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1:4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科技论文

篇1

培养一批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红塔集团等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先后开发生产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系列,蒿甲醚组等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较高的生物资源研发及产品的深加工。现在,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植物化学,生物资源的再保护,动物药品的研发,原料生物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生物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建议

2.1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绿色文明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它需要对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利用不能超过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污染排放量不能超过自净系统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科技创新、绿色文明符合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从宣传和倡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着手,环境因素以及生产全过程,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生态设计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节约和多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体系。

2.2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发挥经济、社会、绿色技术为国家带来的产业环境效益,运用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落后传统产业。

2.2.1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工作政府要引导和规划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优惠绿色项目的审批、资金及人员配置,设立绿色技术转让和推广交易中心,建立绿色技术资源信息网络便于交流。

2.2.2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显得尤其重要,融资机制,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足够的人员和资金,绿色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更好。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考虑成本和效益来调整政策,以鼓励有发展前景的绿色技术发挥作用,更要突出“以人为本”。政府通过政策来计划和税收、优惠、扩展等各种行政工具的组合,加强政府采购中鼓励绿色创新产品的应用,也要特别注意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的作用。

2.2.3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科学研究机构是为社会发展成果,技术扩散,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技术评估,创新资源的配置等专业服务组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面对新的绿色技术,科技中介机构传统的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的行业的要求,促进了一批整个系统的科研机构的科技中介机构资格;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是基于科学研究设备和人才优势,建立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为政府决定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过渡机制,同时,开展科技咨询,面向社区的评估活动;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示范和部署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组织,以支持其独立,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应建立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覆盖的成果的政策转变的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包括人员,资金,信息,市场开发等系列服务。

2.2.4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环境成本的经济活动,改变过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免费使用,和社会上的环境代价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改善过程中的经济利益,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和推广。

3结语

篇2

我们在写论文参考文献是要选择有一定可信度的书籍,引用当中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引用是可以作为论文的根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鉴赏。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玉.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唐有祺.化学通报.1998.

[3]吴棣华.化学进展.1998

[4]王京.人民网北京.2000.12.

[5]汪恕诚.瞭望.1996.第49期

[6]颜苹菲.建立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J].现代化工,1998

[7]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

[8]黄培强.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化学进展,1998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闵恩泽傅军.化学通报,1999,(1):10.

[2]梁文平唐晋当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绿色化学[J].化学进展2005,12(2).

[3]AnastaRT,WarnerJC.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4]王大全.中国的绿色化工[J].广州化工,2000,(4):1―3.

[5]田观领.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21―22.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纪红兵,佘远斌.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化工进展,2011,5.

[2]杨海贤.绿色合成技术的新进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姚国欣.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30.

[4]林永达,陈庆云.化学进展,2012,10(2):228.

篇3

关键词 开放获取 绿色OA 存档与开放策略 ID/OA模式

分类号 G250

开放存取出版OAP(Open Access Publishing)主要以两种方式(Dual Open-Access Strategies)来实现: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是指以OA期刊方式出版(OAJ,BOAI-2),发表付费、阅读免费;绿色OA是基于自我存档的OA仓储方式(OAA,BOAI-1)存档、供公众免费浏览各类文献。

尽管金色OA是实现OA最理想的途径,然而,在全球学术期刊中金色OA期刊依然占少数,要达到所有期刊都转变为金色OA绝非容易。但是,很多出版社更愿意通过绿色OA,存档、开放作者发表的文章,以提高期刊的引用率、扩大其影响力。据最新统计,在ROMEO网站上,已注册的出版社392个,期刊达10199种。这些出版社都明示了各自的相关存档政策,有91%以上的期刊允许作者将文章以某种形式(预印本和后印本形式、后印本形式、预印本形式)自我存档在个人网站或所在单位的机构库中;大学、研究机构及研究资助单位也希望研究人员将成果通过绿色OA存档,用以保存、增进学术交流、增强研究成果的可见性及影响力,为此相继出台了存档的相关政策(Pohcy)和强制性规定(Mandate)。可见,实现绿色OA显得更加容易。

1 绿色oA的实现及其特点

绿色OA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简称IR)、学科或专业存档库(subject/discipline Ar-chive)和个人或单位Web网站。据资料显示,存档最多的是后印本(Postprint);其次是会议文章和预印本;再次是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书籍的章节等。2008年5月17日ROAR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已经注册的1064个OA仓储中,53%是IR(563个);而且OA仓储大都遵循OAI协议;除了没有注明软件的OA仓储(314个)外,OA仓储采用的软件多达几十种,其中采用最多的软件是DSpace(302个)和Epfints(258个),可见Dspace和Epfints已经成为世界上实现OA仓储的主流软件。

绿色OA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基于自我存档的方式,即由作者自行上传研究成果(如电子印本等)完成存档,操作简单,无技术难度,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时间即可完成上传操作;②OA仓储大都遵循OAI(Open Archives Initia-tive)协议,使得OA仓储能有效地被“收割”(harrested),形成特定的学科知识库供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以让Google及其它网络工具检索到OA仓储中的内容。从而提高OA仓储的可见性(visibility)和易获取性(accessibility)。

