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观察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积极组织儿童参加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观察能力,为孩子的想像和记忆思维等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1、绘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右半脑处理总体形象信息。当下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重视文字、数字这些内容,使幼儿的左半脑负担过重,对幼儿的和谐发展不利。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的东西启发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和结构等,来发育其大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较差,这个时候他们学习画画却很容易,用图画表达内心的东西反而比用语言表达更简单,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重点是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因此,绘画在幼儿的教育中非常重要。
2、绘画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我们通常把幼儿爱好、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等的综合叫做个性心理品质。对儿童进行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愉悦感,无论是教幼儿绘画还是让幼儿动手,都会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可以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进行绘画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会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一些良好品质的形成。绘画教育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道德判断,正是这个过程使幼儿的心理素质发生了变化。
3、绘画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形象性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体现出来。绘画教育的自由性和表现性,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想像,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己产生灵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绘画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通过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要想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幼儿与生俱来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究,在幼儿学绘画之初,教师就要保护好他们这种天性。绘画教育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不断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激活幼儿绘画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把绘画教育融合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乐中画,在画中乐,使绘画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可以激发幼儿更大的绘画兴趣。
2、让幼儿在绘画中培养自己的绘画思维
培养幼儿的绘画思维,丰富想象力,使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应积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以下手段:一是用创意命题,培养想象力。在进行绘画活动中,用创意命题给幼儿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要用一幅图画来描绘春天,可以先带孩子们去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之后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效果将会更好。二是鼓励幼儿自由作画,激发想象力。比如我们明确了绘画的主题,其中画面背景要求幼儿自由想象作画。引导幼儿无拘无束作画,充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自由发挥。三是注重幼儿个性化的培养,丰富想象力。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放飞遐想,充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让幼儿对绘画的构思,对事物的独特认知,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
3、幼儿在绘画时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突破已有的绘画思维
幼儿在绘画时,有时候会遇见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观察幼儿,给予适当的点拨。一是幼儿在进行绘画时要以自己绘画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让幼儿自主绘画,充分发挥幼儿绘画的自主性和表达的自主性。二是让幼儿大胆的画,用心画,不用害怕自己画不好。当幼儿产生胆怯,教师要多加鼓励,大力支持。当幼儿心理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就会产生创作的激情。三是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绘画过程,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感受。在绘画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让幼儿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春天的景象。
四、结语
篇2
《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青奥会不同于奥运会,奥运会是将世界上顶尖的运动员汇聚在一起的一项盛事,而青奥会也是一项14-18岁的顶尖运动员参与的赛事,但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元素的渗透和传播是青年奥林匹克的主旋律。正如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因为我们觉得文化和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青奥会它是关于教育关于生活方式的一项盛会。”[1]从本质上说,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就是以青奥会为载体,号召社会不同群体广泛共参与并接受奥林匹克文化,身心和谐发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准则的构建是每一位青年通过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所完成的阐释[2]。通过文化教育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魅力,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对世界青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等不同方面的教育。
2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现状
2.1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的建立
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奥林匹克进行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南京青奥组委通过积极发动学校,目前已有106所学校获批成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示范学校。示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奥林匹克传播提供了根基,更确定了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场域,为辐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了中心。青奥组委也在筹划正式比赛时让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成为“世界文化村”,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分享、体验和收获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乐园[3]。
2.2各种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的举办
随着南京青奥会开幕日益临近,各种围绕“青年奥林匹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也在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具体表现有:青年奥林匹克比赛项目设计,例如中华中学“青奥比赛项目”设计活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运动经验设想理想中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并假设自己参与运动项目来锻炼学生们自我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青奥主题竞技比赛:例如金陵中学“活力金中”健美操大赛,参赛学生自编套路、队形,自设服装、装束,锻炼学生表现力、创造力及竞争力;青奥趣味运动会,例如南京一中“体育嘉年华趣味体育节”,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趣味体育调动了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同学对于青年奥林匹克的理解;各种英语竞赛活动:新城初级中学“南京值得你去知道”英语活动,学校利用假期的时间,给学生们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们收集能够代表南京的对应的英文,并制作成一个小册子,目的是在2014年青奥比赛日赠给外国友人,让他们了解南京;青奥与自身价值教育活动:例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青奥共成长”成人宣誓仪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与青奥共成长”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介绍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的教育意义,并希望学生以奥林匹克精神时刻鞭笞自己向前奋进。[4]
2.3各种青奥教材的出版
青奥会的发展并不长久,但它依附于奥林匹克,所以依然可以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青奥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奥林匹克教育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青年奥林匹克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编写的《青年奥运读本》等书籍已出版,此外,青奥组委还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对奥林匹克相关教材进行修正,已有不同版本向学生发放,所有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已组织专业教师向学生讲授青年奥林匹克知识。
