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6:3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查目的
根据东莞地区金融业发展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专业发展的需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于2013—2014学年新开设了金融专业,旨在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为东莞市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推动力量。面对众多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发展建设的竞争优势,和金融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的不利情况下,笔者所在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的金融专业是否拥有建设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我们这些只具备专科水平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根据金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进行了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浅层次调查,为制定科学的、适应市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实践基础,并把相关调查分析结论反映给财经系金融教研室,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改革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财经毕业生金融行业就业概况;二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诉求调查;三是金融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2011级学生在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财经类专业和金融市场人才的潜在需求,才于2013年9月开始在财经系增设了金融专业,目前尚未有金融专业毕业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但是,财经系开设的会计专业,在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与中国银行东莞分行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开设了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班的学生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在中国银行东莞的各个镇区支行进行实习,包括以下的镇区:东莞南城、莞城、虎门、长安、大岭山、樟木头、大朗、松山湖、石碣、高埗、东城、厚街、石龙、沙田、万江、中堂、塘厦、常平、黄江、企石、望牛墩、石排、道滘、桥头、茶山、横沥、寮步等二十七个镇区。在学生实习期间,我们对相关学生、用人单位和企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1.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在4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到的银行相关业务知识是很实用的,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实践技能系统性训练不强,在实习工作中还是明显感觉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够。具体进行了以下调查:
(1)对专业教学建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的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32.5%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只有2.5%的毕业生认为理论知识最重要。
(2)专业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安排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的实践技能知识偏少,应加强实践技能课程的安排。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偏多,这部分学生应该是测试文字编辑方面工作的。
(3)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安排是否有针对性的调查。
(4)影响求职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48.15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5.7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2.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调查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为将来就业需加强哪一方面能力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最迫切要掌握的能力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89.19%);其次是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87.84%);第三最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接下来依次是通过实习兼职或社会工作,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就业技能与面试技能,组织领导团队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电脑技能等。
3.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考取专业相关证书的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在校学习专业期间,考取相关行业上岗证书是必要的和对就业是有利的。特别是以下这些与金融行业就业密切相关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1班和金融2班的等两个班级的学生,参与调查的101名学生中,从性别结构看,女生60人,男生51人;从户籍地看,农村学生30人,城镇学生71人。
1.专业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自己专业的同学占18.67%,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占50.67%,总体说来,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但仍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加大金融专业的介绍,提高金融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2.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专业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的占4.0%,比较明确的占50.67,总体说来,只有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这对于我们金融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利。
3.是否制定学习计划的调查。
统计资料显示,有68%的同学制定过学习计划,32.0%的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制定教学计划,这种现象还是比较严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有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到绝大部分的金融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科学的规划。
4.对在校生专业就业前景心理预期的调查。
填报志愿时对就业的考虑,通过对我院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所填报的志愿表统计,结果显示,58.7%的学生认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意向填报金融专业,32%的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9.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打算和兴趣爱好。总体上来说,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填报金融专业的志愿时认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的比例高于城镇户籍的学生;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根据兴趣填报金融专业的的比例大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5.对在校生将来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
我院2013级金融专业78.6%学生是东莞市户籍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认为适合自己的就业地区是广东省东莞市,15.4%的学生认为适合自己就业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都可以,6%的学生不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地区。
6.对在校生就业行业和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
(1)对在校生就业行业意向的调查结果。
(2)对在校生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分析,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64.36%)想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欲从事银行柜台、大堂经理等银行方面的工作;同时,接近一半人数的学生想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42.57%的学生)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48.51%的学生);令人意外的是有55.45%的金融专业学生想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因是做好在金融行业和会计服务业两种行业中争取最佳就业机会的准备。从相关比例可以看出,银行和证券基金业是学生最想从事的行业,几乎没有同学想从事保险业。
