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1: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绪论课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绪论课教学论文

篇1

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领域拓展。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是,对何谓实践教学的认知依然见仁见智。黄蓉生等人将其归纳为五种主要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内涵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由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组成的、以实践为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以研究性学习为桥梁、把大学生的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互联接的以知识和方法为纽带的教学过程的总和。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社会调查”“观察体验”“宣传教育”“榜样示范”“亲自体验”“比较分析”“思想转化”等。很显然,这个界定把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涵盖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实践环节动脑与动手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强调了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概括和揭示了实践教学的构成与特点。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合理性、适用性都很高的看法,对于本课题组界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内涵具有极大启发和借鉴意义。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第一,过于宽泛,不够严格。在我们看来,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以社会为师、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操作流程和实施原则不同于和课堂教学连接紧密的实践教学。所以,不宜并入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这种看法将“宣传教育”“思想转化”也看成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明显超出了自己的界定,模糊了实践教学与理论宣传的界限。第二,对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在我们看来,应当从严格意义上,即与理论教学直接联通的意义上界定实践教学。概括地讲,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预定目标牵引下,运用世界观、方法论,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焦点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它是思政课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的传统形象是清一色“满堂灌”、教师单一主体的理论讲解,当下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样式则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它与课堂教学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习得,实践教学强调知识运用,共同服务于塑造大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目的。第三,它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实践教学的主角则是学生。当然,实践教学也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但是,教师只是导演,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它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展了新的形式,将实践教学引入了一个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交互影响、良性互动的新境界。其活动展开的空间是网络世界、虚拟空间;其活动的展开和完成需要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能力;其成果的呈现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形式,而是寓时效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区别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种新的发展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说,它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渠道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它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社区、师生网络互动、易班(E-Class)、网络化的日常管理和交流互动等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它主要由学校的特定职能部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和特定人员(主要是辅导员)来组织实施和完成。与之不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虚拟实践教学是由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流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依托网络平成拟定的虚拟实践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的形式(主要有电子书、网站、网页、视频、电子报等形式)和质量给予合理的评价,并最终纳入整个课程的总成绩。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参与人以年轻人居多,在大学生中尤为盛行,是吸引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即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意识到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且要主动进入网络,了解网络的特性,由一个游弋于网络外的关注者迅速变成网络运用操作的使用者。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渗透到网络空间中,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阵地,建立思政课的教学网站,着力创建大学生思政课校园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实践教学就是这一探索的初步结晶。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反映和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属人性”特点。人正是通过实践证明着自己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仅仅利用外部,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虚拟实践比现实中实践具有更大的能动性。由于网络空间是人的创造物,是全然的人工自然,人对其摆脱了天然自然的不可预测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因此相比较而言,人在其中比在纯客观的物理的自然中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而且其电子的瞬时的反馈性和动态性又使这种能动性如虎添翼。此外超文本的流动性使人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也为主体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在虚拟实践中,大学生主体可以突破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因而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也是其能动性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体的匿名性和实践范围的全球性,很难有某个外在的力量来支配主体的实践,也难使主体成为受外界力量任意摆布而无力掌管自己命运的木偶或奴仆,主体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支配自己的实践,因而更利于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政课中实施虚拟实践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虚拟主体身份,也正是通过这一崭新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根据我们的研究,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管理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探索性改革举措,虚拟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合理。为避免流于形式,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订制规范,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前制定并动态完善教学计划。将“分析社会问题和网络现象、培养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明确实践类型和具体形式的内涵与要求,同时为学生推荐参考选题、学习网站。该计划在开课第一周即公告全体学生。二是制定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教学文件,包括“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手册”“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免考细则(修订版)”“上海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作品比赛评分标准”等。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过程管理”“过程考核”,突出之点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课程总成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教学总结和档案整理。通过举办大赛和实行期末免考,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对于实践作业、实践手册和获奖作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遴选部分作品刻录光盘,作为资料长久保存。同时,进行教学总结和研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支撑。其次,虚拟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考评应当做到两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思想性与技术性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包括:一是分类考评。校外、课外的“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分散性特点,应以结果考评为主,辅之以过程管理。校内、课内“虚拟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课内“虚拟实践教学”集中性则更高,应当坚持过程考评为主,辅之以结果考评。二是考评指标要体现思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学生提交的“虚拟实践教学”作业,摆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还要考核其技术含量,如技术难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当然还有信息量大小、资源类型的丰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评主体应当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二者结合。由于学生是“虚拟实践教学”活动主体,让那些选取同一类型虚拟实践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便于互相促进,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考评环节的实践教学。又次,建设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不同于思政教育与研究专业网站,也不同于思政课网上课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务于课内、校内管理可控式“虚拟实践教学”需要的一种新型资源库。建设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课堂教学师生共用,也可供学生在校内任何一个网络接口连接使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切换。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建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三是实践性,即便于师生、尤其是学生开展网络调研型、问题研究型虚拟实践活动(另外两种不适宜在校内或课内完成),而不是简单地浏览信息。在内容构成上,资源库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单元库,包括微教学单元、网络经典案例库、经典问题库等等。本库的功能是为师生选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在设计上,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课程内容的若干微教学单元为轴心和统领,配置相应的案例库和问题库,并适时更新、补充。二是基础素材库,包括文本库、图形图像库、动画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库、相关网址等。本库的作用是提供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所需资料、完成实践作品必备的素材,在资料的搜集与更新上,动态对应于集成单元库的需要。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2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师风貌;语文素养;情绪高昂;智力振奋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堂课能否成功,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导入"是一个关键环节。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根据语文素养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不妨把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看成是一堂大课,那么初一新生入中学以来的第一堂课--绪言课,就是这堂大课的导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上好绪言课,意义即在此。

