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9:1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篇2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双向选择,联合合作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奇瑞数控班,2008级鑫龙电气班,2009级芜湖港口集装箱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级精神文化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合作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3)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4)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合作班当中增设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在考察企业文化后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内容。
(5)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合作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合作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篇3
1.1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单一追求企业文化的表面形式,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建设。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独特的,是企业在创业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形成的独特的价值理论体系,里面包含着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包含了企业在创业奋斗过程中集体形成的行为思想和理念。如果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展现出深层次的内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难以持续的。
1.2缺乏个性及创新精神市场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更新,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创新的重点是产品不是企业文化,不明确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不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和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得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不相适应,长期如此就造成了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的状况。
1.3缺乏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联系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通过其导向作用,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导向到企业的目标、使命形成合力。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力源泉和精神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确立的经营目标;同时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产生自豪感,形成更强的凝聚力,从而在工作态度发生重要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管理到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维护企业形象。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分开来做,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两码事,形成了文化建设和经营活动两条路线,这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2.1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经验和亲情关系来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作用看起来并不明显,因此造成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要,很多企业会做些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喊喊口号,出于赶时髦的目的,不没有真正期望企业文化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革除以往对企业文化认识方面不正确的思想,认真地学习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加强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掌握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2.2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并注重个性化发展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主要体现在企业目标和使命上,企业的使命说到底是在企业的文化上,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和内在特征,其他的外在形象都是其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区别于另外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企业在建设本企业文化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目标、使命和内在特点,设计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特征和状况的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别的企业文化。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不断更新并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真正作用。
2.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的结合企业文化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企业发展初期,还是在具有一定规模之后。企业进行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做表面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用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隔离开来进行,则两者都取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做到两者紧密结合,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有利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篇4
1.1我国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此,2011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组织实施了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根据调查,除少数企业已进入文化建设的深化阶段外,大多数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许多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很多企业并不清楚企业文化的真正本质,对于企业文化的涵义不是很明确;有的企业里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专门管理这一块,但也形同虚设。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文化建设不重视,并没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去。中小企业还有一部分是家族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很多弊病。
1.2我国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误区
虽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构建企业文化却在中小企业中成了不可小觑的一个坎。以至于企业文化做成了表明功夫,看不到实效,反而还是投入中的无底洞,走入了构建企业文化的误区。很多中小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只在表面下功夫,像在办公室贴上励志的语句,工厂悬挂团结奋进的条幅,把名言警句当作企业文化的灵魂。这实际上是把企业文化当作花瓶,这是在曲解企业文化。大家都知道,构建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思想统一起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信心和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企业的最大价值。
2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关于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形成而被员工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及经营战略等的集合体,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概括的说: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而被企业所信奉和倡导的一种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是一种良好的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企业个性。它对于企业和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导向作用、纽带作用。企业文化不仅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能增强社会对企业的向往和认同感。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承继性、时代性、层次性。企业的文化氛围如何,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持久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智力支撑。没有先进经营机制的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没有先进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企业也是会失败的。因此,要锻造一个有影响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切不可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2.2传统企业文化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它的组织规范、人事制度、经营管理都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呈现出一种家族化、实用主义、个人化、感情化、封闭性等特征。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企业文化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约束了中小企业的向前发展。
