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虫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2: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虫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虫技术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篇2

1.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借助于积极的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生物本身的存在或者是生物代谢的产物能够抵御这些农作物病虫害。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天敌,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大自然才处于平衡的状态。而生物天敌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增加的能力,因此病虫害天敌的引入对于农田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护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工作,做好保护工作就是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病虫害的控制。农药在我国农业是不可避免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未来我国农作物的发展趋势。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试剂发展以来,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农药对于农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最主要的技术。农药的使用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对于农药防治而言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防治之前,需要对田间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发生的规律,这些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依据,在了解到这些数据以后,采用网络测报方式,对病害进行积极防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农药是否对粮食安全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及农药是否会危害环境,同时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严禁出现随意使用农药,农药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以一种技术性视角看待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通过指出技术成为现代艺术形式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区分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进人现代社会以来,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从生产过程、接受方式到艺术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究竟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这些变化,并以此探寻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1936年,本雅明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机械复制”理论,以一种技术性视观解释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肯定了电影、摄影等由机械复制技术产生的艺术。可以说,此书发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现代艺术的认知范式。今天,随着现代科技与艺术日益紧密的结合,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更能感受其理论的预言性和前瞻性。

艺术的存在问题一直是本雅明关注的焦点。在“机械复制”理论中,他论述了传统艺术的衰落和现代艺术的兴起。阐述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区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艺术形式。在本雅明的理论框架中,现代艺术形式主要指摄影、电影等现代社会中直接产生于机械复制技术的艺术形式,传统艺术形式则是与之相对的传统社会中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等。传统艺术即前工业社会中的艺术形式;但在进人工业社会以后,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纳人机械复制体系,与现代艺术形式一起构成了现代艺术。

本雅明解读艺术发展的线索主要是艺术的不同复制方式。首先,他区分了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艺术品从来都是可复制的,前工业社会中人们出于学习、模仿、营利等目的,对艺术品进行手工复制,但是相对于大量的原作来说,复制品的数量很少,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影响力,跟原作相比并不具有艺术价值。但在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可以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精确的复制,人们面对的艺术品大多都是复制品,原作的存在反倒成了个别现象。在此本雅明又进一步区分了两种机械复制艺术,指出:“对绘画进行拍摄复制与在电影摄影棚中对表演过程进行拍摄复制是不同的。}ry7cr3o}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前者那里,被复制品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复制品并不是艺术品。这实际上指的是有原作的机械复制和无原作的机械复制。前者主要是指对原作进行复制,例如利用照相技术对绘画、雕塑等艺术进行复制,通过录音技术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对文学作品的复制等;后者主要指利用摄像机对人、物或事件的实时复制,与对原本的复制不同,它直接取材于现实世界。可以说,这两种机械复制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前者主要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制,表征的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形态,后者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复制,表征的是现代艺术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其中以电影为最典型的代表。

把握这两种不同的机械复制方式,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现代艺术的发展似乎印证了黑格尔的预言:“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随着现代社会脚步的日益临近,感觉敏锐的哲学家似乎提前感觉到了艺术的衰亡,但是黑格尔心目中的艺术只是他所际遇的传统艺术,进人了以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的工业文明社会以后,传统艺术确实由中心走向了边缘,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很难再产生出经典作品,莎士比亚、达芬奇、贝多芬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特别是自杜尚的《泉》被当作艺术品后,传统艺术似乎走到了尽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传统艺术形式衰落之时新的艺术形式崛起了,如摄影、电影、电视等等,它们同样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谁能说《乱世佳人》、《廊桥遗梦》只是毫无价值的商业片,谁能说奥黛丽?赫本、卓别林只是人造的明星呢?在机械复制的社会中,传统的艺术也并没有消失,改变的只是它的存在方式,在新的技术面前它将获得新生,如本雅明所说:“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