2 绿色oA对学术成果的影响

正因为绿色OA使得IR、学科库和个人Web网站具有可见性、易获性、可互操作性,因此,绿色OA的文章同样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被引用率。正如文献提到,Steve Lawrence在Nature发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一文,通过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74,被引频次增加了2.75倍。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都有相似的结果。研究者对期刊存档后的被引率情况也做过统计分析,发现同一种期刊中自存档论文比没有存档的论文被引率高25%-250%;研究的12个学科中的所有期刊均呈现出这种规律。

3 实现绿色OA的影响因素分析

实现绿色OA要比实现金色OA容易得多。因为金色OA取决于出版社,而绿色OA取决于作者。因此,只要作者都能及时地把自己发表的研究论文存档到本单位的IR中,就有可能实现100%的绿色OA。但是从目前全球现有的OA仓储数量及存档记录的数量来看,依然不尽如意。

目前全球2.4万种同行评审的期刊中每年公开发表文章250万篇,作者自发性自我存档的文章比率只有15%左右;而遵循存档规定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其作者的存档率在1-2年之后能实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存档(如南安普顿大学ECS系)。Alma Swan和Sheridan Brown在对作者调查分析中发现,有相当部分作者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可以将自己发表的文章存档;有些作者不愿意自我存档是因为嫌麻烦(认为要花时间和精力,有难度);还有些作者担心自我存档会违反与出版商签署的协议。

可见,影响自我存档的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在于:一方面作者对绿色OA的了解程度、作者的存档态度、随意性以及对出版社对存档的许可不能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相关部门的管理层的态度,包括对存档的要求和规定。因此,除了要继续大力宣传绿色OA对科研、机构、作者有积极的影响,积极提倡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绿色OA存档外,还需要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管理层以及科研资助机构,把科研成果必须在IR存档作为科研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定来执行,使存档制度化;同时要有激励措施(Incentive)。英国研究委员会RCUK规定其资助的科研人员必须将待发表或已发表的论文全部自行存档于IR中,使他们研究成果的影响通过绿色OA扩大到非订户读者那里;NIH要求其科研受助者将研究论文自行存档于PMC,考虑出版商要求延迟OA,NIH给予了12个月的延迟期准许,但鼓励作者尽可能选择最短的延迟;在ROAR网站上可以看到,还有不少资助机构和大学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系(U.Southampton,ECS)、葡萄牙米尼奥大学(U.Minho)、瑞士苏黎世大学(U.Zurich)等已经出台了各自存档政策和规定,对作者的存档提出了具体要求。

4 科学制定自我存档规定是全面实现绿色OA的关键

实践证明,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著名的资助机构(如NIH)的自我存档政策对促进绿色OA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在制定存档政策中的一些提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另外,资助单位与大学制定的存档规定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

NIH政策的原始草案有三个原则性缺陷:①NIH存档政策本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性规定,而是请求(re-quest)存档,即非强制性规定;②允许在一年内存档(而不是

要求立即存档);③要求存档到中心库(如PMC),而不是存档到作者所在单位的IR。后来,NIH所做了重要的修订:把自我存档提升为“要求”,而不仅仅是请求;要求立即保存,而不是延迟保存。访问(access)时间可以根据作者与出版社签署的协议条款来设定关闭期(closed access)。尽管NIH对存档规定有了重大修订,但是依然坚持要求存档到中心库,而非IR。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失策。因为,研究人员存档到中心库究竟能否按规定执行,资助方无法真正了解、监督被资助人员对存档的执行情况。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该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大约只有12%的受NIH资助的作者遵守了规定,在每年发表的8万篇论文中,只有20%到25%的论文由作者本人或者期刊上交到PMC。

Harvard大学对存档的规定要求更为完善,与资助方存档规定有个最明显不同点是,要求作者将通过同行评审立即发表的文章保存到本单位IR(而非中心库)。这就能监督本单位作者存档执行情况。但是仍然还有缺陷,即在“存档”与“开放”上,都提到了时间期限。其实,作为大学及研究机构本身就是生产科研成果(包括资助和非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天然集散地,将研究成果,特别是经过同行评审后即将发表的文章,保存到本单位的机构库中是学校科研成果保存的需要,是对外交流、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提高本校科研影响力的需要。因此,应该要求存档是“立即的”;至于存档对象是否开放,作者可以根据与出版社签定的协议条款,来设定对存档对象的访问是立即开放或延迟开放。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反思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资助方对存档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和完善强制性存档政策有了新的认识:①存档应该是立即的、别无选择的、不应该有延迟;对存档内容的访问应该按照作者与出版社签定的协议条款来设定在IR里的关闭期;②存档首先考虑存放在本单位IR,而非中心库,只有确保作者将成果自我存档在自己的IR,并遵循OAI协议,才能让任何的中心库或索引库收割世界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IR库的科研成果;③大学、研究机构和资助方的强制性存档政策应该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因此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对作者存档的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作者的存档率。

