅仅将员工作为赚钱的工具。

篇2

1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平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员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越来越强调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关注员工的个性,重视员工的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企业和个人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公司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调动人的热情,改善员工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量变发展成质变,最终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一旦任何方面出现了问题,其他环节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关乎着公司经济运转的情况,它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优势的地位[1]。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人的差异,以此来保证企业人力决策的科学性。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人析及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时代的发展存在着某些不契合的因素,在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忽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公司奖励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等。

2.1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关注不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这就严重阻碍了员工的发展,使人力资源的价值难以发挥出来,阻碍了现代化、人本化等管理理念的渗入。

2.2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层都特备关注利润与成本的差价,努力减少成本支出,包括培养经费的开支,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有效的人才培养可以保证员工工资理念的先进性,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是企业潜在的经济来源,其为企业创造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的花费。因此,企业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的培训,拓展人才发展的空间。

2.3奖励考核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的管理离不开奖励考核机制,从奖励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内部的奖励制度存有问题,缺乏公正客观性,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影响公司日后的经营与运转。从考核的角度来看,某些企业不能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使之与员工的绩效出现了脱节甚至背离的状况[2]。一个企业的考核制度应当因人而异,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岗位和部门制定不同的考核机制。

3探索以人为本原则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先前的管理理念,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管理理念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核心部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能够提高企业整体对“人本”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员工的想法,多以员工的角度和利益来考虑问题,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3.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养的经济投入,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

企业在管理中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要以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公司的发展前景。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此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培养员工先进的思想理念,提升员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和境界;除此之外,企业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个性,引导工作员工来进行自身职业战略目标的规划和制定,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位企业员工创造理想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另外,企业要善于及时变动个人具体的职位,进行合理的岗位调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为员工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防止中小企业人才外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建立健全有效的奖励考核机制

篇3

1.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内容

港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投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人力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各种开支,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挖掘获取人力资源过程所需要的成本。包括企业人员的聘用费(项目设计费用、查找费用、招聘操作人工费、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等);选拔费用(面谈、测试、体检等);录用及安置费(录取手续费及调动补偿费等)。二是,开发人力资源所需要的成本,即要使港口企业人员达到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业务水平和提高其工作技能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员工上岗教育成本、岗位培训及脱产学习成本等。三是,使用人力资源所需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和保障成本,如薪资总额、办公费用、分摊管理成本、各种货币福利等。四是,离退人力资源的成本。主要指企业员工退休、下岗、离职的操作成本,包括员工离职前的低效成本、离职后的空职成本等。所谓空职成本即指由于员工的离职而影响到因某职位空缺可能使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以及所造成的损失。

2.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模型

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的是港口企业为更好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变动离职等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的掌控,以及平时为协调人力资源关系而发生的行政管理成本及效用水平进行的掌握、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主要构件,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支成本和使用成本等,这些要件又各包含诸多具体的项目,构成了复杂的成本开支体系,而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需要对这些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以保证成本开支的节约和有效。这样,具体的成本开支控制的内容,就包含对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所有开支进行控制。其内容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开支是相对复杂而多样的,并依托于企业的规模、人力资源总额和人才质量好坏、内外部竞争形势等,而体现出发生额度的大小和多寡。为此,必须做好相关人力资本管理成本开支的控制,以节约成本,提高成本绩效。

二、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

从宏观上看,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大体可以引入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但要注意结合港口企业特点,着重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增强港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向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转变。通过目标战略化和配置市场化,体现出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理念的更新,才能有效实现成本压缩,节约开支。目标战略化。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目标,实现港口企业发展,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增强我国港口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把实现港口企业现代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和成本管理的出发点,追踪国内外先进港口企业发展动态,跟进和引入先进理念和方法,着力于港口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从战略角度组织港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多渠道配置企业人才资源,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实行人事、人才派遣等人事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人事关系管理和人才使用的“管用分离”,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人才使用契约化、服务保障社会化。另外,根据港口企业特点,可以契合港口装卸生产运营、管理实际,采用港口装卸生产整体业务承发包和单项业务承发包模式,构建科学合理、依法合规的承发包管理体系。通过市场有序竞争,获得更好的成本投入回报。