同为机械复制,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制和现代艺术的复制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在现代艺术形式中,复制技术是内在于艺术的,如电影中,摄像机和人一样都是电影的组成要素之一,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的运用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而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复制技术还是外在于作品的,如对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来讲,采取何种印刷手段并不会给它带来太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复制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数量上,它的进一步发展并不能引起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步发展。所以,现代艺术是为复制而复制,复制是它的内在要求,而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来说,复制并非是它本身的固有需要,只不过是商业运作强加其上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中的“机械复制”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复制而言的现代技术的一种,不能简单地还原为机械复制技术本身。本雅明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前四十年工业文明刚刚兴起发展之时,当时的技术水平仅限于机械复制技术,所以本雅明的讨论对象也只能是机械复制技术,但是其实这种机械复制的技术代表的是新兴起的现代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如今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电脑成像已向以机械复制为基础的摄录成像提出了挑战,然而它仍然处于以机械复制为开端的现代艺术之轴,其发展其实并未脱离本雅明的理论视野。所以说,“机械复制”理论并非局限于机械复制本身,它的理论实质是以一种技术性视观来看待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既囊括了传统艺术,更注重新产生的现代艺术,这对当下的艺术实践同样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雅明以其敏锐的目光觉察到了技术的介人对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艺术的制作和接受进而改变了整个艺术的特质,从而使现代艺术呈现出与传统艺术极为不同的面貌。

第一,现代科技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艺术创作,依赖的完全是艺术家的力量,表现的是艺术家创作个性,依靠他们采取冥思苦想、细心雕琢,有时甚至还要等待灵感的来临,艺术品的物性因素虽然必不可少,如文学创作需要的笔和纸,弹奏音乐所需的乐器,绘画要用的颜料、画笔和画纸等,但这些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较艺术家的构思和物化过程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原作产生以后,大量工人就可借助机器对其进行大批量复制,这个过程不再需要闪烁艺术的火花,艺术由创造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生产。在现代艺术的生产中,如摄影、唱片、电影等,已没有了原作的存在,机器甚至和人共同参与了创造环节。在现代艺术的典型代表电影中,“在弧光灯下进行表演,并同时满足麦克风的条件,这是第一流的检测要求。电影演员要根据镜头的需要来表演。

与戏剧演员相比,由于电影的拍摄是片段性的,所以电影演员不需要全身心的投人,只要扮演好他(她)自己,然后通过后期的剪辑,便能收到好的效果。蒙太奇(montage)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原意为“构成”、“装配”,它不仅运用于电影,在之前出现的先锋派、达达主义绘画中就已有所运用,例如将一些现实的碎片布料、纽扣、报纸等贴人作品之中。在电影中它更是成了创作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的手段,仅仅由摄像机拍摄下来而未经剪辑的录象就不能算是艺术:“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品多半要基于蒙太奇剪辑才能产生,电影就依赖于这种蒙太奇剪辑”剪辑代表着可装配性,与此相反,传统的艺术,尤其是站在艺术巅峰的古希腊雕塑,却是最不可修正的艺术。由此本雅明慨叹道,“在艺术品的可装配时代,雕塑艺术的衰亡则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现代科技建立起新的艺术的接受方式。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对艺术由个体性接受转变为群体性接受,凝神静观为神情涣散所替代,对电影的接受即是典型的例子,人们面对一幅幅转瞬即逝的画面已无暇思考,只能沉浸于电影所带来的震惊之中;在对现代绘画的接受中,人们感受到的也是也是一种类似于电影的冲击,其美学感受与传统的绘画极为不同。相比之下,对传统艺术的接受更倾向于一种智,是一种诗意的沉思,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的接受更加感性化,人们感受到的是艺术的冲击力。更进一步,电影的出现拓宽了人们的认识领域,并改变了人们的感知系统。如同弗洛伊德发现了本能无意识,本雅明指出镜头开拓了人们的视觉无意识:“电影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动作则延伸了运动。发生在瞬间的事情,以及微观世界,在镜头中都能得到完整而清晰的再现。不仅如此,电影通过震惊的感受方式使人们产生一种升华的镇定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原本生活于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初次面对大规模工业化的世界时,是眼花缭乱、很不舒服的,电影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起新的统觉和反应,使人们习惯于技术器械构成的世界,以此来消除对现代社会的陌生感。与此同时,它也改变了现代人认识自身的方式,如同鲍德里亚所讲的,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台虚拟的摄像机,“每个人对于自己来说都是远距离出现的。长久以来,电视和大众传媒都走出了它们大众传媒的空间,从内部包围‘现实’的生活,正如病毒对一个正常细胞所做的那样。摄像机的存在模糊了幻象与现实的界限,现代科技对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产生了干扰。