首先,上好绪言课,给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定位,树立教师威望。绪言课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学识风范等都将通过这堂课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感召力,也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以教师的"仪表"为例,教师在学生面前第一次亮相时的穿戴,最容易被学生感知。而对仪表这方面的价值判断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其他品质如人格情操、学识水平等的判断。教师在绪言课上不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日后想改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对教师"穿衣品位"的判断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教师的态度,积极听讲和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教育理论认为,能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人品、才能等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教师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风度。一个良好的形象当然还包括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等内容,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定位,教师的形象令学生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很自然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诸如向往、崇拜等心理,此时,教师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好绪言课,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激活师生感情,增强亲和力。根据心理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授--受"关系,教师以"主宰者"的身份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这种关系的弊端在于,给学生造成一种"恐惧"而使学生服从、守纪,自然影响着和谐的、生动的课堂气氛的形成,也阻碍了师生的自由交流,更谈不上亲和力。只有在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无拘无束的阐发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审美情感、思维创造等方面有所发展。

一次绪言课上,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在宇宙中出现是一重偶然,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是另一重偶然,茫茫人海,你我大家走到一起是又一重偶然,在地球的一域,你我相聚,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学生答:"是!""这叫什么?"学生答:"缘份""既然是缘份,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答:"珍惜这份缘份!"

通过这一番问答,无非是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们是朋友,是平等的,心灵和情感是自由的。如果在这堂课能让学生真正大笑几回甚至更多,那就说明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方面已具雏形,这不但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更是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再次,上好绪言课,将学生引入一个斑斓的语文世界,激发学生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和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届时仍将落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带来的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向,而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绪言课上,应少讲理性知识,多讲感性的"文化",以期引起共鸣,激越其情感。生活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内涵便多大,可以说语文世界是个万花筒,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给学生。以丰富有趣的知识为基础,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媒介,充分展现语文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用两个问题切入,一是"什么是语文",二是"汉语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将第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有的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有的说是语言和文学,有的说语文是生活中的交际工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引导人们做一个好人。第二个问题:我们汉语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他负责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光辉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举日、月、旦等字讲"六书";借楷行隶草讲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和天下第一行书;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讲汉语文的优秀典章......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兴趣之火便悄悄点燃。

最后,上好绪言课,指点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学习方法是第一位的,如果方法不对头,哪怕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再多也难见成效。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无论从知识还是从思维上,从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有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今后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差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揭示真理",这都说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篇3

一、背景介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13年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采用“三分之一”机制,即三分之一课程全中文授课,三分之一双语授课,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课,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考核师资力量共同确定。2015年度拟定5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派教师授课,这5门课程是“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气象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