5 D/oA模式使期刊文章实现绿色OA成为可能

如果作者都能按规定将自己发表的文章的元数据和全文立即存档到IR中,那么如何开放IR中的全文?毫无疑问,最理想的绿色OA模式应该是“立即存档、立即开放”。但实际上,除了少数期刊通过金色OA出版外,很多出版社的期刊受到版权限制,而版权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开放“获取(Access)”,而非“存档(Deposit)”。因此,即使受版权限制的文章存档,那么在IR中的“获取”也将受到限制,即:要么延期开放电子印本全文;要么不开放电子印本全文。这就限制了用户对关闭期文章的使用。为此,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认知科学家Stevan Harnad提出了ID/OA模式(Immediate-Deposit/Optional Access):对于最终评审后被期刊录用立即发表的稿件,要求作者“立即”将之存档到本单位IR中,至于在IR中是否将其立即OA或延迟OA还是非OA,则要根据期刊出版社的政策及许可规定来设定其中一种。也就是说,“存档”是立即的,但“开放”需要设定关闭期。这样,对于IR中的“限定获取(Restriction Access)”文章(简称RA文章),用户只能看到RA文章的元数据但看不到全文。在Closed Access期内,如果需求者想获得RA全文,可以借助IR软件,通过一个EMAIL EPRINT REQUEST按钮,直接向作者发出索取请求来获取作者提供的一个副本(这是完全符合“合理使用”条款的)。这就意味着尽管不能直接从IR中看到RA文章全文,但是,只要通过几个敲键动作,就能在需求者和作者之间建立一个“几乎立即”(almost-immediate)、“几乎开放获取”(almost-Open Access)的绿色通道,这就解决了文章在Closed Access期间的获取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作者都愿意OA自己的成果。针对ID/OA模式,目前Eprints软件增加了新的功能:当需要者检索到一条记录,即使看不到全文(尽管电子印本存在IR里),但只要点击Request eprints按钮,然后把自己的邮件地址粘贴到指定的输入框里后,发送“请求一个文章的拷贝”,于是,系统就会自动地将请求发给作者,作者收到到请求后,将获得三个选择:①发送被请求的电子印本;②拒绝发送;③让这个电子印本在机构库OA。

通常,作者大都愿意把发表的文章提供给请求者,以提高自己文章的被引率和影响力,因此,ID/OA模式可以解决期刊文章在关闭期的获取问题,同时也不违反“合理使用”条款,不涉及到版权问题。这样,除了金色OA期刊(15%)外,还有85%的非OA期刊文章将由作者通过“Request eprint button”来决定是否通过绿色OA来立即OA或延迟OA;而91%以上的期刊允许作者将文章以某种形式自我存档在个人网站或所在单位的IR中,可见,ID/OA模式使期刊文章实现绿色OA成为可能。

篇4

关键词:绿色图书馆,和谐社会,绿色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

 

时代在变,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那么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绿色”成了新时代的时髦名词,那么绿色图书馆也应运而生了。

1 绿色图书馆概念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终于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源于此,多学科、多层面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围绕于此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创新。科技论文。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新技术、新方法相交织、相融合,创造出了现代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绿色”一词,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只是单纯地表示一种颜色类别了,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绿色”已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动态的环境,涵盖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它蕴含着一种科学、健康、创新、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昭示着一种趋势。随着绿色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教育被提了出来。随着绿色教育的兴起,它也逐渐影响到各类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绿色图书馆也随之而产生了。

2 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及特征

2.1 绿色图书馆的含义

所谓绿色图书馆就是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以传播绿色信息为途径, 以绿色服务为宗旨,是一个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不断自我更新换代的、节约能源的、无污染的、高效能的、多功能的,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适应时展、紧追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图书馆。

2.2 绿色图书馆的特征

2.2.1自然环境清洁静雅,为社会生活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图书馆建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2.2文献内容健康真实,拒绝任何含有精神污染的文献、信息资料,合理地向读者提供丰富、健康、快捷、方便的信息知识服务;

2.2.3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和信息传播生态高度净化,能充分缓解人的紧张、疲劳和精神压力,积极参与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

3 创建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创建绿色图书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办馆水平,切实体现人本理念,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馆员和读者的绿色环境意识,彰显文化生态绩效,进而使文献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输出”中免受“绿色壁垒”影响的有效举措;是优化管理模式,促使图书馆良性运行的重要决策。

努力创建优质、高雅的文化氛围, 营造幽静、温馨的馆外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要条件。科技论文。绿色图书馆提供的是健康、安全、舒适的读书环境。

4 创建绿色图书馆的途径

绿色图书馆的创建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需要。构建和谐的绿色图书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4.1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新观念

传统的图书馆绿化方式在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定型,认为馆外种植树木、铺设绿地,馆内摆放花草盆景就是绿化。建设绿色图书馆不仅是指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图书文化融为一体的图书馆环境,更重要的是“绿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绿色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观念,它不仅是绿化问题,还涉及到能源、环境、空间、生态等方面,是一个综合问题,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但是图书馆本身,整个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绿色图书馆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4.2 注重“众人拾材火焰高”的理念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生态环境的需要,它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图书馆内部的事情。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绿色图书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推广与实施“绿色图书馆工程”,并规范绿色图书馆的发展,指导绿色图书馆的实施,使知识与环境和谐统一。

4.3 要有计划性

绿色图书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体工作,不论是新馆还是老馆,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广。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具体落实,由点带面,逐渐推广,使绿色图书馆建设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4 实现绿色服务模式

绿色服务是构建绿色图书馆的主线, 图书馆要发挥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这要充分对读者的服务方面, 要考虑馆藏文献内容的健康性、实用性、特色性、及时性。同时图书馆在服务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人文关怀。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在资源的配置上,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设备,以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

4.5 开辟数字图书馆网上绿色通道

传递文化资源上,应该设立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视听资料阅览室、语言学习室等, 为读者提供先进的阅读环境。科技论文。在服务手段快捷的网络信息资源是绿色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也是绿色图书馆真正实现信息无限的前提。