(三)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对专科院校金融业人才的意见
对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进行了有关专科金融人才培养意见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东莞银行、广发银行东莞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分行虎门支行、东莞证券、广发证券东莞营业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等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了采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形式的调查。
三、调查研究分析结论
通过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学生、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学生、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关内容、统计的分析,以及结合我院财经系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有效措施概括如下: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金融行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个人综合素质明确我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金融行业企业对应岗位需求、学生就业意向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主要以业务操作型为主;第二步,在学生掌握金融专业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尖子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培训,打造一批符合金融业高素质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初步可以确定的专业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银行业方向、证券基金期货方面、投资理财方向、保险业方向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方向给予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和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金融专业理论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课外知识,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其他关联专业的知识,并且还要具备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金融专业业务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应熟练掌握相对应行业的基本技能操作,学会使用相关岗位上常用的业务工具,熟练运用知识为客户理财,同时掌握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
(3)职业道德素质。要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更高效率地履行工作职责,才是一名合格的金融行业工作人员。
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的能力类型。
(四)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方面
1.课程设计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对2011级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的调查信息反馈,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特别是基本技能的系统性教学。根据金融行业就业硬件要求和金融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课证结合”、“课赛结合”,并引入企业资源,成立金融专业“订单班”。同时,结合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利用企业资源,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业务引入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教学服务。
2.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金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师资培训基地,定期派送教师前去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金融企业聘请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四、总结
篇2
(一)发展迅速,但是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师。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都是从2000年以后随之出现的,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相关的动画政策也开始出现,使得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变成各个高校的热点问题,并且发展十分迅猛。有的不具备专业能力的高校也把相关的专业和动画专业联系在一起,构建影视美术,电脑艺术,数字媒体和影视广告等专业。虽然动画专业的范围不断增加,但是其中很多老师都是由美术和计算机专业转化而来的,从而造成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大,也使得许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专职的动画教师,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从事过动画实践工作。有的学校也聘请一些企业的动画员工作为学校的专业师资,并且这些老师都具有相应的操作经验,但是却缺乏整体的理论体系,不容易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到一起,教学时间也不稳定,人员交换频繁,教学工作受到阻碍。
(二)学生数量增加,但专业人才缺乏动画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动画人才。但是,有很多高校被大量艺术生和利益所驱动,增加专业,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备,大量增加学生数量。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培养目的不鲜明,理论和实际脱轨的情况。所以,很多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的学生都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创造力不强。针对动画专业来说,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不但需要投资,还需要对动画内在观念,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二、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专业配置,实行强强联合,动画专业牵涉的面积较广,是动画产业的关键环节,具有培养动画人才和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动画产业长效发展的动力。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中要分化出“产业动画”和“实验动画”两个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教学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动画专业中融合了许多学科。比如:文学创作计算机技术,音乐音响,市场管理等等。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发掘可合作单位,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动画专业。目前,高校各个教学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主要是因为自身优点没有体现出来,还有就是专业重复构建耗费资金。动画专业不仅需要软件,还需要各个学校的结合,突出优势,建立自己的特色,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前沿知识。通过强强结合,我国的动画教育才能走的长远,顺应市场的发展。
(二)研究项目化教学,提升竞争水平为了保证动画专业的学生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项目化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动画的创作和创意都是十分关键的,需要专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在我国,动画专业讲究的是理论体系的健全性,在讲课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实践的内容,但是还是停留在小范围,简单的动画设计中,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动画教学注重的是实践,这些不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机房中,而是要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市场的运作状态。动画教学要根据实际项目,加强专业的实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强对于知识的使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注重动画专业教育,也是提升学生的竞争水平。