2.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整体机制

近年来,沿海港口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其已经成为企业效益跨越发展的掣肘。调查显示,一些港口企业2009-2013年间平均每年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超过10%,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逐年加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已刻不容缓。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机制,是指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整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有机联系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这些因素和关系、方式等,体现其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是促进其成本控制及其运作发展变化的内部机能。这一整体机制包括了基本的成本控制思想理念、管理制度、规划计划、领导机构、人员构成、经费投入、硬件软件设置、运作流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整顿、考核等过程内容,还有过程监督、控制反馈和项目整改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这些因素相互关系的梳理,使之有机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整体机制。表现在港口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可简单概括为建立领先型人工成本目标体系、建立完善的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人工成本预警制度,从简单的控制人工成本的绝对投入向提高人工成本有效性即提高投入回报率转变。配套措施包括保持高效的组织体系、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有效性、针对员工类别通过差别化的激励模式实现激励最大化从而加强员工忠诚度,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等。

3.建立港口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将组织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以便更好地实施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的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将人力资源视为一项资产,通过组织管理和资源计量,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管理目标。港口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可以借助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具体方法,计算人力资源的成本,加上内部竞标、随机报酬、商誉价值等计量方法,准确地计算人力资源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并按会计科目要求,单列人力资源项目,把反映人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组织带来的预测总价值、人力资源权益信息内容、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反映企业为招募、选拔、聘任、录用、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等,计算并导出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提供给相关管理者参考,这就使港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规范化,并更趋精细化。

4.借助本量利分析法实施成本控制

对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成本开支实施监控、调节和节约,可以考虑应用本量利分析法(cvp)来操作。这一方法的本质,是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它的本质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我们借用以成本控制,是要强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管理成本、项目的业务量和利润等的关系,考虑如何保持最低开支,而能获取最大利润。

篇4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何为资源?《辞海》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显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企业中,资源可概括为所有用来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工具、条件和环境的总称。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2.资本

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实践中,资本是就投资相联系的。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虽然上述表述不同,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数量上应等于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

3.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

通过资源和资本概念的分析,与人相关的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区别清晰可见。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仅包括已得到相当开发的人力资源,即经过相当教育或培训开发的知识型员工,也包括未得到开发或开发很少的人力资源,即从事体力型或简单辅工作的劳动者;不仅包括愿意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也包括不愿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与此相对,与人相关的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魏杰,2002)[1]。从数量上来看,前者是潜在的、静态的总值,后者是现实的、动态的部分数值。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与人相关的资本在数量上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的水平。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与人相关的资本,对其能否成功动员和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还要受到资源所有者――员工影响的。所以,物质资源全部投入生产是较容易实现的,而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保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等同的。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增加可投入生产中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

会计学中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数值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以下图示之,可更清楚地发现该定义所持有的逻辑。

人力资源相关支出成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报表中的资产)

图1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计量和记录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本。然而,从上文对几个概念的辩析中,发现与人相关的资本并不能等完全同于人力资本。因此,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资源和资本关系表明,资本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即资源资本化结果。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增加可投入和被动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亦即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动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人力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实现与人相关资本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修正后的人力资源会计逻辑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化

与人相关的资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将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性支出,通过一定规则转化为与人相关资本的过程

。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静态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激活”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培训、薪酬、参与机制和绩效管理等4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例,作简要论述:

(1)培训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过程,其产出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激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在企业中,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然而,人才的频繁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深重危机。企业可通过宽带薪酬将薪酬增长、职务晋升或工作范围变化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以及薪酬激励手段多样化,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顾琴轩和郭培方,2004)。

薪酬体系影响着公司内部的组织氛围,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公开的薪酬使员工与管理层,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化,形成一种信任、坦诚相对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合理并适用的员工参与机制有利于调整员工之间关系、改善公司内部氛围和留住人才。实践中,员工参与机制包括董事会中的员工股东代表的参与和决策中充分考虑到员工观点等。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科学的绩效管理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技能。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成功的办法,共同分析实现目标的障碍和困难并排除之,最终实现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在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

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静态的人力资源“激活”之后,形成了可直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那么,这些与人相关的资本是什么呢?

