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维护;分析
社会中各行各业在利用计算机工作时,工作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依赖相应的软件,而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因此,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均与其密切相关,实施管理及维护工作时,还应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内容、特点等展开,以提升管理及维护效果。
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
1.1明确管理内容
第一,技术人员的管理,在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时,其基础作用的为技术人员,只有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人员全部具备时,开发工作方可有效开展,管理技术人员时,应对每名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明确,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协作效果;第二,团队管理,在团队力量面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时,团队管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管理人员应采取恰当的方法聚拢技术人员,引导其将聪明才智、精力等用于软件开发,发挥团队效应,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与时俱进的培训,持续的提升技术人员的软件开发能力[1];第三,用户管理,企业之所以进行软件开发,主要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十分关键,管理人员应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了解用户的需求,以提升用户满意度。
1.2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制定管理措施时,可行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体系。构建管理体系时,应广泛的收集各个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各技术人员自觉的遵守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果[2]。首先,构建科学的人才体系,面向社会招聘专业的、高素质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促使软件开发团队的不断壮大,同时,明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分工,发挥合作的作用。其次,构建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评制度等,以制度约束工作人员,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效果。最后,构建培训体系,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术外,还应包含知识、责任等多个方面,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计算机管理软件时,还可以依托相应的基础建立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该平台在管理计算机软件过程中,以数据统计及实际数据分析为基础,经过汇总之后,形成完整信息,并依据信息开展管理工作。同时,所建设的管理平台还能够对软件开发工作进行管理。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
2.1工具模块化、设计语言合理化
在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维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在开发期间,即应保证软件具备可维护性,保证软件开发质量的同时,尽量的将软件开发成本降低。模块化所具备的特点比较多,比如一个模块在进行变化时,只需更改此模块即可,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相关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工具实现模块化之后,可降低程序测量及测试的难度,而且可较为容易的发现序列错误,并及时的做出改正,提升软件运行的安全性。设计语言是软件开发时所需使用的,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可将维护工作的可行性提升,通常来说,程序语言包含三种,一种为低级语言,比如机器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一种为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相比,理解及维护的难度降低,第三种为第四代语言,此种语言中,编译程序及解释程序提供后,即可实现算法。
2.2构建科学的维护对策
维护对策的制定是维护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维护质量的保证,维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电脑使用过程中,软件、更新补丁等会不断的下载到电脑中,与此同时,病毒也可能被下载到计算机中,从而影响计算机的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时,应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工作,同时,杀毒软件也需定期更新;第二,计算机系统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增加系统中的冗余文件,再加上软件删除时的残留文件等,导致系统空间被大量占据,此时,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会变慢,也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通常,间隔3个月时即可进行一次系统重装,安装时,可快速格式化,并自动创建系统文件,即formatc:/q/u/s。慢格每6个月进行1次,以将磁盘上的文件信息彻底清除。Fdisk重新分区每年进行一次,将磁盘上的错误彻底修复;第三,用户应用计算机过程中,产生新的需求时即需要下载相应的软件,安装软件过程中,c盘为禁止安装位置,因为一旦安装进c盘后,即使软件卸载,但残余文件仍然会留在c盘中,占据c盘储存空间,增加计算机的运行负荷,通常,安装软件时,应选择c盘意外的磁盘。
2.3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维护计划的制定也十分重要,通过维护计划的制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维护工作,提升维护效果。在制定维护计划时,预测、规避风险的对策,维护、检查软件功能的措施等均为计划中所包含的内容。测试计算机软件时,采用现代化的方法,提前预测问题,积极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的发生可能,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3结语
鉴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及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管理及维护人员应依据具体的软件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管理及维护措施,保证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而促进计算机运用领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今年上半年以来,从外资企业中高级人才总体需求来看,在以下3 种行业呈现明显的人才稀缺现象。
矿业开发等人才短缺
过去的冷门专业,矿业需求职位呈现严重短缺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矿业开发项目的增多,国家能源开发力度加大以及随着加入WTO,国家对外国公司在能源开放上的政策影响,使得矿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已经到来。但与此同时,矿业作为中国的冷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一些原来从事矿物能源的人才由于以前市场疲软已经转行,新生人才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出现了人才的严重空档现象。因此,矿业开发、销售等人才已经成为外企中高级人才市场的短缺人才。相比之下,对于近年来热门专业的工程、石化、建筑类专业而言,随着奥运建设项目的增多,仍然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地铁、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成为需求热点。
专业软件开发与日语技术人才急需
随着北京市外包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力度加大以及相应政策的调整,IT 外包已经成为北京的朝阳发展产业,一些外资公司纷纷在京建立IT 的外包基地或发展外包产业,测试工程师、日语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等职位出现较大的人才需求潜力,这也是中国IT 良好发展的征兆。其中,比较突出的人才短缺出现在专业软件开发和日语技术人员方面,继印度之后,中国正逐渐成为新的IT外包基地,在中国市场上,既掌握软件开发,又熟练使用一门外
语,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突显稀有。省略 的招聘平台随时期待这些人才的登陆。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目前,国内金融证券业的高端人才从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的要求,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寻求海外高端金融、证券类人才,新加坡等地的专业人才受到青睐。
中低端助理人才需求量大增
相对一票难求的中高端人才来说,中低端职位需求仍然是目前活跃在整个外企人才招聘市场的主力职位,并以3 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中低端助理性职位为职位需求主体,专业性需求基本也停留在5 年以下工作经验。对于初级职位来说,初级秘书、助理、会计、HR 等大众行业人才需求仍然很旺,占整体市场需求的62%;而市场、销售类人才需求虽然排在总需求量的第二位,却只占到11%;其次是日语专业需求占7.4%;IT/ 通讯类占7%;工业类占5.4%。