(三)运用于实际,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动画专业人才。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需要走“定向招生,校企合作,以需要定规格,以岗位定生源”的道路。这种培养方式主要是以动画企业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这样不但可以完成学校教育还可以进行岗位培训,更可以根据具体的动画项目培养专业性的人才。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更多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在实践方面,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和专业有关的企业,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构建动画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研究制作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今,已经有部分高校和一些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和联合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办学方法的好处就是有针对性,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动画人才。
三、综合
篇3
1、系统性原则
在构建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务必要从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经济管理专业发展规律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出发,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地运用系统科学的办法,让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将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知识理论体系相互连接,形成良性互补的系统,避免实践与理论的分离;另一方面则要科学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及之间的内在作用,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能够协调统一。
2、目标性原则
为了使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就要将过去传统的学术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构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规模,促进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创新。
3、规范性原则
为了避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过于随意和无序,务必要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保证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计划性和严肃性。具体来说,要将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运用到人才培养机制中,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运行和控制。另外要对高校内部的各种实践教学文件和资料进行规范整合,例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等,保证实践教学管理能够有序、合理的开展。
二、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构架简述
要知道,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务必要和本校的招生机制、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地联系,在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两个时期,三大板块,四个平台,六种形式”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两个时期
两个时期既是指大类时期和专业时期,在大类时期,高校教育主要由通识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组成;而在专业时期,则主要进行的是专业内容的教学,这样一来,在大类招生的环境下,这两种时期所构建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同时将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中。
2、三大板块
这里所讲的“三大板块”包括了校级实践教学板块、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板块以及被分流之后的专业实践教学板块。第一种主要针对的是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外语应用能力教学、计算机运用能力教学、社会调查研究教学等,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这个板块是面向经济管理所有专业开设的。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板块主要是由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构成的,这种大类专业的口径比较大,涵盖了大类专业下各个专业的共性特点。而最后一种实践教学板块是针对具体的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动手实验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跨专业实践课程等。
3、四个平台
“四个平台”指的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外和校内这四个教学平台,其中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关键平台,同时也结合了相关的实训和校内模拟实验课程;而第二课堂主要是一些课外竞赛和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科技比赛等,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提升,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体质能力等等;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组织和开展各种实验、活动策划的重要场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运用的关键平台,学生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极大地开拓视野,增加自己得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使得学生的职业教育能够得到贯彻和实践。
4、六种形式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实训、教学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这六种主要的形式。实训是根据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某项具体的能力或者是综合的技能进行训练的方式,它能够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案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流程,树立正确的学科思维,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实习是学生将知识理论转化为技能运用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覆盖性;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方式是学生自主地研究、独立思考的重要方式,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的工作状态;社会调研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科学的手段,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教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最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将大学期间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整合、综合应用的环节,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科研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写作能力。
三、对建设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1、教学理念的更新,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校要充分借鉴各种实践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建设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2、巧用社会资源,推行产学结合
为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将学校教育和企业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系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离开和业务能力,实现产学结合。
3、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促进实训、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结合的有效途径,高校要从自身学校的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经费预算,多方面地筹集资金,改善实践教学的各项设备设施,完善学校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四、结束语
篇4
当前,高校动画专业进行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群的整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其次,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整合、更新和充实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同时多门课程的关联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再次,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也能锻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通过教学中的师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并影响其他学科及艺术相关课程。总体来说,动画课程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能力。高校通过将相关动画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体系,从而起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将有利于创办出独具特色的动画教学风格。