科尔曼(1988)认为,资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三是社会资本。其中,物质资本通过物质变化促进生产的工具创造出来;人力资本通过使人们自身变化,即通过他们以新方式工作的技能和潜质提高而创造出来;社会资本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们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显然,就这三种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人紧密相联。

作为与人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着根本的区别。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能力,存在于劳动者个体之中;后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2]

1.人力资本:人和物之间

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增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将其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深植在个体,并且无法与个体分割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与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关系密切。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劳动者自身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综合。从微观来说,人力资本可视为凝聚在个体身上的“生产力”,即个体所拥有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组织层面上,员工规模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了组织中各个体人力资源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本是可以用来投入,并且期望获得回报的,凝聚在员工身上的劳动能力。

2.社会资本:人和人之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

社会资本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内的成员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彼此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它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也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社会资本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它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推动生产性活动的开展。

因此,作为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资本,是行动者通过这种社会联系来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

对于组织而言,社会资本不仅决定着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使用效果。人力资本所体现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常是通过“师徒关系”的传道、授业和解惑中形成并积累。工作分工更需要同事间的密切合作,因而人力资本的使用效果也常受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组织的社会资本会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

四、结论

通过对资源和资本、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等概念的辩析,本文澄清了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起点,即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是与人相关的资本,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本。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亦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激活”人力资源,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前者是劳动者自身拥有的,从外界摄取希缺资源的能力;后者并非自身拥有的,但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可以通过关系来摄取希缺资源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中与人相关的资本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需要进行相应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参考文献:

布尔迪厄.资本的形式.载包亚明编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顾琴轩、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2004(1):168-170.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萨缪尔森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魏杰.论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机制[J].福建论坛,2002(11):32-35.

西奥多.W.舒尔茨,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篇5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理论与管理控制方法,继而分析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可控因素,最后从系统控制角度出发,进行了系统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分析。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不同的企业,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竞争者的情况定期的编制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做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和控制工作。

一、人力资源成本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选择、录用和安置时所发生的费用。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内外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择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录用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发生的费用;安置成本包括:企业将被录取的职工安排在确定工作岗位上的各种行政管理费用;录用部门为安置人员所损失的时间费用;为新职工提供工作所需装备的费用;从事特殊工种按人员配备的专用工具或装备费;录用部门安排人员的劳务费,咨询费等。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对已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奖励成本是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调剂成本的作用是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作用,也是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的调节器。

(四)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这些费用往往以企业基金、社会保险或集体保险的形式出现。这种成本既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又不能保持其价值,其作用只是保障人力资源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这种成本是人力资源无法发挥其使用价值时,社会保障机构、企业对职工的一种人道主义的保护。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可控因素分析

(一)取得成本因素

取得成本因素主要有招聘需求,包括招聘的人员数量和职位、对应的市场价格,以及招聘方式、流程等。其中招聘需求导致的选拔、录用、安置费及招聘过程费用属于可控成本;职位的市场价格等为不可控成本。控制前者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组织机构,精简人员;二是科学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预先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并充分发掘现有人力资源,避免人才浪费。控制后者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择最优招聘方式,能内部竞聘解决问题的就不外聘,这样既可填补职位空缺、节省成本,又有利于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二是规范招聘流程,招聘前要清晰公示空缺职位的任职要求,招聘后要追踪了解被聘人员的实际任职能力,避免不称职者给企业工作造成损失。

(二)开发成本因素

开发成本因素中,因培训耽误工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等不可控成本因素;培训需求、组织费用、培训效果为可控性成本因素,其控制重点是提高开发成本的使用效率,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训需求分析;二是精确核算#严格控制培训组织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促进培训效果转化,鼓励学员将所学新知识、新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分析、调查培训效果,总结成功与不足。

