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3: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条形码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条形码技术是实用和方便共存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空和条组成特定一组相应的字符实体与空间交替空条规则。这种排列规则的编码数据可以读取条形码打印机,真空和数据编码机对应的字符是很容易提供译成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在相关的信息输入技术中,图形,自动识别,具有以下特点。
1.1准确性。
条形码符号识读的精确度高。
1.2信息的快速收集。
采用普通键盘输入速度约每185个字符的数据的实时输入字符,使用所输入的数据的条形码的读取率的20倍以上的速度。
1.3大量的信息收集。
使用条形码扫描,十几个字符,而可以选择不同的代码,可以增加密度的字符,输入的字符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1.4经济性。
该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
1.5使用方便。
可以单独使用,以提供一种识别手段;也可以与相关联的设备组成自动识别系统。
2条码的识读原理
条形码阅读器是根据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来完成光学特性的识读原理。光学特性的条形码符号,条形码是不同的宽度和反射部分,条、白按照一定的配置在编码规则的信息码元组合而成的一种信息符号。用扫描器扫描,由扫描仪的光源发射的光,用于准确地照射到条形码符号进行扫描,条形码反射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电转换,以产生一个模拟的强度成比例的电压和扫描点上,与两端的电压转换为矩形波,波信号的格式快速是一个二进制的脉冲信号,通过解码器的二进制脉冲信号,将解释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直接数字信号收集。在输液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二维条形码技术对患者身份识别,核对医嘱,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匹配的功能。实现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患者信息管理,省时高效地落实查对制度。进一步缓解了医院内部之间的不同部门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3工作原理
3.1条码技术在护理操作流程中运用
整个系统基于二维条形码的识别和验证了护理操作流程,而整个流程执行如下。患者就诊时,经医生开出医嘱后,到收费处缴费。凭缴费凭据到药房拿药。急诊输液室护士经过核对药品,确认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姓名、年龄、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等。通过核查疑问,并经过输液条形码管理系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滴注/注射,再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皮试等信息。如果有静脉滴注/注射的需要,则随着药品打印清单,就生成了患者就医静脉滴注的识别身份和药物条形码,得到核对和确认后再进行配药,配药中心在完成药品的发放和摆药工作后,同时将要发放的药品贴上带有条形码的标签,而条形码标签记录了该次使用药品的品名、系统流水号、剂量、姓名等信息。交给护士领药时,通过条形码设备系统进行核对,实现“三查七对”的工作,从而完成领药工作的过程,保证了工作正确性和高效性,从而打破了手工业操作的历史。实现了自动记录相关有用护理方面的信息,并存入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形成永久资料保存。
3.2条形码技术在药物配置中运用
患者所用的药物,系统能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需要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前是否需要做皮试,如果有上述方面的要求,则会进行药物配置中,就会打印成输液条形码。那么药物配置原理是建立在医院HIS管理基础上,要实现药物配置医嘱信息的传递和实施,必须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快速传递来实现的。操作流程:由医生下达用药医嘱→HIS系统发送至药剂科配置中心→药师进行打印药方→审方→配药→药师摆药且签字→护士“三查七对”准确无误后→进行打印输液条形码→从窗口传入→治疗间→护士配置药物→核对签字→传出窗口→配置好药物→护士再次核对、验收→输液室→给患者用药治疗。经过这个过程的诸多方面,理顺了核对配药的操作流程,缩短药物配置的时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因此,如果静脉注射药物的需要配置,可以应用条形码技术打印出所需的条形码,将其进行认真核对并粘贴在药瓶上,对经过粘贴在配置静脉注射药品上的条形码标签,以等待患者的使用,方便患者和护士,提高准确性及工作效率。配置室配置静脉药物条形码标签流程。在系统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每个输液袋的识别号码由系统进行信息分解生成对应的唯一的字符,此标签号码由患者的身份、静脉滴注的瓶数、静脉滴注的序列号组成的。对标签合理排列,并且在标签上充分利用特点有限空间,做到尽善尽美。将条形码阅读器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系统软件获得条形码标签号,进而进行系统的信息分析,得到患者身份编号、静脉滴注序列号和静脉滴注数目等,从而进行检索医嘱、计价、摆药等有关数据的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系统处理后,将其结果显示在系统的界面上,最后由操作者执行操作项目。
3.3打印机与条形码
可选手持式条形码扫描仪的设备,由于在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细节较多的操作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的发生。因且条形码技术的管理应用于配置复核中的多道手续被网络程序所操控,以确保手工操作的安全性。因此,差错的现象应杜绝。应用条形码技术的管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都有了详细的记录,医护人员动态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追踪护理问题、事件,查找历史记录,明确责任,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使用条形码技术,以改善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配置药物质量和患者静脉滴注的安全。
4条形码操作的实现过程
篇2
【关键词】RFID货架期指示器;条形码;保质期
1.引言
我国有近13亿人口,食品安全是近几年来具有持续挑战性的问题和社会热点[1-3],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食品能够安全食用, 还要求食品的感官特性基本不变[4],但无论是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还是人造食品,其水分活度、总酸度、营养物质、自然微生物群、酶和生化底物及防腐剂等因素,在从原材料的摘取、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中,都会受外界温度、湿度、光照及环境中微生物群与包装气体组成等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物理、化学、微生物上的变化,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式丧失其原有品质。
2.传统货架期指示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简单设定食品保质期及基于条码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更深入细致与高效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目前传统的食品保存与管理方法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保质期是通过在实验室内对少量食品样品进行加速实验、常温保存实验或通路实验等验证手段来确定,而事实上,在流通过程中食品品质不仅与每个食品个体初始状态有关,同时也与所处流通的环境密切相关。评价食品的实际品质不仅需要了解食品个体的初始状态,还需要对食品个体进行实时监测、跟踪其在运输、储藏和分销环节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等及诸多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状态评估比传统质保期的确定更加复杂、需要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由具有数据采集与智能性标签的参与,带来诸如信息交互、运营成本等问题。
(2)使用传统的时间-温度指示器评价食品个体品质方法虽然应用范围广泛(如常用于乳制品、冷冻肉和冷冻水果等冷藏、冷冻食品),具有使用方便、易于观察等优点,但此类产品是一次性使用,不能记录食品流通过程中环境参数的历史变化情况,信息的获取依赖于人工观察,不利于信息管理自动化与效率的提高。生化式时间-温度指示器必须使用在有温度-时间历史影响的食品上,使用前还必须知道食品的活化能,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器与其动力学参数进行匹配,且成本与可靠性也限制了其使用。
(3)现在食品的信息标识主要是利用条形码技术[5-6]。从当今企业和食品流通的现状来看,采用条形码技术进行信息标识是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易于制作等优点,但是条形码技术自身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例如条形码存储信息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扫描仪只能在近距离下才能对其读取;在读取条形码时,经常会有货物粘贴条形码位置的不同和货物包装的不规则等问题,使得操作员在对货物进行扫描时需要花大量时间来寻找扫描条形码的精确位置;有时还会发生漏扫描情况。条形码技术不能够满足高精度快速识别的要求,并且其存储的信息一旦写入就不可以对其存储的内容进行修改,也不能够重复使用,降低了条形码的使用率,最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对食品进行实时的监测,这些都制约着食品企业的发展。