2.4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对象
2.4.1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主体
青奥会的创立目的在于组织全世界青年集合起来,用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方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欢乐祥和的过程中分享世界不同文化,提升青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感与归属感。青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创造者,还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递者。[5]因此,青年作为青奥会文化教育的主体,要有主人的意识去参与奥林匹克,在运动中体验奥林匹克的价值,走进体育运动。
2.4.2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客体
青年奥林匹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需要每一个人的能量供给才能蓬勃发展,同时,每一股力量都要实现交流与碰撞。青奥文化教育活动依附于社会系统,需要社会不同群体的广泛参与,家庭、社区、社会都是青奥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弥补青年仅在校园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熏陶的缺陷。青奥文化教育需要青年为媒介,为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域提供一种青奥文化的脉络,通过青年为主线,为社会不同群体实现青奥生命力的辐射,并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扩大,实现奥林匹克文化走进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视野,以促进社会中健身、娱乐和户外活动的有机融合。
3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运行机制
3.1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机构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组织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为更大地发挥政府“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职能优势,依据中国科层体制的特点,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应该由南京市政府作为牵头单位,将对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号召纳入教育体系,并给与经费支持,以此来保障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示范学校附近社区进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南京市宣传部及新闻和出版部门需要及时将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成果和经验传至各个部门,并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对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图1)。各职能部门也应该及时与专家团队沟通,制定部门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带动学校和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3.2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特点
3.2.1政府主导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主办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全面配合南京青奥组委,在青年奥林匹克教育的计划制订、活动策划与组织、经费和人员的保障,以及动员教育资源和集聚社会力量等方面,充分显现政府主导的体制优势。奥组委、南京市政府需要成立一支勇于进取、勤于思考的奥林匹克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使得青年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和高效推进。这一体制优势是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3.2.2呼唤社会的广泛参与
对青年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义务,更是社会各个部门的责任,社会各类群体都应该参与到青年教育中,并在教育过程中感悟教育价值。青奥文化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青年强健的体魄和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朝气的文化氛围传播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使人对年轻生命力充满向往,并将自己舍身于青奥文化的常青树中。缺少了社会的融入,青年的文化教育效果也会存在缺陷。
3.3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目的
3.3.1扎根学校
示范校之所以被冠名为“示范”校,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开展青奥教育的长处和特点,并且在为其他学校做出榜样的同时,也要切实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校共享青奥教育成果,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以奥林匹克为媒介与世界先进教育的接轨、融合,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新一轮发展,全面提升南京教育品质,加快推进南京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6]。让青奥文化教育扎根于学校是主动牵手周边学校、城区学校和郊区学校,成为结对学校,共同开展青奥联谊活动,共同普及青奥知识,从而弘扬奥林匹克文化,带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3.3.2牵手社区
社区也是青年成长的摇篮,也应该分担接受新事物和接受教育价值渲染的社会功效。政府作为社区和学校的连接者,不断为社区和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造就了学校和社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了社区和学校的并轨。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只有通过青年传到更广阔的社区、家庭,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奥会是什么,了解青奥会的美好宗旨。同时,社区、家庭也将青奥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反作用于青年,对青奥教育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
3.3.3辐射京外
青年奥林匹克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刺激着每一个国人对于青年的尊重,青年奥林匹克也凭借中心的优势不断向全国传递着正能量。但是,现存的国际社会是西方主导的,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话语体系,东方对于奥林匹克的真知灼见需要靠东、西方青年文化的融合。青奥文化倡导社会需要走向多元、共享民主、人格平等的格局,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有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青年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在建立在共享的国际框架的发展中,同样展示出鲜明的本土性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多样性,从而鼓励各国按照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将年轻的奥林匹克文化辐射到世界。
4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过程
4.1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冲突
青奥会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冲突源自不同对象对奥林匹克文化价值的领悟与表达,不仅表现于教育主体之间,还表现于客体之间。随着社会化开放的扩大化,每一个群体都存在自己的潜在复杂的文化观念,青年的个性化也在不断增强,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等暗文化都在深深的影响着每个青年的教育成长,个体独立的状态必定造成在接受青年奥林匹克过程中存在各种分歧,封闭地参与奥林匹克也会造成对奥林匹克文化的曲解,各自独立地接受奥林匹克必定会造成个人行为的碰撞,文化教育的冲突。
4.2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适应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存在于各国、并得到各国承认的积极文化,它强大的号召力已经吸引着世界青年的目光,青年在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发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准则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对于奥林匹克的认识,摆脱生活环境带来的暗文化的束缚,通过奥林匹克这种明文化的教育来适应社会带来的挑战,并将明文化的时代要求融入生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4.3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改造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倡导每一个群体的融入,青年通过教育活动把自己主动归并到奥林匹克大家庭。在文化教育中由于失去个体的独立性,有了统一的文化约束和指导,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去差异默契逐渐形成,改造原有文化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最终达到了原有暗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这种明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为领悟青年奥林匹克的真谛提供了路径。
4.4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整合
青年把自己归并到追寻奥林匹克文化的群体中,与不同青年在分享健康、快乐和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活动,形成在青年之间、青年与家庭之间、青年与社区之间、青年与学校之间及青年与社会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让不同的受教育者齐聚在青年奥林匹克的内涵之下,心手相连,体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适应,接受异种文化,实现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引导下各种文化的共生,实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5“五位一体”———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模式构建
5.1外来青年:青奥文化教育冲突起点的创造者
青奥会是世界青年人的一次盛会,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来参与。外国青年的加入必定会造成文化的差异,加之不同青年对于不同运动项目、锻炼方法、技术标准、动作审美、规则约束等不同视角的差异必定造成观点分歧,甚至会产生误解。文化的交流不应该回避青奥文化的相互渗透,应该针对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差异化进行交流,甚至互相切磋、争辩,双方站在各自立场来实现青奥文化的纯真化。