2.3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正确认识
大多数管理者没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首先,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给企业装门面,没必要在企业文化上投资太多。其次,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才需考虑的问题,等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后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2.4构建企业文化是领导者考虑的事与员工无关,让员工缺乏归属感
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者的事,主要通过管理者对于整个企业的运筹帷幄来决定企业的发展,并通过下达给员工,让其强行接受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这样做却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也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是让员工改变观念,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统一行动起来,与企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让员工自觉、自愿的认同企业文化,。只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让员工认可你的企业,认可你的文化,就可以让员工把企业当家,同心协力让企业走的更远。
3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
企业的管理者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管理过程中的领导风格、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需要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这样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2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构建企业文化,就要建立良好的各项制度,比如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奖罚分明。很多中小企业大都采用期权奖励制度,把经理人和员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种制度然后再引进经理人。如果企业制度还没完善就引进经理人,有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建立各种制度,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3树立中小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
企业的诚信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诚信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和根本建设。诚信就是守诺、践约、无欺,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一种准则、一种规范、一种责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企业必须以诚信文化为基础来建设企业文化,以建设企业文化来打造诚信企业。中小企业要想打造诚信品牌就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对全体员工展开企业诚信文化教育,树立企业诚信理念,诚信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企业有了诚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多的市场,最后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4结语
篇5
柳江县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项目位于新兴工业园四方塘片区二区内,该区位于柳州市南面。柳江县四方塘区域,是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域,也是柳州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实施“再造一个工业城市”战略部署的重要经济载体。柳江县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马蹄形盾地的中部,地处桂中构造盆地的地东部位,境内出露的地层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本地区构造运动较微弱,柳州及其周围地区地壳相对稳定。项目场址自然和经济条件良好,场址北面、西面、南面为规划道路,东面为已建成的新安中路,西面附近面为泉南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给水、排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基本齐全,本项目建设条件满足。
2用地现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2.1.1区位条件较好:新兴工业园四方塘片区二区用地紧邻柳州市区,与柳州主城区以柳石路相连,交通方便快捷,直线距离至市中心15.9公里;该区交通优势明显,西侧有柳南高速公路、东侧有209国道等联系柳州与其他各市县的区际交通干线,北侧距广西乃至南部区域的铁路枢纽地———柳州火车站仅16公里;西侧距柳州飞机场仅3.78公里,可依托机场区,发展形成航空相关产业园;东侧直线距离7.38公里有柳江,直通广州、港澳,随着红花水电站的修建运行,柳江流域枯水期亦可通行船只;总体而言,区位条件优势突出,集水、陆、空交通优势于一体,内有依托,外可扩展,是一处难得的城市发展区域,十分有利于该区吸纳外来经济的辐射。2.1.2自然、用地条件适宜:该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位置,柳江下游,从大气及水体的环境角度分析,对柳州市区都不构成大的影响,适宜一、二类工业布局。该区现状用地以甘蔗地、缓坡地为主,且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各类工程建设并易于开发。2.1.3开发共识强:广西省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较为重视该区的建设发展,具有坚定办好该区的共识和决心,并为此做出了组织落实和前期资金落实。2.1.4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品牌:柳州市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通用机械等机械工业及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具有发展汽车零配件相关企业的经济环境。2.2劣势条件。2.2.1政策驱动减弱: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相对而言,起步较晚,已经不可能具备我国发达地区的先建开发区的主要政策优惠以“赚取差价”来吸引投资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尽管还有国家西部地区优惠政策)。2.2.2经验不足: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创立同类大型工业园区经验较少、建设和管理该规模工业园区的所需经验不足。2.2.3招商引资的软、硬件环境需要改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待改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仍需加强;柳州市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研发力量相对比较薄弱。2.2.4面临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挑战。2.2.5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新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再加上现状范围内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工业园区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2.2.6高速路阻隔:因高速公路对地块与市区用地的切割,各类建设必将受其影响。2.2.7飞机场限制影响:飞机场飞行限高平面影响区域内的建设高度。
3规划原则
3.1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3.2根据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发展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与布局结构,进一步细化该区用地分类,并结合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和城市现状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和布局。3.3以有利于开发与实施,方便管理与操作为目标,将整个地块分期建设,确定各地块的规模,并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控制指标。3.4根据上位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和道路交通条件,确定并完善相应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项目和规模。3.5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为目的,结合开发效益,确定建筑物控制高度。控制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提高绿地率,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3.6根据道路交通要求确定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方位,依据地块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配建停车位。3.7根据开发建设项目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制定地块适建。性控制规定,使规划更具弹性;确定不同地块和分区的开发建设时序。