4.6 倡导生态意识, 塑造健康向上的馆员队伍

教育馆员队伍“绿色”理念,做“绿色文明”的使者。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道德意识,对自然界中植物美的欣赏是人类的一个共同需求和行为纳入道德评判,所以应该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4.7 营造图书馆“绿色”环境, 树立特色文化窗口

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立特色窗口,为老师建立最新的参考资料库,为其他的读者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以适应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我们应该知道宁静、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所以应该营造图书馆绿色环境,如在内部环境上,对馆入口处、门厅、总咨询台、书包寄存处、报告厅、会议室、陈列室、休闲厅及主通道旁进行人性化装饰,摆放花卉盆景,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馆内装饰以简洁、明快、淡雅为宜,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决不使用等等。

绿色图书馆是新世纪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文明方向。建设绿色图书馆要凸显人本理念,“绿化”人的思维力式、行为力式和图书馆的生态环境;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真实、健康和读者服务的人文关怀;建设文献信息“绿色通道”;控制和消除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从而促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晓颖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非和谐因素探讨[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6,(16),37-39

[2] 赵玉冬 创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9):102-103

[3] 万国珍 谈图书馆和谐馆风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3):11-12

[4] 刘宏军 图书馆与和谐社会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124-126

[5] 罗跃娣 论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6):25-28

[6] 郑秉勤 论图书馆的服务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192-194

篇5

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小科技小论文万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科技小论文万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心中,《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

篇6

1、学术性,或称理论性,是学术论文与其他类议论文章根本区别之所在。学术论文是一种学术性的论理文章,只能以学术问题作为论题,以学术成果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它要求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的叙述。

2、科学性,科学性是一切学术论文的灵魂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观真理,因此首先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弄虚作假的不诚实态度;其次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律。

3、创造性,或称创新性、创见性、独创性,这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科学研究是处理已有信息、获取新的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精神劳动,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探索新的方法,阐发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见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贵在创新。如果没有一点创新性,就根本没有必要写学术论文。

4、专业性,学术论文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研究内容和手段上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而且表现在文章的结构、专业术语、图表、公式等方面。

5、规范性,不同的期刊论文虽然在语种、版面上有区别,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发达国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编辑制定了各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机构还制定了本学科和专业的国际标准。

科技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科技扶贫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使广大贫困地区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中国经济整体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这一条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态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从而证实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切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科技扶贫新途径。

[关键词]新途径林业科技兴农林下经济作物种植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它是应对贫困农村地区技术生产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这一经济现状的,近些年来,科技扶贫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在我国,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较晚,地区之间发展的还很不均衡,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的扶贫模式的具体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贫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先进的科技扶贫模式理论,对完善和发展科技扶贫理论和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实践都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这种背景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就应运而生,它是在实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将集体林地承包到了农户手中,广大林农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间,深挖林业生产力,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循环经济,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近年来,我国把把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产业作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作物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扶贫的意义及其特征

1.科技扶贫的意义

科技扶贫政策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尽快的实现了脱贫致富。高素质的科技扶贫人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和积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科技扶贫的特征

2.1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扮演着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科技扶贫开发中,需要大力发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进技术,同时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在贫困地区引入技术时,必须要求技术本身是先进的、成熟的,并结合当地实际综合体现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扶贫不仅要求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科技实施人员素质较高,因此提高个体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必备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组织实施各类型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集中解决贫困问题以及增大群众的认知面,而且要在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的带动下,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以达到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目的,这样就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个体素质,造就了当代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农民。

二、应用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开展方法

笔者生活在平原地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民栽树的积极性高涨,林地面积在近几年迅速增加,改变了林木稀少的的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近几年来,养殖业收益较好,林农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资源,实现养殖以及林业的双重发展。在林地里散养家常鸡、鸭,鹅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园散养鸡鸭鹅等家禽,能够明显的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而且不用给果园单独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适的林地规划一片空地圈养生猪和羊,有的还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养鱼,收益相当高。而家禽家畜的粪便又是林木生长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2.林下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林下套种喜阴的园艺用卉苗木前景广阔,喜阴的有苔类。在林木种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与矮杆作物间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阴的药材品种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参、西洋参、等很多品种。林地栽植食用菌历史悠久,可以种植蘑菇等菌类植物。

3.充分发挥林木丰茂、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乐”,突出个性特色,以采摘、垂钓等休闲模式吸引各方游客来享受林地的中的农家乐趣。

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产周期是比较漫长的,这严重制约着林改后农民的发家致富。而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了林业附加值,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统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林下种植南药、棕榈藤和切叶花卉等适宜的经济作物(植物),这种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药用经济作物和资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实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保护环境效果好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可构建不同类型森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语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条农村科技扶贫新途径,具有农民可操作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种植面积广、大大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在农民林业生产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由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产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样,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也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褚琳,劲草.科技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1999

[2]毕文博.深化科技扶贫,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2003

[3]李金海.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动力;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模式也成为未来阶段下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转换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也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在该种环境之下,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资源节约与环保问题,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定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下面就对我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动力进行深入的分析。