二、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1.强化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动画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动漫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课程群的设计和教学应当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引进和开展多样化的动画实践项目教学,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课程群的建设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的优化和提升,课程群在教学上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中设置多个创意性的小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自主独立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科研师资团队,使其在学历层次、职称、年龄等方面呈较合理的梯度,是高校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前提条件。平时要注重加强教师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术氛围的培养,如在专业课程群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各部门管理工作与协调等方面展开合作。总之,开展课程群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离不开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构建一个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尤为必要。
3.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备工具,合适的教材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同类专业课程中有着互相交叉重复部分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归类,大胆删除多余的部分。这样既能节约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群的专业教学中,也要注重教材创新,多引用当前产业的前沿信息和案例,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课程群的建设对于现有课程教学大纲与评价体系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优化专业教学大纲,升级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群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动画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评机制,要能够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综合完成课程群整体任务后获得相应的学分,设立奖励机制,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科教师相互协作完成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从而区别于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单打独斗,最后的考评也应该是以几个课程群教师的综合评价为依据。
5.课程流平台的建设动画专业课程群是一个教学组合,建立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非常关键,除正常的日常教学沟通之外,为了各组合课程之间便于管理与交流,应当建立并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同时设立多种沟通平台,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如利用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进行课程作业交流和实践经验交流。实践证明,随着手机智能互联的普及,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交流自己的想法,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因此,时尚、快捷的沟通渠道网络平台整合建设,会是课程群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结语
篇5
例如:对于高校建设成本之一的待摊投资的归集,本来应当由几个项目共同承担费用,但是为了简化核算,会计人员就将其纳入到了同一个建设项目当中去,而如此就会导致某一个项目的成本被加大;而对于待摊投资当中的摊销部分,部分的高校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还是进行了分配率的计算,但是在计算当中仅仅能够使用较为简单的平均计算,是机械师的套用,从而导致不合理、不科学的分摊出现。不规范、不完善的制度使得在进行基建财务处理的时候出现了非标准化的方法与程序,导致基建业务的处理过程变得复杂,给会计人员增添了较多的任意与主观的因素,而会计资料不存在异型性与可比性,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二)不能够科学的划分出会计主体
进行高校基建活动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属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当中的一类,因此,需要同其余的经济活动一起进行核算。如果不能跟其余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就会出现两套会计报表,并且在上报的时候也需要按照不同的渠道。但是对于高校的整个经济面貌来说,每一套都不能够单独的反映出来,并且也不符合在《会计法》当中对于完整性的总体要求,也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没有配备足够的基建会计人员
从一般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领导日常管理的重心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虽然在不断的健全失业会计的规章制度,但却很少重视基建会计。在普通高校当中出现了一些经济犯罪的案例,其中与基建项目有关的就占了30%左右;另外,由于基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也使得其难以适应基建会计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基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的措施
(一)基建会计科目需要合理设置
基建会计科目当中的设置级数、明细科目都需要在原则上满足会计核算的需求,并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实践的情况,笔者认为明细科目的设置级数较少,不能够将基建投资的具体情况反映出来。而随着不断扩大的高校基建项目规模,就有可能存在包工头分担某一个单项工程的情况。因此,就可以设置例如“预付工程款———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科目,如此,单个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才能够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费用类科目也应该设置三级或四级明细科目。以“待摊投资”科目为例,可根据单个工程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根据待摊投资的具体内容(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贷款利息等)设置三级科目。这样才能清楚地反映每一个项目的投资累计完成情况,也利于查找项目对应的费用, 提高工程结算的效率。此外,基建会计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摊销时间和分配方法,确保建设项目成本的科学、合理。
(二)在会计处理当中规范基建借款
对于基建借款的实际规模以及相应的还款情况,也需要在高校事业会计当中正确的反映出来。在借入款项时,通过科目“借入款———基建借款”核算。对于基建项目拨付相应的基建借款,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通过事业会计的“借出款———基建借款”科目进行,而基建会计则需要在核算的时候通过“基建投资借款”进行。在每一年末,事业会计就能够借记“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贷记“借出款———基建借款”科目,根据实际的财务决算情况,从而进行基建借款的冲减;基建会计借记“基建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自筹基建拨款”科目。如此以来,在高校的事业财务上就会反映基建借款,也能够如实的将高校负债以及风险的整体情况在财务报表当中反映出来,对于财务分析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等等也能够反映的更加的可靠与准确,有利于高校对于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也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实施。
(三)基建财务制度的健全,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强化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培养当今社会需求的专业艺术人才角度,细致探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职能与教学效果。解析怎样的教学模式适应当代高校艺术教育,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职能作用是什么。
1、前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艺术从始至终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愈加强烈。人们在利用艺术美化生活的同时,创造性的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教育也随着认识的深入,快速的朝向人们生活领域迈进,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教育的“副科”存在,关于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具体教学问题过去很少被人企及。随着艺术学科的升温,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一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逐渐成为热点,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能作用自然成为讨论的核心。