4总体构思
小微企业一般资金紧张,发展不稳定,企业经营方向及规模随市场的变化较大。本创业基地定位为“小、精、灵”,规划设计围“小、精、灵”这设计思路来设计。小:以规模小,小尺度的厂房为主。精:经济适用,细致周到,投资小,但规划标准要求高,建筑密度大,进深小、采光好,装饰标准不高,平面统一,细部设计细微。灵:建筑及空间布置灵活,可分可合,道路及配套依使用要求不求都是高标准,而是该高则高,可低就低,减少前期投入及今后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规划整齐,交通流畅,与周边道路衔接合理,方便,尽可能的避免干扰,较好地利用城市配套绿地改善办公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厂区的停车分散布置,不搞大规模集中布置,贴近用户,贴近需求。小型厂房成对布置,中间只设满足消防及采光要求的4米消防通道,可分开经营又为企业生长合并加大规模做伏笔。建筑的外观简洁、统一,外观服从功能及使用要求,各功能的建筑虽造型不同,但有统一延续的建筑语音,建筑色彩以浅色为主,辅助以其他的颜色搭配,取得较好的效果。
5空间组织和设计特点
根据项目规划文件,本项目场地出入口设在西面及南面及东面新安中路,西面设四个出入口,东面设两个出入口。南面设一个主出入口。整个项目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在场地的东南角。园区总配电房设置在厂房中部5#楼一层。场地内设环形道路,交通便利。场地沿四周及中间建筑之间设停车场,满足员工停车及货车临时停放,场地内主要道路宽度为8m,消防通道为4m。建筑主要采用南北朝向,通风采光良好。建筑立面设计以现代工业为主导思想,采用现代风格,体现当代厂房建筑机勃勃的气息。建筑采用浅灰色调,同时配以深调加以点缀。外墙材料采用涂料及外墙砖搭配。创业基地规划鸟瞰图如下。
6景观特色要求
6.1整个厂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现代厂区景观效果。6.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6.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达到降噪降尘的作用。6.4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厂区环境。7结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项目的特点为“小、精、灵”,本次规划设计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对项目场地规划进行了总体构思,构建了设计框架。
作者:莫金儒 单位: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营销渠道发展趋势渠道管理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出现、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形成,消费购买行为的日趋个性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营销渠道出现了许多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企业要想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适应新形势,进行渠道管理的创新与完善。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连结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是企业营销战略建设中的重点。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指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由此可见,营销渠道就是要通过在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价格提供恰当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还能通过营销中介的促销活动来刺激需求。营销渠道作为企业的一项关键的外部资源,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资金流动的作用。
1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趋势
企业传统市场营销渠道的经典模式是制造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在这种渠道系统中,产品渠道结构是金字塔形。这种渠道模式存在严重缺陷,在价格体系不透明,市场缺乏规则的情况下,市场营销渠道中“灰色空间”颇多,使许多经销商实现了所谓超常规发展,而生产者却难以分享应有的利润空间。传统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变化趋势。
1.1营销渠道中零售商的优势日趋突出
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利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处于渠道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客户市场的顾客自然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第二,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可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第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1.2营销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转变
由于传统金字塔式的销售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减少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直供零售,从而部分地获得直销的好处。同时,随着中间商批发与零售分工的淡化,零售商能承担一定的批发功能,能同生产者直接打交道,从而使生产者缩短渠道的愿望成为可能。相应地,直接营销渠道和短渠道重要性的提高,使得长渠道的重要性降低,批发商地位下降。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
1.3营销渠道终端呈个性化发展
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定制不仅可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具有弹性,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海尔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要求定制冰箱外形,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海尔的冰箱以及海尔的其他产品能够在同类家电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生存。
1.4营销渠道内成员关系由商业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变化
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都是为各自利益,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渠道管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买卖关系,很少或根本不重视相互间的合作。在市场条件好、竞争不激烈的时期,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但一旦市场出现起伏,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各方会发生利益摩擦,此时渠道中往往会发生矛盾与冲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渠道要想高效运转,渠道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地工作,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联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即生产者与中间商由“你”和“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由商业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在这种渠道中,渠道成员在统一协调下,以整个渠道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一体化或联合经营。
1.5营销渠道电子化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网络广泛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开创了营销渠道的全新方式的电子商务。与传统渠道方式比较,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营销费用低,营销市场无限性,营销环境开放性,及营销方式多样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营销成为充分有效地获取传送信息的最佳途径,是现代企业在信息社会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市场和扩大合作的最有力手段。它带来了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另外,它还覆盖了传统中间商难以覆盖的角落,突破传统中间商的发展空间的牵制,使得渠道成员更直接地面对国外同行业企业的竞争。2当前营销渠道管理的思考
企业营销渠道的变化要求我们的众多企业对渠道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渠道组织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将原来单一、僵化的渠道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强的形式。
2.1从渠道管理理念层次上的思考
营销渠道成为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非仅作为一项管理的职能与日常运作。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有效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从营销渠道功能方面的认识变化看:渠道由原来的“物流”形式向增值服务转化,强调服务功能。传统营销管理中,营销渠道的职能主要包括:分类、整理、匹配、仓储、运输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营销观念的发展,营销渠道充当生产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信息搜寻、传递媒介的作用,这部分功能包括:调研、促销、联系、谈判、财务、承担风险;而随着我国买方市场形式出现,顾客在交易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渠道另一项独立出来的功能,即服务在现代营销中越来越重要。著名的IBM公司在广告中强调“IBM就是服务”,正反映了该公司有关渠道的战略思想。