第三,生产和接受的转变引起了艺术自身质的变化。由于艺术品可大量生产复制,原作面对众多的复制品丧失了其权威性,导致了韵味的消失,而艺术品的韵味正是传统艺术区别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雅明看来,韵味源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是神秘而朦胧的,它反射着神性的光辉。随着艺术品数量的增多,展示价值日益压倒膜拜价值,围绕着艺术品的这层神秘的面纱也就被撩起了,这也就意味着艺术由带有神性的创造物变成了世俗的人工物,失去其高贵的出身平民化了;但是,它走向了大众,变为了公共财富,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创造物”[io7<rm与很多精英知识分子为艺术韵味的衰竭而担优所不同的是,本雅明采用一种新的标准来看待艺术的新发展,而非一味用传统的艺术概念来苛求现代艺术,这也显示了他独到的理论眼光。

“机械复制”理论曾被喻为精神文化领域内的“进化论”,甚至被称为是一种“危险思想”,因为它不仅是对艺术实践的描述和分析,同时它对传统的艺术理论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机械复制技术产生初期,许多精英知识分子对摄影、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或否定或视而不见,大都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艺术不仅成为生产性的活动,而且变得具有可装配性,这就打破了传统理论中的“有机体”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好的作品都应该是有机的、完整的:“一个完整的事物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部分和整体是紧密联系的:“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娜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作品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和谐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也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维姆萨特也说过:“艺术作品像活着的有机物一样会生长……它们的形状是由内部决定的,不是由外部压力或模子铸成的。各个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促生的。这个论述一直被视为经典,受到尊重。同样强调了部分是由整体决定的,作品的结构取决于内因,而且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可随意更改。然而现代艺术打破了这种观念,在电影中,整部影片都是由蒙太奇构成的,单个镜头与整部影片的关系不是密不可分的,部分从整体中解放了出来,不再是整体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新的镜头可以加进去,已经存在的镜头可以减去;在某些情况下,仅仅调整一下各个镜头的顺序,就会产生新的主题。本雅明曾拿巫医与外科医生来类比画家与摄影师:在巫医眼中,病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他只是用手按在上面,而外科医生则是直接进人病人体内,把病人看作器官的组合。其实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类比关系,传统艺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决定了部分,现代艺术则是无机的,是由一个个部分拼成的整体,是一种可装卸的艺术,从而对传统的有机整体观念构成了极大的颠覆。

由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震惊不仅局限在艺术和艺术理论的范围内,它也在哲学层面上改变了人类对技术及自身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理性、秩序快速发展,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日益强大,而在传统的人治领域—艺术中却出现了相反的事情,以摄像机为代表的物成为创作主体的一部分,侵人了人类占统治权的领地,对人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问题还要从科技自身的悖论谈起。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人类探索外在世界奥秘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日益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极大的伸张,出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主客两极化”:“决定性的东西并非是人从迄今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达到了自身,而是整个人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因为人成了主体。人从自然中超,不再是存在者中的存在者,而是与其它存在者相对的“主体”,其它存在者便成为了“客体”,人作为唯一的主体对诸客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统治权和支配力。另一方面,如同海德格尔所指出的,由于技术的意志,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人类都变成了物质、单纯的材料,也就是意味着一切都齐一化、功能化了,人沦为了物。这一点,在马克思的X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明确地论述过人的异化:“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为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在强大的科技理性面前,人为物所奴役,这不仅表现为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劳动者沦为机械和会说话的工具,更表现在科技对人类崇高的精神领域—艺术的人侵上,这即表现在本雅明所提到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对于人所造成的影响上。

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摄像机有着跟演员同样重要的地位,演员可以不必沉人角色,但必须随时都要照顾到镜头的需要。当导演一个惊讶的镜头时甚至可以不事先通知演员直接去吓他一跳,将其表情拍摄下来便可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较之舞台演员,电影演员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性,成为导演进行加工整理的的客体,表演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动摇,沦为表演的机器,人被摄像机物化了。在电影的接受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在既定的影象面前,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幅幅快速的画面,变成观看的容器。

篇4

论文关键词:麦田,金针虫,为害,特点,防治

 

通过今年春季调查,麦田金针虫有些地块发生比较严重,已经造成为害,咬死麦苗,田里出现断断续续的死苗,希望引起广大农户的高度重视。金针虫在春季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进行危害,所以要抓住此期抓紧时间进行防治,控制为害。为了充分正确认识其特征特性、危害症状,做好防治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形态特征

金针虫成虫体长16--17毫米,浓栗色,全身密生黄色细毛。雌虫前胸背板呈半球形隆起。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乳白色。幼虫体长20--30毫米,黄色,有光泽,体背中央有一纵沟,尾节深褐色,末端有二分叉。

