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0: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
开展大学生校园活动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使命,因而,同样需要各高校提高认识,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以便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物质保证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活动实现预期的目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加强领导,从组织上予以保障。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领导,只有加强领导,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更加科学、规范,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格培育过程,引导其进行学术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全方位的自我教育活动,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活动的目标、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等。精心组织,互相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第二,提供必要的条件,从物质上予以保障。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一定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师资方面的指导。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必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社会实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二、高等院校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园活动前期规划工作欠缺高等院校在校园活动的前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因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深入理解校园活动的内涵,使得开展的校园活动盲目而空洞,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校园文化氛围,失去了校园活动开展的本来意义。
(二)校园活动管理水平与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院校均制定了校园活动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三)校园活动资金与精力投入不足部分院校对校园活动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一些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社团成员会费和企业赞助。校园活动的场地、设施不健全,导致很多校园活动“昙花一现”。为此,不少院校的社团举办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至于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无从谈起。
(四)校园活动理念落后,形式单一目前,各院校学生社团加入的门槛普遍较低,学生只要办理一些简单手续即可成为会员,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加之社团干部的更迭比较频繁,致使校园活动的计划、安排等缺乏连续性,不利于社团建设的良性发展;在活动策划方面不周密,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品牌与特色;组织实施活动随意性强,没有规划与设计,缺乏连贯性和深度,缺乏创新,一些校园活动内容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
篇2
关键词:校园活动 文化 大学精神 呈现
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如何在校园活动中倡导高尚文化,凸现青年学生活动过程中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困惑:何以难于呈现?
令人困惑的是,作为知性精神产生和人文汇聚的大学,其校园文化活动缘何却常常被人认为缺少“文化”内涵呢?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来源于:(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流行,在当前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出现背离和疏远的现象,对青年教育造成一定的消解作用,使青年主体意识越趋于忽视对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长期存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崇尚深度和苦难的审美经验,正被感性的、表面化的、零散化的感知方式替代,因此青年对活动内涵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感官的刺激和肤浅的理解;(三)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流行,使社会俗文化、大众文化更加地流行和畅通,表现得更奇异、新奇和更吸引人,使青年心理更乐于接受;
(四)高雅文化的演绎需要更高难度和专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技巧上,也体现在对内涵的深度挖掘上。
二、内涵:呈现求真至善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合理融合,是当代大学“求真至善”的灵魂所在。但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不能只靠严密的规章和刻板的条文来诠释,而应以蓬勃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其外在的推动力。概括起来,校园活动要注重呈现的大学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呈现崇高的教育理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曾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只要心中有一个教育乌托邦,校园活动就不会让资源缺乏、奔波劳累等现实利益扰乱我们价值判断的原则。就不会把教育的“工具价值”当成校园文化活动的“本体价值”。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指向将是为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生存沃土,并为其一生禀赋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呈现探索真理和关注生命意蕴的终极关怀。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对今天的一些大学来说这种精神资源仍然缺少。伟大的思想均来源于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校园文化活动中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无疑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而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合理的竞赛和适当挫败体会,将对其克服思维障碍和行为惰性也是作用甚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能超越物质,充满理想、追求真理,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良心。
第三,呈现活动组织者的精神禀赋。在校园活动过程中。组织策划者本身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其行为举止、外在衣着、交往谈吐就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这对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有重要的影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经常进行接触,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民主氛围和尊重主体意识的发觉,是“身教”得于顺利进行的前提。成功的教与学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
三、方式:立足审美旨趣的活动策划
人的成长受制于个人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精神情操和才艺擅长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来自于校园活动的一种倡导,来源于校园时空中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的呈现主要依托于“知识型”文化活动、“竞技型”文化活动和“艺术型”文化活动来承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校园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征文比赛、读书活动等“知识型”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不仅使全校学生向往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更让人在阅读中拓展胸襟,培育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操,追求崇高的精神理想。
篇3
1.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渗透性。这种渗透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普遍具有独立的课程内容;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长期的文化氛围熏陶,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自我性。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传统的教育被动型向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中都是抱着主动的心态,没有受到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可以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主动学习知 识[1]。
(3)隐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是隐性思想政治的最显著特征,它不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文化,而是通过将思想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促使学生在生活当中体验思想政治文化。这种教育方式是无声的传播,学生不会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优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表现为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基本诉求。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因此,长期的课余活动使得他们对高中时的被动式教育产生厌烦情绪。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将教育思想传入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它[2]。
二、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政治教育素材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型已是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很难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而校园文化活动能唤醒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补充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知识的不足。
三、挖掘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素材的措施
1.开发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资源
高校各院的领导一定要重视校园活动的策划,提高校园活动策划的质量,充分开发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资源。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才能满足大学生对活动的要求,提高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2.完善我国高校隐性资源教育
校园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活动形式能够反映不同的思想政治文化,因此,要掌握校园活动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达到于潜移默化中传播知识的目的。根据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亲自操作,独自总结出所学知识的特点,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的管理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将社会信息与文化不断融合,以发散式的传播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既能在愉快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又能不断吸收和掌握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政治教育的稳健开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在教育体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开展校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开发并策划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此来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