教师职能问题讨论的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探讨,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促使教师职能的实施,同样教师尽职尽责同样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建设性的发展。教师职能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关系在高校艺术专业表现尤为突出,优秀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化地体现教师的职能作用,才能使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应尽哪些职能的问题得以展现。
2、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比较
2.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能作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可以把学习解析为:学习目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三个阶段,其中的师生关系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教师维系,学生的“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也就是说,学生能学到多少取决于教师知道多少和在课堂上教了多少,学生完全是被动参与,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主动到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能作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存在。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基点进行调整,教学模式的运行依赖学生维系。最终的学习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决定,而学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目的。
2.3、“双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能作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所谓“双核心”就是不以单一方面侧重的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存互动。学生在学习目的性上争取主动明确,主动端正学习态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握和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引导其朝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学生主动汲取知识,教师作为“知”者和“智”者,负责主导学生主动性的方向和敦促学生主动性的产生,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之向专业领域的高层次迈进。
3、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尽职能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广义职能:1、教学管理者,2、专业讲授指导者,3、教学监控者,4、教学信息提供者,5、学习督导促进者,等等。但是鉴于“双核心”教学模式的有效作用,我们必须重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职能。
3.1、激励职能
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激励职能是教师应尽的重要职能之一,教师需要激起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艺术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运用多重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引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是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专业成就感。
3.2、传授职能
传授知识是教师应尽的天职,是任何教学模式下都具备的基本职能。教师在学生面前以“智”者和“知”者形象存在,务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和教学技能,高校艺术类教师更是要针对实际情况,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特点等来组织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3.3、校正与引导沟通职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包括知识性的、思想性的、学习目的性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上的。这些错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就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学生的校正职能。作为教师的应尽职能,校正不仅体现在纠正学生所犯的专业知识点错误,更重要的是端正学生的思想错误、学习目的性错误、学习态度错误和学习方法错误。
3.4、创新职能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是任何领域都不能放弃的原则。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能满足于“教会”为止,而是做到“会教”,使教学因势利导,对学生因材施教。
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学所需,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学习概括的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接受的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取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以提高解决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来说就是“学会”;另一种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专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就是“会学”。当今信息时代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学会”转向“会学”,高校艺术专业由于专业特点更需强化,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和创新。
4、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弘扬这种主体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获取最佳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能工作的核心依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尽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能,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如何营造良性教师学术生态中国高等教育.2010(01)61-62。
篇7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学校的类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三足鼎立。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学者们在呼吁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要多元化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讨。选择正确又恰当的论文形式,对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来说意义重大。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样本所采用形式的分类和整理,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理论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应该包括哪些?不同形式的论文形式适用什么样的条件?实际已完成的论文形式又是哪些?理想形式与实际形式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三、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
(一)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趋势