篇3
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中国计量学院请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开展教学各个环节的合作,把学位教育与市场竞争中急需的实战技术培养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计划,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前三年完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学位主干课教学,第四年加强实训环节(根据不同的特色模块,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因材施教,进行特色培养。几年来,我们探索到了一种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四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具体做法
根据市场需要,2003年,我们选择杭州市对日软件外包做得比较早的企业――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展对日软件开发人员培养的试点工作。第一批参加此试点的有25名学生,他们根据自愿原则,参加了前期培训。前期培训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考查机制,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包括日语教师、项目指导、外籍教师)参加培训的全过程。特色培训计划如表1(见下页)所示。
教学计划共安排60个学习日,每日7个学时。经过2个月的学习,80%的学生一次性通过了东忠软件公司组织的国际日本语三级考试,100%通过了计算机技能考试。通过这次培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接受了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同时,这个特色培训计划吸引了其他一些企业来我校选拔人才,如恒生电子、浙大网新、富士等企业向我们表达了用人意向及合作意向。最后有79人次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有19人次被正式录用。特色培养项目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相关企业更关注我校学生。
校企合作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我们把这个思路引申推广到其他教学模块上,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学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主干教学课程后,在第4年进行模块化学习(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对日软件模块、嵌入式模块等四个模块),即所谓“3+1”模式。这是一种“厚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我们与NEC、华为3COM等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按市场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技术,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结构化矛盾,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为我所需的人才,使学生更接近社会。四年间,校企合作共培养了500余名学生,学校深化了教学改革,企业要到了想要的学生,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单位,这是一个于社会、于企业、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的“四赢”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效果
1.“3+1”模式增加了学生选课的弹性
“3+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在大学高年级进行特色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表2(见下页)是近四年来计算机专业进入到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情况统计,由表中可见,学生的选择是随机的,自愿的。
2.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⑴鲜明的特色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实战实训,基础扎实,职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在就业时很抢手,不仅实训的学生100%就业,而且由于许多企业跟进招人,还为其他学生争取到更多的面试和就业机会。表3(见下页)是近四年进入该模块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近四年计算机专业在对日软件行业学生一次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这个模块的受益人数已达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55%。
⑵开放性办学提升了学校声誉,提高了就业层次。鲜明的特色使越来越多的对日软件企业关注我校的毕业生,关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4是近四年对日软件模块学生的主要就业走向,从表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上市公司甚至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提升了学校的声誉。短短四年,我校毕业生工作在对日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数就有300多人,许多企业如杭州东忠软件、浙大网新等,每年都来我校招聘,不少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如目前仅在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就职的学生有60余人,其中有的已成为部门领导。
3.学风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进入模块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基本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缺课的现象。
由于学习任务重,学生们学得很辛苦(在调查表中基本每个人都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实战模块使教学更生动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一直以来,我们的计算机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由于缺少实战模块,学生很难理解书中的概念。引入实战模块,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进步很快。如何提炼实战模块,把实战引入到教学中来,是我们今后一直要研究的课题。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
我们与企业联合,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提前进入企业,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及研究项目中去,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此将我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与大家交流分享。
1.调整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愿无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企业期望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以保证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往往只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学生刚到企业接触到具体项目,就因短期的实习时间已到只好“打道回校”了,因此传统的短期生产实习得不到企业的支持。
学校是教学单位,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为企业打工。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学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是我们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保证有更长时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学生到企业的实习也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实际训练。实训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也给学生和企业足够多的相互了解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实训效果好的学生,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由于在实训期间给企业带来了效益,获得了企业提供的一定补贴,使自身的劳动价值也得以体现。
2.实行双向选择,将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体兴趣及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企业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用人单位,它需要的是能够为其创造效益的有价值的劳动者。而实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来学习的,相对于企业的正式员工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感,经常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和工作解释。例如,2000年,我校在某企业实训的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在企业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实训进行到一半,企业要求把他退回学校。我们找他谈话,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去企业实训,对实训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如何给学生以压力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训之前,先由企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实训开始后,由企业对实训生的考勤进行记录,学校将此记录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重要参考。