5.2政府部门:青奥文化教育适应的协调者
政府部门作为青奥会文化教育的倡导者,应该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平台。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做出预判,对不同国度的文化价值观给予宣传,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创造机会让世界青年接受中国文化观,通过对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层揭示,以协调的方式让世界青年对中国有着独特的认识,接受中国文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5.3家庭、社区:青奥文化教育改造的促进者
家庭和社区是每一位青年温馨的港湾,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会让青年产生一种归属感,会让青年有着家一样的感觉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洗礼。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是对于家的归属会让他们归并于奥林匹克大家庭,融汇于“奥运五环”的真正意义,家庭需要对于涉外群体的包容,搭建中国和国外青年的桥梁,让双方青年的价值观能够在青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交融,促进中国青年融入主流文化,同时让国外青年了解中国青年,促进冲突的改造。
5.4学校:青奥文化教育融合的实现者
学校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主要是通过体育、文化活动来教育人,虽然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但教育功能是任何一种体育形态的最基本的功能。“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不会在青年人的印象中磨灭,学校应该激励青年不断战胜自我、克服障碍去得到身心和谐发展、自身完美和构建理性道德准则,在思想上能够互相尊重不同文化的叠加,真正通过学校来促进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价值。
6结语
篇3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师已经由“自导自演”的角色变为“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角色,即“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作用涉及到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更有效地完成角色使命。
二、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Vygotsky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2001年Ohta将该定义具体到二语习得过程中,解释为“由个人语言产出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和同伴或教师合作所产出的语言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师或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同伴的影响下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英语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对学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战,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彻底丧失信心。
三、用动态评价来确定语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动态评价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纪50年代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智力评估的过程趋向为动态评价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而真正推动动态评价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评价方式的统称。与静态评价不同,动态评价不仅反映个体发展的结果,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过程。动态评价因认识到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特性并更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开拓对于外语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四、充分意识到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平面性语言新媒介材料审美情感表现
装饰绘画常常被看成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传统绘画中则多采用真实感觉和实际感受获得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在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形式的感知是与其他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同性和关联性,采用装饰意味进行绘画的语言表现亦是现代绘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装饰绘画给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曾带来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绘画对传统语言的扩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给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平面形式语言的基本训练来进行装饰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从塞尚开始,将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给予了平面化的认识;凡·高具有个人符号的笔触不但是激情的表现,也是将事物改变空间关系的认知结果;高更以非常主观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画风格,成为西方学习东方的艺术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绘画的平面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这些不但表明了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着意探索,也是他们对作品内涵意义的扩展——试图在绘画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的创造意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提倡“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说明了形式传达意味的关系。美学家王弼也曾说过“得意而忘象”,所谓“记忆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体的、切近显露的,而“意”则是更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内涵。绘画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如果能与人的深层心理美感结构相通融,与人的美感经验相吻合,就可以产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获得新的美的感觉。东方是平面性形式语言的发源地,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朴素、单纯,从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意味:它们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真实,又通过笔画形式把自然的具体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种线的艺术表现。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出现了几何纹、曲线纹、水波纹、网纹、葫芦纹、涡纹、花瓣纹和蛙纹,这些纹样是一种将形象适应于感官的再创造,符合实践感受而又对它们进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极图形以一根相反互动的“S”线,将整圆分为阴、阳互缺又互补的两个相对的空间,一虚一实,相生相合,由此发展出来的许多以互相对应对照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双鸟、双鱼、双蝶、双龙等,都反映了装饰纹样自然又自由的生动意义。
上述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本身所具备的语言构成到造型表现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不同风格,装饰绘画因此而显示了形式的基础意味,也为今天的装饰绘画艺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通道。当然,在装饰绘画的创造实践中,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强调:不能简单地把一个艺术图案直接搬入画面,这样只是在简单地模仿,而不是创造。装饰绘画创作应该把形式语言看成一种可用的资源,将装饰感受灵活地运用到画面的形式中去,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语言方式,使平面语言能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方法,并在新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样式中获取更多的鲜活动力。同时,在平面绘画教学过程中,也要顾及到现代生活内容对艺术形式所提供的新空间,运用新的艺术技能的发展,形成新的形式。例如,传统水墨画中对于构图是比较程式化的,山水中远、中、近三者的关系必须明确,形成上下的重叠关系,山水与人物在画种上的区分,也造成了人物与山水形象在画面中的特定的比例。而现代水墨创作中,则可以用重复、对应连贯等自由、多样的构图,人物与背景的比例也可以随意变换,从而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美感和装饰性的平面化语言意味。
篇5
创新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会计是一门历经几百年的应用学科,创新尤其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来看待和思考会计问题。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进行培养会计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理解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设计复杂多维的会计核算,可以打破会计科目分级核算和分级汇总的局限,挑战会计核算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实践类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上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支撑平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开发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如下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隐藏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靠学生的“悟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一直以来实验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方法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培养和应用是贯穿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分别在理论讲授课上引入思想实验,在实训授课上开展操作实验,在竞赛课程中引导创新实验,实施层层递进、逐步培养的教学方法,建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一)思维实验