笔者试图找到适合于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理想形式,为此,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毕业论文形式”等关键词,得到相关文献十多篇。部分学者们的观点如下:吴洪霞(2014)提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考核的形式应多元化,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作品、参加各类比赛(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发表科研论文、撰写涉及相关领域的调查报告、参与企业项目研究。武云亮等(2013)以财经类专业为例,认为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要以推进应用性选题为主,突出学生能力锻炼,鼓励学生采用文献综述、财经类调研报告、财经管理实务和创业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形式。周同旭等(2015)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分为:专业技能形式,包括设计作品、专业证书计划、音乐曲目创作、赛事获奖等;毕业论文形式,包括选题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发表学术论文、设计说明等;项目成果形式,包括发明专利、研发产品、自主开发技术、基础、应用软件等。任森春等(2014)提出,除学术性毕业论文外,调研实习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问卷分析报告等也可作为考核形式。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本科生开展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研究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探讨营销的发展规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是必要的。同时该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现实世界中企业所面临的营销问题,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策略。因此,非学术论文的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咨询报告以及其他形式,也应视为与毕业论文分量相当的成果,都可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重要条件。
(二)毕业论文不同形式的特点
笔者拟以上文任森春等学者的观点为评判标准,分析一下几种不同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特点。
1.学术性论文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下的定义,学术性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简介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的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性论文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发表简单的学术总结。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学术总结指的是能够发表的原创性的工作总结。
2.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针对某一主题做的深入研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这个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最后得出结论或新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或与他人共同探究。
5.其他
如专业技能大赛的成果、相关产品的研发、相关软件的开发等。
四、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实证分析
笔者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679篇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经过初筛,其中有76篇属于无效论文(指论文材料不全),其余603篇为有效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根据已有材料分析所得,实际存在的论文形式有:学术性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及其他等五种类型。
从毕业论文所采取的形式来看,首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为调研报告,占到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两者合计超过35%。其他形式占3.48%。课题研究为0。
从不同形式毕业论文的届别分布来看,2012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再次为学术性论文。2013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仍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2014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还是调查报告,其次是学术性论文,再次为案例分析。可见,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都是调查报告(尽管其中占比有所波动),而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分居第二、第三。以其他形式代替论文的占比很小,而专题研究类毕业论文暂缺。
(一)调查报告选用的原因分析
调查报告这种形式,需要毕业生用科学的调研方式,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从而获取第一手数据,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实践性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多选择此种毕业论文形式的原因大致为:部分毕业生期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喜欢挑战难度较大的事情。调研报告这种形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一手数据极为真实,减少和降低了毕业论文的风险。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在后期毕业论文答辩中容易过关,学生也有较高的成就感。
(二)案例分析选用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可在图书馆、网上搜索到相当多的材料,必要时也需要到案例企业进行实习、调研,但整体难度较高,较调查报告的选择性要小些。
(三)学术性论文选用的原因分析
学术性论文形式规范,论证严谨。论文答辩的通过率高。只要学生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导师的认可程度较高,学生的成就感也较强。
(四)专题研究选用的原因分析
选择导师的课题进行研究,需要几个条件:导师有课题,自己有能力从事课题研究,并能够把课题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予以展示,同时也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有科研的兴趣、动力和能力等。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就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多数大学生弃选的重要原因。
(五)其他形式选用的原因分析
用研发产品、研发软件、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作品来取得毕业资格,同样需要一些主客观条件:学生的前期积累、导师的辅导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选择这种形式的。而且不同的学校对这类形式的认可程度不同,如果学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完成了上述形式的作品,而学校不予承认,反过头来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时间上就来不及,学生也会感到得不偿失。
五、总结
(一)结论
笔者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形式的统计分析,发现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仍是毕业论文的首选形式。学术性论文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他形式采用甚少,专题研究则缺失。
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强需求,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己经是大势所趋。对于像市场营销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绝不可能仅仅有学术性论文这么一种。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多。专题研究也将有所加大。另外,以技能大赛获奖、竞赛作品、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发产品、开发的软件等,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也将逐步得到各界认可。
(二)建议
1.学校应构建毕业生多元化论文形式选择机制
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多种毕业论文的形式选择,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与个性。毕业论文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限制。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例,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将在省级营销大赛中获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是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成为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2.团队合作完成论文
篇8