3.分段培训,区别对待,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分担实训成本
学校里进行的是素质教育,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到企业后往往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岗前实训。岗前实训是需要成本的,而学生不同于签约员工,在实训结束后有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力和自由,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成本可能无法回收。如何降低这一成本,如何分担这一成本,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企业协商,把实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培训(如日语培训),在校内进行,费用主要由学生及学校承担;第二阶段是项目实训,在公司进行。公司承诺录用一部分学生,这部分被录用学生的实训费用,公司在项目实训结束后以补贴的形式全额返还。
篇4
为了培养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从而实现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利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才可能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我校培训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观点讨论、每月文摘、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人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而低素质的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我校的教师计算机培训经过部分教师带头学、全体教师参与学和不同教师分层学习三个阶段,经过前两年的努力,我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教师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统计,我校有90%的老师在备课、作业时能主动想到用计算机;57%的教师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书写工作已成习惯;所有年青教师都能利用平台制作课件并用于教学中。计算机辅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一出台立即被教师所接受,应用后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赏。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胜利小学师资培训五年规划为指导,以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展有效的活动,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
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教材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简单维护,使教师能掌握和利用常规电教设备的一般功能和深层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教师制作常规电教教材的能力,制作出更高档次的常规电教软件。
另一方面继续对所有教师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培养一批有一定综合开发能力的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科软件开发的带头人。九八上半年我校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采用的是分层次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功能,具有使用计算机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甲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进一步掌握汉字输入、进一步学习word7.0的操作技巧,学会不规则表格的制作、图片的插入和艺术字的处理为主。由吴繁负责教学。
乙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学习windows95的操作技巧,学会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进一步学习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需要的教学投影片。一学期每位教师能制作2张教学投影片并在课堂上使用。由马防震负责。
丙组:每周三晚活动,内容以掌握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为主,由徐阿艳负责。
XX年年下半年采用的是青年教师专项培训,每周一例会为学习时间,内容以学习软件制作平台,交流课件设计原则,完成课件制作为主,坚持学习一个学期,使个个青年教师都能独立地、熟练地设计并制作课件,最后将教师们制作的课件刻成光盘。其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学习、使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
学校每学期均要专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具体安排详见每学期的培训计划。
3、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专项实验研究,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由校长主要负责开展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验,以中青年教师、主管教学、教研、科研的行政、学科组长、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教师为主,大胆实践,探索教改新路子。在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性研究的总课题指导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如: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杭州市级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工作,探索在学科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机交互式的辅助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屏幕投影式的辅助教学模式,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研究利用计算机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等问题(主要结合语文四结合实验开展);开展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效率,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还要巩固和发展投影、录音、录像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注意对发挥闭路电视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网上学习的研究等。『 1
4、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每学期进行一至二次校内的自检工作,对课题研究、软件开发、教改试验课展示、教师培训活动等计划的实施情况作认真检查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情况的论文和总结,以便于各地交流。同时要做好软件资料的收集、推广和应用工作。
建立各学科的学习制度,各学科每学期安排一至二个单位学习时间,由电教组统筹安排,学习软件资料的使用;电教组要及时向各学科提供软件资料和最新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信息,将各学科的软件资料分别立册,把有关文字材料复印给各学科组,供老师参考和选择,所有软件资料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有针对性地选录教育教学资料,并整理编辑成教学软件,学科教师间合作编制一些简单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学校将教师们设计并编制的好的软件和课堂教学片断收集起来,争取每年至少出一张教学光盘。
篇5
一、培训目标
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
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
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对象
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
三、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
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
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
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
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
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
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
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
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