3.RFID货架期指示器的优点
RFID货架期指示器由RFID读写器和RFID微粒构成。RFID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通过对实体对象的唯一有效标志,其可广泛用于生产、零售、物流、交通等各个行业[7]。RFID货架期指示器优点有:
(1)不需要光学可视、非接触完成识别工作。在冷链物流中,需要对大量食品进行识别,利用RFID技术解决了条形码技术识别速度慢、识别操作复杂等缺点,提高了效率。
(2)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不易损坏,减少了由于人为原因产生的出错概率。由于条形码识别操作过程中容易磨损,使得食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标识,而RFID货架期指示器不需要人工对食品进行干预,通过读取微粒的数据来掌握食品的质量。
(3)可远距离识别运动物体,提高了传统货物在分拣登记信息时候的处理速度。RFID货架期指示器不需要人工操作近距离地读取食品环境与质量信息,通过射频技术,可以远距离完成通信,提高了登记食品质量信息的速度。
(4)能够对食品进行实时监测、评估与预测。传统技术不能根据当前环境的变化而实时地监测、评估与预测食品的质量,这使得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不能被实时的反映,而RFID货架期指示器通过采集食品的一些质量信息,能够实时地监测食品的质量。
4.RFID货架期指示器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冷藏运输过程中,射频装置运行与典型的行业环境下:首先装置工作于低温、潮湿、机械振动、冲击和大范围金属干扰、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下;其次射频装置要求的识别距离远,能够达到多目标快速识别;最后要具有低功耗、存储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因此,对RFID货架期指示器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应具有低功耗特性。在冷链物流过程中,RFID货架期指示器需要长时间、实时监测食品的质量,能量消耗较大,其主要是采用电池供电的方式,而电池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无限制供电,因此,这就对微粒的功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应具有抗干扰能力,数据通信的保密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外界信号会干扰RFID读写器与RFID微粒的通信,这就要求RFID货架期指示器能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量和数据通信的保密性。
(3)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FID货架期指示器需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才能实现对食品实时监测的目标。
(4)能识别多个移动RFID微粒。在食品源、中转站、目的地,RFID读写器需要读取多个移动的RFID微粒,读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断碰撞和智能RFID微粒的移动,会产生RFID微粒被漏读的问题及功耗问题。
5.展望
为了实现RFID货架期指示器能够被较好地应用于食品冷链物流中,需要通过对RFID货架期指示器的功耗和多个移动RFID微粒的防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需要提出时间序列电源管理算法
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殊性,RFID货架期指示器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时监测食品的存储环境与质量信息,并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存储,其能量消耗较大。现有的电源管理技术一般都是将以前的状态综合来预测将来的工作状态,不能有效应用在冷链物流中。本文提出了时间序列电源管理算法,该算法根据划分的运行模式对智能RFID微粒进行管理,优化了微粒的功耗与性能之间的平衡。
(2)需要提出智能自适应帧时隙ALOHA防碰撞算法
传统的防碰撞算法一般都是针对于静止的应答器与读写器而设计,而在冷链物流过程中,智能RFID读写器需要读取多个移动的智能RFID微粒。针对这一情况,论文分析了冷链物流环境下RFID货架期指示器在射频通信时存在的三种情况,并总结了这三种情况共同存在的问题:一些微粒将离开稳定通信范围;而一些新的微粒将进入稳定通信范围。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三个技术难点需要解决,论文通过对智能RFID微粒数量的估计,提出了智能自适应帧时隙ALOHA防碰撞算法,算法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减少多个移动微粒之间的信息碰撞,并减少微粒的射频通信时间,以此达到降低功耗的目标。
(3)需要设计低功耗的RFID货架期指示器
在上述两项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低功耗的RFID货架期指示器。
参考文献
[1]Aarnisalo K,Jaakkola K,Raaska L,et al.Traceability of foods and food borne hazards[J].VTT Tiedotteita-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2007,23(95):1-46.
[2]Sofoss J N.Challenges to meat safety in the 21st century[J].Meat Science Symposium on Meat safety:From Abattoir to Consumer,2008,78(1-2):3-13.
[3]余平祥,巫远媚,胡月明等.RFID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读取率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132-136.
[4]马丽珍,南庆贤,戴瑞彤.不同色调包装方式对冷却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的理化及感官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56-160.
[5]袁伟华.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学,2005.
[6]Wang huhu,Xu Xinglian. Reserch peogress of traceability technolog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and its application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10,31(8):413-416.
篇3
论文摘要:rfid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目前正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推广应用。该技术与图书馆目前普遍应用的条形码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功能优势。文章对rfid技术及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可以快速地对物品进行追踪和数据交换,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阅读器(询问器)很多标签(应答器)以及传递信号的天线所组成。其工作原理也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利用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系统进行有关的数据处理。
20世纪末,国外开始将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2006年,深圳图书馆成为国内首家运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到目前,国内使用rfid系统的图书馆已接近百家,但约2/3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不到1/3,北京地区只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农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
1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rfid其实就是一种电子条码,与图书馆目前普遍应用的条形码系统相比,rfid系统不仅可以完全替代条形码系统,而且具有更显著的功能优势。
1.1 自助借还书
使用条形码系统,读者借还书籍时,必须由馆员手工一本一本地扫描书籍的条形码。而借助rfid自助借还书系统,rfid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芯片信息,读者只需将其要借阅的所有书籍放在自助借还机上,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自行完成书籍的借阅和归还,无需再由馆员逐一手工进行。馆员的手工劳动量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
尤其在读者归还图书时,不必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助还书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设置在宿舍、教室、食堂等任意地点)自助办理,方便、快捷。
1.2 图书清点