(一)非法学专业“法学必修课”教育目标定位偏差1986年,中国高校开始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后、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2005年两次对高校的“两课”进行改革,将原来的《法律基础》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所有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因此,里面所涉的“法律基础”部分也就是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必修课”。从静态的课程内容设置到动态的教学实践,“法学必修课”都表现出其教育目标的定位偏差,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的层次错位。将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编为一门课程,“这种教育首先是应对国家政治的需要”[5],与此前的《法律基础》课程相比,其涉及法律的内容明显减少,而且位置靠后,2009年修订版的编排体系中“法律基础”内容被安排在最后两章,即只有第七、八两章涉及到浅显的法律知识。最新的2013年修订版国家统编教材安排在第五、六两章,并且第六章完全是政治色彩浓于法律知识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此种设置明显是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将法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范畴,法治教育服务于道德教育,使得法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发生了层次错位,“道德规范内化的高层次目标取代了法律规范外化的低层次目标”[6],法学教育的独立性淹没在道德教育的一般性之中。第二,对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目标的内涵定位偏差。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部分,其教学目标应以法律的认知教育为主。“法律认知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文化、法律规范制度、法律现象本质的一种整体上的感受和知觉。”[7]也就是说,认知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与法律概念的简单解释与识记,而是一个包含法律文化、法律规范、法律现象与本质的一个复杂的、具有内在结构和规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但在现实中,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实践中很少有法学专业的老师)多数将法律的认知教育停留在“知法”这一最浅层次上,并没有真正从整体上把握法律认知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内涵。这必然忽视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本质的理解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更完不成从法律认知到法律践行的转变,难以养成法律行为习惯。
(二)针对非法学专业的“普法教育”流于形式高校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的所谓“普法教育”,主要是在校级公选课平台开出的法律课程公选课以及在校园内部进行的其他形式的法治宣传。校级公选课是在文理科之间互选的一种课程学习模式,采用大课的授课方式,上课学生少则100余人,多则200来人。基于高校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与选课人数密切相关,开设公选课在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可谓备受青睐,但就笔者看来其实际效果可谓甚微,使得通过公选课形式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完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授课教师与选课学生态度不端。多数公选课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学工作量,而多数学生的选课目的在于拿到选修课的学分。由此上课教师并不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有人上课即可,选课的学生也并不关注能学到什么知识,拿到学分就行。这种教师与学生双双“混迹”的现实,对整个公选课制度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第二,学校对公选课的监控机制过于弱化,对教师和学生均无法形成最基本的实质性约束。公选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基本上没有存在实质的监控,授课老师各行其道,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老师也很少用有效的手段控制教学,最终使得公选课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成为学生偷懒与钻教育制度漏洞的罅隙。当然,也导致少数确实希望通过公选课学习到相应知识的学生对公选课制度颇有微词。除法学类公选课外,其他形式的普法教育也很难对非法学专业产生效果。比如每年的12•4普法宣传,基本上都是由法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针对社会大众进行,很少有在校园内部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而且这种“拉条幅、喊口号”形式的所谓普法,本身也难以起到普法的真正效用。再者就是高校的“法律文化节”。就笔者的理解,高校的“法律文化节”应该定位于由法律院系组织,针对本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生动有效的普法教育。但就笔者所在学校来看,历届“法律文化节”都是邀请一到两位校外的专家,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做一场专业报告,受众仍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就是在法学院门口扯一条幅,放一版面,再无其他内容,也是形式大于实质。
(三)非法学专业“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法律的作用也早已深入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建筑、能源、生化等多个领域。实践证明,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专门化甚至‘高、精、尖’的法律人才。”[5]因此,高校非法学专业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专业设置指导文件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安排了相应的法学课程。①但这些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法学”课程,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造成该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情况:第一,多数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在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安排中是作为限选课或者任选课列出来的,由于师资等原因,部分该类课程甚至在整个培养方案的适用周期中从来就没有被“选中”过,只是静态地停留在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安排表而已。第二,由于缺乏对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该类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是由授课教师自由把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不能将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缺乏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法学素质与实务能力的效果。第三,由于师资有限,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通常由法律院系的老师担任,授课老师往往凭借其职业化的教学习惯,很少考虑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某门专业法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不能按照“区分教育”的目标施教,缺乏法学一般理论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往往感觉无所适从,而想更深入地学习又不得其门,最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也更容易沦为学校法学教育的鸡肋。实践中个别工科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取消以往所设置的该类“专业法学”课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原因,高校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教育难以起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的应有作用,甚至没有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构建起最低层次的行为底线与心理防线。对于走上社会后,“技术型人才‘吃法律亏’或违法担责甚至锒铛入狱的现实,高校法学教育的先期缺位难辞其咎。”
二、完善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凸显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的独立性法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法从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但法一旦产生,就获得了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法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内在属性与运行规律方面,它是由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组成相应部门法,以其确定性规范普遍地规制社会生活。法律虽然与道德有着天然的关系,但法律与道德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法律虽然也受到道德的指引并反映合理的道德诉求,但法律一旦建立,就与道德规则相分离并不受道德规则的干涉。道德强调通过舆论的评价规制个体的内心,而法律强调通过统治阶级的强制力量规制个体的外部行为。法律的功能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是道德功能所不能取代的。法的相对性要求法学教育要相对独立于道德教育。法律仅仅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的目标位阶要远远高于法律的目标位阶,法律教育也有其相对独立的认知基础与路径选择,应当遵循法律教育从认知到情感、从意志到行为的递进过程这一教育规律。所以,应当把法学教育从对道德教育的依附性中独立出来,在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行为普遍弱化的情况下,更应该凸显法律的规范作用。[6]因此,从长远来看,目前对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应当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单列出来,并充实法律教育的内容与分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与普及法律知识。