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
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件的初步应用知识。
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
五、培训时间
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
六、培训地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
篇6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保证职工培训的持续性。不能一次培训就一劳永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备技术的更新,实行持续多次培训教育。其二,要保证持续培训的全员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体人员,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从生产工人直至处长全员参与,营造学习型企业。其三,做好持续培训的适应性,培训内容适应总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合岗位规范,有重点地加强新信息系统、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搭建学习的平台,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上岗资格。
二、教育培训载体的创新。
在教育培训中,载体的选择和确立是决定工作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是:定时培植载体,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学习日。二是:开辟网上教育课堂。针对下属单位分散、人员集中较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局域网,建立管理网站,开辟《网上知识库》、《技术交流》平台,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为职工获取新知识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上局域网学习已成为很多职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三、培训教师选择的创新
质量信息系统涉及系统架构、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及硬件维护、系统操作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系统正常运行相应的维护工作变得很庞大。因此,加强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各技术人员的专长很重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了非常实用的教材,分专业特长开办培训班,效果很理想。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维护知识”、“网络故障判断及维护”等效果良好。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了计算机及网格故障判断方法及常用维护知识,在工作遇到问题自己能及时处理,同时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
四、培训内容的创新
篇7
(一)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实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资金流向、物资准备等方面,这些数据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旦信息缺乏真实性就会造成企业管理失控。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由于没有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导致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为了逃避责任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提供真实的数据,导致信息不准确和信息缺失。鉴于以上原因,应该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体系,实行统一编码,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完整度和准确性,这样企业就可以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传统的会计系统很不完善
传统的会计流程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的真实面目,传统的会计流程反映速度较慢,造成企业的信息滞后,信息的精确度也会有所降低,导致企业无法对财务资金实行实时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许多企业已经将电子技术信息化运用到财务中,但由于传统的会计系统存在手工记录的方式,导致数据缺失,无法实行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完整与统一。
(三)缺乏财务信息管理人才
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有生产专家,研发专家,技术能手等,但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就缺乏财务人才。在我国,很多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中,他们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都是通过关系进入企业的,普遍存在学历低,素质差的现象。这些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需求。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扩大人才招聘,储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从而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步伐。
二、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专业软件开发和应用
企业为了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做到资金链不断裂,应当加快企业专业软件的开发进程,保证真实和有效的企业财务信息,让企业的资金运作更加细致、科学、透明。企业与软件公司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现状、资金利用率等优劣情况进行分析,设计一种适用于本企业实际需要的财务软件。为了避免黑客和网络骗子对系统进行侵袭,必须要构建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从软件开发到硬件维护,从系统操作到资料收集得到有序操控。其次,要想进入系统,必须通过安全认证,进入身份识别、有效信息检测等方式。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才会安全可靠。
(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电子技术的运用,还关系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相关领导层有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理念要不断创新,突破难关,重在速度和质量上有更大的发展。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同,他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管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一个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和各个分公司进行数据共享,对资金实行监控与管理等等。这样整个企业的全部资金活动都被控制在信息化管理系统里面,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共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在外部,企业通过数据库进行横向和纵向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上下级之间相互交流,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市场的最新走向和发展形势。
(三)强化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实行信息化不只是在硬件上设立电脑、开设几条网线就行了,主要关键在软件上,说的准确点是加强内部管理。通过提升内部员工的管理能力,形成一种自动自觉的工作氛围。此外,管理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还要带动全体员工都提高安全意识,可以让员工对所有信息做到备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设防,并安装防火墙,各种杀毒软件,定期清理,及时维护、全面的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四)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篇8
一、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
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作者:王富强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篇9
一、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人才体系建设
我们应该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人力资源是一种潜在优势,但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要解决审计人力资源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约,实际上关键是审计人力资源的投资问题。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加大审计人力资源的投资,造就一支适应计算机审计的审计队伍,为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