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1.1 绿色管理

就目前来看,关于绿色管理,尚未出现统一的定义,对于此种概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均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作为绿色管理的核心概念,纵观这些观点,大多以企业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但是实际上,环保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应付的责任,社会组织也有一定的义务,因此,绿色管理的概念不能够局限在企业中,应该将其推广至社会组织结构中,其内涵也应该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扩展到为社会大众提供绿色环保服务、提升其生态环保意识等等。

综合而言,绿色管理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减少或者消除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为前提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生产、营销等行为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而进行的一种全面管理活动。

1.2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即将绿色管理理念与工程项目进行结合的一种形式,就是为某个建设项目从概念到完成阶段制定的全方位计划、协调、实施,以便项目能够达到规定的生态指标与质量标准,从某个角度而言,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组织的经济效益,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通过控制污染、使用绿色技术、节约能源等方式实现。

1.3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对比

从项目目标而言,传统项目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则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资源消耗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所消耗的资源较多,资源浪费情况也相对严重,与之相比,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注重资源的节约;从建造产生的污染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污染较大,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基本可以实现全程无污染,在垃圾的处理方面,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并不注重垃圾的回收与利用,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与之相反,可以实现全程的绿色回收处理。

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动力

项目组织在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项目组织竞争、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项目组织发展内部动力的影响,因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动力则包括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种,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内部与外部动力的影响,也要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阻力,这种阻力对于绿色管理的实施速度与实施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部动力主要源自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科技进步、政府行为等,内部动力主要源自于项目组织展示自身形象与追求利益的欲望、项目管理者的素质等,实施绿色管理阻力则主要为消费者环保观念、消费文化、实施绿色管理的成本与综合管理能力。可以看出,影响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政府、消费者与项目组织。

3、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管理还未有明确的规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环保立法依然有待提升。因此,国家应该明确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完善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3.2 使用经济手段促进管理的发展

为了促进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政府应该建立好与环境和资源价值相符的绿色价格体系,将社会和生态成本纳入管理过程中,此外,对于管理融资行为则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好完善的技术标准,提升组织的可信度。

3.3 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灌输

引导消费者确定好绿色管理的观念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绿色消费工作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消费者都缺乏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为此,政府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帮助消费者满足现阶段下的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并通过培训、宣传等工作帮助消费者树立好正确的消费意识,帮助他们识别与正确的购买产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推行能够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为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的政策,对绿色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桂祥,张建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实施动力研究[期刊论文]. 工程管理学报,2010,04(15)

[2]王建波,葛娟,赵辉.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成效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期刊论文].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3,06(15)

篇8

关键词:LED照明,光源,应用,现状,前景

 

LED发光二极管,也叫作光发射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简写为LED)。是一种可将电能转变为光能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属于固态光源。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半导体中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产生可见光。近年来随着LED芯片技术的提高、价格的降低以及相关驱动电路的成熟,使LED光源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尤其在目前全球范围能源紧张,中央政府大力提倡“节能降耗”的宏观环境下,大力推广LED照明必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LED光源的优点

LED的发光原理是利用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结合而发出光子,不同于白炽灯丝需要在3000度以上的高温下工作,也不必像荧光灯需使用高电压激发电子束,LED和一般的电子组件相同,只需要2~4伏特(V)的电压,在常温下就可以正常动作,因此其寿命也比传统光源来得更长,可达10万小时以上,被称为长寿灯。因LED光源工作电压低,所以安全可靠,人体接触无危险。

LED光效可达200lm/w,白炽灯的发光效率是8~15 lm/ W左右,普通T-8卤素荧光灯光效为40 lm/ W,相同照明效果比传统光源节能很多。免费论文参考网。并且LED还有毫秒级的通断时间,这也是一般传统光源无法达到的。

LED所发出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电子与电洞结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高低,也就是由所用的半导体材料的能隙所决定。同一种材料的波长都很接近,因此每一颗LED的光色都很纯正,其光谱中无紫外线,故无热量,无辐射损失,不会形成光污染,是真正环保的绿色光源。

LED芯片大小可以根据用途而随意切割,常用的大小为0.3~1mm左右,跟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相比,体积相对小得多。为了使用方便,LED通常都使用树脂包装,做成5mm左右的各种形状,十分坚固耐震。

LED光源方便管理,具有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或对点进行可调节性控制等多种方式。通过控制电流调光,不同光色组合以调色,加上控制电路以达到多种动态变化效果。

2.LED照明的应用现状

2003年6月,我国由科技部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在照明领域及时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免费论文参考网。2004年4月,科技部确定工作重点――发展新型照明行业,并确定福建厦门、上海、大连和江西南昌为首批四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通过“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器件封装集成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在刚刚闭幕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场馆――“水立方”外表的绚丽色彩就是来源于LED照明,仅这一项,就比普通照明节电60%以上 。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课题“国家游泳中心半导体照明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北京市的“LED在国家游泳中心建筑物景观照明上的应用研究”两项科研课题,取得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为“水立方”的景观照明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水立方”采用空腔内透光的照明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的LED景观照明方案。该方案采用单颗1W大功率LED光源,光源具有长寿命、易集成、快响应、利环保、高节能、光分布易于控制、色彩丰富等特点。