条形码阅读机必须在近距离才能辨别条形码,因此,清点文献时需要将每本书从书架上取下、翻开,扫入条码后再逐本放回,工作极为繁重。利用rfid便携式点检设备,一次可以读取多个rfid标签的资料,只需要用扫描棒在书架上横扫1~2遍,即可读取全部图书数据,盘点时间大大缩短,这样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现在的阅览室多采用开架阅览方式,图书乱架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书放错了位置,则很难被查找出来。而采用rfid技术,则只需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该书的相关信息,沿着书架依次扫描,很快便可发现目标,使得查找工作变得非常方便。
1.3 在安全防盗管理中的应用
rfid防盗检测系统具有识别距离远、识别速度快、误报率低等特点,弥补了磁条检测设备存在盲区和不稳定的缺陷,但由于rfid标签的隐蔽性不好,一旦被连书页一起撕掉,便完全失去了安防功能。因此可以将rfid阅读器与传统的磁条检测设备整合在一起,双管齐下,能大大增强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2主要应用设备
rfid标签转换系统:标签转换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rfid标签进行读写、编码及分发。rfid标签中存储了识别和追踪馆藏文献所必需的信息,包括图书编号、图书名称、检索号、所属书架信息、借阅者信息、借阅日期等信息。
便携式rfid点检设备:通过扫描书架上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资料,实现错架检查、顺架、排架、倒架、剔除以及阅读统计、数据采集处理等功能。
多功能馆员工作站:集rfid识别系统、读者证件识别系统、条码枪、充消磁仪、显示器等设备于一体,具备馆员管理工作和读者自助操作双面、同步显示功能,同时进行多本图书的借还及充消磁操作。
自助借还书系统:可以对粘贴rfid标签的流通文献进行扫描、识别和借还处理的设备系统。用于读者自助进行文献借还的操作,可打印借阅凭条并取得收据,操作简单,可24小时运行。
安全检测系统:当读者出入图书馆经过该系统时。如果有图书被遗漏处理,系统将自动发出提醒,同时可侦测多个标签,误报率较低。
此外还有自动办证系统、封闭式自助还书系统、24小时室外还书系统,以及自动分拣系统、自动上架系统等多种设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配。
3rfid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标准尚不统一
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按照应用频率分为两种技术流派,即高频(hf)和超高频(uhf)。这两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不相同,从应用效果上看,也是各有利弊。高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国际标准完善,设备和生产厂家较多,国内代表性的厂商有上海阿法迪和深圳海恒;超高频技术在标签隐蔽性和价格上有优势,未来很有发展前景,国内代表性的厂商是深圳远望谷。
不同的技术标准使用户在选择过程中,往往难以抉择,一旦选择了一种,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因为标签和阅读器不兼容,不能共用。采用不同标准的图书馆之间,也难以进行馆际互借、数据交流等合作。
3.2 应用成本较高
随着rfid技术的推广和产品的国产化,rfid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一枚电子标签的价格已经从五六年前的一美元降到目前的一元多人民币,但对于藏书量基本都在百万册以上的高校图书馆而言,这仍不是一个小数目,加之上述的系统设备,起步就需要二三百万元,如果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多数高校图书馆是无法承担的。
3.3 传统观念的束缚
凡历史悠久、管理完善的图书馆都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丰富的经验常常伴随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对书架的布局、图书的排列以及图书的流通程序都有自己的规范和习惯,而这些规范使rfid系统难以充分地显示出其功能优势。短时间内,这也是难以改变的现实。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rfid也一样。但应该相信,rfid技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终将会被高校图书馆广泛接受。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传统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在向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方向迈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接受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rfid技术的应用,将使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若琳.rfid技术及其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情报杂志,2006,3
篇4
RFID技术由于存储信息量较大、自动识别、耐用性等优点成为目前最适合非接触式移动货品的管理技术。它是现代仓储管理推进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首先阐述了RFID技术的概念和技术优势;再分析了RFID技术推广的现状;最后讨论了RFID技术介入现代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策略。该论文的撰写对于RFID技术在仓储行业推广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物流;仓储;RFID
0引言
传统观念认为:仓储是静态的,实现货物的储存管理;现代仓储观念认为仓储是动态的,处于不断流动中的,仓储活动只是整个物流链条中的节点、落脚点,如何降低仓储管理成本,提高货物出入库效率,成了现代仓储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现代仓储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赖两只手:一只为看得见的手:即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如条形码技术、RFID、AGV、WMS、WCS和自动化技术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现代仓储管理,科学的流程设计实现货物存货、取货和流转的高效率。两只手都要抓,两只手都要硬。通过RFID技术介入仓储管理活动,优化流程,实现自动识别、自动化存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1.1RFID技术概念
RFID通称电子标签技术,是通过磁场或电磁场,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1]。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数据采集技术,是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射频标签、天线以及读写器等组成的。通过计算机来控制读写器,并通过自动识别技术来识别各种信号,而天线发出电磁波,并辐射一定的范围的电子标签,之后传输信号,通过中间件编辑信号信息将有效、正确的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数据库信息,仓储管理系统连接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库更新库存数据、优化出入库流程,实现自动化存取管理。
1.2RFID技术的优势
条形码技术拥有一套完善的编码标准和应用方法,时间早、成本低,所以传统仓储管理多使用“WMS+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实施货物的储存管理。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也是当前最为经济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输入速度较快、信息采集量较大,十分适合大宗货物的存取管理。而条形码技术的识别设备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对材料和设备也没有特殊要求,经济性较高。但是,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WMS+条形码技术”仓储管理方式如验单放行、条码扫描和人工操作等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大批量货物仓储和流转的要求。美国沃尔玛专家分析指出“每年由于RFID技术减少的逐个扫描工作可以为沃尔玛节省15%的人才成本支出,即67亿劳动成本”[2]。RFID技术正冲击着条形码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2RFID技术在现代仓储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进入20世纪,RFID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美国RFID式银行卡、RFID式身份证、RFID式火车票、防盗技术、门禁系统和BMW公司和摩托摩拉公司使用RFID技术控制零部件流水线等,射频技术的进步最大受益者应该是物流行业,特别是现代仓储管理,实现货物自动化存取货物和库存盘点。
2.1有效地实现了货物的先进与先出管理工作
RFID技术实现“一货一标签”,标签携带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应商、生产日期、入库时间、存储位置等所有信息,该信息还可以随着货物的移动而实时呈现。货物出入库需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管理,RFID标签即读信息可以避免库管员将后入库的货物先出库,使先入库的货物后出库而迎来保质期临近或过期的尴尬。
2.2缩短了出入库流程时间,提高了效率高
相对先进的“WMS+条形码技术”还是需要人工扫描货品条码和托盘条码进行理货作业,扫描储位条码实现上架作业,在条码遭到破坏或者打印不清楚时往往造成流程的中断,耗时耗力;RFID标签上携带货品所有信息,出入库时门口的RFID阅读器可以自动识别货品信息进行理货作业,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出入库订单进行比对,上传正确的货品信息,省时、高效及差错率低。
2.3有效解决了库存盘点难题