为了让会计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模式,我们在理论讲授课堂上首次开展“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中文房间”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Sear-财会教育茛COMMERCIALACCOUNTING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实验以强人工智能提出的过强主张。该实验可以表述为: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从形式上说明中文文字句法和文法组合规则的手册,以及一大堆中文符号。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将中文符号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传递出房间。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中文房间”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该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如果能够成功,该房间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样的情况?房间里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如果不能够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与学生反复的思考、模拟、争论,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生最终明白哪些问题适合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不适合计算机解决。在“中文房间”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会计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该实验可表述为:一个对会计一窍不通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中只有一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房外的人向房间内传递写有固定资产原值、残值率、折旧计算方法等的字条,房内的人按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将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计算出来,并写在纸条上传递出房间。实验中需要学生探讨该实验成功的可能性,计算手册的编写规则,输入和输出的各种可能情况等。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理解计算机对于某一个会计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二)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实验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通过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教师最好在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与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操作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创新实验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词汇是语言的构建材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基础。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听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说与写的有效表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生要掌握的一般要求的词汇量应达到4795个,其中2000个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所要求的基本词汇量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所要求的词汇量(4500)多了近300个。如何有效地让大学生掌握这些英语基本词汇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和学习者不断探讨的课题。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正如Humboldt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应该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环节,词汇教学应导入文化因素,重视文化习得。
一、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构成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导入与渗透,是广大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我根据目前学界广泛认可的分类,结合相关教学经验,认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2.词汇中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3.词汇中涉及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差异的,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及语言表达方式等。
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文化作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外语的工具,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语话语的不同特征扫清其文化障碍,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换算联想法
英语语言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也是英语文化的发展史,这种文化也体现在度量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方面,与汉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本族语近似单位衡量,这是不准确的,不利于对词汇与文章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并与学生共同换算,然后放到文章上下文中联想,以正确掌握词汇,准确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出现了200 acre ranch与4000 square foot house两个名词,分别释义为“200英亩牧场和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是介绍本文主人公Monty Rorberts坚持自己的梦想,要拥有一个200英亩牧场,牧场上有一座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终其一生的梦想。可是学生并不了解这两个单位,对于牧场和房子的面积没有准确概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单位的转换,得出牧场约为809400平方米,而房子大约为372平方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得出数据之后学生就能联想出这座牧场与房子的大致面积,才能理解这个梦想确实不同寻常,而主人公坚持不懈,坚持自己的梦想的精神值得大家佩服与效仿。大学英语课文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英语计量单位,作为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广大教师关注。
2.中西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Women,Half the Sky”讲述了美国杰出女性的成功经历,鼓励着广大的普通女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文中多次出现superlady,superwoman之类的词汇,“super”作为形容词意为“excellent,splendid”,“super-”作为构词前缀表示“superior;more than”,所以在英语中“superlady,superwoman”是对于女性的赞美。如果这个词用于形容中国女性,则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汉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被赋予主内的角色,对女性的最高评价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念已逐渐淡化,但是女性依然不愿被称做女强人、强女人。经过中英文化对比,学生就能明白“superlady,superwoman”之类的词一般不用来形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中国女性。
中英在文化习俗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反映在英汉习语中,对应记忆法有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如“英雄所见略同”,英语相似的表达为“Great mind think alike.”,再如“三思而后行(Think before you leap.)”等,学生容易下意识将相似词汇表达等同记忆,然而英语与汉语毕竟来自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必要对比,以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记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wit”一词,“at one’s wits’end”是一个很重要的相关表达,部分老师在该词组的讲授中翻译为“黔驴技穷,江郎才尽”。事实上这两者是不能一一对应的。考察一下中国文化,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称他才尽了,是谓“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而“黔驴技穷”来自著名的“黔之驴”,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虚有其表,本领有限。[1]在英语文化中“at one’s wits’end”意为“not knowing what to do or say because of worry or desperation”即“智尽能索,张皇失措”,因而这组中英词汇不能对应。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考察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使用。
3.典故引入法