(二)强化非法学专业法学普及教育的实效性正如前文所述,高校内部针对非法学专业的法学普及教育主要是公选课平台所开出的法学公共课。为了非法学专业学生能真正在法学公选课上获取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情感,最终影响自己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增强法学公选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而言,首先要对开课老师的资质有所要求。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资历老、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评价好的老师,因感觉公选课缺乏师生的顺畅交流及思想的碰撞与共鸣,而不愿开设公选课,热衷于开设公选课的又往往是一些连小班专业课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很好控制的年轻老师。因此高校应该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在职称及教学能力上有一个宏观的控制,鼓励教授、副教授及教学效果评价好的教师多开公选课,禁止助教开设公选课程,严格控制讲师开设公选课。其次,教务管理要加强对公选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整体设计的审查,实行层级责任制。一旦某一公选课教学效果反映差,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出现问题,不仅授课教师自己要负责,最初审批同意开出该课程的教研室主任、院系主管领导都应当承担相应的监督过失责任,而不能仅仅在课程开设审批环节流程性地签上同意的字样和自己的名字。最后,要加强对公选课的监管。不能因为公选课在周末及晚上开课而放任自流,应当设有专人查纠公选课的教学秩序,坚决杜绝随意调课、空课及无故顺延,对于到课率过低的公选课及时通知授课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并在下一个教学周期限制、禁止其再开设公选课程或者禁止其开设同样的公选课程。对于无缘由不到课累积到一定数量的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取消其资格,不能无原则地给予这些学生学分或者给予人情学分。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师开设公选课的不良态度以及学生选择公选课的不良动机给予矫正,才能保证开出的公选课取得应有的实效。
(三)改进非法学专业“专业法学”课程的教育措施首先,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设置,要充分考察专业课与法学课的关系,根据专业课程与法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安排教学计划,进行学时与学分的分配。在专业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出其应用性特征,同时,鉴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学基础理论的欠缺,在对其进行专业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基本的法学理论基本原则贯穿于应用法学的教学之中。其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并加强非法学教师与法学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因为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实际上有很多的行业规范,大多是专业技能与法律法规的综合体,因此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兼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精深的法律背景。这就要求法学授课教师在法律知识之外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鉴于非法学专业的法学教师大多来自法学院系,与学生所在院系的专业课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使专业法学课程与非法学专业课程相衔接,避免二者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进度上相互脱节。[9]最后,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专业法学课程只能进行传统的讲授;二是专业法学教学就是对于具体法条内容的解释。相反,在对法学专业学生教学时所采用的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诊所教育等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非法学专业的“专业法学”课程教学,除了解释具体的法条外,同样也应该将相应的立法背景、相应的社会热点问题等作为教学的内容。
篇9
1.1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发展缓慢,无法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标准接轨,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缺少前瞻能力,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相关内容缺乏掌控的能力,即便开设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民办院校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不能做到吸引学生,学生没有兴趣也就导致教师无法深入研究,从而也就降低了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学生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造成教师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也是阻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原因。特别是计算机这样的学科,在动手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是注重应试,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甚至于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脱离原有学习模式后过度放松,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因此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针对这样特殊的群体时,更应该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
(5)硬件条件问题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投入的培养资金不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没有专门用于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专用资金,这也是限制教师进行改革的原因。针对计算机专业而言,还存在着软硬件设备更新资金匮乏的问题,这些都是限制教学发展的客观原因。
1.2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方法
(1)从学生和教师的自身意识出发
从意识出发,这点要从学生刚刚升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重点培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科的特点,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知道自己所选的专业需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毕业之后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之上,培养教师的创新型教学的能力。教师的意识就是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更加突出,具体原因表现在,首先计算机专业发展很迅速,很多学科的教材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需要教师重新备课,重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相关的知识点,这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专业特点是每年都不断的有新的学科加入,也不断的有一些学科被淘汰,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创新中,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
(2)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除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外,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团队的特点引入多个自主创新课题组,对相同教育改革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群策群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制作适合民办院校学生学习程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合,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容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一部分学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能够更加的形象生动,比如利用动画来讲解局域网的组建,算法的演示等。
(3)从计算机学科自身特点出发
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创建自主创新实践体系,多设立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最好为开放性题目,增大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空间。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尽量多创建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给学生创建更多的加强动手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与社会需求脱轨。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计算机依靠自身学科特点,可以更好的突破现代课堂教学讲授的限制,老师可以自主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容,根据自身能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网站,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结语
篇10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