据相关报道,目前山东省潍坊市实施了大功率LED照明示范工程,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高效节能环保LED路灯,大规模推广应用城市绿色照明系统。已安装大功率LED路灯接近11000盏,在维持道路照度相同(或更优)并满足建设部道路照明标准的前提下显示了非常显著的节能效果,实测与高压钠灯相比节电69%,与金卤灯相比节电70%以上。LED路灯每天节电超过2.4万度,一年节电超过890万度,再加上减排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粉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更多LED照明的相关资料表明,经过2004-2006年的导入期,中国现在已有多个城市正在大力实施LED城市景观与道路照明工程,以节能降耗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能源紧缺形势。

3. LED照明的应用前景

目前,照明消耗约占整个电力消耗的20%,大大降低照明用电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LED正以其固有的优越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免费论文参考网。 美国,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对LED照明效益进行了预测,美国55%的白炽灯、日光灯被LED取代,每年可节省350亿美元电费,每年可减少7.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100%的白炽灯换成LED,可减少1-2座核电站发电量,每年可节省10亿公升以上原油消耗。台湾地区25%的白炽灯及100%日光灯被LED取代,每年可节省110亿度电。

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不约而同地以围绕绿色节能为主题,这给中国LED照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据国内知名研究公司驰昂咨询(Sinotes)近日的预测,在奥运、世博的强力带动下,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48.5亿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98.1亿元。

在全球能源短缺、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凭借LED照明技术的亮度高、使用寿命长、节能、绿色环保等显著优势,伴随LED技术的飞速发展,使LED成为普通照明光源的时日越来越近,必将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新的照明革命。

参考文献

[1]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推荐性技术规范 LB/T001―2008

[2]《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年鉴2006》

[3]《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报告2005》

篇9

[关键词]祥云火炬;形式美;工艺美;材料美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42-02

1 引 言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是全球化时代由中国企业主导的,跨文化背景、多专业协同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种成功的设计范例,对于如何从绵延千年的华夏文化中汲取创新灵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从形式美、工艺美、材料美三个方面对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进行了美学分析。

2 祥云火炬的美学分析

2.1 祥云火炬的形式美

形式美基本原理和法则是对自然美加以分析、组织、利用并形态化了的反映。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与统一的协调。它是一切视觉艺术都应遵循的美学法则,贯穿于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祥云火炬整体造型线条流畅,以银红两色为主色,上部以银色为主,下部以红色为主,形体优美修长而略显弯曲。其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传达其基本理念:云纹、漆红、人本、科技。云纹是华夏文化的符号特征;漆红是千年的中国印象;人本是细致的人文关怀;科技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其所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它是轻盈飘逸、神秘,又能够穿透人心弦的线状形象,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体量感的艺术元素,富含东方韵味。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漆红色的、预示着“祥云升腾”的云纹铭文被雕刻在火炬上半部分银色的铝合金表面上。这些云纹不仅作为千年华夏文明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使整个火炬凝练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且给整个奥运火炬注入了几分轻盈和灵性。

火炬上下按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它采用了类似纸卷和画轴这一极其富有中国特色的别致造型,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融入到奥运火炬设计中。灵动别致的纸卷造型的奥运火炬背后蕴涵着千年华夏文化的内涵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巧妙地表达了借奥运火炬向世界传递中国文明的美好心愿,也完美地契合了追求和平、文明、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突出了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传达了一种真实而感人的意愿。

2.2 火炬的工艺美

祥云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长达15分钟,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保持燃烧,真可谓是工艺先进、设计巧夺天工,是我国高科技的浓缩。其工艺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加工过程中的精确度、安全性和符合人体工程学。

火炬分为上下两部分外壳、燃烧器和燃料罐几个部分。从正面看是云形,从截面看却是一个心形。这在工艺上是极其微妙复杂的,要求极高的精确度。火炬采用铝合金切削加工薄壁整体内外表面成型,在切削时不允许出差错,如果稍有偏差,缺口就无法弥补。其二是云纹加工程序。设计人员对于云纹加工程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加工表面没有杂色和污点,图案腐蚀前的遮蔽工艺不能有问题,否则纹样就会走样、变形。加工好图案后要对图案进行酸碱处理,其后是模具蚀纹工艺。

在20世纪初,英国人泰罗设计了一套研究工人操作的方法。研究怎样操作才能省力,高效,并订出相应的操作制度,人称泰罗制,这是人体工程学的始祖。现代,人体工程学在设计过程中已成为设计师自觉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方法更具科学性,更重视与舒适感相关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设计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知觉感受、认知感受、情绪感受出发,分析各种审美需要。

祥云火炬设计中很多地方考虑到了火炬传递者不同的情感需求。通过火炬上的图案、色彩、材料的不同搭配,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共鸣。因为要满足和适合人体的要求,在祥云火炬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因素,首先是尺寸合适、高低合适、方便使用,设计和制作更考虑到安全、效率。例如这个奥运火炬重约985克,而这个重量对火炬手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这是因为设计师对它的重量有过深入的分析,不能太轻,拿在手里没有分量,但也不能太重,否则火炬传递者容易感到疲劳。火炬内壁设有隔热层而外面金属表面则喷涂了高触感橡胶漆。经过人机工程学考虑的握柄,使举握舒适的火炬在每一设计细节中诉求着东方文化的特征――细致的人文关怀。再如祥云火炬由于燃料罐里面的燃料是液体,变成气体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使自身温度降低,很容易结冰,甚至冻伤火炬手的手。所以设计了导热棒,把火炬上端火焰产生的热量传导下来,防止燃料罐过冷,这是由于火炬在燃烧时使上热下冷而温差悬殊。