英语与汉语一样,都是拥有深远历史灿烂文化的优秀语言,因而英语词汇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这些典故润泽了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在大学英语课本中此类典故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对此仔细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该词汇,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poetry”一词的讲授会涉及“poet”,及学生所熟知的“Poet Laureate”即桂冠诗人,这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英美文化中“桂冠”象征荣誉和优秀,这源于罗马神话中阿波罗的故事。诗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芬妮(Daphne),并热烈追求她,害羞的达芬妮为了躲避阿波罗的爱,变成了一棵桂树,于是桂树成了阿波罗最喜欢的树木。作为诗神,阿波罗下令将月桂树叶编成花环作为奖励诗人的冠冕,而获得这种花环的诗人便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2]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heel”,以及“one’s Achilles’heel”涉及一个典故,只有通过文化的导入典故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表达不是某知名人士的脚后跟,而是其致命弱点(one’s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fault,especially in sb’s character,which can lead to his downfall)。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典故引入法讲授,可以使学生对于该词汇印象深刻,消极词汇很轻松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运用。
三、结语
正如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所言:“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3]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词汇输入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学习的最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语文化的掌握水平。不仅如此,实践证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也符合教学规律,因而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文化的导入,这无疑对正确使用语言和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篇7
充分运用实物道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可以将枯燥知识的学习与操练置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这样可以避免训练的枯燥性,增强整个教学的真实性与交际性,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来学习与内化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成效性。如“问路”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布置教室,标注上街道名称,SuperMarket,PostOffice,Bank,Hospital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从而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引导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掌握相关的句型与语法。打电话、看病等等许多话题都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场景,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运用中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交际情景
虽然运用图片、实物等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情景会话,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交际情景之中,这要更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如NaturalDisasters,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场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带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可以围绕着具体的内容来展开积极的思维与对话。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模拟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创编课本剧,创设表演情景
篇8
关键词:宗教文化 英语词汇 影响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词汇。基督教发源于中东地区,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1300年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4世纪,古罗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为正统国教,基督教逐渐影响了西方的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现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基督教文化经过不断的推进,已经融入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哲学、历史、美术等,影响由深入浅、由少入多。而在这其中,对于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部分。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里的观点:“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离不开文化存在。”[1]《语言学纲要》里对它们的关系也这样解释:“语言是一种符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2]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我们就要全面了解文化,对英语的语言做深入的认识。
二、基督教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外来宗教对一个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上 ,而且也无疑会反映在语言上 ,如大量的宗教术语随着宗教的传播,逐步普及开来 ,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普通词语。”[3]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语法、语音、词汇等。其中词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主要是因为词汇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研究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因为词汇在对文化影响的反映上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所以,我们研究任何文化对一门语言的影响都应当从词汇开始。而且和基督教有关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就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口语中频繁使用的“Oh, my God”,“Jesus”,就有“God”和“Jesus”这两个十分地道的基督教用语。所以,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督教对于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刻地融入了英语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体现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来说,研究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词汇的影响的重要性。
(一)从一般词汇看影响
基督教对于英语一般词汇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宗教词汇上。由于基督教已经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基督教本身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关于宗教文化本身的词汇的文化背景作一定的分析有利于体现原词汇的宗教文化特点,以及这类词汇在文章中的搭配应体现其宗教意义上的准确性和一贯性。例如:Christianity(基督教),Catholicism(天主教),Protestantism(新教,耶稣教),Puritanism(清教)。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不同派别的教义有所区别,各有特点,了解不同教派中的宗教词汇有利于对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再比如angel,theology,church等等也源自于宗教词汇。
其次,基督教对于英语词汇的影响还体现在基本词汇上。例如,英语中表示“替罪羊”意思的单词有fall guy,whipping boy,scapegoat等。但是,scapegoat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其来源于《圣经》中亚伯拉罕用一只迷了路的山羊来代替以撒做燔祭,于是英语中就用scapegoat来指代人受罪的人,即“替罪羊”。 再如:还有一些从原来的宗教意义中逐渐派生出新的词义,从而变成了英语日常词汇。如:creature,源于《创世纪》,本意指上帝创造的东西,现在指生物。这些单词的原始意义只用于宗教范围内,而它们的派生意义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它们的意义更活跃,使用频率更高。
(二)从熟语看影响
熟语,又叫习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基督教文化对一般词汇的影响,既然是探讨基督教文化对词汇的影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其对熟语的影响,因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词汇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入的。例如:“Apple of one’s eye”表示十分心爱之物、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的意思。这个熟语来自于《圣经》中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即: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一样来保护我。 这里的apple不是苹果的意思,指的是瞳孔,是用眼睛里最敏感最珍贵的部分来比喻心爱之物。又如:在《圣经》中多次出现的an eye for an eye,如“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这里的an eye for an eye和汉语习语中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意思相似。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是圣经或其教义中的典故,却在基督教传播、基督教文化深入的过程中经过精练而形成的英语习语,并迅速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被人们接受使用,基督教文化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在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中,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熟语的影响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在英语语言史上,基督教文化不仅对宗教词汇和基本词汇有影响,还产生了大量的习语,这相对于其他宗教对于英语习语的影响少之又少的情况来看,足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巨大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解释该熟语的意思,而不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者是无法真正做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的。