(三)使用成本因素

使用成本因素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维持成本中,薪酬是人力资源总成本中最大部分,且薪酬刚性一直是人力资源成本只升不降的重要原因。薪酬一般分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前者由岗位、年资、学历构成,属不可控成本;后者由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绩效等因素构成,属可控成本。薪酬成本控制一要保证成本不溢出,二要保证薪酬发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保障成本因素

保障成本因素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相对固定,属不可控因素;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具有可控性。尤其是劳动安全事故对电力企业影响重大,电力企业在这方面

要高度重视并舍得投入。

三、系统控制角度——系统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计划环节

这一环节周密合理地计划决策,以从源头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包括预算和规划决策两部分。

预算——通过预算使成本在合理的幅度内变化,不至于严重不足或过分溢出。各种财务管理运用的预算方法,几乎都能够用于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一般企业可以根据定员并结合企业目标考核情况(如综合效益、安全生产)等做预算;新建或计划变动较大的企业则可用“零基分析法”即不考虑账户历史成本的记录,在全面分析人力资源结构、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劳动力市场情况测算人力资源成本,难以一步到位确定成本的,可以考虑采用“滚动预算法”。应该注意的是,预算前要首先判断人力资源成本是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并据此决定预算是短期还是长期、静态还是弹性的。

规划决策——核心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效益性分析,目的为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修正不经济的支出。一般包括:估算成本;估算收益;评价投资收益。可通过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等加以比较,计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机会成本,即执行一项计划而放弃另一项计划可能带来的收益;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因素,即成本支出效益为负的可能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执行环节

这一环节以成本意识严格控制支出,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预算调整。成立以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组织,系统、全过程地对该项工作进行监控。

完善人力资源成本费统计台账,建立劳动工资、保险福利统计报表制度和财务报表制度。除有单项规定外,台账要按本期实际发生数而不是计划数填报,按“谁支付、谁统计”的原则登账,并明确成本责任。健全预算调整审核机制,凡需调整的,要预先申请和陈述理由,并经严格审核。滚动预算项目则通过项目阶段结算的方法,对每一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符合要求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三)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检查环节

这一环节通过检查及时纠偏,确保成本管理不失控。

阶段性审查——即按季度、月度或项目,对各部门人力资源活动成本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审核。

年度结算审查——即年度财务决算后,专门按照有关财会规定和台账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结算,对比年初所定的预算方案计算节约或超支的额度,看成本控制是否有效。

年度统计分析——即进一步分析结算结果,发现问题和差距,为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供改进依据。

(四)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处理环节

通过第三环节的检查,可以得到季度、年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情况的总结。针对其分析结果,采取改进对策。季度审核结果对策:对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褒扬;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溢出和效

率低下的做法。

年度审核结果对策:表彰、奖励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好的下属机构、部门,推广他们的经验,促进其他机构部门加强成本控制;如果存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失当的情况,必须从机构、制度、执行各环节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下一年度进行针对性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兴山,刘潮.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

[2]汪安佑,曾宝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M].长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一直秉承服务至上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逐步完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可以随时参考资料等需要。②二是合理调配专业人员,组建精悍高效的档案管理机构。③加强人事档案检查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干部档案工作中的有关条例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各项要求,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纳入人事工作规划,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整个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整个医院的发展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原则,进一步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

二、完善档案管理设施,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目前,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医院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医院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增多,为医院档案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医院在档案管理设施和技术上进行完善和改进。④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电子档案管理为医院档案管理者提供了便捷。信息化社会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信息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改进传统的手工劳动、检索等管理手段,及时规范档案管理库和设施等,使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医院领导对档案管理的意识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疗质量及医疗技术的发展,重视医院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对档案管理方面重视不够。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是整个医院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院领导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会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并给予硬件及软件等方面的支持,医院档案管理者才有信心把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因此,医院领导的重视对档案工作的开展及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人本原理管理原则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学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本原理也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院校是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及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态度,人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学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而展开的,也是为人而开展的。因此,学校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院校是一个集体,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论是院校还是任何团体,人本管理的内涵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二,处理好领导、部署主导的关系,在自觉自愿实现自主管理,创设和谐愉快、健康向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管理氛围;第三,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