二、危害特点及危害症状

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进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春季开始活动,产卵在土中。幼虫在于3月初(10厘米土温平均5.7--6.7℃)开始活动,4月间(士温10.8--17C)是为害盛期,夏季气温高,金针虫向深土层移动,停止为害。秋季气温降低,小麦播种后又为害幼苗。

三、金针虫为害呈扩大趋势的原因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易遭受地下害虫为害。土壤处理面积小。农民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不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四、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

篇5

论文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 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篇6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篇7

该病又称为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部,直接危害根部,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达到70%~80%,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绝收。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种植耐抗品种,可减轻线虫危害造成的减产。合理轮作能有效地控制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如采取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轮作。施足底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增加植株抗病力。

2大豆根结线虫病

大豆根结线虫危害大豆根系,破坏根组织。被害根生长受阻、腐烂,病株地上部萎黄、矮小,严重者大豆成行、成片萎蔫枯死,导致产量严重下降。该病属侵染周期长、流行速度低的病害,宜早期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适当增施粪肥。药剂防治可用克百威3.75~4.50kg/hm2或硫磷4.5~6.0kg/hm2等均有明显防治效果,可控制种苗期线虫第1代的初侵染,能有效地保护主根。

3大豆根腐病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以农业防治为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适时晚播,发病轻。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还可用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等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0%~1.5%,或用2.5%适乐时150mL乳油加20%陈普降40mL,或小叶敌400~500倍液,或2%万佳丰水剂300倍液,或2%菌克毒克750mL/hm2拌种子100kg。

4大豆食心虫

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时可达30%~40%,甚至可达80%,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等级。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把农业丰产栽培措施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大面积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成虫产卵高峰期(8月20日)叶面喷洒菊酯类农药,利用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成虫。可用2.5%功夫乳油300mL/hm2、15%来福灵乳油300mL/hm2、20%速灭杀丁乳油450mL/hm2等防治。于成虫产卵盛期按30~45万头/hm2的放蜂量放赤眼蜂1次,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增加放蜂次数,还能提高防治效果。

5大豆豆荚螟

豆荚螟的危害症状与大豆食心虫相似,但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脱荚孔圆而大。应贯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把其控制在蛀荚为害之前。选种抗虫品种,也可采用大豆与玉米间作。在成虫盛发期可用1.5%甲基对硫磷剂22.5~30.0kg/hm2,喷粉灭蛾;在卵孵化盛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硫磷乳油或50%对硫磷1500倍液喷雾防治;在幼虫脱荚入土前可在地表喷药,毒杀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6主要杂草

杂草危害是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有马齿苋、狗尾草、野燕麦等。马齿苋为一年生肉质草木,全体光滑无毛,生命力极强,被铲掉的植株曝晒数日不死,植株断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根成活。狗尾草为一年生草本,成株高20~100cm,杆疏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上升,幼苗鲜绿色,基部紫红色,除叶鞘边缘具长毛外,其他部位无毛。野燕麦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成株高30~150cm,茎直立、光滑,靠种子繁殖。在播种前应将与大豆种子混在一起的杂草种子进行认真清除,小麦与大豆轮作,前茬小麦播前进行深翻,可深埋杂草种子。可用10%喹禾灵乳油600~1050mL/hm2对水750kg喷雾防除。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用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对水450kg进行土表喷雾,或50%乙草胺乳油2250mL/hm2,对狗尾草和野燕麦防除效果好。还可用乙草胺与赛克津混用,即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00~600g/hm2+50%乙草胺乳脂2~3L/hm2,对以上杂草均可防除。

论文关键词: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总结了大豆主要病虫草害如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食心虫、马齿苋等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大豆种植户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庆元.大豆农艺工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敖万立.豆类作物高产栽培实用新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8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

7、8月间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时,下雨较多卵株卵量不多,但产卵持续时间长,如果等待卵盛期喷药,早产的卵已孵化为害,因此,在查卵的同时,着重检查幼虫数量,当百株有幼虫5头时,就要喷药防治。这时棉株高大,产卵分散,应喷雾与喷粉相结合,遇雨还要补治。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南方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我区气候条件也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0 引言

近年来,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又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邻省也已发生危险性病虫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把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以下除治与预防措施:

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1 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2 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2 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了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松林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松树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