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時,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四年最后的一次正规化“军事演习”或“准军事战斗”,因为它不仅是对本科阶段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创作的一次规范化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本科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各种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各种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基于这一目的,我们针对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情况分别对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部分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将基于对教师的访谈,从教师的角度探讨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中学生的需求。

一、思想内容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在选题方面,各位英语老师一致认为,学生选题往往跟着感觉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即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写什么,所选题目要么过宽,无法深入,最后写得很宽泛;要么过窄,三言两语之后已经没什么可写,最后无法进行到底而放弃或者找些无关材料滥竽充数,要么所选题目与所学专业无关,没有学术价值。

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一种涉及论文思想内容的问题。论文写作的思想从哪里来?据调查,目前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的选题工作,多数都是老师选定一些题目让学生挑选,如果学生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他们可以自己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其实,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认为具有挖掘潜力的题目,学生却不感兴趣,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所研究或所掌握的领域缺乏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情感缺乏了解,对学生提出了高于他们认知水平的要求。

然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学生往往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2)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重语言,轻思想,不能把语言学习和思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批判性思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决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每一节课中所讲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课程安排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师生之间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协商。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对这些问题就会有初步的了解,到高年级后再学习一些教学法等的专业理论,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大学开学伊始,就列出一定的相关题目,供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要创新,就必须深刻了解旧有的东西,要了解已有的知识,就必须大量阅读,而且阅读必须是批判性的阅读,真正做到读思结合。批判性的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进行,而且还可以渗透到精读、泛读、口语和专业课等各门课程当中。

3.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的。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讨论、辩论或设计,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实现知识的价值,收获学习的乐趣。

4.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要合理引导学生做到以上三点,教师就应该爱岗敬业,具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广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只顾把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管理人员也不要一味地逼迫老师完成多少任务,因为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准备工作。

二、组织结构

在访谈中,各位教师谈到的第二个共性问题就是论文的结构不合理,逻辑混乱。论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结构,指的是部分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布局安排;另一方面是微观结构,指的是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性。影响论文结构和逻辑的主要原因有:(1)对于所选问题本身认识不清;(2)对于怎样组织文章内容才算合理和如何取得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等知识缺乏了解;(3)平时缺乏谋篇布局的严格训练,很少或从不列提纲,写了提纲也不依据提纲进行写作。这三个原因概括起来讲,就是问题本身、写作知识和写作训练的问题。

三、语言表达

语言错误较多,教师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语言错误的修改上是本次访谈教师所谈及的一个本科论文写作中最头疼的问题,这一现象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阅读不够广泛,语言输入太少,简称“见的少”;二是平时缺乏写作训练,特别是缺乏对语句的锤炼,语言学习常常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该问题可以归结为“用的少”;三是反映了今年来我国教学法中重口语、轻语法等弊病,说的似乎很流利,但准确性不高,此谓“规范少”。

要解决这“三少”的问题,就必须做到“三多”:多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语言的输入;多写,在基础课上应该加强语言基本功的提高以外,在写作课中,应加强写作实践;多规范,学生互改作文或参照第二点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当面指导下进行语言错误的修改或语言质量的提高,加强语言的锤炼。

四、写作态度(敬业精神)

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积极,敷衍了事,抄袭严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上述没有思想内容、缺乏写作知识和实践等以外,关键是论文写作有何实际意义。当然除了理论上说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能够顺理毕业以外,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快乐和现实意义。既然学生最后花费半个学期进行论文写作,那么足以说明论文写作非常重要,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求职中、在学生评奖中、甚至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为什么得不到体现,如果没有学术期刊对优秀的作文进行发表,做好并建立一个本科学生论文库,让用人单位可以查阅其论文写作情况,作为是否录用的依据之一,因为学生的论文不仅反映了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还反映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五、师生互动(教师指导)

在访谈中,各位老师表示,部分学生不主动和老师进行联系,造成老师着急学生冷淡的局面。本科论文写作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缺一不可。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而学生则不仅要有主动性,还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具有好问的精神,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逐步建立。

上述五个需求中,前三个是有关论文写作本身的问题,而后两个则是有关学生主观态度和师生在论文中扮演的角色问题。

参考文献:

[1]Fraida Dubin.Course Desig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郭晶英.特殊用途英语学习需求与动机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