从渠道构建需求导向看:目前渠道管理构建的主要思路是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来指导整个营销流程。整合型的营销渠道作为一种新型的顾客需求拉动型的渠道模式,以消费者为起点,通过对生产者、经销商各自活动的整合,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更具吸引力和竞争价值。例如:在家电行业中形成国美、苏宁“挟渠道以令诸侯”的局面,说明零售商以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独特地位,在渠道管理中越来越重要,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2从渠道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思考
当前企业对营销渠道进行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主要从渠道的长度与宽度、渠道类型、渠道成员的合作方式、渠道的运作方式和渠道的地理影响力等方面入手。
2.2.1从渠道长度与宽度来看:渠道系统由“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化。企业要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销售渠道,摆脱传统的层次分明的模式,开展直接面向终端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销售的营销策略,采取“扁平型渠道”。金字塔式渠道采用生产者——级批发商——多层次级批发商——零售商的模式,而扁平型渠道采取生产商——批发商或零售店(厂商零售店)——消费者模式。这样,生产企业对市场更了解、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能力,服务更及时。
2.2.2从渠道类型选择来看:由单一渠道转向多元化组合,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结合,大型超市、百货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和连锁专卖店等综合运用。渠道类型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和产品情况选择。对于某一产品的某一区域市场而言,传统上多数制造商只通过一个渠道进入,而如今,随着细分市场和潜在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系统。增加渠道方式及发展多元化渠道组合,可以弥补单一渠道形式的不足,提高市场覆盖率,使渠道成本降低,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2.2.3从渠道成员的合作方式看:传统的形式是交易型,现代的企业要转向“伙伴型”、“关系型渠道”,并采取垂直型营销系统。渠道内各成员之间应发展和保持密切的、固定的合作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最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2.2.4从渠道运作方式来看:以总经销商为中心的推进模式逐渐衰落,以终端建设为中心的拉动模式渐渐发展,从而提出了“逆向渠道”的概念。在传统的渠道构建中,一般以正向模式选择各级经销商,以厂家为出发点选择一级经销商、次级经销商,逐级控制管理;但企业对终端几乎没有控制能力,使渠道的功能大打折扣。而逆向模式从营销渠道的末端开始,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根据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选择销售终端,充分考虑终端的特性和利益,弱化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经销商,决胜终端零售商,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协作来达到企业的战略意图。
2.2.5从渠道的地理影响力来看:虚拟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渠道设计方案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营销渠道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商圈范围,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必须要跳出渠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狭小空间,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分销渠道,使商圈范围不受时空的约束,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篇7
1.建设特色鲜明高职文化的实际需要。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对师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着不可或缺的浸润作用。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是一所院校永恒坚实的竞争优势。高校校园文化要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保持旺盛活力,就必须主动寻求与实践发展的结合点,吸纳社会实践中的新鲜文化养料,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吸收不同行业、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中,让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提前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身份认同。
2.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要在其中取胜,就必须将为地方服务作为其立足之本,充分利用一切优势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校企文化的融合正是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在价值取向方面达成一定共识,有利于学校全方位地实行“校企联教”,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高竞争力。
3.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能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两者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了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认同,在对企业化管理的感受中,体会企业精神,体验职业行为,提升职业情怀。
4.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突破口。从学校迈向职场,学生面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进入企业后工作环境的较大差异,往往角色转变困难。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循守旧,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化的融合对接,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可以弥补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现出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就业时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尽快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身份转变,充分彰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5.提升校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同时校企文化的融合,也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与突破的途径。校企文化通过互动共通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完善企业文化,藉此两者赢得共同发展。
二、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相融共通,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深层次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依恋,从而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使两者间文化的对接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举措和突破口,成为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企业优秀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任何一家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无不反映这家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高职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企业基层,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素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认同,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突破高校价值观培养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
2.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文化交融对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当的合作道路,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实用化。第二,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列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管理。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第三,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为开发高职特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3.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生活,文化活动职业化。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能简单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模式,而应在培养和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凸显职业特色,体现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一是企业先进管理模式进校园。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让学生感受职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逐步引导规范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融合。二是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联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平台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场所,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