库存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并将库存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否及时掌握库存动态,适时适量地提出补货方案;能否降低库存占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盘点作业高效准确地完成。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储位条码,再清点该储位货品数量的方法,小型仓储公司所有工作人员参与盘点至少需要一个工作日,大型仓储公司更是一个浩大的工作量,还经常出现盘亏,甚至查不出引起盘点误差的原因;RFID技术的介入仅仅需要盘点人员手持RFID读卡设备,走到仓库每一个货区甚至角落里,自动读取RFID标签上的货品信息,并将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使得库存数据及时更新,规避了误差,即使出现不一致,翻查出入库记录即可查出差错原因。
2.4有效优化了整个供应链
射频标签的唯一性和商品编码结合,将商品进行最小单品管理。货品信息在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每减少一个PFID标签在数据上即为需要补充一个货品,实时的库存数据为供应商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了有效的依据;PFID的扩展功能还使得销售商的验货、上架、收银自动化操作,最大程度地惠及普通消费者。
3RFID技术在现代仓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RFID技术应用到现代仓储管理中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3.1RFID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
进入20世纪,“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学院和研究机构开始大量研究RFID技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标准体系为:美国的EPCglobal标准体系、日本UID标准体系和ISO标准体系。日本UID体系只在日本本国和韩国小范围的认可;ISO标准体系目前只规定了空气接口协议,对于数据库管理技术、天线设计的应用标准尚未完成;美国EPCglobal标准是电子产品代码,可以给2.68亿公司赋码,形象的说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大米赋一个唯一编码,因此能做到全世界的每件商品唯一识别[3]。但是也只是在美国和欧盟部分行业中得到认可。RFID技术的在我国现代仓储管理中推广使用,标准的统一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2RFID技术的应用成本问题
一方面,从RFID技术原理来看,需要电子标签、天线、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读写设备。生产和使用电子标签比普通商品条码成本高出很多。一般来说,一个标签的价格在30美分左右,对于中小型仓储企业来说也是沉重的成本负担;同时读写电子条码需要配备相关设备,对企业来说都是成本支出。成本牵涉利益,目前都是上游投资,下游获利,零售商希望通过RFID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成本由制造商和物流商来承担。不解决成本分担问题,规模效应难以达到,降低成本将无从谈起[4]。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通过RFID技术对商品的生产原材料、产地和生产日期等信息追根溯源的需要不明确,中国企业推行RFID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市场的平衡需要供方和需方,供给者成本无处分担,需求者意图不明确,供需之间难以达到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RFID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
3.3我国RFID的核心技术缺失
首先是RFID安全问题。RFID安全问题集中在对个人隐私和企业用户商业秘密的保护,没有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就没有办法保护RFID标签中携带商品信息和商业机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很容易被窃取、干扰、跟踪甚至不法利用,危害经济社会安全。其次是防冲撞技术薄弱。防冲撞技术是解决多个标签对一个阅读器,阅读器不能识别产生的电子标签碰撞问题。目前这一核心技术基本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的研发能力还没有跟上,需要使用这样的技术需要花很高的成本,现类似于中国当时从国外引进DVD技术,专利费和使用费非常高。再次是RFID技术本身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利用。数据信息的传播依靠硬件,数据信息的管理依靠软件系统,硬件与软件接口实现通信和数据通信功能,尤其是RFID技术介入WMS、联动ERP、WCR实现物资存储自动化、智能化的精细化管理,任重道远。
4RFID技术在现代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RFID技术是一项涉及信息、材料、装备和工艺等多技术交叉融合的技术群,随着RFID技术越来越成熟,将广泛应用于仓储业的各个方面:
4.1借鉴国际,完善我国标准
国际上RFID技术研发机构很多,占主流地位的有:美国的EPC、日本的UID,以及ISO18000-6,日本UID标准的基本思路与美国EPC标准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构建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完整的标准体系。从国际角度出发美国EPC标准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支持,标准也比较先进。依托复旦大学,我国已经建立了AUTO-ID中国研发中心,致力于RFID应用问题研究和标准的制定,使RFID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与国际接轨。《我国RFID标准体系框架报告》和《我国RFID标准体系表》两份报告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主研发RFID技术和制定标准的实力,为RFID技术在我国推广使用铺平了道路。
4.2扩大规模,走产业化道路
首先,自身成本的降低:如卷标的半导体油墨技术和半导体塑料技术的革新,从而降低电子标签生产加工成本。一方面,降低设备配备成本:如手持式读写器、固定式读写器等设备的生产和配置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制造商、物流商使用RFID技术的固定成本支出;另一方面,RFID技术的推广仅仅是依靠在车辆、托盘、集装箱等设备上加装RFID标签,市场上需要RFID标签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实现规模生产。只有在每个货品上加装电子标签,将RFID技术应用于整个物流供应链,才能培育一个真正的RFID标签需求市场。RFID技术应用不能变成“技术孤岛”,必须与条形码技术、WCS技术、仓储管理系统相融合才能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RFID技术才能在物流行业大放异彩。
4.3技术进步,提升安全保障
RFID安全涉及到标签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根据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使用一些优秀安全工具嵌入到RFID标签的硬件中增强电子标签安全性;(2)采用加密技术,即在射频标签中嵌入加密ID;(3)设立专有的通讯协议,让数据在非公开的通讯协议和加密的传协议下传输,实现高等级的安全;(4)使用哈希开关或KILL命令等技术手段;(5)设计智能标签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安全级别划分的认证思想,并设计了相应的安全状态划分的方法,使标签与读写设备之间能够有效的鉴别彼此的方案,以解决目前被关注的安全和隐私问题。防冲撞算法上我国有了长足的进步。概率性防碰撞算法有“ALOHA算法”,湖南大学尹君、何怡刚等在ALOH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分组动态帧时隙的防碰撞算法,将时隙利用率提高80%以上[5]。确定性防碰撞算法有“二进制树搜索算法”、“IPA算法”等,东华大学樊文静、张姗姗等提出一种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算法的改进算法[6]。西南交通大学李世煜、冯全源提出了分层深度搜索树型RFID防碰撞算法[7]。由此可见,关键技术的进步为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低成本运作扫清了障碍。
5结论
RFID技术能够运用到现代仓储管理中关键是RFID技术集成于仓储管理系统,并在库存优化的角度上介入流程管理。RFID技术介入到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盘点作业、装卸搬运作业、拣货作业和补货作业流程中从根本上提升了出入库作业的效率,再也不会出现因为货品检验、称重和计数速度慢而大量货物堵塞仓库门口;也不会再出现反复盘点或是账、物和卡不一致的尴尬。
总之,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由于成本高、行业标准未完善和关键技术的制约未得到广泛地运用,随着RFID标签和设备成本的下降及国家标准的形成,它必将受到仓储企业的青睐。
作者:房翠 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胡国仁,韩其睿.基于条码与RF技术的图书仓储管理系统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1):81-83.
[2]KlausFinKenzeller.射频识别技术[M].陈大才,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阮清方.RFID在物流仓储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11-12.
[4]赵克文.电子标签安全性研究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4-5.
[5]尹君,何怡刚,李兵,邓晓,谭阳红,肖迎群.基于分组动态帧时隙RFID防碰撞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9(20):267-269.