2.3 祥云火炬的材料美

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绿色设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及教育家维可多•佩帕尼克提出。其观点是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设计师在满足客户和用户要求时不能够仅仅停留于美化作用,更应肩挑起培养和引导人们社会伦理价值及道德的重担。每一个有良知的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绿色设计的理念,用自己的作品向全人类宣传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引导大众理性消费,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而祥云火炬的设计在这一方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祥云火炬外采用铝合金,通体采用高品质铝合金自由曲面延展成型,这种材质延展性强、重量轻而且光泽度好,经济而又不失现代感。火炬外部表面喷涂了橡胶漆,这种材料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火炬尚属首次。火炬的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以上两种材料都是绿色环保的材料,不会造成污染。它们充分体现了维可多•佩帕尼克提出的绿色设计的理念,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待奥运会认真办事、节俭筹备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

3 结 论

篇10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在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两型社会”既作为资源要素和载体要素市场实现的约束系统,又作为自主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建立了资源、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纽带,为协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1] 笔者认为在“两型社会”视角下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研究它们适应和融合程度对建设生态型区域自主创新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随着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众多学者将研究焦点逐渐从单纯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系统转移到研究绿色创新能力的关系上。早在1994年,Braun和Wield就提出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所使用的技术和工艺,以及生产出绿色产品的能力。[2]随着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深入,对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广大学者关注。张江雪、朱磊基于绿色增长对技术创新的约束,运用DEA模型对我国2009年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环境因素有利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结论;[3]毕克新、王禹涵则从制造业FDI流入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得出FDI流入对其绿色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4]周力对中国绿色创新使用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发现资源禀赋与绿色创新之间存在良性互动;[5]韩晶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DEA方法测度了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6]虽然诸多学者针对绿色概念与创新效率进行研究,但大多是针对资源约束和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层面进行展开,没有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既是创新的投入要素也是其产出要素,且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非参数评价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难以反映资源约束与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和协调性。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因子分析法来考察创新能力各个要素的综合作用,并原创性地将“两型”可持续能力纳入其中来探究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水平,为“两型社会”和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的融合、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选取

(一)指标选取

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针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来构建指标框架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可。笔者借鉴以往相关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结合“两型社会”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对省域数据指标进行取舍,分别从“两型”可持续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保障能力中选了13个极具代表性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1. “两型”可持续能力。在创新体系框架的构建中,学者往往很少考虑可持续创新能力,尤其是资源友好能力和环境节约能力。技术创新低碳化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此,生态效率是反映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治理效果是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能力是实现“两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若忽视资源环境在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则难以全面反映绿色创新能力,将可持续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其中,更能体现其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

2. 创新资源能力。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质资源。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是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主要依据,承载了其发展趋势和可能的作用空间,且基础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大多数源于其资源投入能力,为此人力、财力及物质投入强度可衡量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3. 创新产出能力。产出能力的形式主要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和专有技术等。专利是前期创新活动产出和后续创新活动的阶段性体现,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主要源头;论文是科技成果产出以书面形式展现的潜在状态。因此,将论文数与专利申请量作为测度绿色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

4. 创新转化能力。创新转化是对创新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途径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的活动,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从知识溢出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更能体现创新转化能力的活跃度。

5. 创新保障能力。良好的融资能力与宽松的创新环境是创新保障能力的主要体现。融资能力是创新投入的重要支撑,政府支持是营造浓厚创新氛围的主要组织者,从政府支撑能力与融资能力来衡量创新保障能力更为直观、科学。

(二)研究方法选取

绿色创新能力的测算方法很多,研究者采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关联矩阵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及熵值法等。测算方法各有优劣,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基于人为确定权重前提下进行评价,带有主观色彩;因子分析和熵值法则基于指标本身对总体的重要程度来客观确定权重。笔者基于评价结果可靠、直观、科学、可操作性较强等方面考虑,选定了因子分析法。此方法不仅能综合考量绿色创新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避免人为主观偏差,且能整理归纳出各个因素的综合因子,使评价结果更具参考性。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研究对象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西藏统计数据严重缺失,无法通过有效手段弥补,故剔除西藏。

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原始处理及分析,在 Bartlett球形检验中,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5%;KMO值为0.71,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因子个数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三个主因子,主因子贡献率是指该因子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量,三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997%,即前三个主因子涵盖了分析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出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信息。

为了便于对因子载荷做出合理解释,可以进行正交旋转处理使其结构简化。由于考虑到原始数据可能存在正相关,故采取方差极大斜交旋转。由表2可见,第一个因子主要与研发人员占比、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研发机构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有关,反映的是创新人力、经费、设施及科技成果转化前期创新元素,可称为创新基础条件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与专利受理数、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额、一般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增长率有关,可称为绿色效益综合因子;第三个因子则主要承载了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占比、政府资金占比及其他融资资金占比等指标,可称为产出外部影响因子。

以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权重加权计算因子总得分,可得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从各个区域得分排序来看,基础条件因子得分与绿色创新综合因子得分呈现高度一致性,基础条件的投入强度直接影响着创新效率水平。产出外部影响因子得分则与创新综合因子得分呈反比,这表明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高的区域,其科技经济产出受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自主品牌效应支撑,对政府扶持资金和对外融资的依赖性不强。