篇8
(一)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大学生毕业以后主要流向企业,这就要求高校文化要面向企业要求,而企业对人才行为的指引一般通过企业文化起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笔者认为,高校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必须建设能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文化建设模式。
第一,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求高校人才必须能够为社会所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高校突破了当今普遍注重理论人才培养的做法,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践行了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过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互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开放性,提升了高校文化的活力。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人才价值。首先,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拓宽眼界。与以往的高校文化相比,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不仅涉及理论、学术还囊括实践、就业等内容,多元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其次,加快大学生身份转换,适应企业节奏。职业型高校文化的教化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大学生的身份意识转换,通过专业能力的掌握、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转型。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舞创新。通过对企业、行业和产业的认识,大学生在发挥能动性过程中会观察、学习、发现,甚至产生新想法、新点子,由此点燃其创业激情,鼓励创新和自主创业。
第三,充实人才供应,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尤其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短缺使企业每年实际可选择的人才容量大大减少。职业型高校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执业实践能力,在校园内就已做好就业准备,具备该领域的就业能力,企业在招聘时便可以容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由于大学生在校园时就已经接触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他们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氛围,步入工作轨道,企业无须花大力气进行大学生的培训和改造,大大降低了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高校文化是一种“理论”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的文化,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作为不同的群体文化,尽管二者在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特色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6],但它们在基本形态、形成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互动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二者的对接具有明显的可能性[7]。首先,它们同属亚文化,在基本形态上有相同的结构,均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种相同的结构为二者的对接打下了天生的匹配度。其次,它们在形成发展上具有相融性,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与之相融共进的过程。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产生交流和碰撞,企业的很多成熟先进的理念都引入到了高校当中来,例如管理理念、竞争理念;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和知识的密集区,以先进性和创造性为主流特质的高校文化也对社会文化(当中包括企业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辐射作用。这种互相融通的发展过程是二者对接的实践基础。最后,二者有着共同的教化对象。大学生是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化对象,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两种文化必然存在诸多共性要求。综合上述基础,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充满可行性。
二、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缺失
高校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充分利用该阵地来培育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支撑整体大学精神的是“学术”,这种学术氛围以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系为根本归旨,在“学历和知识”上给予了较大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了高校学历本位制的培养模式,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为教育主旋律,高校文化也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从而走向“书斋化”,成为强调和传达以“学历和知识”为中心的文化,忽视了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这成为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是指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素质而进行的一种高校分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存在三种不同程度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对职业实践文化完全忽略
由于缺乏对职业实践作用的认知或者是由于对学术价值的过高认可,这类高校只强调学术价值,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实践型”人才。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文化,理论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文化宣传围绕理论知识展开,未涉及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内容。
(二)对职业实践作用有认识,但是没有落实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在价值取向上也提倡“学”“用”并重,但这种认知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和口号上,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强调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未付诸相关培养和指导措施。校园文化的建设普遍体现为能够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却没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成为口号式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重要性有较多认知,教学过程中重视在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职业实践重要性的相关宣传,也有职业实践文化的相关建设行动,但由于对职业实践内容的认知不全,导致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只做到表面的工作,未建立成体系,起不到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作用。以上三种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妨碍了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拖慢了大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脚步,拉大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距离。
三、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建设职业实践文化
针对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的突破口是建设职业实践文化。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和学术文化一样,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分文化。
(一)确立定位于服务社会的高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核,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服务社会应该成为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总体定位。而在具体的精神文化提炼上,高校应该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等的梳理,提炼出符合自身条件的精神文化内容。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大部分高校会在某一行业树立起教育权威,高校在精神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可以结合该行业特色。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上,使命、校训与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在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也应着重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可以从服务、团队、诚信、时间、质量、客户、创新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去挖掘。