篇5
关键词: 医学检验;集中化;数字化;区域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20-02
0引言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学检验服务城乡居民均等化,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促进医疗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常熟市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了医学检验所。医学检验所是整合了市属三家医院检验资源,负责市属三家医院所有临床、体检检验标本的检测;乡镇医院(社区)部分检验标本的检测;突发公共卫生标本的检测;负责所有医疗机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一个区域性医学检验服务机构。
1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的系统架构及流程设计
1.1 系统主体设计思路在医学检验所筹建过程中,区域检验数字化建设是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和保证。由于医学检验所承担着市属三家医院的各项检验业务及全市乡镇卫生院除三大常规检验以外的业务,那么如何将各医院送检标本的检验结果快速无误发送至各医院,这是我们在区域检验集中化管理建设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报告无缝快速准确传输问题,那我们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依靠基于多网络的区域检验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为此,我们建设了一套信息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该平台以医学检验所为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中心,市属三家医院分别建立数据存储及管理服务分中心,使用统一的医学检验信息系统,乡镇等其他医疗机构使用条码信息管理系统与医学检验所的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服务,保证各单位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及时性。该平台按职能分为“系统集成”、“支持维护”、“应用开发”三大模块,承担医学检验所庞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开发、应用维护、系统集成工作,是医学检验集中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1.2 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平台依托常熟市卫生信息网,中心数据库通过中心前置机与各家医院前置机进行数据交换业务,各家医院的数据库与各自医院的前置机进行联系,而中心数据库中则包含中心本部及各家医院自行完成的数据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平从至中心数据库获取检验数据信息,这种架构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达到了数据集中式与分布式混合管理的良好效果。
1.3 系统流程设计
1.3.1 系统总流程按照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规范及要求,我们根据医院及医学检验所实际情况设计了如图1的数字化流程。
1.3.2 中心检验标本监控程序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心本部实验室各种标本检验情况,我们设计了中心实验室标本检验情况大屏幕监控程序。该程序的使用对标本前处理、各个实验室的工作起到了警示作用,从而保证区域各送检单位送检标本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无误完成。
1.3.3 网上检验报告系统网上检验报告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能够享受到网络查询检验报告带来的便捷。同时通过网上公布的咨询电话,患者也可以享受到专业检验人员的咨询服务。
1.3.4 自助报告打印服务我们在医院检验科的服务大厅内设置了检验自助报告一体机,使得病人通过自己的检验条形码就能实现打印自己的检验报告,这样为病人带来了方便,也保护了病人检验报告的隐私性,同时也减轻了门诊服务窗口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1.3.5 血站与医院输血科实时数据传输实时传输程序实现了市血站血液数据及时上传至医学检验所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通讯程序,实时下载至医院输血科系统中,保证了临床用血输血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的优越高效性
经过实践证明,区域检验数字化服务协同平台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优越高效性:
2.1 本部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包括本部各种检验及质控等业务数据、各医疗点及乡镇卫生院的检验及质量控制等相关业务数据,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医疗点也存储各自的相关业务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分布式和集中式存储“混合”管理模式。
2.2 各医疗点的标本具有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在常熟市范围内统一了与检验相关的信息代码,保证标本在流转以及检验过程中不被混淆。
2.3 中心能从网络获取各医疗点采集标本的申请信息,完成与各医疗点其他系统接口对接任务。
2.4 中心能够从网络及时将检验报告传回到各医疗点,满足临床对检验活动的时间要求。
2.5 患者能够通过互联网及自助报告一体机进行检验报告查询。
2.6 中心与各个医疗点可以对送检的标本情况进行双向统计。
以上六点优越高效性充分说明了数字化建设在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性。数字化建设推动了常熟市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进程。
3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和效果,但是回想当初建设过程,我们还是遇到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比如:
3.1 检验信息平台与市属三家医院HIS系统的对接问题。因为三家医院的HIS系统不一样,那么在与HIS系统做接口的过程中,我们与医院信息科技术人员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适合于市一院(Webservice数据平台交换)、市二院(数据库触发器与XML数据交换相结合方式)、市中医院(数据库触发器)三种接口方式,保证我们的平台与各HIS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交换。
3.2 检验申请实现无纸化,在这个无纸化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与医院的医务科、护理部沟通,按照医疗业务安全和规范要求,进行电子开单程序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最终市属三家医院门急诊、住院医生站均使用检验电子开单,从而实现了检验申请、标本采集确认、检验结果审核、打印全程无纸化。
3.3 以往检验收费都是通过财务人员手工计费,有会发生记错费用和漏记费用的问题。技术人员通过条形码在费用处理方面的应用,实现实验室根据条码接收到申请项目,在接收标本检验的同时可根据检验申请项目直接收费,避免费用的错收和漏收。
3.4 体检电子开单系统,在上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所领导亲自与医院体检中心人员沟通,亲自模拟体检检验流程,最终将医院体检中心提出的一些实际使用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优化了体检检验流程,保证体检病人能够及时准确的拿到病人的报告。
3.5 在本部新仪器通讯接口调试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新设备带来的调试困难,努力学习新设备操作知识,保证仪器通讯顺利完成。特别是在西门子流水线通讯调试过程中,我所借鉴其他医疗单位使用经验,决定使用两个RS-232串口通讯端口进行数据交换,一个串口负责将条形码中含有项目信息传输到流水线工作站中,一个串口负责接收流水线检测结果。数据上传下载后,检验人员进行审核。目前这种通讯程序方式,在我所这台西门子流水线上使用效果良好,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3.6 技术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条码流转平台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路程远,卫生院信息设备条件差的问题,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乡镇条码流转系统的建设。
4区域检验数字化平台应用建设总结
总之,基于多网络的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是适合目前常熟市区域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字化建设项目。区域检验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体现了“以病人标本管理为中心,以检验质量为核心,贯彻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全面实现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为宗旨”的思想。该平台全面支持ISO15189等实验室管理规范,是集管理、统计、分析各种数据的专业管理软件,它为实验室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实现了检验系统与各医疗点HIS及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检验结果同城互认,从而真正提高中心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临床医生提出的申请检查做出快速响应,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最终使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实施信息数字化管理是一场管理理念的革命,更是一个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的强有力手段。常熟市医学检验所将继续推进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将在今后的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迎挑战不畏困难、新项目勇于探索,最终一定能够建设好临床检验集中化管理的数字化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慧,冯立中.常熟:政府办医学检验所服务全市[N].健康报,2010.9.9(1).
[2]裴冬梅:依托物联网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J].2010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0(616).
[3]范戎: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模式探讨[J].2010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0(241).
篇6
关键词:医疗设备;RFID;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7.324;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017-04
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早已进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信息化发展给医疗行业带来诸多便捷,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临床诊疗效率,给群众就医带来诸多便利之处。
医疗设备早已成为患者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因为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将各种医疗设备效益最大化,已经受到各级医院的广泛重视。如今医疗设备管理已从手工登记发展为数字化管理,目前大部分医院在设备管理中使用条形码技术,仅有小部分医院利用RFID技术对设备进行管理。
1 RFID概述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从雷达技术发展而来,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空间电磁耦合进行通讯,所以无需直接接触就能获取数据,也无需像条码识别轮流扫描才能获得信息。
在RFID系统中,被识别的对象上必须通过粘贴、挂配或植入等方式安装相应RFID标签,当标签进入RFID读写器读取范围内时,读写器通过无线方式同标签建立通讯链路,标签将自身数据发送给读写器,读写器接收数据后传输给计算机系统进行下一步处理。
1.1 RFID系统组成
RFID系统是由标签、读写器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1],见图1。
标签又称标签、应答器、射频卡等,它是整个系统中识别信息的载体,它通过天线电路同读写器进行射频载波信号传输。
读写器以射频载波的方式向标签传输能量和查询信号,获取并处理标签传来的数据,完成与系统之间的通信。
数据管理系统从读写器获得信息后,将其有效的整合起来,提供所需的管理和服务。
1.2 RFID技术工作原理
RFID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e工作的,根据射频耦合方式不同分为电感耦合和反向散射耦合。
电感耦合利用电磁感应定律以空间磁场的方式进行耦合[2]。这种方式采用的标签几乎都是无源的,主要工作频率为13.56 MHz和小于135 KHz的频段,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 cm,这种方式具有干扰小的特点。
反向散射耦合利用雷达工作原理,当电磁波遇到空间物体时,由物体吸收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能量通过物体散射至各方向,散射能量中有一小部分反射至雷达被其接收 [3]。这种方式适用高频RFID系统,工作频率分别有433 MHz、915 MHz、2.45 GHz和5.8 GHz[4],识别距离大于1 m,典型作用距离为3~10 m。它具有功率大、传输距离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传输距离较远干扰大、成本较高的缺点。
1.3 RFID技术数据传输方式
在RFID系统中根据通信距离的远近和工作频率的高低,将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分为两种:负载调制和反向散射调制。
1.4 RFID防碰撞技术
当有多读写器和多标签共存的情况时数据之间会相互干扰,目前常用的解决数据干扰的方法有四种:空分多路法、频分多路法、码分多路法、时分多路法[5]。
目前绝大部分医疗设备管理中使用条形码技术,故对条形码和RFID这两种技术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见表1。
通过表1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RFID技术仅在前期成本方面较条形码技术偏高,RFID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医疗设备管理中成功应用。例如对高温高压消毒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如果在消毒完成打包结束后要对包内的设备进行清点就必须拆包,采用RFID技术无需拆包就可以通过读取挂配了耐高温高压材料封装的标签进行清点,这就避免了设备的污染和重复操作。对RFID技术加以合理利用势必会改善医疗设备管理现状,提高医疗事业信息化程度。
2系统总体设计
2.1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系统设计目标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的向大型化、高精化方向发展,因此开发相对独立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缓解医院信息系统压力,完善设备管理的不足之处。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对设备的管理还是工作人员将实物和清单逐件确认后,把信息录入系统,管理者通过系统可以看到使用情况,利用系统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这种方法依然存在人工管理的众多环节,因此可以利用RFID技术无屏障读写、多目标识别、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改进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减少人工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率。
另一方面,目前现有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大多数只提供对固定资产和卫生材料使用和报废的管理,对设备的购置、维保等方面信息管理不够重视[6],所以在本系统的研究中实现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让决策层能更及时、直观、全面的看到全局情况,使医疗设备管理能够跟上医疗行业高速发展的脚步,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契机[7]。
2.2系统架构模式
目前主流的软件架构模式为C/S和B/S两种,随着各种跨平台开发软件的成熟,系统开发难度和资金都能很好的控制,因此选择B/S结构进行系统开发。
2.3 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把用户对系统功能的要求转换为具体的需求规格说明,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后才能确定适合用户的功能模块等[8],经过对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分析得到如下六项功能需求:①系统管理员的功能需求;②设备管理部门领导的功能需求;③临床科室领导的功能需求;④设备管理员的功能需求;⑤临床科室人员的功能需求;⑥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功能需求.