3 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3.1 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3.2 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3 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4 加强检疫检查执法力度

4.1 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不准调运。

4.2 加强检疫检查。国内外贸易交往日趋频繁,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机率越来越大。为了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或个人及厂矿,木材制品生产企业、建设工地、邮政、电力公司、发电厂(站),电视发射台及调入的松材制品、包装箱、机械设备、衬托、木质托架、电缆线圆盘、花卉、苗木等按监测办法(试行)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或可疑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

篇10

论文摘要 介绍了生态环境对棉盲蝽发生的影响,总结了其重发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棉盲蝽的防治提供参考。

大丰市地处江苏北部沿海中部,为我国优质棉生长基地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公顷以上。棉盲蝽是当地棉花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往往造成棉花籽棉严重减产2成。棉盲蝽危害种类主要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以及少量苜蓿盲蝽。根据笔者调查,20世纪80~90年代初棉盲蝽在棉田内重发,90年代中期发生程度大幅度减轻,2000年后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逐步推广种植,加上耕作制度不同以及气候变化,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上升为首要害虫。通过多年的系统监测和田间调查,明确了棉盲蝽在大丰市棉田内的灾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重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

1生态环境对棉盲蝽发生的影响

1.1耕作制度

绿盲蝽卵多产于冬绿肥、蚕豆、杞柳等组织越冬,2生时又集中在茄子、胡萝卜留种田,因此套种地区及胡桑果树蔬菜分布广的地方棉盲蝽发生较重。根据调查发现套种的新丰镇仁南村棉花发棵早、长势旺,成为1代的诱集带,百株虫量超过百头,株被害率为100%。中黑盲蝽主要产卵于棉田表土越冬,棉麦连年套作区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稻麦轮作区。因此,大丰市水旱轮作区以绿盲蝽发生为主,旱粮地区正常年份后期以中黑盲蝽发生为主。

1.2栽培模式

近年来推行以双膜栽培为主体模式的棉花早发、早熟高产栽培体系,棉花与西瓜、毛豆、青椒等经济作物立体间套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共生期较长,各代棉盲蝽食料丰富,有利于其繁殖。如西瓜田棉花植株上棉盲蝽虫量通常为纯作棉田的10倍多。

1.3气候条件

盲蝽为喜温好湿性昆虫,绿盲蝽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8~29℃,相对湿度在85%以上;中黑盲蝽为20~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越冬卵一般要在相对湿度60%以上时才大量孵化。一般6~8月降雨偏多的年份,有利于棉盲蝽在棉花上发生危害,2005~2007年连续3年雨水雨日较多,刺激了棉盲蝽的发生并加重了其危害。天旱少雨时对棉盲蝽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在8月中下旬棉田内盲蝽发生量相对较轻。

1.4作物长势

棉花生长旺盛,叶、蕾、花较多的田块,发生较重;密植的植株叶片宽大、郁闭度深、生长嫩绿、含氮量大的受害重;一般移栽早、苗壮早发、生长旺盛、现蕾早的棉田危害严重;迟衰棉田、空枝芽枝多的棉田受害相对较重。

1.5天敌作用

大丰市棉盲蝽的主要天敌有蜘蛛、瓢虫、草蛉等,但从观察情况来看,天敌对棉盲蝽控制效果不太明显。

2重要原因

2.1抗虫棉快速取代常规棉,棉田害虫群落发生明显变化

20世纪沿海棉区主要种植泗棉3号、苏棉9号等常规品种,棉铃虫、棉盲蝽为棉田主要害虫,其中棉铃虫的发生较为猖獗,往往连年重发。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采取了以化学防治为主,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等综合措施(尤其对棉铃虫主害代采取全程药控的手段)。一般从6月下旬棉田就开始用药,特别在3~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间隔3~5d即用药防治1遍,进行扫荡式治虫不留死角,防治药剂主要选用对棉盲蝽有较高杀虫效果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90年代末以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年年扩大,棉田内棉铃虫发生程度大幅回落,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明显减少。2003~2006年棉田内有机磷农药平均用量为18.51L/hm2,相当于棉铃虫重发年份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60.3%;复配剂平均用量为5.30L/hm2,相当于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4.5%。说明防治棉盲蝽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类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削弱了对棉盲蝽的控制作用。