一、院校管理教育中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是第一资源,因此,一切管理都应该以做好师生的工作,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根本。挖掘潜能、积极进取,创造一个使教师、学生热心工作,心情愉快,关系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使个人价值得到发挥,这就是人本管理。

2.激励原则

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是不够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得到满足。因此,院校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大家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是激励原则的根本含义。

3.目标原则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目标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趋向目标,目标完成满足需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掌握了这一规律,管理者就应对下属,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

4.民主原则

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即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实行“群体决策”,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判断误差,综合大家的知识、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有利于找到满意的决策方案,从而更好地承担任务,通过集体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就能使确立的目标为大家接受,井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工作。

二、工作中贯彻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需要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大家的需求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要,因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个体需要产生以后,井不一定都产生动机,但是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其中有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分,而只有优势需要的满足才会转变为行为推动力。因此,要努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能满足大家的优势需要当然,人的需要,有正当的需要,也有不正当的需要管理者对部署正当的需要尽可能去满足,对不正当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2.实行民主,树立主人翁意识

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主体,要保持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正确认识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有重大决策,有权审议管理措施,有权监督领导,可以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因此,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应广泛征求意见,有计划的执行实行民主检查,充分吸收反馈意见,对其执行的结果进行集中总结,从而充分利用大家群策群力地把单位管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组合,量才而用

对教师的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选好人、用好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充分去了解,要能敏锐地发现人才,井做到才尽其用,避免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失误。

4.协调好关系,处理矛盾,创造团队意识

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报告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批判视维,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持的典,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来自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的报告-前线-佘建国

2、北京市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党委——充满阳光的窗口-北京支部生活-宁静

3、深化政务公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来自北京市怀柔区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4、坚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服务机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郭济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无

6、水利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贵南县水利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青海水利-余国杰李树宁

篇9

关键词:人本原理;人本安全管理;人性化

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实现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匹配,而人、机、环境系统的主导控制是人。因此,建立健全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结合,积极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必由之路。

一、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其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依靠人、开发人、尊重人、关心人、提升人、成就人。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其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精辟地概括为: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如下图:

1、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即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的运用:一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四要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能级原则

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即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的运用: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必须对应,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三是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原则的运用: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二、实施人本安全管理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1、现代安全管理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实施人本管理势在必行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七大特点:

2、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支持决定了实施人本管理势在必行

实施人本管理, 首先必须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的需求内容和如何使之得到满足。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佛罗姆的期望理论、合理情绪理论、生物节律规律等)的发展, 使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特点成为可能, 人本管理正是依托这样的理论背景被提出, 并得以迅速发展。

3、安全事故案例的数据分析决定了实施人本管理势在必行

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分析,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 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为差错造成的。日本学者在1980年统计中指出, 日本制造业在该年度的死亡人数为106162人, 其中, 因人为差错导致的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94%。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1931年调查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中发现,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能力所预防的范围,是不可预防的,而占总数98% 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如图:

而在可以预防的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90% ,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仅占10%,如图:

这些足以说明, 员工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影响很大, 素质越高,企业的安全状况会越好。

4、港安公司的安全生产实际决定了实施人本管理势在必行

港安公司是青岛港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生产运输、装饰材料市场经营三大部分。在安全管理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跨度大,涵盖了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产业的各个环节;二是流动性大,一项工程在一个工地施工完成后,往往立即迁至另一个工地;三是临时性强,工地的建筑物、设备和设施、机具、材料、人员等都有很强的临时性;四是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设计特点、平面布置都不一样;五是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往往由多家施工单位、多专业、多工种交叉施工;六是人员组成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的,又有分包单位,人员又有户籍、岗位、工种与文化程度的差异;七是工程建设“超常规”,在青岛港集团“超常规”改革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工程建设不但工期紧,任务重,而且必须确保“又好又快又省又廉”。

三、创建人性化安全管理创新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篇10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