2.4系统功能及模块设计
通过对实际需求和工作流程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RFID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要实现设备申购采购管理、设备验收信息管理、设备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保管理、防盗报警功能这六项主要功能,其功能结构,见图2。
在设备或耗材入库时将标签通过粘贴、悬挂等方式附着在设备上,在后续的使用管理过程中只需通过阅读器将各类信息直接读取至系统内即可,无需人工清点、录入。
3系统数据库设计
3.1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根据对应用系统具体数据的研究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是软件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9]。由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信息不仅涉及到设备本身的信息,还牵涉到很多其他信息,因此信息量大、数据类型复杂、相关性强,因此在设计数据库之前明确应用目的,切合实际需求出发。
3.2数据库概念设计
数据库概念设计描述的是问题域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10]。结合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需求分析内容,利用数据库概念设计常用的实体-联系模型(E-R图)对本系统的数据库概念进行设计,见图3。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是将E-R图进行转换,成为与数据模型符合的逻辑结构。利用PowerDesigner[11]软件得到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图,见图4。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及逻辑结构设计,为设计数据库表提供基础。
4 结论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通过对医疗设备管理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后展开的,由于RFID技术能够较好的利用到医疗设备管理中,虽然现阶段在国内医疗机构还未能大规模的推广,但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决定了其未来巨大的市场。
本文针对医疗设备管理的具体工作需求对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将医疗设备管理过程当中的各个工作流程进行了模块化分解。不仅将RFID技术加入医疗设备仓储管理之中,还在设备申购、审批、合同信息管理和设备验收方面进行了信息化处理,将过去不受重视的设备维保信息管理加入到系统中。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需求,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保障了信息更安全的保存。
对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来说只有不断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进,才能让整个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从而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作需求,才能更好的为医疗设备管理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建国.智能RFID标签芯片理论与实现[D].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0:11-13.
[2] Klaus Finkenzelle著,陈大才编译.射频识别(RFID)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孙雪凤.RFID天线场强的测试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理工大学,2011.
[4] 游战清,李苏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0-43.
[5] 王福昌,熊兆飞.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7-268.
[6] 任凯,顾慧,沈炜.全过程医疗物资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17):4-5.
[7] 康东,石喜勤,李勇鹏.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08.434.
[8] Roger S.Pressman著,人杰译.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5-89.
[9] 王珊,陈红编著,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可惜的是,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科学家们发现的物种越多,其概念就越模糊,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使它们之间的界线变得难以寻找,物种与物种之间甚至开始相互掺和,生命的种类连成了一条没有缝隙的链条。
“物种”分类总有漏洞
“物种”概念的产生至少要追溯到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那里,他在1735年发明了生物分类学的体系,首创了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将地球上的生物分成了8800多个物种。生物王国命名混乱的局面也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生物资料开始变得清楚,易于整理了。可是即便在那时,生物学家也看到了林奈分类法的模糊地带,一些物种只能通过勉强可感觉到的细微差别区分开来。在19世纪,达尔文发现,按林奈的分类法,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差异常常比物种内隔离开的不同群落间的差异更加明显,有时甚至比不同物种间的差异还要明显。达尔文由此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不应考虑物种的分类。但他的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了物种间的连续性,却也忽视了物种的间断意义,因而也无法得到公认。达尔文之后的生物学家们依然在努力寻找将物种切割分开的方法。
后来,生物学家们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可靠的标准――“生殖隔离”法:如果两个生物个体的不能产生有生育力的后代,那么这两个生物个体就属于不同的物种。举例来说,马和驴相互的后代是骡子,骡子的个体比马或者驴都更加高大,但是骡子没有生育能力,所以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但是这个标准排除了地球上数量非常巨大的其它有机体,比如细菌。细菌根本不能进行,它们是无性生殖的。另外,一些有性别的物种也不能用“生殖隔离”方法区分。自然界存在一些特定种类的鱼,它们不能生产雄性鱼,但是雌性鱼需要通过来激发未受精的卵子的发育。因此雌性鱼和其它物种的雄性鱼。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孤雌生殖,但是由于雄性鱼并没有使卵子受精,这也不是异种。看来,靠生物的行为认定物种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盯着博物馆样品的古生物学家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想要弄明白已经成为化石的动物们的性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辛普森提出了“进化分类学”的概念。他认为物种是一种“血统”,物种内的个体从共同的祖先传承下来,它们保持着一些祖辈特征并且追随共同的路径进化。进化分类学适合与化石打交道的生物学家,涵盖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足以容纳无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的种族。但是在提供一种识别种族的标准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
DNA分类法也会出错
生物学家们的一连串努力的失败使他们感到了有些气馁。物理学家们有原子物理,化学家们有高分子化学,生物学家们担心如果他们不能以同样的精确度来解释“物种”这个生物学基本单位的话,实在是有伤颜面。例如,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渔业专家们每年以数十万美元的费用来保护一种濒临灭绝的鲑鳟鱼亚种,耗费了大量的财政。然而在2007年,通过对这种鲑鳟鱼亚种的基因进行分析,大多数受到保护的鱼实际上属于非常普通的鲑鳟鱼亚种,虽然它们和濒危亚种长得很像。
这个事件给生物学家们提了个醒,我们不能从进化和形态上给生物分类,也许可以通过分析生物基因来进行分类,于是“DNA条形编码”这种鉴别技术开始变得非常火热。生物学家们好像得到了“救命稻草”,以致于目前大部分有关物种分类的论文都离不开这种方法。