1、充实和储备计算机专业人才。对开展网络审计的审计项目,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完成以下工作:检查执行经济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有无非法和错误的处理和控制,客观地评价软件系统的现状等。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人员在帮助审计小组制订计划、决定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计划,测试应用控制,数据的分析和测试、揭示和惩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欺诈与舞弊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审计机关要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充实和储备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实践的磨练,培养造就一批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培训是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在职审计人员来讲,适时的专业培训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熟练度、工作自信心、工作热情及责任感。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采取多种渠道抓好在职人员的业务再培训、再教育,一方面使在职审计人员的经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适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更加适应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的需要。
3、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即通过对审计工作职能的科学定位,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组合。开展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将计算机人员配备到每个项目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利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外,还可以借助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服务,即在行业审计时聘用相关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业务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的配置问题。
4、建立竞争、激励、团结协作的机制。在审计机关中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完善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对计算机审计人员自身而言,应依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我培养,可以依据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通过阅读书籍及参加实践培训,学习广博的计算机审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的计算机审计技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打造一支符合计算机审计要求的审计人才队伍。
二、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法律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
1、重整计算机审计法规,初步建立准则体系。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三个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规范,但相互内容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层次性差,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审计规范体系,显得比较杂乱。比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全面地阐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而《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又存在着一些内部控制的规范。从内容上讲,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两大方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前者包括系统开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和数据文件审计;而后者包括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进行符合性的审计、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建立审计档案、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咨询。相应地,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准则、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信息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包括计算机抽样审计)准则、应用软件的扩展和维护的审计准则、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的规范指南。显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只是将上述部分内容纳入准则体系,缺乏完整性,这种状况急需加以改变。
2、细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高可操作性。在《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中都提到了计算机审计工作可利用专家工作,但并没有对具体如何操作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应强化其实质内容,使之更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计算机审计需要计算机专家做的工作。目前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审计、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安全分析和辅导审计人员开发专用的审计程序方面均需要计算机专家的工作协助。(2)胜任计算机审计的专家人选。计算机审计专家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同时熟悉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计算机专家;二是掌握计算机在审计方面应用技能的审计专家。(3)计算机审计专家工作结果的利用。审计人员能否充分利用专家工作的结果,关键在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与聘请的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如果专家的一些结果与财务报表的数据有差异或不能形成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先考虑一定的替代程序重新审计这些有差异和填补不充分的证据后再综合利用这些结果。
3、增加“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和“审计证据的确定”。《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的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对承担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人员组织专业进修和岗位培训。审计机关应当鼓励或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人事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或水平的统一考试。”而具体准则根本未涉及此方面内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作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未能从准则的高度进行规范是不恰当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要复杂,如果审计人员仍依靠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是根本不能胜任的。因此,计算机审计准则中应包括计算机审计人员应该由哪些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人员的资格、审计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审计人员应掌握的技能、审计人员的培训等内容。
三、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技术创新
我国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对计算机在审计领域的应用,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一些原来从事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研究的机构,现在也加入审计软件开发的行列。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审计的专家与学者。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仍存在较大的距离。
为积极推进我国计算机审计的进程,应采取相应对策,主要包括:
1、加大通用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审计软件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技术前提,而通用化审计软件则是使更多的审计人员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有效手段。因此,审计软件通用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1)借鉴会计电算化软件通用化经验,切实做好审计业务的标准化工作,这是开发通用审计软件的基础和审计软件通用化的依据。(2)国家审计主管机关要抓紧组织国内著名软件公司特别是会计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工作,并解决通用化水平低的问题。(3)加强国际交流,向国际著名注册会计师机构引进先进的审计软件技术,缩短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差距。
2、加强会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由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数数据直接来源于会计系统,因此,标准化、规范化的会计数据接口是审计工作正确、完整采集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前提。这就要求权威的部门应颁布一种标准、规范的会计数据结构,供会计软件公司和企业参考使用,并促使其提供符合标准数据结构要求的接口。
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为适应计算机审计的工作环境,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即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所需的计算机技能是不同的,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也有多种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强化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如掌握DOS,WINDOWS9X,OFFICE办公软件、关系式数据库、网络基本操作等;(2)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基本操作、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安全控制、系统开发技能、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评价;(3)掌握审计软件的基本原理与操作,中高级审计人员还应掌握审计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设计。
篇10
【关键词】ERP 中小企业 管理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企业资源计划,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消除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实施ERP后,可以使中小企业摆脱信息闭塞的困境,帮助它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新技术、新产品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升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一、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方面
(1)资金短缺。ERP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投资较大。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咨询服务费、培训费。有些企业对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够重视,因而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的问题之一。
(2)系统的选型错误。实施ERP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合适的ERP软件。一般来说,市场上销售的ERP软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总有一定的差别。ERP不是普通软件产品,它是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管理流程、工具的凝结和数字化表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选型的过程中没有专业人才负责。这样,企业在选型的问题上,由于缺乏事前的考察和必要的调研,很容易跟风,盲目选择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系统。
(3)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项目管理,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队伍。但中小企业目前的问题是:由于企业自身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往往出现工程投资突破预算,工期超过预定时间,工程质量差,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机制,项目管理混乱等现象。
(4)缺乏专业的人员。ERP系统的实施,需要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实施人员的能力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管理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实施人员的素质低下,是导致系统屡遭败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5)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ERP系统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加以保证的,这些数据资料内容繁多复杂,一般占到ERP系统导入工作量的70%左右。企业在导入ERP系统时容易犯很多错误,如录入的数据与软件要求的不符等。
2.软件方面
(1)软件的模块功能可用性不足。有些模块的功能并没有完全用到,一般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50%左右。势必造成软件冗余,资源浪费。
(2)软件的调试周期过长。当前ERP软件的平均调试周期在18-31个月之间。调试周期的过长,会花费企业过多的精力,甚至让企业失去信心。
(3)软件的自身缺陷过多。有些模块的功能在前后关联中没有相互配套,衔接较差,造成数据丢失。
(4)软件的项目成本过高。软件的培训费和后续维护费很高。ERP项目的实施成本,有时可能是软件价格的3-5倍。
(5)软件公司的咨询能力不强。对企业的实施目标和远景规划了解不够,不理解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期望,很难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对策
1.企业方面
(1)合理安排资金。ERP的购买以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资金需要为准。在硬件设备投入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端庞大的硬件成本和与其相关的维护升级费用,企业甚至可以采取租用的方式,不去理会服务器环境的维护与扩容升级的烦恼,更大限度地降低初期硬件的一次性投入。
(2)要穿“合脚”的鞋。中小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要坚定立场,要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确定是否真的需要ERP来管理。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各部门负责人成立协调小组,秉着“鞋子穿上要合适才行”的原则,选择适合企业的系统。在IT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安装、操作简单的系统也至关重要。
(3)规范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是ERP实施成功的保证。首先,要制订详细、系统、务实和动态的规划,并用新的计划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透彻地分析。其次,精心组建项目小组、建立项目管理规范,对项目经理充分授权;再次,项目实施的重要事宜须得到明确、及时的决策,把企业本文来自:决策层的签字视为项目的出发点,各部门必须全程主动参与,提高实施的成功率。
(4)培养专业的人员。前年启动的“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将动员上百个培训机构和上千名培训老师参与,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20万人。预期目标是能够推动百万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专业队伍。
(5)保证录入数据的正确性与及时性。“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为了保证ERP实施的质量,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严格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及时性。最后,要做好校对工作,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2.软件方面
软件选型。在选型过程中,首先,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弄清楚企业的需求,即先对企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调研,这我们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完成;知彼,就是要弄清软件的管理思想和功能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特定的软件则可能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够满足企业一定的特殊需求,也需要一定的补充开发。软件开发人员尽量在不改变源代码的前提下,使ERP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与企业的管理习惯、业务特点结合起来。并使软件具有二次开发的功能,即在软件商提供的基本功能之外,能删除和新增一些功能,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功能模块的冗余,也适应日后不断变化的情况。软件公司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其他准备工作,尽量缩短软件的调试周期,当发现软件的缺陷时及时改正。ERP软件升级周期是考核系统的持续应用能力的指标,一般来说以6-12个月为宜,软件公司要适时的为软件进行升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