三、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内容积淀于语言之中,而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活跃的部分。所以词汇在语言技能的发展中十分重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词汇学习只重视掌握单词的读音、拼写、词形变化等表面层次,忽略了词汇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使得词汇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文化能力培养的缺失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4]因此,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一直以来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重视,提出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田亚亚(2009)指出:“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基督教文化的导入。”[5]基督教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深远,在词汇教学中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有利于学习者词汇学习兴趣的提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切实做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词汇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Inductive instruction(直接教学)和Explicit instruction(间接教学)。直接教学可以根据教学材料进行直接的词汇教学,而间接教学是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分析,在实践中习得词汇。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在词汇文化导入时都“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文化互动原则”。[6]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及互动等途径进行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率与质量。
四、结语
经过前面的具体的分析,总结来说,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英语词汇的数量上的扩充。从内容上说,词汇被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一般词汇是人们常用的容易显现文化影响的部分,而基本词汇则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不容易起变化的、比较稳固的、构词能力强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文化在英语中的影响由此可见,它不仅仅是对已有词汇数量上进行扩充,还有很多基督教词汇融入到基本词汇的范畴,这些词语不仅被频繁使用,而且有的还拥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至今仍然不断地在生成新的词语。其次, 促进英语构词法的发展。在英语的发展史上, 圣经的翻译使得众多基督教词语涌现, 促进了英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经过对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词汇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词汇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历史文化特色。离开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使用了。所以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教师面对汉语文化影响下的学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所教授的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加以深刻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学习词汇时,准确把握蕴涵在词汇之中,特别是熟语中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内涵。确实,基督教文化对于英语词汇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作了较简单的研究和论述,但是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促进是值得我们去更加不断深入的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陈登.论外来宗教文化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的积淀[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 张华.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
[5] 田亚亚.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9(3).
篇9
19世纪意大利学派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弗•兰佩尔蒂曾说过“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他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技巧,他仍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①民族风格或民族化问题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它的中心问题仍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的基础就是声乐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准确地说“台词”也好,“声乐语言”也罢都是语言艺术,但是侧重不同。“台词”最终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声乐语言”要字字珠玑,腔圆字正,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艺术歌曲,其实作为专业的艺术院校应当教会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能演唱单曲并将单曲唱好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最终还是要走向歌剧舞台,具备通过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个民族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围显然是片面的。
在声乐语言教学中应当重视呼吸训练
(一)声乐语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提起语言课的训练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绕口令。而对于声乐学习,我认为在基础阶段必需要使学生清楚人体的发声结构,并要扎实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声的准确与否、音质的优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也都是与呼吸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具有好听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艺术的规则去训练他,不想透彻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远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赐予他的这些宝贵条件辉煌地显露出来,他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个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与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对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强的变化性,因为歌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是唱给别人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需要将自己的歌声传达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因此,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与色彩的变化,而且还要有长时间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歌曲演唱内容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需要气息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歌唱呼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还要设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掌握呼吸的这套规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③
(二)关于胸腹联合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腔肌肉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们的自然生理机能状态上的。从生理机能看,人体本身为这种歌唱呼吸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发挥人体的技能。它同时也是被目前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规律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时它还能够使上下各腔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它能够全面地调动人体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这样就会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强。
第三,这种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气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呼气变得更为自然均匀、有节制,并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及色彩的变化。
第四,它还可以让演唱者明显地体会到呼吸的支点问题,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获得整体的平衡与统一。这同时也就为演唱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声音效果与空间范围。通过对以上几种呼吸形式的初步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学习声乐的人为何大多推崇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因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弱点。