“DNA条形编码”这个词暗示着这一方法是一种非常直截了当的程序,就像在超市收银台处使用激光扫描条形码区分商品那样。生物学家先用机器将一个基因序列测出,随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数小时之后就能“生产”生物样品的条形码,真是既快捷又便宜。DNA条形编码中涉及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序列取自线粒体,线粒体DNA来自母系遗传,是追溯动物母系族谱的有效工具,所以它是反映物种区别的一个指标性特征。
但是线粒体DNA只遗传母系,如果源自同一母系、但父系不同的两个物种,在过去的岁月里早已分离很久,线粒体却显示它们仍是同一物种,这就会误导生物学家的分类。例如,根据线粒体DNA条码的显示,非洲象和亚洲象属于同一种类,而细胞核DNA的条形编码――既包含母系遗传又包含父系遗传――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实际上,非洲象和亚洲象之间的差异就像现代亚洲象与古代猛犸长毛象之间的差异那么大,它们之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无法产生下一代。
换个角度看“物种”
物种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除去形态学和基因的差别,还存在气味、生长季节、发声法、特定的食物和捕猎对象、听觉或者一些其他鲜活的特征。这些特征也许不能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展览,但是它们可以产生有性或无性、生存或死亡、群居或独处的差别,并且这些差别并不仅仅影响着一类物种。也许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物种”分类对我们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反而会透彻很多。
世界各地存在一些疟疾肆虐的区域,科学家们正在对蚊子进行DNA条码研究,打算把其中的一些隐藏的亚种找出来。这些蚊子都是同一种类,但我们研究它们对人类的危害时,从物种角度来分析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需要对这些蚊子进行重新归类,把其中对人类有害的种类挑出来,将它们不引人瞩目的细节放大,从而帮助公共卫生劳动者更有效地在资金受限的基础上把攻击目标锁定,使得一些孩童免遭死亡的威胁。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入学考试;违规行为;防范与处理
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质量、科学技术创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以及社会公平诸方面。随着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剧增,尽管教育考试机构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但是考试中还屡屡出现各种违规行为。
一、研究生入学考试违规现状及成因分析
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高层次人才选拔的考试,考试违规呈现手段多样化、动机复杂化、人员广泛化、行为公开化等特点,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成因
违规考生的急功近利的心理意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违规考生大多是为了在近期内取得文凭,为加薪晋级、评定职称、调动工作或者谋求职业等创造条件。这部分人学习基础差,又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全面具体的考前准备。
违规考生自身道德缺失,受不了虚荣心的诱惑。成人考生中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对高学历的追求,认为考不上无法向单位交待。
(二)客观成因
违规考生的文化素质低。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违纪记录中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占了主体地位,他们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是迫于本单位对学历的统一要求,并规定了一定的期限,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去考。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造成庸俗考风的流行。在社会不正之风的“温床”的孕育中,高等教育考试中庸俗风气滋生了,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考试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疏漏。少数考点由于环境布置不规范,组织监考不严密。部分考点对选聘和培养监考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出现考场监考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履行职责。
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还普遍存在着对高等考试违规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处罚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虽然对有真凭实据的违规行为各级教育部门都会给予处罚,但总的说来是失之过宽,或者大事化小,或者避重就轻。
二、研究生入学考试违规行为防范对策
研究生入学考试违规行为防范应采取人防与机防相结合多措施并举,对违规行为严防死守。
(1)所有考生必须在标准化考场考试。所有考场、试卷保密室、试卷整理分发场所、答卷保管室、答卷整理场所等重要场所实现全方位视频监控,保证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录像。
(2)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部分科目实行“一题多卷”。考试时试卷上贴“考生编号条形码”和“试卷卷型条形码”,做到考生试卷题序差异、难度均衡。
(3)加强考前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广播台、宣传板、横幅等途径全方位宣传,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杜绝违规违纪现象。
(4)严查考生身份信息,防止代考。考生进场时,使用身份信息采集软件核对考生的身份证信息、报名信息、现场确认采集的照片信息、本人相貌进行一致性检验。
(5)强化考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考务组、身份验证、楼层协管、违规处理、后勤保卫、监考员等不同组次的培训,强化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明确职责,熟悉业务流程。
(6)加强对考生安检。监考教师、楼层协管员、考务员等使用金属探测仪、隐形耳机探测仪加强对考场巡视力度。同时使用无线电管制仪器对异常信号进行检测、干扰以预防为主,严防群体舞弊事件发生。
三、违规行为规范化处理方法
由于社会功利、社会风气,证据不确凿,处理流程不规范等因素,违规行为处理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困难,需要从国家、省级考试机构、考点等层面联合行动,确保违规行为处理规范、公正。
(1)完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国家应该尽快出台《高校考试法》,采取法治的策略。在还不具备形成完备的考试法的情况下,应调整对高科技作弊行为的认定,调整雷同试卷的认定范围,提高对严重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增加考试工作人员的组织责任,规范考生诚信档案制度。
(2)规范违规行为处理程序,充分拾取违规考生作弊证据。严格按照“收集违规证据”“记录违规事实”“审核处理”“告知送达、材料报送”“曝光”流程进行处理,并做到责任到人,充分拾取各类违规考生作弊证据。
(3)严格按照“罚种法定"和“处罚违规行为本身”的科学原则处罚,克服处罚随意性。在处罚过程中用推定原则等弊端,针对法定的考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针对考试违规行为本身进行处罚,不能考虑考场周边状态及处罚对象的个人状态。
(4)增加考生权利救济程序,赋予学生合理的申诉权。遭受处罚的同学可以针对学校在实施处罚过程当中出现的考试违规行为认定不当、处罚不当及处罚程序规定等三方面的问题提出申诉,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游细玉.大学生考试舞弊: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A高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苏霄.高校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处罚问题反思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篇9