(二)构建彰显职业特色的高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的承载,也是学生感受文化的真实环境,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要求在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中彰显实践特性:(1)建设独特的校园“宏观”物态文化。在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有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双重内涵的“宏观”校园文化环境。如有的学校为建设诚信文化,在学校大门左侧设立一块镌刻有“诚”字的巨石,右侧镶嵌一块镌刻有“信”字的白玉,诚石(实)信玉(誉)直观的诠释了学校对于学生“诚信”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类似的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构建高校“宏观”物态文化。(2)布置专业设施,打造职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通过行业博物馆或陈列馆、企业冠名教室、企业冠名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建设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习环境。通过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大学生可以生动地了解到相关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发展动态。而企业冠名实验室可以建设成一个缩影版企业生产车间,提供给大学生一个便捷的职业实践基地。(3)完善“微观”层面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内树立有关实践的名言、语录标识;在教室墙上的宣传标语中加入“职场建议”等内容;在校园道路两旁设置鼓励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路灯、灯箱;在橱窗栏张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与专业的发展前沿与趋势、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信息;将优秀校友创业事迹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等。
(三)建立企业式高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工具,通过制约人的行为起作用。制度上的相似性能够让大学生在步入企业的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制度和企业日常工作模式。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向企业制度标准靠拢。高校可以从制度的内容、形式、执行上去提高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容性。内容上,可以预先普及大学生对企业的相关制度的认知,如职业道德的规定;形式上,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可引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KPI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包括理论考试成绩、课堂出勤率、实操能力、专业素养、课堂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几个关键性指标,而非仅评一纸试卷评价学习成果;在执行上,通过严格执行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培养大学生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四)创新学以致用的课程文化
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也应该是习得技能的主要校场,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高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考核体系。(1)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考虑到企业要求。例如,可以将商务礼仪定为必修课,为学生就业扫清职场礼仪障碍。(2)扎实教师队伍的实践资历。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企业实践经历薄弱的教师去企业顶岗,丰富实践资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课程。(3)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多样化。除了传统教室,企业观摩、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研修、课题跟踪等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4)考核体系应该纳入技能指标。除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还应该包括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评分标准可以参考行业标准,在考核主体上还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进行考核。
(五)活跃校企交流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积极性。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建设“请进来”、“走出去”的活跃行为文化来调动大学生的实践积极性。(1)定期举办各类企业家讲座,介绍企业成长历程、企业家创业事迹、创新技术、行业前沿、管理经验、职场要求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知。(2)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类、职业类赛事,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观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和职业信心。(3)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扩大高校与企业的接触面。发起于学生,面向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活动的活跃主体,积极性强。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和实践活动,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活动成果进行奖励等多种形式将社团组织发展成践行职业实践文化的重要阵地。
篇9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
1.中小型企业的含义
中小型企业在我们国家的定义是,它被简称为中小企业,它是指在经营规模上相对较小的企业,雇佣人数和规模不大,这样的企业通常是由一个人或少数的几个人员提供的资金组建而成,有个人管理很少涉及其他外界人员。中小企的概念来自于1980年代末期的“small business”概念。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组建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不同的企业规定资金和人数是不同的,例如在工业上,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必须符合一下规定:雇工人数在2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在批发和零售业中,零售业的中小型企业中,雇工人员在500人以下,销售额在15000万元以下。而对于住宿和餐饮类的中小型企业规定如下,雇工人员在800人以下,销售额在15000万元以下。我国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中小型企业的规划标准的新规定,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它的出现带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2.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的表现,注重发展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得到发展,我国现在的中小型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企业在这种激烈的市场坏境下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多以家族企业居多,其实家族企业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家族企业中组织结构等级及其分明,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被一道道头衔所阻隔,逐渐出现了上级安排任务,下级无条件完成的趋势,下级的意见不会传达到领导的耳朵里,也就不会等到很好的解决,这样的工作模式不利于中小型企业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家族性中小型企业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局势。因为是家族企业的优势,自己家人下达的命令不会有人不服从,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但不利于中小型企业文化的发展,还不利于人与人形成和谐的关系,在家族中小型企业中,对于员工和领导的等级分化相当严重,所有不属于这个家族的人都被称为外来人,被当作异形所看待,这样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与成长,更加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我国现在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目光不够远大,没有为企业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与发展计划,而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改变自己的企业理念,使企业没有固定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文化的稳定,更加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应该积极改正中小型企业出现的问题,使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固定的企业文化,朝着正确的大方向进步,不断壮大自己的企业,也使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更加的得民心,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3.中小型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他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水平,它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长远计划的而服务的,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既不完全数据统计,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的68%寿命不超过5年,这样的一个比例摆在我们眼前,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分析,中小型企业寿命如此短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企业缺乏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那么这个企业也就名存实亡,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如何建立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员工和企业的凝聚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员工们可以从领导者的身上看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建设,看到企业的闪光点,这样员工才能稳定踏实的在企业里工作,所以领导者要有极高的素质于才华,建立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严格按照其要求去完成,其次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顾客可以从一个员工的身上看到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到企业文化,所以员工与企业要保持一致的思想,始终把企业文化发展与建设放到第一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企业,保障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扬。