与此同时,胸腹联合部位的肌肉组织是很容易被人们操纵的,并有很大的弹力和伸缩性,是储存大量气息的理想区域,也是使气息强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比胸腔部位也更优越,不会出现由于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的喉部诸多肌肉组织的过度紧张,以致影响声音的质量。因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如果单独地应用于我们演唱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助于我们获得良好正确的演唱方法。
(三)具体呼吸训练方式
著名的声乐教授郭祥义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问题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气息上的问题有都集中在吸气上;吸气上的问题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马上抬胸吸气……因此唱歌的人应当懂得一个规律:歌唱时,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体到教学中我觉得几种可行的办法是奏效的。
提醒学生注意两种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基状”及“肌状”。⑤“基状”即是“基本状态”,要求学生自然站立,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肌状”即是“肌肉状态”,要求提颧肌,松颊肌,下颚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颈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气息不能到达位置原因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歌唱动力器官不协调所致。例如,歌唱的腔体没有打开,上口盖没有提起,使通道不畅;发声中没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确等。因此,在呼吸训练之初必须强调这两种状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达到一种下意识的准备状态,也为他们的歌唱打好基础。
一点要领:使气息慢慢进入犹如闻花香,直到两肋打开,好似皮球胀满,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这里面提到的胀满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橄榄球的状态,经常有一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将胃部涨得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是为了提高肋间肌、横膈膜的伸缩控制力,胃部鼓起,气息并没有到达肋间及丹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点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闻花香之前,要强调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息吸到较深的部位,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体验这个方法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过于急速,也不要吸得过于缓慢。如果吸得过快,就会使气流因过分地冲击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过慢,就会造成气流的浅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就在于这种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为人们在打哈欠时全身是处于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时人们都会有一种软腭上提、喉头向下、声带张开、口腔向上打开,同时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膈肌随之缓缓下降的自然动作。正是这些最为自然的动作,才能把我们的呼吸器官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当中,为获得良好的吸气习惯与状态,而且还能为我们掌握良好的声音位置、音色以及获得良好的共鸣提供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样可以体会到吸气的感觉。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为长时间的口腔快速吸气,会导致训练者喉头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几率。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紧张与声音缺乏弹性的毛病。当人们哭泣时,下面的几对肋骨会自然地扩张,而上面的几对肋骨也会相应地扩大,同时整个胸腔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自然地为气息的深度与饱满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歌唱的质量奠定了一个良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中的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这是由歌唱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演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匀称、优美的声音,就必须学会持续、平稳、有节制、规律地控制气息。因此控制呼气的节奏,是这一阶段的要义。在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而仍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流失掉。呼气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气息的正确控制和保持。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适度。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气息压在下面,致使气息不能顺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息就很快地耗尽,也就没有了支持,声音就变得干涩,缺少穿透力。例如,我们在拉小提琴时,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听起来也是杂乱无章、不悦耳的。又如,当我们手中握着一捧沙,攥得过紧,沙反倒会从指间溢出。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气息的控制与保持上,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气息,又使气息的呼出显得匀称、自然、流畅。
扩充诗词朗诵的训练容量
诗词属韵文。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一首好诗使人感到韵味浓郁,诗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意境。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语言要想达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要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否则声音或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18世纪德国瓦格纳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论述:“许多人认识不到,他们应当首先有这样的老师教会他们的朗诵法:这些教师能够向他们表演怎样把元音发得纯美,把辅音发得正确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适当的音。任何人当他对本国语言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他在说话时有许多可怕的毛病的时候,怎们能期望用外国语歌唱呢?我赞成把朗诵的学习当作一切歌唱的预备课来学。没人认识到:它将使歌唱教师的工作变得多么简单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训练说话的声音,使其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朗诵诗歌而不感到吃力,应当把其做为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学习内容。
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将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起内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体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创作之初仅是一首小诗,后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曲。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很多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只关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往往看见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你从演唱中很难看出桃花开在哪里,他要通过演唱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一)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目的性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作家写作总是要有目的,通过对事物的阐述、描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我们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明什么思想,宣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演说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对主题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二)使学生会理清作品层次
生活中说话也好,作家写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盘托出,内在的思想活动要比说出来的话丰富得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精炼、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深刻的含意并没有写在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暗示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语言的思想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意,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发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图,这样,说的时候,语言就有了内在根据,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表达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内心视像
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当前奏响起时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你如何张嘴歌唱。生活中,每当我们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个人,这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在脑子里浮现。这些形象是随着人的思维活动而自然产生的,是具体、生动、丰富的,这就是表演术语中所说的“内心视象”。