关键词:分拣系统 通道式 托盘式 塔式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自动分拣系统的主要特点 1、能连续、大批量地分拣货物由于采用大生产中使用的流水线自动作业方式,自动分拣系统不受气候、时间、人的体力等限制,可以连续运行,同时自动分拣系统单位时间分拣件数多,因此自动分拣系统的分拣能力比人工分拣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连续运行100个时以上,每小时可分拣7000件包装商品,如用人工则每小时只能分拣150件左右,同时分拣人员也不能在这种劳动强度下连续工作8小时。 2、分拣误差率极低自动分拣系统的分拣误差率大小主要取决于所输入分拣信息的准确性,这又取决于分拣信息的输入机制。如果采用人工键盘或语音识别方式输入,则误差率在1%以上;如采用条形码扫描输入,除非条形码的印刷本身有差错,否则不会出错。因此,目前自动分拣系统主要采用条形码技术来识别货物。3、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国外建立自动分拣系统的目前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人员的使用,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自动分拣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使用,基本做到无人化。分拣作业本身并不需要使用人员,人员的使用仅局限于以下工作:①送货车辆抵达自动分拣线的进货端时,由人工接货;②由人工控制分拣系统的运行;③分拣线末端由人工将分拣出来的货物进行集载、装车;④自动分拣系统的经营、管理与维护。如美国一公司配送中心面积为10万平方米左右,每天可分拣近40万件商品,仅使用400名左右员工,这其中部分人员都在从事上述①②④项工作,自动分拣线做到了无人化作业。
二、常用的卷烟分拣系统
1、通道式分拣系统
通道式分拣机主要由条烟输送机构、拣出机构、基座、控制系统等构成;条烟输送机构、拣出机构均安装在基座上, 控制系统与条烟输送机构、拣出机构相连接。用于分拣量大的品牌条烟(A 类烟),每台通道式分拣机可对整件烟进行分拣补货, 在一定时间内只分拣一个品牌, 每次可分拣五条卷烟,一件烟10 次即可分拣完。通道式的机构复杂、动作组合多、分拣效率高, 是构成卷烟分拣线的主体。该设备的特点是:模块化结构、维护频率低、系统灵活性通道式分拣机是解决销量大卷烟品种的自动分拣的关键设备, 其优点是自动分拣效率高,件烟补货,其缺点是设备结构复杂, 成本较高。
2、 托盘式分拣系统
托盘分拣系统采用平面环形布置。整个分拣系统按照物理组成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供件系统、主体运载系统(包括小车总成、机架总成、轨道总成、驱动总成及滑槽等主要零部件) 、下线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分拣系统是由多个等节距的小车组成的闭环输送分拣系统, 由置于轨道总成中的驱动模块进行无机械传动摩擦的驱动,在小车循环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将物件送往预先设定目标分拣口的功能。每个物件占据一个托盘,在到达目标分拣口时,下线系统启动并带动小车翻盘使物件滑入到槽中。托盘的跟踪和每个下件口处倾翻装置机构的起动都山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监控, 托盘故障时可通过控制单元向监控子系统发出故障信息, 同时使故障托盘自动失效,失效的托盘不参与自动分拣,但不影响系统其它托盘的正常运作。
3、塔式分拣系统
塔式分拣机又称为A 型自动拣选系统,包括放置烟条的货架、烟条自动拨头及其下端的自动输送设备等装置。货架上的烟条按品种分别堆码,一般一个货格码放同品牌。其分拣效率可达2~5 条/秒[3]。塔式分拣机是当前很具代表性的一种自动分拣设备, 主要用于数量少品种多的规状物的自动拣选。设备主要有库架通道、驱动装置、推出机构、机架、带式输送机及系统电控等组成。由于设备大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故具有构造简单、故障少、便于维护和操作方便等特点。特别是物件推导式部分采取单元化后, 突发的故障也能在短时间内更换完成。另外, 自动拣选系统的主要部位都设置有监测光电管, 确认物件是否确实被自動推导完成。防止拣选物品的误差, 同时确认库存通道的供应指示是否正常。
三、应用模式
经过国内各分拣系统供应商多年的研究,分拣前备货缓存的设计思路和工艺设备已经过了数次更新换代。经过不同规模烟草公司的应用和验证,已有数种成熟的模式值得推广。
1、库内结合分拣线旁备货缓存模式 该模式采用库内结合分拣线旁缓存的方式进行分拣前件烟的备货缓存,适合采用三层货架平库的烟草公司使用。这种模式有效利用了库内空间和分拣区空间,通过LED显示屏提示补货的方式及时将分拣所需件烟送至分拣线旁,节省了占地面积,保证了补货的及时性。同时分拣区整洁有序,工作界面清晰。典型案例:嘉兴烟草公司。2、立库和件烟平库相结合的备货缓存模式
该模式采用立库和件烟库结合的模式分别处理A、B、C类卷烟,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效能以达到及时补货的目的,适用于采用立库的烟草公司使用。
一般来说,由于A类品牌分拣耗量大,因此立库主要针对A类品牌进行补货。而对于分拣总量不大的B、C类卷烟。其分拣耗量不稳定,如采用立库补货的方式会导致补货效率低,无法保证分拣所需件烟的及时补货,因此可采用件烟库的形式。根据自动化程度要求的不同,件烟库可采用件烟立库和件烟平库两种形式。
件烟立库是指将B、C类卷烟以件烟的方式存储在立库中,而不是以往以托盘的形式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方式自动化程度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分拣线的实际需求按件烟的实际耗量出库,避免整托盘的B、C类卷烟多次重复出入库。典型案例:白沙烟草公司、青岛烟草公司。
件烟平库是指将B、C类卷烟以整托盘形式提前由立库区备货缓存至件烟平库中,当分拣线需要时,由人工将所需的B、C类卷烟输送至分拣线旁。这种存储方式可将B、C类卷烟统一进行处理,占地面积不大,灵活性好,适用于不采用自动补货的烟草公司。典型案例:荷泽烟草公司。
3、重力式缓存的备货缓存模式 该模式是采用重力式货架将全部上线品牌卷烟进行备货缓存的模式。重力式缓存入口端采用柔链升降的自动补货车代替大量普通输送设备,出口端采用可进行自动合分流的件烟升降设备进行处理,保证件烟输送的准确性。这种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高度进行件烟存储,同时可以兼顾全部的上线品牌;单通道存储单一品牌,分拣线之间补货互不干涉,是目前主要的一种应用方式。典型案例:南宁烟草公司、合肥烟草公司。4、密集缓存的备货缓存模式
密集缓存模式是昆船公司根据多年来烟草行业分拣系统的实施经验和发展趋势研发出的新一代备货缓存模式,适合于年销售量在16万箱以上的烟草公司。这种缓存模式主要针对A类品牌的卷烟。由于A类品牌的卷烟分拣总量大,分拣消耗快,因此如何保证A类卷烟的及时补货尤为关键。虽然在A类烟自动补货方面也有采用堆叠式等其他形式,但都存在无法实现对分拣设备的一对一补货、分拣线之间补货互相干扰、对条烟挤压损伤等问题。而密集缓存方式的推出,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整个补货动线流畅清晰,高效稳定运行。典型案例:成都烟草公司、大理烟草公司。
结束语
分拣系统在卷烟配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以更经济、更合理、更流畅的方式实现卷烟的分拣,达到配送中心的高效运转,需要设备供应商在各方面都具备很强的实力。要规划设计好卷烟自动分拣系统,弥补了现有卷烟分拣系统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卷烟分拣作业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才能更好的符合卷烟分拣的特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一、自身学习方面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改进学习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同事们请教;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
二、 实习期间工作方面
1.完成了学位论文“开放式智能电子表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编写工作;
2.unieap form 电子表单用户手册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3.修改表单接口功能;
4.表单管理模块中,组织机构数据的批量载入功能;
5.美的项目的支持工作。
三、产品发展建议方面
1.针对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不仅针对国内表单发展的现状,还有结合国外表单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易用性更强的电子表单产品。
2.增加表单的多形态导出、格式。如支持 wml 格式输出,支持手持设备处理表单
3.离线工具中支持表单签名、表单盖章及条形码控件
4.表单管理中进行的权限设置后,进行数据的保存操作。方便用户在离线工具中读取得到的权限数据文件。从而实现了离线中针对权限问题的解决方案。
5.离线工具中实现表单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在联网情况下,通过离线填写工具实现数据的。
6.针对建立数据绑定时,需要建立一个抽象曾屏蔽不同来源的差异。
7.可以结合eform标准的html来进行样式及界面设计,结合到hta离线填报中来,完全实现离线状态下表单的设计和填报。
四、 入职期间工作方面
1.同类电子表单产品的研究工作,并最终形成各种产品的评估报告;
2.基于hta离线填写工具的设计、开发与实现工作;
3.美的项目中表单部分设计文档的编写与修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