2.2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盲蝽发生较有利

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虫性,但对刺吸式害虫没有抗性且利于其发生。杂交棉前期营养生长势强,植株发棵早,易诱集棉盲蝽提前迁入棉田为害;中后期植株高大,一些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技术跟不上,棉花长势过旺,无效花蕾多,害虫隐蔽性强,不易于防治。另外,由于杂交抗虫棉需肥量高于常规棉,高肥水管理,植株含氮量偏高,对棉盲蝽繁殖为害非常有利;后期抗虫棉田施药结束期较常规棉田早,一般在9月中旬结束防治,而棉盲蝽在大丰市棉田内发生可持续到9月底至10月上旬,造成后期残虫量高,部分田块百株虫达数百头,越冬残留虫量高也就意味着下一年发生基数大。

2.3棉盲蝽寄主众多,虫源充足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喜食作物如苜蓿、豆类、蔬菜、瓜类、果树渐渐增多,而且许多地方都是套种或插花种植,食料条件满足了棉盲蝽的大发生,从而拉长了棉盲蝽向棉田迁入的时间,增加了棉盲蝽躲藏的空间。危害棉田的棉盲蝽许多是从早春开花的蔬菜、绿肥、杂草寄主上迁入棉田的。早春棉田周围寄主种类、数量、生长状况等对盲蝽种群数量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

2.4忽视棉田内外寄主作物的防治是当年棉盲蝽重发的重要原因

随着高效农业迅猛发展,不同栽培模式和间套种方式的推广,尤其棉花与蔬菜瓜果间套作,加重了棉盲蝽发生及危害程度,多样化的田外寄主都是很好的栖息繁衍场所,这也就形成了在整个世生期内丰富的食物链,其分布十分分散。2005年2代田外寄主虫量超15万头/hm2,导致后期盲蝽在棉田内重发,9月中下旬大丰市调查150块棉田,平均虫量为21.1头/百株,铃害率20.3%为历史罕见。2006年3生期调查,与西瓜套作的棉田平均混合虫量32头/百株,蕾害率24%,而相邻纯作棉田平均混合虫量6头/百株,蕾害率3%。2007年2代在芹菜、马铃薯、胡萝卜、玉米上普遍发生,但农民没有真正重视其防治。这些虫源地是导致后来棉田短时间内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2.5农药使用不当和施药技术较差也是造成部分田块虫量偏高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推广抗虫棉后,针对防治棉铃虫的用药减少,或是所用药剂对防治棉铃虫有效,但对棉盲蝽、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效果不佳,因此造成棉盲蝽大量积累,为翌年发生提供虫源;二是近年来农药经营市场混乱,所供药剂质量良莠不齐,加上有部分经营户故意误导农民,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棉花被害严重;三是部分农户施药治虫一走而过,药液浓度以及剂量严重不足,防效不佳;四是棉花进入吐絮期,田间虫量虽然很高,但用药治虫很少,也会造成下一年发生基数偏高。此外,棉田实行少免耕,杂交棉植株高大、果枝多而散,不利于施药等因素也加重了其发生。

2.6有利气候条件加重棉盲蝽的发生

一是棉盲蝽为喜湿害虫,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棉盲蝽的生存和繁殖。大丰市6~7月的雨量较多、湿度大,寄主嫩绿旺盛,棉盲蝽繁殖快,危害加重。2005~2007年大丰市连续3年出现洪涝灾害,6~8月降雨频繁,阴雨日多,有利于棉盲蝽发生的同时又影响了化防,出现了3~4代盲蝽在局部田块虫量偏高危害较重的现象。2006年2生期间,梅雨天气明显,雨量大、雨日长,极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特别是部分田块受淹后,植株出现疯长现象,生出许多赘芽,无效花蕾过多,非常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为害。2007年与2006年相似,梅雨过后田间出现明显的为害高峰,很多长势好的田块被害率超过80%,蕾几乎掉光,果枝变成了空枝。二是近年来受暖冬气候影响,越冬卵成活率高,1生面积大且重,防治面积小。

3防治措施

合理运用综合防治,狠抓薄弱环节治理。以农业防治恶化盲蝽的生存环境,同时提高棉株抗害补偿功能;以化防直接消灭害虫,从而达到减轻危害损失目的。

3.1农业防治

改免耕为浅耕或深翻,清洁田园,恶化棉盲蝽生存环境,合理施肥(如进行配方施肥),适时管理(如化控、整枝、摘心、打顶、去无效枝芽)。

3.2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