绿色效益因子排序总体符合绿色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说明自主创新行为对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能形成良性互溶的循环互动机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江苏、浙江位居前三,北京却位居第四。北京位于京津冀发展中心,由于前期经济社会发展忽视了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导致如今成为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较为尖锐的地区,绿色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综合各个地区区域在绿色创新综合因子得分结果,本文将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综合得分区间在7.13-36.2之间,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重庆、天津、山东,为创新领先型区域;第二类得分在4.3-6.93之间,包括湖北、海南、福建、辽宁、陕西、四川、湖南,为创新优势型区域;第三类得分在2.14-4.25之间,包括安徽、吉林、黑龙江、河南、宁夏、山西、江西、河北,为创新发展型区域;第四类得分在0-2.09之间,包括甘肃、新疆、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青海,为创新后进型区域。具体区域分布如图1。

结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的区域分布图(图1)可以看出,绿色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且呈现省际集聚效应。创新领先型区域基本被东部省市囊括,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北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中心,创新资源丰富,承载着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我国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地和高端创新成果扩散中心。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绿色创新能力领先归功于对外开放度和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活跃的市场经济支撑了“双创”氛围。不得不提的是重庆,在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中得分领先,与其活跃的协同创新合作不无关系。然而,北部沿海地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绿色创新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创新资源丰富的四川、陕西及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东部沿海的辽宁及福建、海南。其中,四川、陕西、湖北、湖南是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区域,受地理位置限制其对外开放程度不及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差距,因此,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内源供给的支持。[7]创新发展型区域有一个共同特点,其区域位置大多处于领先区域与优势区域的“夹层带”,且绿色创新的载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各创新构成要素都未形成突出优势。黑龙江、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前期资源环境承载力过度透支导致绿色创新能力后劲不足。区域后进型区域都集中在绿色创新能力最薄弱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难以形成与创新能力良好互动的局面,且科技资源自由市场流动,致使无论从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都难以支撑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基本需要。从绿色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来看,除了甘肃省创新资源较为集中外,其他省份都较为薄弱。

四、相关启示

构建完善的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是提高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破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各地区要拓宽创新目标,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把绿色自主创新作为实现“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重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导向,并深度推进区域科技分工。“两型社会”中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对绿色创新能力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比拟的至高要求,在其约束条件下我国绿色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省际集聚区域特征,为此应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及当地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创新战略部署。

(一)创新领先型区域:深度推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以北京为首的北部沿海地区应注重基础研究和高端技术突破为主,力争培育出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扩大技术的对外辐射能力,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如何深度推进绿色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将研发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是北部沿海地区的首要任务。北部沿海地区应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协同度,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准。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集聚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严重导致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其碳排放量一直位居前列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资源型”严重缺水及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为此须打破行政壁垒约束,充分发挥学研优势,通过知识创新扩散机制加速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升级生态综合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利用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最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解决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构建绿色创新的良好循环机制是主要出路。

(二)创先优势型区域:绿色技术推广与活跃创新个体应用相结合

相比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自主品牌的构建、对关键技术掌握和如何实现与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的结合则是该地区的重大课题。创新优势型区域应充分发挥内生技术支持作用,注重绿色技术供给与活跃的创新个体有效结合。

1. 扶持民营科技企业,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创新氛围活跃,为此应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校办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转制为民营科技企业。推进落实《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研发领域向绿色产业倾斜,加大对绿色创新类民营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支持扶持力度,为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2. 拓展多渠道融资渠道,支持企业绿色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仅仅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只有大力增强企业绿色研发投入才能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社会资本流动性强,因此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需求,企业应重视研发资金投入的长效性和针对性,重点提高绿色研发经费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研发经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好财政、金融、人才等各方面优惠政策,从而保障企业绿色研发投入规划得以顺畅实施。

3.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绿色创新氛围,为活跃创新个体与创新环境有机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三)创新发展型区域:协同创新绿色技术合作

创新发展型区域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创新领先型区域与创新优势型区域夹层带,为此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与该区域资源和载体优势完美结合,是绿色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有效路径。发展思路应遵循“左右逢源”来支撑本地优势产业发展进而成功实现转型,带动整体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型区域应打造区域合作有效载体,对接临近优质资源,力争通过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进而带动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 统筹全局,从“鼓励自主创新”向“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转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及时转变提升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模式,从“鼓励自主创新”向“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转变。[8]一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积极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间协同创新成功案例,借鉴和推广适合当地的先进做法。二是在协同创新的宣传、成果推介及产业化运作及知识产权分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 将区域间协同创新绿色技术合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间协同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区域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区域间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并作为绿色创新的典型模式加以强调。针对区域间协同创新的绿色技术合作领域、具体推进措施及步骤进行详细规划。

3. 引导大中型企业率先组建区域主导绿色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引导企业在亟待突破的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展开合作攻关,探索建立规范的区域间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为区域间更深层次的绿色创新联盟组建及运作积累经验,重点推进,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形成有机网络,增加区域间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4. 通力协作,相关部门做好联盟引导服务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协调工作组,分行业、分领域、分阶段地开展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当地企业合作需求和行业发展讯息,引导和支持行业跨区域绿色创新项目及产业合作,实施跟踪服务,积极沟通协调,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帮助解决区域间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制度障碍,促使绿色创新活动由单个企业自发合作向有组织的产业协同合作转变,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