因此要教会学生们在拿到歌词之初,必须先建立内心视象,令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为此,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研究作品,从字里行间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这首歌曲饱满深情地赞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歌曲时,大屏幕不断闪回的工作、生活画面,音容笑貌如此亲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强对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对于二度创作的表现基调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讲述一个人,就要去揣摩这一具体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举止言谈,内心感情,行为逻辑,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一样。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能说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当然,这个“感受”绝不是一种主观的空想,它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体会得越深刻,所产生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诗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诗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换而言之,歌词与诗词实则同出一辙,都要讲究格律,主要是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四)教会学生朗诵中的表现力技巧
拿到诗歌也好,歌词也罢,在文中要画出轻重强弱,找准重音。生活中我们为了把一句话或一件事说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词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了解其意。语言中的轻重强弱,可以说是在每句话里都存在的,对语句的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加重,强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重增强音可以达到强调的目的,有时放轻减弱,同样也可以突出重点。在需要强调的词的前后运用停顿,也是一种方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篇10
电视文化 职业教育 作用
一、电视文化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时代特征
1.电视文化更能体现人本精神
21世纪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的收视环境。电视媒体应观众心理需求努力创作、拍摄新的作品,电视文化的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并程多元化发展。近年来,电视文化发展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更加注重人本精神。以格调宽松的电视谈话节目为例,其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本的参与,话语的互动中,它更能体现时代气息。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是以问题讨论和信息交流为形式的自我抒解类的谈话节目;《人物》是反映艺术家人生历程和情感的谈话节目等,都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对人本精神的传播。
2.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
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发展处在不稳定的成长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近似残酷的就业竞争也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促使学生个体不可避免地产生无助、孤独、焦虑的心理。加上学校的课程安排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果心理上失调和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任其继续存在而蔓延,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对集体的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给学生在教室或宿舍配备了电视,但这些配置发挥的作用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环节的缺失。因此,充分利用电视文化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培育健康心理,是职业院校教育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电视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影响
1.电视文化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角度说,所谓影响力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左右社会和他人行为的能力。因此,影响力实际上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控制作用。电视传媒影响力是通过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电视媒体由节目“吸引注意”与“引起观众认同的变化”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的。
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受他们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吸引注意”与“引起观众认同的变化”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心理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2.电视文化如何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
(1)吸引注意以达到情感交流
观众在欣赏电视节目时,按照心理的信息接受方式,同人物一起感受和经历种种愉悦和苦痛,使那些积郁于心头的愉悦和痛苦等情感得到宣泄。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受众,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很容易融入电视节目情感之中,达到情感的交流。如青年较为喜欢的电视剧《蓝色生死恋》,带给他们不仅仅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纯洁爱情,更让他们迷恋的是与主人公的同哭同乐,酣畅淋漓的情感共鸣,使得郁积于心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
(2)契合以引起心理认同的变化
电视文化以受众心理为出发点,契合观众的心声,实现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心理认同的变化。如《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青春谁做主》、《回家的欲望》等优秀电视剧,人物的情感以及体现于其中的思想、观念无不与观众的心理完美契合。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受众,电视剧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与他们相共鸣的人生理想、追求、道德观、价值观等,以引起心理认同的变化。
(3)通过心理认同的改变影响学生的行为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当他们在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心理认同发生变化时,他们也会模仿电视剧人物或他们崇拜偶像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模仿,表现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而这种学习往往是内隐的,悄然发生的,甚至连学习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这种个体行为方式的内隐学习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当前电视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尽善尽美,有些创作者追求商业趋利主义,迎合市场的口味和低浅层次观众的消闲心理,出现了媚俗乃至庸俗的文化现实。这些电视文化对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发挥优秀电视文化的引导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如何发挥电视文化对职业院校教育的作用
1.充分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对电视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文化的层次选择,取决于观众的分层。社会学家把美国社会欣赏需求分为高等文化、中上等文化、中下等文化、下等文化和低等文化五个层次。在我国,就电视传播的受众来说,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人数最多的是中层。应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欣赏需求处于中间层次,他们对电视文化的选择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喜欢悲剧,有的喜欢喜剧,有的欣赏高雅严肃的精品,有的偏爱滑稽幽默的通俗剧。使得职业院校在为学生选择开通电视节目时,既要注重他们共性,又要照顾他们的个性。
2.给学生有选择的播放优秀电视节目
在发挥电视文化的作用时,职业院校不应当只将电视等设备配备上就算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有重点的开通优秀节目。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优秀的电视节目应体现在其所反映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如时政新闻类的节目,反映当代青年励志的电视剧,案例分析类的纪实片,适合青年审美品位的休闲娱乐节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电视和多媒体,播放一些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也可播放一些寓教于乐的节目。通过有选择的开通优秀频道或通过多媒体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短片,使学生与之契合,从中收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发展。
3.科学安排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按照选取的优秀节目,列出某一段时间的节目列表,并组织学生观看。另一方面,要尽量安排学生进行集体观看,并在观看后,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讨论,这样既可以搭建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当然,这些都可以发挥班委的作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促进班级的团结,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撰写电视评论等方面的文章,促进学生提升对电视文化的感知能力,使电视文化与学生心理形成互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晓雁.电视也应“以人为本”.内蒙古宣传,2001,(21).
[2]孙捷敏.对电视媒体影响力本质的一种认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