综上所诉,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以往的一些年里,我们摸索出了一些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这对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小型企业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建设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是我们一直努力完成的任务,也是一项我们不能忽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葵.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2009
篇10
1.STP策划更加精细。
众多的实践表明,在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能够帮助只有有限的资源能力,相对较低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缺乏的中小型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一定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准确地定位到目标市场中去。更主要地来讲,更精细化的STP策划可以协助中小型企业在一些大型企业无暇顾及的领域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集中资源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以赢得更好的市场利益。
2.注重营销传播的整合。
在传统的营销传播环中,品牌营销是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受到渠道、价格、包装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需要开辟多种营销传播的途径,如“免费试用+在线营销”的整合,或者是“线上传播+线上营销”的整合等等,多种整合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在市场中占得先机,维持资金链和现金流通的良好运转。营销传播更注重的是使企业以最小的投资谋取最大的利益,传播是一种方式,选好媒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充分运用网络。
品牌传播与品牌营销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利用网络平台。中国的市场环境日渐趋向于成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媒介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介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价值日益得到体现。可以说网络媒介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品牌传播的平台。
4.建立伙伴关系。
目前市场竞争加剧,为了减少风险、增强竞争力和节约成本,大多数纷纷结盟,一起开展营销活动。这不失为避免经济风险同时又求得优势互补的好办法。中小型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底子不是很厚,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看来,与其它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如果是与大企业结盟,甚至可以得到大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为中小型企业日后的技术进步和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
5.综合营销成本分析。
在当下的市场,供大于求,没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伴随着劳动力资源面临短缺,供应环境日趋紧张。许多企业在成本上进行控制,主要控制的方面有:广告投资成本、产品原料成本、品牌投资。如在广告成本上,要对广告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适合的广告模式,以最少的广告投资取得最佳的广告效果,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转型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在提升社会就业率、满足客户多种消费需求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企业营销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也是促进中小型企业营销管理转型的重要途径。
1.营销观念的变化。
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由营销观念决定,某种程度上,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走向。许多中小型企业认为企业营销只是简单的推销和广告,这其实是对营销的一个错误理解,而在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分析定位方面,一些企业的经验也不够充足。中小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应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上,不断追求产品或服务的进步与创新,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2.营销人员的变化。
营销人员的管理上出了问题会导致人员流失的现象。营销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手中把控着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信息以及其他公司销售资料,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对营销人员采取合理的激励政策,适当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加入业绩考核后的奖励政策、适当设立营销月额度目标等方式,同时奖励政策的全面执行,薪酬承诺的及时承兑,对提高营销人员忠诚度和归属感有着非常巨大的促动作用。
3.营销组织设置的变化。
企业的营销组织体系包含组织结构与制度两部分,健全的营销组织体系必须考虑到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要遵循“量身定做”的原则。从市场实践看来,中小型企业更适合采用集权制。中小型企业覆盖区域性市场的特点更有利于高层的决策,因此应由高层掌控决策权,以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的正规化,提高企业营销的运营效率。
4.品牌形象提升方面的变化。
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代表着企业品牌良好口碑的积累,可以提高客户的占有率,形成品牌优势。创立并发展名牌,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要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就必须抓住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以此进行核心定位,紧抓消费者的心理,将品牌形象感性地描绘出来,与网络媒介的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
5.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变化。
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维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但在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的缺陷也使得中小型企业难以与大企业正面竞争抗衡。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充分挖掘自身能迅速融入市场的优势一面,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6.营销利益关注方面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费者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市场不断地扩大,企业之间也在不断地抢占市场份额。中小型企业相比大企业而言,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所以营销利益的关注点应当放在更为细分的市场中,避开与大企业正面竞争,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优质赢取品牌知名度,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企业不仅仅只是注重营销利益,更需要考虑到品牌口碑的积累,两者相辅相成。
7.渠道与促销方面的变化。
因经济理念落后、企业信用低,大多企业的营销渠道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扩展。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正从单一的销售渠道慢慢地向多种渠道扩展,并引进更多专业的营销人员进行更为精准的市场调查,从渠道的模式、中间商的数目、构建的条件出发,设计更为有利于市场拓展的销售渠道。
8.服务方面的变化。
现今,市场上更需要的是更为细化的服务,中小型企业应当抓住这点,拓展更多的服务渠道,打造更优质的服务。如果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也可以适当考虑服务方向的转变,以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